在制药厂招聘上班一般制作什么药,有农药吗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在农药厂上班,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厂上班,有好多人在那干,请问对人的身体有什么伤害?
肯定有伤害的,你想想,每天都吸着毒气,能有什么好事?如果要做,请你只做三年就好了。还有就是看具体岗位的,如果是什么行政类的伤害就很小了。
但是在农药厂上班总的来说待遇还是不错的。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话,将就吧!
厂差不多,不过伤害小的,还有就是看具体岗位的,如果是什么行政类的伤害就更小了,不过这种厂周围的空气肯定不好,所以还是&&但是这种的公司工资还是比较客观的 楼主万福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意旺铺网址为:
公司基本信息
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法人代表:
公司规模:
成立年份:2005年7月
经营模式:生产型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手  机:
联系传真:
电子邮件:
网  址:
联系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园
邮政编码:
随着农药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众多企业将农药加工厂迁移到化工园区。为了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等要求,企业需要对原来工厂车间技术...
农药微利时代已经到来,行业整合力度和竞争力度加大,给农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关键词:wgwin600C 水分散粒剂 聚羧酸盐类分散剂 朗钛
一.产品性能
Wgwin 600C是水分散粒剂高效助剂,为聚羧酸盐类分散剂,具有优异的润湿、分散性...
关键词:wgwinD909S,水分散粒剂,萘磺酸盐类分散剂,朗钛
高浓度水分散粒剂助剂Wgwin D909S是一种水分散粒剂通用助剂,为萘磺酸盐类分散剂。外观...
关键词:分散剂NNO,达润,可湿粉,水分散,悬浮剂
一. 产品名称:达润农药分散剂NN...
关键词:草甘膦增效剂,达润,wgwin T7号,增效剂
一.达润wgwin T 7号性能特点:
1.外观为无...
在水中快速崩解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
甲基硫菌灵(折百)………………70%
助悬剂 wgwin D06…………………6...
农药可湿性粉剂指可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粉状制剂,其润湿性、分散性和悬浮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高低。农药可湿性粉剂属于传统农...
在水中云雾状扩散的80%甲羧除草醚可湿粉新配方
80%甲羧除草醚可湿粉,新配方
在水面快速铺展崩解,云雾状扩散
深圳市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产品特点:
外观:类白色均匀粉末。
水分:含量小于5%。
PH值(1%水溶液) :4.5―9.8。
二、用途:
可湿粉崩解剂和润湿分散剂。可湿粉中加入量在5%...
共有27条记录,3页,显示1--10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查看话题
有知道做仿制药(农药或者医药)方向或者工艺优化方向的导师吗?
想做仿制药(农药或者医药)方向或者工艺优化方向的博士,因为感觉实用性高而且贴近我的兴趣,不知大家有人了解这方面的导师吗?或者一般该如何获取此类信息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中药制药学)——龚千锋
&&龚千锋,男。 1952 年 12 月出生,教授,中共党员,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中药系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全国中药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分析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西分会常务理事兼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医药行业组副组长,江西省药品审评委员,江西省教师系列、医药卫生系列高评会执行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主编。
研究方向与重要领域:中药制药工艺与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正门对面
研究分两个方面:
中药制药工艺研究
中药炮制前后成分、药理与临床疗效研究
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大蓟等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枳壳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江西道地药材栀子等炮制品种及开发利用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重点课题
江西枳壳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江西省卫生厅重点课题
已发表研究学术论文 50 多篇,主编教材 5 部,副主编、参编著作 18 部
97 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3 年获第一届江西省教学名师奖, 2004 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奖。
同济 周健平: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教授、博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郭霞珍(1952.12—),女,浙江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研究学术骨干。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系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专业委员会教学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副主编。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学、科研、医疗2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和内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承担部局级科研课题6项,并多次获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积累,主持了“211”建设项目1项。主编与参编教材、教参4部,并主编与参编专业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67号信箱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金光亮,男, 1964 年 4 月出生, 1995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内经教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术秘书,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人。
  研究方向:
  1. 中医情志理论与情志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2. 证候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3.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研究
  目前主持的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No. ):慢性应激时海马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其功能与逍遥散的作用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7022016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差异表达的功能未知基因研究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五脏应时生理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性研究之分课题:肝郁证模型的建立
  发表论文近 20 篇,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 1 项,主编及参编著作 5 部。
  · 通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11 号,北京中医药大学 80 号信箱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
  · E-mail :
  孟庆刚 ,男, 1964 年 8 月生,汉族,医学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后,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证候规范化研究; 2. 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 3. 中药生态资源与质量控制标准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复杂性理论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1. 《基于系统复杂性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评价信息处理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4. 《帕金森病防治优化方案研究》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5.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6.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已发表的论文 30 余篇,主编著作 2 部,参编著作 2 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 2 等奖 1 次,部省级科技进步 2 等奖 2 次,厅局级科技进步 1 等奖 1 次。
  ·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
  · E-mail:
姓名 钱会南&&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职务&&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位&&博士&&
毕业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在部门&&基础医学院&&
联系电话&&010-
E-mail&&& &
所担任过课程&&内经选读、内经专题讲座、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概论、中医体质学
科研方向&&中医五脏藏神理论及应用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科研课题&&近年来主持或参加的课题多项(国家级3项、部局级9项、校级3项)
发表论著&&发表论文 60 余篇;编写著作16部(主编4部;副主编5部)
获奖情况&&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2 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 1 项的主要参加完成者&&
  苏晶,女。 1959 年 6 月生,教授,主 任 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系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研修人员。
  研究重点领域 :中医经典与精神疾病防治规律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 《内经》有关生命节律理论的研究
  2. 《内经》五脏调控理论的研究
  3. 中医有关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防治规律的研究
  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
  1. 精神分裂症择时防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卫生部课题
  2. 菖蒲合欢袋泡茶防治倒班综合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卫生部课题
  3. “五脏应时”生理机制与信号转导的相关性研究 “ 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课题
  4. 失眠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香港大学研究课题
  5. 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6. 慢性应激时海马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其功能与逍遥散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倾斜课题
  获奖成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一项( 1995 年)
  2.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5 年)
  3. 发表研究论文 30 篇,主编著作 3 部,参编著作 6 部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80 信箱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0-
  · 图文传真:
  · 电子邮箱:
  王琦(1943—),男,江苏高邮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学科带头人。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为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国际中医体质研究会主席。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男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体质学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概念,主编《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将中医体质学分化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专著《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奠定了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并提出创立了许多男科病新的诊治理论,如“阳痿从肝论治”,男性不育的病因为“肾虚夹湿热瘀毒虫”,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促进了男科疾病诊治的临床变革。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药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挽救了濒临失传的中医腹诊法,出版《中国腹诊》,使腹诊发展为一门系统的中医学科。主编《中医藏象学》,对中医藏象学作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第一次将其从学说地位确立为学科地位。先后主持与承担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获部局及院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编与参编著作40余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烟建华(1943—),男,河北省曲阳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经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学术委员。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内涵及其特色优势,同时致力于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应用规律的研究。先后主持与重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首次提出《难经》命元三焦系统理论及其临床价值,论证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结构和学术特征及优势不足。获省部级教学果二等奖、中医基础研究(著作)二等奖各1项;中医生命节律与五脏调控系统观建立、中医古典医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先后通过省部级鉴定。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翟双庆,男, 1962 年 12 月生,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学管理处处长,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内经教学研究会委员、秘书组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
  工作领域:《内经》教学与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医临床门诊,中医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等。
  研究方向:《内经》藏象理论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研究;《内经》理论体系研究;《内经》体质研究。
  科研情况:现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局部级及校级课题 9 项,其中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2 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获奖情况: 96 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作为总副主编及第七编主编的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首届立夫医学著作奖、 99 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暨科学技术进步奖(著作类)一等奖、 9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排序第二);脏腑与神志关系的研究获 2 0 0 3 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
  · 图文传真:010-
  · 电子邮件: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陈明,男, 1962年9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秘书。
  研究方向与工作领域:《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的研究。
  研究重点分三个方面:
  1.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
  2. 《伤寒论》六经病证内涵的研究
  3. 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的研究
  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 阴虚湿热蕴结与系膜增生性肾炎发病过程的相关性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
  2. 肝毒清复方开发研究,北京市科委基金课题。
  3. 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基础研究, 211 工程子课题。
  已发表“伤寒三论”、“《伤寒论》小便异常辨析及临床实践”、“《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 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 9 部。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
  · 电子邮箱:
  傅延龄,男,日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博士研究会会员,北京市中医学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评审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考官 (Visiting Examiner) 。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及科学研究,提出“胃肠源性肝损伤”、“胃肠源性眩晕”、“血液分布失调综合征”学说,较早发现唾液成分和肝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唾液胆汁酸、唾液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析方法。成功研制开发多种保健食品,获美国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50 多篇,编写、翻译出版医学著作 10 多部,大型医学丛书 2 套。先后赴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1. 《伤寒论》方法防治消化系疾病的研究;
  2. 《伤寒论》现象医学研究;
  3. 仲景保健医学研究。
  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
  1. 苓桂术甘汤抗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作用实验研究(教育部博士点课题)
  2. 黄芩汤功效成分组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科研课题)
  3. 口苦与唾液胆汁酸水平相关性的实验研究(卫生部课题)
  4. 资生丸皮肤保湿作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资生堂联合科研课题)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
  · 图文传真:
  · 电子邮箱:
  郝万山 , 男, 1944 年 11 生,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教学方面,讲课深入浅出、缜密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次应邀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捷克等进行讲学交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选的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主讲人,讲授《伤寒论》的 VCD 已经出版发行。在临床方面,运用经方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难治病证,以及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奇病怪证和精神躁狂抑郁症,有丰富经验。科研以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方法为主,主持或参加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成果获部级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
  ·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
  ·《伤寒论》文献研究。
  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 通讯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 11 号北京中医药大学 82 信箱。
  · 邮政编码:100029
  · 联系电话:010-0-
  · 电子邮箱: ;
  李宇航(1960—),男,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及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骨干。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秘书长。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18年,研究领域中医临床基础及中医诊断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经方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部局级课题2项。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为"北京市优秀青年干教师",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主编与参编《中医临证精要》等著作10部,发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论四逆散开阖以运枢机"﹑"计算机模拟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宋乃光,1945年10月出生,女,辽宁省辽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学术骨干,中国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
  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临床基础外感热病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温病学名著的文献研究,温病名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香港浸会、清华与本校联合科研课题1项,校“211”子项目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主编温病学教材2部,主编和参编《温病八大名著》《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温病学说之研究》等著作1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膜原证与达原饮类方探讨”“论营分证及其治疗”“温病运用苦辛方药探析”等学术论文4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82号信箱(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王庆国(1952- ),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副主编。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获得者。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在著名中医专家刘渡舟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博士学业,198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中医基础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局级以上课题与国际合作课题8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两项,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的研究。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见长。主编与参编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蒋力生,男,195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江西中医药》、《江西中医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江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医史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常委、全国李时珍研究会常委、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中医医史文献及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四个:
  1. 中医理论范畴文献研究;
  2. 中国道教医药养生文献研究;
  3.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4. 中医药文化研究。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 《中华大典·卫生分典·人体卫生》 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
  2.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研究项目
  3. 《豫章丛书》校注 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
  4. “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科技部专项研究
  5. 中医水理论研究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项目
  6. 中医藏象理论与诊断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
  已发表研究论文 60 余篇,独立完成论著 5 部,主编或参编著作 21 部,主编《医古文》,参加主编《大学语文》、《中医文献学》、《古代汉语》等全国教材,均任副主编。主持或独立校注中医药及文史古籍 169 种,其中最重要的校注著作有《云笈七签》、《中华医道寿养全书》、《诊法名著集成》、《喻嘉言医学三书》、《中华道藏》(第 23 、 28 、 29 册)、《道藏养生》、《千金方研究》等,个人独立完成累计字数 1000 多万。
  ·通讯地址:南昌市阳明路 56 号 江西中医药编辑部
  鲁兆麟(1942— ),男,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医史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1. 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2.中医学术流派及学说研究;3. 中医医案研究。先后主持与参加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获科研成果奖3项,主编全国各家学说教材2部,率先开展中医医案研究,主编《二续名医类案》,获立夫医药优秀著作奖。先后主编及参编出版著作2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罗布桑,男,蒙古族,中共党员,农工党员,内蒙古医学院返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讲授蒙医专、本科班的“蒙药学” 、“蒙药炮制学” 、“藏语文”等课程和硕士生、博士生的“蒙药学”、“蒙医经典著作”、“藏语文”等课程,主编中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教材《蒙药学》、《蒙药炮制学》。
  先后编写著作19部、35册,约合300万字,主编有《汉蒙对照名词术语分类词典》、《蒙药志》、《内蒙古植物药志》(第一、二、三卷)、《四部医典注释——塔教得》、《认药学》(自治区“九五”攻关课题)等,合编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下)、《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国家社会科学“十五”重点图书课题)、《蒙医渊源》、《家庭医生顾问》、《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大系》、《内蒙古食疗药》、《医疗手册》、《内蒙古中草药》、《内蒙古植物志》(1—8卷)、《蒙药本草美丽目饰》等。这些成果先后分别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蒙文教材奖、自治区科技成果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国家图书奖、中国民族图书奖等奖项。
  附件:
  研究方向:民族医学(蒙医学)
  现承担课题有:
  时间& && && &来& & 源& && &&&课题名称
  & &内蒙古教育厅& && & 蒙药本草—《识药学》整理研究(蒙译汉)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蒙药学”(统编教材)
  & &国家人文科学基金& &《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蒙译汉)
  严季澜(1955年- ), 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20多年,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文献学》和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医药信息检索》。临床主治内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为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临床文献。先后主持与承担部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3项;主持编写了(合作)《十部医经类编》、《二续名医类案》、《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三部中医文献巨著。获奖成果有:(1)主编《十部医经类编》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主编《中医文献检索》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近代中医珍本集》(主要编写者)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4)《二续名医类案》(主编之一)获立夫优秀著作奖;(5)《中医文献学》获2004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出版著作14部(其中独著、主编8部),发表论文40多篇。
  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有:
  1.《中医文献学》教材的编撰&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课题负责人
  2.心系病证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北京市教委课题 课题负责人
  3.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 科技部重大课题 子课题负责人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张其成( 1959— ),男,安徽歙县人。哲学博士,医学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现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兼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主编、《医古文》主编。
  研究领域为医史文献学、中国哲学、东方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中医文化、易道禅心理学。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 4 项,其中《易学与中医》获全国中医药优秀著作三等奖、 “ 新安名医考证研究 ” 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新安医家治疗急危重症经验研究 ” 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现主持 “ 传统养生数据库 ” 、 “ 易道禅医心理学研究 ” 、 “ 中医哲学范畴研究 ” 等多项课题。已出版学术著作 20 余部,其中独著 7 部:《易道主干》、《易图探秘》、《易学与中医》、《象数易学》、《阴阳五行新探》、《金丹养生的秘密》、《中国养生智慧》,主编 6 部:《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易医文化与应用》、《易学文化丛书》、《医古文》、《中医哲学基础》,合著《儒道佛与中医药学》等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 1993 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 1994 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11 号)
  邮政编码: 100029
  联系电话: 010-
  电子信箱:
  100504方剂学
  李庆业(1940.12- ),男,沈阳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方剂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小组成员。原方剂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促会中医药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OTC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处方规律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用计算机总结历代医家选药组方的规律。提出“中医处方法”的概念,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在方剂界有一定影响。先后主持两项校级课题。发表论文15篇,主编著作13部、副主编1部、参编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篇。
  通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谢鸣(1957.6 —),男,安徽安庆人。医学博士,教授,方剂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带头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方剂理论及其运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剂功效机理与物质基础及中医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兼事中医复方新药的研究。提出“中医方剂功效是复方内多药味及其多化学部位/多组份对人体的多向调节作用的整合”的理论和方剂研究必须遵循中医“方证相关”内在逻辑的主张。在运用现代技术方法阐明中医名方的现代效用机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运用中医药理论解决航天特因环境下的生物适应问题方面进行有效探索。1995年以来,先后主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著作5部。目前主持有国防重点以及部(市)级攻关课题2项。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北京市北三环东11号)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许文忠(1956.12-- )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方剂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方药系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方剂学》课程负责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规划英语汉语教材《方剂学》副主编,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主编。
  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组方思想和组方规律。在长期的《方剂学》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重视联系临床组方遣药规律、化裁中国古代优秀方剂以治疗现代疾病的特色,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培养、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承先启后的善用古方以应新病、具有独特风格的临床和教学方法。并且针对当前中医方剂学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独到的学术观点―――“继承和化裁古方以应今病”,“临床实践是方剂学发展的真正动力”!
  招生方向:历代著名医家组方思想和组方规律研究。
  2000 年以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1. 魏玉横组方思想研究
  2. 施沛类方思想研究
  3. 冯楚瞻组方思想和组方规律研究
  4. 足三阴亏损组方规律计算机数据挖掘研究
  5. 中国古代著名肝病食疗方剂数据库设计制作研究
  6. “古代肝病方剂数据库”设计制作研究
  至 2006年已毕业研究生3名,在读9名。 2000年以来主编/副主编教材 6 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及科学出版社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9篇,参加或主持部级局级课题 3项。2005年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教授组方思想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 方剂教研室(邮编100029,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11 号)
  联系电话:(O)010-&&
  电子邮箱:
  100505中医诊断学
  陈家旭,1966年3月生,男,湖北武汉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特约编审。
  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及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诊断学与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病证规范化及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完成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医诊断学网络课件的研制,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5项。获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2000年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省市以上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第三完成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并获1项教学成果奖。硕士论文主要从临床诊断标准、证候病理生理学基础、证候辨证规律等对肝气虚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博士论文观察了运动性疲劳大鼠及其恢复过程中相关的神经肽及其前体基因表达在脑组织不同核团和血液中水平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到中药复方的双向、呈时相性的动态调节;还参与起草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及'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等纲领性文件。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主编《疲劳综合征调养与护理》、副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
李峰,男, 1966 年 3 月 6 日生,教授,医学博士,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院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兼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医证候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病证相关性的规律研究
  2. 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理气扶正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和部局级科研课题,研究中医药抗疲劳、戒毒和抗艾滋病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专著十余部,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获得 96 、 98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9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 9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 年教育部骨干教师奖励基金,第四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及奖励基金,首都抗非典先进个人。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着国家 863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和卫生部等科研课题,采用生物芯片等现代高新技术,对中医临床病证和方药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1.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急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2.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中医诊断学临床模拟训练系统及测试系统的研制
  3. 自然基金项目 :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邮政编码: 100029
  · 联系电话: 010-
  · E-mail :
  · 传真号码: 010- 梁嵘(1955—),女,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诊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与舌象的临床规律研究。先后承担与参加部局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曾被评选为首届百名青年医学科技之星。94年以来,先后三次赴日本研修医学史和循证医学。在脾气虚证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着重探讨中医舌诊的临床应用规律,并对舌诊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参编著作10部(包括日文2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译文2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王天芳,女,196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主任、教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证候病理生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诊断学教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抑郁症的病机与临床防治。先后主持与承担部局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5项,校级3项,并率先在国内开展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因素、病理机制及其常见证候的研究,主编与参加编写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系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电子信箱:
  100506中医内科学
  博士生导师赵进喜教授简历
  赵进喜,男,医学博士学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糖尿病天地》副主编等职。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主讲教师,擅长于诊治内科肾病、内分泌代谢病等疑难杂病,尤其在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阳痿等)和慢性肾衰中医药治疗方面形成了技术特色。
  科研工作,曾参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等。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古方妙用》、《糖尿病防治与调养》、《肾炎病防治与调养》、《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疼痛性疾病中医现代治疗学》、《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等著作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赵进喜教授简历
  姓名:赵进喜(zhaojinxi)
  性别:男
  年龄:40岁
  出生地:河北省肥乡县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学习工作简历:
  1982年9月-1987年7月,河北中医学院 读大学本科;
  1987年8月-1989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中医师;
  1989年10月-1992年8月,天津中医学院攻读内科硕士学位;
  1992年9月-1995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内科博士学位;
  1995年8月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历任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主讲教师,擅长于诊治内科肾病、内分泌代谢病等疑难杂病,尤其在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阳痿等)和慢性肾衰中医药治疗方面形成了技术特色。
  樊永平简历
  樊永平,男,65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9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聂惠民、刘渡舟教授, 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王绵之教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神经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擅长中医药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症、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疑难病症。对于颅脑术后发热强调湿热是核心病机,清利湿热每获良效;急性脑卒中乃风火痰瘀级链反应,治风系切断反应链之核心;多发性硬化补肾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帕金森系肝肾精血不足,髓海空虚,虚风内动,填肾精,补肝血,熄内风。
  现任职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北京地区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第四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 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第九届),北京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位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库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审稿专家,中国康复杂志编委。
  科学研究:第一人称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报刊论文20多篇,《健康时报》中医药栏目特约专家。主编和副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6部。主持和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基金等研究课题10项。
  科研成果: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优秀奖1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抗击SARS优秀论文三等奖。多次获王忠诚医学奖励基金。
  现为北京市医药卫生十百千人才(百)、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Ⅰ类人才(优秀临床人才)。最近被评为北京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优秀共产党员。 高 彦 彬
  研究方向
  1.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症临床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3. 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疾病临床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4.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和作用机理研究。
  在研课题
  1.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研究》。
  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糖络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机理研究》。
  3. 吴阶平医学基金课题《中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研究》。
  4. 973课题《运用循证医学对中医辩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糖尿病肾病证候规律研究》。
  5.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
  近年研究成果
  1. 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机理研究,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 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1998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5. 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2001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津力达口服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与实验研究,2001年获河北省科技成果奖。
  7. 高彦彬主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80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8. 高彦彬主编《古今糖尿病医方选》(100万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版。
  9. 高彦彬主编《古今糖尿病医论医案选》(130万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版。
  10. 高彦彬主编《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90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姜良铎,男,194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早年师从陕西名医张学文、郭谦享教授,1983年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并获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热病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中药目录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医会诊专家,国家秘密技术评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长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客座教授等。
  从医三十余年,在发热性疾病、呼吸病、肝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突出,素以解决疑难病症而著称,擅长制定医疗决策和健康计划。创立状态医学理论、胚芽促进健康动力理论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发明“排毒养颜胶囊”、“胚芽滋养胶囊”。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于“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主要科研成果有:“风温肺热病辨治方案及症候疗效评分法”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董建华教授热病全病域论著诊疗系统软件”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急性热病辨证规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199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研究的“通补法延缓衰老”获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研究的“宣肺解毒通络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作用机制研究” 获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技委员会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会员。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现为十五攻关课题《冬虫夏草繁育》研究负责人。并承担教育部、首都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在北京SARS疫情初期亲临一线,拟出防非典方药,并制定东方医院赴长辛店非典医疗队中医药方案。是北京地区防治SARS中医药专家协作小组成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起草《中医药防治SARS技术方案(修正案)》,并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制定《北京地区流感中医药预防技术方案(草案)》。迄今,在国内外刊物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从毒论治》、《论环境毒》等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中医急诊杂志编委,中医大专教材-中医急症学主编,主编学术著作5部,作为编委出版了大型学术著作5部。 李建生教授的材料
  李建生,男,1963年9月生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养生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中国老年学杂志》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老年病方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老年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和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3名。主持并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主持4项、三等奖6项中主持3项;发表论文299篇;出版著作20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授权;申报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项,其中1项授权。目前主持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等5项,进展顺利。
  李军祥2007年博士生导师信息
  1、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
  (2)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研究
  (3)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
  2、在研课题:
  (1)、活血化瘀法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08、12 经费:28万 负责人
  (2)、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药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课题 07、8&&经费:20万&&负责人
  (3)、赤芍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作用成分及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课题& & 07、12&&经费:5万&&负责人
  (4)、萎康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新药基金课题 经费:6万&&07、12&&负责人
  (5)、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 09、9&&经费:50万 负责人
  3、研究成果:
  (1)、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法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第三名
  (2)、消痞灵冲剂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
  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第五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李素云,女,1965年生。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呼吸博士,博士后,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医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疾病如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塞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胞外基质损伤的保护机制”;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毒素清对老年支原体肺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③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基金:“老年支原体肺炎发病Tr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毒素清干预作用”。④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等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和省重大基金的获得者。
  发表学术论文78篇,国家核心期刊22篇。主编呼吸病专著5部。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老年人肺炎的发病机制与中药毒素清的治疗作用” 03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完成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通塞颗粒对COPD气道重塑的影响。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郑州市人民路19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2
  电子邮箱: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刘金民,男,1965年4月生,汉族,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脑病;中医内科急症
  在研课题
  中医药干预下的急性脑梗塞溶栓方案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中医药对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课题;
  中医药脑保护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
  脑卒中后多脏器损害的中医药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
  癫痫中医证候和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课题。
  研究成果
  参加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国家攻关课题研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中风病中医偏瘫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芳星园1区6号,东方医院急诊科
  邮政编码:100078
  联系电话:010-
  E-mail:
  传&&真:010-
  刘铜华博导信息
  1、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
  (2)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实用战略研究。
  2、在研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循证医学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中的方法学研究,起止时间: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
  (2)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糖耐康颗粒干预KKAY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起止时间: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防治糖耐异常中药保健食品糖耐安研究,起止时间:2005年8月-2007年8月。
  3、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部局级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书籍18部。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专利技术产品一、二等奖各1项。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表彰,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表彰,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奖励及专利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表彰,2006年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
  马云枝教授简介
  马云枝,女,53岁,教授,主任医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神经病学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对中风、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内科疑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完成多项科研攻关课题,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中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专著8部,发表论文70余篇。2005年被评为郑州市及河南中医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现承担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作用机理的研究”,“通络愈瘫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TXB2/6-Keto-PGF1α、TNF-α影响的研究”,“舒郁颗粒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和NE影响的研究”。
  通讯地址:郑州市人民路19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院
  邮政编码:450003
  联系电话:7/
  图文传真:5
  电子邮箱: 史利卿,男 ,41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主任。
  研究方向:外感热病--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在研课题:
  1.流感病毒所致免疫损伤于中药作用靶点研究。(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第一负责人)。
  2.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变化及中药干预研究。(大学课题,第一负责人)。
  研究成果:先后参加国家教委课题、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课题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等多项研究工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1等奖、3等奖各一项。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参加编写专业论著多部。
  唐启盛
  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
  2 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
  3 中医亚健康的研究
  在研课题: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信号转导系统和影像学变化及益肾调气法的干预作用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益肾调气法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信号转导系统和影像学干预作用研究及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学演变规律研究,参与973计划课题: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
  研究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
  田金洲,医学博士,理学博士,博士后
  最高学历:师从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赴英国留学,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变性病的研究,获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学位和Bristol University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经历。
  现任职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际老年性痴呆学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衰老和老年痴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
  学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变性病的防治
  专业特长:从事医疗工作31年,擅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靶向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正常脑压脑积水、轻度认知损害、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舞蹈症、老年人中风、无症状腔隙性梗塞,脑动脉硬化或颈动脉斑块或狭窄引起的头晕目眩、脑鸣耳鸣、头痛目胀、健忘、失眠、焦虑或抑郁,以及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有关的老年认知障碍性疾病。
  学术成就:近10年来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脑卒中等疾病领域担任负责人的研究项目23项,主要包括国家973(证候)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等,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多次获得我国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Alzheimer’s Association颁发的Award或Fellowship奖,其中健脑宁颗粒已批准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国家级新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金思维提取物被国际老年痴呆大会推荐为“给老年痴呆带来希望”的五种创新疗法之一,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制的《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已获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认可成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标准。在我国《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和《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Stroke》、《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Neurobiology of Aging》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多篇,SCI/ISTP收录40篇,主编《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高等学校《老年病学》教材,副主编《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等学术专著。兼任英国《Age and Ageing》国际编委、美国《Brain Research》、《Molecular Neurobi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eity of Geriatr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审稿专家等学术职务。
  他的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使他成为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中国青年联合会“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华英才杂志、北京日报、健康报,国外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生命科学网、替代医学网、卒中学会、老年性痴呆学会的官方网站等新闻媒体对其均有报道。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楼二层五诊室
  联系电话:13132 王成祥材料
  王成祥,男,生于1963年6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1986年自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五莲县医院工作,在此期间,遍访当地名医及民间医生,收集民间验方,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1988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临床研究生学位,师从东直门医院著名临床专家杜怀棠教授、周平安教授、姜良铎教授,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东直门医院工作。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首发基金课题“外感病痰热壅肺证的病理形态学实质探讨”项目。参与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九五攻关项目“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浙贝母总生物碱开发研究”,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分题“第三性生产力动力学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开发专题”,霍英东教育基金课题“凉营透热法治疗老年肺热病营分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SARS专项“辩证分期使用中药治疗SARS的临床疗效观察” 等课题的实施工作。
  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益气清瘟解毒合剂拆方对流感病毒FM1所致小鼠炎性损伤的干预及修复机制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课题“散寒清热,益气透毒法治疗流行性感冒(表寒里热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药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作用及方向研究”,并发表论文论著21(部)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各级成果奖3项。
  擅长中医热病及呼吸系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尤擅长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及咳嗽证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对疲劳综合征、失眠、便秘、头痛、长期低热等病证的临床治疗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王新月简介
  王新月,女,1964年1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现任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脾胃急症协作组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胃肠病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规律与机制研究
  1.中医药调整胃肠功能和修复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2.比较不同治法及相关功效中药方剂,对以免疫损伤为核心病理过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多环节作用特征,探讨提高粘膜溃疡修复水平、调衡机体免疫反应,以降低复发率的中药择时治疗思路。
  3.比较不同性味、不同品质中药配伍在影响胃功能及修复胃粘膜损伤方面,所表现出的功效特点。
  4.研究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
  5.研究酒精中毒及酒精依赖的病理特点和中医药的治疗与戒断作用。
  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
  1.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病理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2.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环节的比较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3.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 & 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资助课题
  4.枳实不同品种所制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差异的临床观察& &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
  获奖成果
  1.中医药解酒保肝理论与作用机制研究&&2002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中药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2003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二等奖
  3.中医药不同治法、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分析& &2006年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已初审公示)
  在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收入2篇,主编著作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作为编委编写国家级教材3部,参编著作6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邮政编码:100700
  联系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
  王耀献
  王耀献,男,40岁,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肾脏病中西医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中心主任、副院长。创建了中医系统第一家集肾内科、透析、移植为一体的肾病中心,提出了慢性肾脏疾病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战略思路。2004年度获北京市劳动奖章和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主编《肾脏病中医诊治》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获2001年度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教育部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多种肾病同一证型异病同治分子机理研究”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及中药抗肾纤维化的研究。
  近期发表主要论文:肾炎防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药杂志,):555-556/肾炎防衰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的治疗作用.中国中药杂志,):796-797/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8-10/肾络癥瘕探微.中医杂志,):247-249/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151-154
  王玉来& &男,山西省阳泉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常委、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神经信息学。先后参加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主持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主编著作1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通迅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市丰台区芳星园一区6号)
  邮政编码:100078
  联系电话:010-
  占堆教授介绍资料:
  占堆教授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曾先后担任藏医内科、外科、药剂科等业务工作,学识渊博,藏医药医疗学术水平高,一生致力于藏医药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医疗与科研成果丰硕。近几年编写出版了多部专著;先后参与了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藏药新药开发研究、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藏医外治疗法继承与发展研究等省和国家级项目。
  自我院开展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以来,占堆教授一直担任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指导教师职责,已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选聘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规定》的相关条件和要求,经评审,聘请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外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藏医专业)。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姓& & 名:占堆& && && &性& & 别:男
  民& & 族:藏族& && && &出生年月:1946年5月生
  籍& & 贯:西藏拉萨&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员
  学& & 历:大专(1959年门孜康医算院毕业)
  现任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 & 务: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兼副书记
  学科专长:藏医临床、科研
  社会兼职:西藏自治区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药学会副会长
  工作简历见下表:
2005&&西藏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
先后在拉萨市藏医院药剂科、外科
西藏林周县文教卫生局、县人民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局长兼院长
副院长兼副书记
院长兼副书记
  主要科研成绩:
  多年来,占堆教授以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藏药新药开发与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研究为主要工作方向,开展了大量的藏医药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其主要成果有:
  1999年以来一直承担着西藏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职责;2005年来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西藏藏医学院联合培养藏医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职责。
  2000年8月在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了《藏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研究》论文;2001年来编著出版了《中华本草·藏药卷》(2002年,上海科学出版社)、《西藏藏医药》(200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等专著,其中《中华本草·藏药卷》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学术著作二等奖。
  截止到目前主持开展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藏汉英对照藏医药文献目录研究”(年,项目经费6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藏药七味铁屑丸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年,项目经费8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藏医外治专科建设”(年,项目经费50万),国家十五公关项目——“藏皮康新药开发研究”(年,项目经费80万)等重大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等。 : Originally posted by leimiao_hit at
王成祥材料
  王成祥,男,生于1963年6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谢谢你的参与,不过很遗憾你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希望版主删除你的回复,因为不应该浪费大家的时间。还是谢谢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药厂回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