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沉没的俾斯麦战舰的外交政策连遭失败是怎么回事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兼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局势--《史学月刊》1984年03期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兼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局势
【摘要】:正 德意志长期邦国林立,各自为政,一直阻碍着它的社会的发展。1848年革命试图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卖和无产阶级发展的不成熟,自下而上的通过革命统一德国的道路失败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再次高涨,但无产阶级仍未发展到足以肩负统一德国的领导重担,于是正在兴起的普鲁士夺取了这一运动的领导权。因为当时“除了萨克森,德意志任何一个邦的工业发展程度都没有达到那怕是接近普鲁士的水平。”普鲁士众多的容克地主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化的道路,他们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德意志长期邦国林立,各自为政,一直阻碍着它的社会的发展。1848年革命试图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卖和无产阶级发展的不成熟,自下而上的通过革命统一德国的道路失败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再次高涨,但无产阶级仍未发展到足以肩负统一德国的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存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丁建弘;[J];世界历史;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君锦;[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4期
赵伟;;[J];历史教学;1982年08期
王飞;[J];中学生百科;2004年03期
王志乐;[J];史学月刊;1983年03期
;[J];新世纪周刊;2007年25期
邢来顺;[J];世界历史;2001年05期
胡海波;[J];百科知识;2005年05期
潘小松;;[J];博览群书;2003年02期
李莉;[J];百科知识;2005年12期
罗·雷·拉兹
,韩兴华;[J];史学集刊;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昌德;;[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应兴国;;[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魏弥贤;;[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叶念先;;[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特约作者
许晟;[N];财经时报;2005年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N];人民日报;2005年
新华社特稿
刘芳;[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朱磊;[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金重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丁刚;[N];人民日报;2005年
江建国;[N];人民日报;2005年
于涛;[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资中筠 学者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
前《美国研究》主编;[N];经济观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白桦;[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张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徐蓝;[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武向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郑雪飞;[D];南京大学;2002年
程文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吴伟;[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周旭东;[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刘作奎;[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王建波;[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莹莹;[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姜丽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黄栋;[D];山东大学;2008年
贺川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沈素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宋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祁凯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崔向升;[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张苑华;[D];暨南大学;2008年
沈芳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_百度知道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这句话哪里错了?哪位大虾能告诉我?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国这个概念不对,应该是德意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这句话在课本上有的。
百度百科上说的是“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如果没有别的问题的话,那就只能是普鲁士错了。正确的说法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俾斯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发展与解体论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发展与解体[理论研..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发展与解体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博客名称:马贤顺 看世界 看人生百态
个人简介:在我年轻时我就知道,思想意识会改变实际境况。 我还知道,有时正常法则往往会丧失作用,而不正常的法则反而会成为常态!
德国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麦及其外交思想&
[ 10:33:35]&
德国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麦及其外交思想
&&&&&&&&&&&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 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年至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国和法国统治阶层的意愿和图谋。
&&&&自19世纪50年代后,俾斯麦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自己的庄园,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这个领导权不能被德国资产阶级所掌握,更不能被无产阶级所掌握,而必须由普鲁士容克所掌握。因此,他一方面主张用强力压服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欧洲列强,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在德国内部,普鲁士的霸权一定会遇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对于这些障碍,只能用武力作为后盾。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 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又叫《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到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的内外政策连遭失败,被迫于1890年3月17日下台。1898年去世。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 俾斯麦外交思想 -- 形成的背景及内涵:
&& 奥托?冯?俾斯麦不仅仅是十九世纪德意志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在十九世纪的外交舞台上,通过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和纵横裨阖的外交手腕,完成了德国队统一大业。这一外交思想是在俾斯麦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一直指导着他对外交事务的处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俾斯麦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它产生的深刻背景,其内涵又是其外交思想的精髓。
二.俾斯麦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
&&俾斯麦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国际关系的大变革时期。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反法同盟构建了欧洲历史上最稳定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均势状态,从而遏制有实力的强国破坏列强们建立的国际秩序。这种均势状态的维护,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各国要奉行大国一致原则,要不遗余力的将欧洲的均势凌驾于本国利益之上;第二,各国要达成道德共识:保守主义的正统原则但是这两个条件明显与当时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背道而驰,而且其本身也存在很深的矛盾,所以这一看似非常稳定的体系外表下,深藏着随时动摇垮塌的隐患。
在工业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冲击下,传统的国际关系运作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各国之间矛盾不断产生并不断激化。由于各大国在东方问题上的分歧,维也纳体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终于,列强们撕破了脸,放弃了各国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战争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年克里米亚战争正式宣告维也纳体系寿终正寝。&这场战争使欧洲国家体系迄今在某种程度上还相当牢固的关系终于解体了。&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使得欧洲国际政治舞台成了放任自流的大牧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没有了维护均势的共同价值观,没有了道德与利益的约束,为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欧洲的政治舞台和军事战场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厮杀。各国的外交政策必定做了相应的调整。
2、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以来,德意志政治上一直处于分裂的局面,封建诸侯割据,邦国林立,内忧外患。首先,德国的各封建领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至于安于现状,反对统一,而此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无力撼动现有的政治体制。一直以来,德国皇帝和封建主都是各自为政,德国皇帝将精力放在对意大利的战争上,而封建主则集中力量向外扩张,因此,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大,而德皇则被战争拖累,状态每况愈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德国封建割据的分裂情况反而更加严重。其次,德国的周边列强国家(如英、法、俄等)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传统强国地位,都竭力希望德国机组维持分裂局面,以便继续操纵德国事务,掌控德国。三十年战争后,列强们达成共识,签订了《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极力维持德国现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严重的内忧外患使德意志成为一个地理概念。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列强&良苦&的用心依旧没有改变。在这次会议上,德意志基本分为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强国。这也为日后德奥矛盾埋下隐患。虽然德意志依旧分裂,但在这次会议上,普鲁士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3、经济背景
德意志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其统一的进程。十九世纪50~60年代后,德国工业的发展,使德国经济突飞猛进,快速的发展起来,工业的发展成果应用到农业上,农业的资本主义化改造的完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普鲁士经济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德意志统一运动中,存在着统一道路的选择问题。即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和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实现统一的两条道路的选择问题。
经济决定政治。根据当时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1848年欧洲革命中资产阶级所暴露出来的无能和软弱性,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实现德国的统一,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自然,德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就落到了走&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到道路上。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综合来看,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邦国有实力完成德国的统一大业。而二者之中普鲁士更具优势。首先,普鲁士经济实力雄厚。十九世纪以后,普鲁士农业改造完成,资本主义化农业与工业相结合,使普鲁士的经济飞速发展。&德国的统一已经成了经济的必要。&第二,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阶级对统一给予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富于进取的阶级。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容克地主的资产阶级化已经十分明显,分裂的德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于领土的野心,自然而然的希望普鲁士可以统一德国。第三,由于资本主义工农的迅速发展,分裂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资产阶级对于广阔市场、安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统一愿望。第四,与普鲁士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的是其军事力量的逐步强大。普鲁士的工业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4 地缘背景
地理因素最初是作为国家对外环境因素之一被提出来的,随着地理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深化,后来出现了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二是区域主义或者地区主义的地缘政治,三是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
迈金德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地带: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边缘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海岛新月形)。[4]心脏地带为陆权国家较易控制的地带,外新月形地带为海权国家的势力范围,内新月形地带经常因为不稳定的均势状态而出现国际争端。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正是心脏地带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带,拥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北有波罗的海,隔海相对的便是英国,南有阿尔卑斯山,东面有俄国,西面是法国,而且英法俄全部都是当时欧洲的强国。
这种四面受敌的地理环境成了德国外交战略上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俾斯麦的外交思想的地缘因素也来源于此。
三.俾斯麦外交思想的内涵
俾斯麦的外交思想,是在国际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手段主要是结盟。他曾对俄国驻柏林大使萨布罗夫说过一段很能反映他的外交思想,后来被称为&萨布罗夫法则&的话:&你们常常看不出欧洲这棋盘上属于一个三方同盟的重要性,这是所有国家政府都想达到的目标,尤其是我国政府,一切政治都可以简化成以下公式:只要世界的命运取决于五个强权之间的脆弱平衡,设法加入一个三方同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止他国结盟。& 从三皇同盟到三国同盟,就是其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的具体体现。他的现实主义外交,是对德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所处国际环境精心分析的结果。
(一)第一原则&&现实主义政治
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下的外交政策,是他根据对国家实力及国家利益的计算而制订的外交政策。他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现实政治的原则下,外交政策中所注意所看重的只有实力。2.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3.政治行为和个人道德是两码事。4.俾斯麦主张在外交中释放充分的弹性空间,不拘泥于一种形式。5.像斯麦对于选择盟国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于普鲁士国家利益来做决定。6.在外交中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不论一国政治制度如何,只要有益于增进国家利益,普鲁士即可与之结盟。
俾斯麦把现实政治称为&可能的艺术。&他指出:&政治是一种无须感激的职业,这主要地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机会和假设。&&世间不存在政治科学,就象不存在政治经济学一样&&政治既非算术,亦非数学&&准确地说,人们必须考虑特定的和不明了的因素,但是并无任何规则和公式来事先预计一切。&他还强调:&政治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它不是一个可以教授的学科。它本身不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科学,但它却能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做出选择,以便趋利避害。[8] 他瞧不起&喋喋不休的人道主义的碎嘴子&和&含糊不清而且变化无常的人道主义观点&。在他看来,为实现目的不受政治上的禁令和道德上的约束。
(二)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在现实主义则下结合国内外情况而精心泡制出的旨在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和打击敌对的政策。它以孤立法国为中心内容,以结盟为手段。德国的统一对欧洲其它强国来说是令他们非常不愉快的。俾斯麦清醒的认识到,德国的地理环境四周缺乏防卫屏障,随时都有被敌对国家的同盟包围的危险。同时它还看到,德国统一以后,以德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无法与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抗衡,而且整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也不允许德国将争霸目标转向欧洲大陆以外的世界。因此,他主张采取大陆政策,其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结盟措施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己获得的优势地位。为此,俾斯麦策划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1873年,俾斯麦推动德、奥、俄结成了三皇同盟;1879年,签订《德奥同盟条约》;1882年,又组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
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孤立法国,防止其复仇;2.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德奥俄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德奥罗三国同盟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因法俄接近而使德国两面受敌,另一方面则支持奥匈帝国,以防止法俄可能的联合给德国带来的威胁,并遏制俄国向欧洲中部和巴尔干扩张;3.在殖民地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一心一意谋求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可以看出孤法防俄是大陆政策的基点,也是俾斯麦时期德国基本的外交路线。
俾斯麦执政期间推行的大陆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英国《泰晤士报》在谈到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时指出:&德国确实是欧洲的一种重要的,温和而又节制的势力。它大得惊人的军事实力被用来贯彻其巧妙的有远见的外交策略。这种策略,经常而确实地阻止了任何破坏欧洲和平的企图。&他运用自己高超的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提升了德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精心维护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三)均势外交
&均势&概念在国际关系中源远流长,它既指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平衡状态,同时又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外交战略。&均势&亦为&势力均衡&,是一种按均衡原则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主要行为者通过平衡过程维持它们各自的特性、统一和独立。势力均衡的思想来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欧洲国家形成之后,尤其是在长期的战争较量之后,&均势&概念开始被欧洲政治家、外交家们普遍注意,并在1721年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特勒支和约》。
俾斯麦的外交思想深受均势外交思想的影响。德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对外经济的发展上看的确不错,十字路口,交通四通八达。但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处于欧洲其他强国的包围之下。所以除了强大,德国没有其它任何办法来实现国家独立和维护国家利益。但是,也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多德国又不能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否则将会像当年的拿破仑一样,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俾斯麦不得不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欧洲个时代、各地区和各个国家的矛盾构成的变化,不断变换外交手段,运用高超的手腕,推行&均势外交&政策。
(四)&铁血&强权政策和&自制&思想
俾斯麦十分清楚,要想德意志统一,就必须将&喋喋不休的人道主义的碎嘴子&和&含糊不清而且变化无常的人道主义观点&彻底抹杀了。他认为暴力才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强有力的手段,国家权力问题,归根结底要用武力来解决。俾斯麦批评普鲁士传统的依赖于奥地利的政策过于僵硬,认为这种政策只会使普鲁士坐以待毙。&因为我们处于欧洲的中心,所以不能够消极地执行漫无计划的政策,而只满足于别人还给我们安宁,这样的政策今天对我们来说可能像1805年一样的危险。如果我们不设法成为铁锤,那么我们就将成为铁砧。& 1862年,他就任首相后,在议会发表的著名演讲中,公开指出:&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己被错过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在欧洲这个强国利益的角逐场,如果一招不慎,必定满盘皆输,敌人绝对不会因为你的失误对你手下留情。在不断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必定又在侵犯着别国的利益,这是其他强国所不能容忍的。俾斯麦十分清楚这一点,他精心思考着敌人的忍耐程度,以求最大化的实现国家利益。但他却十分克制,绝不越雷池一步。对奥战争后的对奥政策,对法战争后的对法留情,无不体现这&自制&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在普鲁士外交上的应用,完完全全是在欧洲战略背景下被逼出来的。如果不能克制德国过于强烈的扩张欲望和对霸权的野心,必将招致一个&反德同盟&的产生。到那时德意志统一的美好梦想必将化为泡影。
(五)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
出色的外交家都知道,外交要坚定的原则性和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俾斯麦是一个具有外交天赋和丰富外交经验的优秀外交艺术大师。他的外交手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用无用之分,讨好、拉拢、离间、敲诈、欺骗&&他都运用自如。他的外交政策是基于不断变化的外交形势而灵活变化的。这种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的实施,源于其敏锐和深谋远虑的外交战略眼光。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敏锐的发现于自己有利的外交机会,并果断实施合适的外交政策,或让敌人痛不欲生后悔不已,或让手下败将感恩戴德,或让盟友感激涕零。不管是哪一种,其外交目的早已在他的预料中达到了。在三次王朝战争中,他这种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充分得到了展示,并取得了出乎其他人预料的巨大成果。
&&&& 作为十九世纪德意志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善于抓住机会、制造机会,通过深谋远虑的外交战略眼光和纵横裨阖的外交手腕,统一了德国,创建并且维护了一套有利于德意志的外交秩序,甚至主宰了那一时期的欧陆历史,将自己的外交艺术推崇到了极致。
阅读(2123) ┊ (0) ┊
博客等级:4
博客积分:4375
总访问量:997
文章总数:106
04-18 06:12
04-18 06:12
04-18 06:04
04-18 06:03
04-18 05:47
04-18 05:46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击沉俾斯麦号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