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哥们儿别开火开20进藏

[单车技术] [进藏常识] 给即将和打算去西藏而又担心高反的朋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单车技术] [进藏常识] 给即将和打算去西藏而又担心高反的朋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 纪实——不要和进藏的人做朋友(上)
& & & & 还问我为什么?这些人拥有你所不能想象的决心和意志力,他们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 & & 几个月前,北京。《进藏》的导演们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堆满各种西藏的资料,开始这个工作的时候,其实已经大致上确定下来拍摄的整体方向。就是做“人”,一个个列出要找的人,然后一个个去落实。因为再美的地方,如果没有人的加入,就永远只是一个空壳。& & & & 抱持这样的想法,六月中摄制组开始勘景。& & & & MINI车队分五条线路进藏,观察着,记录着。几乎每天都在路上赶着,每天都要见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他们面临的第一问题是:“我们想要拍什么样的人?”PART&16月14日& & & & (拍摄前为期一个月的勘景工作正式启动,在拍摄组面前的路漫长且充满挑战)&青川堪景报告内饰墙面绘画师& & & & 洪觉寺正在翻建,已经翻建了六年。和这个寺庙的建筑师以及内饰墙面绘画师见了面。墙面内饰绘画师:达瓦顿珠,46岁,16岁跟师傅在萨迦寺进行了长达7年的墙面内饰绘制。除了给寺庙绘制墙面也给民居进行墙面绘制,在藏区小有名气。六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务农。平时不开工就在家乡萨迦做农活。有十几个徒弟跟着他在进行洪觉寺内墙的绘制,其中一个徒弟索朗扎西可以和我们进行汉语沟通。& & & & 索朗扎西:28岁,学徒5年,感情不合离异,曾做了4年的建筑工人,觉得太辛苦于是萨迦寺的僧人介绍了现在的师傅给他。学徒后喜欢颜色,想成为名人收很多徒弟。终身都要从事现在的职业。& & & & 目前正在进行绘制,可以拍摄他们工作,他们画画的时候都会一起唱歌,很快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师傅带徒弟很严格,徒弟画不好会惩罚他做苦工。徒弟索朗扎西汉语沟通表达没有问题。师傅和徒弟都认定一辈子只做这一件工作。师傅不会说汉语,腼腆。滇藏线堪景报告& & & & &高鲁东:杭州人,五十多岁。十几年前,他是国家皮划艇总教练,那年他带领的中国国家队夺得了世界冠军。也是这一年,他放弃稳定的生活而选择自由。最终他选择了一条路,带着全家人在杭州附近一座山脚下盖了一栋房子,这所房子全部经由人手建造,后来成了当地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创意人和媒体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后来来了大理,在大理租下了一个靠近洱海的牛棚,把它改成了自己的家。当初租这个房子虽然便宜,但需要重新改造,高鲁东发挥自己强大的动手能力,先规划出设计改造方案,然后开车到处寻找当地石头、木头和装饰材料,有的花钱买,有的当地人不要了就捡回来,又去旧货市场淘各种便宜的老古董。高鲁东对各类素材进行即兴创作,比如淘到一个3米长雕花木版,就安在长凳上当靠背;他知道当地木工师傅工时费贵,就大量使用石头做墙体结构,再通过订做钢结构门窗,一次安装成型,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工。高鲁东不过花了几万块就把整体建筑改造好了,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做室内的软装饰,他说最难忘的就是在院子里第一次煮咖啡看海的感觉。& & & & #程老师回复:& & & & 青川线,不会说汉语,腼腆。其实没有关系,有翻译更真实。表达也好。因为少见,所以兴奋。刚开始嘛。在西宁适应几天也好。其实各地。各寺院都一样。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最重要。6月15日& & & & (导演们慢慢遇到了预想中“闪光”的人,作为“人”的技能让他们感慨科技带来的退化)青川堪景报告& & & & 上午去拍摄了洪觉寺内墙装饰绘画艺人,并做了简单的采访。采访概括如下:& & & & 师傅——达瓦顿珠:46岁,不会说汉语,也不识字,自己的名字都无法写出来。16岁跟从名师学习内墙绘画,没有任何文本参考和记录,无论多么复杂的图案和配色都是跟着师傅干活然后慢慢记在脑子里。他最骄傲的事情是他的师傅有13个徒弟,而他有20个徒弟,让这一脉内墙绘画更广的传了出去。他现在对自己徒弟的要求都是以前他的师傅对他的要求,在他心里,重要的是传承,虽然有了电脑喷绘,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更认可手绘装饰的真功夫。他是萨迦当地最有名的墙壁装饰绘画师,而他同门师兄是当地最有名的唐卡画师。他和徒弟每年4月到11月底外出做装饰画,8月份返乡收青稞,冬天最冷的时候会在村子里画家具的装饰图案。& & & & 徒弟——索朗扎西:28岁,达瓦顿珠的徒弟,汉语交流一般,跟随师傅学习了五年的画,以前打过工,后因萨迦寺僧人介绍与师傅认识于是开始学习。每天早上7点开始画画,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会一直画到晚上八点,回到宿舍会和师兄弟门聊天讲笑话或者去藏餐厅喝酥油茶。现在每月挣3400块钱,画画虽然特别费眼睛,但他不会觉得是件很闷的事,因为他们画画的时候会一起唱歌讲喜剧。如果画不好了,师傅会像曾经自己的师傅惩罚他一样惩罚索朗扎西他们,就是让他们画天花板上的画,或者刷墙等最苦的工作。现在索朗扎西最大的愿望就是像自己师傅一样收很多很多的徒弟。& & & & 个人体会:不管是达瓦的师傅还是达瓦自己带徒弟,都是要严格按照这脉装饰画的造型和配色进行传承,不搞创新不与时俱进。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画装饰画占据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遇到的这对师徒,在他们心中最重要也是最荣耀的是对于这门技艺最完整的传承,这种传承是一代copy一代下来的,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图案和配色根本没有任何绘本或文字做为载体,唯一的载体只有人,这些人通过对传统的坚守来获得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认可和满足。这样的例子我们接下来应该会见很多吧,但刚开始,这对师徒还是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因为他们很普通,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坚持。& & & & 老虎:39岁,曾经玩过乐队,在银行上过班,做过生意,后来迷上户外,因为登玉珠峰到5000米的时候看到几个民工在没有任何户外的装备下在野外做苦工而受到震撼,于是下山卖掉户外店。后来认识了一个做泥塑的老师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手艺人生涯,做过泥塑面具,也学习过皮雕技艺,还做过T恤。因为喜欢高原文化喜欢藏文化,所以注册了藏客这个商标,专职从事藏族手工艺。把唐卡和皮雕结合到一起创造了皮雕唐卡。所有皮雕唐卡的图案都是他去拜访一些唐卡大师并翻拍他们的作品然后再刻到皮子上。他认为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哲学和科学,佛也像道家和儒家一样,他首先是老师。为什么做佛像燃佛香,其实更多的还是“戒”,人们在看到菩萨闻到佛香的时候可以祛除恶念。对于手艺,他认为手艺是根,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手艺,但因为现在人赶时间追利益,他不愿花费那么多时间来慢慢做一件事,因此手艺也流失了很多。& & & & 个人体会:我曾经看着马路上的车流想,要是在古代也没有尾气污染也没有那么多交通世故,因为根本没有汽车。2011年NASA说将有一次巨大的太阳风暴,摧毁整个地球的电力,使人类生活倒退几百年。那时我在想,如果真有一天没有了电,我们如何生存,也不会织毛衣,更不会生火做饭。。。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在兴高采烈地庆祝我们获得的新技术却也往往忽视了我们所失去的,我们在进步我们也在退化。我们讲手工艺并不是讲传统,而是作为“人”的技能。老虎曾走遍整个青藏高原,他喜欢各个地方的手工艺品。他喜欢手工艺不仅是喜欢藏族文化或者传统文化,我觉得他喜欢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感觉。滇藏线堪景报告& & & & 会不停地有人问我们:我们是做什么的?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我们特别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一般回答是个做纪录片的,幸好很多人看过《城市微旅行》,会大概了解我们的意图。& & & & 我们想找什么样的人?说是说不一样的人,可是这个范围很开阔。如果这么说:大理很多不一样的人。但是你真要找那么扎实的又有趣又谈得来的,又那么难。而且一旦你限定了具体的范围,你就会因此错过真正有趣的人。所以我们回答说: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不想找无聊的人,在一个地方随处可见的人,比如大理我就不找咖啡馆、酒吧的老板。& & & & 虽然这也不是最好的回答,但也因此找到了挺多有意思的人。我想这其实应该只是一种缘分,也许该遇到的,就会遇到。好像说的有点乱,反正这就是一点感受吧。&& & & & 校长李兵:李兵是个北京人,在直贡提寺出家,在寺庙里,她看到很多家里养不起孩子、父母双亡等各种原因而被丢在寺院或者在寺院寄居的孩子,寺院只能保证这些孩子有口饭吃,却不能给这些孩子任何教育。06年她攒着仅有的3000块钱创办了一个收留藏族孤儿的学校,给孩子们完全免费的吃住和教育。坚持到现在。& & & & 实际接触下来,李兵给我的感觉是务实和透彻。她坚强,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其实也说不出更多,但是我觉得她太了不起了。而且她是个完全不同的人。&& & & & 后补记:那天和李兵校长聊得很晚,很多东西没有来得及分享。& & & & 其一,她之所以能被我们打动,是因为她问我们想拍什么?后面想找什么样的人?我们告诉她: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我们都知道,可能就没有必要去做堪景一步步走过来这样的事情了。我们是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可是我们明白我们不想要那个被符号化了西藏,不要对他人有害的人。极端点说:我们不拍喇嘛、不拍转经筒、不拍那些反反复复出现的西藏符号。当然没有那么绝对,但大致上还是可以这样理解。& & & & 她沉默半响,抬起头和我们说:那样就有意思了。& & & & 所以我想:我们不要老想着我们是在去西藏,我们只是考虑我们这是一趟关于两个人的旅程,旅途最大的意义,是发现未知的事物。因我们不知道,所以才要去更多的了解。旅程其实又是枯燥的,所以我们才尽量让自己去找有意思的人和事,让我们有动力,可以走下去。& & & & 所以,我们有计划,也有提前的功课,但一定不能照着这个来,会把自己框死在那里,而找不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反正我只要找到书上这些人,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就会把心态放得不是很积极。& & & & 我们现在找的人,基本上和我们来之前要找的人没有关系。来了以后经常觉得原来网上找的这些人,都有些弱,就再一个个找,通过各种关系去发现。我觉得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和自己出来旅行是不一样的状态。&& & & & 其二,在和李兵聊天的过程里面,我们说到西藏的现状,她十几岁开始进藏,因为她是高干子弟,获得了一个可以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她当时决定去了德国就不再回中国,于是决定最后一次去趟西藏。她在德国两年,念念不忘西藏,从德国退学,飞回中国,在止贡提寺出家。她说从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新鲜,50块钱在西藏走半年,直到现在,她觉得西藏的变化非常大,现在的这个西藏,早和原来她向往的西藏不同了。& & & & 她用矛盾两个字来说西藏,从一个农奴社会直接到现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西藏变化太大,大到西藏人自己都适应不过来。她认识一些非常传统的喇嘛,遵守最古老的训诫生活,也认识很多活在花花世界,爱上电视,爱出名的喇嘛。西藏有非常有钱的人,也还有在牧区基本没有收入的人。& & & & 她对西藏感情,也是矛盾和复杂的,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 & & 她说到一件事情,经常会有有钱的西藏人来说:李兵啊,你看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和我们说,只要你开口,我们都帮。可是一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有各种理由和借口避开。她和其中一个康巴汉子说:你看你比我有钱,比我强壮。可是你太弱小了,我一个汉族女人,养着你们西藏40多个孩子,你呢?除了把我拖到那边打一顿,你再也没有比我强大的地方了。&& & & & 我觉得这样的西藏也好,去找这些不同和矛盾,去看现在的西藏人如何生活,找里面有意思的,甚至是西藏文化的叛逆者,也去找在弘扬传统西藏文化的人,他们有完全不同的对西藏的认识,这些完全的不同,共同构成了现在的西藏,是这个全新的、矛盾的、不同的西藏。& & & & #程工回复& & & & 这个旅行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不关心快和慢,刚开始肯定杂、信息量大、未必准确,都不重要。说不定过几天你们比我还要清楚什么才是不平凡。& & & & 青川线,我喜欢达瓦顿珠和他的徒弟(群像),我喜欢不搞创新不与时俱进。& & & & 滇藏线,我太喜欢李兵了,其实实拍的时候,你的主人公在她的学校给孩子们两三天课,一起吃喝玩乐两天。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她这里再驻足半日。详谈!& & & & 谢谢!辛苦!注意身体!6月16日& & & & (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让很多手艺人尴尬,走出大山与留在村里同样是困扰他们的难题)&青川堪景报告& & & & 上午我们去了加牙村见到了藏毯传承人扬先勇,具体内容如下。藏毯传人杨先勇:& & & & 杨先勇,51岁。祖先南京,300年前他的太爷爷就是织羊毛布的,那时挣了很多钱,二三十年代塔尔寺扩建,因为手艺好,杨家出了大部分毯子,用三年时间织了六七百块藏毯。80年代的时候,加牙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差不多有五百户都在织毯子。2000年后只有他们杨家还在织。基本上都去外面打工谋生了。他家坚持下去是因为技术好,订单不断,可以谋生。加牙村的藏毯工艺都是口传身授的,需要经过常年练习,织毯子的时候不用任何图纸,所有图案都在脑子里。& & & & 但现在的徒弟只能织电脑图案的,传统图案只有杨先勇和他70岁的堂兄以及76岁的叔叔会织。即便是电脑图案也没有什么年轻人在学,因为手中织毯太慢了,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只能织三公分的毯子,一块两米乘三米的毯子差不多要织半年。成本高,利润低,无法和有大厂子的羊毛毯企业竞争。& & & & 个人体会:杨先勇虽然接受过很多媒体报道,但人依旧很朴实。想法也比较单纯, & & & & & & 生活条件一般,就杨先勇这个人而言,他的坚持很尴尬,他不是不想机械化生产,是因为没有投资,也没有名气。奔波于各种博览会宣传自己,订单依旧少得可怜。目前,杨先勇更像是政府养的活标本,手艺也没有真正传承,徒弟都是三十多岁的,二十几的年轻人根本不会学织毯子,因为太苦,太枯燥,而且太慢了。效率和收支比变成手工织藏毯的短板,毕竟它终归还是作为商品存在的。他的儿子在石家庄读书,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去创一片天,而不是留在村里。&滇藏堪景报告寂照庵& & & & 苍山有一寺一庵,感同寺、寂照庵。寂照庵有几株古茶树,一年只产很少量的茶叶。主持妙慧师太并不擅长言辞,一个普通的出家人。寂照庵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素菜。新的客堂落成后,妙慧师太邀请了一个93岁的老师傅来主持厨房,素菜非常精致好吃,是我从未吃过的美味。如果我们到时候去拍,可以邀请老师傅回来主厨重新做一次菜。做为生活线,我们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芒康的尼果寺:& & & & 尼果寺在芒康4800米的山上,男女混住。寺里有岩羊和松鸡,寺里的出家人用盐巴喂它们,这些保护动物一点不怕人。可以说是一个动物世界。&梅里雪山:&&&& & & & 梅里雪山之前有一个12人的日本登山队,全体遇难没有回来。后来一些环保主义者和当地人一起抵制登山,把梅里雪山变成了一个神山,并且推动了德钦和中甸的政府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所以到现在为止没有人登顶过。我们要找的人,是当地一个藏民,每年都转山,祈求永远不要有人登上梅里雪山,让雪山永远神圣。& & & & 目前我们还没用找到具体的人物。但是我觉得这个寺庙和西藏其他的寺庙有非常大的不同,几年前只能到比较近的地方,然后骑马上去。相对隐蔽和独特,我觉得那里应该能找到有意思的人。& & & & 梅里雪山之前有一个12人的日本登山队,全体遇难没有回来。后来一些环保主义者和当地人一起抵制登山,把梅里雪山变成了一个神山,并且推动了德钦和中甸的政府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所以到现在为止没有人登顶过。& & & & 我们要找的人,是当地一个藏民,每年都转山,祈求永远不要有人登上梅里雪山,让雪山永远神圣。陈钢见过这个人,说非常有意思,谈吐也很特别。希望我们能找到。最后,不同的人都提到了德钦的扎西活佛,喜欢放羊,非常好玩的一个活佛。目前不好说,先去见见再说。& & & & #程工回复:& & & & 我喜欢寂照庵的素菜,喜欢93岁的老厨师,这完全可以做为实拍中的一站。另外,我喜欢尼果寺,喜欢那个动物世界,因为动物世界可以有很多寓意。& & & & 路途漫长,注意安全。6月17日& & & & (唐卡与曼联,神奇的组合!)青川堪景报告唐卡画师欧项切知& & & & 一早奔向青海湖,见一位虔诚的信众,他叫欧项切知,今年31岁,18岁的时候因为喜欢画画跟随热贡的一位师傅学习了三年。以前他给寺庙或餐厅画内饰壁画为生,现在自己在青海湖边经营藏餐厅,还会在自己的帐篷里接待环青海湖骑行的人,给他们提供食物。闲暇之余就会画唐卡。这些年来,窗户大的唐卡他就画了有一百多幅,很多都供在寺庙里。但没有出售过一张,即便是在很拮据的时候有大老板出很高的价钱,他也没有卖。他觉得唐卡上画的是佛,画唐卡是为了给人朝拜,如果变成钱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不能接受买卖佛像,更不能接受对佛像讨价还价。他在画唐卡的过程中是不抽烟不吃肉的,最后画眼睛的时候是要挑好日子,那天不能生病,身体沐浴干净。他人很平静,有漂亮的妻子和闹腾的小儿子,吃饭的时候给我们展示了他画的长卷,所有佛像都还没有画上五官,他还有一幅未完成的绿度母,打算最近在帐篷里完成。说起信仰,他说信仰是与生俱来的,画唐卡就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欧项切知汉语说的不是很好,我们的翻译是他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翻译说他做事情很执着,特别轻易相信别人,还曾被骗到南方做传销。不像他其他藏族朋友那么张扬。临走时,送了我们每人一条哈达,祈愿吉祥如意。(图右为欧项切知)塔尔寺艺僧印巴尖措& & & & 吃完欧项切知老婆做的手撕羊排和藏包子,我们赶往塔尔寺,桑杰引荐我们去见了一位塔尔寺很有威望的艺僧,他不仅擅长唐卡的绘制,也是上花院制作酥油花的负责人。这种掌握两种艺术技能的僧人在塔尔寺只有他一个。他叫印巴尖措,今年46岁,13岁进寺学习唐卡外还学习酥油花和泥塑佛像以及时轮七色粉末坛城技艺。17岁的时候随十世班禅进藏,教西藏僧人制作酥油花,在大昭寺许了一个愿望,就是给自己所在的塔尔寺画一幅最大的唐卡。但到去年才完成心愿,制作了高2.5米,长33米的巨幅释迦牟尼生平图,用时三年,花费自己98万元,现在放在塔尔寺供奉。他跟随过几个很有名的师傅学习唐卡,对于唐卡的技术以及古往今来各个流派都了如指掌。自己是勉唐画派的传承人,但因为最早塔尔寺却西活佛的唐卡技艺最优,但现在已经失传,因此他一直努力将却西的唐卡技艺找回来。他对徒弟的要求就是,首先不能用现代颜料,其次要全用点染不能用平染(平染更简单速度会更快),最后就是心要静,不能画快了,必须慢慢画。他的家在塔尔寺后面,有两层,很大的沙发和电视,他平时也会卖唐卡,还去北京办过展览。人很谦逊,平时特别特别喜欢看足球,最喜欢巴萨和曼联。(图为印巴尖措)(图为印巴尖措的俗家徒弟们在画室画唐卡)& & & & 个人体会:我很喜欢欧项切知,他很传统,很虔诚,不张扬,没有那么开放和现代,他的生活非常普通和简单,没有所谓的亮点,但他有他的坚持。坐在塔尔寺的印巴尖措明亮的大房子里,听他跟我讲他卖唐卡是为了能有钱买昂贵的矿物颜料以便画更多的唐卡时,我想起了欧项切知的坚持,我觉得很难得。滇藏堪景报告孤独的修路人王海滨 &&& & & & 这个人叫XX定珠,中文名字叫王海滨。王海滨,香格里拉人。家住在原来叫中甸现在叫香格里拉旁边的山里面。没怎么读过书,山里什么也没有什么机会,十几岁就出来混,黑白两道都混,渐渐有了点钱。他后来越混越好,看到香格里拉好多地方都通了公路,自己的山里的家乡一直没有公路,交通极不便利。就下定决心要给家乡父老修通一条公路,从大路一直通往山里。他四处筹钱,政府的也有,黑道的也有,商人的也有,各种忽悠,居然筹集到了近亿元修路钱,找了工人,买了材料,有了政府批文,就开始修路了。路修了三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找朋友喝酒哭几回。他修路的过程中,附近的几个村的人都来求他把路稍微偏一下,也通向他们村,他一一答应,结果路修到别的村门口,砍棵树要钱,干点什么都要钱,他花费了很多无谓的钱,终于把路修到了他自己的村门口。他开始修路的时候,村里有45户人家,修到的时候,很多都搬进了城里,只剩下16户人家。路修好了,剩下的16户人家,沿着路,也去了城里。他最后修了一条路,最终到达了一个空村落。最后一家旅游集团买下这个村落,将周边开发,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最美的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故事讲完了,具体的数据有点不准确,但是这是个真事。木云柏:& & & & 木云柏,纳西族。是个老丽江,经历过丽江籍籍无名和辉煌腾达的所有时刻。2007年,丽江开始转型成现在这个丽江的时候,木云柏卖掉了自己在丽江的店铺,离开丽江回自己的离丽江古城不远的拉市海,开了一个乡村美术馆。画画,接待几个朋友,画作被大英博物馆等各种博物馆收藏。我觉得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对丽江有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理解。开朗乐观,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画家什么的,以手工艺人自居。& & & &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 & & & 1、现在丽江都是小年轻来,蹦迪,跳舞,喝酒,期待艳遇什么的,那他们老了怎么办?& & & & 2、一个好地方该是有灵魂的,丽江现在已经没有灵魂了。一个地方的灵魂就是人。& & & & #程工回信& & & & 首先说青川线,塔尔寺的印巴尖措没有问题,因为有塔尔寺做大背景。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你们的思路没有打开,要寻找的类型太狭窄,我要见到更多不同的东西。0618& & & &(“接吻怎么拍?”小学生的问题难倒了导演)青川堪景报告泥塑大师万德才:& & & & 我们根据更登达吉的推荐,去见了一位做泥塑大佛的师傅,他叫万德才让,正在为吾屯上寺制作十米高的宗喀巴佛像,也是他经手的最大的一尊佛像,明天贴金箔的工作一结束这尊佛的制作也就结束了。万德才让从小喜欢泥塑,于是13岁的时候父母送他到安多地区最有名望的泥塑佛像大师洛桑尼玛那里做徒弟,他是年纪最小的徒弟,后来也是最优秀的。包括塔尔寺、隆务寺等各个地方的寺院都有他塑的佛像。他今年44岁,密宗五百多尊佛像他已经全部做过一遍。万德才让的弟弟也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唐卡画师,可以说他们是一个艺术家族。今年他们家族将在村子里修一座本家族的塔,万德才让作为监督,也会再塑尊佛像。& & & & 个人体会:今天这半天找的艺人,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技术,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或师承背景,但可以说没有生活,平时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工作,闲暇务农,顶多再下个棋,非常简单,因为往往只有长年大量枯燥地工作才有现在的成绩。这些艺人作为“一个有意思的人”的标准还不够。这几天我们也在努力寻找不同和亮点,但收效甚微,通过各方推荐的往往都是小有名气的,所以在找人方式上也会做些调整,多给对方些大胆的假设,这样对方在推荐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拘泥于优秀艺人。滇藏堪景报告&& & & & 今天是去森吉梅朵慈善学校看看,然后给他们上个课。为了显示公平,老师允许所有的孩子都来听,导致大大小小一屋子的小孩围着,刚开始有些害羞,到后面就放开了。我讲完我的,让他们尝试说故事,给我提问题。我发现搞了半天,这些孩子全部都只喜欢武侠片,我的文艺情怀毫无作用。他们只关心怎么把人飞起来,怎么把手砍断之类的,各种血腥问题层出不穷。后来,终于有个小姑娘(十岁左右)很羞涩的举手问问题,但是男孩的声音太大,完全听不到她说什么。于是她站起来,走近一些,大声问我:老师,我想问电影里拍接吻怎么拍?是真的亲吗?这让我怎么回答?&森吉梅朵:& & & & 学校不大,就在金沙江边上,滚滚江水就从学校旁边流过。大概有40多个孩子,基本都是藏族,大部分孩子都很正常,有几个有点弱智,但关系不大。见到的老师有四个:& & & & 一个老外,不爱说话,教孩子们英语,对外来人态度很冷漠,但是在孩子中间非常友善。& & & & 一个喇嘛,来自印度,早期偷渡去印度,在南印度的佛学院学习,并最终留校任教,在印度当地有些威望。前几年刚回来中国,在学校负责教授传统藏传佛教。为人不错,聊的很开心,是个可以沟通和拍摄的人。& & & & 一个藏语老师,从06年学校刚建立开始就一直在这个学校。有点腼腆。可能见外人也不多。& & & & 一个汉族,小兰老师。黑龙江人,去年来大理旅游,听说这里缺老师,就主动留下,教手工课和语文。大致上是这么一个构成,我觉得拍摄是没有问题的,老师、孩子、地方这几样都不错。& & & & #程工回信& & & & 我看到你进藏之后心里的波澜起伏和各种的光亮和黑暗。确实对你来说很新鲜,很有冲击力,很有压力,很刺激,但就越需要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你需要要什么。你每天放松下来告诉我你面对每一个人的直觉,之后再分析。6月19日& & & & (国际友人萨帕日娅和荷兰再次验证了导演组确定的“人的价值观和魅力”这一方向的正确性。)青川堪景报告玛尼法会& & & & 离开郭麻日村,我们行驶过一段特别美的盘山道,来到山顶,几口大锅煮着奶茶,帐篷里放着各种炸的面食,远处最大的帐篷里传来歌声。夏日仓一世活佛在这片村庄修行的时候创立了由10种不同音调组成的六字真言道歌,后世活佛将其发展为18种音调,被称为玛尼调。传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而且除了这几个村子,在藏区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独特的唱颂形式。我们正赶上他们一年一次的玛尼法会,这其间15天内,村子里不能留人,全家都要聚到山顶的帐篷伴着喇嘛或活佛讲法本一起唱玛尼调。从早到晚四顿饭都在山顶解决,不能拔草,不能打架,不能杀生和吃肉。由于喇嘛有事没来,所以扎西奇代班领颂,他是唯一一位可以领颂的平民。15岁参加了玛尼法会,特别喜欢玛尼调,从小爷爷又总给他讲夏日仓活佛的法本(里面是菩提道,讲普通的人如何成佛),所以对这一切都非常熟悉,一直以来,喇嘛不在的时候他就代班领颂。我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因为有反差,一面是平日在地里种庄稼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文盲,一面又是给各个村子的人讲夏日仓活佛法本并带领大家唱玛尼调的领颂者。&花儿老艺人格日& & & & 傍晚见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老头,他叫格日,今年63岁,旧社会的时候学过唐卡,画的还很好,解放后就一直务农,还做裁缝和藏靴,也给牧区的牧民做木工活。因为有副好嗓子,在地里干活时唱歌被发现,于是招进了青海省藏戏团,全国各地都演出过,光香港就去了五次,还在人民大会堂给华国锋唱过歌。现在退休在家,藏戏团也早已名存实亡,没有年轻人再学,老人们也散了,安多地区独特的藏戏濒临失传(藏戏有两种,安多地区的和西藏的,西藏的藏戏主要是舞蹈,而安多地区的藏戏非常丰富,除舞蹈外还有曲艺和说唱,人物很多,故事性强)。除了藏戏外,他还擅长撒拉族的花儿,以及九曲,说唱和弹唱,闲暇做很棒的手工木琴。自己的几个儿子画唐卡都特别富有,其中一位做喇嘛的儿子盖了座宫殿一样的建筑,相当于唐卡堆绣画廊,家里有特别多豪车,但老头自己还是一直骑个小破摩托,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叫他来唱,他也从来不拒绝。六十多的人嗓子依旧非常好,人也很幽默,特别喜欢交流。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了。有故事,有生活,有性格,有才艺,不怯场,不圆滑,好沟通。拉萨堪景报告& & & & 拉萨盲童学校:两位创办人来自德国的萨帕日娅和荷兰的保罗有着博爱之心,有着为藏族盲童点亮智慧的双眼、驱除内心的黑暗的理想,并在拉萨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1998年7月,一座小得只有4名盲童的学校,破天荒地出现在拉萨。它从建成到现在从没收过学生一分钱,不仅免费授课,而且免费让盲童吃、住,还给他们买衣服、学习生活用品等。& & & & #程工回信& & & & 青川线,我觉得扎西奇玛尼调很好。鸟喇嘛,联系上了,真好。(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鹰或者是鸟,所以要让他带你们去山崖上找幼鹰,或者去找大片秃鹫的地方,记住拍他不是为了拍他,是为了说西藏的秃鹫。)& & & & 拉萨线,我喜欢拉萨盲童学校和他的创办人。(我还是要拍人,人有意思最关键,人的价值观和魅力比什么都重要,大昭寺、布达拉宫其实都是载体。举个例子:如果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又善谈又有思想又有手艺的老一辈的和藏族建筑有关的或者寺院建筑有关系,你就可以让他带你去拉萨的几个大寺院,去具体说说关于建筑、绘画、佛像的故事,要拍的是人,这些地方都是背景。)没事,拉萨组慢慢调整吧,我没看到一个好的人,我是不会做决定的。6月20日& & & & (这一天与因果有关,对于一个猎人来说,放下屠刀谈何容易。)滇藏堪景报告& & & & 昨天抵达松赞梅里的时候,已经近黄昏,肖尧有些轻微的高反,头晕。和白玛打了个招呼,回去躺下,天色渐暗,过了一会儿起来,发现据说很难看到的梅里雪山,整个的显现出来,几乎没有云雾的遮挡,静悄悄的,显得很平静。据说第一次来的人,看到梅里雪山会有好运。& & & & 果然,今天我们从松赞梅里出发,去找扎巴活佛,去的路上给扎巴活佛打电话,他告诉我们他在德钦县城,不在红坡寺,我们就掉头前往德钦县城。到了县城,继续给他电话,但他的汉语非常不好,我们半天都没有搞明白他说的位置,于是司机小武下车找了旁边一个藏族司机,问他能不能帮忙翻译一下,司机说他知道,带我们直接就去了扎巴活佛的家,并且帮我们做翻译,半道听说我们是电视台的,他很腼腆的说:他的片子明天也要在电视台播出。& & & & 这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个拍片子的司机这事儿还挺好玩的,因为和扎巴活佛的沟通问题,我们渐渐把重心转向了藏族司机,后来就是他带我们去了卡瓦格博文化社,发现不仅仅有拍片子的司机,还有农民、歌手、喇嘛各种人……& & & & 这简直是路上捡到宝了。& & & & 卡瓦格博文化社在德钦县城里,县图书馆里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1999年成立,我咨询了一下,类似的文化社在藏区非常少,是仅有的几个之一(另一个,就是张祎他们要去的见的画鸟的喇嘛他们)。他们出版当地弦子(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的磁带,收集民歌翻译成汉语。教当地的农牧民藏文等等。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 & & & 他们最有意思的是,在收集民歌等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录音和文字的记录远远不够,就邀请了云南和藏地的纪录片工作者、电影导演(他们邀请过《静静的玛尼石》的导演万玛才旦来讲座)来教他们使用摄影机和剪辑,让有兴趣的当地人自己拍、自己剪。其中《虫草》、《葡萄》影响非常大,在云南民族大学放映的时候,曾经全场起立鼓掌。这些用普通DV拍摄的影片,获得过国际国内的一些奖项。《葡萄》的导演,还获得了一个文化推广大奖。而这些“导演”,都是当地的农民、长途客车司机、牧民……很多人连汉语都不会讲,一辈子都没用怎么出过德钦县。& & & & 文化社现在的负责人此里卓玛,告诉我们其中一个片子《葡萄》的导演,是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他们朴素的认为:使用农药和化肥,是对大自然的不敬,所以拍了一个自己村民怎么种葡萄的纪录片,片子的最后,她把这个村子里所有的房子和人都拍了一遍。一个一个的放出来。她说因为前面要建一个大坝,所以这个村子在三年后,就要被淹掉,这可能是最后的一段影像,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自己的家……&& & & & 我看他们的片子,很青涩也很让人感动。我觉得这些人每个人都可以,做为一个群体,他们也很有意思。& & & & 值得多花些时间在这里。&松赞酒店& & & & 其实这两天,一直是住在松赞酒店。& & & & 先说酒店,松赞的几个酒店,各有特色,都很不错。我们最喜欢的是他的松赞塔城店,建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纳西族村子里,村民非常友善。酒店打开窗户就是大片的梯田,是个美的让人忘记时间的地方。& & & & 松赞其实不用多说了,这几天下来,有几点我简单的描述一下:& & & & 1、服务员,不管藏族还是汉族的服务员,都面带笑容,不亢不卑,没有一般什么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式的热情,我觉得几个酒店下来,他们这个度把握的非常好,而且所有的人,都发自内心热爱这家酒店。& & & & 2、这件事情发生在松赞奔子栏店,一个丽江的导游带了一个团去奔子栏店所在的村子,村子里的人很热情,送茶什么的,导游就给了这家了一笔钱,结果被奔子栏的人赶了出去,因为他们不是乞丐,不需要施舍。这是一家酒店的文化对一个地方的影响。& & & & 3、白玛老师说到时候不拍酒店都可以,酒店只是个住的地方,他更愿意介绍当地的文化,周边的风景。熊爷爷& & & & 有个老猎人,是德钦当地最有名的猎人,年轻的时候打过很多熊,大家都叫他熊爷爷。熊爷爷临老突然发疯,一度神志不清。好了以后,他觉得是梅里神山在惩罚他夺走了神山的子民的生命。后来放下屠刀,建立巡山队,保护山里的野生动物,挨个村子用自己的实际案例和村民说,让他们也加入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队列。& & & & 当年日本人要登梅里雪山,他是带头组织村民反对的人。现在他70多岁,仍旧在山上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走,制止打猎的人。(据说去年央视有人来拍他,摄像跟着走了一半,直接晕倒了,片子也没拍成。)&& & & & 昨天不是说到什么是有意思的人么?我觉得走到现在,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人:白玛多吉、李兵、卡瓦格博文化社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做自己的努力,有自己非常强大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向外发散,影响他人的气场。& & & & 白玛多吉的酒店,已经从一家酒店开始,做到了保护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教导他的服务员和当地村民自尊自爱,让这些村民走向富裕的同时,不改变几百年来他们本来的生活,塔城这些地方,用世外桃源来形容真的一点不过分;李兵的学校,从3000元开始,到现在他不仅仅帮助这些孩子,还有余力去帮助其他类似的学校;卡瓦格博文化社,让一些普通的村民,有机会把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 & & & 能坚持自己,影响别人,从一个小点开始,改变这个大的世界。不管这个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伟大的人、有意思的人。& & & & 我觉得之前找的好多不怎么样的人,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么是手工业者,守着一点祖传的手艺,也不思进取,一些等着别人来“保护”,我不是讨厌手工业者,我是讨厌他们等待“被保护”的心态,他们自己没有能量去改变自己和自己的手艺面临的问题,需要别人来保护的东西,是无法长久的;要么是守着自己一点小生活的人,不愿与别人接触和交流。这些人的出发点很小,也没有能量做更大的爆发,&就显得很没有意思。& & & & #程工回信& & & & 我挺喜欢那个老猎人的,因为我喜欢报应,你明白我的意思吧,你们不是就西藏说西藏,把西藏宗教当背景是个高级的事,也是对的。& & & & (未完待续)
点击展开全文
剪报大侠,快刀剪乱麻,一剪知天下,无节操无下限,有营养有内涵!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车进藏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