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鎏金佛像拍卖镀嵌铜砚盒.东汉(25—220年)邮票值多少钱?

[转载]编号66-77&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邮票为编号票中为数不多的大套票之一,设计精美,发行量仅150万套。中国文物在文革时期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包括了当时文革中一些名人和知识分子家中文物被抄走或砸烂,所以间接的造成了文物数量的减少,以及间接的提高了存世文物的价值,此套邮票里展现的国家一级文物甚至是国宝级文物多数为当年的“幸存者”。
&&&&&&&&&&&&&&&
邮票发行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的成功举办,也推动了全国的文物工作。此后各省、市的文物部门也纷纷举办当地出土文物展览。这些展览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为了纪念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中国人民邮政于日发行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
&&&&&&&&&&&&&&&&&&&&&&&&&
青花凤首扁壶为元代景德镇窑精品,1970年出土于
18.74.54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恃,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
盛唐著名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唐代的马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交通、运输、驿传,还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中,其中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最为特别。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好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观看并亲自训练。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时,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之后,舞马会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文人曾写下许多有关舞马的诗词“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对其真实的描述。银壶上的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出尽风头的舞马最终下场却很可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向西逃跑,宫廷舞马也散落民间,后来一些舞马被安禄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军中有宴乐,舞马听到后就开始跳舞,士兵以为是妖马,就将它们用鞭子活活抽死了。从此以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永远定格在这件银壶之上。
&&&&&&&&&&&&&&&&&&&&&&
是一种彩色低温釉陶器。1971除头部、马蹄及尾部是黄色外,通体都是黑色。马前站着一个身材不高的驭者俑,对比之下,马的体形显得更加高大雄健。
“”“”“”
石雕,集合了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而这件石雕柱础为北魏时期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之器物,1966年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现存于博物院“民族熔炉”厅。
整个器物由细砂岩制作,高16.5厘米,上部为鼓状复盆,顶部雕刻着莲花,周围刻有蟠龙和山形;下部为方形的底座,四面雕刻着忍冬(金银花)纹、云状花纹和伎乐舞蹈童子等形象。底座的四角各有一个伎乐童子,皆为立体雕,有的在击鼓,有的在跳舞,形象生动,雕刻精美,是我国一级文物。其整体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表示我国的雕刻技术于魏晋时期就已步入成熟阶段。
&&&&&&&&&&&&&&&&&&&&&&&
铜奔马,也可称作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 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
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为古代神话中的兽形,四足半卧态,张口,上、下牙齿外露。以兽背为盒盖,一侧铸半圆钮可开启。兽通身鎏金,镶嵌有绿松石、红宝石等,并饰简洁优美的卷云纹。角有两翼,可能是史籍中所说的“辟邪”。自口部经下腹至臀部一剖为二,上为盖,下为砚盒。通体鎏金,镶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 纸、笔、墨、砚称为“文房四宝”,为历代文人所重视。仅就砚来说,也很有讲究。有许多制作十分精致的,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成了博物馆里的珍贵藏晶。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时代最早、制作最精的砚盒,也是一件十分精致的工艺珍品。
&&&&&&&&&&&&&&&&&&&&&&&&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这种巧妙的设计说明了古代人虽然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但它们拥有着无法比拟的智慧。
&&&&&&&&&&&&&&&&&&&&&&&&
鸭纽盖铜鼎为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炊器,器形成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时期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
曾中父方壶是中国西周晚期青铜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通高 65.6厘米,盖及器内各铸铭文:“曾中父用吉金作宝壶”。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方壶的装饰纹饰以穹曲纹、环带纹为主,间以夔纹,采用多层装饰法,从壶盖到圈足共分7层:①壶盖为透雕环带纹,略向外卷,似盛开的莲花瓣;②盖身为8个夔纹;③口沿亦用环带纹,以线条式为之;④为壶盖夔纹的重复;⑤再用环带纹,以浮雕形为之;⑥壶腹,系主要装饰部位,以一宽大的环带纹盘绕一周,气势磅礴,宛如蟠龙;⑦圈足以每边4个极简练的重鳞纹作全器的收尾。这种多层次的装饰具有繁而不乱、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方中带圆的器形,与曲直相间富有变化的纹饰,使方壶既对立又协调。而一对兽头形含环捉手,又使器物不仅稳健,而且增加了动态美的感觉。
&&&&&&&&&&&&&&&&&&&&&
青铜提梁卣,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考石发现的卣器很多,吴国境内多出土于土墩墓或零星出土,这件青铜提梁卣可谓是代表之作。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但斜直的盖面、小立鸟盖钮、以圈点纹作主纹的施饰风格则具有地方特色。小立钫盖钮亦常见于本地瓷器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呼之欲出,振翅即飞,赋予全器以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
&&&&&&&&&&&&&&&&&&&&&&&&
<img NAME="image_operate_5824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6aa13cd7gbd6dd16e05ed&690"
ALT="[转载]编号66-77&出土文物"
TITLE="[转载]编号66-77&出土文物" />
彩绘红陶鼎于70年代初期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浅腹平底钵形,无耳,近底处向外伸出三条鸭嘴形足,以平稳支撑,用于炊煮架烧。陶鼎口外沿绘网状纹一周,是鱼网的艺术再现。
西汉时期,在经历了战国晚期"礼崩乐坏"局面的猛烈冲击之后,相沿千年的周代以用鼎制度为代表的祭祀礼制已经淡化,但仍有孑遗,并演变成通过陈列更多的鼎、盛装更多的食物来炫耀其生活的奢华的时尚,形成"不如美器"的观念,这也是汉代陶鼎、漆鼎等器具装饰日渐华丽的社会原因。据汉书记载,西汉昌邑王曾召集首都长安名厨烹饪珍馔,陈列鼎俎而行祭祀,祭祀完毕则与属下将奉祀神灵的食肉大吃一空,可见祭祀虽存,鼎仍盛食,其性质已大为改变。宋代金石学家也曾记载汉代曾专门铸造"孝成庙鼎"作为祭器,洛阳发现的汉代陶鼎上更写有"初祭肉"的题铭,可见汉代仍有周代用鼎之礼的余响。
我相信大部分集邮者和我一样,会由此题材联想到T29工艺美术,虽然发行年代时隔6年,一个为编号票,而另一个属JT,但从邮票设计的形式上来看实在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此套邮票在2007年时仅为50元/套,目前价格已经涨到380/套,个人认为市场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出土文物套票很有可能停滞不前,除非有做庄行为出现,但目前还看不出。邮市假如上涨到主力所能够操控的难度,那么它们所要付出的成本当然会增加,游刃有余的玩弄市场就会存在不确定因素。很多人认为市场一定向好,从外部环境以及藏品的价格来看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忽视当下市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市场、忽视操控这个市场的人的秉性,就会让更多的人受伤就会让原有的市场参与者受到的伤害程度更大。出土文物从邮票本身的设计上来看,这绝对是一套设计精美的大套票,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讲,都很出众。之前有人提出过关于此套邮票价格有所低估的问题,我也很赞同,此套票虽然在近五年内市场价格番了5倍之多,但其现在价格与部分JT票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还是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出土文物只能等待市场去慢慢发掘它了。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价格(元)原版邮票的价值_百度知道
原版邮票的价值
我想知道原版的我国墓葬文物邮票其中的一套 《井盐生产》的价值是多少?
井盐生产只是其中1枚,56年发行,价值6元左右,一套4枚你所说的叫特16东汉画像砖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邮票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那是砖画.......全套大概10多块钱,一枚? 大概也就2.5?
10月20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中山靖王墓文物》邮票1套,(志号2000-21T),共4枚,这是一套墓葬出土文物邮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1968年发掘出土,共有随葬品2800多件,较珍贵的文物有“金缕玉衣”、“铸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林”、“蟠龙纹铜壶”和“长信宫灯”等,其中“长信宫灯”曾在1973年11月发行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中亮过相(编号73),此次是第二次上方寸。
墓葬文物是指被发掘出来的历代埋藏在陵墓中的随葬品,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我国发行的墓葬文物邮票(这里专指成套票),已有好多套,从邮票的主题名称来看,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标注了时代(或人物)、墓字样的邮票,如将发行的《中山靖王墓文物》邮票等;第二种是仅标注了时代字样的邮票,如《东汉画像砖》等;第三种是邮票主题名称中无标注的墓葬文物邮票,仅1套。对于全套邮票的构成,有的是“同一”的(即同一出土地、同一墓葬、同一时代、同一类文物、同一出土时间),也有的仅仅时代和文物品类同一。这些不同类别的邮票构成了我国的墓葬出土文物专题。
一、 主题名称标注了时代和“墓”的墓葬文物邮票。这类邮票共有4套。
《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T33),日发行。这套邮票共2枚,都是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但两幅画分别来自两座楚墓。邮票第一图《龙凤引魂升仙帛画》(原名《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画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女子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在腾龙飞凤接引下升仙的情景。第二图《人物驭龙帛画》,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墓出土,画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是一中年男子高冠长袍,乘龙升仙景况。这是一套时代(楚国)和文物品种(帛画)相同的墓葬文物邮票。
《秦始皇陵兵马俑》(T88),日发行。这是一套“同一”墓葬文物邮票。兵马俑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出土,为一大型从葬坑,已发掘出3处俑坑,共2万多平方米,8000多兵马俑。其中1号坑最大,14260平方米,俑坑内兵马俑按临战队形排例。1979年在1号坑建立博物馆,供参观。兵马俑邮票全套4枚,分别展示了群俑、陶俑、兵马俑的形象和兵马俑坑的壮观景象。另还发行小型张1枚,主图是奔马俑,背景为1号坑。在发行邮票的同时,还配发了小本票(编号SBP),内置8分单枚票4枚,全套票1套(各呈田字型排列),单枚票与套票之间有过桥票1枚,图案是秦始皇陵墓。
《马王堆汉墓帛画》(T135),日发行。邮票图案取自1972年5月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西汉墓葬1号墓出土的一件彩绘帛画,帛画呈“T”字形,似短袖长衣,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画分三个层次,上为“天上”,描绘了天国情景,都为神话故事;中为“人间”,画一贵妇人在侍女随从不走向天国;下为“地下”,意为有神等在护卫死者灵魂。邮票按“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内容取材,为帛画分层的三个特写镜头。同时发行无齿孔小型张1枚,图案是帛画全貌。
《秦始皇陵铜车马》(T151),日发行。铜车马是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一个陪葬坑中出土的,分前后2乘,合为一组。前乘车马通长2.25米,后乘车马通长了3.17米,其尺寸是当时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大小。前乘车的为敞式车,前驾四马,车上有站姿御官俑1件,车定名为高车。后乘车为棚式车,亦驾四马,车上有跪姿御官俑1件,车定名为安车。因年代久远,坑内木椁朽烂,填土下沉,铜车马被压成一千五百多块碎片,后经秦始皇陵马兵俑博物馆人员8年的精心清理、修复,终成原状并组合展出。这套邮票共2枚,图案其一为御官俑头像,其二为铜马头。此外,还发行小型张1枚,邮票图案是两乘铜车马组合后的全貌。
二、 主题名称仅标注了时代的墓葬文物邮票。这类邮票现有3套。
《东汉画像砖》(特16),日发行。画像砖(石)是嵌在墓壁上代替壁画的雕刻装饰品,盛行于东汉。邮票上的画像砖是在修建宝成铁路时于1953年在四川成都市北郊羊子山的1号、2号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邮票共4枚,选取了井盐生产、住宅庭院、弋射收获、马车过桥四幅画像砖为图案。《井盐生产》图,画砖长40.8厘米,高46.7厘米,画面表现了取卤、引流、熬煮、运输等井盐生产的全过程,场面大,内客繁,形象逼真。《住宅庭院》图,砖长44.8厘米,高40厘米,画面以俯视角度展示一住宅庭院的布局,有住房、庭院、还有木构回廊,屋内有人席坐对饮,屋外有鸡斗、鹤舞、犬走,还有人扫地,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弋射收获》图,砖长45.8厘米,高40厘米,画面分格为上部表现弋射场面、下部表现收获场面,中有分割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马车过桥》图,砖长46厘米,高40厘米,画面是一辆华丽的轺车和骑吏通过一座鸟桩多孔术深桥的情景。
《唐三彩》(特46),日发行。全套8枚邮票,展现了8件唐三彩。这8件唐三彩分别出土于4座唐墓:第1枚上的“三彩陶驴”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十里铺第337号唐墓,第2枚上的“三彩陶驴”1956年出土于西安小土门村一唐墓,第3枚至第6枚上的“三彩陶马”和第8枚上的“载乐队驼俑”共5件唐三彩是1957年在西安西部南何村唐代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邮票第7枚上的“载乐队驼俑”则是1954年出土于西安西部中堡村一座唐墓的。唐三彩是一种多彩陶器,始于唐代高宗时,全盛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时渐衰。
《曾侯乙偏钟》(T122),日发行。编钟邮票以小型张形式发行,无齿孔。邮票主图是气魄宏伟的全套编钟,编钟上面附有155字的说明,简介编钟出土的情况、规模、功能及其价值。1978年5月,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战国早期曾侯乙(曾国叫乙的侯)墓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铜器,约有10吨。还有琴、筝、瑟、笙、排箫、悬鼓等134件保存完好的古乐器,特别是一套古乐编钟,在全长10.8米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悬挂着64只大小不等的铜钟,另有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钵一件,总重达3.5吨,甚为壮观,堪称国宝。
三、 主题名称无标注的墓葬文物邮票。仅1套。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J85),日发行,为小型张。邮票图案是一幅古代驿使国,小型张边饰是飞翔的鸿雁,体现了&邮味&。这幅驿使图是在1973年在甘肃嘉裕关市东北的戈壁滩上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墓室壁画,壁画上是一名身穿白衣的驿使(古代递送公文的人),手举木牍文书,策马疾驶的形象。
上述墓葬文物邮票和将发行的《中山靖王墓文物》邮票都是以成套票形式推出的,比较明了,一看便知。但在新中国邮票中,还有好些墓葬文物邮票则是以单枚形式组合在其他套票中出现的,如《伟大的祖国》(第5组)。《古代文物》中的“石磬”(特9-2,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商墓出土)和“漆瓯、漆羽觞”(特9-4,1952年湖南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中的汉代“鎏金镶嵌铜砚盒”(编72,1970年江徐州市土山东汉彭城王刘恭墓出土)、“铜奔马”(编71,1964年10月甘肃武威雷台下东汉张江墓出土)、“长信宫灯”(编73,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墓出土),北魏的“石雕柱础”(编70,1966年山西大同石家寨村北魏琅琊王夫妇合葬墓出土),唐代的“黑彩马”(编68,1871年河南洛阳关林唐墓出土),《西周青铜器》中“伯矩鬲”(T75-2),1975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黄土坡村251号墓出土,《景德镇瓷器》中宋代的“青白瓷注及注眢”(T166-1,1963年安徽宿松县一北宋墓中出土)和元代的“青花追韩信图梅瓶”(T166-2,1959年江苏南京江宁东善公观音山明墓出土);《中国古代漆器》中的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1978年湖北随县雷雨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1953年四川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和“嫦娥奔月图”(,河南阳西关汉墓出土);《龙(文物)》中的“龙形玉饰”(,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等等,这些文物邮票也是墓葬文物邮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发行分散,仅作简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编号66-77&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邮票为编号票中为数不多的大套票之一,设计精美,发行量仅150万套。中国文物在文革时期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包括了当时文革中一些名人和知识分子家中文物被抄走或砸烂,所以间接的造成了文物数量的减少,以及间接的提高了存世文物的价值,此套邮票里展现的国家一级文物甚至是国宝级文物多数为当年的“幸存者”。
&&&&&&&&&&&&&&&
邮票发行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的成功举办,也推动了全国的文物工作。此后各省、市的文物部门也纷纷举办当地出土文物展览。这些展览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为了纪念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中国人民邮政于日发行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
&&&&&&&&&&&&&&&&&&&&&&&&&
青花凤首扁壶为元代景德镇窑精品,1970年出土于
18.74.54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恃,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
盛唐著名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唐代的马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交通、运输、驿传,还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中,其中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最为特别。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好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观看并亲自训练。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时,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之后,舞马会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文人曾写下许多有关舞马的诗词“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对其真实的描述。银壶上的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出尽风头的舞马最终下场却很可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向西逃跑,宫廷舞马也散落民间,后来一些舞马被安禄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军中有宴乐,舞马听到后就开始跳舞,士兵以为是妖马,就将它们用鞭子活活抽死了。从此以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永远定格在这件银壶之上。
&&&&&&&&&&&&&&&&&&&&&&
是一种彩色低温釉陶器。1971除头部、马蹄及尾部是黄色外,通体都是黑色。马前站着一个身材不高的驭者俑,对比之下,马的体形显得更加高大雄健。
“”“”“”
石雕,集合了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而这件石雕柱础为北魏时期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之器物,1966年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现存于博物院“民族熔炉”厅。
整个器物由细砂岩制作,高16.5厘米,上部为鼓状复盆,顶部雕刻着莲花,周围刻有蟠龙和山形;下部为方形的底座,四面雕刻着忍冬(金银花)纹、云状花纹和伎乐舞蹈童子等形象。底座的四角各有一个伎乐童子,皆为立体雕,有的在击鼓,有的在跳舞,形象生动,雕刻精美,是我国一级文物。其整体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表示我国的雕刻技术于魏晋时期就已步入成熟阶段。
&&&&&&&&&&&&&&&&&&&&&&&
铜奔马,也可称作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 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
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为古代神话中的兽形,四足半卧态,张口,上、下牙齿外露。以兽背为盒盖,一侧铸半圆钮可开启。兽通身鎏金,镶嵌有绿松石、红宝石等,并饰简洁优美的卷云纹。角有两翼,可能是史籍中所说的“辟邪”。自口部经下腹至臀部一剖为二,上为盖,下为砚盒。通体鎏金,镶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 纸、笔、墨、砚称为“文房四宝”,为历代文人所重视。仅就砚来说,也很有讲究。有许多制作十分精致的,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成了博物馆里的珍贵藏晶。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时代最早、制作最精的砚盒,也是一件十分精致的工艺珍品。
&&&&&&&&&&&&&&&&&&&&&&&&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这种巧妙的设计说明了古代人虽然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但它们拥有着无法比拟的智慧。
&&&&&&&&&&&&&&&&&&&&&&&&
鸭纽盖铜鼎为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炊器,器形成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时期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
曾中父方壶是中国西周晚期青铜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通高 65.6厘米,盖及器内各铸铭文:“曾中父用吉金作宝壶”。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方壶的装饰纹饰以穹曲纹、环带纹为主,间以夔纹,采用多层装饰法,从壶盖到圈足共分7层:&#9312;壶盖为透雕环带纹,略向外卷,似盛开的莲花瓣;&#9313;盖身为8个夔纹;&#9314;口沿亦用环带纹,以线条式为之;&#9315;为壶盖夔纹的重复;&#9316;再用环带纹,以浮雕形为之;&#9317;壶腹,系主要装饰部位,以一宽大的环带纹盘绕一周,气势磅礴,宛如蟠龙;&#9318;圈足以每边4个极简练的重鳞纹作全器的收尾。这种多层次的装饰具有繁而不乱、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方中带圆的器形,与曲直相间富有变化的纹饰,使方壶既对立又协调。而一对兽头形含环捉手,又使器物不仅稳健,而且增加了动态美的感觉。
&&&&&&&&&&&&&&&&&&&&&
青铜提梁卣,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考石发现的卣器很多,吴国境内多出土于土墩墓或零星出土,这件青铜提梁卣可谓是代表之作。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但斜直的盖面、小立鸟盖钮、以圈点纹作主纹的施饰风格则具有地方特色。小立钫盖钮亦常见于本地瓷器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呼之欲出,振翅即飞,赋予全器以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
&&&&&&&&&&&&&&&&&&&&&&&&
<img NAME="image_operate_5824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6aa13cd7gbd6dd16e05ed&690"
ALT="编号66-77&出土文物"
TITLE="编号66-77&出土文物" />
彩绘红陶鼎于70年代初期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浅腹平底钵形,无耳,近底处向外伸出三条鸭嘴形足,以平稳支撑,用于炊煮架烧。陶鼎口外沿绘网状纹一周,是鱼网的艺术再现。
西汉时期,在经历了战国晚期"礼崩乐坏"局面的猛烈冲击之后,相沿千年的周代以用鼎制度为代表的祭祀礼制已经淡化,但仍有孑遗,并演变成通过陈列更多的鼎、盛装更多的食物来炫耀其生活的奢华的时尚,形成"不如美器"的观念,这也是汉代陶鼎、漆鼎等器具装饰日渐华丽的社会原因。据汉书记载,西汉昌邑王曾召集首都长安名厨烹饪珍馔,陈列鼎俎而行祭祀,祭祀完毕则与属下将奉祀神灵的食肉大吃一空,可见祭祀虽存,鼎仍盛食,其性质已大为改变。宋代金石学家也曾记载汉代曾专门铸造"孝成庙鼎"作为祭器,洛阳发现的汉代陶鼎上更写有"初祭肉"的题铭,可见汉代仍有周代用鼎之礼的余响。
我相信大部分集邮者和我一样,会由此题材联想到T29工艺美术,虽然发行年代时隔6年,一个为编号票,而另一个属JT,但从邮票设计的形式上来看实在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此套邮票在2007年时仅为50元/套,目前价格已经涨到380/套,个人认为市场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出土文物套票很有可能停滞不前,除非有做庄行为出现,但目前还看不出。邮市假如上涨到主力所能够操控的难度,那么它们所要付出的成本当然会增加,游刃有余的玩弄市场就会存在不确定因素。很多人认为市场一定向好,从外部环境以及藏品的价格来看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忽视当下市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市场、忽视操控这个市场的人的秉性,就会让更多的人受伤就会让原有的市场参与者受到的伤害程度更大。出土文物从邮票本身的设计上来看,这绝对是一套设计精美的大套票,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讲,都很出众。之前有人提出过关于此套邮票价格有所低估的问题,我也很赞同,此套票虽然在近五年内市场价格番了5倍之多,但其现在价格与部分JT票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还是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出土文物只能等待市场去慢慢发掘它了。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翅鎏金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