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有伤疤的是淘宝拍照用什么相机好

&评论&&&&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这设计很脑残
这个设计很畅销
中国连脑残的设计品都搞不出
中国连脑残的设计品都搞不出!哈哈哈!
楼上三位是乔布斯的最伟大发明——果粉吧?
可是中国能搞出毒奶粉,地沟油等等产品。外国都搞不出!哈哈哈!
美国相机的未来。ilens将推倒日系相机一统江山的局面。
不错,不能代替专业单反,但绝对能抢不少入门单反的份额。
从iPhone的拍摄实力来看,iLen值得期待
那么薄肯定是小底 无视
无尽的意淫
估计连NOKIA都比不过
如果是真的,还是会买一部玩玩!
设计创新大胆,佩服,很好奇是如何想到的!
出来打破小日本的垄断,让天价好全幅降到白菜价才是硬道理
看起来不错啊
爱疯都整体掉地上,这么光溜溜的玩意摔了,可怎么办?
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摄影网观点。
现在有17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索尼照相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索尼照相机
索尼照相机也是索尼公司的优质产品之一,索尼照相机走的是高端时尚前卫路线,CCD技术先进, 便携中的高像素,防抖,自动捕捉头像,而且索尼照相机还支持笑脸快门,可以捕捉精彩的一瞬间。索尼DSC-TX1:1020万有效像素 Exmor R CMOS影像传感器,3.0&触摸式液晶屏,4倍光学变焦,手持夜景模式*1,全景拍摄模式*2,高发展时间60多年时间优&&&&点高像素,防抖,自动捕捉头像画质动态影像720P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民用/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和等领域的先导之一。它在音乐、影视、计算机娱乐以及在线业务方面的成就也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个人宽带娱乐公司。在公司发展的60多年时间里,作为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全球化企业,索尼一直致力于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实现享受更高品质娱乐生活的梦想。目前,索尼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集团70%的销售来自于以外的其他市场;数以亿计的索尼用户遍布世界各地。索尼DSC-T900:1210万有效像素,4倍光学变焦,720p高画质动态影像,3.5&触摸式Xtra Fine液晶屏,智能自动模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
索尼DSC-T90:1210万有效像素,4倍光学变焦,720p高画质动态影像,3.0&触摸式液晶屏,智能自动模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
索尼DSC-W220:1210万有效像素,30mm广角焦距,4倍光学变焦,2.7&液晶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DSC-W220),电子防抖*3(DSC-W210),智能场景识别*4
索尼DSC-W190:1210万有效像素,3倍光学变焦,2.7&液晶屏,纤薄设计,笑脸快门*1 人脸检测SONY相机分为S系,T系,W系,X系(包含在T,W,H之中),G系,H系,A系。其中H为长焦,A为单反。下面重点介绍前面几个系列。
SONY-S系SONY-S系特点为全自动操控的简化设计,采用5号干电池。S系可以使你用最低的投入获得超出你预期的画质。如果你对相机的预期使用频率很低,干电池就比锂电省钱,不妨考虑S系。
SONY-T系目前照相机设计中存在3大根本问题(1,低照度画质;2,防尘;3,场景设置操控的简易性)。SONY-T系就是特别针对这3个问题而设计的。其中防尘和场景设置操控的简易性方面尤其突出。
T系采用全密闭光路设计,采用这种设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彻底防尘。
SONY的T系列相机采用超高集成度芯片,并以金属外壳作为。
T系是品质,耐用与便携性的完美统一,如果你是超级爱拍的时尚一族,不妨考虑T系。
SONY-W系与T系一样,目前W系同样引入SONY新一代CMOS影象感应器,在高像素密度下,可以大幅提升低照度画面的纯净度。
W系在设计中注重了散热与防尘的统一。
W系采用高集成度芯片,降低整机的发热量,并且采用金属外壳作为散热器。实现散热与防尘的统一。
W系的成本较低,是常规使用频度下的高性价比之选。
X系(包含TX,WX,HX)型号中带有X标志的相机,表示使用了SONY-EXMOR -CMOS影象感应器(CMOS中的一种), EXMOR从影像感应器这个硬件源头上改善了低照度下的感光质量,比普通CMOS更好。而且不同于降噪,EXMOR降噪时不损失锐度。
G系内部性能上采用G镜头和EXMOR,具备与T系相同的防尘光路,可以在沙尘暴中使用等。
外部采用包围式金属外壳,超硬涂层像玻璃一样耐划;侧面抽拉式防水防震设计,可以雨中拍摄;防暴玻璃的液晶板。功能上具备GPS和宽带上网。可以根据照片的GPS信息,定位拍照地点。可以第一时间将照片或视频传回新闻单位。
但G系是最贵的卡片机,除专业人员外,G系适合探险爱好者,驴友等。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
有镜头、、、、取景、测光、输片、计数、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所著中已有的记载;13世纪,在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大为提高;1665年,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
1860年,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取景器的原始的;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与光学家阿具在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
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1913年德国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先说,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开尔纳(Carl Ke
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生。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摄友。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当时的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
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
德国光学诸雄,徕卡剑走偏锋,追求小巧。讲究的是有容乃大,内力雄厚。罗墩斯得最出名的是暗(房)(利)器(就是放大镜头啦)而蔡斯就是一个全能高手了。135幅面Carl Zeiss T*镜头是唯一可以抗衡徕卡的品牌。120中幅中哈苏也是依靠蔡司T*镜头群称霸专业领域。就是在大幅,Carl Zeiss也有一支小像场的Planar T* 135mm/3.5号称大幅镜头的最大光圈。
德国耶那Jeona就是著名的卡尔. 蔡司光学的故乡。也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卡尔. 蔡司(Carl Zeiss ,)一个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将会在这里创造一个世界光学巨人。
靠着多年的对光学和化学兴趣,卡尔在学徒满之后长期的在当地的耶那大学旁听。在1846年卡尔. 蔡司正好30岁的时候,他创办了一个工作室,有20个雇员,早期产品是放大和简单的显微镜,由于得益于两位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的帮助,蔡司厂的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二战以前设在的生产车间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照相机工厂。
灾难降临,就在日晚上,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这是个灾难。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占领了耶那,本来打算让工厂重新开工,由于Yalta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那镇和德累斯顿全部都由苏军占领。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于是大量的蔡司高级技术人员被转移到了的基埔市,作为战争赔偿,苏军同时也拆除剩下94%的Carl Zeiss加工厂和制造厂。在基埔建立了现在的Kiev照相机制造厂(所以现在镜头靠着偷[抢?]来的一点皮毛技术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有着一席之地)。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好像抢不走,在耶那大学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ona的LOGO很快又出现了。同时撤出时,也掠走了的蔡司的126名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师在老美扶持的联邦德国()领导下在的奥伯考亨(Oberkochen)重新建厂,Carl Zeiss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但从此蔡司厂也因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为:Carl Zeiss Jeona(卡尔. 蔡司.耶那)史称&&。生产潘太康相机
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 史称&西蔡&
其实东、西蔡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可是都标榜自己为是为蔡司正宗。,就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进步。
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手经营。总部仍设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广泛的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领域的Contax还尚有徕卡与之抗衡,但到了120的专业领域Carl Zeiss T*已经是称雄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这亡!哈苏、禄徕使用才坐到江湖前2把交椅,玛米亚、尼卡没有蔡司支持就注定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到了数码时代,又是蔡司!使得原本是光学外行的sony摇身变成消费级dc业界的老大之一。
和介绍徕卡相同,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保罗-鲁道夫——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之一,一个对蔡司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人。1890 年,他设计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厂镜头制造的新纪元。1896年鲁道夫又发表了大名鼎鼎的纳(Planar)双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行了出色的纠正。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的设计(包括徕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1902年,他又设计出三组四片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结构虽然简单,价格适中,成像质量却惊世骇俗,明快锐利。本期的大众摄影里面就有一篇&百年天塞&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个天塞及其衍
生设计的镜头。 日,柏林的皇家专利委员会将编号为142294的专利证书颁发给了Carl Zeiss Jena公司生产的以Tesser命名的镜头。自此一个辉煌的镜头家族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光学发展史的开端,我们就会看到,在光学历史的早期(即年的达盖而时期),市场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镜头实际只有两种。它们分别是1839年设计的Chevalier镜头,和1840年开发出来的Petzcval镜头。1839年Ch.Chevalier在巴黎为达盖尔式照相机设计了一支光圈为1:18的消色差镜头。这是由一组相互胶合的凸透镜与凹透镜组成的,它能够纠正色差和球面相差,但是却不能改变像场边缘的歪曲变形以及色散现象。(1924年C.P.Goerz改善了这种镜头,使其最可达1:11,并以Frontar命名,与Tengor方盒式照相机配套出售)。
很小的光圈导致了达盖尔型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至少需要15分钟,的Josef Petzval教授一直致力于解决镜头光圈过小的问题,并于1840年开发出了一款新的镜头,其全开光圈可达1:3.7,大光圈镜头的出现使得达盖尔相机的曝光时间明显缩短,其中用于拍摄人像的达盖尔相机,曝光时间已经达到了1分钟以内的水平。经过修正的Petzval式镜头在今天的幻灯镜头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Petzval式镜头也有其自身的光学限制,这主要表现在用于风光摄影时的边缘像场模糊现象。世界上最老的照相机生产厂福论达(Voigtlaender)公司在同年便生产出了装有此镜头的金属相机,这种相机由于产量极少,而成为收藏者们争崇的对象。一台装有Petzval镜头的金属相机,在当时的售价在当时也相当高,要120金盾。(与之相比,一匹优良的赛马也不过100金盾)尽管如此,福论达公司还是销售出了600台这样的相机。
1865年,设计师Carl August Von Steinheil 设计出了Periskop。这是一种带有两组凹凸透镜的双镜组结构镜头。(每组镜片中含有一片凹凸透镜,所谓凹凸透镜也叫半月板型透镜,顾名思义它的形状象半月板,是有一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粘合而成)
1866年他的儿子Hugo Adolph Steinleil将其进一步发展,设计出了Aplanat镜头,Aplanat镜头同样具有对称式双镜组结构。这支镜头很好的纠正了球型畸变及色差,但却没能解决像场边缘的像散问题。与此结构类似的后继类型还有C.P.Goerz生产的Lynkeioskop,以及Voigtlaender生产的Euryskop,可以说Aplanat是对称式双镜组结构镜头的始祖,现在很多流行的镜头都是借鉴了Aplanat的设计。
伴随着1879年干板式照相机的出现,摄影变得更加普及。19世纪末镜头的设计有了重大的发展,在早期,设计师已经能够设计出光圈很大但拍摄角度偏小的镜头,而到这时大光圈大角度拍摄的需求已经被摄影师提了出来。Petzval教授认识到了要想设计大角度镜头,必须首先解决像场边缘的像散性问题,但无奈当时的可以使用的玻璃种类却还不能够满足设计师的需要。
Adolph Steinheil于1881年获得了一支非对称双镜组结构镜头的,将其命名为Grup
pen-Antiplanet,这支镜头有两个粘和而成的镜足构成。通过前镜组的凸透镜和后镜组的凹透镜作用,在1:6.5的光圈下已经可以达到60度的拍摄角度,这种镜头同时在一定限度内克服了像散的问题。同一年Adolph Steinheil又设计出了一支人像镜头&Portrait-Antiplanet&,与Gruppen-Antiplanet的区别是,这支镜头的后镜组是分开的,这样的结构成为了日后Triplet镜头的设计基础。1890年德国的Ernst Abbe和Otto Schott试制出了新的玻璃品种,这种玻璃的生产对于解决镜头的像散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英国T.Cooke & Sons光学公司的技术总监Harold Dennis Taylor应用了这种新式玻璃,通过简化Petzval的设计,得到了一种可以很好矫正像散的镜头。这种光圈为1:4.5的Taylor镜头,具有轻微的不对称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它只由三片镜子组成,即所谓的Triplet,两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将分开。
1889年,耶拿Carl Zeiss公司的设计师Paul Rudolph博士提出了他的像场边缘像散矫正原则,第一支可以真正矫正像散的镜头于1890年被开发出来,这是一支,利用了高斯在1840年设计的一款望远镜头的2组4片结构。Rudolph博士又先后在1897年和1900年设计出了Planar和Unar镜头,在这十年,总计有10000支非像散镜被销售出去。Zeiss公司生产的这些镜头均以Anastigmat为标记,由于这一名称未申请专利,为了防止仿造,Zeiss公司从1900年起,用Protar、Planar和Unar这三个专利名称标记自己的非像散镜头。其中Unar是由四片独立的镜片组成,最前段放置一片凸透镜,然后是一片凹透镜,两片半月板型透镜在镜头末端;Protar是由两组粘合在一起的非对称的镜组构成。1900年之后开发出的钡硅玻璃使得镜头不仅能够矫正像散,同时还能得到平坦的像场。
1902年,Rudolph博士设计出了今天的寿星Tesser,它与Unar、Protar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支镜头由4片镜片组成,两两一组不对称的分布在光圈两边,其中前组是独立的两片玻璃,后组是由一片凹镜一片凸镜粘合而成,光线经前组镜片汇聚,再由后组的粘合平面发散投射到底片平面上。Tessar镜头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是Triplet镜头的改型,通过现代对光学历史的研究,我们又把Tessar镜头的起源追述到Portrait-Antilanet。
1902年Zeiss公司开始出售Tessar镜头,其中包括用于速拍的最大光圈为6.3的Tessar系列,以及用于翻拍的最大光圈为10的Tessare系列。1905年和1906年设计师E.Wanderleb又将Tessar的最大光圈提升到了4.5和3.5,这些发展都是依靠新品种玻璃的产生。1912年Wandersleb博士又进一步修正了Tessar镜头,使其更加流行,这时人们已经可以把Tessar安装在固定的大型座机上使用。
1921年Tessar的计算数据被进一步调整,这一年Willy博士开发出了适合远摄的光圈分别为6.3和8的Tele-Tessar,这两款Tele-Tessar的实际后截距要比镜头焦距短,它们并非典型的Tessar结构。只有后来为胶片机生产的Kino-Tele-Tessar和为Contax生产的Tele-Tessar-K才是具有典型Tessar结构的望远镜头。为了适应航空摄影的需要,Zeiss在同年又推出了f 4.5/250 f5/500和f5/700这三支镜头。
1927年,Willy Merte博士将Tessar镜头的光圈进一步提升至1:2.7。当时这种新开发的Tessar镜头被用于大多数摄影机和照相机上。但与当时同样流行的f/3.5相比,这种镜头的边缘成像清晰度略显不足。1931年,Zeiss公司用Bio-Tessar 1:2.8/135,1:2.8/165代替了1:2.7/120和1:2.7/165。新的Bio-Tessar是一种由Willy·Merte博士设计的六片三组式消色差Triplet式镜头,镜头前组由一片凹透镜与一片凹凸透镜粘合而成,中间是一片独立的凹透镜,后组是由一片凹凸透镜,一片凹镜,一片凸镜粘合而成,中间设置的独立的凹透镜可有效的改变像场边缘的相差问题。此后Zeiss又设计了Apo-Tessar f1:9/1200mm和用于翻拍的S-Tessare f6.3/1200mm。
30年代初,Willy.Metre博士为Zeiss设计出了专用于小画幅相机的Tessar镜头,这支镜头的结构来源于Tessar f3.5,只不过光圈提升至了1:2.8,这种镜头首先被用在Kolibri 3*4cm相机上,之后便被的Zeiss Ikon相机厂生产的Contax1 型机作为标头使用。1934年Zeiss又开发出了前景组经镀膜的Tessar f2。1939进一步改进的Tessar通过对第6或7片镜片的矫形,使得Tessar f2在全开光圈是成像变形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在广角摄影领域,Zeiss为Contax设计了一款光圈为f1:8的28mm镜头,虽然光圈很小,但这支镜头的成像角度已达到了75度。直至30年代末,Zeiss一直把Tessar当作自己生产的成像最为锐利的镜头,正如那时Zeiss的广告中所描述的 &Zeiss Tessar-相机的鹰眼&。
二战之后(1947年),Harry Zoellner博士(现Carl Zeiss Jena厂的技术总监),通过应用新开发的钍元素玻璃设计出了Tessar f2.8/5cm,1951年这款Tessar镜头才正式投入市场开始销售,与f3.5相比,除了光圈增大以外,在成像素质方面也达到了Tessar镜头的一个新顶点。 1965年Harry Zoellner博士设计的Tessarf2.4,已经达到了当时光学水平的顶点,但是由于过大的光圈而带来像质损失,使得这支镜头的开发半途而废。
位于附近的Carl Zeiss Oberkochen工厂,也在致力于Tessar镜头的开发,并且为Tessar系列镜头光学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1956年Wandersleb改进了1938年已获得专利的Tessar原始镜头的设计,生产出适合Contaflex 3/4的镜间快门型超级Tessar f4/35mm 以及f4/85mm。1962年超级Tessar的全开光圈又被提升至1:3.2。之后Zeiss公司修正了广角Tessar和望远Tessar的前镜组,使得Tessa
r镜头终于可以系列化的应用于Contaxflex相机上,满足了各个焦段用户的需求。 至此Tessar镜头家族的组织性建设已基本完成,自50年代至今,已有更多的经过改进的Tessar镜头被摄影师所应用。同时,其它相机厂也纷纷借鉴Tessar镜头的设计生产出了一系列的变形品种,这其中也包括Leitz公司早期的Elmar系列镜头。如果有谁想要收集Tessar镜头,那么目前在世界上至少还有400多个不同品种的Tessar可供选择。
庞大的Tessar家族向人们展示了,光学技术的进步如何能使1840年的一支结构简单的四片镜,发展成为在今天的摄影领域仍然举足轻重的镜头。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
好象差外,还应使物距、象距保持共轭关系。为此,镜头应该能前后移动进行调焦,因此较好的照相机一般都应该具有调焦机构。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控制曝光的机构——快门和光圈
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必须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制时间的长短,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未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就需要有计数机构。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可用框图表示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其实,就照相机这个基本功能而言,无论是早期的“银版照相机”,还是已经高度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的照相机,其基本原理都没有多大区别。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照相机里的变焦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照相机里的变焦是什么意思
个是什么意思啊,数码变焦变焦,焦距,伸缩镜头
变焦是相机最基本的功能 说通俗点 就是拉近拉远的功能 一般我们的卡片机都是3到5倍变焦 说的都是光学变焦 数码变焦是将局部放大 效果不如光学变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我想通俗地解释一些你所提的一些专业词语。
变焦--就是可以把画面变大,变小。
焦距--就是可以看见的视角大小,焦距越大就感觉越近,焦距越小感觉越远。
伸缩镜头--表示不拍照的时候镜头可以藏到机身里,拍照的时候伸出来。
数码变焦--相对与光学变焦,只是放大画面,牺牲了像素。就是说画面是放大了,可是画面变模糊了。
光学变焦--通过改变镜头中镜片的位置来放大画面。就是说画面放大了,画面不会变模糊。
广角镜头--焦距比较小的镜头,也就是说能看到很大的范围,但是感觉远了。一般用来拍摄大场景用。
长焦镜头--相对与广角镜头,看到的范围变近了但是视角变小了,相当与用望远镜看东西。
对焦--就是使画面变清晰的过程。
变焦--就是画面变远或变近的过程。
相机没有最好的...
变焦是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 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 zoom)两种。两者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因此购买数码相机时,我们往往建议大家留意光学变焦的倍数。中端相机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学变焦,不过也有具超长变焦功能的产品,例如10倍光学变焦的机种。
至少7倍以上数码变焦
1000万以上有效像速!
你可以照物体大小
专业相机是好相机!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照相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先拍照、后聚焦”的相机是什么原理?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先拍照、后聚焦”的相机是什么原理?
是全部对焦都记录一遍,然后后期选吗?Lytro正出售一款新相机,可以“先拍照、后聚焦”。用户可以点击照片上的任何物体,让软件对这一物体对焦,让它变清晰,而周围其他物体则变得模糊。
+ 加入我的果篮
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自然科学控
所谓的光场相机,是把当时镜头接受到的所有光线和光线的角度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完整的还原出拍摄时所有的信息,自然可以随意调整焦距了。我们现在的普通相机不能记录光线的角度,只能记录光线投射在CCD上的强弱和颜色而已。
mx3的flyme3.3上有这功能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拍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