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树属和马醉木的区别,花都差不多的样子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  →_→  
  呵呵,小卦兄,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让我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精力,能写出来的却很少。
  0199、胡颓子(附:花叶胡颓子)  胡颓子,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常绿直立灌木。  拉丁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花叶胡颓子,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常绿直立灌木。  拉丁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cv. Aurea  胡颓子这个名字很奇怪,又是科长,所以听说之后对它印象深刻。不过,我亲眼见到它却是比较晚了。  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我在一种植物的叶面上看到有些像甘薯小龟甲幼虫的小虫子,把叶面上面的一层吃掉了,看上去叶面仿佛开出了道路一般。感觉这种植物似乎见过,或者至少见过类似的植物。  后来,不经意间,知道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颓子。  《浙江植物志》说胡颓子“产于本省各地。常生于山坡杂木林中、向阳的溪谷两旁及村旁路边。”我却纳闷不容易见到它,或者说见到了也不认识?按说金华北山去得比较多,胡颓子的特征又比较明显,见到了应该能认出来。经常见到的倒是它的下属牛奶子,或者还有木半夏。  日,我在杭州植物园见到一种植物似乎是胡颓子,但它的叶有金边,估计可能是什么园艺品种。不久后在网友老蒋的博客中看到这是花叶胡颓子。  日。在杭州环城西路边的花坛里又见到花叶胡颓子。杭州园林绿化用的植物种类较多,比较而言,在金华就看不到那么多种栽培的树木和花草。  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胡颓子这个名字的来历。  
  0200、秃瓣杜英  秃瓣杜英,杜英科(Elaeocarpaceae)杜英属(Elaeocarpus),常绿乔木。  拉丁名: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 Merr.  我第一次见到秃瓣杜英,大概是在2006年,也可能更早一点吧。那时它已经是金华公园里常见的树种,也有做为行道树的,劳动路靠西一段。在农村的苗木地里,也经常看到它们。它的叶子有时有少数成红色,杂在多数的绿色中,比较悦目。  记得是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当时得到的答案是杜英。  日,我在金华凤凰山公园看到长出了花序。如果不是对植物产生了兴趣,恐怕也不会注意到。于是跟踪观察。7月7日,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我见到杜英的花开放了,竟是惊人的美!花很小,要细看才能看清,又是朝下,大约一般人也不会注意到吧。它的总状花序生在叶腋,花白色,5瓣,每瓣的顶端细细地分裂成流苏状,花的中间是数目众多的雄蕊环绕着位于最中心的雌蕊,花瓣外面还有5片尖尖长长(术语叫披针形)的萼片。在我看来,它的花最美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花瓣的细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超出人的想象。  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之后,开始关注它的生命历程。花瓣没有多少天就会落下,留下萼片,看上去倒像是另一种花了。  日,在金华婺江边时代花园的公园里种着不少杜英,已经开始开花,发现杜英有种另外样子的花序,当时以为可能是雌雄之分,后来知道杜英属花两性,但是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可能是一种变异吧。  日,在之江草木论坛网友国道的请教帖里看到网友寻雨的解答,自己之前以为是杜英的植物居然是秃瓣杜英!当时也没有细究原委。  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看到成片的“杜英”,它们已经结果了。想起不久前知道的秃瓣杜英,在之江草木论坛发帖请教,这回是网友见血封喉回答:秃瓣杜英。那么自己所见的都应该是这一种了,但还是没有去认真区分,就这样迷糊了多年。  日,查《浙江植物志》,仔细阅读杜英属分种检索表和形态描述,梳理出差别如下:  杜
英:叶片披针形,叶柄较长;果实长2-3厘米;花期3月。  秃瓣杜英:叶片倒披针形,叶柄短;果实长1-1.5厘米;花期7月。  花期的差别太明显了,再核对其他特征,自己所见应是秃瓣杜英无疑。至于科长杜英,可能我还没见到过呢。  杜英这个名字很好听,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它的含义。至于所谓秃瓣,查《浙江植物志》杜英的描述:“萼片与花瓣外面均秃净无毛。”秃瓣杜英描述:“萼片……外面被短毛……花瓣,无毛。”意思是仅花瓣外是秃净的?          
  三月开花的杜英见过,有行道树就是杜英,秃瓣的反而没见过。  
  我这里有一条街的行道树也种的秃瓣杜英,现在正在开花呢。
  秃子杜英好独特!  这下保证记得。
  我刚说没见过,今天就见到杜英了,秃的也见了,我晚上贴到博客,出门右转到我们的博客。
  我就不相信杭州没有秃瓣杜英:)
  0201、笔管草(附:节节草)  笔管草,木贼科(Equisetaceae)木贼属(Hippochaete),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ippochaete debilis (Roxb) Ching  节节草,木贼科(Equisetaceae)木贼属(Hippochaete),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ippochaete ramosissima (Desf.) Boerner  注:《中国植物志》、CFH拉丁属名为Equisetum,《浙江植物志》属名为Hippochaete。  大约将我见到的这些(或者只有一种)统称为木贼属总是不错的。  根据自己有记录的,最初是日在建德市更楼镇的一处见到木贼属植物,当时可能已经见过同属植物的照片,对这种没有叶片只有光秃秃的枝条的植物有些印象。不久后,4月15日,在金华罗店镇的公路边见到。4月25日,在金华劳动路太阳城边草坪上见到(现在这块草坪的一半被围墙圈了进去)。那时候,我似乎把它们称为木贼,因为这个名称,看着它们,竟也觉得那模样有些贼头贼脑。  日,忘了具体在哪儿,知道了节节草这个名字。这个名称相对容易理解,因为它们的枝条就是一节一节的。  日,在金华劳动路一单位内的草坪上又看到了“节节草”,看来这东西还挺多。  接下来2007年中没有记录。  日,在单位的花坛里看到“节节草”,这样就能常常观察它们了。这东西不容易拍,光不溜秋的只有茎,很难对准焦。  经常观察,注意到它的一些特征:茎的表面粗糙,手摸上去涩涩的;茎上有纵向的条纹;茎中间是空的……  日,在单位一处墙边一带有很多的木贼科植物。此时我对植物的了解稍多,反而拿不准了,觉得可能是节节草,也可能是木贼科的其他植物。  日,在这里我看到了“节节草”在周围有物体支撑的情况下能长到1.5米左右的高度(以前见过这种情形下长到1米多高的猪殃殃),这超出了我的印象。第二天,上网查《浙江植物志》网络电子版木贼科相关内容,发现自己常见的或者说至少在这儿见到的很可能不是节节草而是笔管草,理由是我见到能长到1.5米高。根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木贼科植物共2属3种,木贼属节节草“植株高30-60厘米”,笔管草“植株高可达2米”;问荆属则形态区别较明显(分枝密而轮生)。其他很多细节的东西我还不是很明白,也不容易观察到,但按我的理解,“植株高30-60厘米”中的60厘米是指最高的高度,既然高度相差这么大,应该算是明显的区别吧?自此我就把这种植物定为笔管草了。  日早上,我见到笔管草长出了孢子,还发现在早晨常常有蜗牛在它们上面慢慢爬行。  日,打算对木贼属进一步了解,查《中国植物志》,结果发现有点乱:  《中国植物志》中有笔管草,但是做为节节草的亚种,拉丁名Equisetum ramosissimum subsp. Debile(Roxb. Ex Vauch),“高可达60厘米或更多”。而且形态描述与《浙江植物志》差别较大。  想起来种加词可能是对植物形态的说明,查拉丁种加词debilis的意思是:弱小的,柔弱的。那么《浙江植物志》的描述似乎与种加词不符。  《中国植物志》“节节草”下还如是说:  关于本分类群的等级的处理,目前尚有争议,国内许多地方植物志一般仍采用各的概念。经过对国内各主要标本馆所藏的大量的标本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有关标本为很典型的E. ramosissimum Desf.,但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的有关标本则很难确定是E. ramosissimum Desf. 还是E. debile Roxb. Ex Vauch.。因而我们赞成R. L. Hauke(1962)的观点,即对本分类群采用亚种概念。  这下又让我迷惑了,这么专业的分类似乎不是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能搞清楚的,我还是偷懒省事按《浙江植物志》吧。  属长木贼浙江不产,但这个名字让我很是好奇。查了些资料,《本草纲目》中说:  “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  不明白“治木骨者”是什么意思。        
  节节草是不是拉断后又能从关节这里装回去那种草,我知道有种草是可以这样玩的,还是灯芯草,记不清了?
  @小卦I 912楼
22:25:01  节节草是不是拉断后又能从关节这里装回去那种草,我知道有种草是可以这样玩的,还是灯芯草,记不清了?  -----------------------------  好像不是。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把狗尾草拿来玩,有些类似小卦兄说的情形。
  0202、毛果珍珠花  毛果珍珠花,杜鹃花科(Ericaceae)珍珠花属(Lyoni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Lyonia ovalifolia var. hebecarpa(Franch. ex Forb. et Hemsl.)chun  别
名:毛果南烛  注:按《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属中文名为南烛属,植物名为毛果南烛。  目前对我来说,浙江省的杜鹃花科植物除了杜鹃花属相对容易区分,吊钟花属、马醉木属、南烛属、乌饭树属,我都分不清楚。  之前也查过《浙江植物志》,杜鹃花科分属检索表如下:  1、子房上位;蒴果。  2、蒴果室间开裂;花冠漏斗状、辐状或钟状,长1.5厘米以上,雄蕊无附属物……1、杜鹃花属  2、蒴果室背开裂;花冠钟状、坛状或卵状圆筒形,长不超过1厘米,雄蕊有附属物。  3、花药有芒;伞形、伞房形总状、圆锥状或总状花序,顶生或生于枝顶叶腋;叶片有锯齿(限于本省种类)。  4、落叶灌木;花冠钟状,花药顶部有2芒…………………………………2、吊钟花属  4、常绿灌木;花冠卵状坛形,花药顶部有2芒……………………………3、马醉木属  3、花药无芒但花丝顶端有2芒;总状花序,腋生;叶片全缘…………………4、南烛属  1、子房下位;浆果………………………………………………………………………乌饭树属  子房上位或下位需要有花解剖的特写,落叶或常绿、蒴果的开裂方式需要长期观察,雄蕊有无附属物、花药有芒或无芒恐怕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容易克服的困难。  毛果南烛最初可能是2007年在安地四顾屏或者汤溪九峰山见到,当时根据在网上见过的照片,大致判断出是杜鹃花科植物,具体的属就不知道了。  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植物时知道毛果南烛这个名称,但要自己辩认还是不行。  日,在QQ原生植物社区交流群上请教得知在北山拍的一种可能也是杜鹃花产的毛果南烛。  日,在金华北山拍到正开花的毛果南烛,它们一排排密集如白色小坛子的花在夏日给了我惊喜,但还是拿不准是什么。名称还是不久后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后才知道。  日,在永康大寒山拍到刚长出花序的毛果南烛。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时,有人说是白木乌桕,最后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是毛果南烛。可能这两种有些像吧,我仍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说到底,还是不够熟悉。  珍珠花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些复杂。  《中国植物志》第57(3)卷杜鹃花科珍珠花属珍珠花各论中说:  近代植物学书籍中,常用“南烛”作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的种名,用“南烛属”作Lyonia的属名。但据考证,我国历代本草书籍记载的南烛,原植物是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本卷册内对该种中名亦有讨论)。中名因此作了更动。  查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即杜鹃花科越橘属南烛,亦即一般称为乌饭树。  顺藤摸瓜,又在《中国植物志》第57(1)卷杜鹃花科越桔属南烛各论中见到:  “南烛”一名最早记载于《开宝本草》,以后在《图经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但长期以来,“南烛”用于称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 误称南烛之后,我国一些书籍也沿袭误用。另一方面,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将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和南烛混为同物,宋朝《图经本草》,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或附图也把南天竹视作南烛。而《图经本草》一书中更把两物作为一物来记载。根据江苏植物研究所陈重明所作的详尽考证,应当纠正这一中名的误用。  这么看来,《浙江植物志》的命名确实不太妥当。        
  0203、鹿蹄草  鹿蹄草鹿蹄草科(Pyrolaceae)鹿蹄草属(Pyrola),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  拉丁名:Pyrola calliantha H Andr.  注:《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都是鹿蹄草科,CFH归入杜鹃花科(Ericaceae),这是因为采用的分类系统不同,《中国植物志》根据恩格勒系统(Engler system),CFH根据APG系统。  在大风兄带我走北山之前,鹿蹄草对我来说仿佛只是传说,只在网上见过图片。  日,大风兄带我走北山。此前,说起来自己北山去的次数是够多了,但是走的都是游步道和盘山公路,山上的小路走过的实在很少。这一次,我见识了金兰、五岭龙胆、华双蝴蝶、天目藜芦、牛蒡、南山堇菜、单叶铁线莲等等之前未亲眼见过的植物,当然还有鹿蹄草。鹿蹄草的叶给我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似乎都是基生,但又不是平铺在地上,而是斜着向上,质地厚实、色彩鲜明、叶脉奇特。  这一次经历,让我知道自己对北山的了解还是很少,所以,首先还是多了解身边的、眼前的、近的,如果有机会和条件,再向远方。  5月6日,独自上北山,看不出鹿蹄草有什么变化。  5月21日,又是一个人去北山,看到鹿蹄草快要开花了,已经抽出了花葶,顶端有几个花苞。  6月20日,和大风兄走北山,惊喜地看到鹿蹄草开花了!拍了很多照片。  关于鹿蹄草的植株性态描述,《中国植物志》上说是“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而《浙江植物志》则简单地说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根据我所见到的,感觉好像《中国植物志》更严谨一些。      
  鹿蹄草的花真美,这个我从没见过,它也是生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的吧,拍到开花真不容易。
  @小卦I 917楼
11:59:48  鹿蹄草的花真美,这个我从没见过,它也是生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的吧,拍到开花真不容易。  -----------------------------  是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浙江植物志》说“生于海拔700-1500米的山地林下”。
  一路看来,实在妙不可言。  好多花草似曾相识,但又妙不叫不出名字,在你这里学到了,谢谢。
  @真希望快乐 920楼
20:06:55  一路看来,实在妙不可言。  好多花草似曾相识,但又妙不叫不出名字,在你这里学到了,谢谢。  -----------------------------  谢谢欣赏!  写这个系列对我自己也是乐在其中的学习过程。
  0204、杜鹃花  杜鹃花,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落叶或半常绿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别
名:映山红。  杜鹃花在中国是太有名的花,我更喜欢用别名称呼它:映山红,直接、明白,还颇有意味。  对我来说,映山红的大名是小时候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知道的,里面的插曲有这样的歌词:“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在这里,映山红成了某种象征。多年以后,当我对植物感兴趣并有所了解时才知道,其实红军来不来与映山红的开放并没有必然联系,岭上开遍映山红的时候也可能白军来了,也可能什么都没来。但当时,我就是因为这歌词而记住了映山红这个名字,可见被动接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现在我觉得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胡乱普遍联系对人的正常思维非常有害,许多胡扯都是因这种思维而来,比如现在还经常有人鼓吹的“天人感应”。  记得小时候还有个电影叫《杜鹃山》,属于“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我已经记不清故事情节,只还记得女主角叫柯湘。由此看来,那个时代对映山红(杜鹃花)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它的红颜色?  后来听崔键的歌,发现在他那儿,红色是一大主题。也许对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红色是绕不过去的记忆。  知道映山红这个名字以后,太多次在春天的山上见到映山红(几乎每年都见到吧)。其中有一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大约是年,在兰溪朱山村后的山上,看到一处半壁山崖都开满了映山红,深绿与大红,给人视觉的冲击非常强烈。顺便说一句,后来看到张艺谋在电影中大玩色彩,玄玄虚虚,远不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实在。  当我开始关注植物后并了解到一些知识后,知道有个杜鹃花科,我熟悉的映山红就是一科之长。  《中国植物志》说杜鹃属植物“(全球)约96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产于西南、华南。”数量如此繁多,看着就吓人。《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18种,1变型,其中1种栽培。”那么在浙江相对还是很少的,但对我来说18种已经算是很多了。  在网上(踏花行论坛、QQ群里)见过西南地区(尤其以云南为多)的杜鹃属野花照片,种类繁多,美不胜收。从一些纪录片里也见识了一些(如《美丽中国》等)。这些固然很美,但目前自己还没有机会见到,以后总会有机会吧。  如果说以前对映山红熟悉,也只是指春日它们开花时,在它们未开花时,也不会注意到。关注植物后,才会去多方面地仔细观察它们。  映山红植株几乎全是小灌木,直过2米高的都不多,枝条一般都是细细的;花开放的时候一般还没有叶长出来,或者叶很少;花冠不是完全分开而是下面连在一起上半部分分裂(术语叫合瓣花)成5瓣,上方的裂片上有深红色到紫色的斑点;花谢的时候,花冠从根部脱离,却常常被雌蕊挂住。在金华一带,低山上的杜鹃花一般在3月下旬就开始开花,4月是它们的盛花期,而4月末则已经是尾声了。海拔较高地方的杜鹃花花期要晚一些,如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村海拔1400多米高山杜鹃,5月上旬才盛花期。  上山多了,慢慢注意到有几种花期、花形与杜鹃花很接近但花色明显不一样的花也比较多,请教和受教后得知它们是马银银花和满山红。后来,走了地方稍多,又见到了相对少见的几种杜鹃。  到2013年为止,我见过的杜鹃属野生植物有:映山红、满山红、马银花、云锦杜鹃、猴头杜鹃、麂角杜鹃、华顶杜鹃。自己觉得云锦杜鹃最漂亮,而其中华顶杜鹃是日与大风兄一起走山发现的,当时据可查到的资料说,全国仅天台华顶山和磐安大盘山才有,说来是一大惊喜。而让我很感郁闷的是有一种叫羊踯躅的,开黄花,按说浙江分布比较普遍,可我偏偏没有见过原生的活体,只见过别人折下的花枝。  栽培的杜鹃花我见到较少,园林中广泛运用的是锦绣杜鹃,还有一二种说不上名字,有重瓣的。  杜鹃本是鸟名,却被用作植物名,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有考证:  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一名杜鹃花。今植物学上有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杜鹃花科(Ericaceae)等分类名称,“杜鹃花”即已成为通用的名称了。  “杜鹃”,是一种鸟名。缘何植物之名以此鸟名为其状词?兹举旧有文献作答:  (一)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十七《花》条曰:“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鸣开。”  (二)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三《杜鹃花》条云:“杜鹃花,以杜鹃啼时开,故名。”  至于“望帝春心托杜鹃”,只是美丽凄婉的传说。  我更感兴趣的是古籍中关于杜鹃花这种植物的记载。古诗里倒是有不少提到杜鹃花,至少在唐代白居易的诗里已经几处有它,而且基本上可以判断就是现在所说的杜鹃花,诗人说话总有些夸张,他把杜鹃花比做西施,居然说与之相比“芙蓉芍药皆嫫母”。宋代杨万里的《杜鹃花》也许是最有名同时也是最好咏杜鹃花的诗: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但是本草书里明确提到杜鹃花的,我见到较为详细的记录是《本草纲目》里,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羊踯躅”条下“集解”说:  颂曰: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辈,正黄色,羊食之则死。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  时珍曰:韩保昇所说似桃叶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黄,气味皆恶。苏颂所谓深红色者,即山石榴名红踯躅者,无毒,与此别类。张揖《广雅》谓踯躅一名决光者,误矣。决光,决明也。按唐《李绅文集》言:骆谷多山枇杷,毒能杀人,其花明艳,与杜鹃花相似,樵者识之。其说似羊踯躅,未知是否?要亦其类耳。  又在其下附录“山踯躅”说:  时珍曰: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杜鹃花。其黄色者,即有毒羊踯躅也。  上面是在记录羊踯躅的时候才附带提到杜鹃花,大约是注重植物的药用功能吧,而杜鹃花似乎并不引人注意。让我觉得有趣味的是“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我尝过杜鹃花,确实有些酸。            
  ~\(≧▽≦)/~
  0205、马银花  马银花,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常绿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ovatum Planch  第一次见到马银花,是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先是在村边山脚看到满树的花,觉得和映山红有些像,但花的颜色差别明显,眼前这一种是淡紫色。回家细看照片,发现它的叶子也有特点,油光锃亮的,边缘向下翻卷,映山红的叶子似乎不是这样。  那之后不久,大约是在网上见过马银花的照片(记不清了),觉得与自己见到的很相像。  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证实了自己所见到的正是马银花。  再次见到马银花,是日在武义牛头山景区。此时对它已经淡忘,只有隐约的印象,又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了一次,说来汗颜。  2012年春天,多次见到马银花。  4月10日,在金华岭下镇慧明岩,发现马银花已经悄无声息地开花了。  4月17日,在金华北山上领略了马银花与映山红交相辉映的景象,有几处马银花非常茂盛。  4月18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我见到马银花的花期似乎稍有些过了,注意到它们似乎都是小乔木,相比映山红较高大(但是《浙江植物志》说马银花是常绿灌木)。  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马银花花稍过了花期,大多是残花了。  自以为对马银花已经比较熟悉了,不想6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植物的幼株,叶面有光泽,茎上的叶越往下叶柄越长,觉得很有趣,好像自己没见过。结果在之江草木一问,网友椿林蝶舞告知居然就是马银花!还说了叶上的一个特点:先端凹缺的中间有个小尖头。看来自己对它的了解实在还是很少。        
  @_@  
  小时候在乡下,对门山上,映山红开的季节,真是云蒸霞慰,又如红锦铺开。
  0206、满山红  满山红,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落叶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 Et Wils.  先是在网上之江草木论坛等处看到别人帖的满山红照片,自己看来看去觉得花色稍有不同之处(映山红也有花色较淡的)看不出与映山红有什么区别。  日,网友ZGXFW在之江草木论坛帖过一大丛的满山红开花的照片,让人感到震撼。文字说明也很有趣:  “在东白山诸暨一侧,有一丛满山红,它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开花,只要不下雨,都会开两天。有趣的是,它只开两天。山上也有别的满山红,同一株的花都是陆续开放的,可它就是在一天内一齐开放,两天以后,就算不下雨,也全部凋谢。别的满山红叶子都快张开了,可这丛满山红在开花时很专心,不放叶。10年前我数过,它有57根,量了一下,最粗的一根直径57毫米,今天量了竟然没见怎么长粗。我估计过,它的高超过3米,投影是近似椭圆形,长轴6米,短轴4米。”  日,在永康大寒山看到一种3出复叶的植物,似乎多次见到,有宿存的干燥了的果实,但没有见到花。  4月30日,第一次和大风兄一起爬金华北山。大风兄告诉我那种经常见的不久前在大寒山见过的三张叶的灌木居然就是满山红,正好有花,比映山红颜色要淡。  日,又与大风兄走北山。看到有不少满山红在开花(比杜鹃花多),它们的叶子比较有意思,多3叶轮生,开花时叶还卷成一个个小尖。满山红开花时叶已经生出,只是3枚叶收缩成尖尖的样子,像爪子似的,又像一颗颗子弹头。  
  ⊙﹏⊙
  0207、云锦杜鹃  云锦杜鹃,杜鹃花科(Ericaceae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fortunei Lindl.  别
名:天目杜鹃  记不清什么时候知道云锦杜鹃这个名字,查了下,网友老蒋日在之江草木论坛发过一个帖“杜鹃花家族”,其中有云锦杜鹃,最初的映象可能是从那时建立。日,在之江草木论坛看到网友阿听007发的“江南野外常见杜鹃花举隅”,列出了10种杜鹃花属,也有云锦杜鹃。  日,经大风兄引介,参加了行走金华群到牛头山穿越。登山一个多小时后在一处路边稍往里的地方看到了一株云锦杜鹃在开花,地上已掉了很多花。它的花比映山红大得多,粉色,比映山红、马银花好看多了,还有类似香水百合的香气(不一定准确)。我注意到云锦杜鹃的叶子在同属里也特别大。到达山顶,云锦杜鹃很多,繁花似锦,开放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度,实实在在让我感受到一种美的震撼力。总体看来,云锦杜鹃正是盛花期,也还有许多花未开。  在我所亲眼见过的杜鹃属中,个人觉得云锦杜鹃是最漂亮的一种,似乎与中国西南的高山杜鹃有些像。比较奇特的是它的花冠是7裂,雄蕊15枚左右,而浙江常见杜鹃花属一般是花冠5裂,雄蕊5或10枚。  日,去东阳东白山,在山顶看到种植了不少的云锦杜鹃(还有木条架着),觉得有些滑稽,难道东白山没有特色的植物吗,还要人为地添加原本不属于它的东西?不过想想等到开花时也挺好看的吧,时间长了,也就算是属于这山上的了。                
  云锦杜绢真漂亮,野生的我没见过,拍过种植的,我记得还有一个区分映山红和高山杜鹃的特征,映山红是落叶灌木,高山杜杜鹃是常绿灌木,我也觉得云锦杜鹃是高山杜鹃的分支,都在海拔千米以上耐寒和常绿。
  @小卦I 930楼
17:46:53  云锦杜绢真漂亮,野生的我没见过,拍过种植的,我记得还有一个区分映山红和高山杜鹃的特征,映山红是落叶灌木,高山杜杜鹃是常绿灌木,我也觉得云锦杜鹃是高山杜鹃的分支,都在海拔千米以上耐寒和常绿。  -----------------------------  大致如此吧。  我也正根据《浙江植物志》在整理自己见过的杜鹃属植物一些直观的特征。
  0208、锦绣杜鹃(附:白花杜鹃)  锦绣杜鹃,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半常绿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  白花杜鹃,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半常绿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  我开始学习认识植物后不久,就发现金华的公园及绿化带普遍种植着一种杜鹃属植物,它们的花虽然也是红色(植物志上叫玫瑰红),但是和映山红的花色明显不一样。偶尔,这些杜鹃里有少许开白花的。也许是我更偏爱野生植物,也许仅仅是对颜色的感觉,反正我不太喜欢这种花色,虽然在春天的公园里看到它们整片地开花也有一些欢喜,总之是有些漠然。当时也就把它们当成杜鹃花(映山红)了。  大约是2005年,听一位搞苗木的人说这种栽培杜鹃是“毛鹃”。此后很多年,我就一直称呼它为毛杜鹃。  直到日,在之江草木论坛看网友老蒋的贴,知道了自己常见的杜鹃属栽培种是锦绣杜鹃。老蒋是我钦佩的植物爱好者,认识的植物远比我多,而且严谨认真,他的鉴定我是信赖的。  查《浙江植物志》,没有锦绣杜鹃,栽培植物常常不见于植物志记载,也好理解。又查《中国植物志》,上面说:  “(锦绣杜鹃)产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著名栽培种,传说产我国,但至今未见野生,栽培变种和品种繁多,不予列出。”  顺便说说,我很欣赏编者这种慎重的态度,传说是传说,亲见才是实际存在。  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杜鹃属,查《浙江植物志》时看到白花杜鹃(毛白杜鹃)也算是一种,浙植志上并没有说原产地或分布,只是说:“各地庭园常见栽培代观赏,品种和变种颇多。”那么自己见过一些栽培的开白花的杜鹃,应该是此种吧?  又查《中国植物志》,锦绣杜鹃条下说:“本种与白花杜鹃 R. mucronatum G. Don 相似,但本种的花冠为玫瑰紫色,植物体各部无腺头毛,易于区别。”  回头再看《浙江植物志》,白花杜鹃条下还有这样的话:“花冠白色,有些品种花为蔷薇紫色或淡紫色……”  忽然想起来,会不会《浙江植物志》把锦绣杜鹃当成白花杜鹃的品种了?        
  Y(^o^)Y
  青花,可以吃的是哪种?
  ~~\(^_^)/~~  
  前些天去了温州文成铜铃山,一大堆照片要整理,这个系列暂时没时间写了。
  @墨酣 933楼
07:58:22  青花,可以吃的是哪种?  -----------------------------  具体我不敢说,人命关天。  反正黄色的羊踟蹰是不能吃的;映山红的花我吃过,酸酸的。
  @青花瓷 935楼
21:56:53  前些天去了温州文成铜铃山,一大堆照片要整理,这个系列暂时没时间写了。  -----------------------------  闲了再来呀
  @青花瓷 935楼
21:56:53  前些天去了温州文成铜铃山,一大堆照片要整理,这个系列暂时没时间写了。  -----------------------------  浙南植物和浙北的又有不同,拍到很多新的植物了吧,炎夏在山上跋涉收获一堆植物的照片一定很开心。
.--.  ._'
.'  _:._/.'.'.'\.`-.  /
/  '-._.;`'-'-';---'
\\/(  `--' `-.-'
`\|_.-'  `\
  |  |
_:._/.'.'.'\.`-.  | /
/  | '-._.;`'-'-';---'
`--' `-.-'
`\|_.-'  |
  小卦!
  小卦兄:  浙南的植物我很多没见过,如野牡丹科,我之前只见过地稔,这次见到了5种:肥肉草、中华野海棠、秀丽野海棠、楮头红、短毛熊巴掌。其他还很多,自己印象深刻的有圆叶挖耳草、金毛狗等。
  0209、猴头杜鹃  猴头杜鹃,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我只见过猴头杜鹃一次。  日,和朋友去武义牛头山风景区,在海拔较高地方见到一种正开花的杜鹃花属植物,似乎比自己已经认识的映山红和马银花都要好看。凭自己当时对植物的感觉和看过照片的模糊印象,觉得是麂角杜鹃。  5月6日,在网上浏览,发现那种自己以为是麂角杜鹃的更像是猴头杜鹃。  5月9日,在之江草木发帖请教,确定是猴头杜鹃。  日,查对《浙江植物志》和自己所拍照片,总结出猴头杜鹃特征如下: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集生枝顶,厚革质,有光泽,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5月开花,花冠粉红色,5裂,雄蕊10-12枚.    
  漂亮→_→  
  漂亮→_→  
  0210、华顶杜鹃  华顶杜鹃,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落叶灌木。  拉丁名:Rhododendron huadingense B. Y. Ding et Y. Y. Fang  (出于对植物的保护,具体内容不出来发了。)    
  哎呀,那个毛果珍珠花真是玲珑剔透啊,喜欢的紧,对于这样的花花我最没抵抗力了。还有那个云锦杜鹃,盛花的样子果然如云似锦。
  @yaoyao楼
18:55:39  哎呀,那个毛果珍珠花真是玲珑剔透啊,喜欢的紧,对于这样的花花我最没抵抗力了。还有那个云锦杜鹃,盛花的样子果然如云似锦。  -----------------------------  除了毛果珍珠花(珍珠花属),我见过的杜鹃花科越桔属的花也差不多都这个样子,非常可爱。  云锦杜鹃确实漂亮,与西北的高山杜鹃有一比。
  0211、南烛(乌饭树)  南烛,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常绿灌木。  拉丁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中国植物志》第57(3)卷杜鹃花科珍珠花属珍珠花各论说:  近代植物学书籍中,常用“南烛”作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的种名,用“南烛属”作Lyonia的属名。但据考证,我国历代本草书籍记载的南烛,原植物是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本卷册内对该种中名亦有讨论)。中名因此作了更动。  《中国植物志》第57(1)卷杜鹃花科越桔属南烛各论说:  “南烛”一名最早记载于《开宝本草》,以后在《图经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但长期以来,“南烛”用于称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 误称南烛之后,我国一些书籍也沿袭误用。另一方面,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将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和南烛混为同物,宋朝《图经本草》,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或附图也把南天竹视作南烛。而《图经本草》一书中更把两物作为一物来记载。根据江苏植物研究所陈重明所作的详尽考证,应当纠正这一中名的误用。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即杜鹃花科越橘属南烛,亦即一般称为乌饭树。但是我觉得既然在分类上给它归入越桔属,那这个属长越桔又是什么?  对我来说,乌饭树的大名是早就知道,因为很早就吃过乌饭。但是说来惭愧,到如今我也还不能很有把握地认出乌饭树。究其因,首先还是接触不多(不能经常看到),缺乏整体的感性认识和整个生长周期中不同形态的了解;其次是金华一带山上有同属或同科不同属与其某些部分相像的几种,自己老是要弄混了,主要有:短尾越桔、江南越桔、黄背越桔、马醉木、毛果珍珠花等。第三,可能是自己还没有掌握区分的要点。  硬着头皮,翻检以前的照片,查对《浙江植物志》,算是比以前稍有了解,但也不能做到心中有底。不过。稍有安慰的是,在网上看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和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相关照片,似乎也是问题较多,这可能说明越桔属植物确实比较难区分。  乌饭树的花序是总状花序(我见过的越桔属植物都是如此),就是许多有柄的花排列在一条不分枝的主轴上。它们的花圆筒形,先端5裂,微微向外翻起,玲珑可爱。不过它们总是低垂向下,不容易看到花内部的情形。      
  /web/product/328485.html
  0212、短尾越橘  短尾越橘,杜鹃花科(Ericaceae )越橘属(Vaccinium),常绿灌木。  拉丁名:Vaccinium carlesii Dunn  最初,是2009年在永康倪宅村的山上见到短尾越橘,那里大约有两三种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或者可能还有马醉木。自己一直观察着它们,日,它们开花了,我发现自己原本看着差不多的植物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其中一种花像一口口小钟,口上有些敞开,而不是像另一种那样口子上束紧。5月24日,又注意到它们叶子也有所不同:花筒形的叶较大,无光泽,有粗糙感;花钟形的叶较小,有光泽。  自己当时对这些植物具体是马醉木属还是越桔属都分不清楚,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也没人说到短尾越桔。  2013年8月下旬,写“青眼草木”系列时,发现自己对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是一头雾水,有心想把它们弄弄清楚,查来查去,倒是这个短尾越橘比较容易确定,一开始我是根据花形对照《浙江植物志》查,很快就对上号了。随后慢慢地一些特征也都能对上号:叶先端短尾尖;叶缘有疏细齿;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钟形,5裂几达中部……这样就算确定了吧。  我见过的越桔属以及马醉木和毛果珍珠花的花都比较接近,粗粗一看很像,比较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短尾越橘的花,像一本书名:《寻常的精致》,还要加上“可爱”。      
  真美,小酒盅一样,不喝也醉了
  @林泠烟 952楼
23:58:08  真美,小酒盅一样,不喝也醉了  -----------------------------  是呵,确实美。  杜鹃花科吊钟花属的灯笼花更美,我还没亲眼见到过。
  更正:  0211、南烛(乌饭树)  附的3张图片,经大见兄指正,除第1张可确定为南烛(乌饭树)外,后两张存疑。第2张是江南越桔或黄背越桔的可能性较大。
  0213、马醉木  马醉木,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常绿灌木。  拉丁名:Pieris japonica (Thunb.)D. Don  最早是2006年4月在金华罗店镇的小山上见到这种花形奇特的植物。在踏花行或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后知道是马醉木,对这个名字很是好奇。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个不好的结果是因此认为花形是这样的都是马醉木了,以至于在2007年拍到毛果珍珠花和越桔属植物后都认为是它,不料请教后才知道不是。之后很长时间,我对杜鹃花科越桔属几种植物以及马醉木和毛果南烛等都是一头雾水,到现在也还是不能准确地区分。  2012年8月,分别拍到了长出花序和有果实的马醉木植物。查《浙江植物志》说是“总状花序常簇生枝顶或成圆锥花序”,还有个信息比较重要“花期3~4月,花序形成于上年秋季,果期8~9月。”那么,我看到的正是形成的花序和今年开花后结的果。  2013年8月,自己有心想把自己见过的杜鹃花科植物搞搞清楚,于是开始查阅资料,从《浙江植物志》的描述中知道马醉木有以下特征:  叶集生于枝顶。花序形成于上一年秋季,常簇生枝顶或成圆锥花序。果实是蒴果。  可是在网上搜寻图片,还是不得要领,甚至连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和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的照片似乎也有许多错误。  回头看自己2006年4月拍到的照片,大致只能从花期来判断是马醉木。      
  :)  上面是人醉,这里是马醉。
  这几种花的确很像
  0214、谷精草  谷精草,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谷精草属(Eriocaulon),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  日,我在永康倪宅山上的小水库边看到一种叶子狭长、果实(或花)是一个个白色圆球状的草本,星星点点的白色给我的感觉有些特殊,像一颗颗的小星星。当时自己猜想是莎草科或禾本科的。  9月14日,晚上上临睡前翻一本自己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中药鉴定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P508),偶然地发现自己前天在倪宅山上小水库边看到的那种植物可能是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既不是莎草科也不是禾本科,而是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谷精草属(Eriocaulon)。  查《浙江植物志》,浙江省有谷精草属5种1变种,我见到的是谷精草属错不了,但没有把握确定具体是哪种,自己查查觉得还是偏向于属长谷精草。  有些奇怪的是,那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谷精草。  关于谷精草这个名字,夏纬瑛先生说:(《植物名释札记》P98)  “谷精草”,这一名称的取义何在?  “谷精草”之名,出于《开宝本草》。《证类本草?草部下品之下》载有《开宝》之文曰:“谷精草……二月、三月于谷田中采之,一名戴星草,花白而小圆似星,故有些名尔。”  苏颂《图经本草》有“江宁府谷精草”及“秦州谷精草”二图。其“江宁府谷精草”与今谷精草似非一物。其“秦州谷精草”,则与今之谷精草大不相同。其说云:“谷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干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内采花用。一名戴星草,因其叶细、花白而小圆似星,故以名尔。又有一种,茎梗差长,有节,根微赤,出秦陇间。”  由此可见:谷精草于古药用者已有二种。而此古用之二种谷精草,又都非今植物学书所载之谷精草。又古之谷精草春日采花,而今之谷精草秋日开花,是为大不相同之处。但是,“谷精草”之名称,则当从古者求其解释。  古之谷精草,一名“戴星草”,谓其花小而圆,生于茎梗(当是根生花梗)之顶端,如戴星之状。“精”、“星”一声之转,“谷精草”当即“谷星草”。又名“谷精草”者,谓其为生于谷田之星草耳。  若解作:其草为谷田或谷类之精,就不通了。精者,精华之义。岂有可谓谷田或谷类中的杂草为谷田或谷之精华的吗?  但是我总觉得仅凭“一声之转”,就认定“精”应是“星”,恐怕失之武断。再说,古人非要认为这种草就是谷之精华也未尝不可,说不上对或错,也说不上通不通。我倒是认同李时珍的释名:“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zZ  
  花两个晚上看你的草木,真好,学习。
  谷精草我怎么没见过。  
  @温暖琴 960楼
20:07:41  花两个晚上看你的草木,真好,学习。  -----------------------------  欢迎!谢谢!
  @小卦I 961楼
15:03:37  谷精草我怎么没见过。  -----------------------------  我也只在2009年见过,也纳闷呢。按《浙江植物志》描述,谷精草不算罕见的东西。
  0215、铁苋菜  铁苋菜,大戟科(Euphorbiaceae )铁苋菜属(Acalyph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calypha australis Linn.  铁苋菜大约算是我开始学着认植物以来第一批认识的植物。查自己拍的照片,最早是日。找不到请教植物名的记录,那么可能是根据自己当时仅有几本植物书之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上的图谱对出来的——那时候,我辩识植物就是用这样最原始的笨方法,居然也认识了一些植物。  在金华一带,铁苋菜是极常见的野草,以前自己住的小区家楼下花坛里就长着不少,其他如路边、草坪、荒地里也有,所以能经常看到并观察它们。漫长的自然演化让众多个体或种群有不同的习性,铁苋菜是在春末夏初(4月底到5月初)出苗(并不是在“春天偷偷地钻出了泥土”),属于长得较晚的野草,这时候,很多野草已经开花结果了。  查自己的植物记录记到铁苋菜的,以2006年最多,2007年竟然没有,其后大约每年记录有一两次。想来还是因为太常见,就有些忽略了。然而并不是常见的就是了解了,反而正因为常见,却忽略了很多,这也是人之常情。  铁苋菜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它苞片,像叶而不是叶,如一个容器,包纳着雌花或果实。苞片展开呈心形,合上时像蚌壳。因为这苞片连同里面的圆珠状的果实,铁苋菜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海蚌含珠”,非常形象。  铁苋菜的花让我纠结了很久,首先它的花很小,肉眼看不清,也不容易拍好,其次是权威植物书籍上的形态描述让我很难理解。  《中国植物志》说:  雌雄花同序,花序腋生,稀顶生,长1.5-5厘米,花序梗长0.5-3厘米,花序轴具短毛,雌花苞片1-2(-4)枚,卵状心形,花后增大,长1.4-2.5厘米,宽1-2厘米,边缘具三角形齿,外面沿掌状脉具疏柔毛,苞腋具雌花1-3朵;花梗无;雄花生于花序上部,排列呈穗状或头状,雄花苞片卵形,长约0. 5毫米,苞腋具雄花5-7朵,簇生;花梗长0.5毫米;雄花:花蕾时近球形,无毛,花萼裂片4枚,卵形,长约0.5毫米;雄蕊7-8枚;雌花:萼片3枚,长卵形,长0.5-1毫米,具疏毛;子房具疏毛,花柱3枚,长约2毫米,撕裂5-7条。  我国的标本,花序顶端有时生1朵雌花,其萼片4枚,子房3室,花柱3枚,无苞片。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说:  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穗状花序腋生;雌花萼片3,子房3室,被疏毛,生于花序下端的叶状苞片内,苞片开展时肾形,长约1厘米,合时如蚌,边缘有锯齿;雄花多数生于花序上端,花萼4裂,裂片镊合状;雄蕊8,花药长圆筒形,弯曲;无退化子房及花盘。  《浙江植物志》说  穗状花序腋生;雄花簇生于花序上部,萼片卵形,背面被毛,雄蕊8枚;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有叶状肾形苞片,花萼3裂,子房3室,花柱3枚,枝状分裂。  网上找到一则资料说(可能来自“上海杂草网”):  花、果期6~10月。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雄花多数生于花序的上部,穗状;雌花在下,生于叶状苞片内。  比较而言,我觉得还是最后一条最容易懂。  至于花萼、雄蕊等,则很难看清楚,得用放大镜才行吧?我好像还没有确切见过雌花。据我看到的,有些铁苋菜的花序轴上只有长雌花的苞片,而没有向上伸出的一段开雄花的花序轴。  倒是《中国植物志》说的:“我国的标本,花序顶端有时生1朵雌花,其萼片4枚,子房3室,花柱3枚,无苞片。”我确实拍到过较清楚的顶生雌花结的果。  (图片居然不能帖,郁闷)
  补上铁苋菜的照片:      
  ●︿●  
  0216、红穗铁苋菜(狗尾红)  红穗铁苋菜(狗尾红),大戟科(Euphorbiaceae)铁苋菜属(Acalypha),常绿灌木。  拉丁名:Acalypha hispida Burm. f.  日,我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第一次拍到红穗铁苋菜,因为之前已多次见过照片,见了就认出它来,不过那时只知道叫狗尾红。  狗尾红这个名字通俗易懂好记,因为它的花序一条条垂下,确实像一条条的红尾巴,至于是什么动物的尾巴,倒似乎可以商榷。可是我把上传照片到CFH,自己鉴定为狗尾红,系统自动给出的名字(即所谓的中文通用名)却是红穗铁苋菜。查拉丁名种加词hispida,意思是“具硬毛的”,那么红穗铁苋菜还不是从拉丁文直译过来的,而是新拟的中文名。  查《中国植物志》才知道,红穗铁苋菜“原产于太平洋岛屿,可能在俾斯麦群岛;现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为庭园观赏植物。”而我看到的“红尾巴”全是雌花序,至于雄花,“雄花序未见。蒴果未见。”  
  Q_Q  
  0217、红桑  红桑,大戟科(Euphorbiaceae)铁苋菜属(Acalypha),灌木。  拉丁名:Acalypha wilkesiana Muell. Arg.  日,在上海植物园温室,看到一种植物,自己当时大约是根据叶形判断,居然认为是唇形科的,通过边上挂着的牌子知道是“彩叶红桑”。  日,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再次见到红桑,已经认不出来了。  2011年,自己把很多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网友pcssw鉴定为红桑。  红桑还是比较容易认出,不过我在两处见到的可能都是园艺品种。  查资料,才知道红桑居然是大戟科铁苋菜属。  《中国植物志》说:  “原产于太平洋岛屿〔波利尼西亚或斐济);现广泛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庭园赏叶植物;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的公园和庭园有栽培。”  
  南方很多。  
  @墨酣 970楼
08:28:16  南方很多。  -----------------------------  是呵,可我在浙江看不到。
  0218、变叶木  变叶木,大戟科(Euphorbiaceae)变叶木属(Codiaeum),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Codiaeum variegatum (L.) Rumph. ex A.Juss.  日,在网友老蒋的帖里首次看到变叶木的照片,印象深刻,觉得很神奇。  日,自己在上海植物园温室里亲眼见到了变叶木,奇怪的是并没有那种“终于见到了”的激动,似乎见到了也就是见到了。想来自己对栽培的植物相对来说兴趣不大。  日,在海南博鳌见到较大的一丛变叶木,对我来说多少有些震撼。这让我体会气候条件不同,植物的体态差别也很大。  《中国植物志》说:  “原产于亚洲马来半岛至大洋洲;现广泛栽培于热带地区。我国南部各省区常见栽培。本种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庭园或公园观叶植物;易扦插繁殖,园艺品种多。”    
  0220、泽漆  泽漆,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helioscopia Linn.  对我来说,泽漆的植株整体形态比较有特点,又很常见,所以很容易辨识。  我在2005年的年底认识了泽漆。当时刚开始学着辨认植物,在金华凤山街靠东一侧的路边的围墙边,就长着泽漆。它奇特的形态,嫩嫩黄绿色的叶子,让我一下就记住了并喜欢上它。  2006年1月,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它的名字。  我见过的大戟属植物如泽漆、地锦、飞扬草的花的构造都特别的复杂,让我不得不赞叹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匠心,这样的赞叹还有很多很多。  很长的时间段内,我一直未能把泽漆的花拍清楚。日在金华八一南街能往安地的路边,终于把它的花拍得清楚一些了。看得稍清楚后,心中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更加强烈。  也常常觉得奇怪,泽漆的植株在我看来是如此的特殊甚至神奇,可它偏偏是几乎广布全国的常见野草(《中国植物志》上说“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广东、海南、台湾、新疆、西藏外。”),所以它又非常的平凡。  由于觉得泽漆特殊,所以特别关注,经常仔细地观察它。由于缺乏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在观察时常常分不清一些部位和器官,可能观察的方法也有问题,结果是写下的描述自己也总是不满意。查了许多资料,看得真是云里雾里,又是佩服又是惊讶。  自己终究对于这些描述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想自己观察并描述泽漆。2010年春天,我花了一些时间关注泽漆,以下是我的观察后的描述,可能还有些我强加给植物的观念:  在泽漆的植株上,数字5和3得到了重复加强调的体现,还有秩序和等级:  第一级:茎和茎生叶,茎生叶互生。  第二级:茎顶端花序的基部是5片轮生的叶,这5片叶最大,叶的上面是5根聚伞花序梗斜着向上、向外伸出。  第三级:5根伞梗各自的顶端又有3片小叶子,外面的2片基本上大小一样,叶尖指向中心的那一片叶较小,3张叶子组成了一个心形;这3张叶子上又分出3根花序梗,在花序梗基部的中间,有花序。  第四级:第三级的3根花序梗的顶端是第四级的小叶,对应于上一级两张较大的叶的花序梗上一般是3张叶,两大一小(情形同上一级一样),对应于上一级指向中心较小的叶的花序梗上一般是2张叶,基本等大。这一级的叶上再伸出的花序梗的数目一般与叶的数目相同,这些花序梗较短。而这些花序梗基部的中间又有花序。  (似乎有的只有四级)  第五级:第四级的花序梗顶端又是叶子,叶的数目重复了上一级的模式,这一级的“层高”特别低。3根花序梗的中间是1朵雌花,极短的花序梗的顶端是叶子(苞叶),紧帖的叶子(苞叶)的是雄花。雄花的形态我没能看清楚。  (终于到头了,但是偏偏最复杂)  但是且慢,在个别的植株上,我看到在这一层上,又有小叶长出,小叶的上面似乎又有少数的植株会再生出花序梗……  基于以上的观察,我觉得大自然是个集政治家、数学家、美学家……于一身的家伙。  泽漆这个名字令人费解,陶弘景说:“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是说它生于川泽而有白汁。夏纬瑛先生则另有见解:(《植物名释札记》,P108,94、泽漆)  “泽漆”之名,出于《神农本草》,《证类本草?草部下品之上》载之。《名医别录》曰:“一名泽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陶弘景《注》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  陶氏之说,似是因泽漆这一植物叶有白汁犹如漆树之漆汁又生于“川泽”之中,而名“泽漆”的。然而,泽漆是大戟之苗,大戟却并不生于川泽;这就有些可疑了。  《唐本草注》云:“甘遂苗似泽漆”。古人采集,并不十分严格,同属植物往往互用。则甘遂之苗自亦可为泽漆,不必专取于大戟之苗。甘遂,一名陵泽,一名重泽。“泽漆”之取名,当与“陵泽”、“重泽”有关,不必以“川泽”为言。  《名医别录》云: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集,阴干。”常山之苗曰蜀漆,而大戟之苗名泽漆;可见“漆”有“苗”义,又不必以“白汁”为言了。  泽漆,用大戟之苗,亦可用甘遂之苗。甘遂,一名陵泽,一名重泽。“泽漆”者,谓其为“陵泽”或“重泽”之苗耳。  今四川、汉中一带,有一种医生,自采药物,为人治病,俗谓之“草药郎中”;彼等所用的药物,俱名某漆、某漆(字或作七),这又是药物之名“漆”,而非“白汁”漆液之谓。  我觉得这又绕得实在太远了。  泽漆的别名很多,其中我喜欢的是五盏灯、五朵云这样的名称,觉得很不错。特别是“五朵云”,真把泽漆的复杂和美包含在内了,远比泽漆这个拗口又费角的名字有味道。            
  *^_^*  
  *^_^*  
  嗨!拉下了好多没看,赶紧补上,否则太可惜。
  五朵云,从小就怕的。  
  mark~~~~~`
  看了半天,只见过铁苋菜和泽漆,泽漆的花很难拍,我今年也拍过,没拍好。青花兄拍得真可爱。
  @真希望快乐 976楼
15:26:50  嗨!拉下了好多没看,赶紧补上,否则太可惜。  -----------------------------  谢谢!
  @害-虫 979楼
20:01:20  看了半天,只见过铁苋菜和泽漆,泽漆的花很难拍,我今年也拍过,没拍好。青花兄拍得真可爱。  -----------------------------  害-虫好久不见,问好!  大戟科植物我见得也不多,前面的那几个都是栽培。
  0221、飞扬草  飞扬草,大戟科(Euphorbiaceae )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hirta Linn.  我大约是日首次见到飞扬草,当时只觉得是大了几号的地锦草,显得有些粗犷,似乎以前从没见过。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老蒋说可能是飞扬草,自己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觉得应该是大戟科大戟属飞扬草(Euphorbia hirta),这也与自己的第一观感吻合。  后来多次见到,也算是较常见的杂草吧,但是相对同属的地锦草、斑地锦又少得多。    
  (~o~)  
  0222、地锦  地锦,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伏地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平铺在地上,绿中带紫色,小小的长椭圆形的叶子,细细的肉红色的茎,很小的花和果实,折断了茎里面有白色的液体——这就是地锦了,在夏末或整修秋季,几乎随处都能见到它们。另外有一些很像是地锦的植物——当时我就认为是地锦——直立着或斜着向上,仿佛努力向天空扩张,那是不同于地锦的另一种形态。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它们可能是与地锦同属的另一种小草本千根草,或者是别的什么。  金华一带一般称地锦为“奶奶草”,小时候捉金龟子玩,用奶奶草的白色液体喂它,其实也不知道它到底吃不吃。  日,自己刚刚开始对辩识植物产生兴趣不久,在“上海杂草网”知道了牛筋草、狗牙根、香附子、地锦、葎草、车前等常见的“杂草”的名字,事实上那时我已经认识它们很久了。对我来说,“上海杂草网”是值得纪念的网站。  和其他杂草一样,地锦普遍存在而且生命力强,只是它看上去更为柔弱:细细的茎,柔弱的叶。可是就在是人行道水泥砖的缝隙间,突然,就会有地锦长在那儿生长,在水泥地上铺成一小片。  地锦也并不总是可爱的。当把它视为妨碍了绿化的杂草拔除时,它的白色液体会让人的手粘乎乎的,干了就是一点一滴的黑痕。有时,不经意间你将一片铺在地上的地锦翻起来,它的茎叶下会有很多有臭味的小虫子。  我见过的地锦有两种,区别在于叶中间沿叶脉有无一条紫褐色的斑痕。我觉得这是老天爷给同胞兄弟加以区别的标记吧?另外我还见过好象是小一号的地锦,不知是否种的不同,为此专门在论坛和植物QQ群里问过,居然都说就是地锦(现在看来可能是小叶地锦)。大约是2008年,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才知道地锦和斑地锦是同属的两种。  看地锦的植物形态描述中有“叶基部歪斜”的话,开始没怎么明白,对照着描述去看照片,原来是它的叶的基部的两边是不对称的,一边大一边小。真不知老天是怎么安排这一切的。  大戟科大戟属中有几种植物的花我始终没有很清楚的看到过,可能要用放大镜才行吧?很多时候我都真觉得老天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工匠,能把器官造得那么复杂。  在植物分类上,地锦属于大戟科大戟属,一开始让我觉得很意外,怎么也想不到也看不出地锦与大戟有什么联系,我能常见到的,同属的泽漆倒是多少与大戟有些相像的地方。后来慢慢了解了一些植物知识,又见到了同属大戟科大戟属的飞扬草、通乳草,通过观察它们的花,算是也能理解这样的分类了。但是大戟属里的植物有些形态差别实在太大,还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做为一个外行,我觉得还不如把这一属分得更细一些。      
  :-O  
  0223、斑地锦  斑地锦,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maculata Linn.  大约在日我知道了地锦的名字之后不久就知道了斑地锦,它们是同属,也经常长在一起。区分方法说来也简单:叶上有紫斑的就是斑地锦,无斑的则是地锦。  斑地锦与地锦一样极其常见,也许正因为如此,就有些熟视无睹了。就我所见而言,斑地锦叶上的紫斑的大小、形状的差别也比较大,有时斑淡得近乎看不出来。其他一些细微之处,则没有注意到。  2013年8月,觉得对大戟科大戟属地锦及相似的种有些疑问,查《浙江植物志》,才知道斑地锦与地锦还有一个区别是地锦茎叶和蒴果无毛,斑地锦则茎叶和蒴果有毛。回头再看自己拍的照片,果然如此。        
  (* ̄︶ ̄*)  
  ~(*+﹏+*)~  
  老人说叫浆草,现在才知道原来叫泽漆。还是五朵云好记。小时候总怕汁冒在手背上。
  @温暖琴 990楼
21:41:38  老人说叫浆草,现在才知道原来叫泽漆。还是五朵云好记。小时候总怕汁冒在手背上。  -----------------------------  是呵,泽漆这个名字有些莫名其妙,我也觉得五朵云这样的名字好。  大戟属很多植物都有白汁的。
  0224、千根草  千根草,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thymifolia Linn.  千根草是我很早就见到但很晚才确认到种的植物。  从日我知道地锦的名字开始,我就把千根草和地锦草当成同一种了。  直到日,在整理照片对大戟属的地锦、斑地锦等稍有疑问,查《浙江植物志》,觉得那种像地锦但是茎叶上有毛的似乎应该是千根草。但我对这一线索也没有在意,只是隐隐觉得自己对大戟属与地锦草相似的几种还有些不明白地方。  日,在踏花行看到网友kkkkkk的一个帖“大戟属野草及其它”,网友Luoshi等人参加了讨论。Luoshi另有一帖“也极让我头痛的大戟属-有答案”,有详尽的描述分析。不过当时自己没有去探究。  日,在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QQ群里发了前一天拍的“地锦”照片。网友百草园说:“叶片不怎么全缘,似乎与地锦草有别,看是不是千根草。”网友老蒋说:“是千根草,地锦草无毛。”这才想起来自己对此长期隐隐的困惑,再查《浙江植物志》,觉得确实应该是千根草。不过又觉得《浙江植物志》上大戟科大戟属地锦草属的植物只有地锦、斑地锦、千根草3种,似乎是太少了,可能有所遗漏。  翻检以前拍的照片,自己鉴定为地锦的居然有一半以上是千根草(暂且按《浙江植物志》来鉴定)。      
  想不到我以前称之为“奶奶草”的毫不起眼的杂草,竟然有这么多名堂!看了文章后,省去了我们多少麻烦,一下子就弄清了地锦、斑地锦、千根草这三种大戟属植物。感谢青花!
  @_@  
  走在路边,发现斑地锦。  一边看你的草木,一边一一认识身边的草木,这种快乐,谢谢。
  @大风700 993楼
09:32:42  想不到我以前称之为“奶奶草”的毫不起眼的杂草,竟然有这么多名堂!看了文章后,省去了我们多少麻烦,一下子就弄清了地锦、斑地锦、千根草这三种大戟属植物。感谢青花!  -----------------------------  我以前也是一概都叫“奶奶草”的。  我也是要写它们的时候临时查资料,算是多少了解了一点点吧,还是没有把握。  我觉得《浙江植物志》上大戟属里地锦草属植物肯定有遗漏,我提到过的一种明显小一号的(可能是小叶地锦)、还有一种直立或半直立的(不知道是什么)。
  @温暖琴 995楼
21:06:55  走在路边,发现斑地锦。  一边看你的草木,一边一一认识身边的草木,这种快乐,谢谢。  -----------------------------  客气了。  我能体会到你的快乐,因为当自己看到了以前未见的植物或者是那种向往已久而终于见到的植物也是一样。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醉木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