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就业何处

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2015年调剂录取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信息
发布人:&&发布日期: 10:27&&共934人浏览
  数学科学系2015年调剂录取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介
  一、简介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和前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以及1979年恢复建立的应用数学系。从1927年创建至今,清华数学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27年至1952年从创建到辉煌发展的阶段、1952年至1979年从院系调整到复建的特殊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在每个发展阶段清华数学系都为中国数学科学之发展和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之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9年系名更改为数学科学系,以更好的反映本系教学和研究对数学科学的涵盖。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数学学科发展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科研等硬件环境,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从海内外引进的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也为清华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数学系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全系教师共计77人,其中正教授42人,副教授32人,讲师3人。教师中拥有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5人,校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1个。数学科学系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与概率统计、计算数学与运筹学三个研究所;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自2011年招生以来,在学校和系里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教学团队,在数学系的统一规划下,经过努力与探索,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落实、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发展与完善。目前已有两届学生毕业,就业率100%,毕业生大多就业于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等金融领域。
  二、培养方式与学位授予
  1、学习期限及培养方式:全日制脱产学习2年。学籍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并执行清华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2、学位授予:学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论文等规定培养环节,通过清华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并经过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清华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3、培养费用:全程学费5.6万元/人。新生入学交2.8万元,第二学年注册前交2.8万元。
  4、住宿:按学校有关研究生住宿的统一规定执行。
  三、调剂范围
  1、报名调剂资格:
  报考2015年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初试成绩须达到我校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资格基本要求(即总分420、英语50、政治50、数学三90、金融学综合90),且不参加其它院系复试。
  2、调剂人数:3-5人。
  3、报名方式:
  登陆网址:http://msc./webform/,填报报名信息。
  复试信息可查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个人报名界面。复试工作由数学科学系负责,在考生自愿调剂基础上,择优选择进行复试。根据考生初试及复试成绩,择优录取。复试科目分为专业综合考试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见清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申请调剂截止时间:2015年3月12日中午12:00。
  5、资格审查及复试安排:
  资格审查材料见《清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有关规定》中相关内容,审查时间3月16日上午8:10,地点:清华大学数学系理科楼A404。
  专业综合考试笔试时间:3月16日上午8:30-10:30,地点:同上。
  专业综合考试面试时间:3月16日下午1:30,具体安排届时见理科楼一楼大厅张贴。
  7、咨询电话:数学科学系研究生办公室(010)。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2015年3月6日
  相关推荐:
2016年考研辅导e书、题库免费下载HOT!
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支持电脑、手机、平板!
考研公共课【免费下载】
统考专业课【免费下载】
非统考专业课【免费下载】
专业硕士【免费下载】
圣才e书、圣才题库助你考研成功!【查看全部、】
  课程辅导HOT
最新上线网络课程
最新上线全套资料香港大学为什么在全球排名比北大、清华还高?香港大学比北大、清华好在哪里?三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排名其实没啥用,就是要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清华北大哪里不好?)
按投票排序
160 个回答
既然问的是香港大学哪里好,那我还是放下对于港大的讨厌,客观的说点儿吧。我是港大的本科生,在北大交换过一年,在美国一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交换过,其中我最讨厌最不开心的就是港大,虽然有“交换生活等于玩”这样的因素,但是港大的价值观等等确实不对我的胃口。先说好的。1。港大硬件设施确实比北大好。图书馆,机房,宿舍之类的。我没有实验室,这方面没有发言权。2。国际交流机会多。每年本科生有两三百个交流的名额,也有同样数量的外国人来交换。访问学者感觉也比北大多。3。课程很紧,很push,英文教学很锻炼我们这些大陆过去的学生。没有国内普遍的“没课可上”的大四。4。教学上,比如说商科学生有很多做real case做presentation的机会,训练出来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很有帮助的。工科好像也是很多实验任务。理科不知道科研机会多不多。然后是不好的。不一定是跟北大清华比,只是给一些盲目崇拜港大的人看看事物的另一面。1。国际化是虚的!首先我在数学统计计算机系这种中国人传统强势的地方既没遇到外国老师也没遇到外国学生。然后外国学生跟香港人跟大陆人根本不会相互有交集。我们过我们的读书考试图书馆的生活,香港人过他们的住hall社团不上课的生活,外国人过他们的泡吧旅游不上课的生活。学校却从来没有想过用一些措施把这三组学生牵到一起来。我觉得他们只是满足于国际学生比例这个数字而已。2。教学也远不能算完美。我在港大三年唯二的两门小班教学课就是两门必修的英语课,所有的专业课都是近百人老师都认不全我们脸的大课。反过来,美国那所文理学院,我那个学期四门课都是小班教学。北大有通选课一百多门公选课一百多门(?),文史哲类的通选课还是很大气的,而港大只有通选课几十门,而且都是“香港的工业遗产”“香港文化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之类小气而无趣的课。(okay无趣是我的个人感觉,我个人确实对于“罗马史”“艺术概论”这样的内容比对香港本地无甚积淀的文化历史感兴趣)3。港大学生出国留学历届的结果不比北大清华好,感觉美国高校其实更认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4。民主自由是有,但是鉴于独立思考的缺乏,民主自由反而只带来混乱。校内长期充斥着本地生对内地学生的排斥和抵触,区域性狭隘心理和无知以及对现实的选择性接收跟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差不多,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大学教育都教到哪去了。民主自由已经沦为有心玩校园政治的那一批学生的工具,他们掌握了舆论,用两分法简单的定义民主:不假思索地反政府的就是民主,对政府有一点点同意的就是被洗脑、zhonggong走狗、麻木不仁没有独立思考。学生会是跟学校完全独立的组织,那么每年学生会在学校里面乌烟瘴气的时候学校在干什么呢?不知道。5。要说功利,香港的几所大学只能比清华北大更功利。我在北大一年的感觉是,北大至少没有由上往下的鼓吹“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不愿意循规蹈矩的人也能有土壤。反观港大,唯一的新生入学教育不是校史不是要有大志,而是怎样安排career path。如果说北大的校园文化是乱糟糟什么人物都有,那么港大则是没有校园文化。当你每个遇到的人都只跟你谈论学习找工作的时候,你坚持并引以为豪的“自我personality”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最后港大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学院。理学院毕业典礼请进了投行的同学作为发言的学生代表;社团的唯一目的是往简历上写“我有leadership!”;文理工商毕业生一起挤着争投行和四大。。。这也正是我最不喜欢港大的原因。大学本是离经叛道、尝试、接纳各方各面的信息并最终养成personality的地方,而不是放弃personality把自己打磨成随大流的社会机器小螺钉的地方。我相信这也是港大跟世界一流最大的差距。btw 关注了很多天之后再回来看新增加的答案,怎么觉得多数都是不了解清华北大和香港的大学的人在这儿抱怨国内大学的体制然后一边倒的膜拜香港呢?这有意思么!-----------------------------------------日的分割线------------------------------------------------------关于民主自由的点讨论很热烈啊。。。我把下面有补充意义的长评论复制上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指责学校不够开放,却忽略了也许是我自己没有勇气跳出我的comfort zone。因为香港社会对于政治整个就缺乏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同龄人身上就尤为明显,学生会什么的稍微煽动一下,大家就群起而觉得政府的功能只有洗脑、支持政府决策等于反民主、每个人都需要表态,而学校又不加以引导,既不开讲座又不开选修课,结果就是我们的三年大学生活都是在跟local争论政治局势以及show
them“我们大陆生不是来抢你们资源的蝗虫”中度过的。谢谢讨论,好高兴。一下理解了好多,并且知道了我的回答所不完善的部分,那就是为什么我要喷带引号的民主自由。我一直是个对政治没有一点儿敏感度的人,所
以哪个地方有民主自由对我来说不加分。再加上我又略有点功利主义,所以我对于制度什么的不在乎形式只在乎结果。香港这样事事求民主因而效率低下,政府没民
望,公共建设效率低,我还是觉得坏处多于好处。【PS比如看《银河英雄传说》的时候我其实是支持帝国的】大环境的民主结果尚且如此,小环境比如学校里就更
加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比如我们拥有自由民主的独立于学校行政架构的在社会登记为法团的校学生会,每年干的事情就是把会费跟学费捆绑在一起强制征收,连续不
知多少年被怀疑执委会贪污会费要求公布财务报表从未公开回应,三年没做过有效提高学生福利的事情,觉得政治立场比
为民造福重要,政纲只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平反不能说的那件事,09年时任学生会主席因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能说的那件事并不是完全像你们在香港听说的那样我们
要多听听不同声音”而被弹劾,擅自代表全校学生花钱几十万在报纸登声明喷特首。。。如果你第一次亲身接触所谓的“民主”就是这种没效率的东西,而反而在国
内不曾亲身受过不民主之害,那应该能稍微理解一点我的立场吧。 刚刚加分割线下面内容的时候被敏感了囧--------------日的分割线------------------这个答案上过知乎日报,被我的朋友们“匿名也知道是你”在各种社交网络圈过赞过,也被不认识的人喷过很难听的话,什么这水平也就只能在港大拿GPA了等你来清北烂虐你、什么说跟外国人玩不到一块还不是因为想泡外国人没泡到,之类的。隔三岔五有人点赞和评论,点赞和感谢的,谢谢你们,评论的,有些,还是挺囧的。比如楼下李希烈网友,上来就给我扣帽子,连续留言五六次表达楼主我完全不懂minzhu、真相是什么,等等。针对一个关于大学生活的问题,真是,跑题跑到不知哪里去了。以下是给港大学妹的评论:学妹你好,看来这篇评论发于你初入港大之时,一年过去,不知是否有机会再次思考这些问题?学校里外国人随处可见,workshop gym满满,这些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但是我不知道你是否有机会跟外国人一起熬夜复习,一起抄作业,一起抱头痛哭,一起一周三次练球然后为了首发名额吵得面红耳赤,一起憧憬毕业之后的生活?common core course,我也不可能翻出来当年的booklet来对照了,只能说当时大家都很失望,一家之辞可信可不信。我遇到的local同学也没有对我不好,没有当面恶言相向,但是不知道谁人不停在minzhu墙贴的大字报,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对于学生会又是否有所改观呢?觉得学生会与学校独立校方就不该管学生会的所作所为,那不知道现在学生会费是否还跟学费捆绑强制收取?2012年学生会未经民主讨论通过就以会费在报纸登报发表对特首选举的政治立场的三一二事件你们是否知道?弹劾老徐的八一八事件你们又是否知道?现在学生会开始公布年报了吗?还有功不功利的问题,我只想说“圖書館的自習區永遠是滿的”这完全不能作为任何论据,找工作考CFA的人也要用图书馆,专注学术的同学或许都在系里的机房实验室,更何况图书馆座位根本不够用。
真心赞同目前排第二的福劳伦斯o吴的回答。就我看来,p大真心是个很自由的地方。(我知道也许会有人看到这句话就想点反对…)我觉得「自由」就是不要求你成为某一种人,甚至不要求你去追求某一种「自由」。p大内存活着各种各样的「大牛」、「大神」,有各科成绩很好的、有本专业不上心辅修双学位却及其出色的、有阅览群书但或许成绩烂得1b的、有学术水平高出同学的、有社工出色的、有实习经历出色的、有不「好好学习」专职从事合唱、话剧、辩论等等各样的、当然也有同时做到好好学习和爱好的,不一而足。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能成为「大牛」、他们的努力为同学们所认可、在校园都有空间。进一步地,同学们有自由地、自信地不去成为「大牛」,因为已知的「大牛」种类太过有限,不去成为已知的「大牛」就为新大牛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这在我看来,就是「多大水塘多大鱼」的问题,而「未名湖是个海洋」。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在替p大辩护。在问港大与pt二校各具优劣的时候,我就替p大辩护了。p大作为国家投入最高的大学之一,作为一个教育科研机构,不得不有与国家、社会主流妥协的一面。不要觉得主流不好、也不要觉得妥协不好。主流是国家和社会保持不分裂的向心力(看过美剧新闻编辑室的童鞋们可能有感悟),妥协则是每个人和机构在社会共存的必要手段。p大需要得到宽容。大学排名方法合不合理不敢遑论,但我国目前中了此毒,包括p大。例如,外语学科,这大概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大学学科门类,p大的外语学科水平在全球范围应该是有自信的,师生比极低,但是却面临一个问题,论文产出难,论文发表难,在国内国际都一样。这就是学科设置的问题,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设置完全不好,只是导致了外在的「学术表征」不好看。包括连p大校内不少不知情人士都认为,p大英语系或不如新东方。而外语学科几乎是p大人文学科积淀最深的学科,或许没有之一。跟老师提起过,师云:「人不知而不愠」。所以港大排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国际接轨」,接上轨了,「国际标准」下排名就高了。「国际接轨」却未必是港大好于pt二校的原因。我希望在pt二校莫在国际接轨中失了方向。愚以为,p大上一轮「撤/并系为院」和「哈佛式五类通时课」的国际接轨中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或为接错了轨(甘阳大大认为p大通识课如是),或需自己铺轨。以上或结为谬论,诸君姑且听之。请批评。
中国大学都被这个大学排名给误导了,真正的大学是漠视排名的大学。看看李开复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世界排名指标,哪一项指标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将这些指标作为办大学的方向标,就会本末倒置。中国的许多教育领导没有搞清楚论文数、排名只是“表”,人才培养才是“本”。
美国大学高质量论文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其根本还是大学重视教学、重视学生培养的结果。美国的大学无视这种大学排名,让科研等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进行,因此大学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成为企业界创新的生力军,还是高水平教师的后备军。于是,美国不仅大学里高质量论文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其企业界的科技发明多、专利多,像facebook这样的应用创新也多。另外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促使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会反哺教育。
而中国大学办学与美国相反,这抓表象、不顾本质。过分重视科研产出,严重轻视教学,制度基本上向科研倾斜。有的学校一个老师写一篇1级期刊的文章的奖励比他上一个学期的课时费还多,一个老师拿到一个省级项目的配套经费比一个学院的所有老师一个学期的课时费还多。在高校,课上的最好也评不上职称,而要是会写论文,哪怕上课在念书也能当教授。这种制度导致很多教师根本无心于教学,现在大学里专心于教学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高校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办学定位不清,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搞研究也不行,做应用型项目也不行。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有的大学,一本、二本、三本学生都招,但在培养上没有太大差别,对于三个批次专业相同的学生采用几乎相同的教学计划、同一套教师。并且,现在基本上所有大学新进教师必须博士毕业,甚至许多职业学院也想尽可能地招博士。招博士为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能生产出更多的论文,提高排名,而不是真正从学生培养考虑。
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一个金字塔型,塔尖是研究型人才(对于工科来说,也就是技术创新人才,是创造技术发明、专利的人),中间是应用创新人才(对于工科,即能利用现有技术开发出有用的产品或应用的人,如开发知乎这样的应用),最下面是技能型人才(学会使用产品和方法来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产品的维修维护者)。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由不同的学校来培养。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其主体应该是一本院校;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其主体应该是二本、三本院校;职业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不同人才,最关键的是采用不同的师资。研究型大学可以像现在一样,要求教师博士毕业、以科研见长,高质量论文越多越好。而教学型大学应更注重教师的行业经验,学历高可以优先考虑,比如管理专业课的老师必须有办企业的经验,计算机专业课老师必须有多个的已商用的应用项目研发经验等。现在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博士生非常少,所以博士不应是教学型大学教师的最佳选择。并且博士到达教师岗位后,一般还是延续其读博时的学术研究,而不愿意化大量精力去学习应用研发技术和工程化的方法,以适应教学型大学里学生的培养。 职业学院也一样,应更注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而不是文凭。
美国大学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在一篇题为“美国大学的定位、内部管理模式及资金筹措——针对教育部美国考察培训主要内容的调研与思考” 的文章中看到。
另外,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国内有的人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放到一个标准下排名,这是不懂教育的表现。这样排名没有意义。
要说学术科研,上海交大的排名在这方面相对靠谱,清华不在港校之下。在我做的系统领域,MSRA、中科院计算所、上海交大、华中科大、香港中文的工作在顶级会上时时看到,基本没港大什么事……所以我不知道上上下下一片质疑是有领域内经验还是跟风发泄。我觉得在相当多的领域内,清华的工作日益接近一流水平,各个领域顶级会上都开始陆陆续续有清华的声音(这不是评价的唯一指标,但是现阶段我们这类学校的重要参考)。包括李开复先生,不知近几年是否还关注顶级会议动态,我想不妨更新下观念。几位校友我猜并没投入科研工作,走的是工程道路,所以评价也有失准之处。说到”研究生教学“,这块本来就不是重点,和本科教学之类的比根本就没意义。好的硕士(传统国内意义上的,不是香港一年课程制)、博士哪个是上课教出来的?我看缺乏基本自信也是问题之一,呵呵。
作为一个在北大和科大都上过学的人,说一下感受:1. 天朝的基础教育绝对是世界最难之一。只收这种教育程度下全国最尖的一拨人的清北二校,首先在生源上已经完爆科大许多。当然,能考上香港大学本科的大陆学生还是很优秀的,香港学生则未必了。我所在的公司只招港中科三家毕业的香港学生,跟他们相处久了发现,从小在本地上学的港人基础知识相当弱,很多大陆学生认为的常识他们都一概不知,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国外,只知道他们所在的弹丸之地那点东西,竞争力相当有限。2. 然而,北大的师资水平却相对差强人意,当然有很多好的导师,可惜我当年碰到的很少。我念本科的时候有一条不许近亲繁殖的规定,大概是任教的老师不能是北大培养的博士生之类的(记不清了)。而且学校在教学方面各种历史遗留规定特别多。结果是教的东西内容大都脱节陈旧,教材教案也编得很差,还有毛概马经之类的破课,简直是浪费大家时间。这一点,科大要好很多,一是课程更实用,二是老师的平均讲课水平更高,这也跟他们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相关。3. 说到国际交流,top 2的机会绝对不会比香港的大学少。我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多年前本科的时候也去过三个不同的国家交换和实习,更不用说现在的小孩了。现在随便收份北大清华学生的简历,都有出国交流的经历,不算什么亮点了已经。香港的大学生一般会有半年的时间去国外学校交流,只有少数成绩好的人能去好学校好国家,大部分还是去丹麦瑞典之类的普通学校,花着父母的钱玩几个月就回来了,意义不大。4. 个人主观感觉:科大历史总共就20来年,这么短的时间能做到高排名,全靠这学校的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专门针对决定排名的指标努力。e.g.如果海外有个拿诺奖的学者很nb,就给人家个几倍工资挖过来,专门做研究,偶尔带带课。如果建个xx实验室有助于出研究成果,就砸重金建一个,总之硬件一流。导师高薪厚职,但任务重压力大,连带着底下的学生压力也很大,年年有人跳楼。学校好归好,人文底蕴少了些。5. 那些说香港大学民主的人,大概不知道北大一直是民主的摇篮吧。香港人最爱提的X四,北大是源头之一。兼容并包,百家齐放是每个北大学生的真实感受。虽然这些年也一直受到压制,感觉是体制原因大于学校原因,这个就不多说了。香港学生大都是苹果日报说什么就跟着喊喊,置身在时代的洪流中谁敢真正做点什么?临了还不是个个挤破头想去中环上班,面试往往还拼不过成绩好的陆生和名校海龟,也挺悲哀的。6. 说到底,排名是洋人搞出来的,香港的大学懂得按洋人的规则玩,排名自然容易提高,中国的大学大概是有点在意又不屑得把所有资源都放上去搞,所以排名落后。一家大学好不好,排名只是一个参考,看毕业生的出路最直观。这一点top 2的学生也基本完爆香港的大学了。以上纯粹是个人主观意见,尽管个人觉得香港的大学不如top 2,但港中科三所学校还是比国内不少一本好上许多的,这一点必须承认。
我本科是在北大读的,所以对北大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于香港的大学,没有亲身体验过,根据身边的朋友、同学们的间接经验,也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我看来,香港的大学排名靠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的普及,当然各种硬件条件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香港的大学从建立伊始,便是依西方的大学教育体制而建的,英语的普及、课程设置、论文发表、成绩的考察等等,都与西方的大学排名标准不谋而合。并且,私立制度、高昂的学费,也为硬件条件的优越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官僚制的内耗,也为吸引更多优秀的教授提供了物质条件。
而北大清华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一种精神的传承。可能这话听起来很虚,但这种精神确实是存在的。虽然硬件条件没有多么优越,虽然很多宿舍依然是水泥地,打壶热水还要跑去很远的地方,虽然实验室的精密设备一直不够用,但在这里度过几年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清华的严谨,北大的浪漫,清华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包。在这里,你学到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多的是在以后的人生里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一切。而关于课程,我现在也在某国外的学校里读研,对比之下,很容易发现北大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通选公选之类,是非常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很多热门课程为什么经常几百人选,甚至有很多人抢不上,因为真的是很精彩、很值得一听。并且,北大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开放的,可以旁听的,不论你是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甚至不论你是不是本校的学生,是不是学生。
当然, 北大清华的排名这所以低于香港的大学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一些前面很多人提到的论文数量啊,教授数量啊,研究经费,甚至办学体制上,都存在着弱点。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往外跑的原因: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仍然与国外的、甚至香港的一些大学存在差距。但是我觉得把这一切都无条件地归咎于体制,未免偏颇。
所以,香港的大学与北大清华各有各的优点与长处,没有必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我在香港科大呆过两年。香港的科大和中文大学实力是不错的。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硬件上;但是本港的优秀生源大多都去欧美了,如果家庭经济实力可以或者个人成绩优秀能申请到奖学金的话;所以生源这块,和北大清华是差数量级的。香港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风格是欧美的,课题涉猎庞杂,Project比较多,Presentation比较多,Team working比较多,自己动手风衣足食比较多,而不是下象大陆这样靠老师喂;另外他们和产业衔接也相对紧密,比较务实。但是香港的大学和欧美的比,很重要一点是缺乏学科群落和强大的产业支持;这个需要积累,也有地域背景,即使港府有钱投入也不是很快能解决的。国内的学校呢,要分学科的去看,国内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在某些领域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教学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在一些长线专业上也比较高,学生毕业后的理论基础、数学基础都相当扎实。在这些方面,包括欧美的一些学校也比不了,而这些东西在日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是受益匪浅而且很难通过继续学习补足的。总体来说,教育理念的差异更大一些;国内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和老师水平不高,而且不在少数,但还是有一些学校的教学、科研都做的扎实,在某些领域有学科群落的规模,比香港的学校要好。
大学的第一要务是教书吗?未必。世界排名中权重大的几项标准(publications, peer review, funding, laureate scholars)都是跟科研直接挂钩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澳洲排名第一的大学,本科教育一直被人诟病,但是不影响她在世界各个高等教育排名上位居前列。这是为什么?一,规模小,虽然只有7个学院,但是所开设的科目科研均位居世界前列;二,科研为主,学校2011年预算有9亿美元左右,其中85%花在了科研以及科研相关事务。你说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老师教的好是因为他们非常强调教学,我看不然。世界上名气到这个程度的不超过10所高校,来自于世界各地最顶级的学者云集那里,精力充沛,能文善武,讲课也出彩科研也在行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毕竟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学者是极少数,都汇集到美国和英国那几所大学去了。而即使这些大学的教工(academic staff)里,也有大批专职做科研的。上课老师不够怎么办?去外面聘访问学者,visiting fellow/ visiting professors. 如果你说好大学里教工们都是好老师,我不同意。你再看别的高校,比较典型的是加州大学系统,本科老师教的怎么样?水平未必高。为什么?能文能武的就那么几个,不在东边也在斯坦福呢,没人来。那也不要紧,现在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就是本科教育的经费太紧张,干脆少要点儿本科生,多收点儿国际生。这就是在我看来国际高等教育的趋势。教育功能日趋被边缘化(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削减开支),科研的比重日益增强。我们对这个趋势不做价值判断,但是可以看到如果想提高排名的话,国内对科研狠抓的路子是没错的。最后说我个人体会:什么样的大学能够培养出好学生?两点:首先,大学的名气要响,能够吸引来最优秀的学生(生源)。其次,大学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包括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奖学金,科研项目,各种讲座,海外交换等等的渠道,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并且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发展。学生们都很聪明,资源到了,成长不是问题的。真正的顶级大学里的本科生,上课和自学的区别有多大?不需要别人逐条解释,只要在不明白的时候有人答疑解惑就成了。国内的高校真正崛起需要什么?资源,资源,资源,自由。正经搞学术的学者(木讷也可以忍),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和教学支持体系(比如可以下载所有课件和课堂录音的网络平台),强有力的海外合作部门,社会合作部门,校友网络,以及100%的自由。学生活动根本不需要团委来管,团委来办,你只要把经费交给独立的社团,然后任由学生们来决定办什么活动就成了。和市场经济一个道理。同样,搞什么科研做什么学问也用不着党委插手,只要研究员申请的到项目,自然不会缺钱;只要项目申请够激烈,成果自然不会差。党团都滚蛋,大学才有希望。
我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就读本科,2007年保送入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读研究生,我现在还常常住在学校,和一个继续读博士的同学住一起,所以算下来,我在清华已经待了整整9年,我自信,和我一样亲身对比清华各个阶段教育的人不多。清华是国内工科最好的高校,没有之一,但拿得出手的,只是清华的学生。我07年开始先后混迹微软和创新工场,据我对身边清华人的观察,大部分清华学生还是没让人失望的。清华的很多学生牛,基本都是自己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学校提供的资源基本没帮上过太大的忙。清华本科教育要远远好于研究生教育,这个跟本科教育相对简单,本科毕业时好生源流失都有关系。清华研究生的课程和研究,根本就是上个时代的课题,并且教授们跟产业界脱节的不是一点半点,大部分人忙的就是码论文评职称和拉外部项目赚钱。码出的论文,100%都是垃圾(msra少数还是有用的),而外部项目,很多是烂得一塌糊涂的“国家项目”,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总体来说,我的清华的留恋主要在于几个一辈子的朋友和伙伴,以及十多个便宜又好吃的食堂,对于对学生的培养上,基本是失望,离世界一流实在差太远了。不过话说得好,母校就是“自己一天骂十几次,但不允许别人骂一声”的地方,母校加油!
其他的回答都在批评中国内地教育。批评的很对。确实,清华北大除了学生世界一流之外,其他都差得很远。不过这个问题主要是问为何港大在全球排名排在清华北大前面。这个就要看全球大学综合排名看什么因素了:高质量论文数量(Citation index)。获得世界奖(诺贝尔奖、Fields Medal、Turing Award。。。)的教授。信誉最高的教授数量(信誉评估是来自被国际期刊引用多次的)。世界最知名的学者中调查排名。学生:教授比例(越低越好)。教授的平均高质量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学生入学时质量;学生毕业率。学校经费(成功申请的国家项目等)。以上有些因素会做“人均”平均再比较(就是不要让小学校吃亏)。从这些因素看来,内地学校大部分都会偏低(除了学生入学质量之外),而港大因为有更多高质量国外吸引回来的教授,而且有比较健康的评估、终身职和退休体系,评估成果会比内地高。如果我们认可这些因素的话(我是认可的),那么中国内地的高校教育改革必须从教师做起。也就是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Search Results如果你对排名有兴趣,可以参考:
信排名你就输了。。。
在清华读的本科,在港大读了研究生,做了RA。我想排名无非是量化出若干个参数的值,然后做一个拟合得出结果。这样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算法却是不全面,而且并不一定对每个个体产生指导作用。至少我Ctrl+F搜索了所有的答案,没有看到我自己觉得很值得谈的一件事——情怀。离开清华在港大待了这段时间感到香港是个讲规矩,守法制的地方,但在这里却缺少敢于投身大时代的情怀。就像在北京的饭局上你会听到很多有关 创业 技术 和 牛逼 的故事,在香港的饭局上,你听到的很多是 金融 八卦 和装逼 的故事。 在港大你会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之路,在清华就因人而异了。两所学校在学术水准,硬件设施,平台提供等方面都无需置疑,这些对比在排名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了,只不过我想更多无法量化的东西是在排名之外的,这些对于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真的不用太在意这个排名。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环境与体制,决定了学术机器的生产效率”。浙大新校长杨卫在接受《大学周刊》访问时,对大学发展,谈了些相当精辟的看法。他说:“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 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香港大学、香港科大、香港中大已经是二流大学,而北大、清华还是三流。具体分析可以参考李志文教授的博文:漫谈二流大学
,以上文字也是节选自其中。
东京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清华应该选择成为明治时期的东京帝国大学。
本人本科在清华,研究生在美国,现在香港读博士,其实就我在港大读书的精力来讲,真心不觉得港大的教学在清华北大之上。但我觉得之所以排名靠前,是因为排名的机构是英语国家,而港大是全英文教学,老师们都能用英文教书。最最重要的是都能用英文发文章!用英文发文章意味着你的论文才能在国际杂志发表,意味着可以被全世界引用。所以在说到港大论文引用率或者国际知名杂志发文多这些事情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从老师能力来讲,我确实不觉得港大就更好。其实他们的课堂内容或者著作如果翻译成中文理论水平有的真心一般。课堂深度也一般。再说学校氛围所谓的民主,由于过分不理智的追求,反而带来的是校园的浮躁还有披着民主外衣的无尽的权力斗争。
先从排名说起:并不是每一个排行榜上港大的名次都比清华北大高的。学生的Diversity:清华这点应该比不上北大。但同港校相比,我仍觉得这是最适合中国大陆学生丰富阅历,快速成长的平台。这里有超级学霸,有又红又专的学生官,有红三代,有纨绔子弟,有自干五,有民国粉,有愤青,有满世界做义工的,有技术大牛做了很多免费又好用的产品的——其中很多产品的用户体验在我看来已经是顶尖,比如,比如人人网的尹福。不论你有什么样的个性,在这里总能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作为一名T大的大二学生,如果你向往投行,你可以参加“高盛学堂”;如果你立志从政,你可以在学生会丰富社工经验,从团委步上仕途捷径;如果你热心公益,你可以在众多公益社团里找到自己所属——我在大一寒假就在菲律宾做了40天义工;如果你崇拜技术,至少在本科阶段,这里有很多大牛供你仰望和学习,比之港校,这是清华当仁不让的强项;如果你恨这个“保守落后”的母校,你大可以轻松出国,然后说一句“贵校我去年买了个表”——无论学习好坏,清华里都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完全不考虑出国留学移民。也许是被洗脑,但这些人觉得将来在国内大有作为有何不好。高考的选择:我本人拿到港大40W的奖学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我在学校内见到了做出过同样选择(放弃港校奖学金)的同学,仔细数数也上双了。其数量应该不比放弃清华而去港校的人少。但是媒体完全不是这样的宣传风格。清华的劣势:今年寒假在韩国延世大学参加了“东北亚学生论坛”。这样一个完全由延世大学学生来办的活动竟然邀请到了德国挪威瑞典三国大使和六方会谈的韩方负责人,讨论议题从东亚一体化到北朝鲜核问题。在清华有能力办出规模更大活动的同学有很多,但能办起来的概率很小。对于这种讨论政治议题的活动,学校似乎显得很谨慎。这样活动规模一般很小,比如某节课上放放禁片,请一些敏感人物之类的(似乎这两年见过的也仅有骗子加藤嘉一)。所以在看到新竹清华的王丹能和同学们自由交流的时候,我是很羡慕的。至于硬件:清北的实验室硬件很好,但校园基础设施(健身房,体育馆等)真的很一般,赶不上港校,赶不上NUS,更赶不上UCB,Stanford和Columbia——这些学校我都去过。但是校园面积够大,风景很美,而港大实在是太小了。
首先说排名,每个排名的依据都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都比较看重一个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也就是教师和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港大相较于内地的大学来说,也确实在这方面更为领先。一是老师们的更多精力都投入在学术研究上。就我自己专业来说,内地同领域的大部分老师都忙于做规划项目,而在香港的大学里(不仅仅是港大),虽然也会有一些类似的项目存在,但是大部分老师都会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独立的学术研究上,他们的学术产出也更高质高量。当然我觉得内地的大部分老师的选择也是不得已,因为如果不做项目仅靠学校工资的话的确生活的很辛苦,港大在资金上更容易保障老师们放心的投入精力去做研究。二是研究生的培养。依旧是拿我自己这个领域来说,我的留在北大读研究生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充当“打工”的角色,两年里先是忙于给导师的项目做苦力再是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最后临到毕业凑合出一篇论文交差,两年研究生里很多人投入在科研上的精力可能还没有本科阶段做一个“本科生科研”的多,而在港大这边,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精力都是放在这上面,很多比较勤奋的同学在这里读两到三年就能够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从这两方面来说,港大都要优于内地的大学,由于“科研产出”是很多排名都比较看重的部分,所以港大也就能够从排名上超过北大清华。除此之外,港大的硬件水平远远好于北大(没在清华读过书,不过印象里清华硬件也远远好于北大),国际交流的机会更多,教学基本都是英文环境,本科生就业/深造的结果也整体稍微好一点吧(香港的大环境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一直觉得不能迷信排名,尤其是综合排名。港大排名超过北大清华,的确说明它在某些方面要更优秀,但是排名毕竟只能体现一些比较容易被量化的方面,其它那些不太好被量化的方面也并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重要,比如一个学校的整体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精神气质”。起码就我自己来讲,虽然我没有亲身感受过港大的本科生教育,但是旁观了这么两年,我还是庆幸当年读本科选择了北大不是港大。
北大、清华,其实是远胜于港大的,无论是实力还是学生质量。很多国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十分荒谬。10年后,恐怕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个笑话。根据2015年美国USNews全球大学排名,北大全球39,列大中华第一,在港大前面哦。最新美国ESI论文引用数排名,北大碾压港大,列大中华第一。清华好像也超过港大了吧。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状元共92名,北大录取了48名,清华42名,港大2名。
被校友吸引进来的。主要想驳一驳她的观点。她开篇就说“那我还是放下对于港大的讨厌,客观的说点儿吧”;不过我似乎看到的除了讨厌还是讨厌。我试图客观(且有理据)地反驳一下。先说句题外话,港大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逻辑性。凡是写paper,或者跟人对吵,都要有逻辑,有论据;不过我贯彻得不好。先补充的优点中的第二点。根据港大官方的统计数据(),港大去年度出去交换的学生(outgoing)有973人,来港大交换的(incoming)有1060人。而全部本科生是11490人,研究生是11543人;国际学生(除交换生)是2564本科,5146研究生;其中非内地(但含台湾)的,1231本科,1429研究生。也就是说,交换生占本科生比例为10%左右。于是过渡到说的不好的不分的第一点。我就是数学系的,本身数学系就很小,的确外国人不多,但每年总有一两个全日制加上几个交换生。我今年一门数学课上,总共20人不到,外国学生(不包括我们这些内地学生)有3个。自己没遇到真的不代表没有啊。至于说三类人过三种不同的生活;我还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你想跟谁交朋友是你自己的选择,港大不乏有内地人和外国人出pool(谈恋爱)的;香港人+内地人的组合更是屡见不鲜。如果自己想要把自己禁锢在内地人的团体中,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学校不作为呢?更何况,文化差异本就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差异;我在美国交换的时候,也就是跟一些美国人口中的international students一起生活,和老美真的很难有交集。BTW,我交换的时候,数学系也是以华人和南亚人为主的呢,见不到几个美国人;而教授则是东欧人。至于第二点,我还真是被港大的小班教学虐惨了——当然,这和数学系比较小有关系;但我同时也是经济学院的学生,经济系这种传统巨无霸学系,也有好几门小班教学的课。真的,机会是自己去寻找把握的,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的。至于说通选课,港大现在称之为Common Core Curriculum,每人毕业前要上6门共36学分,以后有计划加到24门(虽然学生们怨声载道)。当然,这个所谓的CCC的要求和专业课的要求是一样的,因为港大认为水过去不如不学(如果北大通选躺枪,那你就躺吧,学生的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水过去不如办讲座)。至于说这种通识课的选题,我还真不觉得港大的很无聊。 这个网站有所有的CCC的课程;四大类,科技的有犯罪学、气候变暖、科学与音乐等,人文的有性向、战争文化、大都会观、艺术和观点:东方与西方等,全球化的有东亚合作、贫困发展与下一世代、移民等,中国议题的有中国建筑、香港与中国、中国式思维、道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早期法制等。当然,港大的优势学科和北大并不相同,如果你喜欢北大的哲学方向,真心的,请去读北大,港大不适合你。没有一所大学适合全世界所有人。BTW,学会做出选择,也是港大教给我的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如果连这种基本的选择都不会,应当是愧对港大的教育的吧。除此之外,港大还有一个“通识教育GE”,是不计学分的各种讲座与课程。我一个好朋友参加了GE的敦煌文化课程,学校资助他们去敦煌考察(是纯学术的考察)了7天,回来还做了一个关于敦煌学的presentation,面向的是学生和社会团体。这种机会提供给你,自己不去把握却怪学校没有提供,这是不是才是“小气而无趣”呢?至于说“港大学生出国留学历届的结果不比北大清华好,感觉美国高校其实更认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其实李开复已经回答了,美国高校更多的是认北清的生源。港大生源的优势在于法学、医学、建筑学等,而这些都是内地生甚少涉足的;而清华出国好的,则是工科等清华优势的专业。不知道是拿港大哪个专业去和清华的工科作比较的呢?关于第四点,我就不吐槽内地那些连民智都没有开的地方了。至于说港大的校园政治嘛,政治本来就是这么玩的,内地只有更黑。美国的校园政治也好不到哪里去。UC Berkeley的学生会跟港大就是半斤八两。如果想指责香港民粹满天飞,不如先去看看内地微博上公知的言论。虽然在民主这方面,香港对内地是五十步笑百步,但自由上,香港跟内地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你在港大可以倒梁,也可以挺梁,不管选哪方,你都不用坐监;不过你去北大喊一嗓子Xi某某下台试试?第五点是我最不同意的一点了。在港大你干什么不可以?读了两年回家种田都没人管你!北大毕业生卖个猪肉就被媒体骂到半死了。港大提供的各种机会,我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而港大学生大部分以找工作为目标,这也无可厚非,否则毕业之后喝西北风吗?这跟内地的考研大军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在港大,你大可以不必把一切都跟找工作挂上钩——如果你硬要挂钩,显然是由于你自己要面子,想要毕业的时候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不被同伴嘲笑——当然,我没有说这种要面子不好。再来举几个实例好了。港大内地生一定知道有一个社团叫BTP,每年都会去非洲、中国贫困地区支教、做志工。他们在港大已经办了5年,学校学生都很支持。这个社团的founder从来没想过办这个社团是为了找工作的。而我自己则在做一个跟两岸有关的社团,写在简历上只会减分而不会加分。但那又怎么样?我们照样办了3年了。每次讨论能不能把这个社团办到内地去的时候,就觉得很无力,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每次设想如果要办,应该去哪所大学办的时候,第一否掉清华,第二个否掉北大;个中原因,有点两岸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里不方便说。还是那句话,港大有一股潮流,我们自嘲为“薄扶林职业技术学校”;但要不要跟这股潮流,it's up to you. 如果你跟了,后悔了,请责怪你自己,不要责怪大学。说句不好听的,这么大个人了,自己对自己负责这种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吗?————————————————我是分割线——————————————上面的驳斥基本也算是回答了为什么港大比较好。概括成一个词就是自由。从量化的来看,因为学术自由,所有教授们可以研究任何他们喜欢的东西,发表任何他们认为对的结论,所以才能做出好的研究,才能在全球学术期刊上有大量斩获。而学术研究的质量,是排名最主要的因素。与此配套的,是港大的高薪——讲师(香港称助理教授)的工资是6万港币起,不包括科研基金。而自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毕业后任何行业、任何工作,在校时任何专业、任何课程、任何社团最后上一张图。我最喜欢港大的地方之一
这是香港大学2012届的部分大陆生一起做的一个毕业纪念视频,其中收集了不少学生访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港大内地生群体的现状和思考:
拍着拍着就黄了-再见我的大学
/v_show/id_XMzg2NDU5MDEy.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