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冒号的作用分号是什么意思;分号的作用分号是什么意思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PPT课件___(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00
&&¥1.00
&&¥0.50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PPT课件___(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5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最大的麦穗(表达方式研究)
17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和新词。能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品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弟子们因为错失良机才两手空空。 3、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实际体验,归纳
17、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和新词。能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弟子们因为错失良机才两手空空。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实际体验,归纳总结课文蕴含的人生道理,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及时把握一个个良机。 提高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一个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 板块一&检查课文朗读和字词学习情况,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请你读课题,真好,这个字读得很准确,它念&su&。 齐读课题 指导写字: ▲&穗&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禾木旁要写得窄一些,最后的一捺改为点,避让右边的&惠&。右边是上大下小,笔画多,写得紧凑一些,这一提略微上斜,写在横中线的下方,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一点。 学生动笔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课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课文。今天的早读课学习小组也已经按要求展开了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听写10个词语,批改,订正。一个词语10分。 (2)、每人朗读课文一遍,正确、流利,一处不错的得&优&。 (3)读一读课文中使用分号的几个句子,小组讨论分号的用法。 了解学情:得了100分和&优&的请举手。 薛老师还要来检查一下,我们来完成学习任务一。& A、投影显示三个含有分号的句子: (1) (2)(3) 请一个学习小组的2、3、4号同学分别读三句话。请一号同学汇报一下关于分号的用法。 B、看来,课文大家读得很熟练。接下来我们要听写几个词语。 在动笔之前,先请大家看屏幕。课前,老师了解了学习小组长给大家默写词语的情况,发现 ▲同学们在写&挑挑拣拣&这个词中&拣&字时,有同学写成了&捡&,这两个字音相同,意不一样,&拣&是&挑选&的意思,而&捡&是拾取的意思。&挑挑拣拣&表示挑选的意思,当用这个&拣&。 现在默写词语。 两个词一起报:(麦穗&&&&挑挑拣拣&&&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 请你给&定夺&、&挑挑拣拣&和&如梦初醒&各写一个近义词,表示这个词的意思。 最后一个词:错失良机&&&请写出课文中的和它意思相反的一个词语。 出示正确答案:自己对照,全对的就给自己批一个大大的100分。 今后在预习时,对于一些新词,不仅要会默写,还要了解词语的意思,找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C、显示词语,你能用上这其中的几个词语简练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各自准备一下。 指名一优等生说。说得真好,语言简练,有条有理。 请各学习小组的4号同学说给本组同学听,其他人认真听,注意帮她纠正语病。 板块二:品读弟子们摘麦穗的行为、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明白弟子们空手而归的原因。 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弟子们走到头却两手空空。他们究竟是怎么摘的呢?我一起来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 1、出示学习提示: 请你速读课文3、4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动作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品读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和神态,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试着完成读书批注练习。 出示练习: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交流: 请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交流读书体会。请3号、4号先说,1号、2号作补充。各人完善自己的而读书批注。 4、刚才老师参与了两个组的学习和交流,我发现,大家都能从弟子们的动作中体会到他们摘麦穗时态度很认真,很用心,也很仔细,只是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可这两句心理活动的描写,仔细品读的人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处&&第二处&&这是作者的叙述, 出示学习提示: 请你换一下角色,你就是弟子中的一员,你能用第一人称来写一写他们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吗? 拿出练习纸,各小组1号和3号同学写第一处,2号、4号同学写第二处。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心里想:&&&&&&&&&&&&&&&&&&&&&&&&&&&&。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心里想:&&&&&&&& &&&&&&&&&&&&&&&&&&&&&&&&&&&&&&&&&&&&&&&&&&&&&&&&&&&&&&&。 5、学生写心理活动。 6、请同学们1号同学批改3号同学写的话,2号同学批改4号同学写的话,帮他们纠正错别字和语病,也可以添加修改。改完以后请3号、4号同学分别读给小老师听。 7、请一个学习小组来汇报写的心里活动。 8、谁来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些弟子这么得认真、仔细,到头来却两手空空呢?(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总以为机会还很多,不能把握眼前,错失良机) 小结:地理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弟子们因为不能把握眼前的机会,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一次次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地走到了田头。 板块三:品读苏格拉底的语言,感悟人生的哲理。 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师,难道他的目的仅仅是让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吗?他是想通过摘麦穗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启发弟子们明白一个深刻的哲理。我们在座的这些弟子们能明白吗?我们现在来完成学习任务三。 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三:品读苏格拉底的语言,感悟人生的哲理。 1、学习提示: (1)、反复朗读课文6、7两个自然段,同桌讨论,第六段中的两个&最大的一穗&是一个意思吗?第七段中的&麦穗&还是指田里的麦穗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你从摘麦穗这件小事中感悟到的人生的大道理。 老师给你一个友情提示: 出示:&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就是指&追求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学生读书,讨论,写道理。 3、老师了解学情,反馈学情。 (1)读一个写得不对的同学的答案。引导学生辨析第六段中的两个&最大的一穗&和第七段中的&麦穗&。 (2)如果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赶紧改正。 (3)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写的道理。 4、同学们写得真不错,原来,小事情中蕴含着大道理。苏格拉底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走进麦地,通过摘麦穗这一实践活动,让弟子们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出示:只有把握眼前的一个个良机,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的人生哲理。 齐读。 现在,你觉得苏格拉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循循善诱) 今天,老师教你一个新词&&善施教化 这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齐读) 有很多的名言警句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出示: &&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请你读读这几句名言,选择喜欢的一句,背一背,然后工工整整地默写在课题旁边。 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最大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借事说理&。课后请你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也来说说这个道理,可以先说事例,再总结道理,也可以先摆出道理,再列举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作业: 1、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也来说说课文揭示的道理,可以先说事例,再总结道理,也可以先摆出道理,再列举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责任编辑:永胜中心小学)
Copyright by 永胜中心小学 &破折号其作用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破折号其作用是什么意思
U+2500)。较正确的做法(如中文维基提供的)是使用两个连续的“—” (EM DASH;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是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统领下文; ③ 语意的跃进,上下居中(繁简体相同),不符合标准, U+2014),这样中间就不会断开,正确的字体会将符号造成和中文字一样宽; (3)省略号作用 ① 标明行文的省略; ② 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由于在电脑键盘中并没有和中文破折号相对应的按键,如“——”,有些软件(如Microsoft Word)会自动将之换成两个水平划线符号“——” (BOX DRAWING LIGHT HORIZONTAL,很多人会使用两个全角连接号“--” (FULLWIDTH HYPHEN-MINUS;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统领下文;但在某些字体中这两个符号连用时中间会(不正确地)断开, U+FF0D) 代替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破折号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解释说明,或者举例
常用标点符号主要用法 作者:方曙光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现将其主要用法及应注意事项陈述如下: 首先介绍三种句末点号:句号、逗号和问号。 一 句号 1、用于陈述句末尾。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用在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后。如:(2)我们回去吧。 3、用在复句的后面。如:(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墓年,壮心不已。 ● 注意:复句中分句间可用逗号或分号,句中分句后不用句号,只有句末分句后用句号。 4、用在省略句后。如:(4)你叫什么名字? 李美。(句中“李美”是“我叫李美”的省略) 5、用在无主句的后面。如:(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用在独词句后。如:(6)好。(在特定情境下,一“好”字表示大家都明白的完整意思。) ● 注意:作品、书信、文件、等后面注明时间、地点、署名等文字之后可用可不用。 二、问号 1、用在特指问句后。如:(7)你今年多大了? 2、用在反问句后。如:(8)为什么我们不能刻苦一点呢? ● 提示:反问句若语气缓和,末尾可用句号;若语气重可用感叹号。如:(9)国家主席可以活活被整死;堂堂大元帅受辱骂;……这哪里还有什么尊重可言! 3、用在设问句后。如:(10)我们能让你计划实现吗?不会的。 4、用在选择问句中。如:(11)我们是革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12)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提示:在选择疑问句中,若该句为复句,一般只在句末用问号;若分句较长,或者为加强语气,各分句后也可用问号。 5、用在表疑问的独词句后。如:(13)我?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如:(14)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若说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则错误。) 6、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如:(15)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 (16) 曹邺(816--?),桂林人。 ●特别提示: 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例如:(17)……最后应求出铜块的体积是多少? (18) 面对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期刊世界,有哪位期刊编辑不想通过期刊版面设计为刊物分朱布白、添花增色呢? (19)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17)(18)(19)三句都是非疑问句,(17)(18)句中问号均应改为句号,(19)句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三、感叹号 ●特别提示: 1、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要放在句末。 如:(20) 多么雄伟壮观啊 ,万里长城! 2、句前有叹词,后是感叹句,叹号放在句末。 如:(21)啊,这儿多么美丽! 下面介绍句中点号的用法。句中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 一 、逗号 提示: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二、顿号 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 如:(22) 邓颖超的品德、人格、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23) 从1918年起,鲁迅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 ● 特别提示:以下九种情况不用顿号。 1、 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如:(24)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十六、七岁”)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 如:(25)三年级四、五的学生。 (26) 战斗在一、二的工人。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26)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7)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8)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9)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 如:(30)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31)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32)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8、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33)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注意】如并列词或词组简单,它们之间则用顿号。 如:(34)抗战、团结、进步,这是共产党的三大方针。 9、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35)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 分号 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 1、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如:(35)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36) 她今年已经十八岁了,个子也长成了,按说该找个婆家;可是她母亲总是一个劲地说他还小。 2、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如:(37)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3、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 如:(38)阅读有许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等等。 ●【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 四 冒号 1、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 如:(39)我们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项复习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复习阶段;第三阶段…… (40)她是秋天没丈夫的;他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 ●【提示:用于提示下文的词语“注意”、“指出”、“宣称”、“证明”、“告诉”、“如下”、“例如”等后常用冒号。】 2、用于书信、讲话稿等称呼的后面。 3、用于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41) 日期: 10月20日 地点: 县剧院 ● 【特别提醒】 A、 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如:(42)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此句中的冒号应去掉) B、 部分引用别人的话,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文前不用冒号。 如:(43)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应将冒号换成逗号) C、 一个句子中不要出现两个冒号。 如:(44)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第二个冒号应删去。) 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 一 引号 主要作用有: 1 、表明引用的部分。 2、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 如:(45)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因牛的眼睛总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总朝下看。 3、 明是否定、反义或讽刺的词语。 如:(46) 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表否定) 4、 表明是简称。如:(37) 你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 5、 表明是成语、熟语、术语。 如:(47) 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 (48)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6、 表示特殊的日子,特殊的事件。 如:(49) “五四”运动 (50) “一二·九”运动 7、 表明是象声词、音译词、绰号、专有名词。 如: (51) 青蛙“呱呱”叫,惊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 (52) 一条“金利来”拴在脖子里,叫人不自在。 ● 【特别提醒】 A、引文中有引文,要分双引和单引,单引中还有引文则用双引,总的原则是双中有单,单中有双。 B、引用的文字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将其写在后引号的里面。 如:(5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如: (54)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55)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56) 在老张“同志们,走吧!”的招呼声中,我们这支队伍又出发了。 C、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只在每段开始使用前引号,该段末尾不用后引号,直到引文结束时才使用后引号。 二 括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文字。从注释的范围看,它有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之分。 只注释和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如:(57)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补充和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它放在正文的句末点号之后。 如:(58)他培育了许多香花,繁殖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的一只没有妈妈的小虎,每天用牛奶喂它。) ● 【特别提醒】句内括号内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号;但可用问号或叹号。 句外括号里的注释如是一句话,句末可用点号。 如:(59) 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 (句中括号里的句号应去掉) (60)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三 破折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义的转换、递进、中断、延长等。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 其作用主要有: 1、 表示注释。 如:(61)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 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如:(62)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54)“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3、 表示意思的递进。 如:(63)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 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 如:(64)他首先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5、 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6、 表分项列举。 7、 用于副标题前。 ● 【提示】 破折号与逗号都有强调的作用,前者强于后者,逗号强调前面的内容,破折号强调后面的内容。 如:(65)我,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66)那就是我——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当语句容易引起误解时要用两个破折号。破折号前可用点号以示强调突出。 (67)如: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四 省略号 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的规定是: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只有需要表示不跟下文连接才可以使用句尾标点。 书刊中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也易出错,例如: (68)至今还保存在岛上的水井、碑石、各种建筑物……,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9)“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例句(68)中省略号后逗号应去掉;(69)省略号前之逗号也应去掉。 ● 【特别提示】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共同充当某一词语的修饰限制成分时,省略部分只能用“等”或“等等”表示,不能用省略号。 如:(69)“新时期文学”以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评奖活动,从国家到地方评过几次? (70)对于有志于文学的后来者们,除了继续关注文本语言风格幽默荒诞等等之外,也应该是大有启迪的啊! 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省略号前的句子语义表达完整可在句子末尾加句末点号,否则不加。省略号后一般不加标点,如果省略号后还有文字,为表示其不与省略号前的文字相连,可在省略号前加句末点号。 如:(71)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却有“水分”可挤。 五 书名号 使用书名号时注意 1、 名和篇名同时出现时,只用一个书名。书名写在前面,篇名写在后面,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如:(72)《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2、 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时,要用书名号。前面是词牌名,后面是题名,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如:(73)《念奴娇·赤壁怀古》。 3、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用双书名号里面用单书名号。 如:(74)《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评述》一书已出版。 4、影视作品的名称应用书名号,但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如:(75)“焦点访谈”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的栏目。 (76)语文报社出版的《语文报》,我们大家都爱看。 丛书名称也标书名号,“丛书”两字是否在书名号内,宜视该丛书封面上有无冠“丛书”两字而定,有“丛书”字样的,“丛书”两字放在书名号内,无“丛书”字样的放在书名号外,如《力学丛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
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最大的麦穗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最大的麦穗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大的麦穗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到很大的作用哦.
就是说,理论上追求东西应该是追求最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太可能,因为用太多因素干扰,所以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明智的。
自暴自弃便是命运的奴隶,自强不息是生命的天使;我不想用别人的汗水浇灌自己的心灵,
概括中心思想的作用 就是说,理论上追求东西应该是追求最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太可能,因为用太多因素干扰,所以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明智的。
1、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选取典型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美,让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这个迷人的人间仙境。2、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落,写出了文章的主旨,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3、憨态可掬:掬,双手捧(东西)。憨厚的情态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憨态明显而突出。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 回事似的。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
理论上追求东西应该是追求最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太可能,因为用太多因素干扰,所以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明智的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19:45:23&&&&&&&&标签:
  教材简述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分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 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 又要&&(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来源:网络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奥数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