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m5mm是几龄蚕?还要多久才蚕结茧后怎么办?

New Page 1
1、使学生了解养蚕。&&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3.培养学生科学饲养小动物的情趣&&
&&&&&&&&&&&&
&&&&&&&&&&&&
使学生了解养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放大镜、蚕丝、丝绸、纸盒、纸格茧山,桑树枝叶标本、白棉纸、观察记录表。
挂图:蚕的一生。
&&&&&&&&&&& 学
&&& (一)导入新课
&&& 1、欣赏、谈话:
&&& (教师出示锦缎和绸绢各一段)
&&&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样东西,你们看看漂亮吗?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织的?
&&& 2、讲述:这些柔软光滑、色彩绚丽的绸绢和锦缎统称为丝绸,它们都是用蚕丝织成的(出示一束蚕丝),蚕丝是蚕吐的(出示蚕吐丝做茧的图)。
&&& (二)学习新课。
&&& 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了解学生的养蚕经验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养蚕的知识和技能(板书课题)。谁养过蚕?蚕吃什么?蚕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3、指导学生养蚕
&&&&(1)卵期的管理
&&& 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没有新出的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桑树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才能给小蚕吃;如果找不到桑叶,用莴笋叶也可以养蚕。
&&&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可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
&&&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每次量要适当,以免浪费。晚上可以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待小蚕都爬到新叶上,把旧叶拿走。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
&&& 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清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时,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发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在养蚕的房里不要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新皮形成,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开观察,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晃来晃去。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出示纸格茧山,拆开,再插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纸格茧山),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 (4)蚕蛾期的管理
蚕蛾出茧的时间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如果蚕蛾出茧时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交配,白白等死。因此,几个同学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交配。
&&&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纸上,以便保存。
&&& 4、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 (1)讲述: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写观察记录时,可参照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
&&& (把观察记录表发给学生)
&&& (2)学生看观察记录表。
&&& (3)提问:在蚕卵孵出前后观察什么?在蚕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在蚕吐丝结茧变蛹这个阶段观察什么?在蚕蛾阶段观察什么?
&&& 5、观察蚕卵
&&& (把蚕卵和放大镜发给学生)
&&& (1)讲述:我们按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先看看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颜色怎样?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 (2)学生分组观察。
&&&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 (4)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化的卵黑灰色。如果小蚕孵出后,卵只剩空壳是白色,壳上有小洞。
&&& (5)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巩固
&&& 1、在蚕卵即将孵化前,怎样管理蚕卵?
&&&&2、在小蚕刚孵出时要做什么?怎样给小蚕喂桑叶?
&&&&3、没有桑叶可用什么代替养蚕,在给蚕喂食时要注意什么?怎样保鲜桑叶?
&&& 4、怎样让蚕健康地生长发育?
& 5、蚕快吐丝时,应该怎样做?
&&&&6、在什么时候观察蛹?怎样观察?
&&& 7、蚕蛾出茧后,为了让它们都能及时配对应该怎么做?
&&& 8、雌蛾产卵时应该怎样做?
&&& (四)布置作业
&&&&1、坚持养蚕并做好观察记录。
&&&&2、把蚕茧、蚕蛹、蚕蛾、蚕卵留作标本。
&&& 3、阅读一些养蚕的书籍,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如何养蚕。
&&& (提醒学生在采摘桑叶时一要爱护桑树,只采叶,不折枝,采摘的叶要适量。另外要注意安全,不上树,不到太远和危险的地方去采桑叶;不得到别人允许,不采私人住宅和公园、单位的桑叶;最好把养蚕的事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
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当然,像养蚕织丝这样的伟大发明,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哪一个个人的发明。不过,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如果再往前推,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这个蚕茧也许跟我们的祖先的蚕丝生产活动有某种联系。
蚕,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祀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殷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许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人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图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凇被颉伴场保⒉喜ā扒保┑取S纱丝杉揭笾苁逼冢夜丫辛艘惶妆冉铣墒斓脑陨Q霞际酢
蚕桑技术的发展
一、桑树技术(引者龙之睛注)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子播种来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术》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许多生长时间。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这样的桑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技条发生。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二、养蚕技术(引用者龙之睛注)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昱┦椤芳窃兀骸爸链海蚱溆瓷洌秆兄焐暗魑滤≈!闭庵至俳下逊趸氖焙蛩械脑≈郑栽し啦喜∈呛苡幸庖宓摹R蛭ü≈郑崖衙嫦靖删唬戏醭鲆院螅筒换嵊胁【窒弦希ㄓ撞希N颐侵溃行矶嗖【缥⒘W硬≡婧团Р《荆际蔷车来镜摹7趸氖焙颍弦隙家ヒ徊糠致芽遣拍艹隹恰H绻衙嫔洗姓庑┎【置挥邢荆敲床弦弦Э堑氖焙蚓头浅H菀赘腥菊庑┘膊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但是最初人们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居簇中”的茧留作种。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
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原虫的胚胎传染途径。
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在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热,约量去火。”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
关于防治蚕病(引者注)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
药物防治蚕病,包括药物添食和药物烟熏两种。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上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蝇蛆病是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蝇,古称“虫”。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现象。他说:“,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子。入土为蝇。”这里说把卵产在蚕身上,待蚕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于蚕姐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遮尽往来风气,……或用获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
在明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皇甫P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始终。”这里说的“蚊害”,当是“蝇害”之误。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
满清殖民时代(引者注),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满清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在这里他用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后,即有蛆虫于茧身,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隔三四日,蛹腐污茧矣。”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的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
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为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书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大麻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即偶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六七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天暖蝇多,无术可驱。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茧而死。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是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并且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
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早在《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冬蚕不生”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用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中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这样,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晚种”就是二化性蚕。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到了明代,用柞蚕茧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初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蚕桑技术的外传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授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由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
公元七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十世纪传到西班牙。十一世纪又传到意大利。十五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大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十七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
师大二附小
&&&& 这个学期我又和学生经历了一次很有趣但也很辛苦的养蚕活动,养蚕是学生认识动
物生命周期的重要活动。学生在亲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的生命历程,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且希望学生能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运
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同时学生在用心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时,就会
体味到生命的存在,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爱生命。
&&&& 但是,城市里的学生养蚕也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学生年龄较小,而父母又大部
分都是双职工,这样,蚕卵发到学生手里,幼小的蚁蚕,他们照顾的了吗?其次,有的
学生家周围没有桑树,没有足够的食物,蚕宝宝能生存下来吗?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整地
观察到蚕宝宝一生的变化,体验到养蚕的乐趣呢?
经过思考,我决定将蚕分成不同的阶段发给学生,争取让他们观察到蚕一生的生长
变化。因此,我并没有把所有的蚕卵都发到学生的手里,我留了一部分准备自己饲养。
分发蚕卵之前,我请学生带来适宜装蚕卵的小容器。第一课时,我先给每个学生发了10
个蚕卵,请他们观察蚕卵,并且认识其他动物的卵,然后提问:“如果蚕宝宝出生了,我
们应该作些什么呢?”进行讨论,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学生知道了养蚕的基本常识,
比如:要给蚕宝宝建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家;应该给蚕宝宝吃新鲜干燥的桑叶;经常为蚕
宝宝打扫卫生;挑动小蚕时,应用羽毛或毛笔,尽量不伤害到它们,等等。这样,有了
充分的思想准备之后,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很认真细心地去养蚕、观察蚕。
即使这样,由于学生缺乏养蚕的经验,一部分学生的蚕还是死了。于是,我将我手
里的蚕不断地补充给他们,保证了学生们可以完整地观察到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至于桑叶,我号召有桑叶的同学向没有桑叶的同学提供桑叶,帮助他们把蚕宝宝养
好,我也到处采集桑叶,除了供给我自己养的蚕食用,其余的我都分发给寻找桑叶有困
难的同学,蚕宝宝这样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开始作茧成蛾,直至产籽。
在这次养蚕活动中,学生对蚕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写下了详细的观察日记,
有的学生这样描述蚕宝宝的诞生:“……果然,没过几分钟,卵球中钻出来个小蚕的头,
它向四周张望,然后慢慢把全身钻了出来。这小蚕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全身张满
了绒毛,有十几对足,样子很可爱!再看它的卵,早已成了‘白卵皮’了,上面好象还
有个眼,我想那便是小蚕出生的‘通道’吧。”有的学生观察到蚕蜕皮时的样子:“……
晚上,在桌子上的蚕开始蜕皮了。它先把身体紧缩,接着尾部一挺……啊!一对金黄色
的小脚首先从肚子下面出来,这样一直到尾部。它不动了,大概在休息吧。就这样,尾
巴一缩,皮又蜕了一点……也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把土黄色的皮蜕去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仅仔细观察了蚕,而且在观察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
题,并且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搜集了资料,寻找到了答案。例如:有的孩子在
给蚕收拾残桑叶时发现,蚕的身体摸上去总是凉凉的,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她在
她的调查报告中写到:“蚕没有固定的体温,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在蚕的身体两侧,有许多的气门。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
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
它身上总是凉的。”有的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蚕会莫名其妙地死去,经过研究,他总结
了3种可能会导致蚕宝宝死亡的原因:“1、吃了不新鲜的、打了农药的桑叶,蚕会中毒
死亡2、如果养蚕太多,容器又小,蚕互相拥挤,皮肤容易破,这样细菌很容易侵入到
蚕的体内,造成死亡。3、蚕最怕用手摸它,因为人的手上有一种油脂,这种油脂会使蚕
得一种传染病,使蚕老往外爬、不吃食、不吐丝,而且拉一种白色的液体,直至死亡。
应该用毛笔或羽毛来给蚕换桑叶。”还有一部分学生发现没有经过交配的母蚕蛾也会产
籽,这是怎么回事呢?从书上,网络上我们都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有的家长以前养过
蚕,也见到过这样的现象,说这样的蚕籽不会孵出小蚕来。是这样吗?于是我们想亲自
观察一下。通过与受精卵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受过精的卵会有淡黄色变成深灰色,而
这些没有受过精的卵一直是黄色的,看来这些蚕卵确实孵不出小蚕来。
通过亲自饲养,学生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蚕为什么吃的是绿色的桑叶,吐出
来的却是白色的丝呢?每一条蚕吐的丝都一样多吗?蚕蛾为什么不吃不喝也能生存?蚕
蛾没有尖利的牙齿和爪子,怎么从蚕茧里爬出来的呢?……
面对养蚕的诸多困难,我曾想过集体饲养或教师饲养,学生观察,但是,我觉得都
不如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饲养过程。
&&&& 首先,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且提高
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要求“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命活动
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这里的“深入探
究”“有意义的问题”应是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基础上的,而并非教师强加的。学生在
养蚕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自己原有知识网络不同的现象时,就会产生一种探究的兴趣与欲
望。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引领着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进行“深
入探究”。当他们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他们的头脑中又会构建新的知识网,对于生命本
质的认识自然而然地上升新的高度。
&&&& 其次,就是可以加强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与困
难,这时他们就需要向老师、家长、同学、网络以及各种媒体寻求帮助,就要学会如何
与别人进行交流,如何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学生的科学学习将置于广阔的背景
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自主探究的能
力,充分利用各种“亲历”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自主地去实践、发
现、探究、分析、整理、归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科
学,爱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养蚕记――记一次体验式教学
日&&05:17&&&&深圳特区报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蚕的世界。
日前,记者来到南山区卓雅小学科技室,参观了同学们的养蚕成果展。这里陈列的所有精彩照片、记录文本、蚕体实物及信息资料,都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魅力。
南山区卓雅小学全校423名同学都养了一回蚕。看着小小的蚕卵孵出蚁蚕,一天天长大,吃、爬、眠、蜕皮、吐丝结茧、飞蛾破茧,同学们在养蚕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老师也在此次活动中找到了一些新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给蚕宝宝当一次“爸爸”“妈妈”
吴熙月是卓雅小学一年级4班的学生,她忘不了自己养蚕的经历。当从老师那里接过十条蚂蚁般的幼蚕时,她就对自己说:“当一回爸爸妈妈吧!用爱心、耐心、细心把可爱的蚕宝宝抚养长大。”她体味着养蚕的酸甜苦辣,笔记里记下了蚕宝宝的食、眠、蜕皮、羽化、繁殖等全过程。“我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该喂桑叶,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
为了照顾好蚕宝宝,孩子们心里都十分紧张。一位小朋友看到蚕宝宝第一次蜕皮时仰着头,在空中费力地扭来扭去的“痛苦”样子,忍不住拿起一条来,帮它慢慢撕掉老皮。受“帮助”的蚕第二天就死了,小朋友忍不住哭了,小心地把它埋在花盆里。
四年级的龚雨涵前一段有几天一直情绪低落。老师同学一问,才知道她养的蚕被蚊香熏死了。原来,龚雨涵担心蚕宝宝被蚊子咬,就点了根蚊香在蚕宝宝的旁边,可不一会儿,她发现本还在吃桑叶的蚕宝宝就不动了。她急忙打电话给周老师,周老师说,蚕宝宝可能被蚊香熏死了。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特别照顾”却使蚕宝宝死了。
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生怕他的蚕宝宝“着凉”,便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拿到阳台上,让蚕宝宝晒太阳。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他的蚕宝宝被太阳活活晒死了。
卓雅小学陈斌校长告诉记者,在养蚕的过程中,面对弱小的蚕宝宝,孩子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一种爱心教育,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
我知道很多蚕宝宝的知识
“老师,蚕宝宝为什么只吃桑叶,不吃其它的东西?”
“没有茧的蛹能化成蛾吗?”
周老师是养蚕活动的咨询老师,他在养蚕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问他养蚕的问题。
“老师,我的蚕好像得了卒倒病。”
“卒倒病?”我不禁愣住了,“你怎么知道的?”
“我查的资料,老师,你看!”
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学生查阅的有关资料,瞬间,我明确认识到:这正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的好方法。
这是5月10日周老师的养蚕杂记。
作为养蚕咨询指导老师,周老师承认,有些知识他还没学生知道的多,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会借助网络来查询相关资料,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他拿着几张展览牌给记者看,这上面写的“蚁蚕对人的生理功能有特殊的作用,现在正在开发丝蛋白作为芯片的智能计算机”,“蚕蛹可以制成高级酱油”等,都是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查的资料。
有了蚕宝宝的课堂有真趣
“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养蚕,更别提科学养蚕。”卓雅小学教导主任张和平告诉记者。在这次养蚕活动中,他们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是从书本上教学生怎样养蚕,其次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养蚕,最后进行教学整合,把养蚕教学精神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中。
二年级2班的陈容容5月10日在养蚕观察日记中写道:
“四月三十日那天,学校发给我们一盒蚕宝宝,共有十条。我欢天喜地地把蚕拿回了家。蚕的身子软绵绵的,整个身子分为十节,嘴巴小小的,眼睛小而黑。身子两边分别有九个小黑点,身子下面有十四只脚,身子上方有一个特别的标记,就像一个括号。”
养蚕是科技活动,但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收集、诵读咏蚕诗歌,培养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学会测量蚕的重量、长度,用具体的实物来教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养蚕活动还培养了不少“音乐家”,据该校音乐教师蔡老师介绍,经过养蚕活动,一些有音乐基础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养蚕经历和自身感受,由老师指导,自己作词和谱曲,写出了多首动听的“养蚕歌”。四年级余唱的一首《蚕的一生》、二年级易祖葆仪的《蚕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和四年级龚雨涵的《蚕宝宝的世界多美丽》还获了奖。以蚕为主题的绘画也丰富多彩,为美术课增添了新内容。
在此次养蚕活动中,卓雅小学的学生们收集、诵读咏蚕诗歌218篇,撰写观察日记12690篇,数学日记621篇,绘制蚕图489张,拍摄蚕宝宝生长照片1345张,学校与家庭共摄制13卷录音带,访问互联网高达325次。
何为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学,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人与人、读者(学生)与作者(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育。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促进理性认识的形成,它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也必将打破分科专业知识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促进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将分科知识在运动中自然综合起来,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在活动开展前,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并能在活动中根据新的情况适时改变和完善设计。
南京琅岈路小学分校 6年1班 任琬洁
  前段日子,我心血来潮,在校门口买了4条蚕,准备带回家玩玩。谁知,这一养便上了瘾。
  第一天, 4条蚕非常小,在罐子里很不起眼,换桑叶时,我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把旧桑叶和蚕一块扔了。在我的细心照顾下,蚕宝宝们长得很快,没过几天,就“肥头大耳”的了,拉的坨坨也一天比一天粗。我的兴趣与日俱增,于是又买了9条。
  现在我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我注意到,蚕的坨坨很特别。有一次,我把它们压碎,发现坨坨其实并非黑色,而是深墨绿色,可能这和它吃桑叶有关。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蜕皮。蚕蜕皮时,首先将身上所有的蜕皮都压缩在尾部,接着再把身体和尾部用力伸长,然后再突然收缩,最后将尾巴甩来甩去。这样的动作要重复数十遍,皮才能完全脱下来。蚕吃桑叶的样子有时也很有趣,它们为了更方便地吃到桑叶,甚至采用“倒挂金钩”的方法,用小脚抱紧桑叶的边缘,嘴朝上,贪婪地吃。
  前天,我发现有3条小蚕病恹恹的,我担心它们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其它的蚕,于是立刻对它们进行了“隔离”观察。我把这3条“疑似病例”放到了另一个容器里,对它们进行了额外的照顾。今天,我发现它们精神好了许多,与正常的蚕没有两样,就解除了对它们的“隔离”。
  当我聚精会神地盯着蚕宝宝贪婪地吃桑叶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表达DD“蚕食”。蚕的嘴巴虽然很小,每口吃的桑叶也不多,但它吃的速度很快,而且擅长找到一个好下嘴的地方。这就像古今中外历史上人们抢夺地盘时一样。
         
               三(2)班 林雨丝
           摘桑叶
  今天,阳光灿烂。我和爸爸去摘桑叶给蚕宝宝吃。可是,我和爸爸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后来,我和妈妈去摘,一会儿就摘到了许多桑叶。你知道妈妈是怎么摘到那么多的桑叶的吗?原来,妈妈看见不远处有一位扫地的老公公,她想:老公公可能回知道桑叶在哪里?因为老公公扫了整个社区,什么花草树木没见过。于是,妈妈跑去问老公公,顺着老公公指的方向走去,果真找到了桑叶。然后,我们回到了家,把桑叶洗掉,擦干净,放入蚕宝宝的“房间”里。蚕宝宝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虚惊一场
  今天,我们全家去看蚕宝宝。咦?那只最小的蚕宝宝怎么不吃不喝了呢?我们都以为那只蚕宝宝快要死了,我急得快要哭了。过了几个小时,我又去看看那只蚕宝宝。哈!它又在快乐地吃桑叶了呢。它的身体变得白了一些,旁边还留下了一点黄黄的皮一样的东西。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它不吃不喝原来是在蜕皮呢!真让我们虚惊一场!
          蚕宝宝吐丝了
  今天,我一起床就去看蚕宝宝。咦?怎么只有4只蚕宝宝了,还有一只呢?仔细一看,原来藏在桑叶底下吐丝呢!我高兴地喊:“吐了!吐了!”妈妈忙问:“什么吐了?”我笑着回答“蚕宝宝吐丝了!”“真的!快让我看看。”妈妈睁大了眼睛说。我一蹦一跳地把蚕宝宝的“房间”端给妈妈看,妈妈和我一样都很高兴。
   养蚕不仅使我增长了见识,还给我们家带来了许多欢乐,我感谢蚕宝宝!
养蚕是件快乐的事
这是我平身第一次养蚕,三年级学生也是第一次养蚕,当时什么都不清楚,后来不管死活,也来尝试一下自主探究。我和学生一起摸索着,慢慢的很多学生也加入进来了,特别是一些六年级学生跑到办公室问我要蚕养,他也想试试。后来碰到了一些问题,我和同学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有劲啊!整个校园泛起养蚕热潮。当时在学校里流行一句话:我喜欢蚕宝宝。我一下子成了“万元户”。在整个活动中有成功和失败,但我觉得失败中让我们体会到很多很多......&
在养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在养蚕活动中,我采用了“玩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给蚕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蚕都结了茧。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横林实验小学学生养蚕活动纪实
一年级小朋友夏唯一的养蚕日记
养蚕日记(1)
日,我到爸爸的实验室去玩,看见白白胖胖的蚕,好可爱哦。我对爸爸说:“我想养蚕。”爸爸说:“好的。”晚上我回家看见爸爸把蚕已经拿回家了。以后我每天都要给蚕喂桑叶。
养蚕日记(2)
今天,我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蚕宝宝喂桑叶,妈妈帮我把一条条蚕轻轻地放在白纸上,然后我把干枯的桑叶去掉把新鲜的桑叶剪成小方块,再把蚕放回盒子里。我看着它们蠕动的身子,吃得很香很香。我想:它们今天会睡个好觉。
养蚕日记(3)
今天早晨我和爸爸发现桑叶都不太新鲜了,很着急,心想:蚕宝宝没东西吃了,我们一定要去采桑叶。放学回家,看见妈妈带桑叶回来了,我很开心。正准备喂,看见盒子里已经有新鲜桑叶了,一张张桑叶被蚕啃得一块一块的,它们正吃得津津有味!原来爸爸已经早带回来了。
养蚕日记(4)
今天我一回家看见蚕宝宝已经脱皮了,我很惊奇。我问爸爸:“蚕宝宝为什么要脱皮呢?”爸爸说:“蚕长大了就会脱皮,过了几天还要脱皮,一共要脱四次皮,长到白白亮亮的时候就会结茧。”我明白了,我今后要多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养蚕日记(5)
星期天,我在家看着蚕宝宝,我觉得它们长大了好多。全身白白的,一节一节的,一共有七节,每一节上都有小黑点。它们的脚紧紧的吸住桑叶,好象一个个吸盘。它们正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我把蚕宝宝放在手里,我觉得手痒痒的。它们在吃的时候,我一叫,它们没有反映。我想:蚕没有耳朵吧?
养蚕日记(6)
今天我一回家,看见台子上多了一个竹箩,我很惊奇,看见竹箩里有一条蚕爬在由菱形组成的纸板上,它全身透明,从这一头爬到那一头,看上去很着急。我问爸爸:“它在干什么?”爸爸说:“它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结茧。”噢!我明白了。
养蚕日记(7)
今天我看见蚕宝宝已经吐丝了,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黄色的,它们结出的丝像蜘蛛网,然后把椭圆形的茧沾在那儿,我想:蚕到哪儿去了呢?蚕肯定在里面睡大觉呢!
我的蚕宝宝
三(3)班杨滢
前几天,我从自然老师那里领回来了一条可爱的蚕宝宝,它已经脱了好几次皮,长得白白胖胖的了。
我给它做了个窝,其实很简单,就用一个小纸盒做的,我很小心地把它放进了小窝里。像捡到宝贝似的,把它捧回家。一进家,我就大声喊起来:“妈妈,妈妈,我把蚕宝宝带回来啦!”妈妈看了以后说:“你要好好地养它。”后来,我的姐姐和我一起去采回桑叶,我把桑叶,洗干净,然后晾干,再把蚕宝宝小心翼翼地放在桑叶上,然后很专心地看着它吃,只见它摆动着大脑袋,津津有味地吃着它的美食,没过多久,一片桑叶就剩下茎了。我每天地换新鲜的桑叶,而它每天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少天,它开始吐丝了。刚开始,一根、二根、三根,吐的丝又细又亮又长,后来越吐越多,慢慢,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又白又亮的蚕茧子,而蚕宝宝就在蚕茧子里面,再也不出来了,我看着白白的蚕子,很伤感,这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三(3)谈啸晓
我家有三条蚕,它的身体是白白嫩嫩的,它的身体是由八节组成的。它的身体中间有一条紫色的血管,尾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刺。我常把的尾巴看成头,头看成尾巴西,因为头和尾巴长得差不多的。蚕的嘴巴不大,比尾巴小得很多,身体两旁有像眼睛一样黑色的小圈圈,一共有18个黑色的小圈圈。它的眼睛长在很多皱纹中间,你不细心观察,就很难发现。它的眼睛,它的嘴巴很像毛毛虫的嘴巴,它一个小时能吃二三片桑叶,你说吃得快不快?它吃得非常快。我写几个字它就吃了一大块呢!
现在,我的三条蚕宝宝已经结茧了,结的茧是一个黄色的和两个白色的。它们吐的丝太开了,我还以为它们结不出茧子了,但是它们结成了。大家快乐地生活着。
我的观察记录
蚕出卵。(开始第一次喂桑叶,桑叶小许。)
稍微长大一些。
蚁蚕的肤色变成浅灰色。开始蜕皮。(桑叶多些)
蚁蚕的身体变大,特别是头明显变大,背部偏黄。
爬动变快了,食量增加一倍。
最大的有0.5厘米长,有的又开始蜕皮。
桑叶上有丝的痕迹。有蜕皮的痕迹。
蚕最后一次蜕皮
蚕长4.5厘米,腹足上长毛了
蚕吐丝结茧。(白天不动,晚上开始结茧)
蛾钻出茧子,茧子上有大孔,里面有蛹衣。
蛾开始与其它蛾交配,有的产在茧子上,有的产在
纸盒的壁上。
我的蚕宝宝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有一天,陈曦送我三条蚕宝宝。我非常高兴。我把蚕宝宝按进了“新家”,蚕宝宝也欢快地在“新家”里吃起桑叶来。不久,蚕宝宝越长越大,越来越可爱了。忽然有一天,有一蚕宝宝不吃了。我以为蚕宝宝生病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又不懂蚕医术!我难过地哭了。可奶奶却说,是蚕宝宝要吐丝了。“真的吗?”“对!”奶奶说。“那怎么办呢?我们又没有什么东西帮助蚕宝宝吐丝?”“拿点稻草不就行了!”奶奶胸有成竹地说。奶奶真聪明!这个办法可真灵!瞧,我的蚕宝宝已经结出来了两个茧子,还是金黄色
的呢!(指导老师:孙亚珠)
养蚕的乐趣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今天我回到家,马上跑到楼上我的蚕宝宝的“卧室”里。呀!我的蚕宝宝呢?我怎么找不到?我跑下楼,发现蚕宝宝在桌子上,旁边是一大把新鲜的桑叶。原来是我的爸爸帮准备了蚕宝宝的“粮食”。
我把桑叶给蚕宝宝吃,又从蚕宝宝的“卧室”里清理出枯竭的桑叶。忽然我发现刚放进去的桑叶上有一粒一粒的“小黑子”。这是什么?爸爸笑着说:“这不是蚕宝宝的粪便吗?”那我得帮蚕宝宝清理粪便,当个称职的“父母“。为了方便清理,我把蚕宝宝和桑叶全部倒了出来,准备清理。可是因为蚕宝宝还只是一龄蚕,只有一只小蚂蚁那么小,只比粪便大一点点。万一我把蚕宝宝当作粪便清理掉了,该怎么办呢?我想呀想,终于想出了好办法,我拿来妈妈经常用的淘米篓,把蚕宝宝和桑叶都倒进去。我轻轻地摇晃着淘米篓,不一会儿,蚕宝宝的粪便都从淘米篓细小的缝隙里掉了出去。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还得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养蚕的乐趣。
(指导老师:孙亚珠)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昨天,许多同学问我要蚕,我一一答应了他们。
今天,我带了九条蚕,分给了这几位同学。他们就向钱杨柯同学要来桑叶喂蚕宝宝。
不料,悲剧发生了。我给同学的蚕一条条地一命归西。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问题是出在桑叶上?因为我家里的蚕宝宝还好好的,不可能会有事。这几条蚕宝宝为什么一吃钱杨柯的桑叶就死了呢?
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夏老师问我们蚕死的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夏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为了论证我们的观点,大家可以回去做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也许是因为蚕不习惯太低的气温,而钱杨柯的桑叶温度较低,被冻死了。”
回到家,我按照夏老师的建议做了个实验,证明蚕的死问题确实在桑叶上。(指导老师:孙亚珠)
我的养蚕经历
四(3)班杨滢
这些幼蚕到我家后,家里便成了一个“养蚕工厂”。爸爸、妈妈都加入这个工厂,我可是这个工厂的厂长,他们都是我的助手。爸爸负责找桑叶,妈妈负责喂养和打扫卫生,双休日由我全权负责。爸爸找回的桑叶必须由我精心挑选,这样我才放心让它们吃。看着它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真是开心极了。就这样很顺利的过了好几天了,有一天,我发现有几条蚕不吃也不动,身上的皮皱巴巴的。我想它一定是要脱皮了。蚕脱一次皮就要历经一磨难,看它那痛苦地样子,真恨不得去帮它,让它尽快离开这次磨难。脱过皮的蚕比以前白和胖,也大了许多。它们经过几次磨难后,终于在五月二十日这天要上山了,只见那几条大蚕个个昂着头,猛着劲地往高处爬。当时我也急了,不知如何是好,但又很快想到了老师和同学那里取来的经验,赶紧给它们搭了几个“安乐窝”,把它们一个个放进去,看着它在里面吐着晶莹透亮得丝结茧,我还以为做得很成功,结果却不是这样,茧子是结出来了,但外表却不好看,用手捏一下还是软的。后来爸爸跟我说了原因,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我给它们搭得窝太大了,它们吐的丝太分散了,所以结的茧子又软又不好看。
这次,养蚕虽然没有百分之百成功,但我却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一些知识。看来我的收获还是不小哦!&
四(4)刘凌洁
今天,是5月31日,其中一只蚕终于吐丝了!我已经等了好多天了。
蚕宝宝要吐丝时,它先爬到角落里,然后吐一层丝把自己包围在里面,身子变成“v”形,虽然丝很薄,但很牢固。它不停地吐着丝,好象一位勤劳的工人在辛勤劳动。慢慢地,蚕宝宝吐的丝越来越厚,越来越牢固,差不多一天功夫,它才把丝吐完。
从蚕宝宝吐丝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我看见蚕宝宝变蛹了
四(4)刘凌洁
我家养了几条蚕宝宝,其中一只在昨天快要吐丝时不小心爬了出来,而且把丝全部吐在了冰箱下,幸亏我及时找到它,可是它再也没有吐丝,而且一动也不动。今天5月31日,我发现蚕宝宝慢慢地开始变小,然后,透明的肌肤两边各出现一条黑色的线,肌肤的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到了晚上,蚕宝宝开始变成黄色,头上是透明的。八点十四分,黄色的蚕翻动身体开始扭动。我想:蚕肯定要变成蛹了。我真得要感谢蚕宝宝,因为它钻到冰箱底下把丝吐到每个地方,最后丝没了,只能“倒”下了,所以我要谢谢蚕宝宝让我看见蚕“进化”的过程。
“养蚕”带给我们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千古传诵,这“春蚕”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春蚕虽小但作用却很大。只因为今天的学生接触的玩具多、交往的朋友少;熟悉电子宠物的多、接触小动物的少;在课堂上活动多却兴趣小;被动动手多、主动探究少。而养蚕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心理需求,我们期待着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下面就来看看学生是如何养蚕的。
学生与蚕同成长
(一)、初见蚕宝宝
当我第一次把蚕卵拿到他们面前时,几乎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发出了阵阵惊呼。蚕对于城市里的孩子而言,是一种陌生的小动物。可能其中一些人对蚕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或浅显的印象。这样新奇有趣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发问:这是什么蚕的卵?世界上有几种蚕?它真是从这么小的卵中孵出的吗?面对孩子们的发问,我采用了“拖”字诀即推说不太清楚,咱们共同查找答案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并给予了恰当的提示。没过几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调查结果,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信息来源却各不相同:有的查阅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家长或老人、有的询问卖蚕的小贩等。这样就初步达到激发研究兴趣的目的。将蚕卵放在实验室,请同学们来观察。在蚁蚕出壳时布置了一节观察课,观察中学生感到新奇、迷惑,甚至是害怕、恶心(女同学居多)。我对他们的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们纷纷要求每天来观察蚕宝宝,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心中暗喜:果然中了我的“欲擒故纵”之计。在后续的观察活动中,他们七嘴八舌地把观察到的现象讲了出来,我肯定了他们观察的很仔细、成果不少,但是你的家长、朋友没有见到蚕宝宝,你是否愿意与他们分享这个成果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也知道呢?一是把观察结果记下来,给他们看记录;二是把蚕宝宝带回家观察。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有的观察它的样子、用手或尺测量数据、看它怎样吃桑叶、看它怎样运动等等。请学生把观察记录给同学、家长看一看,征求他们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我的用意在于通过这种交流活动,促使他对记录进行修改,修改过的观察记录比较完整、清晰了。而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有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尊重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主见,与人交流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如:蚁蚕的大小、颜色、形态、运动的方式等,说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活动,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蚕宝宝。
(二)、再见蚕姑娘
在第二次观察课中,学生分组观察。有的组各自为战,分别记录;有的组在组长的协调下分工观察记录;也有的组自选工作――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测量,有的画图(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种合作方式)。在汇报时各自观察的多有重复、遗漏;组长协调研究的进度受其能力的影响;分工合作的观察比较全面;我对这种研究方式表示了欣赏。意在影响学生们向这种合作方式学习。学生在观察时发现了许多细微之处,例如:发现蚕在吃桑叶时,不同的发育阶段速度也不同;有的吃桑叶先咬成一个弧形,转移方向再咬成一个弧形或不规则的圆形,有的形成不知名的多边形,有的蚕碰到同伴会让出一些地方共同吃,有的则寸土不让;开始蚁蚕在桑叶上咬出一个一个针孔大小的洞,后来发展到小米粒大小,在逐渐扩大;蚕排便时先软后硬,由小到大,而且可以入药,清热去火。这些发现都在证明一个观点――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者。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于儿童的价值,如同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由此我想到成人用理性认识世界,儿童则用心灵去感悟、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三)、洒泪别蚕蛾
在观察了蚕的成虫阶段后,又迎来了吐丝、做茧。孩子们在观察、在发现、在感悟。蚕在吐丝前要排一次便身体变得有些透明、柔软。然后在盒子里寻找合适的地方,用嘴把它弄湿再来回吐丝。刚开始还可以看到蚕的动作,逐渐地被蚕丝笼罩住,丝越来越厚形成了蚕蛾的家。孩子们觉得它把自己围在茧中是为了化蛹成蛾。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痛苦却不可避免。由此这个系列活动,也渗透着生命意识的教育。在观察蚕茧时,有人提出剪开茧观察,有的提议在灯光下或阳光下观察,这样既可以达到观察的目的又不伤害茧中的蛹。茧蛾在产卵后会逐渐死去,学生很难过。我想:这个活动展示了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养蚕活动一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深刻印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想过去的一个多月,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养蚕,有过收获的喜悦,也有过失败后的苦涩。
(一)、无心之失
例如:学生在喂桑叶时,急于喂蚕忘记将桑叶洗净、擦干,导致蚕中毒(树叶上喷上了农药)进入拉稀、死亡阶段。经过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后,注意到桑叶的干净与否、水分的多少对蚕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相信他会终身不忘。又如:蚕在结茧前会在盒子角落拉几根丝,有的同学无意中弄断了,结果蚕再次吐丝固定自己,有的蚕就未能破茧而出。学生知道是自己的“误操作”,导致蚕未能成功时很难过。我对他们进行劝慰,相信他们会“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我们坚信,失败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成功。在失败的灰烬中,往往会迸发出成功的火花。当孩子们失误时、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些宽容与体谅,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硕果。
(二)、争强好胜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希望能够与众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案大多复杂、不易操作或者为了别出新裁而选取不同的方案,最终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是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应对方法,一是严厉指出他为了出风头而导致的失败,这种方法符合实际情况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信心,所以不该用也不能用;二是肯定他做出选择的勇气,同时委婉地告诉他:我们经常面临很多选择,但是看起来最华丽的未必是最佳选择。请他选择前多加思考,这样可以提高选择的成功率。同时也反映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师生交流互动的艺术,一门要穷尽心智探索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只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在这次养蚕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众多的发现、新颖别致的观察报告,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展示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们在观察中有许多发现,如:蚕的身体形态、斑点花纹、生活习性等,这些发现很独特但都可以在书中或别的资料中找到答案,而他寻找答案时真挚、执着的态度、对生命的热爱却是无法传授的。有位学生提出要剪开茧观察蛹,很多人反对,理由是蚕会感到冷、蚕可能生气、可能再也不能变成蚕蛾了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不仅仅把蚕作为观察对象,而是当作一个朋友来关心。由此我想到了几句话:冷漠只能培养冷漠!智慧需要用智慧来培养!!只有爱才能培养爱 !!!他们对待蚕的态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孩子们对蚕是这样,那么教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不更应该如此吗?这个活动孩子们用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四、“养蚕”带来的感悟
(一)、家校合作天地宽
新课程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理念,其中一条给人印象深刻即“课堂之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更广阔的天地”。开始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每天观察蚕、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很快对蚕有所了解继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每次课安排一定时间让他们交流,逐渐的那些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迷上了养蚕,这可能就是生生交流的好处吧。孩子的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如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是挖掘出了一座科学教育资源的富矿。比如:开始有的家长认为养蚕既麻烦又不卫生,不支持在家养蚕。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对这件事很认真,并从中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时,由不支持转变为不凡对继而全力支持。为观察活动拍照、录像,配上解说词,指导孩子从网上、图书中获取相关信息。成为我们科学课的强力支持者,我们通过发家长信、打电话等形式表达对家长支持的谢意。这样既可以促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情况,从中开发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方互动的科学教育模式。这一定会给我们的科学教育,带来丰厚的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分享学生的智慧
分享的理念渗透于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分享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一种开放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否具有分享的理念,是衡量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现代教育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价值,把它转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开放的交流、交互式的沟通。分享的前提是平等的交流,所以教师要从“教育者”尽快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分享学生的智慧。
你快乐 所以我快乐
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例如:他们打算用不同的叶子喂蚕,观察事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帮学生选择叶子、制定计划,直到取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研究者”身份介入,关注他们的得失成败,少干预,给他们思考、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包打天下,一切听教师的。只有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平等的对待教师,逐渐树立学习者的角色意识,与我们分享学习、研究的快乐。又如:学生在写观察日记时,不仅记录蚕的各种变化,如食量、粪便、颜色、斑点、蜕皮日期等,还别有见地的将每次蜕下的皮附在记录上,有的还进行拍照、录像,明确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这种对事情认真的态度会使他终生受益,我欣赏他们的才智,期待他们的成功。
你思考 我关注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则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课堂中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思考的快乐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学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蚕尾部的小刺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身体里一条黑色的管子是血管还是食管?蚕的花纹有什么用?有什么规律吗?括号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用?这都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通过讨论、查找资料、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交流的氛围是令人愉悦的,我们随时关注着学生,但不意味着必须告诉他。只要不出现科学性错误,教师不必加以干涉。但是尊重学生决不意味着“不作为”,我们还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地帮助他们分析、过滤各种信息,同时在师生的、生生的共同建构中,面带微笑地倾听、参与他们的交流与争论,期待他们的成功。
养蚕中生成的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探究应该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的互动产生了许多新的学习生长点,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如:蚕卵的颜色有无变化?这种变化代表了什么?蚕蛾不交配是否产卵?卵为什么是这样的?蚁蚕孵出后卵壳有什么用?不同的蚕产卵是否相同?蚕丝如何制成的?丝绸如何传播的?(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孩子们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科学课研究生物水平,上升到了文化交流的层面。这真是:小小蚕儿本领大,丝绸之路传天下。遍及五洲与四海,华夏智慧耀天下。我曾经期待让科学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如果能持之以恒,相信新课程资源的生成就指日可待了。
在养蚕活动中,感受到的是学生的锐气与活力。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开始进入“后示时代”,即后出生的一代人教给前一代人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希望我们不要落伍于时代,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与学生共同开创一片科学学习的天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蚕结茧的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