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这首歌是属于青歌赛民族唱法歌曲吗

{if typeof(oktext) != 'undefined'}<a data-action="ok" href="javascript:void(0)" class="u-btn2 u-btn2-2 u-btn2-2-h {if oktext.length${oktext}{/if}
{if typeof(cctext) != 'undefined'}<a data-action="cc" href="javascript:void(0)" class="u-btn2 u-btn2-1 u-btn2-1-h {if cctext.length${cctext}{/if}
该资源需付费使用,现在抢购即可无限畅听!
该资源为公益歌曲
捐赠任意金额(2~4999元)即可无限畅听下载
「梦想起航」 by TFboys
请输入您要捐赠的金额(2~4999元)
输入金额无效
悬赏1积分让大家来帮你补歌词,是否继续?
若30天内歌词未补充,积分将退还给您
原手机号已停用
(使用其他验证方式)
原手机号仍能使用
(使用手机验证码验证)
请填写以下安全问题的答案
帐号或密码错误
-请选择-
{list options as o}
新手机号:
重新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list plist as item}歌&唱&的&燕&子----忆女高音歌唱家李&#15200;
&原载《声响年华》&
作者&孙玄龄& 中华书局
2009年3月&
&&&&李&#15200; 是一位使人怀念的人。
我为杨荫浏先生整理稿子,向他学习时,谈到了李&#15200;,杨先生说:“李&#15200;,可惜了。”
向曹安和先生学习昆曲时,曹先生也说,“李&#15200;,可惜了,走得那么早。”
和黄祥鹏谈起李&#15200;时,他说:“李&#15200;是个好人,唱得也好,太可惜了。”&&
&&&&李&#15200;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让这些音乐界的大师们众声叹息呢?&
说实话,从哪里说起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我也不大清楚。
还好,有一只大家都熟悉的歌,能使我们和她联系起来:
燕子啊! 让我唱个我心爱的燕子歌,亲爱的听我对你说一说。燕子啊!&
唱歌的人,无论是洋还是中,都唱过这首叫《燕子》的歌吧?
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它的乐谱,是段平泰和李&#15200;一起记写的,这首像诗一样的歌词,是李&#15200;译配的,这首歌,也是李&#15200;首先唱出来的。那么,知道这首歌的人,也会对她感兴趣,不会觉得很陌生了吧。
1955年,她和段平泰先生(她的丈夫)听说有一位新疆来的歌手艾图瓦尔夫唱的民歌很好听,他们就去找到那位艺人,听他唱,记下谱来,又问他唱的是什么意思,根据他的叙述,李&#15200;为曲子配上了汉语的词句。
能敏锐地发现好的民歌,并能够把它介绍出来,这需要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歌唱的能力。李&#15200;,就是这样一位喜爱民族音乐,唱得又非常好的歌唱家。
&&&&&&&&&&&&&&&&&&&&&&&&&&&&&
追逐民族化的歌手1、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
李&#15200;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她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系,留校做教师了。她跟我说,因为从小就在教堂的唱诗班里唱歌,天生就是个洋嗓子,所以,很顺利地就考进了音乐学院,以西洋声乐为专业。
李&#15200;留下的音响资料并不多,但是,都是些有特点的歌曲。作为洋唱法来说,她留下的音响有电影《复试》中的声乐练习曲,那是一段很地道的西洋唱法的示范。她还留下一些民族风格的歌曲,如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唱风的《歌唱英雄炊事员》“说老李,唱老赵……”;还有电影《青松岭》中的“长鞭一甩叭叭地响”那一段脍炙人口的二重唱,那是她和王秉瑞一起唱的。她留下了劫夫写的《摇篮曲》,唱得非常细腻动人,在中国作曲家所作的摇篮曲中,是很精彩的一首;吕远作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也是她录的唱片,至今,我还是觉得这只歌属她唱得最好。
可惜,她留下的音响太少了,而且,更能显示她歌唱才能和水准的西洋古典艺术歌曲,没能有正式的录音留下来,非常遗憾。&&
李&#15200;的西洋声乐造诣很深,在5、60年代的女高音歌唱家中,是很有特点的一位。她唱的《珠宝之歌》、《夜莺》等艺术歌曲,在当时是有定评的。到现在,当年音乐学院红领巾乐队的人讲起与李&#15200;的合作,都称赞她唱得好,音色甜美。那时,她经常担任独唱,参加音乐学院比较重要的演出。我也曾结识过很多位西洋声乐歌唱家,他(她)们也都同样向我介绍说,李&#15200;的演唱相当全面、修养很高。
李&#15200;不是一般的唱歌而已,她的音乐基础也很深。她浏览了大量的乐谱,视唱的能力很强。她的外文也好,英文、俄文、德文都可以,还自学过意大利文。那是为了唱原文歌曲而自学的。
关于李&#15200;在西洋声乐上的成就,不用我来多说了。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她在声乐民族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在这方面,她是非常优秀的,有着突出的成绩。
2、高超的民族音乐与文化修养
我和李&#15200;的认识,是在1963年秋。那时,我们都参加了中央文化部组织的一个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考察农村文化活动,也做些文艺宣传的演出。我们这个队,是去山东省文登县的,大约有半年的时间,队友们都成了好朋友。关于这个文化工作队的事情,画家黄永玉在他的文章中也说过,他是去的辽宁省。
&&&&在我们队里,有画界、戏曲界、音乐界以及来自各中央直属机关的一些人。大家凑到了一起,先集中在中央团校学习,同时也排演一些节目,准备下去演出。排演节目时,我发现这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洋歌手,民族歌曲唱得相当好!
九里里山疙瘩这十里里沟,一行行青杨一排排柳,毛驴驴儿结帮柳林下过,花布的驮子晃悠悠………。&&&
这是我第一次听李&#15200;唱的歌。这首吕远写的歌,
陕北信天游味道极浓,听起来很美。但是,使我更惊讶的是,唱洋歌的李&#15200;,竟然把一首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歌,唱得那么好听!
当时,我教她唱了一段京剧《白毛女》的高拨子,她马上就能唱了,听唱的人给了她满堂彩。我觉得,这个人真是个歌唱的天才。很快地,我们就熟了。
在山东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唱了不少民歌,还记写了山东大鼓等民间音乐。在记谱时,我很服她。我是民族音乐出身,听着那些曲调并不陌生,可是,她比我记得快。我们还唱了山东大鼓的唱段,唱了山东琴书的唱段,都是我拉坠胡她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
我和她曾一起去文登县京剧团辅导。剧团编了一个新戏《天福山的火焰》,是讲那里老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她也跟着我一起编曲和辅导京剧团的人。那时,我才知道,
她掌握河北梆子音乐的程度,可不是一般的了。
  她告诉我,中央音乐学院分配老师们去学民族音乐,她是去河北梆子剧团向著名演员李桂云学的。李桂云是河北梆子的名角,她的唱腔既高昂又委婉,代表作是《蝴蝶杯》。和这样的老艺人学,马马虎虎是不行的。李&#15200;说,她觉得老艺人真是有东西,要下功夫学,才能得到她的信任,真正地教你。李&#15200;是认真地学了,唱得也相当好。最后,李桂云问她能不能留下搞河北梆子?&
我就是从她那里学了《蝴蝶杯》的搭调和大安板。那段挺难唱的,是吃功夫的唱段,我也练了很多遍,才算唱得像样了。我是戏曲专业,李&#15200;这个洋歌手愣是教我唱了一段河北梆子!
李&#15200;唱的《蝴蝶杯》“藏舟”一折的搭调,不同于一般河北梆子演员唱的,音乐性更强了。其中夹杂在唱腔里的哭腔,是她唱的一绝。因为她加进了歌唱的方法,几次表示哭泣的音程跳动,她唱得干净、自然,确有幽咽、悲切的感觉。后来一想,她可以唱花腔,音程的跳动对她来说当然是容易的。怪不得,这段唱有她的特点。
李&#15200;给我抄的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她演唱的所有歌曲的谱子,都是她背着写出来的。说明这些曲调已经是她的心声,用不着看谱了。对这点,我当时就很惊奇,她竟能把学到的民间音乐记得那么熟!
&&&&她向我学习戏曲音乐,告诉我西洋音乐也有一些同样的特点。她还说,民族音乐里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她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不能要求搞西洋音乐的人都喜欢民族音乐。由于成长的背景不同,有些人很难接受纯民族的音乐。我曾经听过一位著名作曲家敞开心扉地说:“我硬着头皮、强忍着,总算把一出《捉放曹》听完了。”
李&#15200;不是这样的人,虽然她的根基是西洋音乐,但她对民族音乐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她爱我们民族的东西,
她懂民歌,懂说唱,懂戏曲。&&&&
在文登县,大喇叭整天放送的是山东吕剧,曲调挺美,也很好听。可是,偶尔也放一些京剧唱段。李&#15200;跟我说:“地方剧虽然好听,但是,听久了,感觉到它的基础还是浅一些,听京剧就不是这样,听不腻。”
想想她的话,有道理。这是一个西洋歌手的话呀!而且是在1963年说的。
除了戏曲、说唱,李木先还会唱中国的古代歌曲,她给我介绍过古曲《阳关三叠》和明清小曲《三阳开泰》。这是她和杨荫浏先生学的。听了她的唱,我才知道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含蓄、优雅和小巧明快的歌曲。她唱得真好听,又是另一种古典风格的唱法了。
李&#15200;不仅只是会唱,她还是个注重民族声乐理论修养的人。
在我们下乡时,她身边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傅惜华编的《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丛》。她说,这是“天书”,声乐上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查一查,很有帮助。
傅惜华的《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丛》,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九种声乐论著的汇集。这本书不只是对戏曲界,对声乐的教学、演唱和理论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对现代声乐理论研究,建立中国学派的声乐体系来说,这本书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现在,对这本书注意的人逐渐地多了起来。可是,在40年前我们下乡时,李木先带的却是这样一本书,能想得出来这件事所代表的意义吧?
《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丛》中的文章,能看懂和琢磨通了,也是不容易的。要想真正的理解,需要古典文学的修养,更需要对中国古典声乐理论的承认和重视。我接触过诸多的歌唱家和戏曲工作者,这样重视传统声乐理论而且把书带在身边的,只有她一个。
李&#15200;还带了一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的《说唱音乐》。这是很厚的一本书,有全国各地说唱音乐的谱例,她时常拿出来唱一唱。她可以唱大鼓、单弦、琴书等。我们演出时,她唱的评弹《蝶恋花》,非常有味道。再如,《雷锋的一件小事》是吕远作的一首歌。说是歌,不如说是说唱的唱段。要是没有说唱的功底,唱起来挺难的。可是,李木先把这个唱段唱得很出色。这都说明,她带的书不是摆设,是她能够唱、能够用、能够借鉴的实用材料。&
李&#15200;不但是个重视实践的人,而且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她能根据理论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这也表现在她对书籍的态度是积极的,能抓住主要的部分。
&&&&我记得,她曾向我介绍过一本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书,她说,这本书对我们搞技术的人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她告诉我,书中说了很多练琴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这个钢琴家说:技术练习就像烧开水一样,如果老是烧一烧就停,永远开不了。就是到了98度,你一停,就又回去了,还是不开。只有坚持烧到100度,水开了,才能引起质变。技术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李&#15200;就是这样一位把学习看作是烧开水那样的人。所以,她学什么都能学到家,唱什么歌都能唱得那么好。
她的修养还表现在了文学上。她是个知识广博的人,喜好文学和诗歌。我们那个队是一帮文人凑在了一起,难免有些诗兴发作的时候,李&#15200;写的诗不俗。临时编些歌词,她也很快。
《燕子》这首歌是李&#15200;配的词,我是在写本文前不久才知道的。音乐界的人,有哪个不知道《燕子》呢?
又有哪个不被这首歌词所感动呢?
“眉毛弯弯眼睛亮,脖子匀匀头发长。”
这两句,有的歌唱者改唱为“脖子纤纤头发长”,在这里,“纤纤”显然没有“匀匀”好。用这个词,是配词者文学修养和细微感觉的表现。---多么恰当!
不是谁都能想出来的。
&&3、上世纪的声乐改革与现在的声乐现象
从现在对民族声乐的争论中,我想起了李&#15200;,想起了李&#15200;唱的歌。听她的歌没有厌腻,只有美感。
李&#15200;所取得的成绩不是她一个人的,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声乐工作者们的探讨和努力。
上个世纪5、60年代,音乐界向民族学习有很大的成绩。在乐器上出现了像小提琴《梁祝协奏曲》及钢琴的一些民族风格作品。其实,在声乐民族化方面,也是很有成绩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们,当时是走在了声乐改革的前列。
我依稀记得,好像有过这样一个提法,叫做“和民族结婚”。现在看起来,这个口号有点怪怪的,其实,就是叫学洋音乐的要爱民族音乐。那时的做法,是西洋向民族学习,学民歌,学戏曲,学说唱。歌唱家要学唱一种民族声乐,学乐器的要学一件民族乐器。
李&#15200;在1957年《人民音乐》第一期发表了题为《学习说唱的一点认识和心得》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从学习说唱音乐中吸取的演唱经验和体会。她在文章中写道:
&&&&&&&字身延长的部分,往往是歌唱中最能发挥声音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每个字的音型,使不同的母音有不同的色彩,从而表达出清晰的语言,然后才有创造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可能。如果为了追求“美音”,把什么字都唱得含含糊糊,有音无字,听众不但听不懂你的词义,连声音的美究竟何在也无法理解了。
&&&&&&&&有的人学说唱把调子提得很高,完全像唱歌一样去唱它,听起来四不像。在唱腔多的地方还可以凑合,一到说话的地方就更不自然了。但是不要以为一用真声就无法和我们的发声结合,只有干喊。我的体会是:每个人可以用最接近于自己说话的自然音乐来唱,同样也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科学呼吸方法。把共鸣位置尽量提高,靠前,不要挤在喉咙里。音域较低,呼吸的份量不必太大,多利用胸腔共鸣,比较高的音就增加呼吸的力量,并利用鼻腔共鸣来帮助。道理和练声、唱歌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只是方法上有所不同。有些同学顾虑会把嗓子唱坏,我觉得真声是我们最自然的声音,声带的震动也是最正常的,只要善于运用呼吸和共鸣,不穷嘶极喊,是不会唱坏的。
在文中,她不仅分析了单弦等说唱艺人的演唱规律,而且还指出了歌唱和说唱的不同及它们的结合方法。最后,她对作曲者提出了希望:&&&&
&&&&&&&作曲系的老师,同学们!
我迫切地希望你们在写作歌曲时再多考虑一下语言问题,最好你们也学习一下语言的问题,最好你们也学习学习民间的曲艺和戏曲。虽然音乐不能只限于“四声”之内,但是至少要使人听得懂还是必要的,我们在演唱中常被作品中层出不穷的“倒字”弄得十分尴尬,听众也听不清我们唱的是什么词,这样的歌曲当然不能算是好歌。我们盼望着你们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真实、优美的民族语言的好歌。
&&&&这是一位歌唱者,而且是一位西洋声乐歌唱者在50年前发出的呼吁。在今天看来,她说的话也还是有价值的。这也说明,50年前,我们的声乐家们就在探求民族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也应该看到,现在歌唱者的成就,也是那时声乐工作者们探讨声乐民族化的继续。
1964年成立中国音乐学院时,李&#15200;及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家们,虽然西洋声乐是她(他)们最喜爱的事业,但是毫无保留地走向了培养中国民族声乐人才的道路,转院到了中国音乐学院。而且,现在看来,最为宝贵的是,
这些人没有用西洋方法去改造民族的唱法,而是去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新的民族声乐的路。
但是,时代不同,中西结合的做法也逐渐地改了,民族的唱法改变得比较大。具体来说,是民族唱法加大了音量和共鸣,以西洋歌曲演唱的感觉来唱民族歌曲。有很多歌唱家,发出的是明亮、高亢的民族唱法的音色,可是嗓音的共鸣、颤音却是使用着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
这样一来,唱民歌之类的歌曲则过于夸张,缺少了民族歌曲的含蓄;唱西洋歌曲则表现得气息浮浅。现在,这种唱法成了主流,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指摘,但是,这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了。
上个世纪的中期,掀起了大力提倡西学中的浪潮,好像从80年代起,中学西趋于主流。声乐是这样,器乐也是这样,民族唱法的更加趋向于西洋唱法,民族乐器大量演奏西洋乐曲。这一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将来会是什么样也不可知,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听说,那时民族器乐家、歌唱家在学习西洋的方法时还是有所挑选和控制的。人们把过于使用颤音的民族乐器演奏称为“黄油吃多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的确,小巧明快的民族小曲,你那么哆嗦干什么呢?
看来,那时的人们还是挺有幽默感的。
当时西洋音乐家学习民族,但是他们也没变成民族的,还是西洋音乐的音乐家;民族音乐家学习西洋音乐,也仍然是民族音乐家。这一点,是不是可以给现代人一些启发呢?
&&&&&&&&&&&&&&&&&&&&&&&&&&&&&
想歌唱的燕子&&&
我在日本宣传中国音乐。近20年来,我每年都要做讲座,讲中国古代音乐,讲中国民族音乐,也讲中国现代的音乐,还向他们介绍中国最新的音乐状况。2006年,我讲了超级女声。在介绍她们的音乐时,我被现在青年人的活力感动了。我最感动的就是:想唱就唱。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
     &&&&&&
--------《想唱就唱》
想唱就唱,真好!对现在的人来说,这是当然的事。可是,我们曾经经过的一个时代,在那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唱就唱的。
&&& 李&#15200;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和她越熟,就越了解她了。她最想唱歌,想痛痛快快地唱歌!
按说,歌手唱歌是天经地义,没什么难的。可是,她不能放开唱,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因为,她曾被打成右派。由于这个原因,她没能放开自己的喉咙,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地唱歌。
至于为什么被打成了右派,她没说过。我以后到了音乐研究所,遇到周沉,
她是黄翔鹏的夫人,57年在音乐学院是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也被打成了右派。周沉,怎么看也不像是右派。我们都觉得,说她是左派还差不多。历史的车轮,有时转得会使人发晕。
右派这个帽子限制了她,。尽管她很努力,音乐界的人也都知道她的水平,但这也是她没能有很多演唱活动的一个原因。
作家汪曾祺曾对被打成右派的遭遇说是:“随遇而安”。那么,哪个右派不是随遇而安呢?
有的运气好一些,有的坏,有的相当不幸。李&#15200;没有被劳改,没离开北京,这是她不幸中的万幸。但是,她得特别听话,不能随意地做事请。
她曾和我说过,作为一个歌唱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唱一部歌剧。她也以很羡慕的口气谈起当时排演歌剧的盛况。她有唱歌剧的能力和条件,可是,唱歌剧这件事情不可能轮到她。她说,能让她旁听苏联专家的课,她已经很感谢组织上的照顾了。
她真是很听话,也努力地去不断改造自己。她随时地去唱歌颂时代的歌曲,而且唱得很好。她歌唱焦裕禄,歌唱雷锋,都尽了力。她唱的歌颂焦裕禄的歌我没听过,可是,她唱的歌颂雷锋的歌,我却给她伴奏过。
对民族音乐的亲切感,使我和她成了好朋友。我向她学了不少,好像自己在音乐方面,特别是在声乐上开了些窍。我想,这么好的教师,应该到我们学校去讲一讲。于是,我直接找到了我们的校长,说了我的体会。校长说,既然有这样好的教师,就叫全校都听听。安排一下,在大礼堂讲吧。
可是,过了几天以后,吃早饭时遇到了校长,看见他阴沉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不知道为什么。我吃完就走了。后来同学和我说,我走了后,他大发脾气,骂了我一顿。说我一点政治头脑也没有。之后,团总书记就找我谈话了,问我为什么推荐李&#15200;来讲课。
原来,我们学校去中国音乐学院请李&#15200;,那里的人不允许她出来讲课。
&对此,李&#15200;淡淡地、也没什么反映地对我说:“告诉你不要请我,你不听。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对这个事,她再也没说什么。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她已经习惯了吧。
进入文革,她的歌唱活动基本停止了。运动中,我曾去中国音乐学院看过她,那时,她已经过了运动开始的一关,可以自由行动了。她很有意思,也参加了一个小组,好像叫做什么“腾工战斗组”,其实,就是文誊公、文抄公的意思,到处抄写些大字报再贴出来。
文革中,有一次李&#15200;对我说:“我把我57年的材料又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比起现在来……,”话就说到这里了。大概,她要说的话有很多,但也和那时的人们一样,她不说了,只是继续一心一意地去埋头工作,去不停地改造。
她告诉我,在下放到天津附近军粮城的时候,有一天演电影《英雄儿女》,里面有她唱的歌,她非常紧张,怕军宣队又把她纠出来。可是,也为自己的歌声而高兴。
&&&&&&&&&&&&&&&&&&&&&&&&&&&
献给李&#15200;的歌
在1972年,李&#15200;被发现患了白血病,从此,她就开始了养病的生活。她对我说,“听说我得了白血病,有些人看我的眼光都变了。其实,我并不怕。老子说,‘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我不怕。”
我很佩服她的坚强。人,都是想活的,李也不例外。她热爱生活,在医院和家里来回反复之间,在家人的支持照顾下,她坚持了近6年。在她去世的前一个月左右,我到协和医院去看她,她已经是瘦得不成样了,但还是挺起精神来,和我谈了很多。只是,她和我说:别的都可以,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要剧疼一阵,实在是难以忍受。她的学生赶上她疼时来看她,大哭了起来。她还说:趁现在我还没疼,你早些走吧。
过了一个星期,她给我来了封信,谢谢我去看她。还说,目前尚无危险之虞……。
字迹还是那么隽秀有力,但信中看得出来,她实在是热爱生活,她想活下去,努力地表示她还是和平常人一样……。
又过了几个星期,李&#15200;的追悼会通知来了。
有人说,生和死只是个门槛。李&#15200;先一步跨过了这个门槛。但是,她去得太早了。段平泰先生在追悼会上说:“在能干,也可以干事业了的时候,她离开了我们……。”
古人云:生死两茫茫。李&#15200;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人们唱的《燕子》,已经减少了哈萨克族民歌的味道,成了各种各样的《燕子》。但是,它还是李&#15200;带来的那只《燕子》,尽管它长大了,变化了。
&&& 听到现在的《燕子》,
李木先还认得吗?
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人离开我们已经是30多年了。可是,她身后不寂寞。她的家人,她的朋友都在怀念她。而且,还有《燕子》的歌声一直陪伴着她。我们看着下面的歌词,欣赏着这诗一样的词句,心里默默地唱着这首歌,献给李木先吧:
燕子啊! 让我唱个我心爱的燕子歌,亲爱的听我对你说一说,燕子啊!
燕子啊! 你的性情愉快亲切又活拨,你的微笑好象星星在闪烁。
&&&&&&&&&&&&&&&
眉毛弯弯眼睛亮,脖子匀匀头发长,是我的姑娘燕子啊!
燕子啊!& 不要忘了你的诺言变了心,我是你的你是我的,燕子啊!
&&&&&&&&燕子啊!不要忘了你的诺言变了心,我是你的你是我的,燕子啊!
李&#15200;,生于日,卒于日。享年45岁。优秀的中国歌唱家。&
&&&&&&&&&&&&&&&&&&&&&&&&&&&&&&&&&&&&&&&&&&&&&
2008年9月& 为纪念一位老友而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香港有民族唱法吗?青燕子是什么唱法?_民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18贴子:
香港有民族唱法吗?青燕子是什么唱法?收藏
难道香港只有通俗和美声?青燕子演唱组是什么唱法?声音真美呀,好像哪种唱法都不是,感觉好像很纯,天然音色,难道是通俗?
大家对此不感兴趣?
刘凤屏的《八仙过海》有粤剧味儿,不知道声带是否闭合?
对香港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楼主的第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吴碧霞唱的那首《你来了》这首歌是属于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呢?_百度知道
吴碧霞唱的那首《你来了》这首歌是属于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呢?
我感觉是民族唱法,不懂对不对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美声唱法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纠结了国人几十年,这几十年来,凡是个歌,先得定个唱法,然后再说。由于声乐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三种唱法已经不能满足真正唱法上的客观存在,便出现了民通,美通,民美,乱七八糟唱法。听了一下吴碧霞这首《你来了》,唱这歌时候的状态,绝不是严格意义上意大利传来美声的bel canto。也不是中国戏曲和地方曲艺传衍下来的民歌。这只是在一个很好的发声状态下塑畅丹扳柑殖纺帮尸爆建造出来的有中国风格的优美音乐,仅此而已。自我见解,也请其他答者多多更正。
是这个吗?应该是民族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唱法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