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哪些北京小孩子玩的地方方?

当前地点: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其中文法学院曾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临时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有名听凤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县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占地约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院中古榕成荫,典雅幽静。1983年公布成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出自于红河印象,网址:
&&& 周家旧宅,建于民国初年,是旧时蒙自豪绅周柏斋家旧居,南北向,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住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计有主房两院,东侧房两院,共四进四院90间楼房,占地2808.4平方米,建筑面积3258.4平方米。院内和大门方形石柱上刻有对联19副。东侧院的“颐楼”,1938年联大文法学院迁蒙自时为女生宿舍。因楼高风大,同学们又忧国思乡,常彻夜听风难以入眠而称它“听风楼”。此楼原为三层,因遭日寇飞机炸毁顶而改为两层。它既是高层次的民居又是纪念性建筑。
&&& 长桥海位于“个开蒙”城市群的中心腹地,距蒙自县城5km,为一天然湖泊,水面面积11平方公里,总库容。北回归线由碧色寨、长桥海中央一带穿过。
&&& 曹士桂墓位于蒙自县鸣鹫乡鸣鹫村东。青石围砌封土墓,径3米,高1.8米,墓碑高1.38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立。曹士桂(年),字丹年,号馥堂,清道光二年举人,历任江西广昌等县知县,道光二十七年出任台湾鹿港,淡水同知,两次深入台湾内山水沙连等地调查,所著《宦海日记》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和风土民情的重要资料。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安南长官司署故址
&&& 安南长官司署故址位于蒙自县老寨乡老寨村大黑山西麓。元代置舍资千户所于此,因地近交趾(今越南)改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所,以御交趾。明初,土司那由以其地归附,置安南长官司,授那由副长官,为临安府所辖九长官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年)土舍那代作乱被诛,省归新安所御千户所管辖,天启元年(1621年)王弄山长官司土目沙源阻击交趾进犯有功,复设安南司,沙源又以屡建军功升擢宣府使。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子纱定洲叛乱,顺治五年(1648年)大西军李定国于阿米洲佴芹擒沙定洲而诛之。故址现存覆盖式柱础六个及残砖瓦堆。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出自红河印象,网址:
红河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州府——蒙自。蒙自享有“滇南明珠”的称誉,是历史悠久的边陲重镇,物产丰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景色旖旎,民风淳朴,四季如春,是近代云南省对外贸易、商业、金融、邮电事业中心。蒙自人文底蕴深厚,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等名校曾在此办学,著名学者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张奚若、吴晗等在此留下讲学足迹。红河学院依托地域经济文化特色,以改革和调整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为支撑,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致力于培养民主、理性、笃真、善思的全面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滇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以及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大学。红河学院倡导“在开阔畅达、钟灵毓秀的环境中培养和塑造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速基本建设,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总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额22363.3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3208万元,藏书46.74万册,同时,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和管理设施。学院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余人,其中国际学生200余人。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19人,教授22人、副教授9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3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先后聘外籍教师15人。学院教师出版论著、教材60余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32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59篇。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红河学院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地域发展动态相适宜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的整改优化,加强学科间渗透交融,汇聚学科骨干,形成学科梯队。学校现设有人文科学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学院等12个院系,形成了主要开设3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办学格局。红河学院积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合作研究、科研开发等项目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色国际开放合作模式。目前学校正稳步开展国际学生汉语预科学习、四年制本科等学历教育和各类中、短期培训,加深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南亚诸国的教育合作,留学生规模居云南省前列。& &&&
民族民俗文化
独具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
1、民族民间音乐
  蒙自民歌是由彝、苗、壮族和汉族民歌构成其主体,是红河民歌的组成部份。随着各族人民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流传。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广博是令人惊叹的,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生产劳动、民族风习等等,大都以民歌的形式来传 承。民歌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用歌唱的形式,敏锐地反映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幻想出冥冥世界中众多现象和事物的产生;记述了劳动生产的实绩,民歌已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早在二千多年前蒙自就有了以青铜器为标志的社会文明。红河流域古老的历史文化,在蒙自各族民歌中可以得到见证。如彝族民歌叙事古歌《猿猴变人》,《造天造地的人》、《独剩兄和妹》、《寻笑根》、《钻木取火》和苗族叙事古歌《起祖的故事》都生动地反映了彝族、苗族祖先对人类世界万物起源的质朴的认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对万物的由来和推源传说也别具一格的,对世界万物存着童心般的幻想,对人类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如何用火而叙述《钻木取火》的过程,甚至对“笑”这一人类本能也天真地去《寻笑根》追溯其起源。这些珍贵的民歌,能让我们洞悉人类童年时代的古老文化遗风,对认识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彝族祭祀歌《祭龙调》表现在祭祀活动中,通过祭祀“龙树”求得神的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反映彝族人民崇拜大自然神的观念,活动一般以寨子为单位,杀牲共祭,《祭龙调》就是在祭祀时唱的歌。苗族祭祀歌《烧灵》(又称“烧七”)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有着古老的传统。《烧灵》是在死者去世后12天后举行,死者家在堂屋设灵堂,昼夜击鼓、钗、敲锣,唱祭歌,吹芦笙来悼念亡灵。死者亲属和乡邻届时都会来悼唁,并向主人询问死者的死亡原因,双方一问一答,若属正常死亡,亲属和乡邻就参加悼念活动,反之,则表示不满,当即返家。祭歌由师傅主唱。  彝族民歌中生活小调占有很大的比例,内容丰富。如《阿妮喜山妮》(阿姐们来玩),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婚嫁歌。过去,彝族姑娘出嫁头三天,村里的姑娘小伴相邀到新娘家,通夜唱歌跳舞,或表示祝愿,或表示依依离别情,曲调明朗激越、情感强烈、反复咏唱、边歌边舞、如醉如狂。又如《阿嫫傣傣妮》(阿妈的姑娘爱巴鸟)、《猜拳调》,《劝赌调》这些小调民歌大都一曲一词,流传很广。还有一些民族
特色较浓的爱情小调如《三棵杉树做门销》《走了一湾又一湾》,《五月栽庄稼》等等,这些爱情小调,曲调完整很有韵味,歌词形象生动,曲调温柔清丽,刻划出一个个纯朴的彝族少女的形象。  大约清代随着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的日益扩大、深入,蒙自城乡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洞经坛,经坛中为诵经服务的洞经音乐,是中原和江南流行的中国传统古典曲牌音乐,这些曲牌融“南乐”和“北乐”之精萃,源远流长。洞经音乐的历史价值和音乐研究价值极高。随着洞经坛活动的开展洞经音乐在蒙自扎下了根。此外,由外地流入而逐渐地方化了的蒙自曲牌体说唱音乐——蒙自杨琴的演奏,演唱活动也很活跃。
2、民族民间歌舞
(1)彝族花灯舞蹈
  蒙自为历代兵防重镇。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开蛮荒之地。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中央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蒙自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兴盛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  蒙自彝族花灯发祥长桥海边的彝乡辛乙孔村(即今雨过铺镇永宁村),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辛乙孔村就有了花灯演唱活动,并在本村秀才杨鸿仪的倡导和参与下,取当地民间素材编剧入戏,嘲讽鞭挞强权,揭示民间疾苦,传达底层贫民寒士的喜怒哀乐之情于说唱花灯歌舞之中,留下了《小鲤海》、《花鼓公》、《打渔》、《放羊》等十多个剧目及《金银点》、《猜花调》、《梳妆调》、《拜年调》等十多首曲目。  蒙自彝族花灯融歌、舞、剧于一体,行腔道白皆为汉语,生、旦、丑、末同演文戏,剧情活泼、语言诙谐、舞姿优美,乐曲欢快。器乐以四弦、三弦、滇胡、京胡为主,无打击乐。道具仅为巾、扇、花鞭。生、旦、丑、末角皆有一定行头,脸谱崇自然淡妆。&&&&蒙自彝族花灯在知识分子的参与下,经历代艺人的锤炼,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民歌风韵自成一体,深深植根于红河南岸彝族民间,历百余年而不衰。  蒙自彝族花灯以行会的形式生存和发展。早期的民间花灯会组织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仪,即新春开灯,设祭“冲天烽火唐王花灯神位”、执牌灯彩妆游街、逐户向
会员拜年、设场公演,正月十五之后“封灯”。会员户必须是演员,每年须捐缴一定会费;当灯会应红白喜事邀请演出时,收取一定演出酬金,以补助活动经费、添置服装、道具和乐器。  蒙自彝族花灯注重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倡导“编戏要有益风化,不唯娱乐而作”,艺术上追求“唱有韵味、舞有弦点”。  蒙自彝族花灯师承传代,口授心领,继承师出一门,演技各展春秋。广泛流传于建水、开远、个旧及蒙自县内彝族民间花灯,皆由永宁村第二代花灯艺人李展所传。至今,永宁村第五代花灯艺人杨锦辉及其弟子们仍活跃在传统彝族花灯舞台上,在继承和创新中,积极为本民族传统习俗服务,为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服务。  彝族花灯是一种歌、舞、剧相结合的地方民间戏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传统舞蹈有《拉花 》、《花鞭》、《绿翠鸟蚌壳舞》、《板凳龙》、《打花鼓》等,多为婚、丧事服务、重娱乐。  彝族花灯舞蹈经过长期锤炼,按照彝族人民“又要规矩、灵巧,另要大方、豪爽”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拉 花  《拉花》是彝族花灯中的“团场”舞蹈,起着开场,镇场的作用。旧时跳“拉花”,男子手部动作有欲摸女子胸部之势,女子则在胸前环遮绕挡。整个舞蹈在“欲摸”和“遮闪”之中相映成趣。现在的“拉花”已摒弃此意,并渐演变成一种调度多变,舞姿新颖优美迷人的多人团场舞,使开场气氛更热烈。此舞蹈属一种基本组合舞蹈,较能概括地反映出彝族花灯舞蹈的表演技巧和风格特点。打 花 鞭  “打花鞭”也叫“打霸王鞭”,是彝族花灯歌 舞中的一种技巧性舞蹈,贯穿在花灯歌舞《四大臣》中表演。也可单独成舞。亦能自娱玩乐。音乐《猜花调》、《梳妆调》等比较优美欢快,直到现在只要是彝族集居地区,不论山区还是坝区流传都比较广泛。绿翠鸟与蚌壳舞  《绿翠鸟与蚌壳舞》是一种带有戏剧情节的表演性习俗舞。亦近乎街头活报剧。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流传在蒙自彝汉民间。婚、丧、喜庆节日都能演出。  传说:姜子牙在铺佐周武王伐纣之前,隐居山野,常直钩垂钓于江中。一天,见一翠鸟狠命追啄一蚌,便以自己钓得之鱼引诱翠鸟,从而保护了蚌,原来,这蚌本是天宫一仙女,因思凡欲奔人间被玉帝发觉,罚其
变作蚌精永居水中,永不得见天日,并命一天神化作翠鸟临海监视,见蚌出水便立即啄死。《绿翠鸟与蚌壳舞》表现的就是这神话故事。初期仅有姜子牙、蚌精、翠鸟三个演员,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喜庆节日的大型广场舞蹈。板 凳 龙  《板凳龙》是一种以长条凳为道具,拟“龙”翻腾的娱乐健身性舞蹈。二十世纪初传入蒙自,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渐渐成了民间“花灯会”的一个热闹节目。此舞除了在喜庆节日演出外,每逢村中“祭龙求雨”时,作为一种祭祀娱神舞蹈表演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 花 鼓  《打花鼓》是歌、舞、剧相结合的传统彝族花灯剧目,反映了一对安徽凤阳花鼓艺人去云南的所见所闻,唱词 内容可根据演出地区的特点即兴创作、改编、舞蹈动作欢快、潇洒。
(2)彝(聂苏)族土风舞
阿尼西山妮(又名“阿尼姑娜”)  《阿尼西山妮》是蒙自坝区彝(聂苏)族青年妇女送新娘时的一种自娱性习俗土风舞。“阿尼”即“阿姐”,“阿尼西山妮”意为“阿姐是西山上下来的姑娘”,传说是天上七颗星星变成的仙女,是能歌善舞的舞神,每当有求,必到人间与姑娘们同乐;有“阿姐(妹妹)们来玩乐”之意。  蒙自坝区聂苏风俗,每当姑娘出嫁前三天,同村的姑娘小伴便互相邀约,用围腰、衣襟兜着瓜子、花生、糖果等食物,聚集在新娘家里,大家在闺房中一边分享带来的食物,一边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兴玩乐,直到新娘出嫁的当天晚上,众女伴们在新娘家里唱跳叙故,说是“不能让闺房空着,还须守夜”。  《阿尼西山妮》在蒙自聂苏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古时候,这一带有一恶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凡佃农家姑娘出嫁,娶媳妇,他都必须先占有三天的“初夜权”,被他侮辱的姑娘不知有多少。有一次,又有一个姑娘要出嫁了,为了保护姑娘的贞操,反抗这种野蛮的霸规,聪明的姑娘邀约了全村的姑娘于家中结伴相守三天三夜,因长夜难熬,便唱歌叙情、作舞为乐,并诡称有天上舞神——“七姑娘”来附身跳舞,借此求助神力,智慑恶霸。借于神力、众怒难犯,恶霸终于不敢下手,姑娘们胜利了。于是世代沿袭相承便成了此俗此舞。  《阿尼西山妮》排除男性,为多人集体舞蹈,唱词用彝语演唱,内容多为描述彝族人民生产生活情景和相互叙述思念之情,动作多模仿生产、生活
、娱乐状,其中“邀伴”动作和韵律最具个性,“从斗搂”(草墩舞)最具民族特色,“笆笼娘娘”和“七姑娘”是请神和娱神舞蹈。总的来说,整个《阿尼西山妮》舞蹈动作优美、旋律动听,具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彝族地区(主要是坝区)流行甚广,至今,只要走进彝族寨子,60岁以上的妇女几乎全会讲述和唱跳,部份中青年妇女也能说说会唱几曲,优美、抒情、逶婉的曲调,深受广大彝族妇女的喜爱。                                              出自于网址:
                      杨稀饭  冰稀饭是蒙自很有特点的小吃。蒙自城里卖冰稀饭的其实有好几家,但专营稀饭的就只有“杨稀饭”一家。“杨稀饭”原来开在新牌坊红河影院对面,现在搬到桂林街与环城南路交叉路口(蒙自二小旁)。稀饭有甜味和咸味的两种。甜味的是红豆稀饭,冰凉可口,最适宜天气热的时候吃。真正要吃味道,还得吃咸味的。咸味的其实就是花生稀饭,本身没有味道,要放佐料吃。佐料有鱼腥菜、生姜茉、生韭菜、苤菜根、乳腐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蒙自城里曾经有个“雷稀饭”,朱自清散文《蒙自杂记》里有所记载。不过现在早就没有了。现在的“杨稀饭”,我揣想恐怕是从当年的“雷稀饭”那里传承下来的吧,因经营稀饭店的老板姓杨,故取名“杨稀饭”。
                     蒙自小红枣  小红枣是蒙自县的一个优良地方果种,栽培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90年代以前仅限于庭院种植,分布零星,面积为1000亩。1998年县委政府加大了小红枣产业的发展,我县小红枣产业因此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全县有小红枣面积2.26万亩,投产面积6819亩,产量2058吨,产值1440万元。&
  蒙自县小红枣以甜脆、水分多为其主要特点,品质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销售前景较好,2005年9月在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参评获优质水果奖。蒙自小红枣在每年7-9月成熟上市,市场平均价达每千克8元,省内外前来收购的客商云集,多数客商还直接到枣园内进行收购。产品除在本区地市场及省内各地销售外,主要销往上海、浙江、四川、两广等省市。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汤、片和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鸡、鸭、排骨、猪筒子骨等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先把鸽鸡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营养非常丰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赞不绝口。
&&& 过桥米线集中地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过桥米线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县城。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现在犹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个小岛,岛上不公有亭台楼阁,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参天,景色优美幽静,空气清新宜人,是附近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去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往往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天长日久,身体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很长时间仍角温热,便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鲜美,收生也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道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仿照书生妻的做法吃米线,过桥米线从此流传开来。经过后人的加工改进,过桥米线越做越好,越传越远。
  蒙自过桥米线以“菊花过桥米线”为最佳,其配料考究,调味齐全,制作精细,汤味香醇。其制作首先是煨汤,故入猪骨、猪肉、鸡鸭等浑料煨煮。煨煮时火功要考究,先用旺火。
&&& 食技&&   &   第一次吃过桥米线一定要先学点常识,正确的吃法不但关系品尝到美味,更关系到食客的“人身安全”。&&   &   过桥米线会同时上桌滚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达到170度,云南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游客的事件。吃惯了过桥米线的云南人会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咸菜碟(多为酸辣口味),在云南不讲究的农家,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而在城市的餐厅一般就只提供两种左右了。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   食道&&   &   一碟香酥 三年学徒&&   &   吃到正宗道地的过桥米线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云南也是如此。虽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过桥米线对原料和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云南只外经营的商家,如果没有运输和采购上的能力,或者规模、档次上的经营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来。即使对于云南当地的厨师来说,料理出过关的过桥米线也需要多年的经验。&
  过桥米线的水准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汤。用的是老土鸡、老鸭、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纯鸡汤太鲜,夺味)经六、七个小时熬制,之后再调好汤味待用。配汤的比例很关键,各家的好坏全在这汤上看高低。汤要滤过,使其清澈透亮,师傅们都是每天半夜三、四点钟熬汤,当天熬当天用。&&   &   荤、素料盘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鱼片一定要用新鲜的生乌鱼片,火腿必须是云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荤料盘里的“香酥”,用的是农民家自养的吃粮食、菜叶的猪,精选五花肉切好腌制后,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种小配料其实有挺大学问,就连猪肉的不同部位做出来的香酥味道都会不一样,所以行内有“一碟香酥,三年学徒”的说法。&&     食趣&&   &   经营过桥米线的店家在云南多如牛毛,依据各店的档次不同,价格多在5元到一百多元。而目前更出现了500元的过桥米线,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配料达到四五十种之多(有点像套餐),从龙虾、海参到各种山珍,还囊括了云南的风味炒菜,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从昔日的街边小吃发展到今天的昂贵大餐,不知是过桥米线的幸还是不幸。&&   &  & 食魅&&   &   最正宗的在蒙自&&   &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据说最大的碗可以给小孩子洗脸!再说过桥米线有几十种配料,碗不大也着实装不下。第二是汤滚,高汤起锅后用油封住,上桌时看起来死水微澜,其实温度能把生肉烫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过桥米线的配料中荤菜几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飞薄,全靠那碗汤烫熟。第四是料多,云南人把过桥米线叫作一套米线,稍有档次的一套米线配料就能有十几种,包含了许多云南的土特产。&&   &   食地&&
  要吃真正的过桥米线,要到其发源地蒙自,那里曾是云南南部的文化中心,还保留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尺轨铁路。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考究,调味丰富,制作精细,汤味香醇。最经典的是“菊花过桥米线”,即在配料里加入新鲜的菊花。在蒙自较有规模的过桥米线馆有天马路上的天源大酒店玫瑰餐厅、观宝大酒店;银河路北段上的江氏兄弟桥香园、华光酒楼王记菊花过桥米线;文翠小区缅桂路5号的哈妮土鸡过桥米线。蒙自过桥米线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已发展有多种口味的过桥米线。如:铜锅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牛肉过桥米线、狗肉过桥米线、兔肉土罐过桥米线、纯鸡肉过桥米线、驴肉过桥米线、洋鸭过桥米线、鸽子过桥米线等……。价格从十几元到百元不等。&& &&&&&   以过桥米线的发展史为主线,以“滇越铁路”的兴建为衬托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天下一碗》已经央视于2005年10月在蒙自开机,近期已拍摄完毕。&&
  该剧描写了晚清举人程华强,弃官之后改卖米线,并把过桥米线做成了“天下一碗”的故事。该剧大部分外景都在红河州内拍摄,是央视首次将历史传统小吃的故事表现为“吃文化”的大戏。片中女主公对过桥米线独到精心的追求,被誉为中国版的《大长今》。据悉,该剧即将在中央电视台上映,这也是过桥米线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的故事,首次随《天下一碗》登陆央视。
& 土地资源&
  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土、赤红壤、石炭岩土、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褐红土、紫色土9个土类,15个亚类,20个土属,63个土种。全县耕地面积41.71万亩,其中坝区耕地面积30.3万亩,是全县主要农业区。土地后备资源充足,随着坝区水利条件逐步改善,土地资源潜力将充分开发,有条件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 水资源
 & 全县年降水量约25.7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约8.74亿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239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地表水量的25%。无入境水,有出境水4.2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6万千瓦。 &&& 矿产资源&
  矿产有银、煤、锰、铅、锌、铜、锡、磷等9个矿种,查明矿点15处,探明储量银4044吨,煤12亿吨,锰412万吨,铅、锌187.5万吨,铜13万吨,锡3.6万吨。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一定规模,年产银20吨,锡6吨,铅、锌矿30万吨,锰矿3万吨,煤4万吨。在已查明和开发的矿点中,以白牛厂银多金属矿最具开发价值,潜在价值100多亿元,是国内较大的银矿。现已投资近亿元,建成日选1000吨、年冶炼1万吨的生产系统,冶炼出第一批白银,随着大规模开发,将建成崭新的“银都”。 &&& 生物资源&
& 境内气候具有北热带到南温带各种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有200余种,500余属,普通植物2500余种。竹类、菌类、药用植物数百种,牧草百余种。在全国植物分类中以蒙自命名的有48种。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多歧苏铁和4种二级、3种三级濒危、渐危珍稀树种。有一类保护鸟类斑嘴鹈鹕、彩鹳、白鹦、黑鹦和14种二类保护鸟类,还有1种一类保护兽类,8种二类保护兽类。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大,极富吸引力。蒙白海关税务司署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占地86平方米,位于南湖东南隅,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保存完好;蒙自法国领事府位于县城东门外,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兴建,占地约400平方米,中国宫殿式结构,法国古典式门窗;哥胪士洋行位于县城东门外,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15年重建,法式楼房,为近代云南较早外资企业遗址;法国监狱位于县城东村南侧,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法帝殖民统治的见证。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散布于县城。改革开放20年,尤其在“九五”期间,开发建设“一片三线”特色旅游线路。蒙自坝区片的南湖公园面积41万平方米,亭台水榭,波光粼粼,53个景点点缀于湖水岛屿间,构成滇南最美的城市园林景观;新安所3万亩石榴园生态农业景观,气势恢宏,行于其间,观绿叶红花,赏硕果累累。东线上的革命圣地一中共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位于芷村镇查尼皮村,占地近9000平方米,场馆设施齐全,庄重肃穆,前来瞻仰参观的人士络绎不绝;佛教胜地静灵山位于鸣鹫村,山势陡峭,岩峭壁间有一洞,开阔宽敞,清初凿石窟佛像22躯,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洞中有洞,有“滇南第一洞天”之称;清朝时沿山势建成一个“藿”字形的建筑群,构思精妙,技艺高超,冠于全滇;南线上位于冷泉镇的绿翠潭,青山茂林环绕其外,潭水清澈,神奇莫测;东南线上的桃花山、五里冲水库自然风光宜人。
   出自于红河印象,网址:
  2002年,全县总人口32.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8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农业人口25.75万人,占80.2%。汉族13.39万人,占总人口的41.8%,彝、苗、壮、回等19种少数民族人口18.64万人,占总人口的58.2%。
&&&&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67.7米,最低海拔200米。地貌分盆地、山地、岩溶三类。盆地由蒙白坝、草坝、大屯坝3部分组成。坝区面积544.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1683.8平方公里。境内有9条山区长流河及坝区3条间歇河,分属红河、南盘江两大水系。坝区还有长桥海、大屯海2个天然湖泊和南湖1个人工湖。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815.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234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2%,无霜期337天。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
—— 县情简介 ——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7镇4乡、86个村(居)委会、1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691个自然村、992个村民小组,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总人口39.0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3.03万人,暂住人口6.0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31万人、农业人口26.45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58.5%、80%。辖区内有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红河工业园区。 —— 自然区位 ——   蒙自县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海拔最高处2567.8米、最低处146米,北回归线横贯县境,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8.6℃,年均降雨815.8毫米,全年无霜期337天,年均日照2234小时。蒙自坝是云南省六大坝子之一、红河州乃至滇南最大坝子,坝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高于全省坝区面积比重18个百分点。全县可耕地110.45万亩,人均3.34亩。境内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2.12亿立方米,城市日供水现状6万吨、中远期规划16万吨,坝区水利化程度达75%。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现代特色农业深度开发。同时,孕育了银、锡、铅、锌、铜、煤、大理石、磷、铀等丰富矿藏,其中蒙自县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已探明为我国目前最大银矿。  蒙自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东南半岛地区的咽喉,处于辐射国内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两大“扇面”的交汇点和昆(明)河(内)国际经济走廊的中心节点,北距省会昆明289公里,南距国家一类口岸河口168公里,东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滇越铁路和在建的泛亚铁路东线(昆明—新加坡)纵贯县境,在建的昆(明)河(口)(国道326线)和广(西)临(沧)(国道323线)两大高速公路在蒙自纵横交汇,并计划在蒙自新建红河机场,计划开发距蒙自58公里可直抵越南海防港的红河水运,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枢纽。 —— 历史沿革 ——   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置蒙自县至今。中法战争(年)结束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为适应对外通商需要,清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通商处所,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同年,清廷在蒙自设分巡临安开广道,下辖临安府(今建水县一带)、开化府和广南府(均属今文山州一带),兼管即将正式开关的蒙自海关关务。由此,蒙自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的滇东南军事、政治中心。光绪十五年(1889),蒙自海关落成并正式开关,这是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日,蒙自解放,蒙自县人民政府隶蒙自专区,专区行政公署驻蒙自。日,蒙自专区与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驻地在今元阳县)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蒙自。1958年7月,红河州人民委员会由蒙自县迁往个旧市。日,蒙自县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12月18日,被列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县。日,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红河州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同年7月11日,云南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建设以蒙自为核心的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同年11月18日,红河州建州46周年暨州府迁移蒙自庆典在蒙自举行,标志着红河州州府正式迁移蒙自县暨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同日,“云南省红河工业园区暨红河钢铁有限公司百万吨钢铁项目奠基仪式”在蒙自县雨过铺镇举行,蒙自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标志着红河州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 县情特点 ——   区位显要,雄镇南滇。蒙自是云南乃至大西南连接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枢纽,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条件齐备,有着构建区域性国际大通道枢纽,通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建设进出口加工业基地的便利条件。蒙自为历代屯兵重镇,1915年朱德在此率部誓师护国讨袁,现为全国驻军最多的县份之一。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曾迁来蒙自,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驻蒙讲学。蒙自成为云南近半个世纪的商贸、金融、交通运输和外事活动、革命活动的中心。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保”文物单位6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蒙自承载着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丰厚积淀,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堪称一座彪炳史册、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现代科教、体育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较大潜力。  土地宽广,物华天宝。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是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的投资创业热土和北回归线上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优越条件,是享誉神州300年并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的“中华名小吃”——“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和历经700个春秋铸就的中国石榴之乡、中国十大知名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我国目前最大的银矿和正在崛起的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  机遇垂青,前景广阔。当前,蒙自赶上了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合作、红河州新州府和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按照云南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关于“做大蒙自,做强(个旧、开远)两市;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打造滇南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蒙自县将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发展。到2020年,使蒙自城市建城区达62平方公里,县域城镇人口达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0%,建成红河州新州府、云南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发展成为以生物资源加工、出口产品加工等为主的新兴工业加工区和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早日建成中国滇南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构建实力雄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文化灿烂、特色鲜明、最适宜人居发展的的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云南第二大城市,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发展现状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创新机制增活力,务实拼搏求跨越,推进了各项事业提速提质提效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8.7%;人均GDP达7506元,提前五年实现了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3.3亿元、2.21亿元,年均增长24.7%、24.6%。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增长59.4%。“十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68倍。200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66.49亿元,现金收、支合计200.7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3.35倍;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5.7∶26.9∶37.4变为2005年的24∶35∶41。城市建城区达20平方公里,居滇南首位。蒙自县被评为2005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跻身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行列,还相继被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首批科技工作试点县和云南省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成功协办了“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和“云南省第七届民运会”,成为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的主赛场之一,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云南省首批“平安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 —— 发展思路 ——   未来五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蒙自县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区位、自然、人文、产业、行政等战略资源优势,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按照“46663”的发展思路,即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四大目标,实施产业强县、城市兴县、文化立县、环境优县、开放活县、民本稳县六大战略,培植矿冶加工、特色农业、生物创新、房地产和建筑建材、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建设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物流商贸旅游、金融、信息六个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实力蒙自;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活力蒙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蒙自;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打造平安蒙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和谐蒙自;培育城市文化个性,构建滇南之心,打造魅力蒙自。  蒙自——这一和谐发展的新州府、新兴产业聚集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家园、滇越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多元文化名邦和红土地上的科教城,必将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激流勇进,奋发有为,在祖国南疆沃土展翅腾飞! 位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文山县,南接屏边苗族自治县,西连个旧市,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由境内雨过铺乡仁厚村、大屯海西坝一线穿过,地垮北纬23°01′—23° 34′,东经103°13′—103°49′之间,全县总面积230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994.36平方公里,坝区面积316.6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3万人,辖7镇4乡。县域内最高海拔2567.8米,最低海拔146米,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占县境面积22%的蒙自坝,是红河州第一大坝子。蒙自置县始于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沿至东汉,三国至西晋隶兴古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蒙自县,治所在今蒙自县城,县名沿用至今。1950年隶蒙自专区,县城为蒙自专署所在地。1957年隶红河州,县城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1958年,自治州人民政府迁往个旧市,于日州庆时迁回。蒙自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州府,北距昆明289千米,南距国家级口岸河口168千米,历史至今有米轨铁路联结,陆路、水路畅通无阻,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历来被视为滇南重镇。随着泛亚铁路、红河机场和昆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蒙自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经济大循环的“大动脉”,滇越国际大通道上最重要、最便捷的枢纽城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越南 “两廊一圈”(两廊即昆明—河口—河内—海防经济走廊、南宁—友谊关经济走廊,一圈即北部湾经济圈)、昆河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红河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蒙自将成为我省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的前沿阵地。蒙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6米~2567.8米之间。县城海拔高度1302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坝区干热,山区温凉。年降雨量1097.2毫米,年平均气温18.8℃。全县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200余科,500余属,2500余种。其中,有珍稀树种7种,但已濒危。动物有黑麂、马鹿、大灵猫、林麝、獐子、岩羊等。矿产资源有银、锡、铅、锌、锑、锰、磷、煤等8个矿种,已查明的矿点有白牛厂多金属矿、茅山洞锑矿、木梳坎锡矿、岩子脚锰矿、烂木桥磷矿、石灰窑褐煤矿等18个矿点。水资源较为贫乏,全年径流总量8.74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688亿立米,地下水2.273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天然湖泊两个,较大的泉水22处。 景点介绍南湖南湖位于蒙自县城南,总面积41万平方米。最初这里是雨水汇合成的小 泽,又名草湖。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在湖中堆积成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 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公署内竹秀林幽,鸟语花香,一个个精巧雅致 的亭台楼阁隐于翠绿丛中。公园内终年杨柳依依,四季碧波粼粼,景致有如 仙境。从前,当地的文人学士常喜欢到这里吟诗作赋,发奋苦读,故又称 “学海”。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起源于这里。玉皇阁 又名通明阁。在蒙自县城承恩街口东侧,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玉皇阁及东西两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阁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顶,通高约20米,面阔,进深各19。1米,梁架斗拱用材粗大,,阁内存明永历五年(1651年)《常住通明阁碑》及清康熙二十六年(1627年)《重建通明阁碑记》。东西两阁位于玉皇阁两侧,清雍正十二年(1731年)建,重檐歇山顶,通高12米,面阔,进深各12米,具清代早期建筑风格,三阁鼎立为蒙自县城时代最早的一组建筑。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缘狮洞缘狮洞位于蒙自县鸣鹫乡灵鹫村静灵山的悬崖峭壁间,俗称观音洞。从 山脚到洞口有100多级石阶,洞口高约10米,宽约4米,挂有琳琅满目的牌匾。 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清初石窟造像20多尊,过去曾有“滇南 第一洞天”之美誉。诸天寺 在蒙自县新安镇南屯街西北隅,始建于明嘉靖初(1522年)。寺内铜钟年款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清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山门,中殿,后殿,两厢等建筑。中后殿皆单檐歇山顶,中殿具清初建筑风格,后殿斗拱装饰精巧,寺内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常住田碑》及雍正,乾隆间的《断案碑》记寺院始末。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蒙自租界址 位于蒙自县城。中法战争之后,根据1878年签订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开为商埠,县城东门外辟为租界址。蒙自海关,法领事署随即建立,法,英,意,日,德,美,希腊七国设领事。洋行,银行,铁路局,监狱,教堂,酒店等相继建立,计30余处。于1889年开关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恣意掠夺。现存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署,花园,监狱,希腊哥胪士洋行等五处,为帝国主义侵华遗迹。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建筑曾用作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校址。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一多先生旧居 在蒙自县城南湖旁原希腊哥胪士洋行二楼。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后,1938年春在蒙自设文法学院。闻一多在南湖边哥胪士洋行一间14平方米的宿舍里潜心治学,很少下楼,邻居郑天挺教授约他说“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大家称他的宿舍为“何妨一下楼”。现已开辟为闻一多先生事迹和西南联大分校史略陈列室。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其中文法学院曾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临时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有名听凤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县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占地约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院中古榕成荫,典雅幽静。1983年公布成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在蒙自县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坐东朝西。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王喆墓 在蒙自县新安镇南1公里黄栗树坡。圆形围石封土墓,墓高1米,径3米,碑坊式墓碑,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立。王喆,字二吉,一字梁溪,蒙自新安所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贡生,早年科举失意,在本乡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其门人王诺,尹宗梁,杨潞,王锡圭等皆以文学成名,著有《王喆诗集》传世。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邓学先墓 位于蒙自县新安所镇南1公里任家坡。圆形围石封土墓,高1米,径3米,碑坊式墓碑,高1.08米,宽85厘米。邓学先(年),字典于,号虹桥,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虹桥善诗文,有《抱其书屋诗集》收入《云南丛书》,后人有集《虹桥遗诗补》一卷。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宝洞 在蒙自县南20公里五里冲水库。石灰岩溶洞,深约500余米,由三个厅堂组成,洞内景色既有凝固的石瀑布,又有定格的石梯田,高低错落,令人叹为观止,与洞外五里冲水库相映成趣,为蒙自理想的旅游胜地。&&观音殿 位于蒙自县东与攀枝花村毗邻的布衣透壮族村二龙山。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浦江清,汤用彤,钱穆等同游二龙山,登玉皇阁,对寺院有详细记录。现玉皇阁已倾祀,存阁后观音殿,近年来已重建山门,大殿。此处深藏山坳的古寺,以其深幽的环境,吸引着香客和游人。
没有地点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小孩子玩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