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之吻下载正片出来了吗?

时间: 19:52 来源:转载 编辑:lucy
你也可以分享到:
yy手机电影 94k 760*580校墓处 mp4格式下载 3gp格式下载 高清电影下载 丫丫手机 39k 402*300校墓处 mp4格式下载 3gp格式下载 高清电影下载 丫丫手机 7k 287*161校墓处 mp4格式下载 3gp格式下载 高清电影下载 丫丫手机 16k 286*226传奇之王 mp4格式下载 3gp格式下载 高清电影下载 丫丫手 18k 187*272群交情色电影,yy手机黄色电影下载,快播淫肉电影
34k 250*320
400 人浏览美术演义—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
&&&&&&&&&&&&&&&&
/ 美术演义—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 
第五回 文艺复兴众画家垒筑历史高峰 佛罗伦萨三杰才执掌时代牛耳  意大利大放光彩。三巨匠脱颖而出。百岁的提香得了鼠疫。丢 勒的妻子在街头卖版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是个谜。米开朗基 罗的墓碑上刻的是“大卫”。拉斐尔爱圣母。  话说到 14 至 16 世纪,世界绘画史上崛起了一座巍峨的高峰。四百多年 来,让无数的艺术家敬仰不已。它,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绘画。提起文艺复兴,在这里有必要费些笔墨做一番介绍。 经济往往总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后盾,文艺复兴也是如此。公元 13、14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和骑士阶层开始没落了,富有的商人、市民开始强大 起来。这在意大利表现得最突出。  意大利半岛是联系欧洲和东方的纽带。印度、波斯的物产,特别是香料, 非常受波斯人的欢迎。商人们经常用马和骆驼驮着这些物产,横越小亚细亚, 然后装船运到意大利的港口。在那里上陆后运往欧洲各地销售。意大利的港 口,特别是威尼斯,垄断了这种通商利益。  后来,这种利益受到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的威胁。于是,发生了著名 的十字军东征的战役。从 1096 年第一次远征以来,一百七十年间,开往小亚 细亚的大军就有九次。十字军东征,一般都称为了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但是, 其中的商业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说,这次东征,是威尼斯的商人们为 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极力劝请罗马教皇和王公贵族发起的。远征,使威 尼斯更加繁荣起来。同样,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商业也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富裕的商人。就这么,崭新的商人文化和市民艺术诞生了。这种市民的文化艺术运动,就 是“文艺复兴运动”。被中世纪近千年的禁欲主义笼罩之后,市民们十分渴望自由欢乐。他们对教会宣扬的“神性”、“神权”、“神道”深恶痛绝,对封建等级特权与 禁欲主义,展开了猛烈地抨击。在斗争中,他们借助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有 力武器。尤其是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的许多艺术家和学者,不能 安居乐业,就带着珍贵的书籍、古希腊艺术品等,亡命逃到意大利讲学,更 加深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于是,轰轰烈烈的“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 就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从 15 世纪中期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很快传播到欧洲 各国。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它的核心思想,就是 提倡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的幸福高于一切,蔑视所谓的“天 堂”。同时,也瞧不起贵族的世家出身,嘲笑僧侣的愚昧无知,提倡科学, 自由。在美术创造上,主要描写人和人的生活。构图讲究变化,强调色彩明 朗,线条生动活泼。自由的艺术环境,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几大画派。而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成就最 高。这个画派里云集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美术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地表 现了崇高的人性和人的情感,否定被神权支配的基督教神秘主义。他们把解 剖学和透视法,用于美术创作,使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空间布局合理。让我 们看一看,他们在世界画坛上的辉煌成就吧!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较早有新意的画家,是奇马部埃。据传说,他从小喜欢画画,每天都去看亡命逃到佛罗伦萨的一个画家画画。当时, 他就从这个画家身上吸取到了希腊精神。后来,他很快成为一名匠人画家, 他的画,表现出了中世纪画从来没有的生气。  可以看看他的《圣母与圣婴》。画上把重要的人物画得大,次要的人物 画得小。可以看出来,他还是在用观念绘画,构图还算不上非常合理,技术 上也还有点拘泥形式。不过,与中世纪的作品比较,那要自然生动得多。  奇马部埃还留下了这样的传说。他受佛罗伦萨市民的委托,为一个教堂 画一幅祭坛画。在他以前,佛罗伦萨的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绘画。 人们从他的画室到教堂,排着热闹的长队,举着旗子,吹着喇叭,运送他的 作品。后人称奇马部埃为“画家之父”。  奇马部埃和当时的匠人画家一样,经常到各个城镇巡游。他还受到那波 利国王的邀请,为国王工作。有一天,他在郊外散步的时候,发现一个放羊 的男孩,正在石头上不停地画着什么。他走近一看,男孩长着一个古怪的面 孔,但是,他画的画却非常好。画的全是羊的画像,这使奇马部埃很佩服。 于是,他劝男孩说:“你不要放羊了吧!作我的徒弟,好不好!”  当然,这个男孩是求之不得的,有说不出的喜悦。他回家告诉了父亲, 马上得到了父亲的允许,作了奇马部埃的弟子。他的技术提高相当快,后来, 终于超过奇马部埃,成为一代大师。当年的这个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乔托。 当乔托渐渐成为一个大画家的时候,按照当时的风气,要游历意大利的 各个城市,锻炼技巧,然后,再回到佛罗伦萨。他是小说家薄伽丘的朋友, 和诗人但丁也是好朋友。但丁总是赞扬乔托的画,而乔托也非常尊敬但丁, 并在一幅题为《乐园》的大壁画中,画了但丁的肖像。乔托除了在佛罗伦萨 作画外,从 1308 年到 1334 年间,还在比萨、维罗纳、弗拉拉、拉文纳、乌 尔比诺、阿累索、路加、那不勒斯等地,绘制壁画。此后,他以被任命为佛 罗伦萨大教堂工程的总负责人,并被授以“大师”称号。不用说,他也画基督的画像。《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 根据《圣经》传说,犹大是耶稣的 12 使徒之一,相当自私贪婪,以三十块银币为代价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自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丑行暴露了,就提前溜走,并立即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 耶稣。这幅《犹大之吻》,描绘的是犹大领来了敌人。他们有手里举着灯笼、 火把、兵器的士兵,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打手,恶狠狠地冲进客西马尼园 拘捕耶稣。犹大走在前头,直奔到耶稣跟前,与耶稣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 画面以多人物的复杂场面来展开。画家有意借这个题材,来表现光明与 黑暗,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尖锐矛盾。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  同样,圣法兰西斯柯的事迹也非常吸引他。圣法兰西斯柯是 10 世纪左右 的人,出身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一度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他渐渐地 感受到神的荣光,就离开了尘世,出家做了僧侣。从此,他在阿西西的山中, 恪守宗教戒律,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可他的爱心和善行也一天天增加。法 兰西斯何对小鸟和花草,也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最有名的故事,是他曾经 把鸽子集聚起来进行说教。  法兰酉斯柯死后,人们在阿西西修了一个教堂纪念他。乔托就在教堂的 墙壁上画了圣人一生的事迹。    这些作品都相当有名,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画的《圣母与圣婴》。 奇马部埃也画过同样题材的作品,两幅画的构图也非常相似。从二者比较中,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乔托的画更富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乔托画中的圣母, 也比奇马部埃画的更有生气,似乎更严肃,虔诚。那年幼的基督,也似乎显 得更聪明。这幅作品充满着精神力量,技巧也更熟练。明显表现出向着新的 时代发展。乔托性格正直、豁达,不拘小节,一生中留下不少轶话。 在一个夏季炎热的日子里,他正在聚精会神作画,那波利国王来到他的画室。国王对乔托说:“如果我是你,这么热的天,我就不工作”。乔托听 了以后,对他说:“如果我是国王,的确是不会做工作的”。  还有一次,罗马教皇派来的使者说:“教皇想请佛罗伦萨的画家画画, 可不知谁画得最好,想要样品看看,才可以决定是不是雇用你。”  乔托眨了眨眼,把画笔在一桶红颜色里用力蘸了一下,随便一挥就在纸 上画了很大的红圆圈,然后,递给了使者。“这就是我的画,你看吧!喜欢 吗?”使者看了这个大圆圈,真是目瞪口呆,“乔托的画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使者带着这个大圆圈去见教皇。教皇说,“就一个大红圆圈,别的什么也没 有!”“是的,圣父。他是个目中无人的蠢驴!给了他这么好的机会,他却画了个空心大圆圈!”使者很生气回答。 “告诉我,他不用圆规,画起圆圈来困难吗?” “不困难,圣父。他把笔往桶里一蘸,一挥而就。” “唔,是这样!这个圆圈画得真不错,圆得很。他肯定有一副好眼力,还有一把好手劲,才能画得这个样子。好了,就选他了。”  这是传说中的一件趣闻。它除了说明乔托画的基本功好以外,还体现出 了他的人格,不趋炎附势,不畏强权,还敢嘲弄统治者。乔托上了年纪后,精力仍然十分旺盛。58 岁以后,不再画画,开始从事建筑。现在耸立在佛罗伦萨的“乔托之塔”,就是他晚年的作品。 在乔托之后,佛罗伦萨出了一位有名的僧人画家,名字叫弗拉·安其里柯。但这不是他的本名。弗拉·安其里柯,意思是“天使的兄弟”。  安其里柯,是一个清高、虔诚的人。据说,他画画的时候,总是一面祈 祷,一面作画。他又是非常谦逊的人。有一次,罗马教皇让他作主教,他说: “不,我虽然能够画个画什么的,但是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侣们。”他拒 绝了教皇的好意。  据说,他从小就喜欢树木、花草和小鸟。他二十岁时进修道院作僧侣, 当时的僧侣,除了奉祀神以外,每个人还要作一种世俗人的工作,比如,农 民、木匠、医生、教师等工作。那么,安其里柯呢?他喜欢画画,当然选择 了拿画笔的工作。  当时,印刷术还刚刚萌芽,书籍都是手抄的。安其里柯就担任写经文的 工作。不仅仅写文句,还要在经书上作精美的插图、装饰。这可是他最拿手 的。他一点也不嫌厌烦,长年累月一丝不苟地工作。有一天,他脑中出现天 使的幻影以后,就画了许多天使的画。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他画天使,没画完就疲倦地睡着了。不一会, 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真的天使,拿起安其里柯的画笔,把那幅画补齐了。 安其里柯的画纯洁清高,但是,又有点孩子气,使人看起来觉得十分优  雅动人。他的早期代表作《变胎告知》和《圣母加冠》,都给人这样的感受。 在他的画中,处处充满温柔的抒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 他以前,是没有这种绘画作品的。  稍后不久,出了一位大师,他集这些人所长,而且远远凌驾于他们之上。 此人就是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个皮匠。他少年时代嫌弃学问,似乎是 个没有出息的孩子。父亲就打算让他做金银工艺匠。不过,他很喜欢画画, 而且很有绘画天资。15 岁的时侯,父亲把他送到画家菲利浦·利比的门下学 圆。  利比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最善于表现世俗 生活情感。波提切利跟随利比到佛罗伦萨附近的波拉多城作画,利比花了四 年时间为该城的大教堂作壁画。四年的学徒,使波提切利的艺术知识和技巧 提高很快。后来,波提切利又到佛罗伦萨著名雕刻家安德烈·佛罗基俄的工 作室学习,就在这里,他与文艺复兴的伟大巨人达·芬奇同学。  波提切利还受过当时另一位著名画家安东厄奥·波拉尤奥罗的艺术影 响。这位画家最善于表现人体。波提切利就这么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到自己 的艺术之中。所以,日后成为佛罗伦萨画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画家。在佛罗伦萨画派当中,他是最富于幻想的。当别人都对基督教的画着魔的时候,他大胆地开始画异教的画题。有名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就 是代表。《春》是根据意大利诗人彼里西安的寓言长诗构思创作的。描绘的是清晨黎明时分,在幽静的桔林草地上,布满了盛开的鲜花。画的中央站着盛装 打扮的维纳斯,面容略带忧愁。画像似乎想通过画中形象和环境,来象征自 然万物的生命力。维纳斯衣着整齐,仪态显得肃穆庄重。但是,画家并不是 想特意塑造美神,而只是想塑造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维纳斯的右边,是三个美神弗罗基尼、阿格莱西、查利亚。他们在天上分管宴会、舞蹈和交际,也分别代表美丽、青春和欢乐。女神们显得高雅 绰约,翩翩的舞姿中隐含着逢场作戏的难色;三美神右边是一位健美的男青 年,他叫赫尔密斯,是宙斯和赫拉生的儿子;在维纳斯左面一组神像中,上 方一个是西风神塞非尔,正在用双手抓住想逃走的山林女妖克劳瑞斯。女妖 一跃而变为容光焕发的花神,正身披花衣衫,在撒播花朵。她的前面,是娇 健的春神。也有人说,风神是在推着花神和春神来到人间。春神和花神一起, 把花草撒遍大地。这里的女神们,实际上是美好春天的化身。  《春》既然是表现春天的,环境又十分美好,为什么画家不表现春暖花 开,而偏要创造出一种阴冷的气氛呢?好像是春天到来的一阵西北风,给人 一种春寒的感觉。那么,女神们为大地送来了春意,又为什么不见一丝笑容 呢?相反,看上去,她们内心并不愉快,像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使画 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多少有点伤感的诗意。有人认为,这种伤感反映了当 时贵族文化的悲观主义。  波提切利出身低微,但是,他以杰出的才华跻身于上流社会。他还在年 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宫庭中的座上客。在宫廷 里,波提切利接触了人文主义者、作家和诗人们。所以,他的画常常具有一 种诗的抒情气质,同时,也多少带点贵族的哀伤。据说,《春》是波提切利奉命创作的。画中的美神,是以当时的著名美女茜蒙奈塔作为想象中的模特的。茜蒙奈塔 16 岁嫁给佛罗伦萨的委斯普琪, 不久,就被美第奇的弟弟朱里安诺看中,把她抢占过来。她 22 岁时,在美第 奇家举行的选美会上当选为“女王”。可是,第二年,就暴病死亡。在她出 殡的时候,不用棺材,而是让她仰卧在车上,四周围上鲜花。全城的人看了 以后,无不为之惋惜。波提切利更是如此。所以,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就 不免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带到了人物身上。  《维纳斯的诞生》就更光彩照人了。它和《春》是波提切利全部作品中 的两颗明珠。画面描绘的是美丽的西西里岛的传说: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珍珠贝壳中诞生出来。时候是春天,也是吹着西风。于是,女神的身体被 风吹佛着,像耀眼的光焰一样颤动。因为女神不是凡人,就不能像人一样站 在地上,画家让她忧郁地站在贝壳上。正在给女神穿上美丽的衣服的,当然 是花神弗罗拉。  考察一下这两幅作品,主题都是反基督教的。画上所描绘的女神的容颜, 都带有情欲的意味,具有人类的忧郁。虽然是遥远时代的希腊女神,却给人 一种近代人的感觉。女神们都被画成披着极薄的纱,或是裸体,但是,都没 有一点害羞的样子。这在中世纪封建时代的绘画中,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我 们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第一次看到充分发挥了文艺复兴的精神。但是,作 者却因此遭受恶运,受到当时宗教狂热分子的残酷迫害。佛罗伦萨真是人杰地灵。这以后不久,产生了世界美术史上的三位巨匠,他们就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的艺术成就,古往今来有 口皆碑。不过,他们留到后面再来评价。且说佛罗伦萨的艺术,在拉斐尔死后,急剧地衰落下去。同时,也使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衰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说意大利另一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情景。15 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最大的海上强国,它是近东和欧洲海上贸易中心,据说全城有 20 万人从事商业手工业生产。政权掌握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手 中,这些人追求享乐,就特别需要艺术品。所以,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威尼斯的艺术曾受到拜占庭和北欧的艺术影响,而且,更是吸收了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成就。到了 16 世纪,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威尼斯画派。 他们画的题材大多数是宗教和神话故事,但是,更重视表现人的欢乐、狂热和激情。内容上以爱情、酒宴、裸体女子较多。与佛罗伦萨画派相比,他们重视色彩,十分讲究色彩变化。有时候,把物体画得模模糊糊。为什么 不画清楚?那是有原因的。威尼斯是海边的水上城市,那一带水蒸汽总是很 多。所以,物体的形象常常看起来带点模糊,而且十分柔和。早晨,傍晚, 太阳的斜晖映照,所有物体又时时闪烁着美丽的光辉。那么,威尼斯派的绘画,从谁开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威尼斯派是从一个叫雅科布·贝利尼画家开始的。不过,传授这一派画法的,还是安东奈洛·达·梅纳。 在威尼斯画派当中,有一个人可给众画家撑了门面,他就是乔尔乔内。 乔尔乔内是农民的儿子,品性善良好学。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是他刻苦努力。他喜欢吹笛子,所以,他的画里,吹笛子的人物非常多。著名的《田 园的合奏》就是这样。另外,他的画,色彩非常美,人们都认为有音乐的和 谐。那一定是他对音乐感兴趣,很能理解音乐的美。乔尔乔内才华出众,但是英年早逝,只享受到 33 个春秋就与世长辞了。他的生平,很少有人知道。作品保存下来也不多,最多只有 7 幅。最主要的 作品有《田园的合奏》、《三个哲学家》和《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出现,威尼斯派绘画达到了顶峰。 提香是将军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跑到城外,到山野森林里去游逛。要不,就到郊外摘花,将花揉烂取出它的汁液画画, 家庭教师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的父亲只好把他送到威尼斯去学画。  老师是乔瓦民·贝利尼。最初,提香很听贝利尼的吩咐,学贝利尼画的 风格。在贝利尼的弟子中,这时还有乔尔乔内。他年纪较大,所以,也教给 提香一些东西。后来,提香一点也不听老师的了,只听乔尔乔内的教导。贝 利尼很生气,把两个人都开除了。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靠画画维持生活。不 过,提香的画总是更受欢迎。因此,乔尔乔内感到没趣,两人的关系开始疏 远。不久,乔尔乔内就早亡了。此后,威尼斯就是提香一个人的天下了。  36 岁时,提香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担任威尼斯共和国画师的职 位了。这时,恰巧老画师贝利尼去逝。提香应威尼斯政府的聘请,接替了国 家画师的职位。这一下,提香有机会广泛地结识各方贵族。所有到威尼斯的 亲王、贵族、学者和知名人士,也都一定会去拜访提香。  到 57 岁时,提香的交往简直达到了高峰。就连罗马教皇,当时最大的封 建君主,西班牙国王兼罗马帝国皇帝的查理五世等人,也都与他有交往。他 们的思想必然对提香的艺术创造产生影响。所以,在上层社会里,他的创作 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有着广泛的友谊。 在最反动的年代里,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反对教会专制。提香善于使用华丽的色彩,他用这种技巧陆续画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不已。他特别擅长描绘出金色的调子,产生了“提香的金色”这个词 汇。据说,米开朗基罗看见他的色彩,赞美地说:“如果形象再正确一点, 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画家。”《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提香青年时代的代表作品。究竟画的构思是什么,谁也不太明白。不过,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穿衣裳的女性代表纯洁 的天上的爱;而完全裸体的,坐在井边的,举止有点轻浮的,表示人间的爱。 但是,也有人解释的正好相反。提香晚年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抹大拉》。抹大拉是圣经中所写的一个妓女。因受耶稣感化,忏悔了过去的罪恶,得到了上帝的赦免,最后,成为 圣女。画中的抹大拉眼睛仰望苍天,眼圈发红,充盈着泪水,好像正在为自己过去生活的罪孽而深深哀痛。近处的骷髅,说明她已经看破红尘;摆在骷髅 上的圣经,说明她笃信宗教。但是,破碎了的衣服从肩上脱开,是为了显示 她丰满的肉体。在肥腴的手指按抚下的胸脯,似乎正在起伏。从画中可以看 出,提香是要把神圣的东西拉回到凡间来。  提香是画家中生活最幸福的人。他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活到 99 岁; 又像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得宠。他有很多钱,住在像宫殿一样的家庭里,过着 豪华的生活。直到最后得鼠疫病死去。  提香确实是威尼斯派最大的画家。不过,他之后,还有天才人物。其中 最杰出的是他的两个弟子,一人叫丁托列托,一人叫委罗奈斯。  丁托列托是“染匠的儿子”的意思。画家的真名叫雅科布·罗布斯其。 不过,现在谁也不叫他的真名。    丁托列托从小喜欢画画,在家里的地板上、染坊店的墙壁上,到处都画 满了画。父亲为此很骄傲,请求提香收他为弟子。但是,他桀骜不驯,一点 也不遵循老师的教导,终于,被提香赶了回来。可是,他对这件事毫不在乎。 他的志愿,就是要具备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象。他以旺盛的精 力,画了许多出色的大幅的画。他说,如果画幅不大,就画得不完全,不好 看。他的《天国》壁画,画在威尼斯宫殿的大厅里,与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在一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关于丁托列托性格暴躁的特点,留下这么一个趣闻:有一次,一个弟子把画卖给了商人,但买主觉得价钱太高,于是,想 请丁托列托看一看值不值。 到了他家,丁托列托看了那幅画,马上火冒三丈,当场给了弟子一耳光。商 人大吃一惊,又很高兴,以为这样一定可以用很贱的价买到手了。没想到了 托列托说:“傻瓜!你怎么把这么好的画卖得这么贱!”  委罗奈斯性格活泼,画了许多威尼斯的祭典、宴会等热闹豪华场面的画。 他喜欢画那些愉快欢乐的场面,特别善长用银色调子作画。和提香的金色相 对,也有“委罗奈斯的银色”说法。  16 世纪以后,佛罗伦萨派开始衰退;17 世纪以后,威尼斯派又失去繁荣。 盛极一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宣告结束了。与此同时,在尼德兰、法国和德国, 也曾经一度繁荣,产生了著名的画家。尼德兰,就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在尼德兰,出现了一个画家之家,那就是勃吕盖尔一家,这一家中最有名的是老勃吕盖尔。 他是尼德兰偏僻农村的农民的儿子,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人。性格特别独特,画题离奇古怪。当时,绝大部分的画家,都是以基督故事、神话传说,或贵族、僧侣的肖像为主,还有富裕商人的家庭生活。勃吕盖尔却描绘农民 的生活、民间的习俗。画出像《一群乞丐》、《村中结婚仪式》等画。此时,日耳曼民族中出现了丢勒。他的整个艺术活动标志着德国文艺复兴的光辉灿烂时期。 丢勒的画具有版画的特征。尤其是他画人的头发,特别丝细流畅。他访问威尼斯时,威尼斯派的大师贝利尼认为,丢勒肯定用特殊的笔画头发。他想要一支丢勒用过的画笔。没想到,丢勒拿出一大把普普通通的画笔,叫他 随便拣,说自己用的就是这种笔,并且当场表演,让贝利尼十分惊叹。不过,丢勒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妻子甚至拿着小木版画到市场上去叫卖。  然而,最能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的,当数佛罗伦萨派的“三杰”, 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先谈谈人类文化史上的巨人达·芬奇。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1452 年 4 月 15 日出生在佛罗伦萨西北的芬奇镇。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富裕的公证人,母亲是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在他刚出主 不久,父亲就和一个富商的女儿结了婚,母亲也改嫁同村的一个人。达·芬 奇从小就是在继母和祖父母的管教下长大的。  达·芬奇从小非常善于思考,喜欢画画和玩弄粘土。他常拿着写生本到 街上去,喜欢把容貌显得奇怪的笑态速写下来。同时,他多才多艺,对音乐、 数学、地理、建筑、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也都有浓厚的兴趣。  达·芬奇很想当一名画家,但遭到父亲的反对。不过,这也难怪,那时 的画家是低人一等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一位律师。小芬奇下定决心要  说服父亲。 有一天,他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条逼真的可怕的龙,放在半明半暗的房门口。当父亲踏进他的房门口时,突然失声惊叫逃走。这时达·芬奇笑嘻嘻 地抱歉说:“爸爸,别怕,那是我画的龙。我知道我画得很好”。达·芬奇 赢了。父亲知道儿子在绘画上有才能,决定在芬奇 17 岁时全家移居佛罗伦 萨,同意送他到当时的艺术大师委罗齐奥那学画。  不久,达·芬奇就掌握了一般的绘画技术。1481 年,当他 29 岁时,得 到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他接受了为圣多那托修道院描绘祭坛画《三贤王 的礼拜》的任务。这幅画的题材来自圣经故事。故事讲的是:东方三贤王看 到了一颗不可思议的星出现,认为这标志着救世主的降临,就前去礼拜刚出 世的圣婴。这个题材早就有人描绘过,但达·芬奇这次作了新的构思,使众 多的人物群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然,他真正的作品,还是 1487 年作为米兰大公的客人,住在米兰之后。 达·芬奇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 1483 年,他曾经给米兰大公写过一封自荐书, 他说:战争时,他可以发明武器,筑垒城堡;和平时,他会兴修水利,建筑 宫殿;他又是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因为他多才多艺,很受米兰 大公欣赏。达·芬奇在米兰居留时所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是画在圣·玛利亚·德尔·克拉基阿教堂的餐室墙壁上的,据说,前后 用了两年时光。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的“设立圣餐”这一节。在逾越节 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 12 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正 在进餐时,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刚说完, 门徒们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都感到突然。有的转身,有的站起 来向主发问:“主,是我吗?”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 要出卖我。”犹大就问:“拉比,是我吗?”耶稣回答:“你说的是。”画 面就表现 12 个门徒一瞬间的戏剧性场面。全画总共 13 人,基督坐在当中。12 个门徒分成四组,平均排列在左右两边。左边一组由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哥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像 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 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哥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 四个人的肩上,形成了两组间的关系。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不由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哥、腓力浦。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坐在一起的老雅哥张开两手,动作十分惊 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年轻的腓力浦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在说: “难道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 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 上,显得非常忧愁;火暴脾气的彼得,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 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了一把切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 部。对于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他听了耶稣的话后,情绪 紧张,身子稍往后仰,右臂支在桌子上。右手紧握钱带,露出一种抑制不住 的惊恐。这 13 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坐在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左边,表情显得无可奈何。这 13 个人,年龄、性格、身份都不一样,达·芬奇表现他们十分贴切。尤其是把 每个人的心理和感情都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达·芬奇画这幅画十分辛苦,搜集了无数的资料。教堂的主持人嫌他画 得太慢,去向米兰大公暗中汇报,说达·芬奇整天游荡,很少画画。当大公 问达·芬奇时,达·芬奇和蔼地回答:“画家必须想好了才能动笔,特别有 两个人头,我至今也画不好。一个是基督的那种仁慈的美,一个是犹大的头, 我想不出一个人得到了那么多好处,竟会背叛他的恩人。不过,为了快一点, 我觉得把教堂主持的头像用上去算了。”吓得主持再也不敢去催促他了。  他作了许多人物速写。最后,他在下层的无赖人物中找到了一个,可以 充作犹大的头像。他一边画,一边作笔记:“一个人饮过酒,把杯子放下, 头转向说话者;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紧蹙双眉,看着自己的同伙;还有一 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了耳边,嘴上又显出惊奇的状态”等等。 五百多年过去了。这位艺术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今天的画家和观众, 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但是,壁画是采用油胶混合画法,容易剥落。再加上 米兰气候潮湿,画受腐蚀严重。在 17 世纪时,教堂在壁画的下部开了一个门, 彻底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1726 年,曾经进行过最初的修复工作。但是,70 年代后,由于法军的占领重遭破坏。尤其是 1800 年,这个食堂成了法军仓库, 盖世巨作被尘埃淹没了。之后,又进行过三次复修,几乎恢复了往日的光辉。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再一次震得壁画斑落,几乎完全毁坏。只是近年来,许多专家精心修复,才保持了今天的面目。  不久,达·芬奇离开米兰去佛罗伦萨,在那里画了有名的《蒙娜·丽莎》, 留下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据说,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 大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在画她的时候,她才 24 岁。这位夫人刚刚失去自 己心爱的女儿,常常郁郁寡欢。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 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者说笑,让快乐的气氛帮助她展现 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很微弱,但是,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 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稍翘起的嘴角,微微舒展, 可以让人感到这位妇女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 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特别有魅力, 所以,美术史家就称它为“神秘的微笑”。在作画的过程中,有一次,达·芬奇走近蒙娜·丽莎,惊奇地发现,这两只手是多么美妙啊!他用柔和的语调说道:“夫人,如果您不反对的话, 我想描绘一双不加装饰的手,另外,脖子上的项链也请夫人去掉。”蒙娜·丽 莎急忙从手上退下戒指,从脖子上脱下珍珠项链。画上的那双手,丰满、柔 嫩,显示了她的温柔、文雅。  在作画过程中,达·芬奇被蒙娜·丽莎的美迷住了,并且偷偷地爱上了 她,就使这幅肖像的创作成年累月拖延下去。不过,画家是把她作为一种理 想来爱恋的。但是,肖像总是要完成的,那是在四年之后的事了。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也引起了许多 评论家奇妙的想象。还有的说,是“谜一般的微笑”,是“神秘的微笑”, 是“魅惑的微笑”,还有的说,是“邪气的微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 度去理解她的微笑。只要站在这幅画的面前,都会被蒙娜·丽莎深深吸引。 曾经留下过这样的故事:有个英国人,把这幅画的复制品挂在墙上,早晚都  望着她,始终没有解开蒙娜·丽莎的谜,结果发了疯,用手枪击穿心脏死去。 还有一个故事:欧洲大战时,一个意大利青年画家把这幅作品从巴黎卢 浮宫美术馆偷走。原因是,意大利人达·芬奇的名作,竟成了法国人的东西, 他觉得无法忍受,青年画家偷去了,但是无法处理,他觉得把它卖掉是件可耻的事。没有办法,自己去坦白,作品再一次回到卢浮宫。 达·芬奇一生画了许多画,可是,他的晚年非常孤独冷清。据说,是因为出现了精力充沛、年轻又富有天才的米开朗基罗夺去了他的名声。1516 年,达·芬奇移居法国。三年后,他在法兰西国土上与世长辞了,享年 67 岁。他的学生和朋友,佛朗西斯科·麦尔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 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塑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  公元 1475 年 3 月 6 日晚上 8 时,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泽,迎来 了一代天才“巨人”的降临。这个初生的男孩,就是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母亲在生下他后就离开了人世。他是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哺育下长大的。14 岁时,他被送到画家基兰达约的工场学艺。他的技艺提高很快,使老师感 到很震惊。不到两年,他又转入美第奇家学习雕刻。  当时,佛罗伦萨城的中心人物,是美第奇家的罗伦索。此人是个大银行 家,而且,十分喜欢有学问和艺术才华的人。他喜欢米开朗基罗的纯朴、真 诚,不仅给米开朗基罗薪水,还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然而不久,罗伦索去世,他的儿子科西莫作了美第奇家的主人。他一点也不热爱艺术,而且,对米开朗基罗冷冷淡淡。米开朗基罗一气之下,离开 佛罗伦萨去了罗马,这一年他才 24 岁。他在罗马制作《哀悼基督》的雕像, 作品受到欢迎。后来,佛罗伦萨人民呼唤他回来。再三思考后,他回到了故 乡,把在当地沉睡了多年的巨石,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大卫》英雄立像。从此,米开朗基罗的名望远播,新任教皇朱理二世召他到罗马。对他说:“你为我修建陵墓”。这是他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他很快设计了一个雄心勃 勃的陵墓草图,使教皇十分感动,立即下令动工。在创作过程中,他和教皇 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为他带来了光荣,也引来了灾难,激起了一些人 对他的妒嫉。这段时间中,他创造了《胜利者》雕像。在他 55 岁时,因守城失败得罪了教皇。教皇强迫他继续承担以前的陵墓工程,方可免去守城之罪。在这样的不愉快中,大师雕刻了《昼》、《夜》、《晨》、《暮》四个男女裸体雕像。 当时他不是画家。教皇宫中的西斯廷礼拜堂的墙壁和拱顶壁上还没有画,要决定找人来画。那些嫉妒米开朗基罗的人,想使他丢脸,就建议说:“让米开朗基罗来画好了。”正好,教皇也有这个意思,就吩咐米开朗基罗 去画。  开始,米开朗基罗拒绝说:“我是雕刻家,不是画家。”但是教皇不听。 米开朗基罗无可奈问开始工作了。这幅壁画上,画有 300 多个裸体人物,取 名《末日审判》。他在创作时,倾注了全部心血。从早到晚仰着头,连晚上 也点着蜡烛画。据说,由于长期仰着头作画,当作品完成的时候,有一段时 间连头都不能转。此画可称得上是一流杰作。本来打算使他丢脸的人,此时, 哑口无语了。  后来,出现了血气方刚的拉斐尔,动摇了米开朗基罗霸主的地位。可他 不服气,竭力与拉斐尔较量。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他看见拉斐 尔带着许多从者到梵蒂冈宫廷去,就嘲讽说:“怎样啦,真无聊极了。简直  像被押送到牢房去一样。”拉斐尔也毫不示弱。他看见米开朗基罗孤单一人, 就说:“嘿,简直像个被驱逐出境的人。”  尽管两人的关系很坏,但事实上,又都互相佩服。拉斐尔偷偷地学习米 开朗基罗的雄壮有力,米开朗基罗却学习拉斐乐的优美。  米开朗基罗为艺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有位朋友对他说:“太遗憾了! 你没有娶一个妻子,应该多生几个孩子,把你多年劳苦的光辉业绩当着遗产 留给他们。”他回答说:“我已经和一个女人,这就是常常使我痛苦的艺术 结合,生育的孩子太多了。我的孩子就是作品,它们在我死后将留传于世。”  1564 年 2 月 11 日,米开朗基罗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遗憾的不是 生命的结束,他对帮助他忏悔的红衣主教说:“在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的 时候,我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的作品呢!”《大卫》塑像,使米开朗基罗名彪青史。 在圣经故事中,大卫是古以色列的国王。他少年时是个牧童。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大卫到前线给他的哥哥送饭。敌方的哥利亚十分凶悍。正 当以色列人无法抵挡时,大卫用甩石机杀死哥利亚,挽救了整个国家。他小 小年纪,就立下奇功,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国王。这个圣经上神话传说中的 人物,被米开朗基罗作为爱国英雄的象征。而且,他还说:当领袖就应该像 大卫一样保卫祖国。雕像很大,高有两米五。大卫双目凝视前方,左手拿着投石器,似乎正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雕像完成以后,放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因此,佛罗伦萨政府专门为此设立一个委员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共同讨论。最后,还是尊重米开朗基罗本人的意愿,放在市政厅的门前,作为城市保卫者的象征, 鼓舞和教育后代子孙。不过,现在原作被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珍藏,市政厅门 前立着的是复制品。米开朗基罗在他 70 岁时,终于完成了《摩西》,这尊雕像被称为“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这座雕像是半人半神、基督教与异教的完美结合。《摩西》题材也是来自圣经故事。 摩西也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英雄。在他 83 岁高龄的时候,率领 60 万以色列人摆脱了埃及的统治。在摩西身上,米开朗基罗把他塑造得目光炯炯,具有无限的洞察力,能刺透一切狡诈与虚伪。他那延伸到腰部的长胡须,增 强了他的神圣权威和尊严。那捋着长须、青筋突出的双手,显示出了内在的 精神力量。头上两只像角的东西,是权力、威严和刚毅的象征,这是以色列 传说中的圣光。  同时,米开朗基罗为朱理二世陵墓创造了两个奴隶雕像。一个是《垂死 的奴隶》,一个是《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雕像,双目紧闭,并不 像垂死,好像在睡眠中一般。胸前的绳索,象征着暴力与专制。艺术家并没 有让奴隶表现出极度痛苦。《被缚的奴隶》,运动节奏非常清楚,人物壮实 的躯体扭曲,力图摆脱身上的绳索。他的面部,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 人称他为“反抗的奴隶”。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尊奴隶雕像没有安放在陵墓 前,而是转送了别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大画家是拉斐尔。 拉斐尔出生在乌尔比诺城,父亲是宫廷画师。他 16 岁时,到一个叫鲁其诺的画家那儿学画,这位画家的作品大多数是明朗的牧歌式的情调,拉斐尔受他的影响相当深,初期作品就具有这种风格。 当时,年轻的拉斐尔听说,达·芬奇是意大利第一的大画家,非常向往,就到佛罗伦萨研究达·芬奇的艺术。这使他的卓越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激发。 从此以后,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拉斐尔非常英俊,性格温和,举止优雅,是一个人人见了都喜欢的青年。 但是,非常可惜,一代天才画家只活了 37 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画了将近300 幅画,其中,大多是圣母的画像。由于圣母像数量很多,所以,要在前 面加上定语,比如,《花园里的圣母》、《座椅中的圣母》、《大公爵的圣 母》等等。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西斯廷圣母》。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圣母怀中 抱着年幼的基督,乘着云朵从天而降,来到了苦难的人间,给人们带来了光 明和希望。在圣母的两侧随从的,是年老的教皇和圣女巴尔巴拉。画的下方, 有两个顽皮的小天使。  我们看画中的圣母不是被华丽的衣衫装饰起来,头上也没有戴着闪烁发 光的桂冠。她赤裸双脚,身上披着一件布斗篷,怀里抱着一个胖得可爱的圣 婴,完全是一副普通年轻妇女的形象。这位崇高的圣母玛利亚,优美、匀称 的体形显得沉静安详。她的两眼闪烁出深沉而善良的光辉,同时,还流露出 有点恐惧和不安。两只手,深情地搂抱着小圣婴。整个形象显示出纯洁、朴 素动人的魅力。拉斐尔把圣母画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使他登上了荣誉的高峰。因此,委托他作画的任务应接不暇。后来,他不得不建立庞大的作坊,让许多助手 和弟子帮忙代笔。很快地,罗马教皇把他接进了梵蒂冈宫内。要不是英年早 逝,拉斐尔在宫廷的地位,很可能非常显赫。到了罗马以后,拉斐尔在教皇签字大厅描绘了反映古代科学、哲学等文化繁荣的《雅典学院》。这幅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造的雅典学院为题。 画面上汇聚着不同时代的 50 多位大学者,其中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他们 在自由讨论,情绪十分热烈。艺术家出色地画出了每个人的学风和性格。画面的色调处理也十分和谐。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建筑物,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颜色,相互交错。同时,画面的立体感也相当 强。到拉斐尔的时代,画家已经不是匠人,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了。拉斐尔很富有,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就在他画《基督升天》时,中途去 世了,年仅 37 岁。他的艺术一直都是纯朴生动的,不偏不倚,圆满和谐,被 认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画家的王子”。而且,他所 画的《圣母》像,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比如,在英国,要是说那个女人“像 拉斐尔的圣母一样”,就等于说,那个女人有说不出的美。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第六回 巴洛克至罗可可迎合贵族性好 荷兰派与现实画摹写民众生活  巴洛克本是一颗畸形的珍珠。鲁本斯给皇太后画像。艺术家们说 贝尼尼刻的是“非驴非马”的东西。委拉斯开兹身在宫廷心在外。伦 勃朗的画有多少?圣母变成了农妇。街上流行罗可可。  翻开词典,巴洛克这个词,原来指的是西班牙的一种珍珠工艺品,西班 牙人把一种巨大的畸形的而且还是变色的珍珠称作为“这个是巴洛克”。今 天,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巴洛克的原义。现在的人说巴洛克,主要是用于 建筑上的一个名词。  什么样的建筑才叫巴洛克呢?话得说到 16 世纪以后,当时,以意大利为 中心,一种奇怪的建筑突然又时髦起来,说它“又时髦”是因为大画家米开 朗基罗曾经创作过这种建筑。这是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建筑,大得让人惊异, 重得也很奇怪。大概是人们从这种建筑想到了那种巨大、畸形、会变色的珍 珠,所以,把这种建筑叫作“巴洛克”风格,并常说“这是巴洛克”。  说具体点,比如:柱子大得不得了;屋顶上安置许多的雕像;一眼望去, 健壮如牛的建筑等等就是巴洛克。建筑上的巴洛克也传染给了雕塑,雕塑上 的巴洛克人的姿势夸张,让人激动;衣服的皱褶,凹陷很深,甚至出现阴影。 巴洛克还一传不可收,波及到室内的装饰、家具,像椅子、桌子和衣架都给 人沉重威严的感觉。巴洛克艺术最初起源意大利,而不是生产巴洛克珍珠的西班牙。17 世纪的法国最崇尚它,当时的法国人认为这种巨大沉重又奇怪的建筑和雕刻很可 爱,于是,连服装、日常的礼仪都是巴洛克式的。说法国人喜欢巴洛克,有一个有趣的原因:  17 世纪中期的时候,法国的国王是路易十三。这个国王算是有才之人, 任命有名的大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为宰相。这两人也是魄力非凡,压制了大 贵族,确立了王权。国王的儿子路易十四上台,接过的是一个强大王权的法 国。国泰民安,路易十四无事可做,于是便借王权强盛之际,和荷兰、西班 牙、意大利打仗,连战连胜,王权也越来越扩张。然而,物极必反,国家国 库被打空了,国力也就衰退了,那是后话。不过,路易十三、十四时代,法 国大有欧洲霸主之势。要成为欧洲的霸主,就必须有霸主的威严,什么才能体现这种威严!法国人认为,巴洛克的风格正合其意。于是,他们大兴土木,在巴黎的郊外建 筑了一座有霸主威严的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宫。  建筑体现出霸主的威严,雕刻也立即附和,一律表现出巴洛克的式样, 巨大而笨重。庭院室内装饰、家具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巴洛克无处不在, 最后,连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服装、礼仪作法、言谈举止都变成隆重 威严的,原先的女性以柔软娇弱为美,现在却绝对不允许,因为这显然不是 巴洛克风格。  出入于国王路易王室的人要巴洛克,远离国王的人也开始附庸风雅,迫 随这种倾向,喜欢巨大而威严的东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忘自尊大和高傲, 他们认为这种性格才是巴洛克风格的。在这群追随者中,僧侣和商人最积极。 人都变得巴洛克了,作为艺术的绘画更不能超脱这种风气之外。所以, 在国王要称雄的时代,法国的绘画中大多也都是具有庄严感的所谓的巴洛克  式的作品。 法国人最崇尚巴洛克,巴洛克在法国也沸沸扬扬了很多年,但令人可笑的是,法国在巴洛克时代,却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的巴洛克风格的大画家, 而巴洛克式的裙子却几乎穿在每个妇女的身上。  唯一的一个名气较大的巴洛克画家是普桑。如果以普桑的血缘关系说, 他还不能完全算是法国人,他生于诺曼底,从小到了巴黎,并成为一名画家。 都说巴黎花花世界,人间天堂,然而,普桑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向往意 大利的艺术,他几次想去意大利,好容易达到目的时,他已 4O 多岁,放射光 华的年岁已过。  俗话说“龙眼识珠”,普桑到了意大利的罗马以后,声誉高涨,甚至受 到罗马大主教的保护,荣耀无比。  普桑的名声有一天终于传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才意识到,本国的人 才已经外流,于是,写信要召他回国,普桑虽不愿意,但那儿毕竟是自己的 故土,也就在 1640 年回到了法国,生活在宫廷里,受到优厚的款待。普桑念 念不忘的是自己在罗马的艺术,好容易熬过了两年,终于又去了罗马,以后 再也没回法国,令路易十三国王大为遗憾。  不过,普桑在法国虽只呆了两年,但也没负国王的重望,给法国的绘画 史留下了重大的足迹,他的《阿尔卡迪亚的牧人》和《诗人的天启》,都是 表现健壮的男性的宏伟壮丽的画,被人们认为不愧是巴洛克的绘画大师。法国没出大的巴洛克画家,但它所支配的一个小国法兰德斯却出了欧洲第一个巴洛克画家,也是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他就是天才的鲁本斯。 法兰德斯是哪儿?它是尼德兰国在荷兰独立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在今天的比利亚以及附近的一些地区。  法兰德斯虽是小国,但它被法国的政治势力所支配,路易王朝的爱好就 是它的爱好;法国崇尚巴洛克,法兰德斯的画家也立即改画巴洛克风格。鲁本斯的故乡是安特卫普,他的父母在德国各地流浪时,生下了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带他回到了家乡,鲁本斯不久就进了宫廷,作了公主身边的 侍童,他被迫学会了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他还跟着叔伯哥哥学绘画,22 岁时,他成为一名挺不错的画家,终于到了他朝思慕想的艺术之国意大利去留学。 在意大利除了绘画,他的爱好是临摹提香和委罗奈斯的画,临摹得非常成功,被一个侯爵看中,这样他成了侯爵的宫廷画家。不久,他又被重用,作为外交官,到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地。  31 岁那年,母亲病故,他回到了法兰德斯。第二年,他与 18 岁的伊莎 欠拉结婚,婚后生活无比幸福,他信手作画,画出了《画家及其妻子》。然 而幸福的人忘不了巴洛克,在他的画中,妻子豪华的服装和衣服的皱褶完全 地表现出巴洛克式,人物也是内心幸福,表现在外的却是严肃的气味。  在安特卫普的教堂内,有一幅有名的画叫《基督被抬下十字架》,这也 是鲁本斯这个时期画的。  从整个画面上看,这时候是晚上,但以基督遗体为中心,却有一束激烈 的光线,把基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使徒们,身上都集中着这束光线。这束光 线实在引入注意,它是什么光呢?不用说,这种光不是月光,月光应是普照, 不能只照射这样小的范围;也不应该是灯光,因为自然科学还没发展到这个 地步。有人解释说,这是基督神性的光,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不论是什么光,  画面上这束光和周围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这一点成为画面的中心和着力 点,使画面更加有力,这就是巴洛克的精神。如果从科学上或常识上讲,这 束光是虚假的,但从艺术上讲,可以说是真实的。别忘了,艺术是可以虚构 的。  要是今天,你去安特卫普教堂看这幅画,你一定会佩服它的艺术感染力, 这得归功那束光。这幅画使法兰德斯绘画正式转向巴洛克式。 鲁本斯的名声不断地在高涨,引得许多人登门拜师,鲁本斯高兴,点了一批弟子一边教他们绘画,一边让他们作助手,继续创作。作鲁本斯的助手, 真是荣幸至极,他们积极主动,鲁本斯又出了二幅画,名字叫《基督在抹大 拉和玛利亚家里》和《狄安娜狩猎归来》。  45 岁那年,鲁本斯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法国宫廷的信件,不过,写信的不 是国王路易十四,而是他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这位皇太后邀请他去法 国画画,她要用鲁本斯的画来装饰卢森堡宫。鲁本斯欣然从命,去了法国, 并一口气作了 33 幅大画。  这 33 幅画今天保存在卢浮尔宫,画的内容几乎是这位皇太后一生的传 记。有作为国王亨利四世的新娘时的玛丽,有王妃时代的玛丽,还有摄政时 代的玛丽等等。最出名的画是新娘时候的玛丽。当时亨利四世注视着她,众 神在天上注视着他们的幸福,有众神之王和女王、有美神维纳斯,还有爱之 神丘比特等等。这场婚姻看起来是幸福无比的。其实,国王的婚姻大多是政治的需求,感情的因素很少,但鲁本斯是个外交家,会处世又是个富于诗情的画家。所以这幅画很受这位玛丽的赏识。 法国人赏识他,英国人也不屈才。51 岁时鲁本斯带着英王查理一世的使 命,被派到西班牙菲利浦四世的宫廷。这时期,他对西班牙的一位年轻的画家委拉斯开兹影响很大,后来,这位西班牙画家也一举成名。  在西班牙的任务完成了,他回到英国,这时,他画的有名的画是《和平 的祝福》,祝福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和平。这幅画,画面上的人,一个是知识女神雅典娜驱逐战争,一个是和平女神接受财富、幸福和微笑。据说,这幅画一出来,会欣赏的人非常赞赏它的 构图的严密、画法的有力和那种鲜艳的色彩,使得贵妇人们争先恐后地请他 制作肖像画。鲁本斯在英国凤风光光地过了两年后,回到了故乡安特卫普,他的妻子不幸病死,他又娶了第二个妻子,16 岁的少女海伦娜。鲁本斯特别钟爱这位 年轻的妻子,画了很多她的肖像画,她生了孩子后,鲁本斯又画了很多孩子 的像。  然而,别忘了,鲁本斯自始至终都是巴洛克画家,所以,他的人物也都 是肥胖、健壮的,具有巴洛克的情趣。他画的裸体妇女也毫不柔弱,不仅是 健壮,而且脂肪过多,法国 19 世纪的丹纳甚至认为,这是因为法兰德斯地区, 人们吃肉太多的原因。鲁本斯最典型的巴洛克式作品,是《掠夺里西普的女儿》。 现今的欧洲人总是给人感觉文雅、高贵,其实,他们的“抢亲”风俗已沿袭了很多年。最早的抢亲事件发生在古希腊神话时期。这幅画表现的就是 欧洲第一起抢亲的场景。整个“抢亲”的画面都是处在动乱中,两匹奔腾跃起的烈马,两男两女交织在一起,一眼看上去,几乎辨不清他们的关系,马头、马脚、人手、人 足向四面放射出去,给人一种激动情绪的感染力。至于抢亲的男子是英雄还 是暴徒,被抢的女子是愿意还是被迫,鲁本斯可不去管它。他注意的是男子 坚硬的盔甲和女子雪白的裸体的强烈对比感觉,是男子粗黑的手臂和女子美 丽的金发的强烈对比感。  巴洛克的绘画大师是鲁本斯,巴洛克的雕塑家,可以说是意大利的贝尼 尼。  17 世纪的意大利,仍是欧洲艺术的中心,它的对手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 它,罗马教廷为了更显示自己的威力,极力用豪华的建筑和雕塑装点自己, 雕塑家贝尼尼生得正是时候。  “多面手”贝尼尼既是雕刻家又是建筑家,他建筑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的圣堂。  说贝尼尼是巴洛克式雕塑家,是因为他经常故意把建筑和雕刻结合在一 起,有时把雕刻与绘画又混在一起用,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即建筑、雕 刻、绘画的“三合一”混合物。严谨的艺术家说贝尼尼的这种混合物是“非 驴非马”的东西,就像西班牙的那种畸形珍珠, 因此称为“巴洛克”。  然而,这种“非驴非马”的东西却挂在了罗马的维多利亚教堂大厅内, 画名叫《圣苔列莎的幻觉》。这是巴洛克雕塑的一件代表作。古代神话中,有这么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日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奈。可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达芙奈拒绝任何爱情,为了逃避阿波罗 的追逐,她在奔跑。眼看阿波罗快要追上了,他的气息已经吹着了她身后的 头发,她跑不动了,就喊到“父亲,救救我吧!”话音未落,她变成了一颗 桂树。雕塑家贝尼尼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便动手雕出了一件很引人喜欢的作品叫《阿波罗和达芙奈》。表现的正是达芙奈由人变成桂树的微妙的“过渡”。 巴洛克的建筑、绘画和雕塑都讲到了,那么,巴洛克式的画家还有吗? 巴洛克风格中还有一位特殊的画家,他的名字叫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人。  当年,鲁本斯受英王之命,赴西班牙游说时,在菲利浦四世的宫廷里遇 到的那位年轻画家就是他。委拉斯开兹从小爱画画,父亲也很支持,并请了一位名叫巴切柯的画家作他的老师,但更吸引委拉斯开兹的却是这位老师的女儿。 功到自然成。不久,他就与那位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老师也变成了老丈人。既然是一家人了,巴切柯为把女婿培养成一个大画家费尽了心思,最后, 他尽一切努力把委拉斯开兹介绍给了塞维利亚市长的儿子、艺术的爱好者瓦 列斯伯爵。这个伯爵不简单,被国王菲利浦四世任命为总理大臣。俗话说“爱 屋及乌”,伯爵受宠,伯爵的朋友委拉斯开兹便也进了宫廷,作了宫廷画家。 当时,国王只有 19 岁,委拉斯开兹 25 岁,两个人结成亲密的朋友。委拉斯开兹为国王画了很多肖像,其中《狩猎的菲利浦四世》特别有名。 如果不是鲁本斯的到来,他也许一辈子就呆在宫廷,为国王贵妇们画肖像了。鲁本斯慧眼识珠,劝委拉斯开兹去意大利深造。委拉斯开兹到了意大 利,饱览了文艺复兴的杰作,收获确实不小,以后,他的杰作便不断地出来 了。遗憾的是,他回国后,又被菲利浦国王召进了宫,一直到 61 岁去世。  虽然画的还是皇族贵人,但从一幅幅肖像中,我们却能感到有一种现实 的成份和含而不露的批判精神。这与巴洛克艺术的代表鲁本斯和贝尼尼不一 佯。《教皇莫诺森十世》里就有一丝的否定和批判精神,至少,画家是不喜 欢这个教皇的。  鲁本斯和贝尼尼的画主要是迎合宫廷贵族们的爱好。委拉斯开兹虽生在 宫廷,但他的画却有宫廷以外的另一种精神。所以,一开始我说,委拉斯开 兹是特殊的巴洛克画家,这位宫廷画家的画现实意义更浓。  17 世纪的西班牙,黄金时代已过,霸主的地位也丧失了,马德里的街头 到处都是穷人和乞丐,贵族们能充耳不闻游乐终日,委拉斯开兹可不能,他 身在宫廷,却忘不了那些不幸的和贫苦的人。  早在画家去意大利以前,他就非常崇拜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摹仿他强 调光明的对比和追求形体的坚实,而且,他也像卡拉瓦乔一样常选择下层人 物作为题材,《卖水老人》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心。那时候起,委拉斯开兹 就决定要画下层人。  下层人中最下层的要数流浪汉和乞丐。他画了好几幅流浪汉和乞丐的作 品,还给他们取了古代名人的名字:《伊索》、《梅尼普》等等。  拿人俸禄就得替人办事。宫廷贵人们常要他画一些白痴、侏儒来玩弄取 笑,委拉斯开兹怀着深切的同情把这些外形丑怪的人画得让人心酸,使人难 以乐得起来。请看他这类画的代表作《侏儒赛巴斯蒂安》。侏儒赛巴斯蒂安的身体像孩子一样,但画家并没有把这缺陷作为中心,所以,他是坐在地上,平伸着双脚,短小的身,臂放在腹前,画的中心是侏 儒的头部,他的头部完全是个成人,带着一份尊严、智慧和善良。可他毕竟 是受人嘲弄的侏儒,所以他的大眼睛里又含有无限的哀怨和苦痛。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却要强作欢笑,以自己的生理缺陷供贵人们取乐,维持生存,这就是 17 世纪的西班牙。画家的爱和憎跃然而出。 古希腊的神话确实生动、美丽,文学家们写它,画家更是以它为主要的 题材。委拉斯开兹画现实中的侏儒,也画神话中的美神。不过,他画的神都 是些爱劳动的神,他是想利用神话来描绘劳动者的日常生活,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酒神”名叫狄俄倪索斯,也是丰收之神,所以,他的《酒神》画的是 一群在劳动休息时欢快的西班牙农民;《火神的炼铁场》画的是铁匠作坊里 的一群性格豪放的工人。最好的一幅是他去世前三年画的一幅画叫《纺纱 女》,给欧洲美术史留下了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与贵妇人的故作 姿态的画像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个制造壁毯的皇家纺织场。年轻的和年老的纺织女工们正在干 活,远处的大厅里,几个贵妇人正在欣赏一幅壁毯。  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面的一个青年女工,她虽背对观众,正忙着干活,但 她的背影中透露出青春、生命和健美。看得出,画家对她是赞美而欣赏的。 这是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  有人说,《纺织女》是委拉斯开兹创作上取得的最宝贵的成就。是欧洲 第一部真实地表现工人劳动的杰出的作品。在这以前,意大利的卡拉瓦乔就 是一位爱画下层人的画家。正当巴洛克式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发展,显示威力的时候,可突然间,18 世纪,巴洛克的那种堂皇的、威严有力的艺术被一个女性化的纤细轻巧的艺术所代替了,这新的一种风格叫做“罗可可”。要想知道“罗可可”究竟 是什么样的,最好还是先来看看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的荷兰绘画,了解了荷 兰绘画,对于理解罗可可是有帮助的。  独立前的荷兰,也是多灾多难,它原来是尼德兰的一部分,后来西班牙 强盛时,又属于西班牙统治,受到压迫和抑制。  有压迫就必有反抗,17 世纪初期以后,荷兰人不断掀起独立运动。1574 年当西班牙军队包围滨海城市莱登时,守城的人民和战士们不惜破堤开闸, 用海水淹没敌军,可见荷兰人民要求独立的决心之大,凭着这种不惜牺牲的 精神,1649 年荷兰完全独立。  荷兰独立后,尼德兰还剩下南方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称作弗兰德尔,就 是鲁本斯的故乡。两地虽然毗邻,但思想和文化完全不同。  荷兰的独立,商人有一半的功劳,17 至 18 世纪,荷兰不再是王权的时 代而是商人的时代,做商人的市民们气势高涨,自信又热情,所以荷兰的艺 术差不多都是市民的艺术。  市民们生活简朴、工作勤奋,他们经营计算,积累财富,那种追求华丽 奢侈的所谓巴洛克被他们抛之脑后。  有一所建筑物可以证明荷兰的与众不同。荷兰独立后,为了纪念最后的 胜利,人们在阿姆斯特丹修建了一座市政大厅,现在的名字叫阿姆斯特丹城 堡。这座建筑与“巴洛克”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什么圆拱门窗、飞拱,什么 柱式、孤线,什么雕花、装饰,被荷兰人一扫而光。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厅只 是一座宽广的平顶大楼,排列着整齐的方形窗子,没有什么装饰,不知道的 人都以为是一座普通大学的宿舍。商人们总是讲实惠的,他们可不像贵族那样,出大钱买大画。他们也喜欢用画来装饰住宅,但只愿拿出很小的一点资金,少钱只能买小画,所以, 艺术家们便绘制一些小巧的油画,市民们买起来便宜,挂起来方便,一时间, 小油画风行荷兰。既然是挂在市民家中,让市民们看的,那么,画的内容也必须是市民的,荷兰人是不会花钱去买他看不懂的画的。另外,挂在家中的画,可不能像巴 洛克式那样威严、沉重,让人看了心头发紧,所以,这些小品一样的画必须 给人亲切感、娱乐感,或者赏心悦目感,否则,在荷兰行不通,市民们不看。 于是乎,在荷兰,风景画、风俗画、动物画、静物画纷涌而起。荷兰人家里挂得最多的,也是最好的一幅画是霍贝玛的《林荫道》,成为后世风景画的楷模。 可惜,人们只知道买画,却没记下这个霍贝玛是何许人,甚至“霍贝玛”这个名字也是两三百年以后人们才知道的。荷兰人爱画胜过了爱画家。  《林荫道》是一幅既平凡又奇特的作品。说它平凡,因为它描绘的是一 条极普通的泥泞村路,马车留下许多深浅不一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 树木,参差错落,既对称又有变化。小道的那头,一个村民牵着一只牲口站 着,右边的岔道上,两个农村妇女边走边谈,还有一个妇女正修剪枝条,一 幅平平常常的农村景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魅力 来自于画的一种强烈的透视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一笔一画都是画 家精心构思所得。  别看这只是一幅小油画,可它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因此, 它常被老师带到教室,作为美术技法教学的作品示范。    荷兰的小画反映了荷兰人民生活的丰富性,深受人们的喜爱,画家们也 竟然形成了一个专作小画的派别,叫“荷兰小画派”。荷兰的风景画,还有一个名手,叫路易斯塔尔,他是霍贝玛的老师。 经过几十年战乱的荷兰人,特别喜欢村野里的一架风车、一座水力磨坊、一条村路、一片果园等等,所以,在诸多题材的画中,风景画别具一格,成 就很高。  风景画好,静物画也不错,希达的《静物画》真实而亲切、活跃而又稳 定,看似餐桌上的一堆静物不会说话,可欣赏起来,别有趣味:柠檬为什么 只削了一半就不削了?高脚盘为什么是跌倒的?另一个玻璃杯为什么打碎 了?主人上哪儿去了?是有人喝醉了吗?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等等,人们联 想不断,一堆静物中却有着很多的问题,增加了人们欣赏的情趣。  早期荷兰画派,也即“荷兰小画派”中最杰出的莫过于肖像画家哈尔斯。 荷兰的普通市民像喜欢风景画那样喜欢肖像画。在当时,画肖像就如同 现在去照像馆照像留念。各种工商团体、社团公会集会后常请画家画他们的 群像作为庆祝或纪念,也就是现在讲的团体照。哈尔斯在当兵的时候,闲来 无事,便为士兵们画像打发时光,他的肖像画就越来越好。请他画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人物画像个个性格鲜明,十分肖似。  他最好的肖像画是他 55 岁时画的《吉普赛女郎》。她美目流盼,俊俏里 带有“野”味,这位美貌泼辣、自由不羁的少女形象留给后人吉普赛姑娘的 整体形象。哈尔斯的像画得好,但晚年却在老人救济院中度过并死在救济院里。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伦勃朗。 伦勃朗生前勤奋不息,死后名声日增, 伪作遍布全球。西方美术界有句笑话说:“伦勃朗一生画了六百张油画,其中有三千张在美国。”现在,即使是历来被人们公认的伦勃朗真迹的 600 件油画,又引 起了争论。伦勃朗到底有多少张画?1968 年,伦勃朗逝世 300 周年,荷兰的 6 位艺术家抱着对祖国、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组成了一个调查团,他们访问了世界 各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收藏家。还对现有的 600 张原作进行审查,最后,他 们又提供了一个答案,就是伦勃朗的真迹只有 350 张。伦勃朗的画真正叫一画千金。所以,尽管博物馆严加防犯,但他的画常常被盗,常常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比如 70 年代初,在邦奈博物馆,他的一 张名叫《拉比的头像》的画晚上不翼而飞。当时,惊动了欧洲和美洲两大洲 的大批警务人员。这张画其实只是一张 9 英寸高的小画,但价值惊人,值数 十万美元。就是在今天的拍卖场上,伦勃朗作品的价值还在上增。  法官的儿子并非都是法官。画家的父亲也不一定非要是画家。伦勃朗的 父亲是莱顿市的一个面粉商,对美术一窍不通。面粉商送儿子上大学,一心 一意要儿子当个有地位的律师,可伦勃朗爱绘画胜于法律。仅仅在大学读了 6 个月,他就休学并对家里人宣布,他要正式学画。 功夫不负苦心人,24 岁时,伦勃朗变成了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他好事连连,又与一个出版商的表妹相爱了。 她的名字叫维庸布尔克,她虽是孤儿,但接受了大笔的遗产,伦勃朗不顾她家人的一致反对,终于在 27 岁与她结婚了。 伦勃朗对这次婚姻看来是非常得意的,他为自己和妻子画了一张画,画面上他把妻子抱坐在膝盖上,举杯祝贺,他的脸上看起来是如此的幸福!不 知是羡慕他俩的感情还是赞美这幅画画得好,反正这幅画人们都很喜欢,既 然喜欢就多画几张,伦勃朗让妻子坐在腿上又画了好几幅,他的名声也就越 画越高。  绘画的收入在不断地增加,妻子又带来了一大笔的陪嫁,伦勃朗准备好 好享受生活,他买了一栋漂亮的住宅,收集了大量的珍藏品,花大钱来打扮 他妻子,闲来无事便为妻子画像。一时间,伦勃朗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 福的人。  幸福的时刻,伦勃朗没有忘记绘画,他推出了他的一幅大作叫《解剖学 教授》。画面上表现的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尸体解剖室,教授带着几个医 生正在解剖尸体,场面冷峻严肃,教授一边在解剖尸体,一边还在向医生们 讲述着什么,看起来,他正在为自己的博学而得意,一旁倾听的医生们露出 惊讶佩服的神情,不愧是部卓越的杰作。  这幅像的成功,给他引来了大量的雇主,最高时每年可得到 50 件订货。 不过,伦勃朗没有蓄财的嗜好,他每拿到一笔钱转眼就去买他喜欢的艺术作 品。  伦勃朗买画,不但买外国和古代的名画,也买一些无名画家的画,只要 他觉得好。甚至有时,在画店买画时,他自己抬高画的价钱,老板说 100 美 元可以卖给他,可他却说值 150 美元,并潇洒地拿出 150 美元给老板,买走 这幅画。伦勃朗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艺术职业的尊严”。 如果,伦勃朗是个生意人的活,他完全可以按以前那样的风格去画画、卖画,也会发大财。可他是个艺术家,他要不断创新。  他吸收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造型更加厚实,色彩也更加丰润华美。这 还不够,他要从画中表现出一种艺术的语言。所以,他画宗教的故事画,总 带着丰富的想象力,使人想到现实。有钱的雇主们认为艺术就是艺术,“现实”周围到处都是,何必要反映到艺术中呢?他们认为伦勃朗在艺术道路上迷路了,且越走越远,他们再也 不买伦勃朗的画了。手里捏着钱的商人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1642 年,一群军官委托他画一张集体肖像。这些人都是军官,必须人人都要完整地表现出来,伦勃朗完全可以像《解剖学教授》那样,把光线集中 到每个人脸上,迎合雇主的心理,但他不愿墨守成规,结果,他把这张群像 画成了一幅具有戏剧性的风俗画——一群军人正在长官的带领下出发巡查。 另外,为了追求光线明暗的效果,许多变成士兵的军官又不得不被隐没在层 层的暗影中。画作出来了,可订画的雇主们提出强烈抗议,他的好名声也被 破坏了。这幅画本来阴暗的光线就不少,再加上时间长了变得更暗,结果给 人们的感觉是,长官带着士兵在夜里巡查,后人称之为《夜巡》。  这幅《夜巡》至今还挂在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里,在这幅画前,总是围 满了人。在今天,它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杰作,可惜当时的人却没看出它的 价值。  真是祸不单行,也就在伦勃朗为《巡查》而倒霉的这一年,更大的灾难 发生了,他的那位爱坐在他腿上的妻子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他俩 幸福地生活了八年,伦勃朗的悲伤是不用说的。  妻子死了,订画的人也不来了,收入突然中断,他还债台高筑。于是, 这位曾名声辉煌的画家不得不搬到犹太人住的小镇上,租了一间廉价的小  屋。  遇到这种不幸,想不开的人便无路可走,可伦勃朗心宽,他迫使自己不 去顾及现实,慢慢地,他的心灵便转向了大自然的宁静。以后的几年,他画 的大多数是风景画。《三棵树》就是这个时期的名作。  画中画的是阿姆斯特丹的郊外的景色,包含着湿气的云彩和斜射到地面 上的光线交织在一起,给人自然景像的美感和幻觉。这幅画虽然是幅小品画, 但也是风景画中的杰作。  伦勃朗还是伦勃朗,他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 人是一直照料他儿子的女仆。他又以这个妻子为模特,画了许多画,不过, 不管他怎样努力,他的名声再也不能恢复了。  大概是为了消除寂寞,或者是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伦勃朗开始画宗教画。 翻开伦勃朗的画册,他画了许多圣经故事的画,他的圣经画不是表现某 个人物,而多数是描绘某一个故事情节,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情节性绘画”的能手。 他的圣经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身边所见到的下层人来画。 据说,大画家米开朗基罗曾为教皇画圣经画,教皇让他给圣徒们画上金衣服,米开朗基罗拒绝了,说圣徒们“本来都是些穷人”。  卡拉瓦乔比米开朗基罗更干脆,他直接把流浪汉和苦力们拉进了他的宗 教画中,引得教会圣职人员大怒。看来,伦勃朗把圣经融入现实是有源头的,不过,他比起两位前辈来,更有一种温暖的感情。 马克思话说得好:“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意思就是,下层粗朴的人身上照样有着崇高的美和理想,有着纯净的品格和温柔的情感。 请看他的画《圣家族》。 这个“圣家族”不是充满基督及弟子的家族。要不是左上角的窗户里有几个小天使正飞进来,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一位穿着朴素的农家少妇,腿上盖着一件厚厚的衣服,脚边是一个古老的暖炉,她正坐 在那里读书,一本大书正放在她腿上。这是一本什么书?是圣经书还是歌谣 书?美术家们现在还在探讨,我们且不去论它。大概是想起了身边的宝宝, 她正转过身来掀开摇篮的衣服,面带关切之情看她初生的宝宝睡得如何。画 的背后是一个男子正不停地挥着斧头在劳动,然而孩子并未被惊醒。这是一幅“救世主”家族的画,农妇样的母亲是圣母玛丽亚,挥斧劳动的是玛丽亚的丈夫圣·约瑟,酣睡的孩子就是基督耶稣。这里看不到“救世 主”的高贵和神圣,展现的却是农家生活的温馨恬静和幸福。  看《圣家族》,不自觉地,人们眼睛会被光线指挥着走:最先映入眼帘 的是母亲那健康的圆脸和手上那本厚厚的大书;然后随着母亲的眼光注意的 便是摇篮和里面的婴孩。再注意到的就是窗户和小天使,最后仔细辨别,会 发现昏暗背景上的父亲,正拿着一把斧头。  圣母玛丽亚不是神,也不是上层高贵的妇人,而是一位充满感情的下层 朴实而健康的农妇。  《基督向穷人说教》是一幅有名的铜版画,作画的材料变了,可内容主 题没变。认识伦勃朗的人也许会知道,画中的人物,不论是穷人还是基督, 都是伦勃朗的犹太邻居。他们展现出复杂多样的性格和心理,有的感动,有  的沉思,有的怀疑,有的悲愤,这些感情伦勃朗非常熟悉。 伦勃朗确实胆大,与众不同。因为圣经上说耶稣是被犹太人害死的,所以从中世纪以后,犹太人的日子一直不好过,到处受歧视。可大胆的伦勃朗 竟然把耶稣画成了大鼻子的犹太人,他的圣徒们也都穿着犹太人的服饰。可 见他与犹太人的感情之深。  画了一张群体的犹太人,伦勃朗觉得还不过瘾,又画了一张犹太人的肖 像叫《犹太老头》,探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美术史家们都说,虽然伦勃朗没有留下一句关于自己的文字,但他却是 历史上让人感到最亲切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许多自画像说明了这一点。 在他生命的最后年代,他作了一幅《自画像》,人们认为这是美术史上 的奇特之作。画上笔法苍劲有力,色彩厚厚一层,犹如铸铜一样闪闪发光, 画家披着旧衣服,眯着眼睛,张着嘴巴。既慈祥又有一些哀伤。这时候他的第二个妻子和心爱的儿子已经去世, 留下他孑然一身。 晚年的伦勃朗确实凄凉无比。他所有的东西都被债主拿走,死时只剩下一个画具箱和一件披在身上的旧外套。 伦勃朗死了,荷兰再也没有出现第一流的绘画大师。“荷兰小画派”仍然在为市民们画着画。 现在我们可以看什么是“罗可可”了。和巴洛克一样,罗可可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式样。17 世纪是巴洛克的天下,那么,18 世纪就是罗可可的世界了。 什么是“罗可可”呢?罗可可,最初指的是一种室内的装饰,是路易十五时代的时尚:用贝壳、石子作成假山,放在室内作为装饰。看起来有点混乱,不过当时的人却认为 潇洒,便流行起来,几乎家家、室室都有。后来,人们又稍加变形,作成旋 涡波纹形状或花样的形状用来装饰,人们称之为罗可可。罗可可的发音与巴洛克相近,但意义不同,表示“螺贝”的意思,因此,人们把它用来形容那种蜷曲的线条和繁杂装饰的风格。 罗可可的室内装饰成风以后,很快启发了建筑师,于是建筑雕刻一窝蜂也都罗可可了。  罗可可式认为 17 世纪的雕刻不好,过于威严,装模作样,应该生动一些 才好;衣服的皱褶深雕不风雅,要想风雅就应该浅雕。说到建筑,也是这样, 罗可可把巴洛克的那种粗大的柱子和高大的楼梯全盘否定,柱子变小了,楼 梯也变小变矮了。  一句话,18 世纪的罗可可喜欢的是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 的东西。  罗可可的出现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死有关系:路易十四可以说是欧洲 最有权威的一个皇帝,他就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别人改不得;他还自称是 “太阳王”。他对国内采取控制政策,对国外总想侵略。他甚至为了让自己 的孙子能当上西班牙皇帝,和西班牙打了 12 年的仗。他从登基后,整整做了54 年的皇帝不愿让位。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直到临死时,他才说自己的好大喜功使国家劳民伤财,国力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讯一传出,法国人民奔走相告,异常高兴,他们饮酒祝贺, 好像身上的一个重担被卸掉了。宫廷的贵族们被压抑了 54 年,终于得到了解 放,他们觉得这一下可以更享乐、更放纵、更自由了。罗可可式正合人们心  意,于是,立即时髦起来。 所以,罗可可的艺术中心还是在法国。 那么,这个罗可可式的绘画,是什么样子的呢?  和巴洛克一样,罗可可绘画,主题也是贵族的,大部分是国王和贵族的 肖像画。和 17 世纪相比,人没变化多少,肖像却大变模样,都是豪华纤细的, 即使是健壮的男子也不再健壮,似乎有些女性化,看着纤瘦文弱。真是滑稽,17 世纪的肖像女人男性化,18 世纪的则是男人女性化。 既然是放纵享乐,那么,舞会、野游也常常举行,很多的画也表现这种场面。这是罗可可画的内容,而罗可可的绘画技术也与巴洛克截然相反。 巴洛克要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显示力量,罗可可却不,它要给人一种轻快平和的感觉,看起来柔和;巴洛克要浓抹,罗可可却喜欢淡妆,它厌弃浓重 艳丽,常常用银色、不鲜明的金黄色、白色等着色,轻淡而稳静;线条的使 用上也不像巴洛克那样曲折夸张,而是柔和的曲线。  罗可可与巴洛克完全不一样。罗可可的绘画之花率先开在法国,第一个 要介绍的人名叫华托。  华托的父亲是个泥瓦匠,对华托成为画家没有丝毫的影响。而且,他父 亲常叫他去做一些小工,挣点钱。他虽然爱画画,但买颜料的钱都没有,毫 无办法的时候,他孤注一掷,两手空空到了巴黎,他要当画家。巴黎并非遍地是黄金,华托用最低的价卖自己的画,维持生活。一个画布景的人叫吉罗特,把他收为自己的学生,没想到,这个学生异常聪明刻苦, 画戏剧广告比老师还好,吉罗特开始嫉妒华托了,不久,便把华托赶出了自 己的画室。不过吉罗特使华托了解到了意大利的风雅。这一回,华托又作了名叫安德兰画家的学生。安德兰此时正负责监督一个藏有鲁本斯 36 幅壁画的宫殿,华托便近水楼台,研究这个巴洛克大师的作 品,他的《化妆的女人》就有鲁本斯画的影子。真是树高召悲风,这一次华托又遭到了老师安德兰的嫉妒,不过,华托也变得聪明起来,不用老师赶,他便引退回到故乡进行创作。29 岁那年,他 终于被发现了,成为一名光荣的美术院的会员。有了这个受人尊敬的身份,他便开始出入贵族沙龙,和体面的、优雅的贵妇人来往。这样,贵族崇尚的罗可可式生活趣味也就传给了华托。比如, 这个时期,他有一幅画叫做《谈笑》,画面上,一个贵妇人手执扇子,悠雅 自在,乐师在吹笛,可她并没有在听,而是和一个男子在谈笑。如果这个贵 妇人要是很认真地专心听笛声的话,她就不是罗可可式里的贵妇人了。  同样性情的贵妇人,又出现在《任性的女人》里。年轻的贵妇与情人同 性子,撅着嘴, 煞有介事地提着裙子要离开,可又坐在那儿不走,等着情人 赔不是,情人却不慌不忙地逗乐似地说着什么。足能表现出华托观察事物的 精细和刻划人物的本领。华托最有名的杰作是《发舟西苔岛》。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神、诗神游乐的一个美丽的岛屿。画中表现的是:风景优美的岸边,一对对贵族男女将要登舟去岛上游乐之前的景像。人们把 这幅画常常看作为表现动作的过程的画,从右边看起,每对男女情态都不相 同,最右边的是“劝说”的过程,往左,两人不说话是“相持”,再往左, 是“犹豫”,然后就是“欣然接纳”,高高兴兴去西苔岛。不仅构思奇特,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大之吻迅雷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