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国语中为什么有退去的

门徒心里刚硬(马可福音六章45-56节)
门徒心里刚硬(马可福音六章45-56节)&&&&&&&&&&&&&&&&&&&&&&&&&&&&&&&
李马可牧师
我们今天要看的经文是马可福音6章45-52节: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这段经文是紧接着五饼二鱼的神迹后所发生的事。这是一段很特别的经文,里头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详细地看每一个细节,今天我只打算跟大家分享两大点。
我们在第45节看到,主耶稣催门徒上船,意思是要他们马上离开。“催”这个字是带有勉强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徒并非自愿想上船的,是主耶稣强迫他们上船的。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上船呢?为什么主耶稣要勉强他们上船呢?主耶稣的这个举动有点不寻常,为什么他突然间这么匆忙要离开众人呢?更有趣的事,主耶稣勉强门徒上了船后,自己却没有上船,当他解散群众后,他就单独一个人到山上祷告。他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看其他相关的平行经文,透过这些平行经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图画。让我们打开约翰福音第6章。约翰福音第6章1-13节记载了主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当主耶稣喂饱了五千人之后,那些群众的反应是如何呢?让我们看第14-15节: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第14-15节告诉我们,众人因为看见主耶稣所行的神迹,他们就想强逼他作王。五饼二鱼是一个极不寻常的神迹,试想想,五饼二鱼怎么可能喂饱五千人呢?圣经所说的五千人只是成年男人的数目,如果包括女人和小孩,数目肯定接近一万人。这真是一个极大规模的神迹。试问有谁能够用五饼二鱼喂饱一万人呢?这样的神迹旧约也有先例,不过规模就小多了。在列王记下4章42-44节记载了以利沙用二十个大麦饼喂饱一百人,但这个神迹远远比不上主耶稣所行的。所以当群众看见这神迹后,他们都公认耶稣比先知以利沙更伟大。于是群众都一致的认为耶稣就是摩西所预言的先知,就是那弥赛亚。所以他们就想勉强他作以色列的王。
为什么群众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呢?试想想,如果主耶稣在一些非常贫瘠的非洲国家施行五饼二鱼的神迹,那些看见神迹的人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们岂不是会推举他当领袖吗?如果主耶稣做王,整个国家的穷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时的以色列,穷人也非常多,他们也希望主耶稣可以做他们的王,除了帮他们推翻罗马的统治,也帮助他们解决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和需要。
以色列当时是被罗马政府统治,是属于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被外族人统治是整个民族的羞耻,以色列人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地方,但却只有二等公民的权利,他们经常要受罗马人的欺压和剥削。因此,他们非常渴望神差派弥赛亚来拯救他们。他们相信,当弥赛亚来到时,他就会帮助以色列复国。当他们看见主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后,他们就非常的兴奋,认为他就是那位弥赛亚,所以他们才这么极力的推举他做王。
虽然群众极力推举主耶稣作王,但是主耶稣却不肯接受。他催促门徒赶快上船离开,自己也单独退到山上去。主耶稣的确是那位弥赛亚,他有能力推翻罗马帝国,也有智慧治理好一个国家,为什么他要拒绝呢?他来岂不是要叫我们跟随他吗?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跟从他,他不就是全世界的统治者吗?
可能你会说,主耶稣来不是为了政治,更不是为了要反罗马帝国,他来是要拯救我们脱离罪。这又有什么问题呢?难道他不可以同时间拯救我们脱离罪,也做王治理以色列国吗?虽然这些人拥护他做王是希望他能推翻罗马政府的统治,但是主耶稣不需要按照他们的意思去行。既然他是王,他有绝对的权力来做决定。况且,做皇帝也有好处,你只要下一道圣旨,全国上下都得听从你的命令。主耶稣只要好好使用他的权力,这对传福音是很有利的。他可以对群众说:“如果你们真的想我做王,从今天起你们每天都得读经祷告。”又或者可以对他们说:“你们每个星期天都要参加聚会,还有,别忘记十一的奉献。”这样,每个人都会按照神的律法生活,在主耶稣的统治下,学习彼此相爱,彼此饶恕和接纳。这样全国的人都能够和睦共处,这岂不是非常美好吗?为什么主耶稣要拒绝呢?
当主耶稣拒绝群众的要求,他就得罪了他们,以致被他们厌弃。约翰福音第6章66节告诉我们:“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这是一个极其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无论耶稣往那里去,他们都忠心地跟随着,在第15节他们甚至还极力地拥戴主耶稣做王,但是,在同一章的第66节,众人突然间就厌弃他。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转变。如果主耶稣顺从群众的要求,他不就可以一直带领他们,教导他们神的话语,帮助他们明白神的心意,这样做岂不是更好吗?现在群众都离开了,主耶稣又如何能够帮助他们呢?
很明显的,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群众想拥戴主耶稣做王是别有用心的,他们不是真的想要主耶稣做王来管理他们,他们是希望透过拥戴主耶稣做王,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什么好处呢?比如说,主耶稣的超凡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罗马帝国的统治,以色列可以更富裕强盛;主耶稣也可以使用他的能力来确保国家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这样国民物质上的供应可以绵绵不绝。这才是群众跟从耶稣,推举他做王的真正目的。
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思考的问题。你必须要明白,神所关注的不仅是你是否相信他、跟从他,或者尊他为王。神最关注的是你跟从他的动机。我们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要跟从主耶稣,如果你想要蒙神的悦纳,你必须要有一个完全清洁的动机。我们已经看到,当群众的动机不纯正,即使他们非常热心地跟从他,甚至推举他做王,主耶稣却拒绝他们,不让这些人跟随他。从整个事件我们看到,如果我们要跟随主耶稣,我们的动机必须要纯洁。
当我们向人传福音时,我们从来都不会关心对方的动机。我们认为,只要对方肯相信耶稣,肯参加聚会,他的动机是否纯正也不要紧,这些以后可以慢慢纠正,最重要的是他肯相信耶稣。如果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主耶稣要拒绝这些相信他的人呢?他们不但跟从他,甚至还拥戴他做王,这样的表现难道还不算是相信吗?我们不明白主耶稣的做法,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我们信耶稣的动机一开始是不正确的,以后将会非常困难纠正过来,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将会是极其困难。正因如此,主耶稣一开始就要让群众明白,如果他们跟从他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好处,他们是不可以跟从他的。
我们今天传福音,所关注的就是如何说服对方相信耶稣,至于用什么方法,或者对方的动机是否正确,我们完全不理会。我们必须弄清楚对方的动机是否纯正,因为我们是不能够在不纯正的动机上建立任何的工程。比如说,当我们向人传福音时,一知道对方有什么困难或者需要,我们马上跟他一起祷告,求神帮他解决一切的困难。我们认为,如果神帮助他解决困难,他一定会相信耶稣,这是最有效的传福音方法。又或者对方经济上有需要,我们马上奉献金钱来帮助他。我们认为这就是让对方体会神的爱的具体方法。即使对方最后真的相信了主,你有没有想过他信耶稣的动机是什么呢?他的动机会不会跟约翰福音6章的群众一样,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要呢?
我们可能不太理会别人信耶稣的动机,但是主耶稣是非常的在意。他绝对不会用物质的好处来吸引人跟从他。这种传福音的方法是没有益处的。如果你留心看四福音书,你就会看到主耶稣曾经行了许多神迹,包括医病和赶鬼,他往往会将医病赶鬼跟呼召人跟从他分开。当主耶稣看见人有需要时,出于怜悯,他会主动的帮助他们,但是他从来没有用跟从他作为帮助人的条件。虽然有些人会出于感恩而跟从主,但也有很多人会为了物质上的好处而跟随主,后者的出发点是主所不喜悦的。
所以在福音书里你会看到,很少人会因经历神迹而跟从主耶稣,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恩的心,而是主耶稣刻意把医病和呼召人跟随他分开。因为跟从主耶稣的人必须出于相信他而跟从他,而不是为了物质上的好处而跟从他。这就是为什么主耶稣拒绝群众跟从他,因为他知道这些人的出发点和动机是错误的。如果错误的动机没有及时的纠正,后果是非常的严重。所以我们也要小心,不要用神迹、医病和物质的好处来吸引人信耶稣。很多人为了病能得到医治,或者物质上的困难能够得到解决,他们什么东西都愿意相信。但是,出于这种原因相信耶稣的人,他们的动机很多时候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有一天他们再次的患了重病,经过祷告和医病也没有果效,他们的信心就会动摇了。
主耶稣知道神迹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每一次帮人治病都是非常的低调,他甚至命令当事人不要到处宣传。因为他知道群众的反应,他们会因着需要或者好奇而来跟随他,主耶稣不想他们怀着错误的动机来跟随他。所以,关于跟随主耶稣的动机,我们一开始就要弄清楚。如果一开始就有偏差,恐怕很多年都不能纠正。很多基督徒因为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他们使传福音的工作受到了亏损。比如说,有一个姐妹在单位里认识了一位非基督徒的男朋友,大家彼此关系不错。但是信与不信是不可以结合的,怎么办呢?于是那位姐妹心里想:“不要紧,我可以先带他参加聚会,慢慢劝他信耶稣”。问题是,假设有一天他真的信了耶稣,我们如何肯定他的动机不是为了那位姐妹呢?可能只是百分之二十的动机是为了那位姐妹,但这已经使到他对主的信心不完全。有些教会甚至会采用向异性传福音的方法来吸引非基督徒参加聚会,他们假设,只要将非基督徒吸引到教会里,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帮助他们。我们千万不要用这种人的方法去传福音,即使能将人吸引到教会里,他们的动机和出发点已经有了偏差。我们要记住,人看重的是表面的东西,而神看重的是人的内心。
不仅是信耶稣的动机重要,我们侍奉主的动机也一样的重要。如果你很热心的参与教会的侍奉,你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得人的荣耀呢?有些人是为了教会里的权力和地位而热心侍奉,有些人则是为了逃避家庭的问题而到处传福音。我们必须清楚自己侍奉神的动机。神首先要看的是我们的动机,不是我们的表现。你可以欺骗人,甚至欺骗自己,但你绝不能欺骗神。比如说,有些基督徒在单位里表现的非常勤奋,他们认为基督徒在工作上要忠心,要有好的见证。这的确是圣经的教导,但是你也必须留心自己的动机,看看自己是否是真的为了主而勤奋,还是为了得上司的赏识,为了可以升级而勤奋?
许多事情从表面上看是非常相似,理由说起来也很动听,但是神所关注的是我们的动机。如果我们的动机不纯正,千万不要用属灵的理由来做借口,你当正视自己的动机,求主帮助你,或许你可以纠正过来。如果你选择用许多属灵的理由来遮盖你的动机,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让我们回到马可福音6章45-52节。这段经文说到门徒在加利利湖上遇到风浪,这一次的风浪并没有造成任何的生命危险,这跟马可福音4章35-41节说到的风浪很不同,那一次真的是非常厉害的风暴,如果主耶稣没有及时平息,门徒真的会有生命危险,因为他们的船快要沉了。这一段经文没有说到他们有任何生命危险。他们只是遇到逆风,以致他们怎么摇橹都不能靠岸。当主耶稣上了船后,风就停息了。
我们从第51节里可以看到门徒当时的反应:“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门徒心里十分惊奇”。当风止住后,门徒心里都十分惊奇,为什么呢?马可在这里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门徒的反应,一个是“十分”,就是“极其”或者“非常”的意思。另一个是“惊奇”,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惊奇。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惊奇呢?圣经告诉我们,门徒是从黄昏开始摇船过对岸,正如我从前跟大家说过,加利利湖不是一个很大的湖,乘船到对岸的时间不会很长,当然这也在乎船夫的技术和海面的情况。
第48节告诉我们,差不多到了四更天,门徒还没有到达对岸。四更天是几点钟呢?四更天就是接近天亮的时候。当时有几种计算时间的方法。罗马人的计算方法就是将晚上分为四更,所以四更天就是最后的一更,就是天快亮的时候。试想想,他们摇了整夜还没有到达对岸,可想他们是多么的疲惫,但是,主耶稣一上船,风就停息了,门徒都感到非常的惊讶。他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第52节告诉我们门徒为什么十分惊奇:“因为他们不明白分饼的事情,心里还是愚顽”。即是说,这不是一种好的反应,这是一种出于对主缺乏信心的惊奇。当然,所有见到神奇妙作为的人都会感到惊叹,这是很正常的。但门徒的反应不是这一种,他们之所以惊奇是因为他们对主耶稣的不相信。
我们可以比较群众和门徒的反应。约翰福音6章14节告诉我们,当群众看见主耶稣所行的五饼二鱼的神迹,他们马上相信耶稣就是那位先知,就是弥赛亚。他们随即要拥立他为王。群众对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反应非常的热烈,但是门徒的反应却很一般,他们虽然也看见五饼二鱼的神迹,但是他们还是怀疑主耶稣的能力。他们对主耶稣能够使风停息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是摩西所预言的那位先知,为什么他们会对主耶稣所行的神迹感到惊奇呢?
在这里我也必须解释得全面一点就是,约翰福音第6章中,那些群众对耶稣的信心,只是一种理性上的信心。换句话说,他们只是随意的称耶稣是弥赛亚,正如很多人也称耶稣是“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将耶稣看为是自己生命的主,这是一种纸上谈兵的信心。所以我不是说,门徒的信心比群众的信心还要差,他们连耶稣是弥赛亚也看不见。事实并非如此,门徒当然知道耶稣是弥赛亚,但是他们的信心也是停留在理性上。所有纸上谈兵的信心都是一样的,当风浪来临,这种信心就会崩溃,这正是我要大家明白的。
门徒的信心不会比群众差,问题是,他们的信心都是属于同一种本质的信心。纸上谈兵的信心是没用的。这不是说你对主不真诚,无论你如何发誓来证明,甚至将你的心掏出来,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正如圣经所说,我们的信心都要经过火来炼净,只有在风浪中才能够知道你的信心有多真实。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信心基本上有两种。我们今天常见的信心,都是纸上谈兵的信心。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比如说,经济遇到困难,身体健康出问题等等,我们就像门徒在风浪中拼命的摇橹,那时候你才知道自己信心的真实状况。信心不是空谈的,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真正的信心呢?让我们从马可福音里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缺乏真正信心的原因。马可福音6章52节已经将门徒缺乏真正信心的原因告诉了我们:“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圣经告诉我们,门徒的心还是愚顽,所以不能生发真正的信心。“心里愚顽”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心里刚硬”。根据希腊原文,“愚顽”或者“刚硬”这个词的字根是指皮肤硬化,起了茧的意思。当你的皮肤起了厚厚的茧,它就会失去了感觉。圣经形容一个人的心“愚顽”或者“硬化”,即是说,那个人的心对属灵的事物的反应是迟钝的。
正常的皮肤是很敏感的,皮肤没有感觉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被火烧了也不懂得反应。同样的,在属灵的层面上,如果我们的心变成刚硬,对属灵的事物不敏感,那是非常的危险。法老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不信神的人,他多次目睹神所行的神迹,但是他心里还是刚硬。每当灾祸临到时,他就非常惧怕,过后却没有任何反应,他还是坚决不让以色列人离去。他刚硬到一个地步,神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杀埃及人的长子来使他屈服。
可能你会说,那些门徒已经撇下一切跟随主,怎么可能对属灵的事物没有反应呢?大家必须要明白,心里刚硬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不论你是非基督徒,还是基督徒,甚至是传道人,都有可能变成心里刚硬。没有信主的人心里刚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已经信了主的人也一样可以成为刚硬。很多基督徒信了主一段时间后,他们对属灵的事物就失去了兴趣,觉得自己已经满足了,他们不再对神有任何的渴慕和追求。从前还没有受洗时,就非常渴望能够受洗跟从主。受洗后就觉得一切都成了,什么时候有时间就参加聚会,没有时间连祷告也可以省了。我见过不少基督徒信了主一段时间后,心里就变成刚硬。他们跟主的关系就好像今天许多的婚姻一样,谈恋爱时天天约会见面,结婚后,一切就慢慢冷淡下来,平时连见面谈话的时间也没有。
即使是那些侍奉主的人,他们也不能够幸免。马可福音6章52节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醒,即使是主耶稣亲自呼召的十二门徒,他们也会成为心里刚硬。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自己撇下一切跟随主,就不会心里刚硬了。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属灵上已经满足,已经一无所缺,你的心已经开始刚硬了,你已经不愿意继续跟从主,你甚至开始抵挡神在你心里的工作。所以我要大家紧记住,任何属灵程度的基督徒如果不谨慎,都可能变成心里刚硬。
主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是为了向门徒传达一些属灵的信息。约翰福音6章5-6节告诉我们,主耶稣是故意用五饼二鱼的神迹来试验门徒,为的是要教导门徒属灵的功课。但是,无论是门徒还是群众,他们都不明白主耶稣要向他们传达的信息。同样的,你在每天的生活里也曾经经历神的帮助和供应,但是,你有什么回应呢?你得到主的帮助后,你不能只是在口里说感谢主,你的心必须要有回应,否则你也会变成刚硬。你明白神的作为的重点是什么吗?主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目的当然不是单单为了喂饱那些群众,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当然是在属灵上帮助他们。所以主耶稣在约翰福音6章27节非常失望的对群众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
神在物质上帮助我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在属灵上能够进一步认识他。如果你的注意力永远都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你就不能领受神要教导你的属灵功课,这样你的心就会变得刚硬。每一个神迹,每一个神的作为,都是以属灵的目标为主,如果神的作为不能影响你的属灵生命,那么你就是白白的浪费了神的恩典!即使你在物质上得到帮助,但是这些帮助对你是毫无益处的,它只会令你的心变得更刚硬,正如那些群众一样。
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徒然领受神的恩典”。既然已经得到了神的恩典,为什么还会是徒然呢?就是说,如果神的作为不能改变你的生命,使你成为属灵人,这恩典就是徒然了,因为你在属灵上什么都没有得着。有时候,我听到弟兄姊妹分享他们如何经历神的帮助,这是值得感恩的。既然你经历了神的帮助,请问你在属灵上学到了些什么呢?如果这些经历没有带给你任何属灵上的改变,你对神其实就是没有任何的反应。
神的作为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神的恩慈,神的帮助。另一方面就是神的管教和审判。法老王就是经历了神的管教和审判,但是他对神的惩罚是完全的刚硬。一个人可以对神的恩典刚硬,也可以对神的惩罚刚硬。正如法老王一样,当神藉灾祸惩罚埃及时,他从中什么都没有领悟到,接着又怎么样呢?神只好用更重的灾祸来惩罚埃及。你明白吗?如果有灾祸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吸取属灵的教训。但是,许多心里愚顽的人就是永远不能明白,他们认为许多的天灾人祸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我记得有一位姊妹跟我分享说,从前她只是每个星期天参加聚会,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基督徒,但是她对属灵的事物,对追求认识神却没有兴趣。有一天,她的一位亲爱的家人突然去世了,神藉着这件事唤醒了她,她开始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于是她开始思想自己生命的方向,认真地寻求认识神。她从这件事上领悟了神给她的属灵信息。有些人或许会说:“生死有命,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你什么都不肯求问神,你又如何能够明白神的心意呢?无论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临到我们身上,我们都要安静思想,这样我们才会领会神在其中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如果我们学会了,我们的属灵生命就会不断前进,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领受,那么你的心已经开始刚硬了。如果神给你的恩典不能改变你,神对你的管教和审判也一样不能改变你。
箴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多次受责罚仍然硬着颈项,结果会如何呢?他必会突然倾覆。所以,我们要小心回应神的作为,无论是我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我们要仔细地思考,免得成为刚硬。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有一个很好的素质,就是对所听到和所看到的事情常常反复思想。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神的作为,敏感神的带领。结束前我想用希伯来书3章7-9节来彼此勉励:
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以色列人经历神的作为四十年之久,但是神的作为不能在他们的生命里起任何作用,因为他们心里刚硬。所以圣灵今天再次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今天听到神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好象以色列人一样。”留意圣经强调的是今天,不要等到明天,如果你觉得今天神是在向你说话,或者你知道你需要悔改,请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要行动。如果你决定要等到明天,这证明你的心已经刚硬了。让我们不要硬着心,我们今天就要回应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持守一个真正的信心,一个能够讨神喜悦的信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廖廖:不想做叛徒的门徒不是好信徒——评《不在图像中行动》
摘要:&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是滥觞于古希腊,而后在中国各个大学的门卫室得以推广的著名的&保安三问&。不曾面对保安三问的人不能称之为大学生,不曾在深夜直面此终极哲学问题的人不足以谈艺术。
&艺术是什么?艺术从哪里来?艺术到哪里去?&…
推荐关键字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是滥觞于古希腊,而后在中国各个大学的门卫室得以推广的著名的&保安三问&。不曾面对保安三问的人不能称之为大学生,不曾在深夜直面此终极哲学问题的人不足以谈艺术。  &艺术是什么?艺术从哪里来?艺术到哪里去?&&&关于此终极问题,每一代的艺术人都曾经尝试推翻前人的标准答案,给出自己的新答案&&艺术是宗教、艺术是人性、艺术是理性、艺术是潜意识、艺术是政治&&&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保安三问&的启示录。当你寻找到一个不同于前人的新答案,就意味着你有可能在与艺术史的博弈中获胜。  前不久,由艺术家孙原&彭禹和独立策展人崔灿灿共同策划,在北京的三家重要艺术机构:常青画廊、佩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开幕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就是一个尝试重新给艺术寻找新答案的展览,与以往大多数艺术展不同的是,这个雄心勃勃地尝试&否定图像&的展览,呈现的不是图像或装置等寻常艺术品,策展人要呈现的是34位(组)艺术家的生活痕迹、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之前的行动、艺术家创作的证据和记录。  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是艺术家的访谈视频、艺术家微博的截图、艺术家当小贩骑的三轮车和贩卖的药材、艺术家回老家劈柴烧火的录像、艺术家讲相声的视频&&&&&&的确看不到寻常展览中的图像。  策展人说:&艺术实践不再以获得图像或是制造视觉化的物品为目的,而是在自我实践中强调生活本身的特殊方式和形态。它始终围绕个体自身的特殊需求而展开,抽身于艺术史博弈和普遍的日常经验之外,这种个体的&莫名&的需求以一种非常的应对方式回应现实,在回应和发生的过程中,不断的显现对艺术的出离态度和生活的诗学。&(翻译成中文就是:反对图像,超越艺术史,用行动追求生活的诗意。)  策展人又说:&这个展览本身所呈现的并非是固化的艺术作品,而是诸多的独特个体在生活中的种种行动,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生产艺术品,而是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发生对生活的回应。&(翻译成中文就是:行动比艺术重要,生活比艺术品重要。)  策展人再说:&在当代艺术系统不断体制化的今天,这个展览所针对的是艺术沦为物品被交换的知识与经验,那种因明确的、有效的、实用的艺术流通渠道应运而生的艺术生产思路。&(翻译成中文就是:对艺术体制和商业化的创作提出反对意见)&  尽管策展人的表达语焉不详、含糊不清,但是经过&翻译&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策展人尝试提供这样一个新答案:艺术不再是图像,艺术不是来自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的创作,艺术的应该是行动与生活。  遗憾的是,在展览中呈现的那些艺术家的生活痕迹、艺术品创作前的录像、艺术家创作之后的遗留物、艺术家面对镜头的内心表白当中,我们并没有寻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图像在今天为什么不再重要?生活与行动为什么比艺术重要?  事实上,关于图像与行动的取舍、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艺术史上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许多前人都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的思路具体而清晰,他们的答案强硬而有力。  达达主义者的答案是烧掉所有艺术品,否定一切艺术规律&&破坏图像的行动就是创作。杜尚的答案是不再创作,改去下象棋&&放弃就是创作,生活就是艺术。德波的答案是在画廊的艺术展上挂起&不再工作&、&超越艺术&的标语&&用身体力行的社会革命来取代艺术。  不想做叛徒的门徒不是好信徒,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信徒都是一个叛徒,但是光靠喊口号并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叛徒,光凭一个模糊而暧昧的观念也无法成就一个伟大的信徒。  如何超越这些颠覆、破坏和放弃艺术创作的前人的观念,如何从新的角度来否定图像和再现行动与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在《不在图像中行动》中并没有找到答案,展览甚至没有提出新鲜的问题。  为何要打倒图像?  图像是人类史的皮肤&&人类曾经历了没有文字的漫长时光,先民们只有语言和图像两种表达能力。人类最早的传播就是口述传播和图像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图像能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隐退,慢慢蜕变为少数专业人士才掌握的技巧,这些人就被称为工匠、画家或艺术家。  图像学由此成为艺术史的骨架,如何&脱胎换骨&成为每一代艺术家的终极追求&&古希腊摆脱了先民图像的野蛮;中世纪摆脱了古希腊图像的人性;文艺复兴摆脱中世纪图像的神性;达达主义否定了图像;超现实主义摆脱了图像的理性;杜尚摆出了现成品图像;波普重组了图像;沃霍尔重复了图像;当代艺术与流行文化争夺图像的符号解读的话语权&&&&&&  当我们面对&图像&这一张人类史的皮肤,面对&图像学&这一具艺术史的骨架,面对历史上的许多前人对&图像&的颠覆与重新定义,如果我们今天要重新提出&摆脱图像&,那么至少要回答一个&为什么?&  策展人孙原说:&图像化是很难摆脱的&&&但是我们要强调的就是在图像化之前的那部分。&策展人崔灿灿说:&图像,曾是中国很多艺术家赖以生存的手段。但这次,我们想站在与以往方式不同的另一面,来讨论&行动&在艺术和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参展人的解读还是现场的展览,我们终究也没能在其中找出&为何要摆脱图像&或者&行动在艺术和生活中意味着什么&的答案。  心动还是行动?  关于行动为何比图像重要?关于生活为何比艺术重要?《不在图像中行动》并不能给出答案的两个问题,还得翻开艺术史,看看几十年前的&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20 世纪初,欧洲的各种先锋派运动都致力于颠覆旧日的艺术观念,试图将美学思考变成实际行动,试图用行动来超越单纯的艺术领域进入现实生活的革命。1920 年,达达主义的奠基者特里斯坦&查拉在《软弱的爱情和苦涩的爱情的宣言》中写道:&我们试图消灭艺术&&&这是最早的&反对图像,注重行动&的艺术宣言。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颠覆传统艺术,破坏一切规则。他们宣称:艺术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图像与绘画在他们看来只适合点火取暖,只有破坏性的行动才是艺术的一切。&&这一场&反对图像,注重行动&的艺术宣言比《不在图像中行动》早了九十年。  1953 年初,情境主义国际运动的发起人德波在巴黎塞纳街的墙面划出&永不工作&的涂鸦。1963 年,德波组织了一次艺术展,德波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赋予艺术新的涵义。德波将他的展出作品命名为《指令》(Directives),画框里镶着大写字母刷出 5 块不同的标语,包括&不再工作&、&超越艺术&、&实现哲学&等等,作品没有任何美学的装饰,只强调其意识形态的价值。&&这是五十年前的&反对图像,注重行动&的艺术宣言。  策展人崔灿灿说:&我们扁平的生活如何让它变得具有可能性、复杂性以及想象力。这个展览的落脚点在于生活。它的意图不在于艺术,而在于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它更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存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复杂性。&(翻译成中文就是: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生活的丰富性)&&而这差不多就是情景主义奠基人德波在六十年前提出的对抗景观社会的艺术宣言。  情景主义者的&永不工作&不是在歌颂懒惰,而是情景主义者希望通过&永不工作&的宣言来对抗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和景观社会对人的异化。德波认为景观社会将我们的生活商品化,并通过各种广告、传媒手段将其合法化,例如幸福家庭的榜样,事业有成的形象,利用广告打造的奢侈品概念等。景观社会对人的异化无所不在,被异化的生活最终成为唯一的成功的生活模式,而被异化的人则成为景观社会的简单执行者而不是创造者,越来越远离生活的本质,最终以被动消极的方式接受资本主义体系。因此,情景主义者希望通过艺术来实现生活的革命,在艺术为革命服务的前提下,德波与他的追随者们参与到艺术行为中&&《不在图像中行动》的策展人所说的&行动的重要性&和&生活的诗学&,早在六十年前已经被情景主义者剖析和实行得淋漓尽致。  除了达达主义与情境主义之外,观念艺术也有话要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繁荣的商业时代,二战之后的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主宰一切,寻常大众也热衷于购买艺术品。进入60年代,有些艺术家对美国人无休止的消费主义非常反感,前卫艺术家们声称:&不愿意再给这个商业世界添加多一件商品。&他们开始创作不能在市场上交易的&观念艺术&,索尔&里维特说:&观念艺术是一种作用于观众心灵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作用于眼睛或者感官的艺术。&&&这比《不在图像中行动》的策展人所说的&此次展览即有别于带有明确交换性质的艺术展览的运作方式&&&这个展览所针对的是艺术沦为物品被交换的知识与经验,那种因明确的、有效的、实用的艺术流通渠道应运而生的艺术生产思路&,早了六十年。  《不在图像中行动》声称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策展人彭禹说:这个展览肯定为以后的艺术史提供很多的第一次),但是结果只是一首&Yesterday Once More&&&并且是翻唱。  结语:  《不在图像中行动》既没有说清楚为何反对图像?也说不清楚行动与生活为什么重要?也没有说清楚行动与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策展人终究未能圆满地给予&保安三问&一个新答案。  当一个保安问出&你是谁?&,我们的回答当然是&顺民&,而当缪斯女神问出&你是谁?&,艺术人的答案往往是&叛徒&&&要成为叛徒才有可能赢取与艺术史的博弈。但是叛徒的任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勇气的伟大叛徒并不容易。大多数想做叛徒的艺术人最终还是无法摆脱门徒的角色。《不在图像中行动》最终也没有彻底推翻图像在今天的意义,也没有针对艺术体制和商业化提出尖锐的批评,也没有给予&生活和行动&一个明确的目的。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说:&人总是像他们的时代,而不是更像他们的父辈。&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人恰恰相反,他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西方父辈的模仿秀,而不是寻找自己在时代中角色定位。  关于&你是谁&,萨特给了我们一个寻找答案的路径&&&人必须创造他自己的本质,他必须投身到世界中,遭受世界的苦难,与世界搏斗才一点一滴地定义了他自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西方艺术,也影响着西方的流行文化,于是我们在无数的好莱坞电影中看到关于寻找&我是谁&的主题&&从兰博、洛奇到蜘蛛侠、蝙蝠侠再到花木兰与功夫熊猫。  而中国人大多不相信存在主义,因为&寻找自我&太困难,追寻&我是谁&的路太艰辛。无论前卫艺术还是流行文化,我们都愿意直接踩着前人的脚印,直接模仿前人的行为与观念,直接搬运西方走过的路线和观念。一如我们在《不在图像中行动》看到的,他们用貌似前卫的姿态来否定图像的意义,用貌似学术的语言标榜精英的身份,事实上他们与艺术史上真正的叛徒:达达主义者、情景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之间还有着遥远的距离,中间至少隔着100个功夫熊猫。
(责任编辑: 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16日预展地点:石家庄世纪高尔夫俱预展时间:日-31日预展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预展时间:日-26日预展地点:香港四季酒店,四季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万舒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徒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