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尔兰有什么特产谢默思什么意思

实践与文本
-谢默斯•希尼:想念传统的写作方式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
谢默斯•希尼:想念传统的写作方式
&&阅读人次:
谢默斯&希尼:想念传统的写作方式SEAMUS HEANEY来源:访谈来自新京报摘要: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于8月30日去世。讣告称为自叶芝以来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2012年他曾接受中国报纸访谈关键词: 爱尔兰 谢默思&希尼 seamus heaney爱尔兰日报的讣告诺奖得主,71岁的爱尔兰诗人希尼新诗集《人类之链》出版,接受新京报专访谈诗歌与人生西默斯&希尼 想念传统的写作方式【人物名片】Seamus Heaney,生于北爱尔兰,抒情诗人。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希尼1972年移居爱尔兰至今,迄今出版过12本诗集,其中描述爱尔兰历史纷争与诗人自我流放的《斯特森岛》(1984)被英语世界广泛视为诗人的代表作。作为翻译家的希尼,以译作《贝奥武夫》(2000)最为人熟知。1985年与1989年,希尼分别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1 面临人类终极时的空落感希尼在北爱尔兰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入读当地的小学和中学。15岁以前,他在白色的农舍里过得安静而普通。如果不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希尼不会自己去找诗歌来读。20岁上下,他读泰德&休斯等20世纪英国诗人的作品时,才觉得心内蛰伏已久的什么被唤醒了,&觉得自己有能力更自由地进入语言的领地&。1966年希尼在大学里当英语文学讲师期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的死亡》。不过早年发表诗篇时,希尼一直用笔名&Incertus&,意为&不确定&--那是因为,农场里大伙儿背朝天忙活时用的是犁,根本用不上笔;二来,在以新教徒为主的北爱尔兰,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希尼属于容易被欺负的&少数派&。当年的腼腆少年,在越来越接近成为一位诗人的时候,却不断在诗行间反渗出春日施肥耕种时的泥土味。在《人类之链》中依然如此:一袋煤炭也能入诗,领受诗人耐心的、不断留出停顿的词句调遣。这自然也引来了一些批评。美国有主流书评报刊认为,也许众人过分敬重希尼的&迷失在田园里的诗篇&了,批评者认为希尼越来越有&将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派诗人的旧式掘土机拉到了当代的世界里,指甲缝里还嵌着前人的泥土&。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在世时也曾评论过希尼的爱尔兰&就好比是都柏林里的迪斯尼乐园&。还有英国的书评人指出,新诗集里的希尼就像&给自己写好了讣告&。希尼听说以后,笑了起来。他是自叶芝以来首位获得诺奖的爱尔兰诗人。踏入70岁后,叶芝便开始动笔写《最后的诗篇》;而希尼承认,他的第12本诗集《人类之链》,确实笼罩着面临人类终极共同命运时的空落感。诗人说,这种令人心悸的浓雾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过程。诗集里有一首诗&门开着,可屋里漆黑&是希尼献给已故好友、凯尔特民谣音乐家大卫&哈尔蒙的。对于一些批评,希尼读到了隐藏之内的另一层含义:批评自己的&田园诗篇&视现实于不顾。他承认当今的诗歌具有比过去更多的社会写实性,可他说自己有点想念传统的写作方式:&乔伊斯说的:'恰如其分的顺序,恰如其分的词句。'&希尼会用上整首诗,以&姨妈玛丽&在农场里烤面包为意象,刻画院子里阳光的缺乏、姨妈玛丽被面粉染白了的指甲。但他也写具有政治隐喻的诗。在纪念1917年北爱尔兰新芬党的复活节起义50年之际,希尼发表了《半岛革命者的安魂曲》,名义上是&纪念1798年的爱尔兰起义&。那时正值上世纪60年代,北爱尔兰共和军和联合派暴力矛盾最激烈的尾声,而希尼居然在一众新教徒观众面前朗诵了这首诗。希尼记得当时台下所有观众鸦雀无声。他的态度是:&你不需要热爱它,只要容许它的存在就可以了。&2 &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在不久前的爱丁堡书展现场,希尼一上台就先提到了在书展期间突然去世的苏格兰桂冠诗人埃德温&摩根,并朗诵了摩根的一首十四行诗向其致敬。他还频繁地引用T&S&艾略特的诗句,称自己现在到了艾略特所说的&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之时。最近他也确实常重读艾略特的作品,并觉得直到现在自己才开始懂得&像《圣灰星期三》这样的诗作中完全的美丽与力量&,希尼说:&那里面同时存在一种主张和撤退:韵律、祷告与深深的不确定。&艾略特称诗歌始自&黑暗的胚胎&。对于自己的新作,希尼说,诗歌的格式与以前不同:没有那么标准工整,节奏更快。但当中仍然有惯常的&黑暗之原型&,读者需要跨越这种黑暗而抵达现实,获得踏实的光线。&那是灵魂之内的暗夜。黑暗的丛林。甚至包含着D&H&劳伦斯黑暗的性爱诸神&,希尼说,在那些日子里,劳伦斯是他想像国度里的一束能量。在《人类之链》中,希尼执笔写起自己的童年与父母亲来,始于一场命运的擦边球:四年前中风之后。希尼觉得新书里的自己更&赤裸&:&那是受了中风的刺激,也是在恢复的一年里面,静静地面对自我的结果。& 希尼认为最核心的一篇叫《奇迹》。四年前他与妻子在多尼盖尔一家客栈里过夜,一早醒来诗人发现自己的腿动不了。当朋友们将他抬进了急救车里后,半身瘫痪躺着的希尼,想到了《新约》里的一段:瘫痪者被抬过屋檐下,基督治愈了他,也原谅了他的罪过。&我被照顾得很好,还有很强烈的同舟共济的感觉。那是一种环环相扣的'人类之链',我们都在一起。&《人类之链》中的多首作品都与希尼的早期作品有所呼应。比如一段以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卷四为蓝本的诗,描述埃涅阿斯在地府之旅中遇到了他父亲的亡魂、以及尚未进入人世的一束灵魂。&当他抵达'忘川'岸边,就听到了一大群蜂鸣似的低吟,那是准备要回到人世苍穹下的灵魂。因此我想,以此献给我们第一个孙女儿最合适不过了。吸引我的不光是预备好要'往下沉'的人,还有关于'回来'的。& 希尼擅长将经典文学或神话传说与日常细节结合。埃涅阿斯的地府之旅,也分不清虚实地穿插着这样的情节:希尼坐110号巴士回到年轻时代的贝尔法斯特、去二手书摊上买他的第一本维吉尔作品。而神秘的&艄公卡隆&则变身为指点他坐巴士的老者。3 我想像力的根源是&非主流&的去年,希尼获得大卫&柯恩奖的&终身成就奖&后,将4万英镑奖金捐了一半给&大声作诗&--爱尔兰一项鼓励青少年诗人写作的计划。希尼说,这项计划每年面向在校学生举办诗歌朗诵大赛,&(爱尔兰)南方和北方都包括在内,我喜欢&。希尼认为,诗歌朗诵能直达人心,&进去了就不会离开,我对依靠记忆力的学习深信不疑。&希尼举了个他最喜欢的例子:犹太人普里莫&莱维在奥斯威辛的日子里,全靠默诵着学校里读过的但丁诗篇去支撑着意志生存下去。===========诗选-==================&&奇异的果实(人文与社会:这首十四行诗选自作者1975年第四本诗集《北方》North,描写考古发现的铁器时代女孩头颅,系对北爱尔兰问题的反思)这就是那女孩的头,像掘出的葫芦。椭圆脸,李子肌肤,李子核似的牙齿。他们解绷带似的弄掉她头发上的湿蕨然后细览盘卷的头发,放出她皮革似的美貌上的空气。油脂之头,易腐之宝:她破碎的鼻子黑暗如泥炭块,她的眼窝空如旧矿场的坑。迪奥多鲁斯&西库卢斯承认他对诸如此类已逐渐处之泰然:被谋杀的、被遗忘的、无名的、可怕的被斩首的女孩。逼视斧头和美化,逼视已开始有点像敬畏的东西。&(黄灿然译)Strange FruitHere is the girl&s head like an exhumed gourd.Oval-faced, prune-skinned, prune-stones for teeth.They unswaddled the wet fern of her hairAnd made an exhibition of its coil,Let the air at her leathery beauty.Pash of tallow, perishable treasure:Her broken nose is dark as a turf clod,Her eyeholes blank as pools in the old workings.Diodorus Siculus confessedHis gradual ease among the likes of this:Murdered, forgotten, nameless, terribleBeheaded girl, outstaring axeAnd beatification, outstaringWhat had begun to feel like reverence.SEAMUS HEANEY (1975)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评论:多丽丝?莱辛,不倦的书写者
中新网   09:49:16
         分享到:
  黄披星/文
  &苏醒的音符&
  那些真正歌唱过的人,会在这世界留下余音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想起两个多月前,爱尔兰诗人谢默思&希尼去世。时间带走的部分,总会在某些隐隐之处,留下空缺。当代小说家中,库切、奈保尔和莱辛,是我们最多提起的。在我看来,他们是异域见证、深度洞察和细节想象的最好代表。比起诗人,小说家的见证往往更加立体,而诗人们需要更加直接的情感上的能力。
  上周我还在看她的中篇小说集《祖母》,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人之子》。写战争中的一个士兵在异地留下一个遗腹子,战争之后去寻找的故事,十分动人。好的小说能够抵达其他文体所不能抵达的细微之处,并用文字复原那时惊人的现场。小说中那个士兵最终的寻而不得,在可见而无法见之间的挣扎,对于战争的批判,颇有力量。
  还有《老妇与猫》,这个老妇的形象有时我会想起莱辛自己晚年的处境。而那个老妇与猫的相处恐怕是所有晚年人的共同处境。身体的收容所和内心的收容所一样,都步步紧逼。人的处境比起猫的处境,更加具体而严酷。因为猫的处境,会被忽视掉许多细节,莱辛所做的复原中,更进一步地验证了人最终的无所依靠。弥漫的悲悯氛围会逼迫我们正视各自的存在和去向。
  更著名的《金色笔记》,则完全是弦乐四重奏似的。我一直认为,弦乐四重奏是音乐的最高形式。在这本书中,四种颜色的笔记本对应四种乐器,看来絮絮叨叨,却是日渐蓬勃,郁郁葱葱。这本书很多人无法读完它,得有巨大的耐心,太年轻是无法听弦乐四重奏的,年轻人更适合摇滚乐。无论从文体上还是在自我处境的辨析上,这部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内在形式上的不屈不挠。它会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有惊人的内心形象。
  大师气质在于泥沙俱下,而在莱辛的作品中,她还保有女性式的整洁。非洲主题、个体自述和时代见证在她的作品里是完整的世界。在《影中漫步》中,她写道:“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在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反响不错并再版。但是,没有几个作者能靠严肃的小说致富。我的第二本书《这就是老酋长的家乡》反响也不错,其中的独立小故事被编入到其他的短篇小说集中。《玛莎&奎斯特》和《良缘》也卖得不错,并在欧洲和美国出版了,但在这两个地区都没有成为畅销书。我一直在写书、出书,但是直到70岁才赚了一笔钱。1958年,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周我只能赚到20英镑,这仅是工人的工资水平。”
  文明史上不乏这样处境的作家和艺术家,人们总说是“这个时代亏欠他们”。其实不是,伟大艺术家总是以他们的朴素处境验证这个时代的浮华。他们的存在,才是对这个世界最有力的一种平衡。我们现在重读这样一个关于人的处境或是一个作家处境的文字,其实是为了正视我们自己。
  祖母去世之前的几个月,总是在家里的大厅靠近阳光的地方静坐着,没有什么话语。我每次回家,看到她在那里,总是过去跟她简单说几句话。直到那个位置空了。我记得她说得最多的是“你不要着急”这一类的话。她们的离去总是无形中强化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意识。一个平常位置上,保留着我们的生命渊源。
  在乡下,90多岁去世,叫做“喜丧”。我愿意复读她的文字之间的生命留痕。在《影中漫步》最后一页,她写到:“但在通常情况下,当我听到有人以怀旧的口吻提起60年代――‘如果你记得它,你那时就没在那儿。’――在我脑海浮现的就会是我非常年轻时写过的一首诗的句子:‘当我回首过往,我似乎还记得歌唱。’是的,那似乎就是关于60年代的全部。”
  那些真正歌唱过的人,会在这世界留下余音。她不仅仅是文明的孩子,更是文明的注脚。
  原标题:评论:多丽丝?莱辛,不倦的书写者
  原文链接:/cul//5518111.shtml
  稿源:中新网
  作者:
编辑:辛华、王瑶
  相关阅读:
新华报业网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国新网许可证: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当前位置:&|&&|&
评论:多丽丝·莱辛,不倦的书写者
作者:黄披星&&
责任编辑:吴蝶
  黄披星/文
  ·苏醒的音符·
  那些真正歌唱过的人,会在这世界留下余音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想起两个多月前,爱尔兰诗人谢默思·希尼去世。时间带走的部分,总会在某些隐隐之处,留下空缺。当代小说家中,库切、奈保尔和莱辛,是我们最多提起的。在我看来,他们是异域见证、深度洞察和细节想象的最好代表。比起诗人,小说家的见证往往更加立体,而诗人们需要更加直接的情感上的能力。
  上周我还在看她的中篇小说集《祖母》,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人之子》。写战争中的一个士兵在异地留下一个遗腹子,战争之后去寻找的故事,十分动人。好的小说能够抵达其他文体所不能抵达的细微之处,并用文字复原那时惊人的现场。小说中那个士兵最终的寻而不得,在可见而无法见之间的挣扎,对于战争的批判,颇有力量。
  还有《老妇与猫》,这个老妇的形象有时我会想起莱辛自己晚年的处境。而那个老妇与猫的相处恐怕是所有晚年人的共同处境。身体的收容所和内心的收容所一样,都步步紧逼。人的处境比起猫的处境,更加具体而严酷。因为猫的处境,会被忽视掉许多细节,莱辛所做的复原中,更进一步地验证了人最终的无所依靠。弥漫的悲悯氛围会逼迫我们正视各自的存在和去向。
  更著名的《金色笔记》,则完全是弦乐四重奏似的。我一直认为,弦乐四重奏是音乐的最高形式。在这本书中,四种颜色的笔记本对应四种乐器,看来絮絮叨叨,却是日渐蓬勃,郁郁葱葱。这本书很多人无法读完它,得有巨大的耐心,太年轻是无法听弦乐四重奏的,年轻人更适合摇滚乐。无论从文体上还是在自我处境的辨析上,这部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内在形式上的不屈不挠。它会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有惊人的内心形象。
  大师气质在于泥沙俱下,而在莱辛的作品中,她还保有女性式的整洁。非洲主题、个体自述和时代见证在她的作品里是完整的世界。在《影中漫步》中,她写道:“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在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反响不错并再版。但是,没有几个作者能靠严肃的小说致富。我的第二本书《这就是老酋长的家乡》反响也不错,其中的独立小故事被编入到其他的短篇小说集中。《玛莎·奎斯特》和《良缘》也卖得不错,并在欧洲和美国出版了,但在这两个地区都没有成为畅销书。我一直在写书、出书,但是直到70岁才赚了一笔钱。1958年,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周我只能赚到20英镑,这仅是工人的工资水平。”
  文明史上不乏这样处境的作家和艺术家,人们总说是“这个时代亏欠他们”。其实不是,伟大艺术家总是以他们的朴素处境验证这个时代的浮华。他们的存在,才是对这个世界最有力的一种平衡。我们现在重读这样一个关于人的处境或是一个作家处境的文字,其实是为了正视我们自己。
  祖母去世之前的几个月,总是在家里的大厅靠近阳光的地方静坐着,没有什么话语。我每次回家,看到她在那里,总是过去跟她简单说几句话。直到那个位置空了。我记得她说得最多的是“你不要着急”这一类的话。她们的离去总是无形中强化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意识。一个平常位置上,保留着我们的生命渊源。
  在乡下,90多岁去世,叫做“喜丧”。我愿意复读她的文字之间的生命留痕。在《影中漫步》最后一页,她写到:“但在通常情况下,当我听到有人以怀旧的口吻提起60年代——‘如果你记得它,你那时就没在那儿。’——在我脑海浮现的就会是我非常年轻时写过的一首诗的句子:‘当我回首过往,我似乎还记得歌唱。’是的,那似乎就是关于60年代的全部。”
  那些真正歌唱过的人,会在这世界留下余音。她不仅仅是文明的孩子,更是文明的注脚。
更多关于&弦乐四重奏;书写者;祖母;人之子;喜丧&的新闻:
朝代表团已启程访问俄,韩媒猜测称或为金正恩打前站。
创造了载人行驶时速590公里的新世界纪录。||||||||||||
|||||||||||||||||
|  | 法律顾问: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爱尔兰戏剧《恋人》:作品背后的老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恋人》背后的怪老头
他不在乎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对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成功可言,正如老天下雨太阳闪耀没什么成功一样……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所谓的成功,那么作家所说的成功也无关乎观众是否喜
原标题:《恋人》背后的怪老头
爱尔兰最具权威的剧作家
他不在乎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对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成功可言,正如老天下雨太阳闪耀没什么成功一样&&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所谓的成功,那么作家所说的成功也无关乎观众是否喜欢或者作品得多少奖&&作家在意的是一部作品是否与他之前的所有作品步调一致,是否能够更多、更深刻地揭示他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创作时形式和内容是否巧然契合、浑然一体。&
他坦承自己作为编剧的傲慢:&我把自己的作品看做交响乐总谱,用了无限的心思创作,有必要的地方也提供了精准的提示&&&我期望导演和演员能够完全按照曲谱来诠释我的作品。他们的功能不是增补;不是重写、删减、延伸。他们的功能,他们唯一的功能&&而且这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是阐释他们拿到的剧本。&
他对充斥戏剧界的各种运动无动于衷,媒体问他如何看待残酷戏剧、触觉戏剧、裸体戏剧、绝望戏剧等当代剧场的潮流之时,他回应道:&在这个问题上,我得说&&我得说我人到中年,容易疲倦,现在得出门去散散步。请您走吧,别再烦我了。&
他就是《恋人》背后的怪老头&&布莱恩&弗里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思&希尼称他为&爱尔兰最具权威的剧作家&,并进一步解释了自己的这一判断:&他能充分把握自己的主题和想象力,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艺术形式;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而是用专业技巧、艺术造诣、和强大自信不断探索世界。弗里尔成功地揭示了爱尔兰社会的本质;他在艺术实验的同时,也通过诸多作品展现出自己的成长。我认为他是爱尔兰戏剧的核心。&
《恋人》:关于爱情的怪异作品
随着白光剧社的《恋人》在北京火热上演,国内戏剧观众有机会直观接触到了弗里尔的作品。《恋人》虽然是他的早期作品,但在其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很多后来被他高度发展并灵活运用的手法和元素。从风格上讲,《恋人》可以看做弗里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结构有些怪异,整部戏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上半部《成》和下半部《败》分别讲述了两对并不典型的恋人的生活,互无关联。说它怪,还因为剧中穿插了十分关键的&讲述&成分。《成》里面的两个&评论者&不带表情、毫无情感地叙述着和年轻恋人相关的诸多信息,似乎构成了&上帝视角&,但又非全知全能;《败》之中的男主人公从头就在倒叙自己现今生活的由来。弗里尔的讲述不同于布莱希特式的&间离&:叙述者完全不出戏,而是作为角色流动在情节之中,配合乃至推动情节展开。试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不到40岁的剧作家这样结构剧作,颇为大胆。
《恋人》的怪还体现在戏里的角色上&&更准确地说是角色的语言上。无论在《成》还是《败》之中,我们都会认识一个&话痨&,满嘴跑火车却还能感染你,让你在两个小时之内随着他们的思绪起伏或欣喜,或慨叹,或捧腹,或无奈。语言在戏里占据了绝对的中心地位:导演谭韶远也说这部作品的呈现可以理解为一场&特别高级的剧本朗读&。角色通过语言创造出另一套现实,不啻他们对无聊生活的补偿和抵抗。
结构和语言之外,《恋人》还怪在主题上。两个故事既不是感天动地的爱,也不是刻骨铭心的痛,没有小清新更没有大煽情,而是四平八稳地带着观众进入两对情侣的日常:年轻的一对偷尝禁果,少不更事之时却不得不背上成年人的担子,但他们仍旧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天真还没有被世故侵犯,想象还没有被现实禁锢,就连焦虑都还没有找到方向。这是一段让观众看了心疼的恋情,不仅因为这一对还是孩子,更因为我们会眼睁睁地看到他们被年少无知的爱充满,满到没有任何继续发展的余地。中年一对的境遇完全不同:他们似乎是人生第一遭谈恋爱,经验匮乏到可笑;他们没有复杂的想法,却必须得面对女方家里老妈妈的百般阻挠:她装病在床、满口教条,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女儿留在身边。两个人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一起,最终却发现自己被困在婚姻里,不知不觉中被生活击败。如果我们可能嘴角挂着微笑看完《成》,带着苦涩去理解弗里尔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把这对年轻人看做爱的赢家,那么或许我们会因为《败》中的尴尬场面忍俊不禁,大笑到窒息,甚至内心会有些许抽搐:这对中年&窝囊废&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观?说它绝望,里面又闪耀着色彩;称其疲惫,处处又散发着能量。弗里尔这个怪老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接连写了三部剧作探讨&爱&:《费城,我来了》关注了父子情,《卡斯&麦奎尔的种种罗曼史》讲述了乡情,而《恋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爱情之上。我们很难清晰判断弗里尔在哪里讽刺,在何处抒情,又或是在构建怎样的悲剧。在平庸的生活里这三者本来就密不可分;在这一点上,虽然弗里尔剧作的内容植根于爱尔兰文化之中,但其关注的问题却是任何现代社会都无法回避的。
建立想象的&第五省份&超越政治纷争
身为爱尔兰人,他深切关怀自己民族的生活,但他的着眼点全在边缘化的小人物身上(以《恋人》为例:教会学校的学生、木匠、老处女、实用主义的宗教信徒),这些人生活在小镇子上(他的多部剧作都发生在名叫&巴里贝格&的地方,爱尔兰语意为&小镇子&),这里几乎没什么事情发生,但日常的、枯燥乏味的生活里总有暗流涌动却从不喷发。正是为此,弗里尔被誉为&爱尔兰的契诃夫&,而他也用一系列作品确认了自己在创作上与这位俄罗斯大家的渊源:改编的《三姊妹》和《万尼亚舅舅》,改自后者短篇小说的《雅尔塔游戏》和《熊》,以及一部&后传&一样的独幕剧《后戏》&&《万尼亚舅舅》中的索尼娅和《三姊妹》中的安德烈在20年之后的一个夜晚于莫斯科的一间咖啡馆里相遇。
爱尔兰戏剧少有实验传统,但弗里尔的编剧法在各阶段的语境中却可称得上先锋:早在1964年的《费城,我来了!》之中,他就把主人公戈尔一分为二,一个&公众的&,一个&内心的&,两个角色不断交锋;他还经常让活人和死人角色同台出现;他会把一部剧作结构成几个人物的超长独白;他最为接近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有梦境一般的氛围,以至于观众难以区分何为现实何为幻想。弗里尔在长达近60年的职业剧作家生涯中共创作了近40部剧作,他经常在一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之后写一部让人&看不懂&的戏,例如《翻译》之后的《交流线缆》,以及《起舞在卢那萨》之后的《美妙的田纳西》。
1980年,弗里尔携手著名演员斯蒂芬&雷伊成立了野游剧院(Field&Day&Theatre&Company),力图在爱尔兰现有的四个省份之外建立一个想象的&第五省份&&&一个艺术与文化的空间&&来超越爱尔兰政治气候中持续的纷争。野游剧院的董事会构成令人侧目:除弗里尔和雷伊之外,四位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也加入其中:诗人谢默思&希尼和谢默思&迪恩,作家大卫&哈蒙德,以及诗人/批评家汤姆&保林。这几位的文化号召力自不必说,1980年代也见证了弗里尔创作的一个高峰。他最为著名的作品《翻译》首演于野游剧院,并从这里走向了西区和百老汇,至今在英语世界里常演不衰。剧本讲述了殖民时期一支英国工兵队前去爱尔兰乡间勘查地貌并把爱尔兰语地名全部翻译统一成英语。随着故事的展开,弗里尔不着痕迹地挖掘了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两种文化碰撞的问题、爱尔兰民情,以及一段命蹇事乖的跨族爱情。这部剧作在字面上不涉及任何政治,却成为了政治戏剧的典范,让人不得不钦佩弗里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般的文学和戏剧功力。
《翻译》之后,弗里尔还为野游剧院创作了《交流线缆》,并改编了《三姊妹》和屠格涅夫的《乡间一月》。或许是作为院长繁冗的行政工作最终让他担心创作,弗里尔在1994年辞职,离开了这家他亲手创办的剧院。离职后的弗里尔笔耕不辍,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写出了不少沉思性的作品,如前文提到的一些对契诃夫的改编。他最近一部剧作是2008年改编易卜生的《海达&高布乐》,由伦敦的老维克剧院排演于2012年。
已经年届九旬的弗里尔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我已婚,有五个孩子,生活在乡间,烟抽得太凶,有时候去钓鱼,读不少书,操很多心,时而会参与一些事业并必然要后悔,希望能从现在到我死亡之前找到宗教信仰、某种哲学,以及对生命的理解,这一切都能减轻死亡给我带来的恐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梁明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郑阜、商合杭高铁获批
首例儿童2次亲体肝移植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尔兰有什么特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