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算不算分裂国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双十二事变」重定向至此。關於日发生在的政变,詳見「」。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的内容可能會被而移除。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國民政府時期的一場軍事政變行動。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將領和時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時任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並殺害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迫使國民政府放棄「」基本國策,抗日统一战线形式上建立。
位于陝西臨潼華清池內的西安事變紀念碑(攝于2008年10月)
日,发动,张学良撤出,退入内。日,榆关抗战爆发。1月3日,山海关失守。2月21日,爆发。3月4日,失守,抗战失败。张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面對日本節節進逼,蔣堅信將來中日必有一戰,1932年,蔣设立秘密軍事委員會擬定抗日計畫。2月3日,蔣抵洛陽,會商對日抗戰計劃,2月5日由洛陽往鄭州,行經以東至之間,觀察地形。:126成立中國空軍總部,積極建立現代化中國海空軍。日,蔣由漢口乘車北上,3月7日到鄭州。:3573月8日抵達石家莊。:3573月9日到保定。:3573月25日,蔣才乘機離開。:357日,蔣在會見榮王、、潘王等蒙人與黨政人員,並對各主席和邊外將領指導一切。:366這些備戰措施基本上和剿共需求無關,但西安事變的發生基本上推前了中國抗日時間表。
1935年秋,東北軍調入西北,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57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經万余里抵达,中共官方稱为或。第二年,、和也先后抵达陕北。
主条目:、和
1935年7月至8月期間,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421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会议精神,以和中共中央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不久公开发表。:421宣言呼吁“停止内战”、“抗日救国”。
日,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救國宣言》,鄭重提出:不論任何政治派別……只要他們願意抗日反蔣者……願意同他們訂立抗日反蔣的作戰協定。:581
日,中国共产党得到統一戰線保衛之指示,並在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23
主条目:和
1935年秋,東北軍調入西北,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579月20日,蒋在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統帥陝、甘、寧、青四省軍隊「圍剿」在西北之紅軍。:557蔣再次推張到「剿共」第一線,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代行蔣之總司令職務。:557到西北後,張統轄军隊除調到陕甘近20萬東北軍外,還有西安主任、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3萬人,部2萬人,部約萬餘人。:557
日,紅二十五軍在勞山伏擊南下之東北軍,歼灭之第一一〇师2个团和师部,战死。:557在劳山战役中,東北軍裴焕彩被俘。張指揮东北军會同陕、甘、寧、晉、綏等省武裝,對陝甘紅軍第三次「圍剿」。:55710月25日,東北軍第一〇七师在榆林橋與紅十五軍團遭遇,經5小時激戰,東北軍死傷300餘人,被俘1,800餘人(包括团长高福源)。:557至此,紅軍分割王以哲之第六十七軍在洛川、甘泉、膚施。:557
日,張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中,被中共形容為:「不抵抗將軍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忠實的走狗」。:880
日,在中共动员下,发生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堅決反分裂”,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企圖以“”統一中國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主条目:和
1936年1月,在第一次洛川會談,中國共產黨已得知張「同意抗日,但不同意討蔣」。:4261月25日,中共方面以、、等名義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肯定東北軍大多數是愛國,「是願意打日本帝國主義的」:4。
日至2月28日,李克農與王以哲、趙鎮藩磋商紅軍與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之間合作抗日問題,達成口頭協議,主要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紅軍同意恢復第六十七軍在鄜縣、甘泉、延安之交通運輸及經濟通商;延安、甘泉城內第六十七軍人員所需糧草,可向當地蘇區群眾購買,紅軍予以便利;雙方給予對方採購人員以保護:2。
1936年3月,張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對其他問題談得很順利,很快取得一致意見;唯獨在對蔣態度問題上雙方意見相左,誰也沒有說服誰。:4263月27日會議上,毛澤東談到與張談判問題時,仍堅持反日與反蔣不可分離。:426
日,周恩来與张在会談。:426張是當時最早接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之中國國民黨將軍,已和紅軍秘密達成停戰、通商等協議。:4274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第一次把中國國民黨列入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行列。:427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一次沒有稱蔣為「賣國賊」,而稱之為「蔣介石氏」、「南京政府諸公」。:426
1936年2月,蔣整月在南京。:3743月21日自南京歸奉化,續遊,3月28日回南京;4月10日溯長江西上抵達漢口,視察巿政,4月13日自乘商輪入,4月14日到登視察飛機場,4月16日重慶登岸飛成都到昆明等。6月,「两广事变」爆發。毛澤東對西南軍事將領行動表示讚賞,認為大好時機已來,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6月16日,毛澤東興奮的向表示:「為了策應兩廣及華北局面,西北發動決定提早。發動的時機擬在兩個月內,發動的部署以接近蘇聯與解決西北蔣介石力量為原則。」中國共產黨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887」楊虎城提議張、楊兩軍起而響應,中國共產黨更是一再催促,張借開會之機赴京察看形勢,終以兩廣發生變化、東北軍內部改造遠未完成而作罷。:58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使中國避免新內戰,符合全國人民團結抗日之願望,順應國內「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形勢。:488
主条目:、和
日,致電王明:「西南發動已20餘日,華北、蘊釀響應,已發出雙方不得內戰的宣言;近日有代表到西安,約張學良共同舉事。」是月初,中國共產黨中央得悉張提出入黨要求後,迅即討論並決定擬許其入黨。:58
1936年8月,從莫斯科返國之來到陝北,匯報在莫斯科主動找王明談國共合作抗日。:4288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等聯名致信張學良「同志」,詳述東北軍與紅軍聯合起來,以為中心發動西北大舉之計劃。:588月21日,潘漢年勸張:「如蔣堅持剿共,就不會原諒張之聯共,到時反蔣不成,東北軍就成了俎上肉。」張為其所動。張派部下中共秘密黨員栗又文去新疆,爭取蘇聯援助。:58是月末,張向中國共產黨表示,願率領大部分東北軍與紅軍「合在一起幹」。:58此時,在共產國際指令下,中國共產黨已決定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58中國共產黨決定放棄擁張成立西北國防政府、並建立西北抗日聯軍之計劃,但仍寄厚望於張,請他說服蔣聯共抗日。:58張為抗日不惜犧牲一切,欣然答應「要想盡一辦法」勸蔣,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縱使「坐牢、殺頭也在所不惜」。:588月29日,得知中国国民党特工逮捕其秘书(中共地下党员)和马绍周、关沛苍后,张命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张乃電請蔣委員長親往西安调处。8月26日,到達西安後,9月6日晚又與楊虎城密談,雙方協議取消敵對行動。:572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書記處向黨內發出《》。在指示中,中国共产党放弃“抗日反蒋”,提出“逼蒋抗日”。:89
日,中共公開表示,「懇切申請」國民政府「與吾人停戰,攜手抗日」。:58今後,紅軍主動停止對國軍「任何攻擊行動」,只是在受到攻擊時採取自衛手段。:58紅軍主力願作抗日先鋒,國軍奔赴抗日前線時,紅軍將提供便利。:58可惜,南京方面沒有響應。:58
日,蔣下飛廣州,8月12日視察黃埔校址並遊覽,往弔與、、胡漢民等之墓。:37210月22日,蒋來到西安。:572蒋仍逼迫张、杨继续「剿共」內战。:572张性格豪爽,明确表示反对继续「剿共」,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并說不只是他個人意見,而是東北全軍主張。:573楊性格深沉,只是委婉說他個人服從命令沒問題,但下面官兵「剿共」士氣低落,抗日熱情高漲。:573蔣向張、楊表示「剿共」計劃不變。:573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共產國際,婉轉詢問如張、楊、閻等與紅軍聯合抗日,蘇聯能否援助?:5810月29日,蒋由西安前往。:573蔣決定如張、楊不服從「剿共」命令,就把東北軍、十七路軍調離陜甘,由蔣鼎文任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任命衛立煌、朱紹良、陳繼承為一個方面之總指揮。:57310月31日是蒋50歲生日。:573
中國共產黨重視宣傳,在1月25日向在東北軍公開信中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的關係。:24
由于追击红军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军步步紧逼,红军决定迅速西渡黄河,打开与苏联补给线。1936年10月,红军开始渡河,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共21,800余人渡过了黄河,到达西岸,而剩余的跟进部队则由于国军巨大军事压力,而放弃渡河,红军被一切为二。
凭借精良武器装备,不顾红军强大战斗能力,率领中央军孤军冒进。受到红军重挫后,停止进军并开始西撤。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增强张联共的信心,并向毛泽东重提“反蒋抗日”的计划。张在山城堡战役之后,态度从低调秘密联共开始转向高调公开联共。
1936年11月,傅作义反对日本主张的“内蒙古自治”,11月率部抵抗关东军指使的“大汉义军”和、所部的西犯,夺回、锡拉木楞庙等地,肃清绥远境内亲日军队,挫败日军入侵绥远的企图。:50211月2日,蔣視察工程,11月12日遊。张判断绥远抗战规模将扩大,数次向蒋提出,建议10余万东北军愿北上绥远增援友军,被蒋驳回,蒋坚持要他剿共。張、楊在西安組織抗日援綏軍第一軍團。:50711月27日,张給蒋一份「请缨抗敌書」,遭到蒋拒绝。:574
華清池景區內展出的五間廳內的會議室(攝于2008年10月)
日,張獲悉,如東北軍不執行剿共命令,蔣便將其調赴蘇皖閩。:5812月3日,张隻身自駕軍機飞抵洛阳见蒋,要求他改變「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释放等愛國領袖。:576並向蒋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调30万中央军进剿红军。
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写信给主席,密嘱《》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兵权由取代的消息。
《大公报》用大号字“蒋鼎文负责剿共” 做主题,点明了蒋介石的意图。 张、杨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经紧急密商后,决定12日晨对蒋委员长实行“兵谏”。 12月12日晨,蒋介石被张学良部队在临潼华清池控制。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被软禁。杨虎城在邵力子的办公室查获蒋介石的密嘱。(实质上这是蒋介石的惯用伎俩,此前追缴红军时就多次使用,以达到一石二鸟之计。1、在蒋日记中,是为借灭共之名大规模向山西调动军队防御日军入晋;2、蒋的日记中没有明说的,是想乘机削弱晋系阎锡山的力量,加强中央在华北地区的影响。虽然这一切并不是冲着张学良,但同样造成了负面效果——张错误地感觉蒋想用这支部队消灭自己。)
12月4日,為部署新之「剿共」內戰,蔣從洛陽再次來到西安。:574蒋抵西安,仍住華清池。:61、、、、等陸續來到西安。:574蔣每日分批召見東北軍、西北軍將領,與之「餐敍」,並與中央軍政大員密議剿共計劃,部署第六次大圍剿,務求「二星期(至多一個月內)」消滅紅軍。:61蔣向張、楊表示:一是進剿紅軍;二是如不願剿共,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十七路軍調往,陜甘兩省給中央軍剿共。:574
12月7日,张到,決以「至誠」感動蒋,勸蔣當全國的「民族英雄」。:61張懇請蔣認清形勢,改變政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98蒋斥責張年輕無知,受共產黨欺騙和麻痺。:578蔣對張說,即使「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98。是日晚,中國共產黨收到張要即日去西安之電報,「有要事待商」。:61但葉並不急於啟程,12月10日才從出發,12月16日左右才能到達西安(然後赴滬去那裡取寄來之錢款)。:61
12月8日上午,楊在張勸說下,去華清池向蔣進諫。:579蔣命令楊要「放手撤換」十七路軍中「不主張剿共而主張抗日的軍官」:140-141 楊見蔣態度無法挽回,便返回西安。:579張、楊見「苦諫」徹底失敗,商定對蔣「兵諫」。:579
五間廳內的警衛室(攝于2008年10月)
12月9日,西安各校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遊行請願活動,以推動團結抗日。:579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東北竞存小學200多名學生在校長車向忱和教師帶領下,途經民立中學門前時,見警察將該校團團圍住,不許學生出來是便高呼口號。:579民立中學學生在竞存小學學生聲援下,向校門猛衝。:579警察向竞存小學隊伍开枪,一名小学生身負重傷。:579民立中學學生與竞存小學隊伍匯合,直奔南院門廣場。:579-580會場上廣大學生群情激愤,齊聲高呼口號。:580學生遊行隊伍先到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請示,張派參謀長答話,群眾滿意。:580學生決定去華清池直接向蒋请愿。:580蒋得知學生請願隊伍前來臨潼之消息,急令张派兵制止,說如果学生不聴,可採取武力行動。:580张擔心學生運動影響自己之「運動」,前去勸阻,說東北是從他手裡丟掉,他也要親手收回來。:61张追上學生队伍。:580他说大家太辛苦了。:580學生們同聲高呼願意為救國而流血犧牲。:581张對學生說:「在一星期内,我一定用事实答复你們的!」:95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一曲,感动了在场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黃昏,学生們才返回西安。:581当晚,张去華清池向蒋轉達學生請願要求,再次遭到蒋拒絕和斥責。:581张学良、杨虎城斷然決定對蔣「兵諫」,用武力迫使蔣改弦更張。:581張指定擔任扣蔣戰鬥之總指揮。:582當晚,張、楊在城內易俗社戲院招待南京軍政大員欣賞地方戲秦腔。:582
12月10日,張、楊商妥行動計劃。:61张带着白凤翔见到蒋,蒋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2日宣布动员令。
12月11日,蔣在日記中留下:「今日漢卿(张)形色急遽,精神恍惚,甚覺有異。此殆彼昨來見時受余責斥,因而不快歟?或彼今日已聞余訓(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之言而不安歟?」:235晚間,蒋邀请张、杨和、、等晚宴,席间,蒋宣布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換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剿共任务……
五間廳——西安事變之時蔣介石所住之處(攝于2008年10月)
12月11日晚,张和杨下令行動。:61張、楊最後確定翌日(12日)晨6時兵谏,當天張仍到華清池與蔣周旋。:582蔣要最後確定「剿共」軍事計劃,留張、陳誠、衛立煌、陳繼承等在華清池吃晚飯。:583飯畢,時間已晚,張又陪幾位大員趕到新城大樓,直到晚上10時才宣佈招待宴會結束。:583张、杨分别向他們之高级将领和幕僚宣布兵諫計劃並作動員。:583中國共產黨代表住在張學良公館裡,令木匠出身涂勝華做一部一百瓦電台於這天做好。:61劉鼎致電周恩來,說「全西北蔣張對立已成不可掩飾的事實」。:61過後,張率其重要將領和幕僚來到新城大樓,和楊將在此指揮兵諫。:583
日凌晨2時許,東北軍衛隊一營王玉瓚,乘駛離西安,途經十里鋪和灞橋鎮時,令其所屬部隊迅速趕赴華清池參加捉蔣戰鬥。:583凌晨2時,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同白凤翔、劉桂五一同乘車離開西安,一起直奔華清池。:583张学良、杨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472張、楊對蔣兵諫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11凌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华清池捉蒋,蔣守衛武力阻攔,東北軍開槍還擊,雙方激戰。:583蒋慌亂中,由蔣孝鎮背著翻牆逃走,蔣沒來得及穿鞋,為分散敵兵注意,蔣孝鎮把自己鞋子脫下來給蔣穿,然後兩人一前一後,各自向前跑,跑進樹林。:16蔣在侍衛攙扶下向後牆奔跑。:584蒋踏著侍衛肩膀爬上圍墻,縱身下跳,跌進牆外溝裡,腰部受傷。:584蔣忍痛向後面逃跑,摸索前進。:584蔣躲藏進一個洼坑裡。:584天色漸明,東北軍走到大石头旁,發現蔣蜷伏在洞裡,蔣被发现活捉。:584是日晨,第十七军在西京招待所扣押南京軍政大員,如陳誠、、、福建主任蒋鼎文及、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並以排槍掃射陳誠住所,中央委員等中槍遇難。:652
五間廳窗戶上的“西安事變”槍戰彈孔(攝于2008年10月)
当天,张、杨、、、通电全国,阐明扣蔣之原委,提出八项救国主张,以期获得国人理解、同情和支持::584張、楊之八項主張是:(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653八項主張核心和要旨是「集合全國各黨各派的力量,以民眾的總動員,去抗日救國」。:20
在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總部新城大樓,蔣羞憤絕望,不吃不喝,堅拒與張談判國事,以行政院長應住直屬機關西安綏靖公署,拒絕遷到金家巷高桂滋公館,稱張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此。
12月12日上午,軍政部長在南京最早得知西安事變。:589張、楊八項主張通電傳到南京後,有人不信張、楊「保蔣安全」之承諾。:590一時南京內外,蔣死活之各種傳聞不脛而走。:590
是日下午,書記長得知蔣在西安被扣,認為「事不宜遲,非要立即動員軍隊不可」,「不僅地面要包圍西安,就是空中也要空軍去監視封鎖」,以防止張用飛機把蔣送去新疆或蘇聯。:593
24時,由主持之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和由代為主持之中央政治委員會舉行緊急聯席會議,連同列席之國民政府五院院長和各部會負責人,共有四五十人參加。:591會議宣讀張、楊通電後,群情憤慨,爭論激烈。:591爭辯至凌晨2時,意見仍未統一。:592此時,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院長突然站起來,說:我要警告大家,若是今晚我們中央不能決定討逆大計,明日全國立刻大亂,政府垮台,我們無面目以對和蔣。:592
會議決定:一、張學良背叛黨國,決定先褫奪其本兼各職,交嚴辦。:592所部軍隊,歸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592二、鑒於蔣被扣西安,無法履行院長職務,會議決定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長負責。:307三、調整軍事指揮機構。:592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改由五人至七人,並加推何應欽、程潛、李烈鈞、朱培德、唐生智、陳紹寬為該會常務委員」,明確規定:「關於指揮調動軍隊,歸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軍政部長何應欽負責。」:310何應欽主張堅決地以武力討伐。:197-198
是晚,鄧文儀在南京明瓦廊召開力行社全體幹部緊急大會,到會30餘人。:593鄧文儀說明開會宗旨後,與會者展開討論。:593會議做出5項應變決定,核心是「營救領袖,安定後方」。:593為「營救領袖」,力行社「建議政府請軍政部何部長應欽統一指揮軍事行動」:578,迅調南京附近陸軍前往陜西救蔣。:594為「安定後方」,力行社向其各級組織和全體成員發出通知,提出「各地方秩序尤應協調軍政憲警切實維護,對漢奸、匪諜及反動派嚴密監視,務希鞏固當地治安」:578-579。
12月13日晨,力行社常務幹事干國勳奉命飛往武漢,組織「討逆赴難」指揮部,協助和支持武漢綏靖主任部署落實應變措施,穩定武漢局勢。:594
主条目:、、和
12月12日上午,何應欽得知西安事變,及時電告在之兼。:590何請孔將此消息轉告在上海之。:590宋美齡、宋子文和孔等反對何之討伐主張,力主用和平救蔣。:595孔還收到張給他私人之「震」電,張在此電中陳述發動事變之苦衷,鄭重表示「弟愛護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公害私,暫請(蔣)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決不妄加危害」:116孔認為張給他私人發電,表明「尚有轉圜餘地」,又考慮蔣在張、楊手中,此時「不能遽閉談判之門」:117。因此他給張覆電時沒有嚴厲遣責張之行動,只是委婉批評,說:「吾兄主張,總宜委婉相商……如驟以兵諫,苟引起意外枝節。國家前途,更不堪設想。」孔願充當調停人,向張表示:「尊弟如有需弟轉達之處,即乞見示」:117。張給宋美齡電報中表示:「學良平生從不負人,耿耿此心,可質天日。敬請夫人放心,如欲來陝,尤所歡迎。」
宋美齡初聞蔣被扣留消息,「不啻晴天霹靂,震駭莫名」。:595當時,西安電訊中斷,「越數小時仍不能得正確消息」,蔣生死之謠傳「已傳播於全球」,其中「駭人者有之,不經者有之」。:26宋美齡如坐針毯,坐臥不寧,急欲知蔣之生死。:595宋美齡在上海找到。:595他是英籍人,原為新聞記者,前到中國,後任張秘書,1933年張下野後曾陪張遊歷。:5951934年初,隨張回國不久,又被聘為蔣顧問。:595西安事變發生時,他正在上海。:595端納依據多年來對張之瞭解,相信張不會殺蔣。:595他欣然接受宋美齡之約請,決定親赴西安,探明真相。:595是夜,端納隨孔、宋美齡離開上海,趕赴南京。:595同行者還有與蔣、宋美齡關係密切之勵志社總幹事。:595宋美齡派黃陪同端納赴陝,擔任端納與蔣談話之翻譯。:595
12月13日晨,孔、宋美齡等一到南京,何立即趕到孔宅,向孔、宋美齡通報昨日午夜中國國民黨中央緊急聯席會議之情況和做出之決定。:596宋美齡為營救蔣,「立下決心」,竭盡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與迅速之解決」:27。中午,宋美齡、孔不顧何之反對,毅然派端納飛離南京,經洛陽赴陝。:596
12月14日,張敦促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到西安談判。:613张观阅缴获的,明白蒋辩解说并非不抗日,而是在积聚实力。事实上,在當時中國弱而日本強之情況下,越能延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間,對中國越有利,這是蔣一直無法說出的苦衷。正因为蒋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华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坐大中国抗战形势更加险恶。張坦承錯誤,並希望蔣能移往安全地方,但遭到拒絕。張致電宋,希望宋到西安一趟。此说法存在争议,在〈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西安事变十八周年感言〉一文中,對张、杨等阅读蒋日记受其人格感动,因而幡然醒悟表示质疑。郭认为西安事变解决是蒋「与张、杨间在西安的成交,宋子文和蒋夫人是保证者,见证人一個是我,另一個是周恩來」。在文章中,郭郑重表示:“兹愿负责任指出,蒋先生所公布的,不但是隐藏了许多事实,也是在公然说谎,伪造了许多故事。”所谓的《对张、杨的训词》,“完全是蒋先生事后编造的。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训话。”“至于蒋先生所谓对张、杨‘时加爱护’的善意,在他的日记中,倒没有片言只字的表示。有之,只有在某某两日的日记中,无头无尾的写着‘东北军问题’‘东北军问题’十个字而已。我不知道张汉卿看到这几个字时有什么感想。但我确知若干东北军将领则曾为这几个字而发生惊惧的行动,而更觉得蒋先生‘待人不公’更可能另有阴谋。”在張公館,張向蔣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等八項和平解決事變條件,並明確告訴他有共產黨和紅軍參加其間。:1-54
12月14日上午,孔根據宋美齡要求召開高級會議,研討在武力討伐前如何和平救蔣。:596出席會議者有五院院長、陳果夫、陳立夫、葉楚倫、何應欽、張群、黃紹竑等,大多數贊成和平救蔣,何應欽不公開反對。:596戴季陶同意先和平營救,如無效再武力討伐。:597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孔祥熙受命代理行政院長。:597孔返回南京後,力求「兵不血刃」解決事變。:119-120孔首先拉攏地方實力派,同時積極對蘇聯交涉,以期從內外孤立張、楊。:597孔立刻通電各省市,針對張、楊在通電中對蔣政策之抨擊,替蔣竭力辯解,說:「中央同人,對於抗敵禦侮,素具決心」:120-121。同日,孔還給地方實力派分別發電,提出不同要求,有些還派專人前去籠絡。:597孔還分化張、楊內部,收買其部下。:598
12月15日,端納到西安後,張請他勸蔣接受西安方面主張,鄭重表示只要蔣答應抗日,就立刻釋放他,張還表示將親自送他回南京,繼續擁護他為領袖。:613端納見到蔣。:613端納告訴蔣,南京政府已決議討伐張、楊。蔣委託總幹事黃仁霖轉交遺囑給宋美龄:「余決為國犧牲,望勿為余有所顧慮。余決不愧對余妻,亦決不愧為 總理之信徒。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但余妻切勿來陝。」:236-237。書信完成後,蔣為黃仁霖再三朗讀,恐張扣留此信,不令攜去,即可使黃回京時口述於宋美齡。
12月16日,勸诫張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國民政府頒布討伐令。:602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608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國民政府剿撫並用,以為陝甘。空军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2月17日上午,蔣派蔣鼎文持手令飛返南京,令何應欽停止軍事行動3天:71;南京以宋美齡、孔祥熙為主和派,極力主張用和平方式救蔣;南京討伐軍已有5個師湧入潼關,威脅西安。:607周恩來到達西安,當夜就將上述情況電告中國共產黨中央,並就蔣之處置問題向中央提出建議。:607宋子文由上海到南京,準備赴陝,遭到何應欽等人阻撓,理由是宋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帶著官方身份去西安與「叛逆」談判,有違「紀綱」。:613張、楊非常焦急,由張去對蔣說,如果中央軍仍向前進攻,西安方面軍隊只有“退卻”。蔣拒不同張、楊對話,拒絕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決事變之條件,加之南京政府討伐大軍壓境,逼迫張12月17日同意在內戰爆發,南京政府圍攻西安前對蔣「行最後手段」:213,即殺掉蔣。這使得張絕不贊成殺蔣,也同意周提出:「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進兵挑起內戰,則蔣安全無望。」:214
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数十万份,头版为张最敬重之文人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得知蔣在西安被扣之消息,12月20日發表《張學良叛國》一文。:602同时,、、等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谴责张、杨“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系国家民族之罪人;破坏统一,罪恶昭著。”
12月19日,張向蔣表示八項要求裡後四項刪除,只要允諾前四項即可,仍遭蔣拒絕。下午,孔召開會議,出席者有孫科、、何應欽、宋子文、宋美齡、、等,經過激烈爭辯,決定「准宋委員子文以私人資格即日飛赴西安,營救蔣公」:140。下午2時,宋子文飛離南京,他兩名秘書和剛從獄中要出來之同行,當夜在洛陽過夜。:61412月20日上午10時,他們飛到西安,張、楊和端納到機場迎接。:614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抵達西安,經過與張、楊商談,他發現雖然蔣生命暫時安全,但整個西安局勢依然十分凶險。張告訴宋子文,西安方面已擬好條件,準備與南京國民政府談判。:614宋子文在張和端納陪同下前去見蔣,並獲准單獨與蔣談話。:614宋子文將宋美齡、孔祥熙之信面交蔣,宋美齡在信中表示:「如子文三日內不回京,則必來與君共生死!」:509。蔣看到此處,不禁落淚,一再叮囑宋子文不要讓宋美齡來。:614
12月21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蔣介石辭行。宋子文匆忙返京,向宋美齡、孔祥熙匯報。:614宋美齡決心飛陝救蔣。:614
12月22日,宋美齡毅然離開南京,飛赴西安。:219宋子文、端纳與之同行。:219中途在洛陽停留。:617宋美齡嚴令駐洛陽之國軍,在未接到蔣之命令時,空軍不得飛往西安,陸軍停止進攻西安。:617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张、杨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罷?”张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宋氏兄妹飛抵西安稍事休息後,便前往玄鳳橋公館看望蔣關押在此。:617蔣突然見到宋美齡十分驚異,「愀然搖首,淚潸潸下」,蔣要求宋美齡等與張、楊談判時,不要「簽訂某種文件」:40。宋美齡向蔣通報南京情況,勸他珍惜生命,不宜輕言「殉國」,而要「為國家努力」。:617宋美齡会见张,批评张「性太急切,且易衝動」,行动「躁急」。:617张向她申明兵諫「動機確係純潔」,絕無「傷害委員長之意」,表明「不要錢,不要地盤」,唯一目的是要蔣答應抗日,至於簽不簽文件均可。:617宋美齡見張態度誠懇,「深信其言之由衷」,承認其行動有異於「舊時軍閥」。:617她希望張早日結束事變,釋蔣離陝。:617張表示他個人「極願立即恢復委員長之自由,惟此事關係者甚眾,不得不徵求彼等之同意」。:617宋美齡催张速將其意轉告杨等,並說:凡願見她者,她均可見,「凡委員長不願見者,余皆願代見之」。:617當夜,張與楊等商談後告訴宋美齡:楊及其部將認為「所提之一切條件無一承諾,遽釋委員長,豈非益陷絕境?」:43同日,在發表通電。:608
上海分社社長經孔祥熙秘書得知事變。在13日率先全世界披露蔣中正遭監禁的訊息:186-187。西安事變消息傳到,12月13日晚在有田主持下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61112月14日,日本陸軍省制定《西安事變後對華時局對策案》。:61112月17日,日本增派海軍陸戰隊前往上海、漢口。:61112月19日,日本有田在東京約見中國駐日大使。:611
由於西安事變消息是由日本第一個報導出去,同時正在與會晤,讓認為此事變為日本陰謀製造中國內戰,並擔心蔣一旦被殺,中國可能會參與締結。
但完全出乎張學良意料,蘇聯竟聞訊大怒。當時代表共產國際的蘇共領導人季米特洛夫的日記有這樣的記載:「張學良的行動,不論他的意圖如何,客觀上只能損害把中國人民的力量團結在抗日統一戰線中,並會鼓勵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86-187。12月14日,史達林經指示中共釋放蔣:186-187。蘇聯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發表題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的社論,說張是「利用抗日運動進行投機」。:609同時蘇聯《》公開支持蔣介石。
已證實史料是,事發第四天,蘇共給陝北發去電報,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美國記者斯諾《紅色中國散記》中也說,宋慶齡曾告訴斯諾,這期間她「曾替斯大林轉過一封很兇的電報給毛澤東,內容是要求中共必須(對張學良)施加壓力放蔣。」
張國燾回憶錄也提到當時曾接到斯大林措辭很嚴厲的一封電報。「第一段,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苏联决不会为这种阴谋所利用,更不会给予任何支援;相反的,现已明白表示反对态度。第二段指出中国目前所急需的,是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最重要的是团结和合作,而不是分裂和内战;并说明张学良不能领导抗日,蒋介石如能回心转意,倒是能领导抗日的唯一人物。第三段指示中共应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利用这一时机与蒋作友善的商谈,促使其赞成抗日;并在有利的和平解决的基础上,自动将蒋释放。」毛泽东曾很急躁的表示:“反了,天翻地覆了!从前我们向张杨那么说,现在又要反过来这么说,张杨不会说我们反复无常吗?”张国焘还说:“周恩来于14日与张密谈,径行表示苏联大致不会援助西安,张学良最初的反应甚为愤慨,他似觉得为共方所卖,以往共方老是吹嘘苏联可以援助,现在他已成骑虎,中共竟临阵抽腿,不兑现了。”
12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建議:由西方國家以保證張學良等安全離開中國為條件,釋放蔣介石。:610
中國共產黨沒有策劃與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擁護及支持張、楊之行動。:603西安事变分明是张、杨、共三角联盟酝酿而成。中國共產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確定和平解決事變,並協調西安和南京和解。:603事變最初數天,中國共產黨中央有決策人在對蔣問題上產生搖擺和動搖。:603後來說:「在西安事變中我們雖然執行了正確的政策,但發生很大的動搖,在政治上引起了極大的紛亂和與群眾對我們的誤解。」:152
西安事变即是共产党通过杨虎城利用张学良而制造的事件。12月1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致電主持中國共產黨北方局工作之劉少奇,提出中國共產黨「擁護張、楊之革命運動」;黨面臨之任務是把蔣與國民政府分開,爭取南京及各地政權中之抗日派;穩定CC派、黃埔派,推動歐美派及元老派;揭發蔣對外投降、對內鎮壓民眾與強迫其部下堅持內戰之罪狀,號召人民要求南京罷免蔣,交人民審判。:603:114
12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討論西安事變問題。:604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負責對中國國民黨統戰,說:西安事變具有革命意義。:604
12月15日,一行離開保安,12月16日到達膚施(延安)城外。:614
12月17日,周恩來等到西安。:614中国共产党派出周恩来参与斡旋。:221應張之邀請,周率李克農、、等人以紅軍代表團名義到達西安,共商事變解決大計。中國共產黨原執意殺蔣,得到史達林指示:堅決要求釋放蒋。經過內部爭辯後,中共最後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33-34
12月18日下午,周恩來會見楊。:616是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西安事變致中國國民黨中央電報:「蔣介石在此次被幽,完全是因為蔣氏在不肯接受抗日主張,不肯放棄攘外必須安內的錯誤政策所致。……」:62
12月23日和12月24日,宋美齡兩次會見周恩來。:617蔣指定宋氏兄妹作為代表與西安方面談判。:618他說,雙方商定條件,他以「領袖人格」擔保,回南京後分條逐步實施,但不簽署任何文件。:618經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參加談判,蔣接受聯共抗日。:472周敏锐观察到蒋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周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向蒋暗示只要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也被迫答應。
12月24日,蒋接受六项协议。即:
雙方「停戰」,中央軍「撤兵至潼關外」;
「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
「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70-71。
蒋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这个提议遭到杨、周反对。但張最終說服楊釋放蔣,出發前蔣對兩人表示:「今日爾等既以國家大局為重,決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強勉我有任何簽字與下令之非分舉動,且無任何特殊要求。此不僅為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之良機,實為中華民族人格與文化高尚之表現。現在國家形勢及余救國苦心,爾等均已明瞭。余生平作事,唯以國家存亡與革命之成敗為前提,絕不計及個人恩怨;更無任何生死利害得失之心。此次爾等悔悟之速,足見尚知國家為重。如此,即應絕對服從中央命令,一切為中央之決定是從,而共同挽救我垂危之國運,此即所謂轉禍為福之道也。」
12月25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大樓懇求楊虎城同意放蔣,楊仍堅持沒有保證條件不能放走蔣。:621下午,張約楊來對他說:「現在不走不行啦!夜長夢多,不知道會出什麼亂子。我今天決心送蔣走。假如萬一我回不來,東北軍今後即完全歸你指揮。」:161楊一向尊重張,便慨然同張一起送蔣去機場。:621下午3時半,他們乘汽車從蔣住處出發,直奔西郊機場。:621
12月26日,西安事变蔣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以及20萬南京市民迎接蔣。:219张学良被扣留。張學良表示:「我自已做的事自已負責,我送蔣先生回南京是請罪,後事我都預備好了,我是準備被處死刑的。但蔣先生很寬厚,飛機到洛陽,委員長叫我不要下飛機,他一直在保護我。」:17
事變中,共約八百至一千人遇害。中央委員及侍衛長、秘書蕭乃華、憲兵團長楊震亞、綏署軍需處長王式輝、楊陟岡、衛士隊長高鳯梧、監印官柳長庚、副官蔣國卿、特務周元之、公安局保安隊長劉惠祥、騎兵團長及市民等:59。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後樂觀認為:「目前只要三方面團結,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軍不敢猛進,有可能釋放張學良,完成西北半獨立之局面。:37」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建立了蘇聯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休整與壯大的机会。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博古代表中國共產黨开始和中国国民党合作谈判。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中国共产党政治犯释放,如和。中国共产党派遣到天津,指导工作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
釋放回中國。
在西安事变中,蔣因跳牆而跌傷胸椎,事變結束後,蔣到杭州西湖別墅休養。:54蔣在嚴冬中遭遇變亂,單衣越牆攀岩,倉皇逃難,傷及脊椎與腰部,身心受創。背脊上第12根環節受傷且终身不癒,后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搀扶走路。之增援部隊多受到內亂剿共牽制,渡江困難、步行途中,而無法限期支援上海,錯失時機。:86-89,114-125,312-317
日,蔣離開南京回奉化養傷,處理兄長喪事。脫險後,認為「內亂癥結仍在共黨」,決心不准張再回西北,並從行政上取消三位一體的依據,日,以、等取代張、楊。
蒋回南京扣留张,激怒西安方面。:626
日上午,东北军元少壮派、、等少數人派衛隊團于文俊率部衝入王宅,杀害臥病在床之东北军元老派第六十七軍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632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一○五师师长將于文俊殺害,祭奠王以哲。:632刘多荃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未參與「二二」事件之也被刘多荃下令槍殺。:632
「二二」事件還使東北軍放棄甲案,接受乙案,全體東開,導致三位一體瓦解。:633東北軍接受東調地區。:633
1937年3月初,东北军各部隊全部东開,分驻豫南、皖北和苏北地区。:6334月到6月,国民政府对东北军整训、缩编。由每军4个师甲种军缩编成每军2个师、每师2个旅的乙种军编制,仅第二军保留3个师。
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番号如下:
,军长刘多荃,辖第一〇五师()和第一〇九师(师长)
,军长于学忠,辖第一一三师(师长)和第一一四师(师长)
,军长,辖第一一六师(师长)和第一三〇师(师长)
,军长,辖第一一一师(师长)和第一一二师(师长)
,军长,辖第一〇七师(师长)和第一〇八师(师长)
,军长,辖骑兵第三师(师长)、骑兵第四师(师长)和骑兵第六师(师长)。
西安兵谏后离开东北军的第一〇六师(师长)、骑兵第十师(师长)、第六旅(旅长黄永安)、炮兵第八旅(旅长乔方)均依附蒋军另立门户。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被撤销,仅保留第九十一师。
日,蔣當面逼杨虎城辭職出洋,楊被迫於4月27日提出辭呈,4月30日獲准,6月29日出國「考察」。:633抗戰爆發后,楊返國秘密潜回打算以抗日之名重掌兵權。剛踏上國土即遭逮捕,長期被關押。:633
1949年,蔣離開中國大陸前夕,下令將楊虎城殺害於重慶。:633傳聞蔣指示,飭令西南特務機關殺害杨,楊虎城被,一家老小,連與都遇害。
事后,张主動送蒋回到南京以后,即被蒋扣押。12月30日,张交付审判,判決如下:「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83日,蔣向國民政府呈請張「應得罪刑予以特赦,並責令戴罪圖動,努力自贖」。1月4日,林森主持召開第二十二次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決定對張特赦,發佈命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管束」令宣告張從此失去自由,過著被幽禁之生活。:624
张本人并未服刑,繼而長期軟禁在等地。1991年张学良获准去美国探亲,才算获得自由。
西安事件和平解决后,张为何要护送蒋去南京,当时,杨就极力劝说,而周恩来更是特别赶到机场打算把张追回来,但张声称要负起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义务,最终还是护送蒋前往南京。
根据张后来自己的说法,随蒋去南京完全是他的个人决定,没有任何人影响到他。他认为兵谏蒋介石的“祸”是他闯的,他做为一军统帅,有义务为手下兵士负责,不应该由于他一个人的举动而牵连全军官兵。故而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只身随蒋前往南京,听凭蒋介石发落,希望一切西安事变的后果责任,全由他个人承担,不要連累東北軍。
既然蔣已經同意抗日並成為了全國的抗日領袖,張希望用自己的犧牲來樹立起領袖的威嚴,张学良說:“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当时周恩来、杨虎城都反对张计划随蒋去南京,只有宋美龄支持,她认为张“能够亲自随蒋返还南京,更说明这个事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连叛军将领都来亲自负荆请罪了”。
蔣中正在〈西安半月記〉稱:此次事變,為我國民革命過程中一大頓挫。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兩星期至一個月可竟全力者,幾全毀於一旦。而西北國防交通、經濟建設,竭國家社會數年之心力,經營敷設,粗有規模,經此叛亂,損失難計。欲使地方秩序,經濟信用恢復舊觀,又決非咄嗟可辦。質言之:建國程度,至少要後退三年。可痛之至!蔣堅決相信,造成中國共產黨坐大、神州沉淪之導火線就是西安事變。:16
曾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介石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并严词警告张学良“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以谢罪国人;同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当然,没有西安事变,后来抗战爆发,共产党也可能东山再起。但西安事变给了红军一个喘息和幸存机会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胡适说:“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在事变第二天,就曾给张学良发去一封电报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介石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其(張學良)為幼稚的大學生主張:430。
:「歷史應該公斷,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自己逼成的。」:266從一定意義上說,他說得很對。:61
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张、杨两将军的义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957年初,张遵從蔣之命令开始撰写回忆录,4月22日完成,命名为《杂忆随感漫录》。该文中,张指责中共“包藏祸心,别有所图”,赞扬蒋在西安事变中“刚正严厉”,自贬“行动鲁莽,思想幼稚,可耻而又可笑”。稿件上交时,张复函称本人对稿件并不满意,还请上峰修改指教。5月5日,蔣高度评价这本回忆录,并亲自对稿件做修改,要张亲笔再抄一份。5月10日,张收到退回的修改稿件,按蔣要求开始抄写,稿件改名为《西安事变反省录》,内容并无重大变动。7月14日,张将《西安事变反省录》抄写完毕。
日,他在报上读到一个东北旧友的反共谈话,想模仿着写一篇文章,请代其向“上峰”请示并获准。8月4日,张开始动笔,并将文章名称定名为《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8月26日文章写成,签名后交给刘乙光。在该文中,张称蔣介石是“现代对共产主义斗争中唯一的有明见、有经验、英勇果毅、不屈不挠的一位老战士”,称自己过去是“受了欺骗,受了愚弄,受了利用”,已经“彻底觉醒”,因而要“竭尽绵薄,现身说法,对共产主义者实行口诛笔伐”。9月2日,蒋经国阅后表示“甚为感动,已呈老先生矣”。
日,蔣介石與張在台灣大溪會面,蔣介石臨走前說:「西安事變對國家的損失太大了!」張在日記中留下:「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
張在此期间受訪時曾表達:“在二十五年前,我對共產黨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全國要求抗日之時,我認為共產黨也是中國人……我以為在抗日過程中,也可以和共產黨相處,抗日勝利後,大家也可以合作共同建國。誰知,後來共產黨是偽裝抗日,而藉抗日擴大自己的力量……於民國三十八年和平談判時竟然提出駭人聽聞令人不能容忍的條件,真是令我失望之至。 ……共產黨欺騙了全中國人民和各方面,我就是被他們欺騙中的一人,我這口悶氣積在心裡,實在痛苦萬分。為了給禍國殃民罪大惡極的罪魁和騙子打擊,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願貢獻一切,甚至我的生命!:159
由1956年至1958年,张于回忆材料中揣摩蒋意流露出“悔意” ,但鉴于张彼时仍期盼重获自由,上述回忆材料所言应非张真意。
日,张与宋美龄长谈,谈到恢复张人身自由问题,宋称:“你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啦。须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的安排,愿多作祷告。”自此,张对自由不再抱幻想,也不再撰写回忆录,或者发表检讨自己历史或者批评中共的言论。
日,《希望》杂志刊登《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摘要》一文,内容为蒋经国定稿的《》。张读到之后立即给蔣介石写信,说明“这个东西可不是我发表的”,“谁发表谁的责任”。蔣介石为此非常生气,结果,《希望》杂志被查禁。
关于发动事变的动机,张自述说:“我主要的敌人是日本人,共产党跟我们争,那还是中国人。”他说:“(蒋)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只有共产党。我就不同,(政權)夺不夺取,共产党也是中国人。”
日,张90岁生日晚宴里(台北12樓崑崙廳),中国国民党多位重要大员,带着当时国民党主席李登辉的贺信,前去给张贺寿,张在宴会的致词里,效法,說:“我真是虚度了90,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正如圣经上所讲,保罗所说的‘我是罪人中的罪魁’,我张学良自己感觉是万分的惭愧,我张学良何德,能够蒙诸位亲友的贺寿,我有什么寿阿……”:4501990年,张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采访时说:“我为了停止内战,全国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我没有错。也许方法欠妥。”
1991年5月张对来访的东北老乡曹长青等人抱怨:“当初周恩来说捉蒋时,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时,又是头头是道。”虽然张学良诸多讲话中,对周恩来人品上是持钦佩赞扬态度,但对“西安事变”后中共未能实践某些约定,他无疑是很有些不满的。
1992年,张对唐德刚说:“至于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1194。1995年,张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1142
認為,張學良激於對國難家仇之義憤發動事變。:397他反對內戰,主張槍口向外。:397楊虎城建議發動事變;張主動而為,至騎虎難下,「問計無人」時,周恩來變成「謀主」,無可爭論。:397
:「切勿把這幾天的事件予以過高評價,依蔣中正與毛澤東的說詞,在數月之前,國共雙方已進行談判停戰及聯合抗日的問題(指)」:157-159。
認為,蔣、張所以如此「對立」,不僅是某些群體或黨派推動結果,更有其深刻社會原因。:61蔣、張個性皆聰明有主見,不是誰都能利用到他們。:61張是西安事變主導者,這結論不能否認。:61
在《西安事变新探》:「要說楊虎城、張學良是為國家、民族而發動西安事變,這說法太牽強。張學良當時已經看到回東北無望,因此聯合紅軍和西北軍建成「西北聯軍」,並成立以他為首的「西北抗日聯合政府」,就可以得到蘇聯和斯大林的軍事援助,而在西北割據和稱王。张学良首次在延安秘密会见周恩来时,张就着重向周问苏联能否“真心”援助他之事,周当即保证:“苏联必助中国”。當時的計畫是在組織西北聯軍,發動西北大聯合,籌劃西北抗日聯合政府。以當時張楊的種種舉動來看,周恩来以苏联军援忽悠张学良割据西北当西北王,才是引爆西安事變的主因,张最后发动西安事变是一场争取苏联信任的豪赌,與抗日關係不大。」
日本历史学家松元一男在《张学良和中国》(台湾新潮社1992年版)中说,“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是对共产党来说,拜西安事变之赐,红军得以苏生、发展而取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今天,是托张少帅之福。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
在西安事變爆發前一年,紅軍在江西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其間兵員損失慘重。在西安事變前夕,另立中央的張國燾又帶幾萬紅軍出走,毛澤東的陝北紅軍僅剩下不足兩萬人,這時圍剿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加起來有33萬人,紅軍處於空前的險境。但西安事變改變了這一切。最終在蘇俄強力介入下,中國共產黨暫時停止顛覆中國的行動,與國民政府展開合作。共產黨軍隊不但不再被圍剿,而且被正式承認為國民政府軍隊,建制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毛澤東實行「三分抗日,八分發展」的內部政策,至抗戰結束時,兩萬人的紅軍發展到八路軍90萬,新四軍30萬,共產黨有了120多萬軍隊。
对西安事变导致共产党和红军幸存这一事实,史学家几乎没有异议;那么关键是人们怎么看待共产党和红军的幸存,和后来获得政权。如果认为最后坐大并至今掌权的共产党给中国人带来了民主、自由和幸福,那就应该肯定张学良;如果认为共产党给中国人带来的是专制、灾难和痛苦,那就应该否定张学良。
“中国通”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新史》(China: A New History)中对此写到:“若不是日本全力侵略,南京政府本来可以逐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事实却不然,抗日战争给了毛泽东和共产党机会,他们在乡间奠定了新的独裁势力,却排除了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发展的都市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个准备好打阶级战的新形态的中国。”
蔣雖安全獲釋,但剿共功虧一簣,導致日本對蔣凝聚中國團結而加快侵略,影響日後歷史發展極深,讓蔣惱恨不已。事變後,蔣對中國國民黨元老說:「安內才能攘外,他們不明白我的意思,而出此下策。我的日記裡有計劃,風聲透漏出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要升級了。你看目下這個爛攤子,怎樣對外?張揚掀起這樣的風波,真是壞了我的大事!」此時,蔣備戰計畫在事變中有洩露,引起日本注意,形勢日益緊張。
當時計畫整訓軍隊,由德國顧問協助進行,向德國採購裝備彈藥。西安事變爆發時,整訓軍隊不夠三分之一,大部分訂購之軍事設備未運回,只儲下不足三分之一預備打半年仗之糧秣彈藥。西安事變前,蔣計畫訓練三十六個師,冀以此作為抗日基本力量。西安事變破壞整個計畫,一切國防大計、經濟建設等因此而延緩或停頓,使日人提前全面侵略中國。蒋开始加速进行抗战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三道国防工事,进口大量装备武装其嫡系部队。蔣抵住政府內部求和派壓力,投入百餘萬堅持抗戰,盡力阻止日軍深入中國內地。蔣認為,與日議和,外戰可停,而內戰必起,國家定將出現大亂局面。西安事变的第二个后果是,蒋介石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
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
那份力量悬殊的惨烈,那份艰苦卓绝的悲壮,回荡于整个抗战过程。
劉維開:〈蔣介石的旅遊生活〉,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羅敏:〈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畢萬聞:〈張學良蔣介石共產黨與西安事變的發動〉,刊《》,:明報雜誌有限公司,2002年7月
李新總主編,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第八卷,北京:,2011年7月
.  . . 1935 (中文).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蔣永敬:〈論中共抗日統戰初期的抗日反蔣方針〉,《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22輯
「總統府」:《游記初稿(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台北「國史館」藏
蔣永敬:〈論中共抗日統戰初期的抗日反蔣方針〉,《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引自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
畢萬聞:〈張學良究竟有沒有加入共產黨——張學良與周恩來二三事〉,刊《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張學良:〈西安事變回憶錄摘要〉,《》第五十六卷第六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菊人:〈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幾件事〉,刊吳福章編:《西安事變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中共東北軍黨史組編:《東北軍與民眾抗日救亡運動》,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
著:《抗日戰爭指導》,,日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軍事I》,北京:,1989年5月,
林博文著,《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秘》,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2月,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11月新版
「晨五時,西北剿匪軍副司令張學良及陝西綏靖主任楊虎城叛變,張部師長白鳳翔、、將蔣委員長自臨潼劫持至西安新城(楊虎城部所在地),並扣留西安城內之中央高級官吏將領陳誠、蔣鼎文、朱紹良、、衛立煌、蔣作賓、陳繼承、陳調元、、等(邵元沖及侍衛長、秘書、等遇害)。」見:《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台北
邱七七:《陳誠傳》,台北:雨墨文化出版,1994年
《》,西安,日
「張學良、楊虎城通電,主改組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一切政治自由等八事,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聲言對蔣委員長作最後諫諍。」見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台北
《張學良楊虎城告全體將士書》(日),刊、雲南省檔案館、陝西省檔案館編:《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年
蔣表明:「生而辱,不如死而榮。」見《蔣介石日記》,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記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暨政治委員會會議記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料編纂委員會
何應欽. 附錄(六)政治評論家〈何應欽將軍會見記〉//《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10. "何將軍:是的,我們包圍了共產軍,表示堅決的決心,用飛機從飛機從空中散佈傳單,寫着「迅速悔悟,停止叛亂,否則決予剿滅。」由此, 蔣總統雖然獲救,但是我們却被迫放棄清剿,承認了共產黨,開始商討他們兵力的編成。當時,共產黨要求擁有三師八團,我主張二師五團,歧見不易獲致協調。就在這懸而不決的時候——翌年七月,發生了蘆溝橋事件,這樣不能再演內閧了,而決定「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產黨的要求糊里糊塗的通過。……"
鄧文儀:《西安事變與中國命運》,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五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稿》,台北:實踐出版社,1984年
孔祥熙:〈西安事變回憶錄〉,刊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團結報》第1158號,北京:中央委員會,日
宋美齡:〈西安事變回憶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張乃言:「委員長之日記及重要文件,我等均已閱讀。今日始知委員長人格如此偉大。委員長對革命之忠誠與負責救國之苦心,實有非吾人想像所能及者。委員長不是在日記中罵我無人格乎?余今日自思實覺無人格。然委員長以前對部下亦太簡默,如余以前獲知日記中所言十分之一二,則此次決不有如此輕率鹵莽之行動。現在深覺自己觀察錯誤,既認識領袖人格之偉大,即覺非全力調護委員長,無以對國家。無論如何,居此間決非辦法。委員長雖堅不允移居但余必以全力請遷出此室﹔委員長不肯自行,我亦將背負委員長以出。」見蔣介石:《》,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郭增恺:《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西安事变十八周年感言》,《热风》杂志,香港,1955年连载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日、15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
蔣與張約言:「移住後一切事大家皆聽從委座之意辦理」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晚間端納為余言,南京對陜變已決議討伐,余心乃安。」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蔣緯國:《抗日戰爭指導》,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4月
「事后,知張果將此函留匿,且不令黃回京。」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日消息報:西安叛亂不論以任何口號和方案為藉口,這一行動……實代表一項危機,不僅危害,而且為禍整個中國。張學良雖高舉抗日旗幟,其行動卻顯然於日本有利。」見David Dallin著、潘崖譯:《蘇聯與遠東》,台北:
蔣明知退卻即是挾他「他往之意」,仍「置之不答」。見《蔣介石日記》,日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關於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年
「甚盼剿討部隊能早到西安。」見《蔣介石日記》,日
「我得出個印象,委員長性命正處非常危險之狀態。他們已走向極端,若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夥暴徒,並在暴徒心態下殺死他。漢卿直言不諱告訴我,其委員會已經決定,如一旦爆發大規模戰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見《宋子文日記》,日
蔣要宋子文將他「應急速進兵之意見轉達中央,並示以進兵之方略。」見《蔣介石日記》,日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刊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編:《西安事變資料選輯》,西安,1979年4月
宋子文很清楚,當蔣告訴他「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時,他當即「指出形勢之危險性,謂軍事上之成功並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佔,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惟國家將陷於分裂,內戰四起。」見《宋子文日記》,日
蔣日記提要欄內寫道:「鼎鑊在前,刀鋸在後,人生死亡不過五分鐘而已。十字架之受難,余不承辱,誰復承受。威武不能屈。庶乎我無愧受洗禮矣。」蔣在同一天日記中說:「至今三日停攻之約期已滿,張並無任余回京之表示,余亦並無回京之希望,蓋明知張之前日約言為詐也。」見《蔣介石日記》,日
蔣說:「照余之計,五日內可以圍困西安,則余乃安全,雖危亦無懼,不可為余生死有所顧及也。」宋子文離開時,蔣叮囑他不要再來西安,並轉告宋美齡不要來西安,同時「以手勢全力示以速即進攻」。見《蔣介石日記》,日
師永剛、張凡編著,《蔣介石:.上》,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3月,
蔣親對宋美齡說:「此事癥結在於共產黨。」見《蔣介石日記》,日
著、譯:《張學良與日本》,台北:,1994年8月,
《消息報》(日):「西安叛亂不論以任何口號和方案為藉口,這一行動……實代表一項危機,不僅危害南京政府,而且為禍整個中國。張學良雖高舉抗日旗幟,其行動卻顯然於日本帝國主義有利。」見David Dallin著、潘崖譯:《蘇聯與遠東》,台北:,第71頁
劉少奇:〈關於過去白區工作給中央的一封信〉(日),刊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強調:「西安事變是中共抗日統一戰線策略成功的重大表現;他重申必須把蔣介石押解至保安,交由全民公審,以償還十年血債。」見著:《中共史論》,台北:國研中心
「史達林承認過去以共黨分子分化國民黨為錯誤之舉,唯有蔣介石才能牽制日本,須先嚴防日本侵犯中國而逼進蘇聯邊界。同時蘇聯、也公開支持蔣介石」見:《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1994年
「……因為共產黨是國際的黨,我們接到第三國際的指示,亦是要求和平解決為對……。」見:《中共黨的策略路線》,台北:翻印
:〈揭開毛澤東「殺蔣」「放蔣」之謎〉,刊《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3年12月號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日本研究雜誌》第316期,4月號,,日
《》第二四七期,第四十一卷第六期,1982年12月
轉引自〈、毛澤東致周恩來、電〉,日,《文獻和研究》,1986年第6期
黃厚璞:〈我為蔣介石、汪精衛、宋美齡治病經歷〉,《文史精華》一期,北京,2003年
:《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台北:「」,2000年12日,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等軍法會審關於張學良的判決書》,刊、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編:《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
《中央日報》,南京,日
《中央日報》,南京,日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第三冊
姜克夫、黃德昭、王秦編:《西安事變資料》第1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江泽民. [ 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 人民日報社. 日 . "西安事变是一件大事,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它,就是要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李海文. . . 人民日報社. 日 . "周恩來對張學良的安危時時記挂在心。他多次評價張學良是“名垂千古”,“千古功臣”。"
金海. .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日 . "周恩來總理用“千古功臣,民族英雄”8個大字,高度評價張學良先生的愛國壯舉。"
秦鴻勛. .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日 . "“千古功臣”是周總理生前為楊虎城將軍的題詞,高度評價了這位愛國民族英雄的歷史功績。"
羅青長. .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日 . "一向以穩重著稱的周恩來總理也為之動容。他高度評價了張、楊二位將軍的歷史功績,稱他們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這是周恩來總理代表國家和人民對張、楊二將軍作出的最高褒獎。"
:《受想行識》,新聞天地出版,1973年7月
蘇墱基:《張學良生平年表》,台北:,1996年,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
:〈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日,原載於《》第五十四卷第一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日初版
施羅曼、費德林史坦合著,辛達謨博士譯:《蔣介石傳》,台北:事業公司,1985年10月
:《批判》
蒋介石《西安半月記》
《西安事变资料》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日第一版,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网
何扬鸣:《》,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5月
傅虹霖著,王海晨等譯:《張學良與西安事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9)。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区中央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