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写两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品评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前,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了恐惧。聊天过后,气氛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生:您姓于。师:哪个“于”?请来猜猜?生:干部的“干”字加个钩。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生:江苏徐州。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读得好,一定读得笑哈哈!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存在距离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认真,是一字一句用心地读。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又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不平静。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可惜。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悲哀。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沉重。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气愤。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十分憎恨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行为。师:除了恨帝国主义,还恨别的吗?还恨谁?生:我还恨清政府,他们让帝国主义侵略者毁灭了圆明园。在整体感知阶段,于老师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读,读后请学生谈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样的感受?”,看似平白的一问,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师:我还注意观察同学们说话时的各种表情,说明大家读这课文心情很复杂。每个同学都告诉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谁?恨英法联军,恨满清政府。那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生:我读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段,把你们的恨读出来。生自由读书,师巡视。师:我发现大家的表情饱含愤怒。谁愿意站起来把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恨读出来?……师:让我们记住这恨,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学们各人读各人的,读出你心中的恨。生自由读,师帮助个别学生。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让你恨?让你愤怒?让你难受?让你压抑?同学们再认真读读二、三、四自然段,默读后,用一句话来告诉我。拿出笔,一边读一边思考,静心读书,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生默读,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和在书上作批注的学生。……师:请大家告诉我哪一段是描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生:二、三段。师:请大家读一读,圆明园建筑的宏伟表现在哪儿?生自由读二、三段。师: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你现在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就用这种心情再读一读二、三自然段。生自由读,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如果圆明园完好无损,那当中的美丽景致是怎样的。生饱含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师:读得多好!好像圆明园就在眼前。圆明园建筑这么宏伟,想像那么奇特,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日。请记住这一天,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恨表现出来。学生极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师:奇耻大辱。如果圆明园内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些历史文物,我们用怎样的心情欣赏它?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第四段。生齐读第四段。师:让我们记住这一天,日,记住这奇耻大辱。让我们再放声读一读二、三、四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在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中下课。于老师以读为本,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课文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_百度作业帮
课文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课文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掠―运―毁—烧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历史就是历史,损失是肯定造成了,主要是怎么能吸取教训,不再发生类似现象。就和南京大屠杀一样,我们现在的人无法理解。你反正一死,何不一 拼,什么事都是这样。你做了不一定得到你要的结果,不做肯定得不到你要的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评价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分享到:
圆明园的毁灭评价
&&&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我们四年级组紧扣大组“目标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训主题,对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作以下点评:
1、 有效地达成了情感目标
本单元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俞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
借助许多的课外图片和资料,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让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与灿烂,有效地达成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2、对文章篇章结构的把握到位
在篇章的处理上,俞老师先让学生找课文哪些段落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其他段落在写什么?借此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总起――昔日辉煌――毁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
只是在理清文脉之后,俞老师就让学生说说“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我们认为此时学生还没深入读过课文,感受还不深,可以在带领学生还原昔日的辉煌,感受如此伟大的艺术瑰宝被化为灰烬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以爱激恨,帝国主义把咱们中国这么美的东西毁灭了,作者通过一扬一抑的写作手法,更能激起人们心中的痛心与仇恨。
全集本资源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上一课:下一课:
你可能会喜欢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圆明园的毁灭最新更新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推荐专题论坛精华以“表达本位”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尝试
换一种思维来教“课文”
——以“表达本位”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尝试
教学解读:课题为何会用“圆明园的毁灭”,这里面隐含着作者的反衬的表达秘妙。但作为教学的起始,先让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密,这些秘密,相信学生读书结束后,自然会明白,教师暂不先给结论。
&& 教学解读: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练笔,不是简单地挖掘课文的空白替作者抒情,更不是简单的模仿课文写作。而是根据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再用自己的言语习惯表达出来。以此同时,课文中的“句式特点”适当渗透:如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还有过渡句的表达范式。这一切语文知识化作言语实践,在实践中习得。
教学解读:作者在写毁灭部分时,省略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内容,用指代词“东西”来代替。至于运走什么?掠走什么?课文中已略去不写。一般的老师,认为这是空白,可能让学生再想象,进行练笔。学生不是替作者发言,而是结合课文二三自然段,把自己对“辉煌”的理解写进去。这是一种表达训练。再追问:课文此处,还有必要把“辉煌”表达出来吗?显然,明白作者表达的凝炼。
教学解读:课的起始,学生有一个问题:为何会用这个标题?如果在课堂直接说反衬的表达手法,学生会如云里雾里,无法用自己的体验去领会。我采用对比读的办法,在对比中发现,再结合学生生活,习得这一表达范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