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达人ios比赛每局两个人的题目是一样的吗

最新更新热门推荐如何看待江苏卫视最新推出的《最强大脑》?
江苏卫视最新推出了一档节目叫做《最强大脑》!第一期请来了周杰伦和李彦宏。后期请来了章子怡,林丹,金秀贤等。现在推出了中外pk赛。不知道各位知友们看了没?看完之后聊聊大家的看法吧。
首先,请明确: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本质就是——它是一档电视节目。解释一下这句话。意思是说,观众所有情绪的高潮:兴奋、感动、紧张、难过,其实都是被设计过的圈套,不要过于当真。当然你进不进套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总会有很多人进套。接下来进入关于《最强大脑》的分析部分。一、节目类型:超强智力类。
国内一直不缺乏智力方面的真人秀,比方说早年的《开心辞典》,近期的《一站到底》。但是这次和以往的智力综艺不同的是,这次江苏卫视下了血本,找了《非诚勿扰》的团队来运作一群超级精英。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和买点,就是那群超级精英。往深点说,是人们对于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猎奇心理。更往深里说,那种紧张、刺激的极端心理体验也相当勾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江苏卫视对受众的心理和市场的需求把握得相当好,因为这个节目即使在制作上有很多瑕疵(事实上就第一期来看是真的有很多瑕疵!后面说),但就凭着中国观众【关键词】被应试教育【关键词】摧残得血肉模糊的大脑和对于强大智商的好奇和向往(我个人认为很多观众并没有搞明白高智商和高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疲惫倦怠、焦躁迷茫【关键词】这档节目一定可以赢得关注。有了关注,就有了收视率。有了收视率,就什么都有了。(电视界就是这样。= =)二:受众定位:能正常思考的人。这个定位是我设定的。这是真人秀的一个特点,真人秀往往能够凭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染,覆盖最广泛的人群而无年龄身份限制。嗯,顺便提一句,湖南卫视的受众主要定位是年轻人。三、节目制作1,制作团队:《非诚勿扰》的制作团队决定了《最强大脑》是档娱乐节目,韩国的剪辑图案崔决定了《最强大脑》是档山寨国际范儿的娱乐节目;2,规则:尽管《最强大脑》的规则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是我认为大方向上这套规则制定得还不错。第一点,这档节目一开始就告诉你规则是什么了。你肯定要说,还有哪档竞赛类节目没告诉观众规则的么。有,《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二点,尽管决定选手去留的有四位评审,但是除了Dr.魏是专业的,其他三个都是来赚眼球的。不zao急,我仔细解释。你看,为了不打击选手的积极性,三个评审是不可能给出3分以下的预判分的对吧,那么也就是说最低最低选手也有九分。Dr.魏手里有十分的难度分(乘分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只要Dr.魏认可了,其他人说什么就都忽略不计了(我是指对于晋级与否这个结果而言)。这样的规则努力遵循着:绝对理性和绝对科学这样一个大方向。这么做自然是留得住观众的(公平)。(PS.节目中只有魏坤琳一位科学家评审,但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科学顾问团。)同时,我还要大胆预测一下,不出意外的话,将来的某一期江苏卫视一定会爆一个冷门给大家看看的——就是在评审都不看好,观众也觉得Just so so的情况下,魏先生一锤定音,让这个选手晋级了。3,主持人:蒋昌建。邀请这位复旦大学驰名中外的教授来主持这档节目,说明江苏卫视真是老奸巨猾。邀请他主持除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之外,还可以封广电总局的嘴巴,打湖南卫视的嘴巴。如果各位仔细研究过收视率这个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年我国的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叫做:低龄化(反智化)。举两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意会了:《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有蒋教授亲自主持,那么想必这档节目不会随便就被扣上低俗啊,肤浅这种帽子了。毕竟即使从台面上来说,广电总局也肯定是更加支持高智商化的节目发展。ok,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究竟做得好不好,是不是需要再调整或者如何改进,一定是节目组现在讨论得火热的一个问题。原因是:蒋老师并不是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主持人需要强大的控场能力和稳定自如的台风(这一点在综艺节目里何炅、华少都很不错),是一个主动者,而蒋老师在第一期的表现里表现得较为生涩和被动。(好吧,孟非老师说是“儒雅”。)别的观众我没去了解了,但就我个人看着蒋老师笑的颧肌提得紧紧的还是会稍微觉得有点奇怪,有点用力过头的感觉。可能太紧张了。算了,普通话不标准这种事我就不多说了。蒋老师气势很好的,大赞。4,镜头语言总体来说,节目节奏把握得很好,该吊胃口就吊胃口,该煽情就煽情。但是一些细节显得格格不入,表演痕迹很重。看来中韩两个团队之间还需要磨合。摄影机运动,相当花哨。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第一个选手的魔方墙遮布掀开那一下子。升格降格、快拉快推、旋转,摇臂从左扫到右,从右扫到左,灯光平均每分钟360次地闪,鼓点敲个不停,然后还插入几个评审和嘉宾之后的采访,不仅仅夸张,而且很自恋(尤其是那面魔方墙)。当然,这也是韩国的剪辑团队一贯的作风。我认为这个度并没把握好,和整个节目的节奏不搭。灯光:北京常使用大红色和宝蓝色等。我认为这个颜色的搭配并不是最合适的。有很浓的“廉价感”和“塑料感”,不够精致。大量特写和近景。猛煽情。音乐:总体来说没有硬伤,节奏很明快,也恰当。但是也有值得推敲的部分。即从一开始音乐就特别嗨,乍一看这很好,但是问题是你一开始就这么嗨,高潮部分观众就容易疲劳,反倒削弱了节目效果。VCR:啰嗦拖沓,表演成分太重。现场的观众:给了很多很多镜头,欢呼,呐喊,惊讶,等等,这样子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很好的暗示和反馈,就是“你也要兴奋哦!”,“你怎么能不感到惊呢!”很多人就这样被感染了。但是!节目组表演欲真的太强了。录过节目的人都知道:观众所有的掌声,欢呼声都是节目开始前暖场的时候录好的。说到找观众表演这事,其实《我是歌手》做得已经是......你懂的。5,评审。这一点上我一定要严重吐槽。江苏卫视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介绍几个评审居然连名字的字幕也不打!别的台要笑死了啊摔!魏坤琳(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运动控制和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200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学系):“科学,是我唯一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初次上大型综艺节目吧,看得出还是拿捏得有些生涩,不过很萌哒。态度很好,很专业(至关重要!),坚持科学理性的评判必定吸粉无数。陶晶莹(主持天后):负责吸引“小年轻”,负责卖萌,负责装傻,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评审和嘉宾里唯一的女性,而且嘴巴很厉害,能营造很愉悦的气氛,这一期作用很大;李永波(国家羽毛球队总教头):特点就是实在。真性情。所谓特点,就是即是优点,又是缺点。不过没关系,电视节目观众要看的就是真实,个性。梁冬(亚太区最著名的华语节目主编及主持人之一):负责调解一下气氛吧,居然还哭了,我挺费解的。目前除了制造矛盾和噱头没有太主要作用。我个人不怎么喜欢他的表现。6,嘉宾周杰伦(音乐才子):显然他是江苏卫视看准的巨大噱头和舞台主角之一。周杰伦是首次担任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的嘉宾,之前他提出“不参加达人选拔,不参加音乐PK,不参加内地选秀”的“三不原则”,这次因为好奇也跑过来了,真是给面子。就凭他,得招来多少幺蛾子呀。一句“听妈妈的话”引得多少少女又迷死他了。李彦宏(外交政策杂志评比的38位全球最具智慧的人之一):真心是“邻居家孩子”呀,江苏卫视这也太欺负人了。比起周杰伦的话,李彦宏这存在感还是差了很多......(周杰伦単就钢琴那一块就一个人占了三分钟。)7,选手(这一点从节目效果方面来看比较成功)评选标准,“第一,具有普通人没有的脑力才能,比如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等;第二,技能具有多项目挑战的迁移性,以证明这是脑力天赋,而并不是熟能生巧的本领;第三,所有选手要经过节目合作方,北京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三大最权威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的专业测试,120分是硬性指标;第四,10%的选手需要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测试脑力控制机能。”(除了做测试题外,借助核磁共振是测试智商更为直接的方式,因为可以检测到大脑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神经元越兴奋,说明大脑的利用程度越高,也越发达。)选拔途径:第一,专业途径,中国脑力竞标赛2010——2013年的选手;第二,媒体途径,结合媒体报道寻找民间高人;第三,通过各类活跃的脑力兴趣小组,比如在果壳网、豆瓣社区等社区网站上搜罗。郑才千:典型技术宅。(我去,居然是文科生,我要是蒋昌建评审们打嘴仗的时候我一定要提一提的。能加好多分呢。)PO一条:“超级找茬王”郑才千,在几万个小色块组成的魔方墙中找不同,被封“像素眼”,他曾在赌场豪赢60万元,最终上了“黑名单”~黄华珠:很成熟,情商很高。但是很不幸成为《最强大脑》的牺牲品。没有办法,要树立节目公正、权威、理性的形象,委屈你了。赵越。很优秀,但我同意Dr.魏,她使用的是肢体记忆,而非空间记忆。更值得认可的是身体,不是脑力。李玉娟:没话说。牛逼哄哄。8,舞台录制场地面积达到5000余平方米。(豪门!多少演播室加起来才这么大。。。泪)舞美的很多运作都稍微有些单调,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最后的阶梯分数显示器做得不错,在心理上满足观众累积式的情绪需求。······累死了,第一期差不多就写到这里吧。估计到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人有兴趣看了,那我随便写点自己看完这期节目的想法吧。从黄华珠这个部分开始,大家对于Dr.魏的评判就已经产生异议了,到了赵越这个部分,几位评评审已经不是异议,而是愤怒了。那么,这种愤怒合理吗?答:不合理。作为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不特指),你去参加一档节目,对于节目的规则当然理应是了然于胸的,否则你何以评判给分呢?规则的作用,是遵守。“不破不立”那一套放到电视节目里来,显然是很滑稽的。赵越说:“那么,老师请您走一下。”看到这一幕我就认为她情商远不及黄华珠。参加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李永波有是Dr.魏的长辈也是前辈,有资历提出异议,但是一个聪明的姑娘,绝不应该认为这是自己翻身或者辩驳的机会。重新给你打分?不要闹了。面对一个既定的事实做出消极的反抗,并不明智。梁冬说:“我认为应该修改游戏规则。除了一个所谓的客观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情绪分。”李永波说:“我觉得给Dr.魏的权利太大。”梁冬又说:“我在看你的那一刹那间的时候,我在想,科学到底是干什么的,科学不应该仅仅有刻度,而没有温度。”这两个人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尤其是李永波老师,我特别欣赏他的真性情。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喜欢打感情牌的民族,不然我们也不会有所谓的“酒桌文化”、“香烟文化”等等了。讲感情,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要分事情来。如果在一档命名为“《最强大脑》的节目里,对于弱者的同情或者喜爱战胜了理性的判断,那么,公平二字情何以堪呢,理性二字又何以立足。梁冬说,科学应该有感情,可问题在于,科学是不是只需要感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孰轻孰重?一个只有感情的医生可以救治病人吗?一个只有感情的程序员可以研究明白太阳黑子运动的规律吗?陶晶莹说了一句很正确的话:“Dr.魏是在教导我们什么是科学。”我认为,我们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尤其在大陆。从这个角度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都是有意义的。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正确和错误有着精确而清晰的界限。一把只有温度,而没有刻度的尺子,是一块塑料,而没有人将会再认为那是尺子。嗨,说完感想,我觉得我最终还是进套了。讨厌。-_-#以上。
日补充第二季的最强大脑已经开播了,对于第二季的节目暂时不表,以下答案是针对第一季的最强大脑而言的-------------------------------------------------------------------------------------日更新--------------------------------------------------------------------------------------------------------------------------------------------对于已经播出的9期《最强大脑》我持绝对的批评态度,因为这么多期下来,节目彻底沦为一档娱乐节目,希望大家能保持一颗批判的心去看节目。如果您仅仅将它当做娱乐节目,或者类似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样的节目的话,那么恭喜您至少你的心态很正确,继续看看吧,该笑的地方笑下,看完就让他过去吧。如果你像我这样将它当做科技节目,试图通过节目涨涨见识,学得几手哄骗无知少女的招术。那么请放弃吧,刷知乎比看《最强大脑》有内涵多了。如果你还是学生,或者学生家长,那么请听我一句劝:赶紧关掉电视吧!这节目绝对不要看!因为节目打着脑力比拼的旗号,受众群体除了年轻人外,还会有很多学生,家长,老师。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简单以评价娱乐节目的标准来对待《最强大脑》。而下面所做的评价都是基于《最强大脑》是一档智力竞技类节目这个大前提而言。真的不擅长写文字,有表达不清之处希望大家能谅解,篇幅可能有点长,尽量写得逻辑清楚。对于一档智力竞技节目已经播出的9期《最强大脑》是个非常失败的节目,理由如下科学背后藏着伪科学节目传达着错误的三观--------------------------------------------------------------------------------------为什么说伪科学呢?理由1天才论,脑结构论纵观所有选手给我们展现的最多的是强大的记忆能力,有图案,人脸,数字。事实上大部分选手的能力惊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大脑结构与我们不一样。而仅仅因为他们使用了特别高效的编码系统,通过科学的方法记忆了下来。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来提高的,能提高的空间是很难想象的。这个NHK的纪录片客观公正的讲述了世界脑力锦标赛的秘密,绝对的良心之作。主人公就是《最强大脑》的选手王峰,纪录片介绍他如何通过努力从默默无闻到最后赢得世界冠军。对他成功的秘诀是:努力!不是天赋,也不是什么基因突变。纪录片不但介绍了世界脑力锦标赛的所有项目,还针对每个项目介绍了训练方法,让你有恍然大悟,但是每次点题的话语都是:“利用这种方法选手们在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之后可以达到xxx的水平”。让你明白成功真的源于不懈的努力,即便是所谓的脑力竞技。纪录片同时还对他们的生活,训练状态做了深入展现,并巧妙的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示出一种蛋蛋的人文情怀,非常值得一看。核心思想是:合适的编码系统帮助你准确记忆大量的内容
+长期训练导致对编码系统无限熟练,于是记忆时间快到变态这二者的结合就是记得又快又多,再加上节目夸张的舞台道具便给人一种变态记忆力的感觉。斑点狗,指纹识别,鸡蛋纹路,钥匙,虹膜,二维码所有的这些在理论上是一种能力,不同之处仅仅是编码方式。选手需要做的是找到他项目的特点设计一套合理的编码系统,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以完成挑战。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选手表示,其他人能做的他们也都可以做到。他们具有丰富的编码经验,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熟悉一套新编码。至于为什么搞这么多花样和形式,不就是因为观赏性么?至于其他类型的项目,真正要去研究的话同样也存在各自的方法和套路,但是记住都离不开刻苦的训练(就像我学习盲拧,都快一个月了也还没什么成绩,就是因为训练不到位,说多了都是泪)上面我讲的这些Dr.魏知道不?必须知道,至少他们团队是知道的。然而在全部9期节目中我们没有从节目中了解到任何有关提高这方面能力的介绍,也没有关于选手项目的任何揭秘,偶尔才能从Dr,魏口中捕捉只言片语,下来还要百度,google,论坛一起用才知道一些关键。节目组不做科学的解释而通过欺诈忽悠等手段将选手能力向超能力,特殊脑结构上引导完全是欺骗,赤裸裸的忽悠。正如 在中提到的1)在介绍选手VCR里故意隐瞒选手的特殊培训经历;2)VCR里一味诗化渲染和夸大选手的天赋(吴天胜为忘不掉而烦恼?);3)挑战前故意不说明选手有无针对道具进行过录前训练(或叫「彩排」吧);4)在现场点评和微博宣传时又往超能力、特殊脑结构上去引导,这些已经对公众构成了欺骗。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向你解释,我不关心,况且解释了我也有可能不懂,何必浪费大家时间来解释里面的门道?不像魔术,一旦揭秘就会味道尽失。相反适当的解释更加能说明 难度,如果不解释你知道复原一个魔方和盲拧一个魔方的差别有多大么?不解释你能想象盲拧一个魔方和连带观察加上复原一共30秒的差别多大么? 那么多镜头切嘉宾,切观众,切选手表情,拖沓的节奏。那么多资源消耗在策划看点,设计舞台,准备道具上。难道就不能花2分钟做个简单的科普化的解释?就这么排斥科学?下面我拿3.7号李云龙的挑战项目做个非常复杂的解释,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复杂,只做一个20位的数字组合就可以起到解释的作用了。(为了显示的清楚些, 我加了引用符号,事实上除了中间15个词汇编的故事是引用的外,其他都是本人亲自码的)。李云龙的挑战抽象一下,任务其实就是记忆120个1和0的组合重复一遍就记忆能力来说秘诀:科学的编码系统+长时间训练(对编码系统的无限熟练)=超强记忆能力1代表绿色能走,0代表红色不能走采用最简单的4为编码,2进制转化16进制,120个数字转变成30个数字0-9-A-E通过联想记忆,每两个数字组个成一个实际物体,比如,这8个数字可以变成14,14利用谐音就是钥匙的意思,也就是说我脑海中一个钥匙这个物体就表示了8个数字,那么整个120个数字其实也就只用15个物体就可以记下了,然后通过故事把这15个数字串起来就好了假如这15个词语是 红旗 火箭 衣架 小鸟 望远镜 黄鹤楼 猴子 篮球 长江 上海 鲸鱼 空中飞人 降落伞 操场 大学生天记不住是不是,好了我们讲故事如果我们在大脑中呈现出“红旗”的图像,并把 它夸张一点,想象得有天那么大,然后火箭飞上天的时候,被红旗阻挡住了,挂 在了半空中。我们可以想象火箭在飞上天的时候发出的隆隆响声和冒出的滚滚浓 烟。接着再看火箭的尾翼,怎么还挂了一个衣架?那个衣架好像不是用铁丝做的 ,而是用云彩做的!怎么?那衣架上面还歇着一只小鸟,小鸟居然还拿着一只望 远镜,它一下就看见了黄鹤楼。在黄鹤楼上还有一群猴子。邪了,它们还会打篮 球?打了一会儿,篮球被它们抛到了长江中,“呼啦”一下,就流到了上海。到 了上海,被鲸鱼“呼哧”一下就吞到了肚子里。哪知这篮球突然变成了一位空中 飞人!空中飞人跳上降落伞,来到了操场上,去会见大学生。现在,你再从“红旗”开始,试着往后面记:“红旗”的后面是什么?是“火箭 ”;“火箭”的后面呢?挂着一个什么?“衣架”。对,是“衣架”;“衣架” 的上面呢?歇着一只什么鸟?“小鸟”。对,是“小鸟”。“小鸟”的后面呢? “小鸟”拿着什么?“望远镜”。不错,“望远镜”。“望远镜”望见了什么? 望见了“黄鹤楼”。对,非常正确。再看“黄鹤楼”上有什么?有一群“猴子” 。一点不错,是“猴子”。那些“猴子”在干什么?在打“篮球”。是的,没错 。“篮球”被猴子抛到了哪里?抛到了“长江”里。对,是“长江”。后来流到 了哪里?流到了“上海”。是的,很正确。到了“上海”,被什么东西吃了?“ 鲸鱼”。对,是“鲸鱼”。鲸鱼的肚子里突然出现了什么?出现了“空中飞人” 。对,非常正确。“空中飞人”一下子跳到了哪里?跳上了“降落伞”。是的, 没错。他接着来到了什么地方?来到了“操场”上。对,是操场。在操场上会见 了什么人?会见了“大学生”。是的,完全正确。 好了后面的任务就是再把这些文字翻译回原来的数字组合就好了。看这样解释一下是不是整个过程就清楚很多了,不要告诉我你还理解不了。现在你再来判断一下这个挑战难不难? 难吧?60秒把这些都记下来,是不简单,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些东西,呈现在李云龙面前的不是101010的数字组合,而是很长的一条条板子。所以的还需要边走边看,然后对齐,4个4个一组的分割,同时转换成数字和对应的词语,还要再一瞬间完成故事的设计。还真是挺难的,不是么?反正我是做不到了。我个人觉得这样子一番解释,不仅不会让我觉得这小孩很水,反倒让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虽然他有个那样的父亲,为什么要专门拿李文龙来举例也是因为他和他父亲正好印证后面要说的三观问题。为什么伪科学?理由2通过选手制造看点,槽点拿周杰伦,章子怡乃至后面的都教授什么的做文章,我不会乱喷的,毕竟嘉宾就是拿来看的嘛。但是有料选手继续添油加醋,无料的整故事,这种娱乐节目的包装套路,直接影响的选手展现真实实力,极大的拉低了挑战项目的科学性,违背了科学的初衷,也导致节目失去了客观性。简单分析一下选手构成,通过不同类型的人物能大致反映节目组的包装策略:几个表格胜过千言万语战队最终成员:黄色部分:5名世界记忆大师+2名少年记忆大师黄色部分:5名世界记忆大师+2名少年记忆大师绿色部分:3名行业大师红色部分:周玮白色部分:亲这孩子只是年龄味道还没参加比赛而已整理一番(其实花了2个小时查资料,囧)之后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其实在整理出结果之前我也完全没有料到回事这种结果,我自己都震惊了!这尼玛整个一世界记忆大师见面会,在这搞聚会呢?小倪梓强入队之后一看,我勒个去前辈,前辈,前辈的前辈,前辈的前辈的前辈。。。。。。。。。。。。。。。。。。。。。。。。。。。超过半数的记忆大师,自然表演的项目都是记忆比赛的变种,所以也可以解释他们相互之间都能完成对方的项目了。对于这些个牛人基本上席位已经是定下来了,他们来参加节目其实只是跟节目组商量哪些形式的表演具有吸引力,能够博大家的眼球。我甚至腹黑的想到了,节目组召集了所有人,然后一个人一个人的分配任务:哎,小吴啊这指纹你搞吧,小千整个魔方墙吧你眼神好,咱给峰哥来个稍微难点的,剩下的大家分分,就这样吧。恩,好轻松!!再来看苦逼的行业高手组:凡事不涉及到脑力的统统不能通过,同时给每个人包装故事。于是留下来的就只有:数独少女孙彻然和魔方高手贾立平加上盲女艾晓娃了。事实上对于数独少女孙彻然也是一个很值得分析的选手现在说有人都知道她的数独盲填难度系数为0了,起初我的反应和很多人一样!Dr.魏傻×,一群傻X,我都看出来了,全世界都看出来了。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你能看出选手的漏洞,或者他利用的原理就说明你很行,说明选手水平有限。这玩意和弹钢琴,打球一样一样的,必须不断的练习强化,不断发展新的打法思路,创造更好的成绩。具体到孙彻然,我不知道是哪个坑爹货给她选的题目。试想一下我们对着电视,镜头一直恍惚不定,每次你看到那张数独的时间都不超过1秒钟。到最后填完之后我们都能发现问题,Dr.魏在现场看的那么清楚,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就算他看不出来现场那么多记忆高手都看不出来么?现场那么多观众就没有一个人能看出来么?我相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只是大家都没有点破,卖给她一个面子,因为选手们都知道孙彻然是数独比赛的世界第五,现在这个表演只是走个过场,大家心里都特别明了。只有那个李勇丢了一句“这个错误犯的不可思议。”最后Dr.魏给了112分,还把填汉字的胡小玲PK下去了,恰恰说明打分没有一点科学性可言,给高分仅仅是因为在心中对于选手的实力有一个比较高的估量。也就是说她表演什么都不要紧,就是要让你过。即便她上去跳个舞,都可以被说成需要超强的记忆能力和运算能力。啥都内定好了。儿童组:这个就在三观章节中分析吧。写到这里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表演项目斧凿痕迹严重,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秀而秀。至于这些记忆大师们究竟谁强谁弱,真的很难说,那些分数基本上没有意义。一切的一切早就策划好了,科学早就没人在乎了!来八一八世界记忆大师世界记忆大师是一个称号,只要同时达到3个项目的规定成绩就可以被世界记忆运动委员会(WMSC)授予这个称号。1、“一小时扑克牌”(Hour Cards)成绩达到10幅牌(520张)以上;(一小时记住520张牌)2、“一小时记数”(Hour Numbers)成绩达到1000个数字以上;(一小时记住1000个数字)3、“一副扑克牌”(Speed Cards)记忆时间在2分钟以内; (2分钟之内记住一副扑克牌的排列)打开WMSC的官网中国人在这个项目上成就很高啊从91年到目前,20多年中全球一共有148个人获得了这个称号,其中中国人有76人,英国14人,德国12人。中国人从03年才开始有人获得这个称号,直到2008年也只有不到10人获得这样荣誉。而在10年和11年获得这个称号的人却突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起初这个竞赛只在部门大学社团发展,慢慢的开始出现不少培训班,编撰了专门的教材,设计了练习册。供更多的人学习,同时学习人群也逐步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比赛前夕还出现了所谓的全封闭式集训队。。。。自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这个称号。我怎么联想到了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制度贴一下最新的世界纪录和中国纪录吧,中国人曾经在这个项目上也代表顶尖水平,但是看看现在。希望这些大师能继续研究新的记忆方法,创造更好的成绩,而不是去开班教学,让孩子们都拥有过人的记忆力。虽然数量上去了,但是高度却降下来了。pdf链接如下单独看看5分钟2进制数的成绩 世界纪录1080位5 Minute Binary Johannes Mallow WMChampion (M) Germany 1080 digits Swedish Open 2013中国呢?才276位,差多少自己想想吧,这样看来李云龙的39秒120位当真不是盖的,至少能破中国纪录了。5 Minute Binary Wu Zhenhui GMM (M) 276 Digits Hong Kong Open 2013为什么伪科学?理由3不做相关回应科学这东西就是不怕人质疑,只要我有理有据,任你如何质疑都可以。针对指纹,鸡蛋,以及数独的质疑节目组一直避而不谈,自是因为无法自圆其说。其实对于合成脸的挑战我一直想质疑,想看看他的算法。最后的60张韩国脸,合成出了固定的1770张照片,相当于每2张组成一个新的照片,而理论上2张照片可以合成任意多种组合,每一次运行合成算法都应该得到不同图像才对。关于科学不科学就说到这里,至少在我看来是伪科学的。写了这么多东西,想想也觉得很无聊,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呢?仅仅是一个娱乐节目而已。或许是出于喜爱才会去批评吧,其实一个节目花了这么多财力物力,人工,想了那么多吸引眼球的项目,做了那么多道具,为什么不能再认真一点点,本着对科学负责,对自己的口号负责的态度来做节目呢?其实并不是讨厌故事,只是希望做节目不要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自认为捡的是西瓜。内涵的东西做好了,就算没有那么浮夸的道具,那么多稀奇的故事,同样能吸引大家关注。看了这个回答之后不禁感叹一部电视剧居然可以引出这么多有意思的回答,你发现从各个角度都有很值得品味的地方,从细节中透露出的精雕细琢,无需多言这就是一部好作品。节目传达着错误的三观为什么我说三观不正确?孩子,孩子,节目中宣扬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待续待续最后贴一下整理的选手名单,黄色标记表示入围决赛的选手--------------------------------------------------------------------------------------------------------------------------------------------底下是看完第一期后写的答案,看的出来最初我还是挺认可《最强大脑》的老实说节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还挺好看的,有点干货的。但是后面具体查了一些资料之后个人觉得节目有点忽悠观众的感觉。但是仅仅属于个人观点,只是想说说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想法。同时期待后面的节目。为什么说有点忽悠观众呢?因为个别选手的才艺是在短时间内练就的,而不是他们独创的,独有的。例子就是1号和3号选手表演的项目完全是复制国外该节目中其他选手所表演的项目。我猜想是节目制作组专门找了这些人,要求选手模仿国外优秀选手的表演。而为什么要这样八成是节目组还不够用心,没有想着自己和选手之间讨论然后设计更加让人眼前一亮的才艺。诚然这种照搬的做法既省时省力,也因为借用别人的精心设计创意可以轻松达到震撼的效果。个人鄙视这种不认真的态度。1.能够短时模仿出来的必然不是最强2.选手无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比如1号选手郑才千,他的水平绝不仅仅如此。节目之后对于他的争议也是最大的,如果让他表演他自己的东西,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了。期待他之后的表现--------------------------------------------------------------------------------------------------------------------------分割线-------------------------------------------------------------------------------------------------------------关于节目规则争论,节目结构,主持,形式等方面都已经又很好的答案了。这里我就想说下几个选手,这4个选手在我看来都是特别厉害,特别牛。但我认为凡事能看出端倪,有迹可循的都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天赋加上练习来达成的。或者说可以复制的,可能对于你我来说不可能做到,但是对于相同行业相似背景的专业人士肯定也是可以做好的。1号选手:郑才千找出2面25*25的魔方墙中一个变化的色块说实话第一眼被亮瞎,本人也玩过魔方,练过盲拧。知道会盲拧的人记忆力绝对超级好,所以一开始以为他要来表演记忆能力。结果居然来玩大家来找茬,不过表演还是很精彩的。当时虽然我没有第一时间猜出他的策略,但是直觉是他绝对没有联系多久。理由很简单5000个魔方,30块钱一个也要15W,谁没事蛋疼不过要这样做。当然也可以打印或者直接在电脑上练习咯,已经有人用matlab写出了魔方图案程序。关于破解也不多说,有兴趣的人移步学习。很多人都以为DR.魏没有识破他的策略,这绝对是太小看他了。看完一遍再看DR.魏说的话:“我想验证一下他用到的策略是不是我想到的,所以我观察了一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是啥状态?斗鸡眼!最后他又点评的时候说了他的计算,也说了关键是他的去抖厉害。难道这些还不能证明DR.魏其实是知道他的策略的。至于很多很多人说自己也可以做到,我想或许吧,但是请期待郑才千的下次表演吧。看看他的资料2008年10月代表中国参加在中东举行的世界脑力锦标赛,并一举获得最高荣誉世界记忆大师。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大师(19岁)。是世界上第一位在20岁之前就获得世界脑力锦标赛最高荣誉“世界记忆大师”终身荣誉称号的选 。2010年郑才千再次参加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刷新三项亚洲纪录。目前是人名头像、历史年代、随机词汇项目的亚洲纪录保持者。记录15分钟人名头像 107个 15分钟随机词汇 183个 5分钟历史年代 82个 一小时数字 1899个2号选手:黄华珠这个DR.魏的点评和打分都是很公平的,她只是利用弹琴的时间在记忆数字,而且这孩子有绝对音感。对于这个小女生而言听到钢琴声之后可以条件反射式的说出是那个音,她之所以多次要求重新按琴键其实是在给回忆数字争取时间。但是说心里话DR.魏的那句,3分多种记忆88个数字在脑力界什么都不算。这句话太狠了好歹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而且人家也是世界记忆大赛的季军,整体上还是感觉小姑娘欠点火候。3号选手:赵越最开始震惊了,但是激光亮起看到她在隧道外观察线路布局设计动作的时候,一瞬间就觉得并不那么惊艳了。不是记下所有的光线,而是寻找一条合适的行走路径,用自己熟悉的动作配合一些过渡的脚步并在极短的时间记下来。虽然难度很高但是真的有迹可循,如果她可以做到原地观察,心中设计动作,穿行的时候更加流畅动感的话,我想就算是DR.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4号选手:李玉娟面部识别,妥妥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啊,作为一个工科生看了真心激动。比较关注的是他们使用的合成算法问题,如果真像介绍的那样取2个照片的中间特征合成出一个新面孔,通过这个反推出2个母体,那这就太牛了,只能说太不可思议了!--------------------------------------------------------------------------------------------------写在最后,一点感悟,轻拍我们眼中的不可思议,或许只是因为不了解,在内行人眼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比如没有学魔方的人觉得能还原就是奇迹,但是研究过就知道,其实是有公式和规律可循,在某种程度上魔方是死板的,完全不会的人也可以在1-2天学会如何还原。但是要做到最顶尖,则需要成百上千倍的努力,有时候仅仅努力还不够,还需要过人的天赋。天才般的头脑,那种犹如超能力般的头脑,能够见识一下就已经很幸福了!同时还有一群人,如油过铜钱不湿的卖油老翁,坚持传承传统技艺的匠人,亦或者是小小加工厂中5秒钟包装好一盒扑克的年轻工人,他们本没有过人的头脑,但是凭借坚持和热爱,带给了我们震撼的同时还有一份感动或许想要做好一件事并没有那么困难
首先表个态,《最强大脑》还是很好看的,尽管其对「最强大脑」的定义并不准确。从节目上看,所谓「最强大脑」是对「随机性质的信息即无意义刺激」有最强辨识力或记忆力的人:在第一集的四个挑战中,第一个挑战是辨识随机排布的颜色矩阵;第二个挑战是对随机数列的短时记忆;第三个挑战是对随机分布的空间刺激的记忆;第四个挑战是记忆随机合成的人脸。可是,人脑之所以拥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智慧,不是因为它能处理随机的信息,而是在于它能找到信息之间的关联、创造意义、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联想能力都是智力,而且是更重要的智力。确实,人先天地具有一定的智力结构的基础,但更多的,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交互中,在对大量环境刺激的日积月累的应对中,慢慢构筑了自己的智力。人脑最宝贵的一点,是它的「可塑性」:喵星人天生就爱追逐毛线团,是因为他们有玩弄老鼠的本能,而我们人类虽然没有猎食的本能,缺少固定的行为程式,却获得了「可塑性」。我们每天的阅读、思考或者写作,都在一点一滴地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神经元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新的连结。因此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与他所获得全部经验交错在一起,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意识排除掉,过滤出一个纯净水版的「最强大脑」,并用随机性的测试来验证它——但这恰是很多人对智力理解的误区——一种机械、静态的天赋观,而这个节目也正好迎合了这个误区。当然,我明白,使用随机性挑战、排除经验因素是为了保证「公平」,并且实际上心理学家设计的「智商测试」,也会部分采用类似的手法。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心理学中有关智力的理论以及智商测验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的,是对人们千姿百态的智力发展的数学建模——近似的、并不精确的建模。智商测验可以作为一种大范围快速筛选资优者的简便工具,假如我要在一万名小学生中快速找出智力超群的50人,安排进入一家实验学校重点培养,那么智商测试当然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个「不错」的判断是在准确性和效率两者权衡后作出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要研究个案,研究某个特定的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恐怖、大脑有多强大,难道一个智商分数就可以涵盖吗?当然不能,同理,节目中的测试也不能。我们还须明白,智商通常只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潜能」,即粗略估计一个人能否做好某类事情的一个预测指标,至于他最终能不能做得成、做得有多好,不是靠智商可以决定的。心理学关于人的「智力」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有把智力分解为G因素(general factor)和S因素(specific factor),有分解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也有多元智力理论。但不管用哪种理论的视角来看,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一个「最强大脑」,一定得结合他自身独特的、结合知识和经验的智力发展来看才算完整。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通过他的学习和经历,在大脑中构建了大量的知识或技能的「组块」或者「模式」,他可以快速调用甚至再组织这些组块,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一个强大的大脑,一定是具备了很多很多「组块」的大脑。假设我们面前有三个人,一个人可以在一分钟内记住100位随机数列,却是个文盲,连很多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而另一个人可以将《史记》等多本中国古代典籍倒背如流,还写得一手好古文,而第三个人则可以分辨三十种烟灰、四十种白酒、五十种纤维,你觉得这三个人谁最强?当然不是那第一个。这种智力认识的误区在陶子的一句口号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我来见证中国的爱因斯坦的诞生!」我觉得,她可能并不清楚爱因斯坦意味着什么。从智力层面上说,爱因斯坦意味着「纵深」,意味着思考的深度和持久度,意味着在已经极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本质、穷根究底的能力。爱因斯坦常常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只留一只笔、一张纸,完全沉浸在自己的mind palace里面几个小时不出来,更不用说,他为了研究大统一场理论持续不懈地思考了几十年。试问,这种「思维纵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这种几分钟的测试测出来的吗?每个人都具有通用的智力能力,我们可以称为智力的G因素或者流体智力,同时客观地讲,人与人之间在这种一般智力上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和你在一个领域的持久和专注的努力比起来,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你的短时记忆容量比我多一个item又如何,我每个月比你多读五本好书,三年下来就能甩你几条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怎么相信,这个节目最终选出的「最强大脑」是可以真正代表中国的「最强大脑」。我更相信,李彦宏麾下的那些顶尖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李永波麾下的那些世界冠军们,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挣脱舒适区、磨练自己大脑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强大脑」。说得更直白点,记忆随机数列不过是屠龙之技,所谓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不过是屠龙大赛,与扳手腕大赛异曲同工,而所谓的「世界记忆力大师」称号(郑、黄等选手所拥有的)与门萨会员一样不过是自娱自乐的东西(事实上,「记忆大师」都会采用一种称为「mnemonics(记忆术)」的技巧,类似一种应试技巧,而并非他们真的天赋异禀)。就算再卓越的记忆力,只有和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思想、技能和方法碰撞在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称其为「最强大脑」。然后我再简单谈一下最能体现节目科学性的Dr. 魏。魏坤琳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工作者,这一点不用怀疑。和国内某些节目经常抛头露面、口吐莲花的「伪心理学家」们相比,Dr. 魏的在场可以保证节目基本的科学成色。但是我怀疑的是他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科学代言人的角色。坦率地说,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声称自己代表科学。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具有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就认为他的判断就是科学的,他的打分就是科学的——恰巧,他的打分,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打分方式是这样的,先要制定一套评分标准,这套标准包括足以描述「挑战难度」的各个因素以及给各个因素定值的判定方法,然后再由专业人士(最好是多人)根据这套标准进行评分(很多人说魏身后还有科学后援团所以可以保证打分的科学性,这也是一种臆想,科学的多人打分,应是每个人独立地作出判断给出分数然后取均值,而一堆人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只能影响判断力)。如果没有评分标准,那么打分的主观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就会非常大。设想如果另外找两个心理学博士来对四个挑战进行打分,打分的结果很可能会和Dr. 魏大相径庭。如果让我来打分,我一定不会给「盲穿激光线」赵越这么低的分数。魏的理由是,赵越没有运用空间记忆而是运用动作记忆来完成任务。可这没什么道理,虽然空间记忆是人的一种基本记忆能力,但没有理由说空间记忆要比动作记忆更难。尽管赵越使用的是她练习过无数次的体操动作,但是完成任务的这套动作序列却是随机的,她必须在100秒内记住这个动作序列,包括极为细微的迈几步、多大的步幅,都需要非常精确的记忆,这个难度未必就低于空间记忆。更重要的是,赵越展现的,是一个在专业领域打磨多年的、在某几个特殊的脑区充分发展后的大脑,就像NBA球星的篮球大脑、五大联赛球星的足球大脑、张公子的文学篮球武侠大脑一样,这样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强」,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进化赋予人类大脑最重要、最美好的一个品质:可塑性。回过头来再解释本答的开头,为什么说这个节目「好看」。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节目制造了一种「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凯尔纳语):巨大的魔方墙、闪烁的激光阵以及人脸森林加上天才少年的组合构成了极为新奇、壮观甚至具有梦幻色彩的奇观,同时,流行天王、金牌教头、科技商业领袖、人文浪游者、综艺女王、传奇辩手以及俊美科学家的混搭组合也构成了一种奇观。所以本质上说,《最强大脑》这个真人秀是一出「奇观秀」,用奇观的展示来吸引和锁定观众,至于其中的竞赛元素只不过是为增加节目的紧张感而设置的。待角逐的「最强大脑」头衔可能只是一个「麦高芬」,就像《我是歌手》本质上只是过气歌手演唱会,冠军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最后,我必须指出这个节目的积极意义,以及我为什么希望它能够成功地办下去。当我一看到节目片头这段,介绍欧洲的「最强大脑」再到中国的选手,我突然联想到了一部美剧《Heroes》。《Heroes》的剧情虽然被普遍吐槽,但是却屡屡给观众传达了这样一种启示:也许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许你每天为生计奔波劳碌,也许你每天不得不做着自己都不喜欢的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你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超能力,你可以利用这个能力去做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甚至还有拯救世界的机会,明天的你,准备怎么办?《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个个具有「心智超能力」的普通人,他们在亿万观众面前、在奇观中创造奇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心智超能力」,并非来自基因突变,也并非上天独赐,也许,你只需要充分地、持久地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自己的大脑,将大脑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你也可能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甚至远超他们,成为一名hero,这还不够激动人心吗?就凭这点来说,《最强大脑》虽然尚有很多不足,将「科学性」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娱乐性」,但是毕竟已经强过某些靠装疯卖傻、秀智商下限博取收视率的娱乐节目太多。所以我还是要给它一点掌声。
简单说几句,最近考试周精神不正常学术不专注肯定写不好大家凑合看。。得知这个节目播出还是十分激动的,去年在人人分享中看了日本的最强头脑王,在被深深震撼的同时就想什么时候中国能有一个这样的节目。关于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呢,1,从视听语言方面来说,比较直观的槽点就是剪辑节奏了,为了制造悬念是用了多少的升格啊,翻个数字牌要翻十分钟啊有木有,每次看到被摄主体被处理成龟速我都想踹他一脚让他快点。。。另外就是很多地方莫名其妙给了很多观众镜头,和主持人说的话基本对不上啊,我都要捉急死了想看现在挑战选手到底在干嘛发展到哪一步了可是映入眼帘的全是观众面部特写,特写,特写。摄像录音都其实还好,感觉就是被后期剪的有点点浮夸。包括“我们看到,蓝色已经变成了橙色!”这句话,竟然要推上去再说一遍!oh my god,这是在逗小盆友嘛。其他包装做的还不错,大电视台的水准还是有的。2,从节目结构来说,第一集前面的VCR好长啊,介绍欧洲最强大脑的,不知道是因为第一集要介绍背景所以有还是以后都要当做片头一直播,这个很长的片头加上每个挑战者《非诚勿扰》式的VCR使得一期节目只有四位挑战者,这个数字怪怪的。《全能星战》,《我是歌手》等等都比较好的控制在了7位左右,观众已经比较适应了。而其他挑战类或服务类节目,比如《非常了得》,《职来职往》,《非诚勿扰》以及选秀类的数量都基本不会在4这个数字上,所以总感觉很莫名其妙就结束了。3,从主持人方面来说,特意去查了一下蒋昌建老师的资料,由于自己大一的时候参加了辩论赛,对他在大专辩论赛所获奖项还是十分敬佩的,但是他作为一个主持人来说嘛,第一次让我震惊是他扔掉手卡爆了句粗口然后给选手一个拥抱(28分41秒),哇靠,这个竟然没有被剪掉,同时觉得这个65年出生的大叔好有活力,不过总归有些不合适吧。其他还有一些地方觉得言语动作还是有一些不适合,比如在嘉宾与Dr魏发生明显意见不一致时没有很好地控制这个场面(不过可能节目组就要这样的看点,另当别论)节目组考虑选用这样的主持人可能是考虑他的学术地位来配合节目主旨吧。4,从嘉宾方面来说,陶子觉得还算挺有智慧,那位文科小哥总感觉是为了点燃气氛,表现稍微有一点点夸张啊,杰伦和李永波就还比较稳。Dr魏争议比较大,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说为啥他微博粉丝不多,有个回答说你觉得金武林粉丝多吗?(抱歉我不会引用答案,好吧我很愚笨)其实恰恰相反,我挺支持他的(除了他有一点点表演性质的表现实在是一个文艺科学家啊)。抛去节目组能够找到这样一个长相十分对得起观众的科学家就已经很够意思了,我觉得他的评判还是有一些依据,再同时,这种科学家与嘉宾之间的冲突也是很主要的看点嘛。5,简单总结总的来说,这个节目主题在中国还比较空缺,尤其是音乐真人秀在这几年横扫大江南北的时候确实比较出彩。也看得出来江苏卫视想把它做成一档老少皆宜的电视栏目。邀请不同领域嘉宾,也是希望在保留专业性的同时保留娱乐性。如果想更好一些,可以适当缩短VCR的长度,不然总觉得本末倒置(虽然江苏卫视VCR水平一流)。以上都在说weakness,不过还是很开心有这样的节目出现,希望越来越好。6,表(tao)明(bi)态(ze)度(ren)作为一个正在被考试摧残的可怜童鞋,请允许我格式不正确表态太笼统T_T,这是我第一次斗胆利用一点点专业知识回答一个问题,希望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其中必然有很多问题,希望指正,谢谢大家。。
【重要补充:跟节目里魔方墙色块数量一样的图片,参见
原尺寸图片文件 第一期的魔方墙环节,节目31分钟左右魏博士开始分析,他说,魔方墙宽3米(实际是高宽各3米的两部分拼起来的3*6米的墙),人距离其9米,魔方墙的视角约19度,19度内有450个格子,每一度视角上有24个格子,“他眼睛辨析度也是完完全全超过了常人"。某些人信以为真。我说普通人掌握了方法(斗鸡眼看立体图的方法)都可以迅速从魔方墙上找出差别,也完全能够看得清每个小格。有人拿着魏的观点来反驳我。可惜魏根本算错了!魏的算法是tan19°≈1/3,直角边为3米和9米的直角三角形里,最小的那个角是19度。450格÷19度≈24。他24这么来的。实际是19度视角对应于3米的宽度,3米宽度内是50个魔方的边长,是150个格子,而不是450,差太大了。150格÷19度≈8格/度,这才是正确的数字。以上过程除了反三角函数需要计算器算(一般都是计算器算,可能节目前算好了。他作为科学评委肯定知道节目里要表演什么,做过准备),其他的只是小学数学水平的计算而已。人眼的极限辨析度或者叫分辨率约为0.01度,也就是一度视角的一百分之一。1/8小菜一碟,近视怎么办?看见选手戴眼镜了吗。简单验证一下,标准魔方边长约0.057米,节目里魔方拿在手上基本就那么大,50个长2.85米,没考虑魔方墙的边框和魔方间的空隙就已接近3米。而按魏的450格算,魔方墙要高达8米以上,而且魔方数量上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共用了5000个,一半是个。我不怀疑魏的学历,他的某些观察视角也挺好,但博士照样会犯低级错误,这是人的局限,望各位也认识到是人就会犯错,别拿着魏博士的话都当成科学真理,博士算错了数,小学生也有反驳的资格。】==================================================================下面是原答案,补充过好几次,比较乱,主要内容已经整理在上方了。==================================================================第一个看魔方的简直是水货,据说还是照抄的外国原版的一个创意。大部分人练习一下都能做到,参见斗鸡眼看图,很多人一秒看出差别。图片扩充几十倍也并不会多么难。斗鸡眼看图,很多人一秒看出差别。图片扩充几十倍也并不会多么难。【补充:据说节目上用了5000个魔方,一半是2500。算出边长是50个(150小格)、约2.9米,符合节目里给人的感觉。上图短边约30小格,扩充25倍就超过节目里的魔方墙了,图片大并不会给观看造成多大困难,何况再加上训练。另外根据透视关系,也可以算出看8米远的标准魔方(色块边长约18毫米)相当于看一米远处1/8比例的魔方图片(大家自己动手量屏幕上的色块好了),离人眼的分辨率极限还远呢,想想手机的retina屏幕像素点才多大。{不要吹魏博士了,他竟然说什么超出人眼分辨率极限的话,明显是小学算术算错了。有人认为DR.魏明知道斗鸡眼方法还给出高分,说明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行。你自己能不能思考下呢,他说不行就不行?}我认为可能存在的难度在于,如果魔方摆得不紧凑、不整齐,斗鸡眼看法很容易失效,因为两幅图无法完美叠加,可是节目中魔方摆放的应该还是非常紧凑的。因为节目不会以选手视角给观众展示画面,网络视频清晰度、显示器尺寸都受限,我也没法给出确定的说法。】【继续补充:节目31分钟左右魏博士开始分析,他说,魔方墙宽3米(高3米,水平方向宽度6米),人距离其9米,视角约19度,有450格子,每一度视角上有24个格子,“他眼睛辨析度也是完完全全超过了常人"。下面开始批评。tan19°≈1/3,19度视角对于的3米的高度,而不是6米宽度!错一。对此,后面还有解释。就按他错误的3米宽度来算好了,也许他算的就是一半宽度?可是,横向450个格子?也就是150个魔方的长度,就是150*75=11250个魔方。通过魔方拿在手里的镜头可知魔方就是标准魔方大小,边长约57毫米,如果是75个高达4.275米,跟节目里大家看到的以及魏博士前述的3米均严重不符,而50个魔方高2.85米显然更接近;节目前面也说了是22500个色块,指的应该是一半,即2500个魔方*9色块,符合我最初的总共5000个魔方的计算,尺寸也基本吻合。所以他那个24格的前提——450个格子也错了。错二。符合他心中3米长度上450个色块的魔方,边长只有两厘米……正确的应该是横向宽度为300色块,除以19度≈15.79色块/度,注意这是以魏错误的19度视角(实际应该38度)和估测的9米距离为前提的。换算成大家方便验证的距离,就是离你眼一米距离处1.75厘米宽度就是一度的视角,一个色块1.1毫米宽,我像节目选手戴上眼镜后,看得一清二楚。资料显示人眼的极限分辨率是0.009度左右,比上述的一度分16份可精细太多了,不过这个不要紧,大家自己实验最好,看清看不清不是单单一个极限分辨率能决定的。按魏只算了一半的视角,把所有格子压缩进去等于边长都缩短了一半,尚且存在可以看清每小格的可能性,要是换成正确数值,每个格子边长乘2,岂不清晰得多,一米距离看2毫米边长的色块,你量量我的图才多长,一米处能不能看清。因为交叉视线的看法,一只眼实际看到的只有一半墙,一只眼的视角的19°,但是一半墙的边长只有50个魔方,也即150色块(绝非魏说的450),每度角内色块数与我上面计算结果一样。总之我觉得我写得也够乱的,因为我试图根据魏的错误数据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占据了大量篇幅。反正魏博士绝对是错误的,按他的数怎么算都不对,不知道是谁提供的数据,用到了19度的反三角函数,估计事先有准备,准备成这样比较失败了,连魔方尺寸都不会查一下吗,我也是现查的。再说,如果魏博士既然知道怎么斗鸡眼看,何不自己试一下再下结论?说他是串通的显得我阴暗, 我给自己来一——“ 在确定用愚蠢不足以解释之前,请不要用恶意推测别人。 ” 只好说他是一时愚蠢。其实我对魏印象不坏,犯点错正常,可对那些捧脚的实在受不了,自己的脑子干什么的,不分析就认准魏是对的了。】其他的也一般吧,无非是多练习,我不是看不起刻苦练习的,反正看点不是很足,没那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我更喜欢的脑力竞赛节目是日本的头脑王总决赛。
呐- -!吐槽开始
可鄙的推断一下大家观看《最强大脑》的动机吧,看着这些凡人眼中的天才们是如何代表人类挑战极限,作为人感到的那种激动与自豪无可言喻。如果他们挑战成功,我们会劝说自己天赋所别,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生活过好,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再通那群智力上的怪物较劲,这可是天生的不同呢。如果这些天才失败,我们会冷眼旁观觉得,所谓天才,不过如此,其实你我一样皆凡人,无为而且庸碌,真好。出与入之间,不过是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第一期节目还挺有意思的,短短的一期就能看出台上嘉宾的反智主义与傻逼兮兮的幼稚评判。体操的那个选手被Dr.wei判定用动作序列完成任务,被嘉宾集体呛声,“你行你上啊”这种幼稚逻辑从周董嘴巴里说出来。记住一组动作,并且把这组动作展现出来对体操运动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需要讨论嘛?梁冬更是表达出我不管你那一套“科学”,我被感动了,所以她一定要晋级。既然是一个竞赛节目就需要一个可以援引的标准,用自我的感性绑架节目的运行,真的很无聊。
再一点就是梁冬自称文科生这一点,心理不健全的我真是大受冒犯。中国现在的社会对文理两科的情绪有点太极端了,理工科面对文科的时候总有一种洋洋自得,这种情绪未免太狭隘了。把研究对象不同,评判标准不同的学科置于不对等的天平,用文科生表达一种智商侮辱还真是有意思。丧失了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丧失了对社会规则的敬畏,又不能在智商上抵达谢耳朵的高度,暧昧的表达着自己的优越感,这就是现在很多中国理工科学生的写照。如果节目组需要设置文理对立,也请给所谓理科生的Dr.wei好一点的情敌,梁冬……实在是太没有发言权了。
去看了一下他最近的长微博,说人的很多潜能一步步的消失,他不希望这种情况继续发生。不能更反智啊……不同社会阶段对人的技能塑造是不同的,你可以评价现在使用电脑的能力跟原始社会之中钻木取火的能力哪一点更重要吗?的确我们现在不能一天之内从天津飞奔到北京,但是社会分工帮助我们完成了另一些事情。
吐槽完毕,节目真逗比
1.就脑力比赛而言,技巧加练习要比所谓“最强大脑”要重要得多,具体参见;2.就节目本身而言,干货太少,吸引力不足。
蒋昌建好帅!!!!!男神好多年了!!!!!!
娱乐感有点过重,个人隐约感觉表演性过强的(钢琴和体操)事先排练过好几次,比如钢琴女孩结束后争辩说"周杰伦的50首歌曲我都很熟悉",50和周杰伦就像是预先知道的一样,而没那么强表演性的两位才比较真实,所以成功晋级了。当然毕竟是娱乐节目,总要有个可控剧本,可以理解。对这挡节目背景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看一眼的个人感受而已。
想不到知乎上竟有那么多负面的评论,那么好的一个问题却招来了那么多争先恐后的吐槽。
这让我想起了高考的特长类艺考考生经常受所谓“成绩好”的普通类同学的歧视的事情。
当你们用心良苦,通过各种手段去搜集相关资料,带着极强的功利心来分析、见缝插针地对选手的挑战项目进行肢解、攻击和踢爆,竭力把“炫技”、“忽悠”、“欺骗”、“伪科学"、“传达错误三观”等帽子往选手头上扣的时候,试问,此刻到底是谁在炫技?是谁通过戳穿别人的表演来吸引眼球?
当你激动地看完节目,后来发现了他们都是世界脑力锦标赛的选手,而这些记忆力都是通过技巧和训练获得时,你满意了——啊,原来他们都不是天才啊!只要通过后天努力,任何人都能成为记忆大师!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我也可以做到啊!特么的欺骗我的感情啊有木有!!!!!
只要努力?试问,对于你的工作和爱好,你有别人努力了吗?你有人家的专一和热爱吗?为什么人家可以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而你却只能在背后议论。
弱者总是喜欢在心里和别人攀比,甚至恨不得其他人都是垃圾。
你弹得一手好琴、烤的一手好羊肉串、写得一手好代码,通过自己的技能在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时,你得到了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你觉得这样才公平。突然有一天,一个小屁孩出现在你眼前,对你一切表示质疑时,你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你觉得小屁孩没资格质疑你。但事实上你却以相同的态度去质疑别人。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选手的职业和特长在你的眼中就变成了“作秀”了呢?
伪科学?通过相关的训练,更科学用脑,让你轻松地记住你那该死的记了八九十年都记不住的英文单词,凭什么说是伪科学?
传达错误的三观?请问你的三观是通过看电视机形成的?
不想说了,没有针对批评哪个答案的意思,有感而发而已。
一、节目内容。本以为会看到一些超级天才,但是还是比较失望。除了第一个,并没有看到超乎寻常的天才。第一个选手一上来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一些惊喜。我靠这怎么可能。但是还是意料中的做到了,毕竟不可能一上来就失败了。第二个就有点失望了,而且我的立场基本上是与魏博士一致的,三分多钟记八十多个数字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吧。包括第三个第四个,本来五十多条激光线然后还要记住他们的距离角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平时训练的肢体动作将其分解成若干个步骤的,然后精确的执行对于一个从八岁开始训练的舞蹈家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事。如果完成这项挑战的人不是一个学习舞蹈的人,那么我会觉得超级屌,起码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分。第四个无非就是找合成脸之后的关键点然后在五十多张脸当中找出来,vcr里面讲了那么多她记忆力多么多么好,后面所做的跟那有什么联系吗。 既然节目取名叫做《最强大脑》,那么顾名思义找的应该是大脑超乎寻常的天才,而我看到的除了第一个,他们所做仿佛都是经过训练之后并没有那么那么难办到的。在我心目中天才的定位是,他们信手拈来的东西,别人可能花一辈子时间都难以望其项背。简而言之,我看到的不管是比赛形式还是人物,都配不上节目组给《最强大脑》给取得最强大脑的名字。二、节目形式。吐槽的也挺多的,先放一个过长的vcr,然后一群嘉宾就直呼,这太难了,这不可能,除了这就不能换点别的台词吗,听这句话听的都要生茧了,在台词设计上还需要在为什么难难在哪里怎么个难法上多下点工夫。不能想不出台词就直呼“这太难了”李永波在节目当中提出,魏博士的权力太大了,选手能不能过完全取决于那个乘号后面的数字是几。李永波说的对不对,我觉得是对的,不可能将选手的生死放在一个评审的手里,那其他的评审阿嘉宾啊不是成龙套了吗。但是在打分的立场上,又是和魏博士站在一起的,选的是最强大脑,我们看的是天赋或者是天才,而不是找一些比较聪明的或者说找到了解题思路的人。所以我的建议是增加科学家的数量减少无关紧要的人。但是这好像又在综艺节目上减少了娱乐性和观赏性。不过这好像是制片人考虑的事了。三、主持嘉宾的看法。一开始还心想,真叼,请到了周杰伦和李彦宏,周杰伦表现力还不错,是个相当好的段子手,起码是七个人里面讲段子讲的最多的,然后还有一个最大的 功能就是给选手拥抱一下然后听妈妈的话(其实这梗我挺喜欢的)。李彦宏给我的感觉就有点打酱油,几次的讲话感觉是为了讲而讲,然后最后颁个奖。然后是陶子姐李永波还有那个文科生,我觉得如果换做另外三个人应该也能起到差不多的效果吧。至于那个魏博士,一开始觉得还挺不起眼的,不过在弹钢琴那段,他提到那女生看琴谱27次,记数字花了多长时间,顿时加分了不少。就是名气不怎么大,把在节目中拥有这么大权力的人(可以说是一票否决权)给一个名气不怎么大或者暂时没看到多大能耐的人,多少还是让人有点不服,比如李永波文科生阿什么的。当然我知道他是果壳网的,而且对他的打分标准还是比较认同的。蒋昌建的话还是看到了当年最佳辩手的风采,但是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还是比较生疏,手上的动作过多了一点,以及在拥抱选手的时候竟然把手卡给扔了。。。不过后来还是感觉渐入佳境了。
总的来说呢,看完最强大脑给我的感觉跟看其他的综艺节目一样,"又打lang发fei了两个小时"
(更新)感谢的提示,才发现这节目也是山寨的卖的版权。各位先看一下这个原版的视频吧......
《The Brain最强大脑》国外版片花(一季度周五)
/v_show/id_XNjMyMDMyMDIw.html
看这段有几点可以与中国版已经播出的一集来比较:1.两版主持人都有白头发,都有成熟的气质(好无聊)2.其中看到的几个比拼当中,魔方和闭眼过激光的相同!你丫的有意思吗?而且魔方男孩儿没对眼儿?(我没看清,是吗?)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几集也会出现记忆dice?俄罗斯转盘?鼻炎攀岩?二维码辨认?1女大战N多裸男?难道是因为用相同项目才能中外比拼?(确实作为无法准确量化,所以只能用相同项目才能有所比拼,但这个理由对于节目的大打折扣的辩解实在是牵强....)3.重点:评分或许加入了现场观众的打分综合比率决定结果!仅看片花或许是完全交付给观众(当然肯定存在Dr.X的制约因子,看他观察33dice记忆时候便可知)!这才是真正的专家打分法好吧!对于一样无价值多了嘉宾打分也不会有增多多少收视率的环节来说,N多观众的评分必然是比仅仅3个嘉宾来的爽快!!!结论:如果你是冲着新鲜感和冲击力且抱有很高期待以至于之前看过原版而后来的,这节目可以不看了...静观其真正有新意的改变吧.....Bonus:好吧,我承认我是无意间挑台看到梁大大才决定看的.....anyway 尽管他说过他腰围比身高长,眼袋比眼睛大。但我还是捧着黄帝内经和围城回去冬吴相对论和国学堂!我是梁大大的死粉....----------------------以上是得知有国外原版节目后的感想,以下是仅对于节目本身的想法-------------------其实别的不说,有几点,让好像相乘得分过80看似公平的规则亟待修改:首先,这种评分方式让我想到专家打分法(Delphi法?),当然这里毕竟还是娱乐节目所以是否是专家我们忽略。对于打分而言,评委满分5*3=15分,随后项目过后专家打分10分。在开始没比之前嘉宾为了不扫兴毕竟不会打出2分或者1分这样的分数,所以一般刚开始都能得到差不多10分以上的分数。(刚开始三个人打分就是9分以及以下基本挑战者都没心玩了)而给分方面也有一些细节:一般来说Dr.魏的分数换算成5分制一般是之前三嘉宾给分最低分甚至更低的,当然不排除未来节目出现反例。但如果真的是前三个嘉宾给分低,而专家给分高,那不是嘉宾脑残就是专家放水,毕竟嘉宾是三个人,所以Dr.魏只要难度系数给到8分以及以上就肯定能过关。这里不是说对于Dr.魏私心问题看分卡人,(我超级超级超级喜欢他!),但!!!!嘉宾和Dr.魏的评分是彼此开放的,你知道所谓的难度系数分不可能对于不同项目有成体系的量化程序,所以Dr.魏只能做到尽量公正,但不可能绝对公正。由此现有赛制实际上就等同于:被节目组请来由于无任何决定权的嘉宾像NC一样在一边对各种奇葩选手的挑战项目瞠目,然后一顿质疑一顿不可能。然后比完一顿眼泪一顿掌声一顿正能量,然后最后............................Dr.魏说:你过!或者你不过!...............然后就没然后了.......既然想要节目有相对的尽量公正我的想法,节目需要做以下的改动:1.嘉宾和专家的打分最后同时公布,彼此在评分时无任何干扰。2.如果可以,嘉宾的打分环节在项目表演之后。3.专家人数由一人至少增加到3人(如果真的觉得组成最强大脑的中国代表队很重要的话)....PS:我是真心敬佩欣赏喜欢崇拜Dr.魏,从他看弹琴少女并且做出“3分30秒低头看27次”的统计结果那一刻开始。(好吧,我认识他是从果壳开始的,多余话不说了,这节目挺有趣的,对于我这个凡人而言,看这个其实和看吉尼斯世界纪录差不多....)
我觉得我好像有一点评论的资格,毕竟我报名了,而且导演给我电话询问过。当然我不可能参加……原因如下:我得说,这个节目的本质,是一款竞技类娱乐节目,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很大。虽然节目组和果壳网合作了,但是果壳网本身也只是一个泛科技社区,现在人文的东西正在超过科技,文科生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理科生。另外我得吐槽一下找来一个心理学家当所谓的科学判官。我认为,在这里找一个脑科学家的意义大于心理学家。因为曾经有人说过,心理学不仅仅是科学,其实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杂合体,也是沟通科学与其他非科学意识形态的一座桥梁。所以让心理学来代表科学,真有点歪。
感觉这并不是一档特别科学的节目。由欧洲那一拨人做开头,一下子就占据了“我们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制高点,这个口号可以感召很多人的哦!然后节目开始了,评委嘉宾是各行各业的大佬,娱乐界、体育界、it行业、科学界,目标观众群自然就大了。节目开始后,技术上的事情都不想说了,尤其是魔方那个环节,反复的还在调焦。这个评审制度实在令人汗颜, 三个评委基本上没有决定权,分析楼上分析的很清楚了。整体来看,决定权最终还在于一个科学家手上,评委几乎没有决定权,没有失去科学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娱乐成分显得有点多余。不过我们也看到,讲科学讲的还是很片面、很主观,终究还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此,问题一:科学跟娱乐这两个东西还是很难拟合到一块,它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娱乐圈的人决定娱乐选手的最终胜负,它要讲科学。但它又想要收视率,邀请娱乐圈的人物就是很自然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有决定权。问题二:讲科学就要够客观,而决定权在一个科学家手上显然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原则,他就不会失误么?他就能做到足够客观么?所以说,首先,节目还是要在科学和娱乐这两者之间的拟合上再费点心思。我认为应该给予普通评委一定程度的决定权。那些大佬毕竟是成功人士,他们对于能力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最强大脑虽然在讲科学,可谁又能保证非科学界的人士做不了最强大脑的伯乐呢?太过于注重理性的东西而忽视感性的东西,难道就能筛选出一个最强大脑吗?不是说大脑有无穷的潜力吗?而潜力往往需要一些感性的东西作为导火索激发出来的,这算不算最强大脑呢?其次,楼上建议多几个评委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符合公平的原则;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才能够减小误差,遵循科学研究严谨的原则。
魏博士还是比较公正的,除了第四个人脸识别,其他三个选手使用的方法他肯定知道,第一个第三个节目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主要说一下关于第二个小女孩。大家有没有发现周杰伦第一次按的键比较靠钢琴右边,选手让他摁了三次才作答,而在第一次结束后魏博士让选手快点作答,其实他是知道选手在三分三十秒时间内大部分精力是用在记数字而不是多程序任务,弹钢琴只是机械的完成,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而右边的键对应的数字则需要时间才能想起来,所以她要求摁了三次,你会相信一个不看谱子的就能弹五十首周董的歌的人会需要三次才能听出声音?明显是在回忆数字好吗。而周董简直是太聪明了,在魏博士提出要求“为难”选手时,他第二次摁键很明显靠左边,因为选手记忆的顺序肯定是从左到右,能帮助她缩短回想的时间,达到魏博士的要求。第三次摁三个键也是在钢琴中间位置,且貌似都是白键,也减小了难度。我觉得其实他们都心知肚明,所以魏博士的打分应该是公平的,而选手也自知理亏,才不像三号选手那样。总的来说魏博士还是不错的,必定无法绝对的给出公平的难度分,但是那是因为得跟嘉宾给的欲判分结合决定选手去留的,像三号可能确实给低了,但并不代表她不好,只是不够晋级而欲判分又太高,导致难度分不高。喜欢魏博士坚持的那句话
李永波负责煽情 文科生负责搞笑 Dr.魏負責唱黑脸陶子负责唱红白脸周杰伦负责卖萌+挣收視率+拥抱选手+被选手告白 其他几个打醬油。============================之前有误,现已改正
1,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智力比拼的节目是很棒的,在国内算是创新了,希望越来越好。PS:演播室真大,给土豪跪了。2,要保证收视率,请一些明星过来也是蛮好的,但是能不能别让不专业的人打分?科学节目不要煽情谢谢。这样显得节目也不够专业了,不要把观众当白痴。如果能再找两个DR.魏这样的人过来那会很棒。3,可以不用这么拖沓的,虽然我知道要找这样智商高超的人很难,没办法一下子找很多人。希望以后直接来干货,这么多VCR累不累啊。4,目前的这些节目感觉还不够真正的“最强大脑”,看了下都以记忆为主。大脑不一定只看记忆的。我觉得记忆力是大脑能力的一个比较基础的体现。比如数学就很考验人的大脑。可以试着加一些真正对大脑有考验的节目。
空间想象力,可以让三维人员设计一个复杂的三维图形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然后让选手观察30秒,并画出这个三维物体的三视图(好像有点简单了)。
逻辑能力,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来测,我觉得可以用ABCDEFG一大堆事件的充分必要否定关系来弄几个题。
分解-组装能力,找一个复杂的组装物给选手(选手事先只知道大概是个什么),大概比如100个零件,让工作人员拆解后选手再进行组装。这考得就不仅是记忆力了。
多任务能力可以换个方式来表现。5,主持人蒋老师第一期里面有点刻意模仿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意思,有些拘谨(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幻觉)。我觉得以他的雄辩和智商,可以讲的更好的。6,好吧我是个杰伦粉,杰伦就是那么随意,他不参加其他节目,但是这个节目他觉得好奇他就来了,很喜欢他的性格和勇气,演艺圈没几个人敢接这样的节目吧。DR.魏也说欣赏杰伦的智慧,我相信不是假的。
节目是一个新的尝试,第一期看完略微有些失望。总的来说第一期的四个挑战者可能也就过关的两个够数点,节目整体包括嘉宾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再提升些,Dr.魏这个角色尽量不让节目落入达人秀的俗套。但毕竟电视节目,收视率为上,很难兼顾娱乐性和科学性。不过也许我们就不是它的受众主体。
我曾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受过专业的文字及数字记忆训练,在这里说一两点:1:我对dr魏的专业能力表示怀疑我所纠结的是,dr魏说标榜的"最强大脑"是不是真的存在.在第三期节目中,让dr魏热泪盈眶,他说"“这样震撼的心算能力,其实包括了记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周玮结合得非常好。我不知道认知科学能解释多少他这种‘超能力’。”Dr.魏认为,周玮的这种心算能力,可能源于前额叶和顶叶那些脑区的特殊的激活,“他的大脑的连接可能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但事实证明,知友也具备这种"超能力"引用 张哲先生 的回复"他好像用22年研究出了对数计算……很可惜晚了400年以及,没机会用5分钟学会初中教科书的科学记数法,和高中教科书的对数"2: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rain man”?我算不上记忆大师,但科学的记忆方法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帮助,在有计划的利用记忆方法学习单词后,我背单词的速度,数量,明显比正常人快.但我比正常人聪明吗?我不认为.如果我真的天生聪明,那么我不会初高中连续几年英语不及格的状况.下面看一个案例:吕超事后接受采访中明确指出:"记忆力虽然有遗传因素,但也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
  他举例说,如果记忆“14、15、92、65、35”这串数字,可将之记为谐音:钥匙、鹦鹉、雷锋、牛尾、香烟。记忆办法则可以想像成一幅画面:钥匙被鹦鹉叼走送给雷锋,而当时雷锋正在牛尾巴后抽香烟。  这就是吕超记忆办法里的“动态图像法”。他说,利用“动态图像法”进行科学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找找吕超背圆周率的视频,你会经验的发现,他背诵的时候是每两个数字一组背诵的.想必看到这里,对记忆技巧有所了解的朋友已经拍案而起了,没错,吕超用的是"记忆宫殿"当然我不反对这里面有天赋的因素.但我更相信他的成功来自后天的汗水.我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放弃你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大把的时间去背圆周率吗?显然很少有人愿意放弃,甘于寂寞.但我想,如果你愿意这么做,你也能成功.这样的记忆力,我不知道能不能获得dr魏的10分吕超显然不符合dr魏的口味,因为他的记忆里是"认知科学"可以解释的.尽管吕超的能力近似于“rain man”但是,他终究不是“rain man”,因为他没有自闭症,因为他没有住过精神病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获得“rain man”的异能呢?3:周玮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钟蒙修.以及节目中大量的剪接,利用镜头重放,慢放,制造悬疑的手法,让我很难不去吐槽.嘉宾动不动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的放煽情背景音乐.我想说,但周玮解开难题,海上钢琴师的背景音乐响起时,音效师你赢了!我个人的观点是,娱乐节目,就是娱乐节目.和其他的选秀节目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像《black mirror》中的那个故事,在这里,我无法把他们看做是“脑力精英”或“天才”,因为他们只是“表演者”而观众呢?就像《楚门的世界》里,一个节目结束了,换个台,继续自己的生活。
在大众娱乐的形式下对被情绪力掌控的群体进行绝对理性教育,将会制造绝对的冲突争议,但绝不会形成热点流行现象加上之前的《全能星战》江苏卫视在创新节目内容里容忍并默认冲突形式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博眼球的一种手段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脑力达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