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有关学习的座右铭铭

有关不放弃的座右铭_百度知道
有关不放弃的座右铭
提问者采纳
笑着流泪是勇敢的宣言、工作: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重要的不是要得到什么: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得长。”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高尔基的座右铭是:愿望是半个生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1:不怕失败的人比不失败的人强13。”这个“三不主义”,文章不写一句空:所有的魅力在&quot,他还向瓷厂订做了几百个饭碗:如果要飞得高,他写了两句话作为座右铭、作家乔羽的座右铭是,我愿终生是学生,贴于墙上,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班廷的座右铭——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5,助人为乐,淡漠是半个死亡,善于娱乐、等待。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没有一天不写一行,知足常乐;面前都将无色7,那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贵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3、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作家朱自清的座右铭是,多把艺术谈几声: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加拿大著名科学家。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师范学习时的座右铭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座右铭是,就该把地平线忘掉,匹夫不可夺志,时间解决问题: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如果敌人让你生气:但得夕阳无限好:反省不是去后悔:太阳照亮人生的路,将这句话刻印在碗上,但不可无傲骨。诗人。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座右铭是,勤俭立业。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是珍重已经拥有的6:“与有肝胆人共事。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是。”马克思的座右铭是,失去名誉事大。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做了有人说不好.10。中国当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未来可以4:“自得其乐、诚,失去了勇气就失去了一切11。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名人座右铭:哭着流泪是怯懦的宣泄:“实践检查真理,别人说他笨拙:板凳要坐十年冷:失去金钱事小、勇;习惯&quot,做起来不容易啊,就不应该惊讶或者动气。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革命烈士吉鸿昌的父亲曾教导他说:我现在还在学习:“作官即不许发财,不为积习所蔽:虽然过去不能改变。学者章乃器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发给全体士兵,是为了活得好8,后来他得到了平反。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座右铭——谁要干白纸上写黑字这一行,称心还常三分生:幸福就像香水,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从无字句处读书。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座右铭——见面少叙寒暄话,是为前进铺路2,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实话实说。经典座右铭:摔倒了爬起来就好9:思考一切。不要逃避批判14。。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的一句座右铭是,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吉鸿昌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恬:“不为时尚所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着笔不宜一味熟。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座右铭——切勿飘飘然.12,不为浮名所累:没有一天不写,洒给别人也一定会感染自己15,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座右铭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永存信念。难捱的时光终将过去。只要有耐心,再给你一首诗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
Never give up.
So put on a smile,永不心灰意冷.
Just have patience.
Always have faith。相信苦难定会过去,铁杵磨成针咬定青山不放松世上无难事,
And stll live through your pain,它会使你应付自如,你会走出痛苦.
Trying times will pass.
Know it will pass。露出微笑,一如既往,梦想就会成真,只要肯登攀我想出的只有那么老套的,
It allows you to cope,
You&#39. 永不放弃,
Your dreams will come true,
As they always do,
Never lose hope蚂蟥钉牢螺丝壳只要功夫深,你将重获力量
只要有你的坚持,一切都不会成为往事
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就对不起自己!
可以放弃选择 不能选择放弃与君共勉
只要自己信心,你一定会成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现代化学史略
&&&&&&&&&&&&&&&&
/ 中国现代化学史略 
内容简介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从 20 世纪初开始到 90 年代这一时期内中国现代化学 的建立、发展的历史,着重对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作出系统的介 绍和客观的评价,对中国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作出了较深入的评述,特别 是对中国化学家在各学科的发展、各时期的研究工作及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作 了细致的描述。该书材料丰富,内容新颖,史传结合,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 原始文献,附有珍贵照片近 200 幅。  前 言  本书叙述了现代化学如何从西方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化学家所创造的不平凡业绩,以及现代化学各分支学科 和中国化学会等的发展概况。书中所介绍的化学家,都是一些造诣精深、学 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他们为振兴中华,为科教兴国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们每个人虽然经历迥然,对化学的贡献不同,但都有 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爱祖国、爱人民。书中对化学家在科学园地上的探索 与创造、挫折与成功、烦恼与欢乐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尤其对他们在科 学研究上的建树更是详加论述。书中收录的化学家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其 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非院士者对推进中国化学的进 步就没有做出重大贡献,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5 年前何醒编辑向我约稿,请我撰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化学史方面的著 作,我们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我也觉得,20 世纪即将过去,中国现代化学 应当有个总结了,从抢救科学史料的角度也应当写了,因此作者鼓起勇气承 诺下来。经过 5 年的努力,四易其稿,书稿终于完成了,但心情仍是很不安 的,生怕把历史写歪了,把该写的漏掉了,转而又想,就算为海内外高明人 士撰写中国现代化学史准备点材料、开个头吧。作者原打算写一本史话,后 来由于材料增多,才定名为史略。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化学家的帮助和鼓励,以及广西教育出版社的黄力平、何醒同志的大力支持。著名化学 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卢嘉锡院士欣然为本 书题词,著名化学家、原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为本 书作序并提供大量珍贵照片,谨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为本书提供照片或资料的院士、教授、专家还有邢其毅、张青莲、冯新德、张滂、高小霞、蒋丽金、梁敬魁、黄量、陈茹玉、何炳林、朱亚杰、闵 恩泽、陆婉珍、邓从豪、梁栋材、陈庆云、林励吾、唐孝炎、徐晓白、赵玉 芬、戴乾圜、苏勉曾、孙亦梁、慈云祥、华彤文、陈国珍、刘若庄、曾汉民、 李卓美、顾宏堪、刘静宜、倪哲明、吴季兰、王文清、徐振亚、丁培元、戴 乐蓉、阮慎康、田荷珍、华彦文、吴荔明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钱煦教授也 寄来了照片和资料,同窗好友美国旧金山的韩伯平先生对本书的出版十分关 心,常德森工程师为本书翻拍了大量的照片,孙亦梁教授和吕维纯教授对本 书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作者工作的局限性,应当介绍而被遗漏的化学家必定还不少,特别 是一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化学家尚未来得及介绍,加之作者水平不高,书中 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望海内外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郭保章于北京龙潭湖畔1995 年 10 月 11 日序徐光宪首都师范大学郭保章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化学史研究,最近又推出新作《中国现代化学史略》,嘱我为之作序。我对化学史并无专门研究,但是, 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对化学史和化学家传记的重要作用,是深有体会的, 因而很高兴能在此书前面写几句话。  我国知识分子对历史一向十分看重,这一优秀传统也深深地影响着本世 纪的我国化学界。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执教过的教授里,从事过化学史教学和 研究的,就为数不少。学生对选修化学史课也是饶有兴趣的。已故的北京大 学化学系教授傅鹰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给人以知识,科学史给人以智 慧”,这句话正可以说明化学界的朋友,尤其是年轻学生为什么渴望增长有 关化学史方面的知识。  自本世纪 2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种有关世界化学史和中国古代 化学史的书籍与论文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学史方 面的著作,则尚属阙如。我与郭保章先生相识已有 40 年之久,了解他对化学史怀有浓厚兴趣,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写古代化学史本是十分困难的工作,写现代史,从某 种意义上讲,或许更加困难。为了使读者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化学界的发展 情况,作者经多年辛劳完成此书。拜读该书的书稿后,我觉得作者不仅在广 泛收集资料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能以尽可能生动的笔触,把我国近现代化 学事业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忠实而又多方面地作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史传 结合,不仅对我国化学各分支学科发展概况作出评述,而且对各学科的知名 化学家作了介绍,人和事一目了然。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化学史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值此世纪之交,也很需要把本世纪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加以总结。基于 这样的认识,我乐于向广大的同行朋友、大中学师生及其他广大读者推荐该 书。1995 年 11 月中国现代化学史略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端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保 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典籍。造纸、火药、瓷器等伟大发明创造,举世称颂。 中国虽然早已有了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近代化学知识却是从欧洲传来的。欧洲化学传入中国  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 为第一阶段,传入的是欧洲的旧化学;鸦片战争以后为第二阶段,传入的是 新化学,即科学的化学。  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翻译和教育两个方面。在翻译方面,最早且成绩卓著 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突出的人物是中国化学启蒙者徐寿。光绪年间,废除 了科举制度,广设各级学校,在这些学校的课程中就有化学。传播化学知识, 刊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要谈谈早期刊物及登载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况。 化学,在西方也是发展较迟的一门学科,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也比天文学和数学迟。绝大部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化学知识仅限于强酸和火药的制备。在徐光启的著作中就有制造“强水”的方法,实际上是制硝酸的方法。硝酸的拉丁文名字是 aquo fortis,直译成中文就是“强水”。“强水”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 到今天,在民间通用(其意义泛指无机酸)。方以智在其所著《物理小识》 (1664 年)中也提到强酸,并说是传教士汤若望介绍给他的。徐光启书中造 “强水”的方法,很可能也是传教士介绍的。明朝末年传教士介绍西方火器 的著作《火攻挈要》中,有关于火药配方的介绍。但是这些著作与介绍数学、 天文学等的著作相比,数量是少得微不足道的。总的说来,欧洲化学传入中 国,始于 16 世纪,但影响极小,而且传入的是西方的经验化学。恩格斯曾指出:“化学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道尔顿发表的原子论并附了第一张原子量表 是在 1803 年,我们不妨把 1803 年定为近代化学的开始。从 19 世纪初至鸦 片战争止约 40 年,欧洲化学有较大的成就。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化学发展 的速度更快。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物理学上 的巨大成就,化学突破了原子是“莫破质点”而进入原子结构时代,使化学 的进展发生了飞跃。据现有史料来看,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当以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医生合信(B.Hobson,)所编的《博物新编》(1855 年)为最早。《博物新编》内容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动物等各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第一集里介绍说“天下之物,元质(即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 元素总数仅为 56,这大概反映了 1840 年以前的西方化学知识的水平。书中 还介绍了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和各种强酸的制备方法。《博物新编》 中所用的化学名词和现代通用的名词尚有一定的差别,通过下面的比较,可 以看出其中的不同。现代名词 《博物新编》中的相应名词氧

养气或生气


轻气或水母气
氮 气 淡气一氧化碳 炭气硫

磺强水或火磺油


硝强水或水硝油


盐强水
  这部《博物新编》注明是咸丰五年(1855 年)刊,它比同文馆出版的《格 致入门》要早 13 年,比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鉴原》等书要早近 20 年。据目前所知,它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化学等科学的书籍。  1862 年,清政府在上海设制炮局,这是中国首次用机器办厂。 年,制炮局扩充为上海江南制造局,主要制造各种兵器。局内设翻译馆,翻 译化学、制造等西文书籍。     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 年设立)外景 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文字和科学的教育机构是上海的广方言馆。它于同治二年(1863 年)招收学生,讲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外文,目的是培养翻译和派赴外国留学的人才。北京同文馆是同治初年由总理衙门奏请设立 的,也做一些翻译西方化学书籍的工作。广州教会的教徒,也翻译一些科学 书籍。但北京和广州翻译的书远不及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多且重要。中国在 19 世纪后期出版的化学书籍,绝大多数出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其中徐寿 实际上是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初期阶段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人物。关于 徐寿,《清史稿·艺术传》和《上海县续志》都有记载,近人袁翰青、杨根 也有过很详细的介绍。早期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江苏无锡人。号雪邨。1818 年出生于一个较殷实的家庭,5 岁时其父就 去世了。19 世纪 60 年代,太平军攻打到苏州、无锡,建立了政权,徐寿不 得不放弃应考科举的八股文,而改习所谓格致之学。1855 年后的几年,徐寿 去上海从合信的《博物新编》中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且做了一些化学实验。1861 年,由于徐寿“能晓制造与格致”而被吸收到曾国藩手下当幕僚。1867 年徐寿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对船炮、枪弹有所发明,能自制强水、棉花(即 硝棉)、药汞(雷汞)等等。但徐寿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还在于 译书,前后达 17 年之久。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的书籍共 13 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7 年)影响较广,书中概述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 的性质,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译书 困难很多,有些名词要自己拟定。《化学鉴原》中已有元素 64 种。徐寿提 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命名了铀、锰、镍、钴、锌、 镁等,这些命名后来也被中国化学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下来。翻译名词之 所以重要,是关系到化学在中国生根的大问题。徐寿译的《化学鉴原续编》, 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是专论无机化合物的,其中 叙述到 1875 年发现的新元素镓(Ga);《化学考质》是译自德国伏累森纽斯 (R.Fresenius,)的定性分析;还有《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等书。再加上徐寿儿子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定性分析)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制酸、制碱等化 工方面的著作),上海江南制造局前后共出版 8 种化学书籍,可谓比较全面 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化学知识。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译书时间间隔较短,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元素周期律(1869 年)、电离学说(1887 年)并未包含。尽管如此,徐寿等人翻译的 西方化学书籍仍是 19 世纪中国科学上的重大事件。   《化学鉴原》中的一页 《格致汇编》创刊号封面 徐寿还热心于化学教育和知识交流。1875 年徐寿与在上海的爱好科学的朋友创立了格致书院(现为上海格致中学)。这书院是一所带有理科进修学 院性质的学校,不时公开演讲化学等自然科学问题,有时还进行“课堂示教” 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程度的制造氧气、氢气等的课堂示 教,但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  徐寿在 1876 年创刊了《格致汇编》,这是一本月刊,1890 年改为季刊。 在它 16 年( 年)的存在期间,由于中间停刊两次,实际上发行 7  年,共出 7 卷 60 册。该期刊主要介绍欧洲的科学知识,名义上是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主编,实际上主要执笔者是徐寿。1875 年 起,傅兰雅积极参与了创建上海格致书院的事务。1876 年傅兰雅参与创办了《格致汇编》,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格致汇编》创刊时印数为 3000 册,到 1890 年复刊后,印数增至 4000 册。该刊除向国外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神户、 横滨发行外,国内主要销售于沿海沿江各省市和通商埠头。由此可见,西方 科技知识在我国传播之广和《格致汇编》影响之大。  徐寿有两个儿子学化学。一个叫徐建寅,1845 年生。初在上海江南制造 局翻译馆帮助父亲做翻译工作,后曾在我国驻德使馆当过参赞,1901 年在武 汉试验无烟火药时不幸被炸死。另一个儿子徐华封,也曾做过翻译书的校对 工作,后来他办了肥皂厂,成了早期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在《清史稿·徐寿 传》都有简单的小传。徐寿嫡孙徐家宝译有《炼钢要言》、《航海章程》等 书。徐寿卒于 1884 年。早期的化学书刊  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国内的化学书籍,除了上海江南制造局 所出已在前文说过的以外,还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见下表。“格致”、“理科”的化学著作略表(1868 — 1914 年)年代
附注 :有 *号 者, 为书名 著译者 出版者 参考书 兼教科 书; 无 符号者,为教科书
1868 年1879 年1887 年
格致须知 2 集 徐寿、徐建寅译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化学鉴原 6 卷 徐寿、徐建寅译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化学分原 8 卷 徐寿、徐建寅译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化学考质 8 本 徐寿、徐建寅译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格致启蒙 4 种 林乐知译郑昌棪述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化学须知 1 卷 林乐知译郑昌棪述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化学源流 4 本 林乐知译郑昌棪述
江南制造局翻译 *理化 广学会(上海) *
1896 年
化学新编 1 册 福开森著 汇文书院李天相译 (南京)
1898 年
格致新闻 朱开甲、王显理 *(每月 1 册)
1902 年1903 年
化学 1 本 周柏年 文明书局化学探原 那尔德著 会文学社范震亚译化学 南洋公学中等格致课本 罗式古著 南洋公学化学导源 2 卷 孙筠信译 译官书局
1904 年
最新理化示教 王季烈译 文明书局最新化学 王季烈译 文明书局最新化学 虞和钦译 文明书局理化示教 杜亚泉编 商务印书馆
续表)上表是根据张静庐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957 年,中华书局)选制的。“理科”和“格致”即现代的自然科学,其中包括化学。除上表所 列书籍之外,属于“纯粹化学”的,还有 19 种。徐维则写的《东西学书录》,1902 年又经顾燮光增订再版。《东西学书录》把书分为 31 类,化学属第 15 类。但矿务第 7、工艺第 8、格致总第 11、 医学第 22 等类中也有化学。它网罗新老书籍,包括日本人的书,仿《四库 全书简明目录》的体裁,简单地予以说明,就是对于书的卷数,有哪些本子, 内容大概和评语都略加记明,但未记出版年代,是其很大缺点。现根据袁翰 青的《中国化学史论文集》第 289—291 页所引,选录以下 14 种,以补前表 和前记的徐寿著作等所未及。书名 著者 主要版本化学启蒙
艾约瑟译
西学启蒙本
化学易知
傅兰雅著
益智书会本①
化学指南
毕利干译
同文馆本
化学入门
丁韪良辑
格物入门本
化学分源
蒲陆山著
徐建寅述
制造局本
化学定性分析
亚泉馆译
亚泉杂志本
化学原质新表
杜亚泉译
亚泉杂志本
化学工艺
汪振声译
制造局本
化学初桄
杨学斌译
励学译编本
化学周期律
虞和钦译
亚泉杂志本
化学初阶
嘉约翰译
何了然述
博济医局本
制火药法
利稼孙、华斯得著
制造局本
西药知新
制造局编
制造局本
西药大成
赵元益述
制造局本
以上提到的 30 多种化学书,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主要化学书籍。这些书籍,在当时起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现在当然已经过时,只能当作 史料看了。期刊为传播学术所必需。1872 年,教士丁韪良(MartinWilliam,1872—1916)、艾约瑟(G.Edkins)等在北京创刊《中西见闻录》(The Peiking Magazine)。后来移到上海,改名《格致汇编》。《格致汇编》由徐寿具体 主持,创刊于 1876 年 2 月,1892 年停刊,当时的英文译名为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中西见闻录》是包括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在 内的一种综合性期刊,而《格致汇编》则是我国早期一种专门刊载自然科学 内容的综合性期刊。重要史料《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1880 年)和徐 光启肖像(1890 年)就出现在这个期刊上。《经世报》1897 年在杭州创刊,章炳麟(太炎)主编。该刊 1897 年 9 月登载了董祖寿的“化学公会缘起(附章程)”。1897 年 11 月登载了“提金法”。 但主要的论文,多属政治、文学方面。  《新学报》1897 年创刊于上海,叶耀元主编。内容分 4 类,其中有“博 物”。栾学谦的“格致书院教演化学记”这篇著名纪事论文,载于 1897 年 9 月。  《益文月报》于 1887 年创刊于汉口,木版,每册约有 30 页,中有“格 致”论文。《亚泉杂志》是 1900 年 11 月由杜亚泉个人自办的,基本上为半月刊,至次年 4 月停刊,总共出过 10 期。由于它在我国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它就成为研究我国近代自然科学史、特别是近代化学史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化学元素周期律是 1869 年由门捷列夫发现的,它何时传入我国呢?杜亚泉 注曰:“本杂志第一册,揭露化学原质新表。”以此推测元素周期律传入我 国的时间为 1900 年底。《亚泉杂志》第 1 期介绍了氩与氦。第 3 期介绍了 钋与镭。钪、镓、锗也是首次通过《亚泉杂志》介绍到我国的。可以说,是《亚泉杂志》把
年间发现的新元素介绍到了我国。 除以上所说的期刊外,早期介绍有关化学知识的,还有《理科杂志》(1906年)、《科学一斑》(1907 年)、《广州化学会实业报》(1910 年)等。对 于现代化学起了较大作用的中国科学社,创立于 1915 年,出版《科学》杂 志,其中登载许多化学文章。早期的化学教育  上海江南制造局为训练所需人才,于开办时即附设机器学堂,教授有关 制造方面的科学,化学为当时教授科目之一。可以说,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 之年即可看成我国化学教育肇始之时。正规的教育中何时开始讲授化学,由 于缺乏资料而成为难解决的问题。  清政府还在南京、天津、威海卫、广东等地设立水师、陆师等军备学校, 其中也有教授化学课程的。至于为训练外交人员而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62 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年)、广东方言馆(1864 年)等,起初仅教授外 语课程,后来有的添设科学课程。如京师同文馆在 1866 年添设算学馆,教 授天文、算学、化学、格致等科,修毕该馆课程共需 8 年,化学列为第 7 年 的课程。1866 年始设化学课,聘法国人毕利干(M.A.Billequin)任化学教习,1876 年建化学实验室,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虽然当时施行新式教育的学校,大都有化学课程,不过这类学校开办不多,故化学教育的范围极为有限,而且新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军备制造与翻译人才,用以抵抗外侮之用,与国家的正规教育毫无关系。国家取士之 道仍为八股试帖这一条路,化学及当时所授的其他科学,在教育制度上既无 地位,其重要性也少有人真正了解。这种情形直到 1894 年甲午战争后开始 有所改变。自从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办到甲午之战,恰恰 30 年,这是中国化学教育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只是其教学仅限于当时所设的 特种学校,学生极少,加之“督理非人,教习充数,专精研究者曾无一人”①,因此虽历时 30 年,亦未见任何成效。只是在翻译西方化学书籍方面,稍留陈迹而已。 甲午之战,中国又败,而且割台湾,赔巨款,国力日衰,国难日重。朝野有识之士皆以为欲图自强并非局部改革所能奏效,必须全国变法而后可,于是发起革新运动。1896 年清政府下令,自京师以至各省州县,皆设学校,阅 2 年。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各地亦相继设立各级学校,到 1905 年, 科举废止,各级学校更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建立。为使前期所创办的方言馆与 后来的学校有一定制度可依,始订立有系统的教育制度,首颁《钦定学堂章 程》,继有《奏定学堂章程》。以后的学制虽屡有修改,但大体变化不大。 现行的学制系统,亦完全由此增删而成。
1903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后称癸卯学制),是以政府法 令的形式规定化学作为各级各类学堂的必修科目和内容,使化学教育形成体 系,并在全国广泛地、逐步地开展起来。《章程》规定:高等小学堂学制 4 年,第 2、3 年分别授寻常化学之形象、原质及化合物等化学内容;中学堂①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 2,西学附注。学制 5 年,第 5 年教授化学,每周 4 小时;高等学堂学制 3 年,分 3 类学科,其中第 2、3 类学科(为进入理、工、农、医各科大学之预科)第 2 年授化学 总论和无机化学,第 3 年授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大学堂学制 3—4 年,分为 8 科,其中格致科(即理科)设化学门(相当于系),工科设应用化学门, 各门设有相应的化学课程。例如格致科的化学门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 析化学、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理论及物理化学、化学平衡论等化学类课程, 在第 3 年毕业时要提交毕业课艺或自著论说(相当于毕业论文);医科、格 致科、工科、农科等其他各门也设相关的化学课程,如制药化学、卫生化学、 生理化学、发酵化学和森林化学等。  癸卯学制颁布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创造条件,陆续开展化学教 育,并开始了较正规的高等化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例如,京师大学堂(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于 1910 年首先设立了格致科化学门,这是中国最早的 高等化学教育机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癸卯学制的历史局 限性,这个时期形成的化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在许多地方形同虚 设。虽然如此,毕竟有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我国化学教育的初步 体系。1910 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的学生  1903 年清政府还明令奖励留学。经国家考试及格者,可以公费派到外国 留学。同时,还可以自费出国留学。因此,以后每年出国留学生就常有数千 人之多。1905 年以后,许多留学生留学归来。化学先辈曹惠群、徐善祥、王 琎(季梁)、张准(子高)、侯德榜、吴承洛、路敏行(季讷)、郑贞文、曾 昭抡等,都曾到国外留学,回国后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清末秀才到现代化学家  19 世纪末叶,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腐朽到了极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中日甲午之战,清政府被迫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这种形势迫使一些 爱国青年向科学寻求救国之道。赵承嘏、丁绪贤、张子高和任鸿隽,他们当 时都已考取秀才,毅然剪去辫子,留学国外,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丁绪贤在出国前赋诗赠亲友:此去何为者?兴亡责匹夫。 同胞若有志,曷共奋前途。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出国留学的心愿。  到 1907 年,在日本已有 1 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欧美的留学生虽少,但 不断增多。这些留学生可以算作第一代留学生,因为起点低,大部分只修硕 士不修博士,学成就回国当老师,因为当时的中国很少具备科研条件。他们 教出的学生再出国,成为第二代留学生,博士就多了。回国后,他们搞科研 和教学工作,成为各学科的拓荒者和带头人。  赵承嘏  植物化学家。江苏省江阴县人。1885 年 12 月 11 日生。原是清末秀才, 后留学英国。1910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并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14 年在 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2 年。1916 年去法国从事 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罗克药厂研究部任技术员,后任主任。1922 年回国后 任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协和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和代主任。1932 年创立国立 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赵 承嘏早年就参加中国科学社,1926 年起任中国生物学会主席。1949 年后, 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赵承嘏对植物化学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有独到的专长,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他曾系统地研究了麻黄、雷公藤、细辛、三七、贝母、常山、钩吻、延胡索等 30 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碱。 他研究中草药的成分,往往从一种植物中分离出许多种结晶。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出了 13 种生物碱结晶,从品种不同的钩吻植物中分离出了 7 种生物碱结晶,从常山植物中分离出了 3 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的异构体常山碱。别人已详细研究过的中草药,经他重新研究,往往还能分 离出新的成分。例如,从麻黄中除分离出已知的麻黄素和假性麻黄素外,还 分离出了麻黄副素。从蔓陀萝中,除分离出已知的天仙子碱、天仙子胺和阿 托品外,还分离出了蔓陀芹和蔓陀芹引等新的生物碱。他完成上述这些出色的工作,依靠的只是简单的经典方法。如先把粗提物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利用化合物或其盐类在几种常 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把它们一个一个结晶纯化。他从不轻易丢弃结晶母 液,总是反复试验,设法从母液中寻找其他成分。在他的实验桌上,总是排 列着无数的小三角瓶,上面标明编号与实验的时间。他一边进行其他实验, 一边耐心地等待这些小瓶子中结晶的出现,只要有结晶析出,根据标记便可 在实验记录中找到那种植物,以及那个部分的成分。他的实验研究就是这样 耐心细致,井然有序,使他在中草药成分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 纯化的理论与技术尚未形成及应用的 30 年代,进行这项工作有着难以言喻 的困难,赵承嘏的工作代表了我国在中草药研究中的最高成就。  赵承嘏是我国药学界及有机化学界的老前辈和科学家,是我国应用科学 方法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外文期刊上共发表科学论文 60 余篇,在国内外药学界及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我国植物化学的研究 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赵承嘏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 回到祖国从事振兴科学的事业。他在旧中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条件十分困 难,生活艰苦。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维持亲手创建的研究所,他受尽了日寇、  汉奸的威逼利诱,保持了民族气节,保住了科学研究成果。1949 年后,他更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在 80 高龄时,他仍坚持每天工作 5—6 小时,坚持自己 动手做实验。每次实验开始时,他对助手所洗的药瓶都认真检查。在临终当 天早上,他还去实验室工作了 1 小时,因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回家休息, 当天下午即病故,时间为 1966 年 8 月 6 日,享年 81 岁。  他的儿子赵体平回忆赵承嘏时,曾有这样一段话:“我记不得他生前讲 过什么豪言壮语,也记不起他有什么特别事情。他像苦行僧那样在晨钟暮鼓 的伴随下度过了一生。他考虑一切事情都从一点出发,就是如何能不受干扰 地坚持他的研究工作,埋头于发现新的药物品种。”这恰是对植物化学家赵 承嘏一生最精辟的评论。  丁绪贤  化学史家。安徽省阜阳县人。1885 年 10 月 11 日生。丁绪贤出生于一个 读书人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清末时曾考中秀才,1904 年考入由江苏、安 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1908 年春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公费留学英 国。1909 年入伦敦大学化学系,1910 年底回国。1910 年 8 月和陈淑女士结 婚后,又一同前往伦敦大学留学,在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1852—1916)教授指导下,受到了严格训练,1914 年获荣誉科学学士学位。之后 又在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1916 年冬,丁绪贤携夫人从英国回国。1917 年 丁绪贤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授。丁绪贤的夫人陈淑是我国最早的女留 学生之一,回国后任职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12 年前后,丁绪贤在英国留学期间与王星拱、石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 科学社。1917 年春,又和吴兴仁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了理化学 会,并创办了科学刊物《理化杂志》,于 1919 年发行第 1 期。这是我国 20 世纪早期创办的自然科学刊物之一。中国化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理事。丁绪贤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注意研究科学史,主要侧重研究世界化学史。他在任北京大学化学门教授兼主任时,讲授化学和化学史,并编写 化学史讲义,1925 年出版著作《化学史通考》。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 值的化学史专著。有些大学用来作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读起来仍不 失其固有的风采。1938 年《化学史通考》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做了较大的增 补。1951 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重印本。1927 年丁绪贤任沈阳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以后又任安徽大学、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丁绪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 在广西大学、云南的中山大学师院及贵州的浙江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 后,随浙江大学返回杭州,以后一直在浙江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和 化学史。丁绪贤任教几十年,为祖国培养了好几代化学人才。在分析化学方面,丁绪贤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先进的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的使用。他是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的倡导者和革新者之一。1955 年丁绪贤教授 70 高龄时,曾填词一首: 俯首为牛莫笑, 昂首跃马皆惊。 为了国家天下事, 怎管生前身后名? 凭它白发生!这反映了丁绪贤教授的崇高思想境界。  1978 年 6 月 20 日丁绪贤卒于杭州市,享年 93 岁。他在遗嘱中表示要学 习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他还遗嘱解剖他的遗  体,让青年医生积累资料,造福后人。丁绪贤先生真正做到了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张子高  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名张准,字子高。1886 年 7 月 14 日生于湖北 省枝江县董市镇,1976 年 12 月 11 日卒于北京。曾考中秀才。后转入武昌文 普通中学堂(这是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之一),1907 年毕业,后在库兴中学 进修 2 年,1909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清政府外务部用美国归还的庚子赔款筹 办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第 1 届留学生考试,同年出国。1911 年进 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他的老师是国际著名化学家诺伊斯
(A.A.Noyes,)教授。张子高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毕业后就被 诺伊斯留在身边成为化学研究助理员。1916 年回国。A.A.Noyes 和 W.C.Bray 的《稀有元素定性分析》曾记录了张子高是该名著的作者之一。   年,张子高在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 教。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理科大学之一。当时王琎、孙洪芬和张 子高三位是刚从美国回来的青年教授,分别担任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 化学课程的讲授,并较早地在国内建立起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化学教学 确实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当时在国内是先进的。他们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高等 化学教育界的人才。东南大学于 1927 年改组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张子高离开了中央大学,经过一番周折后返回母校清华大学(这时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 任教,直到逝世,前后共 38 年。在抗战前夕一个短时间内,张子高同黄子卿、高崇熙、萨本铁、李远华、张大煜等协力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一个朝气蓬勃的化学系,他们充实和加强基 础课,培养研究生。东南大学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1925 年)  1949 年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张子高积极参加了各种教学改革。院 系调整后,他继续留在改为工科的清华大学主持化学教学工作,后来出任清 华大学副校长。他的经验和热情,在建立新的清华大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 作用。  50 年代后期,张子高退出了教学第一线,开始有时间对中国化学史进行 深入研究。1963 年完成了著作《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书中概括了有 关史料及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把中国化学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惜 的是,由于“文革”的干扰,未能完成《中国化学史稿·近代之部》。  1986 年 9 月 24 日,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举办了张子高诞辰 100 周年纪念会。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深情地写道:“早在本世纪初,张子高先 生任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数理化部教授,讲授普通化学和普通物理。当时英 才荟集,聆受先生教诲蔚为国家科技栋梁者,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  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恽子强、华东化工学院院长张江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吴学周、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 尧、北京化学研究所所长柳大纲等。1929 年先生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培养化 学界优秀人才,更不可胜数。”献给张子高教授诞辰 100 周年的部分题词有: 严济慈:化学先驱 一代师表卢嘉锡:数代宗师 功垂后世  蒋南翔:中国化学界先驱者,清华教育奠基人。孜孜终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严谨治学, 不尚浮夸,不务虚名。清华师生将永远纪念张子高先生对于形成清华优良学风方面的可贵贡献!何东昌:道德文章 育几代人严东生:一身正气 万千桃李 艾知生:向子高老师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滕藤:教书育人 师德楷模  高景德:张子高教授一生孜孜不倦,著述良多,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进 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任鸿隽  化学家。字叔永。1886 年 12 月生,卒于 1961 年。四川垫江人。童年在 家读私塾,1898 年考入垫江书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 年参加中 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第 3 名秀才。同年又考入重庆府中学堂,这是四川 省废科举后创建的第一所中等学校。1905 年毕业于该校的速成师范班。1906 年就任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员。1907 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 科甲班。任鸿隽在该校结识了胡适、但■辛、朱经农、苏鉴、朱芾煌等人, 课余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08 年任鸿隽经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先考入日本同文中学,主攻日语, 获得毕业文凭。翌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获官费学习机会。1909 年任鸿隽在东京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组织盟友参加反清活动。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弃学回国,投身革命。12 月底,随孙中山 一行由上海到南京。1912 年 1 月,中华临时政府成立,任鸿隽任总统府秘书 处秘书。年底,作为中国第一批稽勋学生与杨杏佛等人去美国公费留学。1913 年任鸿隽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在攻读专业的同时,他不忘考虑科学与国家以及社会进步的关系。他认 为:“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为实现其科学救国理想,1914 年夏任鸿隽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杂志。1915 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 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 学》杂志也于 1915 年公开出版,它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在以后 的几十年,中国科学社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16 年任鸿隽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18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因中国科 学社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大多数毕业回国,故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也随之迁 回国内。回国以后,他组织社员发起“5 万元基金募集活动”,并亲自到上 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地进行演说,宣传科学,募集资金,以加强 中国科学社的基本建设工作,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他的爱国活动受到孙中 山、徐世昌、梁启超、蔡元培等各界人士的支持。  1920 年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不 久,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又委任他兼教育部教育司司长。1921 年,他辞 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专任教育部司长。但未及 1 年,范源濂因故离职,他 也随之辞职。1922 年应王云五之聘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商务学校教 学与管理工作。1923 年又应邀去南京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 年,因 不满学校新旧两派斗争而辞职,回家闭门撰著《科学概论》一书,于 1926 年出版。  1925 年 9 月,任鸿隽应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范源濂邀请赴北京任该会专职秘书。中基会是以美国第二次退还的庚子赔款 余额建立的科学基金组织,任务是管理和支配基金,用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文 化教育事业。他很愿借此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工作尽心尽力,成 效显著。1926 年改任中基会执行秘书,1928 年任副干事长, 年 任董事和干事长。任鸿隽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主张,对中基会的工作方针和 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他的努力下,中基会运用自己的财力,兴办科学 事业,资助科研机构。如设立了编译委员会、社会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 兴建了北平图书馆,资助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地质调查所、青岛观象台、广东植物研究所和若干大专院校等,还派遣了大 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出国深造,为学有所成者设置研究教席,对科学研 究有成绩者进行奖励等,从而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935 年任鸿隽被委任为四川大学校长。他到职后,首先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发动教师和各级单位主管者,一同拟定了改建四川大学的宏伟计划,包 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办公室、教室、实验室、 大礼堂、宿舍、体育馆等,还制订课程、延聘教授、整顿学风等。1936 年他 辞去中基会干事长职务,专心从事四川大学的校务和建设,期望经过三五年 的努力,使该校跻身于全国著名学府之林。正当他在事业上蓬勃发展之际, 他的夫人陈衡哲(四川大学西洋史教授)连续著文抨击四川的政治和社会现 象,从而遭到四川上层人士的不满和忌恨,引起对她的激烈攻击。此事迁怒 到任鸿隽,使他壮志未酬,1937 年 6 月任鸿隽被迫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 仍回中基会从事编译工作。1938 年 7 月,任鸿隽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 10 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请,前往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不久改任中 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任鸿隽努力 配合蔡元培领导中央研究院所属各所开展工作。他因陋就简,在化学研究所 内筹建了实验室,使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他还利用转移到乡村躲避日军 对昆明空袭的时间,坚持与李珩和吴学周翻译英国的丹皮尔(W.C.Dampier) 所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一书。该书于 1946 年 3 月以《科 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为名在重庆初版,同年 6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 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科学史译著。  1941 年冬,中央研究院由昆明迁至重庆,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也都转移 到重庆北碚。1942 年任鸿隽辞去中央研究院职务,重回中基会任干事长,兼 中国科学社社长等职。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任鸿隽随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返回上海。1946 年再度赴美考察,并会同中基会在美国的董事商讨会务。1947 年回国定居上  海,致力于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事业的恢复工作。1949 年夏大陆中基会终止工作。中国科学社自 1944 年 1 月改董事会为监委会后,任鸿隽当选为监委 会书记、理事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以后历经改选,因他在中国科学社 贡献卓著,均以原职当选,直至 60 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结束工作为止。  1953 年任鸿隽征得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及全体社员的同意,主动向政府有 关部门提议,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机构——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 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以及《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 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刊》等陆续献给国家。经政府批准,他 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 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 年 5 月 4 日全部移 交完毕。至此,历时 45 年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使命。  1949 年后,任鸿隽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 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  任鸿隽知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 300 多篇(部)。 他平生不慕名利,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在我国现代科 学技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化学学科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并不出自中国。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化学科学还是一片空 白。民国初年,中国向西方派出第二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的起点较高,大 部分在西方攻读了博士学位。他们回国后,兴办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科学研 究,组织学术团体,筹办化学刊物,修订化学名词,使化学科学在中国的大 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他们的开拓精神,永远使人怀念。  吴宪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字陶民。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 1893 年 11 月24 日,卒于 1959 年 8 月 8 日。1910 年毕业于福州第一中学,后进北京清华 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因愤于我国海军落后,初学造 船工程。因受赫胥黎“生命的物理基础”一文的影响,2 年后改习化学。1916 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化学系助教。1917 年进哈佛大学医学院生 物系,成为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福林(Otto Folin)教授的研究生,进行血 液化学研究。1919 年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被授予奖学金研究员,继续随 福林教授进行研究。在博士后的 1 年内,他独自完成了改进血糖定量分析方 法的研究。这一方法远远超过了当时通用的本尼迪克特法。福林说:“这值 得得第二个哲学博士学位。”后来的学术界认为,如果没有吴宪改进的血糖 测定法,后来的胰岛素发现会推迟。  吴宪于 1920 年回国,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1 年后升为讲 师,继而主持生物化学系,1924 年升为副教授,1928 年晋升为教授和生物 化学系系主任,一直到日军占领该医学院时离职。吴宪于
年任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34 年任中国生理学学会会长, 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是三人领导小组 成员,执行院长职务,并任《中国化学会会志》编委, 年任中央 研究院第一批院士。在国外,吴宪曾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学会会员,德国自然科学院荣誉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 常务委员,以及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吴宪于 1944 年 3 月赴重庆,在中央卫生实验院组织营养研究所工作。同年 8 月,作为营养专家被派往美国进行考察。回国后任营养研究所所长兼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1947 年吴宪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出席在牛津举行的国际生理学会议。会后途经美国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1948 年 被聘为研究员。1949 年 9 月任亚拉巴马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教授。1952年 10 月患心脏病,次年 9 月退休,移居波士顿,专心著述。  在 20 年代初期,吴宪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写成的《血液系统分析法》,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因用血量少、方法简单、数据准确,在国际上 被广泛采用,为现代临床化学奠定了基础。  吴宪从 1924 年起用各种方法使蛋白质变性,这些研究结果使他得出这 样的理论: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蛋白质分子由折叠而变为舒展。这是蛋白质 变性的第一个合理的学说,从而给“变性作用”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一 理论,后来得到更多的实验结果证实,使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研究,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吴宪在当时已接触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研究开了个好头。  从 1927 年起,吴宪对素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用大白鼠传种数十代, 观察了纯素膳与荤杂膳的营养价值及其对生长、生殖、基础代谢、自发活动 以及对寿命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身材一般较矮 小,其原因是由于所吃的基本上是素膳,其中蛋白质的生物价值较低,钙和 脂溶性维生素的成分较少。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为了维持人民的健康,在 他主持下,于 1938 年第一次制订了《中国人民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的标 准。在此期间,他对我国的食物首先进行系统分析,并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食 物成分表》。他的著作《营养概论》内容丰富,既是一本简要的参考资料, 又是一本通俗读物。此外,他在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免疫化学以及氨基酸 的代谢方面都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  吴宪教授非常热爱祖国。他以一部分精力致力于营养学研究,并非单纯 为了学术上的探讨。他从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改进国民膳食构 成,增强中国人民的体质。他以实验为依据,批判了个别西方人认为亚洲人 身材矮小是遗传的、是不能改变的错误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配战后 救济物资的一次会议上,有一个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外国人声称:中国人的 肠胃适于素食,只给中国豆粉即可,勿需将牛奶粉等食品运给中国儿童。吴 宪对此极为愤怒,当即予以驳斥。直到晚年,仍拟回国建立他念念不忘的“人 类生物研究所”,并始终保留其中国国籍。亦师亦友的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Donald Van Slyke)教授,回忆他在北平见到正当黄金年华的吴宪时说:“他的闪光的学术思想,美妙技术, 人们只有在他工作时亲眼目睹,才能确切地领会到。在当今生物化学开创 中,他是伟大的领袖之一。”吴宪是我国 20—30 年代化学上的巨人。吴宪对同事说:“我的座右铭是三真,即真知、真实和真理。求学问要真知,做实验要真实,为人要始终追求真理。”他一生忠实地贯彻这一铭言。 他有一颗图章上刻着“博学,审问,慎思,试验,明辨,笃行”,他自己就 是这样自勉的,也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庄长恭  有机化学家。1894 年 12 月 25 日生于福建泉州,1962 年 2 月 15 日卒于 上海。1921 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 年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北 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庄长恭不 屈辱于日寇,再度出国到德国格廷根大学温道斯(R.Win-daus,1928 年诺贝 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及慕尼黑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3 年回国后任 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 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珍珠港事件后去昆明,抗日战 争结束后赴美国考察。1948 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49 年回到大陆,任中国 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并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副主任。  庄长恭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他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族 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有力地推 动了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在国际有机化学界卓有声誉。庄长恭从麦角甾烷的氧化产物中分离到失碳异胆酸,并由已知结构的异胆酸酯降解为同一物质,从而证明麦角甾烷的结构。他对甾族化合物和多环 化合物的合成,推动了当时多环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他和合作者用多种路 线进行了雌马甾酮的合成,获得了去甲脱氢雌马甾酮。并最先将甾族化合物 的一些边链完全氧化除去,即从麦角甾烷氧化为雄甾烷酮,得到其缩氨基 脲。他还从中药防己中提出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并证明它是 脱甲防己碱。庄长恭首先在我国建立有机微量分析,并一直很关心中国的有机化学名词,他认为这是有机化学事业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化学在中国生长的先决条 件。现在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的名称都是由他倡议 定名的。庄长恭治学严谨,观察敏锐。他从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极微量的难溶钠盐悬浮于乙醚和水层之间,酸化后得到推断麦角醇结构的关键物质——去甲异胆酸。工作结果发表后,同实验室的人说他运气好。庄长恭说:“科 学研究不是靠运气!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要有坚强的 毅力。”庄长恭非常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他常鼓励学生把最基本的大学课本 弄清楚,再去研究更专门的著作,根深才能叶茂,好高鹜远不行。  美国一家大药厂以年薪数万美金聘他,他不去。德国拜耳药厂买他的专 利,他说:“成果不是属于我私人的。”1949 年毅然回大陆不当台湾大学校 长。郭沫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称他为“我国化学家的一面旗帜”。 庄长恭一生对研究工作非常认真执着。在东北大学工作时期,有一个星 期天他带着一位工人进实验室做实验。当他聚精会神地进行实验时,随手将 一个玻璃瓶交给站在他背后的人说:“请把它洗干净。”站在后面的人说:  “晓得,庄教授!”接着笑出了声。他回头一看,站在背后的竟是张学良校长。张学良翘起大拇指说:“你是真正的科学家!”此事曾在东北大学传为 佳话。王琎  分析化学家。字季梁,原籍浙江省黄岩县。1888 年 1 月 7 日生于福建省 闽侯县。1907 年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外语。1909 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 于美国库欣中学和里海大学。1914 年获里海大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南 工业专门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化学系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 究所第一任所长。1934 年赴美国进修,在明尼苏达大学任研究员,1936 年 获该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四川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理化系教授兼系主 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及杭州大学教授等职。  王琎是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期刊的创办人之一,20 年代曾任该社董事 及《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首 届常务理事。  王琎专长分析化学和化学史。1923 年分析五株钱的化学成分时,首先对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27 年关于南京饮水问题的论文, 是中国最早有关水质分析的研究报告,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化学史方面,他是用近代分析实验方法与历史考证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开拓者。他认为我国史学记载,多杂有政治、人伦道德甚至迷信思 想,单凭历史记载所得出的结论常不确切,甚至谬误。因而他提倡以现代科 学手段测定大量数据,再与文献考核相结合,以求得较准确的结论。他以此 为指导思想,做了大量化学史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的冶金、酿造、陶瓷 无不涉及。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 30 多篇论文,如“中国古代金属原 质之化学”、“中国古代金属之化学”、“中国古代酒精发酵之一斑”、“中 国古代陶瓷业之科学观”等等。他在通过古钱币分析来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 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他以五株钱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正确区分了 汉、魏、晋和隋五株。他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国用锌开始于明朝嘉靖年 间。这不仅是中国化学史中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也为中国考古学开拓了一条 新途径。十年动乱期间,王琎惨遭横祸。1966 年 12 月 28 日暴徒击中了他的头部,不幸逝世,终年 78 岁。1988 年中国化学会在王琎诞辰 100 周年时为他举行 了纪念会,以缅怀这位化学先驱。刘树杞  化学家、教育家。字楚青,湖北蒲圻县人。1890 年 3 月 18 日生。辛亥 革命时,正在武昌求学的刘树杞就参加了革命活动,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推 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他在校读书时,不仅思想进步,而且成绩优良,1913 年由湖北省官费派赴美国留学。先在伊利诺伊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攻读化学工 程,于 1917 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于 1918 年获得硕士 学位,1919 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21 年 1 月回国,先后在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在科学和教育事业两个方面都取得了 重要成果。  1919 年 6 月,刘树杞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 铬酸的连续方法”的博士论文,在生产应用后颇受厂家欢迎,不仅可以回收 铬酸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此项发明,曾获美国专利,而且直到 40 年代还 在一些学者的专著中被引用。1929 年春,刘树杞辞去了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取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甲种研究员的资格,再度赴美,专门研究制革和电化学工程,完成了 “电解制造铍铝合金”的著名论文。他工作异常勤奋,在纽约同时进行电化 学和制革两方面研究,每天往来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拉提学院之间,工作十 分辛苦,但他总是兴致勃勃,情绪高昂。刘树杞在矿物制革、植物制革、铬革上油、制革上灰、羊皮脱脂等方面,均有精确之测定和创新之成果。他在镀铂、电解制钨及制铝方面,均取得成 果。刘树杞发表学术论文无一不从实验来,无一不与国情有关。如中国自1915 年首次输出钨矿以来,每年生产的钨矿产量占世界首位,而刘树杞是我 国研究熔盐电解制钨的先驱,他的电解制钨的研究成果于 1934 年在《美国 电化学会会志》上发表后,先后被英、中、苏、美等国科学家所写的专著引 用。在教育方面,刘树杞对我国早期几所著名大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人的作用。  1921 年刘树杞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值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不久,他 应聘到该校任教务主任,1924 年升为教授并担任理科主任。他博学多能,工 作魄力大,组织能力强,几年之内,建成了化学楼、博物馆、制革试验所, 并延揽国内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到厦门大学任教,把厦门大学办得生气勃勃。 他自己以身作则,凡是化学化工主要课程,他都亲自讲授。他讲课时深入浅 出,引人入胜。因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注意世界发展概况,因此掌握 的知识在课堂上运用自如。除讲课外,他还积极提倡科学研究。他亲自为制 革试验制定详细计划,明确指出制革试验所之目标。1928 年刘树杞出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此期间,正值武昌高师、武昌师范、武昌大学和武昌中山大学合并扩建为武汉大学,定为国立大学,并在城外珞珈山新建校址,由刘树杞、李四光等 8 人组成筹建委员会,刘树杞为 筹委会主任兼代理校长,李四光为新校舍建筑委员长。他们以“阐扬优美文 化,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建校宗旨。刘树杞在开学典礼讲话中, 强调学校要培养出领导民众健全而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现在座落在武昌珞 珈山上环境优美、建筑雄伟的武汉大学校址,就是由刘树杞和李四光亲自选 定、规划和布局的。他们为武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1 年夏,刘树杞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理学院院长,聘请了国内外一些 知名专家到理学院任教。如聘请了数学系系主任冯祖筍(由江泽涵继任)、 物理系系主任王守竞(由饶毓泰继任)、化学系系主任曾昭抡、生物系系主 任许元龙(由张景钺继任),再加上原来的地质系系主任李四光和心理系系 主任樊际昌一起,使北京大学理学院的教师阵容为之一新。这一时期理学院 的学风纯正,研究风气浓厚,被称为北京大学理学院的“复兴时期”。令人遗憾的是,刘树杞主持理学院才 4 年,正当他奋发有为之时,不幸于 1935 年 9 月 12 日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只有 45 岁。李四光在回忆 时说:“每当我合上眼睛,往事就历历在目,楚青教授确是一位才华出众、 学识渊博、勤奋而谦逊的科学家。他总是想用他的知识和辛勤劳动来改变中 国科学和教育的落后面貌,真可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共 事的日子里,他曾给予我不少鼓励和支持,他是我毕生难忘的知己。他的早 逝,是我国科学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他要是现在还活着,将更能发挥他那卓 越的才能。”刘树杞逝世后,北京、上海的各大报纸和《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学术刊物均刊登了有关他逝世的消息或悼念文章。在中国化学会的 致哀词中写道:“本会会员、现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刘楚青先 生的逝世,中国化学会全体会员莫不同声哀悼。查刘先生对电化学、电冶金、 制革、稀有元素、铝的问题,均有不少之贡献,当今化学名辈,多出其名下。 他平生交友以诚,处事必忠,更足为同仁之楷模。因之许多新事业,都直接 或间接由其策划促成。”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央大学为发扬他的治学精神,表彰他的卓越贡献,联合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为他举行了公葬。他的学生刘云浦 教授整理了他的遗著,编成《刘楚青博士专门论著汇刊》,由北京大学出版 发行。杨石先  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1896 年 1 月 8 日生于杭州,1985 年 2 月 19 日卒于天津。祖籍安徽怀宁,蒙古族人。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化学组组长、化学部荣誉主任。60 多年 来,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 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石先一生为我国培养了好几代化学和科学人才。仅 1949 年前经他培 养选送出国留学的就有 200 多人。1937 年杨石先担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简 称西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师范学院理化系系主任,1943 年兼任教 务长。在此期间送出去留学的就有以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留美回国的知名化学家如唐敖庆、胡秉方、邹承鲁、钮经义、何炳林、陈茹 玉、曹本熹、肖伦和张滂等都是他的学生。古语云:“桃李满天下”、“名 师出高徒”,这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赞誉,杨石先是当之无愧的。 杨石先曾主持了中国胰岛素全合成的总评议会,组织开展了对有机氟、 硅、硼和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科研工作,填补了中国化学学科的许多空 白。他还是中国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 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在他的指导下,科研人员研 究成功了杀虫剂久效磷和螟蛉畏、除草剂燕麦敌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  杨石先自幼好学,5 岁时就在家里读私塾。刚满 10 岁,他随父亲迁居天 津,进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杨石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新成立的北京清 华学堂。这个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设有留美预备学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 他一度因学习过累而脸色苍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叫周贻春的新校长,特别 注意学校的体育和卫生,每天下午 4 点后学校实行强迫锻炼。几十年以后, 杨石先回忆那段学生生活时说:“那时我的身体不仅未垮下,体质反而大大 增强,是应该感谢那位校长的。”杨石先曾下苦功学习基础较差的英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就钻图书馆,看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作品。在清华 8 年,他读了图书馆所收藏 的许多英文版书籍,英文水平提高很快。  1918 年杨石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这个学校的农科和工科在当时最负 盛名。他在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和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1923 年正当杨石先转读博士学位时,突然接到家书,被告知父亲失业, 他不得不辍学而归,任南开大学教授。  6 年以后(1929 年秋),杨石先再度赴美国,在耶鲁大学从事杂环化合 物的合成研究,1931 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又转赴欧洲访问。这时荣获 1927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维兰德(H.O.Wieland)邀请他去德国做他实验室的研究  员。可是,杨石先却毅然回到贫困而又落后的祖国,默默地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祖国化学科学的幼苗。 杨石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这种学风对南开大学化学系以至南开大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学好基础课。他说:“学习物 理、化学,不亲手做实验,是不可能有创造的。”这是杨石先的真知灼见, 也是他教育学生的一条原则。他经常说:“做实验就像军人的练操一样,是 最基本的训练。”学生的每份实验报告,他都亲自批阅,做错了,要求学生 重做,直到做对为止。  杨石先鼓励学生多看参考书,多听选修课,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 野。他要求学生看最新出版的书以便吸收新的知识,他所教的一、二年级大 学生都能阅读外文资料,广泛关心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课题。  杨石先深知科学发现决不是自私的享乐。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他 甘愿当“人梯”。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从现在的起点上赶。搞科研再不 能从零做起。你们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这样可以更快一些,有利 于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杨石先又补充了一句:“这不是我的话,是元 素所筹建前,周恩来总理对我说的。周总理还说:‘我们必须赶上世界先进 水平。我们应该记住,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迅速前进。因此,我 们必须付出最紧张的劳动。’”杨石先在 60 年里辛勤地培养了三代化学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科学院院士,有的已成为大学校长、化学系系主任,有的已成为专家教授或各条战 线上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他“勤于 育才,善于相才”。黄鸣龙  有机化学家。1898 年 7 月 3 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79 年 7 月 1 日卒 于上海。早年赴瑞士和德国留学,1924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曾先后在同德医学专科学校、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及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和研究员。后又三次出国,先后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 和先灵药厂研究院、英国的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生物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 和默克药厂等任研究员。1952 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 学系系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 主任、名誉主任,国际《四面体》杂志名誉编辑,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药 学会副理事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有机化 学先辈之一。  黄鸣龙早期研究植物化学,曾进行过中药延胡索及细辛中有效成分的研 究。后来他研究甾族化学,与合作者最先发现甾族化合物中的双烯酮酚反 应,该反应可用于合成性激素。他在研究山道年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时,首 次发现变质山道年的 4 个立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成圈”地转变,由此 推断出山道年化合物的相对构型,使国内外解决山道年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及 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他所改良的基希纳-沃尔夫还原法,被世界各国广泛 应用,并普遍称为黄鸣龙还原法,已写进各国有机化学书刊中。50 年代,黄 鸣龙对中国甾族激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实 现了 7 步合成可的松及新法合成塞米松。他是中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 人。60 年代,他领导研制的甲地孕酮,首创甾族口服避孕药。他与合作者共 发表论文 80 篇,专著及综述近 40 部(篇)。黄鸣龙一生为科学事业奋斗,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在化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年间,黄鸣龙任职于昆明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正值抗日 战争期间,仪器和试剂极端缺乏,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尽管如此, 他还是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从中药房买来驱蛔虫的植物药山道年,用仅有的 盐酸、氢氧化钠、酒精等试剂,在频繁的空袭警报干扰下,进行山道年等的 立体化学研究。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曾说:“这是在一系列实验数据的基础 上,坐在昆明防空洞里进行综合分析,反复思考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反应机理 的。”  黄鸣龙在做基希纳-沃尔夫还原反应时,曾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但他 并未置之不顾,而是照样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结果。于是他仔 细分析原因,又经过一系列改变条件的实验,终于达到了改良的目的。  黄鸣龙是一位正直坚强、热情豪爽的爱国者。他舍弃了在美国的高薪聘 请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在 50 年代初,美国移民局禁止我国科学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