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的意思之意中意的意思

您所在的页面位置:
>>>金华市中餐馆分布地图
*图吧提醒您:以上的位置信息仅供参考!
金华市中餐馆交通地图地图
金华市餐饮地图
金华市其他行业地图
浙江省行政地图《道德经解》(道篇)
《道德经解》(道篇)
(出续道藏)
纯阳帝君释义&&&
云门鲁史纂述
体道章第一
道(元始一炁虚无自然)可道。非常道。(道本无言拟议便非)名(长养万物不可知识)可名。非常名。(愈采愈深愈执愈失)无(荡荡难名民无得称)名天地之始(纯亦不已先乎覆载)。有(太极分真强名曰道)名万物之母。(降本流末养育羣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隐显莫测无心运化)常有欲以观其徼。(守中抱一有意操持)此两者。(执其两端空空如也)同出而异名。(一分造化心起经纶)同谓之玄。(尽性至命体用一源)玄之又玄。(形神俱妙无中生有)众妙之门。(悟由此入妙用难量)
【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象。无日月以合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这是个道。字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道不可须臾离。而瞻之在前。忽然在后。这是可道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之妙。岂口可道。只可心会。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民之道。这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故曰非常道。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无机无化。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这就是名。名、不知其为名。故名也。可名、是心名其名。难口名其名。谓之可名。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声名。一切影响算不得此名。而况有实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连先天中还是强为道为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者待之而后动也。有者已动而将形也。天地始者。雌雄蟠虬而物所自晖。万物母者。阴阳感兆而气所自育。以无而偶有。犹以天而配地。以母而配始。犹以炁而合神。是知有与无。一者峙而天地位焉。始与母二者出。而万物育焉。人之灵明知觉。即无也神也。纳缊活动。即有也气也。要具大方眼。然后可以见不见之处。照不照之所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定之中而求变化曰常。未见之前而将兴发曰欲。冲虚至圣曰妙。包元含灵曰徼。观妙于定中而求变化。待之而后动。动于未见之前而将兴发。此即观其冲虚。至圣见其智慧之精微。于一中而求变化。已动而将形。形于未见之前。而将兴发。即此观其包元含灵。见其功用之远大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道与名也。无与有也。始与母也。妙与徼也。皆与两者而当以无与有为先。有无同出于一。而名乃分矣。玄者。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玄之又玄者。以其无与有两者愈不可见闻。愈不可名说。即此道也。众妙之门。言其玄乃万物冲虚。至圣出入之所也。有物先天地。眼下甚分明。道之体自然也。道之用虚无也。虚无者。先天地也。叅同云。委志归虚无。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炁。此乃为之而有以为也。自然者。后天地也。人禀父母阴阳二炁而生。而长浑沦未判。抱一无离。此乃无为而无以为也。夫人本来清静。若见得明了。须于无声无臭的时节。存惟精惟一工夫。方得入众妙门。所谓透到。是处一明一切。明一了一切了。利根上士获覩此经。字求上义。义里通神。句中得意。意外悟道。忽若智慧眼开。感得天人相与。宁不庆快。
众妙应须无以观。更将有向窍门看。可名物母明明说。两颗玄珠转玉盘。】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已美使彰显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乎也)故有无相生。(无必生有有必归无)难易相成。(先难后获见易为难)长短相形。(道本无形自相长短)高下相倾。(天旋地转安得高下)音声相和。(一风万籁所鸣皆应)前后相随。(往古即今来今即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恭己而治贵乎自然)行不言之教。(天何言道寓无物)万物作焉而不辞。(忘物)生而不有。(忘形)为而不恃。(忘情)功成而弗居。(忘其所自)夫惟弗居。(缘空虑絶)是以不去。(真一常在)
【此言大道原无美恶。曷有善不善。自混沌凿。美恶始分。天下皆知。是抱道之士。非寻常之人。要体认此理。美是到了美处为美。是到了极美处。若知静则知美。不知静而安得知美。是恶从斯而生已。善之为善。是善能达道者方能知善。不达道者安得能知。善是不善从斯而生已。美善是到了知微的虚静处。再加潜修。恶与不善俱化为美善。如此抱道。故知其有无相生。是阴阳反复之理。一定而不可移。人禀无中生有而来。亦抱至道。从有中而反无。方知尽善尽美。美善不知是有无相克。尽其善尽其美。故有无相生。吁嗟乎。大道之难钢坚石固。成之亦易难也。得到易也。得到岂不相成。大道无二。岂不相形。有何长短。正人行邪。邪亦入正。邪人行正。正亦入邪。何患长短。高下相倾是水往下。高也到此下也。到此无有二的法门。音声相和。是抱道者彼此唱和。心意相孚同怀至道。前后相随而不离也。如此怀道的圣人。方以无为而处事。心领神会而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我规矩之中。万物生于无为又何尝有中生万物。春到动植自生。人静种子自现。又何尝有作为。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无质之秘物。若为方知其有美有善。果性中为到有万物时而不可恃其有。有了方得。得后功纔成。成其一而无所以居之。是混其体而无其质。既无其质就无所可居。夫惟弗居。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养自己元神而居无为之境。生于不有之时。方能知其尽美尽善。须无为不言万物。现象不离混一之中。是以纔养得吾身而弗去。美中有丧恶能成。前后相随高下形。直到无为方了了。不言之教始分明。】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德圣弃智)使民不争。(大公无我)不贵难得之货。(伯牙弃利)使民不为盗。(戒得劝贤)不见可欲。(非礼勿视)使民心不乱。(转物应机)是以圣人之治。(修身为本)虚其心。(遭欲全心)实其腹。(直养全命)弱其志。(致柔全神)强其骨。(保精全角)常使民无知无欲。(返朴守淳)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絜矩从心无假造作)为无为。(寂然不动)则无不治。(感而遂通)
【此是安炉立鼎的说话。不尚贤。民争就息。我念不生。这争心无法可治。惟不尚治之。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人见即生贪心。岂不怀盗心。此外讲也。内讲是目内观无着于物。我之贪心从何染者。故不为外欲盗念。就无物而生。财物人爱一见即欲。不见不欲人之心就不乱了。使我内顾之心无驰于外。惟精惟一。只知有道而不知有欲。如此是以圣人之治。茍能不争不为盗。方能降伏其心。守不外驰。若是纔能虚心。只知饥食困眠。此外不生一点杂念。实我之腹。弱我争盗之志。疆我体而守我鼎。养后天之药。以补先天之灵。常常使我无知无欲。存一念于静中。故不敢为争为盗。以乱我之心。以作无为之道。若有为。民就有争。盗乱之心从此而生。若以法度治他。在治之时争盗乱之心不敢起。过治之时依旧复萌。惟为无为。不但争盗乱心不起。而且不萌。若如是不啻民可治。而大道亦可以成矣。
弱志先须以骨强。虚心实腹要当阳。共君说叚炉中事。一朵铅花仔细详。】
无源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太虚同体)或不盈。(谦不自满)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渊其渊万物资始)挫其锐。(知止敛神)解其纷。(不随世变)和其光。(退藏宥密)同其尘。(混心于物)湛兮似或存。(存神于物)吾不知谁之子。(一元无上)象帝之先。(超踪造化惟道独尊)
【此乃见道之实。知其味得其理。养浩然之气。充塞乎天地。饱味乎己身。故冲满于体而用之不穷。自满则不能精而益求其精。妙而益求其妙。守道不盈。方知渊源之妙。而明道之宗旨。到此不可效子路之勇。进勇而退易。须效颜子之默。不用于心而用于神。故锐锋而不自挫。亦不知有挫锐之心。其外务不能入。是不待解而纷自无。惟守一默。诸纷莫能扰我之神。散我之气。耗我之精。如此性灵方现。静内生光。始能知妙明理深入其奥。冲而用之。到冲的地步纔叫作和。人炼形如地静寂。不动纔叫作同其尘。尘、地也。地属坤。乃炼坤之质。从阴中求出一点阳明之象现而为光。光生坤静。坤静则湛兮而成道。道非无无而若存焉。婴儿一现我不知是谁之子。在杳冥中不知有我。而安知辨别其子。帝、我也。要返于一来之际。归于无始之先。合道以为我。合我以为道。
象帝之先万物宗。解纷挫锐阐高风。苍颜老子垂双手。湛似渊兮道乃中。】
虚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无心施化)以万物为蒭狗。(任其自然)圣人不仁。(法天无为)以百姓为蒭狗。(顺帝之则)天地之间。(塞乎两间优优品类)其犹橐钥乎。(空洞虚中太和充溢)虚而不屈。(中通外直)动而愈出。(应变无穷)多言数穷。(希言养气)不如守中。(允执厥中)
【此章要用默以归于无言。而心领神会其至道之妙。用意如茧。止存其性而不知其身。天地居无德之体。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不仁是天地无容心。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育长成。此天地仁也。乃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化育之德。不有形迹。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处正是为至仁也。天地以不仁长存。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运化育于一身。百姓指身言。是我之意也。身为国。心为君。意为民。心以无为化身。意以无为守法。如此是仁也。冥冥之中不见施仁。是圣人效天地。上仁不仁处而修已。故以百姓为天地之蒭狗。天地不仁。无声无臭。高明博厚。而万物感之不见其仁。此所以不仁处而仁大矣。是天地之修乃天地之橐钥。天地尚以无为橐钥。为人修身可不效天地以无为而橐钥。是以修身虚而不屈。用虚以修。领虚之美。得虚之妙。无处强名。无处强道。虚之极而动方生。到此难言矣。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不如抱我至中至道。常存真一之气。以乐天真。玄玄乎至大至刚也。不仁乃是大仁人。蒭狗民生物化淳。橐钥之中能不屈。当知愈出愈精神。】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虚灵不昧)是谓玄牝。(一阴一阳)玄牝之门。(念头起处)是谓天地根。(呼接天根吸接地基)绵绵若存。(川流不息)用之不勤。(虚闲无用)
【此章是体道之实。知道之微。用道之妙。登道之岸。从虚以入根上章而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谷神之源。譬如山。四面皆是耸岭。中是深谷。落叶闻声。人身上下皆实。惟中常虚。将谷譬言之。山谷闻声。乃山之虚神耳。山有虚神。故千万年无更变之端。人之修身。当推此理。一个幻身。只有中一点灵气。若有世欲。虚灵就被他埋没。终日用心劳碌于外。神从耳目口鼻舌身意散尽。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须问灵神。灵神所居。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在虚灵不昧。一点真性之中。近学者不知说出多少落地上降下升。用性光会合。黄妪牵引。为坎离交泰。一点金液发于玄牝。玄牝生芽方得性命。归宗乐于冥忘之间。从吾性中见出。是不昧之性。非气质之性。要点下落须遇高人。玄牝之门在空谷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铅汞合一。方知下着。此理深渊似日月运行。东出沧海西没穷谷。昼夜反复无息而注。即是身中下落。水中取金。火中采木。金木相并譬如月感日精。而光生
日返。月华而晦出。俱是造化之气所感。身中岂无真一之气而生。上不上下不下。在杳杳中而生真一。引上接下而归黄庭。纔叫作天地之根。自随甲子周流去而复返身中。降升离而合。合而离妙。在真一之源。含于一点性光之内。虚灵之神居于法身空谷之间。须幻身常无神乃得一。神一而性命定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踪。凝神入穴慧照无间。若忘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如山谷。常静而存神是谓绵绵。若用心存就不是了。要有无间耳。勤字莫看作勤。若上看是无穷无尽之妙时。刻体我之道乐。我之真岂不绵绵。而用之不勤。人生在天地间。返天地之化。功而成真抱真。以合天地人之玄牝。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总不过学人明天地之理。以修道返道以合天地。方是谷神不死之旨。谷神无始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窟。神仙只此定乾坤。】
韬光章第七
天长地久。(万古常春)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阴阳变通)以其不自生。(本无生灭)故能长生。(不迁不变)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自强不息)外其身而身存。(成物成已)非以其无私耶。(天地同根)故能成其私。(万物同体)
【此章因禀公而无私。听物之消长生杀。无容心于物。以静治之。天葢地载以无声而生。故能长且久。在于不自生以听。万物生育随其萌败。故不能耗天地之元精。方能长生。是以圣人体天地而修身。先以静御气。后以精养身。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必先外我之假身。而存我之真形。无他。乃一静而存无私于物耶。天地以无私而开。人以无私而合。天地无容心以感万物。圣人效天地亦无容心。而抱于真。总不过要人心合天地。天地以清虚之气而转周。圣人以清虚之气而运动。故能成我无私之私。以静而守我真形。待天地反复之时。而我之真形无坏。此所以天长地久。圣人合天地而长存。只是无私心于物。其真乃成长。圣人方处出无私。能外其身谁得知。顺则凡兮逆则圣。由来此处定根基。】
易性章第八
上善若水。(性犹水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随方逐圆不为物件)处众人之所恶。(以柔处卑居之静寿)故几于道。(动征吉先其庶几乎)居善地。(利物无泽)心善渊。(容物有养)与善仁。(生物不盈)言善信。(应物勿爽)政善治。(化物清平)事善能。(成物曲直)动善时。(顺物节度)夫惟不争。(卑以自牧)故无尤。(有善无咎)
【此章要人修道若水。水乃无心之物。善是百福之根。水滋物无容心。人所恶污秽之地。而水不争。内功用水而若水。如是故。不争这等人可几近于至道也。心正意诚即是善字。总领水是圆通的。修道如水之圆通。正诚圆通。无道不成。水乃养命之源。水升火降。聚则结为金液。散则无处不周。如滋养万物一般。虽污秽之所无不沾之。地乃绛宅。一善则身外之身处而安之。存正诚则心渊而冥之。存正诚则意外意周流用之而不穷。存正诚则吁谟定命真实不虚。存正诚我之魂魄无不为我之治。合之而成真种子。一有性中景象。乃吾之事也。为我能知他人。安能存正诚入于冥。忘性发而后动。方知命归根。此其时也。圆通若水。动静随时。无人无我。安得有争。夫惟不争。几成于道。故无尤。无尤若水。方能上善。信道之不浮矣。众人所恶上贤明。动善其时故不争。一点灵光君未识。却将水火煮空铛。】
运夷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天道亏盈而益谦)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地道变盈而流谦)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鬼神害盈而福谦)富贵而骄。自贻其咎。(人道恶盈而好谦)功成名遂身退。(君子有终)天之道。(天地合德)
【此章修身之要。有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入性之后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入道有数病。持是有了。勇猛向前。不知进退。故至于盈。盈则不知住火而伤丹。不如不修。要同天之虚无。体无始之真。只是中和以修之。方成久持之功而无漏泄。锐乃趋进之心。猛迅必为则亏其所揣。安能保其不挫也。富贵乃涵养之功。用之无穷。取之不尽。若骄之。安能成无极之道。合我本来面目。故使我常常绵悟。而丹之液金也。玉也。久在虚气之中。守之得其常存。少有骄心。则不能守而泄天元一炁。要久守除非退其身。方得成我之功。遂我之名。而合造化之枢机。返无极之至道。乃得常持而不盈。能保能守不致于漏真耗元。一混合其天。不外中和之旨。
满堂金玉要长存。火候工夫细细论。筌在得鱼蹄在兔。塞其兊则闭其门。】
能为章第十
载营魄。(神凝志道不为物迁)抱一能无离。(二物混成如母携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真息悠悠如保赤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不见不闻鉴明尘净)爱民治国能无为。(不动不变时清道泰)天门开阖能为雌。(出有入无一而不二)明白四达能无知。(月皎冰融黜聪屏智)生之畜之。(斡旋四德长养羣情)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为而不恃。(忘其所以默默昏昏)长而不宰。(泰然无我一任天理)是谓玄德。(行修德备脱体全真)
【此章体道之实。周徧内外。使魄成真。性光内照。无中寻有。抱真一道。而永住黄房。如婴儿无知无识田地。返其太无之始。以涤除瘴魔。保我无极大道。以合天地。方得爱我真一之元。治复我身心并一切凡想。无放于外。纔能开天门闭地户。以养我太和之气。上合天之清浮。下合地之重浊。中澄我之身心。而得自明其明。自复其复。一点阳神周徧六合。通天达地无所不照。纔为真人。于是生之气畜之神。生气于无为之中。冥冥忘忘为之而不恃。其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故长生而天地神明所以玄之又玄。无处主宰于我。是谓玄德。不由天不由命。而由我一点道心。谁能似此全德全玄。而不改初心。岂非神也仙也。专气致柔生畜之。积功累行保婴儿。一觔只要二八两。莫向人前更好奇。】
无用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象月之数万法归心)当其无有车之用。(毂虚其中所以运行)埏埴以为器。(阴阳往来而成造化)当其无有器之用。(竭智尽物圣无全能)凿户牖以为室。(万象森罗同乎一天)当其无有室之用。(谁不由户莫非斯道)故有之以为利。(得此父母之身为用)无之以为用。(存我厥初无内无外)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车乃载重轮转之物。其形稳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已之动。随轮之转也。埏埴乃土之乎。而无造作之功。听其自然。随人之造作以为器。借水火以成。形室乃人之居。若不开牖。其室不明。三者车不知为车。听其辐也。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室不知为室。听其牖也。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牖乃室之黄庭。车无辐不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牖不明。入无中宫不生。辐坏车敝。器坏埏填亡。牖坏室崩。中宫坏气泯。车修辐。埏埴修器。室修牖。人修中宫。此四者。当无以为车、为器、为室、为人。既无为将何修之。故有之以为利。有利必死。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此乃修身之譬。要随气之生。无随心之死。炁益身仙。心旺躯死。总不过要人留气而去心也。我毂能离三十幅。闲寻无处偷安轴。得便饶也落便饶。君子惟当慎其独。】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志之所之其机在目)五音令人耳聋。(和气去心贪外丧内)五味令人口爽。(嗜于道味忘其自然)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猿马不定无所归宿)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志为物转贵乎守一)是以圣人为腹。(收视返听乐在其中)不为目。(眼被色眩妄视泄精)故去彼取此。(见性明心闻声悟道)
【此章教人触物不着。一心内听。收身心意。五色是内五脏。五音是内五行。五味是内五行中药物。驰骋田猎是内五朝元。难得之货是内一点灵明。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着五色。虽言外而其意在内。凡人顺行。外着五色。天目闭而凡目开。岂不盲乎。内和五脏。使真一柔顺不染邪气。而如天中五岳立。极阴阳五岳之气。和而上升。与太和交合。故不败常存。土中生水。而滋养流通万国。如人五脏不使其枯。常润其中脉络。周流徧身。脉清则气和。气和则道立。道立则基地固。基地固则外色彩。五色不着二目。光明岂能盲我乎。目乃神之门。门户高大。神守其宅。魔岂能入。魔既不入。神明内听。则五声了我之明。不向外驰。而炁方得来朝。炁一朝。酸甜苦味吾自啖之。岂他人得知。实得其中奥味。任其金木来交。五行聚合方产紫英。其货一得。圣人只知有内。忘其躯壳。岂有目耳于外。口心于外行于妨乎。听而不知其闻。食而不知其味。到无声臭时。色岂能着我目乎。声岂听能我耳乎。味岂能美我口乎。驰骋田猎岂能乱我心乎。奇珍异实难得之货。岂能动我念乎。修真之子。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身于太虚之上。静中生育。养清气以助灵根。守神明而出真身。以我之道而同太虚。总从为腹而不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勉之。慎之。十字街头认色声。双眸烱烱却无情。圣人去彼宁取此。下士闻之疑转生。】
厌耻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福兮祸伏知足不辱)贵大患若身。(爱能勿劳知止不殆)何谓宠辱若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宠为下。(有辱何辱居宠不宠)得之若惊。(富贵浮云于我何有)失之若惊。(患失防危可无大过)是谓宠辱若惊。(坦荡襟期无荣无辱)何谓贵大患若身。(安危累心得丧累性)吾所以有大患者。(迷却本来劳形自苦)为吾有身。(秽质不堪众生被瞒)及吾无身。(幻缘放下依然澄澈)吾有何患。(天真自然毋固毋我)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心犹人君身同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百年过客万物逆旅)爱以身为天下者。(明德亲民修身为本)乃可托天下。(君子笃恭而方太平)
【此章要人得失如一。不为此所著。无为为宠。有为为辱。深一步说得。灵为宠。失灵为辱。我从虚里得来。孜孜汲汲。惟恐有失。常以惊为念。我道日长而无消化之日。若授之作为。是吾辱也。要存真内照。见我本来。是我宠也。惟恐毫厘之差。常存若惊。凡人有宠必有辱。惟惊字守之。此惊非怕也。一念不动是惊。一物不动是惊。空中显相是惊。光中霹雳是惊。有有中无是惊。虚灵不昧是惊。如此若惊。有宠而无辱也。贵大患若身。有身就有患。无患亦无身。患乃身中出。身从患中生。一静之后。丝毫运用是吾患也。崩鼎者患。痰絶者患。火炎无水者患。四肢不动者患。目眩无光者患。气不接者患。口不能言者患。五脏炎枯者患。有骨无肉者患。不明大道者患。此患皆从后天之身而来。亦从重命而来。若轻后天之身。惟重先天身。患从何来。有为患生。无为患絶。贵大患者是重命。入邪之人不管邪正。惧死下功。谁知死期更速。重性轻命方得无患。命中不得性。性里常生命。故若惊若身。而贵我真全之理。倘元海枯竭。先天不生是辱也。后天作而补先天是宠也。故贵以先天之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其身而塞于天下。爱吾先天之身为天下者。乃可托虚灵之身于天下。是存道身外凡身。如此方是清静常存之道。
大患祇为吾有形。分明得失总皆惊。没身方是出身处。大患从来亦强名。】
赞玄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大象无形戒慎内睹)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恐惧反听)搏之不得名曰微。(虽欲从之未由也巳)此三者不可致诘。(受之以静神会意领)故混而为一。(回风混合一以贯之)其上不皦。(性灵无体)其下不昧。(神化无方)绳绳兮不可名。(絜矩之道民无能名)复归于无物。(复见天心存诚格物)是谓无状之状。(不见中亲见)无象之象。(亲见中不见)是为恍惚。(浑浑沦沦杳冥若存)迎之不见其首。(瞻之在前)随之不见其后。(忽然在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能知古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谓道纪。(识得虚皇为纲为纪)
【此章言道本无见。不可色求。道本无闻。不可声求。道本无得。不可力求。道之渺矣岂能见乎。惟夷然自见。道之奥矣岂能闻乎。惟希然自闻。道之玄矣岂能得乎。惟微然自得。三者合于天而全于人。不可诘之。而穷其理。精一而见。气一而闻。神一而得。方为混一。其上曒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闻难见难得之道。达于天达于地合于人。要体此理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三家合混初之体方乃见乃闻乃得。绳绳然而专心精至。不落顽空纔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何有实状。何有实象。故此不着若是。方为恍惚到杳杳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玄不知其玄。道不知何道。强名不见不闻不得。故曰夷希微耳。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体也。就未体不过劳心意而苦其形。是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倘或茍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是谓修道之纲纪。如此无疆之道。何不体此而黾勉行之。
不闻不见曰希夷。此事如何容易知。乍覩西方一点月。纯阳疾走报锺离。】
显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遯世不见圣者能之)微妙玄通。(知微之显玄妙允中)深不可识。(深藏若虚不可得闻)夫唯不可识。(惟精惟一)故强为之容。(能近取譬)豫兮若冬涉川。(骨散寒琼)犹兮若畏四邻。(必慎其独严乎指视)俨兮其若客。(毋不敬俨若思)涣兮若冰之将释。(太和充溢神悟心开)敦兮其若朴。(羣居闭口不违如愚)旷兮其若谷。(庶乎履空亿则履中)浑兮其若浊。(心与道冥和而不同)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清者浊之源)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者动之基)保此道者不欲盈。(虚者实之本)夫惟不盈。(冲虚无尽)故能敝不新成。(潜虽伏矣大成若缺)
【此章见古之人从实际无穿凿。今之人从籹。严作外相。上古善士小心谨愼。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微者道之幽深。妙者道之精粹。玄者道之难穷。通者道之广博。故不可识。体道者能搜微究妙悟玄。通彻三界。内外无一不烛。入定内觉。方得达全神之灵。使暗里珠明。光透百骸。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无可识。夫惟不识容者道之体。本来无容。强名为容。豫是我虚中用虚。如冬川不可涉。须竞愓方得不漏。稍放就不能生。犹兮若畏四邻。此乃澄静本来。犹恐有外魔来攻。如有邻舍窃取。存敬畏以防之俨。若客修身。如大宾之前方能守静。到底澄清。涣若冰将释。入静大定时如履春冰。防其惊异。恐走失灵根。致生不测。保身之要也。敦兮其若朴。不尚雕凿。素其玄风。不可搬运。身心存澄静为用。体元始之理。以神气归元始。以身心合元始。皆成一炁之朴。旷兮其若谷。广旷虚中。若太虚之体。为一大窍。任其乌兔东西炁合。自姤存灵守真。中中乃得。是我举动之灵。归于空谷。浑兮其若浊。本来混一。灰心乃灵。从灵中炁合复浑。又从浑中求明。到明处人以为浊。惟我独清。只自固真一。方乃解脱。不使鬼神专权。始见真神。如此虽妙。孰能似古善士者。浊内求清。清中更澄。要时时徐行。弗得贪求。如此清矣。孰能似善士。安身心久久。如一体本末终始先后。不改如初。乃可以近道。而生定静虑得之妙。保此道者。守中无盈。不盈难溢。倘有妄生盈乃克生。夫惟不盈是以能敝其形敝其心敝其意。方能成焉。要人小心渐进。无妄无退。学古之善士。行精一无二之功。乃得全真。
豫涉川兮犹畏邻。此中微妙且同尘。玄通未许凡人识。谁向亨衢问要津。】
归根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虚以待之无为之先)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夫物芸芸。(身外无为)各复归其根。(姤观月窟复见天根)归根曰静。(止于至善无欲为要)静曰复命。(返本还无)复命曰常。(不凋不残松柏青青)知常曰明。(古今洞达湛然常寂)不知常。(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妄作凶。(心生法乱气散神离)知常容。(大无不包)容乃公。(细无不入)公乃王。(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王乃天。(能正德合神明)天乃道。(一气之始万象之宗)道乃久。(合真与道何有终穷)没身不殆。(虽天地覆坠吾不与之移)
【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彻底清为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穷忘为致。虚极丝毫不挂为静。纯粹精一为笃。专一不杂为守。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皆归于一。为并作灵中一点是吾也。何为以观其复。内照本来。何为物芸芸。诸气朝宗暖烘烘。蒸就神光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住于中。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也。何为复命。返其元始虚空。霹雳就是婴儿团的一声。是命也。人得此生。仙得此道。得之曰常。知常曰明。明得这个要通此妙叅此玄。不知常不明这个。夫凶者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着手故凶也。知常曰容。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微妙。巍巍焕乎其有道也。无人无我。普照万方。惟澄而已。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统领诸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金木交并。湛寂真神合阴阳之炁。按五行之虚。得天地之和。体无极之真。是一天也。何为道。静如清虚。彻底澄澄。道本无名。借道言真。返之混沌之初。是为道也。无言无道是久也。既无言道。身何有也。无有何殆也。是以为殆。妙哉斯明矣。
芸芸物物得归根。若也知常地自温。昨夜溪头春水涨。潮来不见水流痕。】
淳风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无上至道万物皆备)其次亲而誉之。(因不失亲亦可宗也)其次畏之。(怀刑思义)其次侮之。(民免无耻)故信不足。(不知有此理只为太分明)焉有不信。(自古有死无信不立)犹兮其贵言。(默而识之言寡其尤)功成事遂。(巍乎成功乐奏太平)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为而治帝力何有)
【此章大旨在清欲澄心。澄静后返之于纯。合元始之初谓之太上。诸气不生。神凝之后众皆归宗。谓之下知。凝结于内谓之有之。下乃诸淙也。既知有之。其性镕也。要刻刻防之。惟恐有失关闭。来踪含太和以养之。存极静以铸之。铸剑之要。全在忘中。得静中采。采中忘。是亲也誉也。既亲之誉之。何故又畏之。我不惊恪。恐入于顽空。鼎翻火散。其害不小。是以畏存之。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纯。其药暴现。侮我之灵神。即分散是侮也。敬谨固守。养其真静。抱元合虚不令其侮此真趣味。信犹不足。焉有不信而有动者乎。既静而信又贵言之何也。我以笃信真静。犹若无言而守也。何为功成事遂。谓诸脉归宗。情性为一。俱合太和。以无为而使之然也。皆谓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已哉。
上士勤行中士亲。只唯下士笑频频。曾知老子怀胎久。始沐金盆发似银。】
俗薄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太朴既散仁义乃行)智慧出。有大伪。(智慧聪明根尘业识)六亲不和有孝慈。(六欲牵缠顺性爱命)国家昏乱有忠臣。(身心紊乱诚意规中)
【此章功到方见妙。大道默默无言。静极无知。无往不是。道又何废也。废到不识处。诸脉络循规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强而来。不言即仁不为。即义不言。不为合成一处。其中若有仁有义存焉。炼己以愚。方得成丹。茍恃智慧。用心用意。诸魔迭至。诸障肆生。无不作假。大伪生焉。若在愚痴内生出智慧。诸魔不侵。诸障不出。何伪之有。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伪去其身而留神。谓之大伪六亲者。眼耳鼻舌心意也。不见不听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谓之不和。既不和又何有孝慈。孝者顺也。慈者爱也。顺性爱灵返天之根。天根既得。母抱其子。子伏其母。国家即身心是也。身不定入世而昏。心不定逐境而乱。尘欲内集。昏乱吾中。神气不断天性昧而昏。凡命不惜真炁絶而乱。身心定。虚中静。性命全。定静应。外乱内昏金木相亲。外昏内乱水火相并。昏者冥也。乱者交也。一冥一交神仙之道。忠臣是意安也。精中华。皓中白。交而纯粹。合而杳冥。复神于中。内合天形。是为忠臣。
六亲不和慈孝生。颠倒乾坤正令行。今日凤凰台上客。十年窗下读书声。】
还淳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忘神养虚)民利百倍。(亲贤乐利)绝仁弃义。(忘气养神)民复孝慈。(安时处顺)绝巧弃利。(忘形养气)盗贼无有。(方寸太平)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使其使然孰若自若)故令有所属。(应无所著)见素抱朴。(清明在躬)少私寡欲。(志气如神)
【此章申言之要人留心穷究。一毫不着希圣希贤念头。一毫不染尽忠尽孝的意思。都到无为地步。是此旨也。絶圣是忘神入太虚。弃智是湛然而常寂。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谓之民利百倍。絶仁是冥中更冥。弃义是除意归仁。若入无为到了着摸处。不知己快乐。听其生化。谓之民复孝慈。絶巧须不自作。了然而生枝叶。恐聪明反悞也。弃利须不生贪念。恐求盈而反溢也。不聪明不求盈而无害生。谓之盗贼无有。此三者虚空灵是也。何以为文。不在粉饰造作。何为不足。故令有所属。以中求中。不盈不溢。常常冥忘。不待去求而自令有所归。见素者不加彩文。抱朴者不加粉饰。少私不贪求。寡欲不盈溢。总归纯化无育的田地。乃明上章之意也。
古今弃智定乾坤。说破生死置董门。不是个中滋味的。自戕自贼自炮燔。】
异俗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无为何虑)唯之与阿。(一气聚散)相去几何。(所过者化)善之与恶。(一念动静)相去何若。(所存者神)人之所畏。(生死大事)不可不畏。(畏天知命)荒兮其未央哉。(沉滞声色流浪生死)众人熙熙。(逐物情荡)如享太牢。(于道无味)如登春台。(纵欲无厌)我独泊兮其未兆。(虚静待之)如婴儿之未孩。(但看婴儿处胎时)乘乘兮若无所归。(岂解有心潜算计)众人皆有余。(不知戢敛)而我独若遗。(惟恐失之)我愚人之心也哉。(离种种边名为妙道)沌沌兮。(昏昏默默)俗人昭昭。(的然日亡)我独若昏。(闇然日章)俗人察察。(用心分别)我独闷闷。(何须彼此)澹兮其若海。(不滞方隅)漂兮若无所止。(离诸边徼)众人皆有以。(众贵有为以用)我独顽且鄙。(我贵无用之用)我独异于人。(道不远人人远道乎)而贵食母。(养须籍母复归命根)
【此章自知玄玄。独落朴本。只知有灵。不知有身。絶无有之学。抱中而已。岂有忧哉。唯之与阿。惟灵内之根。守纯阳之气。宁无忧之神。与人隔障。可得易闻。欲知之人。而人不知。灵神能去几何。有无相通。呼吸相应。善恶不分。有灵必有神。有神必生灵。善者灵也。恶者神也。相去有何若哉。言其神静生灵。灵彻通神人之畏。畏性不生。畏命不灵。虚静不极。岂不畏哉。我若虚也静之极。我若静也极之至。又何畏性命之畏哉。上畏字终日惕惕。下畏字性命虚静。一物不着。日月暗明。惟混而已。为之荒也。恍惚不生不知有冥。如此境界有何中。央是未央哉。众人熙熙若有所得而自快。盈心满志止于此而已。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不知盈满而自害。我独泊兮到未央时不敢苟且。愈坚其志愈恒其心。只执于中而不自知是。为泊然其未兆。到未央时知识不生。闻见不开。婴不知其未孩也。乘乘兮若无所归。到湛寂之境。静到极处此时候有何归着。惟胜心二字。自满自贪谓之有余。我独到一
境灭一境。入一步忘一步。自己惟微精一。谓之若遗。寂然不动。辉兮灿烂于中。冥兮性升于空。沌沌兮归之混元。若俗人盈心满志。自以洞然为昭昭也。我归元始之初。神气不知为神气。虚无不知为虚无。惟昏昏然不识。如未胎之婴。我独顽且鄙。五行自运。天地自交。阴阳自混。乾坤自一。顽非顽也。鄙非鄙也。独默默无为。着中不着。异于人而合于天也。混沌之内。惟知有中。母乃中也。昏默中采先天精华。含养于内。谓之求食于母。
察察昭昭我若昏。水头清处好源寻。不知求食于谁母。便把西江水一口吞。】
虚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大包六合)惟道是从。(细入微尘)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亘古无物了无人识)惚兮恍兮。(似有如无)其中有象。(居有非有)恍兮惚兮。(若忘若存)其中有物。(居无非无)窈兮冥兮。(心与道合)其中有精。(阴阳交会)其精甚真。(纯一不杂)其中有信。(真实不虚)(此节注释缺漏)自古及今。(万劫常存无终无始)其名不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阅众甫。(万物始生皆禀于道)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从道受气)以此。(视听言动非道不然)
【此章虚中着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为孔德之容。须虚空方得应物。道为何物。乃先天生的炁。炁生道从道凝为物。人何能使物凝。中初下手处在太虚立基。去心意住基。合恍合惚。为之初进。凡人修道必先由此。后至恍惚。复为镕金神化养体。如坐大火中。周天云雾。如入冰山方为恍然。昆仑镇顶不能力支方为惚然。恍惚之中中若有象。见如不见。知如不知。方为真象。恍中生惚。惚内返恍。内若物存。觉如不觉。存如不存。方为真物。既恍惚如影。为何有名。因存有着定于中。是其名也。名乃害也。其害不去。焉有众甫。目不观目。神入耳不闻。耳神收。鼻不息鼻。神凝口不言。诸神聚。诸神聚其舍有主。诸神化其气有父。诸神存其名不去。是为众甫。知众甫之然。方能若窈若冥。到了窈冥时。纔得神化气结精凝。而成道如此。
眼前众甫即区中。杳杳冥冥内外通。明了天地交泰卦。将他进步作仙翁。】
益谦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委曲周全)枉则直。(大直若曲)洼则盈。(谦下德归)敝则新。(晦极自明)少则得。(易知简能)多则惑。(闻疑见殆)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距众绳)不自见故明。(莫见乎隐)不自是故彰。(莫显乎微)不自伐故有功。(无伐善功自归)不自矜故长。(无施劳能不危)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尚自忘何况非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性不可穷)岂虚言哉。(正非虚妄)诚全而归之。(归本复初)
【此章是教人纯一不杂。自无骄贪也。太上婆心。恐人常存好胜之心。不自加功而忘。采取有害清静之道。令人不盈不满。故以式示之。凡学道者从曲而生。深究太阴之理。从月之三日生阴。初三取阳光方明。故渐加采取。功到自然满盈。曲而渐直。枉者要纯一其精华。用华不用精。固精采华。漥者小塘水多则盈。须当防溢之害。弊者弊其执着。采守去有为之弊。存意中意。运用生化之理。少者一丝不着。多者妄心极用。要去此数者。清之一之虚之极之。是以圣人为式如此。故举言之人无矜。故道生前。不自者默其功。而听其自然来往生化。未免强用他之功。气聚自生。气烘自化。气融自结。气纯自成。气化自泰。泰后自旋。自转微意一点落于宫中。天水相映。总从不自是不自矜中来。是以不争。到不争时岂有虚谬哉。争因曲枉漥弊少多。这六字诚不过要人去有存无。去胜存朴。去贪存实。是以不争而归式之。
枉则直兮漥则盈。不矜不伐乃功成。昨宵梦里闻雷雨。今日江头春水生。】
虚无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妙音希声)故飘风不终朝。(任则不久)骤雨不终日。(躁则徒为)孰为此者。(是谁主宰)天地。故从事于道者。(顺理合辙)道者同于道。(通乎物也)德者同于德。(忘乎我也)失者同于失。(齐得丧也)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逍遥无累)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随在有得)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顺其自然)信不足焉。(吾斯未信)有不信焉。(因惑生疑)
【此章言其自然。不待作为。希言者言贵于无。倘天心不静。飘风即起。如人之功其铅方起。意即外驰。岂能恒乎。骤雨如人之功。水方来朝。心即他向。火不能降。虽朝无益。自不终日耳。如此用功。孰谓是先天地。此乃榖之余。天地尚且不交。火来水散。水朝火灭。不能合一。天地岂能久乎。人妄采后天乾坤。毫无生机。人即神也。神岂能返舍。无是理也。故从事于道。言静极之功。去有而就无。道者同于道。同天地不言太虚之体。德者同于德。同天地生化万物之机。失者同于失。同天地虚灵不昧无言动而合。道同于道者。同生化肃杀之权。有动有静。与天地无丝毫差谬。乐自然之道故得之。同于德者。同天地含弘广大。无不覆载。其有容也。若此乐其能久之。道故得之。同于失者。同天地风云雷雨。无意而生。无意而散。包罗乾坤。听其自然。乐我希言之。道故得之。如此合天。信之犹为不足。焉有不信之理乎。要人不过体天惜己。而修忘德忘失。无容心于物也。
得与失兮两不羞。形容到了自无俦。真人之德配天地。只在环中匪外求。】
苦恩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躁进无功)跨者不行。(欲速不达)自见者不明。(不能明德)自是者不彰。(不能谦下)自伐者无功。(不能克已)自矜者不长。(不能含容)其于道也。余食赘行。(仁见为仁智见为智)物或恶之。(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故有道者不处也。(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此章从虚自运。不待勉强。跂者是斜身不正故不立。为何譬跂。意邪心着世欲。安能得静。当正心澄意。方毫无染。着跨者一足而立。自不能行。因人不渐进。知而不行。如独脚立。岂能久乎。人若自有邪见。不规自然。焉能通透内学。果终日默默。无待勉强。不求明而自明也。若自立偏见。妄叅大道。常存不满之心。不生速进之志。终日自足。岂能彰乎。要虚虚静静。常若蠢然澄见底。不求彰功到自见。此彰非外彰彩之意。乃内中运行生化之机。方合本旨。自伐者无功。如人视听。言动身劳神损气耗精枯。终日不觉。或守或运。耗水抑火。自矜者不长。人少静微有觉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无渐进。须有恐闻之心。存不足之意。坚固精一。再加一笃字。不求长而自长。如此自然与道合也。人不知后天余食之气。以为己害。要精心切悟。去静中叅悟后天中先天。赘行是不动貌。心贪身懒之意。言人外不动而内勤于功。物乃灵物也。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从自然。不归清静。灵物岂能起乎。若或有恶者。然道乃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见不是不伐不矜。此为故有道。从清静自然。不待勉强中而来。入于冥忘。常在虚无之境而不处见。是伐矜有为之地也。
羣仙已笑路堂堂。跨者不行仔细详。一着错时看跌倒。赚人锦袋与香囊。】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混沌开先)先天地生。(万化生乎身)寂兮寥兮。(湛然常寂)独立而不改。(超然常存)周行而不殆。(运化无穷)可以为天下母。(养育羣生)吾不知其名。(不可形容)字之曰道。(因物立名)强为之名曰大道。(无边)大曰逝。(无着)逝曰远。(无尽)远曰反。(取舍归来)故道大。(太虚无象)天大。(同乎无始)地大。(同乎无终)王亦大。(参天两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上无复色下无复渊灵地独存玄之又玄)人法地。(牧养品类效坤德也)地法天。(容载万物承天施也)天法道。(生成宇宙助道化也)道法自然。(清静虚无因自然也)
【此章旨在一大字。凝穴在寂寥。灵明随气而结。空洞之中混成有质。此质虚象无形。结而成丹。谓之有物。混成何为先何为后。积榖为后。采阴精为后。着意为后。一切有为为后。寂静中生。虚灵中出。空洞中升。杳冥中来。无有中见。虚实中成。皆为之先天地而生。既有先天地。要寂寥何用。不寂阴中阳不生。不寥阳中阴不出。寂寥之中天地生而合一。阴阳聚而泰交。天地不可改。至道为独立。天地不外于道。而况万物乎。天旋地转。周流生化。岂有崩坠乎。天地原以一气化成天中之地。地中之天出于自然。道乃天地。亦是流行而不殆。天地可殆。而道不能殆也。母者以气成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亦本于道。是以为母。可以为天下之母。言其无事不本于道也。太上亦不知何为道。言其纯粹精一。至玄至妙。不知为何名。故字之曰道。无往不包。无时不利。通流阴阳。强之曰大。大曰逝。无处不周为之逝。逝曰远。宇宙上下随道流行为之远。远曰反。天地万物无不本于道而生。无不归于道而化。为之反生。无不本于道化。无不归于道。故曰道大。何为天大地大王大。天所以覆万物故曰大。地所以载万物故曰大。王所以统万物故曰大。道所以包罗天地万物故曰大。域中者。天地万物之主宰。道凝于内。精气神灵为之四大。四大皆空而道处于中为之王。处一焉。人能正诚。如地之静。故久视常存。为之人法地。地得天之雨露。下降生化之机。固结而博厚。为之地法天。天禀清高之气。凝虚于上。不动无为而合道。为之天法道。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之体。听无为之神化。为之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天地母。字之曰道安窠臼。干专坤翕证无为。知者乐兮仁者寿。】
重德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心为万物之宗)静为躁君。(道为一身之体)是以圣人终日行。(日行火候)不离辎重。(时运河车)虽有荣观。(无所贪着)燕处超然。(心超物外)奈何万乘之主。(心君)而以身轻天下。(恋有贪生)轻则失臣。(轻动摇精)躁则失君。(躁妄乱神)
【此章教人温和弱体。静动相宜。渐进的意思。重者丹也。轻者气也。气为丹之根。重者性也。轻者命也。生为命之本。筑末必先务本。谓之重为轻根。静者清而澄。躁者妄而生。以澄止妄。以静治躁。清者妄息常澄。其心静其意清。其神如此。心则灭去。是以君子终日干干若惕。如有重任一时不能拂去。若辎重者。然终日不离清静而炼。其主静中有奇景异象。虽有荣观处。而以无为化之。澄中虽超然燕处之畅。亦以无为治之。奈何人君主天下者。以身轻天下。是重末留本妄想邪见。其国易于倾。颓身者国也。臣者气也。离于静则失臣。躁于心则失君。必去心轻身。从无为治国。清静治君。是为重德。
奈何万乘乃轻身。孰是疎兮孰是亲。宝在眼前凡不识。枉教密密论君臣。】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以心知心)善言无瑕谪。(以性觉性)善计不用筹策。(以神合神)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合神于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合无于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视人犹已)故无弃人。(均气同体)常善救物。(与物混成)故无弃物。(随机利物)是谓袭明。(定能生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见贤思齐)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而内自省)不贵其师。(道无可学)不爱其资。(心无可用)虽智大迷。(屏智如愚)是谓要妙。(任运天然)
【此章教人随机化育。不待勉强而听。自然无中生有的景况。善乃人之本性。父母未生之初就有善性。是一点落根源的时候。即先天也。行乃发生归鼎。先天一来只可意取。岂有辙迹。若有辙迹即是采取有为功夫了。若善于言即有瑕生。即有诡诈。不言则瑕癜。诡诈从何而起。方得还白。不言为之善言。淳化之民何用刀兵。不计为善计。气和了先天即生。何用子午卯酉。着意筹策。不闭为善闭。何用闭榖道通三关开昆仑。从夹脊两关齐下元海。何窍要闭。何窍要开。终日用心用意去自搬弄。岂不惜哉。善闭者出乎自然。而关窍自然通透。自然光明。捷周天大窍无有隔障。不可开而自开也。不结为善结。着意采来。容心凝结。不是养性命是送性命。终日害后天之宝。耗竭气散。惧风寒暑湿。面金而唇玉。学者宜以此戒。听其自然。神气凝结。不待用意。自从规矩准绳中而结。一结成丹。岂可解也。圣人是善言善行善计善闭善结的人。人者身也。是以圣人爱身。常修身而不弃身。恐入于尘嚣之累故。救身而抱道也。物者灵也。恐入于有为。常存救心以无为化之。故出天然。听其生育。无向凡俗而不弃也。天无容心生物。亦无容心化行。人体天无容心。修身亦无容心。凝结听物之生化为袭明。无为之人不假造作。是有为之规模。有为之人用意造作。为无为之榜样。圣人修自然之道。体天之无为。故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有智。人体杳冥而若大迷。是谓得道要妙。总不过无容心于道。而听自然也。
知名非是要知情。窍妙之真号袭明。不道善行无辙迹。石中流水岂闻声。】
反朴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凝其神)守其雌。(入炁穴)为天下溪。(万脉归元)为天下溪。(深妙)常德不离。(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复归于婴儿。(能受无用)知其白。(养性)守其黑。(保命)为天下式。(是法是则)为天下式。(节候)常德不忒。(分毫不爽)复归于无极。(完此太虚)知其荣。(心广)守其辱。(体胖)为天下谷。(空诸所有)为天下谷。(虚中)常德乃足。(身外无余)复归于朴。(太易无极)朴散而为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圣人用之。(知有此理)则为官长。(设教化人)故大制不割。(混沌而无剖析)
【此章要人守道分理阴阳。雄是阴中阳生。雌乃先天一气。知而不采为之知其雄。守而自来为之守其雌。阳丹一粒产在牝体则雌矣。然雌中之雄是谓大雄。故圣人知雄而守雌。我沉而彼浮。为天下溪也。皆不离日用寻常之德。至复归于婴儿则纯阳矣。白者金精西兊也。母隐子胎。寻体于坎。黑者水基北坎也。金生水。水中有金故。圣人知白守黑。神明自来。凡学道者谁不是法是则乎。常德即守雌之德。不忒者火候分毫不爽也。复归于无极者。完此太虚之体也。五行顺行。金常克木。五行颠倒。金伐木荣。所谓当其始作。人难见也。古仙云。香从臭里出。甘自苦中来。圣人知荣而守辱。似谷之无所不容。而常德无欠无余。火候足也。浑然如朴之未琱。复归于一。所谓及至无为。众始知也。若朴散为器。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矣。圣人知此理。官天地而府万物。未免有所制作故。大制则不然。不失本来面目而岂肯割裂剖析。以伤混沌哉。
雌雄黑白坎和离。知则总为天下溪。眼下十成须认取。由来散朴复婴儿。】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欲行此道)吾见其不得已。(道本无为)天下神器。(心之所居)不可为也。(为有妄心即惊其神)为者败之。(为伤自然)执者失之。(执乖通变)故物或行或随。(念兹在兹)或嘘或吹。(思无邪)或强或羸。(善用其心)或载或隳。(精思此理)是以圣人去甚。(过犹不及)去奢(道常如此)去泰。(道无不足)
【此章法天行事。丝毫不挂的意思。天下者一身也。取者修也。为者无为之道也。诸事若不造作。则不能成。惟道不然。将欲修身。必本于清静自然之道。如今世人若不些小言一二着。长笑而逝矣。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何尝有为。以湛寂真常听其自然生化。随机静动。故不可为也。有为必败于性。有着必失于命。不为不着。性命常存。凡先天炁生。听其随行。内应于呴。外应于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强而嬴也。若有微意。非至玄之道。惟修清静。随其左冲右冲。上旋下绕。待其中穴窍一旦豁然贯通。方得根深蒂固。载值于中宫。无隳无豫。是以圣人修身。必先去甚而无妄心。去奢而无繁华心。去泰而无胜心。心既无而一身无不自然安得。不取天下乎。
神器从来是假名。此名只许上贤听。不过渡口寻舟子。枉诵玄玄道德经。】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道与心合)不以兵强天下。(善胜在于不争)其事好还。(归根复命)师之所处。(心兵所起)荆棘生焉。(神狂心荒)大军之后。(情欲驰驱)必有凶年。(气神昏耗)故善者果而已。(定力所到)不敢以取强。(忘我而已)果而勿矜。(待之以静)果而勿伐。(默而守之)果而勿骄。(存之以和)果而不得已。(用之以虚)果而勿强。(自然虚无)物壮则老。(心为物移)是谓不道。(性为心蔽)不道早已。(永失真道)
【此章以清静之道治伏我心。我心治伏人主安矣。不以兵用天下兵者。心驰不一。运行杂气。或长或短。见功速而成者少。其身早已。其事好还。还者是造作之颠倒。殊不知师之所处。犹人之杂气所止之处。血肉凝聚。病则生焉。就如荆棘者。然与至道毫无关系。虽魔军驰骋。故善者不敢用强。在上施无为之化。在下听归伏之诚。不待勉强其气。自生清静果矣。而勿矜夸无为果矣。荆棘不生而勿剪伐。自然果矣。而勿用强果而不得已。乃清静中一点真气。勿强于道。是谓真道。用强于道。是为不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此乃太上教人无为修道。以有为之说戒之。
果而不道露锋芒。却与凡人作祸殃。迸裂岂容君眨眼。山中仙子浴金光。】
偃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不祥之器。(以心胜物终莫能胜)物或恶之。(为物所诱)故有道者不处。(不离生死而离生死)是以君子居则贵左。(主柔)用兵则贵右。(主刚)兵者不祥之器。(凶器逆德)非君子之器。(触来勿与兢事过心清凉)不得已而用之。(欲求合道乃不合道)恬澹为上。(常寂)胜而不美。(求欲凝神神乃不凝)而美之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乐杀人。(用心一处无事不办)夫乐杀人者。(絶欲)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凡百从俭)故吉事尚左。(东木主生)凶事尚右。(西金主杀)偏将军居左。(省心)上将军居右。(全神)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若论此事如丧考妣)杀人众多。(六贼兵息三尸不焚)以悲哀泣之。(心死神存)战胜以丧礼处之。(孤光独照)
【此章用淳不用强。用和不用刚。用气不用意。有意为强兵故不祥。佳兵者凶。善用者吉。善用者静后用之。不善用者。开首用之。物或恶之而不致。故有道者不先动是不处。是以修道君子处其静而贵左。处其动而贵右。先意故不祥。不详亦有气至。乃勉强采来榖气。谓之不祥之气。非修道之君子。静极而动的气。不得已而开导。初进之人取后天而得效也。只快于一时。久则必败。能恬淡清静之功。谓之虚无至道。茍有微意而不美而美之者。入一境杀一境。得一理忘一理。不杀不忘谓之佳兵。静中动者。副将军之谓。居左而不凶。乃无意焉。动中动者正将军之谓。居其右而不结。用意取也。惟精惟一。清虚而得天机谓之性。厥终厥始。有动而得地机谓之命。性定命生。从此而生泣。知命方知修难。因其有断杀之志。故一战得胜。言其心切意。专也。茍有二念则不得。是以丧礼教之不有杀人心。不可以入道。不有铁石心。不可以求真。言其可教则教。不可则止。
居贵左兮兵贵右。非人此道莫轻授。有时恬淡乐无为。上天之载无声臭。】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应化无方)朴虽小。(至微)天下不敢臣。(道为万化之君)侯王若能守。(抱一)万物将自宾。(宾服从德)天地相合。(乾坤交感罢)以降甘露。(一点落黄庭)人莫之令而自均。(一气和太和)始制有名。(立法制度)名亦既有。(因器制名)夫亦将知止。(淡然自足)知止所以不殆。(知止而后有定)譬道之在天下。(心之在我)犹川谷之于江海。(在止于善)
【此章乃无人我自得之意。道以混沌无名常住真静。与太虚同体。不言不动为之道常。无名朴者性也。大而通彻天地。细而入于微尘。虽小天下不敢臣。臣者气也。性定气凝谓之不敢臣。侯王心也。心空神灵。若果能守此。万物将自宾服。万物诸经脉络是也。总归大窍一片光明。天地自然。下升上降相合为一。甘露本二气。而生混合于中。到此光景人莫之令灵。中微意至混沌时。有人不知其人。而自然定均。均时始制。有名定而后能虑是也。名既有之。不要妄贪。夫亦将知止。知止则不随物迁。淡然自足。危殆安得而生。然道虽无名。远譬诸物。不若近取诸身。川谷即人泥丸宫。大渊池津液之山源也。江海即人之气海。曲江也。丹家所谓炁归元海。寿无穷是已。
我相众生寿者相。权实照用一时放。不通凡圣拟议乖。大地合而甘露降。】
辩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外观其物物无其物)自知者明。(内观其心心无其物)胜人者有力。(勇敢于道而化自成)自胜者强。(真积力久)知足者富。(安贫乐道)强行者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不失其所者久。(观其所以命基愈固)死而不亡者寿。(妄灭照存)
【此章意在内省。不驰于外而守真灵。脱解无用之躯。与天地同久也。知人者明哲于外。非我之本分。自知者守己之灵。虚室生明。光灼天地。默默自得而为之明。人不可以力胜人。而以虚无至道胜人。力者内光也。自胜者中和充于天地。与太虚同体也。强者内光之充塞。含容于我。知者莹白之光芒。无处不周遍。守有于内而不妄求。谓之知足。富乃满。其体一气豁和含光于中。强行者有志。坚其心固其意。存其无守其有。以待功成也。能常真静。虚其中而不失其所。道恒而天地交泰。阴阳合抱于中。如此恒常不二。岂不能久乎。道成则躯脱。光融则性存。虽死于世而我寔不死也。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道存而性融。形亡而光结。故不亡而寿。是谓道炁常存。
智与明兮自胜强。乾坤阖辟要相当。若能守片闲田地。不是寻常寿命长。】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充满八极)其可左右。(取之逢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大道无生不免于生)功成不名有。(实无所得皡)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能育物忘其所自)故常无欲。(常守真空)可名于小。(语小含弘)万物归焉而不知主。(人能虚心道自归之)可名为大。(何所不容)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粟中藏世界)故能成其大。(诚不可量)
【此章要归于玄窍。而不着于意。大道是虚无微妙之道。无物不有无处不到。谓之泛兮。一静之后无有障隔。左之右之节节相通。窍窍光明。心空意无。万物无不恃之以生。镕成一片。内外光灼。虽无心于万物。万物自然生之而不辞。常无杂意可着可名者。虽道大而不见其大。入于微末而于小焉。一气镕成。万物无所不归。诸气自然合一。若无主宰而主宰存焉。此乃性中命也。大道至微。实无所大。而大存焉。是以圣人修道。闇而不彰。隐而不见。道虽大而始终不为其大。故默默以合阴阳。而入于渺渺之天。恍惚之间故能成其大。
大名泛兮不可名。可名非道碍尘生。平时不向西江望。踏破芒鞋未得行。】
仁德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允执常静天地悉归)往而不害。(道无鬼神独往独来)安平泰。(心安性平性平神泰)乐与饵。(从心不踰矩)过客止。(邪念自絶)道之出口。(淡而有味)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视之不足见。(道无形)听之不足闻。(道无声)用之不可既。(道无尽)
【此章教人莫执着的意思。大象本于形。无形则空。忘形合虚。四大皆为一窍。使我之神清虚而合至道。任其往来而不害。身为天下。是普天之下任日月照临。乾坤混沌。空形絶欲。不知有人亦不知有我。故往往而不害。不害。安于神和其气。交泰于性命。皆归于虚。虚中生有。乐与饵是先天之真炁。聚而成乐。凝而为饵。如过客之往来。无定止之地。任其周旋。待经络灵通而合一。如是为丹。无可以言道。道之出言。其无味而自知其味。无可以耳听。不闻之中而自闻。无可以目视。不见之中而自见。无可以着用。不用之中而自用。总言道理精粹。无不贯通成天地之大窍。而含容乎至道。皆一共气耳。出口淡于其无味。
能者用之不可既。逢人好话说三分。过客欣闻乐与饵。】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一合一辟)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一动一静)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若存若忘)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舍用得宜)是谓微明。(几微先兆)柔胜刚。弱胜强。(柔弱常和用刚必败)鱼不可脱于渊。(心不离乎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可与立不可与权)
【此章发明圣人制心驭情之法。阴鼎阳炉刚火柔用。将欲二字。是静时未得先天之初。欲深息聚气时。含太和翕聚也。张大也。开扩也。心体不先开扩致广大。则不能翕而尽精微。此所以欲翕先张也。弱之挫其锐也。强之鼓舞其精神使不倦也。工夫必先有作有为。方能造到专气致柔。此所以欲弱而先强也。废是废其耳目。堕肢体黜聪明也。兴是兴其师旅。出我之阳神战退羣阴。而后百念消融。则欲废而安。得不先兴乎。夺是夺造物之权。盗天地之气。与是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所谓有人要识长生诀。先须搜寻造化根是也。则欲夺而安得不先与乎。其理甚明而其机极微。此之谓微明。夫人神致柔也。神能入金石而无碍。入水火而不溺不焚。天下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故曰柔弱胜刚强。人范围于阴阳之内。犹鱼之在渊而不可脱渊。国之自操其利器。而不可示人以利器也。圣人跳出阴阳之外。如龙之跃渊。变化而不测也。宇宙在我手。万化生乎身。敢有贪于天功以为己力者。无有哉。
利器如何可示人。不妨猛勇奋精神。叅玄叅道彻明处。立见金刚不坏身。】
为政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无为为道妙)而无不为。(有作是根基)侯王若能守之。(心主于道)万物将自化。(万化自然)化而欲作。(一念欲起)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要知真一处当使六用废)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我好静而民自正)不欲以静。(知者不敢为)天下将自正。(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言从无而有。有得还丹。丹成光生。以静而进。从有而守。不欲之谓也。大道以混元为体。无名为用。道常无为。虚名是道。不动不生。是无名真心。见是王侯。诸经络是万物。经络诸气会合于中。是自化真心。了了不动不生。听其自然。是镇之入于虚静之湛寂。是无名之朴。亦是不欲。形乃天下也。虚中有物。物化而空。谓之自正。外无其形。内无其心。欲断意絶。窈窈冥冥。入于慧光之中。充塞乎天地。成一片光华。性中得命。命合性空。纔教做天下将自正。大道归于无名。返于混沌。入于无极。而合太清。此章之谓也。
朝朝只念观世音。识得观音便踵音。若也始终无悔吝。这回方是道人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得其乐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