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陈嘉庚相夫教子的意思中第五段中花横线的意思

余映潮·怎样学语文(二)(3)
五、现代文阅读应试
1. 记叙文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记叙文阅读题是所有的文体阅读题中使用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其考点主要包括:
重在对记叙文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常用的考查角度有:
第一,文体表达的理解。如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中心与详略、结构方式、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第二,文句的理解和品味。如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等。
第三,对文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如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第四,文意的理解与分析。如整体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等。
重视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表达。主要的出题角度有: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对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评说,对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道理进行理解,对文中事件的发展趋向进行补说,对文中疑难之处进行辨析,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文章的美点进行赏析等。
(2)试题示例
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1.从全文的内容看,这篇文章的标题用得好,它好在:&&&&&&&&&&&&&&&&&&&&&&&&&&&&&&&&&&&&&&&&
2.从全文的内容看,&&&&&&&&&&&&&&&&&&&&&&&&&&&&&&&&&&&&&&&&&&
是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
3.全文结构清晰,表现在:&&&&&&&&&&&&&&&&&&&&&&&&&&&&&&&&&&&&&&&&&&&&&&&&&&&&&&&&&&&&&&&&&&&&&
4.开头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5.文章内容详略得当,&&&&&&&&&&&&&&&&&&&&&&
写得详,&&&&&&&&&&&&&&&&&&&
6.文章如果没有第五段也说得过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段呢?
&&&&&&&&&&&&&&&&&&&&&&&&&&&&&&&&&&&&&&&&&&&&&&&&&&&&&&&&&&&&&&&&&&&&&&&&&&&&&&&&&&&&&&&&&&&&
7.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1)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
&&&&&&&&&&&&&&&&&&&&&&&&&&&&&&&&&&&&&&&&&&&&&&&&&&&&&&&&&&&&&&&&&&&&&&&&&&&&&&&&&&&&&&&&&&&&&
(2)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
&&&&&&&&&&&&&&&&&&&&&&&&&&&&&&&&&&&&&&&&&&&&&&&&&&&&&&&&&&&&&&&&&&&&&&&&&&&&&&&&&&&&&&&&&&&&&
8.说说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
9.说明这篇短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
10.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
&&&&&&&&&&&&&&&&&&&&&&&&&&&&&&&&
&&&&&&&&&&&&&&&&&&&&&&&&&&&&&&&&&&&&&&&&&&&&&&&&&&&&&&&&&&&&
(3)答题指导
题1实际上是要求结合全文内容品析文章标题的表达作用。这个标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评赞,也表现了“我”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对生活的感悟。
题2要求我们理解到这个故事始终是围绕着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进行的。
题3既是考查文章结构分析,又是考查对文章几部分内容的概括:议论开头,抒情和议论结尾,中间是叙事。
题4考查对文章关键句、重点句的理解。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概说了记叙的内容,突现了文章主题,也表现了作者从父亲那里受到的教育。
题5比较好理解,父亲给邻居大哥送衣服及为此引起的波澜是详写,父亲买衣服的过程是略写。
题6考查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这一段写家境不宽裕,写住家偏远,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再要买到相同的衣服是极难的,然而父亲竟然买到了,这一段就起了衬托作用。
题7考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的理解,第(1)句,从“毫不犹豫”可以看出父亲对邻居大哥的热心关照;第(2)句,从地名的罗列可以看出父亲为买衣不辞劳苦地跑了许多地方。
题8考查对段的含义的理解,“我”深深感受到父亲的爱意,父亲的优秀品质让“我”永记心间。
题9要求辨析表达方式,文中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方式。题#$要求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父亲在外面是一个关心别人的热心人,在家中是一个信守诺言、关爱孩子的好长辈。
2. 说明文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说明文阅读题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其答题的难度稍小一些——没有关于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没有关于文章的隐含意义的理解,没有诸如人物性格分析、文章背景分析等等内容。其考点主要有:①说明的方法;②说明的顺序;③说明对象的特征;④文章或段落中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理解;⑤段落的结构特点或层次特点;⑥词或句子的含义;⑦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⑧语言的表达特点等等。
(2)试题示例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
)“自然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从&&&&&&&&&
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
3.试用表格显示第一段文字中打横线的内容。
4.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誉为、称为、喻为、视为”中选词归位于第二段中的括号,最符合语境的一个是:&&&&&&&&&&&&&&&&&&
&&&&&&&&&&&&&
5.人们说湿地是“自然之肾”而不说它是“自然之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个句子能基本上表现这种道理。这个句子说的是:湿地能&&&&&&&&&&&&&&&&&&&&&&&&&&&&&&&&&&&&&&&&&&&&&&&&&&&&&&
6.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说”部分的层次与内容,应抓住的两个关键语句是:&&&&&&&&&&&&&&
7.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横线上应填进的内容是:&&&&&&&&&&&&&&&&&&&&&&&&&&&&&&
8.第三段文字在数字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说明。
(3)答题指导
全文共设8个题,第1、2、6、7、8是常见的考点,考生若有相应的文体知识及文体阅读技能就可答题。第3题要求考生将文段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第4题从语感的角度考查考生的品析能力;第5题除了考查考生的阅读推理能力外,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知识(知道“肾”的解毒功能)。此3题表现出高层次的考点,第5题最难。对这个题的答题指导,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把这个题的评分标准实录如下。这个题目共设考分16分,评分标准能告诉我们怎样答题才能获得更好的分数:
1.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2分。只答了一半的给1分。若有答“文中第一句话”的,也给2分。)
2.分类别、举例子(2分。每处1分。)
3.根据答题实况评改(2分。表格能清晰准确地显示文中内容,且以“湿地的类型”做标题或总栏目的,给2分,差一点的给1分,完全不对的,不给分。)
4.誉为(2分。此题答“喻为”的,给1分,答“称为”的,给0.5分。)
5.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2分)
6.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2分。答“湿地植物”、“湿地动物”的,也给2分)
7.外部形态(2分)
8.多用约数。如2760余种,大约250种(2分。每处1分。举例可与此不同。)
3. 议论文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查:
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
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
论证结构的理解、划分;
文或段的结构分析与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
词、句含义的体味、理解。
考查的重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
试题设计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重点检测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种重点检测对议论文文体阅读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的理解。这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综合性的检测。
(2)试题示例
与穷相比较,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前两年,西安有家个体餐馆,老板余某,号称百万富翁。物质上他富起来了,精神上却腐下去了。他和儿子吸毒成瘾,家业很快地败落。这种现象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1923年,在美国的芝加哥,聚集着一批超级大亨。那里有最大的钢铁公司、公用公司以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经理,有最大的小麦投机商和其他生意投机商,以及大银行家。这些大亨们所拥有的财产,比当时美国国库的财富还多。可是事隔23年,穷困潦倒者有之,流落他乡者有之,破产而客死异国者有之,犯罪入狱者有之。这些人的结局在于他们在学会赚钱的同时,没有学会怎么生活。
对待财富,孟老夫子有个主张,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淫”。淫者,乱也。意在提醒人们,勿因富贵而乱其心志,搅乱人生。比孟子晚两千多年的萧伯纳说得更加彻底。他声言:“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信念的阔佬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占有”,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富”且益“坚”的节操。爱国华侨陈嘉庚,拥有黄金百万两,可他热爱祖国的信念,比他巨额的黄金更加闪光。他一生中给祖国作了重大贡献,而自身却清廉以守,连一件背心、一顶蚊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号称台湾“塑胶大王”的王永庆先生,不仅以高超的本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而且以高洁的信念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他家财亿元,却不骄纵子女,总是要求子女在艰苦的磨炼中,奋发向上。在子女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意让他们脱离家庭的庇护,到国外学习,并在经济上严加控制,责令他们对每一项花销都要详细记账,让孩子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由此观之,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决不能单凭他拥有财富的多少,主要还得看他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能否在精神上坚定地保持同步的富裕。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1.本文的论题是:&&&&&&&&&&&&&&&&&&&&&&&&&&&&&&&&&&&&&&&&&&&&&&&&&&&&&&&&&&&&&&&&&&&&&&&&
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3.文中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4.第二段中“扣题”的句子是:&&&&&&&&&&&&&&&&&&&&&&&&&&&&&&&&&&&&&&&&&&&&&&&&&&&&&&&&
5.文中第一段与第二段相比,在举例上的区别是:&&&&&&&&&&&&&&&&&&&&&&&&&&&&&&&&&&&&&&&&
6.本文的结论是:&&&&&&&&&&&&&&&&&&&&&&&&&&&&&&&&&&&&&&&&&&&&&&&&&&&&&&&&&&&&&&&&&&&&&&&&
(3)答题指导
第1题考查对全文的整体理解。文章标题亮出了鲜明的话题“富且益坚”。这句话位居文首,且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这就是全文的论题。
第2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识,从全文看既有事例论证,也有事理论证。
第3题,考查对段落的整体理解,这种理解直接切入到对段落的中心句的理解。一般来说,议论段的中心句往往是首句,根据全段的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就是段中第一句话——“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
第4题既考查对段中重点内容的整体理解,又考查对全文写作思路的理解,“扣题”,就是紧扣文题,段中紧扣文题“富则益坚”的句子是什么呢?那就是“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占有’,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富’且益‘坚’的节操”。
第5题从比较的角度、从论证知识的角度将“事例论证”的考查细节化:第一段是从反面举例,第二段是从正面举例。
第6题再从整体出发考查对全文的理解,看得出文章思路的人肯定在最后一段中找到答案“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4. 散文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近年来对散文的阅读考查比较时新。
散文的阅读答题不同于我们平时对散文的赏析性阅读。阅读与答题的线条要更加细密一些,思维的触觉要进入到文中的各个角落。如很多的考点所涉及的:①词的含义;②字词的表达作用;③字词的情感色彩;④字词的准确运用;⑤修辞手法的运用;⑥写景方法的运用;⑦抒情方式的运用;⑧作者的表达艺术等等,几乎都是细节化的问题。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思路与记叙文相近,但散文阅读题解答又有其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我们必须具有关于散文文体和写作的各种基本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文题中所出现的“术语”,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等。
(2)试题示例
最美的书桌
在一间青砖青瓦房子里,有几张普通的旧书桌。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
与其他几张书桌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方形的,以木榫连接部件,已失去了光泽,呈现暗红色或者紫黑色。桌面看上去平滑,但不能反光;桌子也没有抽屉,书只能放在桌面上;没有古典的雕刻,因而称不上精致,它只能称得上朴素。
然而,它却是世上最美的书桌——站在这张书桌前,你会看到那个少年。
他是英俊的,穿着粗布长衫,或者别的什么很朴素的衣服,眼睛是明亮的,闪射着光芒。
有一天,他的目光越过桌上的四书五经,越过其他站着回答同样问题的同学——肯定,也越过了那位老师。
他用少年稚气而坚定的声音答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声音如雷鸣。
后来,这个少年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的声音就留在了这张桌子里,桌子幸运地拥有永久的生命。来到了这张桌子前的人都能听到这声音,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它是如此巨大,在整个房间里轰鸣,并直射向屋外四周。
1.这篇文章抒写的事物是&&&
&&&&&&&&&&&&&&&&&&&&
,表现的人物是&&&
2.文中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简洁地说就是——由& &&&&&&
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
,由此线索可知文章运用了&&
&&&&&&&&&&&&&&
4.文中“目光”指的是&&
&,三个“越过”表现的是& &&&&&&&&&&&&&&&&&&&&&&&&&
5.文中“听到这声音”的含义是&&&&&&&&&&&&&&
,“看到他的身影”的含义是&&&&&&&&&&&&&&&&
6.“几十年来,这声音一直响着”的含义是&&&&&&&&&&&&&&&&&&&&&&&&&&&&&&&&&&&&&&&&&&&&&&&&&&&&&&&
7.从文章取材立意的关键内容看,作者之所以赞美那朴素的书桌是“世上最美的书桌”,是因为&&&&&&&&&&&&&&&&&&&&&&&&&&&&&&&&&
&&&&&&&&&&&&&&&&&&&&&&&&&&&
8.自选内容和角度,对这篇文章写几句评析的话。
(3)答题指导
题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抒写的事物是一张旧书桌,从文中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看,人物是少年周恩来。
题2考查对全文构思的理解,它是由物写到人。
题3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作者以“书桌”为线索,运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写人的写法。
题4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揣摩。少年“目光”深远,这里指的是少年周恩来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越过”表现他对国家的责任感超乎寻常。
题5考查对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指的是人们能感受到周恩来少年时的志向,联想到他的伟大形象。
题6也是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指的是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一直给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题7考查对文中关键内容的理解,书桌之所以“最美”,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题8是考查个性化的表达,可从文章构思、立意、词句运用等方面选其一点进行答题。
5. 小说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小说阅读题主要有如下一些考点:①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②对故事情节的分析理解;③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④对各类描写方法和描写内容的品评;⑤对文中佳词美句的品味;⑥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赏析;⑦对全文或全段内容的把握等等。
小说阅读就应试的基础之一是对小说知识的了解。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小说,小说的类型,小说的要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情节的构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2) 试题示例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1.这篇小说设置的典型环境是:&&&&&&&&&&&&&&&&&&&&&&&&&&&&&&&&&&&&&&&&&&&&&&&&&&&&&&&&&&&&&&&&
2.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
3.文中与结尾处点出的“儿子”相照应的地方是:&&&&&&&&&&&&&&&&&&&&&&&&&&&&&&&&&&&&&&&&&&&
4.文中最悲壮的情节是:&&&&&&&&&&&&&&&&&&&&&&&&&&&&&&&&&&&&&&&&&&&&&&&&&&&&&&&&&&&&&&&&&&&&&&
5.你认为文中最震撼人心之处是:&&&&&&&&&&&&&&&&&&&&&&&&&&&&&&&&&&&&&&&&&&&&&&&&&&&&&&&&&&&&&&
6.文中的“水”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它们写在下面:&&&&&&&&&&&&&&&&&&&&&&&&&&&&&&&
7.你认为这篇小说构思的最妙之处在哪里?&&&&&&&&&&&&&&&&&&&&&&&&&&&&&&&&&&&&&&&&&&&&&&&&&&&&&&
(3)答题指导
题1考查对小说中环境设置的理解,本文在山洪暴发、人们只有惟一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桥这样的环境中表现人物。
题2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理解,很明显,文中表现的是一位年老的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形象。
题3考查对文中妙笔的理解——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只有对自己的儿子,他才可以这样说。
题4所问,是“小伙子被吞没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老汉的情节。
题5所指,是文章的结尾:老太太祭奠的是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题6考查根据语言标志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文中“踩进水里”、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没腿深的水”、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白茫茫的世界”就明显地表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题7考查对小说的欣赏能力,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但“最妙”之处在小说的结尾处点出老汉与小伙子是一家人。
6. 现代诗歌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现代诗歌阅读题在中考、高考中有增强趋势,其阅读材料有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常见的考点有:①整体理解一首诗的内容、结构;②品味一首诗的形象、情感、意蕴,手法;③品味一组句子或一节诗的内容、手法、情感、意境;④品味诗句的句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⑤品味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⑥诗歌的朗读;⑦两首诗的对比阅读欣赏,等等。换一个说法就是:诗歌的字词,诗歌的句式,诗歌的句义,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修辞,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诗歌的想像和联想,诗歌的形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境以及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等等。
(2)试题示例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是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性格的概括。
B.“盼望出发”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
C.“盼望到达”表现的是海员们到达胜利彼岸的欢乐。
D.诗的前两节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全诗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选出对《乡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是一首自由诗,形式活泼,语言质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B.这首诗共四节,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它有形式美、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C.诗从广远的时空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样具体事物,把抽象的藏在心中的感情具体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这首诗写的是离开水乡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思念之情,既无限深沉,又无限强烈。
(3)答题指导
例一共4个选项。A项考查对诗的整体理解,考查对诗的表达作用的理解。B项、C项考查对诗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D项考查对诗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将选项与诗对照来看,可发现D项中“全诗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的说法有误,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并没有运用“象征”,全诗结构呈“分—总”式,作者用形象、凝练的面画含蓄地表达出海员旷达的胸襟及豪迈的性格的概括。解答D项这样的题,必须调动知识积累,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
例二共4个选项,所有选项都是从诗的整体的角度进行考查。A项从体裁、形式、风格方面考查,B项从全诗的结构、手法方面考查,C项从内容、形象、手法方面考查,D项从情感、背景方面进行考查。从阅读的直觉看,D项中“这首诗写的是离开水乡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的思乡之情”的表述不当。这种表述好像是对的,然而并不准确,作者离开家乡到台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与散文相比,诗歌更富于情感,更讲究语言的锤炼,阅读诗歌,就更加需要体味意境,体会情味。但诗歌阅读题与阅读诗歌不同,诗歌阅读题要求把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化为书面的答案,因此,答题之前要读好材料、了解题型。读材料时要注意考虑考点,了解题型时要迅速分析题目中的“细节”,具体答题时要注意突破难点。要调动知识积累,结合诗文的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简洁的回答。
六、文言文阅读应试
1.古代诗词赏析应试指导
(1) 考点概说
文言诗词赏析,是文学作品欣赏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点主要有:①诗歌的体裁特点,如诗、词、曲的不同特点,律诗、绝句的字数、句数、押韵等基本规则;②诗歌的大意及主题,如主旨句、关键句的把握,写作意图的揣摩等;③诗歌的表达特点,如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实写和虚写、写动和写静、抒情诗的感情表达、叙事诗的情节描述、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词义句义的理解、奇字妙词的赏析等;⑤诗歌的朗读要领,如朗读节奏、重音、韵脚延长音等。
(2)试题示例
1.选出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理解有误的一项(&&&&&&&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这首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是写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梦境。
B.诗的“诗眼”是“思”。诗人日夜思念着抗击敌人,收复失地,所以他并“不自哀”。
C.“僵卧孤村”的老翁连做梦也在“骑铁马,跨冰河”,可见其爱国之情是何等强烈。
D.“风吹雨”既写了眼前的现实生活,也象征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处境和命运。
2.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理解有误的一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点题,交代作者奉命轻车出使,慰问国防前线的守边将士。
B.颔联以蓬、雁自比,生动地写出了前往边塞的辽远行程。
C.颈联是千古名句,写进入后看到塞外奇特壮美的景象。
D.尾联写途中所闻,流露出作者对边塞将领的同情与自己官场失意的心情。
3.选出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A.第一句中的“常记”明确表明是在追述往事,“沉醉”透出作者心底的欢愉。
B.第二句中的“兴尽”、“误入”进一步表明兴致之高,更显示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C.第三句中的荷塘、小舟、鸥鹭,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美妙意境。
D.这首词描叙了春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
4.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前三句写了九种各具特征的事物,一词写一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B.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
C.景物的描写,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正面有侧面,笔法细腻。
D.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5.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答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写的是&&&&&&&&&&&&&&&&&&&&&&&&&&&&&&&&&&&&&&&&&&&&&&&&&&&&&&&&&&&&&&&&&&&&&&&&
②词的下片写的是&&&&&&&&&&&&&&&&&&&&&&&&&&&&&&&&&&&&&&&&&&&&&&&&&&&&&&&&&&&&&&&&&&&&&&&&
③词的上片问&&
&&&&&&&&&&&&&
&,下片问&&&&&&&&&
,归根结底问的是&&&&&&&&&&&&&&&&&&&&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是&&&&&&&&&&&&&&&&&&&&&&&&&&&&&&&&&&&&&&&&&&&&&&&&
(3)答题指导
第1题的阅读材料是绝句,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中,A项的理解不正确,因为写梦境的只有一句。
第2题阅读材料是律诗,主要考查对诗句的意思及表达意图的理解。将选项与诗句对应起来看,D项的说法有误,诗中尾联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边塞将领的同情与自己官场失意的心情”,作者所写,是在路途中就听到胜利的喜讯,这喜讯表现了大唐国力的强大。
第3题的阅读材料是“词”,主要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从“藕花”一词,可以判断D项中“春日”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藕花”开放在夏季。
第4题的阅读材料是小令,主要考查对诗句的表达手法的理解。将选项与诗句对应起来看,可以看出“有虚有实,有正面有侧面”的说法是有误的,因为文中10种景物的罗列,都是从“正面”进行的。
第5题的阅读材料是内容长含义深的“词”,其题型是简答题,主要考查对全词内容的理解,这是层次最浅的考查内容。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主要写的是“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都是在对“人生”发问。词的最后两个句子的含义是,只希望人人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2.篇段阅读应试指导
(1)考点概说
文言文篇段阅读测试的考点,主要依靠文言课文的阅读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来体现。其重要内容有: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词语的辨析;④文言句义特别是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⑤文言段意的理解;⑥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⑦品味字词句表达的妙处及表达效果;⑧文言精段的文学赏析;⑨文言课文的朗读;⑩文言段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等等。
(2)试题示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于南阳
D.咨(询问)臣以当世之事
2.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恢宏志士之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3.选出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先帝创业未半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1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1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2段文字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选出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感极而悲者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其:其喜洋洋者矣&&&&
其一贫,其一富
C.以:不以物喜&&&&&&&&&&&&&
而吾以捕蛇独存
D.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
2.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一阴一晴;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3.选出举例不当的一项(&&&&&&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为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高度凝练而又描写细腻,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就是。
4.选出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前句写芳草新鲜美好,后句写落花繁多交杂。)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前句写莲香益于远播,后句写莲形细高挺拔。)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树林茂密成阴,后句写鸟儿到处鸣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其:苦其心志&&&
&&&&&&&&&&&&&
C.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选出解释无误的一项(&&&&&&
A.行拂乱其所为: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B.所以动心忍性:因此使他的心惊动,使他坚定起来
C.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法度,没有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4.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全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第二段论说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难困苦的磨砺。
C.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D.全文采用了作比喻、讲道理的证论方法。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核舟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峨&&&&&&&&&&&
(2)髯&&&&&&&&&&&
(3)袒&&&&&&&&&&&
(4)诎&&&&&&&&&&&
2.选出加点词是同义词的一项(&&&&
A.鲁直左手执卷末&&&&&&
东坡右手执卷端
B.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
C.其两膝相比者&&&&&&&&&&&&&
左臂挂念珠倚之
D.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3.翻译下面语句。
(1)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文中写苏东坡人物外形特征的内容是:&&&&&&&&&&&&&&&&&&&&&&&&&&&&&&&&&&&&&&&&&&&&&&&&&
(2)文中表现东坡、鲁直亲密切磋的内容是:&&&&&&&&&&&&&&&&&&&&&&&&&&&&&&&&&&&&&&&&&&&
5.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段中首句用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人物及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B.段中对佛印的描写,表现了他的超脱尘世之情,也表现了船头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
C.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了雕刻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D.全段文字简练生动,层次清晰,全段中的四个层次彼此并列,每一层都有自己说明的重点。
(3)答题指导
例一为叙述性阅读材料。题1考查对实词词义的理解,C项中的“弯着腰”似对而误。题2考查对虚词词义与用法的理解,符合题干“相同”二字的,只有A项。题3从双音节词的角度、从古今词义差别的角度进行考查,四个选项之中只有B项中的“创业”古今词义相同。题4从综合理解的角度设题,C项明显有误。
例二为描写性阅读材料。题1考查对虚词词义与用法的理解,只有C项中的两个“以”的词义与用法是相同的。题2主要考查对众多词义的理解,A项中的“郁郁”词义解说有误,所以A项有误。题3主要从写法方面进行考查,答题时要注意“举例不当”四个字,注重对“例子”的辨析,可发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不能对仗,所以B项有误。题4内容高雅,从句子赏析的角度设题,要注意对括号内的解说进行细细的阅读,可从C项中的“益于远播”看出C项对“益”的理解有误。
例三为议论性阅读材料。题1考查对虚词词义的理解,B项中的两个“其”词义相同。题2考查对实词词义的理解,B项中的两个“间”词义相同。题3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四个选项之中只有D项的解释无误。题4的四个选项全与“论证”知识有关,通过对照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采用作比喻的证论方法,D项有误。
例四为说明性阅读材料,题型也有所变化。题1为简答题,四个词的意思分别为“高”、胡须”、“露出”、同‘屈’”。题2同时考查对实词与虚词词义的理解,B项中的“如”与“类”含义不同,不为同义词。题3为翻译题,答案分别为“(他那)神态与苏、黄两人不相关联”、“他们另外两只膝盖靠在一起,隐藏在画幅下面的衣服折纹中”。题4为填写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答案分别为“峨冠而多髯”、“共阅手卷,抚鲁直背,如有所语”。题5从综合阅读的角度设题,难度较大,要一项一项进行对照分析,最后可知这一段的结构为总分式,而不是D项所说“四个层次彼此并列”。
从上述四个例题可以看出:
第一,文言文阅读题的题型比较简单。一个文段或一篇短文的阅读题,或由选择题构成,或由简答填写题构成,或是此二者的综合。
第二,文言文阅读题在材料的组合上有比较鲜明的特点:
(1)内容具有板块性。如词义理解的板块,如辨析古今词义的板块等,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检测角度。
(2)组材具有牵引性。如分别以虚词“以”和“于”为知识点,牵引出其他课文中的例句,以较大的覆盖面对考生进行检测。
(3)内容具有层进性。一般都注意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答题上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质量的关键是日常学习和考前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字词,增强语感,品味语气语调,体味层次结构。答题过程中,则要调动知识积累,认真地比较、辨析、判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夫教子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