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微生物是什么的目的是什么?用稀释分离法,怎样保证准确并防止污染?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试题及解析
学段:高中
学科:生物
浏览:1138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点击隐藏试题答案:
点击隐藏答案解析:
 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以及对微生物计数;接种时要连续划线,这样可以获得单个菌落;大白菜腌制过程中开始时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腌制天后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找老师要答案
考拉金牌语文教师
考拉金牌数学教师
考拉金牌英语教师
大家都在看
热门知识点 & & &&
请选择你的理由
答案不给力
关注考拉官方微信由于微生物个体极小,个体重量、体积的变化. 不易观察,只有群体生长才有意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丁香客App是丁香园社区的官方应用,聚合了丁香园论坛和丁香客的精彩内容。医生可通过丁香客App浏览论坛,也可以在这个医生群集的关系网络中分享和互动,建立更广泛的学术圈子。
扫描二维码下载
今日:24 | 主题:143427 | & 收藏本版
每发1个新帖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求助】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
【求助】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
分享到哪里?
这个帖子发布于7年零340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高手指点!
Kochfan edited on
回复:【求助】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
分享到哪里?
要看你的标本是什么,标本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回复:【求助】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
分享到哪里?
我以植物病原菌为例来说明。植物病原菌的分离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在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以及病原细菌的分离都可用稀释分离法。第一种方法:组织分离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培养皿准备:取灭菌培养皿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姓名。
(2)培养皿平板制备: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将熔化而冷至45W左右的马铃薯琼胶培养基一管倒入培养皿中,轻轻摇动使成平面(分离细菌时则不能加乳酸)。
(3)切取病组织小块(叶斑病类):取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新鲜病叶,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切取小块(每边长约3一5毫米)病组织数块。
(4)表面消毒;将病组织小块放入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按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移入0.1%升汞液中消毒1-3分钟,然后放火灭菌水中连续漂洗三次。也可用漂白粉精片(1-2片),研磨后加灭菌水10ml,消毒5-10分钟。果实、块茎和枝秆等组织内部的病原菌可用脱脂棉蘸70%酒精涂拭病部表面,通过火焰烧去表面酒精,重复进行2-3次,达到表面消毒。
(6)用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小块移至培养基平面上,每培养皿内可放4—5块。
(6)翻转培养皿,放入26-28t恒温箱内培养,3—4日后观察结果。
(7)用无菌操作法自培养皿中选择菌落,挑取少许菌丝及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如系玉米小斑病菌抱子,即可用接种针自菌落边缘挑取小块菌落移入斜面培养基,在26-28℃恒温箱内培养,3-4天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无杂菌生长,即得玉米小斑病菌纯菌种,可置于冰箱中保存。如有杂菌生长,需再次分离获纯培养后,方可移入斜面保存。
第二种方法:稀释分离法以棉花红腐病果为材料,按照下列步骤分离:
( 1)取灭菌培养皿三个,平放在湿纱布上,分别编号( 1、
3),并注明日期、分离材料及分离者姓名。
(2)用灭菌吸管吸取灭菌水,在每一培养皿中分别注入0.5-1.0ml灭菌水。
(3)用灭菌接种饵从棉花红腐病果上刮取病菌孢子,放入培养皿内的水滴中,配成孢子悬浮液.
(4)用接种饵蘸一饵孢子悬浮液,与第一个培养皿中的灭菌水混合,再从第一个培养皿移三饵孢子悬浮液到第二个培养皿中,混合后再移三饵孢子悬浮液到第三个培养皿中每次移菌前,接种饵均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
(5)将三管熔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培养基,分别倒在三个培养皿中,摇动使培养基与稀释的菌液充分混匀,平置冷却凝固。
( 6)将培养皿翻转后放人恒温箱(26-28 C)中培养, 3一4天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7)获纯培养后,从菌落边缘挑取菌丝块移入斜面培养3一4天后,放入冰箱保存。
要获得纯净培养,一般需经3次稀释分离(重复3次),当培养物高度一致时才能作为纯培养的菌种保存。以上这些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zlyang edited on
回复:【求助】病原细菌分离的一般步骤
分享到哪里?
(一)病原真菌的分离  1.组织分离法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取灭菌培养皿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用玻璃铅笔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的姓名。  提示: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工作前最好将所需的物品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工作中临时去取容易带来杂菌;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工作中,特别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可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将融化而冷至60C左右的PDA培养基倒人培养皿中,每皿倒10--15ml,轻轻摇动使之成平面。凝固后即成平板培养基。  提示:加入25%乳酸1~2滴,可基本保证平板上不出现污染细菌苗落。除乳酸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生长,也是常用的方法。加青霉素(2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多黏霉素B(5.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链霉素(40μg/ml)或氯霉素(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除了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灭菌后并冷却到45C左右(以手背触三角瓶感到烫,但尚可以忍耐为宜)’时加入。倒平板过程中只要遵循“稳、轻、快”要领,不必在火焰上方,一般很少污染。  (3)取真菌叶斑病的新鲜病叶(或其他分离材料),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海边长3--4mm)病组织数块。  提示: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入的机会。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4)将病组织放人70%酒精中浸3—5s后,按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移人0.1%升汞液中分别表面消毒0.5、1、2、3、5rain(也可使用其他表面消毒剂),如植物组织柔嫩,则表面消毒时间宜短;反之则可长些。然后放入灭菌水中连续漂洗三次,除去残留的消毒剂。  提示:先用70%的酒精浸2、3s是为了消除寄主表面的气泡,减少表面张力,70%的酒精亦用于表面消毒,处理的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lmin)。升汞溶液消毒的时间因材料而异,可自30s至30min不等,一般情况下,需时间3,5min。  (5)用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移至平板培养基上,每皿内放4--6块。  提示:在将病组织小块移放到平板表面之前,应将其在无菌吸水纸上吸去多余的水,以大大减少病组织附近出现细菌污染。  将培养皿倒置放人2512左右恒温箱内培养。一般3—4d后观察待分离菌生长结果。  (7)若病组织小块上均长出较为一致的菌落,则多半为要分离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铲)自菌落边缘挑取小块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在25℃左右恒温箱内培养,数日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无杂菌生长,即得该分离病菌纯菌种,便可置于冰箱中保存。  提示:除根据菌落的一致性初步确定长出的菌落是否目标菌外,还要在显微镜下检查,进一步确定。如果是对未知病原菌的组织分离,则要将长出的蕾落分别转出,通过进一步的接种实验明确哪一种为其病原菌。在组织分离工作中,如果植物材料体积较大且较软(如患灰霉病的番茄果实),在分离过程中可直接挖取内部患病组织移人平板培养基上,完成分离工作。  2.稀释分离法  (1)取灭菌培养皿三个,平放在湿纱布上,编号,并注明日期、分离材料及分离人姓名。  (2)用灭菌吸管吸取灭菌水,在每一皿中分别注入0.5~1.0ml。  (3)用移植环蘸一滴孢子悬浮液,与第一个培养皿中的灭菌水混合,再从第一个培养皿移三环到第二个培养皿中,混合后再移三环到第三个培养皿中。  (4)将熔化开冷却到45~50C的培养基,分别倒在三个培养皿中(为防止细菌污染,也可以向每个培养皿中事先加入1-2滴25%乳酸),摇匀,凝固,要使培养基与稀释的菌液充分混匀。  提示:倒平板时的培养基温度一定要掌握好,过热易将病原菌烫死而使分离失败,过冷则倒入培养皿中后难以形成平板,而成为起伏不平的表面,不利于分离。为大体估计培养基温度,可将盛培养基的器皿靠在人手背上,如果手背感到烫但尚可以忍耐,则大体为45~50C。  (5)将培养皿翻转后置恒温箱(2513)中培养,数日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挑菌。将培养后长出较为整齐一致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置25℃左右培养。待菌长出后,检查菌是否单纯,若有其他菌混杂,就要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株培养。  (二)病原细菌的分离  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以稀释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为最常用。在进行分离之前,首先应对病组织材料进行细菌学初步诊断,即经过镜检确认有喷菌现象以后,才对该病组织作分离工作。稀释分离法是最经典的标准分离法,方法同上述真菌分离。  除去上述稀释分离法以外,较为方便的是划线分离法:  (1)预先把熔化好的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在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后,翻转放在30C恒温箱中2—4h,使表面无水滴凝结。也可凝成平板后直接使用。  (2)将病组织先用0.1%升汞表面消毒0.5--2min,再用无菌水换洗3次后,放在灭菌培养皿中的灭菌水中,用灭菌玻棒研碎,并让组织碎块在水中浸泡20—60min,让细菌释放到灭菌水中。  (3)用灭菌的接种铒(接种环)蘸取浸泡液在干燥的培养基平板表面划线,尽量不要把平板表面划破。划过第一批线后的接种环应放在火焰上烧灼.冷却后直接在第一批划线的末端向另一方向划线。灭菌后再划第三次线。  提示:划过第一批线后接种铒放在火焰上烧过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这样做可以使第一批线和第二批线上的细菌数量相差很大。  (4)用玻璃铅笔在培养皿上写上分离材料、日期和分离者姓名后,翻转培养皿,放在26~28C恒温箱中培养。1—3d后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在哪些地方有单菌落生长出来?其中的优势单菌落应为待分离菌形成的。  (5)仔细挑取病原菌的单菌落,并移植到斜面培养基上。同时,再把单菌落用灭菌水稀释成悬浮液作第二次划线分离,经培养后出现的菌落在形态特征都趋于一致,并与典型描述的特征相一致时,即表明已获得纯培养。最好要经过连续三次单菌落的分离,才能确保纯化。
关于丁香园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当前位置:&&&&&& > 信息
稀释分离法-微生物
13:52 来源:&    【
】【】【】
  通过不断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板与温度适合溶化了的琼脂培养基混合,这样分散的细菌被固定在原处而形成单菌落。
  (1)将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用无菌水制作菌悬液。
  (2)取若干支无菌试管,每支内盛9ml无菌水。
  (3)吸取1ml制备好的菌悬液,置于第一支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内,这样就稀释了10倍,也就是10-2。
  (4)从第一支试管内(10-2)吸取1ml注入第二支含有无菌水的试管内,这样就稀释了100倍,也就是10-2。
  (5)用同样方法操作,直至稀释至10-5-10-6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分别精确吸取10-5-10-6各稀释度菌液0.2ml加入编好号的空无菌平皿中,同一稀释度重复做三个平皿。
  (7)将已溶化并冷却至45℃的琼脂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平皿内,轻轻旋转使培养基与菌悬液充分混匀,凝固后倒置于37℃或38℃度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和分布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基础医学理论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