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完工科硕士论文字数学位后还想到美国学习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提问者的本意是希望知道获得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头衔之后是什么感觉,但是很多人都提到了博士生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也欢迎在这个问题中谈谈博士在读的感受。
按投票排序
122 个回答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导师直接决定你读博的体验。我的同学有读了几个月导师去世的,有导师造假实验室被关闭的,有导师天天F word骂得你退学的,有让你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有让你7,8年毕不了业的。读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导师,而不是国家,学校,专业和研究方向。读博三年多,我一直庆幸自己的导师是个好人(发卡咯)。好导师两大条件:1. 有钱现在研究经费越来越难拿,每年写grant都让教授们痛不欲生。记得我一年级时去找一个助理教授,他跟我说,grant的结果星期五出来,如果中了就收你。结果我现在都四年级了,他还没申请到经费,雇了一帮本科生在那儿热火朝天地干呢。而且发不出文章还好说,拿不到经费的话,tenure一般都没戏。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助理教授的话可以这样翻译:我今天去买双色球,中了就给你开工钱。我导师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算是拿到了话语权,几年没发paper,经费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书都聘用了四个。刚去实验室,直接给我一张信用卡,实验用品随便买,2000刀以下不用汇报。而且就算没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开会2次,住的都是五星级宾馆。 我说我要修生物统计的minor,问他学费怎么办。老爷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导师没有经费方面的压力,做学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关于经费的事,我解释一下,以免误解。虽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笔交易都有秘书来找我核对,所以我并不能乱花钱。另外,一般研究生拥有实验用品采购权也很正常,况且实验室就我一个人,我不买谁买呢?另外住五星级宾馆在美国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约300到400刀一天,因为开会的地点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会场所在宾馆,这样更方便。)2. 人品好遇到极品老板真心得哭死。我一个美国同学去了一个实验室,导师天天骂她。她有时候来上课时都看得出刚哭过。最后,science文章署名的机会她都没要,直接退学了。以前有个教授跟我说他们实验室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问我去不去他那儿。我吓得默默退散了。我不是不能每周干那么长时间,激情来了,再长都行,但我不希望是别人要求的。我导师根本没时间来看我在不在实验室,所以几年来我都是来去自如,一高兴就给自己放个假。他为人也很讲究,从不对你发火或者生气。不管是我打翻了2000刀的试剂,还是弄坏了隔壁实验室的仪器,他都没说过什么。我的各种有些任性的想法(修双学位,提前毕业,实习和创业),他也都很支持。当我说我想提前毕业的时候,虽然我走了之后,实验室很可能没人接盘,他还是说: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I got your back。因此,不管我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我都知道,即使身在异国他乡,都会有个白人大爷在背后坚定地支持着。你能切实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受到了尊重, 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实验室财产的一部分。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另外, 我导师不仅从学术上指导我,更多的是做人方面的言传身教。他教会了我学术圈的社交礼仪,餐桌上的掌故规范, 得体穿衣的方法诀窍和为人处世的张弛节奏。读博几年,我真的成长许多。师父师父,也难怪师父二字中有父这个字。 --------------------------------------------------------------------------------------------------------------------------------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好导师,我的博士生活过得真是很愉快。希望几个月后,我可从下图的第四位,变成前三位中的一员。谢 邀请,么么哒。PS: 选导师,学术水平也很重要,但学术水平不高,经费也比较难拿到,因此我的标准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谢邀。我现在的状态是绞尽脑汁想把 Candidate 这个深恶痛绝的词去掉。读博士让我喜欢的地方:每天睡到自然醒我们实验室很欢乐时不时可以出去开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钱少要写论文,写完了还可能遇不到好的 Reviewer。Research 就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其他人打酱油围观。别说挖坑了,我能灌水就不错了。实验室里的意大利人太勤奋早8晚8. 每天顶着一个比五个意大利人来的晚走的早的光环特别扭关于常见的别人对女博士的态度:嫁不出去 -- 还真没人跟我这么说过。第三类人 -- 连我爸都拿这个取笑我 -_-
苦逼 -- 这个我同意。女博士的苦逼程度主要取决于是不是跟了苦逼老板。以及自己的心态。是破罐子破摔(我是破罐子)呢,还是破罐子破摔 (除了我大家都是破罐子)呢。死读书 -- 看我这没文化的样儿,就知道我不是死读书型。长得丑 -- 爹妈赐我容貌,我不给自己动刀子,所以就这样吧,丑就丑吧。女博士的段子 -- 唉,有点什么段子流行起来一开微博就会有无数人 at 你…… 比如这个 但要说玩~我每年有至少1个半月的时间在旅行。暗黑三我有3个60级的角色。Monk, DH, 女野蛮人。 但是手笨,过炼狱菠萝都是朋友带的。我多次获得黑暗料理这一人生成就。所以你看,女博士的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但读女博士真的要有一颗彪悍的心灵才行。
谢邀!!!!上知乎以来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倍感荣幸啊。其实cici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我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就分享一下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帮助吧。这篇文章是Stanford一个计算机系PhD Philip Guo写的,叫做The PhD Grind,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他读PhD的血泪史,看完之后我也非常佩服他。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中立,不像某些中途退学的PhD写的那么愤世嫉俗破口大骂PhD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血泪工厂,也不像某些天生温拿做了faculty的PhD写的经验,在文中充满了一股优越感和老子就是这么NB你们能奈我何的气质……这篇文章的地址是:读博士和上本科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评价体系变的模糊了,在以前咱们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好好上课,有一本书,书后有习题,做完了你还可以做参考书,CS的情况的话就是还有一些course project, 写一些code,但是不管如何,评价体系都非常的清晰,也有很简单的optimization method。而读PhD之后,因为你所做的东西,从理论上说叫做research,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是一个独行者,在大多数高校评价你的体系在于”你发了几篇Paper?“ 而事实上这个很难去optimize,你很难说找到一个发paper,特别是发高质量paper的捷径,哪怕你非常的努力和辛苦,可是也许方向不对,也许缺少灵感,也许运气不够,也许实力不到,总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会使得你就是没paper……此时……这个时候你身上最大的压力就是”发不出Paper怎么办?“而且你会发现你很难把这种压力跟别人去倾诉,引用The PhD Grind中的一段话:”I hardly talked to anybody during those ten solitary weeks - not even friends or family. There was no point in complaining, since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at the time. My friends who were not in Ph.D. programs thought that I was merely “in school" and taking classes like a regular student. And the few friends I had made in my department were equally depressed with their own
first-year Ph.D. struggles - most notably, the shock of being thrown head first into challenging, open-ended research problems without the power to aff ect the high-level direction of their assigned projects. Here we were, talented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voluntarily working on tasks that were both excruciatingly di fficult and seemingly pointless, all while earning one-fourth as much salary as our friends in the corporate working world."上面这一段来源于Year One: Downfall, pp. 17-18之所以很多师兄师姐会建议学弟学妹”如果不是确保自己喜欢research最好不要读PhD“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在你研究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兴趣无法支撑你继续做下去,那种压力有时确实是很大的。PhD们经常还喜欢说的一个词是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似乎拖延症也是大多数PhD的一个通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到deadline之前决不动笔,到deadline之前整个效率达到峰值,对拖延症的研究很多,提问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这样一本书"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我去年10月买了这本书拖延到今天都没打开过……每次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书就觉得,”嗯,我的病有救了……“就开心的不看了……)我读PhD最大的感觉就是锻炼了一身没心没肺的气质,总觉得天塌下来又奈何,自己如果做的开心,从早读Paper读到晚也可以,自己如果做的不开心,那就打游戏看电视吃夜宵……=______=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二年级我灌了几篇Paper之后就开始直接放羊放到最后……=_______=
在读博士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动机,并确信自己知道读博士付出与回报是值得的,并愿意承受种种付出的代价。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我读博士的动机是希望能够更 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自己的爱好:物理。而且也只有读完博士,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之后,我才能在相关的研究机构里面找到合适的职位,从事物理学研究。我也知 道,念博士的代价是让自己更晚的离开校园,收入很少,而且也缺乏结交异性的机会。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愿意承受这些代价。在你念博士之前,要想清楚 自己要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要付出什么代价。权衡之后,再做出决定。念博士,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我虽然学的是物理学,但我相信自己具备了 独立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研究的能力。未来如果工作需要或者自己感兴趣,我能很快的进入新的学科学习和研究。其次,我结识了一批学术同行,与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建立了学术联系,有了自己的圈子。最后,我靠这个文凭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个人觉得,念博士后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一份自信 ——自己能够在学术和相关领域取得成绩的自信。念博士的一些经验体会:首先,你跟谁念博士,就决定了你的学术起点。那么在报考博士之前,你就得仔细斟酌,选好导师。其次,要明白把自己训练成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者是念博士的最重要目标,因此你得不断的总结自己,不断的与导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并尝试撰写笔记以及论文。最后,帮助他人就是在提高自己。没有人无所不知,所以遇到他人在学术上的求助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疑难,你不仅能收获友谊,同时也能让自己对相关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入。现在我博士毕业快3年了,为了追求职业理想以及个人感情,换了3个工作单位,在3个城市生活过。我觉得博士头衔只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起点,是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已。几点感想:在职业发展上,千万不能因为感情而做草率的决定,很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职业路径;跟对老板,是个人职业上最大的助推力;跳槽,是涨工资的最快途径;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理想而漂泊,是不可避免的代价。
非受邀,从床上拿着iPhone爬起来列提纲怒答。我曾说过一句话:不看薪水的话,PhD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没有之一。对于开始数日子告别PhD生活的我来说,这个感触越来越深刻。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从PhD本身的工作来说,PhD是最能集中于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发现问题的过程有老板把关,把结果传达出去的过程有老板把关,你只需要认真负责解决一个没人解决过的问题就好了。这种在黑暗中摸索然后成功地第一个找到亮光的感觉实在是太有成就感了。像网上有个帖子“残暴的数学界”()里面提到的,“那些解了大猜想的人,觉得别人都是小蚂蚁了,上海南京路上男男女女整天象小蚂蚁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所有的人都是trivial的了,只有自己是世界上最硬的人,最tough的人”。虽然咱远没到“了解大猜想”,“看别人都trivial”的感觉,但是我是可以想象到这个境界的。相对来说,PhD的升级版faculty则远没有这么爽,因为从别人口袋里掏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PhD只需要讨好老板就可以了,而老板需要通过教课讨好本科生来掏他们的学费,通过起初的申请和面试和后来的各种杂事讨好同行来掏学校的钱,写各种proposal扯自己做的东西的各种“实际应用”讨好金主来拿funding。比起PhD来,faculty的工作要实际得多、复杂得多,也下作得多,所以才能挣得多。但是如果不看薪水的话,PhD的工作才是最有乐趣,最纯粹的。而跳出PhD所做的东西来看,PhD是空闲相当多的工作。如果你有什么专注的爱好的话,可以搞得非常精通。每次我看知乎上某些博士的某些方面的专业程度(就不说@金晨羽 提到的那些我不认识的nb的老外们了),都让我赞叹不已,觉得实在太tmdnb了。当然像我这样什么都喜欢的就很难有什么让人惊叹的成果,但是我读PhD的时候可以花很多的时间来阅读,不论历史地理人文,我都算是颇有些了解;然后虽然美国大农村旅行的地方没有欧洲那么多(美国走哪里都差不多~~&&~~),但是咱还算是去过好几个大洲,而且都公费呢;基本没搞过什么乐器,但是会唱,在追妹子过程中也有significant的作用;最后每周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花在足球上,平时大概五六个小时踢四五个小时看,暑假就直接一周踢10个小时,天分不好但是必须乐在其中。容祖儿《搜神记》里面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警醒不已:“评核我自己,只顾投资於爱情,困在你小宇宙损失看大世界的福气”。我床头有本牛津出版社的Atlas of the World,10磅重1000页铜版的地图册,每每睡前翻看,总觉得世界之大令人惊骇,若不能把浮生多花在看这个世界上,实在是暴殄只得一次的青春年华。所以照我说PhD为什么特别好,是因为做这一行的人特别能理解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能令人心动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做这一行,你可以不断地阅读、旅行、求知、探索,可以好好看大世界,好好热爱自己的小小人生。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生为PhD,死为PhD,永远活在PhD里。------------------------------------------------------P.S. 请不要转发到别的网站上好么,谢谢了~~~~
楼主的问题很大,几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怎么说呢。一般说来,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或达成一个目标)时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追求这个东西的过程影响的。而追求的过程中的感受,又是受目标的高度影响的。目前国内博士质量参差不齐,最终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就个人而言,在读博过程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应该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吧,这其中包括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与表述、分析数据并作出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东西会使改变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看法,从而会明显地觉得自己跟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训练的人在谈吐上有些区别。读博本身是不太愉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对博士生的角色缺少明确的定义,读博是“工作”还是“学习”?博士生是“工人”还是“学生”?如果说是“工人”,我们缺少相应的薪酬与福利保障;如果说是“学生”,事实上我们承担了大部分的项目研究工作。于是,我们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局面: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我们步入了一个介乎学校与社会的中间地带,而且进入了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过渡。对于自身角色的不明晰以及世界观方法论的转变,会在很长时间内给自己的已有观念造成冲击。因为我们已经站到了人类知识的边缘,为了揭示未知的自然规律或是现象,我们首先得对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知识与方法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庞大的文献阅读量。更糟糕的是,很多结论都是相左的,你就得自己选择取信于哪一个。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实验,这些都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而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这个方向上,“人的手”又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同一个实验同样的试剂与protocol,不同的人来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很令人抓狂的客观现象,但无法回避也无从解释,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我们察觉不到。有人说:“Scientific research is
It is still an art or craft".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读博本身的感受基本就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越努力越痛苦,不努力很轻松。当然最后你能达到的高度也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博士生阶段的好处就在于,基本上你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给你带来回报。有的时候会被老板骂得很惨,但这些教训终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另外一点就是,在博士生阶段,上级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包容我们犯下的某些错误,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顶着”学生“的头衔的缘故吧。在我知道的实例中,有因为经历了太多了磨难在延期后拿到博士学位情感麻木的,也有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痛苦流涕着说“读博是活到这么大干得最认真的一件事”的,还有兴高采烈穿着一身博士服四处拉着人照相的,还有热热闹闹地向学弟学妹们分发“遗产”并许诺回国时帮忙带东西的......总之,博士生阶段没有什么特殊的,在博士生阶段的所有感受,像上级的训斥、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困难、同事的摩擦,我相信干其他任何一行,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都是会经历的,除了面对,你别无选择。
拿到博士头衔的感觉是这样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读博理由,没有之一。totally worth it.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读博理由,没有之一。totally worth it.
多谢被邀请。月底defense,现在忙着最后修改毕业论文。我07年本科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直接读博士。自认为运气非常好,我的导师也是中国人,非常nice,跟我一起来到石溪准备拿tenure职位,所以在科研方面非常积极,于是我就幸运的跟着一起发了好多文章。关于科研题目,基本上还是跟着经费走。做的东西基本上取决于导师的需要,导师做的东西取决于他申请的经费哪个能成功。五年时间理论知识学到的不多,增长的多是如何编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写paper如何拖延如何什么也没做但是组会也能汇报点东西这些‘实践知识’。我一直说学数学是个体力活,读博士更是,导师是包工头,博士就是的‘民工’。希望这点能够形成共识,否则就会失望。因为研究还算小有成果,导师和其他教授一直认为我应该去做postdoc,然后找faculty职位,但我还是知难而退了,我们专业找个postdoc不难,难的是找faculty职位,晚退出不如早退出。我觉得我当不了教授,喜欢给别人讲解东西,但不喜欢大教室授课。美国国家实验室不需教课,但是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实习的时候去过,为了尽快找到女朋友,我还是倾向于大城市。最近在看一PhD的回忆录,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Philip Guo写的,他的主页免费提供各种格式阅读 。关于导师,关于研究课题,关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异同,这本书写的很好,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文不对题地回答一下,因为看完上述答案,我觉得有几个常见误解需要纠正:1.博士和博士生是有严格区别的(“PhD”和“PhD candidate”的区别):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样的学校博士生大概有1/3是毕不了业的(有知难而退的,有被退学的,有中途转行的,etc)2.PhD是不是一份工作:不是。确切的说PhD是一个头衔,仿佛你说硕士是一份工作么?即使平时说的“做”PhD也不是工作——这一点可以从正在“做“PhD的人手里都拿着学生证,持有学生签证,所得“工资”叫stipend,在很多国家不交个人所得税等等看出。3.PhD(学生)未必一定讨好老板,PhD(学生)未必有老板: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的奖学金是来源于某个大项目,(国内情况不了解,但国内似乎更依靠老板)因此造成大家有个误解就是好像PhD都是教授(老板)的勤杂工。其实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一多半)博士课题是学生自己的课题,每年欧美各大基金会都会有针对博士生的资金,PhD完全可以自己是老板,只是需要找指导老师而已。我的PhD就是我自己的题目,我自己申请的经费,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我和教授只有平等辅导关系,在项目操作上没有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我如果不满意我的教授,我可以拿着我的钱去选择别的教授。4.PhD(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很多,但不好说是相当空闲:我特同意@paradisor 和@珵cici 说的,但这么说比较严谨,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能通过答辩,怎么走随便。所以其实PhD也是一个“高风险”选择,因为3-5年毕业了,同样的学校,同一年毕业,同学和同学之间职场上的境遇千差万别,差距都在怎么利用这些空闲上了。另外,不是PhD学生空闲,而是学生都空闲。比如按英国规定,全日制的学生(包括博士生)还允许每周学业外打工20小时呢(全职工作法定每周最高才48小时),你就能想象了。5.可否永远的(做)PhD(学生)? 可以。只要家里有钱源源不断地掏学费,以上说了做PhD其实是学业,不是工作。一般奖学金的给予也要通过伦理审查,一般情况下,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非特殊原因,基金会很难再把有限的财力资源第二次拿其读第二个博士(私人基金会也许可以)当然,永远的做post-doc是可能的,虽然这在学术上证明一个人是失败的(缺乏科研产出以换取faculty职位,或缺乏原创能力以换取自己领导课题做fellow的机会),维持生活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一定岁数之后,院校可能更愿意把机会给年轻的post-doc,因为他们更有学术希望。6.博士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执业资格”,它不证明你多聪明,也不担保你的社会地位,只是某种生活的敲门砖而已:获得博士学位在一些特定职业是必须的,比如在高校教学、科研,还有在博物馆、国际组织等地方中上层以上职位。这和医学生必须进医学院以取得行医资格差不多,当然读博士未必一定以后就要做什么,如同进医学院的学生毕业未必从医一样。
谢邀~说起来惭愧,当初选择读博的时候,也许没想过那么多为什么,因此好像也就没那么多的犹豫不决。当我们发现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要么努力地忘记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从此不再提及;要么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会影响今后很多事情的判断和抉择。我想我属于后者吧。对于一个从小摸着泥巴长大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起,便察觉到家里那几亩地就是幸福的来源,哪年风调雨顺,年底的新衣也便格外精神。上学后,父母时常也会带我到田埂边,指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棉花或者水稻,告诉我说,这就是你明年的学费。那个时候,便对这些作物格外爱惜,从播种开直到收获,都要亲自参与,其实不过也是打酱油。每天放学回家也要专门绕道去看他们,有没有生病或是被虫吃掉。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感激这些上天赐予的礼物,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因为是他们保护着礼物不被病虫害夺走。每年7~8月高温天气,也恰逢虫害的高发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喷洒一遍,很多药用多了便失效了,又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强的。因此农药中毒便是家常便饭,父亲也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候是第一次体会无能为力滋味。 也许是处于私心,我不敢央求他们不要继续打药了。于是跟我妈商量说,每天我可以去棉地里捉虫子,这样你们就可以少受点苦了。那个时候一个上午下来,虫子差不多可以装一大罐,然后倒进草木灰里面杀死。那段经历应该是童年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后来一些决定可能也受到那时候影响,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走上相同的路。貌似有点答非所闻,请见谅。不过这应该是我选择读博的初衷,或许只是从现实起步的地方,为我所珍视的东西付出一点自己的努力,包括家人和那片土地。
本来想写写博士生期间的经历和拿到学位之后的感受,不过发现毕业论文的致谢里已经把想说的都说了,索性放上来。略有修改,所涉及人物、事件、信息等均真实无误,请勿作为诅咒、人肉、跨省之用,谢谢。在上交了博士论文盲审稿之后的某一天,徐勇老师随口跟我说了一句:“七年确实很久了。”的确,“七年”对于那些硕博连读的同学来说都可以博后出站了,而对于我,却只是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然而就像我在爱丁堡大学跟南丁格尔老师聊起的一样,读博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学历,而是人生的经历。回想起2008年初时还在为到底该不该读博而迷茫,在徐勇老师的指点和张文忠老师的帮助下,也是在张雷老师的收留下我才得以继续在地理所这个环境里深造。从迷茫到确定方向,从确定方向到完成目标,我在这一过程中又完成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转换。在08年硕士论文答辩工作顺利结束之后,赶上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由樊杰老师主持展开,我和汤青作为徐勇老师的硕士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工作。在那些忙碌到不分昼夜的日子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学以致用的畅快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经过几次与张雷老师的交谈之后,很快就确定下了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正是这篇论文(指博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在与张雷老师的一次次交谈中,不但加深了对地理学的认识,还了解到作为一个地理学研究者应有的素质和精神,他形象地给我解释了地理学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同时,他还告诉我地理学要脚踏实地,更要厚积薄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更是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2009年的时候,师妹黄园淅跟我商量要不要在师门内部办个讨论会,可以一起聊聊对学科问题的看法。那时刚好张雷老师的学生还很多,众师兄师姐也都比较重视,尽管讨论会只举办了两三次却依然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张雷老师个人的资助下,还将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讨论结集印刷出来。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人地关系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为博士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2010年初,博士论文的题目最终确定,在论文开题报告过程中,刘卫东老师、刘慧老师和徐勇老师对于论文的开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徐勇老师作为我的博士阶段的副导师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我博士阶段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师道》里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很欣喜于自己所遇到的老师们,这其中也包括了同意接收我到爱丁堡大学交流的Haggett老师和Nightingale老师,正是她们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体会到异域的风情和他乡的文化,同时,也让我有了那半年美妙的经历以及在那半年里遇到的中外友人。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师友常使我想起北宋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真正的儒者和名士立世的行为准则,我也曾用这四名自励自勉过,当然自己离这个目标远之又远,说是勉励,倒不如说是反省,是鞭策。也正因此,我很感谢读博期间所遇到的每一个师长、亲友,他们帮助我成长,指导我向前,陪伴我经历。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去所里的医务室拿药,遇到刘迎春同学,他在问苏大夫有没有解酒的药,苏大夫说了一句让我久久回味的一句话,她说:“时间是最好的解酒药。”时间不止是解酒药,它还给每一段经历固定了一个位置,尤其是当一个“四年”或“七年”忽然间成为过往的时候,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无疑具有他特别的意义,因而他们都受得起我最真挚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一下父母,……。其次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第三要感谢好友……。第四要感谢众同门的帮助和相互扶持,……。然后我要感谢在爱丁堡遇到的每一位朋友,……,以及在TKMC结识的外国朋友和那位驻寺的僧人。最后要特别感谢一下……还有那些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提及名字的诸位同学。也祝福诸位。杨 波 2012年5月于北京
泻药。现在是土鳖博士生涯的第一年,具体地说,开学也才一个月。简单谈谈感受。读的是文科博士,导师还是硕士的导师。所以,感觉在师生磨合方面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他也不会要我,我也不会找他。与硕士和本科相比,博士的生涯要寂寞很多。身边没有之前太多的同学。每天下课之后,便是在图书馆和宿舍,看文献读书。课余生活与之前差不多,但是因为同学比之以前少了很多,也就不那么频繁了。但是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有了自己可以独居的宿舍,都算值得开心的。在接下来的几年,恐怕都会是这样的生活状态,所以感觉,自律是非常需要的一种品质。
谢谢邀约。准确的说,九月份我才会入学成为正式的博士生。刚申请知乎帐号,又不想过几天又改一遍信息,就直接写了在读。没想到会受到邀约。我现在还谈不了读博士的切身感受,身边倒是有很多博士,因为长期泡实验室的原因。我是直博生,也就是本科毕业直接保送,然后硕博连读。读不下来,硕士学位都是拿不到的。读下来五年直接拿博士学位。亚历山大呀。虽然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但是我深知并不是为了拿学历而读的博士。因为,在我眼里,博士也只代表我的经历,而已。我选择读博之前,也真心知道在国内读博是一件多么苦逼的事情,也曾经冲击过G...可是因为大病一场,把考试给错过了。。。然后又经历了漫长的身体和心理的恢复期。顺水推舟的就保送了。稀里糊涂的找了现在的导师。上半年已经在实验室呆了半年了。老板很nice,刚回国,所以把国外自由民主的氛围也带回来了。我们中午都会一起吃饭,然后talk。因为人少,基本上每天都会discuss。我也就读博跟他深入交谈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去读的博士,同时也因为自己骨子里向往并且享受独立,自由,科研与各种跨学科的氛围。以上是我现在心态的一个反应,不是对读博生活的一个直接回答,但是基本上我觉得我以后的生活不会跟着半年有什么区别,做实验,看paper,和老板讨论paper,听讲座,开会。很幸运,我在还是编外人员的时候就全部都经历了。看到我遇到的或者身边的博士,他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只不过做实验看paper的时间长,听讲座和开会只是调剂而已。楼上有人推荐 The PHD Grind。我会好好得拜读一下,希望我的博士生涯可以更充实和有意义一点。另外,作为即将成为第三种人的我。虽然还未是,顶着这个头衔,就让好多人立刻就把我划到无趣这个人群中。我爱好心理学,关于这个刻板印象的由来原因和产生的过程都很理解。现在我自认为我还算是一个偶而幽默,想法古怪,热爱旅游,喜欢和跟自己不同经历的人聊天的人。应该不至于到无趣的地步。但是除了喜欢研究心理学这个勉强能算爱好的喜好,基本上没有拿的出手的兴趣爱好,如果打羽毛球也不算的话。所以,读博士的另一个目的了,就是在几年可以培养一个,有时间有精力,恩,非常靠谱。最近也一直在筹谋。所以,这也是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吧。看到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我更有信心了。写了这么多,勉强希望这能算个答案。第一次更新。最近在评论有人希望看到我读了两年之后的感想,刚好也赶上我正式通过了学校的转博资格考试。也算一个节点,也有好多想说的话。絮絮叨叨:
我是导师的第二批学生,也就意味着我的两个师姐都毕业了。着实感概良多。或许我的经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刚开办的实验室就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从头开始。大到 实验室的建设,仪器的置办,小到平时耗材的订购,甚至是课题都是挖坑挖出来的。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这两年(半,毕设半年)过得无比的漫长。我刚做毕设的实话,实验室才开始建设,看见意见一件一件的仪器填满实验室。跟很多仪器,试剂公司的销售和技术接触,让在象牙塔的我也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这些经历也教会我,如果你能用好公司的平台和技术支持,那么做实验也好,了解行业资讯也好,绝对是如虎添翼的。
说个小故事,有段时间我在做个蛋白相关的实验,有问题就会打给某公司的技术支持,一来二往,也就聊熟了(后来我才知道,哪怕都是去咨询的,大家的水平也不同,或许在给你做咨询的人,也未必了解的比你多)。技术支持知道我懂我自己做的实验,就会跟我抱怨遇到的各种不懂还固执己见,出了问题返过来抱怨的顾客。还向我咨询基础的问题,我也没想到,我还能给技术支持做一把技术支持。感觉还是不错的。所以,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做什么,不知道就多问,多学,寻求一切能得到的帮助,对于你解决问题,真的很有帮助。
也因为没有助理,我还做了大半年的财务工作,俗称报账。说实话,我肯定是极不情愿的。导师也觉得没办法又抱歉(现在已经招到助理了)。当然据我所知,这个也算很普遍的现象,在国内高校的话。你说对我的博士培养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不过,确实还是蛮锻炼人的。我性格里多少有些傲气,也不太仔细。这一趟趟跑财务,报项目,真是会消磨你身上的傲气和培养人的耐心。当然,作为博士生,报项目其实会成为例行工作,这个前奏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项目里面有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经费,所以做科研也不是阳春白雪的事情,多少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这样一折腾,你大概就知道钱从哪来,花到何处。但是,报账的事情真的不能做长,我记得有个知乎问题的答案里有人报了三年账,我真心觉得是浪费时间。上课与助教
然后就是上课和助教,学分是必修的,真心讲。到了这个阶段,老师能教你的就不多了,当然不排除跨专业的或者两学科结合的,或许还能学到新东西。我在做毕设的时候比较闲,就会去隔壁的中科院蹭课,也会在校园里蹭课。一比较,说多了都是泪呀,我只能讲,后来我觉得对我科研有用的大部分都是在中科院蹭课学到的,其他都是自学的。我还跟老板抱怨过,他还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后来聊过了之后他告诉我美国的博士课程是很严格的,挂科是会劝退的。两年以后,老板也觉悟了,开始抱怨我们花一年时间上课,却真心没得到什么实质帮助,就混学分了。这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并不是对所有人有用。根据自己情况调整上课在你心中的分量,安排好自己的精力,真的,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好像博士都要有助教经历,所以本科生助教和研究生助教我都做了。本科生助教是有补助的,当然就要求你旁听,记录出勤,记录上课内容和交助教心得,有作业还得改作业什么的。研究生助教就相对简单,基本就是上课帮个忙。项目和会议/报告
先说项目,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旁支,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应该是课题以及毕业论文了。大部分人的课题,其实随机性事很大的。不管在入学的时候导师如何承若,可是科学或者说科研的东西本身就决定了课题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所以,大方向上,你得挑个感兴趣的,至于做什么,真的就得听天由命了。两年半的世界,即使只是病原微生物这个方向,我就从病毒做到了寄生虫,再最后定到了细菌。就不要提定下课题之后的走向了,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呀。当然,前人和大牛的论文是一定要看的,不然你连门在哪都摸不着。科学发展到今天,各个领域和方向都进展到了极细致的程度,如果你不对所做领域看到百篇文献当你觉得你想到一个自认为很牛逼的想法,基本上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想到了。当然,肯定你会有个想法,发现没人做,那么恭喜你,要么你就挖了一个好坑,要么你就进入了一个天坑。
论文毕竟从投稿到出版,基本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了。那么要追踪最新的进展,就一定不能错过最新的报告和会议了。所以,请努力学习英语。说不出来没关系,可你得听得懂呀。真的,很重要。更不要提发文章,写paper了。哪怕是在天朝,也是要发SCI才能毕业的,各位。
刚开始,我可喜欢开会了。因为又有茶歇,又有免费午餐(读博士真的很穷的),而且各种新鲜资讯扑面而来,只能在paper上看到的大牛都活生生的站着你面前,感觉真是不错。而且刚开始确实没压力,课题也没定下来,就七听八听的,觉得又充实又满足。有一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科研的感觉~~后来,就不这么想了,特别是老板问你,听懂了多少,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得时候。你会怀疑你是不是梦游了一天。当时你是觉得听懂了,可是一回想,你自己觉得你听懂了而已。这里我特别感谢老板,基本上我们和老板一起去开会,就会一直听再一直讨论。刚开始不习惯也不理解,后来才觉得要有一个人帮你消化这些东西。讨论讨论,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就很清楚了,思路怎么样,该怎么想这个问题,最重要怎么批判的看这个结论。如果真的做到这个,并不需要你每句话都听懂。可是会很收获。那么开会就不是去旅游或者蹭茶歇的,而是有的放矢。
话说回来,等你确定下课题,做实验真心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理科)。特别是没有结果,或者是你自己都解释不了的时候。时间一长,真有要崩溃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这么折腾。这种时候,说什么当初,说什么梦想都是很空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压抑,压力和抑郁都会时不时跳出来。一定要及时疏导,该休息休息,该发展爱好发展爱好,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没有什么比你自己更重要。聊聊生活
我觉得我就是多灾多难的体质,博一下学期出了场车祸,所幸我伤的不重。可是有亲人在车上,所以身体和心理都恢复了很长时间。最狗血的是,在我以为我恢复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还失恋了。现在回忆起来,我都怀疑我有一段时间是有PTSD的倾向的。现在都不敢说心理上自己就多么正常。多亏了身边的人,我现在好像一切都恢复正常了。上半年顺利通过了转博,课题也定下来了。经过好多次的挖坑,失败和错误。终于有一些进展。平时会和朋友出去吃饭看电影。还是喜欢看心理学,放松的时候看看综艺节目。羽毛球不怎么打了,偶尔会去跑跑步。我还是很喜欢旅游,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跟朋友走了一趟“丝绸之路”的路线,上海周边也去了不少地方,前段时间去延吉开会,我表示,我以后真的不能去高原生活,去青海湖的时候,我就高原反应,这次去长白山,又来,等我看到天池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头重脚轻了。不过,真的,人间有大美而不言。
我并不指望我的经历可以指导谁,可我也衷心希望哪怕给你们一点感想或者感觉也好。诚如我说,这真的是一场很好的经历,我对我正处于这个过程,感到很满足,也很忐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最好。ps:The PHD Grind写的真的很好,现在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他很好的写出了大家都会经历的迷茫,当你看到跟你有同样经历的人经历了同样的感受,真的会释怀一些,也不会自己胡思乱想。
我最近刚博士毕业,写了一些博士五年的感想,有兴趣的可以点开以下链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到这个题目还是蛮欣喜的,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我硕士毕业之后觉得周围的同学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于是我就一鼓作气报读了硕士导师的博士。那时的心态是逃避找工作与自我提升二者皆备,对读博的难度考虑并不多,尽管导师以及诸多前辈们对自己读博期间经历的苦难有过详细的描述,但我自认为一定可以坚持下来。
九月开学我将开始博士生第三年的学习,经过前两年的博士生活,我最大的感触便是自己在思维方式上的进步,具体说来就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注明:只与自己曾经相比)。另外就是知识面拓宽了不少,因为我们常常去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各类讲座、接触不同领域的同学老师,这是非常愉快的学术经历。综上,从学业而言方面看,读博士是于我而言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其间不是没有过困扰,有时因为一个问题钻牛角尖,后来恍然大悟时想起钻牛角尖的感觉仿佛是离自杀不远了。还好我自认尚属内心比较强大的人,而读博除了让我的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还使我的内心更为强大。所以,读博之后我非常鼓励身边的朋友读博士,这是对心智的双重历练。
然而我未曾料到的却是舆论对于博士,尤其是单身女博士的偏见、边缘化甚至妖魔化。在我不说自己是博士时,初识我的人从外表判断常以为我是本科生,当我说自己在念博士时,对方惊异的表情仿佛告诉我他们眼中的博士不是我这样,而是人到中年或者老年、严重谢顶、面容枯槁、目光呆滞、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总之是各种迂腐的模样。不知大众是从何处积累了对博士生的上述刻板印象,其实,我所接触的博导、博士(生)几乎都不是如此不堪。他们未必多才多艺,但至少乐观、上进、心胸开阔,绝不迂腐。再说说大家乐此不彼的话题,所谓女博士嫁不出去,我个人认为嫁不嫁得出去与是否是女博士没有必然联系。博士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在学术上的阶段性成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女生自恃博士寻找恋爱对象那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疾而终也不意外。没有读博的人,见识、底蕴未必就输给博士,双方只要心灵共振就具备了走下去的前提,至少是前提之一,至于学历,个人觉得不是那么重要。
总之,读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但也不是多大个事儿,它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修行,是一段十分值得的修行。读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会使生活更丰富。
看了知友们的回答,发现理工科居多。文科博士在读生来凑个热闹。相对理工科,文科不需要做实验,发paper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但苦逼的时候也很多,需要看非常多的文献,从古至今地看,当八卦一样看。写论文的时候,各种脚注引用规则令人抓狂。可是每次论证一个观点,或者分析某个案例,都是很美妙的时刻。这种归纳和演绎的过程很令人上瘾。出国读博,相对要比国内辛苦些(个人观点)。生活上,自由倒是自由,寂寞也真寂寞。遇到过不会做饭的留学生,生生饿出胃出血。学习上,毕竟是用外语表达,一开始上课,连案例也听不懂,更不用说分析了。曾经有个德国学生对我说,你们中国学生啊,真厉害,翻着字典居然把论文写完了。很多人认为读博的人只会读书,很无趣。其实,一个人有趣不有趣,和学历一毛钱关系也无。同样,一件事情有趣不有趣,也完全看个人视角。平时除了学习,旅游啊,恋爱啊,八卦啊,知乎啊,一件都没耽误。周围读博的朋友也都差不多。托留学的福,厨艺精进,且对下厨一直保持浓厚热情。万一回去海带了,就开个小餐馆,Phd打折(开玩笑)。期待今年可以顺利拿到Phd。然后按照德国的习惯,出个门登记什么的,可以很装字母地写上Frau Dr. blabla~
我正式拿到博士学位不过两个多月。学术/生活/娱乐方面自己乏善可陈。所以写点比较“虚”的感受。更有自信。倒不是这个学位能证明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做到了很多复杂的事情,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从未有人解决过的问题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难?更有自知。7年前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在某系的申请页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You should apply with high hopes and a willingness to push your boundaries。“push your boundaries”让十九岁的我热血沸腾。直到今天这句话仍未过时。只有推进到自己的边界,才能够真正认识自我。而博士期间的挑战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了解了自己的局限,了解了知识世界之辽阔,更认识到他人身上有些优点远远超过了我的边界。从此只会更谦虚谨慎。更有自觉。这一点未必是博士训练直接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人适应环境的需要。读大学有同学作为参照,工作了有老板同事在旁督促,读博则大都要由自己掌控。曾经以为是自己退步了,所以才会失去自制。后来发现,其实是因为过去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考验。研究结果未卜,研究进展自控,时间自由,生活无忧,这些都是缺乏动机,散漫拖延的诱因。为了最后获得学位,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至少还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且有决心去持续改进。博士毕业以后我选择的行业,对博士学位并没有太大需求。经验比学位重要得多。从薪水待遇上看,美国很少有什么理工科专业,博士和本/硕的薪水差别如此之小的。招聘广告上也从来不写要博士学位。在公司里,有一个博士并不会让人特别高看你一眼,只是聊天时多了一个学校的谈资而已。所以,一些人想象中的“与众不同”感,我感受很少。相反,我觉得更能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提炼出一般化的道理,感受到值得学习和体味的内涵。用我自己的话说,更懂得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不过是不是别的博士也这么想,我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是四年的感受,浓缩成这么几段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以后想到再补充吧。
原本为了将来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读博,却发现在读博的过程已经渐渐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update:上午结束硕转博答辩,正式确定读博了。~~~~~~~~~~~~~~~~~~~~~~~~~~~~~~~~~~~感觉全世界都认为我嫁不出去了。
刚刚成为博士,最大的改变是从Mr变成Dr, 或者在正式署名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个PhD。 :-) 还有就是最近可以什么都不管慵懒一个礼拜。其他的真没啥变化,工作继续,生活继续。成为博士之后的事情其实就是该干嘛就干嘛去,因为博士仅仅提供一个学历。其实最大的起伏是在读博士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几个不幸的事情,那就永生难忘了。什么事?比如老板不做学术了,比如要换个课题,比如经济来源断了之类的那都是可以让生活变得很鸡飞狗跳的。这些事情我都碰上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读博士的过程蛮享受的。因为在这期间我可以沉下心来做几件事情,一件是去拿学位的,剩下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上面提到的各种例子,其实也逃不过这个范畴吧。还有一个我注意到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国内好多人都把博士生跟博士统称为博士,这真是不一样的。每年都有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退出。我们专业跟我同期开始读博士的,1/3在第一年末的Qualification挂掉,有一个因伤在第二年退出,还有一个读了三年顿悟自己学错专业走掉。还有很多人因为经济原因,想工作后再来答辩,最后成了永远的ABD(All But Disserta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科硕士论文字数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