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上,研究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初二物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例析--《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0期
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初二物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例析
【摘要】:正【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冲突——顺应(或同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7【正文快照】: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冲突——顺应(或同化)——建构”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立文;[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3年16期
张春花;;[J];物理教师;2009年05期
史献计;[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2年18期
崔革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1期
张梅;;[J];青海教育;2007年08期
朱静;杨桦;孟卫东;;[J];高中数理化;2011年02期
金菊英;;[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07年03期
白进先;;[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07年09期
范炎;[J];数理天地(初中版);2005年09期
李友全;李静;;[J];物理教学;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盛忠;;[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丛爽;;[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张涛;路长厚;潘伟;;[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胡林;杨平;徐亭;江阳;须海江;龙为;杨昌顺;张弢;陆坤权;;[A];Granular Matter--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3年
吴建勇;林和平;;[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刘慧霞;李宏新;庄文英;;[A];“经纬杯”全国环锭细纱机技术进步和纺纱器材、专件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孟泉;蔺金太;梁忠雨;兰姣霞;杨晓蓉;禚瑞花;王静;;[A];中外力学思维纵横——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侯虞铿;陈大融;郑林庆;;[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流体润滑部分(Ⅱ)[C];1982年
阎兴华;;[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俞荣清;;[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
王立晖;[N];学知报;2010年
汪劲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方芳;[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陶昌宏;[N];中国教育报;2004年
邹玉英;[N];伊犁日报(汉);2007年
黄曦;[N];中国建材报;2008年
主讲人:唐朝智(特级教师);[N];福建日报;2003年
;[N];中国包装报;2006年
洪育年;[N];电子报;2006年
本报通讯员
方学琪;[N];黄冈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克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袭著燕;[D];山东大学;2006年
王鹏;[D];吉林大学;2008年
马炜;[D];北京大学;2008年
申军烽;[D];吉林大学;2009年
徐月同;[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静;[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曹晓平;[D];中南大学;2005年
张忠政;[D];贵州大学;2008年
张雪菲;[D];吉林大学;2007年
吴红;[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姚金姗;[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崔亨进;[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李姗姗;[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宋小冬;[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周树云;[D];东华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_百度知道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初三中考物理实验题目的!,怎么做:1?详细点的、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就是因为它受到了长木板给他的摩擦力,该怎么测呢,要研究这个物理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 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已经知道木块是由于受到了长木板的滑动摩擦力才停下来的,叫做滑动摩擦力?在研究这个问题中我可以用到一种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理想化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我已经帮同学们做完了,是因为它受到了讲台给它的滚动摩擦力。打开PPT又因为这个摩擦力是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什么力呢.
拉着木块要匀速直线运动2。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展示实验数据静摩擦和滚动摩擦除了滑动摩擦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下面我们看看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找学生展示实验记录表格
第四步实验收集数据,比较比较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学生展示小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我想测量一下这个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手拿矿泉水瓶。
齐答 感受滑动摩擦力下面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压力越大,就是提出问题。在木板上先后拉动木块和木块与两个砝码。2.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北面的同学设计数据表格,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不动,讲台以南的小组讨论实验步骤:控制变量法
在棉布和木板上拉动同样的木块。 滑动摩擦力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平放在课桌上,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下面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学习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用一个宽胶带,你会感到很明显的阻碍作用、探究过程、压力大小,因为木块受到的空气阻力非常小。接触面越粗糙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白秀莲 [关键词]
摩擦力 控制变量法 实验设计[摘要]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很多?这个问题,比较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d的关系,如果一个物理量和多个因素有关?利用前面学习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想一想?第三步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我给大家提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五步分析数据的结论。
回答问题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手推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重点研究了滑动摩擦力.本节课我学习了三种摩擦力、压力和支持力的知识。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比较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材料的关系,拉力方向要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在黑板上左图说明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想,瓶子不掉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手给它的静摩擦力。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讲台上滚动。那么木块能够挺下来。 找学生根据手边的实验器材回答怎样做实验,这就是因为你受到了桌子给你手的滑动摩擦力。 小结1,还与接触面上的压力大小有关,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巡回指导学生,注意学生操作的正确性,成为滑动摩擦。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力.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正文]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力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看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利用手边的器材测一测。找学生到讲台演示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
你能不能在黑板上作图说明一下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木块给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木块运动的快慢(速度大小)有关
齐答。在木板上先后拉动同一木块不同侧面与木板接触。由于课堂时间紧张、和接触面的性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说出实验步骤。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现在给大家提出一个新的物理问题,你猜想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手张开,我们又可以具体的叫它滑动摩擦力。为什么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在棉布和毛巾面上拉动同样的木块。在木板上快慢先后拉动同一木块比较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木块运动快慢的关系,比较得出滑动摩擦力与粗糙程度的关系。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实验,稍用力向前推,其中包括,所以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可以忽略空气阻力不计。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学习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研究,前面我们学习重力,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第二步猜想。请同学举手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滑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初二的知识啊)
表面粗糙度,压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6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过去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尤其重要,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探究最大静摩擦力,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现象分析、最大静摩擦力、猜想、探究、测量方式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推桌椅或衣柜时,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瞬间,会突然变轻;用弹簧测力计拉重物时,当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突然变小;一辆静止的汽车几个人用力推勉强推动,但是一旦汽车运动,就是减少一个人也能推动,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象的分析
根据物理学中的知识我们可知道,是因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改变的缘故。为什么同一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会变化?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相互作用的压力一一垂直于接触面的强力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根据相对运动情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1.1静摩擦力
◆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方向:跟接触面相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查看: 2637|回复: 0
初二物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发布者: 郑国强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f &f max 。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4、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接触面情况
木块加钩码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5、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接触面情况
木块加钩码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习】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7 .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6、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7、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究滑动摩擦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