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瓜沥镇第三小学四围村有没有划给萧山经济开发区

萧山二桥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萧山二桥村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萧山二桥村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经济开发区,是萧山经济开发区的一大亮点。现二桥村已有各种公司、厂房、医院、学校、住宿等,特别是它比较接近钱塘江,更好的是它是到上海高速入口地方,所以是一个好的休闲圣地。
萧山是杭州坚持改革开放的最好证明,它以快速,高效的发展,准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萧山区是杭州市的南大门,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区,综合实力居浙江各县(市、区)之首。萧山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日,撤市设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 “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 “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 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地处钱塘江以南,东接绍兴县。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户籍人口118.5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55997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4个街道总人口263055人。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所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萧山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华东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之一——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位于境内。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3万吨,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21世纪的萧山区的交通将以公路、铁路、海运、民航、航道、地铁为主干。2011年,萧山将全面进入地铁时代。综合实力:
萧山区属于发达地区,人均GDP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萧山区的经济总量历年位居浙江省90余个县(市、区)首位。萧山是杭州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等称号。2007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1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4.4%、64.88%和30.7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829元,增长19.53%,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932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11.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88亿元,分别增长33.0%和34.9%(原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6年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1%。粮食复种面积50046公顷,总产量27.51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44.6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3232吨,比上年增长11.9%。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年产量1206577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6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业销售产值24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49.33亿元,增长25.7%,销售产值2213.14亿元,增长25.9%。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5%,其中工业利润总额124.22亿元,增长33.0%;全员劳动生产率87070元/人,比上年提高11373元/人。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5家,累计企业技术中心1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杭州市级54家。技术创新项目38个,其中省级以上11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30只,其中国家级4只。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超10亿元企业22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59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379家。新增2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2家。另有22家企业准备上市。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名牌产品161只,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14只,增加4只,省级名牌产品54只;市级名牌产品66只。全区累计拥有著名商标162件,其中:国家级商标5件;省级著名商标66件;市级著名商标91件。
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3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实现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2.0%。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15.8万平方米,增长7.5%。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5年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强区评审。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51802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7.4:19.5;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52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1106件、授权专利715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50家、市级3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天润发超市、乐购公司、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落户萧山,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54家,连锁分店45家,加盟店9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3亿元,增长18.1%,超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132.71亿元,增长17.1%;餐饮业12.17亿元,增长24.7%。总额中非国有经济140.27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96.5%,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钢材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市场运展顺利。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3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9个;生产资料市场29个。新增星级市场6个,累计达38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2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01.45亿元,增长33.4%,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4个。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
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全国强镇论坛、第七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3.32万人次,增长225.3%,其中海外游客55.3万人次,增长245.6%;实现旅游总收入81.33亿元,增长225.3%,其中营业收入18.37亿元,增长119.7%;旅行社接待16.62万人次,营业收入16970万元,分别增长48.1和62.5%;旅游景点接待656.86万人次,营业收入84701万元,分别增长5.1%和26.4倍;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35.66万人次,营业收入74025万元,分别增长4.5%和19.3%,客房平均出租率68.3%。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02亿美元,增长19.4%,其中进口20.06亿美元,出口40.96亿美元,分别增长9.8%和24.8%,实现贸易顺差20.89亿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99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39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6家和5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产品出口企业达938家,累计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959家,外贸公司293家,境外公司4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23.2%;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5.1%;服装出口额增长14.2%;羽绒及其制品出口额增长27.7%;家具出口额增长25.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48.1%。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年度获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2005年度为第二位。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家,增资项目75个,总投资331676万美元。其中一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03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962万美元,分别增长88.5%和4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5690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28项,协议引进内资54.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8.7亿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105.84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5600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1500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27.1%。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91亿元,增长24.7%。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73.06万户,增长9.0%;移动电话92.6万部,增长5.2%。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39.77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14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3万户,比上年增长24.9%。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26公里,总面积5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和3.1%。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745公里,增长4.2%;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0.44万户,累计达4.81万户。全区农村变压线路4711公里,增长9.5%;变压器容量累计达790.65万千伏安,增长14.9%。
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44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270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56辆,公交客运量6458万人次;年末有678辆出租车。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7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2230万吨,增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7680万吨,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66亿千瓦时,增长19.9%。使用家庭液化气人数115万人,全社会气化率100%。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4.2%;工业废水排放量16561万吨、排放达标量808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70吨、去除量3441吨,分别增长26.7%和12.7%;工业烟尘排放量11831吨、去除量321638吨,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3%,提高5.3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6.2万元,增长9.9%;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1.51平方公里,增长6.7%;烟尘控制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增长165.6%;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32.1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71.0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30.76%;城区下水道总长度277公里,增长23.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工412.5万工,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34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3080公顷,有效灌溉率为100%;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89万千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该区相继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在园幼儿数44823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2%;94所小学在校生105393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45所初中在校生46277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458人,5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513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6.01%,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798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534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2%;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电大、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成效显著;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办学校,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然解决;年末专任教师达到12911人,其中小学4666人、中学5576人。2006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3个
萧山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2152场,观众9.6万人次。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新馆、萧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63家,其中医院20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700张,比上年增长8.3%,每万人拥有病床31.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200人,其中医生220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36‰,其中婴儿死亡率3.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96.8%,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6%,提高2.55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97.49万人,比上年增长2.8%;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1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浙江萧山医院已对外开放;农村改厕工作有力推进,三格式户厕进一步普及;积极防控麻疹和禽流感疫情,疫情监测、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47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60万余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12054家、人数45.57万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3.14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12677家、人数27.5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5.64万人、27.94万人和27.5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发放率为10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年末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1个,床位3218张,收养1884人。全区26个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811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2321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总计10830人次;全区110家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082人,残疾人保障事业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含外币)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
经初步测算,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86.50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5%(现价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2.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3.50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1.0%、10.2%和15.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人均生产总值(GDP)为81567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1907美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6.80亿元,增长13.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增长17.3%;财政总支出60.46亿元,增长28.6%。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249.32亿元,增长13.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92亿元,增长13.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3.50亿元,增长19.3%。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53377万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总额280472万美元,增长13.6%;出口总额672905万美元,增长22.4%;实现贸易顺差392433万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家,总投资15.48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9.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40.3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
人口总量继续呈增长态势。全年人口出生率8.12‰,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7‰,上升0.6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5‰,下降0.70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02249人,比上年增加7528人。其中男性593535人,增加3053人,女性608714人,增加4475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00929人,增加19797人。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全区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73.78万人,其中四个街道20.63万人。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增长1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增长10.7%。说到萧山,不得不提到萧山萝卜干!一道萝卜干炒腊肉是多么的美味啊!萧山萝卜干产于浙江省萧山市,以该市“一刀种”萝卜为原料,以其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具有色泽黄亮、条形均匀、咸甜适宜、脆嫩松口的特色,为早餐佐食之佳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产地分布在萧山市的坎山、赭山、义蓬、瓜沥、城北等乡镇。
萝卜干为圆柱形,直径4~5厘米, 重约150克,外皮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采用风脱水法,刀切成条,每条带有边皮,然后摊晒,每日翻动多次,晚间苫盖以防雾浸雨淋。晒2~3日,手感柔软,即可腌制。将萝卜条置容器中,放盐拌匀,用力揉搓,至盐烊为止。分批进缸,逐层踏实,两日后出缸,匀薄摊晒,勤加翻动。三四日后再加适量盐分拌匀,分层装坛,逐层压实,加盖面盐,封口。一般经一周左右制成。成品无须根、斑点、青头、坏条,经年不坏,香味不散。该品已有800余年生产历史。
当然还有萧山的标志,天下第一奇观——钱江潮!这个世界上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世界上有这样景观的有两处,另一处在亚马孙流域森林之中,虽然规模比钱江潮大,但因为地处偏僻,很少有人问津,人文气息不及钱江潮。所以说这是真正的奇观啊!农历8月18日观潮节,欢迎大家来观潮!说到钱江潮水还有神话传说呢,传说有很多种,比较有名的有:
传说春秋时,越国先被吴国打败,勾践夫妇前往吴国,作了人质,受尽凌辱和折磨。后来勾践获释返回越国,立志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吴国大夫伍子胥屡谏吴王要警惕越王勾践的复兴,但自大的吴王不听,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赐剑要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留下遗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挂在国都南门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听了这个恶毒的诅咒后大怒,于是将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草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中。传说伍子胥死后成了潮神,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传说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
故事众多,不在罗列!
说到萧山还有一个特产就是萧山花边及中国的十字绣!萧山花边又名万缕丝、万里斯,于二十世纪初由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创新,由原来的花样单调发展为如今的品类繁多,有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座垫、胸花、绣衫等2000多种,构图新颖,色调素雅,工针多样,技艺精湛,其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杰作。现在纯手工制作的花边的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哦!
还有一个是萧山霉干菜是夹灶乡的传统特产。夹灶原属绍兴县,故历来以“绍兴霉干菜”为名。此产品由大叶芥加工而成,香气浓郁,味美质嫩,久贮不变,是一种常年食用的大众化食品。“干菜焖肉”为民间传统风味的名菜。历来主销绍兴、宁波、杭州,近年已远销江西、湖南等地,外销量1000吨左右。
杨梅是浙江特产。萧山、慈溪、余姚、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其中以萧山杜家一带所产杨梅最负盛名。这种杨梅颗粒大,每500克28个到30个。核小,肉柱圆,味鲜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萧山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已有早色、迟色、白杨梅、草梅等四十余种品种。杨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点。所以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杨梅最好?回答当然是萧山!
还有三黄鸡!萧山鸡的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宫中饲养的斗鸡传入民间而来,故又称“越鸡”;而因其喙黄、羽黄、脚黄,故又名“三黄鸡”。此鸡个体肥大,肉质白嫩,味鲜美,前期生长快,抗病力、觅食力和适应性强,是全国八大优良鸡种之一。主要产地在瓜沥、义蓬、城北等地。味道那是不用说啊,那个鲜美啊,与一般的鸡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啊!
南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杭州瓷厂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数百次试验,使失传700多年的南宋官窑工艺得以复活。现分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品种有岳飞、关公、鉴真、弥勒佛、济公和尚、王昭君和八角花瓶、象耳瓶、假山笔架等100多种,成为国际市场抡手货。
钱江啤酒厂生产的钱江啤酒,选用地产优良原料,配以石英矿泉水,采用国内道创的露天卧式大罐酿制和西德进口整套流水设备灌装。酒色淡黄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钱江啤酒"和"钱江清泉啤酒",先后荣获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中华啤酒"已远销美国。
莼菜原产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以湘湖、西湖、太湖所产最为著名。但无论莼菜质量、栽培时间和历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莼菜。南宋《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莼特珍"。杭州烹调"西湖莼菜汤"成名之后,其所用莼菜亦多产自湘湖。把莼菜制成罐头销运国外也始自萧山。
浙江龙井茶,堪与传统名茶"西湖龙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萧山是浙江龙井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 浙江龙井茶在我市的社会价值要超过它的经济价值。在招待亲朋好友时或喜庆宴会后,如能饮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可以增添亲切热烈的气氛!压轴介绍的是是萧山母亲湖——湘湖!
湘湖的由来: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湖保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未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发展。
沧海巨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实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田地,历经沧海巨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区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自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周围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湘湖在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渐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足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湘湖的保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萧山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南岸,东邻绍兴县,南接诸暨市,西连富阳市,北靠钱塘江,总面积1420平方千米。2005年底,总人口117.7万人。
邮编:311200。代码:330109。区号:0571。
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楼塔镇、河上镇、戴村镇、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所前镇、衙前镇、闻堰镇、宁围镇、新街镇、坎山镇、瓜沥镇、党山镇、益农镇、靖江镇、南阳镇、义蓬镇、河庄镇、党湾镇、新湾镇。区政府驻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
萧山区辖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411个行政村, 140个社区。全区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全区37.65万户家庭,其中非农人口12.56万户;户籍总人1185254人。年末总人口中:男性586396人;女性598858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29257人;非农人口355997人。四个街道总人口263055人,其中非农人口186504人。全区暂住人口(一个月以上)80.04万人,其中四个街道23.91万人。
2006年末分镇、街道人口
临浦镇 53667瓜沥镇63975义桥镇46726 闻堰镇 24772 坎山镇 48460戴村镇37809所前镇 37088 衙前镇24765 义蓬镇 56498靖江镇32789党山镇43902河上镇28617南阳镇36459 新街镇 58366 新湾镇36243楼塔镇 26474党湾镇 41400 浦阳镇 31396河庄镇47652 宁围镇56885 进化镇 46504 益农镇 41802 城厢街道120773 新塘街道54134 蜀山街道 34780 北干街道53368二桥村,在钱江二桥南岸。它一年的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相当于萧山南部一个镇的经济总量。它也是“浙江第一镇”宁围镇第三个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的行政村。
目前,成功运营公路港物流模式的传化物流基地在二桥村,将要成立的传化物流集团也将落户二桥村。此外,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影视基地等省级项目都已落户二桥村。另外,二桥村还有一个高教园区,有浙江体育职业学院等6所大学。一个村有那么多大项目,在杭州地区也少见。
大项目的引进,带来大量外来人口。去年人口普查,二桥村有外来人口3万多,而本地常住人口才3000多。“再过5年,二桥的外来人口将达到10万人。”外来人口集聚,租房是头等大事。李永法说,很多村民是靠房租吃饭的。“一部分村民一年的租房收入最高能有20万。”
李永法说,项目的引进,最终还是要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村里已建有两个市场,都由村里的民营企业出资建设,由企业使用五年。五年后,村里将收回使用权,成为村民所有的集体资产。一座占地10亩的二桥大厦将在不久后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藏富于民的集体资产。
针对外来人口集聚的现状,李永法还打算建一个外来人口村,建成后由村里统一管理对外出租,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桥村为107名党员赠订2010年萧山日报
从日起,宁围镇二桥村的107名党员每天在家可以收看到当天的萧山日报了,广大党员无不欢心鼓舞,今年75岁的老党员陈大伯高兴地说,“好! 这是村里为我们着想办的又一件实事,我虽然不认识字,但可以叫儿孙们读读听听,了解国内外和本地的新闻事也好。”
据了解,二桥村党委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中,为了让广大党员能率先适合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开拓进取、解放思想,在广大村民群众中发挥好表率作用而赠订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萧山瓜沥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