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怎么看5s是不是v版 v熙

  最近红楼梦很是火热,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其中最张狂的莫属有个叫“V哥掰谎”的人,再加上后来的“护珠塔主”,前者立意新奇,目空一切,有魏晋名士风流,后者考究细致,严丝合缝,好比写《史记》的司马迁,二者合力,大有推倒一切重来的意思。  虽然本人极力认同二者的明亡血泪一说,初读V哥的分析也是心动神摇,以为红楼的密码就此解开,但是越到后来越发觉得V哥等的某些观点经不起大推敲,过于牵强,全钻谐音里去了。  V哥最惊世骇俗最为得意的观点是说王熙凤映射魏忠贤,最根本的证据就是其判词。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看王熙凤的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好了,V哥说凤是指雄鸟,前面加个“雌”字,无疑是暗合魏忠贤的太监身份。说凤是雄鸟,这是没错的,因为“凰”才是雌的。  但是,大家难道不知道“凤”单用时经常代指“凤凰”吗?也就是泛指。  黛玉住在潇湘馆,红楼痴儿女都不会不记得“有凤来仪”这四个字。“有凤来仪”是什么意思呢,百度下:  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後者指貂蝉不守闺训,乱了人常。有凤来仪,指有凤凰来配合某个事物。  大家看到没有,这里的“凤”是“雌”的啊。  我们再来看“凤冠”。百度下: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这里的“凤”就是“凤凰”,而且这里的“凤凰”偏指“雌”的。  所以我认为单就这一点的话,V哥推断的“林黛玉映射崇祯”是不够充分的。反而护珠楼主的“秦可卿崇祯说”稍微严谨一些。
楼主发言:29次 发图:0张
  再一个不敢苟同的是V哥推崇的癸酉本石头记,认为其后28回是真本,不是伪续。  我最初获知这一重大消息时,那个心神激荡啊,迫不及待的去搜来细读。结果不用说了,虽然有惊喜,但还是失望而终。惊喜的是它一改以往的续本结局,真真把“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写出来了;失望的是,除了少部分文字尚可阅读以外,大多粗劣不堪,而且很多情节分明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正如一网友质问:“既然癸酉本石头记是108回全本,为什么前80回文字除了有些异文外,跟我们所见到的版本的文字是一致的,而偏偏后28回就那样的不堪起来?”  结论很可能就是:这不过是一本非常好(仅仅人物结局)的续作而已。
  V哥点评28回癸酉本石头记我也看过一些,不得不说,V哥的文字功底是相当深厚的,但这并不能掩盖癸酉本的假。文字可以简化,现代人凭记忆采用自己的描述导致文字的粗俗是可以理解得通的,但是情节总是大致差不离吧。癸酉本竟然连很多情节都套用现代人的模式。我们来看看它怎么写宝钗和贾雨村的恋爱的:  雨村回到家里,找了只金簪子揣在怀里,夜里来探宝钗,到梨香院敲门。麝月听见正要赶去开门,被宝钗止住道:“你在里间待着,可能是蓉儿兄弟找我谈铺子里的生意。”麝月也不管他,自己睡去了。宝钗开门一看,正是雨村,含羞不语。雨村一把搂在怀里,宝钗也不挣扎,只是迎合于他。雨村心花怒放,把宝钗带至街中客店,两个卿卿我我一夜贪欢,海誓山盟,互表忠心。雨村喜他识见不俗,博古通今,宝钗爱他英雄气量,志向远大。两个如鱼得水,相见恨晚,琴瑟和合,恰是一对。  大家看看,这是不是现代小说对奸夫淫妇苟合的描写,是不是令人作呕?就算贾府大厦倾倒,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也万万不会是这样的。  再来看看探春是怎么跟戚建辉相亲的:  便陪着探春往宁府里来。一路上探春羞的捂嘴笑着要退回去,被凤姐硬架着胳膊过来了,一径来家。刚至院门,就听见屋内有谈笑声,却是贾琏的声音。探春被凤姐扶着一步走不了几寸慢慢进屋来,抬眼轻轻一瞧,只见贾琏和一个公子正站着评议墙上的一幅画。那公子锦衣纨衫,容貌风流俊朗,体格魁伟潇洒,一身英气,满脸自得,一回头见探春来了,不觉看的呆了。凤姐笑道:“琏二爷,老爷找你。”贾琏会意,同凤姐走了出去。戚建辉便请探春坐下,探春开始羞怯不语,待说了几句话,觉话题投机,竟放开了些,两个高谈阔论起来。戚建辉喜探春快人快语,刚中有柔。探春喜他大方洒脱,不拘小节,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凤姐偷偷和侍书往窗子里一望,正见他两个似是老友重逢一般无拘无束谈笑着,不觉含笑退了回来,回头对侍书说:“有门,这回放心了。”贾琏正在树边候着,问凤姐屋里怎样了,凤姐说:“他两个倒是已认识了七八年似的,聊的好不热闹!”贾琏笑道:“那敢情好,恭喜三妹妹了。”忽见戚建辉同探春走了出来,对他二人道:“屋子里太闷,想到园子里走走。”贾琏,凤姐都笑道:“那就走一走,看一看。”戚建辉同探春边走边观赏园中景致。只见春色无边,花开正红,仙降绯雾化桃林,蝶舞香风羡新侣。更喜僻坡有绮丽,却见幽经遍旖旎,赤橙黄绿全用尽,不画春色一点奇。两个渐渐往园子深处去了。  我的妈呀,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相亲的白描吗?看官比我更聪明,不用我在此累赘。  但是不得不承认癸酉本后28回如果拍戏出来的话,确实是惊心动魄,戏剧效果非常强烈的。我如果有钱可以拍一部红楼,我一定按照这个本子来拍。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内心是宁愿相信它是真本了。
  V哥认为红楼梦最伟大的、无法超越的地方不是其文字,而是其“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说红楼梦的文字很多人都可以模仿,语言水平很多人都可以达到,甚至说什么红袖添香里面的写手都有这个力道。还说类似《甄嬛传》的作者的文笔就可以比肩红楼。  果真如此?  红楼梦最具魅力的就是其如图画一样的语言,同样的汉字在作者那里竟成了一颗颗散发夺目光彩的珠宝,给人以美的享受,岂是一般人能模仿得来的。文风,说话的语气是可以模仿,但是,难道卷起舌头说普通话就是北京人了?模仿跟比肩完全是两码事。红楼语言把汉字的魅力和美感发挥到了极致,完全担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如今又有谁人写得出“蓼花苇叶,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的传神描述呢。  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读高鹗的后四十回,人物结局的篡改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文字魅力的消失,使人如同嚼蜡难道不也是原因之一?客观上讲,高鹗的文字水平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如果没有前八十回的先入为主,我想读起来也算是杰作了。高鹗的文字尚且不能给红楼语言提鞋,更遑论后来那些所谓模仿的东西了。  愚以为,红楼传世的目的,固然是追忆凭悼国破家亡,否则也不会“字字看来皆是血”,也还有将汉家的文学,艺术,文化,宗教,风俗等等留存于世的意思。  我想作者一定经历了满清剃发易服的耻辱,担心鞑虏同时也会灭绝汉人的文化,彻底摧毁汉族基因,异化为鞑子的奴才,才会决心写出这部彰显汉人文化无上魅力高贵的书出来。
  我非常赞同V哥与护珠塔主批判伪红学,特别是那些把红楼梦意淫成写清朝贵族,满清鞑子的论点,着实让人呕吐不已。远的不说了,一想到写的是一帮穿着寰宇以来最丑陋,最无品位的服装的人,厌恶之情立添。  真的,满清服装之丑陋,人物形象之猥琐,至人类有历史以来无有出其右者,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的服饰,当然不是现如今泛滥成灾的清宫戏里面美化的妆容。  据此一点(剃发易服),满人的罪恶罄竹难书。本人不是民族主义者,但每每想到这点就难掩悲愤和痛恨之情。所以我一看到有书评说红楼写的是什么明珠的家事,什么清朝废太子的经历就立即点叉,更不用说曹家那帮狗奴才了。不是藐视,蛮夷之族有红楼里那些精致如画的生活,有那样的贵族气质,飘逸的浪漫情怀,有铮铮铁骨,名士风流么?
  所以余也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明朝遗民,他们痛恨满清的愚昧落后,野蛮原始,从心里上难以融入鞑子的世界,为了保留汉族的文化基因,故作这千古之举,使得汉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于世。  所谓的作者曹雪芹,只不过随手拈来,碰巧与某个满清奴才同姓甚而同名而已。也难得那一帮伪红学家们殚精竭虑的在满清的大院子的收索,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我也赞同红楼的作者是一批,不是一人。  其实V哥的观点没什么大错,但不好之处在于把红楼中的人物固化为映射明朝的某人某人,理解起来牵强不说,也大大消减了红楼的艺术魅力。  常言道:文学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我敢肯定,红楼之所以如此的永恒,99%的场景描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但是一个人物身上对应的事件并不一定全是一人所为,大多综合了很多现实人物的经历杂糅而成。从这一点上来讲,黛玉的故事有崇祯的影子,也会有其他著名人物的事迹,譬如那些拥有傲骨的名仕们;王熙凤部分性格遭遇也找得出魏宗贤的故事来。  红楼中的很多场景分明是写皇宫的,但也有很多场景不是皇族专有的。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编织成一幅宏大的汉家图画。  像红楼梦这样的千古奇书,没有彻骨的生活感受是写不出来的,果然是血泪之作啊。  有人说,明史,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书面文字也多的是,用的着红楼这帮人如此的藏着掖着的隐喻吗?说来也是,但:面无表情、一本正经的历史书籍能将汉民族的精华诸如文学,艺术,文化,宗教,风俗等传神的记载流传后世吗?既然不可能,那红楼梦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
  楼主说的极好!  还有下文吗?
  雌凤若非指宦官,便有画蛇添足之嫌,岂不是说作者文学水平低下了?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后面是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冰山代表地域,越北冰山越多明确。隐意指明地理位置。  凡鸟即意凤凰,作者刻意提示山上雌凤。隐意身份帝王。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顺),二令(冷,死),三(朱,洪)人木(休,杀)。  人物,地点,时间,事由都具备。  顺治死是朱洪杀的,南京明朝人比起顺治死于木杨城战更加悲惨得多。
  78回《芙蓉女儿诔》一大篇长文。就是一句话。这句话是废了这篇文章(也隐意石头记),这句也不能废去的。说明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白这句话。  这句是“茜沙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茜(江西)沙(沙河)窗(船)下(上),江西旴江船上,  我本无(阴,育)缘(元),是我朱元育所为。  黄土垄中,(人中龙凤命丧黄土地)。
  《石头记》人物及表达的原型:  薛宝钗林黛玉:宝钗(宝玉叉金),原型即作者自己,表达的是作者雪耻国仇家恨,反清复明,  捍卫朱明汉室的力量决心方面的思想情感。  林黛玉是寄托作者隐身民间对朱明汉室以及抗击清廷事业的忧愁之情。  贾元春:代表朱明崇祯汉室正溯历史的终结,以及南朱明汉室的历史历程。  贾迎春:代表南明弘光政权,表达作者对弘光政权懦弱,权争内斗,怒其不争之情感。  贾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表达作者对隆武政权的期望厚爱,怎奈是个飘渺之梦。  贾惜春:代表南明永历政权,表达作者对永历政权惋惜怜悯心情。  史湘云:作者自己,表达作者半生郡王荣华与泣别荣华后生活的清辛淡定之情。  妙玉: 作者自己,表达作者希望回归质朴自在,平淡无奇的生活,被迫无奈的陷于历史淖泥之情。  李纨: 代表一些朱明王室遗属,不切实际心存幻想,蛮以为和清廷不争斗,就能获许安宁平静的生活。  香菱: 故事原型作者儿子朱慈烛,也即曹雪芹。  晴雯: 表达作对卧底京城的弟兄勇士关爱之情。  袭人: 表达作者对生死与共的弟兄关爱之情。  王熙凤:故事原型清朝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在前往福建征讨途径江西建昌(今南城县)遇作者所组织的  武装突然袭击而身受重伤。一年多后不治而逝。  秦可卿:故事原型李自成。表达作者对李自成农民军的爱惜之情,虽然作者出身朱明王室,但认为只有联合  农民军才能恢复汉室。认为‘联民抗清’是正确的,而朝廷‘联虏抗暴’策略缺乏远见,是兔  与虎谋皮。  巧姐: 故事原型南明永历皇帝。  尤二姐:代表降于清廷却并不忠心清廷,时刻希望反正归于明军的将士。  尤三姐:代表曾降于清廷反正后坚决抗清的明军将士。  贾演 : 朱明朝创立者。  贾代化:朱明朝皇室正溯历史中间承续者。  贾敷: 朱明朝皇室正溯历史终结。  贾源: 明益王之始祖。  贾代善:明益王的历史承袭者。  贾母 : 历史老人。  贾赦: 假设。  贾敬: 作者父亲明益敬王朱常灊。  贾珠: 作者哥哥明益定王朱由木。  贾琏: 朱明王室与清廷有勾连,但又记挂其他朱明王室安危者。  贾敬: 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  贾珍: 崇祯皇帝逝后的那些原本贪图享乐荒淫无度,勾结降于清廷的朱明藩王郡王。  贾蓉: 勾结降于清廷的朱明王室成员。  贾环: 明罗川王朱由樯。  贾兰: 明益先王朱慈炱。  贾芸: 南明益王朱和璽(张煌言),朱慈炱之子。  贾母史老太:代表历史老人。  林如海:明崇祯皇帝。  柳湘莲:作者自己,表达作者侠肝义胆的一种情感。  林之孝家的:孝庄皇太后。  刘姥姥:黔国公沐天波。  赵姨娘:郑成功。  尤氏:代表降于清廷的原明军。  薛蟠:既要帮助朱明王室后裔,又要与清廷周旋的朱明远亲社会名贾富商。  秦钟: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贾瑞:原先忠于朱明朝的儒者在清廷来后立即向清廷谄媚的儒者后裔。  赵国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秦业:三秦父老兄弟姐妹。  焦大:明朝忠心将士。  平儿:洪承畴。  宝珠:李自成农民军中坚决抗击清廷者。  孙绍祖:‘祖大寿’泛指飞黄腾达的降清的原明军将领。  吴贵:吴三桂。  多浑虫:多尔滚。  夏金桂:康熙皇帝。  芳官,茗烟:官方掩盖真相。  司棋,入画:各色旗军杀人。  报琴,侍书:撕书禁言。  甄宝玉:作者真家。  贾菌:原型明隆武皇帝朱聿键  贾蓝:原型南明鲁王‘监国’朱以海  贾芸:明益王朱和璽(作者侄孙)  老太妃:‘留都’南京  王子腾:清廷政权  王夫人:中华九州大地统治权  薛姨妈:中华九州大地正溯观念维护者  冯紫英:马士英  张友士:左良玉  对书中人物原型暂且给出推理结论,而没有详述推理过程,其实只要知道作者隐写系统方法,就很容易举一反三,所以这个就不赘述。
  迄今只有吾人给《石头记》人物原型给出精准人物名。这就是逻辑推理的唯一性。  其他任何人都不敢给出书中具体人物原型,因为若非原型人物,书内容的繁杂逻辑构成会  很轻易的造成内容情节矛盾之处。  所以,其他解读者只会东拉西扯一通,今天说这人物,明天扯那人物。就是不敢连贯解读和给出所有人物原型框架。  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解读的能力。完全是天花乱坠,哗众取宠的瞎扯。
  《石头记》就是“木杨城战记”。
  《金陵十二钗》是一部反清复明的血泪心酸史书,已经被吾人完全破解,并且在南城县楼下挽门厅找到确凿证据。  一些个奴才以为学了点三脚猫本领,就能够搅局,将一部“反清复明”血泪心酸史书,胡  乱杜撰成什么明亡清兴史,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其结果必然是贻笑世人。
  说到很多人读红楼极力推崇的谐音说,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红楼文字里面有很多谐音不假,比如最明显的“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卜世仁=不是人”等等,多数没有什么异议的。但若果据此当做一种万能钥匙来开红楼的锁,生拉硬扯不说,还会贻笑大方。  比如“甄士隐”,有人居然联想到“真是印”,分明是“真事隐”,果然是却将荒唐演大荒啊。“秦可卿=秦可倾”,这样读红楼,没觉得索然无味吗?  据此道理,我突然发现柳湘莲的小厮居然是他的“性奴”!这多么震惊啊。为什么呢,我们来看:  柳湘莲假意迎合薛蟠的色欲,“便起身出来,瞅人不防,出至门外,命小厮杏奴——先家去罢,我到城外就来。”  哎哟,杏奴不就是性奴吗?根据谐音法的推理我居然得到这么一个秘密,真是羞死人了。  不过细思作者对柳湘莲的描述,还真有可能是这么回事呢。他一个“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的人,把心腹小厮收做性奴,做出那等风流韵事也未尝不是真话。  说到柳湘莲,又想起一事:甄士隐解说好了歌了悟的那段: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脂批说是伏柳湘莲一干人,我一直不大赞同。柳湘莲“训有方”吗?我们来看书中的描述:  那柳湘莲原系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弄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这哪里是一个“训有方”的走“仕途经济”的“正经人”。虽然是“世家子弟”,但是“父母早丧,读书不成”,何来“训”,又是谁人“训”?
  窃以为,这里是不是指贾蓉贾蔷一干人?  研读红楼梦,首先得把它当成一部独具文学魅力的作品来欣赏,其后才有作者的隐喻,体会他借此要表达的思想,所要隐射的历史,讴歌某些人物,批判某些人物等等。如果不是这样的先后,一味的摒弃其文学魅力,却在文学之外竭力的索引,不得不说是舍本逐末了。试问如果不是红楼本身在文学上的高度,我们会如此的关注它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红楼众儿女们理应回归正途,不要刻意的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了。
  既然要研读红楼,哪里逃得过林黛玉。  人说黛玉“尖酸刻薄,常使小性儿”,不如宝钗“随分从时,大的下人心”。果真如此么?  有人说了,分明黛玉的好闺蜜紫鹃都这样说了,如何有假。黛玉必定如此德行。我们来看看紫鹃是怎么“指责”林黛玉的:  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但是且住,紫鹃这里说的是黛玉对宝玉使小性儿,而不是对其他人。黛玉歪派宝玉,不过是情人之间的“吃醋拈酸”过程。宝黛定情后,你们有再看到黛玉歪派宝玉的事发生吗?  可惜的是黛玉的“真”。这个“真”在世俗终归是要吃亏的。人常说好人一直做善事,偶尔做了一件不如人家心意的“坏事”,世俗是会记得清清楚楚难以忘怀的。于是好人反倒成了坏人了。而坏人一直做坏事,偶尔做了一件“好事”,世俗也是会记得清清楚楚难以忘怀的。于是坏人反倒成了好人了。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比比香菱学诗,黛玉宝钗的反应便可窥其一二。  呆香菱想学作诗,先谋于宝钗,宝钗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然后求于黛玉,黛玉笑道: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于是循循善诱。而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注意是“只得”,是阻拦不成,无可奈何的意思。  然后听香菱讲诗,自谦是玩,黛玉说:谁不是玩?难道我们是认真做诗呢!若说我们真个做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掉了呢!  分明更加自谦了。而宝钗呢,揶揄香菱是“何苦自寻烦恼”,挖苦说他“本来呆头呆脑,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香菱首次诗作,黛玉虽然明知不好,看他怎么说呢: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先是肯定,然后才是意见和指导。一点拿大的姿态都没有。而不拿大的宝钗却嘲笑:这个人定是疯了。  及至第二首,仍是不好。黛玉怎么说:自然算难为他了。这分明是鼓励的话语。然后才委婉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做。  而宝钗,却毫不留情的打击香菱“不象呤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又说“原是诗从胡说,再迟几天就好了。”这不但打击,而且还十分的蔑视香菱,说他不配做诗,胡说八道。  黛玉是“诲人不倦”,宝钗实在是“毁人不倦”啊。  到第三首,香菱梦中成诗,宝钗更是百般嘲弄,说他“都通了仙了”。千万别以为这个“通仙”是好话,那是说香菱成了“神婆”,成了神经病!多么恶毒的语言。  如此看来,谁“尖酸刻薄”,谁又“大的下人心”,不言自喻了。各位是爱听黛玉的话呢,还是爱听宝钗的话?
  通篇看来,薛宝钗可谓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典范,真是博学杂收,深谙中庸之道啊。  那心比珍珠儿还真的林黛玉,如何入得了众人的法眼呢。  惜春说:要看真人,总在最初一步的心上看起,才能明白呢。  大家看薛宝钗,看林黛玉,有从最初一步的心上看起吗?既然没有,如何能明白呢。所以“娶妻莫若薛宝钗”难怪大行其道了。难道成天跟一个不知道她想什么的老婆在一起,同床异梦,这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这确实是一大乐事!因为世风如此。所以林黛玉这样的真心人是不见容于世的。如果她出生富贵,没有生存之忧还罢了,或者是有一个理解她,欣赏她,可以给她遮风挡雨的知音,她还可以快乐的度过此生。倘或生在底层社会,天天为口食奔波挣扎,只好给人贻笑大方了。
  人人说宝钗很有口德,特别善待下人。我怎么看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失德,甚至是极度冷血的呢。  金钏跳井死了,她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好一个糊涂人,好一个不可惜。分明就是说人家死不足惜,死有余辜。大家不觉得这话很刺心么?  说宝玉的奶妈李妈妈:他是老糊涂了!  人家怎么糊涂了,心里清楚得很呢。看她怎么骂袭人的:谁不是袭人拿下马的。我都知道那些事。  “那些事”是什么事,不用我说,大家都很清楚吧。  平儿挨了凤姐的打,宝钗终于称赞她:你是个明白人。  但是打住,这个明白人不是那么好当的,原来是要平儿明白凤姐打她天经地义。且看她的话: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拿别人出气不成?  怎么听着就那么别扭呢。  说凤姐:凭他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  好了,这事奉承贾母的话。但是贬此抬彼,就算凤姐心再大,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拿来当垫脚石,心里也会不舒服吧。  小红“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本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最为正常不过的事。宝钗怎么评价呢?“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小红何罪如此,担得起这样的歹话?  说道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宝钗会拿黛玉当挡箭牌了。绝对不是一时躲不及,不得不情急生智,临时的“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看官明白,她骂小红那些话实际是在骂黛玉啊。为什么呢?  宝钗扑蝶之前,本是去找黛玉的,但“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于是就开始思考:  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日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  听听,哪一句是在说黛玉的好?而且言语之间分明凸出个“醋”字出来。什么叫“不避嫌疑”,不就是“奸淫狗盗”吗;什么叫“素日猜忌”,不就是“心机不错”吗;又什么是“好弄小性儿”,不就是“眼空心大”吗;更说什么“黛玉嫌疑”,不就是想说怕黛玉“狗急跳墙”么。  这倒好,天助宝钗也,让她撞破小红的秘密,不栽赃黛玉她对得起她的心吗?  我只能说,“天真烂漫”的林黛玉,遇上了“看人下菜碟”、“胶柱鼓瑟”、伪善矫情的薛宝钗,会生出什么好事情。
  @义言堂主 7楼
15:08:29  雌凤若非指宦官,便有画蛇添足之嫌,岂不是说作者
水平低下了?  -----------------------------  这位朋友质问得好,很有价值。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本来“一片冰山”对“一只雌凤”,读起来也算上口。如果去掉“雌”字,读来就是“一片冰山,一只凤”,冰山对凤,是不是读的有点卡,好像诗歌一样不对仗不齐整,总觉得少了个字。按照凤单用时一般泛指“凤凰”,那么不用“雌”,添上“凰”也使得。  “一片冰山,一只凤凰”  兴儿不就说探春是“老鸹窝里出凤凰”么。  我想作者加“雌”,是为了突出所说的是个女子,同时也为了读起来上口。  而且“凤”跟“凰”分开单用时,其前面或后面一定还有其它的字来平衡,好像极少见到单单独独一个“凤”。这个例外,比如某人叫什么什么凤,好比王熙凤。跟她很亲近的人叫她时可能会这样:  凤,快过来吃饭了。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凤冠霞帔”,“凤头”,“有凤来仪”什么的。  “凰”字的话,恕本人孤陋寡闻,从来没见过单出列出来的。  无论如何,我只是一家之言,值得商榷。
  @瓦子灯 13楼
15:49:48  《金陵十二钗》是一部反清复明的血泪心酸史书,已经被吾人完全破解,并且在南城县楼下挽门厅找到确凿证据。  -----------------------------  我很好奇你在“南城县楼下挽门厅”找到什么“确凿证据”。可以说来一听吗?
  @黑牦牛 6楼
14:32:13  楼主说的极好!  还有下文吗?  -----------------------------  有下文的。  我是兴之所在,兴趣所致。随便写来,想到哪说到哪。没什么章法的。说出来也是希望大家探讨探讨。
  楼主和那个V哥、护瑛等也算一家之言吧,不过相比而言,我还是觉得被你点叉的刘心武的“秦学”红楼更靠谱一点,他列举的证据更有说服力。明朝遗民说还是牵强了一点。
  @typlayor 22楼
10:57:49  楼主和那个V哥、护瑛等也算一家之言吧,不过相比而言,我还是觉得被你点叉的刘心武的“秦学”红楼更靠谱一点,他列举的证据更有说服力。明朝遗民说还是牵强了一点。  -----------------------------  你说的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一想到红楼梦居然写的是野蛮原始,毫无文化可言,丑陋无比的满清鞑子,实在接受不了。  红楼梦写出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强要戴在鞑子的头上,不说别人,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的。
  楼主好文,支持一下,欢迎互访,以后常来拜读。
  @龙七cl 24楼
17:39:22  楼主好文,支持一下,欢迎互访,以后常来拜读。  -----------------------------  多谢捧场!互相切磋吧。
  宝钗还有一大本事,就是善于笼络人心。这不,林黛玉就入了她的套,上了好大一个当呢。  先说一个典故: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好了,我们来看看林黛玉到底上了什么当。  黛玉行酒令的时候带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里面的两句“浓词艳曲”,这下被宝钗抓住了,并以此告诫黛玉。  这是“昨儿”的事,黛玉说了就过,早把这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解何故”,实在不明白所审何事。宝钗便连提带骂:  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什么?  好大一顶帽子。在当时的社会,这可是妇德的问题。  可惜黛玉心中无鬼,如何明白宝钗的心思,还是“不解”。没想到被宝钗认为是“装憨儿”。直到宝钗明说出来,黛玉才想起是这么个事。其实真正装憨儿,有违妇德的是宝钗吧。  大家看看,这是不是老和尚和小和尚的翻版?黛玉这个老和尚心中无尘埃,所以放得下;到时宝钗这位小和尚,自己心里面想着什么,便认为别人也跟她一样想什么。到底谁的心不干净呢?  就算失于检点,也是宝钗在先,黛玉在后啊。而且很明显宝钗是属于早熟的那类女子,她自己说的“从小儿七八岁上就开始明白这里事理”,情窦初开了,而且姊妹兄弟混看,所读的杂书,不正经书多了去。  看了也罢,分明自己过了这么久都日夜不忘,否则行酒令那天众人都不觉察黛玉的“失言”,偏她瞬间抓住,牢记于心了?  可怜单纯老实的黛玉,本来光明正大,却“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倒成了被拷打的红娘了。不但被人捏了错,还上了人家的贼船,落得个给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下场。你们看看后来黛玉对宝钗和薛姨妈的态度,直把他两当成了亲人啊。  其实惜春真的说的对,看人要从最初一步的心上看,准没错的。黛玉最初看宝钗,就看出她“有心藏奸”,虽然宝钗“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  可心真的人架不住笼络啊,哪怕那人再坏,一旦觉得人家拿出真心来,便掏心掏肺的,“互剖金兰语”起来了。
  继续顶起
  所谓的“旧时真本红楼梦”是伪作。我敢于断定是邓贼复辟以后才写作的,甚至是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出来后写作的。  很可能不到二十年历史,甚至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成书。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尤其解放以来的研究,人们对《红楼梦》后面的人物结局和故事有了好多的研究成果。伪续者一定是知道这些的,而且他搜集了不少,并且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和猜测,相互联结,成了这个续篇。  如果他明确地宣布这是自己写作的续篇,那么,这不失为一个成就。因为毕竟它通过这种形式把许多人物的结局和人们研究的可能的故事汇总起来告诉了大家。可是他要冒充原作作的原著,这就犯了极大的罪行。这就和《梅氏尚书》的作者一样。  伪续作者的文学功底非常差,这是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不但《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高鹗的续作,文学功底也要强得多。对此伪续者的解释是,《红楼梦》经过多人润色,而这个二十八回,是比较原始的,因此没有多人润色过,所以水平不一样。  可是文中还有许多现代语言,甚至目前的网络语言,伪续者的回答是,这本书在保存中受到了虫子等的侵犯,所以藏家根据书的上下文作了填补。  总之是尽量地圆谎而已。  我看到的现代化的语言就有:  交代——在当时应该用招供。  乌七八糟  拉帮结伙  流里流气  吃饱了撑的  鼓舞士气  防御工事  警惕  真格  出点子  狠狠批了惜春一顿  老朽一枚——“一枚”完全是现代的网络语言  撤退  拉帮结派  本姑娘——这是随着香港电视传进来的。  咱们联合起来  组织  休整  以身试法  哥们家  这些词古代不是根本没有,就是另外意思。  其他许多情节是不可能的,如:  薛宝钗亲自上街买药。——那时贵族妇女是不能出头露面的。  黛玉道:狗屁理论——大概林黛玉不会那么不雅观,当时也没有理论这个词,一般来说当时的理论是知和某些人说理。  花柳之病——那时后来随着洋人在中国的嫖妓,而传进来的。在《红楼梦》创作时代,高鼻梁深目的洋人,中国人看到了是害怕的,连妓女也不敢接待的。后来看得多了,由于洋人钱给得多,妓女才有人敢于接待,性病也就传了过来。  贾琼要娶贾王扁的妹子喜鸾  由于《红楼梦》经过许多年和许多人的研究,对她的前面的伏线和预示的后面的内容和结局有了许多的成就,所以一篇据说的“原著”,不能仅仅看他有多少和前面的伏线和预示等等符合,还要看他有那些不符合。希望大家来揭示所谓的“旧时真本红楼梦”不符合的部分。  这个所谓的“旧时真本红楼梦”写了许多流寇和改朝换代,这是前面绝对没有的。就算有强盗,也不至于把朝代换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秦可卿的托梦给王熙凤,她对贾府的败落的预言,仅仅写到了抄家,是官场中的失败,和改朝换代根本无关。她说:  `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 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如果遇到改朝换代或流寇,或者说农民起义,那就不管你了,什么“祭祀产业”“学田”都统统去了。  所以仅仅根据秦可卿的托梦就可以知道,改朝换代和流寇是不可能的。  可是据说,赵姨娘、贾环、贾蓉、贾蔷、柳湘莲、薛蟠、多姑娘等等,都成了流寇,十二个演戏的女孩子也成了流寇,已经去世的司棋和潘又安也成了流寇,鸳鸯和玉钏也成了流寇。乱七八糟的一大堆。  我可以相信鸳鸯和玉钏痛恨贾府,但是即使她们要报复,也不是这种方式。  还有林黛玉,组织和指挥抵御流寇,这在第五回《红楼梦》第一和第二支中,都是见不到影子的。  `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  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儿哪里有林黛玉指挥抵御流寇的影子?  也没有看到小红有军事才能的任何预示。而且伪续作者本身就没有任何军事常识。贾府的围墙是抵御不了流寇或农民起义的进攻的。这种围墙,只好防小偷有些作用,对于军事进攻,不需要任何攻具,百来把人一推就倒的,而且推倒时,墙里面的人还不得不离远一些,不然倒下的墙砸在人的身上。  至于林黛玉是崇帧皇帝,某人是某人等等,更是无稽之谈。  对于“贾史王薛”解释为“亡家血史”我早就指出,谐音已经勉强了,再把字的次序颠倒,就无法接受了。因为这样什么都可以附会出来的。如果可以解为“亡家血史”,那么我们也可以解为“家史忘学”“家史妄学”“家史往学”“家世枉学”“旺家私学”“旺家史学”“旺家噱史”等等一大批。  总之是非常牵强附会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我早就怀疑就是直接描写,林黛玉上吊,薛宝钗死于贫困。但是绝对不是因为错杀小红而上吊。
  欣赏楼主的态度,刚开始看v哥那个帖子也觉得很震撼,后来越来越没劲  
  因为用拼音打字,又兼是现写现发,很多错别字。望谅解。  比如“我认为非常赞同你最后一句话”应该是“我个人非常赞同你最后一句话”
  @ss帝国闪电 29楼
09:44:16  欣赏楼主的态度,刚开始看v哥那个帖子也觉得很震撼,后来越来越没劲  -----------------------------  确实如此。越到后面越没了V哥所说的越加震撼,全钻死胡同的去了。
  癸酉本28回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所有的人物,正的邪的,亦正亦邪的,通通没有任何美感,不论是林黛玉,还是其所大力宣扬的小红。  而且写者刻意引导读者把内容往脂批结局上靠,生怕读的人领会不到,其露骨的用意直如司马昭之心呢。  有时候也想,发布者能“完美”的罗列出各个人物的结局,也能写出一些诗词,尤其回目文字也并不很差,必定是用心研究过红楼梦及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特别是脂批。能做到这样的,首先是深爱红楼,其次是这人的文学水平肯定有一定的高度,何以写出这样大部分粗劣生硬的文字来?想必它果然是真的,但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如此拙劣,如此的不通?
  西南兄见解很是深刻,等更新,继续
  癸酉本那28回的文字,对贾府的描述,哪怕是在末世,不但像贾府这样的“中等人家”,“也没有那样的事”,就连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屌丝,也不会有如此不堪的言行的。“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说点题外话。现如今流行宫斗剧,人说宫斗剧始祖是香港无线的《金枝欲孽》,后来发挥到极致的是《甄嬛传》。殊不知真正的宫斗始祖是《红楼梦》呢。  红楼梦虽然说是描写贾府这样的“中等人家--贾母自谦的话”,其实大家都明白,很大一部分是写皇宫里面的事。这里的宫斗不露痕迹,暗潮汹涌,比起甄嬛传什么的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孰是孰非的大白话,高贵不知道多少个档次,这才担得起真正的宫斗。而《金枝欲孽》也好,《甄嬛传》也罢,都不过是一个“套子”,“把人家说的这么坏”,“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就是豪门大家,金尊玉贵,个个是佳人,结果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象个佳人”?都是那编书人成日家意淫幻想,想邪了,“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真正的宫斗的道理?没的全叫他们“谄掉了下巴颏子”。
  各位,我这个帖子是不是移到《红楼书话》要合适一些?另请教如何搬移帖子。多谢。
  @走向西南 33楼
12:21:41  有时候也想,发布者能“完美”的罗列出各个人物的结局,也能写出一些诗词,尤其回目文字也并不很差,必定是用心研究过红楼梦及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特别是脂批。能做到这样的,首先是深爱......  -----------------------------  楼主,你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当然,我读红楼不多,仅供一哂——  所谓后28回的回目、少数诗词行文均表现出相当的文字水平,特别是情节的设计惊呆了芸芸红迷,可据此判断一定有高人参与伪造(在此权当它为伪造),那么为何要故意露出小学功底的整体文字马脚呢?  我猜测是依照前人读石头记笔记稿杜撰的书。这可能还说得通些。  但又想:如果不费这杜撰工夫,而是把笔记稿整理发出,其功至伟、其费无几、其诚可嘉。。。之至!!!历史价值将比靖本批语摘抄高出千倍。版费估计也不能少。  另外种种迹象运作此事之人似也不是为名。。。  到底是神马情况,后28回真真令人费解!
  补一句——相当不雅的譬喻  后28回就像一坨掺入了金沙的大便    。
  @minimule 37楼
14:36:10  补一句——相当不雅的譬喻  后28回就像一坨掺入了金沙的大便  -----------------------------  这个太形象了,虽然不雅,但不如此不能表达我们心中对它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愫。
  说到宫斗,红楼里面的宫斗无所不在。  主子与主子之间,奴仆与奴仆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与薛姨妈薛宝钗之间;王夫人与赵姨娘贾环之间;贾宝玉与贾环之间;王熙凤与邢夫人,与众管事媳妇婆子之间;丫鬟与老婆子之间;晴雯与老婆子之间;老婆子与老婆子之间,管家女人与管家女人之间,小厮与小厮之间;贾赦与贾政之间;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司棋与柳嫂子,与怡红院丫头之间;王夫人与邢夫人之间;王熙凤与尤氏,与尤二姐,与秋桐之间,,王熙凤与赵姨娘之间,鸳鸯与邢夫人,与贾赦之间;紫鹃与薛姨妈薛宝钗之间,等等等等,纷繁复杂,概莫如是。又,里面大多的斗智斗勇,虽然暗地里刀光剑影,但台面上却化于无形;虽然或明或暗,夹枪带棒,但始终不着痕迹。斗输的,落得个凄惨下场,甚至连人命都丢了;斗赢的,也不过是短暂的胜利,脱不了被他人踩在地上的结果。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却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样的“宫斗”才是大场面,大智慧,才是活色生香,活脱脱的人情世故,才是真实可信的。
  所谓高手、高手、高高手是也!  高手过招,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着于形,不露痕迹,谈笑间,从容里,便分出高下。这才是境界。而贾母就是那扫地僧,飞花摘叶,顺手拈来,为我所用,皆可伤人于无形。至于后来她的爱将晴雯惨遭毒手,也只不过是不想为了一个小丫头子跟王夫人这个主子闹翻而已,但还是在谈笑间不着痕迹的敲打了王夫人一番。至于怎么敲打的,大家可以去读读。  读贾母破陈腐旧套那段文字就知道她有多厉害了。本来木石阵营完全处于劣势,不说别人,就是我读到林黛玉拿起酒杯喂宝玉那段,都替她着急难堪。这明显是失于检点,太过轻狂。结果被贾母彻底的扭转过来了。当然,这里面王熙凤功不可没,绝对是贾母的战神。  说到扫地僧,又未免想起金庸的武侠小说来了。小学时候读他的作品,那算得上是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及到大来阅读红楼,哎呀呀,原来神仙姐姐的出处在这里啊,虽然王语嫣与警幻仙姑不在一个级别。那段誉,不觉得很有贾宝玉的影子么?一个情情,一个泛爱,都是翠玉珠绕,只不过最后一个成就大业,一个潦倒半身。
  说起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我想来也好笑。其实贾母的用意很明显,宝钗年满15岁了,“也算的将笄之年”,长大成人了,从小姑娘长成大姑娘了,该嫁得人了。生怕人不知道,所以她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彻底的翻腾一阵,故意的表白表白,来宣扬宝姑娘该找婆家了这个事实。  这里“霉烂”二字非常有趣,而且还是找出来的。而贾母“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的财宝那么多,何以需要“找”?那宝钗薛姨妈若知道内情,还乐得起来么?还会天真的以为是贾母看重她么?可恨的是薛姨妈一干人等依然稳坐钓鱼台,装聋作哑,死心不改。这倒也出乎贾母的预料了。她还真没想到这帮人无耻起来雷打不动的呢。  所以看官一定要明白是贾母盼着薛宝钗快点出嫁,“拔去这眼中钉肉中刺”,为自己的外甥女儿扫除障碍。  很多人读红楼认为贾母慢慢的讨厌起林黛玉来,这是个根本性的错误。试想,自己最爱的宝贝女儿的骨肉,就算她在不讨喜也不会不喜欢不护着吧。她有错了,教导她改正就罢了。何况人家黛玉哪里有错。而且随着贾母的年事渐高,越来越力不从心,肯定心里是时刻都在为自己的外甥女谋划将来,哪里愚蠢无情到逼死黛玉?换了是你的外婆,你做的出来吗?  那些有婆婆爷爷外婆外公的读者,用心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徒儿 给梦何在?
  几天没来,有事耽搁了。继续顶起
  @龙七cl 43楼
11:24:46  几天没来,有事耽搁了。继续顶起  -----------------------------  呵呵,还是龙兄仗义顶贴。我这帖子差不多沉了。
  昨晚翻看了一部分《金瓶梅》文字,如果真如评论者所说是描述明朝的世情,那可真是猪狗的世界啊。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坑蒙拐骗,淫欲无度,不知羞耻,以丑为美,从上到下,从男人到女人,男盗女娼,社会混乱,百姓生活起伏命运变幻皆在瞬息,全民腐败,唯利是图。居然通篇看不到一个好人。好一幅瞩目惊心的社会画卷。这样的朝代不灭亡对不起天理啊。  如是,我深深的同意网友的话:明朝政权的灭亡来自于全民道德的沦丧。  道德没有了,羞耻心也没有了,什么事干不出来?《金瓶梅》里面不用说男性,找得出几个干净的女人?廉耻没有了,就成了猪狗,只剩下了动物的本能,于是男人靠老婆卖淫赚钱度日,与姘夫共处一室(王六儿一家)自得其乐,哪怕是高官,娶个烂货淫妇,也不觉得是失礼丢面的事了。  虽然满清鞑子入主中原令人扼腕愤恨,但是像这样猪狗不如的社会,最好还是早点灭亡。  《金瓶梅》虽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其着力描写的是中下层人民的市井生活,所以语言粗俗,文字美感不足,情节也显平淡,跟主要描写上层社会的《红楼梦》比起来确实只能算下里巴人。红楼读起来余香满口,金瓶梅甚至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文字确实寡淡很多,人物的刻画也不及红楼的一个零头(个人认为)。  据此又想到癸酉本后28回了,比照金瓶梅的文字,我有点相信它的真了。因为金里面的文字很多时候也是平淡无奇,空洞无味,甚至是粗鄙的。而且所描写的男女关系,市井世情跟癸酉本后28回类似,都是非常直接直白露骨,没有红楼前80回的众多得礼仪规矩,风雅行为,全是些偷鸡摸狗,男盗女娼。  所以我在想,后来的红楼之所以高大上,是因为增删的作者本身的高贵出身和出尘的品质以及高超的文学功底,还有他想刻画出明朝的美所决定的。  假若前身就是《风月宝鉴》,那么这个《风月宝鉴》一定是跟《金瓶梅》一样,描写的是市井生活,情节粗俗,文字平淡,场面直白等等就有点好理解了。  对于《红楼梦》来说,《风月宝鉴》只是一个坯胎而已,红楼作者在其基础上润色,增删,其实早已经脱离了《风月宝鉴》的本质,已经完全彻底的独立为两个不同的作品了。红楼无论从内容,情节,主题思想和人物都已经不再是风月了。  这样看来,我还真有点相信癸酉本的真实性了。但仍有一丝疑问:就是既然癸酉本是108回整本,又是吴梅村改完的本子,没理由前80回文字跟后来我们看到的高大上红楼前80回差不离,而后28回就那样的不堪起来,直落入类似金瓶梅这样的文字水平(当然还不及金)和市井世情状态呢?
  继续顶起
  《金瓶梅》和《红楼梦》是对立的两本书,《金瓶梅》描述的是欲望崇拜,《红楼梦》描写的是生殖崇拜,《金瓶梅》是男性社会,《红楼梦》是女性社会,《金瓶梅》表现了男性社会的没落,《红楼梦》表现了女性社会的再生,
  @瓦子灯 12楼
15:33:38  《石头记》就是“木杨城战记”。  -----------------------------  竟然在网上没搜到木杨城战记!
  哎呀,又没啦。
  从哪里看出贾母把宝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是不是就是qq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