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央视节目表的一个农业节目。

教材商城(shop)
CCTV-7合作伙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权重为0的暂时移至“更多链接”中)
图片版权归www..cn独家所有,没有取得农业频道许可禁止传播!
七频道(CCTV-7农业频道)版权所有,文章转载需保留版权单位出处!
网站开发: 全国免费农业技术专线:&400-615-7707
2015 www..cn All
Rights Reserved央视二套《对话》栏目农业科技推广专题:农业科技沾土就灵
来源:新闻中心
| 作者: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 | 阅读次数:
  编者按:4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走进杨凌制作的50分钟专题访谈节目《聚焦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沾土就灵》在央视2套播出,现将有关文字编发如下: 
  主持人:又到了每周一次的《对话》时间,欢迎收看。刚才大家看到了一些形态各异的水果和蔬菜,可能这一刻你一定在猜:伟鸿今天到哪里开始了我们这一期《对话》节目的主持?我可以告诉各位,这里是一个农业的试验大棚,它位于陕西的杨凌。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有人把它称作是中国农业的硅谷。其实硅谷这个概念特别好理解,说到杨凌是硅谷,你一定会知道,每年在杨凌其实会有很多的农业科技诞生,这些农业科技离我们大家生活很远吗?其实,一点都不远。我们来看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核桃,如果你要吃核桃的时候,你会想什么办法?用锤子砸?用脚踩?或者说用门缝去挤?现在其实都不用了。你看看(主持人用手把核桃捏碎),轻轻地一捏,你就可以很容易吃到核桃的果肉了。不是我的力气大,而是科技的力量大。在中国,每年有3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诞生,但是如何让这些科技成果尽快地走出今天这样的试验大棚,让它造福我们的农业产业,造福农民,造福我们的消费者呢?其实一直以来有一个人,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电视短片:&今年这个长势不错,丰收在望。&在杨凌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见这样一个人:他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让农民用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在杨凌的甜瓜、草莓等作物大棚里,他一直在寻找拥有技术的农民,并在中国第一次给农民发技术证书,让他们成了有职称的土专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时时关心教授们的行踪,他大胆改革农业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从设立推广教授到推销农业试验站,他从未停止寻找缩短农民与科技距离的办法。
  主持人: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先生。现在让我们用掌声有请张光强书记。张书记,你好!
  张光强:伟鸿,你好!
  主持人:非常高兴又一次见到您。其实刚才节目一开始,我用这个核桃抛砖引玉了一下,让大家看到农业的高新技术真的很神奇,改变了很多农产品。是不是还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改变呢?
  张光强:是。我面前的几种产品都是很有科技含量的。
  主持人:这有什么科技含量?
  张光强:这个就是奇异果。我们用10年时间培育的一个新的品种叫脐红。它又香又甜,主要是品质特别好,产量非常高。
  主持人:这一个在市场上可以卖多少钱?
  张光强:市场价10块钱。这个草莓呢,它的品种叫奶油冰糖草莓。
  主持人:谁给起的这么好听的名字?还奶油,还冰糖。
  张光强:因为它又香又甜,味道特别纯美。
  主持人:吃奶油冰糖草莓到底是什么感觉?我能吃一个吗?
  张光强:尝尝。市场价80元一斤。
  主持人:哎呦,那我刚才这一口至少也吃进好几十块了。真是与众不同,草莓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过不能让大家光看,有没有想吃的?来来来,我们把这些让大家都尝尝好吗?
  张光强:好。
  主持人:对您的工作来说,你也是一直致力于推广这些农业高新技术。其实,从2004年开始,大家也注意到,一号文件每年会关注农业。我找的这两份《农业科技报》呢,可能是这些年来您最愿意看到的两张报纸。因为你看,这第一份报纸上写到:今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第二份报纸呢,是我们2月7日出版的报纸,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扶持农业科技创新。
  张光强:我看到这个一号文件特别兴奋。为什么呢?两条,一个就是它对科技的这种定位。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一句话叫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第二呢,我发现这个文件里边谈到的很多事都是我们杨凌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在做的,都写进了一号文件。
  主持人:为什么这份报纸会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张光强: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示范区成立之后我就想办一份报纸,但你知道这个报纸的批文还是很难的。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拿到了报纸刊号。这就是刚才你手里拿的《农业科技报》,现已成为面向全国发行的涉农类科技大报,深受农民喜爱。
  主持人:为什么到今年才如此强调农业科技的推广?是不是因为在前些年科技对于农业的贡献都不太大,所以就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个感受是有一个数据支撑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40%左右,但是我看到发达国家,基本上这个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80%。您个人对这个40%有什么看法?
  张光强:这说明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和国外有差距的。一个是在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上还存在问题。第二,就是我们技术产生之后,怎样有效地传递到农民手里。我15年前来杨凌担任示范区的第一任党工委书记。我有一天下乡,看到一户农户,一家夫妇两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这个孩子在上学。我看他们也都是比较好的劳动力,应该人在壮年,但是家里边很困难。进到屋里基本上是家徒四壁。他说我们村很多人种小麦、玉米。那么一年两季,大概一亩的小麦,不算自己劳动力的投入,把所有的投入算上以后,他的净收入不到200元钱。如果秋天再收200元,这一年就400元。那么他又没有其它的技术。他又不知道种什么能够提高产量,种什么能赚钱。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这些特别刺痛。
  张光强:对呀。所以这些农民就希望专家来告诉他们种什么能赚钱。我觉得农业科技对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面对着农民那种迫切的眼神,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办法,去帮他们找寻这种答案?
  张光强:我来杨凌几年之后,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方面我们技术的拥有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把它送到需要它的人手里。第二就是农民不知道去哪儿找他想要的技术,或者很方便地能找到它。
  主持人:对于您而言,你觉得我们现在中国的农民,离农业高新技术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张光强:其实,你要说远也不远。有一种说法叫&最后一公里&。你说起来也就一公里,但它为什么那么难呢?
  主持人:这一公里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是用什么样的办法,真正的来缩短中国的农民和高新科技之间的这一公里的距离。你想过什么样的办法?
  张光强:我和我的同事们,这1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想了很多的办法,今天就说上几条吧。其中有一个偶然事件让我受到启发。有一天我到村里边去,我说这个大棚怎么种得这么好呀?有一个中年妇女就告诉我。她说,我有一个邻居,是农业科技的土专家,他是自学成才的。我这个大棚是得到了他的指点和帮助。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把科技送给农民,也需要农民有一种科技素质。那么,留得住的专家,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乡亲们,咱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培养一批&土专家&,给他们发一些农民的专业技术证书。
  主持人:那个证书长什么样呢?
  张光强:我今天把这个证书带过来了。
  主持人:给我看一看。
  张光强:有点像护照。
  主持人:还真是很正规。
  张光强:这是我们农民技术水平的身份证,然后外出服务的工作证,或者叫通行证。
  主持人:您这也是一个创举呀,给农民来发证书。
  张光强:这当时在中国没有。那么我们下边人就问我了,书记呀,咱发这个管用吗?人家不承认怎么办呀?我说我相信它是管用的。因为你说我们的权威性不够,我认为我们是最有权威的。因为我们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务院让我们干好这件事,就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我说咱就先这样干起来,关键是你要把这个人选好,把这个程序要搞得比较公平。你看我这写的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制,这个还是经过了很严格的评审。有个老师告诉我,说你这个职称的评定,水平已经很高了,说我给研究生出的题目的40%,都用在这个农民技术员职称考试里。
  主持人:这个证书是不是在更大的范围里,都能够被认可?都能够被重视?其实我们今天要特别的再来印证一下。
  电视短片:2005年10月,杨凌夏家沟村农民许智英接到了一次特殊的邀请。
  许智英:2005年5月,华西村的书记到我工作的园区来了一下。当时他对我们园区的西瓜和甜瓜以及蔬菜种植很感兴趣,他就要我的手机号,邀请我到华西去考察一下。然后到了8月份他亲自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他给我的条件是每月3500元工资,然后呢吃住由华西村包。回来以后,考虑了一下,我还是决定去。到了10月份我就过去了。
  解说词:两年过去了,就在许智英准备返乡的时候,又有一份出乎他意料的新合同出现在面前。
  许智英:两年期满了之后,我打算回来。当时华西村领导就跟我说,你不能回去,你必须继续帮助我们推广农业技术。当时他给我提的条件就是:工资给你涨,每年给你涨。
  主持人:我的一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咱们杨凌走出去的土专家特别值钱,你看真是一个抢手的香饽饽。我不知道书记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吗?
  张光强:我知道。
  主持人:你知道。
  张光强:因为当时华西村书记到杨凌来见过我两次。第一次呢他跟我讲,他说,我们虽然已经工业化了,但农业我还不能丢,我想搞观光农业。我想在杨凌选一个专家,到我那去指导。我说我表示支持。
  主持人:你知道吗,我们今天特别把许智英从华西村又请回到我们杨凌,回到他熟悉的这个家乡,熟悉的大棚当中。来,我们掌声欢迎一下许智英。当时他们华西村的吴书记来找你的时候有没有要求看一看说,老许啊,你有没有这个证书啊。
  许智英:问了。
  主持人:关键时刻这个证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许智英:因为有了那个证书他们就相信我的技术。
  主持人:去了之后他们真的把你当成专家对待了。一个月3500元钱,您对这个薪资满意吗?
  许智英:当时呢,我还是很满意的。
  主持人:你的意思就是说现在不太满意了,现在需要涨工资了?
  许智英:现在他们对我的工资也进行了调整,现在我的年薪是12万元。
  主持人:哇。年薪制了。你看现场一片窃窃私语,大家都在问12万元还是42万元。我觉得对于老许来说,这是他自己价值的一个体现,华西村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把你留下来,打消你的这些顾虑?
  许智英:一个呢,就是他在我生活方面非常关心,由于我是北方人,喜欢吃面条,他们喜欢吃米饭,他说你要吃什么我们给你做什么,专门给你定一个厨师。
  主持人:您都有专门的厨师了。哎哟,还有专门的什么吗?
  许智英:当时华西村邀请我把家属带过来,我说为什么?他说你把家属带过来你就安心了。
  主持人:对,先做后方的工作啊。
  许智英:我把家属带过去了。他们很开心。然后给我家属安排工作,也在园区工作。
  主持人:你觉得在那过得舒心吗?
  许智英:我现在感觉很舒心。工作也得到了华西村的肯定。
  主持人:你越舒心我越怀疑张书记心里越有点难以割舍。
  张光强:我是觉得我们杨凌应该出更多的许智英,越多越好。
  主持人:就把全国各地的这些农业方面的技术总监全部都给包了。
  张光强:全部包了,杨凌示范区就成功了。
  许智英:刚才吃的草莓我很感兴趣,下一步要把这个技术推广到那边去。因为那边草莓的面积很大,一万多亩地。他们现在就是没有好的草莓品种,好多农场场主、大户农家都找到我,让我给他们找一个草莓的好品种。今天我看到以后,我又高兴了,因为杨凌是我的家,西北农大专家老师是我的老师,我每年农高会都回来。这是我每年回来充电、必修的功课。
  主持人:可能像老许这样的土专家,在缩短我们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上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有不少的企业,他们应该也在努力地缩短这一公里的距离。
  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文利:就像刚才张书记说的,技术有了,技术怎么到农民哪儿去?是很关键的。因为前期我们有一个新品种在农村推广的时候,前期接触力度还是很强,特别是我们肉牛养殖这块,两年以后才能见效益。一个新的技术过去后,你讲得再好,农户说我两年以后才能看到,怎么办?这样的话,前期我们企业来承担一部分的费用,我们免费培训,免费进行品质改良。同时进行收购的时候和他们签合同,高出市场价40%,甚至50%的市场价来收购。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养殖区农户里面养我们现在的新品种和他养过去传统的品种,在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头犊牛能增加2000多元钱的纯收入。
  主持人:还有没有什么样的企业的做法,您觉得有代表性?张光强:我们那个刘董事长是搞现代农业庄园的,刚才吃的草莓就是她种的。
  沃邦生态农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刘雪莲:我们公司做了一个庄园,叫尚特梅斯庄园,然后我们主要的项目就是一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观光园。示范就是把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研制出来的优良品种种到我们园里面去,给农民朋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观光呢?是我们把消费者请到园子里面去看,他看到我们的品种是在市场上没有见到的,而且他们会感受到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的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企业就是用现身说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这个品种好。因为刚才张书记说到,我们的草莓一斤能卖到60多元钱到70元钱。
  张光强:她一棚草莓能卖到20万元。
  主持人:找几家这样的龙头企业让他们来做一个示范,不就很容易推广了吗?
  张光强:现在农民接受科技,这算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农民的专业协会,就是他需要一个载体。载体什么最好呢?就是农民协会和龙头企业。他们都可以带动农民富裕,但是都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江西安远县人民政府县长周建:我们安远在脐橙这个生产上面缩短一公里是这么做的,一个是建立网络,就是我们整个赣州都有果业局,县里面也有果业局,乡镇有果技站,在村里边有果技员,这个果技员就是相当于刚才我们张书记说的培训的土专家。村里面还有一批种脐橙的大户,这样子一个网络就下来了。然后在全市把这样的技术加以推广,整个产业链就下来了。再一个就是请大的公司来推广,就刚才我们张书记说的就是由大公司来牵头,这样子就是通过一两年的示范效益,全县老百姓看到种脐橙按他那样子种有效益就跟着做了。所以我们这个产业也就上去了。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用更大的力度关注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所以到杨凌来要专家的人一定是络绎不绝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下面的这个人。也许你认识她。
  电视短片:十几年前的一个早上,在宝鸡市科技局工作的毛曼丽来到杨凌,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帮助她解决心中难题的人。
  宝鸡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毛曼丽:1999年的冬天,我是带着问题来的,带着我们宝鸡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来的。但是呢,在我来的路上,我真的是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我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支持我这件事,我会不会找到和我们产业相结合的专家。
  解说词:从此以后,毛曼丽就经常往返于宝鸡和杨凌之间,并终于如愿以偿地建起了一个专家大院。
  毛曼丽:当时呢,我几乎是一个月往返于宝鸡杨凌十几趟,来杨凌主要的目的是跟学校的科研处和我当时最想聘请的专家庄灿然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主持人:刚才片中的这位女士你认识吗?
  张光强:我很熟悉。
  主持人:因为她当面向您要过这些专家。
  张光强:他们这个主意很妙,花的钱不多,但效果非常好。他们自己选专家。我这个学校大概有几千位专家,宝鸡市政府慧眼识才,搞了几十位,建了大概30多个专家大院。
  主持人:毛女士,我想问您,刚刚我看到您最想找的其实是庄老师?
  毛曼丽:对。庄老师是辣椒专家,说真话,当前的这个效果远出于我当时的预料。因为庄老师现在在我们辣椒专家大院,他已经不光是辐射带动周边的地区,而且他通过培育农技人员,由农技人员再去带动农民,在方圆的几十公里,农民们都认识庄老师。你只要问辣椒专家大院,大家马上都知道是庄老师,我们当地农民就说庄老师带他们种植的这种辣椒就像钱串子,庄老师就是他们的&财神爷&。
  主持人:我们这会儿就特别想见一见这个庄老师的庐山真面目。来,庄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现场。你给大家普及普及,这个辣椒看上去就是这样,小小的,红红的,您都研究什么呀?
  庄灿然:大部分专家大院是以推广为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主。我们这个辣椒专家大院是以研究为主,同时对当地的农民,特别是信赖科技的农户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出来的科技专业户,他们就像一盏灯一样,能够照亮他们整个的乡村这么一大片,因为中国农民是很现实的。中国的农民和国外的农民有很大的差别。像美国的农民、日本的农民没有一定的学历他种不成地,他种地就是资源浪费。但是我们国家农民太多。美国只有5%,你看我们有8亿多,所以我们情况特殊,就必须给农民进行全面的培训,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农业光靠农业科技干部是搞上不去的。
  主持人:好,谢谢您。在您看来专家大院这种方式对于缩短我们的最后一公里,它起到的作用跟之前我们探讨的土专家的做法又有一些什么不一样?
  张光强:土专家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土专家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他可能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很难提高。那么宝鸡创造的一种专家大院的模式就把专家引领到他们那个地方。因为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生活和研究的环境。大概有一个小院,然后有几十亩地作为试验,还有一栋小洋楼可以居住。
  主持人:生活条件不错。
  张光强:生活条件不错。每年还给专家发点津补贴,专家就把自己推广的一些项目、研究的项目拿到基地,最后培养一批土专家。所以他和土专家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些农民土专家很尊重他们。
  主持人:毛曼丽他们在宝鸡当地建立的专家大院你肯定去过,您觉得效果令您满意吗?
  张光强:我给毛曼丽说过,我说我有一个判断,我走了一圈,我说基本上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好的,像我们庄老师这样的;三分之一一般;三分之一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主持人:这个评价会不会给毛曼丽一些打击呀?
  张光强:她认可这个说法。所以我就讲我们学校还得继续努力,但是她引发我一个思考,就是这个专家大院还有一些制约性。其实呢,农业技术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技术。像一个种植业,种一个东西,第一是品种;第二是栽培技术;另外它出了病害,它需要防治。那么还有一些优质高产高效的这样一些技术,它是整体上应该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团队才好。那么后来呢?我想到了美国,美国的这种推广模式实际上我过去是知道的。
  主持人:那你这趟去美国又看到了什么?
  张光强:我见到了美国的一个前农业部长查尔斯,那么他有一番话很触动我。他说,其实美国农业的现代化主要就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农业科技的转化体系。这种体系的核心是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美国的这个推广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把技术解决到最后一公里。它真的是把这些综合性的技术长期的展示在农民的眼前。
  主持人:而且方便他们了解、方便取用。
  张光强:对,围绕这个产业的发展需求,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然后大学呢,集成团队、集成技术到一个地方建一个综合性的试验站,把所有的技术展示给农民看。农民觉得好就跟着学。但搞这个模式你得解决几个问题:你钱从哪里来?你人从哪里来?怎么能让这些教授常年的蹲下去?
  主持人:而且你要建这样的一个试验站你还需要一块地方。
  张光强:我想了一些办法。第一是游说,主要是找一找我们财政部的几位当年的管教科文司的这些领导,我又去游说了一番,见到了当时的财政部的部长助理张少春,教科文司的司长丁学东,现在的司长赵路,还有当年的教育处处长宋秋玲。
  主持人:你能不能在现场让我们看一下你游说的功力。
  张光强:我说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借鉴美国的推广模式,然后考虑农民接受科技的这种习惯。我们到他们的主产地建各种各样的专业性的试验站,我建了试验站让教授下去之后,教授了解了实际情况,像庄老师讲的,实际中有什么问题,我就解决什么问题。另外呢,我说科技的创新。真正的好品种不是在生物技术的实验室里边穿着白大褂搞出来的,它得靠我们这些专家顶着烈日,冒着严寒,蹲到地里面细细地观察,他不断地通过各种选择才能搞出好的品种,当然生物技术很重要,但是呢,基本功还是要蹲在地里边。他听完之后说,光强啊,你说的这一套看来还有点意思,值得探索。我说那你给我一笔钱。他说你要多少呢?我说起码得2000万元。他说好,咱就2000万元。如果你干好,三年之后我看,我还会继续加大力度,然后我钱就搞到了。
  主持人:还有一个就是有地。你到哪去拿这么多地来建立你的科技试验站呢?
  张光强:我们想了一招。地,我觉得靠政府提供。我的观点是政府不支持,我们先不要去,如果政府的一把手很支持,说明他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到位了,这件事情我们才有成功的把握。
  主持人:谁来给我们举个例子,政府是怎么支持的或者政府是怎么不理解不支持的?
  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教授赵正阳:我们当时选了两个优势产区的两个市,我们走了八个县,我去见的几乎都是一把手,态度是不一样。我走到一个地方的话,领导说你们的科技就那两下子,你把钱拿来就行了,你们人就别来了,或者你们讲讲课就行了。当时说句实在话,心里很窝火。我觉得很多地方长官他们喊他们重视农业科技,他们骨子里并不重视,这是现实,中国的现实。
  主持人:这样的地方多吗?
  赵正阳:我想至少占三分之一。没有一个地方的领导说我不重视农业科技,但是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不一定很重视。
  主持人:再说另外一个表现。
  赵正阳:我们当时第一个建的这个站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苹果试验站,我们就建立在中国苹果之乡的白水。
  主持人:我想问问当初拒绝您的这个地方,他们看到白水苹果试验站建起来后有没有再来找过您?
  赵正阳:找了好多。
  主持人:那你后来什么态度?你说,去,别来找我,你看你当时那态度。
  赵正阳:我们还得做。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持人:张书记,我们现在比较成规模的试验站已经建了多少个了?
  张光强:有十二三个了,都是按照专业搞的。苹果、猕猴桃、核桃、板栗、樱桃、茶叶、蔬菜、西甜瓜、花椒等等好多,基本上政府提供的土地。
  主持人:试验阶段呢,自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么多的专家,他们能够牢牢地在我们试验站当中给农民提供最真实的这些服务。
  张光强:人怎么下去呢?我说这些专家像庄老师这样,靠精神、靠觉悟。我们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你看我们今天坐到这儿的专家很高兴。为什么呢?这些政策对他们非常有利。
  主持人:怎么有利了?
  张光强:第一,你说谁不愿意坐在这个有空调的实验室。你要到农村去,你得顶烈日,冒严寒呀。我觉得还得给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每蹲一天,教授级的推广研究人员我给他180元钱。我现在还觉得低了。下一步还得提高。
  主持人:那今后去的人就会更多了。
  张光强:另外呢,我给他们有要求,你拿我这个钱是可以的,但是我给你说,每年必须在130天以上,你要呆到那,如果你呆不够130天,你没有办法享受我这样一系列的政策和待遇,另外我给他们评职称,而且职称的评定不是看你的论文,不是看你的成果,而是看你的技术好不好,农民喜欢不喜欢,最终有多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农民的收入增长越快,推广的面积越大,我给他的职称越高。这个导向非常重要。
  主持人:咱们现场有没有这样的专家。你哪一年评上的教授啊?
  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杜军志:我是2010年评上的,我是特批的。
  张光强:从讲师直接升的教授级的。
  杜军志:从助理研究员直接升为教授
  张光强:就是因为他推广搞得好,他从2.5亩的试验田发展到今天的10万亩,农民每亩地的净收入3个月时间平均能达到6000元。
  杜军志:对,这个数据还在上升。
  主持人:全校像你这样的破格提拔为教授的人多不多?
  杜军志:目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主持人:因为推广做得好而破格提拔为教授。
  张光强:我们给他做个样子出来,因为真的是改变了人才评价的机制、评价的标准。
  主持人:那你是不是现在干劲更足了?
  杜军志:是的。
  主持人:今年打算有什么突破吗?
  杜军志:今年的话我们的张书记和我们老校长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因为现在阎良甜瓜基本上就是地摊式的装麻袋卖,他说你现在要把这个现状在三年时间内给我必须改变了,要让他装箱论个卖,全部实行装箱卖。今年我们就给他试验示范这个吊瓜技术,把这个瓜让它与地面脱离了,不让它沾土,提高它的品质。
  主持人:那你下一回还有什么能提拔人家的地方?如果三年之后他真的完成了你最初这种愿望的话?
  张光强:如果他真的能搞出更好的品种,推广的面积更大,那现在教授分级,最高还有院士呢。一二三四级,他现在是最低一级。
  主持人:所以为他指明了方向。咱们得继续把这个瓜卖的更好一点,好不好?希望有一天能听到你更好的消息。其实呢,我们以前在采访的时候也发现在试验站工作的这些教授们,他们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再来看一看。
  电视短片:翟梅枝是第一批到试验站的核桃专家,刚到实验站她就找到了农民最需要的科技。
  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教授翟梅枝:当时我们去了之后就发现,我们建站所在的那个县,它的良种示范园很少,再一个呢,退耕还林期间栽的实生核桃树很多。我们一个方面就是建良种园,然后引领带动,群众以后发展这个良种园,再一个就是对过去栽的实生树进行一个嫁接改造。实生树,就是我们所说的原来播种以后长出来的,当时那个1989年的树已经有碗口粗了,还没太结核桃,我们就想把我们的技术运用到这类树上,然后把它换成良种。
  解说词:要换良种就要砍树,但是一提到砍树农民就非常抵触。
  翟梅枝:当时农民非常抵触,不愿意做这个,因为他的树已经有那么粗了,他就担心,他没见过这样的做法,把这个树拦腰这么截断,截断以后插两个这么手指粗的这种穗条,良种穗条上去,他就担心这个能不能活,然后就是做工作难度很大。
  解说词:到了要砍树的这一天,全村的百姓都来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
  翟梅枝:到那以后老百姓就像看大戏一样,整个村道都是人。当天记得村道里边有一个老太太,她的树长得特别好,比我们看到的要好。她抱着自己家的树,死活就不让你去把她的树这个头截了。她不愿意,她就说我这个树你不弄,我可能过两年也就结核桃了,虽然结的不是你说的那个皮薄的或者什么核桃,但是肯定有果子。她担心树锯了以后会死掉。
  主持人:翟教授,回忆当时的这个细节,这个是不是很难处理的一个矛盾?
  翟梅枝:我们当时去的时候,我们就有意的带了一些头一年的像桌子上那个核桃一样的良种核桃,我们告诉她我们这个品种改造以后呢,结出来的核桃就是这样的,就是手一捏皮就破了,并且产量会比你现在的高5到8倍。但它那个山区的土地很少,逐渐往前推进,就有一个老太太,她就抱着自己的树,她就不愿意,害怕死掉。但是呢,农民又是很现实的,因为当天推动的过程中,也就她那么一户出现了这种意外,其他的呢,都按正常的步骤往前做,这个老太太晚上回去睡了一个晚上,可能就想这个技术人家都接受了,明年人家都结出好果子了,我到时吃亏怎么办。然后第二天一早呢,她就在那个村道路口,早早就等在那儿,一看到我们的技术人员来了,当时我们是油锯,提油锯的人员来了,她就死活拉着那个人,你赶快给我这个树截了去,一定得给我截。所以这个老太太树当时长得好,后边管得也特别好,一株的产量达到15斤,就这良种核桃。有些人会跟她开玩笑,说你看当初把树抱住,现在这个树长得这么好,怎么样?她就会很不好意思,说当初不知道这么好嘛。
  主持人:我觉得对任何的新生事物,或者我们说新的尝试来说,都要首先拿出一个示范的标本给大家看。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成熟的模式,或者说是机制。是不是你在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自己底气也会足了很多?
  张光强:我们现在有点应接不暇。
  主持人:他们是不是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邀请你们?
  张光强:今年春节后,我们一个员工从他的家乡甘肃庆阳市庆城县拿了几个苹果给我说,书记你尝尝我们那的苹果,他们的县长让他带话给我,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那搞一个苹果试验站。
  主持人:首先还是要看当地政府的支持,看他们的态度。
  张光强:庆阳市庆城县县长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有今天可能还来了一位,这两位都是我们的学生,人家学的是农技推广专业。
  主持人:你的推广就是悄悄送两个苹果到张书记办公室,让他发现你们当地苹果有优势的同时还有需求,这是不是一个特别的设计,我想问一问?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委宣传部部长贾麟:这个当时有一点吧。当时我们看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推广优势,另外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苹果首席专家赵正阳教授的这张名片。所以说我们来以后,经过洽谈,我们说给我们的技术推广站长期无偿的提供150亩土地,另外我们提供一辆新型的越野车,供我们专家应用、使用,另外就是我们市上每年给我们推广站提供50万元,县上每年提供30万元,用于我们示范站的经费。
  主持人:很快达成协议了吗?
  贾麟:刚刚签协议。
  张光强:现在我觉得我下一步要把它搞成教育、科研、推广和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平台,我让他在创新方面,要不断出新的品种,要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另外就是我要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要引进到中国,在这个地方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我们的技术。
  主持人:张书记描绘了这个试验站非常美好的前景。毛曼丽,这个试验站未来可能会取代你的专家大院了。
  毛曼丽:实际上在我们宝鸡,是在专家大院的基础上在建试验站,就是由一个专家到一个团队,解决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张光强:她已经接受了。而且他们的市长专门找我,让我们再多建几个试验站。
  毛曼丽:对,我们是千阳县、扶风县、凤翔县三家竞争。
  主持人:所以你今天到我们现场来,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张光强:但我给他只建一个,所以他们三家就得开出比较好的条件。我看三家哪个政府更支持,我就到哪去。
  毛曼丽:就一个苹果试验站,我们几个县在&打架&,我们争先恐后地给张书记提供土地。现在听说张书记还没有最后定下来。
  张光强:基本上定了啊。千阳县。
  主持人:我还记得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我就问了张书记,我说现在的农业科技和我们中国农民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他给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实际上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最后的一公里。如果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农民、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向前再迈出一步的话,那最后这一公里,真的就不再遥远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好,谢谢张光强先生来到我们《对话》节目的现场,也谢谢各位。
& & 终审:杨耀荣
Copyrigh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版权所有 TEL:029-  新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视找人节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