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也过香心乱 ( )缺重观不二门中有发僧( )观秋塘挚落友( )和风露

修心中心法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修心中心法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闻思修《心经》本意,观破微细烦恼(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闻思修《心经》本意,观破微细烦恼
(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心经》修持简法:
心念耳闻《心经》静心,思《心经》本意,观破微细烦恼,安住于每个当下。
推荐跟诵修行版本:大宝法王版
(3遍汉音版全文+21遍梵音版心咒)
bō rě bō
lu& m& duō xīn jīng
般若 波罗 蜜多心 经
guān z& z&i p&
s&, x&ng shēn bō rě bō lu& m& duō sh&,zh&o ji&n wǔ y&n jiē
观自 在菩 萨, 行深 般若 波罗 蜜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d& yī qiē kǔ & 。 sh& l& zǐ, s& b& y& kōng ,kōng b& y& s&,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 j& sh& kōng ,kōng j& sh& s&。 sh&u xiǎng x&ng sh&, y& f& r&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 l& zǐ, sh& zhū fǎ kōng xiāng, b& shēng b& mi&, b& g&u b&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 zēng b& jiǎn, sh& g& kōng zhōng w& s&, w& sh&u xiǎng x&ng sh&,
w&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 sh& shēn y&, w& s& shēng xiāng w&i ch& fǎ, w& yǎn ji&, nǎi zh&
w& y& sh& ji&,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 w& m&ng, y& w& w& m&ng j&n, nǎi zh& w& lǎo sǐ, y& w& lǎo sǐ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 kǔ j& mi& d&o, w& zh& y& w& d&,yǐ w& suǒ d& g&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 t& s& duǒ,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xīn w& gu&&i。 w& gu&&i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 故,
w& yǒu kǒng b&, yuǎn l& diān dǎo m&ng xiǎng, jiū j&ng ni& p&n
无有 恐怖, 远离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 zhū f&,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d&ā n&u duō lu& sān miǎo
sān p& t&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 zh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sh& d& sh&n zh&u, sh& d& m&ng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 w& sh&ng zh&u, sh& w& děng děng zh&u。 n&ng ch& y& qi& kǔ, zhēn
sh& b&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 shuō bō rě bō lu& m& duō zh&u。 j& shuō zh&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gā d& gā d& bā lā gā dī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
sī⌒wa⌒hǎ(连读可近似sua ha)
揭 谛揭 谛,波罗 揭谛,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咒语应用梵文读音)
一、心念耳闻《心经》静心
心念耳聞,是修法的要訣
元音老人開示:
& & 「心念耳聞」是念佛持咒不可顛覆的總原則。
&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具體根性,指出了這種修法是最合適的教法,
修行人不可不忘。(當然,淨宗提倡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法,則是更將這個原則引伸到了極處!)念佛持咒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形式雖不一,但「心念耳聞」是總的原則。
元音老人開示:「打坐持咒,心念耳聞。這是修法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裏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建議大家持咒時不用配合呼吸。持咒時用心念耳聞的方法最好,就是心中默念(心窩那個部位在默念),用耳朵來聽默念的聲音,時間一長就能聽得清清楚楚。同時,意念一下(或持咒之前想一下就行,然後就不用再想了)默念時的聲音全部回到腹
部。有大德說,如此默念持誦經咒的功德比出聲持誦的大。
附一 元音老人:心念耳聞,如法修行
大家注意,修法時一定要心念、耳聞,要如法,絕對不能嘴念咒而心想別樣事情,有口無心,沒用處。念佛也是一樣,念「阿彌陀佛」,口念心散亂,思想亂七八糟,佛號念不上,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不到,因為心太亂了。心不清淨,佛現身時,也看不見。
永明壽大師說(永明壽大師是禪宗大祖師,又是淨土宗大祖師,他是法眼宗的徒孫,最後皈心淨土,所以是淨土宗大祖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心如水也。心水清淨,就像河裏的水清靜了,天上的月亮影子就顯現出來,阿彌陀佛等於是天上的月亮,我們的心等於是水,水不清淨,天上的月亮顯現不出來,心不清靜阿彌陀佛在你心裏顯不出來,那就見不到阿彌陀佛來
接引,就不能往生了。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以一句彌陀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凊靜靜地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六根當中意根是最難攝的,一靜下來,妄想就來了。因為動慣了,不靜下來還不知道,有時候心亂,還不知道,靜下來後就容易
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水清靜了,泥沙沉下來就看見了,水不清靜,就看不見泥沙,所以坐下來就看見了。
& 妄念顛倒,很難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聞
的辦法來抓攝六根,把妄想打斷、身心脫落,本來的佛性就顯現了。所以,如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見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時了,應該有所成就。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復本來,就能見道。修了很多時,為什麼還不行呢?就是因為不如法。
第一種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說身體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擱下來,這樣修就不行。譬如燒飯,飯沒燒好就拿下來,冷一冷然後再燒,再拿下來,
這飯就燒僵了。我們學法修行,猶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勁撐船,船就被水沖下來,所以斷斷續續修行不好。
第二種是沒有心念耳聞,耳朵沒有在聽,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這個事怎麼辦?那個事怎麼解決?」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斬不斷,斬不斷怎麼打得開本來呢?怎麼見得到本性呢?
第三種重要原因是下坐時不觀照,忘記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懇懇,下坐後隨妄念轉,跟著境界跑,等於一嚗十寒,功夫很難做上。尤其是現在這個動盪的時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買的股票賺錢了吧,漲價了吧,跌價了吧,折本了吧。」顛顛倒倒地妄想,不觀照。用功需時時觀照,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要跟著跑,要了了覺知這能說、能見、能聞的是我的本性,不為境轉才行。這些缺點不改進不能見道。
何謂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心念心聞,三者有何不同?
& 普通修念無相密法、念佛法有三個層次境界,一為「口念耳聞」,二為「心念耳聞」,三為
「心念心聞」等。初機行者所做修法均是「口念耳聞」,起碼要修入「心念耳聞」,才有一點境界的樣子,而「心念心聞」是心眼有開或微開的人之境界。茲將其用功方法及現象,在此向各同參略述。
「口念耳聞」是初修行者的狀態,用口念時係受諸於第六意識控制,由「動身發語獨為最」的偈語可知:「嘴巴發語音是由第六意識控制」。持咒或念佛者只覺得嘴巴在動,咒或佛號從嘴巴出,若用解剖生理去感覺,口與頭內腦中意念不相契合,亦即與心格格不入之感覺。
若也用耳根去觀嘴巴念出的聲音,守住此聲音即不會被外境牽引而成念佛不專心,此符合第一階段修行是在斷外塵緣之說。
此現象只有進入第二階段的行者,才能真確地體會第一階段「口念耳聞」與「心念耳聞」之不同。「口念耳聞」,即嘴巴在動的時候,專心用耳朵聽聲音,因為若不聽聲音,就很容易打妄想。念時念得太大聲會傷氣,因為氣一直放出去,所以嘴巴在念時,氣要含在嘴巴裏面,不要一直往外吐出去,要讓氣回流入喉頭灌到丹田,這才是正法。
若行者修完法會覺得很累,可能就是念咒時,把氣一直吐出去所造成。正確方法是吸一口氣後,把氣含在嘴巴,不要主動的把氣吐出去,念咒時,讓氣在嘴巴裏面,咕嚕、咕嚕返回喉嚨而到丹田,只有一點點氣從嘴巴跑出去。這樣愈專心念咒,氣愈旺,等到這樣慢慢專心念咒,氣通到頭部時,這時就要進到「心念耳聞」階段。
當念咒、念佛有成後,體中氣機會入頭殼腦內,可由自性覺知察覺到咒語或佛號發出的地點,如此即可進入「心念耳聞」之第二層次修行。
「心念耳聞」是嘴巴已不大能自在地動,僅能微微地動,而腦筋處亦出心聲,利用耳朵注意口出之微微聲音及前額腦筋處發出的心聲,此時已可忘記外來的干擾塵境。這是一個重點,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階段,沒辦法專心用耳根把咒抓住。如果可以抓住的話,能發覺腦筋裏有字出來,一個字接一個字出來,若你不是很專心去抓它,就容易起妄想。至此階段,要像「貓咬住死老鼠」不放。這樣就是如可覺知的我,去抓住從上額頭那裏飄念頭出來的那個點。如此,每個字都不放過。
如何又是「心念心聞」?可覺知的主人翁才是「真心」,用此心來聞從頭腦頂端流露出來的念佛聲、持咒聲,這就是「心念心聞」。會起心動念的心,本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或第七意識的妄想心,而另外還有一可覺知起心動念或念從何處起的心。
在用功方法上,此境界夾雜著嘴巴能動、微動、不能動、又能動的輪流狀態。嘴巴能動、微動,念頭都能從上額頭處出來,咒是從那裏出來的;從咒出來的起點,覺知的心就要抓住它,抓著它不放。這跟我們在看妄想念「貓抓老鼠」不一樣,仔細分析「貓抓老
鼠」,有好幾種境界。如果妄想心一直起來,我看著妄想念,不被它所轉,那個也是「貓在抓老鼠」,是不為妄想境所轉。
現在修法,咒是自己冒出來的,主人翁要抓這個,一字一字從窠臼出來的那一點地方抓著,一絲一毫不能放下,不要說腳或身體在痛,若再注意那裏,心就注意到痛了,不會注意咒出來的
那一點了,這就沒有咬到死老鼠。因此,「心念耳聞」是嘴巴微念,耳朵去聽它,再來的「心念心聞」就是用主人翁去聞心聲。
其實,萬法都是一樣的,觀痛也一樣,用主人翁來觀哪裏痛,一直抓著痛的那一點,是用色身在修;同樣的道理,現在不修身根,而是修心根。我在觀那邊痛,誰可以觀?誰被觀?只
是換個角度,觀的「人」都一樣,但是被觀的對象變成心根,念頭要出來的那個,而且不要放棄那念頭,抓住念頭就不要放棄,不要被腳痛、聲音、…拉走,一拉走
後,工夫就白用了。
同學不必用雙盤坐三、四小時,可以用雙盤坐一、二小時後換成單盤,去專心持咒。起先抓著咒語,口念耳聞,修得如法時,
才會知道氣怎麼一直竄到腦筋裏面。第二階段的「心念耳聞」,做到很得力的時候,不會被外在雜音抓走,或被內在妄想念抓住,耳朵一直在咒語上,這樣氣自然會
沖到頭部內,頭頂處「啵」一下,你就知道氣進去了,此時還是用「心念耳聞」。氣入腦中以後,動嘴巴好像是多餘的,氣會逼得嘴巴僅能微動,聲也變成氣聲,如此就是「心念耳聞」的境界。
最後,主人翁已經完全現出來了,當嘴巴動不起來時,覺知的「真心」就可以抓著從上額頭咒語自然出來的那一點抓住它,這就是「心念心聞」的境界,不必用耳根來聞,因已無微聲或氣聲,只有心聲心念而已。到最後連念咒、念佛的心聲也會起不來了,就進入一真法界,了了覺知而無其他雜念。此時身體的某地方氣漲或只覺腳微痛或無覺,進入如如自在的禪定之中。
二、思《心经》本意
南怀瑾讲《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 佛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离开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闻声尘起执著,鼻嗅香尘起取著,舌尝味尘乐著,身著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        
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        
修行人一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        
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        
8.不坐卧高广大床,是出触尘之家。        
9.过午不食,不贪著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        
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        
“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
——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        
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缍,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东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立即出走,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立即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欲来找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颠倒梦想。        凡夫生死有四颠倒:        &
1.身不净,计为净,     
&2.受是苦,计为乐,
         &
3.心无常,计为常,
        &
4.法无我,计为我。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        &
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        &
2.看苦,不见寂灭乐,        &
3.看无我,不见自在我,        &
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是为二乘人的颠倒梦想。        
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梦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槃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槃的四倒,是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证大般涅槃。
【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        
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决定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
三、观破微细烦恼
观照当下的烦恼
1、不要观照过去或未来的烦恼,那些都是想象中的烦恼,不是真实烦恼;例如你想起昨天某个时刻的生气,那只是回忆,不是观照,它只是一个回想而已;&
2、已生的烦恼已经过去,未生的烦恼还未到,这些都不是观照的对象。当下的烦恼产生了,立即观照,这是唯一可以观照的对象;&
3、在练习过程中,禅修者必须注意,不要生起研究烦恼的欲念,你只要觉知当下的烦恼即可;&
4、面对当下清晰展现的烦恼,保持专注,直到你的心很清楚地认识到烦恼就发生在当下的内心,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保持平等心是观照烦恼的前提&
1、亲身体验烦恼的真相,需要平等心做前提。如果在烦恼生起的时候,心不断排斥它,心就没有时间去发现烦恼的真相,也就没有从烦恼中解脱的可能;&
2、烦恼一旦生起,心立即排斥,这已经是人类潜意识的行为了。改变这种心理模式,需要正念与平等心的结合。在烦恼生起的一刹那,立即觉知并保持平等心。这是修习的核心技术,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3、若能训练到对烦恼不再排斥,就可体验烦恼的真相——它一生起,立即消失,这会让禅修者很受鼓舞;&
4、看到烦恼刹那生灭,对禅修者具有非凡的意义。烦恼原来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修行者从烦恼中解脱的门;利慧的修行者立即会体验到轻松,并无所畏惧。&
提起正念,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1、不论禅修者的佛法理论知识多么好,若看不到内心烦恼的生起与消失,他的心理运作模式就无法改变,烦恼来了,心依然会排斥,这是痛苦的根源;&
2、必须在当下的烦恼上观照才有效果。人们并不排斥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的烦恼,只对正在发生的烦恼产生排斥心,进而引发痛苦。所以,提起觉知力,防护自己的心,只要不陷入当下的烦恼即可;&
3、禅修者必须训练出敏锐的觉知力,在烦恼刚一闪现,就能觉知到它的生起。这要训练,尤其在烦恼出现的时候训练;&
4、对烦恼不断排斥,这就是陷入烦恼的情形;如此,心就无法观照烦恼了。所以,修行的心要是,发展警觉,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立刻观照,烦恼会在那里消失&
1、当烦恼闪现的那一刹那,若你立刻观照,烦恼即刻消失;&
2、如果你的行动略有迟滞,生气(我们现在以生气为例)就会漫延开来。那时,你再观照,它不会立即停止——它会漫延开来,你的委曲、不满、辩解等都会随着膨胀开来,你将领受痛苦的滋味;&
3、当下快速地观照是一种特别的禅修能力,要训练,让心具有这种能力;&
4、我们看到,止息烦恼就在敏捷的观照中,这无须过多地解释。快速地觉知到烦恼的来临,越快越好,发展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练习&
1、面对烦恼,要明确目的,你不是要赶走它,你只对它保持敏锐地觉知;然后,烦恼自己会走开;&
2、在烦恼出现的那一刹那保持清醒,这很不容易做到。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训练,如此才能有效地截获烦恼;&
3、这一小节是训练对烦恼的敏感。不要只是想象或阅读,要培养觉知能力。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训练,这是最好的现场练习。只要烦恼一生起,即刻观照,越敏锐越好;&
4、敏锐的能力要靠反复训练,你越是训练,你越敏锐;敏锐的心也会同时觉察到,痛苦烦恼已经开始减退,它的杀伤力已大不如前。&
负面情绪很难对付,你必须全力以赴&
1、虽然你是禅修者,但是,当一些大的负面情绪陡然来临时,你可能会全然失控,出现愤怒或嚎啕大哭。很显然,人是很容易被烦恼控制的。若你具有丰富的经历,你会发现,负面情绪不好对付,你要全力以赴;&
2、敏锐地发现烦恼显得尤其重要,你要比贯常的反应速度快一些。若你经历生气(我们正在以生气为例),后面会有脸色发白、浑身颤抖等,你要在生气刚刚露头的那一刹那,发现生气,你需要全神贯注;&
3、某些负面情绪很能迷惑人,遭遇到它,你可能只是情绪高亢、懒散等,你要意识到它依然是烦恼,或是烦恼产生的前奏;你要敏锐,不要上当,不要为它营造的幻相迷惑;&
4、在粗糙的心中,烦恼常常是井喷式地爆发,往往令你措手不及,大错常常在此时已经铸成。你要有决心,使出全力,与烦恼战斗,决不要被它制服,而一直成为它的俘虏。&
■说明:&
1、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其唯一目的在于断除内心的所有烦恼。&
2、正文中提供的练习说明,只是指出了练习的方法与意义。然而,你必须亲自操作,亲身进行这些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
3、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的,这即是你训练心的最好理由。只是拜读经典,或者进行思考,或者阅读这些指引禅修的文字,只能带给你很小的利益。&
4、学会一门断除烦恼的方法,并勤加练习,是非常有利益的。没有人愿意与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忧虑、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是比火山还恐怖的摧毁力量,消除它们对任何人都有益处。&
5、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地练习,此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的教导编制而成的,它非常有效,而无任何副作用。&
6、如果能按步就班,耐心地进行练习,你会发现,这个练习会逐渐化解你内心的烦恼。若能假以时日,坚持不懈,更好的效果会不断地展现出来。&
7、最好按照步骤练习,不要跳跃地练习。先辨认烦恼,然后觉知烦恼的生起。当然,对烦恼保持平等心,试着不要生起拒绝与排斥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修习要领。&
8、只有在平等心的基础上,你才会有定力,只有在定力的基础上,你才会有正念;这是心次第生起的因缘。&
9、这方法的有效性在于修行者的动机,你要以断除烦恼为唯一目的。若你的修习参杂了太多的思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0、开始训练时,面对纷至沓来的烦恼,你依然不会在它们刚一闪现时就能敏锐地扑捉到它们;这不要紧,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11、每次修习时间
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每天训练三、五次即可。开始修习的前几个月,轻松自然,保持兴趣是重要的,效果依赖于长期地训练。&
12、负面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生起、消失、生起、消失。&
在饮食的时候如何修习这四种正知呢?
经典里面讲到:在吃东西的时候,有些人如果一定要他注意呼吸,他会比较困难,则可退而求其次,修其它的方法。
例如可以思惟吃饭的目的:“我现在省思所吃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庄严,不为装饰,只是为了这个身体能够住立存续,为了不会遭到饥饿的伤害,只是为了资助我们的梵行生活,如此我将能够消除由于饥饿带来的旧的苦受,而不会产生由于吃得过饱、撑得太多的新的苦受,透过这样,我将能够没有过失地、安乐地过活。”这种称为有益正知。
适宜正知就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或者对禅修、对内心平稳有帮助的食物,相反则是不适宜的。例如:你不能吃辣椒,却取辣椒来吃;你身体的底子不适合吃某种性质的食物,但是你偏偏不顾,没有挑选地吃;你吃了这种食物之后,晚上会失眠,导致第二天打坐昏沉,吃这些食物都是不适合的。选择适当的食物来吃,称为适宜正知;若没有选择地乱吃,则称为不适宜正知。
吃饭时的行处正知,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如果修入出息念,就只是知道呼吸,如果修其它业处,例如慈心、三十二身分,就只是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地吃饭。
对于无痴正知,可以这样想:并没有人用钳子把你的嘴巴张开,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的嘴巴张开。并没有人用铲和桶把食物倒进你的嘴里,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张开嘴巴,手把食物送进嘴里。并没有臼跟杵在捣着嘴里的食物,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的牙齿随着嘴巴张合,舌头在搅动,夹杂着唾液,把食物嚼得很烂,假如吐出来是很难看的,然后把它吞下去,只是这样而已。并没有人用棍子在你的喉咙里把食物往下塞,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吃下去的食物就往胃里倒。并没有人在胃里面用炉火烧、用扇子扇,只是由于命根九法聚里面的火界使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消化。并没有细棒把食物往肠里塞,只是由于心生风界的关系,吃下去的食物往肠里移动,只是这样而已。
或者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一堆五蕴在咀嚼着一堆时节生色而已,并没有所谓的食物,没有所谓真实的人在吃,这样也称为无痴正知。或者在吃的时候,只是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观照其生灭,观照其坏灭,这也是无痴正知。
对于穿衣服也是同样,在穿衣时可以省思:“我所受用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漂亮,不是为了穿名牌,不是为了跟人家比赛、选美等等,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遮羞、为了防寒热,这称为对穿衣服的有益正知。
对于适宜正知,如果是身体虚弱的人,就不要选择很粗的、很重的衣服,可以选择轻一点的衣服;如果是身体比较壮的,也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比如:天气热了,不要穿厚的衣服;天气冷了,不要穿很少衣服。在经典里这样说:“破旧的、肮脏的衣服,对一切人、一切时都是不适合的。”所以,不要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得邋邋遢遢,脏兮兮的,或者弄得破破烂烂。
对于行处正知,就是在穿衣服的时候,你只是觉知自己的业处,例如觉知呼吸。
对于无痴正知,你可以想:“衣服是没有意识的,它并不知道‘我要穿在身上’,身体也是没有意识的,也不会知道‘衣服要穿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有了这个动作,所以才叫做穿衣。”
对于睡觉的无痴正知也是同样。当睡的时候,你不会认为“身体要睡在床上”,只是由于没有意识的身体透过心生色法,躺在床上,而床也不会想“有个身体睡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无意识的床被无意识的身体躺卧着,这样才称为睡的动作发生。
思惟无意识的身体躺在无意识的床上,这样可以很平静、很快地入睡,当一醒来,立刻保持醒觉,这叫做睡眠的正知以及醒来的正知,而不是睡眠时要保持正念正知,因为睡眠是属于很微弱的意门心路过程,比较难控制。当一醒来,正念伴随着意识的清醒,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对于说话也是。刚才说了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如果在说话时没有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就有可能被别人骂:“你这个人说话不经大脑的。”如果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这个是有益的,这个是无益的,现在说这句话是适合的,这样的话是不适合的,这是说话的有益正知以及适宜正知。在说话之后,立刻想“刚才说话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经灭去了”,这个称为无痴正知。
对于其他的,比如大便、小便,还有行走、站立、坐着跟沉默等等,都以此类推。
如果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他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会符合于法、符合于律。当一个人正念正知培养得很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走路是很有威仪的,他都是慢慢地走,而不会走路的时候好像要赶着去投胎,或者要去赶场一样。要怎么样走路?犹如经典里面讲到:“要像一头牛拉着一辆装满水的水桶的车在很崎岖的山路上走。”是很稳重地走,而不是很轻浮、轻飘飘地走,是不是?不是把脚提起来晃几晃再踏下去地走,每一步都是很稳重,而不是很轻浮地走。
对于一切的动作,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睡眠之外,一切时、一切地都在培养正念正知,那就是在修行。因此,如果懂得正念正知的话,时时刻刻都是在修行,是不是?
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当心落入情绪的时候,就暂时不要说话,不要做任何事情,因为当你有了情绪,说出来的话就可能会刺伤人,或者你会做很过火、令你后悔的事情。当心产生贪的时候,就有可能去做很愚痴的事情,当清醒的时候,会想到之前做的很愚痴。当生气的时候,所说的话、做的事情,在清醒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愚痴,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正念正知。如果拥有正念正知,对自己的心念就会观察得很好、守护得很好,一旦有了正念正知,你对心的观察也会很微细。
如果一个人的正念正知守护得很好,他要修行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少散乱。在平时都能够守护好正念,坐下去还会不会胡思乱想?所以,守护好正念正知既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修习止观的前行准备。
四、安住于每个当下
生活中的禅定&
  一位朋友问我:我知道禅定的重要,也打坐。但由于爱人反对我学佛,孩子学习,居住环境小,不能连续。更不用说入定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现代人生活环境繁杂、忙忙碌碌,为了谋生、事业、家庭生活,很少有人专门有时间去打坐修定。那么就迫切需要有契合这样一种生活环境的修持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定力的重要,因为它是通往成就之路的阶梯。那么生活中是否可以修定?如果可以,那么将会实现修持与生活合而为一的不二法门,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
  那么禅宗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殊胜之法。
  因为六祖禅已经说得很明白,这个法门对于禅定的概念是这样的: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说明了一个禅非坐卧,“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坛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不是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吗,那么你可以不去执取那个形式上的坐,也就是不必打坐于形式而求定,但求打坐于心里而定力日增。
  什么是打坐于心里呢?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经典大家几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据我所知大都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不会用。呵呵,我也时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为了都能有真实的受用,下面我就不再搬经典,而说自己修炼中的经验和体会,归纳出几条,以供同修们借鉴参考。
  有一位网友说得很对,这个离相与不乱落实起来没那么简单。禅字的猜字;为“示单”,看起来这个法极其简捷,但如果没有见地上的透彻,也就是基本上对道的体认的基础,在实际事件中是做不到的。我从86年开始接触修行以来,一直对修心上的探索十分重视,间或学习了丹道、和多家气功,后来又研修佛法。而同时在生活中亦经历了许多大小事件的打击与折磨,如果不是这样大概还不能迷途知返。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普通的常人,这个世界的一切约定俗成和贪欲对我们的影响和作用是如此深重,如果不经历这些打击,可能我还会继续贪求下去的。
  种种的坎坷引发了我大量对于生命的思考,可谓“生于忧患”“穷则思变”。在这之前,我的一位重要的老师曾经“点”过我,说我是“稼穑格”,非刑冲破害不能生长万物。
  严格地说,关于“无常”“缘起性空”……等种种开悟都要感谢逆境的赐予。
  体认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人之所以不见道,都是因为人心的遮蔽。如释迦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因我在清净观中发现,我们常人身中有着如蝉茧一样的结构;层层包裹,层层纠结,最外面的一层是最粗陋而坚硬的,越往里面越柔和、细微、渐趋于无形,最后融入一种光明之海(海是个性状的比喻)。
  那么在通常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就被这些结实包裹着,使我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而我们日常的修行就是要剥茧抽丝,祛除这些后天的污染。谁都知道那个本来面目不用修,是圆融具足的,而需要修掉的就是我们这个污染之心的屏障。屏障去掉了,不就大圆镜智现前了吗?
  以下是我日常用功的归纳,供同修们参考:
  1、要减缘。今天的生活比之古人实在繁杂得不知多少倍,随时出现的机会和诱惑都容易让人分心。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都去把握和占有,少则得,多则惑,更多的与事物交接,会害处丛生;多了,就应接不暇,处理问题肤浅草率,还没看清事物的本质就匆忙作出反映和抉择,想想那会怎么样?事情多了,人心的纠葛、贪欲就会大大增加,业力和习性会不由自主地交互作用,使修持难以进行。
  所以我的看法,就一定要知止、减缘。就如《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2、随时离相。生活中是由无数不同境界的事项所组成的,这些事项很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一个交参的状态;比如刚刚和某个人谈完事情,接下来吃饭还在想着谈话的内容。看见一个什么物品、联想起某个人,然后就想起这个人的种种事情,想起不愉快的事情又重新品味早已经过去了的愤怒、伤感情绪。或者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在QQ上回话等等。住于相的情况太普遍了,以至于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住相的害处就是交参混乱,纠葛业力、失去禅定。因此要随时离相。离相,有一个要诀,就是下面的守一。
  3、守一、不掺杂。(不乱、自定)
古典上常说,守一而万事毕。我们就把握一个相对单纯的当下,比如我现在写帖子,除了要表述这个帖子的内容之外,就不含其他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当下里,我们划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太极区域,而与其他事件隔离开来,这样就不会由于交掺而惑乱。
  4、精思
。在守一的当下中,要展开精思。也就是说要切切如磋、如琢如磨,止于至善。要的是这种精神,不是说你一定每个事情都做到高标准的水平上。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是有利于定境的加深。通常人的思维以至于内在的生理活动都是停留在表层的,是很粗疏、粗蔽的层面,这样所有的潜在的功用都不会出现。而孔子说得好,道心惟微。我们就是要在平日里锻炼由显入微的功夫,这样才能够逐渐透入。
  5、随时去执、放松。在精思的基础上,还应该去执。这个执是在每一个细微的心理活动中都会出现的。为什么会执取呢?是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求之不得的急躁、焦灼心理,这样身心都会引起一种紧张反映,所以要注意随时放松,因紧张的时间加长了,身心都会出现弊害。我通常是这样的,做事的过程中,只要身体一有某种紧张不适的反映,我就知道对应心性的哪个方面不对了,所以就注重及时纠正。
  6、培养慧心发用。随着定境的加深,应该注意培养慧心(先天智慧)的发用,也就是自然空境所生的第一念。思量即不中用。我写文章以及为人讲法什么的通常都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出口成章,放弃逻辑思考,而逻辑自在其中。在做事中也力求去贯彻这样一点,但实际做时确实很难,因为有时处于利益交关,就会出现天人交战,甚至不能自已。
  7、定慧一体。“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坛经》)
  8、无人我是非,无非自戒。归根结底,要想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贯彻定境不失,那么要是以一整套对道的真切体认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有基本的透彻的见地做保证,否则就这样一个“无人我是非”就难以落实下去。这个不分别不是无区分,而是有区分的去辩识、对待,而是无区分的心理作用。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能够让人理解?这里略去了通常所探讨的那些个理,而只偏重于心法的应用。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 & 若想如理如法地修禅,就要具备条件。这个条件是内心要得到安静,最好有菩提心的基础,自心远离自私自利。最起码要有出离心,不贪着于世间的琐事,远离世间的贪念。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坐禅就像儿戏一样,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算不上心安静;如果心没有安静很难坐禅。&
  然后是身安静。找一个适当的环境,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全身要放松,最好坐毗卢七支坐,身直脉直,脉直心直。不会毗卢七支坐,也可以保持一个自然的姿势,这样身上的气才能自然流通,然后心自然就能安下来。心和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把握不好气,心就不能安静。&
  我们做功课也是修禅。做功课的时候,不要只在嘴上念,要从心里去做;你能从心里去做,这就是修禅。念到哪里,想到哪里;念到哪里,观到哪里。一句句,一字字,每一段落都有甚深的含义。心不离开,不散他处,一心专注,这就是禅!
  我们修加行的时候也是修禅。观修的时候心专注,注意力放在所修的法的含义里,不往外散乱。观修人身难得的时候,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在人身难得的含义当中,这个时候不能想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否则这也是心散乱,没有专注。修什么法,心里就想什么法;学什么内容,心里就想什么内容;有什么含义,心里就思惟这些含义。这才是不散乱,这才是专注,这才是禅定。&
  心专注于一个对境里,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这都是禅定。东想西想,东抓西抓,观想金刚萨垛的时候,又想药师佛、阿弥陀佛,这都是杂念,不是一门深入,不是专心修学,这都是不如法的,以后一定要注意。&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修禅。我们做每一件事,不管是接待人还是处理事,都要内心专注,了了分明,发心正确,内心清净,要保持这种状态。有的人吃饭的时候不用心,胡思乱想,连饭菜的味道都不知道,马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才知道吃饱了。这就是散乱,没有禅定。我们吃饭的过程中,一点点也不糊涂,发心非常正确,内心非常清净,在清净平等的状态中吃饭,心专注,不散乱,这也是一种禅。&
  禅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开悟证悟之前,贪心比较粗重的人,可以修不净观,将外器世界、内情众生,一切都观为白骨,通过这种修法,心能专注不散乱,这也是一种禅。嗔恨心比较粗重的人修慈心。将周围经常接触的这些众生,都观为父母、儿女,观为自己最喜爱的人,然后发慈心,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快乐幸福。心里经常这样观,能对治嗔恨心。愚痴心特别粗重的人,可以观呼吸。呼气的时候,将业障都呼出去;吸气的时候,将清净、福德、智慧都吸进来。这些都属于世间的禅。&
  出世间的禅就是证悟空性,证悟诸法的本性,证悟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在这些见解、智慧当中安住不散乱,这是出世间的禅,可以分一地到十地。还有佛的禅,断证最圆满的禅。大圆满里讲的,把自己的心安住于本觉当中不散乱,这是最究竟的禅。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我的更多文章:
( 08:56:09)( 09:13:02)( 06:01:18)( 07:48:50)( 12:34:55)( 06:23:12)( 08:33:43)( 22:31:32)( 11:23:38)( 20:49:3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不二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