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电影《灰姑娘》中的中世纪游戏场景欧洲园林场景的图片

机场乱轰轰的,全没有别的欧洲机场的井然有序.
欧洲的团就是累...车程太久~这么休闲写意的地方却来去匆匆
楼主这趟欧洲走了哪些国家呀?
第二天:因斯布鲁克—— & 日 & 今天的目的地的先奔往350公里外的,然后经转往,全程大约900公里。距导游讲,这将是我们本次旅游奔袭最远的一天。 从因斯布鲁克出发时气温就不低,车厢里闷热,游客大呼受不了。导游讲,我们乘坐的是新购买的奔驰大巴,但欧系车空调的力道本来就不如美系车。为平复众人的怨怒,导游车上放映了“茜茜公主”电影录像。故事讲述了出生于的少女茜茜,与国王弗兰茨·约瑟夫浪漫而传奇的爱情经历。茜茜那美丽纯真、高贵忧郁、自由奔放、热情善良同时又特立独行的反叛的性格,曾引起无数人的拥戴。这一题材多次被搬上银幕(以1957版德奥合拍的这部电影最为经典,1988年由上译厂译制后在大陆播放时风靡全国),甚至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可谓经久不衰。然而现实中茜茜公主的经历并非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完美,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依然把全车人看的如痴如醉,情感随着剧情的演绎而跌宕起伏。接下的几个小时里车厢内鸦雀无声,再没人提大巴空调的事。 我们的车是向东南方向行驶,中午抵达时正是烈日当空、酷热难挡,其暴晒的感觉我似乎只在遇过。 就我的本意来讲,原本不是这次旅游规划的重点,后来我对它的兴趣大增,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国内有些城市自称为“东方”,更有“专家”甚至撰文称某地“水城”的特色已超过了的。这些自称为“东方”的地方我大都去过,实地见识真正反而成为满足我好奇心的强烈驱动力。 不在亚平宁半岛,位于亚得里亚海湾的西北部,距陆地最近的城市威尼托(Veneto)约4公里。这一特性决定了所处的位置非常开阔,环顾四周均是茫茫大海。众人对的认知多限于“蜿蜒曲折的水道和一座又一座小桥”的概念,其实远在其价值之上的是它那深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建于公元453年,697年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个城邦。14世纪前后,已成为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最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14—15世纪是的全盛时期,成为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逐渐衰落。1797年,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地区和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的一个地区。 与大陆虽有桥相连,但我们还是由威尼托码头乘游船前往。岸线边千帆竞发的气势引来众人欢呼,各式大小游艇密集地停泊在数十个码头边,硕大的游轮矗立在远方,更有来回高高昂起船头的游艇风驰电逝地从眼前跃过。我们登上游船急忙拍照。
在游船半个多小时的航程中人们始终兴奋不已,许多各异的景物从眼前静静流过,新的奇异景物又撞进人们的眼帘,不仅游船似乎沿岸所有房屋也都随着海浪上下颠簸。终于望见的天际线了,沿岸近200栋多建于14至16世纪的宫殿豪宅和数座教堂错落有致地绵延几公里,其中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式等等,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支撑岛上所有建筑的竟是密集的巨大木桩。这里要造房子,首先都是往水底下泥土中一个挨一个地打下大木桩——地基;然后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最后,再用石头或砖头建造房体。当然,水下的木头不会腐烂,而是愈久弥坚。因此说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一点也不为过。据说当年为建造,北部的森林基本被砍伐光。 上岸后人们最先游玩的项目是乘“贡多拉”小船,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在布满蛛网的运河和小桥、以渡船和徒步为主要交通手段的,乘“贡多拉”是体验其“水城”的最好选择。但我们在这里游览只安排了两个小时,如果这样我慕名已久的许多名胜古迹就无法参观,自己只好脱团直奔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广场”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的造型优美、和谐,石雕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东面耸立着“圣马可钟楼”和“圣马可大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石砌成。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 圣马可广场最美丽的时候是海水涨潮的时候,此时广场如铺上一面巨大的镜子,所有建筑显得更加玲珑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围咖啡馆的露天陈设,游人们鲜艳的衣着,上下辉映,形成了一幅极其迷人的图画。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眼福。此时广场上,母亲们带着孩子嬉戏,年轻人来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鸽子时而簇拥觅食,时而又扑扑拉拉的飞满整个广场。拿破仑曾形容这里是“最高雅的客厅”,只有它才配称为“广场”。我忘情地拿起相机拍摄,不知不觉已过了一个多小时。
“圣马可大教堂” 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年,它曾是中世纪最大的教堂,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教堂正面为华丽的拜占庭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式的十字形设计。它大门顶上正中部分,是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有以圣经为题材的壁画,让人惊叹不已。 据说这个教堂是因埋葬了耶稣的门徒—圣马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而命名。圣马可公元前67年在殉难。828年,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将他的干尸偷运回,存放在于大教堂的祭坛下。从此,圣马可便成了的保护神,其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我在马可广场的入口处看到两根高大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其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他人告知我上面用拉丁文写着教主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圣马可大教堂”的门前蜿蜒曲折的队伍使我望而却步,虽极想进去看看无奈也只好放弃,在只剩不到半个小时内我还要去看看的小桥流水和“贡多拉”。 全市河道、运河共177条,凭借着404座各式桥梁连接。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在狭窄的河中荡漾,数世纪前的老房屋从身边轻轻划过,两岸爬满青苔的老墙根发出特殊的潮湿气味,仿佛伸手可触。身着带横条紧身针织上衣,头戴草帽的船夫悠闲地摇着撸,不时唱起民歌,让人忍不住幻想自己回到几百年前艺术辉煌一时的。拍几张了照片,集合的时间就已迫近,只好匆匆赶回码头。其他心仪的“歌剧院”、“阿卡德米亚美术馆”以及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等等,以后有机会再来看吧。
又是近5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于晚上9点多赶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城。宾馆在市中心,条件很好,更令我高兴的是宾馆门前广场正在举行“老爷车”show。老车、老人、老式装扮,真是千载难逢,我没上楼就直接去拍照片。可能是举办者看到我的相机专业(人还不专业),就径直把我从后排请到主席台前任我尽兴地拍摄。尽管光线不太理想,我还是拍了几张自以为还不错的人物照。
第三天:— & 日 & 旅游两天来,早上不是6点就是6:30起床,早餐后就开始新的征程。今天不用早起了,因为多半天就在市参观,下午才赶往300公里外的。 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它是古和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自古以来的东西交汇使其被喻为一座全球最大“露天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宝库”的城市。 关于有两句格言一直铭刻在我心中。第一句为:“Rome is not set up in a day(不是一天建成的)”,如同中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753年,是世界上沿用同一名称时间最长的城市,人骄傲地称它为“永恒之城”。 公元前8世纪开始,持续了近400年的城堡兴筑,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王国统一后成为首都(教皇国退至)。 与强盛的国势相称的是,每个历史时期人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音乐,美术,建筑。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时代都争相在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并以依附在这座城市身上为荣。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无数的公共建筑上。的建筑艺术来源于,但由于人更注重实用和现实生活的享乐,因此主要为神庙增色的艺术很快就被人用于为人服务的大型公共建筑,宏伟的竞技场、公共浴室、广场、水道在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是一天建成的,然而自从建成的那一天,它就是西方世界的重心。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历史中心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从传说的公元前753年建成之日起,就同人类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曾是统治世界五个世纪之久的帝国首都,后来又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着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 &第二句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
这句最早出自皇帝尤里安之口经典格言的本意,显示了古人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强权和霸气。当时作为天主教中心的,为便于欧亚各地络绎不绝的教徒前来朝圣,特意修建了以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总长达8万公里的硬面道路。 当天我们在的第一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讲,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是“城中之国”。但不理解它为何这么小? 亲眼所看到的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既大又小。(拉丁语为“先知之地”)位于城西北方向的高地上,由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宫和博物馆组成,每个建筑都气势恢弘,组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的国境背面以古城墙和河流为界,正面则以醒目的石柱为标志,总共只有0.44平方公里——这边挥挥手,那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越过立柱——踏入,迎面是可容纳5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它两侧由呈半圆形的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构成的长廊环抱,这些柱子均由石制作,每个高18米,粗至3—4个人才能合抱。朝广场方向的每根石柱顶上,都有一尊天主教会历史上著名圣男圣女的石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天主教徒的朝圣地和教皇的教廷。 &&& 该教堂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4年开始建造,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整个工期长达闻所未闻的120年,直到日才正式宣告落成。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都相继主持过设计或施工。 圣彼得教堂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的建筑造型呈十字架结构,非常传统而神圣。正门前左边矗立着圣彼得的雕像,他是耶稣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耶稣去天堂后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因此彼得成为了基督教的首领。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纪念彼得而修建的。 教堂内部面积1.5万平方米,浮雕的石柱、绘画的墙壁、拱形的殿顶,这里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和栩栩如生、精美细致的雕像;彩色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其宏伟程度令所有人叹为观止。 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境罗的杰作,当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时,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教堂内最著名雕塑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的作品——“圣母哀痛(又译“情殇”)”,表现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耶稣的场面。圣母此时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教堂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可惜我对该宗教不熟悉,不了解故事的内容,因此就只能走马观花,无法解读其内涵。 出来时,在教堂左侧门口遇到的皇家卫队给我留下深刻影响,他们是国家军队的军人,都是人,个个高大魁梧,身着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据说是米开朗琪罗设计,500年来未做过改变),手握长戟(据说也是15世纪的产品),威风凛凛。 & “斗兽场”亦称“大角斗场”或“竞技场”,它以庞大、雄伟、壮观而著称于世,是古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堪称古文明的象征。它无疑是这座城市最经典、最著名的遗迹之一。 “斗兽场”于公元1世纪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公元442年和508年相继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造成了严重损坏;中世纪时,该建筑物的被损坏程度进一步加剧;15世纪时,教廷为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建筑。此后几届教皇开始对之进行修复,那些补砌的砖就是历次修复的明证。现在斗兽场的遗迹虽仅存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的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斗兽场从外表看,为4层,全部被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整个场地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由于我们在此只停留1个多小时,因此无缘排队到内部参观。据说内部的看台为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最多可容纳9万人。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从指定的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这种设计,即使在今天依然被各大型体育场所效仿。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 斗兽场旁边为“古废墟”,这曾是昔日古帝国中心——蒂奥斯库雷神庙的遗址。如今这里只剩下三根孑然兀立的石柱和光秃秃的庙墩基座,颓垣败瓦,一片荒凉,已很难想像当时繁华的景象了。附近还有一座君士坦丁大帝的凯旋门,的凯旋门即按此仿制,其雕刻工艺十分精巧。
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这就是给我的印象。 帝国元老院、纪功柱、万神殿、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特雷维喷泉等这些世界闻名的古迹,还有文艺复兴时期其他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都来不及看了。等下次吧! 离马我们乘车前往下一站。
俗话说“好事不过三”,经历了连续两天较好的宾馆待遇后,今晚我们住入郊区一家看起来有点简易的宾馆。房间里还干净整洁,但依然没有免费的公共网络信号,无法上网。
第四天:佛罗伦萨—Porto(意大利) & 日 & 汽车一进入佛罗伦萨市区,就可以看见很多的古典建筑、雕塑,就连街头的广告都颇具艺术气息。我随手拍了一张。
佛罗伦萨和罗马都是意大利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两者相距不过300公里,但后者以展示古罗马时期的文化著称,而前者则以拥有大量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珍品而闻名于世。 佛罗伦萨最早兴建于罗马共和国的凯撒时期,公元前59年佛罗伦萨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后又被伦巴第人统治。十三世纪时,成为当时意大利的重要城市。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据说,这与巨商梅迪奇(Medici)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梅迪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众多名人,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一大批极具才华的艺术家积聚到佛罗伦萨。梅迪奇家族的人挖掘了13岁的米开朗基罗,让他开始学习雕刻;梅迪奇家族的人还援助了拉斐尔,使其成为著名的艺术大师;而设计“圣母大教堂”屋顶的布鲁内勒斯基和放荡不羁的画家费里坡·里底等人的成功,也都有梅迪奇家人的支撑。正是由于这群卓越艺术家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会成为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和欧洲艺术文化、思想的中心。直到 1737年梅迪奇家族最后一个统治者去世,佛罗伦萨重就重又陷于奥地利的统治。
佛罗伦萨的兴衰也与它的市民有关。15世纪初,佛罗伦萨市民是文艺复兴最坚实的支持者,是他们爱护并培育了文艺复兴,同时又是他们又是最挑剔的批评家,很多艺术家因为忍受不了他们惊人的鉴别力而从这个城市逃走。据说,致力于创作古典风格绘画的贝尔吉诺,曾经是拉斐尔的老师,结果因其作品不能为佛罗伦萨市民接受只好回故乡隐退了。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过早地迎来了文艺复兴的终结,不能不说与当地市民的批评过于尖锐有关。 我们首先路过佛罗伦萨图书馆),当得知但丁《神曲》的原稿仍被保存在这里时不由肃然起敬。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是我们今天旅游的第一个景点。该广场因周围建筑精美,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后几经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广场东部的韦奇奥宫建于1294年,又名老宫。与意大利的其他宫殿相比,韦奇奥宫建筑平实:它是一栋方形建筑,分三层,齿牒状的顶部矗立有近百米高的四方钟楼,钟表至今仍走时准确。正门不大,外部的唯一装饰是正门上为蓝底白边的“皇座”,下方两端伸出的平台各有一只狮雕。这便是佛罗伦萨的市徽——狮子守卫百合花。   
韦奇奥宫的内部装饰非常丰富,精美的壁画、浮雕的立柱以及华丽的拱顶无不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2—3楼还有不少价值不菲的器物,可惜我们没时间观赏。 & 韦奇奥宫正门左侧,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的复制雕像。尽管不是真品,但在整个广场璀璨的雕塑群中仍是最耀眼的一个。
韦奇奥宫正门右侧,站立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也译为海格力斯)降服Cacus的雕像。他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被升为武仙座。在现代语中,赫拉克勒斯已经成为了大力士的同义词。
广场左边是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它于年建造。敞廊里陈列着一组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切利尼的《帕尔修斯》(1554年)。
雕像表现珀尔修斯砍下美杜莎头颅的情景。他左手高举着美杜莎的头,右手持刀,左腿弯曲,脚下踏着敌人的身体。雕塑表现出的技巧极其纯熟精湛,人物的姿态真实自然,肌肉轮廓清晰健美,解剖结构准确精细。 还有《掠夺萨宾妇女》的雕塑,它塑造了古罗马士兵劫夺邻邦萨宾妇女为妻的情节。这件作品以复杂构图和有力的组合夺目:雕刻家巧妙地将三个形体动作缠绕在一起,把人们的视线螺旋般地引向上端;《海克力斯与半人马》等的雕塑。
广场右边是《海神喷泉》,(年由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和他的助手们创作)。水池正中海马拉的双轮战车上立着巨大的白色海神像,他是宙斯的哥哥,坐骑是白马驾驶的黄金战车。佛罗伦萨人称它为“大白雕”(一种猛禽)。
水池四周还有多姿多采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竖立着科西摩一世骑马像(1594年)。这些无一不是对神话传说或历史场景的再现,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广场上有几辆装饰成古典样式的马车供游人乘坐游览。乘坐的游客并不多,驾驭者或是喂马、或是悠闲地交谈,也成为广场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无可争议的地标。它于1248年开建,完全建成在150年后,如此长的建设工期不知能否算世界之最?经过好几代人努力才完工的大教堂,现在已成了佛罗伦萨的代名词。我对这个教堂早有耳闻,但留有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其漫长的工期,而是有另外两点:一是,该教堂外表一反欧洲教堂常用的沉闷色调,由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现了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故称为“花的圣母寺”;
二是,该教堂那橘红色、巨大而漂亮的圆顶。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位于教堂中央的穹顶由著名建筑家布鲁内勒斯基设计,仅建造就花了14年,是文艺复兴圆顶建筑的楷模。米开朗基罗在为梵蒂冈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时说过:我可以盖个比“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更大的圆顶,但绝无法比它更美。 看着长龙阵的排队,使只有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我依然望而却步,只好在教堂四周拍摄。大门上各种装饰性的雕塑极为精美,就连大门本身花纹的制作也极其考究,我拍了不少照片留下记忆。
教堂的大门口是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为吉普赛人贩卖纪念品的好地方;侧面则是一长溜帮观光客作画的画摊。我们一到意大利南部导游就迫不及待地再三提醒,一定要小心并提防吉普赛人。遇到街上游荡、乞讨的吉普赛人不要搭理,更不能交易,否则钱包就会不翼而飞。我看到一个乞讨的吉普赛人,远远地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
吃完午饭后,在回大巴的路上我们参观了但丁故居和但丁教堂。
但丁故居朴素的让人走过时几乎不经意,只有侧面墙上悬挂的但丁头像雕塑和旗旌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居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文学巨匠。
下午我们赶往意大利热亚那附近一个叫Porto的小镇,住宿条件依然一般,但也说得过去。
第五天:Porto(意大利)—瑞士小镇 & 日 & 今天结束在意大利三天的旅游,将穿越三个国家:意大利——列支敦士登——瑞士。 如果说除了这里精湛的古迹外意大利还给我留下的什么更深印象的话,一是他们对古迹的态度;二是当地人们的消费理念。 到了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才知道,那里“文艺复兴”乃至“古罗马时期”的遗迹数量多的惊人,除了世界著名的教堂、博物馆、广场、雕塑及它们周围的建筑被很好保护外,那些城区内许多狭窄笔直的道路、两边不高的楼房也都保持着旧时代的风貌。据介绍,这些地方自15—16世纪建成后一直保持着原样——道路没有被拓宽、房子也没有被推倒重建(常规修缮照常进行)。站在市中心广场,目光所及的天际线几乎看不到成群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西方可能比东方具有“先天优势”。我国古代虽也修建了许多宏大建筑,但多为土木结构,因此留存极少。我这次在意大利看到的许多古建筑距今已有500——600年(文艺复兴初期),有的甚至已有千年左右(古罗马时期),都不但存留了下来,而且保存的还比较好。他们使用了以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那些建筑物受力大的承重部位几乎全部由石头垒砌。与其相比,木结构抗风化、抗腐蚀的能力自然要差得多。据资料介绍,意大利众多年代久远的古迹都会被不时修整,但它们严格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整修后这些建筑的外表依然能看到被时间腐蚀的痕迹,如呈暗褐色的水渍等记忆符号,保持了它古老的风貌。它们没有对历史文化名城重新布局,也没有对核心区实施大规模道路拓宽、成片改造、甚至推倒重来的“外科手术”,或者借助一些新的仿古建筑来提升文化品位。古迹是城市的根,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根没有了、血脉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就会终止。就像一个人成长的再好,但没有特定家族的血脉终究不会具备这个家族的生理基因一样。想想我们自己,在几乎所以城市都以将各个角落推倒重建,以“老人认不出”为荣的时候,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还能为我们留下什么?留下多少?
意大利的世界G8集团(最发达国家)的成员之一,与我在德国看到不同的是,这里街上跑、街边停的家用轿车都很小——小排量,多数只有1.4或1.6升;车体小,普遍相当于我国的夏利;品牌小,以“菲亚特”和“依维柯”为主。结果被同团的一些人嘲笑为意大利人“穷”、“买不起大车、豪华车”。其实意大利并不穷,也不是生产不出高档商品,它是世界上生产顶级奢侈品牌最多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法国)。大家熟知的时尚品牌Gucci(古驰)、(范思哲)、Prada(普拉达)、Ferragamo 、Tod's等,还有最著名的跑车Ferrari (法拉利)、Lamborghini(兰博基尼) ;游艇Aicon 等都由意大利制造。2009年意大利人均GDP达到37,800多美元,而我国人均只有3677美元,相差有10多倍。我们反而嘲笑富人“寒酸”,其实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欧洲的汽油价格确实很高。我在意大利看到许多加油站挂出的价格为普通汽油1. 40欧元左右一公升。
(注:图片中diesel为柴油;benzina为汽油)。当时欧元和人民币的比价为:1:8.7,相当于12.7元人民币一升,与美国的油价比高出的就更多了。油价高当然会抑制需求,但还不至于将其归结为意大利人买不起豪华车、甚至连汽油都买不起的理由,更不能从中得出意大利人比中国人穷的结论。我观察其主要原因,一是市区街道普遍狭窄,停车空间狭小;二是他们节能减排的意识强。意大利地处的南欧,夏天炎热,但一般家庭甚至普通宾馆也不用空调,而是白天只放下百叶窗来避晒遮阳。这次我在欧洲其他国家所看到的情况,也大都与意大利相仿。
早上出发后沿着意大利的高速公路北上,经米兰(意大利的经济中心)、科莫(墨索里尼出逃后被抓住的地方)进入瑞士;又行进一个多小时后,抵达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茨。
今天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大巴在阿尔卑斯山脉中穿行,但全车人都不觉得单调枯燥,眼前的景致始终使大家兴趣盎然。远处覆盖着白雪的山巅,在阳光下云蒸霞蔚,一片灿烂;芳草碧连天的丘陵绵延起伏,无边无际;草地、树林、山岗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线,与其连为一体;满眼扑来的都是目不暇接的五颜六色和童话般的花团锦簇,生动得几乎让人窒息。 列支敦士登公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双重内陆国(即完全由内陆国家所包围的内陆国家。世界上仅有两个,另一个为乌兹别克),坐落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莱因河谷。这个迄今仍维持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有奇特之处:的确很小。国土只有160平方公里(不到上海浦东的三分之一),人口3.4万多,但却很富。2009年人均GDP列世界第四(前三位是卢森堡、挪威、卡塔尔),达6万多欧元。它不与德国接壤,唯一的官方语言却是德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支敦士登与奥地利关系密切,但战败的结果使该国经济元气大损;战后它转而投靠瑞士,与瑞士结成关税与货币同盟,将本国的国防、外交事务完全委托瑞士代理,并与之组成中立联盟。二战后,因为其境内的银行账户保密、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的环境及居中的地理位置,成为许多欧洲富人(现为许多中国富人)的避税天堂。因此,金融业和旅游(包括发行邮票)支撑起了该国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瓦杜茨基本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记忆。作为首都,王宫建在城市最高的山上,城中还有它的模型;
市内的主要马路只有一条,不到一公里长。两边布满商店,主要经营旅游纪念品,还有几家咖啡吧。街上有几处酷似金属制作的现代雕塑,但在我看来并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导游给我们两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实在没什么地方好转,只好坐在大街阴凉处的凳子上耗时间。
下午我们再折返进入瑞士,期间乘客进出海关都不用下车验护照,驾驶员也只花一两分钟就履行完进出关手续,比过国内高速公路收费口停留的时间短的多。这次我们几番进出“申根协定国”都是如此,大大方便了各国人员的往来和交流。 晚上我们进驻了因特拉肯附近一个瑞士小镇的宾馆。这个小镇的确很美,瑞士许多城市都是逐水而建,且有着相似的格局: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河水注入湖中,于是城市就在河水和湖水的交汇处繁荣起来。我甚至觉得只要小镇沾上瑞士的边,似乎都有秀美的灵气。 我们宾馆的门口就是宽阔的河水,此时夕阳尚未落下,河水中游泳的人、亲水平台上晒日光浴的人都正在悠闲自得地享受着;薄纱似淡淡的水气飘过来,河面顿时烟雾缭绕,岸边建筑如被薄纱笼罩,隐约倒映在河面,风景亦幻亦真;天鹅、水鸭,三三两两来回无声地游弋,偶尔狂扇几下那被河水浸泡久了的翅膀。 小河最美的是横跨两岸的廊桥和河对岸的教堂。廊桥建于何时我没有查证,下面的木桩立在水中,两边被陈旧的木板包裹,三角形的木屋成为它的桥顶;对岸是一个古堡式的建筑群——一个古老教堂的圆顶塔座被一排各式小楼丛拥着。
临老城一侧的岸边开设了许多露天咖啡屋或餐厅,人们可以随意坐在桌旁,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湖光山色。我们选了一家颇有情调的餐厅用晚餐,不知是将现实带进了梦幻还是把梦幻植入了现实。
回到宾馆,一列火车从我们窗前经过,那情景还颇有点诗情画意。
我国内已经走遍了,很想去内外走走。。。欧洲是首选目标。
第六天:瑞士小镇——因特拉肯——第戎(Dijon.法国) & 日 & 从昨天住宿的小镇到因特拉肯只有80公里,8:30出发9点多一点就到了。 因特拉肯(Interlaken)位于瑞士著名风景区少女峰的脚下,是进入伯尔尼高地的门户。据说,因特拉肯的名字就来自湖水之间的意思——图恩湖(Lake Thun)和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之间。 它所以被众多旅游者选为落脚点,是因为小镇本身非常漂亮,四周为阿尔卑斯山脉环抱,中心是一大片宽广的绿地,街边有各种休闲的商店。站在这里,你可以清楚眺望远方美丽的少女峰,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同时,这里又是通往阿尔卑斯山“少女峰”的必经之路,每天有大量攀登“少女峰”的游客云集在这里。 到达后,我们团分开行动:登“少女峰”的人从这里出发,来回需要大约6个小时;其他人就待在因特拉肯镇购物、休闲。我选择了前者。
正准备出发的时候,人们突然仰起头发出阵阵欢呼,只见空中飘浮着五颜六色的滑翔伞,伞下人的英姿清晰可见,有人还在空中做各种动作,使得巨大伞翼在空中盘旋的方向飘忽不定: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偏右,有时还急速下降,看得人心旷神怡。接着,他们依次飘飘忽忽地落在眼前的大草坪上,滑落时收腿、蹬地、跑步、站立、收伞等一系列动作很熟练,也非常漂亮。待这些人走进时我才发现,他们并不都是小伙子、还有不少女性,更有几个看起来已到中年的女性,她们的兴趣所在和运动状态令我吃惊。拍片间隙,一位同行用简单的英语告诉我,他们都是一个业余(Spare time)滑翔伞俱乐部的成员,工作之余来满足自己的运动爱好,真令人羡慕。 & & 说是攀登“少女峰”,实际上基本不用走路,直接乘“小火车”(其实的电车)到山顶。乘车分两段进行:大巴先把我们送到距这里10来分钟车程叫格林德尔瓦尔德(Grindlewald)的小车站,乘上火车到克莱茵·斯海德格(Kleine Scheidegg)车站,此时乘客都全部下车;再换乘锯齿列车(三根铁轨,中间一根为齿轮槽),直接将我们送到海拔3,454公尺的少女峰。乘车的第一阶段沿途都是令人陶醉的美景;第二阶段则大都分时间在隧道里行驶。 有人说少女峰是瑞士乃至欧洲最美的山峰,我觉得倒不如说:去少女峰的路上则是瑞士境内最美的一段。 乘上小火车后不久,美景就开始撞入眼帘:眼前是阿尔卑斯山雄伟的风景和陡峭的岩石,山脚下是大片草地,泛出一片平整的黄绿色;各种颜色繁星般的小野花,一片片五彩斑斓,黄白相间的奶牛正悠闲踱步,红瓦尖顶的小屋就漂在这姹紫嫣红的花海上;小火车转个弯,眼前又一片美景呈现:湛蓝的天空下,一些小湖小河漂浮在山谷间,里面荡漾着雪山的倒影,湖边的芦苇草、蒲公英及各色野花,在巨大老树浓荫的呵护下随心所欲地摇逸;湖面上顺风滑过鲜红明黄的三角帆,在青山绿水间炫得像灿烂的宝石。在这样的图画面前,只需一阵带着花香的山风,就能把人熏得心旷神怡。
这趟旅游火车非常善解人意,不但车窗全部打开,而且行驶的很慢,让游客可以尽情拍摄、饱览;不但如此,遇到好的景点小火车还会专门停下来供游客拍摄。 再转乘小火车后没多久,列车就开始沿着陡峭的山坡在隧道中穿行,速度也明显慢下来。这便是堪称世界上最陡峭的铁路线之一,其间80%的路段超过45度,最小的转弯半径只有130米,数十公里的隧道全凭人工在艾格峰腹地挖掘而成。这条铁路从1896年开始修筑,历时16年,于1912年正式完工通车,距今天已近100年。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仍能让乘坐者感叹到当年开拓者们的无比勇气和毅力。上山时,齿轨火车会在两个位于隧洞中的小站稍停五分钟,乘客可以下车,通过隧洞中凿出的几扇大玻璃,欣赏隧洞外阳光灿烂的冰雪世界。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少女峰火车站。还未下车,有些乘客就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头晕、恶心。3000多米的海拔对我不起什么作用,我冲出人流登上台阶,几乎第一个跑出隧道大门。 神秘的少女峰就在眼前。她由东向西排列由三座山峰组成,分别为老人峰(3970米)、僧侣峰(4099米)和少女峰(4158米)。 现在已是夏季,但山巅还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凛冽的寒风仍在耳边呼啸。我赶快穿上带来的运动外衣,还是有瑟瑟的感觉。据说在这样的条件下穿单衣坚持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就会有冻伤的危险。可一群欧洲青年在如此条件下赤膊上阵,疯狂大吼,真酷! 我赶紧给他们拍照,他们见状更加兴奋。
突然我看见一只黑色的鸟在狂风中飞翔,这里如此寒冷,又几乎没有食物,它是如何飞上阿尔卑斯山之颠的?大自然中有些现象真让人难以理解!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转向观景台,著名的阿莱奇冰川(阿尔卑斯山唯一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苍茫可见,河床上铺满厚厚的白雪,两边高低起伏的山峦护着白色河床伸向未知的远方,慢慢消失在地平线边。猛然回首,发现少女峰那晶莹的长发正在空中飘逸,比传说中的还要美、还要壮观。 观赏完雪景后,我来到著名的冰宫。经过旋转门下到蓝色的阶梯,神秘的冰宫在我们的脚下展开。走过洞穴般的长廊,一条条冰洞便呈现在眼前:冰墙凹处隐约闪烁着蓝光,数座栩栩如生的冰雕次第排开:鹰、企鹅、北极熊…… 此时已过了正午,我在山顶餐厅开始用餐。一个汉堡套餐加一份薯条和可乐,12多欧元,不便宜。 原以为登到少女峰今天的景观就结束了,没想到下山途中给了我更大的惊喜。我们首先还是乘上山时的火车下山,但在途中转乘了与我们上山时走不同路线的小火车。结果山坡下隐藏在树林、草地里或坡地后的是成片红色屋顶的民居。这些房屋呈不同形状,不规则地散落在幽静的绿色间,非常美丽。
可能维系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本来就该这样。多少年来,许多人以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前者处于主动,后者则完全处于被动、附属的地位。人类可以把握自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肆意去改造自然,肆无忌惮地去征服自然、甚至毁灭其局部生态也在所不惜,其结果是遭到了大自然千百倍的报复,洪涝、泥石流、暴雪、干旱、海啸、高温、沙尘暴、地震等频频发生,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地球上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从一定程度上讲,与这里历史上乃至今天的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由于我们团有三人从山顶下来时错过了当班小火车,因此全团只好等他们。我们离开因特拉肯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小时。 途中天色已晚,天上还不时下起瓢泼大雨,9点多才到达今晚的住宿地——法国小镇第戎(Dijon)。这里距巴黎还有近250公里。宾馆门口正在修路,我们急急忙忙地搬行李上楼休息。 这场大雨持续到第二天早上,我们出发时还未停歇。我拍淋湿镜头,没有对宾馆进行拍照。这是我这次旅游唯一没有拍照的住宿宾馆,想起来有点懊悔。 &
第七天:第戎(Dijon.法国)——巴黎 & 日 & 早上乘坐大巴冒雨从宾馆出发,直奔巴黎。这是我此次旅游非常期待的一站:卢浮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我感到,人一生中总得看过这些世界文明的瑰宝,否则似乎有点对不起自己。 汽车沿着巴黎西南方向的高速公路行驶,中午时分抵达凡尔赛宫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吃饭。
饭后游览凡尔赛宫,这是自费项目,门票每人60欧元(含中文导游费)。 凡尔赛宫距巴黎市中心18公里,是欧洲最为宏大、豪华的皇宫。国王路易十四于1661年开始建造,其主体部分1688年完工;整个工程(凡尔赛宫和花园)到1710年才全部完工,历经近半个世纪,距今已有整300年。有学者认为,凡尔赛宫是欧洲自古罗马帝国以来,专制政体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表现出了对巨大工程具有如此强劲的动员力、组织力和管理实施效率。 凡尔赛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正宫和两侧的南宫、北宫。宫内500多个大小厅室无不用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金碧辉煌。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雕刻以及巨幅油画均为稀世珍宝;100公顷的园林也别具一格,花草排成大幅图案,树木修剪成几何状,众多的喷水池、喷泉和雕像点缀其间。它于1833年被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宏伟壮丽的外观和极其讲究的园林设计,是法国古典文化鼎盛时期的硕果,堪称法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几百年来,欧洲许多皇家园林的设计、建造都遵循了它的思想:如俄国彼得一世建造的夏宫、奥地利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修建的美泉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修建的无忧宫以及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海伦希姆湖宫等。
现在凡尔赛宫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二百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走到广场,凡尔赛宫一正(宫)两副(宫)的恢弘建筑群令人震撼,大门口立着路易十四的青铜塑像。
凡尔赛宫的主要景观集中在主楼二层和花园。我们在导游带领下首先参观了“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这是国王的御座厅。由于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因此凡尔赛宫内主要的大厅均以环绕太阳的行星来命名。自1684年起,路易十四就住在这里;后来路易十五、十六也使用过这套房子。厅内的天花板上有镀金的雕花和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地面铺有深红色的波斯毯,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
接着我们参观了“狄安娜厅”、“维纳斯厅”、“海格立斯厅”、“丰收厅”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镜厅”,它是凡尔赛宫最辉煌的大厅: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镜廊两旁有罗马皇帝和古代天神的雕像各8座,拱顶上吊着各种巨型水晶灯,琼枝玉叶,晶莹璀璨。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也都是纯银打造,极为奢华。这里也曾是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地方。
凡尔赛宫里展出了众多以战争主题的油画,如《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普瓦蒂埃大捷》、《里沃利战役》、《亨利四世进入巴黎》、《路易十五创造和平》、《拿破仑加冕典礼》等,这些世界名作非凡的艺术魅力令我久久凝视、流连忘返。 凡尔赛宫给我太多的惊喜,到处都是我梦寐以求的美景,本可以拍很多好照片,但在限定二个小时的时间内我必须跟随导游的节奏走(否则无法了解众多画作的内容),因此无法自由选景、选角度;尽管我事先作了不少“功课”,但要在“茫茫画海”中找到它们并非易事;况且,展厅内人流如潮,几乎没有停歇期,我不可能为拍摄较理想画面而长时间等待,所以拍摄活动只能在走马观花和疾步快跑的状态中完成。凡尔赛宫我以后还会再来,留下的遗憾下次弥补吧。
站在凡尔赛宫后门极目远眺,是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这里的花草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玉带似的河上波光粼粼,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道路两侧的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的女神雕塑亭亭而立……。导游规定大门口集合的时间已到,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去。
接着我们去参观被称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的“凯旋门”(其他三个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它缘于拿破仑打败奥俄联军后,为纪念自己的功勋于1805年提议并于翌年8月开始建造的,但工程曾一度受到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影响而暂停。此后断断续续经过30年,于1836年7月才落成。 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造,它由三个拱形组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四扇门。建筑体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中心拱顶内装饰着111块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浮雕,与拱门四上美仑美幻的巨型浮雕相映成辉,它所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个古老建筑,更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 凯旋门下是十二条放射状的林荫大道,其中最著名的是香榭里舍大道。我站在街口久看这条被誉为“巴黎最美丽、最著名的大道”似乎有点回不过来神。原以为这个巴黎最时尚的地标,集中了众多最豪华的百货公司、时装、首饰、箱包、香水店,还集聚了大量酒吧、咖啡吧、夜总会等奢华场所的大街,一定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堪比纽约的第五大道。可眼前的这条香榭里舍大道虽然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但向远处望去几乎看不见高楼大厦,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 开始我想这里只是香榭里舍大道的起点(香榭里舍大道的一头在凯旋门,另一头在协和广场),中间或者再远一点可能会别有洞天吧?接下来,当我们乘车沿着香榭里舍大道走到其终点——协和广场时,所看到这条大街的东段主要是大片绿地和树木,其建筑物和商店还不如西段多,更没有呈现车水马龙热闹情景。 巴黎几百年以来始终注意保留自己过去的印记。现在巴黎市城貌的基本框架,是19世纪中叶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制定并规划的:将城市的整片区域建成由宽阔大道两侧呈新古典主义的石砌建筑;沿着林荫大道两侧先确定街道宽度和建筑外墙的位置,然后修建同样高度的建筑物(一般不得超过37米);建筑物外立面须富有韵律,并设计二楼阳台和五楼装饰。这一规划在今天仍然适用,目的是保护巴黎古老的城市风貌。 始建于1757年,是法国最著名广场之一。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行刑的场所,国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罗兰夫人、罗伯斯庇尔都在此被送上断头台。 广场中间矗立的埃及方尖碑是巴黎“最古老的古迹”,已有3400多年历史,是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于1831年由赠送给法国的。碑身的古文字记载了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
广场的四面分别矗立着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他们分别是马赛、里昂、波尔多、南特、鲁昂、布雷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 广场周边还有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可我看起来总有点眼熟。原来这两个喷泉是我曾经见过的罗马圣彼得广场“河神喷泉”和“海神喷泉”的仿制品。
& 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埃菲尔铁塔”。这座世界最高(324米)的铁塔当初为举办1889“巴黎世博会”(当时称“国际博览会”)和庆祝法国革命胜利100周年而建。1887年动工,1889年建成。 我参观过不少百米以上的高塔,但到了实地还是被“埃菲尔铁塔”所震撼。它的采用镂空的钢结构,由四条粗大铁柱支撑着从塔基到塔尖的大曲线造型,高耸入云,显示了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和创新魄力。“埃菲尔铁塔”由18,038个,重达7000吨的钢铁部件组成,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装配时竟然没出一点差错,完全依照设计进行,中途也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可见设计之合理、计算之精确、装配之精准,无愧被称为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
我们团到达后,安排的参观时间又是两小时。大家都急着排队乘电梯去观景台参观,可我心里算了一下,仅排队就需一个半小时;然后参观、再乘电梯下来又起码要半个小时,照此办理我就没有摄影时间了。所以我临时决定先摄影,然后再通过步道爬到观景台去参观。我即刻跑到附近的大草坪,围绕“埃菲尔铁塔”四周由远至近地寻找合适的角度拍照。正应了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这句话,在不同角度看铁塔可以看到它不同的身姿,体现出的不同韵味,真是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
一个多小时后,我整理好摄影器材,到“步道窗口”买票(4.50欧元)开始了埃菲尔铁塔的攀爬之旅。其观光平台虽然距地面100多米高,但爬起来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可怕:台阶并不很陡,每隔一段都有一个可供休息的平台,不过我并未利用,而是一口气爬到目的地。途中还遇到许多白发苍苍的欧美老人也在费力地攀爬,他们每到一个平台都停下来喘口气,然后再抓住旁边的扶手继续。每当我接近他们时,老人们都会主动靠右边给我让路;当我与他们擦肩而过的瞬间,相互间也都很友善地打打招呼,这种温馨感受给我带来的愉悦甚至超过攀爬本身。 几分钟后我就到达了观景台,人置身于钢铁丛林中就像自己也成了变形金刚,犹如生活在电影中的未来世界。我围绕平台拍了一些照片后就开始下撤,到地面后我们团的人还没下来。 今天是最累的一天,也是景点最美的一天——巴黎的四大景观我们今天参观了两个半。尽管每个景点都不够尽兴,但跟团旅游也只能如此了;况且今天的交通、天气也都挺帮忙,该知足了。 晚上到距巴黎市中心以北40多公里的宾馆住宿,条件不错。 &
第八天:巴黎 & 日 & 今天首先参观“巴黎圣母院”。我们这代人知晓这个教堂,大概都是源于观看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30多年前——粉碎“四人帮”初期的1979年,当时还是在军区“八一礼堂”作为内部影片放映。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外表华丽但里面阴沉的巴黎圣母院,以及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外貌丑陋但心底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十多年后,当我重读这部小说后才对其思想内涵有所领悟。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建造于1163年到1345年间,历时180多年。它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在欧洲建筑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的历史价值无与伦比,被雨果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中庭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圈连成一气。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内层越小。大门上的雕刻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正中大门是“最后的审判”,左侧大门是圣母玛利亚,右侧大门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每个雕塑作品都层次分明、工艺精细。站在塞纳河畔远眺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给人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进入教堂内部,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似乎这里就是‘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右侧有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的辉映洋溢出柔和的气氛;讲台后面置放了三座雕像,分别是国王路易十三、十四和圣母。两位国王的目光望着神情哀伤的圣母——耶稣横卧在她膝上。 圣母院二楼布满了富丽堂皇、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它不仅是装饰更刻画了一个个圣经故事。
离开这座大教堂后,旅游团安排大家乘船欣赏塞纳河上的风光。我考虑后放弃跟团,选择自己到巴黎街道自由逛。理由是,在游船看塞纳河两岸虽然很美,但游船离两岸的建筑物太远,可选择的摄影角度很有限;而巴黎的街景是无以伦比的,错过这个时间这次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先沿着塞纳河岸走,一艘艘观光船在河中游弋,游驶于塞纳河两岸美丽的古典建筑群、雕塑尽收眼底。再进入街区,不宽马路的两边以及商店、楼房到处盛开着鲜花,处处都有迷人的芳香;至于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我驻足观赏。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他们或坐在街边喝咖啡、或站在街沿与老朋友聊天、或抱着一堆购好物的纸袋急匆匆地回家,这就是巴黎人生活的原生态。遗憾的是今天没下雨,如能拍到雨中巴黎街景的照片,那真是太棒了。
午饭后大约一点半,我们开始参观“卢浮宫”(门票为旅行社赠送,没有中文导游)。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和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它始建于12世纪初,15-18世纪历经过4次大的改建和扩建,直到拿破仑三世整体建设才算完成,先后历经700多年。讲到“卢浮宫”人们就不能不提拿破仑三世。正是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成为了卢浮宫建造以来投资最多的“建筑人”,他5年内所建造的建筑比其前辈在700年内完成的还多。这座宏伟建筑群7个世纪前仅成就于图纸上的梦想,最后由拿破仑三世完成。他还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掠夺者,拿破仑三世利用称雄于欧洲的时机将几千吨艺术品从被征服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教堂运到了巴黎。他有句名言: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 卢浮宫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宫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宫则建于拿破仑时代。整体建筑呈“U”形,建筑物占地面积4.8公顷。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卢浮宫的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极为丰富,有2.5万件,其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的远古遗物。卢浮宫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卢浮宫区共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达205平方米。显然,用一天两天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到全部稀世珍品。然而,我们这次就是打算用比一、两天还少的多时间参观卢浮宫——导游宣布参观时间同样只有两小时。
我自认为,卢浮宫是我此次旅游景点“功课”做的最足的一次:熟记了经反复筛选的《狄安娜出浴图》、《丑角演员》、《拿破仑一世加冕礼》、《自由之神引导人民》、《编花带的姑娘》等50余件名画、雕塑的概况、这些作品的分布情况和所在展厅的具体位置以及观看这些作品的最佳线路图。可是,一进入卢浮宫我就晕头转向,满眼都是稀世珍宝,放弃哪一个似乎都舍不得,只好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观看。宫内的展厅如迷宫一般,走着走着我也不知道到了哪个地方,绕了一圈好像又回到我看过的展厅,怎么也找不到我计划好要看的作品。没办法,只好看到哪算哪。所以后来我干脆抛开原先的计划,抱着“只要用足两个小时看展品就不亏待自己”的心态去参观。 最后,卢浮宫的六大展馆我只参观了一个半,“三宝”我也只看到《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的石雕。尽管如此,我尽力了,没有遗憾。以后会再来,安排较充足的时间慢慢欣赏。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宫内人气最高的展品,从卢浮宫开门到关门此画前都是人头攒动。它是我顺序参观过程中发现的,拍张照片给大家看看当时人们参观的情景。 事后想想,好在我没有为寻找某些特定作品而浪费太多时间,否则就会影响到对卢浮宫其他众多展品的观赏。其实卢浮宫的展品的确都很值得一看,“为个别舍整体”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领略卢浮宫整体的艺术光彩。
&这次参观卢浮宫的摄影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感觉不如在凡尔赛宫的拍摄。其主要原因是,为保护展品大厅里多为弱光,这种光线下雕塑失去了立体感,油画也呈灰暗色调。 & 下午我自己去巴黎市最高的“圣心大教堂”(又称“白教堂”)观光。车停在蒙玛特尔山下,向上爬时穿过窄窄的街道、浓密的梧桐树以及两边古老的楼房,好像回到了中世纪的巴黎。
爬到山顶时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洁白色的大教堂矗立在山顶,倚靠身后的围墙可以俯瞰巴黎市全景。教堂门口有两座台阶,沿着山坡而上,使教堂显得更为高耸雄伟。大门口有三扇拱形门,门顶上有两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国王路易九世;另一座是法国的女民族英雄贞德。著名的茶花女,就葬在蒙玛特尔山脚下的公墓中。与我所看到的其他教堂不同,“圣心大教堂”布满壁画的天穹上居然还装饰着隐隐烁烁的灯光,非常迷人,是我这次所参观过的教堂中最“炫”的。可惜我刚拿出相机,就被门卫提示里面不能摄影,只好作罢,留下不小的遗憾。 然后去教堂后面一条巴黎著名的“艺术街”。这里是各种民间艺人的集聚地,狭窄的街道两边都是经营绘画、雕刻等工艺品的商店和咖啡吧、酒吧;里面有一个小广场,集中了几十个当众作画、卖画的艺人,已有一些人坐凳子上给画家当模特;小广场旁边有一些人在演奏乐器或展示行为艺术。从肤色看,他们好似来自世界的各个民族。这里可谓是一个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地方。
回宾馆时已过了12点,虽累、虽晚,但今天还很高兴的。
第九天:巴黎-——卢森堡——布鲁塞尔 & 日 & 早上8点出发,经卢森堡去布鲁塞尔。我们的旅程已接近尾声,近10天来大家早起晚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车舟劳顿,非常疲劳。 卢森堡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它地处德法之间,地势险要,历史上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被称为“北方的直布罗陀”。卢森堡经济发达,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欧盟国家中也是最高的。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弹丸之地却是世界上著名的“钢铁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阿塞洛尔·米塔尔集团的总部就在卢森堡市,它年产粗钢1.16亿吨,占世界钢铁公司产量的10%。 卢森堡大公国的首都就是卢森堡市,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佩特罗斯大峡谷”(又称“卢森堡大峡谷”)。它位于卢森堡市中心,宽约百米、深60余米,是新老城区的天然分界线。大峡谷底部通常都是宽阔的河流或裸露的沙石,但与此有别的是,站在佩特罗斯大峡谷边看不到它的谷底,那里生长着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种类繁多,神态各异,巨幅绿叶覆盖了整个峡谷,显出大峡谷无拘无束的自然美。你可想到,这个被称为“佩特罗斯要塞”的地方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峡谷密林中至今还遗留着许多废弃的壁垒、战壕、炮台和秘密通道。 前方不远处临空飞舞着一座大桥,这就是著名的“佩特罗斯大桥”。它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由石头砌成的大跨度高架桥,支撑桥梁的拱门左右对称,是欧洲地区杰出的建筑物之一,据称也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石拱桥。我对这里有一定印象,前几年在国内看到过一张从空中俯拍这座大桥和大峡谷的照片,画面气势磅礴、景色也非常优美。但我今天平视它们时,却找不回那种感觉。
峡谷边的平台上是“宪法广场”,广场一侧有一条下坡的古老石阶,我沿着它走入谷底。几条清澈的溪流在繁茂树木的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流淌着,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和突然飞起的鸟群给这里平添了勃勃生机;仰头眺望,被茂密树叶遮蔽了部分身姿的大桥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 据说薄雾天来到这里时,谷底还会有另一番情趣——飘渺的美感。可惜那天晴空万里,连一丝云都没有。 “宪法广场”中央矗立着英雄纪念碑,它是为纪念一战中阵亡的卢森堡官兵而建。基座上有一座一卧两个青铜塑像,分别代表了战争中的伤者和亡者。纪念碑出自本地艺术家克劳斯之手,曾建于1923年,眼前这座是二战被毁坏后重建的。
大峡谷对岸有一座建于中世纪似教堂的尖顶圆形钟楼,由于它被前面大片繁茂的树林遮掩,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上部。尽管如此,它还是显示出不凡的气派。我不由联想,这样的建筑,其幽静的环境很可能就是童话故事中公主或王子生活的领地。其实这座古堡战时也难逃充当军事要塞的厄运,下面有20多公里长的地道、暗堡,地面上还有若干炮台。所幸的是它们在战争中并未被摧毁,至今仍保存完好。如此浪漫的外表下也曾有过腥风血雨,真没想到。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古堡”。
在卢森堡市用完午餐后,我在老城区逛逛,喝咖啡、聊天、展示并交易工艺品的人们络绎不绝。
卢森堡的确是个放松休闲的好地方,这里古墙深巷僻静,绿树青藤缠绕,鸟语花香、幽静闲雅。街道非常干净,每个窗台前总有鲜艳芬芳的盆花,居民着装整齐,谈吐优雅。尽管有巨大的钢铁企业,但全国仍有70%的面积被森林覆盖,到处是绿色,空气清新,仍是个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国”。 布鲁塞尔对许多人来说,其知名度远不如伦敦、巴黎、柏林等欧洲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但布鲁塞尔却被称为“欧洲的首都”。世界上有700多个国际组织,其中不乏重量级的,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界劳联”、“欧洲卫星公司”等都把总部设在了这里;每年都有众多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外国使馆、金融、工商等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机构,使得布鲁塞尔的外籍人员占全市人口数量的1/4以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城市。 大巴路过一个体育场时,导游指着窗外说,这就是1985年发生海塞尔惨案的“海塞尔体育场”,现在已改名为“博杜安国王体育场”,它至今仍是比利时最大的体育场。对这次惨案我至今记忆犹新,心情不由沉重起来。 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布鲁塞尔大广场”。这座建于公元12世纪的广场不大,只有7000多平方米,却被40多幢精美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路易十四式的建筑所环绕;其各异建筑风格,使人宛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建筑博览会。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鲁塞尔大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个广场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淡化的宗教色彩。欧洲现存的大多数城市广场都以教堂、礼拜堂、钟楼为主体,把上帝视为广场的主人。这座大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座宗教建筑,除了市政厅和它对面的路易十四行宫外,其他建筑物都是17世纪各行各业的会所或办公楼。如此地淡化宗教色彩的情况在欧洲广场中并不多见,其本身凸显了广场设计者和决策者“人民化”的本意;而众多行业会所聚集于一个广场,这在欧洲各国更是绝无仅有,也映射出广场的服务功能及规划者的便民意识。
二是,独特的文化内涵。导游指着一些建筑物说,世界上许多文化大师,如马克思、雨果、拜伦和莫扎特等都曾在此居住过,并在此完成巨作。 广场一侧有一座与市政厅相邻的五层建筑物——白天鹅宾馆,它因门饰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而得名。这里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1845年2月,马克思由巴黎迁居布鲁塞尔,在这里居住;同年4月,恩格斯也从巴黎来此处居住。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并成为这两个组织重要的活动场所;马克思还在这里撰写了著名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流亡时,也落脚在天鹅餐厅二楼左侧的公寓;拜伦和莫扎特也都在此居住并工作。我站在广场中央,顿时有在时光隧道与这些大师相会的恍惚,真是受宠若惊。 广场市政厅的尖塔醒目,塔顶塑有一尊5米高的塑像,据说是布鲁塞尔城的守护神,厅内天花板上绘制的图案也美妙绝伦。但我更看重建筑物外面那些千姿百态、精彩绝伦的雕塑,拍了不少照片。
如今,布鲁赛尔大广场是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天下,建筑内外都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早上是花市,傍晚便变成了鸟市,整天都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氛围中;周边咖啡馆、酒吧、巧克力店、冷饮店、服装店、鲜花店,鳞次栉比。其中很多都是百年老店,马克思、恩格斯、雨果、拜伦、莫扎特都曾是这里店家的座上宾。市政厅的二楼阳台上,经常有新人携手向广场上的亲友和游人致意,接受人们的欢呼和祝福,充满着人文趣味和浪漫情调。正像大文豪雨果当年的咏叹:这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
广场旁边是欧洲最古老的购物街——Galeries St. Hubert。这里的巧克力享誉世界,橱窗里流淌着巨大的巧克力琉璃塔,我对它拍了张照片。
再往里走不远,就是世界著名的“撒尿小童”的铜像。这座儿童光身叉腰撒尿的铜像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大,只有半米左右,但形象生动逼真。原来只知道它来源于500多年前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用一泡尿浇灭进犯者的导火索,从而拯救了全市居民的故事。到了现场才了解到,上述来源只是一个传说,还有其他版本的传说与其并存。不论究其如何,我到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是真实的。照片一定要拍。
去宾馆的路上,我们路过正在新建造的“欧盟总部”所在地。两幢巨大的现代建筑已拔地而起,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
晚上住在机场附近的宾馆,其外表颇有现代风范,里面的设施也不错,宾馆内还有不大的露天游泳池。可惜天气太凉,我又没带游泳裤,只好望池兴叹。从巴黎向北走后,天气明显变凉,白天有时也要穿长衣了。想想即将回到上海面对的高温酷暑,真有些害怕。
第十天: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 & & 日 & 早上首先前往布鲁塞尔西北的海塞尔(Heyse)高地,那里矗立着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原子塔。
这是比利时政府为举办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万国博览会)而兴建的,原计划只在会展期间保留6个月,后决定成为永久建筑。 这座塔的独特性在于,其外观主体是用粗大钢管相连的九个巨大的铝制圆球,以支撑起高达100多米的这个钢铁巨塔。从外表看,与上海“东方明珠”的下部颇为相似。据说当年还有人说后者抄袭了前者的造型,但知识产权这种东西说不清楚,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 为何要设计原子塔?为何又要别具匠心地设计成这种模样?答案就在于:这是一个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分子结晶模型。每个铁分子都由9个铁原子组成,塔的每个球都代表了1个铁原子;球与球之间的结构也是严格按照铁分子正方体的晶体结构设计,这样9个圆球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铁分子。 所以这样设计,据说其创意一是,对处于刚刚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世界来讲,原子结构既表达了人们对发展原子能的美好憧憬,也象征了人类已进入科学、和平、发展和进步的新时代;二是,当时欧共体共有9个会员国,比利时又刚好有9个省,这样原子塔就正好成为比利时和欧共体的象征。 接着,我们驱车赶往200多公里外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午达到,午饭后开始又一轮参观。 阿姆斯特丹是座奇特的城市,700年前为渔村,是荷兰人通过筑起水坝使其逐步发展起来。16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已成为欧洲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城市,今天已成为知名的国际城市。在筑坝过程中,荷兰人对“水”不是单纯地“堵”,而是“堵疏结合”,充分利用水资源将阿姆斯特丹建成了一个“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的城市,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漫游城中,河渠纵横,状似蛛网,波光如缎,水鸟翱翔,是千余座桥梁将这被密密水道分割成一块块的街区相连,颇似意大利的威尼斯。
下午旅游团去参观“钻石工厂”,我利用这段时间游览了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这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贯穿市区,河道两旁是古老而极有味道荷兰民居建筑,3—4层高的小楼房被精心装饰为蓝色、绿色或红色,可爱得犹如玩偶居所;奇怪的是,房子正门均为细长型,仅能容一个人进出。原来此地有一条自古沿袭到今日的法律,征收房产税不按房屋面积而按正门的面积计算,人们无奈只好将门尽量做小。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几乎所有小楼的顶部都有伸出的粗大铁吊钩,那是人们搬家时从窗口吊运家具的用具。反正只要少缴税又不影响搬家,怎么都行,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地停泊着许多有的坚固漂亮,有的却破旧简易的“船屋”,据说有两千多家。这些“船屋”的功能不同于“房车”,它是其主人的固定居所,他们将其作为家庭的长久居住地。有的是为了浪漫、有的是图个新奇,更多的是由于陆地的房租太高无奈来到这里。据说,这些船屋里的设施齐全,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成为阿姆斯特丹一道独特的景观。
我在大街上意外看见国际知名啤酒品牌——喜力(Heineken)啤酒公司的总部。这个创建于1864年,以常年赞助“高尔夫巡回赛”、“大师杯网球赛”等高档运动而闻名的啤酒公司,我只知道其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较同类高20—30%左右,凸显了其高贵品质。听说参观时可品尝到新鲜、纯正的喜力啤酒,不过我只是留张影后就匆匆走过了。
“风车”、“奶牛”和“郁金香”通常被人们当为荷兰的名片,可是我们来到阿姆斯特丹后还没看见过。这个遗憾下午就得到了弥补,我们驱车来到几十公里外的荷兰著名民俗公园——赞丹村。在绿草如荫,河道纵横的村里散落着十几座荷兰传统的木屋建筑,还专门设有“木屐工场”、“奶酪工场”等,供游客参观以了解荷兰的民俗文化。
不过最使我们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矗立在河边几台巨大木制风。河面上游船荡漾,叶片在风中悠悠转动,游人懒散地席地而坐,凉风阵阵袭来时还真有点陶醉的感觉。
阿姆斯特丹市区的房屋有许多建于17世纪中期,红砖建筑,梯阶尖顶,外表精致优雅,其中以“多姆广场”最有代表性。这是荷兰历代君王加冕登基大典的地方,广场中央是纪念二战中牺牲将士的国家纪念碑,正对面是荷兰王宫,旁边是大教堂,所有建筑都呈暗红色调,庄重气派。可惜广场中间正在施工,长长的蓝色围栏把我们“拒之墙外”,只好凑合着拍几张照片。
阿姆斯特丹与我去过的其他欧洲城市不同,是个五陈俱杂的地方。街头上人群熙熙攘攘,脚步匆匆,可谁也不让谁,发生碰撞后没有客气的道歉;马路边虽有自行车道,但骑车人即使在人流密集处也蹬得飞快,吓的路人四下躲避;碎屑、烟头这些在其他城市街道不大见得到的垃圾,这里也随地可见。更不可思议的是,“黄赌毒”在这里均合法经营,其犯罪率自然也居高不下。
晚上住在阿姆斯特丹市以南80多公里一个小镇的宾馆,环境幽静,房间干净整洁,还不错。
第十一天:阿姆斯特丹——科隆——法兰克福 & 日 & & 阿姆斯特丹是我们此次欧洲旅行的最北端(最南端是意大利的罗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掉头向东南方向行驶了,先去科隆,尔后到法兰克福,再从这里登上返回上海的班机。 科隆是德国西部莱茵河畔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极强的大都市。二战中科隆曾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如同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 从地图上看阿姆斯特丹距科隆挺远,但开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今天天公不作美,朦朦细雨一路跟随我们,到科隆时倾盆大雨几乎使我们难以跑到马路对面的餐厅吃饭。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是最具价值的参观景点,恰巧这个教堂就在我们吃午饭餐厅的旁边,饭后自然就参观这个教堂了。 科隆大教堂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它那高高矗立在教堂上两个高达150多米的哥特式尖塔。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已成为科隆市的象征和游客们向往的名胜之地。此时,这对尖顶被掩盖在云雾缭绕中,似空中的海市蜃楼,更加增添了它的神秘感。
科隆大教堂的正式名字叫圣·彼德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后竣工,先后用了600多年。这次我在欧洲参观了许多教堂,也可以说我参观建筑物的主体就是大教堂。欧洲文化主要来源于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是这些宗教的载体,也是欧洲灿烂文化的精髓。我所参观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教堂,都起码经过数十年、多数经历了数百年才建成。真是慢工出细活,精品是需要时间淬炼的,这些话一点也不假。 站在教堂下仰望,足以让人对科隆这座城市肃然起敬;如果站在高高的塔顶极目眺望,莱茵河犹如一条白色的锻带从旁飘过,甚是美丽。可惜我没有这个眼福。 我冒雨跑进教堂里面参观,本来就不亮堂的教堂在阴雨黯淡的光线下更是昏暗,眼前都是黑乎乎的轮廓,当然无法拍照。过了一会,可能是亮了一点,也可能自己的眼睛适应了一些,慢慢看清了教堂里的景象。教堂壁画、雕塑、雕刻精致的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几乎每一件作品或部位都经过相当精心打造,几乎找不出什么缺陷或瑕疵,这反映出德意志民族那种严谨的做事风格。教堂前面是圣坛,据说这个圣坛是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上的十字架也是欧洲大型雕塑中最古老、最著名的珍品,它们至今还保持着初建时的模样。试了几张,光线还是太暗,无法摄影,于是我转到教堂外面参观、拍摄。
大雨仍在磅礴,我们只好打着伞或躲在旁边商店的屋檐下拍摄。舍不得眼前的美景,但又怕淋湿相机的心理一直折磨自己,最后只好选择折中方法:雨大时停、雨小时拍。我围着科隆教堂慢慢走了一圈,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教堂都非常漂亮。雄伟气派、庄重典雅的正面自不必说,镶嵌在侧面各种造型、多种花纹的窗户就美不胜收,还有那高低错落的外立柱、长满青苔的窗台,都叫人拍案叫绝。
下午乘车又回到了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的起点站——同时也是终点站的法兰克福。上次我们与这座城市擦肩而过,今天则留有半天的时间供我们参观。 这次我在欧洲参观了不少城市广场,听说下午冒雨去参观法兰克福的“罗马人广场”,其兴致已不像当初那么高。不过据说“罗马人广场”是法兰克福市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面貌的唯一广场。法兰克福作为德国的大城市,二战期间同样遭到盟军的大规模轰炸,整座城市基本被摧毁。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法兰克福未能有效地对大量古建筑实施保护和修建,而是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此举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对此进行了批评。在这种背景下,这座广场能完整地保留在市中心,就更加不易了。 中世纪由于统治法兰克福市商界的是意大利人,因此它被命名为“罗马人广场”。现在它在德国是除了柏林的“巴黎广场”、汉堡的“市政厅广场”和慕尼黑的“玛利亚广场”之外,最重要的城市广场了。 罗马广场的西北角是旧市政厅,由三幢建于15世纪的建筑组成,其精美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特色。这里是过去皇帝加冕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从1562年—1797年共有10位皇帝在此举行过加冕典礼。这里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
广场中间竖立着正义女神喷泉,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喷泉曾经在加冕仪式时喷出红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该广场1944年曾受到英国空军的猛烈空袭,基本被毁,战后重建。
现在这里夏天成为“美茵河之夏”的节日广场;冬天,圣诞节前四周在这里举办圣诞购物市场;这里同时也是德国国家足球队凯旋时和球迷狂欢的地方。 以我个人看法,应该对市政厅对面的几幢连体的建筑也感兴趣。它们的造型、装饰非常独特,不像是凡人所造,更像是从童话世界搬过来的。
& 在其他人去“名品店”购物的时候,我又去了教堂后面的“美茵河”和一座教堂参观。这座教堂里面的颜色居然是暗红色,我第一次遇到,有点少见多怪了。教堂里一侧摆放的巨大的管风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么大、在欧洲算得上老几了?又有点少见多怪了。没办法,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能如此。
去餐馆吃晚饭的路上,在一家咖啡店门口遇到一个亚裔(不知是否华人)面孔的女孩,她正给顾客送饮料,我们目光相遇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华人在国外挺不容易,祝她好运。
吃完晚餐后,大家回到距市中心不远的一家宾馆,条件不错。明天(27日)一早就要去机场了,等候中午回上海的飞机。到达上海的时间应该是第二天(28日)早上的7点来钟。 劳累但更愉快的欧洲之旅就要结束了,许多人回家的心情已迫不及待。我总感到还远未尽兴,下次再来! &
很详细,收藏了,全程多少钱呀?
发现了,楼主不爱搭理人,都不回复别人呢。
回复的,谢谢大家了。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更希望别人从我的经历中获得改进,更好地享受生活。
全程13000元左右,这只是团费,另外每天还有小费和自费项目。每个人下来不算购物,大体20000元吧。
回复xxs的引文:回复的时候点引用,或者回复,别人才能收到回复的消息哈。
回复云淡风轻:这下知道了,谢谢啊!
回复杜太-SALLY:回复的,谢谢大家了。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更希望别人从我的经历中获得改进,更好地享受生活。
很详细呢,收藏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去呢。
回复xxs的图片:少了牧羊女!
回复xxs的图片:老外真抗冻啊!!!
回复卡门:食肉和食草的还是有区别滴!
回复卡门:牧羊女午休了,气人啊!
回复xxs的图片:很浪漫的地方呀,向往。。。
木有美食的照片呢。。。
回复xxs的图片:这个角度相当的霸气啊!
回复xxs的图片:
回复xxs的图片: & 好高哦
照片拍的很好 & 我09年也是法意瑞跟团的,太扫兴了,全是赶路,所以今年春天重游欧洲,自由行,虽然自己做功课很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复夜蝉:想拍点美食的,但吃的全是不正宗的中餐。看到别人吃丰盛的西餐,不敢拍,怕怕啊!
回复我叫格桑拉姆:现在就高度来讲,比这个塔高的多得是,但站在埃菲尔前的感觉其所未有
回复蓝帆点点:谢谢你的欣赏,以后多交流
回复CC公主:意大利人的浪漫无处不在!
回复微风的水面:谢谢你了,以后可以相互多交流
我地妈呀。。这一通鸭子轰得。。。。
回复xxs的图片:风景好美,拍的真好。
楼主什么时候去的?13000跑了那么多国家合算的哦!片子拍的很有层次感!
跟团的欧洲游一路都是在赶路,如果有可能宁可少走几个国家也要安下心来放松心情
回复xxs的图片:总是很喜欢这些彩色的玻璃画,漂亮
回复qiqihuang:去年7月下旬去的,感觉不错
美不胜收啊,真是浪漫之都~~绝对一生要去的旅行~~呵呵
哇塞,好羡慕啊,去了那么多地方。太美了。
才看到第二天,就发现你们的行程可谓风风火火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跪求一个网站你懂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