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在莲池偷吃炝莲菜的做法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曲沃县南林交龙王池莲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莲藕高产栽培项目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9|
上传日期: 08:22: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曲沃县南林交龙王池莲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莲藕高产栽培项目.PDF
官方公共微信查看: 1508|回复: 0
UID360236在线时间102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0积分424
亲近同修, 积分 4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在线时间102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0积分424
本帖最后由 busiliang001 于
17:59 编辑
前言:因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把心念分为“生灭类散心与非生灭之一心。”,所以,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把下下品或下下辈临终十念相续往生定义为一心念佛,而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子尊者、藕益祖师、印光祖师,则把心念分为“生灭类散心、非生灭类散心(藕益祖师称其为散心,而印光祖师称其为摄心净念而非散心)、非生灭之一心。”,所以,藕益祖师、印光祖师把下下品或下下辈临终十念相续定义为散心念佛或摄心净念。因此,标题中五位已确认佛菩萨再来型祖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是不同的。相关祖师对十念相续的不同定义,具体见附录八。智者大师是天台宗创教祖师,是公认的释迦摩尼佛再来。永明延寿祖师是暴漏身份的阿弥陀佛再来,并被祖师评定为六祖慧能之后汉传佛教第一大善知识。莲池大师生前显漏过阿弥陀佛真身而被一众弟子看到,是公认的阿弥陀佛再来,对此黄念祖居士有详细论述。莲池大师还被憨山祖师评定为永明延寿祖师外的汉传佛教第一大善知识。
附录一:智者大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二:永明延寿大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三:莲池大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四:藕益祖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五:印光祖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六:净空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七:佛陀、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是靠自力完成,还是靠佛力完成?(这也是汉传净土宗与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分歧所在)
附录八: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是一心念佛还是散心念佛还是摄心净念的不同定义汇总:
附录九:藏传佛教文殊菩萨化身麦彭仁波切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附录一:智者大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净土十疑论(节录)&&智者大师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智者大师:天台宗祖师,印光大师:“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智者著十疑论,极陈得失”
附录二:永明延寿祖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
印光法师赞雍正皇帝:法身大士 乘愿再来
拣魔辨异录石印序
(印光法师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
& && &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无不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悟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盘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阐拈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握权实不二之道柄.度轮回无依之众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内有圆明居士语录三卷。(圆明居士世宗道号)其他序跋传记散见于经论语录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
附录三:莲池大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 && && &&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
&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 && &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是不是佛菩萨再来?是不是法身大士?
憨山大师盛赞莲池大师说:“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法华经》所示---注)之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力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古杭云棲莲池大师塔铭》,第5128页] 
黄念祖大德开示:(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
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
云栖(莲池大师)、蕅益,乃末法之大导师,真模范也。祈观彼著作时,推原其心之用意处,则自法法头头皆与机理符契矣。
莲池大师传记记载: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明朝四大高僧:
一、藕益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传中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母亲金氏,父亲岐仲公,持诵十年的白依大士大悲神咒,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藕益大师。时维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二、莲池祩宏(1535年-1615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故常被称为莲池大师,又因常在云栖寺居住而被称为云栖和尚,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他提倡禅宗净土宗两者兼修的理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病,遗言:“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之后端坐,面西方念佛圆寂。
三、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明代江苏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真可性格刚烈,出家后,见僧人喝酒食荤,即当场喝斥:“出家儿如此,可杀也!”[2]二十岁受具足戒后,见《华严经》,在武塘景德寺闭关读书三年,之后辞别明觉,开始他行脚修头陀行的一生。
四、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附录四:藕益祖师定义的最低念佛往生标准: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印光祖师赞叹藕益祖师:
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凡所著述,机理双契。阁下但将唯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穷而体会之。其法喜之乐当独契于心,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何也?以其所得皆失,而归无所得也。节选自印光大师:“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净空法师:你看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他这个著作是九天写成的,印光大师对于这个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
附录五:印光祖师定义的念佛往生最低标准:
印光祖师:不具足“净念”或“清净心”的信愿便非真信切愿。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不同于其他十一位净土宗祖师,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断烦恼以上的境 界,而藕益大师时而把“一心不乱”定义成“断见思烦恼的阿罗汉境界”,时而把“系念不乱、念佛成片”归 入到一心不乱的范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净界法师注解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对一心不乱的定 义。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 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 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 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 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 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 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太虚法师、圆瑛法师、弘一法师对印光祖师的赞叹评价:
太虚大师: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典范。
圆瑛大师: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彻悟大师之后,第一人也。
周孟由居士言:“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徽。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弘一上人称为“诚不刊之定论也”。
附录六:净空法师定义的最低念佛往生标准:
净空法师2011年开示:自己没有功夫,那就是缘分,这个缘分是什么?临终的时候三个条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个条件,头脑清醒。临命终时迷惑颠倒,那就没有办法,那业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你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够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这个事情麻烦,那真是谁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么时候享福?临命终时头脑清楚,那是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空法师2012年开示:「《安乐集》」,就是道绰大师,「破之曰: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这个剧是超过,「甚于」。你看猿猴,我们居住这个山上就有,常常下来,你能看哪一个猴子坐在那里不动,看能不能有一分钟,不可能,决定坐不了一分钟。古人将野马、猿猴比喻作动荡不安,它安定不下来,我们凡夫的念头就像这样的,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生。
这念头是些什么?无不是攀缘六尘,眼对色尘,耳对声尘,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念头对法尘,六根对的色声香味法,什么时候停止过?眼可以不见,耳可以休息也不听,第六意识像野马像猿猴一样,它不停,它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觉还会作梦,睡觉那个梦从哪里来的?第六意识,我们叫下意识,说明它停不住。这是事实,只要我们稍微冷静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念头就知道了。
因为念头太多,所以定不下来,净念相继,我们做不到。经题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最浅的是清净心,我们的心何尝有过短暂的清净?不要说长,短暂清净,五分钟、十分钟,有没有?一天能够有几次五分钟到十分钟是清净的,功夫不错了。清净是什么?没有妄念,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
一天当中有个十分钟五分钟,这可以说是有一点功夫了。能有这个基础,希望你把这个清净的时间拉长,从五分钟十分钟,能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能够延续到半个小时,你决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清净心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智慧,不生烦恼。从五分钟开始练,练到每天能有半个小时,真的就有把握。
南怀瑾先生开示:哪些人临终能不昏迷?
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明,自己都能够知道。他临命终时,自己能够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个天宫,在他眼前就显现出来,因为他五脏六腑很清净,调理好了。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体如果非常差,五脏六腑里面的功能很紊乱,临命终时,头脑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么可能往生?头脑不清醒,容易入三恶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们要能够把身调理好以后,将来清醒地走,一定能够生善道,乃至于生极乐。
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机会就很少了。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藕益祖师开示:又、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附录七: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佛陀曾开示说:违犯净业三福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印光祖师:念佛分散心念、摄心净念、一心念佛。
印光祖师开示: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印光祖师讲: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复周寿超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什么叫摄心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摄心净念能否保证往生?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不同于其他十一位净土宗祖师,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断烦恼以上的境界,而藕益大师时而把“一心不乱”定义成“断见思烦恼的阿罗汉境界”,时而把“系念不乱、念佛成片、摄心净念等归 入到一心不乱的范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罗汉以上境界)。“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净界法师注解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对一心不乱的定 义。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 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 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 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 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 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 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麦彭仁波切开示: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等。&
《净土圣贤录》对“强调信愿佛力安心者”的善意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Powered by
X2.5 Design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炝莲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