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书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册第四课最后一题100字(卧室)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书上第四课的第四题_百度知道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书上第四课的第四题
作文主要写自己的卧室和客厅,今天就要
只要开头和结尾
提问者采纳
爸爸;第二个抽屉里装满了我存的两千元钱;第三个抽屉里放着我一至五年级的奖状.;月牙形的托,大大的眼睛。卧室里有雪白的墙壁、妈妈给我布置了一间美丽的卧室,书桌前面的阳台上摆放着哥哥送给我的七个可爱的小矮人.,书桌上有一个米妮台灯.,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一百来本书、红.:一个是小兔子。 整篇..真是梦幻至极..;还有雪白的纱窗和粉色的卡通布帘,我都会自豪地把他们引进我的卧室!我卧室中间是一张布满了小熊图案的床,我都会自豪地把他们引进我的卧室。我经常在卧室里看书玩耍;爸爸.。一个是手偶小鸭子.、喜报.!结尾。卧室里有雪白的墙壁。书架旁边是一个书桌,白色的身子。床的正上方,我的卧室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暗红色的木地板,床上有两个玩具娃娃,里面放着我以前的课本和作业本,系着黄色的围巾.每次小伙伴到我家来玩,房间里顿时洒满了灯光;还有雪白的纱窗和粉色的卡通布帘、妈妈给我布置了一间美丽的卧室。第一个抽屉里分类放着许多的本子,两个耳朵竖着。摁下开关,从拖上垂下黄,书架下部分有三个抽屉.真是梦幻至极,我的卧室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眯着两只眼睛;每次小伙伴到我家来玩、橙三种颜色的灯光.、脚,还带着一顶白帽子.,黄色的小嘴和黄色的手。我经常在卧室里看书玩耍;暗红色的木地板,桌子角上还有三个抽屉.。床的右边是一个书架,红色的身子.,是一盏吊灯开头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五年级下册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___|
|---|---|||___|
II=======OOOOO[/&&◎◎◎◎◎◎◎◎⊙/___/_\
-/ ★02 ___|
_____\
BOOM. &#92!((
---- (__()__))
|||____|------
&#92!&#47.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个傻逼逼。你个傻逼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松涛 碧波 荡漾2、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处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课 早).200字左_百度作业帮
1、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松涛 碧波 荡漾2、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处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课 早).200字左右
多年以后,曾经的荒芜山岭变作了青山碧岭.曾经幼小的树苗渐渐枝繁叶茂,长成来参天大树,引来了一只只小鸟在树枝上搭窝筑巢,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唱着美妙动人的歌曲.每当吹来一阵风时,便涌起阵阵林涛,那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就像妈妈温暖的手抚摸着小女孩的脸庞. 我的卧室朝北进门,里面设有书桌、单人床等等.床靠东面墙边,床的后面是一个大衣柜,里面放有我的衣服,床的前面是一堵白色的墙.靠窗户前,放着我每天写字的书桌,在书桌的上面放着一盏台灯和一台电脑.后面的你自己想吧!不能老依靠人!我喜欢我的卧室!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全​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1、实物投影仪
3、学生日记。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三、总结。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让学生复习已有的学习经验,来带动新的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明白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哪些。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⑴实物投影显示两篇学生日记,边讲评边运用修改符号修改。
⑵同桌互相批改一篇习作并交流。
⑶实物投影显示修改后习作,集体评议。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通过看图,知道如何修改文章。
学了就是为了运用。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
通过说词语,让学生积累了一些语言,为说话,话打下基础。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朗读,逐步深入文本。
对文章进行梳理,让学生基本了解文章大意,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整体感知: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五、朗读全诗: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1、&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1、& 齐读。
2、尝试背诵。
通过复习,回顾了知识,有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通过讨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深入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词语的对比,感受植树造林的变化。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了解冰心奶奶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课堂练习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从解题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冰心”其人。
词语是文章的根本,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更好的学习文章。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雇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过渡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三、小结    
四、学习第三第四段。
五、布置作业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到玉澜堂去看看。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回顾所学知识,起到过渡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在交流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是为了不教,在这里让学生用已经学会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先扶后放。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本文有了较深的理解,让学生交流学习之后的感受和收获,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学生或能更好地投入感情觉悟演讲,或能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花儿――儿童)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 激发兴趣,谈论“早”
二、 初读课文,了解“早”
三、指导书生字  
四、作业  
1、&& 教师板书:早
2、 设问:想到什么?
3、 揭示课题,齐读
4、 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 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1、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 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 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 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从解题入手,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雇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字、词一向是学语文的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学好字词,才能进行阅读与写作。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二、 选读课文,感悟“早”
三、 精读课文,品悟“早”
四、联系实际,深化“早”
五、图文对照,联系“早”
六、总结课文,升华“早”
1、 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 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 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 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 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 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 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 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 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 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 学生汇报第六节:
a、 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 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 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 交流、讨论。
f、 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1、 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 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1、 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 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 自由练说,指名说。
4、 试对教室练说。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通过讨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深入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在交流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本文有了较深的理解,让学生交流学习之后的感受和收获,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学生或能更好地投入感情觉悟演讲,或能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五、配乐齐诵全诗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积累古诗。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掌握朗读技巧。
通过探讨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假设情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积累古诗。
在了解了诗人之后,从理解词语入手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看图,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边读边思,感悟诗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同时体会读诗的乐趣,并能熟读成诵。
学习既要学会分析,也要善于总结。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五、练习写景。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以例文的写法为引领,让学生初步明白如何先材,如何组织材料。
通过探讨式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云的开关和奇巧。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材,组织材料。
习作1、二八月  看巧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三、第二题 诵读与欣赏
四、作业: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
(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
(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
(弟&& 尧& 猫&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
(什么方法? 形象吗? )
(2)猜谜。(班级)
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
(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
(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
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
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一个个精神百倍,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主动交际,参与到了活动中,课堂气氛高涨。
学生已经被有趣的猜谜游戏所吸引,此时教师只是稍做引导,学生就会主动交际起来,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现,求异思维被激发起来。
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猜字谜
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三、第四题(口语交际)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
(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
(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
(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
(2)评议小结。
1、课堂:写钢笔字。
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
刚掌握住运笔方法,开始练的时候写字稍慢,循序渐进就可以了。要知道,必需先把楷书的基本笔画练好,才可以写出一笔漂亮的钢笔字。
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我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和习惯:
1.能清楚明白、有礼貌地讲述自己的请求,并说出自己的请求帮忙的原因。&&
2.与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有表达的信心,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猜字谜&&& 编字谜
&&&&&&&&&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 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5 梦圆飞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四、安排写字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1、&& 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介绍发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更能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感悟
三、合作探究
四、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 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回顾所学知识,起到过渡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在交流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本文有了较深的理解,让学生交流学习之后的感受和收获,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学生或能更好地投入感情觉悟演讲,或能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DDD地球的“孪生兄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DDDD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选用作业设计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6.火星DDD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奇妙的克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效果: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字、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引入:
二、精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通过探讨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假设情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心,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1,& 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 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
3,& 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 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 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4,&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1,& 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1,&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 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 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 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1,& 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 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 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 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1,&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 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 学写毛笔字。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教学第一题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
四,教学第四题
五,教学第五题
1,&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 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 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 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1,& 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 积累反馈。
1,& 指导。
(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 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3,& 反馈。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 反馈。
1,& 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 审题。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端端正正写字是语文教学的要求。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8 海伦•凯勒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简短的导语,既提出指定要求,又明确书写规范,还进行读的训练,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一下子知道海伦q凯勒这个名字,会写并读好这个名字,并在心里印下海伦q凯勒这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这样设计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巧妙地统一到了一起,真正把“三维目标”看成是“三维一体”的整合,而不是这三个目标简单相加。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样可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弄清思路,对于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六、学习第四段
七、通读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了书,读懂了书。还要让他们明白:读书并不是什么高深神秘的事,只要我们聚精会神,用心感悟,有真心真情读进去,就会觉得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既看重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又紧贴文本、思想,民主而集中,形散而神聚,对中心词的把握和谐有效。
出示课文中的这段话,集中表现了海伦q凯勒的“不屈不挠”,语句凝炼概括,如何读出其中的蕴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这里教师用优美的音乐渲染,用真切的语言铺垫,营造了适合学生想象与说写的最佳氛围。
如何理解词语,读懂句段,学好语文,这样的设计流程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既循序渐进,又明确交代,训练扎实,学生乐于探究。
这组诗性化的语言,照应了开头,紧承上面用名言形式写感受和推荐读物的设计,激情洋溢,清晰精美的文字投影,配以声情并茂的引读,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8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