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之,箫,敬,乞,吹,倾,一,杯,心,水,食,扰打一成语语

停舟,江祠,陌上。恭诣殿砌,,。遇,坐于矶石,貌纯古。因语□,子非,生惊询之,方悟。,幸对滕王,。汝但上舟,休虑。仗去。到筵中、,如。会。面如玉。久坐觉生怒。报云并飞。,澄素。阎公,复坐,次诗引序。道鸣玉,罢。栋过。暮帘卷向雨。,,,几度。,,。算、自东去。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爱读书者不读宋词的。
  疲软的宋朝,何以能够将这享乐的艺术之花发展到如此繁荣的程度?
  人们常说诗庄词媚,因为词不像诗那样主要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宏图大志、勃勃雄心,而完全是享乐的艺术工具。它早先都是用来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辞,歌唱人世的欢乐与悲伤,而燕乐流行于歌舞酒宴之间,适宜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之际演奏或演唱。人们休闲享受生活赋予的幸福与悠闲时,一般都喜欢听软糯轻柔、风光旖旎,能够让人放松神经、心情愉悦的歌曲,而不需要像那些进行曲之类的作品。张炎在《词源》中说得好:“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中国的宋朝,是一个繁华而又浪漫美丽的时代,尽管国力疲软,带了一点凄美,但它是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也是全民享乐的时代。宋朝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正如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均有所不逮也。”陈寅恪先生也有类似的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文化在这个朝代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宋人把在唐代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词发展到了极致,让它终于跨出了诗的边疆,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文学宝库里的奇珍异宝,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一争芳艳。
  于是,唐诗过后是宋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指出词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为什么?因为词的作用与诗不同,它是文学与音乐联姻的结晶,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目的主要用来娱宾遣兴、佐酒助欢,因而有其它独特的审美特征。到了宋代,它进入了极盛的阶段,那些地位高贵,生活优裕的士大夫,把词作为休闲娱乐,招待客人的最好形式。那些追赶时髦的文人们就在词的创作上更加呕心沥血,精雕细刻,务求语言精美、画面生动、音韵悦耳,以适应曲调的要求。这样,词愈发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以至达到了全盛的程度。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越是经济繁荣,人们越是追求生活的质量,越要去尽情地去享受生活的富足,于是娱宾遣兴、佐酒助欢的词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这就激发词人的创作欲望,优秀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多。换言之,词是都市繁荣的衍生物。另外,北宋文臣的地位远远超过唐代,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意义上来说,宋朝都堪称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赵匡胤平定天下之后,从自己身上,看到倚朝廷过分重武将潜在的威胁,所以,他杯酒释兵权,把军国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重用文臣治国,正如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所说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衣,皆是读书人”读书求仕成为文人的第一动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无数读书人渴求的幻想。许多出身于庶族地主阶级寒素之家的文士,通过十年磨一剑,萤窗苦读而一朝成名,跻身于统治集团成员之列。在这批人之中,即使像王禹偁,范仲淹,王安石,寇准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相臣,在闲暇之时,也陶醉于诗琴棋画,过着优游自如的快乐光阴。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概言崇宁年间京师的富丽昌盛,说:
  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遊;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在到处都是声色狗马,到处都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社会气氛里,流行歌曲就非常迅速的发展起来,歌词的需求量大增。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那些词人在加入到享乐大军里的同时,自觉地拿起笔创作新词,用他们活色生香的作品,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
  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明末俞怀的笔记《板桥杂记》里有一篇著名作家薛冰写的导读文字,揭示了古代文人去青楼里寻找玩乐也是带着文化的:
  青楼文化也要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东西方,嫖妓定义差别很大。西方的娼妓,就是以乱交换取经济利益的人,简单地说就是卖淫者。西方人上妓院,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性交对象。然而在中国,这一定义只能涵盖下层低级的娼妓活动,即被有些人称之为“人肉高市场”的。对于中层,尤其是高级妓女,性交易已经退到了相当次要的成份。中国的文人骚客光顾妓院,在某种程度上,是将妓院作为文化交际的场所,甚至将娼妓作为艺术交流的对象。文人在这“妖冶之奇境,温柔之妙乡”中,会旧友,结新知,开诗会,吟咏唱和,以至品评时政,商讨国事……
  红灯区遍布大都市的各个角落,那时的妓女大多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会唱歌,能写诗,擅弹琴。凭她的歌声、舞技、琴艺、画功博取客人的欢心,去掏那些附和风雅的文人的口袋,而不靠低级、下流的搔首弄姿去拉客。这些妓女每当得到一首高手写的新词,喜不自胜,马上配上对应的曲调,迅速让客人品赏,得到这些客人的青睐后,就会迅速地窜红起来。
  可以这样说,青楼是催生宋词的温床。青楼对歌词的需要量最大。
  在这样的情景下,词就必然与“香艳”之类的题材发生联系。人们带着一种娱情、享受、寻找刺激的心理去玩乐,欣赏歌妓妙音,听“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曼声细唱,莺娇燕柔,该是多么舒心!如果,在这种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娱乐场所,让歌妓舞女们伸长了脖子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边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者是板着面孔唱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哪里是享受,简直是大煞风景,那些达官显贵早就怒目圆睁了。因为这显然与光顾这个“歌厅”的目的背道而驰。同时,歌妓们老是唱一首歌,观众也会听得乏味,那些显宦权要也不会频频光顾。社会需要不断地汰旧出新,词的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越来越繁荣起来。这样,宋代著名的词人在青楼里特别吃香,许多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如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等人都对狎妓生活津津乐道,他们的词作里多有赠妓、写妓的作品。
  “词为艳科”,没有女性的加入,何处来艳?宋朝经济发达,这使许多家庭妇女能够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或协助家人经商,或亲自经营饮食医药等行业,当老板娘,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劳来发家致富。经济条件改善之后,能够有机会走出家门,到城市里去逛逛,买一些可心的物品,偶然欣赏一下舞龙灯耍狮子之类的民间艺术。开开眼界,增长见识。尤其是逢到节日,她们就可以像今天女子一样,三三两两,相携而出,看花灯,约朋友。这在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词里都有相关的描写。南宋洪茶《阮郎归·壬辰邵武试灯夕》就是写民间女孩元宵节前夕结伴去市里观灯的情景:
  东风吹破藻池冰。晴光开五云。
  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
  闹蛾儿簇小蜻蜓。相呼看试灯。
  宋代的元宵节特别热闹,即使地方上也不例外。邵武(今天福建的县级市)城里在节日前先试灯,美眉们听到这个喜讯,马上相约一起出门看灯,个个打扮一新,“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傍晚时互相呼唤:“去看灯啰!”接着,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路笑语一路欢歌,向市里走去。可以想象,到了节日真正大放花灯的时候,会有多少活泼爱热闹的女孩子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地去观灯啊!试想,如果都是男人在那里欢乐,男人就会感到乏味,了无趣味。男女搭配,才能玩得不累。可以想象,在这样盛大的场面里,一定有好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女帅哥偷偷约会、甚至私奔呢。
  因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指出:
  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下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
  这是爱好宋词的朋友必须懂得的知识。
  如果说唐诗是气吞万里的巍峨丈夫,那么宋词就是敏感细腻的春闺怨女,她把唐代大诗人们看不到、无暇看也不屑看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背后的“情语”一点一滴地挖掘出来。生命和世界,在唐代诗人的眼里是奋发激昂的,充满了可能,充满了挑战,纵使亦有悲欢离合,那与凌云壮志相比,也是可以克服的小插曲,所以,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阔大的胸怀;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惊人自信;才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的安邦热望。他们很少写儿女私情,所以,除了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除了晚唐的韩偓等人的几首艳诗,就很难找到旖旎绰约的诗篇了。宋词即使也有超脱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话语,也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的自我安慰。在绝大多数词里,我们找不到情人离别时催人奋发的语言,有的只是顾影自怜的悲哀和会合无期的伤感。
  正因为此,宋词是妩媚的,婉约的,柔美的。它像小夜曲那样优雅,像山水画那样清幽。读宋词,总感到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弥漫其中,再也不像读唐诗那样意气风发,而适宜浅斟低唱。读宋词,我们可以神游千古,与古人聊天,体味他们独特的情感。一起把酒邀明月,欣赏有无中的山色,与他们共同享受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珍惜今日之黄花,眼前之真情,甚至不妨游一游太虚幻境,体味一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柔肠,从而洞悉他们幽眇的胸怀,复杂的情感,那时的世道人心。
  这样,我们这些先辈也就不会感叹“知我者,二三子”了;这样,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底蕴丰饶的沃土上。
  晚唐以来,词人迭出,风骚各领,李后主的春花秋月未了,匆匆之间,已经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冯正中在那里赏玩“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马上又是“为问新愁,何时年年有”;晏丞相悠闲时“一曲新词酒一杯”,愤激中“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范仲淹无奈“将军白发征夫泪”,转而“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老欧阳喜爱“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的蜂蝶,晚年却“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优游卒岁;苏东坡陶醉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中,却执著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易安居士“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情窦初开,还没有尽情欢乐,便“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不堪摘取;辛稼轩纵然“醉里挑灯看剑”,男儿到死心似铁,在最后时分也只能哀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沈园题词倜傥风流,西蜀录上挟妓而回,断桥独立时,也是黄昏独自愁啊;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梦还为醒,却又是“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俱往矣,只留下了他们的文采风流。
  是为序。
  2012年夏秋之交
楼主发言:38次 发图:2张
  第一编
晚唐五代  词的产生,究竟在哪时,迄今尚无定论,但是,有唐一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都写过词。例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虽然写的是离别愁思,然而气象何等阔大!难怪后人奉为“百代词曲之祖”。  张志和《渔歌子》写的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号为“烟波钓徒”,在唐肃宗时曾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坐事贬官,遂隐居江湖,做一个真正的隐者。此词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披露。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太湖附近的西塞山边,春雨蒙蒙,那春雨啊,像烟雾那样轻,像牛毛那样细,悄悄地下着,润物细无声啊。一群群白鹭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桃花开得一片粉红,春水缓缓地东流,河水里的鱼儿现在正是最肥嫩的时候。一个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青色的用箬笋叶做的斗笠,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悠闲自得地钓鱼,陶醉在钓鱼的乐趣里,根本没有考虑斜风细雨,应该早些回去。他的眼睛时而看着江里的钓线,想象中江里肥大的鳜鱼被自己钓上来了,晚上可以吃到了鲜嫩的鳜鱼;时而又仰起头来,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小鸟飞翔……  好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词里色彩的运用。古人云,诗是有声画。许多具有艺术造诣的诗人往往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特别是色彩的和谐调配,因而使诗具有画的美,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杜甫,他非常善于调朱弄墨,根据诗所表现的意境,选用色词。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尤其是他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黄、绿、白、青这些鲜艳而不刺目的颜色构成淡雅素朴的画面,突出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当时安居于草堂的平静、安心、愉悦的心情。王安石的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成功地写出春天那种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特色。张志和这首词将白、粉红、绿、青、黛(山色)等多种颜色放到在诗人的调色板上,横涂竖抹之后,便成了幅色彩绚烂美不胜收的图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同时,词里不用大红大紫之类的色彩,正反映了词人澹泊的情怀。  其次,从词的内涵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渔翁的钓鱼活动放到如此美好的环境里?试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钓鱼,有谁会想到离开呢?渔翁沉醉在这清新、宁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此不避风雨,不思归去,流连忘返。它既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反映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不须归”三字,与其说是归家,倒不如说是不思回归官宦生涯。据说张志和隐居后往来江浙,垂钓太湖,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很有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样子,但他与姜子牙不同的是志不在魏阙,而一心放情山水,逍遥自在。诗人作这首词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一心遁迹江湖,啸傲林下,享受渔樵之趣。  此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节奏动听,很有音乐感,苏轼读后赏玩不已,就依据此词填了一首《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这首词是苏轼对张志和的《渔歌子》作一评价而已。“元真子”就是张志和。他设想了一下,假如当时张志和一心钻营出山做官,那么这样的好诗到何处去觅呢?他很赞赏张志和的退隐,尽管渔夫生活也有风险,但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没有风波,想逃避也难。苏轼就在仕途上历尽风波,但他是不会走归隐这条道路的,因为他信奉的还是儒家“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信条,守道待时,盼望时机来了大显身手,立言立德还不算完美,更需要立功呢!
  学习!问好之剑老师!
  欢迎@擢倚天之剑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至于“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爱读书者不读宋词的”这句,很容易改,感谢你真诚的批评。
  第一编
晚唐五代  词的产生,究竟在哪时,迄今尚无定论,但是,有唐一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都写过词。例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虽然写的是离别愁思,然而气象何等阔大!难怪后人奉为“百代词曲之祖”。  张志和《渔歌子》写的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号为“烟波钓徒”,在唐肃宗时曾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坐事贬官,遂隐居江湖,做一个真正的隐者。此词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披露。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太湖附近的西塞山边,春雨蒙蒙,那春雨啊,像烟雾那样轻,像牛毛那样细,悄悄地下着,润物细无声啊。一群群白鹭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桃花开得一片粉红,春水缓缓地东流,河水里的鱼儿现在正是最肥嫩的时候。一个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青色的用箬笋叶做的斗笠,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悠闲自得地钓鱼,陶醉在钓鱼的乐趣里,根本没有考虑斜风细雨,应该早些回去。他的眼睛时而看着江里的钓线,想象中江里肥大的鳜鱼被自己钓上来了,晚上可以吃到了鲜嫩的鳜鱼;时而又仰起头来,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小鸟飞翔……  好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词里色彩的运用。古人云,诗是有声画。许多具有艺术造诣的诗人往往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特别是色彩的和谐调配,因而使诗具有画的美,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杜甫,他非常善于调朱弄墨,根据诗所表现的意境,选用色词。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尤其是他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黄、绿、白、青这些鲜艳而不刺目的颜色构成淡雅素朴的画面,突出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当时安居于草堂的平静、安心、愉悦的心情。王安石的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成功地写出春天那种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特色。张志和这首词将白、粉红、绿、青、黛(山色)等多种颜色放到在诗人的调色板上,横涂竖抹之后,便成了幅色彩绚烂美不胜收的图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同时,词里不用大红大紫之类的色彩,正反映了词人澹泊的情怀。  其次,从词的内涵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渔翁的钓鱼活动放到如此美好的环境里?试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钓鱼,有谁会想到离开呢?渔翁沉醉在这清新、宁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此不避风雨,不思归去,流连忘返。它既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反映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不须归”三字,与其说是归家,倒不如说是不思回归官宦生涯。据说张志和隐居后往来江浙,垂钓太湖,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很有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样子,但他与姜子牙不同的是志不在魏阙,而一心放情山水,逍遥自在。诗人作这首词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一心遁迹江湖,啸傲林下,享受渔樵之趣。  第一编
晚唐五代  词的产生,究竟在哪时,迄今尚无定论,但是,有唐一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都写过词。例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虽然写的是离别愁思,然而气象何等阔大!难怪后人奉为“百代词曲之祖”。  张志和《渔歌子》写的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号为“烟波钓徒”,在唐肃宗时曾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坐事贬官,遂隐居江湖,做一个真正的隐者。此词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披露。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太湖附近的西塞山边,春雨蒙蒙,那春雨啊,像烟雾那样轻,像牛毛那样细,悄悄地下着,润物细无声啊。一群群白鹭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桃花开得一片粉红,春水缓缓地东流,河水里的鱼儿现在正是最肥嫩的时候。一个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青色的用箬笋叶做的斗笠,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悠闲自得地钓鱼,陶醉在钓鱼的乐趣里,根本没有考虑斜风细雨,应该早些回去。他的眼睛时而看着江里的钓线,想象中江里肥大的鳜鱼被自己钓上来了,晚上可以吃到了鲜嫩的鳜鱼;时而又仰起头来,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小鸟飞翔……  好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词里色彩的运用。古人云,诗是有声画。许多具有艺术造诣的诗人往往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特别是色彩的和谐调配,因而使诗具有画的美,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杜甫,他非常善于调朱弄墨,根据诗所表现的意境,选用色词。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尤其是他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黄、绿、白、青这些鲜艳而不刺目的颜色构成淡雅素朴的画面,突出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当时安居于草堂的平静、安心、愉悦的心情。王安石的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成功地写出春天那种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特色。张志和这首词将白、粉红、绿、青、黛(山色)等多种颜色放到在诗人的调色板上,横涂竖抹之后,便成了幅色彩绚烂美不胜收的图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同时,词里不用大红大紫之类的色彩,正反映了词人澹泊的情怀。  其次,从词的内涵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渔翁的钓鱼活动放到如此美好的环境里?试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钓鱼,有谁会想到离开呢?渔翁沉醉在这清新、宁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此不避风雨,不思归去,流连忘返。它既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反映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不须归”三字,与其说是归家,倒不如说是不思回归官宦生涯。据说张志和隐居后往来江浙,垂钓太湖,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很有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样子,但他与姜子牙不同的是志不在魏阙,而一心放情山水,逍遥自在。诗人作这首词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一心遁迹江湖,啸傲林下,享受渔樵之趣。
  上面发错了,喜欢的读者,可以略去不读,我重新发一下。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词里色彩的运用。古人云,诗是有声画。许多具有艺术造诣的诗人往往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特别是色彩的和谐调配,因而使诗具有画的美,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杜甫,他非常善于调朱弄墨,根据诗所表现的意境,选用色词。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尤其是他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黄、绿、白、青这些鲜艳而不刺目的颜色构成淡雅素朴的画面,突出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当时安居于草堂的平静、安心、愉悦的心情。王安石的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成功地写出春天那种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特色。张志和这首词将白、粉红、绿、青、黛(山色)等多种颜色放到在诗人的调色板上,横涂竖抹之后,便成了幅色彩绚烂美不胜收的图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同时,词里不用大红大紫之类的色彩,正反映了词人澹泊的情怀。
  其次,从词的内涵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渔翁的钓鱼活动放到如此美好的环境里?试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钓鱼,有谁会想到离开呢?渔翁沉醉在这清新、宁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此不避风雨,不思归去,流连忘返。它既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反映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不须归”三字,与其说是归家,倒不如说是不思回归官宦生涯。据说张志和隐居后往来江浙,垂钓太湖,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很有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样子,但他与姜子牙不同的是志不在魏阙,而一心放情山水,逍遥自在。诗人作这首词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一心遁迹江湖,啸傲林下,享受渔樵之趣。
  此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节奏动听,很有音乐感,苏轼读后赏玩不已,就依据此词填了一首《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这首词是苏轼对张志和的《渔歌子》作一评价而已。“元真子”就是张志和。他设想了一下,假如当时张志和一心钻营出山做官,那么这样的好诗到何处去觅呢?他很赞赏张志和的退隐,尽管渔夫生活也有风险,但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没有风波,想逃避也难。苏轼就在仕途上历尽风波,但他是不会走归隐这条道路的,因为他信奉的还是儒家“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信条,守道待时,盼望时机来了大显身手,立言立德还不算完美,更需要立功呢!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杜牧居然在那个时候就写出了长调《八六子》,即使北宋初期的晏殊父子都没有写过长调,它完全可以放到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作品中,与这些词相媲美: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沈沈。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
  龙烟细飘绣衾。辞恩久归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闲扃。
  辇路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
  葬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与渐远,
  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当代学者缪钺老人对此深为赞赏,作诗云:
  新声一曲《八六子》,筚路功推杜牧之。
  更有秦郎才调美,危亭芳草见清词。(见《灵谿词说》)
  所谓秦郎才调美,指的是秦观也写过“八六子”,当然,他所处的时代,词已经发展到极盛的阶段了,所以,他的那首《八六子》远比杜牧的词名气大。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杜牧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最早的词集是《花间集》。西蜀的赵承祚编,著名文人欧阳炯作序。我们先看欧阳炯《花间集序》里一段话:  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  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銮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  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  玳瑁之簪;竞富尊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自南朝之  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有唐以降,率土之滨。家家  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呵呵,真的是“花间集”的序言,这段话的语言四六骈偶,满眼锦绣,妩媚婉约,极态尽妍地描写了当时词坛上的一群词人拿出看家本领,竞相填词,一争高下的情景,揭示了花间词人共同的风格倾向:本为美玉,犹加雕琢;虽是鲜花,尚予剪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庭筠、韦庄和李珣。
  1.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那摩温  《花间集》,收集了近五百首词,温庭筠的词句占了六十六首。无论是辈份,还是作品,他都是花间派词人中的“那摩温”。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名臣温彦博的后代,两《唐书》都有他的传。可惜他的父母没有将他生年告诉别人,所以史籍没有记载,据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说这位温兄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是杜牧、李商隐同时代人,而寿命较李、杜两人为长。  《旧唐书》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又喜欢“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又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而折齿,方还扬州诉之。”  温庭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外貌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皮肤黑不溜秋,像是从非洲来的。脸也尖嘴猴腮,简直是孙悟空的后代。所以,在小时候邻居们都不喜欢他。但是,温哥非常聪明,悟性好,喜欢读书,他知道自己外貌不惹人喜欢,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所以他总长久沉浸在笔墨里,乐此不疲。另外,他还擅长鼓琴吹笛。文学艺术修养棒极了,《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写的诗也顶呱呱。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呵呵,那时的温哥在考场上牛得很。文思敏捷,下笔立成。每次参加考试,按照官府指定的韵写诗,他每想好一句,写后就把手叉在腰间,从不皱眉苦思,“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因此时人称他为“温八叉”。
  没有人顶就不想贴了。
  楼主:擢倚天之剑 只看楼主 时间: 21:12:57  人们常说诗庄词媚,因为词不像诗那样主要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宏图大志、勃勃雄心,而完全是享乐的艺术工具。  ---------------------------------------  所谓“诗庄词媚”是因为“词”实为配曲而作,属于歌词,诗是单独成立的。但后来也可以这样理解,诗属于雅堂音乐之类,词属于流行音乐了。呵呵……
  @楼   所谓“诗庄词媚”是因为“词”实为配曲而作,属于歌词,诗是单独成立的。但后来也可以这样理解,诗属于雅堂音乐之类,词属于流行音乐了。呵呵……  -----------------------------  谢谢朋友指点!
  @老马识途否2012 16楼     -----------------------------  如果帖子既没有人批评,也没有人赞赏,正如丢一块石子在一潭死水里,那还有什么意思贴下去?
  但是,我还是要谢谢老马识途的支持!
  老温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枪手”,最愿意帮助那些面对试题一筹莫展的考生,有“救数人”的绰号,在考场上完成自己的考试任务的同时,能够帮助身边左右的好几个考生代考,真是左右逢源啊。但这个温哥不像今天考研的枪手那样唯利是图,千方百计索取他人的白花花银子,他愿意白帮忙。因此,他曾经还大闹考场过。  大中九年(855年),这时他已经五十五六岁,已经是老温了,他还抖了抖那件灰色长衫上的仆仆灰尘,又走进了试场。这次主考官沈询的人品是不错的,久闻老温这位枪手大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把温哥安排到第一排座位,在主考官眼皮底下考试。这可使温哥为难了:本来他已经答应好几个朋友的请求,为他们捉刀,这几位朋友的未来,托付在他的身上啊。怎么办?老温一想,反正自己不会及第,不妨胡闹一下。就质问主考大人:为什么把我安排在这里考?难道我是犯人吗?你们总以为我替人作弊,有谁看到过?有哪次被抓住过?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欺人太甚,我不干了,向你的上级告你!他这样大闹,试场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使主考沈询下不了台。其实,他是虚张声势,吵闹归吵闹,考试还是要考的,结果重新安排了他的座位。走出试场后,他又向人吹嘘,尽管被严密监视,不能亲自代替别人答卷,但还是口授了八个考生的文章。
  温庭筠是个性情中人,想做什么叫做什么,喜欢直来直去,不愿攀龙附凤。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上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令狐綯父亲写诗还有一些造诣,全唐诗卷334有令狐楚诗一卷。但令狐綯却不擅长做诗,这次任务令他有些为难,于是请老温帮忙。温哥本有侠义之风,二话没说,大笔一挥,就写好了二十首送给令狐,令狐绹得以交差。照今天许多在官场上混得风生云起的人们看来,这是极好的人脉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万万不能浪费啊。但老温哥不屑于那套技能,不愿意低眉折腰去哀求权贵,很有读书人所具有的那股骨气。  照例,为相国大人捉刀的事不能随便告诉他人的,但他由于看不起令狐綯的腹中空空,偏偏将这件事抖了出去,最后传到令狐绹的耳朵里。令狐绹这个人不算坏,但气量比较小,温才子这样做,他心里挺生气的,心想这个朋友喜欢夸耀自己,容易泄密,而且也不考虑上级的面子,也就渐渐疏远了他。
  学习了
  温八叉替人捉刀的故事倒是第一次听说啊,长见识,谢谢。
  ⊙.⊙  
  @yb911 23楼   温八叉替人捉刀的故事倒是第一次听说啊,长见识,谢谢。  -----------------------------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事。谢谢您的支持。
  @牡丹凝露 22楼   学习了  -----------------------------  别客气啊,我们继续贴。好吗?
  一次,唐宣宗赋诗,上句中有“金步摇”,下句想不出合适的名词来对仗,就安排落第举子来对,温庭筠对作“玉条脱”,这就很受宣宗赞赏。(“金步摇”和“玉条脱”都是女子的饰物,前者是戴在头上的,以金珠点缀,走一步就摇两下,所以叫“金步摇”,白居易《长恨歌》有“云鬓半偏金步摇”,说的就是这个东西;“玉条脱”类似手镯,套在胳膊上,呈螺旋状,两端可松可紧。)令狐綯不懂,问温才子“玉条脱”是什么东西。老温告诉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啊。就一般而言,人做了大官,说话也金贵,哪怕寥寥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附和的人们总会说“××对我们做了极其重要的指示,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出了具体的方向”云云。而一个草民居然教训起当朝宰相,哈哈,真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又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綯文墨不通,无真才实学。令狐綯因此更加恨他,在皇帝面前说这个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授官。  李商隐有诗云:“自古才命两相妨。”对温庭筠来说,这再恰切不过了。
  他实在目中无人,连皇帝都要得罪。一次,温庭筠在旅馆里与宣宗李忱相遇,老温不认识宣宗,那可以随便打个招呼就行了,可是,老温他偏偏傲气十足地问宣宗:“您不是郡府里长史、司马之类的官儿啊?”宣宗说:“不是。”又问:“那么,莫非是六参、簿尉之类的县级人员?”宣宗又回答:“不是。”你看看,皇帝在他眼里居然类似芝麻大的官儿,压根儿不放在眼里。宣宗算是一个开明君主,但你这样对待他,他的心里总不是滋味吧?  飞卿性格叛逆,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放浪形骸,说话尖刻,桀骜不驯,在当时的官场上的人们看来,他并非是个有才有德者,因此屡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就沉溺于花月诗酒,留恋青楼妓院,青楼生活成了他创作的重要背景。他的许多词,描写的都是妓女形象。
  温庭筠在官场的边缘上混日子。混呀混,到了六十多岁,终于由于朋友的提携,当上了国子助教。“国子助教”相当于今天教育部的副司级干部,大概最多是六七品官吧,在朝廷里算是芝麻大的官儿。但对本来穿布衣的温才子陡然之间脱下麻衣换官服,心里应该蛮高兴的。可是,他不遵守官场规则,不久就被贬为方城县尉。  朋友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里说:“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可以说是他认识的写照。  不久,他便撒手归去,离开了这个污浊的人间。
  楼主:擢倚天之剑 时间: 20:49:00   @牡丹凝露 22楼   学习了  -----------------------------  别客气啊,我们继续贴。好吗?  --------------------------   呵呵,好啊,谢谢分享.
  @擢倚天之剑
  @成康之治 32楼   @擢倚天之剑
继续啊  -----------------------------  好,我们继续!  (1)曾经赋诗拟楚骚  欧阳修有句名言:“诗穷而后工。”这是他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诗人的不幸而悟得的一条经验。确实,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等大诗人,无不走过了一条艰辛的人生之路。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写出了彪炳史册的诗篇。同样,怀才不遇的身世,也丰润了温庭筠的艺术生命,激发了他的创作才华。在晚唐,他写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也应该算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了。可是,在唐代,杰出以至伟大的诗人多得如过江之鲫,老温在其中只能算是并不起眼的一条,在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巨鳄面前,他的诗名全被掩盖了。  尽管如此,他有些诗篇还是值得为后人称道的。例如,《唐诗三百首》就选了他那首《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诗的题目是“瑶瑟怨”,诗里没有写道谁弹瑶瑟,“瑶瑟”这一意象没有出现过,是不是文不对题啊?其实,最后一句“十二楼中月自明”就隐含着女人在弹瑶瑟,只是非常含蓄。四周寂静无人,这个女人弹瑶瑟干什么呀?真的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了。尤其是这女子身处潇湘一带,这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这样,我们就会把哀怨的女主人公与远古神话里哀怨的娥皇女英联系起来,听到了古今相同的清瑟声,正回荡在如水碧天,如絮夜云中。就是在这种含而不露的意境里,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这位女性寂寞的情思。  诗的意象最能看到温庭筠诗的特色:冰一般清冷的竹席,霜一样莹白的银床,梦一般迷茫的愁思,絮一样轻柔的夜云。这些,不正是温词里经常运用的意象吗?
  他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五律《商山早行》,将羁旅途中的辛苦尽情地刻画了出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古时远行,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为的是安全。现在他们住的又是很小的乡间旅店,人烟稀少,不便久留。于是起身后,给马饮了水,吃了草料,接着就准备出发。走吧,领头的说了声,这队人就开始出发,马驮着行李,缓慢地前行。马的铃铎声在这寂静的四野里响得格外清脆。木桥上,盖着一层白霜,人走过后,留下了几个杂乱而又清晰的脚印。正是深秋季节,山路上满是槲树的落叶,枳树已经开出朵朵白色的小花,映照在驿墙上。诗人此时又想起了昨天夜里的梦境:故乡杜陵的春天,池塘水暖,凫雁戏水,自得其乐。而自己,现在正离家乡越来越远呢!  不知道温庭筠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猎取功名,他走得很辛苦,很无奈,诗里满腹苦闷,满纸辛酸,欲说还休,颇有让读者想象的天地。  这首诗的颔联全部用名词构成,历来为人称赞不已。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记述了他与梅尧臣如下的一段谈话: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  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  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  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  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  乎?”  梅尧臣认为,一首真正的好诗,一定要造语新工,为前人所未道。最高的境界是能够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斯为至矣。他举出的例子就有温庭筠的这两句诗。试想,一般头次鸡叫,时间只是五更左右,月亮还挂着天边,到天明还有较长一段时间,但住在茅店的旅人就忙着起来,东方没亮,他们就急急上路,足迹印在板桥的浓霜上,可见外面的气温很低。这样,虽然不写路上怎样辛苦,旅人的辛苦愁思完全可以在言外得知。
  老温经过诸葛亮殉职之地五丈原,他很自然地想起这个历史上风云际会时代里的刘备的辅弼,最终也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深有感触,就作了七律《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老温在诗里把诸葛亮至死不变的忠诚与谯周唆使刘禅降魏并列在一起,泾清渭浊,对比鲜明,读者在可惜诸葛亮一生奋斗付之东流的同时,分外痛恨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难怪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使我们不禁想起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你读这首诗,有什么感想?我总觉得它虽然不如杜甫《蜀相》、《咏怀古迹》那样感人心扉,却也说出了古今成王败寇的一条真理:主上的昏庸、佞臣的卑劣,这往往导致一个政权毁灭!  当他心中有牢骚,有怨气,想借怀古来发泄一下时,诗就写得格外感人。如《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陈琳墓时有感而作。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琳初投靠大将军何进,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何进被杀后,他避难冀州,袁绍让他掌典文章,绍虽四世三公,众望所归,但徒有其名而无其才,猜忌多疑,缺乏政治才能。陈琳多次为他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不念旧恶,认为各为其主,依然信任他。遇到这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陈琳可谓“霸才有主”。对此,诗人是仰慕、欣羡的;而他自己的际遇可说是“霸才无主”。  现在,陈琳墓前的石麒麟早就东倒西歪,埋没于荒烟蔓草之中,重用陈琳的曹操,他在邺都的铜雀台,也遥对黯淡的暮云、一片荒芜吧?诗人慨叹:前不见古人明主,后难有人生知己,文章无用,霸才无主,看来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也许这样才有可能青史留名吧。
  晚唐时代,军阀割据,各霸一方,刀枪之下出政权,文人被弃之如敝屣。本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想去从军,这够让人感到心酸的了;而且,即使从军,会不会遇到一个重才识才的“曹操”呢?这也很难说!也许依旧沉沦下僚,再历飘蓬。如此一想,这位老先生怎能不感到世路茫茫,凄然神伤。  这首诗明是怀念陈琳,实际上是抒写自己的不幸,杜甫怀庾信的诗有句云:“萧条异代不同时”,两人的命运有相似之处,而温庭筠与陈琳正好相反,诗人写陈琳得遇曹操,为的是感叹自己难遇明主,以正衬反,感慨遥深!  然而,无论温庭筠怎样努力,他想超越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高峰,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老温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决计另辟蹊径,从填词入手,争取自成一家,像李白、杜甫那样,被后人景仰。
  (2)花间词里作开山  词学大家夏承焘在《髯翁论词绝句》里咏温庭筠词云:  朱门莺燕唱花间,紫塞歌声不惨颜。  昌谷樊川摇首去,让君软语作开山。  晚唐时,虽然词已经兴起,但“词别是一家”,它只是遣兴娱宾之用,无关国计民生,安邦治国,因此,那些胸怀大志而热衷治国平天下的诗人们对此仍然不屑一顾,例如像李商隐、杜牧这种大诗人是不愿意在填词上多费一番工夫的,由于“昌谷樊川摇首去”,因而,让温庭筠靠他的活色生香的软绵绵词儿而“出人一头地”了。  温庭筠是天才的填词大家,他既有文学素养,又通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西蜀赵承祚主编的《花间集》把他奉为花间派鼻祖,放在集子的头版头条,他六十六首词统统收录进集子,是花间集五百首词总数的八分之一强。
  温词错彩镂金,五光十色,在语言上尤其下工夫;内容大多是描写贵妇人的生活和情感,而很少写到自己。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词概》里所说的“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被人们提得最多的就是下面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包养二奶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古代早就有许多官儿或者商人把自己所爱的女子养在外面,字面上叫做“外室”,其本质也就是今天的二奶。这首词就是选取了一个被包养的女人早晨生活的片段,抓住最具有特点的动态与物象来精心描画。  房间前面的屏风大概是红木雕刻的吧,早晨的阳光照在上面,山水明灭,若隐若现,显得富丽堂皇而又古色古香。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普通人家住的,而是大款或者大官儿休闲的别墅,房间是专门请了大师精心设计装修的。这样的房间里,一般都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男人养小蜜而买的。如果里面没有美女,那简直是大煞风景,屋子也就毫无作用了。  果然,美女出现了。这个睡眼惺忪的女子头发散乱,依然妩媚动人,不掩国色,“香腮”两字给人以嗅觉及视觉的感受,写尽了她的美丽和魅力。词里写她梳妆、更换新衣,华丽的衣裙上色彩斑斓,新贴了一对金线绣成的鹧鸪。  很明显,这个女子过着金丝笼里小鸟般的生活。没有同伴,没有亲人,甚至连包养她的情人也不见。只有她孤身一人(当然她一定会有女佣),所以,尽管生活很富足,但非常单调、寂寞甚至有些凄凉,所以,连梳妆打扮都是懒洋洋的,反正无所事事,在慵懒无聊中打发岁月,又何必急匆匆呢?  然而,看到罗襦上的那一对金线绣成的鹧鸪,在她心上重重一击,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鹧鸪能够成双作对,而我,为什么独自一人,守着这偌大的空房?  因此,叶嘉莹先生《灵谿词说》里评此诗非常贴切:  绣阁朝晖掩映金,当春懒起一沉吟。  弄妆仔细匀眉黛,千古佳人寂寞心。
  下面这首《更漏子》,更能体现他作品的用词特点: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君长不知。  这首词的题材还是铺写的闺怨。温庭筠喜欢在女性心理上下工夫研究。怨什么?让我们仔细读来:  成双成对的鸟儿与孤独寂寞的思妇相映相衬,是温词一贯运用的表现手法。在他描写闺怨的经典之作《菩萨蛮》十四首中,就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等句,意象其实都是重复的。双飞蝶,鸳鸯锦,金鹧鸪……其实,这些意象的作用及是用来反反复复地唤醒思妇,刺激思妇:这个世界上连鸟儿都是成双作对的,人更应该如此。令她心神不宁,相思不止。  温词中反复写到房间里这种装饰:她们的闺房必有屏风,屏上必有图饰,绣着一对鹧鸪(可以刺激男女情爱,是鸟儿的“春宫图”)。室内装修豪华,陈设讲究。而整个世界,除开她自己,竟然看不到一个人。这里,词人在“鹧鸪”前加一个“金”字,正凸显了温氏的特色,也奠定了花间派的艺术特色。在他的词篇里,金、玉、锦、绣、翠、檀等字出现的频率甚高。每次写贵妇人,这些字样好像都离不了——而这其实正表明了作者的寒酸。他的地位不高,只当过县尉、助教之类,没有见过多少真正的富贵,正如某些穷人对富贵的美女意淫一样,他凭自己的想象,堆砌些错彩镂金的字面来显阔。然而,越多浮油式的富贵词,越能反映这个远离富贵之外的穷醋大本质。晏殊七律《寓意》里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根本没有用这些字,富贵气象却让我们在言外得之。这种辞藻秾丽,感情空虚的特点,正是花间派大多数词人所共有的。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也不尽然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实,条条大道通罗马,一个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然而,在古代,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看透?为了混个一官半职,,寒窗之下,皓首穷经而终生不能踏入官场,何其悲也!如蒲松龄等即是。
  笔者最喜欢诵读他的《梦江南》,情景交炼,把一个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如在目前,最能够令人感动: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词里描写的是个略带“小资情调”的知性女子,颇有文学素养,然而生活孤单,丈夫远行。早晨起来,梳洗打扮,诸事俱备之后,她独倚船窗,等候郎君回来。可是,望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就是没有她官人的影子。太阳渐渐下山了,江水悠悠。又白白地盼望了一天。  词具体的描写了她从满怀希望到渐渐失望的望眼欲穿的盼望过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过尽千帆皆不是”,可见,她睁大着眼睛,牢牢地望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希冀能够看到官人的身影。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是不见人归!  最后的“肠断白萍洲”一句,表现了女子内心的失望:一天又过去了,郎君还是没有回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安、痛苦:他迟迟不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是在异地另有新欢,还是出门在外身体偶染小恙?是生意忙碌,还是遇到盗贼而罹不测之祸?难道他不知道我独自一人在家里的寂寞吗?各种可能都会在脑子里思考一遍,想找出合理的答案,然而总是理不清头绪。想着想着,这个女人的心也碎了。  那脉脉斜晖,就像女主人公的深情的眼波,望穿秋水而不见人回。  这是一幅工笔细描图,作者重在描写主人公的双眼,使主人公的神态简直呼之欲出,语言虽然不像温庭筠其他一些词那样的华美,但更有一段淡扫蛾眉的丰神,意境美极了。读到这首词,突然想到杜牧的《南陵道中》里的两句诗:“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天下才子一瓣心香相通,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吧!  我尤其佩服词人把这个美妇人的思念放在“望江楼”这一背景中。试想,有了这滔滔江水,读者就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女子对男人的思念有多深多浓重。也许,李煜从对这首词的体悟里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还有一首同题词作,与此作相对,写流落天涯者对家人的想念,感情也很真挚:  多少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所谓“恨极在天涯”就是飘泊天涯的浪子心中的愁怨,他的愁怨是什么?是思念家里的妻儿,是思念父母。这种愁绪,不到归来,是不能消散的。可惜,这种美好的情感有谁能够了解,能够同情?天上的月亮啊,她只能照耀着你,挤眉弄眼,卖弄风骚,而风生云起,落花摇曳,美景如画,与他又有什么关系!  “山月不知心里事”,其实,山月既不知那个飘泊浪子的心事,更不知道这温庭筠的心事。想有所作为,却权贵在堂,闭塞贤路,仕途无门。也许,对他而言,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吧!  温庭筠在描写相思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段,善于创造优美深曲的意境,具有回甘不尽的艺术意味。如他的《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显然,这是写一个贵妇人的离情。有玉炉,有红蜡, 有画堂,生活应该很富有,但是,这样富有的生活又有什么用呢?男子早就外出,给她留下绵绵的思念。词人善于在情境的渲染上下功夫,尽管如此美好的环境,却让雨落梧桐,三更不断,整个世界是这样的寂静,没有一个人影儿,夜变得格外漫长。这梧桐树叶,一片片,为谁飘落?这绵绵秋雨,一声声,又是为谁而滴?要知道,梧桐雨总会惹起人们强烈的凄凉之感,在古代诗人们总用它来铺叙相思的环境。“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声”,这不是唐玄宗正在苦苦地思念贵妃吗?  读这首词的时候,那一声声的雨声,就像有人在耳畔弹琴,那清脆的乐声总是在耳边响着,响着……
  好帖,MARK,LZ继续。  
  @秋月照长安平 45楼
21:27:00  好帖,MARK,LZ继续。    -----------------------------  谢谢朋友支持!
  温庭筠的词很有含蓄蕴藉的味道,例如下面这首《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歌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这首词写因怀人而彻夜不眠。  词写的是暮春良宵,女主人公在相忆远行的郎君。  词没有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环境的变化引导出主人公的情感。春光渐渐消逝,号称花中之王的牡丹也被风吹雨打而落花缤纷,百啭千回的莺啼声也销歇了。晚上,杨柳满院,月在中天,寂寥无人。处于这样孤寂的环境里,女主人公不感到凄凉才怪哩。同时,晚春是最惹人相思的季节,眼前的情境正是情感的触媒,她辗转反侧,难以入梦,坐起来点上灯,背着窗子沉思。室内半明半暗的灯光,既是“梦难成”的见证,又是当时凄寂环境的象征。  温庭筠词里大多写那些富贵寂寞的女子,同情那些孤独的女人,她们就像金丝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没有自由,没有温情,更没有希望。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所以,他的词不嫌其烦地为他们歌唱,唱出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悲哀,她们的无助。辞藻浓艳,结构绵密,词旨隐曲是他的特色。而当他用自然而朴素的笔墨,真实地描写情感的时候,作品却非常感人。由于他在词史上的影响很大,故前人对他的词有许多评价,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他的词“工于造语,极为绮靡”;张惠言在《词选序》中也说“其言深美闳约”如此等等。最恰切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他的评价:“‘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高度概括了他词藻华丽,内容空虚的本质。北宋初期的那些婉约词人,无不从他作品获取借鉴,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们引用叶嘉莹女士的一首绝句来概括温词:  绣阁朝晖掩映金,当春懒起一沉吟。  弄妆仔细匀眉黛,千古佳人寂寞心。①  ①以下所引用的叶嘉莹女士和缪钺教授论词的诗均出自《灵谿词说》,不再一一注明。
  2。韦庄:流浪汉也要歌唱  同样是花间派大家,韦庄却是花间词人中的另类。他的词不事修饰,如素面朝天的女子,自有一段天然丰韵。  韦庄(约836——910),晚唐五代著名的诗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但是,他没有韦应物那样的运气,一是父母很早就去世,家境寒微;二是生于晚唐末世,战乱频仍,让读书人不能有安心坐下来读书的时光。这位老兄就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刻苦自砺,加上天赋过人,很早就显露出卓荦不群的才华,但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才考中进士,这时候他已经近六十岁,人生的暮年到了,大唐也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了。
  (1)“秦妇吟”秀才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韦庄原先家底丰厚,尽管家道中落,但毕竟可以有让他玩乐的花花票子。他年轻时一面刻苦读书,一面也放荡地享乐着,不时地去寻找浪漫,斗鸡走狗,眠花宿柳,赋诗填词,所以很为当地人不齿。然而不管人们怎样看他,他却我行我素,很有些贾宝玉的“哪管世人诽谤”的性格。公元880年,他四十五岁,他带着士子的希望,带着读书人傲慢,屁颠屁颠地去长安应举。正巧碰到黄巢率领起义军攻下长安,中原陷入一片战乱,他亲眼看到了黄巢起义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京城处处白骨累累。无奈之下,他也就顾不得与家里弟妹失散,如丧家之犬,急急南逃,过了一段艰辛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路上,他想着战乱之下长安的颓败情景,常常悲从中来,于是写出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秦妇”(长安古属秦地)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断粮的经过。既表现了义军改天换地的强大声威,也指斥了起义军进入都城后的“暴行”,同时刻画了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诗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布局谨严,脉络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一下子传播开来,读书人听到老韦的大名,总觉得如雷贯耳。
  这样,韦庄这小子出了名,时人尊敬地称他为“秦妇吟秀才”,看见他也低头哈腰。这使他发现一条真理:诗歌写得好,同样会出名气。这样,他就常常写诗了。他流浪到金陵时,写了一首七绝《台城》,辞简意丰,又一次被人们传扬: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从表面看,它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诗人抚今追昔,借景寄慨,寓于深深的感叹。  韦庄这个小子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他审时度势,发现最容易发生战争的是中原,而西南蜀地远离中原,倒是避祸享乐的最佳之处,这样,他以六十多岁的高龄来到蜀地。凭着他远播的文名,被蜀地的地头蛇王建看中了,先担任了王建的掌书记(秘书长),王建称帝后,他迅速升任宰相,陡然之间成为位极人臣的贵族,荣华富贵全都有了。王建本是一个极为享乐的君主,于是,韦庄也就紧随其后,尽情地享受起来了。  老韦一方面享乐,一方面继续发扬喜欢舞文弄墨的光荣传统,忙着写诗作词。他说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其聪明之处在于:懂得写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超越前辈李、杜、王、孟这些英杰,而词是一个新的天地,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所以,他在西蜀时,就努力从事填词实践。什么闺情离愁、去国怀乡、走马游乐等各种情感都在词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抓住乱离社会里人们普遍遭遇的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写出了大家都关心的情感,加上他的词不同于温庭筠的秾丽华美,而是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淡扫蛾眉,风韵天然,音韵和谐,节奏悦耳,自有迷人的特色,所以深得时人的赞赏。  韦庄存词共四十八首,集为《浣花词》。大多数表达男欢女爱、饮酒作乐、羁旅愁思,没有多少意义。但却能够写出真现实、真性情,这是温词所不及的。
  (2)做宰相也被欺负  他在成都有权有势,处处玩得转,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真可谓大富大贵。如果没有小脑,尽情地享受人生,倒也满快乐的。丰子恺先生撰文说,人有三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生活;二种是精神生活;三种是灵魂生活。在成都,韦庄三种生活都具备,应该很满足了。然而,他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并没有乐不思蜀(呵呵,应该是乐不思中原了)。因为他毕竟是来自中原的文人啊,妻儿、弟妹都在故乡。所以,他的身子沉浸在歌声舞影里,思想却常常飘浮在北国的家乡,灵魂不时地在两难抉择中煎熬,如下面这首《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尊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那是一次朋友的聚会,其中有许多是从北方流落到这里的。喝着喝着,竟然有人想念家乡的亲人而流泪了。做情景,很像小说《青春之歌》里的描写的一个画面。大家越说越伤心。老韦觉得本来是欢聚,现在反而弄得自己也非常伤感了,于是就劝慰大家,也劝慰自己:好了,好了,既然现在时势不好。天下不太平,在喝酒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谈论回乡的事儿了,同志们,请端起酒杯,把酒斟得满一些,喝得多一些啊。  这话与其是对朋友们说的,毋宁说是他自我解嘲。这时候的老韦似乎透过了名利的重重迷雾,一下子大彻大悟,把一群朋友呼到一起,像水泊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似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斯文扫地。呵呵,他算看穿了:斯文又有屁用!  为什么这样消极?其中有这样的一件事刺激了他。  杨湜的《古今词话》中记载了有关韦庄的一个故事:  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讬以教内人为词,强庄夺去。庄追  念悒怏,作小重山、谒金门等词,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  如这首《谒金门》词写的就是对那个小妾的苦苦思念: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念她,想她,却不能通一下心曲,这种相思大概是最苦的了。在韦庄的眼里,两人之间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天上人间,“嫦娥”的比喻,不仅仅是说那个女子的美,更是写两人的距离,天人永隔。  据说下面《荷叶杯》一词也是韦庄抒发被夺妾后内心的悲思: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  一双愁黛远山眉,不恐更思惟。   闲掩翠屏金风,残梦。罗幕画堂空。  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这首词情调凄惋,一字一泪,倾诉了生离死别之苦。写后他让家里的歌姬试唱,后来人们竞相传播,盛行于当时。终于被韦庄的那个爱姬知道,她本来就心里幽怨得很,读到这首词时,不禁呜咽失声,泪流满面,最终竟然不食而死了。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碧天无路信难通”这句里,确实让人体味到无限的憾恨。于是,韦庄就沉浸在对往昔美好情景的回忆之中,沉浸在无穷的相思里。他思念洛阳家里的妻子儿女,回忆到成都后娶小妾后的互相恩爱,这个多情而又慧黠的女子,却已经魂化黄土。“他生未卜此生知”,这辈子就算这样度过了。
  (3)恼人的乡愁  另外,强烈的故乡之思也是他心中并不快乐的原因,这在他词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小草恋土,故人怀乡。一个深情的诗人,无论走到哪里,心里却永远有一个故乡在。韦庄越是长期在他乡漂泊,越是思念家乡。他在组词《菩萨蛮》中,尽情地抒写着自己偏居西蜀而心系故土的感情。词人把自己的真挚感情融入词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先读第一首: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人避乱而去了江南,以后再也没有回归故乡。在这段岁月中,韦老兄总是免不了怀念故国,怀念极了,怎么办呢?就写几首词吟几首诗抒发一下,聊解心中的苦闷。而江南水乡明媚多姿,四季鲜花不断,物产丰富,女子妩媚多姿。这些,远不是中原可能比的。他深为这一派美丽的风光吸引。既想归去,又留恋江南,内心非常矛盾。这首词,就是借写江南美好的风土人情,来自我排遣思乡的苦闷。  谈起旅游各地的感受,我们都会称道美丽的江南宜居宜业,山是柔的,水是清的,大地是绿的,女孩是白嫩的。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一个事实。老韦长期住在天府之国,也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吸引了,感动了。他说:人人都说江南好,像我这样流浪的人儿就应该终老斯乡,不要回到祸乱遍地的北方。这实际上是词人为说服自己定居蜀地找一个理由,也是为了心理平衡而作的自我安慰。江南美,最美美在何处?词人不写四季胜景,也不写各种特产,却单单写江南的春水,不必亲目所见,我们就是看到“春水”两字,眼前就会出现盈盈的一片纯清的水波,想起了朱自清笔下江南“梅潭”的“绿”。佩弦先生精雕细刻、极态尽妍,以多样的比喻,从各个角度去描绘梅雨潭水波之绿的不同寻常。这篇美文语言精雕细刻,美不胜收,弄得中学语文老师爱不释手,让学生早晨狠命地背,背不出统统的挨骂。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商角羽打一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