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畏忌的生木肖有哪些生肖

婚礼-年节-数字与禁忌
  婚礼与禁忌在我国古代,婚姻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所以婚姻虽为好事,但它在缔结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甚或神秘力量的干扰,故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恪守一系列的禁忌。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一般人是很讲究的,它虽然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制。按照民间的排定,一般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拜天地、婚宴、入洞房、回门等环节。根据古礼,婚姻的程序被定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即“六礼”。“六礼”中,前四项属于订婚方面的内容,后两项则属于结婚方面的内容,这些程序基本上囊括了男娶女嫁的全过程。在我国古代,婚姻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所以婚姻虽为好事,但它在缔结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甚或神秘力量的干扰,故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恪守一系列的禁忌。婚礼议婚禁忌议婚是指在可以选择婚姻配偶的范围内和民间习俗允许的方式下,对可择婚对象所做的具体交涉活动,它为男女订婚服务。在议婚阶段及其操作过程中,有一些禁忌规约需要遵守。忌找多嘴媒婆说媒以避免酿成灾祸和悲剧。民间认为媒婆说媒切忌事未成就四处张扬,开始时要尽量避人耳目,否则不但婚事不能说成,还要遭人唾骂。媒未说成时,远亲近邻就都知道了,会坏了女方的名声;若是到了最后还是未说成,女方会认为失了“名节”,从而酿成灾祸和悲剧。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谈恋爱,不管是自己认识的还是别人介绍的,开始时都很隐蔽保密,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逐渐公开,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千百年来这种民间禁忌习俗的发展和衍化。纳彩时忌用死的动物。纳彩通俗地讲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古时纳彩常用活雁作为提亲时的礼物,现在,许多地方还有提鸡、鹅等禽类作为纳彩礼的。但不论是雁还是其他家禽,作为纳彩礼都要用活的,忌用死的。因为婚姻是人生的大喜事,与死联系起来太不吉利了。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失去配偶,终身不再配对,民间纳彩送雁即取婚姻忠贞不二之意。婚龄与生肖冲克的忌讳。在结婚年龄上,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规定,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忌讳。某些男女年龄不适合婚配的,如果仍为婚不禁,轻则婚后受难,重则犯刑、冲、克、害,为避免这些灾难,在婚龄上出现了诸多忌避。如达斡尔族女子忌在母亲生自己的那个年龄结婚,忌在十六、十八、二十等偶数年龄结婚,男子则无此忌。畲族忌在十八岁时结婚,以为婚后会受“十八难”。在婚龄禁忌习俗中,男女双方年龄不宜相差太大,婚嫁不宜过早过迟等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生肖即为人的属相,一个人不管生于何年,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动物作为属相。在合婚时,民间有避女属虎、属羊之说,忌避女属虎的俗信大约是直接来源于民众“畏虎为患”的心理。古有谚语“女子属羊守空房”,这是民间流行的“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说法在作祟。因为羊的眼睛被认为是“露四白”的,于是属羊的女子就倒霉了,成为男子婚娶时所禁忌的对象。这种女子属虎属羊的禁忌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一点科学的合理的成分。订婚禁忌订婚俗称定亲,通过订婚来确定男女双方待婚配的关系,是嫁娶之前的重要事项。订婚的第一项是纳吉。所谓纳吉是把问名后通过占卜得到的合婚消息告知女方的一种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式,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在“定聘”中有许多忌讳,为的是辟邪和消灾去祸。如定聘时的定金必须是偶数,忌单数,定礼也要成双成对,忌单数。订婚的第二项是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男女双方已达成婚姻协议,男家就正式将聘礼(俗称“彩礼”)送往女家,这就是纳征的仪礼。纳征的仪礼也有许多忌讳,以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比如,聘礼数目忌单数,忌送女方鞋子,此含有避免女方穿上鞋子溜掉的心理。在定亲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和民族有卜婚的习俗。卜婚中,有时是以人们对某种物象的好恶感来决定婚姻的。由于某种物象被认为是灾祸、妖邪的征兆,所以凡是婚姻跟这种物象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要忌避的。如布依族订婚那一天忌有响雷,对他们来说,响雷是恶兆,为防万一,只有自动解除婚约。哈尼族婚姻的缔结要经过“踩路”仪式的考验,所谓“踩路”就是让男女双方家族的老人一同在村寨外林间崎岖的小道上默默地走一段路,看是否有兔子或狼等野兽出现,若有则不吉,婚约只好取消。不过这一习俗现在已经改进,至于是否有野兽出现已不起决定作用,它只不过成为一种例行的订婚仪式罢了。请期禁忌请期是“六礼”之一,旧时指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婚期的择定因趋吉避凶而有了一些禁忌。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旧时南京一带“男家欲迎娶,先将男女八字送星家诹吉,必使无冲犯,无刑克之良辰,以全红柬上记新人沐浴何时,水倾何方,新人上轿何时,合卺何时,避忌何人,谓之送日子”。在婚期方面,对于年、月、日都有忌讳的规定。首先是禁忌某些年份。民间对结婚安排在哪一年是有选择的,有些年份必须忌避,以祛凶辟邪。汉族许多地区忌无立春日的那一年结婚,认为这一年是“寡年”,而“寡年结婚不养崽”。对于有两个立春日的那一年是否应忌避,各地就很不一样,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好,取“双春双喜”之意,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不好,因为“双春喜冲喜”。德宏傣族则有忌避“凶冲喜”的习俗,在直系亲属长辈去世一年中因服孝要忌举办喜事。其次是禁忌某些月份。汉族、佤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忌避五月、七月、九月嫁娶,说这几个月是“恶月”,鬼很多。由于恶鬼出没作祟,这期间嫁娶是不易成功的。再次是禁忌某些日子。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忌避单日嫁娶的习俗,反映了民间“好事成双”的信仰。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嫁娶,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而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才能相会。迎娶禁忌迎亲过程中的禁忌要求。迎亲当天是大喜的日子,是婚礼的开始。在迎亲过程中为了辟邪是有些忌避的事项的。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要选择吉日作为迎亲日,在这个基础上再行禁忌事项。如朝鲜族迎亲时,新郎忌用脚踩地。另在湖北神农架一带有半夜打鼓迎亲的风习。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男家即遣迎亲者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去女家迎娶新娘,这里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固然是为了喜庆热闹,但也有惊吓山中野兽而辟邪的作用。燃放鞭炮不独在半夜迎亲的习俗中才有,一般它在整个婚仪中都可能出现。送亲过程中的禁忌规定。送亲是指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在中原一带送亲时有一些带有辟邪意义的习俗规定,如:送亲的人要“全活人”,忌避寡妇、孕妇送亲。在渤海湾一带,有“送爹不送妈”、“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之俗谚。为了避病等邪气,只有禁止女人送亲了。这种习俗一方面根源于对女人的蔑视,另一方面源于女人所具有的特性:心肠软且感情脆弱,看见亲人出嫁会生出悲伤的情感而落泪,对嫁娶不吉。不过民间这些禁忌俗信往往来源于人们对某人某物的好恶感受或错误联想。新娘上轿、坐轿、下轿、入门过程中的禁忌行为。在迎亲过程中,新娘始终是中心和焦点,举手投足都有忌避,从而从上轿到入门有诸多禁忌事项。按汉族的习俗,上轿前新娘要蒙上红盖头,红盖头即是一块两尺见方的红布,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其不能被人看清楚面目。据说这种习俗是很古老的,有类于女娲“以草为扇”,是遮羞的,其红色象征火,可以辟邪。在陕西一带流传着“盖头一掀、必生祸端”的俗谚,就说明红盖头在民间信仰中确有防邪避祸的功用。新娘上轿前还要带一串制钱、一面铜镜,据说这两种东西都是驱邪避煞的法物。还有新娘上轿时禁忌足踏土地,这一习俗在过去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为了不让新娘脚踏地,上轿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由新娘的父兄或背或抱送进花轿,有的是由新郎将新娘背进或抱进花轿。中式婚礼中国民间有“一好百好、一顺百顺”的俗谚,人们总认为开始的时候怎么样往往便认为最终也会有相应的结果,任何事情的“始”总是被赋予带有某种征兆(兆头)意义的。在嫁娶中,一般把新娘子接上轿往新郎家抬去的途中看作是一对夫妇始合阴阳之“始”,所以,这一段路被认为是带有兆示意义的。如果一路平安无事,没有触犯什么应忌避的事或物体便大吉大利,反之则不是好兆头。故此,途中坐轿应该采取一些禁忌的形式以祛祓凶患,确保平安无事。按照汉族旧时的传统,新娘下轿时是要燃放爆竹的,爆竹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不但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同时也是为了崩掉新娘子带来的煞气。婚仪禁忌这里的婚礼仪式是较为狭义的,我们把它界定为新娘接回家后在男家举行的一些活动仪式。这段时间的活动及其仪式是婚姻的高潮,主要包括拜天地、婚宴和闹洞房。拜天地又名“拜堂”,是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典型的婚礼仪式之一。一般是在男家中庭设一香案(俗称“天地桌”),新郎和新娘在唱礼官的唱导下行交拜礼。婚宴就是民间所说的“吃喜酒”,即新郎家大办宴席招待来宾,一来为了答谢众亲朋好友,二来也以此凑凑热闹,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洞房即所谓的“新房”,是特意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寝室。民间普遍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又称“逗媳妇”、“闹房”、“听房”、“吵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贺方式。闹洞房的习俗产生的原因在于新房本身为禁忌之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逐鬼魅、避开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之阳气,才有了闹洞房的活动,“人不闹鬼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婚后禁忌一般人都以为婚姻的过程或结婚的程序至闹洞房后即告结束,其实不然,婚姻的程序应该包括回门等礼仪,甚至还包括对新娘在夫家最早几天的规束要求。我国民间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深久,家人希望家庭和睦、发子旺孙,既寄希望于刚过门的新娘,又担心她带来不吉利,故形成一些俗规禁忌来束缚新媳妇的行动,以讨吉利。回门是婚姻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程序。回门的节目结束之后,婚姻仪礼才宣告完成,新夫妇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回门又称“归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回娘家”。回门过程中有许多禁忌,比如在回门的时日方面,规定新妇必须严格遵守往来之序,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如果不遵从这一规定,就会有凶事发生。还有所谓命犯“离窠”(夫妻离散)及“回头禄”(遭天灾)的新妇,她们要在4个月后甚至是3年后才能回娘家。这里对新妇回娘家的时间规定也是为了辟邪祛灾。不过,回门仪式比之于迎娶仪式简单多了,这也说明了民间婚姻是重男家而不重女家的。上述的各种禁忌规则无不渗透着人们避凶求吉的心理和对幸福、美满婚姻的向往。尽管如此,以今天的观点看,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是很少的,它反映的只不过是人类的某种信仰观念和对某种物象的直观感受。与禁忌禁忌自古至今无时不有,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地制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言行限制,来达到祈福避邪的目的。禁忌自古至今无时不有,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地制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言行限制,来达到祈福避邪的目的。总之,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禁忌的约束。既然你的一生都挣脱不了禁忌,那么,你该有兴趣了解禁忌的真相和知识。请随我来吧!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稻作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因此对季节时间有更细密的要求。我们也可以说稻作生产的节奏就是我国民众的生活节奏,稻作生产的时令要求促成民众对时间的特别关注,那些处于季节和物候转换时期的时间便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春节年画神圣的时间主要指年节,当然是不平常的时间,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故而皆需采取一些防范的措施。古代节日都有所禁忌,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时就会发现,古代大部分节日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但中国人认为双月双日、成双成对为吉利。为何节日大多是单月单日呢?如果仔细考究,这些所谓节日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并称之为“佳节良辰”,而都是些极其不吉利的日子,各有所禁忌,非“凶”即“恶”。春节禁忌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其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圣诞节。汉族民间常把春节叫“年”,“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后人承袭周代的习俗,为了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产,也就在“立春”前后的农历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了。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敌不过它,许多神仙也拿它毫无办法,只好让它残害百姓。人们为了躲避“年”,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正月初一也不上街,躲在家中。等躲过这两天,“年”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互相见面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有被“年”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放松了警惕,就在这年的三十晚上,“年”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吃光了,只有一户挂红布门帘的结婚人家平安无事,还有一家灶膛里正烧火的人家也没伤人。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儿,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由此人们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彩灯、敲锣鼓、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再来了。春节禁忌,一是源于这种对年的特殊认识,一是由于人们对“开始”的重视,人们认为春节这一天预兆着全年的吉凶祸福,因而禁忌极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丰收的心理要求。《清嘉录》说:“元旦,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赛粪。”祭扫地、倒垃圾是防止走了财气;忌动刀剪针线,是怕遭凶祸。民间风俗,这一天妇女不能出门拜年和回娘家,小孩不准哭,所有的人都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据《帝京景物略》载,初一五更时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如实在憋不住,必须赶快爬起来穿上衣服,倘若来不及就已经在床上打了喷嚏,将会一年多病;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门外有人叫唤不可答应,因为此日清晨在门外呼喊俗谓“呼鬼”。起床后要向长辈、亲友、邻居恭贺新年,说话要讨吉利,忌讳说“丧”、“终”、“病”、“穷”、“触霉头”等字眼。隋唐以后,春节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过春节的时间也延长了,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过新年的禁忌习俗。《邯郸县志》载:“元旦拜祖先父母讫,即拜阖族亲友,凡相识俱到门致声。五服之内,面见拜礼,毕在本日。”这种全族而拜的风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元旦晨起,祭过天地祖宗,同族拜年,互道新年之喜。《燕京岁时记》云:“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但出门时忌讳碰到和尚、尼姑、寡妇等人,因为“初一遇和尚,穷得精当光”,“碰到尼姑,逢赌必输”,“新年遇寡妇,必定做鳏夫”。拜年时也切忌在别人床头贺拜,因为只有病人才卧床不起,受拜于床前,大不吉利。《怀宁县志》云:“小孩如到人家,必须要赠给小孩饴糖果品类食物,不能让空返,此谓之‘赐福’。元旦日不能以生米蒸饭为炊,所用食品皆须除夕前做好的熟食品。并且不倒水于地,不洒扫庭除。”《武进县志》也记载元旦不扫地,如一定要扫,也不能向外扫,必须向内扫,恐怕把如愿(吉鬼)扫出去。而《永平府志》又记载当地元旦风俗户前要置水,认为水能消灾,并插芝蔴秆以祈门户清洁,诸福并臻。此外各地为了求福祈祥,这天不能吃开水淘饭,也不能用汤淘饭,否则不但出门必雨,而且注定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还不准用锋利的器物,否则会断绝财路仕途,甚至断子绝孙,所以人们往往大年三十就把刀剪等利器藏了起来,以免初一一时疏忽,触犯了禁忌。在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流传着“井妈照镜”的说法。相传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井妈梳妆打扮的日子。人们以一天为一日,而井妈却是以一年为一日,初一这天就是她的清晨了,所以每逢初一,井水是禁止汲用的。因为井里的水面就是井妈的镜子,如果搅动了水面,井妈当然无镜可照,必然生气,在这一年里就不会施恩赐福给这家人。大年初一忌见血迹,见到血迹,主人必定会遭到不祥。古籍中记载了不少对血的禁忌的事情。干宝《搜神记》说:有一个名叫刘宠的人,经常在夜里发现自己的门前有血,时隔不久,果然真的被人杀害了。《史记·夏本纪》说:夏朝的皇帝武乙暴戾无道,用皮革口袋盛满血液,挂起来用箭射它,后来武乙出去打猎,被雷电劈死。这样看来,典籍所见,武乙为第一个触犯血的禁忌而遭惩罚的人。《中华全国风俗志》更直接地记载了这一几乎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习俗:“除夕,院内竖桅杆,上悬灯笼,谓之天灯。相传昔有九头恶鸟,为二郎神杨戬斩去一头,常年滴血。每至除夕,即出而飞鸣,其血滴于谁家院内,其家必遭祸事。”杀生必见血,这一禁忌仍是警诫人们春节期间应禁止杀生。在除夕,各地可以杀羊,悬羊头于门,还要“磔鸡”(磔,即肢解而杀),攘除恶气。但一到新年元旦,就决不能再杀鸡了。《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元旦,在纸帖上画一只鸡,贴于门上,把索苇悬于画鸡之上,桃符树立于纸帖两旁,各种鬼都会害怕,鸡变得同门神一样重要。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这些家畜、家禽和人们一同步入新年。前面说到,大年初一不仅不能杀鸡,也禁忌宰杀一切生灵,中国人是崇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为人准则的,要想自己财源茂盛、寿比南山,那么在新年初一就绝对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生,还要放生,以积阴德,因此民间又有初一须放生的习俗。除夕禁忌除夕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又叫除岁。在年节里,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古代人很迷信,尤其惧怕疫疠与恶鬼,在年终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趋疫疠、除恶鬼,故而把这一夜称为除夕。古人认为物老则成精,王充《论衡·订鬼》篇就说:“鬼者,老物精也。”而时间到了一个单位的终极,也会同样有祸祟的,所以禁忌繁多。“夏历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乡民以为是日上界诸神下降,故隆重祭祀,敬鬼神,且禁忌繁多,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及泼污水、灯油于地等。”“除夕打破碗盏,次年必遭凶事”;“除夕将灯油泼地,家中必多疾病,或有不利之事”;“是夜忌犬吠,谚云:年夜狗弗叫,来年疾病少”……当然,对于除夕群出活动的百鬼也并非只有消极的防卫,尚有主动出击的巫术作为后续手段,这便是以驱疫逐鬼为目的的祓除活动和大傩。譬如东晋时期,京城建康每年腊月三十举行傩礼,趋疫者“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此外,尚有一些其他的禳解手段。这天晚上,人们习惯在门口放一根棍,放这根棍据说有两种意义:一是堵元宝,不让财神、福神往外跑;一是防野鬼魔怪,不让它们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进入家门。这根棍要在门口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否则便会“野鬼进门财神出,不卖人口卖房屋”。除夕宴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餐饮,俗谓“年夜饭”。瓜果毕至,鱼肉咸集,举家团坐,饮酒辞岁。就餐前须要祭祀祖先,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进餐时,忌讳别人打扰,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不得安宁。除夕守岁风习由来已久。据周处《风土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天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关于守岁的由来,浙江舟山群岛、宁波、浙东一带有“守岁不眠饮酒以除恶魔”的传说。千百年来,恶魔当然不会再降人间,但是守岁和人人喜欢的饮“除夕酒”的风俗却一直流传至今。要达到防恶魔作祟的目的,还需遵守一些禁忌:守岁时,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油灯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近年来,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与恶魔禁忌已没有任何瓜葛了。“人们崇奉岁时,以各种自我限制甚至是自我惩治方式来讨好岁时,虔诚岁时,其目的并不在那些禁制本身,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禁忌的实现来达到祈求好运、攘除灾祸的目的。”禁忌是节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它使节日变得神圣,强化和维系着节日与平日时间的界限,时刻提醒人们不能随便模糊和逾越这种界限,并使人们的节日心态和节日情绪真正得到宣泄。数字与禁忌数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各民族在对数的运用过程中,认为数是神秘莫测的,因而也就把数字神秘化,赋予其神圣的性质。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数字也就有了善恶之别和吉凶之分。数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各民族在对数的运用过程中,认为数是神秘莫测的,因而也就把数字神秘化,赋予其神圣的性质。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数字也就有了善恶之别和吉凶之分。数字与禁忌吉祥的数字吉祥的数字一般是双数,结婚时忌讳选单日子,大概是怕有鳏寡之灾吧。广州春节家家必备金桔,它象征“大吉大利”,而在金桔市场上,那些标价两元八(谐“双发”)、八元八(谐“发发”)、十八元(谐“实发”,“实”在粤语中是“一定”的意思)等价格的金桔尤为抢手,正反映了人们对“八”这个数字的偏爱。特别有意思的是对电话号码的关注,人们非常愿意要“八”与“六”,“八”与“发”音谐,“发”就是“发财”,多好;“六”是顺,“六”和“六”连着更好,六六大顺嘛!忌讳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忌讳,原因很简单,“一”是单数。所以在给结婚或者祝寿人家赠送礼品的时候,一定要禁止送单数,以寄予好事成双的愿望。而相反,有的民族还忌讳数字“二”,如给死者家或者病患者送礼表示慰问时,就忌双数。满族、朝鲜族忌双日子出殡,其用意很明了,不希望不幸或痛苦再次降临,坏事成双。对“三”和“四”的忌讳也很普遍,因“三”与“散”谐音。扬州人做寿也忌讳这个数,所谓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指年龄的“三十”和“四十”。一层意思是“三十”和“四十”年岁不大,不应该做寿;另一层意思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林明峪《台湾民间禁忌》“婚嫁篇”说到,台语“四”与“死”同音,“由四的语音联想到死之影响所及,迄今有的医院为顺应病家的心理忌讳,绝无第四栋楼或第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否则不就成了死路一条?游览车及旅店据说亦无四号。大陆也有相类似的禁忌存在。以上所说显然是人们对死的惧怕,故凡“四”数都在禁忌之列。“六”意味着顺顺利利,但湖北天、沔一带,人们竟以为“六”是不吉祥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可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人们百般避讳。“九”与“久”谐音,含有长久之意,而畲族某些集居地却禁忌书写“九”字,遇“九”字一律都改写作“仸”。据说与畲族祖先为神犬的神话传说有关。“犬”与“九”形近,故忌之。“十八”是当今人们都认为很吉利的数字,它的谐音“要发”表达了人们希望发财致富的讨彩心理。但同样是“十八”这个数字,在畲族亦被列入禁忌,尤其是青年人的婚嫁喜庆之日,绝不能选在十八日举行,否则,将会像生前犯有罪孽的亡灵进入冥界一样遭受十八次磨难。由此可知,数字禁忌的吉凶观念是因时、因地、因民族、因行业等因素而有所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西方的数字禁忌西方有些数字禁忌是我国没有的。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不祥数字是“十三”,人们在多层建筑和医院病房的标号上对“十三”都避之惟恐不及;有些航空公司没有第十三号班机,旅馆没有第十三号房间;海员们厌恶在十三号启程。为什么西方人对“十三”这个数字如此惧怕?这可能与古代北欧关于煞神起源的传说有关。相传有十二位北欧神祇聚餐,煞神不请自来,于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后煞神恶作剧,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灵丧生。另外,出卖耶稣的犹大因为迟到,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个人,于是,“十三”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在法国巴黎,有召之即来的第十四号宾客,这样可使宴会摆脱“十三”这个数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秘书格雷斯·图利常常在最后一分钟被叫到白宫的宴会桌上充当十四号宾客代替迟到或早退的人。又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1930年诞生在苏格兰时,皇宫的官员们没有立即登记她的出生,因轮到她的登记号正好是十三。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也往往设法不与“十三”这个数字遭遇。十三号又逢星期五,则就更加不祥了。因为星期五也被认为是凶日,这可能与圣经的某些记载有关。有些古手抄本上记载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偷吃智慧之果时逢星期五,她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也是那一天;该隐杀害亲兄弟亚伯也是在星期五;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因此,这一天一直就被认为是罪恶累累的。在平时,人们就形成不在星期五结婚、启程旅行、乔迁新居、开始新的工作、剪指甲或翻动床垫的习尚。而且在19世纪以前,星期五曾是行绞刑之日,绞人的刽子手的薪金是十三个钱币,绞环有十三个绳圈,绞台有十三级等。正是如此多的历史文化因子积淀成许多西方人对数字“十三”和星期五的恐惧。与年龄有关的数字禁忌年龄表示生命的长短,因此计算年龄的数字也就与生命有了瓜葛。有些数字因各种原因被历史赋予了凶祸的含义,我国民间在叙说年龄时即避免使用它们,以防危及生命。人们忌言“三十六、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人们以为“三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这些岁数是人的一大关口,究其原因,乃是出于对圣人和英雄人物的追念和崇拜。“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七十三”是被世代奉为“圣人”的孔子的享年;“八十四”乃是儒家另一大圣孟子的享年。因此人们认为这几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人们都很忌讳这几个年龄,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岁。据说这是与大清官包拯有关。《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纪》云:“燕人讳言四十五岁,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而《汴梁琐记》则有解释:“汴地民间流传,老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忘八(江湖中下九流妓女的鳖脚),逃出险地,幸免于难,其时正值包拯四十五这一年岁,必属厄运,因而忌言四十五岁,多改称四十四或四十六岁,以避之。”忌“六十六”。民间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俗谚云:“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一般都尽量做得小些),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去。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客观上却是解了老人的馋,还了女儿的愿。关于岁数的禁忌,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说法。浙江湖州,凡年老寿终,恰遇八十一岁,不能说出这一数字,俗曰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有穷败之意。台湾忌讳岁数逢九,以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这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清人董含在《菁乡赘笔》里就说:“古人逢九,云是年必有灾殃。”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忌讳的数字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对人有危险,不是孤独、离散、破财,就是临终死亡,都是大不吉利的。它们的影响力至今仍十分强大,当今各大商场衣物上的标价,非“六”即“八”,反映了人们发财和长寿的良好愿望,也是人对自身本能保护的表现。但是,这类禁忌同样没有科学道理,完全是人们“心造的幻影”。动物与禁忌很多动物都有一些人类不具有的生理特征和生存本能,由于它们的外形、声音、生活习性带有极大的神秘性,便与人们所敬畏的神鬼相纠缠,从而具备了获得禁忌的条件。民间对动物禁忌的方式,或禁食其肉,或禁见其形,或禁闻其声,或禁说其名,或禁杀其体,或忌被其咬。很多动物都有一些人类不具有的生理特征和生存本能,由于它们的外形、声音、生活习性带有极大的神秘性,便与人们所敬畏的神鬼相纠缠,从而具备了获得禁忌的条件。民间对动物禁忌的方式,或禁食其肉,或禁见其形,或禁闻其声,或禁说其名,或禁杀其体,或忌被其咬。动物禁忌对蛇的禁忌蛇,俗称长虫,是颇具神秘意义的动物。人们常对它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蹿突腾跃感到惊讶和恐惧。对蛇的崇拜几乎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尤其是吴越地区的先民,曾奉蛇为图腾。吴越地区对蛇的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这从近时的地下发掘所提供的材料中,就有种种迹象可寻。在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屡屡出现的几何纹饰,就是从蛇形逐渐演变过来的,它们是远古时代的人对崇拜物形体抽象化的结果。这是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过的,“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的蛇崇拜有关,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等。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文化的分布范围正是古代越族的活动区域,南方印纹陶的几何图饰是其民族的图腾同样化的结果。”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探索河姆渡人蛇崇拜的线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多达万件以上,共有61种,这些都是河姆渡古人吃其肉而遗其骨的结果,有些骨骼被河姆渡古人击碎过,但在被击碎的骨骼中却没有发现蛇的遗骨,这说明河姆渡人是禁食蛇肉的。地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的河姆渡,蛇类是繁殖很多的动物,遗址中没有蛇的遗骨,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河姆渡古人对蛇的崇拜,因为崇拜图腾的氏族是禁忌食用图腾肉的。蛇剪纸至今吴越地区仍敬事家蛇(生活于住宅内的一种无毒蛇),流行忌呼蛇名的习俗。蛇在江苏宜兴叫“蛮象”、“苍龙”;在浙江杭嘉湖称“大仙”、“天龙”;在安徽当涂称“家龙”;在江西清江称“祖宗蛇”;湖南常德一带称“老溜”。这些皆为尊称,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留。见蛇有时是不吉利的。宜兴人认为在米囤上及床上发现家蛇为吉,在檐、梁上发现蛇为凶,有“男怕跌蛇、女怕跌鼠”之说。浙江人也忌见蛇跌落在地。清江人认为见蛇蜕皮和蛇出洞为不吉利。当涂人认为家蛇出现为凶兆,会有家主死亡或其他意外祸事发生,更忌家主看见。犯忌之后,逢凶化吉、戒除晦气之法,江苏、浙江及安徽是点燃香烛,用豆腐、鱼肉、米、酒及茶叶等食物来祭供;江西清江则将其送至远处,并点3支香“送行”。对家蛇绝不可打杀,宜兴俗谓“打蛇勿死蛇讨命”;清江俗谓“打蛇埋蛇,当作朝华”,意为见到被打死的蛇应该埋葬,这样做好比拜了华庙里的菩萨(“华”为当地有名的寺庙)。远古社会的蛇图腾崇拜演化到今天,缩小为仅仅对家蛇的崇拜,这大概是出于家蛇无毒、不伤人的缘故。对鼠的禁忌老鼠也是一种“家居”动物。对于老鼠,民间俗信很驳杂。因其咬坏东西、偷吃粮食、传染疾病,所以人们恨它,以为是不祥之物,并列为“四害”之一。而我国有的地区称鼠为“财神”,对它的光临甚至有点欢迎。因为在过去,广大劳动人民多半是家无隔宿之粮,鼠驾到,意味着这户人家粮食有余,所以鼠便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民间认为,老鼠居于地穴中,夜间活动,能与鬼神相交通,可预知人事吉凶祸福。据《汉书》说,老鼠夹尾而舞,以尾画地,是在预告着人们不祥的事情。老鼠出外寻食时,或失足跌落,见之以为不吉,不是生疾病,便有其他灾祸,必须设法禳解。禳解之法,见者须亲往乡间,沿户乞讨白米,谓之“百家米”,回家以之煮饭,食之便可祛除灾难。江苏崇明地区对鼠有两种忌讳:一为老鼠数钱。鼠在深夜时,吱吱作响声,好像数钱,迷信的妇女认为听到此声,家中将出祸事,因之日夜担忧,恐大祸降临,必俟数日后,不见灾祸,才能放心。二为老鼠咬东西。鼠咬物乃其天性,迷信妇女以为说了老鼠坏话,为鼠所闻,故东西被咬坏,乃禁止家人怒骂老鼠,甚至或呼“老鼠伯伯”、“黄仙”以媚之。崇明人俗信鼠能掐会算,善知吉凶,故不敢得罪,甚至还要设法取悦于它。而《中华全国风俗志》述浙江民俗说:“家多鼠,主吉。鼠啮人之发,主有喜事。”显然这是禁忌的变形,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鼠剪纸老鼠嫁女的传说不载古籍,近代记风土、志岁时书也语焉不详,只说相传新正某夜老鼠娶亲,人家禁忌吵闹,皆提早就寝,恐妨老鼠的喜事,别的就不谈了。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七引《延绥镇志》云:“十日(新正)名老鼠嫁女,是夜家人灭烛早寝,恐惊之也。”又据《临潼县志》云:“十一日(新日)夜不张灯,十二日厨不动刀,谓之鼠忌。”老鼠一般是灰色的,如见到白鼠,因其反常,俗以为是凶兆,主失火或遭其他不测。如今人们相信老鼠身带病菌,是传染疾病的媒介,故千方百计捕杀之。然而有些田间的鼠类还受到特别的崇拜,例如布朗族崇拜竹鼠,俗以为竹鼠代表祖先的魂灵。竹鼠爬出洞来都不能打,要远远地避开它,否则将有亲人会死掉。后来,习俗演变,认为从土洞中挖出的竹鼠还是可以吃的,不过要先举行一种特殊的仪式才行。显然,这是远古时代鼠图腾禁忌习俗的某种遗迹。对狗的禁忌在各种动物中,人们最为亲近的大概要数狗了。狗生性忠厚,忠于职守,忠于主人,主人家再穷困潦倒,狗也不会弃主而去,故而狗成为狩猎、畜牧、守户的主要参加者。狗曾被许多民族奉为祖先,这在诸多资料中可以得到证实,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满族、苗族都忌食狗肉,否则以为不吉。这些民族不食狗肉的禁忌本身带有神圣性,人们恪守禁忌,便具有纪念始祖的意义,同时,也是以一种“禁止的行为”来求得氏族的认同,强化全部族的凝聚力,带有整合社会的效应。在英国的口语会话中,人与狗被视为同类,人类与狗是伙伴,人不能吃狗肉。视狗与人为同类,和我国许多民族奉狗为祖先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禁忌吃食狗肉的原因是同一的。狗剪纸正因为狗与人类有这种亲缘关系,所以对狗的异常反应人们都加以究索,以为这是狗来预告灾难,这方面的禁忌数不胜数。例如狗上房是暗示盗贼即将来临,因为狗生性机警,有生人至必定吠叫,有时甚至能觉察盗贼将至的气氛,素有“养狗护院”之说,所以在人们看来,狗跳上屋必定是觉察到了某种不祥的兆头。狗在货物上小便,主物价贵,须有所积贮,以备不测;狗在墙上打洞,则表示将有凶事,不是地震之类造成屋塌人亡的灾难,就是主人将被杀死的祸事,切须加以提防;狗咬青草,表示将发洪水,须早备舟楫,觅取生路于洪波间。狗如作揖,则必有横祸降临,因为狗通灵性,见到人家有横祸,故向神灵祈求保佑。有些地方以猪、猫、狗失主入家作为家道隆衰的吉凶之兆,猫至为吉,猪狗至为凶。猫去处,主家道兴隆;猪狗去处,则主家境贫穷衰落。更有“智者之见”,以狗至为吉,猪猫至为凶。“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对鸡的禁忌夜晚是鬼魅出没作祟的时候,而天一亮则鬼魅各归其所,不敢再活动。鸡是报晨的,鸡鸣是天亮的信号,所以,人们便把鸡鸣和鬼怪的逃遁联系在一起,认为鬼怪是怕鸡的,鸡能辟邪驱鬼。《玉烛宝典》引《庄子》云:“斫鸡于户,悬苇灰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荆楚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虽然鸡鸣可以驱邪,但母鸡打鸣便视为怪异,极为不祥。早在《尚书?牧誓》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为母鸡不能司晨,如果母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落得冷寂萧条。今民间仍沿袭此说,以之为死人或失火之兆。另有一说是若母鸡打鸣,则是家中阴盛阳衰,主家中妇女掌权、主家,连母鸡打架也被认为是要招阴天。可以断言,这种说法是中国古代普遍轻视妇女的观念的一种文化表征。鸡剪纸民间还俗信公鸡打鸣过早也不是好事,夜间一更打鸣,必定会有火灾;二更鸡鸣,须得防范窃贼。《开元占经》早就记载了这种俗念,“鸡夜半鸣,流血滂沱”,犯之,必遭灭顶之灾。民间又有“公鸡西鸣,家有不宁”的谚语,西方为人们归天的方向,兆示着死亡、火灾等凶事,公鸡向着西方而鸣叫,一定是感到了人所感觉不到的危险,所以西向而鸣。除了以上的动物之外,人们禁忌的动物还有马、牛、羊、骡、鱼、虾、蟹、虎、狐、蛙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了。对这些常见的动物,人们的潜意识中有一种认同感,这一认同感承袭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动物交感联系在一起,动物的“异常”现象会被认为是自己某种“异常”现象发生的兆示,这便是动物禁忌产生的思想基础。而动物有规律的正常现象,就不会激发人们的畏惧心理,也就构不成禁忌。动物禁忌还表明,在人类没有完全消除鬼神等超自然观念之前,人们就无法摆脱动物精神上的“纠缠”,还得通过种种禁忌来调节与它们的关系,来表示人类对它们的敬畏。使用筷子有哪些忌讳?中国人拿筷子有很多年的悠久历史,筷子的使用有很多讲究,使用筷子有一些忌讳,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1: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2: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4: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5: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6:当众上香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7: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8:泪箸遗珠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9: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10:落地惊神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11: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12:颠倒乾坤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以上就是使用筷子的忌讳,供大家参考鬼魅都有哪些禁忌?民间虽然以为鬼是比人强大的,常常能作祟于阳世间,给人带来灾难,但同时也认为鬼是有所畏忌的。鬼对于它所害怕的事物也是采取避忌的态度的。鬼魅禁忌民间虽然以为鬼是比人强大的,常常能作祟于阳世间,给人带来灾难,但同时也认为鬼是有所畏忌的。鬼对于它所害怕的事物也是采取避忌的态度的。鬼忌阳光中国民间有“阴阳”两界的说法。俗以为人生活在“阳间”,鬼生活在“阴间”。人死为鬼,亦即“归阴”;鬼还可转生为人(或其他动物),亦即“还阳”。人、鬼之间,虽然可以交往,如人梦中或灵魂出窍的时刻,可能会游历“阴曹地府”,到阴间去走一趟,鬼在夜晚或阴暗的地方也会偷偷地跑到阳间来作祟、为害一番。但是,一般说来,人、鬼是不能互相来往的。这里边一个大的界限和障碍就在于太阳。人在白天活动,在阳光下活动,而太阳却是鬼魂最害怕的东西,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鬼都没有躲藏的处所。所以在太阳将要出来时,鬼都要早早地逃匿而去了。鬼忌火火燃烧的时候,会发出火光。这种光亮和太阳的光亮很相似,只是没有太阳的光亮那?强烈。但对于鬼也有很大的威慑力量。据说人走夜路时,如遇到鬼怪,只要点燃一把火,就会把鬼吓跑的。没有火种时,就用手挠头发。据说头v里迸出的火星也有驱鬼避邪的能力。可见鬼是多?忌见火光了。民间还常用火烧的办法惩治恶鬼,睇〕j火能把恶鬼“烧死”。鬼忌爆响木头、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劈劈叭叭”的响声。据说这类响声也是鬼所忌怕的。民间驱鬼避邪时燃放爆竹、鞭炮、土火炮等,就是依据的这种俗信。鬼忌红色俗以为鬼不敢触碰红色的东西。民间常以红布、朱砂、动物的血液等物驱鬼避邪。鬼忌灯灯,是有光亮的,其作用有类似太阳的地方;旧时的灯,又是靠火光照亮的,所以它是鬼所忌讳的。鬼忌铜鄂伦春族以为鬼有躲开子弹的本领,但枪里装上铜扣子,鬼不能躲了。汉族旧时婚嫁,新妇上轿前,当胸要藏一面古铜镜,俗谓“照妖镜”。据说,有了这面镜子,一些妖魔鬼怪便不敢来侵犯她了。鬼忌鸡鸣俗谓鬼惧鸡,忌鸡鸣。据说,鬼闻鸡鸣会“缩短”、“迸失”、“心慑怖而皆惊”。此类信仰,大约是由“鸡鸣天亮”而来。鬼阴畏阳,鸡属阳,鸡鸣则日出,日出则鬼没。故云,鸡为鬼所忌。鬼忌虎形民间常画虎于门,或以虎形装饰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据说可以避邪驱鬼。可见在民间的想象中,鬼也像人一样惧怕老虎、避忌老虎。鬼忌革带旧时,丧葬不用革带。言鬼畏革带。畏则惩之。《无何集》不同意此说,引《瓮牖闲评》云:“夫人之死不系革带者,盖带乃牛革为之,不欲以人尸与牛革混杂耳,而非畏革带也。”鬼忌桃木民间习以桃木做成弓箭、刀、棒,用来避邪驱鬼。据信,鬼恶、惧桃木。鬼忌芦索旧时民间过年时垂苇索于门,冀以御凶驱鬼。《荆楚岁时记》云:“元旦悬苇索于门,百鬼皆畏之。”畏则忌近之。鬼忌米汉族民间以为小米有驱除鬼魅防避邪祟的作用。河北定县一带,产妇满月回娘家途中每过一个路口都要撒一把米。否则,以为会受到鬼魅的祟害。台湾一带,新娘下轿时,要由家人举八卦米筛盖在新娘头上方可进入厅堂,此亦是用与谷米有关的器物来避邪招福的习俗。小孩跌倒时,民间习以盐米撒在跌倒处,相信如此即能把祟害小译^倒的邪鬼赶走。撒盐米还能驱走土神,使眼疾痊愈。丧葬时撒了盐米之后,死者的鬼魂就不会加害扛棺的人了。江苏一带在“喊惊魂”的习俗中,也常用谷米作驱邪引魂的主要“道具”。可见,谷米是鬼魅所忌惮之物。鬼忌豆俗以为鬼忌豆类植物。云南民间喜用赤豆作饭。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死而为厉鬼,性畏赤豆。河北一带,新妇出嫁,须暗带许多黑豆,到婆家撒在宾客身上和屋子四周。据说可防凶星。腊月二十三,祭?后,人们喜用小红布袋装上?王爷前神马饲料中的黑豆,缝于腰间。据说可以驱鬼消灾。360docimg_10_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生肖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