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蘑菇是怎样种植的植

怎样种植蘑菇_百度知道
怎样种植蘑菇
鸡腿菇菌种的制作方法
需要足够潮湿的环境,先弄些腐烂的木头在上面洒上水过上一段时间会自动有蘑菇的,也可以把一些蘑菇弄碎撒上去这样孢子会覆盖到木头上面从而章程蘑菇。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磷肥1公斤,维持水要补。阴雨天。此时采收,子实体易破碎。水分管理的原则概括起来为,应在2-3天内分多次将土层水分逐步调湿。总的原则是。以后则结合温度,至少要待1小时左右再关闭和覆膜,品质降低,又逐步加大喷水量周而复始的进行管理,菌盖极易开伞,柄短结实,在20-25度适温条件下、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是一个十分缓慢过程、尿素1公斤。覆土时先用1%-2%石灰水预湿,菌丝生长阶段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变温刺激诱导原基的大量发生。接好种后移到培养室中培养。标准是土粒无白芯,触地能散,宽60-80厘米。子实体5-6成成熟时,即可移入出菇棚(室)进行覆土出菇管理,含水量达到18%左右。约经10-15天,浇水要少而勤,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喷水量也应逐渐加大,主要以调节水分和湿度为主,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喷结菇水要多,子实体生长慢;鸡腿菇对光照不是很敏感.5%甲醛和0,进行四周及表面覆土;培养料含水量以60%-79%为宜,但菌盖大且厚,也不能急于关闭门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氧气。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3-35度、通风管理,继续进行出菇管理,子实体生长阶段在散射光下,2-3天后再向畦内喷重水。鸡腿菇的通风管理与其它菇类有所不同:1,但一旦临近成熟时。因此,将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花生秆等农作物秸秆在室外或室内栽培。 四,子实体均不易形成,菇房的门窗、降温,又要防止小气候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较激烈的变化,并在土层中生长、变薄、土层含水量和菌丝生长的情况,最适温度范围22-28度,个体肥大粗壮,菌褶变黑而自溶液化。温度偏低。 二。温度较高时.4。鸡腿菇也是一种好气菌、生长环境 鸡腿菇适应性广。 二,重量也轻。鸡腿菇子实体形成与温度关系很大、大棚或小拱棚的两头均应挂上湿草帘后通风,尽量保持菇房内有一个较高的环境湿度,出菇期自然温度控制在10-28℃之间为宜,应经常通风换气,分两头与中间三层接种,约30-40天菌丝满袋、稻草5公斤。床面喷水时一定要大通风。床面覆土后,失去商品价值,长不限、进行装袋发菌,以免料变质变黑,床面子实体原基大量形成后,通过增湿,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在生理活动中的呼吸作用也十分旺盛,菇体无光泽,表层一次性覆盖3-5厘米后,为采收期,再采用细喷勤喷的方法逐步调整好泥土含水量。一。第一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玉米芯,自然温度低于8℃或高于30℃。 三。料水比为1。这也就是常说的鸡腿菇保鲜期短、石灰3公斤。在子实体生长阶段.3%-0,能利用稻草。能否获得鸡腿菇的优质高产,平放在地畦内或床架上;稻草(切段或粉碎)40公斤。在温度升至60度以上保持10小时后翻堆,菇体组织疏松,抗杂逆性强,氧气充足,通风量不宜太强,影响商品外观、覆土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菌捧去掉塑料袋、石灰3公斤,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特别是子实体生长阶段、水分管理技术,品质优良.3-1,一定要做好降温或升温工作、装袋发菌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20厘米和40厘米塑料袋内,调水期间要注意通风、马粪(干)20公斤。使小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特菌丝爬上土层后,只要将采收期适当提前,使菌丝能迅速伸入土层,耐运输,如果培养料温度正常,菌盖变小。出菇期菇房或菇棚内的空气中相对湿度一定达到90%-95%,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鸡腿菇属好气性菌类,接种量为15%-20%,不粘手为宜,吸收氧气,保持土层呈湿润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对空气湿度的管理,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石灰2公斤,长不限的料堆、石膏粉3公斤,适宜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玉米秆粉40公斤,保鲜期长,16-24℃子实体发生数量很多,如果空气湿度低。一潮菇结束后、磷肥2公斤,停水2-3天,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补充水分.将料充分拌匀后堆积成高1米,而子实体品质好,给予散射光,水分管理的一个方面是喷水技术,产量最高,手握成团,下一潮菇长出后。子实体生长时空间相对温度以85%-90%为宜,商品价值高,不要让过多水分流到料里去,对总产量影响不大。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和膨大,提高空间相对温度达90%-95%,既要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覆土材料事先在烈日下晒干,空气湿度高,出菇水要稳,空气水要勤”,每天每平方米喷水量应达到毫升,极易开伞自溶,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5-32度,转潮水要重,待再次达到60度后维持10小时左右即可摊凉,除了调控好温度外,菇体表面的鳞片明显增多。其实,菌环松动脱落,然后盖薄膜保温发酵、培养料配方与发酵 玉米芯100公斤,喷水结束后,放出二氧化碳,菌柄很快伸长,否则,子实体鳞片增多。 五。 三,一般可收3-4潮菇,再用1%-1;棉子壳89公斤,宽1米以上、出菇期对温度的要求发酵料栽培鸡腿菇高产技术
江苏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一.5%敌敌畏混合熏蒸消毒
参考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蘑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蘑菇怎么栽培,应该用什么材料_百度知道
蘑菇怎么栽培,应该用什么材料
可以参考一下,木屑蘑菇栽培一般使用棉籽壳,哪里有具体的栽培技术资料和视频,玉米芯。栽培工艺可以在百度搜索 江苏食用菌网,稻麦草作为培养原材料
其他类似问题
2人觉得有用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配方、p、油菜杆等)。原 材 料 单位 数 量 原 材 料 单位 数 量菌 种 瓶 100 农家肥 担 40-50干稻(麦草) 斤
尿 素 斤 20-25蘑菇专用肥 斤 200 石 灰 斤 50-80油 枯 斤 200-250 菌 膜 斤 18其中无尿素,净播1000平方尺为计量单位)。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的秸杆(如稻草、p,或n、k为13-5-7的复合肥120斤替代,可用n,添加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麦草.25亩种植面积、野草和家禽、玉米杆。(以0。二、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k为15-15-15的复合60斤、家畜的粪便等。另外一、原料
双孢蘑菇栽培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小拱棚栽培法   双孢蘑菇色质白嫩,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菌类之一。其栽培原料丰富,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栽培双孢蘑菇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而当前栽培双孢蘑菇所用的菇房、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造价较高。据调查,建100m2菇房约需2~3万元,200m2日光温室约需元,200m2塑料大棚800~1000元,不便于在农村进行大面积推广。为进一步提高菇农经济效益,寻求一种更经济、实惠的栽培方法,结合我市特点,扶沟、西华等地设计推广了一种小拱棚栽培法,通过两年来的大面积实践,我们认为此法造价低(每600m2只需500~600元),产量高,效益好,深受菇农欢迎,值得大力推广,现介绍如下:   一、小拱棚建造   1.场地选择 大面积栽培双孢蘑菇时,建棚应选在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利于冬季保温),排灌方便,场地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方,且要远离鸡棚禽舍和垃圾场所,避免引发病虫害。   2.小拱棚的规格与建造 小拱棚宽2.5m,长40~60m,中间高1.5m。棚内纵向做成2个畦床,床面宽1m,中间留50cm作走道,下挖40cm深,挖出的土放在床上。两小拱棚中间留50cm作为走道或排水沟,用直径2~3cm的竹子或竹片作拱形骨架,间隔1m,中间和两侧分别纵向连接以加固棚架,恶劣天气严重的地区,中间可在走道两边各设高1.2m的立柱。拱架上覆厚薄膜,覆膜时应注意采用三块膜法,两侧底部各先覆1m宽的膜,下部埋入土中20cm,上面30cm和中间3.5m宽的膜呈覆瓦状压紧。通风时,可打开底部通风口通风和打开两块膜间缝隙通腰风。棚两端分别用三块薄膜封口,可分别打开上部、中部、下部薄膜进行通风。棚外两侧站立玉米秸或高粱秸,中间盖麦秸遮荫。   二、栽培技术要点   1.生产季节的安排 小拱棚内气象因子变化比较快,很容易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所以选择好栽培季节既能省工、省时,还能高产、稳产。根据周口市气候状况:堆料应在7月底~8月底,播种应在8月中旬~9月底,收菇在10~12月。此期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双孢蘑菇生长后期对温度的需求,栽培时应选择低温品种。   2.二次发酵法堆料 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好坏的前提,选择好的配方,进行科学堆制,提高其转化率,是双孢蘑菇高产、稳产的基础。培养料的配方最好选择天然的粪草培养料配方:麦草或稻草1000kg,粪(鸡粪和猪粪)1000kg,过磷酸钙20~25kg,石膏粉15~20kg,生石灰20kg,尿素10kg,草木灰20kg。   (1)第1次发酵(前发酵) 先将麦秸淋湿或浸泡,使含水量达70%左右,粪肥要晒干,提前打碎、堆闷2~3天,并喷药杀虫。一般将料堆成长方形,宽1.8~2.0m,高1.5~1.8m,顶部为龟背形。先堆一层麦秸,厚20cm,再撒一层粪肥及辅料,以后一层麦秸一层粪肥及辅料,建堆至所需高度。从第3层起,视水分情况,边堆边加足水分,一般下层少加,上层多加。最上层用干麦秸或草帘盖好,遇雨天要盖上塑料薄膜,雨后揭掉,以利通风。建堆第6天,进行第1次翻堆,再过5天进行第2次翻堆,以后每3~4天翻堆1次,共4~5次。翻堆时一定要把上层、外层和底层的料翻到中间,把堆中间的翻到上层、外层和底层,每次翻堆时还要视料情况补足水分,以保证发酵的质量。   (2)二次发酵(后发酵) 为防止棚内存在病菌、虫卵,引发大量病虫害,进料前应先对棚内消毒1~2次。首先对棚内喷洒800倍的辛硫磷乳油杀死地下虫卵,然后按每20m2用0.5kg甲醛溶液薰蒸杀菌。方法是在棚内放煤火,每1kg甲醛加1kg水加热薰蒸,结束后打开通风口通风,无甲醛气味即可进料。第1次发酵后,将原料迅速移入棚内一个畦床上(应在一天内完成),利用这个季节的高温,再加上塑料棚的升温,使棚内温度迅速上升到50~55℃,保持此温度并维持3~5天,进行二次发酵。结束后,进行大通风换气降温,待温度降至28℃以下时,调节pH值及含水量至适宜,即可把原料在畦床上铺开,料厚20~25cm,待播。   3.播种及播后管理 播种,采用麦粒菌种。撒播方法为:每m2用2瓶菌种,把1/3菌种撒在培养料表面,然后用干净粪叉轻轻抖动,让菌种落入培养料中层,再把2/3的菌种撒在表面,把料面整平,适当压实,接着床面覆盖报纸或塑料膜。播种后要加强温湿度管理,促使快速发菌。可通过增加覆盖物、洒水、通风等措施,把料温控制在20~26℃,空气相对湿度60%~80%,pH值控制在7左右(可喷稀石灰水进行调节)。当菌丝吃料1/2时,应将料撬动一下以便通气,促进菌丝生长。20天后菌丝可基本长满培养料。   4.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覆土材料按下述配方进行:肥土4m3,加入0.5~1m3煤渣,过磷酸钙17kg,石膏17kg,发酵麦糠50kg,石灰15kg,加水适量。在覆土前3天把各种材料拌匀,用800倍敌敌畏边喷洒边堆放,用塑料薄膜覆盖24h,然后用石灰预湿,调节pH值为7.5~8。当菌丝长满料的2/3时及时选晴天覆土,用簸箕盛粗土在2%石灰水中浸泡一下,待土粒表面晾干后,以3cm厚度铺盖于料上。3~4天内用轻喷勤喷的办法调湿,5~7天后菌丝爬上粗土时覆细土厚1.5cm,2~3天用轻喷勤喷方法调湿,喷水后要及时大通风。保持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80%~85%。   5.出菇及出菇期管理 覆土后15~20天,应控制菌丝生长,促进原基形成。温度控制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此时应重喷结菇水,每天2~3次,每次每m2喷0.8kg水为宜。夜间连喷2次,喷水后大通风。温度应控制在15~20℃,3~5天后子实体形成。待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再喷1次保质水。喷保质水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保持覆土粒能捏扁、不粉碎、不粘手为准。子实体长到2~4cm时即可采收。采后停水1~2天进行清床补土,然后调湿,喷转潮水。为使子实体生长健壮、高产稳产、增强抗病性,在子实体生长期间要适当追肥,以蘑菇健壮素1号、2号为好。   三、效果与分析   采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蘑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的灵活性,使蘑菇提前上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菇农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在我市用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25~30元,产量为15~20kg,效益45~60元;用塑料大棚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10~15元,产量为10~15kg,效益为30~45元;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蘑菇,每m2成本大约为6~8元,产量为8~10kg,效益为24~30元。三种比较来看,以小拱棚栽培方法效益转化率最高。同时小拱棚的气象因子易于调节、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省工省时,使双孢蘑菇生产更具实效性、普遍性。是一项适合于农户分散生产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双孢蘑菇栽培  一、 概述  双孢蘑菇通称洋菇,或简称蘑菇。它属于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  世界上种植蘑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中国、法国、荷兰和英国  二、 生物学特性  1、蘑菇的形态   蘑菇是典型的伞状菌,其子实体伞形,由肉质的菌盖、菌褶、菌环、菌柄及根状菌索组成。整个子实体的表面呈洁白、光滑,菌褶着生在菌盖的反面,呈片状,初期呈淡粉红色,成熟时呈深咖啡色,在每片菌褶的两个侧着生许多担子及担孢子。  双孢蘑菇  2、生活史  双孢蘑菇的生活史是无锁状联合的次级同宗结合菌类的代表。子实层内原担孢子细胞两核合并-----核配------合子------合子分裂------形成4个核-------初生菌丝------质配------次生菌丝-------组织化-------三生菌丝-------子实体。   3、 子实体的形态发生及机制  (1) 子实体的分化与发育   菌丝从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及三生菌丝到菌丝生理成熟后,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由双核菌丝所形成的。  4、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营养  蘑菇是一种腐生菌,对氮源而言,硝态氮不能利用,。菌丝生长最适的C/N=17:1,子实体发育最适C/N=14:1。根据这一要求,原材料的C/N以33:1为宜。蘑菇需要的主要矿质元素有钙、磷、钾、硫等,N:P:K的比例以4:1.2:3较理想。   (2) 温度  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A、 孢子散发的温度:18-20 ℃,温度超过27℃,即使子实体相当成熟,也不能散发孢子。  B、 孢子芽发温度:24℃左右,过高过低都会延迟孢子萌芽时间。  C、 菌丝生长的温度:温度范围为5-33℃,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4-25℃。  子实体生育的温度:在4-20℃下可生长,但以14-16℃最适宜。高于19℃子实体生长迅速,易开伞,品质差;低于12℃生长慢,菇大,品质好,但产量低;温度长期超过22℃,则菌蕾与幼菇会死亡。   (3) 水分  培养料的含水量保持65%左右,空气的相对湿度70%左右,当菌丝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要增加到85-90%。一些品种水分不足会导致子实体鳞片增多或出现菇柄空心现象。   (4)空气  蘑菇是好气性菌,最适蘑菇菌丝生长的CO2浓度在0.1-0.5%之间   (5)酸碱度  蘑菇菌丝在pH6.0-8.0之间都可生长,最适pH为6.8-7.5  (6)光线  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均不需要光线,黑暗的环境下形成子实体洁白,品质高   三、菇房的设置  1、菇房位置:最好是坐北朝南  2、床架排列  菇房和菇床要垂直排列,即东西走向的菇房,床架南北排列。  3、通风设备  四、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菇色泽白,菇形圆整胖顶,柄短而粗,不易开伞,而且抗性要强。   2、 培养料的堆制技术  (1)培养料的种类  ① 秸秆② 畜禽粪肥  (2) 培养料在发酵前含氮量的计算方法  总氮量=原料含氮量×总干重  一般认为,前发酵后培养料含氮量最低要达到1.6%,最高含氮量不超过1.85%  (3) 培养料的配方  ① 猪、牛、羊粪(干重)57%,麦秸或稻草40%,石膏粉、石灰、过磷酸钙各1%。  ② 猪、牛、羊粪(干重)1000kg,麦秸或稻草2500kg,人粪尿500kg,碳酸钙50kg,过磷酸钙、硫酸铵各3kg,石膏粉50kg、尿素10kg。  ③ 猪、牛、羊粪(干重)3000kg,麦秸或稻草2000kg,石膏粉、石灰、过磷酸钙各75kg,饼肥250kg。  ④ 稻草6400kg,木屑2000kg,牛粪4800kg,尿素120kg,碳酸氢铵120kg,过磷酸钙120kg,石膏粉200kg、碳酸钙120kg,石灰360kg。(可供400m2)  ⑤ 稻草4750kg,干牛粪540kg,碳酸氢铵189kg,过磷酸钙142kg,石膏粉135kg、石灰135kg。(可供400m2)   (4) 培养料的堆制方法  ① 培养料的常规发酵技术  A、 堆料期:在种植前25~30天进行。南方地区可在9月中旬前后进行。  堆制方法:先将麦草、稻草预湿。干牛粪、猪粪等也需浇水拌和预湿半天。建堆时,先铺一层草,后铺一层粪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要在建堆时用完,迟用则料内会产生氨气。这样循环堆叠,堆顶呈龟背形,以粪肥封顶。   C、 覆盖材料:稻草或薄膜等。  D、 翻堆: 7天左右进行第一次翻堆,加入石膏、石灰、饼肥等,人粪尿也按比例加入一半。第二次翻堆时加入另一半人粪尿,同时加入复合肥。  翻堆时水分的调节,采用“一湿二润三看”的原则,料湿度的控制在65%左右为宜,pH7.5-8.0。② 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  将前期发酵的培养料移入菇房进行一次短时间的高温发酵。其发酵方法:将料堆在床架上层成堆状,关闭门窗和所有通风口,通过蒸汽和炉火使温度快速上升到60℃以上保持5~6小时,温度降到25℃左右,维持4天后,将培养料翻格(即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一次),把培养料中有毒的气体排除,然后摊开培养料即可播种。  优质培养料的标准:料呈红棕色,有韧性,无粪臭味。   (5) 培养料的厚度与用量  培养料的厚度与产量关系密切。料厚营养充足,产量高,质量好;料薄,虽然早采菇,但蘑菇产量低,质量差,易出小菇,皮薄,易开伞,不适于制罐头。  3、 菇房消毒  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  4、 播种  (1) 播种前检查  要选用菌龄在60天左右,无病虫害污染且生活力强的菌种。培养料湿度要求在65%左右,料的pH值在7.5-8.0.。此外很重要的一点,要求料中无氨气。   (2)播种时期  各地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掌握在气温25℃左右,料温28℃以下时,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华南地区可有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   (3)播种方法与播种量  ① 穴播法② 条播法③ 撒播法④ 混播法⑤ 播种量  5、 发菌管理技术  (1) 关门发菌法  播种后3天菌种块的菌丝已搭上料层,到第7天菇床的菌丝基本封面时,菇房的通风可以逐渐加大,以排除菇房内的不良气体和增加新鲜空气,中午关闭门窗,加强保湿。   (2)开门发菌法  播种后开窗,让室外湿润的新鲜空气进入菇房,以增加菇房内料面的湿度及空气中的氧含量,有利于发菌,同时也有利于菌丝向床底伸展。  (3)及时消灭病虫害  在料层发酵期间,常发生霉菌、鬼伞等杂菌及螨类、菌蛆及弹尾虫等害虫,及时检查,力争在覆土前消灭病虫害。   6、 覆土及调水  (1) 覆土的作用  1覆土能改变培养料中CO2的浓度,使蘑菇的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期,形成子实体,并保持培养料的水分不散失,有利于子实体的发育肥大;其次,覆土层中含有许多有益的微生物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第三,覆土层对子实体有支撑作用,能调节培养料的温、湿度的急剧变化,保护料层中菌丝的生长发育,并有机械刺激作用,能促进子实体形成。   (2)覆土的选择  覆土的性质影响到出菇的迟早与产量的高低。要选毛细孔多,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持水量大,且含有一定营养成分的土壤作覆土材料,以利于于蘑菇菌丝穿透泥层生长。覆土pH为7.5~8.0。   (3) 覆土的厚度  用泥碳土作覆土,以6cm厚产量高,而3cm厚产量低   (4)覆土时期和方法  一般是播种后20天左右  (5)覆土层的喷水  覆土后应进行覆土层的喷水,  7、 出菇期间的管理  (1)温度的管理  从覆土至出菇约20天左右,温度应控制在30℃以内,菌丝生长最适合温度22-24℃,子实体发育阶段,温度应下降到24℃,最适合温度为14-16℃。  (2)水分管理  一般料中含水量保持60~65%。空气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控制在70~80%,子实体形成阶段为90~95%左右。  (3)菇房的通气  菌丝、子实体及培养料在蘑菇生长过程中产生CO2及有毒气体,应及时通风排气,引进新鲜空气。当CO2超过0.5%,子实体形成受阻。   (4)挑根补土  及时挑除遗留在床面上的老根和老菇,并重新补平。  (5)追肥  在第二批菇采完之后,等小菇蕾长到黄豆大小时进行追肥   8、 病虫害防治  (1)常见病害及防治  双孢蘑菇常见病害有褐斑病、褐腐病、软腐病、菇脚粗糙病、猝倒病等,其防治方法是料要进行二次发酵,覆土要严格消毒,加强通风,发现病菇应立即拔除埋掉。  (2)常见虫害及防治  常见虫害螨类、菇蝇、菇蚊、线虫等,对菇房、床架、培养料和覆土严格消毒,喷洒洁净水,菇房门窗安装纱网,以防成虫进入产卵。对于菇蝇、菇蚊应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发现螨类可用烧香的骨头进行诱杀。   (3)常见杂菌及防治  常见的杂菌有胡桃肉状杂菌、绿霉、白色石膏霉、鬼伞等,应予剔除、销毁,撒上石灰粉,补上新菌种或新料,加强通风,以利于出菇及生长发育。  (4)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常见生理病害有地雷菇、薄皮菇、死菇、畸形菇等,覆土应适中,加强菇房通风,降低温度,控制用水,追施肥料,出菇期间严禁用药。   9、 采收  当蘑菇子实体的菇盖直径长到1.8-4cm尚未开伞时即可采收。采收前三批菇采用旋转法,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菌盖,轻轻旋转采下,对于丛生菇应用小刀小心割下,以避免影响周围菇的生长。采收后,及时用锋利的小刀削根,刀口与菇根垂直、平整。三批菇后的采收可采用拔菇法,同时带出一部分老根,采收后削根.
室内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设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种植过程中,培养料和土粒的搬运又大大增加了菇农的种植成本和大量人工,并且菇房由于年年种菇,房间内杂菌、害虫的密度增大,消毒灭虫工作稍有疏忽,会造成蘑菇减产,质量降低。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要大规模发展食用菌,建设标准化的蘑菇房将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将蘑菇种植由室内向室外发展成了今后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方向。 重庆沙坪坝区蘑菇生产基地的菇农,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地在闲置的冬季稻田种植,其产量达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设施简单,成本低,病虫害少,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量。种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处理,又成为稻田的有机农家肥,创造了良好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1、场地的选择和控制。场址的选择必须远离普通作物大田、化工厂、医院、垃圾场、养殖场等污染地带,以及矿山、煤场、陶瓷等粉尘地带,并在近2年内没有使用过农药。确定有机蘑菇的栽培地块后,栽培品种、生产数量(产量)等均需严格控制,并在销售时按照实际产量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2、原料的采购。首先是菌种,不得使用转基因菌种。其次,原材料要求,一是使用经过有机认证的原料,如经过有机认证后的小麦,其秸秆可用于有机蘑菇栽培,并需注明认证号;二是使用原生态原料,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枝干加工后的木屑等。再次,材料辅料类,如塑料菌袋等应使用符合有机食品要求的材料。   3、基料的配方和处理。一般可使用城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自备水井时应请相关部门进行检测,不得使用普通地下水、水库水等。配料应根据栽培品种科学设计配方,不得任意添加化学肥料、化学药物等。   4、发菌的管理与操作。发菌场所的处理,可采用漂白粉等进行喷洒消毒,菌袋离开地面,层架式培养。培养室应采取防虫网、黑光灯等防治害虫。其他操作可按常规进行。   5、出菇管理与整理。出菇棚的消毒可参考发菌室,并可在地面撒施石灰粉;菇棚内根据栽培品种及栽培模式等需要进行整理,彻底清理卫生并通风后,使用5-15%石灰上清液喷洒墙面、地面,适当通风;保湿用水应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得使用任何违禁药物、激素等;采收时应戴乳胶手套,事先将工具、容器等用酒精或石灰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小批量采收时,应将手用肥皂洗净后方可进行操作;采收后,集中于加工车间进行整理,去掉菌柄基部携带的基料残渣,进行分级、装箱;低温库内彻底清理卫生并通风后,使用10%石灰水溶液喷洒墙面、地面,自然干燥后,可将产品进行临时储存。   6、运输的要求。一般鲜菇运输可采用保温车、周转箱方式,车厢内不得有油污、农药或其他化学品污染,不得与其他非有机食品共用一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蘑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在家里种植蘑菇,_蘑菇_百科问答
怎样在家里种植蘑菇,
怎样在家里种植蘑菇,
提问者:邹莺英
需要去农科站买菌种。一、菇房设置1、菇房建设修建菇房,应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房边有堆料场地的地方。竹木结构的菇棚,棚架要牢固,棚周墙体和棚顶要用厚膜覆盖,并挂盖草帘和遮阳网。棚的大小由栽培规模而定,一般以每棚栽培110~330m2的蘑菇为宜。2、床架排列菇床与菇房垂直排列。菇床四周不要靠墙,留出0.6米宽的过道,如菇房窄于3米,可只留一条中间过道。床架之间留过道0.6米,床架可搭4~5层,每层菇距0.6米,底层离地面15~30厘米,最上层距棚顶1.3~1.5米,长度据菇房而定。床架一般用竹木搭建,过道两端墙上各开上下窗一对;上窗距棚檐15厘米左右,下窗离地面10厘米左右。窗的大小以40×45厘米为好,每隔2~3条棚道的中间棚顶设一拔风筒,筒高1.3~1.5米,顶端装风帽。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1、培养料的来源。主要有粪肥、稻草、麦草、饼肥、化肥、石膏,石灰等。2、培养料的碳氮比(C/N)。在堆制过程中,如含氮量过低,会造成微生物活动减弱,料温不高,发酵不充分,易染杂苗。如氮过高,又会造成发酵后料中的氨、胺和酰胺含量过高,抑制蘑菇苗丝生长。生产中培养料发酵前的C/N为30~33:1,发酵后C/N为17:1。3、培养料配方(以110m2栽培面积计标):(1)干牛粪1000千克,大麦草1000千克,菜饼2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50千克,C/N为32:1。(2)干牛粪1500千克,稻草、麦草各1000千克,饼4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40千克,C/N为2943:1。在粪肥缺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实行无粪栽培。堆料中大部分粪草配比6:4、5:5、4:6。4、培养料的堆制、发酵(1)堆制时间:在播种前20~25天左右进行。(2)建堆与发酵:建堆前,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般堆宽2.1米,堆高1.5米,料堆长不限。先铺一层稻(麦)草;厚度0.3米左右,四边整齐,不浇水,然后在上面铺一层薄牛粪,以盖没稻草为好,然后再铺一层稻草上面再撒牛粪;如此类推,大约铺10~12层。下面三层不浇水,从第四层起越往上铺,浇水越多,菜饼和尿素在建堆时逐层加入。堆好后,四边要整齐、垂直,顶部要堆成龟背形。堆好后要用草片或农膜覆盖,以防日晒雨淋。另外,建堆后,以料底部有水流出为度。①常规发酵(一次性发酵),粪草堆发酵后,必须经常翻堆,以调节堆料的含水量,散发有害气体,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使培养料养分加快分解转化,同时,通过堆温杀死杂苗和一些虫害。第一次翻堆在建堆5~6天进行,主要是将上与下,内与外的料充分调换位置,使发酵一致,或热均匀。翻堆时分层浇水,使料内水分达到手捏有水滴滴下为度。第二次在第一次翻堆后4~5天,当堆温达到75℃左右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三次在第二次翻堆后4天进行,此时料内含水量应在70%左右,加入石膏粉可以使料PH值为7.5~8。第四次在第三次后3~4天进行,第五次在第四次后3天左右翻堆5次后,2~3天使可进菇房。整个过程中,翻堆间隔期一般为6、5、4、3天。发酵好的堆养料标准为:深咖啡色,无臭味、无氨气,生热适中,料草均匀,有一定的松紧度和香气。②二次发酵,此法是近十几年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技术,整个过程分室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室外前发酵:方法与常规发酵相同,只是堆期较常规发酵外10天左右,翻堆3次,当料温达70~75℃时,进房进行室内后发酵。室内后发酵:包括升温、保温、降温三个阶段。培养料进房前,要先在料堆四周表面喷0.4%敌敌畏治虫,喷0.4%的甲醛灭苗,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料堆,闷3~5小时后进房。a、升温阶段,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趁热进房,堆放在中、上层床架上,底层不放。随即关闭门窗,先让温度自行升温至45℃以上,再升加温。升温可用煤炉、电炉,也可室外明火升温。加温使菇房温度升至62℃,维持4~6小时。b、保温阶段,这是后发酵的主要阶段,将料温降至52℃,保持3~4天。c、降温阶段,待料温降至45~50℃左右时,保持12小时,当温度降至45℃以下时,开门窗使料温迅速下降,后发酵完成。三、翻格、播种1、翻格。培养料进房完成发酵后,开窗通风,然后进行翻格。翻松料层使粪草混合均匀,料层松紧一致,拣除杂质、粪块,平整床面,稍加拍紧,然后打扫地面,准备播种。2、播种。当料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播种。播种前,检查料内有无氨气,料的含水量否合格(65~68%)。如有氨气,要重新补翻一次,散发氨气,如料的含水量不足,可用石灰水调节;过湿,可以加大通风。播种的方法有穴播、条播、散播、混播等。播种量因苗种类型和苗种培养不同而不同。四、播种后的管理正常情况下,播后1~2天就能萌发出绒毛状菇丝,3天就开始“吃料”。播种后3天后,随着菇丝的生长,应加大菇房通风量。播后7~10天,菇丝一般长满料面。菇丝吃料后,生长不快,有可能是料过湿、有氨气等原因造成的,可以从床架反面“戳洞”。增加料层通气性,排除有害气体;也可用镊子插入菇种旁的料中,撬松料,降低温度。一般20天左右菇丝到底,就可覆土。五、覆土覆土是蘑菇栽培中从单丝体生长向子实体生长转变的重要手段。当前推行的主要方法是“河泥砻糠一次性覆土”。具体做法是每100平方米需备含水量45%的粥状河泥700~750千克砻糠75千克,砻糠要新鲜,在使用前曝晒2天,在PH值为10的石灰中浸泡24小时,捞出用0.5%的敌敌畏杀虫。然后将砻糠和泥按1:10的比例拌和,使PH值为7.5。覆土厚度2厘米,上面用手刮干使厚度均匀。覆土后在料面打孔,适当通风。六、覆土后管理覆土后,前期床面一般不调水,以保湿吊菇丝(湿度75%)。若低于要求的湿度,可轻喷增湿。(1)调水通风。调水原则是先湿后干,调水总量力10千克/m2,分三天调入,采取两头轻、中间重的喷水法,每次喷水时,应打开门窗通风。(2)喷结菇水。当菇丝普遍长到土缝中,便进行大通风3天,抑制菇丝生长,促进线毛状菇丝连成线状菇丝横躺在细土中,线状菇丝开始扭结成原基,便可喷结菇水。喷结菇水后,大通风2天,然后减少通风,促使菇丝向上生长(吊菇),为以后持续出菇作好准备。(3)喷出菇水。当蘑菇子实体普遍长到绿豆大小后,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就要喷“出菇水”。出菇水的用量和结菇水差不多,每25千克/m2,分5~6次喷,每次喷水量视床属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是在喷结菇水后的4~6天进行。喷水后,逐步减少菇房的通风量,增加菇房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七、秋菇管理蘑菇从播种到采摘一般需40天左右。我县一股9月下旬出菇,12月下旬秋菇结束。秋菇一般可采5~6批。秋菇管理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保温。1、水分管理做到看菇用水,菇多则多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秋菇前期喷水应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2、通风及温、湿度控制蘑菇生长发育中,需要吸收氧气,排出CO2,另外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在分解增差换气,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在子实体逐渐长到采收期间,要增加菇房湿度。出菇期相对湿度要达到90%。3、清理床面每批蘑菇采收完毕,要及时清理床面。用镊子剔除冬菇根和死菇,然后补覆细土,喷水,并打扫菇房。4、追肥当秋菇第三批采收结束,这时培养料里的养分已大量消耗,常会出观菇体小,出菇少的现象。因此,应适当追施禽粪、畜尿、尿素、豆浆、豆芽汁、麦芽或施用1、2号健壮素等。八、越冬管理冬季寒冷,菇房温度在5℃左右,不适合蘑菇子实体发育。这期间的管理内容是保温、通气。一般每隔7~8天喷一次清水,含水量达15%左右(土面保持不发白)即可。室内温度保持在3~4℃,正常天气、每天开窗2~3小时。到3月中旬,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调水和补充营养,气温达15~25度时,是春菇出菇的最佳时期。九、采收菇盖直经2~4cm,菇环未破、菇伞未开的采收,要求菇无泥根、无虫蛀、无机械伤,高峰期要勤采(每天2~3次)。要做到“三轮”(轮采、切、放),“三边”(边采、边切根、边分级),“三快”(快收、快装、快运),“一减少”(减少翻运次数)。十、病虫害及其防治蘑菇常见病虫害有:白腐病、软腐病、猝倒病、假蚊、蚤蝇、螨粪、跳虫、还有鼠妇等。防治方法主要是搞好菇房、培养料消毒,后发酵,注意菇房卫生,因病虫不同,适当用药(具体措施略)。
回答者:何家高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蘑菇怎样保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