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讲坛中是哪位老师评价肃顺不学而不厌有术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惟一的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载淳执政。新皇帝尚未登极,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D,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在咸丰断气之日,就已在酝酿之中。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
纪录片检索“大师”如此地不学而有术
来源:深圳商报
  毛进睿
  近日,知名学者于丹在央视“丹韵词音”因读错字而引起广泛争议。部分言论认为,于丹作为知名教授,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把中小学课本收录过的古诗词的字音念错,误人子弟,兹事体大,必须公开道歉,节目重录。其言也咻咻,其指也凿凿。  我们不妨先就事论事。按照古典文学学者或者媒体策划人的思路,于丹本次开讲古诗词,是再一次地给央视的文化栏目品牌救市。回顾一下,在该栏目近年主打的明清小说和各朝历史产生审美疲劳后,于丹先后把对儒道原典《论语》、《庄子》的解读搬上“百家讲坛”,为这个品牌由说书式的内容向心灵鸡汤式的内容做了变向,从原始资料的文本上看的确是由俗变雅了。从于丹解读《论语》、《庄子》的情况来看,她显然想努力激发那些觉得经典枯燥无味的人的兴趣,可惜这种努力的平衡点必须有坚实学问积淀的支撑才行,无奈其才学不济,圣贤的经典经了她的吟哦和引申,不免沦为取悦大众的音像消费品。  之后她又在“文化讲坛”赏析昆曲,从文本上看又由雅从俗了;如今她再度把文本定位为雅俗兼赏的诗词曲,可见其兼顾商业与口碑的媒体思维。然而,从她每集选讲的具体篇目来看,都是一些去民歌、乐府未远,描写大众之情的“风人之诗”;而非真正作为成熟文体、具有独立品质描绘个人之情的“诗人之诗”。由于她自身并不能写作甚至吟诵诗词的局限,根本不能进行“金针度人”式的揭示,还不能进行古雅美听的吟唱诵读,只好采用其轻车熟路的朗诵赏析式的、“鸡汤式”的解说,再加上她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强调,“吐谷浑”讹音就显得格外刺耳。
(0)(0)(0)(0)相关搜索:..“大师”如此地不学而有术
  毛进睿  近日,知名学者于丹在央视“丹韵词音”因读错字而引起广泛争议。部分言论认为,于丹作为知名教授,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把中小学课本收录过的古诗词的字音念错,误人子弟,兹事体大,必须公开道歉,节目重录。其言也咻咻,其指也凿凿。  我们不妨先就事论事。按照古典文学学者或者媒体策划人的思路,于丹本次开讲古诗词,是再一次地给央视的文化栏目品牌救市。回顾一下,在该栏目近年主打的明清小说和各朝历史产生审美疲劳后,于丹先后把对儒道原典《论语》、《庄子》的解读搬上“百家讲坛”,为这个品牌由说书式的内容向心灵鸡汤式的内容做了变向,从原始资料的文本上看的确是由俗变雅了。从于丹解读《论语》、《庄子》的情况来看,她显然想努力激发那些觉得经典枯燥无味的人的兴趣,可惜这种努力的平衡点必须有坚实学问积淀的支撑才行,无奈其才学不济,圣贤的经典经了她的吟哦和引申,不免沦为取悦的音像消费品。
  之后她又在“文化讲坛”赏析昆曲,从文本上看又由雅从俗了;如今她再度把文本定位为雅俗兼赏的诗词曲,可见其兼顾商业与口碑的媒体思维。然而,从她每集选讲的具体篇目来看,都是一些去民歌、乐府未远,描写大众之情的“风人之诗”;而非真正作为成熟文体、具有独立品质描绘个人之情的“诗人之诗”。由于她自身并不能写作甚至吟诵诗词的局限,根本不能进行“金针度人”式的揭示,还不能进行古雅美听的吟唱诵读,只好采用其轻车熟路的朗诵赏析式的、“鸡汤式”的解说,再加上她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强调,“吐谷浑”讹音就显得格外刺耳。  从这件事回溯于丹以及她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至少给了我们比单纯批评她如何不学无术更有意义的一些启示她其实算是“不学有术”的那一类学者。第一,作为一个当下的学者,要想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她的善对媒体,她具备的气质、口才、策略等等都是必需的;第二,作为一个当下的学者,为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为着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理应不要顾及别人说什么,或别人将要说什么,因为穷教授、穷学者的存在,既非国家的光彩也非学术的清高。遗憾的是,以多财善贾、长袖善舞的于丹也有未至的境界枯燥乏味的古文献和古文学,如何让人感受到它的有血有肉?如何让自己炮制的“国学作品”不沦为媚俗的读物?如何运用自身的学问,既摆脱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娜拉困境”,而实现了经济富裕,又不使自己所有的作品变成牙刷、肥皂一样的消费品?难喽。  最后,不妨设身处地稍作猜想:作为金牌电视栏目策划人、最佳撰稿人的于丹想必对于工业化的媒体运作是极其娴熟的了,她所策划的表征体系的每个环节想必都是周密完善的,她的错误我们愿意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作为央视“文化讲坛”的主创人员的那么一群人,大家的水平怎么都半斤八两?让错别字滑了过去?咄咄怪事。  “丹韵词音”在去年除夕至今开播不到一个月,就因几个错别字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瞬间吸引了好多人的目光,其情何以堪?如果我以小人之心,揣测这是炒作过程中偶然纰漏的反作用结果,那么我能给于丹的,只有高山仰止般的膜拜,因为许多女星搔首弄姿、挤胸露背仍然达不到的媒体关注,于丹只念错了几个字音就达到了,这其中的差距,绝非卖艺卖身者所敢衡量、所敢奢望的。  “场论”征稿邮箱:  wangy@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02/07 18:4701/21 16:1201/21 00:1901/18 08:1701/11 00:0001/10 15:0901/10 13:4812/31 08:22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而不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