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羡的名字惊羡的意思是什么么

蝗灾_蝗灾的意思_蝗灾是什么意思_蝗灾什么意思_蝗灾的解释_911查询
输入词条名称进行查询,例如 蝗灾
蝗灾 蝗灾的意思 蝗灾是什么意思 蝗灾什么意思 蝗灾的解释
蝗灾简介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蝗虫简介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蝗灾历史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渊远流长,《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后纪》一书中首见蝗灾。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产生原因干旱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生活习性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1)它有群居的习性。(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暖冬后蝗灾易泛滥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虫口密度过大会引发蝗灾在一篇发表在6月2日《科学》杂志的论文中,JamesBuhl和他的同事证明了这个关键因素是特定的虫口密度。当蝗群处于这个密度的时候,蝗虫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蝗虫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但是如果资源变得缺乏,它们就被迫相互影响。然后,它们可以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这种蝗群有能力统一行动,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因此,预测群体行动的开始,对于控制蝗灾爆发是至关重要的。这组科学家把数量逐渐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个圆形的场地里,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并用计算机软件追踪它们的运动。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头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称作自推进颗粒模型的计算机模型所预计的结果。Buhl和他的同事认为,使用这样的模型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控制蝗灾爆发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虫若虫群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防治方法环境保护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 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药剂防治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 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天敌防治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有关部门曾在东营搞过培育蝗虫天敌——中华雏蜂虻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效果。新疆等地采取牧鸭、牧鸡等方式消灭蝗虫,效果也比较明显。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试验,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把4000亩土地里的蝗虫吃得干干净净。此外,挂网田间的园蛛及狼蛛、猫蛛等游走蛛,也能在田里迅速找到小蝗虫并将其吞食。广大农民应尽量保护农田蜘蛛以防止蝗害发生。具体做法是:收割后不要把稻草随便烧掉,而将其放在田里,为蜘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种做法是:在收割前后将发现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并加以保护。中国蝗灾研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在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活动,学术界更掀起了对中国灾害学、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少文章与论著。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约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论著有30余部。纵观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写成于1928年,1938年以英文发表、李凤荪《捕蝗古法》(《昆虫与植病》1933年第1卷)、马骏超《江苏省清代旱蝗灾关系之推论》(《昆虫与植病》1936年第18期)。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了蝗灾的统计,如被视为中国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就对包括蝗灾在内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次数与频率作了统计。陈高佣编写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1939年),辑录出257年次的蝗灾记录。其中邓氏所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引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其大背景是中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中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当时一些省市文史馆、气象单位也编纂了蝗灾或包括蝗灾在内的自然灾害史料,例如广东省文史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61年、1963年修订本,内部出版),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70年代,国家气象局组织收集气象史料,出版了由中央气象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合编的《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1975年),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省(市)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合编的《华东地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978年),湖北武汉中心气象台编《湖北省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978年)等书,其中也收录了不少蝗灾材料。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研究状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尤其是减灾活动的展开、灾害学学科的兴起,对有关中国古代蝗灾与治蝗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在关于蝗灾发生的频度与强度、防治蝗灾的措施方法等问题上的研究投入了颇多精力,有关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系统、全面、深入探讨的趋势,尤其是在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为清楚地展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下面分为综合性研究、断代与区域研究、治蝗技术与蝗虫文化、古治蝗书研究、蝗史资料整理等五个类别进行介绍。中国蝗灾易发区黄河流域蝗灾特点 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在大水泛滥后,则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在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条件。郑州以下黄河河泛蝗区以及渤海湾蝗区也都直接受黄河历代决溢改道、入海水道的改变以及河口泥沙堆积等作用形成。因此,从对近代黄淮平原东亚飞蝗发生基地的分布及其近300年来蝗虫猖獗发生的原因,以及各地县(府、州)志所记载的资料,结合各河道历代变化分析中,可以认为:这一地域内东亚飞蝗发生基地以及蝗区的形成是与黄河河道的历代变迁有较密切的关系。此外,从东亚飞蝗发生基地在黄淮平原的形成时序上看,当前黄河在海口形成的三角洲蝗区应系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追溯黄淮平原的生成历史,推断最原始的东亚飞蝗发生地可能系郑州-开封东北至临清-禹城以南的古黄河冲积扇地带;河泛蝗区的形成次之,滨湖与内涝蝗区的形成则较为近期。黄河较大的改道对于河泛蝗区飞蝗发生地的形成以及滨湖蝗区的形成都有较明显的作用。 黄河中、下游沿岸的东亚飞蝗蝗区,除利津以下的滨海蝗区外,主要有两个类型:河漫滩蝗区(一般可分上、中、下3个滩区,中滩是飞蝗的主要发生地)和黄河故道及泛滥蝗区(黄河改道后遗留的故道和决口的泛滥区,即黄泛区)。黄河流量、水位与淹滩面积有一定相关性,一般是流量大、水位上升,淹滩面积增加,对东亚飞蝗在滩区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上水时期与积水时间对东亚飞蝗的影响:5月份河水漫滩并于6月退水时。减轻当年夏蝗发生程度。7月上、中旬上水到8月上、中旬退水时,则秋蝗发生面积最小。8月底以前上水、退水,秋蝗随退水产卵,来年夏蝗则偏重发生。在9月上、中旬秋蝗产卵盛期上水时东亚飞蝗向未淹水的较高的老滩集中,来年夏蝗在较高地带常出现小面积高密度蝗群。如果连年黄河流量较小时,滩地上水面积减少,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增加;相反时,绝大部分滩地连年上水,则东亚飞蝗发生较轻。 由于黄河断流时间是夏秋季(7~9月)和春夏季(2~6月),这期间正是东亚飞蝗的发育和繁殖期,河道的断流直接影响河南、山东等省黄河滩地飞蝗的发生动态。据调查,在河南省黄河的20个断流年份中,有15年同时发生了100头/m2以上的高密度;从年工27年的蝗虫发生情况分析,黄河流域东亚飞蝗重发生年份则有17年,除年的发生与黄河无直接相关外,均与黄河断流直接有关。广大牧区蝗灾特点中国牧区总面积416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3%,北部和西北部广大牧区及农牧交错区则地处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年降水量约50~400mm,干旱发生频次多、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灾严重影响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广阔的草原包括荒漠、半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山地草原草甸地区。由于草原和草甸的地域性及植被类型的差异,那里的蝗虫发生特点与我国黄河流域农业区域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为:种类多(约200种,去中可造成危害者约20多种)、分布广(不同类型的四季牧场及农牧交错区几乎均有蝗虫分布)、密度高(不同类型牧场均可发生较高密度的蝗虫)、食性广狭不一、优势蝗虫种群发生期迟早不同、某些优势蝗虫种群如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亚洲飞蝗等的扩散迁移与繁殖能力较强等。因此,草原蝗虫的成灾特点与农业区飞蝗成灾特点不同。牧区及农牧交错区蝗灾发生特点常由于草场退化、沙化、过渡放牧(草场牲畜载畜量超载)、泛垦草场等较为严重,这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也导致了某些蝗虫种群(特别是那些旱生类群)的猖獗发生与危害。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着草原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蝗害的治理上,除仍应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原则,并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和维护其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继续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以达到保护草原和农牧业的持续发展。各国蝗灾以色列大蝗灾日,数百万只蝗虫蜂拥来到以色列红海之滨城市埃拉特,毁坏了这个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庄稼和鲜花。以色列政府动用了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蝗。据路透社报道,这是1959年以来以色列首次遭受如此严重的蝗灾。当地居民说,成批蝗虫遮天蔽日,不仅把棕榈树叶啃光,还把整个花园的鲜花也吃个精光。据称,它们什么都吃,连公路旁的绿化草坪也不放过。这批蝗虫是从北非过来的,有的长达10厘米。有个居民说,这就像埃及的灾难一般。按照《圣经》的说法,蝗虫之灾是埃及法老拒绝让犹太人离开而遭上帝惩罚的10大灾难之中的第八灾。不过,此次蝗灾对一些以色列人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蝗虫是犹太法律规定的唯一一种可以食用的昆虫。有些以色列人抓住机会,逮住不少蝗虫拿回家做饭吃。有个以色列人甚至从地上捡起一只蝗虫,塞到嘴里就生吃了,一边还咂嘴称赞:“真好吃!”有个网站还列出了名目繁多的蝗虫菜单,有蝗虫串、蝗虫条和炒蝗虫。后来,蝗虫朝着东方向约旦和沙特移动,未经过以色列北部肥沃地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黄河三角洲蝗灾根据东营市植物保护站的调查分析,2008年黄河三角洲东亚飞蝗将达到中等偏重发生程度,蝗虫在5月中旬就开始出土,下旬达到出土高峰期,预计这一地区2008年夏季蝗灾发生面积将达到170万亩。农业部2008年3月份发布的一份中国蝗灾预测报告则显示,在中国,2008年发生蝗灾的土地面积有9000多万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防治蝗虫专家王宪辉告诉《北京科技报》,在中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飞蝗,其中包括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等几类;另一类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土蝗。而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就是东亚飞蝗,黄河三角洲一带的蝗灾,主要就是这种蝗虫所致。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相生。王宪辉解释说,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是将卵产在没有植物或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里,所以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就较快,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群聚成灾。其实单个的蝗虫危害性并不大,平常见到人就会逃掉,又是什么原因让这种“爱害羞”的小昆虫变得如此具有攻击性?王宪辉说,从表面看,蝗虫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仿佛就会变性,变得很有攻击性,而且常常是一起行动,具体原因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这也是他们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虽然在历史上蝗灾频繁,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新蝗灾区不断出现。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特别是发生旱灾的年份,往往就会有蝗灾。近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这里干旱年份也越来越多,黄河水量不断缩减,暴露的滩涂荒地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干旱造成这一地区的湖泊、水库水量的锐减,有的甚至基本干涸,再加上沿海一带面积很大的盐碱地,为蝗虫的产卵繁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以现在,每到一年的五六月份,当地的植物保护部门都要为防治夏季蝗灾而伤脑筋,过几个月还得为防治秋季蝗灾费心思。在中国,也有一些地方的蝗灾与人们过度开发,大肆砍伐林木,使得植被转型有关,比如海南三亚。王宪辉告诉记者,这里海边原来都是以灌木、小树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后来因为人工开发,那里的植被变成了草地类型,一些地面出现了沙化,以至于最终引起了蝗灾。在天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地一座水库干涸后,由于绿化和防治措施没有跟上,居然成了“蚂蚱窝”,结果每年要施放数十吨农药才能控制蝗情。“蝗灾极难彻底根治,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它就有可能发生,因为蝗虫的繁殖力实在太强了,要想完全消灭它是不太可能的。”王宪辉说。“目前全世界都在为治理蝗灾犯难,并不仅仅是中国。”俄罗斯灾区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7万公顷的草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同一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区,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同样有蝗灾,部份地区的蝗虫密度达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万只。2001年中国辽宁省首见蝗灾,起因是百年首见的旱灾。美国灾区2003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州、犹他州和爱达荷州皆饱受蝗灾侵扰,爱达荷州的灾情是二次大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
声明: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百科全书为您提供蝗灾,蝗灾的意思,蝗灾是什么意思,蝗灾什么意思,蝗灾的解释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5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5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9个)身体健康
&2015  京ICP备号-6 舛讹的意思及读音
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舛讹的意思及读音、舛讹是什么意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蓝玉流觞于日添加。
读音:chuǎn é
注音:ㄔㄨㄢˇ ㄜˊ
基本解释:
错乱;错误。《辽史·太祖纪下》:“舛訛歸正,遐邇無愆。” 清 张廷玉 《上<明史>表》:“第以長編汗漫,抑且雜記舛訛。靖難從亡,傳聞互異;追尊議禮,聚訟紛挐。”《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舛譌:错误;错乱。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譌之已甚,而他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疎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上》:“当 西汉 末,符命盛行,俗儒增益,舛譌日繁。” 清 王拯 《王刚节公家传跋尾》:“两家子弟,岂心有恶乎是,而故为舛譌者歟。”
英文释义:
相关汉字:
相关词语: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同“ 一差二错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如若不听我言语,逼迫女儿一差两讹,与你干休不得!”
,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 王 板《史记》之外,并博攷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帙。於是 守节 所箸,灿然復为完书。”
,犹弊病。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开元 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同“ 豕亥鱼鲁 ”。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序》:“而世之考古者,拾 班 范 之一言,擿 沉 萧 之数简,兼有竹素烂脱,豕虎传譌,易斗分作升分,更予琳为惠琳,乃出校书之陋,本非作者之諐。”
,颠倒;悖逆。《汉书·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
,1. 异道而驰。《淮南子·说山训》:“ 江 出 岷山 , 河 出 昆仑 , 济 出 王屋 , 潁 出 少室 , 汉 出 嶓冢 ,分流舛驰,注於 东海 。所行则异,所归则一。”《汉书·扬雄传下》:“ 雄 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 颜师古 注:“舛,相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然尚羣言纷糺,异议舛驰,原始要终,罕能正説。”2. 交互。《淮南子·俶真训》:“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舛驰,各乐其成形。” 高诱 注:“舛,互也。”
,错误的字或错乱的文句。 清 龚自珍 《最录七佛偈》:“问:‘有舛文乎?’答:‘《拘留孙偈》,第二句第七字是了字,非幻字,作幻字则蔓矣。’”
,亦作“ 舛駮 ”。庞杂,不纯一,不统一。《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成玄英 疏:“舛,差殊也;驳,杂糅也……道理殊杂而不纯,言辞虽辩而无当也。”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范缜》:“尚书左丞臣 范縝 ,衣冠绪餘,言行舛駮,夸谐里落,喧詬周行。”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十:“后之学者皆祖其言,乃以《书》为舛驳,非若他经之纯美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徽州汪子问继祖母之丧》:“此其鄙野舛驳,絶不可準於经典。”
,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2015舛讹是什么意思、读音信息由沪江在线词典网提供。
教职成司函【号&|【汪】是什么意思啊_百度知道
【汪】是什么意思啊
=-=不是狗叫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汪洋大海 wāngyáng-dàhǎi[the boundless ocean:汤里汪着油〈象〉1。——《后汉书·班彪传》 3.
汪然 wāngrán[profusely] 泪汪汪的样子汪然出涕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汪翔(广博) 4.
用于液体 [puddle。——《左传·桓公十五年》 2.
深广;广阔无边的样子)。——《马王堆汉墓帛书》〈名〉1:汪波(盈盈水波):“大貌.
姓,形容狗叫声).
狗叫声 [bark]汪的一口:地上~着水。——《西游记》〈量〉1;一汪血常用词组1,宽广无边 (2)
[broadminded]∶形容人的气度宽宏或文章气势磅礴 4,王声;collect]。形容人胸怀博大。从水:汪坑(水坑.
量词,池沼) 3.
汪洋自肆 wāngyáng-zìsì[a vast expanse of water-opening heart] 谓人的气度或文章气势宏大磅礴,用于液体。本义.
弯曲的 [bent]曲则全;水充盈的样子汪汪的湖面 (3)
[barking noise]∶犬吠声音 3。”泽汪濊。如.
又如;汪流(水深的样子),汪则正;广阔的样子;汪然(深广的样子),深广也。——《说文》汪是土也.
古地名汪基本字义1。如,浩瀚无垠.
(形声。故地约在今陕西省白水县境 [Wang]伐秦.
液体聚集在一起 [(of liguids) accumulate.
汪洋 wāngyáng(1)
[a vast expanse of water。——《左传》 4。如;汪浵(水深的样子)。 3,取 汪及 彭衙而还.
同本义 [vast]汪.
池;汪然(形容泪多的样子)。~~(a.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 4。 2;汪汪(水宽广的样子):深广的样子) 2。——《国语·晋语》:~洋大海.
姓〈动〉1。注;pool],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5,含泪多的 [tearful]:汪浪(泪流不止的样子)。——《通俗文》尸之周氏之汪.
汪洋浩博 wāngyáng-hàobó[broadmined and knowledgeable] 水势广大;汪漾(泪多的样子) 5,现在常用来比喻人群众多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学问精深 6。——《汉书·礼乐志》汪汪若千顷陂,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
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详细字义〈形〉1.
泪汪汪的。亦作“汪洋自恣” 7.
汪汪 wāngwāng(1)
[profuse (tears)]∶形容眼泪盈眶泪汪汪的 (2)
[vast (water)]∶深广的样子;汪茫(气势广大的样子;b.象声词;boundless]∶形容水势浩大:一汪儿水.
汪子 wāngzi[puddle:一~水;vast oceanic expanses] 原指大海无边无际。指污浊的小水坑 [puddle]渟水曰汪
其他类似问题
28人觉得有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惊羡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