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养的鱼死了了,腹部有一片绿色,这是为什么?

欢迎各界人士投资洽谈!
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芦 荡 传 奇
苍原 李博非
赵圈河,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唯一的一个乡,因天下奇观红海滩的靓丽而风光,因苇海茫茫、蒹葭苍苍的天然大芦荡的广阔而驰名,因无数精彩的神话传说而神奇。
且不说那红海滩的旖旋与壮观,更不说那芦荡的坦荡与弘大,而单说那神奇传说的魅力已足可使人魂牵梦绕。赵圈河的诸多传说皆为神话故事,有的歌颂勤劳、勇敢和智慧,有的扬善惩恶,有的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更有的无形中彰扬了只有这里才有、令天地神仙垂诞而产生出的巨大诱惑,使人无限向往。
虽然神话传说是丰富的想象,但更是恳切的企盼,然而有多少美好就在丰富的想象和恳切的企盼中通过奋斗而实现,难道不是如此吗?赵圈河的现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接官厅和红海滩
在天下奇观、著名风景区DD红海滩不远处有一块地方叫接官厅。这块地方虽然名叫接官厅但好多年以来都不见地上地下有一间房屋,甚至至今连一块砖瓦、石头也看不见,成了一块徒有其名之地。那么这接官厅是怎么来的呢?
据传说在若干年之前,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是一片海洋,只有接官厅附近略高出海面。有一年天上王母娘娘听说有人到三叉河口去盗唐军主帅留在那里的两件宝物,多亏了两个老龟和两个虾兵的严密看守才未被盗走,于是王母娘娘便带着天上的神仙去慰问。路过二界沟蛤蜊岗时吃了天上没有的海鲜DD蛤蜊,回到天上后常常想起那顿难忘的美餐。有一天她茶不思、饭不想,一心要吃二界沟的蛤蜊,就把那次陪她一起吃海鲜住在蓬莱仙岛上的八仙找来,对他们说还要去二界沟去吃海鲜。因为那一次是路过没有什么准备太草率,像逃荒落难似的,大失体统,所以这一次让他们提前去好好的准备一下,来去要能显出仙威来。八仙领旨后急匆匆直奔二界沟而来。
当八仙来到二界沟海域上空往下一看,因为那时正赶上大潮,原来王母娘娘落脚吃海鲜的地方几乎已经被海水淹没,露出海面的老坨子那块地方太小,站不了几个人,怕王母这次专程来吃海鲜带的人马多不够用,只好向北巡视。果然没行多远就见有一块地方较大,靠岸边上有船,几个人正在从船上往下卸海货。八仙变成凡人来到这里见到这块地方较大,上面只有几间打鱼人临时住的窝铺。八仙问那些打鱼人这里有没有蛤蜊,打鱼人说这里到处都是蛤蜊。八仙又问:“还有什么海鲜?”打鱼人说:“还有鲈鱼、黄花鱼、鲆鱼、梭鱼、鳗鱼、鳝鱼、鲅鱼、刀鱼、鱿鱼、海蟹、对虾…. ”八仙听了后心里一阵高兴,然后又对他们说:“明天上边要有一位大人物来这里视察,随从几千人,后天晚上到,你们给准备好足够吃的蛤蜊和各种鱼,并用淡水来做,事后给你们1千两白银。”八仙说完就走了,这些打鱼人开始准备。
第二天太阳消失在汪洋大海中,夜幕降临。打鱼人正在头不抬眼不睁忙忙碌碌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突然间听到一阵嘈杂声,抬头一看原来他们的那几间小破窝铺不见了,看到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大宫殿,殿内外到处是男男女女。那些女的个个年轻貌美无比,穿红着绿,一片华丽;那些男的,有文有武,穿着打扮不一,有穿长衫长袖全是绫罗绸缎的,文质彬彬,有头戴金盔身穿盔甲威风凛凛的。宫殿是一个大厅,正中间面南背北端坐着一位头带凤冠,身着彩凤华服十分尊贵的妇人,文武两旁站立,身边左右美女手持宫灯。厅里厅外华灯齐放,一片辉煌,海滩上铺满了红色地毯。盛宴开始之前,前一天那七男一女八个人来到几个打鱼人跟前对他们说:“宴席就要开始,请你们到船舱里去回避,我们不叫你们不准出来观看,违者必斩无疑。”
几个打鱼人被赶到船舱里不敢偷眼窥视,只能听到相互让酒和推杯换盏之声。宴席整整进行了一夜,嘈杂之声嘎然而止,一切都恢复到了原来。这时听到有人在外面叫他们出来算帐,他们从船舱里出来后见岸上的宫殿和所有的人踪影皆无,只有海滩上铺着的红地毯没有变和他们原来的那几间破窝铺依然还在。站在他们面前的还是那七男一女八个人,其中有一人手托一千两白银。打鱼人中有一个人上前接过白银,八人说了声去也就不见了。
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普照在无风的海面上,海水平和地涌动着,海鸥在头顶上自由地盘旋。打鱼人互相猜测着,不知道晚上来的是些什么人,尤其那个女的威风八面不是王母娘娘下界就是武则天还魂,但不管她是王母娘娘还是武则天,至少是一个大官。他们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个大宴厅,有一个人说如果留下来让我们住有多好,旁边的一个人说那就把这个地方叫接官厅吧,说不定将来会有一天这里真的要来大官盖了大厅永久地留在这里。从此这里就被叫成接官厅,又因为红地毯被留了下来,这里的海滩也就永远的成了红色的,也就是现在的红海滩。
赵圈河这片地域原来是一片大海,若干年后由于海水逐年下退这里竞变成了海滩。在这片海滩上除了有无数条海沟之外,其余的地方都特别的平坦,而只有一块地方大约30亩地的面积高出地面,像一座小山,是用蛤蜊皮子堆成的,人们把这块地方叫蛤蜊山。虽然人们知道这蛤蜊山是用蛤蜊皮子堆出来的,却不知道是什么人堆的。
原来自从王母娘娘在二界沟老坨子和接官厅两处吃了海鲜之后竞上了瘾,每想到那两次美餐就寝食不安。她很想经常来这里吃海鲜,可是她又觉得每次一来就得兴师动众,太不方便,但不亲自来又吃不到嘴。她冥思苦想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于是又把八仙找来让他们帮着想办法。八仙先在一起想了好多办法,有的说人间天上太远,凡人上不了天这办法不可取;有的说由地上的凡人采完了蛤蜊咱们八仙去取,这个办法得到了一致认同。八仙面见王母娘娘说了这个办法,王母娘娘当场大加赞扬,并说这个办法好,让他们速去办理。
八仙来到接官厅原址,想找那几个打鱼人,可是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几个打鱼人早已离开了人世。八仙无奈又向东边寻来,茫然中看到了一块地方有打鱼人便化成凡人落到地上。他们下来后见有几条渔船停在岸边,船舱里装着鱼虾还有蛤蜊就拿出银子把所有的蛤蜊都买下来。到了晚上打鱼人都睡在岸上的窝铺里,八仙们使了个法术把所买下的蛤蜊全部带回了天庭。
王母娘娘让御膳房做好后又请来了玉帝和几位大仙一同来品尝。因为玉帝和几位大仙从来没有吃过蛤蜊,刚一品尝便觉得这味道特鲜赞不绝口,并胃口大开,玉帝和几位大仙越吃越爱吃,直吃得御厨们做不过来,最后吃得一个不剩,再要时没有了。玉帝说:“这么好的美味怎么几口就吃没了,只在我的牙缝中还没有下到胃里去呢。这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弄的,是谁弄来的,怎么我从来没有吃过呢?”几位大仙也随声附和:“虽然美味不可多餐,可这种东西是吃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呀。”正吃在兴头上却没有了,大家都以为王母娘娘留了后手不给他们吃,有的还亲自到御膳房去看个究竞。王母娘娘开口说了这种东西的名称和产地及八仙是如何从地上弄到天上来的。玉帝听了后立刻命人喊来了八仙要他们马上下界去取。
八仙面见玉帝说:“这东西有一层壳包着,里边的肉太少。那壳也太厚太重,多了我们弄不动,一次只能弄这些。”玉帝说:“天上有的是人马,多派些人去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八仙说:“去大队人马让地上的凡人见了会取笑的。”玉帝说:“那怎么办?反正我要天天吃这东西,你们得天天给我弄来,怎么去弄,办法由你们想。”玉帝的一句话就是圣旨,八仙纵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抗旨,只好退出来去想招。
八仙愁得没有办法,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好。后来韩湘子说用何仙姑的花篮装,张果老说:“那也装不了多少,如果去了皮那可就装的多了。”何仙姑说:“去了皮装在花篮里汤一淌出来,那鲜味就没有了。”韩湘子又说:“不行的话,就把瘸拐李葫芦里的酒倒出来,再把蛤蜊肉装在里面就可以了”。瘸拐李说:“那也不行,酒倒出来酒味还在里边,如果把蛤蜊肉装在里边那味道就变了,不如跟王母娘娘说把天上的聚宝盆拿出一用。”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
从此八仙每次下来取蛤蜊都带上聚宝盆,让打鱼人把蛤蜊皮去掉,再把蛤蜊肉装进去。这样蛤蜊肉被带到天上去,蛤蜊皮留在了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积月累那蛤蜊皮竞堆成了一座小山。后来人们就把这蛤蜊皮堆叫做蛤蜊山。
从前赵圈河这个地方没有一户人家,是一片大海滩,海滩上寸草不生,一片光滩,没人居住,只有无数的大小潮沟,仅有几个从关里白洋淀过来的打鱼人,在这里临时落脚。每年春天大雁从南方在高空一路唱着歌向北方飞来,白洋淀的一些打鱼人每当听到大雁的歌声就一路尾随大雁而来。大雁来到这片海滩上以后并不马上继续向北方黑龙江那边飞去,总要在这里逗留些日子,那些跟随大雁来的打渔人也在这里停留。大雁在海边上寻找鱼虾吃,渔民们到附近的海里去打鱼。后来他们发现这片海域里的鱼虾不但多,而且味道特别鲜美,于是他们就再也不跟大雁北去而留在这里继续打鱼。当秋风凉了的时候,成群的雁阵唱着歌又向南方飞去,这些打渔人便也收拾好网具跟着大雁一起回归故里,第二年开春时又尾随大雁而来。他们年年如此。
有一年有一个姓赵的打鱼人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她的独生女儿芦花也带来了。这个姓赵的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儿也带来呢?原来他的女儿芦花长得貌似天仙,被当地一个有钱的财主看中了,要取她为妾。芦花和她父母坚决不同意,而那个财主又不依不饶,并扬言如不顺从就要抢亲。正好这时为大雁北飞的初春,于是姓赵的打鱼人就在夜间偷偷地带着女儿芦花一路来到了这里。由于那个财主找不到芦花就冲芦花母亲要人,芦花的母亲被逼无奈只好寻了短见离开了人世。芦花和他的父亲听说后就留在了这里,再也不回去了。
这些打鱼人在这片海滩上各把一块地盘,有时也到海里去打鱼,有时就在自己的地盘内的潮沟里打鱼。芦花和她父亲的这片地盘上有无数条小潮沟与一条大潮沟相连,并且被大潮沟紧紧地环抱着,人们把这条大潮沟叫圈河。芦花的父亲从来不到海里去打鱼,因为芦花是女孩,打鱼人一般不带女人出海打鱼,说是出海打鱼带女人不吉利。同时芦花的父亲也因为芦花貌美怕扔下她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间来了坏人欺负芦花。芦花的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平时有人来买鱼时他总是要多给一点,有时买鱼人钱带的不够了他也不计较,可以下次买鱼时再给,如果以后不给或者不来了他也不去要。这样一来芦花父女俩在这一带的口碑非常好,人们都愿意到他这里买鱼。有的人只听说他们父女俩的名声好却从来没有来过,这些家打鱼的人不知道哪家是,就向来过的人打听。来过的人为了说的方便常说就是那个大圈河里边的姓赵的那个网铺。
秋天到了,大雁又开始从北往南飞去,那些打鱼人都跟着大雁回家去了,芦花父女俩怕回到老家有钱的那个财主又来抢亲,所以只好留下来不走。因为冬天不能打鱼,所以芦花父女俩总是把春天和夏天打多了卖不了的鱼晒成鱼干到冬季再卖。这里的冬天特别冷,尤其又是一片光滩,无遮无档自然就更比别的地方冷得多。为了御寒,他们想盖两间比较好的房子,可是手里却没有几个钱,所以愁得没有办法。当那些经常到他们这里来买鱼的人们知道后纷纷主动上门来帮助他们,有的出工、有的出物,终于把两间可以御寒过冬的房子盖起来了。他们也就在这里真正地落了户。成了这里的第一户人家。
冬天的时候他们的鱼干也卖的很好,有的人自己买来吃,有的人买来到别的市场上去卖。很多人问这鱼干是从哪里买的,那些常来买鱼干的人也是这样说,从西边海滩上那个大圈河里的老赵家买的。第二年又有几户从白洋淀来的人家也在这里落了户,使这里真正地成了一个屯子。因赵家父女俩先在这里落户,他们的名声也很好,所以人们就把这里起名叫赵圈河。
芦花父女俩自从来到这里后,虽然每年打鱼很辛苦,但是日子过得很顺心,特别与这里的打鱼人、买鱼人的关系处理得也都不错,所以总能从辛苦中寻找到乐趣,享受到幸福。
芦花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她不但一边帮助父亲做一些卖鱼的事,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去打鱼,还一边料理家务,烧火做饭、缝缝补补,样样活儿都做得十分利落。有时邻居有些大事小情她也能主动地帮着去做,谁家的女人病了,男人出外打鱼不能照顾,她就去给做饭、洗衣服。人们都说,芦花不但人长得好,心眼也好使,将来一定能找一个好人家,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有一个常来这里买鱼的小伙子叫何适,家在几十里外的一个屯子里住,因为家里弟兄多,生活不宽裕,所以不得不来这里买鱼到市场上去卖,挣些钱给家里添补。何适与芦花年龄相仿,为人也很忠厚热心,做点小买卖很能吃苦。这里的人家离市场远,为了买点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极不方便。何适很有心机,每次来买鱼时都问问各家用不用日常生活用品,如果用他便在下次来买鱼时顺便给带回来,但从来不收辛苦钱,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个大好人。后来人们看他和芦花很般配就有人主动给他和芦花往一起撮合。芦花和她父亲也十分同意,这样他们就建立了恋爱关系。芦花与何适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真是天生一对。半年以后何适经家里同意也来这里和芦花父亲一起打鱼,并决定在这里成亲。他们在原来的房子东边又接了两间房,准备年底结婚。
谁知道好景不长,就在芦花的父亲及邻居们给芦花她们筹备结婚的时候,白洋淀那个有钱的财主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芦花父女俩在这里的消息。那个财主带着十几个人风风火火来到这里,当时芦花正与她父亲及何适在潮沟里打鱼。这些人不由分说上来就要带芦花走,她父亲与何适护着芦花不让带走,这些人硬是把芦花的父亲与何适用绳子捆了起来,并声称如果芦花不跟他们走就把她父亲与何适扔到大海里喂鱼。芦花誓死不想跟财主走,但又怕他们把父亲与何适扔到大海里,于是她狠了狠心跳进潮沟里,接着又趟过一条条大小潮沟向海边跑去,财主放下芦花父亲与何适急急忙忙地向芦花追去。芦花在海边上盘旋着,等待着有人来帮她解围,可是那天正好人们都到海里打鱼去了,等了一会不见有人来,那个财主带着人马上就要来到她的跟前了。她彻底绝望了,只好一步一回头地向远处看着被绑着的父亲和她心爱的人向大海深处走去,一直到大海把她彻底淹没。财主和他带来的那些人眼睁睁地看着芦花投进了大海便转头回去了。
海里打鱼的人回来后,帮他们他们解开绳索,听了芦花的父亲叙述事情经过后,就一起去海里寻找芦花,一直到半夜在涨潮前才把芦花捞上来。人们把芦花埋在了海滩上,芦花的父亲与何适哭得死去活来,那些邻居们也都个个哭得泪流满面。第二年春天芦花的坟上长出了一簇嫩绿的芦苇,这是这一带光滩上长出来的第一簇芦苇,到了秋天每棵芦苇的顶上都开出了花。几年后这一带的海滩上到处长出了芦苇,秋季芦苇花开遍了海滩,使整个海滩变成了花的海洋。人们为了怀念芦花就把这花叫芦花,把埋芦花的那片海滩叫芦花滩。
这里的人们对芦花有着大海一样的深情,不管海有多深,浪有多大,都淹没不了人们对她的思念之情。然而不但这里的人们怀念着芦花,这里的鸟也日夜怀念着芦花。每当春季芦苇长高后这里有一种鸟总是日夜不停地叫着,嘎嘎唧、嘎嘎唧、嘎嘎唧、嘎嘎唧、嘎嘎唧。人们说,这不是鸟在唱歌,而是在呼唤着芦花,分明是在说:芦花呢?芦花呢?芦花、芦花,你在哪里呢?
在赵圈河这片广袤无垠的大芦海中,有着无数条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海潮沟,每条潮沟的名字都有其来历,其中干鱼沟的来历颇具神话色彩。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这条沟里下网打鱼,每天都能打到很多的鱼。因为这里离大海很近,每天除了有买鱼的人来到这里外,平时很少有人来。但是这个打鱼人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总是忙忙碌碌地下网起网,尤其起网时看到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可是自从海上经历了一场特大风浪以后,他每天打到的鱼却越来越少,后来连一条鱼也打不到了。有一天晚上他独自一个人在鱼窝铺里躺着想睡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睡不着。这时他忽然听到潮沟里响起哗哗的水声,不一会从沟里上来一个与他年龄相仿五十多岁的老人直接走到他的窝铺里和他唠起了家常,说话时有气无力的,像是没吃饭。那人问他近期打鱼情况如何,打鱼人说:“近些日子鱼越来越少,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干脆网网不见一条小鱼。”那个人对他说:“最近这片海域里来了两个水怪,这两个水怪专门吃大鱼,并且贪得无厌,大鱼吃完了就吃小鱼。鱼是靠大鱼一代一代的繁殖才传下来的,而大鱼被水怪吃没了,小鱼还没等到长大也被吃了,鱼太小从你的网眼儿里跑了,所以你打不着鱼。鱼不能繁殖,用不了多久就会绝种。”那个人说到这里对打鱼人说:“我有些饿了,你能不能给我弄点吃的。”打鱼人说可以,于是就把剩下的小米饭给他找来让他吃。那个人好像几天没吃饭似的,狼吞虎咽,几口就把打鱼人端来的小米饭吃没了。那个人吃完饭后对打鱼人说:“我得回去了,你睡觉吧。”说完他就走出窝铺,接着打鱼人又听到一阵哗哗响的水声。
第二天晚上那个人又来了,继续和打鱼人唠家常。打鱼人问他:“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小鱼快点长大让它们尽快繁殖。”那个人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你吃的这小米饭来喂鱼,让它们快点长大繁殖,这样鱼类就不会绝种了。”打鱼听了他的话,每天做饭时都要多做一些,除了自己吃外,还要用一些小米饭喂鱼。那个人照样天天晚上来,除了吃打鱼人给他的小米饭,他还帮着打鱼人用小米饭喂鱼。过一段时间打鱼人的网里有鱼了,并且越来越多,打到的鱼也越来越大。可是没有多长时间打鱼人又打不到大鱼了,只能打到一些小鱼。
有一天晚上那个人对打鱼人说:“那两个海怪已经知道你这潮沟里有鱼,涨潮时它们顺着潮水来到潮沟里吃鱼,落潮时再顺着潮水回到大海里。”打鱼人说:“我看你也不是一个凡人,你一定要给我想个办法捉住这两个水怪,不然这些鱼很快就会被它们吃光了。”那个人说:“办法倒有,得咱们两个配合。”打鱼人说:“这是当然的。”那个人说:“等到有落苦潮的时候,沟底不见水,你把一张大网从岸这边铺到岸那边,一点空都不能留。涨潮时不提网让那两个水怪过去,刚见落潮你马上把网纲提起来,那两个水怪就被网在里面。然后你再把潮沟用土堵上,那两个水怪离开水就不能活,这样用不了两天就会被干死。”打鱼人说,那样鱼不也就被干死了吗?”那个人说:“这个你不用怕,鱼死了还能生出小鱼来,而那两个水怪却再也活不成了。以后没有水怪,鱼可以无限的繁殖,并且会越来越多的。
打鱼人十分了解海潮的大小的时间。大约过了半个月打鱼人对那个人说:“今天晚上就是个大苦潮,满沟的水能涝得滴水不剩,是捉那两个水怪的最好时机。”刚说着海就开始涨潮了。那个人对打鱼人说:“你在沟这边铺网,我到沟那边铺网,落潮时我喊一声起网了,你在这边起,我在那边起,那两个水怪保证被网住。”铺好网后他们俩个沟这边一个,沟那边一个坐着等落潮。几个时辰之后潮沟里的水平静了下来,过了一小会潮水开始回流,这时只听那个人喊了一声起网,刹那间网被提起来,那个人便飞快地跑过去与打鱼人迅速地把网口封起。过了一个时辰满沟的水落得一滴不剩,他们两个再把潮沟用土堵住。堵好潮沟后打鱼人回到窝铺里休息,那个人没有跟进来,一直到天亮也不见那人回来。
天亮了,金灿灿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打鱼人从窝铺里走出来,只见满沟的鱼活蹦乱跳。鱼网里有两个怪物在干沟里滚来滚去,就是出不来,最后活活被太阳晒得腐烂发臭,只剩下几根大骨头。时间长了,满沟的鱼都被太阳晒成了鱼干,而每条鱼的腹内都是小米饭一样的鱼籽,其中有一条大鲤鱼腹内的籽最多。打鱼人明白了,原来每天晚上常和他唠家常的那个人是一条鲤鱼精,他喂鱼的小米饭变成了鱼籽。后来打鱼人把堵沟的土掘开,潮水进来后,那些鱼籽变成了小鱼,从此这条沟被人们叫做干鱼沟。
在赵圈河这片大芦荡的塘边生长着一种野菜,学名叫苣卖菜,但是这里的人们却从来不叫它苣卖菜,而是把它叫请妈菜。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野菜味道微苦,是当地人们最爱吃的一种野菜。据说这种野菜不但可以用水煮了吃,还可以洗净醮大酱吃,同时这种野菜还有消毒、去火的药效作用。这种野菜有着很强的抗寒能力,每年春天别的野菜还在土里萌芽,而它却早已破土而出、笑望蓝天了。这时候人们便出门到野地里去采挖,回来后用水洗得干干净净,摆在饭桌上醮着大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近些年来这种野菜不但在农村各家的饭桌上有,就是城里的一些大酒店的餐桌上也常常出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招街贵宾席上的佳肴。
原来在很多年以前赵圈河屯子里有一个青年,他无父无母,孤苦伶仃一个人,家里很穷。但是这个青年很能干,更能吃苦。每年春、夏、秋三季在家里打鱼维持生活,一到冬天就去外地干活挣口饭吃,春天的时候再回来。有一年春天回来的时候还带回来年轻貌美的妻子。他妻子的家远在千里之外,不能经常回去看望身边无儿无女的二老双亲。有一年妻子的父亲病故了,只剩下了一位无依无靠的岳母。妻子心里非常惦念着自己的母亲,眼泪流个不停,有时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小夫妻两个平时恩爱有佳,妻子每天以泪洗面,青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天青年对妻子说:“你成天这样哭也不是个事,早晚得哭坏了身体,不如把你的母亲接到咱们家来,这样你就可以天天看到老人家,你也就不用再惦记她了。”妻子说:“我何尝不想把母亲接来一起住,可是咱家的生活并不富裕,我们俩没黑天没白天地拼命劳作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再把她接来多了一张吃饭的嘴,那日子可怎么过呀。”青年说:“那有什么,无非是在锅里再多加一瓢水。我们能挣干的就吃干的,挣不着干的就吃稀的,挣不着稀的我们就吃野菜。我们死死在一起,活活在一起,总比把一个老人扔在千里之外没有人管好得多。”妻子听了丈夫的一席肺腹之言,心里无限感激,决定第二天去接母亲来一起住。
由于路途遥远,腰里没有钱,母女俩一边走一边讨要,有时讨要不着就在路边挖点野菜充饥。她们一路上吃过上百种野菜,有的野菜不是有毒就是吃不服,只有一种野菜虽然有点苦,但是没有毒,不管怎么吃都没有问题。她们发现这种野菜有很多很长的根,根上长着很多小芽,第二天这些小芽一出土就长出了一两片叶子,这种小叶很好吃,有时连芽也一起吃了。后来女儿想如果她们住的赵圈河若有这种菜该多好呀,那时候没有粮食吃这种野菜也能度日,可惜赵圈河没有这种野菜。还是母亲有办法,母亲说:“有办法,可以把这种菜根带回去栽到园子里,到时候一定能发芽长叶,这样只要想吃这种菜到园子里就能挖来吃。”于是她们拔了不少这种野菜根带回来栽到了自家的园子里。没想到这种野菜根栽到园子里后浇了一点水就活了,并且繁殖力极强,不长时间就爬了一大片。从此他们家不但用这种菜做副食,有时也当做主食。在粮食少的时候,他们有时把这种菜挖来洗净用水煮熟再攥干,外面裹上一层面做成菜团子来吃;有时干脆把这种菜放在水里再加进少量面粉做成面糊来吃;有时还用来做菜粥吃。这样一来虽然家里多了一口人,但是生活总还是可以过得去。
后来邻居们发现他们家用这种菜能有多种吃法,并且看到他们吃得还好像很香,也都跟着品尝,并且觉得口感很好也都跟着吃起来。虽然他们家的园子里长了一大片这种菜,可是吃的人多了不够吃,于是各家就挖些根栽到自己家园子里。第二年不但家家园子里有这种菜,野地里也长出了很多,因为这种菜开花后结出的菜籽很轻,大风一刮飘得到处都是,所以就到处都有了这种菜。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种菜好吃,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就都来问他们家,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后来还是妻子说了一句,这种菜叫请妈菜。这是因请妈来而得到的菜,所以得此名。
在很早以前,现在的双台河口一带还是一片大海,后来大海一步一步地往下退,变成了一片海滩,有一大部分海滩上长出了芦苇就变成了现在的赵圈河这片大芦荡。走在这片大芦荡里脚下跺着的尽是苇叶,当扒开苇叶到处可见蛤蜊皮子。那么这些蛤蜊皮子究竞是哪里来的呢?当然人们可以说是大海给这里留下的足迹,但却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晾心动魄的水族之间的恶战,而这些蛤蜊皮子正是这场战争所留下的残骸。
本来双台河口这一带的水族们世代和睦相处了千年万年之久,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冲突,可是有一年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只大海龟,它一来到这里就横行霸道,任意宰杀那些老实忠厚的水族们,有的几乎被它给祸害得绝了种。后来水族们实在忍无可忍便联合起来与它一起斗,水族们虽然人多势众,却没有战斗力,没有一个能敌得过大海龟的。先是大乌鱼打头阵,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被大海龟给生吞活吃了不见尸体;紧接着大对虾手持长枪应战,然而也只两个回合那大对虾的长抢便被大海龟给折断数节,大对虾也战败成了大海龟的美餐;最后鲈鱼依仗自己肥大的身躯与大海龟战在了一起,可是它被大海龟一个就地十八滚给碾得体无完肤。初战众水族们连损三员大将,再没有一个敢出来应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只得四散逃命去了。后来大海龟连续两天出来叫阵,水族们高挂免战牌,死活不出战,大海龟更加猖狂。大海龟见众水族不敢出来应战便有恃无恐地耍起泼来,在海滩上乱滚乱爬,把藏身在泥中的蛤蜊族碾得粉身碎骨。 
这场恶战开始的时候水族们并没有来找蛤蜊家族参战,因为那时大海龟只在水中逞凶发狂,对泥中的蛤蜊一族还没有毫毛的损伤,怕它们不参战。然而现在则不然了,竞也让蛤蜊一族死伤无数,平白无故地招致祸殃。那些水族们一看时机已到,便都来找蛤蜊王出战。这蛤蜊王虽然也有些本事,但它已经年老体弱,又膝下无儿,因此内心矛盾重重。但是它有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儿DD蛤蜊公主,生性勇猛,且又武艺高强、善战,平时本族受欺时总是由她一马当先,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此时看到大海龟如此地猖狂至极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特别看到她父亲在本族生死存亡之际还在犹豫不决实在心急如焚,不待父王呼唤,便自告奋勇请战,誓与大海龟决一死战。蛤蜊王见女儿决心已下,当着众水族的面也无法阻拦,只好答应她率领众蛤蜊兵出战与大海龟交峰。
第二天天刚亮蛤蜊公主率领众水族和她的蛤蜊兵月武扬威地来到阵前主动讨敌要阵。她手下有四员猛将,每次出征总是不离开她的前后左右,同时她又在众水族中挑了两个大对虾带在身边。叫阵前她吩咐这六员战将,她说:“我先用壳夹住大海龟的头,你们四个再用壳分别夹住大海龟的四条腿,使它不能活动,两个对虾再用长抢挑翻大海龟,使大海龟盖冲下腹朝天,然后那些别的战将和兵卒们再用手中的刀剑刺大海龟的腹部,这样大海龟必死无疑。”她吩咐完毕就开始叫阵。那大海龟听到叫阵声若无其事地来到阵前,见是一个美丽的蛤蜊公主,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毫不再乎地向阵前爬来。蛤蜊公主还没等大海龟站住脚冷不防张开她那两片巨大的壳,只一夹就把大海龟的头给夹个结结实实,那四员战将更不含糊,上去也死死地把大海龟的四条脚给夹住不放。大海龟根本没防备这一手,总有天大的本事也使不出来,只好就地乱滚,把蛤蜊公主她们轮得晕头晕脑,但仍死死地夹住不放,那些兵将们却靠不了前。蛤蜊公主她们与大海龟直战到天黑,大海龟最后筋疲力尽趴在海滩上不动,大对虾用长抢挑翻大海龟,被众兵将一顿乱刺而死。这场恶战以大海龟的死亡而告终,蛤蜊家庭也损失惨重,被大海龟碾死的蛤蜊遍布海滩。但是从此海滩又恢复了原来的和谐局面,蛤蜊公主被拥戴为英雄。
珍珠和卢生
很多年以前在接官厅附近住着一户姓卢的人家,家里有年近七十岁的两位老人和一个二十左右岁的儿子。有一年两位老人突然得病先后去世,家里只剩下儿子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卢生,他勤劳能干,不怕吃苦,喜欢助人为乐。有一天他打鱼回来在海滩上,看到一只蛤蜊浮在泥水之上沉不下去,被火一样的太阳晒得半死。他觉得可怜就把这只大蛤蜊捡起来放在空饭罐里,里边又放进点水拿到家里。过了几天那个大蛤蜊恢复了原气,他又把它送回到海水中。有一天晚上他正在睡觉外面霹雷闪电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他睡不着觉忽然听见有敲门声,便下地开门见有一年轻女子要进屋躲雨。他虽然觉得夜间一男一女住在一间屋子里不方便,但是他见这女子可怜还是让她进来,自已在屋外房檐下挨雨淋。
第二天风雨过后那女子不走了,要在他这长期住下,并且说她已无家可归要跟着他过一辈子,他没有办法只好依了她。几天以后家里突然来了一对老夫妻,进门就叫那年轻女子珍珠,说是他们的女儿。卢生问后方知他们原是一家人,因前些日子女儿出门未归,两位老人多日寻找不见,没想到在这里巧遇了。两位老人听说女儿要与卢生成亲不同意,非要卢生学得一身手艺之后方能同意成亲。卢生和珍珠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先让卢生去外地学手艺,然后回来再成亲。卢生一走就是三年。
自从卢生走后,珍珠天天早上起来到接官厅卢生下海出远门的那块地方去张望,一直到晚上才回来。那里有一片苇塘,珍珠天天坐在苇塘边上等着卢生。珍珠每天来到那片苇塘边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找一片苇叶用手指甲掐出一道印来。大海涨潮了,海水一直涨到她的跟前,她不见卢生回来眼睛总要流出几滴泪水来掉到潮水中,然后才回家。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这样,一直等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几乎把这片苇塘里的每一片苇叶都掐过一次,使每一片苇叶都留下了她掐过的印痕,数了数被掐过的苇叶正好是1095片,她的泪水也滴遍了这一片海滩。自从那时以后苇叶上的印痕一直传到现在。珍珠流出的泪水溶进了海水里,又被海里的蛤蜊喝到腹内变成了珍珠。因为珍珠本不是人类,而是海中的一只大蛤蜊,那年她因贪玩,海水落潮时没来得及沉到泥中,如果不是因为卢生的搭救,那么她也早就被太阳晒死了。
三年后卢生从外地学成手艺回来了。他走的时候是从接官厅那里走的,回来时又从那里上岸。卢生刚一上岸就看见那片苇塘边上正在向远处张望着的珍珠,珍珠也远远地看见了卢生,两个人相对奔跑着来到跟前,紧紧地抱在一起,倾诉着三年之间的思念之情。然后他们又相互手拉手回到了家里。
珍珠的父母见卢生回来了,第一句话就问他学到了什么手艺。卢生说:“我学会了用芦苇编织席和各种苇画。苇席可以铺炕,苇画可以挂在墙壁上做装饰品。同时还学会养珍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蛤蜊体内有没有珍珠。养珍珠得把母体内的珍珠胎移殖到别的蛤蜊体内去繁殖,如果我们这里的蛤蜊内没有那种珍珠胎,那就繁殖不成了。”
珍珠父母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后来卢生和珍珠成了亲,并和珍珠一起编苇席、织苇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养珍珠的事一直没有做,珍珠问卢生为什么不养珍珠。卢生说不知道这块海域里的蛤蜊体内有没有珍珠。珍珠说:“有,肯定有,因为我在三年的时间里流下了好多的眼泪,每滴眼泪就是一颗珍珠。”卢生问为什么,珍珠跟她说,难道你忘了我本是蛤蜊吗,于是他们又开始养珍珠,日子就更好了。
这一带的海域和芦荡被一个财主占有,那个财主听说卢生靠这里的资源发了财,硬逼着卢生白给他干后。卢生不干,一夜间全家搬走了,他的手艺留给了当地的一些人,现在这一带的人还会编席。
从前一个渔霸在接官厅附近设了一个大网铺,顾了很多伙计给他出海打鱼。这个渔霸对待伙计们心如蛇蝎般狠毒,动不动就拳打脚踢、鞭子抽,所以伙计们都叫他活阎王。
在给活阎王扛水活的伙计中有一个仅十几岁年龄最小的孩子,名叫小渔郎。他父母几年前相继离开了人世,因为欠下了活阎王一些债没有还上,所以活阎王就把小渔郎抓来给他白扛活。小渔郎在活阎王这里有干不完的活,白天晒货、筛虾,夜里还要跟着出海赶潮,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几年前小渔郎刚来到这里时他亲手栽下了一棵小榆树,经他精心浇水除草现在已经长得很高了。虽然这棵小榆树已长高,但是在这片若大的海滩上仍然显得孤独可怜。小渔郎只要有一点闲时间就来到这棵小榆树下站一站,瞅两眼,说几句心里话,他对这棵小榆树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自己与这棵小榆树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了任何亲人,十分孤独和可怜。
有一天小渔郎已经干完了这一天他应该干的所有活,便又来到这棵小榆树跟前想对小榆树谈几句心里话,可是却被活阎王看见了,活阎王说他偷懒不干活,就用手里拿着的绳把他绑在了小榆树上,然后又跑回去拿来了皮鞭拼命的抽打小渔郎。狠心的活阎王几鞭下去就把小渔郎抽得皮开肉绽,小渔郎立刻昏死过去,活阎王则自己扬长而去。后来小渔郎被伙计们给解救下来,回到了网铺。
小渔郎的鞭伤养了几天才好,夜间又要赶潮出海,因为小渔郎白天干了一天的活累得他一上了床铺就呼呼大睡起来,结果一觉未醒误了赶潮时间。活阎王发现后又把他绑在了那棵小榆树上,这一次活阎王对小渔郎是棍棒和皮鞭交加,打了一阵又一阵,直累得活阎王汗流浃背才肯罢休,被几个家人给搀走了。这一次虽然把活阎王累得半死,但是小渔郎身上一点伤也没有留下,好像没有挨鞭抽捧打似的,没事人一样。小渔郎一时弄不懂这是为什么,他心里暗想莫非有神或者是自己在地下的父母暗中保护他不成,那些伙计们也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后来小渔郎发现那棵小榆树的树干上有皮鞭和棍棒的印痕,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小榆树代替他受了皮鞭和棍棒之苦。从此更爱这棵小榆树,并把它奉为神灵。
第二天夜里又到出潮的时候了,伙计们都已经上了船却不见小渔郎的踪影。伙计们个个焦急万分,生怕他再误了赶潮又要挨活阎王的毒打。有一个人想下船去找,可是就在这时只见小渔郎已经来到了岸边正在往船上走。伙计们关心地问他,怎么了,多悬又误了潮,大家正为你担着心呢,下次可千万别这样了。从这一天开始,小渔郎几乎天天如此,即时间掌握得特别的准,像有时钟在为他报时。人们不理解纷纷问他为什么,他说:“每天夜里到出潮的时辰,我就听见外边有人在叫我说,小渔郎出潮了,小鱼郎出潮了。我一直想看看究竞是谁在给我报时,可是总也见不到这个人。”伙计们听了后都说,这又是一件怪事,一定是神仙在保佑你。
后来伙计们出潮时都看着小渔郎,只要他一起来大家就跟着起来,他不起来大家也不起来。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有一天小渔郎有意自己一个人提前偷偷起来在外面听,然而他听到有人在叫“出潮了,出潮了”,听声音好像来自那棵小榆树的方向,却从远处见不到人影。他感到奇怪,更让他奇怪的是这声音只有他能听到,别人谁也听不到。第二天他又提前起来跑到那棵小榆树下去等,想探听到那声音到底来自何方。他等了好时间却听不到声音,他下定决心不听到那声音不出潮,宁可再挨一次毒打。他心里着急,估计眼看出潮的时辰就要到了,如果听不到声音自己挨打是小事,弄不好所有的人都会挨打,他正急得心如火燎,那声音又出现了,原来那声音真的是那棵小榆树发出生的。他回去后把这事告诉了大家,后来人们就把小榆树称为叫潮树。
老龟、虬龙大战泥鳅精
双台河水甘甜如蜜,两岸农家靠着这条河水的润泽年年喜获丰收,家家过着五谷丰登的好日子。
有一年八月十五发生了大水,高梁头飘满地。后来人们才知道因为双台河口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河水下不去,又赶上一场大雨,才发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秋涝。
当年王母娘娘留在这片浅海保护这片湿地的那两个千年老龟急忙赶到双台河口去清障,结果发现是一条大泥鳅精横在河口,把水路给堵上了。两个老龟先用好言相劝,可是那泥鳅精就是不听,两个老龟无奈只好与那个大泥鳅精动起武来。那个泥鳅精本领很大,两个老龟和它大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最后那两个老龟让泥鳅精给拱到接官厅附近的一块高地上,又被泥鳅精给拱翻了背,四脚朝天,无法翻过身来,干受太阳的晒。有一个打鱼人来到接官厅海边上打鱼发现了这两只老龟,他喜出往外想伸手去拿。那老龟误以为是泥鳅精变成了人来捉它,结果一张嘴把那个人的一个手指给咬住了不放。那个人想了好多办法也无法把手指从老龟的嘴里抽出来,打鱼人心想干脆不如连老龟一起拿回家去再想办法。可是那老龟不知为什么那样的沉重,他硬是拿不动,只好坐下来等着家里来人找他再想办法。
天快黑的时候家里不见打鱼人回来就让他的儿子骑着家里的一头驴去找,结果在接官厅这块高地上看见了他。打鱼人向儿子说明了情况,爷俩个使出全身之力也抬不动老龟。天越来越黑了,那驴想扔下主人自己往家跑,儿子来了气赶上去勒住缰绳,又拿起鞭子使劲抽打那驴。驴被打得疼痛难忍,啊、啊地大叫起来。这一叫不要紧,那老龟被驴的叫声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嘴一张把脖子缩了回去,打鱼人的手指终于抽了出来。事后打鱼人有了感悟对儿子说,原来王八怕驴叫,今天多亏这驴了,不然这个手指怕是永远也抽不出来了。
两个老龟在这块高地上不吃不喝干晒了好几天,泥鳅精照样堵在双台河口那里不动,河水下不去,地里的庄稼照样被淹。
又过了几天忽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整个双台河口一带天昏地暗。几个时辰之后又雨过天晴,红日当空。这时有一个人来到了两个老龟跟前,用手一拨没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老龟给翻过来了。那个人问老龟怎么弄成这个样子。老龟说:“都是那个该死的泥鳅精做的孽,险些被太阳晒死。”原来老龟认识那个人,是海龙王帐前的一员大将虬龙。老龟问它怎么到这里来了。虬龙说:“海龙王听说泥鳅精堵了双台河口,造成了秋季洪水泛滥,使两岸庄稼被淹,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灾难,又听说你们去战那泥鳅精遇难,这才叫我前来惩治这可恶的泥鳅精。”老龟问:“你把泥鳅精治服没有?”虬龙说:“那泥鳅精有啥本事,在我面前它无能可逞。我与那泥鳅精大战连一半的本领都没有使出来,它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我是什么,我是海龙王身边的大将,哪像你们那样笨,被一条泥鳅给打得大败,四脚朝天晒了这么多天,险些丧了两条老命。”虬龙这通自吹自擂的大话羞得两个老龟面红耳赤的,把长脖子紧紧地缩在壳里。可是它们哪里知道,那个吹大牛的虬龙也是身体多处受伤,要不是附近的那些鱼兵虾将们帮忙,说不定早已葬身于泥鳅精之腹。
那虬龙看了几眼两个可怜巴巴的老龟又洋洋得意地说:“以后要多学点本领,像我这样才有大将风度。不过我又很赞赏你们两位倒多少也有点小本事,那就是你们在这里四脚朝天的干晒了这些天不吃不喝是怎么活过来的呢?难道这不是本事吗?”两个老龟面带羞色地说:“我们是要向你学习,不过我们靠喝西北风活过来的,这点本事也是够你学上一辈子的。”这一带一到秋天爱刮西北风。虬龙这才知道,乌龟不吃东西,靠西北风也能活。从此,人们骂人时就有了这样一句话,你不吃东西属王八的,靠喝西北风活着。
红草沟的故事
在赵圈河苇场的东北方向,与新兴和清水接壤的地方,有个叫红草沟的小村庄。为什么叫红草沟呢?原来这里过去是异常荒凉的地方,茅草丛生,四处尽是碱蓬。在漫无边际的草塘里,生长着一种奇异的野草,它一缕缕、一根根隐藏、生长在杂草之中,柔韧而坚实,长约二尺有余,细如毛发,粗似马鬃;夏天葱绿,秋季火红,到冬天也就变成了姜黄色。用它打成绳索,既耐湿又耐磨,非常结实,是当时盐场和渔场常用的物品。至于农家,更是用途宽广。因为收取这种草很不容易,物以稀为贵,当时在市面上很畅销,而且价格不斐,所以每到冬季开塘后,周边十几里地居住的人们都赶到这里拔草,最多每人一天能拔百十斤。后来,人们把这种草叫做“钢草”;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生活,村庄也就以“红草沟”命名了。
说起这曾经给当地人带来便利的奇异的红草,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只有两口人DD一个少年和他上了年纪的妈妈。在这一望无际的苇荡和草塘边上,靠着少年用小网和渔篓捕捞鱼虾,再到几十里路外的集市换些粮米,娘俩勉强糊口。寒来暑往,一年四季,少年都是在这苇草塘中打鱼摸虾,日子过得虽然艰难,母子相依为命,却也安稳。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接连几天的大风雪,娘俩眼看没粮吃了,可是出门都难,怎么去打鱼呀?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老妈妈着急上火,又一病不起。少年心急如焚,等到风停雪住,赶忙拿着渔具就奔草塘去了,他要凿冰捞鱼。雪后的草塘路径不分,坑洼难辨,而且,一道道雪岭把沟塘都掩埋起来。少年凭着平时对这里地形的记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处水塘,清出一块儿冰面,凿了几个冰眼,开始用小网捞鱼。还好,运气不错,他左一网右一网地捞,网网都能见鱼。他高兴极了,一网接一网不停地干起来,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直到太阳落山,他才想到该回家了,望着满满一筐鱼,他已筋疲力尽。他坐下来想休息一会,天渐渐暗下来,他有点着急了,就试着想把鱼筐搬到塘边,刚一用力,脚下一软,一下子滑进冰窟窿里,冰冷刺骨的水不算深,正好齐腰。他试图攀着冰面爬上来,可是脚下是烂泥,越挣扎越往下陷,眼看水已没到脖子,已经无力挣扎,他心想完了,只有闭眼等死了。就在这时,眼前一亮,一匹枣红色的小马驹站在他面前的冰面上,尾巴冲他摇摆着,似乎在示意他抓住,情急中他抓住了马尾巴,小马驹“咴”地一声腾空而起,把少年从冰水中拽了出来。然后又示意他背上鱼筐骑在自己身上,两手抓住马鬃,小马驹一阵风似地把少年驮到家门口,转眼不见了。少年知道是神物救了自己,急忙望空拜祭。他依稀记得,小马驹救他出水时,由于用力过大,拽掉了一绺马尾,过几天再去,还能清晰地看到几根冻在冰里的马尾。到第二年秋天,有人在杂草丛中发现了一根根马鬃样的红草。听到小马驹救人的故事后,人们都说,那红草就是小马驹掉落的马尾生成的。
后来还有人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时,曾经在这片杳无人迹的荒原里留下两个小金马驹。救打鱼少年的小马驹就是其中一匹。
咸盐的传说
不知道是在多么久远的时候,双台子河口这一带地广人稀,一片荒凉,只是在二界沟有少许打鱼的人。有一个叫骆二的打鱼人,家住在赵圈河南边的一处荒滩上。一天出海打鱼归来,扛着网杆,背着鱼篓正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忽拉拉”一阵风声,骆二抬眼一看,一只状似凤凰的青色大鸟从不远的滩上飞起,扇着巨大的翅膀向远处飞去,一会儿就看不见了。他心里一阵大喜:常听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里是有什么宝吧?他紧忙跑到凤凰飞起的地方,仔细地东瞧西看,什么也没有。他放下肩上的网具和鱼篓,扒拉着草棵,左扒拉右踅摸,连附近的螃蟹洞都掏了,啥宝也没找着。折腾了大半天,眼看天也快黑了,他扫兴地蹲下来,在一处退潮下来的小水洼里洗洗手,准备回家。手刚伸到水里,手指忽然触碰到水底硬硬的东西,仔细一瞧,水下是一层洁白的晶粒。奇怪,这里明明都是泥滩,哪里来的白沙呢?说不定这就是老天赐给我的宝贝吧。于是,他摘下帽子,用双手捞了满满一帽兜子晶莹剔透的白沙粒,放在鱼篓里背回家了。回到家后让家里人和左右邻舍看,谁也说不出是什么东西;附近居住的人也有听说来看的,没有一个人能叫出名来。时间一长,也没有把它当宝物了,家里人就把这包东西随便挂在灶台后的墙上了。也是事有凑巧,由于灶台处烟气薰蒸,那东西慢慢溶化,滴出水来。正好有一天家里煮了一锅鱼,水一点点地滴进锅里,等到吃的时候,都感到同以往不一样,真是味道好极了。大家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了原因。从此传扬出去,这一带的人煮鱼做菜就都用上了这东西。
一天,有人给骆二出主意,让他去给远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官送些这奇妙的东西,“说不定地方官高兴,会赏你一官半职的,就不必这么辛苦劳累地打鱼摸虾了”。骆二想想也是,就捞了一包,晓行夜宿地送到官衙去了。谁知道地方官一见这白沙一样的东西,根本不认识,不等骆二开口介绍就把他赶出了官衙。
骆二灰头土脸地回了家,继续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打鱼生涯。
忽然有一天,骆二打鱼回来还没有下船,有人风风火火地跑来告诉他,“官家派人找你来了,说你献宝有功,要查明宝物的产地,快去吧!”骆二还以为大家在取笑他,他苦笑着说:“别让我再去现眼了。”原来,那个地方官把献宝的骆二赶走以后,他手下有个人曾听说过这神奇的白沙的事情,就建议厨师试一试,结果让官老爷非常满意,这才派人来找骆二要更多的宝物。
没想到,骆二怕“现眼”一出口,便给这宝物落了名字,直到今天,人们叫的“咸盐”,就是由“现眼”的谐音而来。
后来,人们在骆二捞咸盐的地方,办起了晒盐场,开始的时候仅供当地人食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里的盐顺着辽河运往东北各地。据老辈人讲,古时这里的盐是挺出名的。
蛇过海的故事
早年间有一个传说,陆地上的蛇不能过海,一旦它真的搭船渡海了,那么每过一次便长一只脚,过满四次,就要变成一条腾云入海的恶龙,不干好事,在陆上滥发洪水,到海里兴风作浪,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不知是什么年代,那时接官厅还是个能出入大船的码头。有一次,从天津卫出发到接官厅码头的大船,正在起锚撤撬。即刻启航的时候,岸上急三火四赶来一位老者,扬手招呼船主稍慢开船。俗话说,开船不等客。但在今天,船主见这位老者白发银须飘飘洒洒,气度不凡,绝非等闲之辈,气喘吁吁而来要乘船渡海,遂动了恻隐之心,这才没有轻而易举地撤撬开船,直到老人上船坐好,才扬帆离岸。船行之后,船主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是到关外渔村二界沟去探望女儿。
这一天,大船正行至辽河口附近,船主转舵就要上接官厅码头了。此时晴天亮日,少见的好天气。大船满帆顺风,箭一般向目的地驶去。忽然,海面上升起一片光亮,一股水柱直直地接天而起,立时狂风大作,潮呼水涌,巨浪排空,大有翻江倒海之势。波峰浪谷中,大船如果前行,有暴浪摔头;后退,又有巨浪压舵。顷刻间,大船前行不得,后退不得,在浪尖上左摇右摆,打起了转转,吓得船上乘客目瞪口呆,只见浪谷中不时地有两对大虾抢一窜一窜地露出,不离大船左右,露得长时像旗杆一样高大。见此情景,船主怒目圆睁,大声喝问“船上的乘客听着,你们谁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快快站出来,把你交给河口虾王,不要连累了一船好人”。满船乘客面面相觑,个个不语,他们都是中原保定府来二界沟给网东扛活的穷渔人,哪里做过什么坏事。船主的目光在乘客身上过了一遍,不见有什么可疑人,咦?不禁纳闷,怎么回事?船上少了一个人,这个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白发银须撵着上船的老者,他哪里去了呢?船主寻视着,乘客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却一个劲在问:那个老者,他上哪儿去了呢?船主让人仓里仓外找了个遍,还是没找着。忽然,有人高喊,“那是什么?”大家顺那人手指一看,一条带黑点的小蛇盘在舵坎上,缩着头,直颤尾巴。
“来人呀!”船主气愤地吼道:“坏东西躲在这里!”
这时,一个船夫拿过一根竹杆,顺手递给了船主。只见船主伸出竹杆,对准小蛇,狠狠地一挑,黑点蛇腾空而起,立时变成水缸粗、几丈长,身上已长出三只脚,只差这一次渡海,就会变成一条蛟龙了。蛇一落水,两只大虾便立时扑了过来,举起虾枪与蛇拼杀在一起,蛇吞虾,虾刺蛇,好一场激战,海面上风浪滔滔,天上乌云遮日,只战得天昏地暗,只见虾敏捷地一刺,穿透了蛇的咽喉,使劲往上那么一挑,将其挂在半空,动弹不得,另一只虾瞅准时机掉过头来顺着伙伴枪划的接口处一枪扎进去,再往下一挑,两条虾枪给这黑蛇开膛破肚了,五脏“哗”地流到水里,很快,两只大虾拖着死蛇沉于大海,顿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大船平平安安地到达了接官厅码头。
螃蟹沟的传说
辽东湾浩瀚的苇海中,有一条很深很长的大潮沟,叫螃蟹沟,顾名思义,是因螃蟹而得名。那么,是怎样一个传说呢?
很久以前,这条河沟一直通到大海里,是海水潮涨潮落冲涮出来的大沟,它随着海水潮汐涨落。不知是什么年月,一群百年毛蟹因在海里犯了过错,被海龙王贬到这条潮沟里来。它们到这儿以后,见整条潮沟里的鱼虾生物都没有它们的能耐大,凭着一双大手钳,天长日久,就产生了独霸潮沟为王的念头。于是,它们每天在沟里模行霸道、胡作非为,搅得沟里的鱼虾天天都不得安宁,有时不顺心,竟然把在沟里行驶的船都拱翻,闹得船家都提心吊胆,行船前都要焚香拜祭祷告,求海里神灵保佑。
潮沟里的鱼虾实在忍无可忍,就纷纷到海里龙宫告状,海龙王听说以后大怒,当即派虾兵蟹将把那些胡作非为的毛蟹抓到龙宫,海龙王亲自问罪。这群毛蟹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齐声发誓再也不敢了。龙王说:“如果按照我说的做,可以免你们死罪。第一,把你们的手钳折断一支,以正王法;第二,要在沟旁修洞安家,不准再回海里,从此安分守已,不得任意胡为;第三要向尘世凡间谢罪赔礼,干些好事”。众毛蟹齐声谢过龙王,一个个托着被折断的一只手钳回到潮沟,按照龙王的指令,在沟旁修洞安家。从此修真养性,并一心寻找向凡间谢罪的机会。这条潮沟又恢复了早年的平静。
多年以后,这一带瘟疫流行,很多人染上了病毒,人们四处求医问药,也没能止住瘟疫的流行蔓延,染病的人越来越多。忽然有一天,一位仙风道骨的白发老人提着药篮来到这里,说是能治好瘟疫。人们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来到他这儿治病。老人把大家领到潮沟边上,手指着潮沟说,就用这沟里的毛蟹煮水喝,就可以有病的治愈,没病的免疫。说来也怪,老人话刚落音,只见沟里的毛蟹纷纷爬向岸边,乖乖地主动就擒。果真,人们用毛蟹煮水喝,病很快就好了。
打那以后,毛蟹的后代再也没回到海里,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在沟旁边安分守已地过日子,同沟里的鱼虾和谐共处,再也没有纷争。当地的人们也感谢这些毛蟹为他们治病防疫,为了纪念它们,就把这条潮沟叫做螃蟹沟了。
后来,人们为了祁求平安,又在沟旁修了一座小庙,是为了纪念当年那位给人们治病的白发老人,传说那老人是一位专司医药的仙人。因为这个小庙,这条沟又叫庙沟。
一直到现在,毛蟹的两只手钳仍然是一大一小,说是龙王给折断留下的残疾;当地的小孩出麻疹,老人们还用毛蟹煮水,排除孩子身体内的毒素;毛蟹水煮后脸还红着,传说还在给凡间赔礼谢罪呢!
在赵圈河苇场的西南方向,有一处高岗,大约有两亩地的面积,岗上长满了榆树。据老人讲那里原来的面积足有30多亩,下面是一层一层的蛤蜊皮,由此得名“蛤蜊山”。相传这蛤蜊山原本是个小渔村,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打鱼采蛤为生。
小渔村里住着兄弟俩,弟弟忠厚老实,天天驾着小船到海里打鱼采蛤;哥哥为人奸滑,爱贪便宜又好吃懒做。
有一年发生了海啸,渔船和网具都冲走了。哥俩儿的日子就清苦了,苦日子弟弟能受,他开始到潮沟河叉子里去摸鱼。哥哥可受不了,就在一天夜里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和值钱的衣物偷走,不知去向了。
第二天,弟弟醒来不见哥哥,又发现钱和衣物也没有了,就明白出了什么事。他心里虽然难过,但转念一想,如果哥哥能用那些钱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养活自己,总比在家里一同受苦强。
有一天,弟弟又去摸鱼,一直摸到星星满天,也没摸到一条鱼,不由得上岸坐在河边,低头叹息。正在发愁,忽然看见离自己不远处有位白发苍苍的渔翁坐在沟边借着月光钓鱼,身边放着一个很大的鱼篓,正朝自己笑呢。
弟弟就问“笑什么。”老渔翁说:“我笑你年轻力壮的,为何坐在河边发愁?”弟弟叹着气,把自己的事情向老渔翁讲了一遍。
老渔翁听完,说:“你不要发愁,一天捉不到鱼别泄气,勤快的人日子总会好起来的。我这有几条鲤鱼,送你一条吧!”说着从鱼篓里提出一条大鱼递给弟弟。弟弟一看这鱼真大,金灿灿的鱼鳞明光耀眼,自己从来也没见过,心里真喜欢。但他没有接。心想: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不能要。嘴里就说:“我不能收您的东西,谢谢您的好意。”说着转身就走,老渔翁叫住他指着大鱼说:“这是人间稀少的金鱼,只要得到一条就发财了,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弟弟接口道:“您别这么说,我靠力气干活儿,从来不想啥发财。您刚才说,只要勤快,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请把鱼收起来,我绝不会要的。”
老渔翁听了弟弟的话,点了点头,便在鱼身上摘下一片鳞来说“既然你不要鱼,我送你一片鱼鳞吧!你把鳞种在河边,每天给鱼鳞铲地浇水,等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就能长成一颗鱼树,结满金钱,只要抱着树摇动钱就会落下来,用也用不完,分给那些穷苦的人们。”弟弟点头答应了。老渔翁又接着嘱咐说:“可不能把钱全都摇下来呀!”说完一转身就不见了。
第二天,弟弟就把鱼鳞种上了。每天给鱼鳞锄土浇水从不间断,到了九九八十一天,鱼树果然长成了。枝条上串着数也数不清的金钱。弟弟把钱摇下来一些,分给穷苦的人们,大伙都过上了好日子。弟弟自己也买了渔船和鱼网,娶了媳妇,盖上了新房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哥哥听说弟弟种了一棵摇钱树,便急忙往家赶。他偷偷地来到河边的鱼树跟前,借月光看见满树金光闪闪,便象疯子一样抱着树摇起来,不一会金钱就堆到大腿根。哥哥越摇越多,眼看着金钱已堆到脖子根了,抬头看着树梢上还有几串钱,使足最后的力气边摇边喊“让金钱没过我的头顶吧”!贪心的哥哥就这样被金钱给活埋了。
从那以后,鱼树再也不结金钱了。每到春天结的钱成熟了就自动脱落,成了树籽,小渔村到处长满了鱼树。后来,人们把“鱼树”叫做“榆树”,榆树上长的钱自然是“榆树钱”了。
双台子河的传说
双台子河流经盘锦市的双台子区与兴隆台的结合部,又分别从羊圈河子苇场同新兴农场结合部、东郭苇场与赵圈河苇场结合部穿过后进入渤海。从高空向下望去,这条大河如玉龙般横卧于大地,龙头探向大海,龙尾伸向内地,非常壮观,气势磅礴。
关于这条河的形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渤海湾里有一条青龙,他是东海龙王的七儿子,非常体贴百姓的疾苦。
当时这一带连年大旱,庄稼连续几年颗粒无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年年求雨也求不到,只好找到官府,官府出面到千山去请一位法力高深的老方丈DD智深长老。据说这智深长老已经四百多岁了,能知过去未来。可是连请几次都被拒绝了。原来,老方丈早就算过,已深知大旱的原由,更知道上天的意旨不可违抗,可是为人们的诚心所动,最后他还是决定下山,但他只是说“随机缘而定吧。”
老方丈带领弟子徒孙们来到后,会同当地官府,发动百姓修了两座土台子,在土台子上建坛,用以祈祷求雨。坛建好以后,智深长老却并不登坛,只是命两个弟子开坛,自己却每天在住室中打坐,研究棋艺。长老从小下棋,几百年来未遇敌手。转眼间,老方丈到来已一月有余,可天上还是一滴雨未下,有人问及,智深长老只说一句话“机缘未到啊”。
一天早上,门外一青面大汉求见,老方丈请他进屋,大汉说“久闻老禅师棋艺高超,今日特来领教,望不推辞”。于是两人摆开棋盘,交起手来。说也奇怪,从未遇敌手的老方丈,今天的棋下得十分艰难,每走一子都要思忖再三,还是不能胜出对方丝毫,而对手的棋却走得十分潇洒,不急不缓,不紧不慢。这盘棋从早上开始,一直下到晚上太阳压山,只下到三分之一。青面大汉起身说:“大师,您累了,今天就到此,明天再战吧!”于是告辞。第二天又来,从早战到晚,仍无结局。第三天又战,又到太阳压山时,大汉站起身说:“禅师,我看我们的棋就下到此处吧!您真是棋艺高深,在下领教了。”智深禅师一笑说“施主,您到我这里来,不只是为了下棋吧,有事为什么不说呢?”青面大汉笑道,“您既已看出我有心事,想必您也知道我是谁了,我此来,只为这一方的百姓和旱灾。”大师说道:“您虽管此地的施雨,可天意如此,莫非你有什么办法解得此厄?”原来他早已算出,这青面大汉就是这渤海中的青龙,并知青龙此来的目的。只听大汉说道:“大师,在你建坛的地方,每个坛的近前都有一棵大榆树,您要命人将这两棵树锯断,并用绳子将树头栓牢,三日后,我要去东南方行雨,切记一点:前面的是黑云,管行风;中部的黄云管行雷;后部的白云就是我所管的施雨云,待黑云、黄云过后,将两棵大树拉倒,听到拉树的响声,我便可行雨。但您记往一件事,大雨过后,方园千里之内所有的人,不可放鞭炮庆雨,否则,我便有大祸临头,切记、切记!”说完,青面大汉一晃身不见了。
智深禅师立即按青龙所讲布置一切,并派出所有弟子徒孙,四方告诫雨后不得庆祝之事,尤其那两棵参天的大榆树,每棵树径都有几搂粗,命小和尚整整锯了两天两夜,方准备好,到得第三天的早晨,果然西北方向狂风大作,黑压压的云彩,滚滚而来,黑云过后是黄云,只是光刮风,不打雷,更不见下雨,待黄云刚刚过去,智深长老一声令下,数十名小和尚一齐用力将两棵大树拉倒,只听“喀喀”、“呼隆隆”一声巨响,紧接着飘泼大雨,哗哗下了起来,整整下了两个多时辰,那真是沟满壕平,旱灾立时解除。
雨后的第三天,青面大汉来到智深禅师的住处,问老方丈“我同您讲过,雨后不得放鞭炮庆雨,怎么您没有布置到?”老方丈说道:“不可能啊,我已将所有弟子都派出,四乡八邻都已告知,事后我已算过,没有遗漏,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大汉说:“大师,您马上派人到南边离这10里之遥的地方看一看,便知晓了。”于是智深长老派人去一看,果然有一八十多岁的老妇家正在放鞭炮。怎么回事呢?原来,三天前,老妇人得急病,一口痰没上来,昏死过去了,老妇人的儿子以为老人死了,就把她装入棺材,放入挖好的墓地,准备埋葬。待今天早上到墓地,发现棺材内有声音,打开棺材一看,老太太已经缓过来了,并没有死。这件事情智深长老没能算出,于是出现了老妇人家放鞭炮的事儿。当智深长老得知事情真象后,无限愧疚地说:“老纳仙缘尚浅,道行不够,没有能力算出此事,罪过,罪过。敢问施主,事已致此,该当如何?”看着智深长老如此,青面大汉说“大师不必自责,也是我该有此难。如今,上天知道我违规施雨,并且已降罪于我,罚我尾伸内地,头向渤海,伏于地上七七四十九天任日晒、风吹,不得雨淋,待四十九天满后方得腾空入海,这四十九天若没水,我必死无疑,请长老发慈悲,为我淋水,救我不死,日后必定报答。”长老听到此,连忙点头应允道,“此事皆因老纳所起,淋水之事,自当完成。”青面大汉点头告辞,果然第二天早晨,一条巨龙由空中落于地上,正是尾伸内地,头向渤海,于是智深大师率领众弟子徒孙连同当地百姓,日夜不停地为这条龙的身体浇水,待浇满七七四十九天时,只听苍龙一声大吼,腾空而起,而他趴卧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深深的宽阔大河。这就是双台子河,他在趴卧过程中,身上的龙毛掉了不少,在他腾空而起时,抖落于地上,化成后来的片片芦苇,形成今天的大面积苇塘,巨龙腾空后就飞回大海了。
很久以前,双台河入海口这一带到处是芦苇荡、盐碱滩,荒无人烟,根本就没有庄稼。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渐渐地有了人迹。而那时落户在这里的人是靠打鱼摸虾为生的,他们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开些小荒,种点粮菜,供自家食用,这才逐渐地有了零零星星的庄稼地。据说就在这个古老的年代,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从关内逃荒到这个地方,见这里到处是荒地,人烟稀少,而且可以打鱼摸虾,就落下脚来,不往别处走了。
这家人只有三口人:一个50多岁的老头儿和两个20来岁的儿子,老大叫淘金,老二叫淘银。老头儿非常勤劳,带着两个儿子盖起了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就是用在草地上挖的土垡子垒墙、用苇子扎成把子和泥做盖的窝棚。有了住处,爷几个就开始了打鱼摸虾和开荒种地的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他们开垦了好大的一片荒地,而且打了一眼水井,供饮用和浇地。日子虽然很难却也勉强过得去。
却说有一年大旱,地里的禾苗都快干巴了,老头儿带着两个儿子挑水浇苗救庄稼。谁知刚干了两天,由于着急上火加劳累,老头儿就病倒了,卧床不起。几天后,老头儿知道自己活不多久了,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说:“你们哥俩都长大成人了,只是爹我有一件事儿始终没告诉你们,死也不甘心哪?”
哥俩儿见老爹的病越来越重,就一齐哭着说:“爹,你老人家有啥话只管说,孩儿一定照办。”
老头儿点了点头,有气无力地说“…..自从你妈去世以后,我领你们俩个省吃俭用地过了这么多年,积攒了一包碎金子,我总把它揣在怀里。哪曾想有一回我去挑水,不小心把那包金子掉井里去了,我费了好大劲一直没捞上来。我死后,你们哥俩要把井里的水挑到咱房前的苞米地里,等井水淘干了就能取出那包金子了。”说完老人就咽气了。
安葬了老爹之后,哥俩儿遵照老人的嘱咐大干了七天七夜,终于把井淘干了,苞米地里也灌足了水。哥俩儿下到井里,在井底的烂泥里摸呀找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到老爹说的那个金子包。他们有些失望,甚至开始抱怨爹爹临死还诳他们。
一晃到了秋收的时候,哥俩儿收了庄稼,金黄色的苞米打了满满一大囤,这时他们才悦然大悟,领会了老爹爹的心意。
从此后,哥俩儿更加勤劳,每天起早贪晚地打鱼、种地,日子渐渐地富足起来。到后来,哥俩先后娶妻生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老堵河与滚龙岗
老堵河位于赵圈河苇场西部约30华里的地方,是双台子河的一条支流,紧靠着河的南面和西面一片较高的地方,当地人称为滚龙岗,春夏季节,苇海扬波,恰如一片锦缎,远看苍苍莽莽,近看郁郁葱葱。每年的四至六月份,这里到处可见野鸭、大雁、水鹳、黑嘴鸥,长脖老等等珍奇水鸟在栖息,经常还有丹顶鹤、白天鹅或在低空飞翔或在水边起舞,显示着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那真是美不胜收。
关于这老堵河和滚龙岗,流传着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双台子河下游有一雌一雄两条巨蛇,雄蛇体长15丈,有大海碗口粗细,通体油黑发亮,眼里发出阴冷的寒光,雌蛇黑绿色有洗脸盆那么粗,体长20余丈。平时两条蛇盘在河边,昂着头,不断地吐着长长的、紫色的舌信子,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没有任何动物敢侵入它们的领地。
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怪物,猪头人身,巨齿獠牙,一双小眼睛精光四射,面目丑陋狰狞,脖子后的鬃毛二尺多长拧着劲地往后长。自从它来到这里以后,俨然成了这一方的霸主,谁也不敢去招惹它。这怪物有两大嗜好,一是好吃,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见啥吃啥,好象是总也吃不饱,不过最爱吃的就是蛇,只要是附近有蛇出现,它必定得追上咬死、吃掉。二是天热时,它总要到水坑里去戏耍、打滚,越是臭泥坑,它玩的时间越长,每到这时候,它就要现出原形DD一头身长10多丈的雄野猪,原来是一个野猪精。这怪物在泥坑中打够滚之后,必定到有沙土的地方去蹭身体,由于它身体经常溢出油脂,加上滚泥蹭沙,久而久之,它的皮毛变得异常结实、厚硬。
话说这野猪精吃掉的蛇类越来越多,这一带的蛇几乎被吃光了,就连巨蛇的儿女也被吃掉。两条巨蛇知道后,怒气冲天,雄蛇迅速来寻野猪精报仇,它在河边野猪精必走的路上盘成一大盘等着,准备与仇家决一死战。只见野猪精晃着两只大耳朵一路寻食走来,迎面看见巨蛇,好不喜欢,正愁没吃的,竟有这么大一条蛇送到嘴巴底下来了,这野猪精也不愧为“精”,它知道这是一条不好对付的大毒蛇,就小心翼翼地往巨蛇跟前蹭。这巨蛇正怒火中烧,见野猪精来到近前,猛然间“忽”地一声扑到野猪精身上,张开血盆大口狠狠地一口咬下。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DD它不知道野猪精的皮那么坚硬,根本就咬不动,当它发觉的时候已经晚了。别看野猪精那么笨重的身体。动作却十分灵活,只见它“嗖”地转过身子用獠牙一挑,将巨蛇挑起在一边的泥塘里,随后一个跳跃,用前蹄踩到巨蛇的头上,一口咬往巨蛇脖子,只这一下就咬断了巨蛇的脖子,生生地把雄蛇咬死了。野猪精刚想喘喘气休息一下,只听“呼”地一声窜出更大一条蛇来,原来雄蛇寻仇走后,雌蛇不放心也随后赶来,正好见到蛇猪大战的一幕,可它晚来一步,雄蛇已被仇家咬死了。情急之下,它一窜就冲过来了。
这雌蛇可比雄蛇聪明,它明明看见雄蛇咬了猪精一口,猪精不但没死,而且毫发未损,身上一点伤都没有,它忽然明白了,这猪精皮太硬,是咬不动的。它两眼迅速盯向猪精屁股下面,找到了猪精全身的最弱点。双方对峙着,这回野猪精首先发动进攻。只见它后腿一蹬,支起獠牙就向雌蛇冲了过来,而这雌蛇却敏捷地从猪精的一侧游过,同时迅速腾起蛇头,返身一口咬住野猪精屁股下的卵子,野猪精疼得“噢噢”怪叫,回转身张嘴要咬蛇,雌蛇翻转尾巴缠住猪精,蛇猪翻滚撕咬斗在一起,直斗得天昏地暗,从河边滚到岗上,又从岗上滚到河里,最后,雌蛇被野猪精连滚带压拖死在河中,而野猪精蛇毒发作也死在河里。两个巨大的怪物尸体把河道堵死了,年深日久,尸体化为泥土使河道变窄,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老堵河;巨蛇与野猪精翻滚打斗的地方,人们就叫滚龙岗了。
接官厅的由来
接官厅位于双台子河入海口处,为保证芦苇的生长及丰收,在这里修建了接官厅档潮闸。
关于接官厅之说,那还是明朝末年的事,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后裔努尔哈赤部逐渐强盛,在统一了内蒙、辽、吉、黑地区以后,迅速崛起,正逐步向辽西地区发展,以图进关,逐鹿中原,这时的明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崩溃,贪官污吏横行,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些都使得明王朝的统治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明崇真皇帝下旨任命袁崇焕为辽东经略。这袁崇焕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文涛武略,文章武艺、兵书战策,无一不精,他奉旨出京到达辽东后,为便于用兵,经常视察山川地理了解海上环境。一天他由葫芦岛乘船来到渤海,由双台子的入海口登岸视察,当时为便于袁崇焕视察,也便于接待,地方官便在这里修了接官厅,当然,当时的修建是比较简单的,只要能登岸视察就行了,有意思的是袁崇焕上岸以后,正要带领随从人员及地方官吏前行,忽然从路边的芦苇丛中走出一个和尚来,这使得那些地方官及随从人员都很吃惊,这位袁经略更是吃惊非小,原来这接官厅附近方园百里之内根本没有寺庙,哪里来的和尚?只见和尚双手合什到“经略大人,可否进一步讲话?”袁崇焕的随从护卫喝道:“大胆僧人,还不退下!”可袁崇焕将手一摆,说道:“不要吓着僧人”,转头对和尚说:“大师,可以。”众人哪里知道,这袁崇焕,不但文武皆精,而且胆识过人,当下与和尚前行十余丈,袁崇焕问道:“大师有何见教”?和尚说道:“经略大人来到辽东,可见辽东及国家安危皆系于一身,但努尔哈赤决非常人,虽说你的到来,使他大限之期将近,但他的子孙入主中原,必是早晚之事,这是一,二辽东之事唯将军与文龙合作可兴,若将军与文龙相间,文龙珠,将军之祸亦不远矣,切记,切记!”说完,和尚转身消失在芦苇丛中,袁崇焕听了和尚的话,心中暗暗惊疑“莫非这是高人示警?”但他太自信了,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文涛武略过人,他相信自己的胆识气迫惊人,他相信崇真皇帝是信任他的,可他恰恰在这一点上错了,崇真皇帝是信任他,但那是很有限度的。原来,这辽东地区有一位总兵叫毛文龙,在打仗用兵,特别是对役努尔哈赤,是比较有一套的,但这位总兵官性情强悍,不论对同僚,还是对朝庭,常有越权之举,崇真皇帝明知此人的毛病,但更知道国家正在用人之际,特别是辽东战争吃紧,缺不得毛文龙,故不能杀此人。在袁崇焕受命出京的时候,崇真召见袁崇焕,言明袁要与毛合作稳定辽东,但为便于袁崇焕行事,又赐给他尚方宝剑,可崇真皇帝的用意,袁崇焕没有领会,今天和尚说的话,虽很重要但他还是没有重视。
后来发生的事果然被和尚料定,在锦州地区,袁崇焕与努尔哈赤的一役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一炮击中成重伤,回到沈阳(当时的盛京)即死去,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朝中很多人到崇真处离间袁崇焕与皇帝的关系,这崇真皇帝刚愎自用,又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果然下旨将袁崇焕逮捕并杀害,后来,努尔哈赤的子孙果然入主中原坐了天下。
版权所有:盘锦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养的鱼死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