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歌曲什么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歌节

企业QQ号:&&
龙胜三月三美食诱惑民俗风情
文章出处: admin | 发文时间:
今年的4月12日是农历三月三,也是少数民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龙胜县城到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喜气洋洋。人们满怀热情的从四面八方涌入县城,赶着参加一年一度的会期。今年的三月三和去年一样,在县城中心隆重举行了盛大的美食商品贸易会的同时在滨江公园还举行山歌会。
美食商品贸易会十分热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贸易会分为美食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和彩票一条街。九寨沟烤鸡、神农架野山栗、新疆烤羊肉串、内蒙古烤肉、长沙臭豆腐、北京雪梨酸梅汤等各种美食吸引挑逗着人们的味蕾,大家对美食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滨江公园举办 “三月三”共建和谐社会山歌会也吸引了很多的群众围观。少数民族歌手们用悦耳歌声,将和谐社会思想、交通知识和护林防火知识融入民俗文化之中,博得在场观众阵阵喝彩。
三月三 是龙胜一年一度的圩日,也叫“会期”
龙胜附近的三江县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三月三花炮节”, 这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最盛大节日之一。观看花炮节的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大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这侗家的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一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吉祥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各村寨花炮队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随着炮起环落,各个花炮队伍蜂拥而上,冲向铁环落下的方向,竭力争抢,各花炮队的主力都是各寨子里选出的精壮小伙子,抢炮时个个赤膊上阵,奋力拼抢,扭作一团,上演精彩震撼的“东方人的橄榄球”大赛。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亲们,要体验感受地道的三月三,一定要到龙胜来哦。
浏览: 14116 次
出游前预知
经营许可证编号:&&客服热线:
Copyright (c)
桂林龙胜温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隆林各族自治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隆林各族自治县声明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西北部,处在、、三省交界地带。它东与为邻,南与接壤,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的、、等县市隔江相望,总面积354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3551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苗、、、壮、汉等5个民族,2011年末该县总人口40万,其中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81.2%。[1]是广西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和市12个县(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9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是电站库区,“”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和平班水电站就在隆林境内建设。[2]外文名称Multinational Autonomous County of Longlin别&&&&名隆林县行政区类别自治县所属地区中国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政府驻地电话区号0776邮政区码533500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面&&&&积3551平方千米方&&&&言壮语、苗语、桂柳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雪莲洞风景区,天湖,冷水瀑布风景区,天生桥风景区,张家寨机&&&&场车牌代码桂L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GDP43.5亿元(2011年)行政代码451031
战国时,属夜郎国。秦时,属黔中郡。
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牂牁郡后,属牂牁郡句町县(县治所在今广西省西林县境内)。
三国时,属蜀国兴古郡句町县。晋时,属益州兴古郡句町县。  
南北朝时,属宁州兴古郡句町县。
隋时,属南宁总管府(治所在今云南曲靖)昆州(州治今云南昆明)。
唐时,属岭南西道福绿州、横山郡武龙县。宋宝祐元年(1253)置安隆峒,隶属泗城州。这是隆林第一次行政建制。
元致和元年(1328年)建立安隆州辖安隆峒,隶属云南省。安隆州废为寨后归泗城州辖,属广西省。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司治在今田林县旧州镇),先属泗城州辖,后直隶广西布政使司。
清五年(1666年)安隆长官司改土归流置西隆州,隶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泗城府。七年(17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州治迁到里仁塘(今新州镇),十二年(1734年)西隆升为直隶州,辖领西林县。
民国元年(1912年)西隆州改为西隆县,隶属。16年直隶广西省政府。19年属百色民团区。23年改属百色行政监督区。31年改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日,西隆县解放,属百色专区。1951年8月,西林县的岩界、那劳、龙潭、西平、古障、马蚌、八达7个区并入西隆县,西隆县改为隆林县。1953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1955年9月,改称隆林各族自治县。1961年6月,划出那劳、那佐、西平、古障、马蚌、八达6个公社归西林县管辖,隆林各族自治县名称不变,属百色地区至今。[3]元置安隆砦,明设安隆长官司,清建西隆州,民国改西隆县。19行政区51年与西林县合置隆林县。1953年建隆林各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置隆林各族自治县。
1996年,隆林各族自治县面积3507平方千米,人口约33万人。辖3个镇、18个乡: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委乐乡、扁牙乡、者隘乡、隆或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猪场乡、德峨乡、常么乡、长发乡、克长乡、蛇场乡、岩茶乡、龙滩乡、介廷乡。县政府驻新州镇。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委乐乡与扁牙乡合并设立平班镇,所辖原委乐乡和扁牙乡的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平班村。调整后,隆林各族自治县辖4个镇、16个乡: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沙梨乡、隆或乡、者隘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德峨乡、猪场乡、常么乡、蛇场乡、克长乡、长发乡、岩茶乡、龙滩乡、介廷乡。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撤销常么乡,整建制并入德峨乡,德峨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长发乡,整建制并入克长乡,克长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龙滩乡,整建制并入岩茶乡,岩茶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者隘乡,整建制并入新州镇,新州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蒙里乡,整建制并入革步乡,革步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该县辖4个镇、12个乡: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沙梨乡、隆或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德峨乡、猪场乡、蛇场乡、克长乡、岩茶乡、介廷乡。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号)批准同意德峨乡改为镇建制。调整后,该县辖5个镇、11个乡:、、、、德峨镇、、、、、、、、蛇场乡、、、。县政府驻新州镇。[4]有、汉族、、仡佬族、彝族五个民族分布。县境地质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早期古生代。经历了,,中、新生代三个发展阶段。县境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新阶段。受运动和运动的影响,中生代中侏罗纪,地壳多次升降。新生代(从67百万年前至今)地壳总体抬升,经过近两亿年的风化剥蚀,山谷、河谷不断下切,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山中切割地貌景观。[5]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的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区县,素有山高谷深,“地无三里平”之称。地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金钟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该县,南部的斗烘坡顶峰海拔高程1950.8米,为该县最高峰,西南部蚂蚁高坡高程1826米,西部金钟山高程1819.4米,东部沙梨河与南盘江汇合处高程380米,为该县最低处,最高与最低处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结构有土山区(非溶岩)和石山区(溶岩)两大类。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复杂,陶成山区多,水面少;陡坡多,平地少。[6]属高山气候,四季较为明显,温润多雨。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县境各地降水量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气温随着高度递增而降低,垂直变化显著。县境是低纬度,海拔较高地区,所以夏无酷热,冬季南下的冷空气翻越云贵高原后,势力已减弱,所以冬无严寒。这一气候特点对于亚热带作物和喜温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利。[7]明朝元年(1522年),有人。民国34年(194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该县有16148户,78683人,比嘉靖元年总人口增加71579人,平均每年增加169人,人口发展缓慢。人口分布疏散,普遍二户三户一寨,五户十户一村,常常是几户一山头,几家一个山脚。民国33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解放后,人口逐步从自然生育到按计划生育,特别是1981年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一系列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人口增长仍然过快。1995年该县有68017户,339871人。[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隆林各族自治县总人口347462人。其中:新州镇42595人,桠权镇11239人,天生桥镇21812人,沙梨乡14835人,委乐乡13429人,隆或乡25774人,扁牙乡15654人,者隘乡7504人,者保乡25240人,者浪乡16637人,革步乡22539人,金钟山乡12823人,德峨乡17552人,猪场乡17575人,常么乡12657人,蛇场乡14749人,克长乡12131人,长发乡11747人,岩茶乡11508人,龙滩乡7039人,介廷乡12423人。[4]境内有土山区和石山区两大类。土山区面积亩,占总面积69.3%;石山区面积亩,占总面积30.7%。土石山区分布在东部的沙梨、委乐、扁牙、者隘、新州等乡(镇),南部的岩茶、龙滩、介廷等乡,西部的天生桥、革步、金钟山和猪场的岩圩一带,北部的者保乡的东南面。这类地区是主要农、林、牧区。土山区中的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沙梨河、者浪河、新州河,南部的冷平河,西部的乌冲河、清水河等河流两岸,是水稻的主要产区。石山区分布在南部斗烘坡南北两侧的蛇场、德峨、常么、克长、长发等乡,东部的隆或乡以及山脉的者保乡的西面,桠杈镇和天生桥镇的北面。石山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局限性很大。[9]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径流低值区,地表河流水全靠降水产生的径流和河川基流。该县多年平均流量为315.4毫米,径流总量为10.73亿立方米,占该区年径流总量的0.54%。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5~9月份,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5%,多数河溪在枯水季节流量小,有的甚至断流,洪水期最大流量比枯水期最小流量相差近10倍。地表径流的多年分配变幅大,丰水年与枯水年水量相差3~8倍。地下水主要是分布在石山地区,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2亿立方米。该县可供水量平水年为1.46亿立方米,干旱年为1.3亿立方米。而该县每年各种农作物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量为2.4亿立方米。每年水量供求不平衡,加上降雨量和水利设施分布不均,区域性缺水严重。岩茶、龙滩、介廷、者浪、革步、天生桥、新州、扁牙、者隘等乡(镇)水利条件较好,来水充分、供需基本平衡,有些地方供多于求。德峨、猪场、常么、蛇场、克长、长发、隆或、沙梨、委乐、者保、桠杈等乡(镇)位于石山区或干旱区,地表水缺乏,来水多靠降雨,供水不足。[10]该县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矿、、硅石、、、、、、、、、、等。有一定储量,能起支柱作用的矿产及具有加工价值的主要有锑矿、金矿、硅石、建材用的石灰石。其中锑矿成为该国锑矿主要产地百色的最大矿区,锑含量达30%至60%以上,质地优良,是广西少有的好矿。黄金属微粒金,正处于滇、黔、桂、“金三角”地带,已少量开采。[11]植物资源有593种,仅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就有112种,素有“仓库”和“天然库”之称。森林面积公顷,木材积蓄量5396850立方米,53.6%。[2]2005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1.46亿元,2005年度荣获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2006年该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财政收入完成3.6867亿元,同比增长6.61%;该县共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77个,已完成投资3.8亿元,县内从民国时期开始有民间小手工业,民国25年(1936年),航拍隆林在县城设有2家打铁铺,主要炼铸刀具、锄头等工具。之后小手工业逐步增多。解放初德峨苗族地区有编织背篓、泥箕等竹制品,革步、隆或的壮、汉族地区能生产小农具、铁铸梨头等。年,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同时,开始在县城或个别公社,逐步建立一些小手工业,从事小农具、酿酒、榨糖、食用油加工等方面的生产。1954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小组。1956年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国营企业方面,于1954年在县城红庙兴办了县农具厂,从业人员14人。年,该县工业项目纷纷上马,大办全民、集体企业,1959年该县工业实施项目达101个。由于脱离实际,工厂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低劣,导致了石膏水泥厂、化工厂、炸药厂、者烘钢铁厂等企业下马。1961年和1962年先后对工业进行2次调整,压缩工业战线,对那些不具备办厂条件的工业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该县工业企业1966年减少到11个,职工人数减少到129人。该县工业总产值从1962年的43万元,上升到1966年的92万元,增加1.14倍。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从年的4年间,工人受无政府主义影响,企业关门,工人停产“闹革命”,使该县工业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以后,才开始投资兴建一些新工厂,1978年该县工业发展到30个,工业总产值达743.96万元。年,工业建设项目重点放在立足本地资源,建设工业的骨干项目和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兴建了锑冶炼厂、锑制品厂、龙滩锑矿、硅铁厂、结晶硅厂等新的企业。扩建了汽车修配厂、马雄锑矿、水泥厂、榨油厂等企业。同时抓好能源工业建设,重点开发冷水河水能资源,电力工业发展快。1991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后,成立了县、乡两级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组织开展工作。县电力企业达标年(1993年7月到1994年6月,下称达标年)总收入达730万元,比基准(1990年,下称基准年)增长59.53%,实现利润195万元,比基准年增长1.57倍。年,该县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058.7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达870.19万元。1993年该县工业总产值4779万元。1995年该县工业总产值10693.3万元。[12]隆林地处亚热带,属低纬度、高海拔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农业城(新州镇)年平均气温19℃。极端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零下3.1℃。年平均降雨量1157.9毫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耕地面积大,农业人口多。1995年末,该县耕地面积为399814亩,该县农业人口316480人,人均耕地1.26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还有旱谷、豆类、麦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烟叶、油菜、花生、芝麻、木薯、向日葵、薏米、水果等。解放前,由于束缚,加上经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发展慢。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建造水库、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推广新兴和实用技术等,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粮食生产、农业总产值大大提高。1995年该县粮食总产量为8762.16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2.78倍,年粮食生产中,有30年增产(其中10年为恢复性增产),有14年减产;1995年该县农业总产值为17738万元,比1967年增长5.3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1952年的17690亩增加到1995年的63929亩,总产量由1430.2万公斤增加到2742.65万公斤。[13]2005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341615,粮食总产80637.5吨,平均亩产236公斤。县内森林资源丰富,是自治区林业重点县之一。解放前,无公路,人冷水厂房烟稀少,森林覆盖率高,当时人们说的“人在林中走,三日不见天”仍流传至今。1952年该县森林面积为231.06万亩,覆盖率为43.5%。其中天然林228.6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98.9%,属于封闭式的自然林业。
1953年自治县成立后,制定了开发林业生产的计划,并提出“保护森林,严禁放火烧山”的措施。1955年成立金钟山林场,原始森林开始得到开发利用。该县林业生产进入发展时期。从50年代末期开始林木砍伐与造林比例失调,特别是1958年,该县发动群众上山大量砍伐林木炼钢铁,仅这年该县就砍伐木材近2万立方米。三年困难时期以后,提出恢复粮食生产,出现大面积毁林开荒。森林继续遭到严重破坏,到1974年森林面积比1960年减少45%,林木蓄积减少51%,森林覆盖率下降11%。年毁林开荒、山火等原因,该县森林面积又减少45.8万亩,这时期人工造林仅有17.5万亩,种比毁少28.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万亩,该县森林面积从1974年的165.4万亩,减少到万亩,减少17.11%,森林蓄积量从1974年的522.4万立方米下降到1981年的428.9万立方米,下降17.9%。1982年开始,基本形成了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监督、节能、燃料供应相配套的林业体系。1984年组织林业调查队将该县划为4个造林大区,规定石山区要则重于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和水源林;泥山沿南盘江畔的低山地区要则重于发展果、桐、茶等;泥山的高中山地区要则重发展水源林、用材林等。1995年该县共有森林面积283万亩,覆盖率为53.34%,分别比1974年增加71.1%和上升22.14个百分点。尽营人工造林取得成效,但森林资源消大于长的局势未能完全扭转,1995年森林木材蓄积326万立方米,比1974年减少196.4万立方米。[14]
该县现有土地总530.6万亩,其中土山面积367.7万亩,占69.3%,石山面积162.9万亩,占30.7%。林业用地面积320.88万亩,有森林面积233万亩,林木蓄积544万立方米,53.76%。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该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26.85万亩(退耕地造林12.85万亩,荒山造林11万亩,配套封山育林3万亩),项目涉及该县16个乡镇1个国有2万人,完成“路、城、点”生态群带建设工程3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57.7万亩,完成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5.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2.95万亩)。隆林县有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和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两个。正在开展介廷乡境内的“九十九堡”县级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及筹建工作。县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夏秋多雨,适宜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隆林山羊。该县有可利用的草场面积2144866亩。牧草种类有1063种,农作物的副产品饲料有9种。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历来有饲养畜禽的习惯和经验。主要饲养有猪、牛、马(驴、骡)、山羊、家禽等。隆林黄牛、隆林六白猪、隆林山羊、隆林菜花鸡等本地品种,被评为广西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畜牧生产是县内支柱产业之一。1955年,自治县就成立了畜牧机构,兴办公社牛场,大队养猪场,同时鼓励社员家庭饲养,畜牧技术人员深入宣传科学饲养,加强防疫治病措施,有效地控制畜牧疫病流行。开展畜牧科研项目,促进畜牧业的发展。1995年该县畜牧业总产值365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61%。
该县有水域面积52732亩,其中可养殖面积为3232亩,水水乡的物理性质良好,适宜淡水鱼的饲养。主要鱼种有54种。1995年该县渔业产量为418吨,产值169万元。[16]2005年底,该县渔业养殖面积达9.8万亩,其中,大水面鲢、养殖0.9万亩,库湾围栏养鱼0.5万亩;网箱养鱼达2226箱,比“九五”期末增长84.9%。渔牧业产值实现1.57亿元(其中牧业13550万元,渔业2191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5.2%,渔牧业产值在该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28.5%;农民在渔牧业方面纯收入366元,比2000年增加100元,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来,隆林县实施了圈养、种草养猪和种草养牛等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隆林养殖示范场1个,种草养示范点5个,隆林山羊养殖小区5个,山羊圈养示范户50户。解放前,县内无公路,无机动车辆,各族人民生活用品的县城夜景交换与流通,全靠肩挑背负马驮。1952年正式修筑隆林县城至田林旧州公路,1955年7月全线竣工通车。年,是公路发展较快的时期,自治县组织该县民工自带口粮和行李,上山,劈山开路,修通了县城至德峨、新州至金钟山、凡合至龙良、大树脚至岩茶、河马至隆或、弄金至介廷等公路。1979年以后,相继修通了革步至蒙里,介廷至那达、坡陇桥至桠杈、沙梨至隆或等公路,盘百公路隆林支线也已竣工通车。到1995年止,该县21个乡(镇)除长发、龙滩、者隘3个新乡的公路未验收通车外,18个乡(镇)全部通车。178个有96个通汽车。县内国道、省道公路189.623公里,县、乡道公路336.8公里,村屯道公路182公里。[17]民国32年(1943年),县内设立农业推广所,配有主任1人(科长兼),技士1人,技佐1人,助理1人。该所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技术指导性的事业单位,由于财政困难,34年停办。解放初期,县内无专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以民间自发开展为主,成效突出的有茶果、种植、加工和草医等。1959年前,科技活动由业务部门组织开展。1959年12月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该县的科技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县科委被撤销。1974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局;日恢复隆林各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12月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协作委员会,先后于同年12月、1982年1月和1987年3月在县城(新州镇)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1980年1月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属县科委二层机构,配所长1人,副所长1人,干部2人,与科委合署办公,主管科技情报的收集、整理、交流和调研工作。1982年以后,贯彻执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科技普及工作在该县开展,到1995年,该县有农业技术推广站21个,畜牧兽医站21个,林业技术推广站21个,农机推广站21个。县城有专业科研机构(所、站)17个,群众性科技学术团体学会(含乡级科普协会)10个。[18]县内教育事业起于清代。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西隆州始办学隆林中学宫,后改办儒学、建文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设学署,到嘉庆二年(1797年)设义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隆州府创办三台书院,招私塾员生。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西隆州先后成立师范讲习所和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其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书院。民国初期,西隆师范养成所成立,随后创办女子学校。民国20年(1931年)小学发展到13所。民国23年推行普及教育,乡设国民基础学校9所,村级设初等小学43所。民国24年,根据省颁布义务教育法令,推行成人教育,规定6~14岁的必须入学。民国31年,县创办西隆国民中学,后改为西隆县初级中学,民国37年,因战乱,停办。
解放后,1950年,西隆县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秋,县人民政府实施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计划,开办师资培训班,有德峨、隆或等31所小学恢复,入学儿童达1089人。1956年地区行署招聘200多名外地教师支援隆林办学,这一年,该县办起了194所小学,比上一年增加73.21%,教师增到435人。在校学生16144人。1958年由于浮夸风的影响,曾出现公社办大学,共挂牌10多所,因条件所限,结果一所也未办成。随后中小学师生参加大办钢铁,搞小秋收,因劳动过多,教学质量上不去。1966年开始,学校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工、农、兵”进驻学校取代行政职责,搞“斗、批、改”。原有制度被废除,统编教材被取消,以学习和“”为主。1973年,该县14个公社125个大队,共有小学1017所,高完中14所,独立初中4所,中小学教师被破格使用,削弱了小学办学能力,教学质量下降。中共以后,各级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恢复中考、高考、统考,1981年把高中压缩到2所,初中调整为15所。1985年创办县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88年起,县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把5股2室改为3室2股1组,乡成立教育委员会和农民文化技术中心校,引导农民走向致富道路,县有计隆林各族自治县县直机关幼儿园划地对中小学进行视导,使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1994年11月,经地区验收,该县“双教”(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达标。1995年该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39人,在校学生373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教职136人,在校学生410人;普通中学22所,专职教师689人,在校学生8179人;小学701所,教职13470人,在校学生500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3%。[19]幼儿教育被联合国儿基会列为“早期儿童发展”()(年)项目县。县内各族人民在长期相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族服饰文化,如山歌、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谚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各种民族乐器等。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前,各族人民文化娱乐活动长期受到歧视和摧残,民族文化发展缓慢。民国8年(1919年),雷雨著的《广西西隆苗冲纪闻》中,叹息隆林民族文化生活“数千年无寸进,亦可悲矣”。解放后,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组建群众性业余文工团队、俱乐部、壮剧、八音队,活跃各个乡村。县文艺队成立后,自编自演节目,经常下壮乡苗寨为群众演出。文化部门组织收集各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编成“三套集成”隆林卷,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重视和充分肯定。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提高,壮族、彝族舞蹈上北京演出获得优秀节目奖。彝族诗人韦革新的诗集《缅尾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至1995年该县共有17幅摄影、美术作品获国际或国家级、省级奖。[20]
已完成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撰稿并报送自治区专家审定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本县原生态苗族传统节庆“跳坡节”基础上创意的大型苗族原生态歌舞诗《跳坡苗山风》剧本已通过市委宣传部立项。隆林县打陀螺男女代表队在市首届民运比赛团体赛中双双夺冠,并代表百色参加了第十一届自治区民运比赛;在市首届“山基杯”跆拳道比赛中,隆林县获7金3银1铜,并获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和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乡(镇)有线电视网络顺利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15个乡(镇)网络服务站全部挂牌并正式运作;已完成40个小区的数字化转换,平移用户5000多户。民国时期,该县有1所卫生院。民国34年(194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共有5名医务人员,该县有2家私营中药店;广大乡村长期缺医少药,疟疾、霍乱、天花、麻风、伤寒、痢疾、百日咳、肺结核等病到处发生,死亡率高。《西隆概况》载,民国32年,新基苗寨发生霍乱流行,全屯68人死去61人。36年革步乡楼房屯发生瘟疫流行,全屯147人死去137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建立县卫生院(后改为县人民医院),1952年设立各乡(镇)卫生院。1954年县人民政府建立卫生科。1956年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站等,1966年设立村级卫生室。各级医疗单位,负责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抓好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疟疾、霍乱、麻风、天花等病的防治工作。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72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局。1991年该县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麻风发病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1995年该县有卫生机构27个,卫生技术人员395人,是解放前的79倍,拥有病床361张。城乡防治网络基本形成,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21]2005年该县人口出生6345人,计划生育率70.32%。隆林县北与贵州国家级风景区、接壤;西与云南、接壤;东与、桂东南的大景点接壤,形成、、旅游“”的中心,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隆林具有众多的旅游观光景点。其中自然景点有:雪莲洞、天湖(万峰湖)、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大烘豹自然保护区等;民族风情旅游点有:么窝、大树脚、张家寨、龙洞大寨、那伟洞沟、马场大坝等。隆林具有初成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22]
万峰湖雪莲洞风景区
距隆林县城24公里,离天生桥13公里,位于隆天公路边2公里处。它包括洞外大面积的绿地和洞穴景观。雪莲洞全长2000多米,以举世罕见的洞中四大精品景区闻名:神圈莲池景区、雪松景区、雪莲阡陌景区及地下森林景区。这些景区均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天湖()隆林地处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电站形成的高原天湖——万峰湖将三省区连为一体,素有“高峡出平湖,一日游三省”的美称。
冷水瀑布风景区冷水瀑布又称神龙喷水。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城南14公里冷水山。源出梅达山地下河。它是一幅宽几十米,高100多米,长年每秒5.23立方米的飞瀑在山脚潭面瀑布飞落处,有一小洞可观瀑布。从到冷水滩间,分4级建发电站。
冷水瀑布德峨民族风情乡位于县城南面30,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共17000人,其中少数民族15980人,占总人口的94%,系典型的民族之乡,堪称“活的民族博物馆”之缩影。街场上,满目皆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对情歌声、唢呐、芦笙声、“尝酒”的叫卖声隆林各族自治县不绝于耳。夜幕降临,对对情侣仍在街场上难舍难分,他们沿用着古老而独特的“比腰带”、“跳月亮”、抢头巾等方式挑选自己的意中人。[23]
天生桥风景区位于县城西面30余公里的南盘站畔,与贵州省、等县市隔江相望。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挢水电站就矗立于“天生桥”的遗址上。天生桥旅游风景区包括了金钟山原始森林、大烘豹自然保护区、天生桥水电站、雷公滩、“天生桥”、坝来洞、同福鱼洞、六音洞等景点;还有克长自然保护区、者隘旅游风景区、德峨自然保护区等。有“第一坝”一级站高坝,有堪称中国之最的人工飞瀑,有面积为178平方公里的“高原天湖”。游人乘快艇可进行滇、黔、桂三省(区)接壤地“一日游”,浏览沿岸的奇山秀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高坝溯江而上30公里,可抵贵州省境内著名的风景区马岭峡谷和著名的“水上森林公园”林区;溯江而上150公里,可达广西西林县与云南省广南县的接壤地——八大河。[24]
张家寨该寨位于德峨街场南面8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建筑特色的苗族。该寨座落于青山石壁之上,均为木瓦结构的平房,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世代在这石崖上生息繁衍,从他们身上,可以寻觅到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25]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具有内容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其中五个民族共庆的节日:春节、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各民族传统的节日有: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的“香根节”(农历正月二十八)“三月三”或“排歌节”、“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节”、“灶王节”。而在这些节庆当中,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则是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以及仡佬族的“”,每年当这三个举办的时候,吸引不少区内外及海外人士观光旅游。
的“”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这天隆林黑米粽,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竞技活动,此时其他民族也蜂拥而至看热闹;“”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这天,白天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宗,入夜人们手持火把,绕着住宅和田垌转,尔后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则是彝族男女青年交友或彝族人民喜迎宾客的特有习惯,冷不防的把锅烟墨抹到对方脸上,然后相互追逐嬉戏;的“”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夏收前后,田里粮食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别有韵味的尝新活动;还有壮族的“三月三”排歌节、壮戏;高山汉族的婚嫁习俗等均别有风味。
隆林还有“活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誉,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隆林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及各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纺织等手工艺品堪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具有很大的旅游商业开发价值。[1]县境内林区广阔,牧草丰盈,有、等优良畜种及油茶、油桐、、、烤姜、薏米、等等,均属传统出口产品,其中隆林是岭南地区的良种,烤烟是广西最好的优质烟,可与“”相媲美,隆林桐油是中国有名的出口产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有:民族服饰、、、、、五色、绣花手袋等。[2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曲 江南春歌三月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