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茂林我爱你用韩文怎么写写?

[哈哈][哈哈][哈哈]茂林確實太辛苦,越看越像二百五!茂林其實是花痴,越看越像半吊子!//@荷花0508:茂林辛苦,[good][good]//@茂林無際:荷花中午好![玫瑰][玫瑰][贊啊]//@荷花0508: [good][good][good]//@茂林無際:菩提不是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事,何處惹塵埃??[失望]//
四十五里杏花山是伏牛山的余脈,山清水秀,各種果樹齊全!我就生活在杏花山腳下。山不算高,登頂很容易。小時候,跟小夥伴們一起上山放羊,把羊兒山上一撒,便自己玩起來,各搬起自己一條腿在平坦地段學羊抵架,往往抵個仰八叉。摘酸棗時會轟起一窩馬蜂,抱頭就跑,然後頭拱地屁股朝天,馬蜂就不蟄了。
同時轉發到微博
微博廣場:
認證合作:
關於微博:
關注我們:
聯絡我們:[转载]明代解缙草书《千字文》【珍藏版】
明代解缙草书《千字文》
&&&&解缙草书《千字文》(传)
&&&&浙江图书馆珍藏之明人草书《千字文》经折本,二十世纪80年代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谢稚柳、启功等七位专家鉴定,为明代解缙手书真迹,今考其落款,为“永乐庚子岁”,则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而解缙殆于永乐十三年(1415),且该作品不见于诸家著录,亦无印记题跋,流传无痕,因此,是否为解缙真迹,有待商榷。然其书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画出规入矩,章法尤见匠心,全篇一气贯通,神完气足,笔画绝非解氏一脉。
《千字文》原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解缙xi&
j&n(),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解缙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日)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明成祖非常生气,将他逮捕下狱。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这个人从小就是神童,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在明史上是个集诗文和书法大成之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放羊瞻,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但凡这类年幼就名噪全国的人,骨子里的才气放逸,桀骜不驯,是后天名就者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但有一点不好,这样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场就很凄惨。虽然他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名流千古,但最终还是被锦衣卫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别看只有四十七岁,解缙却历经明太祖、建文帝、永乐三朝。朱元璋的时候,因才气过人被重用,朱元璋曾经亲口对解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要论经纶,解缙曾经领导3千多文人以3年时间,完成了3亿7千多万字,卷帙达2万多(大部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焚毁,现在全世界各大图书馆存书加起来只有八百卷)的宏大类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劾奸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被人迫害致死。  
&&&&还是初入仕时,解缙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太祖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太祖处死,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太祖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8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病逝,缙进京吊丧。时惠帝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帝听信诲言,贬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惠帝所信任,在惠帝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登基,擢解缙为翰林待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这时,成祖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永乐二年(1404)解缙被摧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  
&&&&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永乐三年(1405),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高煦自以为有战功,又深得朱棣宠爱,常存夺嫡之心。见此情形,解缙上疏劝阻说:“启争也,不可。”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缙很有意见。永乐四年,成祖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漠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永乐八年(1410)解缙人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祖为此震怒。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疏上,成祖愈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纲一贯草菅人命,深为解缙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那时,解缙才47岁。解缙被害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  
&&&&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主切好就说,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成祖曾把朝廷大臣的名单给他,命他“疏其短长”解缙一一写出:“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情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颇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直憨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薄书之才,理偿之心。”祖将奏疏交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又询问尹昌隆、王汝玉两人情况,解缙即刻回答说:“君子,而量不宏;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仁宗即位,拿出解缙的奏疏给首辅杨士奇说:“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称赞解缙的文章雄劲奇古,新意叠出,可与司马迁、韩愈等人媲美。因此,下诏把解缙的妻子、儿女、宗族赦归吉水。正统元年(1436)八月,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1465)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缙编纂《文献大成》,企图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但由于人手少,时间仓促,一年成书,成祖阅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决定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纂。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部大类书终于编成,取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次序。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邹元标《解春雨学士旧墓》。
&&&&&&&&&&&&&&&&&&&&&&&&&&&&&&&&&&&&&&&&&&&&&&&&&&&&&&&&&&&&&&&&&&&&&&&&&&&&&&&&&&&&&
&&&&解缙草书自书诗卷
&&&&&&&&&&&&&&&&&&&&&&&&&&&&&&&&&&&&&&&&&&&&&&&&&&&&&&&&&&&&&&&&&&&&&&&&&&&&&
&&&&解缙草书唐宋诗文(高清图)&
&&&&解缙草书唐宋诗文(带释文图)
&&&&《草书唐宋诗文墨迹》,现藏故宫博物院。全篇用笔如走马奔阵,狂放连绵,文字几不可识,成无法之法。
&&&&&&&&&&&&&&&&&&&&&&&&&&&&&&&&&&&&&&&&&&&&&&&&&&&&&&&&&&&&&&&&&&&&&&&&&&&&&
延伸阅读(一)
解缙妙联轶事
&&&&(一)九岁妙对父亲
&&&&解缙曾为明代翰林,从小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神童”。九岁时有一次和父亲一赶到江边洗澡,父亲见他把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出口吟出一句:“千年古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浴盆”。解缙非凡的语气令父亲又惊又喜。
&&&&(二)机敏巧对师联
&&&&解缙幼年机敏异常,一次他摘了一柣ㄍ嫠#惶岱览鲜矗泵Π鸦&卦谛淠冢鲜﹄S口吟道:“小子暗藏春色”,解缙对道:“大人明察秋毫”,这才平息了老师的怒气。
&&&&(三)旋展才华得佳偶
&&&&解缙年轻时,一位尚书指着棋盘出丁一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他对道:“地作瑟琶路作弦,哪个敢弹?”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袍颇似青蛙,出一上联:"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昐兮。”他见尚书身着红袍,极象红虾,对一下联:“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尚书佩服乏至,于是将水儿许配给解缙。
&&&&(四)信口为帝解难题
&&&&明成祖朱棣读书甚广,解缙曾作侍读,伴朱棣读书。一天成祖谓之曰:“书中一句属对甚难,”解缙问:“何句?”成祖曰“色难。”解即应之:“容易。”成祖问之:“卿既谓容易,何不对之?”解缙云:“为臣已言对之矣!”成祖思之良久方领悟到联中“色”即脸色,“容”即容貌,二者恰对,于是连连称妙。
&&&&(五)以联求茶觧渴
&&&&解缙中了解元之后,远近闻名,有一次他到山上游玩,口渴欲饮。见一草庐就进去要茶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问他是何人,解缙年青气盛,答道:“我解缙解元是也。”老者答道:“啊,你就是号称神童的觧缙。想渴茶是吗?那么请你先对一个对子。”解缙毫不在乎地说:“老丈请读。”老者好似胸有成竹,慢慢说出上联:“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解缙一时语塞,心想这茶是喝不成了。于是准备告辞,但又顺便问道:“老人家,你贵姓?”“敝姓乐。”解缙听了,为之一震:“你一直住在这山里吗?”“不,老夫过去是朝廷乐府一个官员。”觧缙更是一喜,心中已有八九分把握,又指着墙上的七弦琴说“老丈长抚琴,请弹一曲好吗?”老人家取下琴,奏了一曲《高山流水》。解缙笑着道:“我对上了,我对上了!”接着念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此联妙在上联三个“解”字。第一个念jle,作动词,解除的意思;第二个念xle,是他的姓;第三个念jle,是他的身份。解缙不为天才,下联如法炮制,以三个“乐”字对三个“解”。第一个读le,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读yue,是老者的姓;第三个该yue,是老者身份。上下联词性对应,功能也同,妙哉!
&&&&&&&&&&&&&&&&&&&&&&&&&&&&&&&&&&&&&&&&&&&&&&&&&&&&&&&&&&&&&&&&&&&&&&&&&&&&&
延伸阅读(二)
古人对对子趣闻与要诀
&&&&春联自古有之,在古代,很多和春联有关的有趣的故事。流传至今,作为一种艺术和趣话在后人间传扬,本文就为你搜集了一些有趣的春联,以飨读者。
&&&&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颇值一赏。
&&&&2.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古人对对子讲究对偶形式及用字技巧等,以下为常见“相对”词形——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蜡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晨对午,夏对冬。下饷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恃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花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诛夏着龙逄。四收列国群王伏,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艭。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洒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原字=左足右双)。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保塞;一天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葅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照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禹庙千年垂橘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青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鱄诸剑,博浪椎。经纬对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二字结构)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
延伸阅读(三)
大明第一才子的悲惋人生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文中,毛泽东引用了一个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以此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
&&&&这个著名的楹联,出自明代著名大学者、《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先生笔下。这个楹联,足以说明解缙文才之不凡。然而,也正因为这个楹联,最后令其死于非命。读史于兹,不免痛心疾首。当文人遭遇小人,则注定是一场人生的最大悲剧。
  关于解缙,正史多有记载,野史亦有说法。解缙生于1369年,卒于1415年。明史有《解缙传》,说其“字大绅,吉水人”。“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这段文字,说明解缙自幼颖敏绝伦。据说,解缙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列第七,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选为庶吉士。解缙初人仕时,常侍朱元璋左右,以致于太祖皇帝曾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解缙出道之早,以及其受器重之程度。
  然而,古往今来,文人做官,既不可认死理,也切不可恃才,更不可自傲。解缙之错,亦在此。不过,“当年明月”先生似乎对解缙是不恭的。读过他的畅销书的人,也可能会有一个错觉,解缙似乎就是一个喜欢政治投机之人。这一点,我不认同。评价解缙,史学界有四句话是公认的,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这似乎才是确切的,这也决定了他一生之坎坷。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实话实说,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的。朱元璋说“知无不言”,他居然也信了。这说明他年轻气盛,却有点幼稚。于是,他给太祖皇帝上了一个万言书,慷慨陈词。这篇东西,明史《解缙传》有“转摘”,通读之下,言辞显然是有诸多不敬的。不久,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朱元璋的反应是什么呢?“帝称其才”。呵呵,居然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辞句,以朱元璋之为人,他居然会高兴,似不足信。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借口一件小事,责备解缙“散自怒”,将其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将他从身边赶走了。或许,解缙应该引起警惕了。然而,解缙又干了几件傻事。比如,他居然替郎中王国用捉刀上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这种文章,朱元璋一眼就能看出来。朱元璋滥杀功臣,及致杀李善长,自有其政治心计于胸,岂容你解缙说三道四?于是,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进京,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一句话,将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了。也够狠的,一批就是十年的“长假”。
&&&&倘若说,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然而,解缙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居然就呆在那里不走了。他的目的是明显的:伺机重出江湖。在他看来,以才报国,一展所长,当是人生理想。但是,建文帝对解缙并不太欣赏,加之有人进谗言,说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古人重孝,这种事,大致属于不孝之为。建文帝便将解缙外放到河州去了(今甘肃兰州附近〉。若不是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为解缙说情,解缙估计也就呆在大西北了,他的才华,也可能埋没在漫天黄沙之中了。建文四年,解缙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人生所得所失,都是辩证的,没有好坏之说。
  因此,“靖难”之初,解缙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朱棣一边。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即受重用。据说,朱棣知道解缙,也是从当年的万言书开始的。重其文才,是朱棣的主要用意。朱棣擢解缙为翰林待读,并与黄淮、杨士奇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朱棣派给解缙的第一件事,就是总裁《太祖实录》。这个东西,对朱棣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关于他的身世(如其是否马皇后所生)、以及关于太祖皇帝对其之评价,对他这个篡位之人,显然太重要了。其后,解缙又奉命编撰《永乐大典》,“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最终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实乃解缙人生的辉煌之时。朱棣对解缙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明史说“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这是他一惯的风格。然而,他也有“善称之不容口”,“无顾忌”。在为官老成、奉事低调等方面,他比同朝为官的杨士奇等人,似乎要差远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解缙之败,一般而言,败在立储之事。他持礼数而直言,因而得罪了汉王朱高煦,“遂致败”。当年,朱棣在立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内心,是喜欢朱高煦的。长子朱高炽形象差,脚又不好,而朱高煦则相反,英武强壮,且有政治手腕。然而,解缙看人还是准的。他认为,朱高炽仁厚,而朱高煦毒辣。这一点,当年朱氏兄弟的舅舅徐达之子徐辉祖也是有评价的。在徐辉祖看来,这个朱高煦,将来连老子也是要反的。这一点,他算是说对了。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说“好圣孙”(你的长孙更好)。自古以来,立长立嫡,是为正统。解缙之举,都是一个臣子的本份。但有人以此推断,说他在太子身上赌博,似乎是欠公允的。这就是解缙的历史功绩,他促使朱棣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不可否认,朱高炽和他的儿子,都是公认的好皇帝。
&&&&史书评价,汉王朱高煦本是一个无赖之徒。他若要损人害人,估计谁也逃不了。“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梁子就此结下。朱高煦对解缙之恨,无以复加。于是,他拿出看家本领,诬陷迫害解缙。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解缙是内阁之人,自然知道许多事,而皇帝最忌的事情,就是将枢密之事外泄给别人。这种事,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犯忌的。党委组织讨论之事,倘若私下外泄,也是违纪之举。但是,朱高煦所说解缙所泄之事,似乎是与他无干的。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解缙曾主持两次会试,一次是永乐二年,一次是永乐四年。说其读卷不公,永乐二年的会试,似乎还有点谱。因为那一年,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但是,这些人都是人才,这也叫举贤不避“近。”但是,说他永乐四年的读卷不公,则似乎没有什么依据。野史有一种解释,说那一次会试,曾有“天火烧贡院”。由于雷电引起火灾,烧毁了考试场所,把考生的试卷给烧掉了。但是,这也与读卷不公没有关系的。然而,坏话说得多了,朱棣的耳朵也就信了。解缙因此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人都快走了,又有人进谗言,朱棣便将其目的地,干脆改为交阯(今越南),越送越远了。
  倘若事情到此为止,解缙似乎还是有出头之日的。毕竟,太子朱高炽对解缙是赏识的。那个在太子身边工作的杨溥,不就是在锦衣卫狱里被关了十年吗?后来他居然熬到朱高炽登基,终于云开日出。可是,解缙却没有这种机会。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奉命进京奏事。可是,待他赶到北京,朱棣已亲率大军远征漠北了。皇帝不在,解缙自然就去朝见正在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这种事,于公于私,都是很正常的。皇帝不在,向监国报告,理所当然。再说了,依太子与解缙的交情,仅从文人相交的角度,去他家里走一走,看看“老领导”,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朱高煦却据此向朱棣告状,说解缙“私觐太子”,“无人臣礼”。朱棣归国,正好碰上一件事,滋生对太子不满,便借题发挥,命锦衣卫将解缙从越南抓回,扔进了大牢。
  解缙在大牢里呆了五年。但是,他却没有杨溥幸运。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位叫纪纲的锦衣卫头子。这个人,解缙也是得罪过的。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对子,就是解缙讥讽纪纲的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还曾经讥讽纪纲纳妾,有打油诗一首:“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妖”。纪纲,山东临邑宿安人,自幼习武,最善骑马射箭,武艺超群,他也读过点书。说他一点墨水都没有,也是冤枉的。他是当年朱棣造反之时自愿投军效命的。从此,纪纲在朱棣帐下任亲兵,而且救过主人的命。朱棣登基之后,纪纲就当了锦衣卫的都指挥佥事。纪纲其人,桀骜不训,诡计多端,权焰熏天,害人无数。因此,正直的解缙,曾经数度弹劾纪纲。现在,解缙落在纪纲手里,其结局可想而知了。当然,这个纪纲,后来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其人权势过重,得意忘形,终遭凌迟处死,也是罪有应得。
  明史说,“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据说,这年正月十三,纪纲向朱棣呈报锦衣卫狱在押人员名单,朱棣看了之后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哪?”纪纲随之心领神会。看这段历史,一般都以为,杀解缙实乃朱棣之圣意。但是,有些问题,大家想过没有。当年锦衣卫大牢,关了很多人。要送上去给皇帝看,估计也是厚厚的一摞子。为什么朱棣单单说了解缙之名呢?这里,无非是一种情况:纪纲送上去的时候,故意将解缙的名册放在了皇上面前,其可能则有二:一是纪纲公报私仇,可能性很强;二是汉王朱高煦指使纪纲所为。因为朱高煦争储之事,正值猖狂之际,他是容不得太子的任何亲近之人的。
&&&&后面的情形,明史有一句话记载:“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见。纪纲命人请解缙喝酒。他知道,解缙是好酒的。不多时,解缙已经醉了。既已醉了,纪纲便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城外山岗之上。是夜,大雪纷飞,当年的天子重臣、《永乐大典》的总撰官解缙先生活活冻死了,时年四十七岁。大雪埋忠骨,一片赤诚心。可惜了可惜了。
  曾在网上读到一首悼念解缙的现代诗。题目叫《风雪解缙》,作者杨继晖。有几句诗,读来感人:
  风舞雪冻
  庭院深深
  流水无声的夜
  我醉了
  卧在无边的死寂里……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之后,曾拿着解缙当年所疏示臣子,他说:“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解缙传》亦有一句结论式的话:“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解缙当年所说之事,都不幸言中了。
  解缙死后,初葬于江西吉水县仁寿乡(距今县城北4公里处)。嘉靖年间,当时的知县罗黄裳因担心河岸坍塌危及解缙墓,遂下令将解缙墓迁移至县城东门外的东山亭。如今,这个地方为江西吉水县气象局的大院一偶。但是,这位历史名人之墓,虽说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但已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墓碑之字已斑驳难辩,令人感慨不已。&
&&&&&&&&&&&&&&&&&&&&&&&&&&&&&&&&&&&&&&&&&&&&&&&&&&&&&&&&&&&&&&(据《扒着门缝看历史》)
&&&&位于江西吉水县气象局院内的解缙墓
&&&&解缙墓碑石上是楷体书写的“解文毅公之墓”六个字,没有起文也没有落款。碑石上面是“明右春坊大学士”一行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太平十策纾民困
永乐大典惠斯文”。江西省人民政府于日公布解缙墓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o用韩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