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乐队,出道时是童声,后来因为变声软件期人气下降了,特别经典的一个乐队。

&当前位置:邓丽君论坛BBS
| 域名空间 |
| 公共信箱 |
论坛已经开通,欢迎大家踊跃灌水!请您先注册成为会员!
今日献花(18)前6名
《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 怀念邓丽君 - 福建?漳州?芗江居 - 邓丽君论坛BBS - 歌曲MP3下载 - 演奏曲MP3 - TERESA TENG
《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阅读:<font color="#CC
【作者】赵延琦& 【导师】孙晓辉&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音乐史& 【学位年度】&2007&& 【论文级别】&本科& 【答辩完成时间】&&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一、邓丽君的演艺生涯及其艺术分期
(一)邓丽君的生平及成长背景&&&&&&&&&&&
(二)邓丽君演艺活动的分期
二、邓丽君音乐作品的统计及演艺风格的分析
(一)专辑作品的统计分析
(二)专辑《淡淡幽情》之个案分析与评述
(三)邓丽君的演艺风格分析与评述
三、邓丽君音乐的传播及其评述
(一)邓丽君音乐的传播区域
(二)邓丽君音乐的中国大陆传播史
(三)邓丽君及其音乐的影响
(四)用开放和宽容的学术眼光审视邓丽君及当代流行音乐
附录一:邓丽君演艺年表
附录二:邓丽君专辑作品汇编
&&&&&&&&&&&&&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 邓丽君& 演艺活动& 音乐现象& 音乐传播& 历史影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China ,and even in Japan , her contribution to pop music can never be& evaded o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mus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her music and herself ,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phenomenon by investigating& her performing career objectively, analysising andher musical styl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Chinese pop music Teresa-teng Arts Music phenomenon &Music Communication &Historical influence
邓丽君和她的歌曲曾经风靡亚洲大部分地区、享誉全球华人社会,是60年代末直至80年代末中国流行音乐演艺界的巨匠。无论是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还是中国大陆,甚至是日本、东南亚各地,在当代流行乐坛的发展道路上始终无法回避她对流行音乐的贡献。
邓丽君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启示与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这也是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独特风景线。于是,她留给我们的不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通俗歌曲和一幕幕精彩的演唱会画面,她还留下了独特的流行音乐品质和演艺风格、巨大的社会影响和音乐文化影响,笔者将其归纳为“邓丽君音乐现象”。
邓丽君演绎的歌曲种类繁多,语种涉及汉语、日语、英语、印尼语;中国方言涉及粤语、闽南语。不仅如此,她还大量的演艺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无论是演艺何种语言、哪个国度的音乐她都能地道的展现,这一点在其个人演唱会中可以得到证实。她用 “拿来主义”的眼光几度出境学习欧美、日本流行音乐中的优秀成果并能兼收并蓄。可以说邓丽君是当代流行音乐演艺史上的集大成者。因为她的作品及其演唱风格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色彩,所以她的影响力覆盖着全球所有华人存在的文化区域,形成了巨大的“邓丽君音乐文化辐射圈”。
从本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社会学等领域,并主要以介绍、综述、评论为主。经过笔者的查阅统计,关于邓丽君的资料,主要集中在音响资料、影像资料和个人传记等方面,在一些流行音乐专著中也有简单提及和评述邓丽君及其影响。总的说来,这些成果较为全面介绍了邓丽君的演艺活动,但从流行音乐史的角度观察,这些论著缺乏理论研究深度,主要表现在对流行音乐或歌手个案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深入。可以初步判定,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对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
笔者认为,通过对“邓丽君”这个流行音乐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个案进行关注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客观且深入地了解这个个案,同时透过她,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20世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
本文以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客观地审视她的演艺生涯,达到全面分析她的音乐风格,评述她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笔者立足于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思路,进行各种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归纳工作,充分运用音乐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正确评述邓丽君在当代流行音乐史中地位的作用。
笔者自2004年至今担任了中国邓丽君歌友会副会长,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特殊身份广泛接触了邓丽君香港、台湾、大陆歌迷(友)会组织,并对邓丽君家人进行采访,从而获取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的附录二《邓丽君专辑作品汇编》就得益于此,这是目前对邓丽君专辑作品最完整的统计。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21:41:00&怀念诗文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一、邓丽君的演艺生涯及其艺术分期
(一)邓丽君的生平及成长背景
邓丽君的一切音乐活动及由此产生的“音乐现象”和影响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经历是分不开的。鉴于此,对邓丽君的生平情况做相应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战场上节节败退以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垮台,邓丽君的父亲邓枢携(原籍河北省人)同全家跟随国民党第32军陆军部队由大陆逃到台湾,驻扎在台湾中部。邓枢携在驻地附近的龙岩村租下了两间平房,作为家眷的安身之地。日,邓丽君在这里呱呱坠地,她的出生着实给邓家带来了一份惊喜,父亲取意“美丽的竹子”为其取名为邓丽筠(从艺后改名为丽君)。她在子妹五人中排行老四,也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
此时的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区域。在其汉民族为主的社会成员中,一部分是“台湾本省人”:主要包括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来自以闽南语为日常语言的福建省,以及以客家话为日常语言的广东省闽江流域(今天的台湾话是在闽南语和客家话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的移民后代;另一部分则是所谓外省人,即1945年以后南京国民党政府派遣“接收”而来的中国大陆人士以及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败退迁到台湾时一同而来的大陆人士。就在国民党“接收”台湾一年半后,岛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2?28惨案”。由此之后,台湾“本省人”对国民党政府的仇恨大大加深,进而“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也开始有了至今还未完全愈合的伤痕。
很显然,邓丽君一家就是不折不扣的“外省人家”,这也预示着邓家处于不稳定与受歧视、受排斥的生活状态。1954年,邓家辗转迁移到台南屏东空军机场旁的“眷村”(专为军队眷属或退伍军人居住而建的住宅聚落)。“眷村”是台湾大部分外族人所拥有的集体回忆。这个“外省人的杂居地”几乎是整个中国大陆的小缩影,那里可以听到各地方言,看到各方风俗,其中就包括邓丽君从小就衷爱的来自中国各地的民谣小调、里巷俗曲和地方戏曲。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邓丽君逐渐对唱歌唱戏产生了不小的兴趣。除了祖籍山东的母亲亲自教其哼唱民歌、戏曲之外,邓丽君还经常跟着收音机里的旋律学唱,并且有唱有跳。“眷村”里有人也经常收听白光、周璇等20、30年代的歌星演唱,这也成为了邓丽君从小的音乐记忆。5岁的她被父母认定“有较好的表演天赋”,于是就安排她到就近的戏院学习芭蕾舞,就在这是她也经常随台湾农村四处公演的歌仔戏团一块演出,6岁开始便随台湾空军“九三”康乐队四处演出,所演唱的作品绝大部分也是各地民歌小调与黄梅戏。这一切也为邓丽君日后的演唱风格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满足自己音乐表演兴趣的同时,她也为家里努力挣得生活费。
1963年,十岁的邓丽君在 “中华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中以一首《访英台》反串梁山伯的唱段荣获冠军,这是她广泛接受民谣及戏曲熏陶的结果。1964年她以其出色的国语水平获全县讲演第一名。1966年她参加正声公司歌唱训练班,后以《采红菱》一曲获得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第一名,13岁的邓丽君也就正式开始了她的歌唱生涯。而后,作为中学生同时也是一位少女歌手的邓丽君经常陷于功课与演出之间的矛盾中,念到初二她终于放弃学业而完全投身于她所喜爱的“歌唱事业”了,而这一大胆决定从此也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之后的20多年的音乐活动也从此正式起步。
(二)邓丽君的演艺活动分期
通常在音乐史学科里,研究一位作曲家或者音乐家,我们会将其创作生涯或者音乐活动生涯“分而析之”,即以时间(年代)或风格演变情况为线将其划分为几个主要创作时期(活动时期)加以观察与探究。关于邓丽君的音乐演艺活动,笔者也尝试着结合了多种因素将其划分为了几个时期:
1、出道准备期(年),是邓丽君演艺生涯的酝酿阶段。
1963年,当时的台湾因为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导演、凌波主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陷入一股几近疯狂的黄梅调热潮中。当时年仅十岁的邓丽君,因为常听收音机播放黄梅调歌曲,耳濡目染之下,她喜欢模仿学唱。同年,邓丽君还参加了“中华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邓丽君头戴秀才帽,搭上粉色的戏袍,以一首《访英台》反串梁山伯的桥段,一鸣惊人获得冠军。在1963年8月,邓丽君年仅十岁的小小年纪参加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以地方小调《采红菱》一举打败了其他年龄比她大许多的实力派竞争者,获得了第一名。其后,她也开始一次次地参加各项歌唱比赛,而且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为了补贴并不富裕的家计,邓丽君此时也频繁的在台北各大小歌厅进行“跑场演唱”,所唱曲目也多是民歌小调或黄梅调歌曲。1965年,邓丽君进入台北私立金陵女中就读初中,繁重的学业与繁忙的演艺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学业与演艺之间,她面临着抉择。
2、出道时期,即正式演艺活动的初期(年),是邓丽君演艺生涯第一黄金时期的酝酿阶段。
1966年,邓丽君加入当时台湾较著名的“正声广播公司”的第一期歌星培训班,可以说是她第一次正式的接受系统的训练,也是她第一黄金时期开始的准备阶段。台湾早期富有盛名的流行音乐人、作曲家翁清溪亲自指导邓丽君。三个月后她以优异成绩结业。1967年从初中休学后的邓丽君加盟台湾宇宙唱片公司开始灌录唱片,由此正式踏入台湾歌坛。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逃台湾后,蒋介石当局积极在当地推行“国语文化”,由此出现了例如姚苏蓉、蔡咪咪、谢雷等早期国语流行歌手,邓丽君凭借其“外省人”的特殊语言优势也不断发行国语唱片。1967年9月推出第一张唱片《邓丽君之歌第1集――凤阳花鼓》,而后又推出《邓丽君之歌第2集:心疼的小宝宝》、《邓丽君之歌第3集:嘿嘿阿哥哥》。这些专辑里的歌曲大多是改编翻唱的各地民歌或是20世纪30、40年代的所谓“时代歌曲”,例如《凤阳花鼓》、《小放牛》、《踏雪寻梅》、《桃花江》等,其演唱风格仍以少女的可爱清纯为主。对尚未成年的邓丽君来说,音色仍带些童音,但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1968年,由于其专辑卖座,备受媒体关注,获邀在台湾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电视节目《群星会》中演唱,这是她第一次上电视台进行音乐活动,同时也促使了邓丽君在台湾的迅速走红。接着,她陆续出版了《邓丽君之歌》直至第12集,演唱了《一见你就笑》等成名曲。
1969年10月,台湾第二个无线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推出的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邓丽君演唱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晶晶》,并备受左宏元(古月)、庄奴等台湾流行音乐元老级作曲、作词家的赏识。同年,16岁的邓丽君接受了新加坡总统夫人游莎芙之邀前往东南亚地区巡回义演,开始了她的“东南亚起飞”,为其后的成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由此进入到了她音乐活动的第一个真正的黄金时期。
3、演艺活动的第一黄金时期(1970年―1979年),是邓丽君真正确立为一位成熟的专业歌手的标志时期,同时也是邓丽君享誉全球华人世界的全面准备阶段。
1969年的东南亚之行之后,她的演唱事业不断前进,1970年她首次在香港登台演出,风靡香江。此后又在东南亚进行频繁演出, 1973年6月邓丽君受邀于新加坡国家剧院出席远东十大巨星慈善晚会,凸显出她在亚洲歌坛已占有一席之地。此时的邓丽君足迹踏遍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曼谷。1973年,邓丽君在香港获十大歌星奖。1975年开始,邓丽君率领“丽风歌剧团”在大马各地巡回演出。她在《唐伯虎点秋香》歌剧里反串才子唐伯虎,以“梁祝”的黄梅调填上新词,英俊的扮相、调皮的动作,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唱片公司还将现场录音灌制成唱片。名声大震之后,为了逐步从歌厅夜总会等跑场场合中脱离出来,向更专业的歌手过渡,邓丽君也将自己的工作中心也逐步转为个人唱片灌录及出版,她兼顾着“巡演”和“灌唱”两份事业。此时她所演唱的代表作有《千言万语》、《海韵》、《难忘初恋情人》(台语)等。出版专辑有1971年的《X+Y就是爱》、《邓丽君之歌》、《邓丽君圣诞贺年歌曲》等,1972年发行首张台语专辑《难忘的初恋情人》、《风从哪里来》、《彩云飞》等,1973年出版有《你可知道我爱谁》、《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海鸥飞处》等专辑。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台湾到日本发展的华人歌手欧阳菲菲和陈美龄双双在日本拿下唱片大赏,再加上此前在日本成长的中国籍艺人翁倩玉的出色表现均也引起了日本唱片公司对华人歌手的兴趣。1973年,邓丽君被前来香港、台湾寻找新人的日本唱片业猎头“相中”,同年与日本渡边公司签约,协议与日本宝丽多机构合作发行唱片,将赴日本接受密集训练。日邓丽君正式赴日本发展,11月以《空港》获“最佳新人歌星赏”,由此初步奠定了她在日本流行歌坛的地位。同年她在日本发行了自己的首张日本专辑《无论今宵或明宵》以及专辑《空港》、《雪化妆》等,销售量极好。《空港》出版后前三个星期便卖出20万张唱片,当时总销售量高达70万张。由此,她的第一黄金时期即将走上顶点。
1975年,她凭借自己的演唱水平和卖座专辑在日本屡获大奖――日本唱片大赏、日本新宿音乐祭、东京电视日报十大歌星奖等。此时邓丽君还加盟了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出版了《岛国情歌第一集:再见我的爱人》、《夜雾》等专辑,将她在日本卖座的歌曲翻唱为国语歌曲。1976年她首度在香港最好的演出场所“利舞台”举办大型个唱,演唱曲目涉及国语、粤语,日文、英文等不同语言和方言的个人代表作。她将在日本学习到的良好演唱技巧和台风全方位展示,并且打破了歌星演唱会“只唱不动”的惯例,她带来了优秀的日本电声乐队伴奏以及伴舞,精心准备了演唱时的舞蹈动作和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环节,带来了歌星现场演唱的新变化。
在这一时期,邓丽君还灌录了了许多后来被大家提到最多的专辑和传唱最广的代表作品,如《小城故事》和《甜蜜蜜》(均获香港白金唱片奖)、《月亮代表我的心》、重新翻唱了《何日君再来》等。
邓丽君这一演艺活动的黄金时期在1979年发生的“日本假护照事件”中而宣告结束。此后的一年多,她前往美国进修和作调整,由此进入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段。
4、演艺活动的第二黄金期,即全盛时期(年),也是她成就为华人歌后、国际巨星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国被批准加入联合国以及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断交、与中国大陆的建交使得台湾岛内弥漫着所谓“伤感的爱国情绪”。此时的台湾舆论对所谓“国族认同”和“艺人的作风”显得特别敏感,于是台湾舆论对待“邓丽君假护照事件”是“群起而攻之”,称她“有损艺人作风”,甚至说她“判国”。台湾当局表明对她进行严厉处罚并停止她的一切演艺活动三年。在日本已经受罚的邓丽君备感台湾当局的冷漠,并意识到在自己的鼎盛时期一旦停止音乐活动便会前功尽弃,于是在日本公司的安排下暂时前往美国进修并作事业的调整。
在美国生活期间,她格外留心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动向,并对美国“乡村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她悉心观察,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这期间她充分吸收了乡村音乐中深情绵绵的演唱方式,也吸收了美国猫王、杰克逊等歌手的演唱特点,并对演唱中现代劲舞也颇为钻研。这一系列的变化在1983年回台进行的《十亿个掌声》演唱会中显露无疑。1980年,邓丽君在奥斯卡颁奖会场――美国洛杉矶音乐中心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而后又在纽约林肯音乐中心开演唱会,由此开始了美加地区的巡演。从此邓丽君便开始频繁的演唱英文歌曲,深受华侨以及外国观众的喜欢,这表明邓丽君已经成为了此时最受瞩目的“华人国际歌星”。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对“邓丽君”三个字逐渐开始熟悉。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大陆民众对厌烦了每天无休止的“高调吟诵”,也远不满足只有样板戏的音乐生活,他们对邓丽君独特的演唱方式开始接受、喜欢甚至模仿。此时,标志着邓丽君已经风靡两岸三地以及全球华人世界。她的影响也让台湾当局措手不及,1980年被台湾劝服回台。而后发表的作品《在水一方》、《原乡情浓》、首张粤语专集《势不两立》均获香港白金唱片奖;她还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1981年,又开始在台湾各地和东南亚巡回演唱;1982年在香港伊利沙白体育馆举办五场个人演唱会;1983年,为了纪念自己正式踏入歌坛15周年,开始举办纪念巡回演唱会。演唱地点分别选择在东南亚各地、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香港红勘体育馆、台北国家大剧院、台北中华体育馆,被誉为“十亿个掌声”系列演唱会,仅香港一地便连开6场,平均每场1万2千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门票在4天之内全部出售一空。此时她可以同时用国语、粤语、日语、英语、马来语在演唱会中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
邓丽君的音乐品位也大大提升,1981年她参与筹划灌录了以唐诗宋词为歌词的歌曲专集《淡淡幽情》。此时的代表作品有《在水一方》、《水上人》、《一个小心愿》、《漫步人生路》、《你怎么说》、《夜来香》、《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等。
1984年邓丽君重返日本歌坛,于84年推出的日语专集《偿还》、85年的《爱人》、86年的《任时光匆匆流去》(中文名《我只在乎你》)连续三年获日本有线电视放送大赏(此纪录在日本一直保持到2004年),此外她还三度入选参加“日本红白歌会战”。1985年,在日本HNK大会堂举办个人大型演唱会。
在推出日语专集的同时,她还将日语歌曲翻唱为国语歌曲,同时也灌录不少经典中文唱片,代表作品有《我只在乎你》、《爱人》、《香港之夜》、《北国之春》、《爱的使者》等。
此时,中国大陆正值初步开放时期,邓丽君在大江南北已经是家喻户晓。1988年,中国大陆有关机构发出邀请邓丽君赴大陆进行音乐活动的信函,但此事最终未果。而此后的邓丽君也已经“退居歌坛二线”,处于“半退休”状态。
&&& 5、演艺生涯的末期(年)。
这是邓丽君演艺活动的最后时期,也是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以1989年移居法国巴黎为标志。几年中,她只做有限量的义演,零星灌录少量歌曲和进行电视音乐节目或纪念性歌会录制,同时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为台湾军队进行慰问演出。这个时期代表作品主要有1989年个人专辑《浪漫主义》及单曲《香港》,1991年国语作品《莫忘今宵》,1992年在日本推出的国语专辑《难忘的TERESATENG》(为生前最后一张国语唱片),1994年出版《邓丽君巨星珍藏专辑》及《夜来香》唱片。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21:45: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二、邓丽君音乐作品的统计及演艺风格的分析
&&& 本章主要对邓丽君演绎并出版过的音乐作品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作品对其演艺术风格和音乐性格进行分析与评述。邓丽君一生演艺事业年限长久(1967年―1995年),演绎并出版过的音乐作品众多,笔者通过对邓长禧进行采访了解到,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是一千余首歌曲,一百多张音乐专辑,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由于时间久远,资料搜集工作的难度极大,单首歌曲难于整理统计。为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科学的综述整理其作品,笔者对邓丽君各个时期(年)的全部音乐专辑作品进行了统计分类,并类举其个别重要专辑作品和歌曲分析与评述她的演艺风格与音乐特点。
(一)专辑作品的统计分析
1.专辑统计
以下是邓丽君各时期灌录出版的专辑作品目录(均为第一版,未列入邓丽君1995年逝世后的纪念辑及VCD/DVD等影像、卡拉OK特辑和大陆引进版),以时间和当时所属唱片公司为线,进行历时性统计。
(1)宇宙唱片公司时期(年)
01.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1967年9月&02.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二集:心疼的小宝宝》1967年11月&03.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三集:嘿嘿阿哥哥》 1967年12月&04.专辑名称:《台湾民谣丢丢铜》 &1968年1月&05.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四集:比翼鸟》 1968年2月&06.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四集:晶& 晶》 1968年&07.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五集:畅饮一杯》 1968年5月&08.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六集:一见你就笑》 1968年5月&09.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七集》 &1968年6月&10.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八集》 &1968年9月11.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九集》 &1968年10月&12.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集:圣诞快乐,敬贺新禧》1968年11月&13.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一集:再会吧!十七岁》1968年12月&14.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二集》1969年5月&
15.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四集:谢谢总经理/电影谢谢总经理插曲》1969年9月&16.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五集:花的梦/谈情时候》1970年2月&  &
17.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六集:恋爱的路多幺甜》 1970年5月&18.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七集:玫瑰姑娘》1970年8月&19.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八集:迷人的小姐》1970年12月&20.专辑名称:《金唱片:劝世歌》1970年12月&21.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十九集:X+Y就是爱》1971年1月&22.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第二十集:何必留下回忆》1971年4月&(2)乐风唱片时期(年)01.专辑名称:《爱情1,2,3/台北姑娘》1971年&
02.专辑名称:《电影1,2,3全插曲》1971年&03.专辑名称:《邓丽君之歌》1971年&04.专辑名称:《难忘的初恋情人/卖肉粽 最新流行福建歌曲特辑》1972年05.专辑名称:《南游纪念金唱片 海棠姑娘/向日葵》1972年&06.专辑名称:《当我己经知道爱/娜奴娃情歌》1972年&07.专辑名称:《风从那里来/你可知道我爱谁》1972年&08.专辑名称:《彩云飞》1972年&09.专辑名称:《少年爱姑娘/谁是心上人》1973年&10.专辑名称:《第一次见到你/情花》1973年&11.专辑名称:《悲哀的梦》1973年&12.专辑名称:《千言万语》1973年13.专辑名称:《把爱埋藏在心窝/温暖》&14.专辑名称:《把爱埋藏在心窝/你爱那一朵》15.专辑名称:《青山绿水我和你》1974年&16.专辑名称:《海韵/记得你记得我》1974年&17.专辑名称:《水涟漪/有谁知道我 电影/〈浪子与女学生〉》1974年&18.专辑名称:《没有爱怎幺活/永相爱》1975年&19.专辑名称:《心中喜欢就说爱/我就 你爱你》1976年&20.专辑名称:《电影鬼马俏医生 主题曲》1976年&21.专辑名称:《风的传说 1976南游特辑》1976年&22.专辑名称:《心中喜欢就说爱/我就 你爱你》1976年&23.专辑名称:《风的传说 1976南游特辑》1976年&24.专辑名称:《背新娘》〔EP〕&
25.专辑名称:《爱人是个多情人》〔EP〕&26.专辑名称:《卖肉粽》〔EP〕&27.专辑名称:《新年好/迎春歌》〔EP〕&28.专辑名称:《娜奴娃情歌》〔EP〕&29.专辑名称:《向日葵》〔EP〕&30.专辑名称:《当我已经知道爱》〔EP〕&31.专辑名称:《风从那里来》〔EP〕&32.专辑名称:《爱情多美好》〔EP〕&&33.专辑名称:《风从那里来》&&34.专辑名称:《你可知道我爱谁/情人的阳光 电影〈爱魂〉》35.专辑名称:《近水楼台》36.专辑名称:《狼来的时候》
(3)香港宝丽金/台湾歌林时期(年)
01.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一集:再见!我的爱人》1975年9月&02.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二集:今夜想起你/泪的小雨》1976年4月&&03.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三集:丝丝小雨》1977年7月&04.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四集:香港之恋》1977年12月&05.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五集:爱情更美丽》1978年9月&&06.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六集:小城故事》1979年3月&&07.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七集:假如我是真的》1981年4月&08.专辑名称:《岛国之情歌第八集:爱的使者》1984年6月&09.专辑名称:《一封情书》1978年12月&10.专辑名称:《甜蜜蜜/电影<难忘的一天>主题曲》1979年11月&11.专辑名称:《在水一方》1980年2月&12.专辑名称:《一个小心愿》1980年6月&13.专辑名称:《原乡人》1980年&14.专辑名称:《原乡情浓 电影<原乡人>插曲》1980年10月&15.专辑名称:《势不两立》(第一张粤语大碟) 1980年12月&&16.专辑名称:《爱像一首歌》1981年7月&&17.专辑名称:《福建名曲专辑》1981年11月&18.专辑名称:《水上人/电影<马骝过海>主题曲》1981年12月&19.专辑名称:《初次尝到寂寞》1982年9月&20.专辑名称:《淡淡幽情》1983年2月&21.专辑名称:《演唱会-11现场录音珍藏版》1982年5月&22.专辑名称:《漫步人生路》(第二张粤语大碟) 1983年5月&23.专辑名称:《演唱会ENCORE (/11现场录音珍藏版)&》1982年24.专辑名称:《偿还》1985年 &25.专辑名称:《我只在乎你》1987年&&&&&&26.专辑名称:《难忘的TERESA TENG》1992年27.专辑名称:《爱之世界》(莅港演唱歌曲)1976年&28.专辑名称:《GREATEST HITS VOL.2》1978年&29.专辑名称:《GREATEST HITS VOL.3》年&30.专辑名称:《邓丽君15周年》1983年&&31.专辑名称:《往事如昨》1984年&32.专辑名称:《云深情也深-邓丽君夏季返台专辑》1977年&33.专辑名称:《小村之恋》1977年&34.专辑名称:《又见炊烟》1978年&35.专辑名称:《无情荒地有情天》1978年12月&36.专辑名称:《小城故事》1979年12月&37.专辑名称:《难忘的一天》1979年9月&38.专辑名称:《艳红小曲(电影“源”主题曲》日&39.专辑名称:《忘不了》1980年6月&&&&&&40.专辑名称:《原乡情浓( 电影(原乡人)原声带》日&41.专辑名称:《假如我是真的 电影主题曲》1981年&42.专辑名称:《难忘的眼睛》1981年9月&&43.专辑名称:《水上人》日&44.专辑名称:《演唱会实况录音》1982年4月&&45.专辑名称:《别把眉儿皱》1982年9月&
47.专辑名称:《TERESATENG DALAM KENANGAN VERSI INDONESIA 》(印尼语专辑)1985年
46.专辑名称:《忘不了2001邓丽君最后录音》20世纪90年代录制,2001年发表
(4)日本POLYDOR(宝丽多)时期(年)01.《港/雪化》1974年12月02.《夜の\客/女の生きがい》1975年8月03.《カシアの簟1975年12月04.《976年7月新宿ルイ`ドにて》1976年4月CD05.《レサ&#8226;テン 24曲》1976年11月06.《スト&#8226;ヒツト&#8226;アルバム》1976年12月07.《るさとはどこですか》1977年3月08.《ァ`スト&#8226;コンサ`ト》1977年7月09.《レサ&#8226;テン こころの演歌全24曲》1977年9月10.《なたと生きる》1977年12月11.《京夜景》1978年7月12.《心にのこる夜のh》1979年12月13.《国Z/Aなる岢1979年4月14.《歌のメッセ`ジ》1980年7月15.《你(あなた)/まごころ》1980年10月16.《BEST&BEST テレサ&#8226;テン》1980年12月17.《ジエルミ`ナのiいた道》1981年3月
(5)、日本TAURUS时期(年)01.《旅人》1983年6月02.《つぐない》1984年11月03.《(中ZP)》1984年12月04.《テレサ&#8226;テン&#8226;べスト》20 1985年1月05.《 人》1985年3月06.《テレサ&#8226;テン オリジナルべスト&#8226;ヒツト》1985年12月
07.《邓丽君日本NHK演唱会现场录音版》1986年2月08.《r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年7月09.《酒醉的探戈(中国语盘)》1986年12月10.《eれの予感》1987年7月
11.《浪漫主x(CD)》1989年 
12.《'90ベスト?コレクション》1990年3月13.《'91悲しみと踊らせて》1991年3月 14.《夜来香(イエ&#8226;ライ&#8226;シィアン)》1994年10月15.《全曲集'95~夜来香》1994年11月 
以上整理统计的作品是邓丽君生前(年)出版发行过的所有音乐专辑,按照成作年代和当时所属唱片公司进行分类列举。
2、专辑分析:
下面对邓丽君生前主要出版发行过的所有音乐专辑作品进行分类统计。
表一:邓丽君专辑作品分析统计表
下面以1的整理统计成果为基础、专辑作品的语言文化属性为线,对作品进行横向统计分析。
&&& 邓丽君在语言掌握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根据资料显示,她除了国语(普通话)之外,还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语、印尼语等外语和台湾(闽南语)、广东(粤语)以及上海、山东等中国地方方言进行会话交流。
在不同的地区和场合以及特殊的要求下,她可以用不同的外语和方言进行演唱和灌录歌曲。例如,邓丽君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日本工作时期便出版众多日语专辑。再如,邓丽君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颇大,靠着不断地在秀场巡回演唱,她学会了马来语。20世纪80年代初,唱片公司发行了邓丽君的印尼语专辑,把《小城故事》这些知名华语歌曲翻唱成印尼语。印尼语和马来语很相似,因此邓丽君也会简单的印尼话。
以下按照语言属性将其音乐专辑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如下:
表二:邓丽君音乐专辑作品语言分类统计表
(二)专辑《淡淡幽情》之个案分析与评述
邓丽君在近三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出版过的专辑唱片过百张,唱过的各类语言的歌曲过千首。她在八十年代前后近二十年的辉煌事业期正是国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台湾和香港 “国语歌曲”盛行时期,而《淡淡幽情》则是她个人演艺事业处于颠峰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她亲身参与策划的一张唱片。与其它专辑不同,这张碟中的十二首作品的歌词均选自宋词名作,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配上现代音乐曲调后由邓丽君用她那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与婉转歌喉演绎出来,既典雅庄重又通俗平实,可谓是“古典也流行”。。
在1995年台湾的一次邓丽君生平文物展中就有几本宋词摆放在展柜里,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格外显眼。在这张永恒的经典之作《淡淡幽情》里,也收选了3首李煜的“千古绝唱”,可见邓丽君是非常喜欢李后主的词。这三首分别是《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我们先谈谈李后主。李煜(937―978),本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是南唐中主李Z的第六个儿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Z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宋开宝八年(975),宋军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违命侯,两年后去世。虽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李煜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他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以“降宋”为界,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是在宫中奢侈荒淫的国君和后期便沦为阶下囚。亡国后的李后主,生活在宋廷的威压和严密的监管之下,去国之后的词反复哀吟,充分感悟生命的悲欢离合,开辟了词的又一种境界。正是因为他的词有两大“真”,一是感悟真实,二是文笔真切,这与邓丽君的艺术天分是吻合的!
《乌夜啼》,本是六朝乐府旧题,唐玄宗时教坊也有此曲,这就是《淡淡幽情》中的歌曲《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写别愁,凄婉已极。邓丽君在演绎时,首先清唱全曲,而后全曲作为伴奏配合她朗诵整首词,显得极富品位又高雅庄重;朗诵结束时紧接而来的也是整曲的高潮处,《独上西楼》中最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重复再现,并且她演唱的力度加强了一倍,情绪激动了许多,与前面对比很大。笔者认为这不仅因为是歌曲高潮部分的例行处理方法,同时也是歌者完美的二度创作;在“还乱”的“还”字上面作了一丝停留,更增添了一些无奈与离愁的情绪;紧接而来的是升了一个调的全曲重复,情绪更加高涨,“月如勾”的“月”、“锁清秋”的“锁“字一甩而出,显得心中郁闷之情顿时因景而上升极至;最后,“在心头”之“心”字也做了些许停留,预示着全曲的尾声,也让“愁”深入人心。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即《淡淡幽情》中的歌曲《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感怀故国,悲愤已极。邓丽君在演唱时也让自己融入其中,特别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歌词自问自答――无奈的问而又无奈的答,前一个“无奈”她处理得如此激昂,而后一个又是那么平静,将两种不同的无奈情绪完美表达。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淡淡幽情》中的歌曲《胭脂泪》。“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风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一首伤别,从惜花写起。邓丽君微锁眉角,伤感却柔情似水演绎了这首词作。
邓丽君对于李后主的这三首歌的音乐处理精致细腻,足以让欣赏者“身临其景”。当然除了她出色的演唱以外,成功还应该归功给曲作者。《淡淡幽情》的曲作者都是当时东南亚乐坛的精英,出类拔萃的作曲名家――左宏元(古月)、黄沾、刘家昌、谭健常、梁弘志……他们的创作结合了歌词的意境,保持了曲与词的统一性。他们的创作既继承了黄自、青主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却又给古典诗词的创作增添了流行元素,表现了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音乐阐释。而邓丽君的演唱更好地将歌曲演绎得柔细、精美、婉约而哀怨,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歌曲之中。可以说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充分地融合了古诗词的高雅、通俗音乐的平易、现代人的情怀。
与其说邓丽君是在演绎歌曲,倒不如说她是在倾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悲凉的内心。通过这张《淡淡幽情》,我们也领略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情。她也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孤寂和爱情的挫折。其实从她的遗作《星愿》(为邓丽君去世后,其家人朋友在遗物中所发现的歌词手稿,是邓生前所作)就可以看出她内心世界的悲凉。在她的词中我们也能找到“后主”的影子:“往事不堪思, 世事难预料。莫将烦恼著诗篇,梦短梦长同是梦。一切都是为了年少的野心,身世浮沉雨打萍。天涯何处有知己,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一切都是为了如水的柔情,不妨常任月朦胧,为何看花花不语,是否多情换无情。无可奈何花落去,唯有长江水默默向东流.......”首句“往事不堪思,世事难预料”有李煜《浪淘沙》中“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的影子。另一首李煜的《乌夜啼》写道“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烛火无语照独眠,爱情苦海任浮沉”有种“辐射”的感觉。最后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唯有长江水默默向东流.......”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心境。她在用李煜的“愁”来射影自己的“情”。
如今歌者虽已去,可是《淡淡幽情》里的歌曲仍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且其中的这三首歌曲越发成为经典,誉为绝唱。从1982年5月开始邓丽君就投入《淡淡幽情》的策划工作。《淡淡幽情》最初出版是1983年1月(台湾歌林版原始密纹唱片)。现在在众多版本中,以德国LD为最珍贵,以XRCD2版为最佳,但前几年日本发行了一张SACD版的《淡淡幽情》,SACD版应优于XRCD2版。查看邓丽君香港白金唱片及金唱片历年得奖记录,可以看到《淡淡幽情》在它发行的1983年就获得金唱片,1984年获得白金唱片。2005年,环球公司为了纪念邓丽君去世十周年又重新发行了《淡淡幽情》原版黑胶唱片复刻CD碟(即环球复黑王系列之一),并附赠了精美歌词画册,这足以证明其价值所在。
&&&&&&&&&&&&&&&&&&&&&&&&&&& &&&&&
图一:专辑《淡淡幽情》黑胶唱片封面&&&&&&&&&&& 图二:专辑《淡淡幽情》MTV剧照
(三)邓丽君的演艺风格分析与评述
&&& 邓丽君演绎的歌曲、出版的专辑数量繁多,语种涉及汉语、日语、英语、印尼语;中国方言涉及粤语、闽南语,不仅如此,她还大量的演艺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如她的第一张专辑便是收录了《凤阳花鼓》等民歌,80年代初期还改编翻唱了河北民歌《回娘家》,从20世纪70年代她进行演艺活动的一部保留作品便是带有黄梅戏风格的音乐剧《唐伯虎点秋香》;另外,她还涉足日本传统的演歌艺术,出版《演歌集》唱片(见第一节作品目录)……无论是演艺何种语言、哪个国度的音乐她都能地道的展现,这一点在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专辑中和各次演唱会中可以得到证实。如1983年台北中华体育馆《十亿个掌声》演唱会,她主要演唱了出道15周年来的国语经典作品,同时穿插展示了其在日本工作时期的代表作如歌曲《北酒场》、在香港灌录的粤语代表作《漫步人生路》、黄梅调歌曲《郊道》等。
在本文的第一章节中笔者谈到,邓丽君的演艺生涯经历了几个时期,她的艺术活动和事业空间不是一尘不变、无法拓展的,而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事业的成熟,她紧追潮流、不断深造,保持的基础上不断进修,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几度出境学习欧美、日本流行音乐中的优秀成果并能兼收并蓄,这也为日后成为流行音乐演艺史上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邓丽君的演唱特点和演艺风格独具特色,颇受欢迎。既传统又时尚,既唯美又朴实,既大方又适中;有热情奔放,也有小家碧玉;有传统韵味,也有异域风情。
笔者尝试着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邓丽君成熟时期的演艺风格和音乐特点:
1.邓丽君的演唱特点
(1)音色方面。邓丽君在出道初期时,其真声的音色略带“童声”特点,音色虽亮但显得不够圆润,略微“沙哑”。在经历变声期后其真声甜美、柔和、细腻的音色是她70年代后在音色方面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争取广大听众的重要条件。
(2)语言方面。首先,作为来自大陆北方家庭的台湾外省子女,邓丽君国语(普通话)的发音水平非常出色,演唱时的“吐字归音”也十分清晰和完美。发音标准的国语语音优势给了她大量演唱国语歌曲,尤其是具有民歌小调及戏曲韵味的国语通俗作品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在同时代港台歌手中是一个不小的优势。另外,邓丽君能较好的掌握多种别国语言和中国地方方言,如日语、英语、马来语、法语等外语,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地方方言,这也为她广泛占领各层次、各地区、各语种的听众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演唱技巧。其一,邓丽君音域平常,不是很宽,但她极其擅长真假声混合的演唱。她的真声演唱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完美的将其假声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这种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给听众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其二,邓丽君没有完全接受70年代港台国语歌手普遍存在的“洋气与生硬相结合的喊唱”和“换气痕迹较为明显”的演唱特点,而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借鉴运用。她演唱时音量轻柔,换气时痕迹较轻,整体感觉比较收敛。其三,邓丽君在国语流行歌坛上,率先运用“气声唱法”(并不是一种唱法,是一种将声音与气息完美糅合的歌唱技巧――笔者注)进行演唱,并且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气息均匀,共鸣较好,也使得她的演唱柔而不虚。第四,邓丽君还运用“泣声”这种演唱手段(即在演唱时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处理效果),主要表现在歌曲高潮或歌曲结束句结尾音上的“上扬音处理”(民间称其为“打嗝式”的演唱),这也是其标志性的演唱特点。另外,邓丽君演唱时擅长“颤音”的处理,也是其气息把握较好的重要体现。
(4)音乐素养。邓丽君音准及节奏感极好,能轻松地完成无伴奏的现场清唱(在其各场演唱会中可以得到证明),也能与现场乐队和钢琴伴奏进行完美的配合(邓丽君现场演唱时均为乐队伴奏)。她也十分擅长极为细致的音乐处理(即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诠释歌词意境,赢得听众的情感共鸣。邓丽君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和戏曲的音乐风格把握较为准确,在演唱时经常将中国民间音乐中的跳音、滑音等元素融入其作品中,使其演唱棱角分明、腔调圆润,深入人心。
图三:笔者根据邓丽君的演唱效果所记录的歌谱
注:以下谱例是笔者根据邓丽君在专辑唱片中的实际演唱效果所进行的记录,将其细致的二度创作、独特的音乐处理细化到谱中,以显示其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演唱特点;谱中“ˇ”表示“泣声”处理。
(Ⅰ)《千言万语》:尔英词,古月(左宏元)曲;
&& (Ⅱ)《何日君再来》:黄嘉谟词,刘雪庵曲;
(Ⅲ)《小城故事》:庄奴词,汤尼曲;
2.邓丽君的舞台演艺特点
(1)外型气质。综观邓丽君的舞台表演和宣传照片,我们不难发现,成名后的她是一位极富“中国传统特点”的台湾歌星。在大部分演艺场合与宣传图片上,她都笑容可掬、脸蛋轮廓分明、身材均称,气质完美;穿着以中式服饰为主,包装为一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气质。但她又擅于接受本时代的流行因素、“拿来”流行元素,将这些巧妙而适当的联系在一起,既传统又时尚。
(2)舞台风格。邓丽君是20世纪华语歌坛公认的“台风完美”的通俗歌手。通过对其演唱会及现场演出的影象进行分析,笔者将邓丽君的“台风完美”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作为一位成熟的专业歌手,除了演唱水平之外,她也十分重视完美的舞台表现力和配合歌曲的舞蹈表演。在演唱不同风格和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作品时,恰倒好处地借用中国戏曲的身韵与古典舞的动作、西方拉丁舞、现代劲舞的动作、日本民族舞蹈的姿态等配合演唱。这种载歌载舞的演艺展示了她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其完美的舞台风格。其二,邓丽君的“台风完美”还表现在演唱前、中、后的即兴衔接和与观众的互动方面。笔者认为,礼貌和真诚、谦虚和谨慎、热情和动情构成了邓丽君在舞台上给人的总体印象。其三,在舞台服饰上,她的打扮显得简洁大方与得体。尤其在个人演唱会中,她在选用流行时装的同时,也选穿中国式的旗袍服饰,给人时尚却又传统的印象。邓丽君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与风格――即婉约而大方、真实而幻化,柔美中不失刚毅、细腻中带着大气。
3.邓丽君风格的独特包装
人们对邓丽君演艺风格和演唱特点的较高认可度绝大部分是其优秀音乐和表演素质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其身后制作团队的艺术策划与艺术包装的成功。
(1)音乐创编。其一,结合邓丽君的音乐背景和自身风格,制作公司为其选择灌录的国语歌曲中不少是具有明显的中国民谣小调以及地方戏曲风格,例如《小城故事》、《千言万语》、《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把爱埋藏在心窝》、《郊道》等;《小城故事》是庄奴作词,汤尼作曲,这首歌曲用一种淡雅平稳的旋律表达了对人生真善美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歌曲采用我国五声宫调式,旋律柔和平稳、温暖流畅,结构短小;邓丽君演唱时音色甜美淳厚、自然而生动,并且时常配穿中国旗袍进行舞台表演,恰如其分,使这首歌成为听众层次最为广泛的经典通俗歌曲。而《郊道》则是一首“黄梅调歌曲”,旋律近似黄梅戏音调,邓丽君年幼时经常听唱地方戏曲,对这首歌的戏曲风格和唱腔韵味把握有佳。其二,制作团队为邓丽君所选的伴奏编曲也非常适合其轻柔、婉转的演唱特点,并适当加入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如竹笛、古筝、二胡、扬琴等。在中国,邓丽君音乐的制作团队主要由20世纪60年代后最具影响力的台湾新派流行音乐人左宏元(古月)、汤尼、庄奴、林煌坤、刘家昌等组成。在日本,邓丽君的制作团队则由当时日本著名唱片公司宝丽多尽心安排,编曲中充分考虑了当时日本比较发达的电声乐队的效果,例如加入了电子琴、加弱音器的小号、萨可斯、手风琴、电吉他等乐器音色。其三,走向成熟演艺时期的邓丽君有其专属乐队(以日本电声乐队和港台民族乐队组成)和人声伴唱(和音),在演唱中还聘请了专职舞蹈演员进行伴舞。这在当时实属少见。
(2)包装定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的制作公司,都能很准确地找到邓丽君的包装定位,即“高雅、端庄、甜美、婉约”,带有东方女性的温柔、中国女性的内敛但又突破保守的气质,略带西方现代美的热情大方。这一定位为邓丽君演艺风格的发挥和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为制作团队的包装宣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具相关资料显示,邓丽君日本的签约公司要求其每场在日演唱会或日常电视节目中必须演唱多首国语歌曲或中国民间小调,并穿着旗袍服饰。而邓丽君各场演唱会中也有风格特异的欧美歌曲。日本唱片公司将邓丽君的众多国语歌曲在日本进行出版发行,而国内公司也联合日本公司将其日本歌曲在中国进行引进出版。这一定位,不仅为邓丽君争取广泛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帮助,更为制作公司的经营效果争取了有利条件。
总的说来,以中华传统风韵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包装展示既突出了邓丽君的艺术个性,又为她赢得了更广阔的音乐受众。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21:48: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三、邓丽君音乐的传播及其分析与评述
20年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力度的加大,西方世界逐步向后工业社会体系过渡,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大众传媒的不断更新与普及,以大众传媒作为支撑的消费社会最终形成,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文化的主体占据了大部分文化消费市场。流行音乐因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为了音乐生活的主体,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并伴随着大众传媒向世界各地作同质化的传播,这一切都为邓丽君音乐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与时同时,台湾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一度成为东南亚一带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中心区域,在大量吸纳西方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向周边国家进行辐射性传播。而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由于其较为封闭的政治文化背景,流行音乐无法正常融入到本土文化中,直至80年代初传播环境才逐步打开,邓丽君音乐也正是借助这一背景进入到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作为大众文化的引导者快速发展起来。
(一)邓丽君音乐的传播区域分析
邓丽君音乐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中心,向全球华人活动区域进行辐射性传播的。笔者通过对邓丽君演艺活动史(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研究,判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各地和美国等华人聚集区域,均可视为邓丽君音乐传播的区域范围。以下是“邓丽君音乐传播区域图”,通过长箭头来表明邓丽君音乐的传播路线和区域。
图五:邓丽君音乐传播区域图
上图主要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邓丽君音乐的传播区域及其路线。简述如下:
A :台湾――香港。自1969年首次赴香港参加工展会开始,邓丽君便开始在香港进行发展。而后签约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多张国语专辑和粤语专辑,并举办多次个人演唱会。
香港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音乐文化一方面依附于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则是一直在受外来(欧美)文化的影响而发展着。这种特殊性也造就了香港音乐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文化长期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随着时代的推移,香港民众对中国大陆的思想情绪也在不断增长,这就出现了70年代香港东西方音乐文化汇流的现象。这种东西方文化自然合流、并存的局面,也成为邓丽君音乐能在香港得以广泛传播、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另外,20世纪6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文化进入到香港,国语流行歌曲和台湾一些歌星在香港迅速走红,邓丽君也顺风在前往香港发展,其歌曲并能迅速得到广泛传播。邓丽君音乐在香港盛行的主要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传播方式主要是各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乐专辑发行、电视音乐特辑、电视娱乐节目宣传、举办大型演唱会以及参加香港歌迷会交流活动。在日本取得阶段性成功邓丽君已经拥有各类语言、不同风格的庞大作品量。1976年起,她在香港改以可以充分展现演艺水平的个人演唱会为活动重心。年三次在香港利舞台举办个人演唱会,开启了香港当代流行歌手以拥有“现场乐队伴奏、人声伴唱、专业伴舞”为特色,以“边唱边演”为模式的个人专场商业演艺活动的新格局。1983年,在红勘体育馆举办的个人演唱会是邓丽君在香港演艺活动的顶点。邓丽君音乐在香港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包括当地粤语为常用语言的本土群体和大陆来港群体。而后,香港粤语地方文化凸现优势,不断发展。70年代末,粤语歌曲占据香港流行乐坛的主动地位,邓丽君也开始通过发行少量粤语专辑、参加本土化的社会活动和电视节目来稳定在香港流行乐坛的重要地位。
B:台湾――东南亚。自1969年赴新加坡参加慈善义演开始,邓丽君同时开始往东南亚地区扩展演艺活动。1971年2月到1972年8月进行东南亚巡回演出;80年代多次在东南亚巡回演出。
东南亚区域是邓丽君音乐传播主要的外国地区之一。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包括越南、老挝、柬 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万。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而邓丽君音乐主要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传播,但又以华侨密度最高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最为显著。此时,由于香港、台湾的经济与流行音乐的发展使得华语流行音乐文化也开始传到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东南亚地区。20世纪70年代由于东南亚经济的起飞,歌厅、舞厅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这些表演场所的经营者开始在台湾寻找华语歌星作为表演嘉宾,邓丽君音乐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走入东南亚地区的。邓丽君音乐在东南亚区域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举办个人电视演唱会、歌厅演出和专辑发行,主要受众对象是相对集中和固定的当地华人群体。
C :台湾――日本。年护照事件(见本文第一部分)发生前,邓丽君第一次赴日本学习和发展;1984年起,第二次赴日发展。
此时的日本政治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美国,经过一系列改造政策,使得日本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日本的唱片和磁带生产量达到了1亿2千万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唱片及磁带生产和消费大国。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声乐队、乐器的进步,日本流行音乐制作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世界强国行列。70年代中期,邓丽君放弃台湾、香港的一路走红的良好势头,选择前往日本学习和发展。在日本,她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流行音乐演艺成果,也接受了日本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演歌艺术,同时也传播了中国华语流行音乐和中国民谣歌曲,这为其音乐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同,溶入日本流行乐坛创造了条件。邓丽君音乐在日本的传播主要以融入日本流行歌坛进行全方位包装、制作、宣传进行发行唱片为主要手段,也通过举办演唱会、参与电视节目和日本各种歌谣祭、音乐大赏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播。主要受众群体是日本本土听众及日本华侨。
D:日本――北美。1979年―1983年,赴美国进修并开始美国区域的演艺活动。于197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个人演唱会;1980年在美国纽约林肯音乐中心和落杉机音乐中心登台表演;1983年应邀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酒店演唱。
1979年,经历日本“护照事件”而暂时退出日本歌坛的邓丽君前往美国进修调整。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邓丽君在美期间广泛学习欧洲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并借用到自己的演艺活动中。在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她也不断参加表演活动,并在林肯音乐中心等重要场所演出,创造了她在北美华人群体的传播条件。
在美国和加拿大,邓丽君音乐主要通过举办个人演唱活动进行传播,主要演唱会活动1980年在美国纽约林肯音乐中心和落杉机音乐中心演唱会,1983年应邀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酒店演唱。除此之外,美国新闻媒介对邓丽君在中国大陆影响力的报道也成为其音乐在当地得到广泛认知和传播的重要方式。美国的受众群体主要来自当地华侨。
E1 :香港――大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交,邓丽君音乐从香港传入中国大陆。
E2 :台湾――福建――大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交,邓丽君音乐从福建沿海地区传入中国大陆。
&& 邓丽君音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广泛传播是一个特殊的流行音乐传播史的个案,没有使用任何媒体宣传、演出活动、唱片发行等传播行为,主要通过走私、短波电台、磁带复制等方式进行地下传播。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以“多、杂、广、匿”为主要特点。在(二)中将作为个案分析。
(二)邓丽君音乐的中国大陆传播史
& &&邓丽君及其音乐超越国度和地域,遍及了全球有华人的地方。但是客观的来审视她和她的作品,笔者认为只有在中国大陆地区,邓丽君及其音乐的标志性影响和印记才是最深刻的,才是真正超越了仅仅作为一位优秀歌手对社会文化和流行音乐发展史带来的影响和贡献,由此构成了由“邓丽君音乐的传播”而带来的“邓丽君音乐现象”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本题和本文所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所以,对邓丽君音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传播史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传播的背景
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败退台湾开始,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就被一道政治军事屏障所分隔开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同根文化但不同政治制度下的不同文化形态的繁衍状态,“相互敌视”与“互相封闭”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两岸交流史上的关键词。但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高点审视那个年代时,我们便会一目了然的发现:就是这种分隔与封闭造成的两岸社会经济及文化的泾渭分明,才给了邓丽君及其音乐“登陆”并在大陆繁衍的机会。历史所造成的封闭让人们在刚触及邓丽君音乐时便显得敏感。
&&&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了残酷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大陆人民逐渐认识到这个文化运动的实质并不是人自身的解放,而是人性的极大毁灭。此时,人们极度向往平静的生活,期待人间的温情;常年听“进行曲”式的革命歌曲、语录歌曲、“大我”格调音乐的民众期待能够贴近人心灵的作品,于是邓丽君和她的音乐富有人情味及“小我”的格调正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极易接受,立刻在思想观念上给大陆音乐工作者和广大听众以震撼的冲击。“进行曲”式的革命歌曲、语录歌曲与“邓丽君”式的流行歌曲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属于群众性的歌曲,主要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而其次才是娱乐功能,由不得听众的兴趣,它是一种政治任务式的灌输;而后者却是以个人为中心、为私人服务,娱乐为主,首先要满足听众的娱性需求。于是邓丽君的音乐满足了人们以前不能完全满足的重要需求。理所当然,这也成为它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外,不得不提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音乐生活传播方式的进步,即盒式录音机的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人们第一时间广泛接受音乐作品只有通过广播电台节目或电影作品。这种限制性极强的的传播渠道使得大家只能被动的去接受音乐作品,而不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去欣赏音乐作品。而当“砖头”盒式录音机出现之后,人们可以摆脱这种单一的的传播模式,可以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主动地去选择接受音乐作品。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音乐生活的格局。而此时,中国大陆的录音带行业根本是一片空白,音乐从业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现代流行风格,更不用说进行成熟的创作和生产了,于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形下,港台音乐自然可以迅速涌入。
最后,抛开任何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就邓丽君的歌曲分析,也可以找出一个重要的传播原因。本文在前一章节分析邓丽君音乐作品和演艺风格时,曾强调其民族化和中国化。在她的众多作品里,有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流行歌曲(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和戏曲及其根据这种音乐风格创作的流行歌曲。特别重要的是邓丽君擅长借用现代的演绎手法进行传统经典的再创造,唤起了人们心里的民族归属感和浓厚的根源性,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从邓丽君的演唱方法和演艺个性来看,她用运用了独特的“邓氏”演唱技术,即“有别于旧上海老歌手的风尘与生涩,又不同于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她融会贯通地吸取前辈、借鉴同辈经验,恰倒好处地发挥个性特点,把这些“民族化、中国化”的作品演绎得深入人心。这种“深入人心”还来自邓丽君中国传统的外表造型,传统旗袍及奉仙装装扮和她婉约温柔的笑脸让那时的人刻骨铭心,倍感亲切,抚慰每个人的心灵。
鉴于一系列的政治、社会、个人原因,邓丽君及其音乐在中国大陆的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认知度最高的港台流行是必然的、有据可依的。
2.传播史探寻
&&& 邓丽君及其音乐具体是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传播到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没有系统详实地记载,民间说法不一。如今,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各类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对邓丽君歌迷进行采访后,试图探寻邓丽君及其音乐的中国大陆传播史。
(1)“不请自来”的台湾歌手(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交接期)。邓丽君这个名字和她的歌曲在中国大陆的广泛流行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当时没有“三通”、没有广告,没有一个组织进行推荐的情况下,一种自发性的、民众性的流行趋势由此开始并广泛蔓延。大约在1977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她的磁带先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走私进入,随着录音机的普及,随后又经过互相转录,使得邓丽君音乐传播得越来越广。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通过澳洲国际广播电台对中国广播(澳广)也可以接触到邓丽君歌曲,于是1980年这位不请自来的台湾歌手便风靡中国了。国外新闻界这样报道:“1981年,中国乒乓球队在赴日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途中,因飞机故障于台北某机场紧急着陆。中国乒乓队的一些队员匆匆忙忙地挤进了免税商店,他们所要购买的物品不约而同也都是邓丽君的歌曲磁带。”根据邓丽君1981年《国父纪念馆演唱会》VCD中的对话,80年代初,台湾经常对福建沿海陆地区域进行物品空投物品,内容包括邓丽君唱片。这是人们刚开始接受邓丽君的时期。
(2)批判并接受着的“靡靡之音”(20世纪80年代初期)。1979年北京西山会议,焦点就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会上也批判了音乐家张丕基、王酩,还有李谷一及其歌曲《乡恋》。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特别是她翻唱得《何日君再来》,对这首歌曲的主题指向是谁提出了质疑。就在邓丽君及其歌曲遭到广泛批判和讨伐的时候,广大民众仍然私下争相翻转传唱着邓丽君的歌曲,不断出现走私夹带邓丽君唱片的现象出现。此时出现了四喇叭立体声录音机,人们可以更方便的录听邓丽君的歌曲。著名乐评人金兆均曾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在北京北海公园和北海后门山上经常办舞会、听音乐,听的主要就是邓丽君”。除此之外,在音乐界,中国大陆一批流行音乐的先锋们正在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学习并潜心研究着邓丽君的流行音乐,比如配器、演唱风格等,部分出版发行单位以“扒邓丽君带子”的方式逐渐掌握流行音乐的创作、表演规律。
(3)“摹邓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时邓丽君在中国大陆已经十分走红,特别是年她在香港、台湾等地举行15周年大型演唱会之后,追捧其的大陆歌迷不断增加。1984年初台湾演唱会台湾向大陆做了短波转播,当时《纽约时报》、BBC广播电台的记者对她做了大幅度的专访和报道,《纽约时报》以近1/4版面介绍邓丽君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合众国际社则报道,邓丽君在西藏也受欢迎,一些藏民以3美金的代价购买邓丽君的翻转磁带。而此时的大陆音乐界也已经由“学习邓丽君”和“扒带邓丽君”逐步走向摹仿邓丽君的时代。此时中国歌曲除了比较本色的民间唱法外,还有一种介于美声和民间唱法之间的“民族唱法”,而邓丽君教会了人们还可以用嗓音的另一个部位唱歌,即所谓“气声唱法”,后来被归纳为的“通俗唱法”。金兆均认为,“第一批流行歌手百分之百摹仿邓丽君”,比如广州的刘欣如、北京的田震、赵莉,程琳等。不论她们在演唱上是否像邓丽君,在作品相对匮乏的阶段,只能去翻唱临摹邓丽君的歌曲。歌手赵莉以靠“临摹”邓丽君为主要职业。当时备受争议的李谷一也曾一度被指责在模仿邓丽君的“气声唱法”。此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小邓丽君”。
(4)初步解禁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时,随着政治环境及两岸交往的相对宽松,邓丽君及其音乐逐渐被中国大陆舆论接受并认可,甚至有关方面有意促成邓丽君“登陆”演出。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是当时《中国青年报》文化艺术专栏记者关键撰写的新闻采访报道,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的第一次正式的新闻采访报道。根据笔者对邓丽君弟弟邓长禧的电话采访了解到,80年代中后期,邓丽君常住香港,经常与大陆在港人员有密切联系和交往。1987年,当时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乔淮东的太太彭燕与邓丽君交往甚密。当时的音乐人王彦军(黑子)曾两次前往香港与邓丽君协商来大陆开个唱的事宜。1988年,中国大陆有关机构发出邀请邓丽君赴大陆进行音乐活动的信函,但是由于邓丽君本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环境,再加上台湾当局从中作梗,邓丽君未能如愿。但此后,有关邓丽君的书籍、唱片、磁带,纷纷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中国唱片总公司在此时还整套引进出版了邓丽君歌曲磁带系列。
(5)完全解禁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1989年中国大陆政治风波之后,邓丽君已经处于事业的退休状态,并于1990年定居法国巴黎。不在参与演艺活动的邓丽君此时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热度”虽然逐渐消退,但是她的音乐作品仍然家喻户晓,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内地卡拉OK兴起时的“常规作品”。此时,邓丽君及其音乐作品在大陆几乎没有限制(除个别政治性较强的歌曲之外),中国大陆众多唱片公司也都不断地引进并出版她的各张专辑,邓丽君及歌曲并称为经典老歌保持着固定的听众群,其1984年《十亿个掌声》演唱会VCD、LD光盘一直成为家庭卡拉OK的必备品。邓丽君热度在逐渐消退,但其作品却没有褪色。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在黄金时间段的常规新闻节目里报道了“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昨日在泰国清迈病逝”这一消息,并播放了多段邓丽君生前演唱活动的电视画面”。这是中国大陆最高级别的新闻媒介第一次对邓丽君相关消息的报道。此后,关于邓丽君的演艺画面和音乐作品常常出现在大陆广播和电视媒介。
(6)邓丽君热度重现期(2002年至今)。
近年来,邓丽君及其音乐悄然重复着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的热度。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推进,尤其是民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放,纪念邓丽君的活动也逐渐成为热点。台湾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在2002年正式成立,这成为了其热度重现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在上海和桂林等地建立了邓丽君生平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杭州、武汉等地兴起邓丽君音乐主题餐厅。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音乐活动群体――歌友会也在中国大陆邓丽君的听众群体中正式出现――“中国邓丽君歌友会”2003年成立,并借助网络与户外聚会活动传播与纪念邓丽君音乐、交流邓丽君藏品。
华语流行音乐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怀旧经典”成为当下华语乐坛的关键词与卖点。不少音乐公司也瞄准邓丽君,开展各种各样的纪念音乐会,也作为打造新星的重要手段。如2005年北京 “一代歌后邓丽君经典金曲交响音乐会”、2006 “甜蜜蜜――张靓颖演唱邓丽君歌曲音乐会”等;另外,电视连续剧《邓丽君》的筹拍工作正在报批审核阶段。日,湖北楚天音乐广播电台独家专访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邓丽君胞弟邓长禧并制作播出纪念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第4套国际频道也在同日《天涯共此时》节目中播出《重寻邓丽君》专题片。
(三)邓丽君及其音乐的影响
1、对华语流行音乐和亚洲流行音乐交流发展的影响
(1)开启国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对港台流行歌曲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是台湾经济的转型与起飞年代,起飞期后,大众生活安乐起来,开始厌倦哀伤的日本歌曲及闽南语歌曲,国语民歌小调和国语流行成为新宠,经济起飞时的唱片业也是台湾流行音乐的石器时代。而邓丽君自1967年出版个人第一张国语唱片、1969年为台湾第一部国语电视剧演唱主题歌曲开始,同时她也演唱黄梅调歌曲、上海老歌、民歌小调,这奠定了其作为台湾国语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歌手,虽然不是第一批,但是她却开启了国语歌曲新的时代。由邓丽君开始,台湾国语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20世纪70年代初,邓丽君进入香港歌坛发展时期也是香港国语歌曲的黄金时代,黄沾、顾嘉辉等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山祖师当时也是国语流行音乐的主要创作力量。而1974年后,本土明星许冠杰等人开始走红,香港粤语文化、粤语歌曲便以开始取代国语文化和歌曲。当邓丽君从日本进修回港后,她又为香港开启了国语流行音乐的新时代,香港听众在选择本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接受并认可了邓丽君带来的国语流行歌曲,她在香港出版多张国语专辑这也为日后张明敏等人的走红奠定了基础。另外值得提及的是,邓丽君将在日本学到的在舞台上“表演歌曲”的新作法介绍到了香港。这主要表现在其1976年在香港利舞台个人演唱会,她带来专业的伴舞演员和人声伴唱,并且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具有情节性的与观众交流为香港日后的流行歌手作了榜样。
(2)争议中的启蒙与批判中的学习――对大陆流行歌曲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邓丽君从一传入中国大陆就开始倍受争议,站在今天的历史高点鸟瞰过去的发展当然觉得不可思意,其实还原历史来看,这种争议在当时还是非常正常的。毕竟以当时人的普遍价值观和意识不可能对邓丽君这样的音乐文化现象完全接受。但是当时站在流行文化前沿的大陆流行音乐始作俑者却接受了来自台湾的“邓丽君老师”的启蒙示范。中央电视台2007年春节播出的《人物》特别节目中,刘欢、成方圆、胡月等坦言自己的演唱方式受邓丽君启发。就在那个批判邓丽君及其音乐最严重的时代,不少歌手和音乐人通过“扒带子”对邓丽君音乐的处理进行学习和摹仿,音乐创作者也纷纷研究其演唱技巧和作品的编曲。
启蒙的影响还在于邓丽君诠释了一种新的音乐概念、带来了一种新的演唱风格。前者即不同于中国大陆五六十年代抒情歌曲的“抒情歌曲”――老上海时代都市歌曲的“老歌新唱”,重新演绎这些歌曲时她用运用了独特的“邓氏”演唱技术,即“有别于旧上海老歌手的风尘与生涩,又不同于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唱法的集大成者;后者即邓丽君教会了当时的大陆女歌手所谓“气声唱法”的演唱风格,由此中国内地第一批流行女歌手迅速地成熟并成长起来。
笔者还认为邓丽君及其音乐贵在给当时的中国大陆一种文化反叛,一种音乐形态的革新,这种反叛和革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变化。也远远超过了大陆摇滚音乐的诞生对社会的反叛与震撼的程度,甚至也成为大陆摇滚音乐的开路先锋。邓丽君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由此开始了解什么叫流行音乐,许多人因为她而投入到这个行列,并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基础。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不承认这种启蒙与学习的力量。
(3)华语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使者”与亚洲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使者”
出道初期的邓丽君以台湾为发展中心。1969年,邓丽君首次前往香港进行演艺活动; 1971年起,她的演艺活动逐渐向南推进;1974年起,她开始在日本学习发展。此后,邓丽君经常往返于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日本等东南亚、东亚地区进行频繁的演艺活动。这不仅奠定了邓丽君在亚洲歌坛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她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使者”和“亚洲各地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使者”。
邓丽君选择海外华侨聚居比较集中的东南亚或东亚地区进行演出活动时,以中国民谣歌曲、黄梅戏曲改编的歌曲或舞台剧或已经在台湾走红的流行歌曲为主要表演内容;除此之外,邓丽君的部分专辑(包括以宋词为基调的专辑《淡淡幽情》)也在东南亚、东亚各国出版发行。20世纪80年代她并将80多首华语经典歌曲翻唱并出版为印尼文专辑。这不仅符合当地华人受众群体的审美要求,同时符合当地土著人群的欣赏需球,更是将具有中国特征、华语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和流行音乐有效地传播到了东南亚、东亚地区;不仅给东南亚、东亚各国介绍了华语流行音乐文化,更加强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程度。
同时,邓丽君还将东南亚、东亚音乐文化介绍到中国,起到了桥梁作用。她将原为印尼民谣曲调的歌曲移植翻唱为华语流行歌曲(如《甜蜜蜜》);将日本名曲《北国之春》等重新录制为中文歌曲。
邓丽君对华语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亚洲流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工作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陆音乐文化格局的巨大影响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结束,中国大陆由此开始酝酿并逐步进入到了社会转型期。在政治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中心范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范式;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传统“计划经济”为主体的旧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一重大转型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者韬光养晦,全面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精华文化、建设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开端时期。此时,具有商业消费文化属性的新型大众音乐文化也正在酝酿之中;同时,代表着现代音乐传播媒介的“盒式录音机”及“磁带”也挤进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它改进并丰富了音乐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人们开始有选择的并期待接受个人喜爱的音乐内容。而邓丽君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大陆的,这也无庸质疑地为此时大陆音乐文化亟待开放的格局打开了一个“顺风口”。
邓丽君歌曲“登陆”后不久,一批新型的音像公司――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国唱片公司等相继出现,这是邓丽君音乐影响中国大陆音乐文化格局的最初成果。这些公司最初是通过“扒带子”来组织歌手和乐队模仿邓丽君的歌曲。这些模仿制作完成的磁带以娱乐和利润最大化为优先原则进行广泛的社会推广销售,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的音乐文化活动由此开始。
也是由此开始,大陆群众从邓丽君音乐中认识并接受了不同于以往音乐概念的“流行音乐”,人们通过“翻带子”的方式疯狂地互相复制邓丽君磁带。而作为第一批流行音乐工作者,他们也在 “临摹邓丽君”中不断地学习着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规律,尽管邓丽君音乐在当时一直被官方所批判、被舆论视为“靡靡之音”。可以说,邓丽君音乐的传入让中国大陆受众第一次感到了流行音乐的快感,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大陆正在酝酿中的流行音乐潮流的到来。
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社会转型期的大陆音乐文化格局的巨大影响。
(四)用开放和宽容的学术眼光审视邓丽君及当代流行音乐
客观的来说,对邓丽君及其音乐活动和音乐现象进行研究是有些困难的。首先,笔者要摆脱一种文化隔阂。流行音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而传统教育体系所造就的“知识精英”(知识贵族)对大众文化是有隔膜的;再者,目前学术圈内,对流行音乐进行思考或评论的学者虽大有人在,但是将其纳入理论研究的学者专家却是不多。甚至有人说“批判都来不及,何以进行理论研究”。这一切都造成了流行音乐的具体实践与理论的完全脱节,研究成果少而且略显粗糙。而邓丽君这位台湾歌手又是一个在政治生活中倍受争议的人物,其材料搜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音乐界学者用开放和宽容的学术眼光审视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是理性认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前提。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21:51: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邓丽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歌星。她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中国两岸三地流行音乐文化的巨大影响上,而且对东亚、东南亚流行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式因为她作为亚洲流行音乐文化的艺术符号的象征,使得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音乐成为与欧美流行音乐相呼应的区域。
纵观邓丽君音乐成为影响亚洲流行音乐半个世纪的典范现象,这一成功个案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作为外因的工业时代媒介的迅速进步,一是作为内因的是邓丽君音乐蕴涵了东方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对邓丽君演艺生涯、音乐作品、演艺风格以及其传播历史的研究,笔者认为邓丽君及她的歌曲已经不仅仅只是作一位歌手和一些经典华语流行音乐作品了,她已经成为了20世纪中国乃至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之处便在于,两岸特殊的政治背景发展出的不同文化轨迹在一个特定的时控错位中让两个异面轨迹交汇在一起,在争议中完成了对对内地流行音乐文化的启示与示范,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海峡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象征;并且开启了国语流行歌曲在港台流行歌坛的新时代,同时她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流行音乐的演艺风格;作为一位中国歌星,邓丽君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与东亚、东南亚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任务,成为了上个世纪亚洲大部分地区流行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
鉴于笔者是受流行音乐文化浸润的大学生,加上个人对邓丽君及港台流行乐坛的长期关注,并担任中国邓丽君歌友会副会长这一社会职务,所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笔者将继续保持对流行音乐发展态势的不断关注,对邓丽君个案继续做不断的探究工作。笔者认为,音乐理论工作者不应忽视和回避当今流行音乐发展,应主动地介入当今社会音乐生活。随着学识的增加和学术视野的扩大,笔者将更深入地研究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
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3版。
19971ISBN7503915404/G209
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ISBN7103024383
&[日] 有田芳生著,(台湾)郭丽兰译,《家在山的那一边――邓丽君第十年的真相》,台湾,普金传播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日]平野久美子著,(台湾)张正微、高琦智译,《邓丽君之梦》,台湾,尚登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
[日]西田裕司著,(台湾)龙翔译,《美丽与孤独――和邓丽君一起走过的日子》,台湾,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二刷。
[日]宇崎真、渡边也寸志著,(台湾)魏裕梅译,《邓丽君的真实世界》,台湾,先智出版事业有限股份公司,1997年5月,第1版。
师永刚、昭君、方旭著,《十亿个掌声――邓丽君传》,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台湾)授权,台湾,普金传播有限公司发行,2006年,初版,ISBN 986-(平装)。
《TeresaTeng,Love&Peace》,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台湾)授权,台湾,普金传播有限公司发行,2006年,初版。
香港邓丽君歌迷会著,《情迷邓丽君》,香港,联合出版集团, 2005年, 第1版。
干立行著,《一代歌后邓丽君》,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ISBN 7-/I?2355。
云潇著,《悲情歌后邓丽君》,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师永刚、昭君、方旭著,《邓丽君画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师永刚、楼河著,《邓丽君画传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版,ISBN 7-。
思君著,《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邓丽君》,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版,ISBN 7-。
良三著,《何日君再来――邓丽君传奇生涯》,成都出版社, 1995年6月,第1版。
其中著, 《世纪的怀念――邓丽君》, 吉林摄影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关键编,《邓丽君自选演唱歌曲225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年12月, 第1版。
《纪念邓丽君逝世十周年》,转自《三联生活周刊》,三联出版社,2005年5月。
王蔚,《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方法论》,转自《文?史?哲》,总第280期,2006年1期。
任丽华,《社会转型期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心理蕴涵》,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3年四月。
宋祥瑞,《1984:中央电视台与港台歌星――中央电视台1984年春节晚会邀请港台歌星事件的阐释学研究》。
中国邓丽君歌友会编,《中国邓丽君歌友会文集Ⅰ》(内部电子版),2004年。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21:54: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系统、全面、专业、出色。
作者:Zolt(52)&&
&发表于: 23:45: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旧梦改走专业路线了
作者:kkydudng(371)&&
&发表于: 1:39: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赵延琦 ── 中国邓丽君歌友会湖北(武汉)分会会长,楚天电台音乐频道(105.8MHz)节目主持人:林枫。
作者:旧梦何处寻_(26)&&
&发表于: 5:48: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近期网上搜到的,
收入芗江居文库,
与广大君迷分享!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6:01: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如果整合成电子书 可以下载看就更好了
旧梦何处寻 考虑一下?
我听邓丽君的歌,那是因为好听。
作者:君心谁了(113)&&
&发表于: 8:27: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网上有阅读版电子书,
可去豆丁网阅读全文: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
作者:旧梦何处寻(389)&&
&发表于: 11:21: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哇~~长篇大作啊~~LZ好强大~~
作者:xiaotuguai(45)&&
&发表于: 13:45: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邓丽君已作为一种音乐现象是毋庸置疑的,她的歌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堪称史无前例!
作者:今夜梦见君(30)&&
&发表于: 15:53: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邓丽君确实从小就在一个大杂烩里成长起来的,虽然家境是清贫点,后来更是集各家之大成,她的歌包含了太多的好内容好东西,不会有第二个人的了。
作者:Jackson(134)&&
&发表于: 0:05: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看看现在歌坛能有几个懂N个国家语言和N个方言的
好佩服君姐啊
作者:绿草苍苍(29)&&
&发表于: 13:41: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超越。感叹啊.......
作者:Zolt(52)&&
&发表于: 10:56:00
回复:《邓丽君及其音乐现象研究》
君姐的歌千听不厌,久经时代的考验,应当归为国粹
作者:tingya(59)&&
&发表于: 12:14:00
未注册用户或未登录或登录超时操作均无法发表或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声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