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岗的标志性语言岗位工资是什么么

岗位能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岗位能力可定义为,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和社会保障部的考核,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性&&&&质现象优&&&&点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
词目:岗位
拼音:gǎng wèi
2. 原指军警守位的地方
3. 也泛指职位
岗位责任制
1. 军警守卫的处所。亦指站岗守卫的军警。
《山洪》三三:“现在 眠牛山桥 左近沿路都有土著游击队担任了岗位。”
《四世同堂》四七:“院中忽然增多了岗位。出来进去的 日本 人象蚂蚁搬家那么紧张忙碌。”
2. 泛指职位。
谢觉哉 《向即将复员的同志说几句话》:“军人复员,是由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由战斗岗位转到生产岗位。”
《艳阳天》第二七章:“ 马连福 在这个队长的岗位上站了好几年,不论怎么着,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付过一点辛苦的,也还是有一点感情的。”词目:能力
拼音:néng lì
基本解释:
competencies,能力素质,指在任务或情景中表现的一组行为。
ability,capacity,指能力的大小。
skill,指做事情的技巧。
详细解释:
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
《·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史记·李斯列传》:“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
《纪念》:“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方纪 《之秋》二:“ 长江 着无限丰富的水能; 三峡 形成了天然的水利枢纽。这在我国的建设事业中,有可能变成一种巨大的能力。”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能力素质”概念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麦克利兰将能力素质(Competency)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分五个层次:
※ 知识(Knowledge)
※ 技能(Skill)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 特质(Traits)
※ 动机(Motives)
麦克利兰应用冰山理论,把属于海平面上的知识和技能称为通用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ies),而真正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人的深层次因素,是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这些被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词目:岗位能力
拼音:gǎng wèi néng lì
1. station skill
2. 也泛指在某种从事的职位或工作岗位领域上表现出来的个人动手和实际操作的一种技巧或能力
3. 岗位能力一词出现于赣冠
主要是指针对某一行业某一工作职位提出的在职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鉴定形式.岗位能力
2001年上旬,岗位能力一词出现于2001年4月份,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的词语,并在今后的很多时间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成立专门小组对这&&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并最终确立可行性针对&岗位能力&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要求.
CETTIC职业培训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hina Employment Training Technical Instruction Center,简称CETTIC)面向全国开展的实验性、示范性的培训工作,旨在针对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协作等内容开展培训,提升劳动者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探索职业培训的新方法和途径,提高我国职业培训技术水平,促进就业。
、、、、、、、等领域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新涌现的前沿产业应用领域,因为新生和前沿,每个领域都为社会提供了数以百万计乃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企业急需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协作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有的领域目前高校又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更没有专业和权威的专业/职业/岗位/模块能力培训。所以,以上领域的专业/职业/岗位/模块能力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瓶颈。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我国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人才。”决定中还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2005年11月份国务院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 2006年4月中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15号文件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2007年8月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四条强调: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因此,当前我们推广职业/岗位/能力证书项目,旨在面向就业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就业,化解社会矛盾,这正是国家所希望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岗位教育和培训,当成中国职极就业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为我们CETTIC/HCHZ职业/岗位/能力就业培训与广大的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2)社会背景
就业者就业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是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二是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大;三是上亿农民工进城;四是结构性失业人员;五是企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员工转岗;六是海归派的批量回归和国外人士的抢占岗位;七是军队退伍和转业人员;八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快慢不一,新职业新岗位要求不断涌现,造成所学专业或原有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有一定距离。这些求职者,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提升者提升难 很多企业的在职人员,在一个职位上,虽然一开始能把工作开展的很好,获得一定的工作业绩,达到用人企业的满意。但是经过一断时间之后,令企业和员工苦恼的是,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往往会停止不前,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果,企业想赋予员人更高的职位或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时要么不得不“大胆用人”,要么“另聘高人”。这种现象导致一些用人单位或企业埋怨员工不能突破个人能力,创造更多业绩;而员工则埋怨企业没有给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超越在职能力和目前业绩的局限,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不断地举办或参加在职能力提升培训是一条首选途径。创业者创业难
有效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刚是为了不断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以获得社会认可唯一方式,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改进,很多人跃跃欲试,在完成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资金积累之后,大多都会萌发自我创业的想法,是否是每个人都适应创业呢?有经验有资金是否就预示着创业成功了呢?现实案例中,成功的凤毛麟角,失败的却比比皆是。推行有效的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必将会促进更多人的创业成功。
企业找人才难
、、、、、、、等领域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新涌现的前沿产业应用领域,因为新生和前沿,每个领域都为社会提供了数以百万计乃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企业急需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协作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有的领域目前高校又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更没有专业和权威的专业/职业/岗位/模块能力培训。所以,以上领域的专业/职业/岗位/模块能力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瓶颈。3)教育背景
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3]5号)中强调:“技能性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强调做好三个转变;一是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培训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三是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为本位转变。面向前沿产业, 强化技能培训, 突出业绩导向;
市场需求巨大, 培训模式先进, 倍受企业欢迎;
专业职业岗位,四证结合并举, 全国发展创新;
部委行会品牌,学校技术支持, 证书全国权威;
证书号码唯一,多重防伪标志, 网络电子查询;
社会就业凭证,在职提升能力, 创业发展优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2014年4月-5月,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文秘方向)12级1区队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自习时间,在学院办公室、宣传处、团委素质拓展科、图书馆、教务处、警训部等部门进行校内岗位初级体验活动,历时两月六周时间,目前已圆满完成各项实践实训项目,达到了解并参与文秘工作的目的。
校内岗位初级体验是根据《四川警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文秘方向)培养方案》)、《四川警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文秘方向)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实训条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培养我院应用型法律文秘人才目标实现而有计划实施的一项实践实训项目,是我院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通过校内岗位初级体验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初步形成了对文秘工作的感性认识,奠定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办文、办会、办事方面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什么是标志性词语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什么是标志性词语
什么是标志性词语
这里有一堆/view/06aa0a06e5f4.html
就是有特色
比如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之和谐
开学至今,三个多月过去了,第一节《语言学高级教程》上,猴哥(侯国金老师)给我们抛出了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这一问题。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有不足指出,请多多指教。
要:任意性不但揭示出研究语言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且它是语言符号的根本特征。语言是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原则,构成了语言内部的组织机制,语言功能就是通过这些原则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任意性原则如同语言内在机制的中枢,其他原则都依赖它才能起作用。对任意性的理解不能只集中在这个术语本身,而忽略它与整个语言学的关系和它的创造性。而来自象似性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构成符号的两个成分能指和所指的界定、二者的关系以及任意性的性质。皮尔斯对符号的复杂分类根据的正是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关系。象似性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非语言的本质,任意性涵盖了象似性,呈集合与子集的关系。本文对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进行全面分析,并且与现今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语言符号象似性进行比较,认为语符号任意性或象似性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是片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和谐与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和谐;辩证统一
引言:对于语言的本质,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语言的任意(arbitrariness)和象似性(iconicity)两种观点的对立与争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明确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索绪尔,1999),它使语言学的研究从历越千年的柏拉图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并自成体系。索绪尔认为在语言体系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非理剧性的,不可论证的,并将这条原则视为“头等重要的第一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索绪尔,1999)。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象似性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近读王寅教授的《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颇有些想法。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索绪尔认为绝对任意的符号是最接近符号学理想的符号,由于这个原因,作为一切表达系统中最复杂、最广泛的系统,语言最有典型性,所以语言学可以作为整个符号学的模型,虽然语言只是符号学系统中的一部分,他把语言看作符号学的“总模型”,这是因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习惯性,而非语言的任意性不那么明显,把语言作为模型,可以使人们去注意非语言符号的任意成分和习惯成分,找出支配它们的惯例体系(system
of convention),通过研究他们可以揭示一切符号制度的共同规律。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说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存在自然的、直接的、必要的联系,亦即说,两者是不可论证的。)。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就语言符号、所指和能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能指是声响,而所指是人们头脑中的形成的概念,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即音响和概念之间不存在任何映证关系。著名语言学家Edward
Sapir,Charles Francis Hockett,Noam
Chomsky等持有相同的看法。早在1921年,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与索绪尔几乎同时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霍凯特在A
Course in Modem
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人类语言在其语义的约定方面几乎是完全任意的”(王寅,1999)“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导者乔姆斯基认为自然语言是独立于人类其它认知系统之外的一种任意的、天赋的、自主的形式系统,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毫无直接关系。在索绪尔的影响下,国内几乎所有语言学教科书都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的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胡壮麟,1999),并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解释为音义之间没有自然的、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即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无理可据”或“非象似性”的。
  有人说象声词不是任意的,而是自然声音的模仿。但索绪尔认为,象声词根本不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数量极少。有些根本不是象声词,如fouet(鞭子)、glas(丧钟),有人说这两个词的发音有一定的自然模仿,可是词源告诉我们它们不是仿照自然声音创造的,而是来自拉丁语:
fouet来自于fāyusgjas(山毛榉)
classicum(喇叭声),这不是音变的结果。索绪尔继续解释到,真正的象声词也有任意成分。首先,象声词并不象声,只是大致的模仿。其次,它的发音受到特定语言的语音系统的演化规律的制约,逐渐接近其语言符号。感叹词也有任意性,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法语用aie(哎哟)英语用
ouch (哎哟)都来表示痛苦的叫声,再说有些感叹词来自具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如法语mordieni (天哪!)来自于mort
Dieu(上帝死了)。“语言的发展是通过现有要素的改变,而不是通过创造。”
  综上所述,语言的任意性表现为:
  1.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2.符号不可论证即对现实中跟能指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为了使任意性更加系统更具一般性,索绪尔在后来对其作了补充说明。他把任意性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他说:“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的可以论证的”,他所说的相对可论证性体现了符号的另一个特征:线性,即是指:(1)把某一要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一种句段关系。(2)唤起一个或几个别的要素,从而得出一种联想关系。他举例指出:法语的pirirer(梨树)也是可以论证的,而因为它会使人联想起poire(梨子)这个单词,而后缀-ier,又会使人想起pimmer(苹果树),cerisier(樱桃树)等。有些词要素是不能够确切说出它的意思的,例如,coutelas(大庖刀),fatras(杂物堆),pltras(石膏片)caneuas(帆布),这些词中的名词构词要素-as并无理据可言,正因为如此,他得出结论:“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论证也永远不是绝对的。”即可论证性总是相对的。哲学中讲事物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主要矛盾决定。在语言中,索振羽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相对可论证性并不是哪类符号占多数或少数的问题,而是由哪种符号最终决定语言符号的性质的问题。可见论证性是任意性中的论证性,如同数学中的集合与子集。
  如果我们都以某种原则外的特例来否定它的话,即用特殊来论证一般,我们就会陷入循环论之中。那么,对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做系统的研究,无法从中找到规律,也就是说,相对任意性并不是对任意性的自我否定,而是使任意性更完备,更有说服力和系统性。要理解他的语言任意性原则,必须将之放入整个语言理论中,特别是符号的两个基本原则:任意性和线性。雅各布森提出过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学概念:极性概念和等值概念(polarities
equivalence),而这两个概念是来自索绪尔关于语言活动的句段的和联想的两个层次的观点。本质上讲和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别没有什么两样,两种因素都作为符号的不可分解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了符号结构的基础。
  由此可见,对符号的研究总是离不开索绪尔的那两个基本原则,它产生的是一种离心力,给后来的学者造成了无形的影响。
  二、皮尔斯的符号观
  语言的象似性是根据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发展来的,霍克斯认为皮尔斯提出的复杂的符号分类法,根据的恰恰是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表现出的每一种不同的关系,因此,皮尔斯认为他面临的不过是逻辑的基础而已,因为在他看来,逻辑独立于推理和事实而存在,它的基本原则不是公理而是定义和划分,而这些最终来自符号的性质和功能。他给出几组词来描写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提示符号、对象和产所,他认为,它们处在三种“三合一”的结构或“三位一体”中,而第四种因素:解释者则在一旁察看这三种结构是:
  1.“比较的三合一关系”或称建立于符号类型的基础之上的诸逻辑可能性。这些关系一种叫做性质符号(qualisign),也就是一种一旦包含在符号中并为符号而起作用的性质。另一种叫做单一符号(sinsign),亦即单独地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一个实际事物或事件;还有一个叫做法则符号(legisign),就是作为符号起作用的法则(即不是以单独对象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套规则或原则的抽象活动:语法在语言中就作为反复出现的法则符号起作用)。
  2.“表演的三合一关系”包括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以场所的类型为基础。这种关系中的一种叫做图像(icon),它是某种借助自身和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东西;另一种叫做标志(index),它是某种根据自己和对象之间有着某种事实的或因果的关系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东西。还有一种叫做象征(symbol),这是某种因自己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惯常的或习惯的联想的规则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东西。
  3.“思想的三合一关系”,以对象的类型为根据。一种叫做修辞素(rhene/seme)这种符号表示解释者一旦有机会激动或诱发对象,它就可能理解对象。另一种叫做分送(dicent/dicisign/pheme),它传送关于自己对象的信息与那种其本身产生信息的符号相对立;还有一种叫做中项(argument),这种符号的对象最终不是单独的事物而是法则。
  “三合一”的关系并不是包括互相排斥的符号类型,而是包括能指和所指的三种关系模式,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分成等级的形式之中,其中的一个支配着另外两个。正如雅克布森看到的,我们可以有各种象征的图象,图象的象征等等,而符号的占支配地位的方式的本质最终取决于它的语境。
  霍克斯认为,从他的观点出发,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特存在并和另一种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理解,那么他的功能就是符号,这意味着他的符号概念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的一个领域将是认识论;对认识过程本身的分析,对认识是怎样获得的分析,根据皮尔斯的观点知识存在的框架是通过第二类“三合一”的符号关系:图象、标志和象征,从命题的断言中产生的。
可见语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因此我们不能截取皮尔斯理论的片段来向任意性挑战。
  三、国外学者对象似性的研究
  自从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一条重要的特征,其中最着名的有Haiman、冯、alliday。Haiman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最为系统、详尽。他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两大类:成分象似性和关系象似性。前者指语言成分与人类的经验成分象似,反之,就是形式与意义相对应,后者指的是语言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距离象似型、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Giv&n指出:比较重要的信息和不容易获得或不容易预测的信息往往体现在他所提出的顺序序列原则(sequential
order principle)在句法层面上的两个原则:线性顺序语义原则(semantic
principle)和线性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中。[10]Halliday(1985)的看法是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和语法和音系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语义和词汇语法即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的。他进一步强调语法语义是语言三层次系统理论中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非任意的。在词汇语法与音系之间存在着符号的任意性,从语言初始阶段开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约定俗成的,而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关系则是自然的。
  四、国内学者对象似性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还是象似的存在三种观点:
  1.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索振羽认为:(1)符合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2)符合是不可论证的。王德春指出:首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语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次,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据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郭鸿的看法是索绪尔提出的两大特征:任意性和线性,是符合系统的本质的特征,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支柱。
  2.语言符号是象似的,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语言符号原则。
  许国璋首先对索氏的任意性提出质疑,他认为语言的理智型主要表现在:(1)它的语音系统:一种语言里的音位总藏是可以调查清楚地;音位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声调和语义的关系是有规律的;(2)它的语法系统:语法范畴的总藏是可以调查清楚的;它的句法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句子的语法性是可以根据已知的规则加以判断的。(3)它的语词是可以客观分类的。[15]王寅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其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谈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总结:(1)在语音方面,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关系,如世界各语言中的拟声词;(2)在词性方面,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象似性现象,如汉语中的象形、会意字;(3)在结构上,语言结构有某些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人们的概念结构。他着重讨论了句法结构中的象似性:第一,距离相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与概念距离。如英语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的距离。还有英语中心词前的修饰语的顺序都可以说明这种距离象似性。第二,数量象似性: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的语言单位数量也就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如两位数比一位数大,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所指的概念程度渐升,语言形式也渐多。第三,顺序性原则: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如英语汉语的基本句序是一样的以“主—谓—宾”为主,反映了一种思维上的顺序。第四,标记象似性: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还有学者如李葆嘉认为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构原则,语言符号全部都是可论证的。很显然这种表述本身就有问题,更不用说它所承载的观点了。
  3.应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它们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有不同的体现 。
  朱永生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之事实,今后讨论的关键莫过于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到底在那些层面上相互排斥在哪些层面上彼此共存。”
  象似性是从皮尔斯第二类“三合一”关系中的象似符发展而来的。它是对语言现象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从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展开。认知语言学探索的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象似性具有诗性语言的特征,反映了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体现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使我们的思维趋于统一。不论从哪个角度研究象似性它都不是任意性的否定,它更象是从任意性那里射出的一条射线。
&五、以英语方位词UP/DOWN和汉语方位词上/下为例来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
认知语言学认为, 空间概念是人类其他概念形成的基础,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
人类将其他抽象的概念, 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到具体空间方位之上而形成了用空间词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Lanko
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UP/DOWN空间隐喻的象似性或理据性(物质文化基础)进行了详尽描述: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物质基础: 下弯的姿势表示悲哀和沮丧, 而直立的姿势表似乎愉快和活力共存。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物质基础: 我们在容器中增加物质时, 其平面上升, 当减少物质时, 其平面下降。
HEALTH AND L IFE ARE UP; S ICKNESS AND DEATH ARE
物质基础: 重病使我们卧病在床, 人死之后身体倒下。
CONSC 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物质基础: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躺着睡觉, 醒时就站起来。
H IGH STATU 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
社会及物质基础: 社会地位高, 权力大为上, 反之为下。
HAV 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 ING SUBJECTG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物质基础: 身高通常都与力量直接相联系, 战斗中胜利者都位于上。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英语中空间隐喻构成我们许多基本概念,
空间隐喻的形成大都有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并且, 在某些隐喻中空间概念不可替代,
或者说找不到更贴切地词汇进行替代。我们在汉语中同样可以发现上述特点的存在。蓝纯从汉语语料库中随机取样,
选取603个上和435个下的例句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 1) 73%左右的上和65%左右的下用于隐喻抽象概念
( 2)用来构造的目标概念为: 抽象位置、状态、数量、社会等级、心理状态、时间等。
( 3)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
汉语中空间隐喻的语料主要映射与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四个抽象概念域
数量: 工资上调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上扬温度上升声音上扬
消费下降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下降速度下降数量下调
社会等级: 上调上情下达上级部门上座上流社会
下放! 下级部门下座下流社会
时间: 上一代上次上旬由此上溯到汉朝
下一代下次下旬一代一代传下来
状态: 上德上品上市上班上课当上经理
下贱下品下市下班下课丢下孩子
2 、英汉语料对比分析
(一) 英汉方位词性质的相似点
在英语和汉语的空间隐喻中不同的源域都可以映射到相同的目标域上,
包括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众所周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形式代表着思维的方式。而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隐喻是我们认知的一个手段, 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表征,
因而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自然就具有相同点。但就本文论证的观点来看,
英汉语空间方位词之所以能够共同映射到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等不同域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是相同的,
相同的社会和物质基础促使构成隐喻的内在机制相同,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手段, 而人类认知能力又是相同的,
所以两种不同语言即英汉语的方位词在本质上存在着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象似性虽然至今没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我们认为严辰松的阐述已经足够明确: 功能主义者认为, 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在许多方面有联系, 语言符号和结构之所以如此,
可从其所代表的内容找到相当多的理据。这种关系他们称之为语言的临摹性(象似性) ( iconicity
)。临摹性是语言形式的外部解释之一。它的意义是: 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所以,
英汉方位词存在着共同的象似性, 象似性在这两种符号中具有普遍性。而词汇的意义(更确切说, 语言的词义)与人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
因而大多词汇的意义具有象似性(理据性) , 语言体系也就不可能没有象似性, 在语言内部的单位之间, 大部分具有象似性,
这一点不可否认。第二, 英汉空间词在表达纯粹的空间方位时,上/下 和 UP /DOWN
分别应。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大脑中产生联系的两个要素之间的结合, 或概念和听觉形象之间的结合,
认为语言符号是一个两面的心理实体。后来,索绪尔用能指和所指分别代替概念和听觉形象,进而对语言符号的第一性作了如下的阐述: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因为我们认为一个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那么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 语言符号也是任意的[ 。再后来索绪尔还指出,
任意性可以简单表述为无理据的, 符号与它的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由此说明, 用方位词表达空间概念是任意的,
而任意性却不能够解释在不同的语言中空间方位词能表达相同的空间概念, 这是否说明存在着一定的理据基础呢?
是否可以认为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的理据慢慢地消失?
(二)英汉方位词性质的相异点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所以, 相同点的存在必定会到引出差异之处。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英汉语的空间词在运用中也存在差异, 汉语方位词单独存在多表达方位概念, 而英语则皆可; 汉语表达隐喻概念多为合成词(上/下 为词缀),
而英语多把方位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下而表达隐喻概念。对于第一点, 郭鸿在质疑象似性的观点时候认为, 象似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
对符号组合(语言结构)来讲, 理据性和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就单个符号而言, 任意性是普遍的, 我们认为对于本文讨论的方位词而言,
只有它们在表达原始概念的时候, 这种情况才能成立。在此, 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点,
即汉语中方位词在表达隐喻概念的时候多用合成词而英语为单词本身。这是由汉英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正如王力所指出,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 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由此看来, 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
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虽然这是相对于句子、文章而言, 但我们认为, 汉语隐喻同样是浓缩的句子,
可以扩展并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众所周知, 认知语言学已经详尽介绍了英语空间隐喻基本上都是有其物质和社会基础,
而汉语因为已经不再是单个方位词本身, 那么,
汉语的空间隐喻合成词(即方位词与其他根词结合的表达隐喻概念的合成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又如何?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
索绪尔后来把任意性区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而合成词则具有相对的任意性, 即相对有理据。这个相对是指相对于绝对任意性来说,
所以, 我们认为在本质上还是任意的。汉语的合成词根据构词法, 主要有词根和词缀构成,
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粘着语素和自由语素;
而词缀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固定在前或在后的粘着语素。由此可见, 汉语中上/下 在词汇中主要作词缀。索振羽认为任意性是正确的,
他认为, 构成语言符号的核心是词根和根词, 词根是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词素, 是词的核心部分;
而根词是单个词根词素构成的(相当于上文的词缀)。根词是由单个词素构成, 不可论证, 而词根也是不可论证的:
词根有意义并不等于词根可以论证。随后为严谨以上考证得到的结果, 我们又对其他方位词,前/后 、 FRONT /BACK ,左/右 、
LEFT /R IGHT 、里/外 、IN /OUT 等方位词作了同样的比较, 发现结果大致相同。王德春同样认为,
语言符号已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既然是从具体事物中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已经不可能再用每一个符号去复制, 标志和象征每一个客体,
它们与客体的联系不是必然的, 是任意的, 极少象似性。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
与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的标志仅仅是一种惹人注目的特征, 让人为通过该特征想象事物的整体。这就印证了我们上文提出的观点:
汉语表达隐喻概念的合成词的性质是从本质上说来是任意的。
  我们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在不断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后来者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或批判或弃扬,但我们决不能动摇它的根基和本质。正如法国语言学家班韦尼斯特(E&Benveniste)在索绪尔逝世50周年纪念会上作过这样的总结:“在研究人类和社会的各种科学里,语言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成为在理论研究上及其技术发展方面最活跃的科学之一,而这门革新了的语言学,肇源于索绪尔,语言学通过索绪尔认识了自己,并团结成一支队伍,在和语言交叉的各种思潮中,在语言学众说纷纭的各种流派里,索绪尔所起的启蒙作用是明白无疑的,这一颗光明的种子被几代弟子接受下来,已经化为万丈光芒并勾划出一派处处有他存在的月光。综上所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能一概而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任意性的存在,才使人类的语言能够千变万化;另一方面,象似性又制约着任意性,它支持了语言的有序性和理据性。两者辩证统一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它们共同成为制约语言符号的重要原则。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绝对的,象似性是相对的。在这一点上,我同意猴哥的意见。它们可以和谐存在。&&&&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BRTHES.ROLARD.My thologies selection form my
thologies[M].Paris:seul,1957.
  [3]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房德里耶斯.语言论[M]. 叶菲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5]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76.
  [6] JAKOBON,ROMAN.Selecting writings[M].V.The Hague:
Mouton,1971.
  [7] PEIRCE,CHARLES SANDERS.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M]// Elements of Logic.Cambridge.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8] 雷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 HAMIMAN JOHN .Natural syntax: iconicity and
erosion[M].Cambridge: cup,1985.
  [10] GIV,N.TALMY, ICONICITY. Isomor phism.and non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 in John Haiman[M].Iconicity Insyntsx
Amsterdam:BenHamins,1983.
  [11] HALLIDAY.M.A.K. ,C.MATTHIESSEN.Construing.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continuum.1999.
  [12] 顾海峰.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学术争鸣评述[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44.
  [13] 王德春.论语言的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 外国语,-77.
  [14] 郭鸿.索绪尔德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与王寅教授商榷[J]. 外语研究,2001(1): 43-47.
  [15]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学探索之一[J]. 外语教学与研究,-10.
  [16]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7.
  [17] 王寅.象似性说与任意性说的哲学基础和辩证关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6.
  [18] 李葆嘉.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与复归[J].语言文字应用,1994(3):22-28.
  [19]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岗位等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