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手植 黄虎刺梅图片,了解老北京为什么爱种这种植物

再访鲁迅故居
再访鲁迅故居
前些日子看了一位博友的博文,文章虽然不是写鲁迅的,但是却频频提及到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之父”的文豪,这不禁又一次激发了我对这位文豪的敬仰。于是决定再访鲁迅故居。去再次感受一下这位文学家,思想家曾经在北京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之所以称之为再访,是因为我家距离鲁迅故居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即可到达,我总能时常去探访,我也总是为能与这位伟人做邻居而感到骄傲。尽管我没有生活在鲁迅的年代。
1924年初,鲁迅购买了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院,亲自设计改造,建成了这座带有“老虎尾巴”和后院的独具特色的小四合院。同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生活。
这是鲁迅手植的黄刺梅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寓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阜内到西四&·&鲁迅博物馆
从阜成门内大街到西四有多远?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两站地,而我们却走了三个半小时,这是为什么呢?
请随我们的镜头慢慢走吧。
从地铁2号线阜成门B出口,往东走了5分钟,就看见路北这块指示牌,沿着阜成门北街往里走到头就是鲁迅博物馆了。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是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现为司局级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局,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只要用有效证件就能换取免费参观卷,这些门票是利用原来五元、三元的门票改制的。(周一闭馆)
鲁迅的半身塑像端坐在院子当中
1996年9月新展厅基本陈列《鲁迅生平展览》开始与公众见面,该展览荣获全国“1997年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这个展厅全面地展示了鲁迅一生的业绩。序厅正中雕塑上刻鲁迅手书自传;展厅一层表现“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理解鲁迅精神提供启示;展览结尾为鲁迅葬礼盛况大幅照片。
鲁迅阅读过的部分野史杂说
鲁迅穿着这件长衫、戴着这条围巾,不知进行过多少次讲演,唤醒过多少同胞。
<font STYLE="FonT-siZe: 18 FonT-FAMiLY: 幼圆" COLOR="#36年3月以后,鲁迅先生身体多病日渐衰弱,这是大病之后,史沫特莱拍摄的照片。
日晨5时25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
<font STYLE="FonT-siZe: 18 FonT-FAMiLY: 幼圆" COLOR="#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是发起人之一,并为该院亲笔题名。
<font STYLE="FonT-siZe: 18 FonT-FAMiLY: 幼圆" COLOR="#56年,鲁迅墓在上海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落成,毛泽东为墓碑亲笔题词。
成立于1993年的鲁迅书屋就在院子里面
鲁迅先生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塑像
&&&&位于博物馆内的鲁迅故居(原为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先生1923年12月购买、1924年春亲自设计改建的一所普通的北京四合院,同年5月搬进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到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鲁迅先生在此居住期间,共写作、翻译了200多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他的《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集中。在此期间,他编印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出了象牙之塔》等,同时还主编和指导编辑了《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乙刊)等刊物,为培养大批文学新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51年初,文化部文物局的王冶秋同志打报告请毛泽东主席为鲁迅故居题名,毛主席在报告上批:请郭老写。后来,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
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中间为起居室,北面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鲁迅母亲卧室,西屋是鲁迅原配朱安卧室。院中的两棵白丁香是日鲁迅亲手种植的。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ea767bat8eb18a2e1e30&690" NAME="image_operate_5781"
ALT="从阜内到西四&&&鲁迅博物馆"
TITLE="从阜内到西四&&&鲁迅博物馆" />
& 后院是一口水井,那棵黄刺梅也是鲁迅亲手植。
我们在鲁迅博物馆匆匆地看了1个多小时,感到很受教育、启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汉中人在北京&#8212;发现】
&&&&&&&&&&&&&&&&&&&&&
&&& && 说来惭愧,本人除了在中学语文课上学过几篇鲁迅作品,走上社会后再未读过一篇一章,先生的作品语言文白掺杂,自成一家,现在想来年幼无知时也未必都读懂了。
&&& 再想起鲁迅是近年,去年在网上看到争议,有人说中学语文课要撤掉鲁迅的文章,理由是不合时宜,建设和谐社会当然是不需要投枪和匕首的,先生的文章过于尖刻辛辣讽刺和呐喊,又有网友发文说,先生笔下的人物在新时期都一一复活了,只是以新的面目出现而已,而先生曾今痛斥的假洋鬼子以及资本主义的泛走狗等流岂能容忍他在今天的存在?
&&&& 几个月前,山西疫苗门事件暴露之后,门户网站相关评论均被关闭,在天涯社区,本人看到有众多网友对此事件的评论是大段引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经典段落,复习之后,不禁感慨,几十年前的文章彷佛还是今日之作。
&&&&& 由此想写点关于鲁迅的文字,可是本人无才,又怕真要写些真实的东西,可能又会被屏蔽,无奈又悲哀....想想还是应该去参观一下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在西二环的阜成门内,也就是解放前北京的西城墙脚下,是在先生故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前几年就知道此处,但一直没有进去过,近日,趁京城雨后凉爽参观了两次。
&&&&北京鲁迅博物馆由成列厅和鲁迅故居组成。成列室展出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介绍了鲁迅战斗的一生,按年代和活动地点陈列。鲁迅于年在北京生活工作,其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均在此时期写作发表。
&&&&&&&&&&&&&&&&&&&&&&
&&&&&&&&&&&&
&&&&&&&&&&&&&&&&&
&&&&&&&&&&&&&&&&&&
&&&&&&&&&&&&&&&&&&&&&&&&&& 先生著作等身,有多少人全部读过?
&&&&&&&&&&&&&&&&&&&&&&&&&&
&&&&&&&&&&&&&&&&&&&&&&&&&&&&&&&&&&&&&& && 麻木的国民代表阿Q
&&&&&&&&&&&&&&&&&&&&&&&&&&&&&&&&&&&&&&&& 祥林嫂
&&&&&&&&&&&&&&&&&&&&&&&&&&&&&&&&&&&&&&&& &&& 孔乙己
&&&&&&&&&&&&&&&&&&&&&&&&&&&&&&&&&&&&& &&& 课桌上刻的&早&字
&&&&&&&&&&&&&&&&&&&&&&&&&&&&&&& 室外的光线让我在此意外留影了
&&&&&&&&&&&&&&&&&&&&&&&&&&&&&&&&
&&&&&&&&&&&&&&&&&&&&&&&&&&&&&&&&
&&&&&&&&&&&&&&&&&&&&&&&&&&&&&&& 鲁迅去世时,民族给其覆盖的旗帜
&&&&&&&&&&&&&&&&&&&&&&&&&&&&&&&&
&&&&&&&&&&&&&&&& &&&鲁迅故居为四合院,面积不大,鲁迅先生1923年底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此居住
&&&&&&&&&&&&&&&&&&&&&&&&&&&&&&&&&& 院子中间有两棵鲁迅手植的白丁香树
&&&&&&&&&&&&&&&& 后门外的枣树,围墙外还有一颗枣树是邻居家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好像不是鲁迅笔下秋夜中的窗外的两棵枣树
&&&&&&&&&&&&&&&& 工作人员说,门窗平时都不打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
&&&&&&&&&&&&&&&&&此为北屋,中间加长者为书房,东边住其母亲,西侧住其原配夫人朱安。
&&&&&&&&&&&&&&&&&&&&&&&&&&&&&&& 绕到北屋后边拍的书房
&&&&&&&&&&&&&&&&&&&&&&&&&&后院的水井,已经被覆盖,还有一丛鲁迅手植的黄刺梅
&&&&&&&&&&&&&&&&&&&&&&&&&&
&&&&&&&&&&
&&&&&&&&&& 在陈列厅的留言本上,有访客说,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鲁迅都是民族魂,是民族的脊梁。有人写到:鲁迅敢于说真话,鲁迅太有才了。
&&&&&&&&&&&我留言道:现在还有鲁迅生存的空间吗?鲁迅如生活在当下又如何呢?
&&&&&&&&&&&
&&&&&&&&&&&直到现在我还在想,为何直到现在中国没有出现第二个鲁迅呢?陈列厅的介绍中说到:鲁迅抨击时政,反对专制,唤醒民族........鲁迅在上海期间曾加入左联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王迩宾.blog .cn/u/1220295.html
关注好友人气:
好友关注人气:
精彩博文推荐
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
&&&&&&&&&&&&&&&&&&&&&&&&&&&&&&&&&&&&&
&&&&&&&&&&&&&&&&&&&&&&&&&&&&&&&&&&&&&&&&&&& 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
&&&&&&&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宫门口二条19号。进了博物馆大门,往左拐,就是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鲁迅故居门前原先是一条叫西三条的东西方向的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不存在了。&&&&&&&&日,鲁迅和朱安女士从砖塔胡同搬到西三条21号这个四合院,不久又把母亲接来。这一年,他44岁。&晨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鲁迅日记》)鲁迅是上一年的12月2日购定这个小院的。因房子破旧不能居住,鲁迅设计了图纸,于1924年初重新翻修。他找包工,买材料,看下灰,直到配玻璃,上油漆,都一丝不苟。院子翻修至5月中旬完工。&&&&&&&& 院子很小,四四方方。&走进黑漆的大门,经过点缀着两三棵枣树之类的不很宽大的院子,朝南就是三开间&&&(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现在,院里有两棵已长得歪歪斜斜的白丁香树,其中一棵用两根木棍撑着它的斜枝。树上挂着小牌,上面写着日鲁迅手植等字。&&&&&&&& 面朝南的三间北屋,西屋是鲁迅母亲的卧室,中间屋是吃饭间,东屋是朱安女士的卧室。两间卧室都不大,均用木版墙挡开。现在的两间卧室还是鲁迅逝世以后,鲁迅母亲将其向北扩建的,原来的空间比现在还要小一些。鲁迅母亲去世以后,朱安女士就搬到了鲁迅母亲的卧室居住。中间屋的北边,建了一间小屋,那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不到10平方米,人们称之为&老虎尾巴&。鲁迅曾向人介绍说:&在房子的后面搭出一间平顶的灰棚,北京叫做老虎尾巴。这是房子中最便宜的一种。&(许钦文《学习鲁迅先生》)&&&&&&& 鲁迅的卧室,靠北墙放着一张木版床,西墙放着一张茶几,两把木椅。靠东墙是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书桌上放着煤油灯、毛笔、砚台、小钟等用具。关于床铺,许钦文在《老虎尾巴》一文中说:&鲁迅先生的卧铺,是用几块硬板搁在两条长凳上搭成的。这样的卧铺,显然也是起码货。这在当时,于鲁迅先生的社会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兼职教课和去教育部上班的同时,在这间小书房里创作和翻译了230多篇文章,即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同时还主编了《语丝》、《莽原》、《未名》等周刊、半月刊杂志;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 小院的南屋是会客室兼藏书室,会客室也就是能坐下三、五个人的样子。1925年8月,章士钊在武装接收女师大以后,许广平曾经在这南屋躲避了五、六天,有时帮鲁迅抄写文章。许广平回忆说:有几个警察也来过西三条胡同,但都被鲁迅坚决顶回去了。东房是一间女工住室,女工有时是两人,有时是一人。西房是一间厨房。在厨房和北屋之间有一个小门,进了小门往右拐,走十余步,是一个小后院。院内有一眼鲁迅亲自打凿的井,被白色栅栏围着。这眼井当时就不能使用,鲁迅一家靠买水饮用。井旁有一棵鲁迅日种植的黄刺梅。鲁迅卧室的两扇大玻璃窗正对着小院。小院里碧草茸茸,凝静而美丽。看到这个小院,我才觉得这里太适合写作了。整个院子,不豪华,不气派,不阔绰,然而安静。我能想象得到,在四遭空寂,阒无人响的时分,鲁迅或推窗远望,或抽烟默思,或泚笔作书的情形。许广平在第一次到了鲁迅家之后,立即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秘密窝&居然探险(?)过了!归来的印象,觉得在熄灭了的红血的灯光,而默坐在那间全部的一面镶满玻璃的室中时,偶然出神地听听雨声的滴答,看看月光的幽寂;在枣树发叶结果的时候,领略它风动叶声的沙沙和打下来熟枣的勃勃;再四时不绝的&多个多个&、&戈戈戈戈戈&的鸡声:晨夕之间,或者负手在这小天地中徘徊俯仰,这其中定有一番趣味,其味为何?&这期间,青年学生、文学作者也经常来看望鲁迅。鲁迅母亲也喜欢同青年们谈谈,尤其是从老家来的人。鲁迅在日致李秉中的信中写道:&我这里的客人并不多,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所以有青年肯来访问我,很使我喜欢。&朱安女士一直少言寡语,每当鲁迅有客人来,她总是以礼相待,泡茶、弄点心,十分尽力。剩下鲁迅和她时,他们就很少说话,即使同桌吃饭也不声不响,晚上则各回各的屋里睡觉。他们互相伤害着,而他们又都说不清道不明。鲁迅在《秋夜》一文中说过:&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学者以为,这枣树是借喻,第一棵枣树可以理解为是鲁迅的象征,&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借喻朱安女士,他们只是&形式上的夫妇,既然全不相关&,自然就分开说。这些枣树,现在已经死掉看不到了。&&&&&&& 在北京,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室内陈设都比较简朴。鲁迅不愿意使自己的生活安逸,他喜欢简单、简洁。他曾对人说过:&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许钦文在《老虎尾巴》一文中也说:&鲁迅先生自己的生活,在老虎尾巴的玻璃窗的光亮下可以看清楚,裤子的两个膝头上都是缀着大膏药一般的补丁的,据说还是在日本留学时穿的制服。在硬版的卧床上,被褥都是薄薄的。&鲁迅一生安贫矫志,不失素风,这是他成为一代文化巨人的生活根基。&&&&&&& 鲁迅还称他的书屋为&绿林书屋&,这是由于正人君子们攻击他是&学匪&、&土匪&的缘故,取其名也表示了他与统治者及其文人不是同类。&&&&&&& 鲁迅在北京住了14年,有故居四处。第一处是宣武门外的绍兴县馆,第二处是西直门八道湾11号,第三处是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61号。这里,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是鲁迅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先生在京4个故居中惟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处文化遗址。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去南方,他在西三条生活了2年零3个月。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鲁迅母亲和朱安女士分别于1943年和1947年在这里去世。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广平和周海婴将这处故居极其遗物都捐献给了国家。
&&&&&&&&&&&&&&&&&&&&&&&&&&&&&&&&&&&&&&&&&&&&&&&&&&&&&&&&& &日
[Edit&on& 11:27:24&By&王迩宾(zzwlb)]
石榴树下 的更多博文
所属自分类:
(210)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用户昵称为: 游客寻访北京鲁迅旧居 逛天桥 吃在京城|老北京小吃|老北京家常菜|老北京十三绝|老北京炸酱面|地址电话
寻访北京鲁迅旧居
鲁迅临终留言中提到,死后要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他应该是深刻地认识到“人死灯灭”的含义的,这其中恐怕也难免有对于人生绝对虚无的悲哀意味,或者竟是一点悲哀都没有。我只是一个与鲁迅不相干的俗人,或者就是他所说的“糊涂虫”,竟然无聊到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寻找将近百年前一个叫“鲁迅”的人在北京偶然住过的地方,结果当然仍是虚无,人已死,灵魂更是缈不可寻。只是一些挤满了现代贫民的旧的房子,若隐若现的旧房子。而我竟然凭着这些似是而非的旧居试图遥想似是而非的当年。似乎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但没有理由,只是“想”,固执地想离一个曾经固执的人近点,再近点。   最先去的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居住地,已经建成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故居,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好找。在路口问了几个人,连小女孩都能指明方向。小院落很规整,院里几棵鲁迅手植的丁香已高过屋顶,绿荫如盖,阳光洒漏下来。后园墙外确有两株很高大的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印象中应该是后来人续种的了。前厢是书房和会客室,后厢左是朱安住处,右是鲁老夫人住处,多了一躺椅,鲁迅则住在正中接出的一间,即“老虎尾巴”或叫“绿林书屋”,书桌前挂着几幅画,滕椅后是那幅著名的《离骚》集句。前面还有厨房和杂役房。印象深的是侧后露天的方便处,我在想雨天怎么办。鲁迅的住房有一扇巨大的玻璃窗,正对后面的小园圃,种了各种花草,有一丛茂盛的黄刺梅,据说也是鲁迅手植的。我倒佩服起这些寿命远长过主人的植物。   鲁迅的人生亮色始于西三条,虽然他是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和周作人兄弟怡怡的“蔷薇的梦”后,并于 1924年5月搬到这里的,但鲁迅恐怕早已深味并接受了人生种种。他搬到这里不久,就遇见了“小鬼”许广平,也是在这里醉后大胆地用手按了她的头。还有刘和珍、许羡苏等青春女孩和一帮尊他为导师的文学青年也经常上门。虽然朱安在侧,但能读小说的鲁老夫人似乎已经安于现状,并没有给予鲁迅太多压力。鲁迅除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论争外,还常常到老夫人那里请安,聊天,朱安也尽量表现,包揽了所有家务。这基本上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但是,在搬进西三条之前初到北京的12年里,已经“结婚”但仍孤身一人的鲁迅是很郁闷的,正和当时的中国现实相合,因此他写了那么多郁闷的小说,引起时人共鸣。我访问那些郁闷时期的住所也正值郁闷的天气:阴雨绵绵。   鲁迅是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他一个人住在几近废置的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补树书屋,据说院里的大槐树上曾经吊死过一个女人,闹鬼,一般人都不敢住。鲁迅一个人在这里闷头闷脑住了七年多。上班的时候有点无聊,据描述就像现在某些单位的办公室,聊天打牌掏耳朵挖鼻孔的都有,当然据说鲁迅也做了一些博物馆和美育的好事,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县馆里埋头校古书抄古碑读古经。据说是郁达夫说的,此时正当壮年的鲁迅为压抑性欲,还特意穿单裤睡硬板床,而鲁迅本人也确实说过,一个人如果因为不得已过独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不免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觉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不管怎么样,想想一个到日本留过学怀抱改造社会的人,在一座空落落的破败会馆里青灯黄卷七年,对于人世对于时代的敏感和愤恨是不言而喻的。1917年,周作人也到了北京,一同住在绍兴县馆里。同样在这年5月,钱玄同登门向鲁迅约稿,才有《狂人日记》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时鲁迅已经近37岁。   如今的绍兴县馆只有门面依稀可见旧貌,白天的时候会停靠着几辆摩托车、自行车,据说屋顶上的黑瓦是旧有的,有些高大的槐树应该也是旧有的。一位姓李的中年人听说我是因为鲁迅而来,本来撑伞出门去,却返回热情带路。院内水流遍地,乘隙搭了横七竖八的棚屋,住了许多户人家,不啻是个龙须沟似的大杂院了。跳着脚左进,据中年人所指,院内中央一排黑瓦的下面正是当年的补树书屋,左边是周作人住处,右边是鲁迅住处。吊死人的大槐树已经不见。走出县馆外,没有多少的行人,仍是一条相当寂静的胡同,似乎存有当年的寂寞。   1919年的周氏兄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他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大房子,以安置绍兴过来的鲁老夫人及朱安,还有周作人一家,周建人一家。当时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已经育有几个小孩,买下单家独院这么大的一座房子,鲁迅说原因之一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嬉戏的场地。现在这座大宅院同样也住着好几户人家,前房后房之间运动场一样的空地都搭建了临时房子,或是种上了花草,乱七八糟堆放着杂物,同样可见一些黑瓦是旧有的。周作人一家住的后房还保留得很完整,虽然前面也搭了棚屋。镶着玻璃的旧木格子门紧紧闭着,外面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内隐隐传出压低了的男女拌嘴的声音,好像是吵了几十年一样。站在磨得光滑的台阶上,听着叶间偶尔的滴答雨声,望着门上锈迹斑斑仍在使用的旧式门把手,想着某天下午鲁迅就是拧开这个门把手,“比进西厢”,刚想说什么,就被勒令他“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的周作人迎面掷过来一个铜香炉,差掉砸中额头,搞得我心里似乎也有点惊慌,担心真的突然走出人来,突然扔出一个什么来。风波据说就是起自这镶着大玻璃窗的两边厢房下。院里瓦顶上烟雾袅袅,也许是人家生火遇雨化烟,也许是湿气太重雾气不散。我想想象一下当年儿童嬉戏的欢乐气氛以冲淡不祥之气,但想象太过轻逸。走出八道湾后,鲁迅和周作人包括他们的后人视彼此为路人,再也没有相见。   鲁迅在八道湾前房“自具一肴”后没几天,就携朱安搬到砖塔胡同61号暂住,这同样是一个十分寂寞无聊的地方。一条淌着水的破烂胡同,没有多少人气,而且门牌号已经改过,好不容易才找到门面朝西的一个小院落,门口是一个卖粮油的小杂货店。基本上没什么旧存的了,一位老太太随便指了一间明显是新盖的灰砖房子,说那就是鲁迅原来住过的房子的旧址。鲁迅在找到西三条的房子前,寄住在这里9个月之久,其间他断断续续病了一个多月。也许有了绍兴县馆的经验,他不再那么寂寞?也许兄弟阋墙为家中日妇所逐,寂寞愤恨更甚?但即将从西三条开始的新生活何尝不是一种补偿?接着的是厦门、广州、上海有爱的生活。虽然那时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半老的人。
版权所有 &北京24小时保留所有权利&& 联系方式:QQ: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梅花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