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修山电站到马迹塘电站是否修湿地公园

桃江县宣传资江母亲河,推动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中国环保网
||||||||||||||||||
桃江县宣传资江母亲河,推动湿地生态公园建设
    中国环保网   
    目前,桃江县已启动省级、国家级湿地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今年5月下旬将完成省级的评审工作,6月份将申报工作上报国家林业局。我县省级、国家级湿地生态公园申报项目的建设将涉及修山和三堂街两个乡镇,区域范围初步设想为修山电站以上和马迹塘电站以下的资江一级支流。为了保护资江母亲 河,推动我县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促进资水流域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经过紧张、周密的前期筹备,4月20日,桃江电视台“同饮资江水&S226;共护母亲河”――大型系列报道《资江行》栏目组一行启程前往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探访资江源头,正式拉开《资江行》系列报道的帷幕。
  栏目组将深入资江源头广西资源县和我省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然后顺江而下,对资江流经的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进行深入采访拍摄,并将根据资江两岸的采访素材和策划方案,编辑制作25期左右大型系列报道,还将编辑出版《资水风光》摄影集。
  《资江行》旨在通过对资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人文物产、经济特色等采访,宣传资江母亲河,唤起两岸人民保护母亲河,保护湿地生态公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为建设丽都益阳,生态桃江。
桃江县环保局 詹凯
新闻来源:桃江县环保局& &
  免责声明
  除中国环保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中国环保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中国环保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任何透过中国环保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中国环保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中国环保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中国环保网之意见及观点。中国环保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环保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敬请谅解。
  相关新闻
主编推荐??????????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环保网
京ICP证070722号湖南益阳桃江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湖南益阳桃江县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桃江县地处湖南省正北的一座城市、资江中下游,曾经在水路运输为主的文化时代,益阳曾有过国内城市少有的辉煌,具体来讲,曾创下过湖湘文化之首。 其境内有桃花江而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1951年9月从益阳县析置。桃江县属于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山丘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日照1579.6小时,降水量毫米,平均气温16.6℃。并且桃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闻名遐迩,“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的美名蜚声海内外。
桃江:1952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  1952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以益阳县的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日批准)  2000年,桃江县辖12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775444人,各乡镇人口: 桃花江镇 86764 修山镇 33849 三堂街镇 35040 鸬鹚渡镇 35436 大栗港镇 40841 武潭镇 53513 马迹塘镇 43564 石牛江镇 33416 牛田镇 32528 松木塘镇 32942 源嘉桥镇 18477 灰山港镇 62908 花果山乡 31136 牛潭河乡 15746 浮邱山乡 24894 高桥乡 27792 水口山乡 28223 沾溪乡 25647 乌旗山乡 19525 栗山河乡 18209 蚱埠回族乡 16786 罗家坪乡 15229 泗里河乡 15907 河溪水乡 2707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4年,桃江县辖12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  2005年,桃江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桃江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桃江县由24个乡镇撤并为11个镇、4个乡,共15个乡镇。具体为:将花果山乡、牛潭河乡和桃花江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桃花江镇,镇人民政府驻资江路(原桃花江镇人民政府驻地);将河溪水乡、源嘉桥镇和灰山港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灰山港镇,镇人民政府驻灰山港(原灰山港镇人民政府驻地);将罗家坪乡和武潭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武潭镇,镇人民政府驻武潭(原武潭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四里河乡和马迹塘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马迹塘镇,镇人民政府驻马迹塘(原马迹塘镇人民政府驻地);将乌旗山乡和三堂街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三堂街镇,镇人民政府驻三堂街(原三堂街镇人民政府驻地);将栗山河乡和大栗港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大栗港镇,镇人民政府驻杨家嘴(原大栗港镇人民政府驻地);将水口山乡和浮邱山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浮邱山乡,乡人民政府驻人形山(原浮邱山乡人民政府驻地)。行政区划调整后,桃花江镇和灰山港镇的人口均超过10万人。
桃江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江中下游,因境内有桃花江而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1951年9月从益阳县析置。现辖15个乡镇、一个开发区、773个行政村、54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83万,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桃江县东与益阳市区相接,西与安化县相连、北抵汉寿县,南靠宁乡县,距益阳市中心城区24公里,距省会长沙仅98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洛湛铁路、石长铁路、桃益一级公路、长益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捷。全县辖24个乡镇,773个自然村。有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
桃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闻名遐迩,“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的美名蜚声海内外。桃江山水秀美,十大旅游胜景,遐迩闻名。桃花江“灿漫芳菲,其色甚娇”,大竹海碧浪无垠,黛色如烟,浮邱山南楚胜地,云蒸霞蔚,凤凰台古木参天,钟灵毓秀,羞女峰如出浴美女,烟雨朦胧;罗溪瀑布是凌空白练,飞流直泻于幽谷之下……
桃江县属于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山丘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日照1579.6小时,降水量毫米,平均气温16.6℃。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中国竹子之乡”、“茶叶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建材之乡”的美称,是国家确定的山地综合开发示范县、商品粮基地县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县竹林面积89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有黄金、石灰石、花岗岩、锰、煤炭、硫铁矿、矾等20余种,其中锑、金、花岗石、石灰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盛产大米、红薯、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烤烟等优质农产品,特别是葛类食品销往全球,武潭鱼誉满三湘,羞女山泉品质甘甜,雪峰山生态有机茶屡获金奖。水泥、锑、竹木制品、钢铁铸管等工矿业产品畅销全国,竹胶板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细木工板的产量占全国市场的1/2、水泥和锑的产量占全市的50%以上。资江贯穿县境102公里,梯级开发正在有序进行,目前已经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低水头贯流式电站马迹塘电站,年发电量2.4亿度,总投资近7亿元的修山电站建设工程已经完成过半,预算投资22亿元的金塘村电站也已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即将动工兴建。
桃江县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浮邱山森林公园、桃花江竹海等人文自然景观在境内外享有盛誉。桃花江上奇峰怪石,急涧瀑布相连,每当桃花盛开之时,两岸山水相映,一片火红,大有“烂漫芳菲,其色甚媚”的万千气象;桃花湖中小岛星罗棋布,四周青山起伏,古木迭翠,林间鹿兔时有出没;罗溪瀑布巧夺天工,飞流直下103米,奇山怪石令人心旷神怡,名贵树种不计其数;楚南名山浮邱山四季云雾缭绕,素有“小南岳”之称,浮邱古寺建筑壮观,石刻石碑琳琅满目,千年银杏、飞来石屋,火云洞等奇异景观让人流连忘返;羞女峰俨然一尊充盈天地间的少女浮雕,人称“东方维纳斯”。目前,桃江旅游开发形势喜人。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江竹海已由“中国自然与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整体收购,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论坛会址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基地。“美人窝”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1688万元,三星级标准的美人窝大酒店、度假别墅区以及园区道路、绿化等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此外,新桃缘生态农庄第一期工程已完工、凤凰山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桃花江女子旅游学院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张子清烈士故居项目已列入益阳市红色旅游基地的重点建设计划。
  传说屈原作《天问》于湖南桃江。古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桃江  建有《天问阁》,《钓鱼台》等古迹,供后人凭吊。时值端午节,我在桃江县政府旧址,禁毒大队院里,见到了《古天问阁遗址碑》,回想屈子生平,  感慨不已,遂作文以祭之。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县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型、结构不断优化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效益和质量显著提升,经济势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106.53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7.23亿元,同比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7:41.0:34.3调整为22.4:44.3:33.3,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1.2%和34.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9.1和5.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4030元,比上年增加2212元,按年均汇率(1美元=6.7695元人民币)折算为2073美元。  民生改善扎实推进。2010年,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新建了152.32公里乡镇到村水泥路;对18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了抢救性康复;林权证发证率达83%;建设了4所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城镇廉租房已建设(筹集)10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115户;县城污水处理率达6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率达60.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828人,对68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就业援助,动态就业援助率达100%;城镇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51%,改扩建2所乡镇敬老院;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13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55元;法律援助困难群众案件224件;新建农村沼气池3000口;对35名移民进行了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对560名移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新增5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新增28个自然村通电话;对2所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解决了53864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了60家农家书屋;新建了20个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监控点;建设了1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和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  物价水平整体上扬。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农业经济发展良好。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6.72亿元,同比增长4.1%;林业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2.1%;牧业产值13.60亿元,同比增长3.2%;渔业产值0.59亿元,同比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9亿元,同比增长4.0%。粮食种植面积99.8万亩,粮食总产量37.18万吨,比上年增加5891吨,同比增长1.6%;肉类总产量69912吨,同比增长3.0%;全年出栏生猪92万头,同比增长3.4%;出栏牛2.1万头,同比增长16.7%;出栏羊0.23万只,同比增长15.0%;出笼家禽525.3万羽,同比增长12.0%;禽蛋产量11412吨,同比增长13.3%;水产品产量6489吨,同比增长5.0%。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重点产茶大县。全县共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51.6亿元。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93个,当年新增26个,入社社员2.8万人。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楠竹笋材两用林、油茶、食用菌、吊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40.5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1.7万亩。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000处,移动土石方近1000万立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4.64万千瓦,同比增长17.7%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2.63亿元,同比增长20.2%,所占GDP比重为40.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7%。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企业个数达141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54亿元,同比增长25.5%,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6家。  工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7亿元,同比增长23.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06%。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0.7%,比上年提高44.4个百分点。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4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19.3%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0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5家,年末从业人员667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97亿元,竣工产值8.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92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61亿元,同比增长44.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31亿元,同比增长13.6%。  重点项目投资带动效用明显。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当年完成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33个,项目个数占比为9.1%,共完成投资31.72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5%。桃花江核电项目前期工程、金沙重型机械5万吨特种机械铸造件生产线技改、白竹洲水利发电、东方公司等当年投资在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9.2亿元。  房地产开发高速发展。2010年,全县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5家,共完成投资4.89亿元,同比增长79.1%,比上年加快36.1个百分点。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47.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6.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9.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3%。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6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3.58亿元,同比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58亿元,同比增长17.1%。城镇完成零售额31.66亿元,同比增长17.2%,乡村完成零售额7.50亿元,同比增长21.6%。  对外贸易增势较快。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1336万美元,同比增长25.1%,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33万美元,进口303万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954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382万美元。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2010年我县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招商活动,储备项目。成功举办了2010年桃江(东莞)招商推介会,参加了上海·苏州招商推介会,省委、省政府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招商周等活动。全年新签约项目69个,签约资金25.5亿元,实际到位县域外资金37.3亿元,同比增长33%,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个,直接利用外资1251万美元,同比增长28.3%。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94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3.7%。在全省首批星级旅行社、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旅游家庭旅馆评星定级中,我县天问旅行社、桃花江旅行社被评为三星级旅行社,新桃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家农家乐被评为旅游家庭旅馆。通过项目重点包装和多方位立体宣传,桃江定向运动、桃花江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品牌形象进一步树立
。交通事业阔步前进。2010年全县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桃马连接线一期工程已顺利通车、桃江港500吨级码头已完成主体建设、新建了1个农村客运站、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00公里,桃马连接线二期工程、国道G207线、省道S205线、常安高速主线、益马高速、益阳至宁乡横市公路和石长铁路二线等一大批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70515辆,同比增长14.3%,其中汽车16510辆,同比增长27.1%,在汽车拥有量中:载客汽车9555辆,载货汽车2381辆,其他汽车4574辆,分别比上年增长48.2%、14.4%、2.6%。其中私人汽车15286辆,比上年增长28.3%。在载客汽车中:私人汽车8549辆,比上年增长55.8%。全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6981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5235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4.1%。  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县邮政通信业务收入2.18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宽带用户2.25户,平均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883部,拥有移动电话4611部。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778万元,同比增长22.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648万元,同比增长25.1%。在财政总收入中,国税系统完成17300万元,同比增长12.7%,地税系统完成18270万元,同比增长28.0%,财政系统完成8208万元,同比增长32.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8.01%,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11%,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全年财政总支出144114万元,同比增长13.6%。社会民生支出99735万元,占总支出的69.2%,同比增长12.4%。其中:教育支出3074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779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0192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216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692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8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451万元。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11343万元,比年初增加102574万元,同比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为340731万元,比年初增加41815万元,同比增长14.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6285万元,比年初增加65766万元,同比增长12.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1%。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年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9个,共获得项目资金241万元。完成专利申报85个,职务发明28个,工矿企业职务发明率首次实现100%,专利申请35件,同比增长192%。全县建立了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库,制定了《桃江县科技进步奖奖励工作暂行办法》,评审了2010年度科技进步奖。桃花江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南虎山锑锌制品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桃花江实业有限公司、桃江新兴管件有限责任公司和桃花江竹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省内外高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中小学校(幼儿园)236所,在校学生94096人,教职工人数12553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0264人,教职工人数895人;初中45所,在校学生22414人,教职工人数3249人;小学127所,在校学生46624人,教职工人数3188人。全年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科书822万元,免除学杂费2456万元,向3997名家庭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80万元,全县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1.5%。2010年,高考本科一批上线413人,上线率10.25%, 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本科二批以上上线1370人,上线率34.00%,比上年提高6.81个百分点,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总平均分均居全市之首。文化事业健康推进。年末全县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69个,农家书屋111家,当年新增60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有序推进,动工新建了4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年放映公益电影共9264场,组织开展了元宵活动和送戏下乡活动。娱乐场所、网吧市场、出版市场监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不断加强。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0年,作为全省36个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之一,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稳妥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了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18万多农民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人数为697860人,参合率98.00%,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统筹区域内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率为60.5%。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合管办1个。卫生机构病床位2091张,卫生技术人员221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14人,注册护士781人。全县新生儿死亡率为4.4‰,孕产妇死亡率为34.5/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64%,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0.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62.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并重,2010年,在省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得了八金四银三铜,取得了全市第一、全省前茅的优异成绩,在省青少年举重比赛、省青少年定向越野赛上,共取得四金六银一铜的好成绩。成功举办湖南省第二届媒体精英定向越野挑战赛,并成为第一个授牌的全国学生定向运动训练基地。乒乓球、象棋、围棋、钓鱼、老年体协等协会组织活动的幅射带动,广场保健舞、健身操参与者的日益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工程“三同时”制度,全年共受理项目92个,否决7个,新投产项目40个,验收项目25个,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大力防治工业污染,全年共关闭“十五小”企业326家,捣毁非法小石灰窑345个,竹屑沤制池134个,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91.72%,环境噪声达到了功能区划标准,饮用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节能减排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37起,与上年基本持平,死亡人数17人,比上年增加1人,重伤人数23人,比上年增加22人,直接经济损失355.1万元,同比下降11.1%。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16人,同比下降11.1%,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1.29次,同比下降15.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41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工资性收入9024元,同比增长9.7%;经营性收入1968元,同比增长21.8%;财产性收入567元,同比增长61.0%;转移性收入3147元,同比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17元,同比增长1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139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工资性收入3398元,同比增长13.9%;家庭经营收入2228元,同比增长14.1%;财产性收入118元,同比增长69.1%;转移性收入395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16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5784人,新增参保3259人,征缴基金1197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17302人,征缴基金211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28300人,新增参保1555人,征缴基金417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43115人,新增参保1863人,征缴基金5037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58952人,征缴基金592万元;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32000人,新增参保3965人,征缴基金655万元;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29611人,新增参保1728人,征缴基金15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人,发放城市低保金3066万元,月人均补助13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330万元,月人均补助55元。全年共救助医疗救助对象15356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337.6万元,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2.2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00万元,有效地发挥了社会福利事业的扶持作用。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益阳地处洞庭湖,是湖南正北的一座城市,也是湘西北到省城长沙的必经之路。但,今天的益阳在湖南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状况呢?这里,除了官方的综合统计数据外,我们主要以外地人看益阳的眼光来讲,张家界、常德市的人是这样说的;六十年代住一晚,七十年代吃顿饭,八十年代喝碗茶,九十年代撒刨尿,二千年后放个屁。 也就是说,随着公路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益阳已处在了一个过路小镇的位置。 但是,曾经在水路运输为主的文化时代,益阳曾有过国内城市少有的辉煌,具体来讲,曾创下过湖湘文化之首。 益阳有两个今天听来习以为常、但过去却有违江湖大忌、外地人听了还以为益阳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地名;大码头和大渡口。 其实,益阳人即使再狂妄,也应该知道长江黄河等大口岸城市没有一个敢用大码头、大渡口这种自标老大的地名的,小小的益阳与资江,这种江河老大的地名,实则是外地人对益阳的恭维,而益阳对此地名的“授封”也当之无愧! 原由起自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物流,那时自然是以水运为主。益阳的资江也和国内的其他河流一样,迎来了运输的黄金时期。按理说,益阳的资水和湖南的另三条河流比较起来,并没有特殊的优势,充其量也就是排在老二;湘、资、沅、澧。并且,主要是以水清而得名位(湘水最宽、资水最清、沅水最长、澧水最陡),这并不是可称大码头的原因。原因就是益阳资江的下游,大概还是明朝永乐年间,洞庭湖上游的长江南岸决堤,在洞庭湖的西边冲开三个口子,长江水自西洞庭、南洞庭,再东洞庭复入长江归大海。但也就这么一个流程,资江的下游正是南洞庭,便被冲成像济公的扇子一样-----河湖港汊,百孔千疮,于是,原本顺流入南洞庭,东洞庭,下长江的资水,也就在一片河湖港汊中找不到主航道了。本来,这种自然的流向,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讲,也没什么不方便,反正自给自足,即使流通,十吨以下的小船航行也不受影响,可鸦片战争激发起来的却是工业经济,是扩大再生产,没有固定的主航道搞运输,显然是不适应的。 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里,偏偏益阳有那么几个观念现代,吃苦受磨的人就探查到了一条通往长江的航道,也就是这点发现和航行经验,从此,便启动了益阳成为“大码头”的巨大商机; 那时,资江上中游的两岸,有着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煤炭、矿石、木材,兽皮药材等,这些都是下游十分需要的商品,但为了降低成本,必须使用大船顺流而下才合算,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资江上游的邵阳(那时称宝庆)新化和安化(那时称洞蛮和梅蛮)的人,都是以吃苦拌蛮著称,他们从不信邪,于是,组织了几十甚至上百吨的货船,浩浩荡荡闯洞庭入长江。可是,几个月过去后,这些浩浩荡荡闯洞庭入长江的勇汉却没见几个发财回来,不是船陷进了河湖港汊找不到出路,最后弃船跑人而归,就是船毁人亡血本无归。山里汉子,凭着一身蛮劲和满腔豪气,看样子是闯不出这河湖港汊的洞庭湖的。 在这财富之门的门槛下,那几个有现代观念且视途的益阳人,他们分别姓崔、蔡、熊、向不等,于是,便在益阳的千家洲,青龙洲,萝卜洲办下三个收购点和加工厂,专收上游运来的那些煤炭,矿石、木材和药材等,然后加工成更大的毛板船(一种不经刨光油漆的白坯船,卸货后,船撤开就是上等木材)。就是这种生产加工法,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大,货也越运越多,大的毛板船已超过200吨位,那时,这种满载而下的毛板船运到湖北汉口,看得汉口人目瞪口呆,那些码头工人更是喜饱了,有好一向事做,赞不绝口;“这就是大码头的大船到了!” 从此,“大码头”便正式成了益阳的地名。 当然,大码头的船队源源下,自然是财富滚滚来,几十年下来,不由得大码头一带的人不暴富,不但修成了益阳市十五里路长的麻石街,而且,这三大加工基地也在旁边修建了象征益阳面貌的三个有气派的码头;分别是;大码头,石码头,向家码头。而这三个加工生产基地的老板员工们,也因此建成了三个较大规模的生活居住群落,这就是;头堡、二褒和三堡。这三个居住堡的形成,等于平白给益阳这块地面上新增了几万人口的新鲜血液,益阳古镇的原闹市中心是在下游十里外的南门口,由于“大码头”的形成,不但商业闹市中心西移,而且也使两地连成一条长街,下游南门口的闹市区也相得益彰,形成了一条长达十五华里的繁华商业长街,那时,听老人们讲;从三堡到贺家桥近十里的街道,落雨上街,可以不打伞和穿油鞋,因整洁不积水的麻石路面无泥又无尘,而延伸得很宽的铺面屋檐遮风又挡雨。至于充实在街道两边的商业铺面;衣、食、住、行、玩、乐,无所不有,并且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像吃的十大品牌,玩的十大景点,至今还在老人们口里回味赞美! 这种因河流运输带来的“大码头”繁华景象,自然也触动了上游的商贾和能人志士,如上游的宝庆(邵阳),新化安化,他们纷纷来益阳学习模仿,也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实力,把他们的城镇建设规划的和益阳相仿,据老人们讲,解放初期,邵阳城就是第二个益阳,只是规模气势小些罢了,至于新化和安化两县,那气势规模就更小了,但模式却是典型的益阳风格,因此,益阳在上游人的眼里,简直就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从十九实际末就流传着一种说法;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至于当时的省城嘛,则是;纸糊的长沙。 益阳的“银城”也是因此而得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益阳桃江县农业局认真学习领会,迅速贯彻落实到2012年农业生产之中。
一、认真学习,迅速传达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月7日,该县农业局组织全局干职工,召开了学习中央一号文件专题会议,会上由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伯约组织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就有关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内容进行了解读,由局属各股站、二级机构负责人就各自相关业务进行了认真探讨。
二、贯彻落实,制定2012年工作思路
(一)稳定粮油播种面积,优先保障粮食生产。
通过强化行政推动措施,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制定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稳定粮食油菜播种面积,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实行县级领导联乡、乡镇领导联村的双季稻种植行政负责制,确保每个双季稻生产和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片有一名行政负责人和一名技术负责人。县、乡两级均安排一定资金对双季稻生产各个环节予以适当补贴和奖励,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由县督查局牵头,在3-4月份每星期对粮食生产工作开展一次督查,并通过情况通报和相关媒体及时公布情况,提出表扬和批评。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单独设置1分用于考核双季稻面积和集中育秧工作,凡双季稻生产核心区发现一丘抛荒稻田扣0.02分,发现一丘一季稻扣0.01分。按照“一区七线十五片”的整体布局,确定50个村为各乡镇双季稻种植重点区;创建桃益线、桃灰线、桃高线、桃马线双季稻种植核心区,双季稻种植率达85%以上。全面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早稻6万亩、晚稻1万亩的集中育秧任务。
(二)巩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成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巩固、保持现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守住“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工资待遇”四条底线,力争省农业厅将我县列入全省第一批“整建制推进能力建设项目县”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计划。一是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条件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用经费保障,对全部人员实行全额财政供养,稳定干部队伍,调整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三是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考核机制,改变工作作风,热心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四是要完善教育体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经营这个主题,结合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主导产业,发展“一地一品”。通过远程教育、田间讲座、校企联合、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加速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一是积级探索,不断创新流土地转模式,如: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专业大户承租模式、同类农产品生产聚集模式、中介或其它经济组织整体招租模式。委托发包方统一进行土地流转等。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速土地顺利流转。三是严厉打击炒作提高土地流转价格,扰乱土地流转市场秩序,赚取土地流转差价的投机行为,使真正的土地承包经营者享受到惠农政策。
(四)发展特色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加强石牛江镇良友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争2013年内流转土地10000亩,形成年产销20万吨蔬菜,集生产、包装、物流、配送、休闲、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产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和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把我县打造成为益阳市和长沙市一线蔬菜供应基地。二是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加大对茶叶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改造中低产茶园和培植无性系优质生态茶园。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达到8万亩左右,大力推广株叶齐、桃园大叶等优良品种,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60公斤/亩和3200元/亩,加工年总产值达到7.5亿元。三是稳步发展优质水果、药材、烟草、葛、蚕桑等其他特色经济作物。通过办点示范,逐步推广,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格局。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益。
一是加大对德辉粮业等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力打造“桃花江牌”优质稻米品牌,至2016年,优质稻加工年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在现有10个蔬菜主栽品种已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认证范围。认真实施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我县打造成第一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三是打造“桃花江”茶叶品牌。集中力量扶持6-8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子母商标法”,统一注册和打造“桃花江”茶品牌,制订“桃花江”茶标准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经营格局,重塑“茶叶之乡”整体形象。
(六)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2年将进一步依法规范我县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严格执法,服务三农,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加强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的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抽样检测频率,对检测情况及时予以公示,对农残超标农产品坚决予以销毁,从源头把好食品安全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农环、土肥、植保等工作。
抢抓政策机遇,把项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组建专门班子,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实施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依法推进外来物种的控制与管理。二是巩固抓好绿肥留种基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配方肥应用比重,推广化学氮肥、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三是不断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大面积防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植物检疫工作,为全县农作物丰收保驾护航。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迹塘水电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