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是什么星座接土地爷爷

---06月20日 21:16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正月俗事&&宗肃&&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传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过“年”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春节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准,但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正月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觉得“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正月俗事始于子夜。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正月,又称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正月初一,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被称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古称“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作“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从殷商起,就将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时算起,谓之“元旦”或“元日”。自汉武以来,历代均沿用夏正,即以寅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新年、元旦。正月初一吃饺子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乱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满心欢喜。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正在犯愁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舒了口气,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聚财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故在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貔貅的传说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传说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貔貅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工具。&&&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大村落,人丁兴旺,生活安康。忽然间来了四大害,见人便吃,村民所剩无几。这残忍贪婪的四害是东山的猛虎、南山的雄狮、西山的毒蛇和北山的年。四害之中最厉害的就是年。它吃人不扑不咬,坐在洞里只需张嘴一吸,人便跌进它的胃里。眼瞅着人就要被四害吃光了。这一日,忽来一白发道人,声称前来解救村民。他怎么救呢?村民们瞪眼儿瞧着。只见白发道人一捋银须,飘乎乎飞向北山。找到年说:“年啊!村里的百姓选兽王,你看东山的猛虎怎样?”年瞅了一眼白发道人,冷笑道:“它?看我把它吃喽!。”说罢一吸气,猛虎便跌进它的胃里。白发道人一翘大拇指:“好样的!看来该选南山的雄狮呀!”年又一吸气,雄狮也滚进它的胃里。白发道人故意叹了口气:“只好选西山的毒蛇啦!”年气得两眼血红,猛一吸气,毒蛇也钻进了它的胃里。白发道人以一害灭三害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块红布,在年的眼前一抖。年生来最怕红颜色,吓得它浑身筛糠,束手被擒。那以后,人们为防年溜回人间做恶,每到白发道人擒年这天就在大门口贴上红纸避邪。随着文字的发明,人们又在上而写上些吉利话,这就形成了春联。正月初一,见面时人们互道“恭喜”,那原意是“恭喜您没有被年吃掉。”正月初二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把请来的财神像焚化。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凌晨进财(柴)进水。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帅。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关羽皈依佛门传说东汉建安24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一魂不散,荡荡悠悠,来到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叫,于是出庵仰视。关羽问道:“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缓缓答道:“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关羽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中建庙,四时致祭。自此之后,关羽为玉泉寺护法伽蓝,海内外佛寺中供奉关羽之造像。 &&& 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里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缺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看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姑爷节正月初二,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法定日子”,称之为“姑爷节”。给岳父母的礼物一般是传统糕点“大八件”“小八件”。传统的“大八件”共分以下八种:1·象征幸福的福字饼。2·象征高官厚禄的太师饼。3·象征长寿的寿桃饼。4·有方形带有双“喜”字的喜字饼。5·有象征财富的银锭饼,是椒盐咸酥馅。6·是像一卷书的卷酥饼,也是椒盐咸酥馅。7·有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8·枣花饼,寓意年轻的夫妇早生贵子,而且要有男有女花搭着生。共八种,分别为福、禄、寿、喜、财、文等,既文雅又形象地把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现出来,这就是“大八件”名称的来历。  “小八件”则是做成各种水果形状,有小桃,俗称寿桃;小杏,谐音幸运、幸福;小石榴,石榴多子;小苹果,平平安安;小核桃,和和美美;小柿子,事事如意;小橘子、枣方子等也各有寓意。“小八件”块儿小,重量比“大八件”要轻。此外还有酒皮“细八件”,用料更讲究,做得更精细。正月初三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吃合子,禁食米饭。初三把年节时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老鼠娶亲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扰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过年谣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个饱”。老鼠娶亲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对老鼠夫妇生了一个女儿。他们从小就非常疼爱她。当她长大后,他们就想把她嫁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谁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呢?&&& 他们认为能照耀大地的太阳当然是最伟大的人啊!于是他们就跑去跟太阳说:“太阳先生,我们觉得你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想把女儿嫁给你。”太阳被这突来的“喜事”吓了一跳,急中生智道:“谢谢你们看得起我,但我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只要云一来我就会被遮住,所以云比我厉害。”&&& 他们认为也有道理,便跑去对云说:“云先生,我们觉得你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想把女儿嫁给你。”云暗中叫苦,也想把烫手山芋丢出去,它灵光一闪,说:“我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只要风一来我就被吹跑了。”&&& 老鼠夫妇有点失望,便跑去找风。风推托说:“我可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因为墙能把我挡住,墙才是最了不起的。”&&& 老鼠夫妇为了女儿的终生幸福,只好又风尘仆仆地跑去找墙。墙装出苦瓜脸说:“我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最怕你们老鼠了,老鼠会在我身上打洞啊!”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我鼠辈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啊!于是即刻回家,举行抛绣球选老鼠女婿。总算在大年初三,选了一个青年才俊的老鼠做女婿,把宝贝女儿嫁了过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正月初四  迎神接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五路神——偏财神  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送穷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破五这一天忌出门。&&& 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另一民间传说穷神为姜子牙之妻,是穷苦人的保护神。这些并非吉神的穷神,自古受到渴望富裕新生的下层民众的祭祀。为求多财多福,远离贫穷,民间社会“送穷”习俗一直广为流传。古人对送穷的做法有详细记载。《岁时广记》曰:“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这是把“送穷”与“家庭卫生”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习俗。既搞好环境卫生,又借以清除晦气,送走穷鬼。穷神传说有一户人家,家里非常穷。又一年过年时,这家人就想,以前年年接财神,也不见富裕,反而落得如此穷困潦倒。今天干脆接穷神好了。这穷神也是年年在各处游荡,没有人理,今年竟然有人来接,不由得喜出望外。于是,穷神被接来以后,就非常高兴,就尽心尽力得保佑这一家人。保佑他们平安,诸事顺利,六畜兴旺,粮食丰收,行商盈利。一年间,竟然就让这本来穷困的人家有了些富足的气象。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吃饺子天不亮开始剁馅,称为“剁小人”,包饺子称为“捏小人”,煮饺子称为“煮小人”,吃饺子称为“咬小人”。“小人”,即指与自己曾有过结、有怨仇的人。民间盛传,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把“小人”剁了,包在饺子里下锅煮,可以避免一年中“犯小人”。因此,在这一天煮的饺子,不能煮破,避免“小人”跑出来,继续与自己作对。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神,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这一天也表示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送火神  用作物秸秆绑扎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平安无火灾。&最早供奉的火神为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阏伯。&&&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回禄,《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 。” 杜预 注:“ 回禄,火神。”《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 降于 崇山,其亡也,回禄信於耹隧。”后用以指火灾。《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鏐》:“ 元瓘幼聪敏,长於抚驭,临戎十五年,决事神速,为军民所附,然奢僭营造,甚於其父,故有回禄之灾焉。”&阏伯(è bó)殷契(偰xie)为帝喾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阏伯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得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正月初八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不吃煮熟的谷物。本地有吃合子的习俗。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谷神  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后来奉后稷为谷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周人姓姬,故称谷神姬真人。放生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祭祀八仙  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祭祀八仙。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 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是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天公生日也有“安太岁”的仪式,当年生肖冲犯太岁的人便可以到庙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岁,再添一点香油钱,委由庙方负责供奉即可。另有一个安太岁的方法:年初时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围上红色片作炉,写上“太岁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又称这天是“天日”。正月初十日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是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于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  & “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石敢当的功效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 来历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 五代勇士说  相传五代时有一名大力士,名“石敢当”,因在战场护主战死,为了纪念,所以设立石敢当。&&& 泰山石说  相传古代认为东岳泰山之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当是一种灵石崇拜。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后来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 泰山神说  相传泰山有“主治生死,百鬼主帅也”之称,而民间有一种传说是,石敢当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将,以勇猛闻名。&&& 泰山姜子牙封神说  传说姜子牙在封神时,诸将分封完毕,发现自己尚未封神,于是指山前一石曰:“我是泰山石敢当。”于是化为石敢当。&&& 石敢当传说&&& 泰山石敢当降妖  泰安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只见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直钻姑娘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  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老夫妻来求石敢当。石敢当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东西备齐了。石敢当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窜出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了锣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这股妖风后来到了福建,继续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以后,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人们为了避邪,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避邪。&&& 如何放置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是一种风水镇物。宅第附近树“石敢当”,或安置“水神反弹”,可以避邪化煞。设置“石敢当”是用来化煞。凡是宅第路冲、水冲,屋主为求平安,于是在道路旁或墙上置“石敢当”。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在黄帝时代,蚩尤登泰山而渺天下,女娲娘娘要制其暴,于是投下炼石,上面镌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蚩尤看了甚怒,要毁坏此石块,却不能损任何一角,只好怅然遁逃,黄帝见状才四处设置“石敢当”。  其设立时,必须选择冬至后的龙虎日(所谓龙虎日即如甲辰、丙辰等),先选长石雕刻,除夕夜再以生肉三斤祭拜,新年正寅时再竖立于位置上。  “石敢当”是避邪之物,但与气流无关,因此如果建地曾为秽地,如垃圾场、医院太平间、墓场等不洁之时,就可以用“石敢当”镇压,以抑秽避凶。正月十一“请紫姑日”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紫姑是小妾,遭原配嫉妒,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紫姑神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最早的记载,见南朝刘敬叔的《异苑》卷五,说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主妇嫉恨备受折磨,总干脏活。紫姑不堪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此为其一。&&& 第二种说法出自《历代神仙通鉴》:紫姑神相传是唐时人,姓何名媚,字丽卿。是山东莱阳人,自幼知书达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才女,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唱戏的。武则天年间,寿阳刺史李景偶遇何媚,被何媚的姿色倾倒,想方设法害死了何媚的丈夫,把何媚霸占为妾。李景的大老婆为人心狠手辣,奸诈恶毒,见何媚年轻漂亮,丈夫李景视其为掌上明珠,又妒又恨,哪里肯容何媚?于是,大老婆在正月十五元霄节之夜,趁何媚上厕所时,把她害死在厕所之中,但何媚的冤魂不散,后来李景去厕所,时常能听到女子啼哭声。据说这事让武则天听到了,很是同情何媚,就封她为厕神。&&& 第三种说法出自《封神演义》中云霄、琼霄、紫霄三位仙姑摆黄河阵的故事,与前两种说法差别较大。这三位仙姑的哥哥,即后来被封为财神爷的赵公明,应闻太师之请,帮助殷纣王打西岐的周国,被陆压道人施法术弄死。三位仙姑为兄报仇,就摆下了黄河阵,用混元金斗这件法宝,把元始天尊十二弟子的大部分打进了黄河阵。后来元始天尊和老子大施法力,破了黄河阵,三位仙姑丧命。姜子牙封神,三位仙姑就成了坑三姑娘。原来她们的混元金斗就是子孙桶,也即马桶,故为厕神。正月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三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盖因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故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重要民间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元宵节习俗由来有天象历法说、野史说和民间传说三种说法。天象历法说。古时候人们把每年的正月称为“宵”,而这个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元”,即一年之中月圆之始。于是,每年第一个月圆之日,人们就称作“元宵”。为了庆祝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日,从汉代起人们就过起了“元宵节”,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种有据可查,有史可考的说法。野史说。传说隋炀帝杨广生活糜烂,荒淫无耻。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天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天下女子都应该是他的妻妾,只要他喜欢的,就连他亲姐妹也不例外。他对一个有个性的、貌如天仙的绝色佳人产生了兴趣,这美女就是他的亲妹妹元宵公主。于是,他厚着脸皮对自己妹妹表示要纳她为妃。元宵公主不肯。隋炀帝不肯罢手,步步紧逼。元宵公主对隋炀帝说,如果天上的星星全落到了地上,就嫁给他。隋炀帝听后,只稍微想了想,就反问元宵公主:“如到时我真让星星全落地了,你就嫁给我?”元宵公主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绝不反悔!”隋炀帝说:“那好!一言为定!”两人击掌为誓,定了下来。隋炀帝杨广自幼聪慧过人,他稍加思索就想好了应对办法。转眼到了那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正巧是阴天。隋炀帝当着妹妹元宵公主的面令待诏起草诏书,要纳她为妃,并大张旗鼓地准备他俩当晚成亲的婚房。在背地里,隋炀帝他却悄悄下旨,让天下百姓当天夜晚家家门前都高挂灯笼。那天晚上乌云密布,天上不见月亮,也没一颗星星,漆黑一团,而地上却全亮起了灯笼,远远望去,真似繁星点点。见此情景,隋炀帝十分高兴,请他妹妹元宵公主到宫楼上观看。元宵公主来到宫楼高处,抬头看天上,星光全无,低头看人间,地上全是星光——大红灯笼。她想,她这个公主当得太可怜,于是,凭一时之激愤,乘人不备,从宫楼上跳下去自杀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刚烈的公主元宵,从此就将这一天称之为“元宵”节,民间从此也就有了赏花灯的习俗。&&间传说。说是隋炀帝杨广对自己亲妹妹元宵公主的美貌和魔鬼身材“垂涎三尺”。在一次家宴上用迷药将她迷倒后强暴了。元宵公主酒醒后得知被“乱伦”的真相,含羞含愤自杀了。她死后灵精化成了琼花,开在了扬州城,一时扬州琼花名扬天下。隋炀帝为了能到扬州看琼花,于是开掘了大运河。他哪知道这琼花原来是他妹妹元宵公主的灵精,是她专门开给秦王李世民看的,是要李世民起兵灭隋为她报仇。等她哥哥隋炀帝掘通大运河赶到扬州时,正好比李世民晚到了一步。隋炀帝之所以晚到,是因为他作为皇帝要到扬州看琼花,一路上,随行的有五百嫔妃伺寝,五百舞伎表演歌舞,五百美女分成两队在运河两岸为他的大龙船拉纤,一时间运河上下美女如云。沿途劳民伤财,民怨载道。由于他一路缓缓而行,结果让秦王李世民抢先到了扬州。李世民看过后,琼花就谢了,故隋炀帝没能看到。灯联故事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元宵节传说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纪念“平吕”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元宵节夜请紫姑天官生日《史记》:“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天官“大帝为唐尧”,上元为其圣诞之日,民间庆祝上元节的日子为每年农历元月十五号,这一天的庆典活动相当多,从清晨就要准备牲礼祭拜上官大帝,祈求天官赐福。此日,不只祈求天官赐福,从宋代开始更有“元宵祭祖”的习俗,阖家团聚吃元宵,象征团圆幸福。&&& 《紫微斗数全书》称:“天官星,戊土,阳土,主显达大贵守于身,命,官禄宫,主贵显,大小二限逢之,主有升迁之喜,常人也主发福”。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旧时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又到三官庙叩头,祝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正月十六晚饭后,三五成群在村里溜达,称为“走百病”“遛百病”,然后点火烤身体各部分,称为“烤百病”。“烤百病”时须念“祈语”:“烤烤脚,不冻脚;烤考脸,不长癣;烤烤腚,不生病;烤烤首(手),百病走;烤烤身子,不长虱子……”“烤百病”用的柴禾可以从家里拿,也可以就近随便“偷”别人家的。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样,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仪式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正月二十五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灶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把过春节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易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这一天要吃用新鲜鲫鱼熬的汤,配以米饭,取其鱼(余)米满仓,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还要蒸一大锅的馒头,馒头内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馅料,外形则捏成刺猬、老鼠等可爱的造型,还要用绿豆、红豆给它们加上一双小眼睛,蒸好的馒头生动鲜灵。&填仓节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履癸”,贪得无厌,税重如山,每年征集许多粮食,建筑了一个大粮仓,派粮官日夜看守。履癸六年,老天爷一连三年滴雨未下,土地干旱,裂缝宽尺余,农家颗粒不收,民不聊生,饥殍遍野。粮官是个忠厚老实人,他不忍心让种粮的人一个个活活饿死,便把粮仓四门打开,任饥民随意装进口袋往家里扛。解救了许多濒临饿死的黎民百姓。粮仓是皇家粮仓,他是吃皇粮的守仓人,开仓济贫救了百姓,可他怎么向皇帝交差呢?于是,放火烧仓,他也葬身于火海。为了纪念这位不知姓名的粮宫,并盼望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寄托人们的深情厚谊,把这天叫“填仓节”,填仓佳话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填仓节的起源&民间流传一个动人的神话:在远古时候,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浩,猛兽扑食难民,巨鹰抓走小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焦虑不安,她采来五色石,日夜冶炼,熬过了七七四十九个日夜,于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成功。她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百姓在填仓节这天就吃烙饼,并且把半熟的一张扔到房上,表示对她神力和劳动的致敬。此俗反映了老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充满着与神同乐的意味。&&&&正月廿六&&& 是一年一度的观音开库日子。据传,观音在修道的时候,有五百位护法罗汉,为了要考核观音大士的修行成绩,于是化为人间和尚,到观音庙化缘讨饭充饥。  &&& 观音见有和尚求助,就打开仓库让各和尚尽情享用各种精美斋菜,当五百和尚填满肚皮之后,余下来的食物就留给前来参拜的善信享用。  &&& 此后,农历正月廿五日晚子时就定为“观音开库”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千千万万的信徒,都会涌到观音庙祈福及借库,希望借库后财运亨通。&正月歌谣春节习俗歌&一&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捏小人嘴(指包饺子),初六合子连成片,初七炖肉焖干饭。合子加八儿,越过越发,合子加九儿,越过越有;初十合子拐弯儿。&二&十五星星(指饺子)赶月亮(指合子),十六走百病儿,二十五填仓,干饭熬鱼汤。&&正月歌&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要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围坐吃虾米,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过年歌&正月系新年,烧香奉祖先。杀鸡开老酒,三牲美味鲜。门神挂利市,纸炮响连天。村村舞狮鼓,锣鼓闹喧天。到了正月半,户户赏花灯。&&大年初一开门歌&大年初一开大门,门里门外有财神。门外有棵摇钱树,门里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骡马,聚宝盆上贴麒麟。红孩小妖牵骡马,观音童子赶麒麟。&拜年&一&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罢年火往家跑,拜罢年来兴致高。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欢欢喜喜吃年糕。&&二&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正月俗语正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七马八九果十菜。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闹花灯。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正月雷,遍地贼。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粪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桃花水,四月干开裂。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春霜三日透,低田可种豆。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zhuguocheng61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月初四是什么星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