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封银信沙发不靠墙装修效果图单个.要靠一家人研究价值

港人汕头捐赠侨批
香港中国邮史研究会会长、香港邮史出版社社长麦国培,日前把v经十多年收集到的二百多件珍贵侨批(编者按:潮语、闽南语称信件为「批」)和一千多封银信汇票根号,无偿赠送给潮汕侨批文物馆,表达港人对内地侨批文化事业的鼎力支持。
潮汕v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表示,潮汕侨批文化工作启动于九十年代初,这项工作开展后得到海内外各界和很多港人的关注跟支持。如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就曾亲临汕头,向侨批业界讲授侨批文化知识。饶宗颐认为「侨批价值不可用钱来衡量,这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资料。」饶宗颐还亲笔为潮汕侨批文物馆题写馆名。并一直关心和指导这项工作的进程;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于○三年捐款五十万元人民币,支持侨批文化事业。并在本月与香港企业家高佩璇一起各捐款二十五万元人民币,支持侨批文化工作;还有已故的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林百欣,生前都鼎力支持潮汕侨批文化工作的开展。
到目前,汕头已建成了全国首家以侨批专题的潮汕侨批文物馆,馆藏侨批文物十万多封,侨批内容涉及当时的金融、邮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至民生等资料,为国家研究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外交史等提供宝贵文献依据。潮汕侨批文化研究和申遗纪略汕头特区晚报数字报_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大华网
05版:潮汕文化
02版 民生新闻
03版 综合新闻
潮汕侨批文化研究和申遗纪略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吴南生视察侨批档案馆,关心“申遗”进展。 陈士伴
  庄世平先生和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创会理事长刘峰、理事长吴勤生的陪同下参观侨批文物馆。
  陈士伴
  研究中心创会理事长刘峰与专家学者研究整理侨批。
  中心 摄
  陈伟南先生、高佩璇女士参观侨批文物馆。
  省档案局吴晓琼副处长、市档案局萧汉铿局长到研究中心与王炜中理事长共商有关“广东侨批”申遗事宜。
  陈士伴 摄
&&一、侨批文化的奠基者——饶宗颐教授&&饶宗颐早就在1948年总纂的《潮州志》中对侨批的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等作了全面的介绍,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一条学术新路。&&2000年11月22日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饶宗颐画龙点睛地指出:“徽州学我们国家已承认,国际上也承认。”“我们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他的精辟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侨批的文献价值。&&2003年5月,研究中心创会理事长刘峰向一直关注侨批收购的饶宗颐汇报已收购大量侨批时,饶老连声说:“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应该建立侨批馆。” 并两次为侨批文物馆题写馆名。还为研究中心出版的《潮汕侨批萃编》题写书名、并写总序。&&二、研究中心对侨批的征集工作&&1994年4月27日 研究中心召开第三次理事会,理事陈训先谈到:澄海邹金盛收藏了近万封侨批和侨批封,建议向其征集,充实刚建立不久的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库。此发言引起研究中心领导的重视,决定由研究中心陈德鸿、杜经国专程赴澄海拜访邹金盛,商定由研究中心提供一部新复印机(配套纸张),由邹金盛复印他收藏的一批侨批和侨批封。至1995年8月,邹金盛共复印3028页、6210封,赠送研究中心资料库收藏。&&1994年2月至5月 研究中心在澄海征集到侨批原件1090封。&&2002年4月5日
研究中心制订了《关于征集整理出版<潮汕侨批>初步意见》,成立专门小组,设立临时工作室,整理麦保尔收藏的3189封侨批;与潮汕三市侨联加强合作,发动征集侨批;着手筹措出版资金。&&2003年5月20日 研究中心陈德鸿、倪克屏、王琳乾、陈泽、李福光等到侨批收藏者陈坚成处,以人民币15万元收购侨批原件15349封。至2009年研究中心已累计花20多万元收购了侨批4万多封。&&三、研究中心是潮汕侨批文化的发掘、研究及传播平台&&1.研究中心开展“田野调查”,悉心发掘宝贵的侨批遗产&&2003年9月16日 研究中心与中国银行汕头分行联合召开“侨批文化座谈会”。10位原潮汕各县市侨批局工作人员应邀参加。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勤生、中行汕头分行副行长林炜江到会并讲话。会上,中行高级经济师萧国强将其保存的解放初期中央和各级党政机关贯彻党的侨务、侨汇政策的一些相关历史文件资料赠送筹建中的“侨批文物馆”。&&2009年2月17日起
根据侨批研究田野调查计划,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老侨批员和澄海、潮州的批馆旧址。&&2009年4月8日
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等走访中国银行汕头分行,与行长、党委书记余未迟就开发侨批研究等问题作深入的探讨。&&2.审时度势、有的放矢的“研讨会”,逐步深化侨批文化研究&&1995年2月22日 研究中心与汕头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 “潮汕华侨华人与侨乡经济学术研讨会”,研究中心王琳乾、汕头侨史学会杜桂芳作关于潮汕侨批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对侨批的关注和讨论。&&2004年11月7至8日 由研究中心、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办,中国银行汕头市分行、澄海区侨联协办的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汕头市举行。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原局长方朗出席了开幕式。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香港潮属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泰国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汉士发来贺函,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送来题词。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发来贺信。有来自潮汕三市和广州、梅州、福州、厦门、泉州等以及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提交论文42篇。会后编辑出版《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7月29日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究中心举办“抗日时期的侨批业”研讨会,并在侨批文物馆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部分侨批。来自泰国、香港、广州、江门、潮州、汕头的海内外的57位专家学者,就潮汕侨批的渊源、抗日时期艰苦环境下侨批邮路的开拓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汕头市金荷中学学生侨批文化兴趣小组10人参加座谈会,会后撰写了《中学生眼中的抗战侨批》一文,发表于《侨批文化》第五期。研讨会后,选择部分论文编成《抗日时期的侨批业》出版。&&2005年11月6日 研究中心理事长李衍平等专程赴泰国参加由泰国泰中学会主办的第二次侨批研究座谈会,该会主题为“和平前后泰国侨批与侨批业”。&&2007年12月8日至10日 由研究中心、潮州市政协文教体卫史委员会、东山湖温泉度假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潮州市东山湖度假村举行。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侨批与金融。来自北京、广西、福建、广东和泰国、香港、台湾等地80多位专家学者和汕头、潮州、揭阳市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嘉宾共120多人出席开幕式。会后编辑出版了《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研究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编的《潮汕侨批集成》第一辑36册出版并在研讨会上首发。&&2008年3月8至9日
研究中心与潮州淡浮院联合举办“潮学论坛”。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潮汕地区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侨批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探讨。&&2008年12月25日
由广东省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研究中心协办的“广东省华侨文化与侨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研究中心举行。来自广州、汕头、潮州、揭阳、江门、梅州等地30多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参加研讨。广东省侨办副主任、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副会长吴行赐和王明惠秘书长分别作主题讲话和总结发言。&&2010年1月6日至8日 由研究中心与揭阳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揭阳市举行。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继续挖掘侨批文化丰富的内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侨批文化研究的水平。来自泰国、香港、北京、福建、广州、江门、汕尾、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人出席。会后将整理出版《第三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由汕头市档案局、档案馆、侨批文物馆和潮汕侨批档案馆合编的《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一书在这次研讨会上首发,填补了侨批业研究资料的空白。&&3.侨批文物馆的诞生,回放侨批史的原貌,留下了嘉宾的足印、墨迹,激发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思&&2004年4月24日 研究中心建立的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侨批文物馆正式开馆。饶宗颐亲题馆名,庄世平、陈伟南为侨批文物馆揭幕。&&2004年5月18日 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上报文化大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领导机构的通知》,将研究中心的“侨批文物馆”列为八项重点建设工程的第二项。&&4.大量有关侨批文化出版物,向海内外推介侨批文化,为专家、学者提供研讨空间&&自2003年10月出版《潮汕侨批萃编》开始,研究中心又先后出版了《潮汕侨批萃编》、《侨批文化》10期、《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潮帮批信局》、《潮汕侨批简史》、《潮汕侨批集成》(第1辑36册)、《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等。&&四、各级党政机关及海内外知名人士对侨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3月18日 在研究中心会议上,刘峰通报饶宗颐教授的意见:潮汕侨批有特点,是潮汕历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潮汕移民史。经讨论提出具体操作方法:①先做成光盘,把侨批原件全部刻录下来;②印成复印件,可供查阅、研究;③收藏的侨批分期分批出版;④筹集资金,然后成立编辑出版机构。&&2003年4月中旬
由庄世平先生出面联系,泰国陈汉士先生乐捐人民币20万元作为侨批征集和研究的专项资金。&&2003年7月8日
筹措侨批征集出版专项基金的工作又有进展,香港罗志清先生认捐5万元,陈伟先生认捐4万元,泰国郭国英先生认捐2万元。&&2005年1月7日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吴南生莅临研究中心指导工作,参观侨批文物馆后写下了“诚信——侨批文化见证潮汕人笃信、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题词。&&2005年6月23日 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助理巡视员吴行赐、广东华侨博物馆负责人王明惠参观侨批文物馆。&&2007年6月28日 广州海关一行10人参观侨批文物馆,郑勤铭题词:“潮汕文化瑰宝”。&&2007年7月13日 国务院外事办林致昌参观侨批文物馆并题词:“潮人爱国爱乡精神代代传”。&&2008年3月5日
汕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茸带领专题调研组一行14人,实地察看了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并与研究中心顾问组和理事会成员座谈。陈茸对研究中心成立17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肯定,对老领导、老专家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积极收集、发掘、抢救、整理潮汕历史文化资料,使之得以薪火相传表示衷心感谢。&&2008年3月26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处长李明率主流媒体采访团莅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参观考察。&&2008年11月10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一行6人,前来研究中心考察,刘峰、李衍平、王炜中等参加座谈会。顾作义副部长指出,研究中心开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对侨批文化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很大成绩。&&2008年11月19日
汕头市副市长余健明到研究中心考察指导工作。&&2009年10月21日
中国侨联顾问、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林淑娘在市侨联主席杨?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侨批文物馆。林淑娘是印尼归侨,对侨批颇为熟悉。她对研究中心为保存、研究侨批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的赞扬。她希望,中国侨联正在筹办中国华侨博物馆,希望研究中心能够给予支持,把“潮汕侨批”这一独特内容送到全国展出,让更多的人知道“侨批”,了解汕头。林淑娘还为侨批文物馆留下墨宝:“侨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五、海内外传媒关注潮汕侨批文化,及时、客观地报道&&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媒体都密切关注并参与侨批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工作,积极对侨批申遗进程进行及时、客观的报道,对申遗和入选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讯社: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报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档案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香港)、《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揭阳日报》、《潮州日报》、《石狮日报》(福建)、《星暹日报》(泰国);刊物:《中国档案》、《广东档案》、《汕头档案》、《泰中学刊》;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凤凰台、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潮州电视台、揭阳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香港电台电视部;网站:广东档案信息网、汕头档案信息网、大华网、潮人网……&&六、《侨批档案》“申遗”工程的成功,研究中心与国家、省、市档案局密切配合是关键因素&&2007年1月
在省人大十届五次代表会议上,省人大代表、汕头市社科联主席陈汉初在会上提出关于“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议案,引起省有关部门的重视,潮汕侨批“申遗”工作由此开始提上日程。&&2007年4月16日 广东省档案局处长延江蓠、副处长吴晓琼等前来侨批文物馆考察,并召开座谈会,了解侨批的历史价值,准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2007年5月25日 研究中心正式向省档案局报送材料,申报将“潮汕侨批”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省有关部门初步同意将“潮汕侨批”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上报国家档案局。&&2007年6月13日 广东省档案局到研究中心考察,再次就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一事作具体技术指导,并题词:“侨批档案,历史生命线。”鉴于侨批文化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果,广东省档案局决定将潮汕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向国家档案局申报立项。&&2007年7月16日 省档案局吴晓琼副处长带领江门市档案局、文化局及五邑大学有关负责人前来研究中心,商议侨批如何向国家档案局“申遗”问题。经过讨论商议,同意省档案局的方案,由汕头、江门、梅州三市联合以“广东侨批”(包括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客家侨批)的名义,由省档案局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成功后将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2007年2月5日
汕头市档案局局长萧汉铿、副局长林伟雄等莅研究中心,与王炜中等商议设立潮汕侨批档案馆事宜。同月12日汕头市档案局发出《关于同意成立潮汕侨批档案馆的批复》文件,同意研究中心成立潮汕侨批档案馆。&&2007年2月26日 王炜中带队到汕头市档案局与萧汉铿局长商议“潮汕侨批档案馆”相关工作。&&2007年3月27日 国家档案局副司长王燕宾在汕头市档案局局长萧汉铿等陪同下,参观了侨批文物馆。研究中心刘峰会见了王副司长。王副司长对研究中心十几年来对潮汕侨批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和赞赏,认为这是民间一份很有特色的珍贵历史文献,应该妥善保存,深入研究,服务社会。&&2007年5月14日 广东省档案局吴晓琼副处长专程到研究中心同王炜中商谈“广东侨批展”布展问题。6月11日,再次专程到研究中心为“广东侨批展”收集展品。研究中心全力以赴配合省档案局的工作,按照省档案局的要求,提供了一批有关潮汕侨批的书籍、侨批原件、文物以及雕塑等展品。&&2007年9月18日 汕头市档案局局长萧汉铿等到研究中心商讨出版《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的有关细则。&&2010年2月4至6日
由省档案局、省电视台新闻频道、研究中心制作的专题片《生死侨批》,于省电视台《解密档案》栏目播出。&&2010年3月3日
接国家档案局通知:2010年2月22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评定《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前言:今年2月22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进行认真审定,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是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海内外知名人士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作为侨批档案“申遗”的主要参与者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市档案局,对“申遗”过程作简要的回顾,让关心、支持此举的各界人士共享成功的喜悦。&&回眸过去,是为了放眼未来,我们将戒骄戒躁,以此为新的起点,朝着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更高目标不懈努力!
document.write('');广东侨批的遗产价值
侨批是清代以来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沿海侨乡出现的一种乡村文书,它是由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家乡亲人的侨汇凭证和书信的结合体,所以乡村民众又俗称其为“银信”。根据现有的档案遗存,侨批最迟出现于十九世纪初期(清朝道光年间),直到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150多年。其中,以清末、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侨批为多。侨批是侨乡百多年来与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发生广泛联系的文献见证,是人类的一种集体记忆遗产。在全国的侨批中,广东侨批数量最多,由三大侨乡的侨批构成,潮汕侨乡和梅州侨乡约有10万封,五邑侨乡有4万余封,都保存完好。在全国侨批中广东侨批类别最完整,内涵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性。从2008年广东省提出要将侨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进而争取申报“世界记忆工程”(世界遗产组成部分)以来,侨批的研究就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但是,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去揭示侨批的价值,对其进行遗产学的研究,...&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1.前言文献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由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构成的、以不同类型符号表现的,借各种载体支撑的、记载着人类多样化文化的各类文献总和。文献遗产的继承、保护和传播是人类保护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牵头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开展以来,“记忆”成为档案、图书界继“信息”与“知识”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世界各国都开始将文献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传统的文献保护研究,主要着眼点集中在文献实体的保护,即从技术层面研究文献载体的保护技术措施,而没有考虑文献在整个社会记忆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文化遗产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献遗产的保护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从社会层面,探讨文献遗产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其在社会记忆中所承担的角色,才是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方向。广东侨批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是我国浩繁丰富的原生态“草根”文献的代表之一。...&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档案文献遗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档案,由于其珍贵性和特殊性,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其他档案相比较,档案文献遗产不仅仅强调其记录的属性,更加强调附属的价值。侨批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入遗”后,侨批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新方向就是要努力挖掘、转化其档案文献遗产价值。一、中国侨批与“世界记忆工程”为了更好地保存人类集体记忆和传承人类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启动“世界记忆工程”,其目的是运用先进技术抢救、保护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并推动全球共享计划。该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加入《世界记忆名录》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提供保存管理补贴和技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鼓励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名录。1995年,我国由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我国珍贵文献遗产“申遗”。至今向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申报115件(组)文献遗产,入选的有9项:《中国传统音乐录音...&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广东侨乡聚落在景观上最有个性的区域就是珠江三角洲上的五邑侨乡了。在五邑的江门、开平、台山、恩平、新会、鹤山等地 ,最为醒目的聚落景观是近代历史上形成的碉楼民居 ,其次是骑楼、公祠和私家园林等建筑。碉楼民居一般为三到六层 ,高的达七至九层 ,主要分布在村子的后面及两侧。据不完全统计 ,仅开平市保存至今的碉楼民居就达 1 4 6 6座 1。碉楼及各种建筑外型独特 ,既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更洋溢着浓郁的罗马式、意大利穹隆顶式、伊期兰寺院式、英国寨堡式等西式建筑风格 ,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在侨乡聚落景观上的“另类”反映 ,也是研究文化“马赛克”(即文化镶嵌 )的典型现象区域。一 文化背景广东侨乡主要形成于清代东西方开通之后。因大多数地方是山地丘陵 ,土地贫瘠 ,加之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极差 ,许多贫苦人便出国谋生。华侨历来以勤劳起家、以简朴立家 ,是勤劳致富的典范。同时 ,华侨的家乡观念很强 ,加之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荣归...&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在韩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侨批档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侨批,自1989年起,泉州文化界、侨界就开始举办侨批展及研讨会,先后编辑、出版一批专著,曾获得包括全国集邮展览、世界集邮展览金奖等30多个奖项。“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目前,福建和广东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达16万件之多,集中分布在福建泉州、厦门、福州和广东的潮汕、梅州等侨乡。福建侨批,保存时间跨度长,全省官方收藏的价批档案资料,泉州的侨批档案数量占90%,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广东有江门五邑、潮汕和梅州三大各具特色的侨乡。五邑是历史上对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县的统称,今隶属于江门市,是著名的“美洲华侨之乡”。在今日五邑大地上,清末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座座青砖青瓦、古色古香、巍峨屹立的碉楼、洋楼、别墅以及华侨捐建的学校、医院仍然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繁荣的华侨故乡。然而,因为岁月的磨蚀、时代的变迁、代际的转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那段百年的艰辛历史愈来愈模糊混沌,甚至茫然无知。幸运的是,21世纪以来,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筹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两大文化工程的开展,大量沉睡于民间的华侨文物浮出水面,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抢救性征集和保护。在征集的5万余件华侨文物中,大部分为纸质的华侨银信文献。此类文献对解读碉楼和洋楼背后的文化意蕴,重构华侨移民史,建构更加接近真实的侨乡形成历史,审视普通民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皆具重要价值,也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一、银信的涵义...&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靠运气 天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