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与赵匡胤胤把别的国家的皇上关起来,最后他想把他们放了,在这时他弟弟用斧头杀了他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不悦,召来弟弟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光义时时离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已在地面积了数寸,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斫雪,一边斫着,一边高声叫道:“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周遭寂无声息,光义突然说:皇帝死了。于是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了帝位。      这一段文字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团:赵光义不可在宫里睡觉,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宦官、宫女不应该离开皇帝,却居然全数离开,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含义不明的“好做、好做”的呼喊……无异于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宋太祖太仁善了!没有君王的心狠和必要之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皇位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武则天为了争宠连自己刚出世不久就女儿也不放过!后来又杀了两个儿子,她的子女多为她的皇位所牺牲!  宋太祖要是想杀弟弟估计一百个理由都找得出来,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姑且不说弟弟的野心,就是“金匦之盟”,为了子承父业,巩固皇权,也该杀!赵光义继位后为免除后患,几年间杀了弟弟赵廷美及其儿子,还有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皇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实在是误国害己!赵光义的才干远远不如太祖!要是太祖活着,拿下北汉还有希望!北宋后来衰弱,和宋太宗有很大关系!  话又说回来,太祖真的没想过杀了弟弟,巩固皇权吗?野史有没有记载,还请大侠们赐教!我觉得野史也不见得是假的!正史中赵匡胤是病死的!如果没有那些“小道消息”,哪来的“斧光烛影之谜”?有的正史才是假的,是帝王为了美化自己,掩盖缺点让史官篡改的!    就拿现实来讲,像炸中国大使馆,这是事实吧!大家知道了,可当时会不会有更坏的招数,布什心里有没有闪过想炸中国本土的念头,谁知道?不能说这些没成事实的想法,布什就没想过吧!也许多年后布什的心腹揭露出来,那不就成了今天的“野史”了!  
  看问题不能死抱书本,要多角度思考,多看书,不管正史野史,都不能小看!很多问题决不是一本书中记的那么简单!谁也不敢说他写的书就是权威!他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地!所以我看过的书中没有,不代表别人在别的地方也没看过!谁也不敢说自己知道的历史就是全面的,中国5000年历史我们知道了大概就不错了,很多野史就是,这点你知道,那点我知道,拼凑得来!如果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历史学家还会纷争不休吗?  我还是觉得宋太祖是想过的,只是没有狠下心肠!看来太心善的皇帝只能害了自己,让别人钻空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杀。。。发。
  太祖活着,拿下北汉还有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太宗时,拿下北汉就成为现实拉!
  太祖待太宗是不错的,至少没有猜忌,还给他做皇太弟.太宗就实在太没人性了,不但弑兄,还杀弟杀侄.
  炸中国大使馆的是克林顿吧
  要做皇帝就要心黑手狠,换了别人大多一样
  就拿现实来讲,像炸中国大使馆,这是事实吧!大家知道了,可当时会不会有更坏的招数,布什心里有没有闪过想炸中国本土的念头,谁知道?不能说这些没成事实的想法,布什就没想过吧!也许多年后布什的心腹揭露出来,那不就成了今天的“野史”了!      炸大使馆绝对不是小布什干的,那时候才99年,人家一个州长能干得来吗?
  就“烛光斧声”的艺术价值来说,我觉得描写的挺好的
  我是楼主,对不起,我只是举个例子,就是举炸大使馆的事,忘了年份,忘了美国总统还是克林顿,不过意思是一样的  心腹揭发出来那就是克林顿的野史!我就是举个例子想证明很多野史也可信!  
  北汉好像太祖时期就已经拿下了吧?
  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个更为可靠。
  我见到的宋代的野史,没有关于说宋太祖要杀宋太宗的记载。    因为宋太祖对兄弟很好,所以后人认为金朝入侵,使宋太祖在报复。
  作者:wander102 回复日期: 15:49:56 
    北汉好像太祖时期就已经拿下了吧?  =============================    是在太宗时期拿下的!!!
  虎毒不食子!手足相惨!
  楼主的历史水平自不用说  就连头脑都不清楚
  楼上你凭什么这么说,谁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不就是说错了美国总统了吗?那是因为现在布什听得多了!我一时疏忽了,我不过举个例子,有那麽重要吗?再说我已经道歉了!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不回贴!你什么实质内容都没说,就来这么一句实在难以让人信服!我的水平是不高,我有不是历史学家!你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谈,你的素质是够差的!来了天涯这么久,一直觉得这是个高雅的论坛,真没见过你这样没实质内容,就出口伤人的人!  你说点高明的,让人服气的话,证明你的历史水平呀!我说的&斧声烛影&可不是杜撰的!我猜测太祖起过杀弟之心只是猜测,谁不知他是仁善的皇帝,你不同意可以反驳,可以不回贴!凭什么出口伤人!  
  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愕然用的真是精彩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楼主你别生气!“我是来杀你的”你看看这名字就该知道这个人水平有多“高”了!他不但喜欢骂人还在国际观察里发了一篇“日本对中国恩大于过”的文章!是个卖国贼!估计是个日本网特之类的人物!  楼主说的斧声烛影我知道,至于太祖是不是想过杀弟弟,我想从他的性格来想不会!但也不是绝对!这恐怕是个迷!  
  他大哥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尽信史不如无史.  每一部历史书的编写代表着每一种政治立场,实在没有哪一个敢说自己是最真实最客观的.  看待一件历史事件,不是从史书中得结论,而应该是自己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好像太祖出于什么动机要传位太宗,还是太宗有什么原因篡位.篡位成功后又为何做到和平继位等等,历史书只能做为参考,而不应成为主导的依据.  当然,对参考历史书也要有选择性,编写于宋代的,偏向于宋,编于元的,就有可能&诬蔑&宋史.这还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社会环境.  论史,不是在哪里见过一篇文章,就引用该文章,断章取义地下结论的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这位有意思,呵呵,李后主地下有知,听君一席话当含笑九泉了,李煜填词是个人才,治国嘛,呵呵,不敢恭维。对了,再提醒一句,李煜是死在赵光义手上的
  春秋笔法而已,你还能指望官史能直言其事?除非史官不要命了
  就算是快死了,但他毕竟还是皇上  所以赵光义拿斧子假装劈鬼、做作样子、拍拍马匹的必要还是有的  更何况他们还是兄弟呢  到底是不是被太宗劈死的也只有等挖掘出太祖墓才知道了,希望能早日看到
  历史的真相早已经被厚厚的尘埃所蒙蔽了。至于赵光义劈死赵匡胤的可能性不太大,他可以选择很多其他的容易蒙混过关的方法,即使是毒死也比血流满地的强,赵光义应该没有那么蠢吧!即使是可以把太监和宫女们的嘴堵住,大臣们总要瞻仰遗容的,万一哪个不识相的大臣提出疑义,估计就没那么顺利收场了。赵光义得位不正是肯定的了,他岂止杀了弟弟和侄子呢?当他自己的儿子看不过去了,也被气疯了,被废掉,应该是赵元佐吧!
  赵匡胤被弑,杨坚被咔,都是“悬案”呢,正史上从未承认~  楼上有几个只看楼主笔误的家伙,真是浅薄
  赵光义拿起马家爵式的榔头给他老哥一下,这并非不可能,只要造成赵匡胤脑溢血也许就能让他死翘了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写几首词也就能搞出贞观之治来了,不知道也怎么想的.  连自己的国家和女人都保护不了,还贞观之治呢
  赵光义拿起马家爵式的榔头给他老哥一下,这并非不可能,只要造成赵匡胤脑溢血也许就能让他死翘了  -------------------------------------------------  可惜那时的医学没那么发达,要是现在十份死亡报告都出来了!
  赵匡胤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宋太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看了不仅有人安睡了,还割了他的脑袋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估计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夺下来了。他弟弟比他差得太远。赵匡胤是当时的头号勇将,正当壮年突然死亡,其中疑点确实不少。但是是否他杀,并无证据。根据他死前有大量饮酒史,我估计这位英雄死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
  楼上及楼上的楼上直至楼主,连陈水扁那两枪想弄清楚都那么费事,何况宋朝的事情?
  历史都很好玩,仔细品尝,韵味致远啊!  
   就拿现实来讲,像炸中国大使馆,这是事实吧!大家知道了,可当时会不会有更坏的招数,布什心里有没有闪过想炸中国本土的念头,谁知道?不能说这些没成事实的想法,布什就没想过吧!也许多年后布什的心腹揭露出来,那不就成了今天的“野史”了!    拿出你的事实给大家听听?!
  先顶再看
  就拿现实来讲,像炸中国大使馆,这是事实吧!大家知道了,可当时会不会有更坏的招数,布什心里有没有闪过想炸中国本土的念头,谁知道?不能说这些没成事实的想法,布什就没想过吧!也许多年后布什的心腹揭露出来,那不就成了今天的“野史”了!        拿出你的事实给大家听听?!  --------------------------------------------------------  晕`````  这只是楼主的一个假设,举的例子而已!
  赵匡义不是人!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李煜是写词的人才,何况他没亡国前写的大部分都是辞藻华丽的艳词,亡国后到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词,从某中意义上说是亡国成全了他在词坛的地位,他治理国家根本不值一提,整个就是一个昏君,哪里能有什么贞观之治??!!赵匡胤打来时,他带领文武百官出城献的玉玺,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昏君能有贞观之治吗?自己的女人被赵光义以各种名义霸占,换个有点血性的男人即便不能杀掉仇人也会奋而自尽的,他却只是在小周后回家时避而不见,也不知道他到底还是不是男人,真是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作者:bxwljgwl 回复日期: 17:09:40 
    楼上及楼上的楼上直至楼主,连陈水扁那两枪想弄清楚都那么费事,何况宋朝的事情?  
  作者:碎珏 回复日期: 20:37:22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李煜是写词的人才,何况他没亡国前写的大部分都是辞藻华丽的艳词,亡国后到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词,从某中意义上说是亡国成全了他在词坛的地位,他治理国家根本不值一提,整个就是一个昏君,哪里能有什么贞观之治??!!赵匡胤打来时,他带领文武百官出城献的玉玺,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昏君能有贞观之治吗?自己的女人被赵光义以各种名义霸占,换个有点血性的男人即便不能杀掉仇人也会奋而自尽的,他却只是在小周后回家时避而不见,也不知道他到底还是不是男人,真是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  人家小李同学可是南人,纯种汉人。
  刚看了一下《宋史》,里面很简单地写: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我在续资治通鉴里面看到有记载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      癸丑,帝崩于万岁殿。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甲寅,晋王即皇帝位,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号恸殒绝。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无语呀,应该把这种无知的人逐出煮酒。
  宋太祖连跟他打天下的武将们都不肯杀,而是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同时还留下了不杀大臣的遗训,这在开国帝王中是少有的,这样的人岂能有杀亲弟弟的念头。
  这种事也拿来说?
  宋太祖错就错在没有首先灭掉辽狗
  作者:作到天亮 回复日期: 23:05:37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无语呀,应该把这种无知的人逐出煮酒。    ————————————————————————  逐出煮酒也太重了吧,好歹让人家有学习的机会嘛。罚他回家好好看看史书,下次说话时要注意先把想说的话过一下脑子!
  我就觉得赵匡胤是个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对别人刻薄,对自己的弟弟却一再姑息,对别人一点都不公平!!!
  此说焉能以为真!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说的是赵匡胤志在天下的雄心,他要统一中国,当然要消灭那些割据势力,但他对那些亡国之君的态度还是比较人道的。我觉得赵匡胤的性格确实比较仁厚,有人说要是他多活一二十年,那李煜这辈子也就这么过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云云也就写不出来了。赵匡胤对手下败将和大臣都是这种态度,更别说对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手足了。  我看赵光义真该烧高香碰到这么一个有本事又厚道的老哥,要是碰上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他还不早就死得很难看?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我吐了又吐。。。。受不了啦。。。。。SOS
  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李煜是被赵光义毒死的吧?老婆也被赵光义玩了几次,戴了好大一个绿帽去见他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李景(曾经做过南唐皇帝,江南国主等兼职的我国著名文化人士,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志了。
  作者:grimace 回复日期: 16:40:45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估计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夺下来了。他弟弟比他差得太远。赵匡胤是当时的头号勇将,正当壮年突然死亡,其中疑点确实不少。但是是否他杀,并无证据。根据他死前有大量饮酒史,我估计这位英雄死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      我看你象是个大夫 我以后看病就去找你 留个电话或者QQ吧
  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曾见一野史,上面说太祖和太宗等弟兄都事母至孝,太祖继位时,就和众兄弟就与其母--太后达成协议,太祖百年之后,由其第光义继位,光义崩,由其第光美继位,光美之后再轮到太祖之子继位,如此而推。谁知光美早亡,按事先的协议,应有太祖之子接替光义之位,可是光义不义,终究未传给太祖之子。记着太宗最初也是想传位给太祖之子,可是有一个大臣(忘记名字了)却说太祖当初传位给陛下已经不合适,现今陛下又要传位给侄儿,更加不合适,这将是大乱的根源(大意如此),于是太宗又改变了心意。这本书看的早了,可能有的方面记不清,有看过的,欢迎补充。其实我觉得宋一朝的皇帝在手足父子相残方面做的最仁义了。
  楼上说不是野史,那就是金匮之盟,那个大臣就是赵普。
  《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宋史》列传第三 宗室一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已而柴禹锡等告廷美阴谋,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忝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 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    
  不错,正是 宋史!  看了楼上的回帖,想起来了
  就算太祖正常死亡,可是太祖既然有子,为何还要兄终弟及呢?况且太祖之子并非幼儿,怎能跟周世宗之子相比?
  昭宪太后死时,太祖之子年纪还小,不得不作防备。周世宗死前,谁又会料到死的这么突然?不过太祖后来的确有不传位于弟,而传位于子的念头,所以才会有太宗抢先入宫夺位的事。
  楼主讨论历史是很好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什么都不知道,我所在的一所高校,有的同学连中国共产党党是好久建立的都不知道,可悲呀!  我是一名大专生,文化水平不高,但自觉对中国历史还是有自己的记忆和研究,我正在写关于中国文化(古代)的文章,写成之后欢迎各位来参观,批评,指正。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疏忽的时候,或许我们楼主真的忘记了一些事情,大家发现了错误,可以给楼主善意的提出,有的语言是不必要那么生硬的,我是一个新手,不知道说不说得对。
  艾草自炙的故事楼主没听说过?
  艾草自炙的故事楼主没听说过?  -------------------------  刚刚查的,真是长见识了!谢谢赐教!
  如果没记错的话,李煜是被赵光义毒死的吧?老婆也被赵光义玩了几次,戴了好大一个绿帽去见他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李景(曾经做过南唐皇帝,江南国主等兼职的我国著名文化人士,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志了  -----------------------------------------------------  简直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你不但不谴责赵光义那个无耻之徒,也不同情李后主!对于男人那是多么痛苦呀!
  如果没记错的话,李煜是被赵光义毒死的吧?老婆也被赵光义玩了几次,戴了好大一个绿帽去见他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李景(曾经做过南唐皇帝,江南国主等兼职的我国著名文化人士,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志了    -----------------------------------------------------    简直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你不但不谴责赵光义那个无耻之徒,也不同情李后主!对于男人那是多么痛苦呀!    赵光义这么做是不该,但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反省!问问李煜,为什么保护不了自己的老婆?为什么在老婆受辱之后不马上惭愧自尽?
  蛮奇怪的,为什么那么传皇位啊?
  作者:rain13579 回复日期: 19:27:34 
    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    这就是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了!大观楼长联:。。。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太祖之位夺于孤儿寡母之手,江山易主如反掌,事后没有一点总结?    太祖传位于太宗是可能的。不过后来人就不能执行这个既定的大略了,太宗杀弟。烛影斧声之说,没有信史支持.感觉后人附会的居多。
  其实我倒宁愿那个传说是真的。赵某欺负孤儿寡母于前,其弟报应于后,正是天理昭昭~  
  我今年在家乡时,看了一出戏,叫《贺后骂谏》。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不错啊,死的其所!
        这个案子一定要查清,这么多“神”在,问一声就知道了。      伪史会耽误后世。      中国历史这么研究下去,丑恶的东西会被揭露得越来越多。认识丑恶,才能确保真善美。
  我问了一下,是“谋杀”      仅供参考。
  赵光义好像后来传位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看来斧光烛影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我以前看过一个评论,大意是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他老母有鉴于他的皇位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取来,于是让他承诺以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因为他儿子当时太小噻,怕重蹈后周的覆辙。后来赵匡胤的儿子年岁渐长,赵匡胤迟迟没有拟订传位于弟的诏书,赵光义怕夜长梦多,弑兄夺位也不是不可能,那所谓的“斧声烛影”,也有一定道理的了。  
至于赵匡胤的老母为何逼迫儿子传位于小儿子,我猜想大概和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一样,都是爱幺儿吧。  
幸好我们家就我一个儿,不用担心老妈偏心。
  补充一下,楼上有人说赵匡胤心太软,我觉得这倒是很有可能。历史上不是有一出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么,虽然有不能共富贵的心性凉薄之嫌,但历史上哪个王霸不是在定天下后削弱隐患势力以求王位巩固。相较于越王勾践之于文种,汉高吕后之于韩信,明太祖朱元璋之于开国元勋,赵匡胤实在算不成心狠手辣之徒。
  对不起,我说错了,赵光义没有传位给了赵匡胤的儿子.刚才查了一下资料
  最后传给太祖子孙的是宋朝的高宗,赵构那个家伙。所以最后宋代亡国的皇帝还是赵匡胤的子孙。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请问,为什么帝会认为唐天宝之祸是起于南诏呢?南诏应该是现云南一带吧?天宝之祸不是安禄山那个?安是在今辽宁、北京一带吧?
  赵构没儿子啊.不传赵匡胤的后代传谁啊
  我倒觉得太后命太祖传位于帝的说法极不可靠!当时是太后病危,太祖在一旁侍奉.而太后在太祖身体尚称健康的情况下说出幼君不可继承大统的话来,简直有诅咒太祖立刻就死的嫌疑.这种话只有在太宗以不正当的手段夺位后,自己感到心虚,才会命文人编一通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的谎话来.
  是征南诏的部队兵变引发唐代走向衰落的一系列事件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估计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夺下来了。他弟弟比他差得太远。赵匡胤是当时的头号勇将,正当壮年突然死亡,其中疑点确实不少。但是是否他杀,并无证据。根据他死前有大量饮酒史,我估计这位英雄死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你连病都能推断出来老兄你真强呀!  
  “斧声烛影”和斧子?    这哪跟哪呀
  算来其实也公平,太宗的子孙治北宋,太祖的子孙治南宋,大家也扯平了
  作者:grimace 回复日期: 16:40:45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  正解  斧,玉斧也
  宋太宗后代还是把帝位传与宋太祖。。。。  无语?
      作者:泉州小山 回复日期: 17:35:25     宋太宗后代还是把帝位传与宋太祖。。。。    无语?  ===========  是高宗吧?是不是他不育?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估计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夺下来了。他弟弟比他差得太远。赵匡胤是当时的头号勇将,正当壮年突然死亡,其中疑点确实不少。但是是否他杀,并无证据。根据他死前有大量饮酒史,我估计这位英雄死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 ----------------------------你连病都能推断出来老兄你真强呀!  建议你读一下《法医学》。
  楼主还是多读些书再来评说吧,“斧声烛影”的斧是一种文具,可不是砍柴用的斧头!皇帝的内室放斧子干什么?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估计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夺下来了。他弟弟比他差得太远。赵匡胤是当时的头号勇将,正当壮年突然死亡,其中疑点确实不少。但是是否他杀,并无证据。根据他死前有大量饮酒史,我估计这位英雄死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  -------------------------------------------------------  我有说“斧声烛影”的斧是砍柴用的斧头吗???
  作者:承影大帝 回复日期: 20:28:06 
    赵光义好像后来传位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看来斧光烛影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赵光义没有传位赵匡胤的儿子。是南宋赵构因为没有子嗣而太宗宗嗣一族在金人杀戮下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所以选太祖后人为帝。
  据说玉斧的个头很小,基本不能当做杀人工具使用。    
  作者:四保临江 回复日期: 11:58:48 
    据说玉斧的个头很小,基本不能当做杀人工具使用。    ----  用内力。  暗器  小赵飞斧
  杀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那八贤王历史上有没有的呢?
  所谓八贤王,依我推测,也许是燕王德芳和太宗第八子(什么名字的一时想不起来)的综合起来虚构的一个人物.
  说错了,德芳是秦王,德昭才是燕王.太宗第八子元俨,人称八大王.为人端方有威仪,在民间很有人望,老百姓也许是把他们弄混了.或是借元俨为太祖江山被太宗一系夺去表达不平之意吧.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弟在说反话吧~~~~中国死几个不良文人不稀罕
  所谓八贤王,依我推测,也许是燕王德芳和太宗第八子(什么名字的一时想不起来)的综合起来虚构的一个人物.  -----------------------------------------------------------  是太宗帝八字的原形
  作者:青石668 回复日期: 00:38:31 
    如果没记错的话,李煜是被赵光义毒死的吧?老婆也被赵光义玩了几次,戴了好大一个绿帽去见他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李景(曾经做过南唐皇帝,江南国主等兼职的我国著名文化人士,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志了      -----------------------------------------------------      简直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你不但不谴责赵光义那个无耻之徒,也不同情李后主!对于男人那是多么痛苦呀!        赵光义这么做是不该,但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反省!问问李煜,为什么保护不了自己的老婆?为什么在老婆受辱之后不马上惭愧自尽?      ************************************************    没有见过这么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的人,口口声声指着受害者,一定要受害者自杀的。倒是那些强奸者成了英雄了。    上天保佑你家里的女性别碰到你推崇的英雄,否则按照你的逻辑你就要去自杀了。    另外,靖康之耻中那么多公主、后妃、宗女被蹂躏,这样的耻辱是不是宋的皇族通通应该去自杀?      
  “赵光义的才干远远不如太祖”    这句话从何而起?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赵匡义的才干绝不在太祖之下
  赵匡义志大才疏,差太祖多了。  征辽数败,已经形成了“对辽恐惧症”了。  毛泽东说他“不知兵”不是没有道理的。  辽的策略一直没变,但赵一直木有应对之策,碰上去宋死。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大笑三声,哈哈哈,漂过。
  赵氏兄弟,一个似虎,一个如狼,太祖皇位夺于义兄之子,没想到,他的皇位也被兄弟夺走。只不过这次是亲兄弟。不见过报应来得这么快的!
  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很多,硬盘里有一篇文章王育济,看一看,文中2点值得注意,1太祖并非猝死,实际之前已经得病!2太祖有明确遗诏,太宗没有必要在伪造遗诏后再伪造金匮之盟  ------------------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虽然对这类谜案,学术界目前尚有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但有一点诸家的看法则完全一致,即宋太祖无传位于太宗的遗诏。           最早明确肯定这一点的是清代史学名家、著名的《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他在叙述太祖、太宗授受之际的这一段史实时,曾注意到,第一,《宋史》中的“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中均未提及宋太祖的遗诏之事;第二,《宋史》中的“王继恩传”则记载太祖死后,王继恩不顾皇后关于命皇子德芳入宫即位的意见,径入晋王府召赵光义(宋太宗)入宫,而赵光义稍有迟疑后方才应召入宫即位;第三,《宋史》的“太宗本纪”中有“太宗遂立”的字眼。而《辽史》的“景宗本纪”中亦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第四,宋代的某些私史稗乘,如《东都事略》虽然有太宗“奉遗诏即皇帝位”的记载,但却不见“遗诏”的具体内容。如何理解这种记载上的歧异呢?毕沅认为,前三点,亦即《宋史》、《辽史》这些“正史”中的记载是互为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一个史实,即太祖无传位于太宗的遗诏,而私史稗乘中“奉遗诏”之类的记载只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习惯性笔法,即“仍史家记事之旧例”,不足征信。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就是按照上述考虑处理和叙述了宋太祖、太宗的授受过程的,并专门写了下面一段影响很大的按语:“《长编》(指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因《湘山野录》存烛影斧声之说,元黄溍、明宋濂、刘俨俱辨其诬。程敏政撰《宋记受终考》,其说尤详。李焘掇拾之不审,无俟再考矣。今删去杂说,只据《宋史·王继恩传》书之。盖太祖平日友爱,又受命于太后,其传位于晋王之意固已素定,然未尝明降诏旨,故晋王闻召尚有迟疑。《东都事略·太宗纪》云:癸丑,太祖崩,奉遗诏即皇帝位。此不过仍史家纪事之旧例而书之,太祖非实有遗诏也。《建隆遗事》、蔡惇《直笔》诸书,其舛误尤不足辨。今以正史考之,《辽史·景宗纪》云:‘宋主匡胤殂,其弟炅立。’以自立为文,与嗣位之词有别矣,然犹曰敌国传闻之误也。《宋史·太宗纪》:‘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特书曰遂,所以别于受遗诏而继统之君也。史以纪实,不可深文周内,亦无庸过为前人掩护,读正史者宜得其定论矣。”(《续资治通鉴》卷8太祖开宝九年十月甲寅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206页)           毕氏的观点很清楚:太宗即位,既非如某些依据“烛影斧声”的记载而“深文周内”的史家所推测的那样,是篡弑即位的;亦非奉太祖遗诏即位的,因为太祖“未尝明降诏旨”,“非实有遗诏也”。毕氏为史学名家,而《续资治通鉴》又是在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史学大师所纂《资治通鉴后编》的基础上“稍加损益”,“重加修订”而成的。其成书过程中,又与章学诚、钱大昕、邵晋涵等“反复商讨”,刊刻时又经钱大昕“逐加校阅”,故毕氏在《续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宋太祖“非实有遗诏”的观点一经问世,即被视作材料论断上的权威结论而被广泛接受,影响了史学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进入本世纪40年代后,前辈史学名家如邓广铭、吴天墀诸先生,虽然对“烛影斧声”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于毕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无传位遗诏一事上,则仍以毕氏之说为准。如邓广铭先生在40年代的一篇长文中即明确断言:“当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众口悠悠之际,他却实在没有宣布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宋太祖太宗授受辩》,载《真理杂志》期)近半个世纪以后,邓广铭先主在《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载《历史研究》1992年1期)又进一步重申:“从《宋史》、《长编》等书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任何仪式(指宣布遗诏即位等)。”           后辈知名学者的近著,如张其凡教授的《赵普评传》、《宋太宗论》,李裕民教授的《揭开烛影斧声之谜》等等亦持老一辈的观点。如张先生谓:“太祖死时无传位遗诏。马韶陈符瑞言晋王(太宗)利见之辰事,晋王亲信梦神人语晋王已即位事……都反映了晋王在为继位的合法化方面从神的方面寻找帮助。使太宗之继位有名正言顺之法令根据,则此类事岂非画蛇添足,而烦伪造也?宋后命王继恩召德芳,也反映出太祖因猝死而无遗诏。”(《历史研究》1987年2期)李先生则更为明确地指出:“赵光义(太宗)抢位之际,没顾得上临时编造遗诏,事后再说宋太祖有遗诏,不会有人相信”而对史官们来说,“要无中生有地杜撰遗诏和宣诏人,史官岂有如此胆量?据实说没有遗诏,没有宣诏人,是抢位夺权,史官更怕得罪皇上,不得已,只好不说”。所以,宋代官修史书都只能含混其辞:“《实录》、《正史》都不曾记载赵光义即位的顾命大事。”(《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3期)           国外学者,如日本著名宋史专家竺沙雅章氏亦认为,“太祖死得很突然,甚至来不及指定他的继承人以托咐后事……《辽史·景宗本纪》记载说: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太宗)自立。很明显,‘自立’就是篡夺。”(《宋太祖与宋太宗》,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方建新译本)           以上所举各说,均属“篡弑论”(即宋太宗是害死了太祖以后篡位自立的)的观点。学术界还有部分学者,如已故著名宋史专家张荫鳞、聂崇歧,美籍华裔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日本知名学者荒木敏一,大陆中青年学者刘洪涛、侯虎等,则对“篡弑论”的观点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太租并非死于暗杀,而是自己猝死,与太宗无关。正因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会有传位于太宗的遗诏,太宗即位属于自立。如张荫麟先生说,太祖之死因虽不能确断,“然有一事可以确知者,太宗即位并无正式传授之法令依据(无论事实上本无,或虽有而太宗名义上不用之)。否则,实录、国史以至于李焘《长编》断无不加记载之理”(《宋太宗继统考实》,载《文史杂志》1941年1期)。           总括诸家所言,其论点是十分清楚的:第一,太祖或被暗杀,或因急病猝死,故没有留下传位于太宗的遗诏;第二,太宗即位时没有“任何遗诏”可以宣布,连“编造”的,甚至“事后编造”的太祖遗诏都没有;第三,正因为太祖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而太宗又未来得及或不便编造太祖遗诏,故宋代官修的《实录》、《国史》和《长编》、《宋史》等书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传位遗诏。          二           太祖有无传位于太宗的遗诏,首先只能依据于宋代留下的历史记载加以判断。这有三种情况可供考虑。第一,如果历史记载咸无异词,均称太宗即位时无太祖的传位遗诏,或均未有提及遗诏一事,那么,上述诸家的结论应该说是可信的;第二,如果有众多的史料记载太祖有传位于太宗的遗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无法从史料中找到这一遗诏了,那么,诸家的结论是否可信就值得考虑了;第三,如果有众多的史料记载了太祖遗诏一事,而且我们今天又从文献记载中发现了这则遗诏,那么,诸家所论几乎就不可能成立了。           而事实则恰恰是第三种情况。           (一)众多的私史稗乘中都明确无误地记载太宗是依据太祖遗诏即位的。1.最先述及“烛影斧声”一事的《续湘山野录》即称:“太宗就遗诏于柩前即位。”2.蔡惇《夔州直笔》:“太宗入对,[太祖]命置酒,付宸翰,嘱以即位。”3.王偁《东都事略·太宗纪》:“太祖崩,[太宗]奉遗诏即皇帝位。”诸如此类的记载颇多。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古今论者大都注意到了这些记载,但又以为这不过是私史稗乘信手拈来的习惯性笔法,即“循史家记事之旧例”而已,“太祖非实有遗诏”,私史稗乘所记实不可信,“应以正史为准”,“读正史者亦得其定论”。清代史学名家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即首倡此说。其说已见前引。按毕氏此说影响颇大,亦颇有害。因为它坚持“读正史者亦得其定论”的态度,不但否定了私史稗乘的价值,更重要的,则是给人一个十分错误的结论,即正史中未记太祖遗诏。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二)正史中亦有多处提及太祖遗诏之事,甚至有的还收载了遗诏的部分内容。1.宋官修《国史·马韶传》中有“太宗践遗继祚”之语;2.《宋史·程德玄传》中有“内待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的记载。按,邓广铭先生对这两条记载均有提及,但又以为“践遗”并非指“太祖遗诏”,而“称遗诏”亦不是真有太祖遗诏。理由是,“太宗即位之际,实在没有宣告任何遗诏以杜天下之疑”,“从《宋史》、《长编》等书中均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任何仪式(指宣读遗诏即位)。”然而,我恰恰就是从《宋史》以及《文献通考》中发现了两则新的材料,证明邓先生此论有误。           《宋史》卷122《礼二五》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遗诏:‘以日易月,皇帝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诸道节度使、刺史、知州等,不得辄离任赴阙。诸州军府监三日释服。’群臣叙班殿廷,宰臣宣制发哀毕,太宗即位,号哭见群臣。”又,《文献通考》卷122亦有类似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崩,遗诏:‘……(与《宋史》所载相同)。’太宗奉遗诏即位,就殿之东楹号泣以见群臣。”            可见,“《宋史》等书”中不但明确记载“十月二十日太祖崩”时有“遗诏”,而且收载了遗诏的部分内容,而宋太宗也正是在“群臣叙班殿廷,宰臣宣制(遗诏又称遗制)发哀毕”后,“奉遗诏即位”的。只不过这一记载不是在《宋史·本纪》中,再加上这里所载的太祖遗诏只有丧事从简的内容,而无传位于太宗的内容,因而未被论者所注意罢了。其实,《宋史·礼二五》和《文献通考》所载遗诏正是一则传位于太宗的遗诏。因为我已经发现了这则遗诏的全文。           (三)《宋会要辑稿》中收载了太祖传位遗诏的全文。该书第二册第1064页(中华书局影印本)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于万岁殿,遗制日:‘修短有定期,死生有冥数,圣人达理,古无所逃,朕生长军戎,勤劳邦国,艰难险阻实备尝之。定天下之袄尘,成域中之大业,而焦劳成疾,弥国不瘳。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丧制以日易月,皇帝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等并不得辄离任赴阙,闻哀之日,所在军府三日出临释服。其余并委嗣君处分。更在将相协力,中外同心,共辅乃君,永光丕构。’召群臣叙班殿廷,宰臣宣制发哀毕。移班谒见帝于殿之东楹,称贺。复奉慰尽哀而出。”另,《宋大诏令集》卷7亦收录了太祖此遗诏之全文,惟系年有笔误。另,《会要》中的“定天下之袄尘”,依《大诏令集》应改为“妖尘”。           至此,宋太祖有无传位于太宗的遗诏问题,已可水落石出了——第一,宋代私史稗乘中多有“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之类的记载;第二,官修正史,如《国史》、《宋史》中亦不乏类似记载,并且在《宋史》中还可以查到遗诏的部分内容和太宗宣遗诏而即位的典仪过程;第三,在宋代所留传至今的最为原始的、最为权威的官方文件汇编《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中,我们又找到了太祖传位遗诏的全文和详尽的太宗宣诏即位典仪。有此三者,则论者所谓“宋太宗即位之际没有宣告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正史中不曾记载太祖遗诏”,“从《宋史》、《长编》等书中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任何仪式”,“赵光义抢位之际没顾得上编造遗诏,事后不便再去伪造太祖遗诏”等等议论究竟可否成立,也就毋须多辨了。          三           《宋史》、《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实治宋史者常所翻检之书,其对太租遗诏的记载何以竟未能为论者,包括张荫鳞、邓广铭先生这样的宋史名家所注意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毕沅的影响有关。毕氏只知《宋史》本纪部分无“太宗奉遗诏即位”的记载,而未察本纪部分之外是否还有记载,即遽而宣称:“读正史宜得其定论,太祖实无遗诏”。此智者千虑之失,本不足怪。但恰恰因为毕氏为名家智者,其《续通鉴》又有诸朴学大师为之把关,故其在材料方面的论断是极易为后人视之为定论而承袭不疑的。这样,在太祖有无传位遗诏的问题上就会形成某种先入之见,从而影响到人们对有关材料的搜寻和挖掘。           第二,《宋史》、《文献通考》中只是节录了太祖遗诏中的有关丧事从简的嘱托,而未录有关传位于太宗的内容,这就很难引起有关论者的重视(如笔者几年前读《宋史》和《文献通考》时,即曾发现了“太祖崩,遗诏曰……”的问题,但从“遗诏”内容看,以为这只是一则丧事从简的“遗诏”,很可能与帝王总是要提前修陵墓类似,是早已提前拟好的套话,并非临终传位遗诏。及至发现了《宋会要辑稿》中的遗诏全文后,对《宋史》和《通考》中的有关记载始有所重视)。而《宋会要辑稿》虽则收载了遗诏的全文,但其卷帙浩大,翻检通读不易,遂使这则遗诏难以被获知。           第三,与对李焘的一段话的误解有关。论者多谓,若果有太祖遗诏,“则实录、国史,以至李焘《长编》断无不加记载之理”。宋代的实录、国史,今仅存一残阙不全的《太宗实录》(而有关太宗即位部分已不存),故论者所言,显然又是根据李焘《长编》卷17中的“顾命,大事也,而实录、国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一语而来的。然而,《长编》同卷隔条所引《国史·马韶传》中即有“太宗践遗继祚”之语。既然《国史》中明确记载太祖是践遗诏而继位的,又岂能“不记”遗诏?原来,李焘所谓“顾命大事”云云,本指《续湘山野录》中所记“顾命过程”(即“烛影斧声”的过程),实不关“顾命遗诏”之有无。此稍详《长编》此处正文及注文之文意,即可了然。其实,这一问题现在已毋须多论,因为会要、实录、国史乃宋代三位一体的官修史书,赵宋政府“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与国史、实录院、日历所互为唇齿。”(《宋会要辑稿》前言)所以决不会《会要》对“太祖传位顾命遗诏”首尾全录,详之又详,而实录、国史反“皆不能记”。           至于李焘《长编》中未记太祖遗诏,确为事实,但这或许是其作史的笔法,或许另有用意,或许与辑本《长编》本身的脱漏有关。据邓广铭先生研究,“辑本《长编》卷三十四、五、六所脱漏者,凡二十九条”,而每条的阙文有的竟“近四百字”。由这一例子可以看出,现在通行的整个辑本《长编》,“并非都是辑录李焘原著完整无阙”。根据这一精辟论断,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李焘原著《长编》未必没记太祖遗诏,只是现存辑本将其脱漏而已。而从辑本《长编》此处的文意看,其脱漏的痕迹亦较明显。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李焘的《长编》中究竟为何未记太祖遗诏,这已是无法确断的问题了。不过,这已无关紧要。日为重要的应是太祖遗诏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李焘的记与不记。          四           那么,《宋会要辑稿》等文献中所载太祖传位遗诏是否系宋太宗所伪造呢,我的看法是,第一,目前似乎还找不出伪造的证据;第二,以往学术界对与宋太宗继位有关的其它文件,如“昭宪顾命”(即“金匮之盟”)、宋太宗即位后的大赦天下诏书等等都曾进行了大量的考辨和研究,唯独对与太宗即位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应研究的这则太祖传位遗诏未见有探讨和提及者。而且论者还众口一辞地宣称,不存在任何太祖传位遗诏,包括宋太宗伪造的太祖遗诏也不存在。并以此为论据和前提,对宋代政治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若干几成定谳的学术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无论其是否为太宗所编造,无疑都将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将使许多以太祖无传位遗诏为前提的研究结论发生极大的动摇。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太宗“篡弑说”是否还能成立?           宋太宗害死太祖而篡位自立的“篡弑说”,是宋史学界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在有关各家的论述中,尽管对太祖被害死的看法各有不同,如有的认为太祖直接惨死于太宗的“斧下”;有的则认为太祖虽死于太宗之手,但“尚不致于惨烈到灯下弄斧的程度”,有的认为太祖之死系太宗酒中投毒所致;有的则认为太宗调戏太祖宠妃败露后,“一不作,二不休,杀了自己的手足同胞太祖”(王瑞来《烛影斧声事件新解》,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等等。但“太祖死于非命,太宗属非正常继统”,则是其共同的看法。故邓广铭先生最近断言,“关于‘斧声烛影’的案情……考证此事的文章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这一案件之纯属篡弑性质,已是不容置疑的定论。”           那么,这一“不容置疑的定论”的依据是什么呢?其首要的,最大的论据恰恰是来自对太宗即位依据的考察——“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杀人犯……应弄清有无杀人动机。赵光义如果是法定皇位继承人,他就不可能为抢班夺权而杀人。”而论者考察的最终结果则是,“太宗即位之际,他实在没有宣告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疑窦。”“因此,这位颇有政治野心的胞弟,借一个偶然的机会杀兄弑君、抢班夺权则是完全可能的。”由此,即确立了宋太宗“杀人抢位”的所谓“篡弑说”。           本来,从情理上看,“篡弑说”的上述论断是很脆弱的。因为假若太宗真是通过篡弑而即位的,自会及时编造一纸遗诏以杜众口之疑,又何至于“诚实”到没有任何遗命可供“宣告”的地步呢?李裕民先生的解释是,“赵光义抢位之际,没顾得上临时编造[太祖]遗诏。”然而,象此等大事,又怎么会有“没顾得上”的道理呢?邓广铭先生作了一个更为详尽的解释:“‘斧声烛影’那一幕‘篡弑’事件,当然不会是一桩‘突发’事件,而是宋太宗蓄意已久的一个阴谋的乘‘机’发作。这个‘机’,究竟何时能够出现,宋太宗的阴谋究竟何时才能得逞,却是连宋大宗本人也只是一直在窥测而难以预计、预知的。不知是一些什么主客观条件的汇合,在开宝九年十月癸丑这一天的夜晚,使宋太宗得到了实现其阴谋的机会,他就恶狠狠地对其老兄下了毒手。从其蓄谋已久来说,此事遂不能算作突发;从其发动之时间并非出于预定来说,则还不能不算作事出仓猝。既然是变起仓猝,则有关宋太宗即位的典礼仪式,也全都只能取办于仓猝。从《宋史》和《长编》等书,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什么仪式,像另外一些新皇帝在正常情况下继承皇位时那样。”原来是“变起仓猝”,使宋太宗即位时来不及举行什么仪式,自然也就更不可能有时间编造和宣告“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了。           然而,前引《宋史》卷122,《文献通考》卷122和《宋会要辑稿》中的有关记载,不但明确表明太宗有传位遗诏,而且太宗也正是在“群臣叙班殿廷,宰臣宣制(遗诏)发哀毕”后,“奉遗诏于柩前即位”的。这与宋代“另外一些新皇帝在正常情况下继承皇位”时的“仪式”完全相同。如太宗死和真宗即位时,《宋史·太宗纪》即记载为:“癸巳,宣诏令皇太子柩前即位。”《长编》卷41记载为:“参知政事温仲舒宣遗制,真宗即位于柩前。”将其与太宗即位时相对照,哪里有什么不同呢?怎么能说“从《宋史》、《长编》等书中都看不出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什么仪式”呢?怎么能说“太宗即位之际,实在没有宣告任何遗命”呢?而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太宗“篡弑说”又如何可以称之为“不容置疑的定论”呢?           当然,如果论者能够证明“太祖传位遗诏”确为太宗所伪造,则“篡弑说”仍可成立。但,这将是在新的论据上形成的新的“篡弑说”,与旧的“篡弑说”相比,正可以显示出“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所带来的研究上的深化和进步。           (二)太祖“猝死说”是否还能成立?           关于宋太祖之死,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近几年来,新说颇多。但从性质上说“不外乎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租系宋太宗谋害而死;另一种意见认为太宗即位虽属自立,但太祖之死却与太宗无干,太祖是因急病而暴卒。这两种说法其实均属“猝死说”,只是猝死的原因不同罢了。“猝死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论据就是“宋太祖来不及指定他的继承人以托嘱后事”就死了,足见“死得突然”。现在,《宋会要辑稿》等书中的有关太祖传位遗诏的记载已极大的动摇了太狙“猝死说”的这一前提依据。除非能够证明太祖传位遗诏是伪造的,否则太祖“猝死说”也就很难成立了。           以往,由于“猝死说”与“无遗诏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强化的,这就不能不造成论者的某种思维定势,以至于对明明就在眼前的一些材料亦未曾注意。如论者多谓宋太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在现存史籍中,直到十月十九日都没有太祖生病和大臣问疾的记载,而二十日太祖却死了,死得很突然。”“太祖病在壬子(十九日),次日即死,且不及医人一诊。”然而《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条明明这样记载:“上(太祖)不豫,驿召(张)守真至阙下。壬子(十九日)命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鏁(sǔo)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原注:此据《国史·符瑞志》)。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原注,此据僧文莹所为《湘山野录》……)癸丑(二十日),崩于万岁殿。”这一记载清楚表明,宋太祖是在壬子(十九日)以前就生病(“不豫”)了。生病后始“驿召守真至阙下”。既曰“驿召”,则知张守真必定离京城遥远。一召一来之间,自然要有若干时日。而壬子日(十九日)不过是张守真至京城后,宋太祖令其设醮降神的日子。根据《长编》的这一记载是得不出“太祖病在壬子,次日即死”的结论的,更不应说“直到十九日都没有太祖生病的记载”。           总之,从“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看,说明宋太祖并非“来不及指定他的继承人嘱托后事就突然死去”。从《长编》和北宋官修《国史》(《长编》的记载来自《国史》)的记载看,亦不能说“直到十九日都没有太祖生病的记载”。所谓“太祖病在壬子,次日即死”的“猝死说”是否还能继续成立,颇值得考虑。           (三)“金匮之盟”是否属伪造?           史称宋太祖之母昭宪太后临终前,曾嘱宋太祖立约,先传位于皇弟,复传位于皇于,并将此约制成文件,封藏于金匮之中,此即所谓“金匮之盟”。本世纪40年代,张荫麟、邓广铭、吴天墀等若干治宋史之名家几乎同时撰文,指称“金匮之盟”颇多破绽,不足征信,将其断之为太宗即位六年后伪造的文件。后又经中外学者反复申论,“金匮之盟”为伪造说殆成定论。《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邓广铭先生主编),于“金匮之盟”条已径直释之为“太宗即位第六年与赵普共同伪造的文件”。然而“伪造说”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宋太宗即位时无任何(包括伪造的)法令依据,故要伪造‘金匮之盟’以明得位之正。”如果说在宋太祖是否为宋太宗所暗害这一点上学术界尚有两种不同意见的话,那么在宋太宗即位时是否有正式的法令依据这一点上双方的意见却是完全一致的。“篡弑论”者认为:“赵光义当了皇帝,要掩住天下人耳目,必须编造遗诏。赵光义抢位之际,没顾得上临时编造遗诏,事后再说宋太祖之有遗诏,不会有人相信,于是便想到已故的太祖母杜太后,编造了一份太后遗诏(即‘金匮之盟’)。”“非篡弑论”者则认为:“宋太祖平生传光义之意原甚明显,然有一事可以确知者,太宗即位并无正式传授之法令依据(无论事实上本无或虽有而太宗名义不用之)。然太宗终为继统造出一名正言顺之法令依据,即所谓‘金匮之盟’是也。”随着“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学术界的上述论断显然已无法成立了。事实现在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假若“太祖传位遗诏”是真实的,那么宋太宗也就决不可能再去伪造一则“金匮之盟”以明得位之正;假若“太祖传位遗诏”确系宋太宗“抢位之际”所伪造,那么他也同样没有必要于“抢位”六年之后再去伪造一份“金匮之盟”。以往,由于论者坚信官书正史中不曾记载过“太祖传位遗诏”,以“读正史宜得其定论”的态度对待私史稗乘中有关“太宗奉遗诏即位”的记载,不但将其斥之为“循史家记事之旧例而已”,而且还诘难道:假若太宗即位之际真是公布了什么太祖遗诏,“则在所公布的一项材料之外,更绝无另行制造一种理由或藉口的需要,且亦根本不可能。太后顾命一说的造成,完全是由于太宗袭位缺乏任何理论上的依据之故。”(邓广铭语)准此,则随着《宋会要辑稿》中的有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这种“太后顾命造成(伪造)说”不是已经自行动摇了吗?关于这一问题的全面论述,笔者将另文论之,此不赘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非对太祖、太宗授受之际的全面考辨,也不可能根据“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对宋太宗即位过程中的种种传闻、记载均作出恰切的说明。本文的主旨仅在于,第一,指出宋代文献,尤其是《宋会要辑稿》中载有太祖传位遗诏和太宗宣遗诏而即位的事实;第二,纠正自清代毕沅以来有关“官书正史中不见记载太祖遗诏”,“从《长编》、《宋史》等书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什么仪式”,“太宗抢位之际未来得及编造太祖传位遗诏”等等失误的论断;第三,指出“太祖传位遗诏”的发现对学术界某些几成定谳的结论将造成怎样的根本住的动摇。
  作者:天魔不舞 回复日期: 14:36:24 
    赵构没儿子啊.不传赵匡胤的后代传谁啊    笑死我了!!!
  哈哈 还是大家的讨论有趣
  “话又说回来,太祖真的没想过杀了弟弟,巩固皇权吗?野史有没有记载,还请大侠们赐教!我觉得野史也不见得是假的!正史中赵匡胤是病死的!如果没有那些“小道消息”,哪来的“斧光烛影之谜”?有的正史才是假的,是帝王为了美化自己,掩盖缺点让史官篡改的!”    今天正好又看了宋史,正史中唯独没有记载其死亡原因,楼主看书有欠仔细,这当然是个谜,至今令许多历史学者还在苦苦的猜测和推断但终究没有答案,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有很肯定的说法,我个人比较赞同。
  高宗有过个儿子,苗刘之变后夭折了.太宗后代,近支宗室都被金人掳走,远支宗室还是不少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赵汝愚.高宗舍太宗之后,而选更远的太祖之后孝宗,还是很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勇气的.事实上,他也没有看错人.
  刚刚又再一次看完了岳飞传,感慨颇多,历史有时真让人郁闷。。。
  有其兄必有其弟!一个欺人孤儿寡母,一个弑兄篡位!
    作者:j 回复日期: 8:58:15   
    有其兄必有其弟!一个欺人孤儿寡母,一个弑兄篡位!    ~~~~~~~~~~~~~~~~~~~~`  1、柴氏之后一直大富大贵,好生供养。    2、太宗没有杀太祖。    
   作者:天魔不舞 回复日期: 14:36:24        赵构没儿子啊.不传赵匡胤的后代传谁啊        笑死我了!!!  史料记载,赵构阳痿,不能生育
  恩赐楼主一柄长剑,送阁下去他两兄弟那里探个究竟,再回来禀报于各位
  谁说没有枪头就捅不死人?  谁说玉斧镇纸就砍不死人?
      作者:tdjtdm 回复日期: 11:21:06 
     作者:天魔不舞 回复日期: 14:36:24          赵构没儿子啊.不传赵匡胤的后代传谁啊            笑死我了!!!    史料记载,赵构阳痿,不能生育      貌似是在行房时听到金兵入侵吓的从此阳痿
  楼主小小一篇文章,就出现了好多个明显错误。  不过出现错误也没什么。毕竟没谁是全才。  不过楼主在别人指出错误的时候,又是强辩,又是吵来吵去。  可见楼主的心胸。。。。。。
  赞同楼上756159的引文观点:  1、宋太祖赵匡胤属正常死亡(病故):  2、宋太宗赵光义合法即位(有遗昭)。    如果楼主治学严谨,就不会抛出这个伪命题。
  宋祖一生功业,毁在乃弟之手。真理往前多走一步,便是谬误。
  先看看能不能发表。哈
  几点看法:  1、僧文莹所为《湘山野录》中记为“柱斧戳地”,此“柱斧”是否同“玉斧”,我感觉不是。我认为,“斧声烛影”未必一定指玉斧,即便是玉斧,未必就打不死人。  2、前面有人论证了遗诏的存在,并找到了全文。我觉得,这个和太宗是否谋杀了太祖没有什么关系。第一,遗诏伪造是非常可能的,总共也没有多少字,找个人现编绝对来得及。第二,即便遗诏是真的,太宗也会想杀太祖,因为太祖是个身体很棒的人,如果等太祖自然死亡的话,估计太宗会等到花儿也谢了,甚至太宗可能会死在太祖前面。太宗为了在壮年当上皇帝,自然会起杀心并付诸行动。  其实,看看当年太宗热衷于让太祖当皇帝,就已经说明他野心很大——太宗把太祖当成跳板,因为太宗是没有实力和威望取代后周的,但是太祖可以。等把太祖推到皇帝宝座上之后,太宗就有机会当皇帝了。以此推想,太宗为了当皇帝,是会下狠手的。会下狠手,也符合历代皇帝的作为。  仅供参考。
  作者:先生贵姓 回复日期: 8:14:57 
    高宗有过个儿子,苗刘之变后夭折了.太宗后代,近支宗室都被金人掳走,远支宗室还是不少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赵汝愚.高宗舍太宗之后,而选更远的太祖之后孝宗,还是很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勇气的.事实上,他也没有看错人.      高宗雄才大略
  不过赵光义也狠了点 即位后 把他弟弟以及太祖两个儿子都或逼或暗害死了 或者也许是心虚吧.
  1、僧文莹所为《湘山野录》中记为“柱斧戳地”,此“柱斧”是否同“玉斧”,我感觉不是。我认为,“斧声烛影”未必一定指玉斧,即便是玉斧,未必就打不死人。    ~~~~~~~~~~~~~~~~~~~~~~~~~~~~~~~~~~  请去把湘山野录的记载部分全文看完。    再把李焘编写的理由看完。    不要望文取意。    
  北汉是太宗皇帝拿下来的吧,也就是赵光义干的
  作者:z_hl 回复日期: 18:12:23 
    算来其实也公平,太宗的子孙治北宋,太祖的子孙治南宋,大家也扯平了  ---------------------  两宋都应该是太祖的子孙的,太宗的子孙当王侯
  听说此人小时就调戏嫂子
  @duron5-11-20 19:26:52    作者:annashi 回复日期: 18:05:05           最讨厌的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兄弟!害死了李煜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他们,江南在李煜的治理下会多繁荣!说不定又是一个贞观之治!赵光义为什么不早点把他哥哥杀了!那样李煜那样的人才就不会死了!    ~~~~~~~~~~~~~~~~~~~~~~~~~~~~~~~    这位有意思,呵呵,李后主地下有知,听君一席话当含.....  -----------------------------  这位兄弟,我虽然不懂什么历史但我起码知道李煜是赵光义杀的,如果太祖没死或许李煜也不会死那么早。。
  宋太祖本来就不够强硬,杯酒释兵权就可看出他的软弱,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宋太祖被杀绝对百分之百,宋太宗先后被金人和蒙古人断子绝孙大概就是报应,如果宋太祖在位说不定能灭辽灭金呢也能成为汉唐那样的强时代,野史有时比正史真实,野史是人们偷偷按照事实写的,正史受阻碍的太多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匡胤传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