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0k篮球比赛规则中规定规定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新加坡丰顺会馆历史变迁之研究_丰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570贴子: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新加坡丰顺会馆历史变迁之研究收藏
(作者:汪芳红)原载:新加坡客家文化与社群(黄贤强主编)一 前言 新加坡丰顺会馆从1873年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四年的历史。它不但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式微,反而愈久弥香, 不只在新加坡的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同时在国际华人社群中也相当活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丰顺会馆不但和其他会馆一样,拥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的企业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学者等。 本文通过阅读与新加坡丰顺会馆有关的著作、刊物,并采访会馆的有关人员,了解会馆在新加坡独立前后的章程、策略、 特色等方面变革对新加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贡献与影响,研究会馆在新时期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探讨它们如何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求生存谋发展。 二 新加坡丰顺会馆的历史变迁及社会功能(一)新加坡丰顺会馆的简介 1.新加坡丰顺会馆的历史变迁 新加坡丰顺会馆是1873年由丰顺的乡贤谢顺邻、朱诗合、谭东合等人为了互相照顾、共同谋生而自发组成的一个团体。 当时称为"丰顺公司",只有小坡廿街(今惹兰苏丹一带)的一间亚答屋,用来供奉大伯公、财帛星君和关圣帝君。 后来,随着南来同乡的增加,大家齐心协力在美芝路459号建立了两层楼房,并于1903年正式注册为华社团,改名为"丰顺会馆"。1925年,在热心同乡如谭清源、林子恺、谭晓云、谭海芝、洪上林、饶馨甫和陈廷祥等人的积极号召与筹建下,将该两层楼房扩建为三层。 在沦陷时期的几年间,会馆的业务被迫暂停。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成立复兴委员会,重振会馆。1948年重建美芝路会馆大厦。1954年,在后港佛罗伦斯路购置一排木屋,改建为八间锌顶半砖墙之房屋。1956年购置大坡马吉街153号一幢三层店屋。到1961年又在余东璇街19-20号,购置了两间店屋。后港佛罗伦斯路、大坡马吉街和余东31街的店屋从1968年开始先后被政府征用。佛罗伦斯路所剩部分也被出售。后来,在会馆正副会长蔡志民、黎省三、杨智中,财政丁茂丰,总务陈志诚等人的筹划下,加上全体会员的支持及乡贤的帮助,芽笼32号新会所于1973年7月竣工,并在12月8日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暨成立100周年馆庆。 丰顺会馆的会徽是由大鹏、湖水和朝阳组成。鹏湖是丰顺的别称,旭日东升,象征馆务蒸蒸日上,圈圈重重则代表会友同乡,团结一致。 2.丰顺会馆与福德祠绿野亭 新加坡丰顺会馆与福德祠绿野亭有很深的渊源。在1820年,丰顺人就与永定人、大埔人三县联合成立了丰永大公司,连同应和会馆、广惠肇组织福德祠绿野亭公会, 一起管理"青山亭"坟山。后来,丰顺人又独立创办了 "丰顺公司",即现在的丰顺会馆。但仍然由丰顺会馆委派董事,连同永定会馆、茶阳(大埔)会馆委派的董事,共同管理丰永大公会。丰永大公会1882年在武吉知马荷兰律购得一百五十英亩地作为坟场,命名为毓山亭,并建有一祠堂"三邑祠"。到了 1970年代,毓山亭被政府征用,丰永大公会在保留下来的有限的六英亩多大小的土地上兴建了骨灰塔,弥补了先人让三邑人士百年归老之时,有个安息之所的心愿。如今丰永大公会在丰顺会馆的领导人刘佐炽、何侨生等人的带领下,正与其他董事一起积极筹划建立老人院。丰永大公会还与嘉应五属共同修建和管理望海福德祠(即大伯公庙),以供人们进香祈福。一百多年来,丰顺会馆一直积极地参与管理丰永大、福德祠以及绿野亭的大小事务。
(二)丰顺会馆在新加坡社会的作用 随着丰顺会馆的不断发展,会员队伍也不断壮大,会员人数由初创时的几十人,一度发展到近千人(昔时包括新、马等地)。如今在新加坡的会员人数将近六百人。根据新加坡丰顺会馆总章程的总纲内容可以知道,成立会馆的宗旨是联络感情,匡导同乡事业,举办同乡慈善公益事业。本着以上宗旨,会馆在福利互助、慈善事业、文化传承、社交聚会,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为丰顺同乡着想,也为新加坡社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首先是致力于促进同乡情谊,共同谋取福利。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南来的丰顺人互相关照,守望相助。比如1954年复办互助会,会员有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连同家属都能领到抚恤金,在大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一起度过难关。这不但体现了乡谊互助的可贵精神,也增强了丰顺会馆的凝聚力。 1930年代抗日救亡时期,丰顺会馆发 动"售花救国运动"。 (注:战前设立"鹏湖互助会",日本南侵时宣布停办。1954年再度成立"慈善互助部", 2001年解散。 ) 其次是丰顺会馆乐善好施,对社会公益事业十分热心。譬如在抗战时期会馆积极响应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抗日救亡"的号召,卖花,义演义唱,筹款募捐,也响应后来有关当局为提高和发展教育而创办南大,并设立"国家图书 馆"、"国家剧场"、"国防基金"和"肾脏基金"等而展开的筹款募捐。从1976 年开始,丰顺会馆有个时期还每年在春节期间为贫困的老人分发度岁金。 再次,丰顺会馆在传承文化和发展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鼓励和帮助同乡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丰顺会馆从1960年开始设立大学、中学和小学奖学金,每年颁发,从未间断。自2006年开始,会馆又另设贷学金, 供会员子女申请以完成高等学业。以上举措不但使丰顺人的后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为新加坡培养出了许多的人才。会馆也定期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书法或写作等各项比赛,以及文化经济等讲座,出版特刊与会讯,倡导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年来会馆所主办的"讲演会"更吸引了-批年轻成员积极参与,平添欣欣向荣的朝气。 第四,丰顺会馆以其浓郁的乡情、温馨的环境、融洽的气氛,成了丰顺同乡的聚集之地,也是信息和社交的中心。很多会员闲暇之时,常来这里聚会交谈或分享经商的意见心得,互相鼓励与切磋。 最后,丰顺会馆不只帮助南来的同乡在新加坡落脚,介绍工作,为会员调解纠纷,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协助政府推行政令,譬如;昔时协助会员申请领取新加坡公民权,促使全民登记能有条不紊地快速进行。这都与丰顺会馆及其它各会馆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 三、新加坡独立后丰顺会馆面临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会馆职能的减弱 新加坡独立后,新政府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提出全民就业和全民教育的目标,使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就业提升等事项都由教育部、财政部或人力部等政府部门接管,明显削弱了会馆在教育事业、慈善互助、医疗福 利、调解纠纷等方面的功能。比如在就业方面,1961年成立的职工总会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成立之初正值动荡不安的1960年代,主要任务便是解决劳资纠纷。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职总及时实现了战略调整,把促进新加坡的全民就业作为基本目标,以职工就业的增长和稳定来提升其社会地位,从而建立一个强大而又负责任的工运组织。为了让劳工拥有终生受雇的能力,职总大规模地对劳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劳工谋生的技能,还为了加强技能培训而成立了职工学院和各种类型的培训中心。这种大力度、长时期的技能培训,不但推动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保证了多数劳工具有能够被终身雇佣的技能。 独立建国后的新加坡政府不但解决了就业与住房等民生问题,而且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随着政府各部门职能的完善,会馆的传统功能和地位的确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二) 社会团体的竞争 首先会馆面临着全岛各个官方资助的社区联络所和俱乐部的竞争。在社区服务事务方面,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人民协会,这个半官方的非政府组织,通过设立各区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经营老人乐龄中心、退休人员俱乐部、儿童音乐绘画班、电脑班、健美班、舞蹈班等,组织居民进行交流, 举办聚餐活动、文娱晚会、节日庆祝、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挥春比赛、环境保护等,总之一切能吸引民众、服务居民的活动他们都积极组织。他们举办的这些活动虽然都是经营性的,但不营利,由于有政府补助,比其他完全商业性的经营便宜许多。以上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也吸引了各族群以及各个年龄层的居民,减少了会馆的会员人数,降低了会馆的地位和影响。
(三) 会员老龄化危机 对于老一辈的丰顺人来说,会馆意味着他们的过去,象征着他们在新加坡创业的历史,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热情,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与精神的依靠,也是他们社交与活动的场所。 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生于新加坡,长于新加坡,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从小就有好公民等课程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强的国家观念,对他们的祖辈魂牵梦紫的祖籍丰顺却并不熟悉。一般来说,他们也没有祖辈所拥有的强烈' 家乡观念和寻根意识。他们的社交网络早就超越了自己的同乡社群,更多的是学校的同学、工作中的同事,或是宗教、体育、艺术等活动中的伙伴。他们对会馆的活动不再像他们的祖辈那么热衷与活跃,缺少了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自然影响了会馆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年轻人族群意识的淡化,严重影响了会馆对新会员的招募工作。数年前,丰顺会馆曾经打算成立青年团,但由于当时反响冷淡,只好暂时作罢,等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再另行组织。而妇女组则在前任会长何侨生的督促之下成立起来,且异常活跃。 尽管丰顺会馆在历届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和经营下,除了 1990年代会员人数降到了三百人,其他时期基本维持在五百多人,但却面临着会员老龄化的问题。老中青会员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调。从以下的统计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丰顺会馆从1954年到2007年之间会员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会员年龄有明; 显的增长趋势。在1954年,年龄介于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会员占总人数的32.5%,而到了 2007年,人数最多的年龄层是六十六岁到七十五岁,占总人数的33.1%,十六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年轻会员已从原来的14.3%下降到1.5 %。
表:新加坡丰顺会馆1954年与2007年会员年龄结构对照 年龄
1954年10月会员人数
2007年3月会员人数
16-25 57 7.4% 0 0 26-35 53 6.9% 8 1.5% 36-45 168 21.9% 52 9.8% 46-55 249 32.5% 77 14.5% 56-65 172 22.4% 126 23.7% 66-75 56 7.3% 176 33.1% 76-100 12 1.6% 92 17.3% 总数 767 (新马两地)
531 (年龄可考之会员)
资料来源:1954年的会员年龄是笔者根据丰顺会馆1955年出版的《新加坡丰顺会馆会务概览》中的资料所统计的。2007年的会员年龄是笔者根据丰顺会馆现在保存的会员登记表格档案中的年龄数据进行统计。2007年的会员总人数是五百八十九人,但只有五百三十一人在会馆的档案表格中有明确的年龄资料,还有五十八位1976年以前入会的会员表格缺失,年龄不详,目前尚未查到,估计大多在六十岁以上。 会员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激烈,为了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的生活,年轻人奔波于学业与事业之间,无暇顾及会馆的活动。现任总务黄淼权在受访时颇为乐观地认为,当这些年轻的丰顺后代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之后,有希望回到会馆致力于馆务工作,回馈社会。 四.丰顺会馆采取的改革措施和职能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丰顺会馆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丰顺会馆董事梁纯菁教授 1 认为:"......独立 后,大大小小的华人族群会馆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大的会馆资源雄厚者,面对如何振兴会馆馆务,与时并进的问题;小的会馆资源缺乏者,则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考虑重组或整合的策略以维持生存。"2(注1: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是南洋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课程倡办人之一。新加坡哈佛校友会理事。现为丰顺会馆荣誉会长。 注2: 梁纯菁〈华人族群关系网络的国际化〉,《新加坡丰顺会馆庆祝成立一百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丰顺会馆,2003),页204。 ) 新加坡丰顺会馆的领导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了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1976 年12月修正的会馆总章中增加了第八章"解散",明确规定如果会馆有朝一日要解散,应该履行哪一些程序。但为了会馆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让会馆由早期在落脚就业等生活方面的互助作用向新时期延续华族客家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向转变,会馆的领导决策层和会员同舟共济,采取了以下各项改革措施, 完成了会馆的职能转型。
(一) 优化领导班子 首先,对领导层的结构进行调整,达到老中青结合的优化组合,并吸收专业人士和各界人才,以顺应时代变迁的需要。文教主任钟文灵(即作家田流) 在受访时曾明确地表示:丰顺会馆应该是最早自我更新,注入新血的宗乡会 馆,从1970年代初就不断引进新人。他说,在1973年加入会馆服务时,他是最年轻的董事,现在则己是年纪最大的董事,每届董事会改选时都引进一些较年轻的新人。 会馆董事部也认为:每届会长只能连任两届,就是为了使老一代能及时让贤,为会馆注入新鲜血液,让新的领导人带来新的观念,采用新的举措,使会馆焕发新的生命,适应时代的潮流。 为了更好地培养接班人,会馆未雨绸缪,举办"青年领袖培训班",因为会馆的兴衰存亡,不只是与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也和会馆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法有关。
(二) 开办各项活动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员对文化、科学、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会员的实际需要,新加坡丰顺会馆重视文教、康乐,开展新颖的活动,并扩大活动范围,由会馆延及全国广大民众。这一点在1976年修正的章程中可见一斑,比如在总章的第二章第五条的"领导职务"中增加了正、副康乐各一人;在第三章"职权"中,增加了第十六条"文教"和第十七条"康乐",在康乐股之下又设五个组:文教组、健身组、乒乓组、音乐组和摄影组,而"组织康乐组的目的,主要是为同乡们提供健康的文娱活动,引导青年人走向健康的生活道路,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内容。"3(注3:刘新汉〈我对康乐股的展望〉,《新加坡丰顺会馆新厦落成开幕暨百周年纪念双庆特刊》(新加坡:新加坡丰顺会馆,1974),页78。) 会馆董事部本着宽广的胸怀,不固守狭隘的"乡域主义"的小圈子,而是将康乐股和文教股举办的活动面向全国的公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几项活动: 1. 雅聚会 为了增加会馆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会馆从2002年1月开始,每隔一两个月便指定某个星期天上午11点至1点,在会所举办雅聚活动,由妇女组准备家乡美食,招待乡亲,让大家在品茶和享受家乡风味的同时,叙旧话新,联络感情。雅聚活动免费招待,欢迎会员同乡到会所来。为推动这项活动,会馆在这之前已经成立了妇女组,由妇女组负责筹备雅聚活动的任务,由她们亲自下厨,准备客家美食。 2. 讲演会 冯柏松任会长之时,会馆于日成立了 "讲演会",借助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国际演讲会(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的系统与教材,为会友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与切磋的平台,让大家在友好与和谐的气氛中,逐步掌握演讲技巧,学习领导技能,从而培养自信心,广交朋友,以及提升个人的文化与文学修养,也为会馆培训了不少司仪人才。讲演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定于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很受会员与非会员的欢迎。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讲演会还吸引了一批年轻成员的积极参与,为会馆增添了朝气蓬勃之景象。 3. 卡拉0K 每星期在会馆举办卡拉0K活动,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在会馆有卡拉0K 培训班,星期六及星期日下午是卡拉OK开放日,还定期举办卡拉0K比赛。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会员和公众人士来到丰顺会馆,在歌声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4. 家庭日 在1997年开始按期举办丰顺之家一家庭日,获得会员的热烈响应和支持。第一次的家庭日活动——赴柔佛州蒲莱泉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一日游,两个星期内就有150人报名。由于景点场地局限,只接受120人参加。家庭日活j 动很受会员的喜爱,它不但促进了会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而且体现了华族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优良传统。当时在任的会长是张家驹。 除了以上活动外,丰顺会馆还举办过电脑科技学习班、儿童标准华语演艺班,以及组织会员与家属到国内外郊游、参观等户外活动,还有常年定期举办的春祭秋祭、春节团拜、馆庆、国庆和端午节、中秋节等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据会馆现任康乐副主任张振兴介绍,为了延续客家文化,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会馆还决定在近期举办山歌培训班,并从中国请了著名的山歌大师来教导,年前还排练、公演在狮城前所罕见的"客家山歌五句板",深受各界欢迎与激赏。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不但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参与,让他们感受到了同乡间的情谊,加深了对会馆的了解,改变了对会馆陈旧落伍的印象,培养了他们对会馆的认同感,也在无形中弘扬了中华文化,增加了丰顺会馆的凝聚力,让丰顺人在会馆这个亲切、和谐的大家庭中找到归宿感。
(三)推广文化艺术 由于丰顺人有很强的文化教育意识,董事成员中涌现了众多的文人学者, 比如新加坡著名的作家田流(钟文灵),他几十年来担任会馆的文教主任,不遗余力地推动会馆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经常举办文史、经济等讲座,定期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华文写作比赛、书评写作比赛。以在1999年举办的"华文现场写作比赛"为例,会馆在赛前就做了充分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名学生及成人参加,还设法邀请到新加坡三大主要文艺团体的会长或主席、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执委及媒体代表等4同时担任决赛的评审团成员。如此强大的评审团阵容,在本地而言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丰顺会馆对文化艺术活动的热诚与重视。 (注4:其中包括了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王润华、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新加坡锡山文艺中心主席烈浦、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秘书长蔡锦凇,以及资深报人韩山元。) 溯本追源,新加坡丰顺会馆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在二战之前,就曾经出版了《鹏湖月刊》,很受当时的乡贤会员及新马文艺学术界的瞩目。其内容除了刊载丰顺县有关资料和会馆的会务活动汇报之外,还发表昔时华侨"抗日救亡"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小说、评论、剧本等,后来因战乱而停刊。5 (注5: 〈鹏湖、鹏湖月刊暨鹏湖互助会〉,《新加坡丰顺会馆庆祝成立一百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页81。)除此之外,从1980年代开始,会馆每十年出版一本总结性的纪念特刊, 每年出版会讯,还出版征文或作文比赛的文集,也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后人对会馆发展史的了解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2006年,会馆还拨出三万新元,为丰顺会馆的作家、诗人陆续出版一套和文化艺术相关的书籍,首一系列有作家刘星(刘新汉)的《不忍卒读集》6,彭世灼的《杨柳依依》7、诗人史英(陈磐绪)的《我的文学在狮城》8、已故书法家黎省三的《笔耕之路》9、田流(钟文灵)的《新加坡的形形色色》10、张浪辉的《镜头内外》11,作品内容包括小说、剧本、随笔、诗歌、评论和书法等。丰顺会馆历年来实施的各项举措,不仅推动了本地文艺写作和华文学习的风气,而且吸引了全国的公众参加,增添了会馆的活力和影响力。最近,前任丰顺会馆会长何侨生12、丰顺会馆总务黄淼权以及资深董事刘新汉,正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周清海教授、院长许福吉博士积极协商筹备高层次的"国际华文文学奖",希望吸引世界各国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品,表彰和鼓励华文文学创作。显然地,丰顺会馆善于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推动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创造了会馆浓郁的文化氛围,树立了活泼典雅的会馆形象。
(注6:刘星,原名刘新汉,1933年出生,新加坡作家,现任丰顺会馆董事。 注7:依然,原名彭世灼,1948年出生,新加坡专栏作者及作家,现为丰顺会馆荣誉董事 之一。 注8:史英,原名陈磐绪,1940年,新加坡知名诗人。 注9:黎省三(),曾任丰顺会馆数届会长之职。 注10:田流,原名钟文灵,1930年,新加坡作家,现任丰顺会馆正文教。 注11:张浪辉,1931年出生,曾任丰顺会馆董事逾二十年。 注12:现任客属总会会长。) (四) 重视人才培养 丰顺会馆一向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从1960年便开始为丰顺会员子弟颁发奖学金,最近还设立了贷学金。据了解,会馆的董事们已经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纷纷主动将红白喜事收到的贺仪或赙仪,大多捐给会馆作为奖学金基金。而那些曾经在会馆的关怀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丰顺子弟, 在事业有成之后,除了回馈社会之外,也不忘会馆的恩情,回到会馆担任^ 职,帮助举办活动,或以捐献资金的方式来回报会馆。譬如会馆的副会长梁纯菁教授和刘新汉就曾经是会馆奖学金的受益者。刘新汉还认为,奖学金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只是"锦上添花","贷学金"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更具意义。于是他饮水思源,表示愿意拿出五十万新元,自资设立会馆的贷学金。 由于会馆十分重视教育,所以丰顺会馆的人才济济,在工、商、学、经、政等各个行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对会员、社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丰顺会馆不但为会馆和新加坡的教育事业献策献力,而且不忘故土之情,在祖籍中国广东丰顺县兴学助教。光是何侨生一人, 就捐资近三千多万元人民币,在丰顺县建立了黄金中学和侨生学校,为家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此外,他还捐赞巨资在丰顺县的丰顺公园兴建了一处蜿蜓起伏、金碧辉煌、长318米高14米的新景点"中华龙连廊"。种种建树,在海内外传为美谈。
(五) 发展会馆经济 会馆是一个由会员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没有政府的拨款和资助,而要将会馆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丰顺会馆的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一直以来就致力于提高和发展会馆的经济。战前就有丰顺人在新加坡从事典当业、棉织品业、丝绸批发业、刺绣业、杂货业、柴炭业、瓷器业,还开设鞋庄、金银铺和皮革批发行等。早年会馆也不断购置房产,兴建会馆大厦,并将部分房产出租,因此会馆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不单是依赖会员缴交的极有限会费而已。 1970年代末,新加坡丰顺会馆曾联合柔佛丰顺会馆组织"泰国工商业访问团",访问了泰国丰顺会馆,参观当地同乡创办的颇具规模的工厂。1980年代后,会馆又先后组团返华下乡或访问台湾、大马,与各国同邑保持密切联系。经过了十多年的酝酿、准备和考察,到1990年代初,董事部特别成立工商股,向工商业进军。为了促进向国外的投资发展,1992年12月,当年在任的会长刘佐炽发动主办了 "第一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会议的主题就是"维系同乡情谊,拓展工商教育"。此次不寻常的会议不但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而且也为以后在各地按期举办的历届联谊大会树立了典范。
(六)致力多方合作 丰顺会馆为了树立和宣传本馆的形象,为了生存和发展,没有闭关自守, 故步自封,不只致力于本馆的事务,而且主动与外界沟通合作。 首先,丰顺会馆不但与其他同级客属会馆之间建立了横向的联系,而且也与上属客属会馆保持着纵向的联系,积极地帮助和参与客属总会的活动,在客属总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日至11日客属总会主办第十三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自世界各国约三千人与会,会馆赞助二万新元。当时丰顺会馆的会长何侨生任大会副主席,副总务张鍊鑫担任大会秘书, 公商主任梁纯菁教授担任大会秘书兼主持,副会长冯柏松为募捐副主任。为了保证这次规模盛大的恳亲大会的顺利举行,丰顺会馆还派出十几位董事参与接待、交通、会场布置等工作,并安排会馆的妇女会员制作著名的家乡美食,加入客家摊位,使当年的盛况空前。 其次,丰顺会馆本着推广文化教育、扩大会馆影响的宗旨,还走出会馆与其他社会团体、机构精诚协作。比如2007年,会馆曾经在新加坡宗乡总会的带领下与"春到河畔工委会"合作,在农历新年期间为观众展示了独特的客家美食制作过程。除此之外,会馆还主动与一些民众倶乐部、联络所及其他学术团体联办写作比赛、卡拉OK比赛等文化活动。
(七)建立国际网络 丰顺会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但立足本馆,而且放眼全球,走向世j 界,于1992年12月在新加坡率先创办"第一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旨在追本溯源,广开渠道;敦睦乡谊,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丰顺人之社会地位和声誉。通过丰顺同乡这一轴线,建立国际性关系网络,进行经济、文化、教育及学术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丰顺会馆与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会馆的共同努力下,每两年轮流在各国和各地区召开联谊大会,至今已举办了"第七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丰顺会馆的这一举措,不但改变了会馆陈旧: 落伍的形象,而且也增进了各国丰顺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外贸市场。 五、总结 会馆是旧时代的产物,若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丰顺会馆同样也存在着会员老龄化和缺乏接班人等隐忧,又经历了一百三十四年的沧桑历史,特别是在沦陷期间,还有新时代社会环境变革所带来的危机。可喜的' 是,丰顺会馆有规范健全的组织机制,历代领导人具有对中华文明无比的热诚,对传承文化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丰顺会馆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顺利地完钉新旧职能的转型,由为丰顺移民解决住宿工作、医药福利等实际生活问题的职能,转向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也为新加坡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的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任会长彭惠南于宣誓就职时宣称,将秉承历届董事部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致力巩固会务,弘扬乡亲们的传统美德。展望未来,新加坡丰顺会馆饮水思源,不忘传统,推陈出新,与时并进的精神将渊源流长,造福后代。
附录1:丰顺会馆战后历任会长及其任期表 姓名 任期
彭惠南 附录2:丰顺会馆部分战后历任会长简介 蔡志民(任期:年、年) 出生于1900年丰顺汤坑田心乡,1928年移居新加坡,于陈嘉庚公司鞋厂当管工,经过十余年的勤劳奋斗,工作表现良好,极获赏试器重,亦为同事所钦敬。后来自创制鞋厂,但因资本局限,未能施展才能。直至二战和平后,才得以进军皮革业商场,创办"志和行",统办世界名厂皮革鞋料,因坚守信誉而声名远扬。自幼受农村淳朴风气熏陶,对敬老尊贤的传统一向甚为推崇,重视处事之原则。 蔡志民在年代己对丰顺会馆做出颇多贡献,更是筹建会馆新大厦的功臣。年连续出任会长,当会馆旧址因受政府规划中的"城市发展计划"影响而先后于年被征用时,身为当时会长的蔡志民义不容辞号召同乡出钱出力,物色地段以重建会所。尽管董事及会员群起响应,同心合力寻觅理想地段,但经过年余的奔走仍没有收获。于是,1970年, 蔡志民在董事会上献议,将其早年购置并己获准兴建三个单位的双层房屋地段,按照原购价转让于本馆。这个义举让蔡志民赢得我国丰顺同人的敬佩与赞赏。建馆工程于日由蔡志民主持动土兴工,全部建筑费包括装修共费四十二万元。新厦于日举行落成大典,当中"贤清礼堂"即蔡志民为了纪念其父蔡贤清而命名的。蔡志民自1947年至1980年止, 先后担任本馆董事、财政、会长、会务顾问及永远名誉会长等要职,于1980 年6月20日辞世。 朱省三(任期:年) 广东丰顺白溪乡人,生于日,卒于日,是 朱攀的嫡孙,朱泮生的幼子。幼读史书,书法文雅,处世平易近人,仪态温馨可亲。壮年时,基于祖业广和染布厂已有长兄管理,便想到异城创业。这想法直到1925年他三十岁时才实现。当时,甫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南渡星洲之后, 曾在柔佛州边佳兰二湾岛其胞兄的柴炭行里工作。1930年,朱省三再度来星洲,创设朱新丰柴炭行,独资经营数十年。1930年代的英殖民时代,帮派观念甚浓,住在新加坡的同乡人士不多,使得朱省三常被他帮人士排挤。朱省三虽不富裕,但自幼节俭,为人忠毅耿直、好善乐施,对同乡事务非常关怀,战前担任丰顺会馆多项要职,领导同乡振作会务,慷慨捐赞会馆内的各项设施及"国术团"武器、团徽、团服等费用。战后,他也不吝于乐捐以促进馆务的推动,同时落力激励会友义气相处、患难相扶,促进团结合作数十年,乐见会务欣欣向荣及丰顺会馆大厦落成。 朱省三于1977年与世长辞,生前担任各社团职位甚多,包括:丰顺会馆产业信托人()、财政(1933)、监理(1935)、副会长()、会长()、会务顾问()等职,并历任第一届广东会馆董事(1936),第三届客属总会董事(1935)、名誉会长(1956)、调解委员(1 956-1965)、福利主任()、管契(),客总儒乐部名誉部长(1954)、财政(1965),绿野亭董事(1939),福德祠董事,丰永大公会董事、总理,同声倶乐部监委(1949),南洋大学会员(1953),大侨学校赞助人(19 59),朱氏公会会长()、名誉会长()等,一向以仁慈心体恤乡亲,支持群益,深受邑人敬重。 黎省三(任期:年) 祖籍广东省丰顺县大椹乡,出生于1912年,卒于日。少壮时由中国南来,于柔佛士乃经营"谈天书局",后因时局动乱,举家迁徙新加坡定居。他为人慈祥和蔼,对华族文化热爱至深,自修古体诗词,甚有造诣。同时苦练书法数十年,擅写多种字体,笔触雄浑稳建,字体饱满有劲,几度一加新加坡全国书法比赛,获奖多项,是狮城知名书法家之一,前"发展银行" 及"发展金融"的招牌题字皆出自其手。这;这两件作品于主办单位接收的一百份应徵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可观的笔润奖金,一时传为狮城书法艺坛佳话。 黎省三出任丰顺会馆会长时,对馆务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包括:一、在已故总务陈志城的合作提议之下,于董事部正式备案,"每隔十年即出版数百一之汇报性质的纪念精庄本特刊"。二、主催董事部为迎合"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潮流,自1970年代中开始,循序渐进地每年引荐后进乡亲晋入董事部,树立"宏扬优良传统,破除旧陋恶习,推动守时运动,强化敦睦乡亲"等新形象,直至1990年代后期全部旧任年长董事让贤或引退为止。三、为加强馆务 的活动,配合总务股、文教股及康乐股,成立了书法班、摄影组、乒乓队、口琴队、合唱小组、少年演艺、相声、魔术等文娱康乐,刷新丰顺会馆老、中、 青乡贤活跃的优良风气。黎省三曾担任会长及连任会务顾问二十年(),对会馆馆务的推动和同邑福利的谋求建树良多。另外,丰顺会馆新大厦在1973年落成时的"丰顺会馆大厦"题字,也为黎省三的亲笔墨宝。为了纪念其生前功绩,丰顺会馆于2006年特出版了其遗著《笔耕之路》,列为《文化艺术 系列丛书》之一。 黎辉光(任期:年) 为现任丰顺会馆荣誉会长兼会务顾问。192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丰顺县大椹乡,10岁时随父母南下马来亚求学。1942年二战爆发,黎辉光经历了不少逆境岁月,于1945年迁居新加坡,创立三顺(星)私人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同时,又创沙芭三顺农业有限公司,任董事主席;创永美鞋厂私人有限公司,任董事主席;并合创万宝金行私人有限公司。刻苦经营数年后终鸿图大展,业务蒸蒸日上,从此活跃华社,驰骋商场,直至年迈荣休。 黎辉光生性豁达,言谈风趣,人缘甚佳,在商界交游甚广,于1979年至1 982年间担任丰顺会馆会长,对乡亲同邑的福利、友好社团的联系,乃至国家社会等方面都贡献良多。于1980年代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BBM公共服务勋章,又于1990年代荣膺英女皇赐封S. B. St. J的至高荣衔,名传岛国,为狮城丰顺同邑之光。 黎辉光于1970年代初加入本馆董事部,担任交际主任()、会长()、副会长()、会务顾问()、荣誉会长兼会务顾问(2005至今)。数十年来,他也历任福德祠绿野亭公会、南洋客属总会、丰永大公会等要职,同时担任其他社团、学校、机构之职位,主要计有:武吉班让政府中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圣约翰救伤队第七区主席团理事会副主席、蔡厝港体育理事会顾问、武吉班让客属公会副主席、蔡厝港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蔡厝港民众俱乐部名誉主席,以及蔡厝港奖学金委员会副主席。
黄渭兆(任期:年) 1914年出生於广东省丰顺汤坑下村大溪背。17岁南来,与父亲黄福来及长兄黄渭川共同经营"顺和兴号"售卖日用品。二战结束后,1947年移居香港开设分行"顺泰兴号"。1952年返回新加坡后,自创"兴记行"经营棉织品进出口贸易,兼督造蚊帐、恤衫,出口到东南亚各地。1975年把公司改为兴记行渭记私人有限公司。担任丰顺会馆会长期间,不遗余力关心年长董事,推动馆务,提掖后进乡贤晋入董事部。同时,积极协调贫富同邑之间的情谊与亲和工作。为人随和,热心社会,关怀同乡,并参与多间华社团体之活动。任客属黄氏公会会长十二年,江夏公所副会长,以及南洋客属总会、丰永大公会、绿野亭福德祠、客属八邑福德祠等公会要职。 刘佐炽(任期:年) 祖籍中国广东省丰顺县汤西镇,出生于马来亚吧西咯咯。12岁来新加坡求学,高中毕业后,留学澳洲墨尔本,主修土木工程,1964年回国后,创办"和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至今,生意遍布澳洲、台湾、中、马、泰等国,并为多家商业机构之策划股东,事业有成,1980年代为建屋发展局最著名的承包商之一。1972年,丰顺大厦建馆工程由其出钱出力建筑并监督,直至落成。为人慷慨可亲,对人对事公正合理,深得同邑友辈尊敬。 刘佐炽于1973年起担任丰顺会馆副会长至1988年,后担任会长(年),自1993年起由董事部推荐出任荣誉会长兼会务顾问至今。任职会长时,刘佐炽成功策办了 日至8日间在狮城举行的"首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当年参与盛会者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区域之乡贤,包括工商界硕彦和文教界学者等百多人,共同研讨有关丰顺祖先渊源、工商企业、文化学术等课题,盛况空前。此外,刘佐炽也多次组团出国参与同邑各界交流会议、数届丰顺同乡"世联大会"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扩大董事部成员与会员的视野,促进国内外同乡的情谊。其成立的丰顺控股有限公司更为乡亲们增添不少商机,对会馆及同乡贡献巨大,获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封为荣誉市民。 刘佐炽曾经担任香港上市公司"丰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加坡芽笼西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芽笼西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主席、樟宜高尔夫球俱乐部主席及新加坡乒乓总会副会长等职位。目前,他仍为南洋客属总会产业受托人、永远荣誉会长/副会长,丰永大公会产业受托人兼会务顾问,及香港崇正总会荣誉会长。 何侨生(任期:年、年) 祖籍广东省丰顺县黄金镇上坑村。民国期间,其父偕同兄弟几人漂洋过海,落脚在马来亚柔佛南端的巴西咯咯。1945年,何侨生就诞生在这个海外他乡。少年时代的他毅然决定移居新加坡,到新加坡求学。1966年高中毕业后, 他加入新加坡的瑞典公司,担任营业代表,专门负责推销特殊钢的行销工作。同时,他工余进修有关特殊钢及工具模制造的课程,为日后创业做好准备。其一手创办的隆英私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代初,目前已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设有生产企业十余家,主要经营金属模具与钢材加工和配送业务,销售网络遍布亚太地区。 何侨生因念及本身毕业自德明政府中学,而其子女曾在南洋小学就读,故饮水思源,迄今仍不间断地捐款给德明中学和南洋小学。此外,对于父母家乡丰顺县内的大型建设工程计划,如中小学校、医院宿舍、"中华龙"旅游景点等,历年来也拨资完成,于2005年荣获中国广东省梅州市政府封为梅州市荣誉市民。 在1977年加入新加坡丰顺会馆成为董事后,何侨生曾出任交际主任、财政、副会长等职,于1993年至1996年间出任会长,期间曾多次组织工商访问团,前往中、港、泰、马等地区考察,以促进经济发展及交流。此外,他也数次率团出席于大陆和台湾等地举行的宗乡联谊大会,积极扮演敦睦乡谊、加强 合作联系的角色。除了捐赞奖学金及渡岁金等之外,其于2001年至2004年再度担任会长期间,也开始进行丰顺大厦的翻新及增加设备等维修工程。2003 年,他率领全体董事部同人合力筹办本馆成立130周年大型联欢晚宴,广邀中、马、泰丰顺同乡及国内各社团代表出席,并出版《130周年纪念特刊》。更重要的是,何侨生鼎力组成酝酿已久的妇女组,不但让近年来馆务进展甚多,| 更促使更多会员参与各项活动,间接带动其他华社团体跟进,强化了宗乡会馆的组织及会员的凝聚力。从2005年起,何侨生兼任丰顺会馆产业受托人至今。此外,他也担任着其他多家社团/机构的要职,如:南洋客属总会董事()、副会长I永远荣誉会长()、会长I永远荣誉会长(20 06/07);丰永大公会财政()、协理(, )、总理();福德祠绿野亭公会产业受托人(1994年起至今);德明政府中学委员会/财政(2000年起至今);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基金筹委会副主席(2 007年中旬成立至今);南洋小学长期赞助委员会会员( 1983年起至今)。此外,何侨生在1997年至1998年担任丰永大公会总理时,也亲自督促三邑祠建筑物的扩建和翻新工程,直至完工。2006年5月上旬,他当选为南洋客属总会第36届会长。 张家驹(任期:年) 现任荣誉会长,是丰顺会馆第44/45届会长。1944年出生于马来亚柔佛州南端的渔村巴西咯咯,六岁随父母家人移居新加坡。祖籍广东丰顺县潭江(前潭山)官溪村。其父张名成也历任六、七十年度董事,因此,他自幼跟随父亲参与会馆活动,也曾获颁第一、二届中学奖学金,对会馆并不陌生。1980年代获选进入董事部服务,开始投入各种职务与活动。1997年及1999年两度当选会长,除了更积极推动会务,主办各种节日或客家美食聚会以加强友会联系之 外,也多次与政府高级政务部长座谈交流,并率团出席家乡、泰国、马来西亚各地举办的区域联谊大会、恳亲会、会庆等,更大力推动华人传统文化的传 承、座谈与交流。例如,他先于1998年娶媳时将董事部贺仪九千八百元悉数捐作创议中的文化基金,接着在一宴会中再筹到两万元,成为开展文化活动基金的基础。其次,设立网站(本地社团设网站的先行者之一)以供全球同乡浏览与联络。再来,于1999年7月举办现场华文写作公开赛,获热烈反应,多名著名学者、报人与作家应邀担任评审工作,让比赛生色不少。同时,他也与香港崇正总会高层及教授进行了多场互访的文化交流与座谈会。另外,张家驹也于年受委担任丰永大公会三邑祠董事,又于年受委担任丰永大公会三邑祠总理,期间,他策划举办年度秋祭法会,设坛追荐先人;整顿灵位记录,完善灵位登记系统,电脑化存查,使购买灵位的管理受到有效的监管。 张家驹自幼在杂货店长大,高中毕业后,接掌父亲经营数十年的零售店。由於不满现状,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创办同业公会,担任新加坡杂货店联谊会总务多年,凝聚同行力量,创立杂货店联营有限公司,担任副董事经理,制造批发,分销商品,建立品牌,铺设销售网络,组织连销集团"宜康"便利店。之后,1992年,他成功将公司上市,改名"普威联营有限公司",属下三十多家子公司,年营业额接近二亿。2002年,张家驹退休,退出公司,现任ASIA PAINT (S) PTE LTD董事主席。 冯柏松(任期:年) 原籍广东省丰顺县汤西镇广湖寨,日侵时期出生于柔佛州笨珍北干那那,和平后随母亲南迁,在新加坡完成学业,创立冯柏松皮料公司,经营皮料、鞋材生意,经四十多年历史。年幼时深受其姨丈蔡志民(年度会长) 影响,蒙其教导而成长。1973年加入会馆,连任董事至今,在担任会长之前曾任副会长达十六年之久,其间兼任会馆关系属会如客属总会、丰永大公会、福 德祠绿野亭公会等董事职。任会长期间,他获全体董事及职员全力支持,在原有的基础上组织起董事,强调"大家的会馆工作大家一起做",挖掘有才艺的同乡参与推动会务,除了举行财经讲座和文化讲座外,也鼓励年轻同乡组成国际讲演会,顿使丰顺会馆讲演会活耀于国际讲演会之林,培训出不少能言善道的人才。他也发动文教股出版《丰顺会馆系列丛书》,在文教股主任钟文灵和资深董事刘新汉策划推动下,出版了《文化艺术系列丛书》共六本。这项工作过程中,许多宣传和新书发布会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好评,例如于首次新书发布会当天,刘星提出了 "海外华文文学奖"的刍议,次年又在一次南大校友论坛上,正式建议设立"中华海外文学奖"的构想,很快获得文化界、教育界及宗乡团体的广泛支持。在全体董事的合作下,冯柏松在任期内完成会馆大厦天台装修工程,直至任期圆满结束。 彭惠南(任期:年) 原籍广东省丰顺县龙冈镇新华村,战后出生於柔佛州哥打丁宜县新打山乡村。十岁时到新加坡求学,完成学业后,于1973年创立国民企业公司,经营服装配料及商标印刷业等。於1978年加入新加坡彭氏总会成为会员,曾健政、副主席等职务, 年任主席及产业信托人,率领全体执委积极推动会务,使该会在1993年庆祝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时出版了纪念特刊,并广邀海内外宗亲出席联欢晚宴。彭惠南于年再度担任主席,同时兼任"彭氏总会大厦重建委员会"主席, 负起重建新会所之任务。2000年,一座堂皇美观而现代化的彭氏总会大厦落成。2001年至2002年,他再度被选为主席,负责筹备及主持2002年第五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三庆"典礼--即彭氏总会四十九周年纪念、 新大厦落成开幕典礼及第五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当时,他广邀海内外宗亲出席於海皇歌剧院酒楼举行的千人联欢晚宴,场面热闹非凡,还出版"三庆"纪念特刊以流传志庆。 彭惠南待人处世向以体谅亲和及互敬互重为本,在丰顺会馆担任多届副会长(年)兼产业信托人(2005年至今),多年来大力推动馆务兴革, 不遗余力辅助各届会长。自2007年开始担任会馆正会长以来,彭惠南更倾注心力、财力、精神和时间于会员福利和会务进展,例如2007年间,督促及筹备由本馆接棒主办的"第四届客家歌谣演唱会';获得南洋客属总会荣誉赞助, 十六个客属团体协办,当时所推出的狮城前所未见之"五句板"客家山歌等多项节目,于同年11月10日假新加坡大会堂隆重演出,全场满座,达到推广客家文化之效。另外,彭惠南接棒主持的会馆系列《文化艺术丛书》发布会均获报章报导,讯息广传。至于戊子年新春团拜,出席人数更逾二百,老、中、青、少同乡欢聚一堂,热烈会场为历年来所罕见。目前,彭惠南也兼任南洋客属总会董事、丰永大公会董事(2007/08年度)、客属八邑福德祠总理(2008/09 年度)及福德祠绿野亭公会董事等职。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球比赛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