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离职时年假怎么算时可以买蛇吗

您好, []|
腾讯大闽网新闻《我们》往期集纳
2014年的最后一天,女儿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消息,伴着新年的钟声踏至李智全的家庭。失业在家的李智全重拾画笔,走上泉州市区的街头,卖画求生。
去年9月,泉州南安美林街道溪州村巷头163号的笼中少年徐志钢曾被媒体曝光,但病情至今仍没有确诊。北京神经外科专家初步推断得的是脑炎后遗症,导致智力发育不正常,并患有癫痫。
“我不想让大家想到的白血病患儿,都是戴着口罩、病病殃殃的形象;得白血病的孩子是有希望活蹦乱跳的”,庄龙章说。对于这位被孩子的疾病纠缠了两年多的父亲而言,“信心”是他最想传递给其他患儿家属的东西。
最冷零下11摄氏度的气温,没有暖气,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山区小孩们原本娇嫩的手布满疮痍。许多大人都难以忍受的严寒、冻伤,对山村里的小孩来说,却是如影随形的日常。
在龙岩上杭县官庄畲族乡树人村有这么一间房子,没有窗、没有门,一层塑料布盖在棚上就成了房顶。这是12岁的蓝开森的家。他和爸爸、奶奶(已故)一起蜗居在这勉强能遮风挡雨的的烤烟房里。
“后面有水”,妈妈的提醒还没说完,3岁的妞妞两次跌坐进滚烫的热水桶里,随之而来的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和这个家庭的苦难。
这是一个人数巨大,但大众又极不了解的群体。他们不聋,却对语言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是自闭症患者。
一说到乳腺癌,刚刚还抱着小儿子逗玩的邓丽玉开始变得沉默。能够看这儿女健康成长是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但邓丽玉的母爱却从小儿子刚出生那一刻起开始倒计时。
一对原本在读大学的兄弟,先后查出慢性尿毒症,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如今承受着着沉重的医疗费用和债务。今年,母亲连荣华到医院做配对,她的血型与两兄弟符合,基本满足换肾条件。但是,一个人只能捐出一个肾。
在外的游子总会觉得“回家”是最温暖的字眼,繁华的城市里却有一群生存在储藏间里的打工者。他们脱离了家乡的农耕生活,却难以脱离储藏间生存式的城市底层生活。
这是一对被亲人抛弃的姐弟,姐姐佳佳(化名)今年6岁,弟弟乐乐(化名)今年1岁多。唯一的看护人奶奶邓素蓉,由于信仰全能神,于今年4月19日失踪了,离家前她带走了终日陪伴她的所有全能神资料。
四年前,她的父母因感情不合离异,她被判给了母亲。一年前,母亲因煤气中毒离世,还没7岁的她只能由外公、外婆抚养。紧接着一份亲子鉴定书又激起波澜,她并非前女婿亲生。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羡慕其他小朋友拥有快乐童年之余,她也在期待爸爸有一天会来接她…
在远离喧嚣的福州城西,坐落着一个佛门学堂,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学生。在外人眼中,打坐、静修就是她们人生的主旋律,但孩子们也期盼着每周的体育课,那是她们最能放声大笑锻炼体魄的时刻。体育课后,学生们和教练合照,藏不住的笑意传达出“一动一静皆是佛门人生”。
温文彬,73岁,印尼归侨。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小事,当好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为了做好这件事,他从没有暑假,从不午休,甚至从未退休。
这是一间满是裂痕的老房子,里面摆满了简陋的医疗设备。这是89年的女孩林蕊为突发脑溢血的母亲自造的ICU病房。
在制造业基地――福建晋江、石狮,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异地"挣生活",他们留在老家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带离故乡、扎根外乡的,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方的孩子"吧。
眼前满头白发的是位老母亲,名叫林远,今年91岁。她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给家里生了5个男孩,然而令人艳羡的男丁兴旺并没有带给她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原本颐享天年的年纪,她却依然背负着照顾3个疯孩子的重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天大的难,但是却贫穷至极。他们缺少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是媒体最喜欢的故事。他们是小儿白血病患者家庭。
在福州洪山镇这个出租屋里,41岁的罗大姐考虑着,恐怕这半个月都不能给儿女买一次肉加餐了。在这个七口之家里,五个人都是残疾人。因为公公生病,她手头只剩下345.4元,实在没多少可以过日子。罗大姐决定再向领导申请加班,多赚点钱,否则,家里可能要断粮了。
母亲蔡秀宝,今年58岁,是三个患有精神病孩子的母亲。大女儿郭仔免,今年40岁,现在石狮一养老院;二女儿郭仔早,37岁,与母亲住一起;儿子叫郭聪裕,今年29岁。若是在普通家庭里,这个家早已儿孙满堂,命运的拐点出现在20年前。
你一定想不到,她是70后。她叫童清香,1970年生于福建龙岩长汀县,她手脚残疾,终日爬在地上。两年前,相依为命的女儿离开她,杳无音讯。她只希望,
2014年的春节,女儿能回家过年。
2013年大闽网年终策划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来自大山的三张面孔,聚焦他们最真实的改变。12月26日,大闽公益正式上线,给公益安了家。
"蜥蜴脸",是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司他夫定诸多副作用中的一种,由脂肪转移导致。可是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病人在服用此药。而由此导致的"蜥蜴脸
",也像烙印一样,击碎病人本就脆弱的自信心。
11月7日报道甫一刊出,《我们》提供的账号便收到网友的捐款。我们没有料到,为了帮助老人,全国各地的爱心网友竟然通过专题评论区互相联系,建立起了
千人QQ群。
1960年,王德信失去了父亲;1970年,妈妈积劳成疾离世。他天生聋哑,却聪明过人。11年前,他失去了双眼和一只手。5年前,相依为命的哥哥也离开了他。
他自此孤身一人,在孩子眼中,他就像盘踞在阴森老宅的魔鬼。
5年前,36岁的父亲刘家滨患上严重的肾病,常年卧床,他脸上再也看不见笑容;4年前,时年7岁的女儿宝燕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尽管要伺候父亲,尽管
奶奶自杀离世,尽管爷爷和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宝燕依然爱笑。
阿海,45岁,福建漳州龙海市港尾镇沙坛村人。今年,是他被父母"囚禁"的第30个年头。"他很聪明,脑子很灵活……"这句话,董歪头夫妇常挂嘴边。30
年了,老两口单薄的记忆里,儿子永远是那个能干、会赚钱、懂事的小伙"阿海"。
杨素香,71岁,1.4米的佝偻身躯,患有严重胃病。
2012年8月,她独自踏上流浪的路;10月浑身发抖的她被人发现。
很快,她被政府安排在南安的养老院;可她却终日思念唯一的女儿。
半年后,她终于回到在厦门翔安的女儿家,可等来的,只有冷漠……
短片《灰烬里的未来》全程记录了厦门BRT纵火案死者――24岁的美丽女孩谢晶过世后,她的父母和同学为她操办教堂追思会的全过程。短片通过描摹谢晶安详
肃穆的死亡仪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传播了心理干预这一大众较为陌生又极具实用性的工作内容。
马水清,67岁,福建龙岩连城县长坑村人,无妻无儿女。4年前,他被弟弟一家"请"出家门,只得独自居住在家中废弃的猪圈里。
猪圈紧靠山边。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还有从山上奔涌进窗的"泥石流";夏天,除了能把人"抬走"的蚊虫,山上的毒蛇也经常光临屋里。
图中这只手臂属于阿芳(化名),毒龄20余年。她曾经是一名准戒毒医生,并曾在云南戒毒所进修过一年。如今,由于吸毒带走大量钙质,47岁的她满口已没
剩下几颗牙。她有三个女儿,两个因母亲吸毒影响智力。
这是一个悲惨故事的平方,让人难以置信;小斌,7岁,在厦门生活的汶川孤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脑瘫;谢小华,四川人,汶川地震亲历者,小斌的养母
,目前身染重病;一切的苦难,都要从日民族的苦难说起……
上课时,他是中学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毕业班班主任;
下课后,换上燕尾服,拿起魔术棒,他是厦门颇有名气的魔术师;教书与演出、学生与观众,他将如何用魔法"玩转"?
护士,被多数人天经地义地认定是女人的职业
。男护士,业界奇缺,却因社会不理解而被"另眼相看"。作为精神病院的男护士,他的身上现在还有3处明显伤痕,其中两处是拜特警和特种兵所赐……
在多数人脑海里,海洋馆与外国小说中描述的私人马戏团别无二致:动物是人类的"打工仔",保守疲劳虐待之苦,驯兽师强迫动物表演博取眼球,让海洋馆
多多赚钱。可走近后我才发现,这里的动物都是"主子"。
他曾是年薪20多万的广告经理;他曾是私企的采购主管,靠打拼在厦门买下三套住房
。但如今,他们是骨灰管理员,月薪不足3000,守望者4万多亡灵。
为了安定的工作,更为了平静的内心,这样"空洞"的理由或许不能支撑起这个"神话"
。但他们却真切存在着……
陈根旺,一个"很爷们儿"的名字。她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后的女铁匠。14岁,母亲过世,她接替母亲成了铁匠父亲的副手。17年前,她从安溪来到厦门,至今
她搬了6次家。
第01期走进艾滋监狱
他们与艾滋病犯人朝夕相处。他们既是警察,又是半个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针头、流血让他们一次次陷入危险。他们从不主动做艾滋病筛查,生怕查出什么
。有畏惧,让这些英雄更加伟大。
Copyright & 1998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 05:21
  1965年春节,蒋兆和作《少先队员》
  1965年,长沙市春节长跑
  ↓1953年,天津市一家人的年夜饭
  1977年,陈大羽画《除害全无敌》
  1977年春节,客居安徽的广东籍画家赖少其作《红梅图》
  2001年,范曾作《奔向未来》
  1989年生肖邮票
  □李中国
  喜以“龙的传人”自诩之国人,有着浓厚的龙年情结,乃至“辰龙”之后,尤将前来接班值年的“巳蛇”,称为“小龙”——当然因为蛇,本为龙的原形;龙舞神州,蛇跃大泽,同为盛世气象。值此辰巳交接之春,喜见天布祥云,地酝灵气,人人心怀期盼,寄望好梦成真。而细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之五度“小龙年”,风俗演化之踪,往往历历可寻;笔走龙蛇之迹,每每可圈可点。
  添足成龙,漫画人妙笔贺岁
  平安多利,好生活美意延年
  日,新中国第一个“小龙年”(癸巳)莅临人间。尽管比上年——大龙之春晚到了18天,较二十四节气之“立春”(2月4日)也晚了整整10天,却因此酝酿了更浓厚的春意,让广州除夕花市格外红火而花价下降。满街人怀抱福橘、肩扛桃花的盛景,被人描写为“人人包揽幸福(福橘),家家鸿图(粤语图桃谐音)大展”。
  上海国棉一厂女工刘招弟家的年货单里,这年载有“年糕10斤、橘子2斤”的记录,较之上年增了一倍。年糕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颜色有黄有白,过年食之,谓“年年高”——清人以诗解之:“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建设,时至1953年,国内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人边吃年糕边说那句“生产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时尚年话,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年景。
  北京郊区石景山钢铁厂职工消费合作社,一位节前从磨粗粮的电磨部调到食粮部的售货员向记者介绍:电磨部1949年成立时,工人们多吃粗粮,大家一天忙得喘不过气,“仅仅过了3年,厂里吃细粮的人越来越多,磨粗粮的工人由18人减到6人”,“最近电磨部索性不开工了,剩下的工人都调到食粮部来帮助卖面粉”。
  上年“新正开笔”画了一幅“喜鹊红梅”,讨口彩“喜上眉梢”的齐白石老人,这年的迎春画面上是3只大红苹果(平)、一对鹌鹑(安),辅以果实累累(多)的荔(利)枝,意头是“平安多利”。祝愿新中国和人民群众和平幸福、生机勃勃、更多创造财富。
  2月4日“新华社电”列举北京市国营贸易公司和市合作总社调拨、采购的节日物资,特别点出“东北的‘国光苹果’和广东、浙江等地的橘子也大批运到”,印证着一个旧年俗在京城的复兴:登门拜年要带上成双成对有“意头”的苹果和橘子,表示真诚祝福;而临走时,主人家各拿出其中两个,并“换”上自家等数的大橘和苹果,以示互赠祝福。
  而更广泛的“交换”活动,是上年底北京市公园管理委员会派遣的“中国国际交换动物工作队”,他们带着包括虎、豹、鲵鱼、鳄鱼、鸳鸯在内的一百七十多只飞禽走兽出国,得到苏联、民主德国等各兄弟国家回赠的白熊、狮子等珍禽异兽,2月5日起在西郊公园里展览。
  如此龙腾虎跃的兴旺年景,让一位漫画家深加琢磨——这年生肖为“蛇”未必尽意,而“画蛇添足”遭人耻笑的古人也未必有错,便为之添以足爪,使金蛇腾空起舞。题曰:“添足成龙,泽被九州”。
  好儿女,枕戈待旦迎新岁
  小龙年,跃马扬鞭接早春
  日——12年后“小龙年”(乙巳)终于赶在“立春”前两日回归人间。随着上海等大城市支援外地建设的职工和知识青年越来越多,“是否回家过年”成为节前最普遍的话题。形成的共识是: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又衍生出写“春节家书”的时尚。南昌拖拉机厂的“上海”工人金陈有,这年是在外地过的第5个春节,写信给家人说:“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1964年底《羊城晚报》为迎接“小龙年”举办的征联活动,节前收到全国各地应征联16148副——经萧殷、楼栖等专家评选出、于1月16日发表的优秀作品也充满时不我待的迎春气氛:“枕戈待旦迎新岁;跃马扬鞭接早春”,“天翻地覆十五载;虎跃龙腾七亿人”。很多人摘下写门对时,还把《人民日报》上的当年热词“同德同心”、“乘风破浪”、“力争上游”等拿来配为横批。
  文化人“新年书红”的“旧年俗”,则演变成“赶”到阳历“新年”第一天的报刊上发表诗词。1月1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胡乔木《词十六首》,其中《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原子弹爆炸》五首之二说:“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登临何限意,佳气盈天地。来者尽翘翘,前峰喜更高。”
  国人喜爱的河北杨柳青年画、武强木版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上海月份牌等传统年画年历,这年尚未式微,于1月3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首都中国美术馆举办的1965年年画展览上争相亮相。但画面换成了“真实、饱满、生动”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这是1940年前后晋冀豫边区推陈出新的新年画运动继续嬗变的结果——成为歌颂工农兵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兴旺景象的宣传画。
  据说,为了便于更多人接受,这些宣传画的作者和编辑在创作过程中,要事先到工农兵群众中调查研究,模拟写生,并根据“群众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待初稿印出后,还要送到群众中去鉴定,最后才拿到新华书店和供销合作社销售。新华社记者采访到的一位农民说:“这些年画买了贴起来,看了就能添干劲。”
  当然,“推陈出新”的痕迹,也把一些颇有意味的细节留存在当年新旧年俗的嬗变过程中。河北乡下有位新媳妇贴了个“喜鹊登梅”(喜福临门)的“旧”窗花,被人嘲笑。但她早就备着一首新民歌证明理由:“我是喜鹊天上飞,社是山中一枝梅,喜鹊落在梅枝上,石滚打来也不飞。”
  而为说明“瑞雪兆丰年”的古老门对也非迷信,国人把其中的新春祈愿和现实可能结合起来——《人民日报》于节前的1月18日刊出《积雪与农业》说,一个气象站对19厘米积雪的表面温度和雪下土壤表面温度观测比较,发现相差18.9摄氏度:越冬作物上面的覆雪,像是一床棉被,既保护了越冬作物免于冻死,又可防春旱、肥土壤。
  拨乱反正,祥禽瑞兽惊蛰
  冬去春来,人间万象更新
  日,丁巳新春因上年闰八月而来得晚了些。看早场电影是那年的标志记忆。老广州红色影院放映新拍国产彩色故事片《海上明珠》,首场是6点30分;花市影院放映罗马尼亚彩色故事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首场6点50分——之所以这么早,缘于当年三五家电影院需共用一个拷贝放映同一部电影,这边演完其中一盒,马上送到下一家接力放映,首场自然要早,后面才便于安排。放映人员骑摩托车穿梭往来“跑片子”成为一道街头年景。而电影演到关键处突见屏幕上打出“影片未到”,那种焦急也人皆遇之。
  “丁巳”是结束“文革”后的第一个春节。传统年俗之精粹——祈福与辟邪,让文化人巧妙地用到“点子”上。齐白石弟子陈大羽新春之际画了多幅“雄鸡图”赠友,盖因雄鸡不仅寓意吉祥,更因一派凛然之气,能食五毒而辟邪。其题款“除害全无敌”一语双关。
  而3年前在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黑画展”上所绘猫头鹰“睁一眼、闭一眼”、被指对社会主义不满的黄永玉“时居北京”,这年从春节到年尾又“重画此鸟”至少几十幅,或题“四害已除,人心大快”,或据理为此鸟正名:“每夏捕鼠一千二百只,合节约粮食一吨有余,乃大益鸟也。”
  不太好理解的是,曾以家喻户晓的连环画《东郭先生》、《鸡毛信》、《乌鸦与狐狸》等闻名的刘继卣,于“丁巳新春”却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兔子,赠人“清赏”。如果联想到这位善以寓言入画的“连坛”大师50年代曾有《兔子的尾巴》传世,就会揣摩出这是一些极为巧妙的“双面画”:“正面”以温顺可爱的兔子祝福美好吉祥,也便于悬挂;而“背后”暗含对猖獗一时的“四人帮”及其爪牙之辛辣讽刺。正是严冬刚过,文人余悸犹存的心态。
  时年80的李苦禅,这年春节则画了不知多少幅“立鹰图”以“嘱正”于友人,题款多为“远瞻”。
  但遗憾的是,这年的报纸上却找不到一篇诸如《蛇年谈蛇》的文章,为祥禽瑞兽“小龙”拨乱反正——因为“文革”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说法。
  1956年从北京兴起、渐成各大城市新年俗“健康”看点的“春节环城赛跑”,因“闹革命”停办5年后于1973年恢复,丁巳新春自然方兴未艾——“新华社二月二十日讯”报道北京的盛况说,“来自首都几百个基层单位的两千四百多名男、女运动员,满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打倒‘四人帮’以后的第一次春节环城赛跑”。
  北京环城赛以天安门为起点和终点,男子组和女子组全程分别为一万三千米和三千五百米。无数观众汇聚沿途,或以锣鼓助威,或打快板助兴,或骑自行车追随参赛的丈夫、兄弟、同学、父母,给他们加油。看上去不仅“闹春”氛围热烈,更像一种奔向春天的启程仪式。
  煎堆鼓胀,十载春风苏万物
  饺子全挣,一犁时雨富千家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
登上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潘安邦一夜唱红的这首歌,成了日新中国成立后“小龙”四度回春(己巳)的流行曲。
  时值央视推出春节联欢晚会的第七年——几亿双眼睛同看一台电视晚会以示“大团圆”和举国同庆的除夕守岁新年俗,已给国人带来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引来非议不断。不知哪位幕后“导演”想出个化解热点的高招:一手狠抓节目短小精悍并严加保密,一手为观众逐年高涨的期望值“降温”。及至2月1日,《人民日报》还发文《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筹备就绪……观众期望不要过高》予以引导。
  果然出了欲扬先抑的奇效——张也的“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赵丽蓉的“司马缸砸光”,韦唯的“爱的奉献”,陶金的“跳起来”,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当然还有“俺叫魏淑芬,至今未婚”的宋丹丹,成为那度“小龙年”最精彩的记忆。这完全不同于现今的晚会策划者,先吊足观众的胃口,而拿出来的东西又不过硬,让人集体“吐槽”。
  己巳新春是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十个春节,尤其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广东民间传承久远的“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年俗更见兴旺。“煎堆”为油炸的糯粉团,色泽金黄,浑圆有馅,表面满是芝麻,是岭南人过年敬神、祈福、送礼少不了的佳品。一家人看着热油镬中一个个沸腾着、慢慢鼓胀起来的煎堆,讨个好“意头”——“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当然也少不了团圆甜蜜的寓意,最有年味。
  而在山东,同样的寓意是“破五”那天将饺子煮到至少有一个破口——肉馅因热胀而“撑”破面皮。济南言“撑”为“挣”(音正),谐音“挣钱”之“挣”。往年有个济南大嫚(未出嫁的女孩),煮饺子心急,“一个没挣”就捞了出来,惹得一家人郁闷;这年又光顾哼唱晚会里的热曲“跟着感觉走”,忘了搅动和添水,把满锅的饺子都煮破了,但学会的那句应时口彩,让她免遭埋怨——她大声告诉等吃饺子的家人:“今年全挣了!”
  “十载春风苏万物;一犁时雨富千家”。上世纪80年代被改革开放催红的迎春征联,已发展成由文化单位组织和著名商家赞助的双赢模式。这年《羊城晚报》副刊《晚会》版与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办新春有奖征联,推出的上面那副春联和另一副“天道有情春不老;人才无价国自珍”并列头奖,优雅地见证着时代的春意。
  这年另一个很文化的细节,是国人开始喜爱辛辣搞笑的漫画。新年伊始,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16开本《中国漫画》适时创刊,一纸风行。封面画是《财神遇难》——面对铺天盖地的请柬,财神爷盛情难却而资金有限,让国人体味到一种“被拜金”的无奈。
  群呼天下,批发多少祝福
  鞭炮禁放,举国一样同欢
  按照2001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迎接人类历史又一个新纪元”的说法,二十一世纪当由“小龙”(1月24日,辛巳)叩开第一春。
  城市的街头巷尾腰别传呼机的人们——看到有朋友发来拜年信息,从另一边腰上掏出模拟手机,或被称为“插上翅膀的固定电话”的小灵通,打电话请传呼台小姐回复祝词,是很普遍的世纪年景。
  但也有人不屑回复。比如当年一条借用台湾歌手伍思凯唱词的贺岁信息“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起初接收者多以为是一份特别的、专意的祝福。但当人们发现,这“特别”并非“与众不同”——只是某人克隆一条有意思的祝语,附上一大串接收号码,把同样的祝福播撒给了不同的“你”——便认为不“回”也罢。而这年的“群呼”拜年,也广受诟病。
  其实,从发信人角度着想,如此“批发”祝福,也没有什么不妥。置身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愈加扩大的交际圈,你的大名能“添加”到别人的祝福名单,就有了“登门”意味,堪与传统拜年之不用见面的“望门投刺”、“闭门传简”媲美。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省却四处奔波之劳,对方也免去殷勤接待之苦,实乃两全其美。
  中国邮政在拜年封上印制一联为全国人民贺岁的形式,则启发了一些很书卷气的文化人借助“衍名”修辞,一对一制作嵌名贺岁联的意趣,期以寄送一份最具“针对性”的祝福。笔者当年给一位叫“高珊”的女士作叠字谐音联曰:“高高在上得春早;姗姗来迟携福多。”
  一种能发出噼里啪啦声响和一闪一闪光亮的大红色“电子鞭炮”也渐变出新年俗的世纪看点。农业文明时代村落之间和平时多以鸡犬相闻的邻里,过年放鞭炮呼应除岁、传递祝福的习俗,与建筑和人口密度极大的现代城市极不相应,噼啪之间险象环生,成为“社会公害”,持续多年的
“禁放”呼吁这年有了结果,而毫无危险,却声、形逼真的电子鞭炮应运而生。
  《人民日报》1月22日对此刊发编后说,欢度春节,既要喜庆,更要安全。电子鞭炮的出现,“鱼与熊掌”可以得兼了。“只要适时地转变观念,欢度佳节还会有更多更新更健康更安全的娱乐方式。”
  农历年底结清账务“关龙门”的商业习俗,早在民国期间就“前移”到阳历12月31日,这年在“商场捕‘跨世纪’商机,银行关‘跨世纪’龙门”的矛盾中让人遭遇尴尬。有报道说,日下午4时至日上午10时,南京所有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和上千个银行网点全部“关门打烊”——
  而千载一遇的世纪交替之夜,各大商场都延时营业至新年、也是新世纪的第一天凌晨,处处人满为患。新街口一家最大商场的老总看着大量持卡人被“拒付”、被“劝退”,急得毫无办法。
  笔者撰写此新中国“小龙年”记忆细节时,2013之“癸巳”还未到来。但不可不记上一笔的是,距今刚好100年的1913年,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日令)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此后“有钱没钱,理发过年”的“新”年俗,历经一个世纪,已积淀成一句“旧现象以手推平;新事业从‘头’做起”的经典口彩了。
对《笔走龙蛇》表态
对《笔走龙蛇》发表评论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职时年假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