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东西部板块相互作用力

谜一样的“中国西部”(1):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碰撞欧亚大陆”形成的吗?
述谜一样的“中国西部”(1):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碰撞欧亚大陆”形成的吗?
“东张西压”形成中国大陆。“东张”是谜,“西压”更是谜,而且都同“大洋”相关。我们今天介绍“西压”。
中国西部,十分广阔,占去了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中国西部,十分富饶,占去了国家资源的一多半以上。
然而,中国西部却是神秘的。这不仅因为它的未被充分开发,还在于它许多独特而神奇的存在特性。
首先,那里存在着众多的山,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横亘东西的纬向大山脉。如自北向南依序排列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其次,那里很少有盆地。而一旦有就特别大,并都是拗陷型而非断陷型的(即压性成因而非张性成因的)。如塔里木、柴达木盆地等。
这两点加到一起,所告知的一个突出特性是:这一片广袤、开阔的土地,宏观上存在着一个构造力十分巨大的压性动力环境。而且,从那一系列被压隆起而纬向横陈的山脉形态来看,这构造力,还是属于南北向挤压的。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一压性环境中,竟然随着那一系列纬向大山脉的耸起,而隆起了一个面积广达260&104平方公里、地壳厚达60-7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的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大高原——青藏高原。
不可思议,令人惊叹。是的,面对这一处地球动力学的奇观早有人问:“为什么地球壳层在亚洲大陆这一部位出现这一‘物质瘤块’,即青藏高原为什么在这一部位形成?而地球上其它地壳表层没有产出类似的高原?”(潘桂棠等,1990)又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谜。
将青藏高原的隆起,说成是印度大陆在一个“特提斯洋”的洋带上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从而产生青藏高原及中国西部压性构造带,这是当今世界地学界的主流认识,已成定论。然而,这却是一个“想当然”的理论认定,其理论基础甚至连物理学常识都不具备。虽然它也在谈论“大洋”,但那却是将一个以大陆地壳为洋底的“陆表海”,作了如今天以五公里玄武质岩壳为洋底的意义上的“大洋”的误判。故其所谓的“印度板块在特提斯洋洋带上北漂”,根本就没那回事,全属虚构(按:印度大陆就在原地,没有北漂,此点我们已于前文通过“印度洋拼合”作了证明,后文,我们还将继续提供证明),因而这就给当代地学带来了极大混乱,使理论思维陷入困境,完全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掌握规律,帮助人类更好地顺应自然,解决好生存与发展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资料。
1,理论的“逻辑必然”与“实际存在”相悖
图1,为古大陆考察显示的古大陆纬度图。
北美洲、欧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在不同地质时期的
古代纬度和方位图(据布莱克特等,1960)
此图,像魏格纳曾经复原的石炭纪联合古陆图一样,是板块说建立其理论的基础性资料之一。根据古地磁资料绘制此图的布莱克特,是古地磁学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正是他领导的伦敦大学学派考证出的这类古地磁资料,为后来重新确认“大陆漂移”思想,奠定了认识基础。所以,该资料,在板块说理论体系中,属经典性图件。
从图上,我们看到北半球的北美洲与欧洲大陆,从寒武纪以来,五亿年间分别从南纬10度和40度左右,向北漂移到了北纬40度和50度附近(请注意,都是正北向漂移)。五亿年间,各自大约漂移了纬度50度及90度。这是一次空间跨度很大的漂移。对前者来说,它“漂”过了地球半球的1/4强;而后者,则“漂”过了地球的整整半个球面的1/2。依两板块所示的地理参照点而论,这样一番漂移,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参照点在一个自转着的球面两维绕转系统中,一会儿从距地轴的短半径位置向长半径位置“漂”进(如自南纬向赤道地区“漂移”过程),一会儿又从长半径位置向短半径位置“漂”进(如自距今3亿年开始的从赤道地区向北纬“漂移”过程)。而且,这种在球面上的忽趋长半径、忽趋短半径的“漂移”,其距离跨度均很大。以两参照点自距今3亿年以来的“漂移”为例,其球面空间跨度即分别为纬度40度和50度。计算表明,这一纬度跨度,意味着两参照点在3亿年间,自身在地球的自转系统中,已从距轴6378公里(赤道半径)的位置,分别“漂”进到了距轴3500公里和2800公里左右的位置。按物理学原理,倘一绕转系统,如非一从里到外的刚性结构,则绕转体上的质点从长半径向短半径旋进时,应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其绕转质点将随绕转半径的缩短而角速度增加。依定律公式J=ωI计算,3亿年以来,该两参照点在这一绕转系统中所现绕转半径相差值高达数千公里的趋轴漂移,其质点的绕轴运动的角速度增速,将分别达到3倍多和5倍多,也就是说该两参照点上的所有质点将发生向东旋进的较差运动,其旋进速度一年将分别达到绕地轴旋转近1200圈和1800多圈(按:至少,依板块说观点,这一角速度增速,在运载该两参照点作如此规模“向北漂移”的地幔流身上,将得到反映),故而该板块在地幔流的作用下,便不可能以“正北”方式向前漂移。这是数值惊人的角速度增速。远比李四光先生倡导的地质力学所描述的地球自转增速数值高得多。倘真有如此规模的角速度增速发生,两参照点所在板块上,必将留下同样惊人的大地构造遗迹。
现在,我们知道,依板块理论所述,地球并非一个从里到外的刚性结构,其漂移的岩石圈板块,同地球内部其它圈层之间,并无刚性接点联系,自身在软流圈上乃处未锚定的自由运动状态。那么,依物理学原理限定,这一岩石圈大圆上所发生的任何板块漂移运动,在理论上,均应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并受这一定律的约束与支配,不得产生与这一定律相悖的运动事实,此乃物理学常识。换言之,就图1所告诉我们的北半球大陆漂移现象而言,北美、欧洲两板块自距今3亿年开始的那段北漂,板块上的所有质点均应产生“线速度不变,角速度不断增速”的向东旋进的绕轴较差运动(即:越向北漂,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便越增速)。同时,这一较差运动的结果必然要在板块上导致角动量密度增加,从而造成物质质点相互间的旋进挤压(就像一个漏斗中漏水时所生的旋涡),从而产生与之相应的特征地貌——向轴旋进挤压型大地构造区。
距今3亿年以来,北半球板块北漂的这种构造运动结果,是理所当然的。倘非如此,便不是板块说意义上的体积和表面积不变的一个球体上的球面两维坐标系统中的板块漂移运动。
那么,数百年的全球地质调查,是否有资料能证实北半球大陆上存在着与理论逻辑给定相符的特征地貌呢?
没有,什么也没有。观察告诉我们的,恰是另外一种事实:广袤的北美、欧洲大陆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存在着所谓向轴旋进挤压型地貌,或其遗迹。
古地磁资料告知的地壳大幅度空间位移,是确实的。但只要纳入板块说的理论模式,就会出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为什么?大陆,发生的,是“球面两维运动”性质的漂移吗?谜。
事情还没完。依同一物理学的角动量守恒原理,那被宣传最多的印度大陆的“向北漂移”,跟着也出悖论。
2,印度“漂”向哪里?
关于印度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在板块理论阐述有关特提斯洋问题的图件中,标识得很具体、很清楚(参见图2):它原在古特斯洋的南岸。
青藏印度在地质时期的向北漂移(据王乃文,1984)
IN,印度陆块&
ST,藏南陆块& NT,藏北陆块&
CH-IC,羌塘-印支陆块
四幅图,清楚显示了印度、我国西藏、青海等陆块在特提斯洋中横跨大洋的漂移过程。此类图件,也像其它板块说图件一样,现已成为演绎板块理论模式的经典性资料传布于世。
此外,在布莱克特所示的上述图1中,印度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在地史上发生的变化,标识得更具体,更清楚:它在1亿5千万年前,尚处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后经1亿多年漂移,才漂达现在位置,并同欧亚大陆相撞,形成青藏高原。就是说,其向北的漂移,是跨越了五六十度的纬度距离,球面空间跨度当在六七千公里以上。规模,也是相当可观的。
那么,此种类型的“向北漂移”,是否真发生过呢?
&&这里有两类资料否定。我们先介绍第一种。
从图1上,人们可以看到,印度板块要从南纬向北漂移到现在位置,需经过赤道。而在没过赤道前,它的漂移都属“趋赤漂移”,都是从距轴短半径位置向距轴长半径位置的运动。故依物理学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此途中的漂移,该板块将随绕轴半径的增加而角速度减小(按:同样,依板块说之理,至少该减速应在运载板块作此漂移运动的地幔流身上得到反映)。这样,该板块在地幔流的作用下,于地球的球面两维坐标系上的漂移路线,必具向西旋退的较差运动性质。从而,该板块也不能以“正北”的路线向北漂移并同亚洲相撞。理论的规定性应该是:未过赤道之前的漂移方向应为“北西西”。此,也系常识。
如此一来,则印度板块从它初始位置启动后(具体位置参见图2a、b等图),还不等它过赤道,便应同非洲大陆东侧的“非洲之角”碰撞。而且,按板块说观点现今因印度的北漂及其碰撞所产生的青藏高原,也不应该出现在目前世界地图所显示的位置——印度大陆的东北侧,恰应相反,生于其西北侧。同时,依其观点,中国大陆内一系列同印度的“北漂”、“碰撞挤压”成因相关的纬向隆起与褶皱带(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秦岭山脉、祁连山脉等),均应从目前位置搬到非洲北部或至少是印度西北侧的西亚、中欧去。只有这样,大地构造的观察特性才能同板块说关于“印度北漂”的“漂移”定义,及相关理论演绎应有的物理学常识相符。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不得不问:印度,真发生过似板块理论所说的那样大规模北漂吗?
&&& 我们再看。
3,古生物资料的否定
早在1991年,我国学者通过在青藏高原的二十多年考察,即以该地区另一种类型的考察资料,完全否定了这一大洋型洋带的存在,否定了相关大陆在该地区的所谓“漂移-碰撞-缝合”之说。
众所周知,按板块理论的描述,从联合古陆分解后自身又再分解的冈瓦纳古陆,其某些北漂的陆块同劳亚古陆发生碰撞而“再缝合”的判别标志,应是某些特征性建造和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及发育状况。例如,通过识别冷水型乌马利亚海相动物群和反映寒冷气候的舌羊齿植物群以及冈瓦纳相冰水沉积的分布与发育状况,来确定冈瓦纳古陆的北界;通过识别扬子型暖水筳科动物群和反映温暖气候的华夏植物群的分布与发育状况,来确定劳亚古陆的南界,这是板块说论证其理论观点的常规方法。
然而,自威尔逊旋回模式问世以来,我国学者在青藏高原上寻找了一二十年,始终未能找到依此模式规定的冈瓦纳解体陆块同劳亚古陆相“缝合”的所谓“冈瓦纳北界”。他们,在漫长的寻找和鉴定工作中,曾一再将“理论北界”北迁。第一次,因在喜马拉雅北坡的曲布到色龙一带,发现了冈瓦纳相地层和冷水型乌马利亚动物群及舌羊齿植物群,从而认为喜马拉雅地区为冈瓦纳古陆(印度地块)的一部分,提出两古大陆的边界在雅鲁藏布-印度河接合带上。第二次,由于发现在这接合带以北的拉萨地块(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波密地块)上,同样存在着冈瓦纳相地层和冷水动物群,因而只得将原鉴定的两古陆边界北迁,北移到班公湖-怒江构造接合带一线。但随着地质调查的深入,又发现所谓冈瓦纳相地层建造及其中发育的冷水型动物群,不仅越过了班公湖-怒江构造接合带,延展到日土县的多玛区-霍尔巴错一线,而且类似的沉积建造已发育和分布到东昆仑山脉西端的古里雅山口一带,其实际展布已越过了马尔盖茶卡-金沙江构造接合带。因而又有学者认为两古陆的边界还应北迁,可能在马尔盖茶卡-金沙江构造接合带上,甚或在其北侧的某个部位。这是第三次。
这还是侧重以冈瓦纳相冰水沉积和冷水动物群及舌羊齿植物群化石证据,来鉴认两古陆边界的情况。而从扬子型暖水筳科动物群及代表温暖气候的华夏植物群化石证据观察,则情况更为复杂。实际考察告知:扬子型筳科动物群不仅发育在羌塘腹地的多玛区(吞龙共巴和龙格一带)及尕勒保勒琼和沱沱河附近,而且,向南越过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展布在坦穷措、申扎、林周北侧的马驹拉及然乌东南的耒姑,甚至越过雅鲁藏布-印度河构造带,展布到仲巴的拉赛拉和普兰的奇衣宗及岗久一带。特别是代表温暖气候的华夏植物群,不仅分布在班公湖-怒江构造带以北的热觉茶卡、乌丽和妥坝一带,而且也发展到该带以南的夏岗江雪山地区。后来,还发现夏岗江雪山核部发育有早二叠世的混生植物群,其组合特征为含有华夏植物群和舌羊齿植物群的重要分子。此外,对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到曲布一带原确定为舌羊齿植物群的化石标本进行了再研究和重新认识,也属混生植物群。故考察表明,代表冈瓦纳古陆的舌羊齿植物群与代表劳亚古陆的华夏植物群,两者间不仅不存在板块说界定的界线分明的截然地理分界,而且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表现为是一种逐步过渡的渐变演化关系,从而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夏岗江雪山地区华夏植物群与混生植物群的重叠发育现象。
青藏高原及邻区特征型生物群分布图(据蒋忠惕,1991)
请注意:此处学者所说的“早二叠世”,即距今2亿6千万年前。按图2板块理论模式所示,此时特提斯洋尚向东大张着口,藏北、藏南、印度等陆块还处特提斯洋以南的冈瓦纳型冷水区,还没漂到北边的扬子型暖水区来,试问,此时夏岗江、班公湖-怒江、喜马拉雅等地块上却有温暖气候带的华夏植物群化石出现,这是为什么?按板块理论模式,这能说得通么?
基于这些观察所得,我国长期从事特提斯研究的专家蒋忠惕先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演化,自中生代以来“不存在两个不同的古大陆,也不存在陆壳块体的远距离漂移,更无‘大洋特提斯’发育的历史过程。”(蒋忠惕,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有关问题看全球构造的基本轮廓,西藏地质,1991年第2期)
与我国学者同时,国外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1991年,前苏联学者研究发现,在二叠纪时,印度板块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同喜马拉雅、西藏、阿拉伯等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古地理区,表明该时印度大陆是南亚的一部分。至晚三叠世的植物化石、白垩纪时的动物化石,仍然证明了印度同亚洲紧密相连,属同一个统一的古地理区(b.N.BacИЛЪeВ,1991),并非如主流学说描述,是从遥远的南半球漂移而来。
尤其前苏联学者指出:证明印度和阿拉伯原先即与亚洲紧密相连的一个最无可争辩的证据,是该地区的“盐岭”地层剖面。即,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含盐岩石,从喜马拉雅带和印度地盾一直向西南延伸到巴基斯坦、伊朗,并经波斯湾进入阿曼、佐法尔和南也门。此外,十年前我国科学院院士肖序常等学者,通过多年研究,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1996)上代表我国地质界作《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和隆升》报告时,也特别指出:“根据近年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以及古地磁等的研究,特别是晚古生代-白垩纪古生物区系、分异指数特征以及古地磁数据等,作者认为,从晚古生代-白垩纪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欧亚板块)之间不存在至今还流传引用的浩瀚深邃宽达km、向东敞开的特提斯大洋。其时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呈现小洋盆、海湾、裂陷槽与微古陆相间的格造格局;也未发生过印度大陆和青藏高原南部地体跨越这一特提斯大洋自南向北作长距离漂移。”
在如何解说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成因问题上,板块说还存有另一种更为荒诞的说法。
4,理论上一个更为荒诞不经的“随心所欲”
大家知道,板块说有一种最新理论,叫“移置地体说”。这一新理论声称,中国大陆,是由三十多个小陆块,从地球南半球漂移而来,拼贴形成。图4所画,即是这一理论对中国大陆形成过程的具体化。
中国的构造地层地体(豪威尔,1991)
这幅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不仅以明确的纪年标明了这三十多块地体是在什么时候漂来移置而成中国大陆的,更以如下文字特别提示我们——“注意中国系统的生长,这是由于一些地体从特提斯范畴的南大洋抵达欧亚大陆边缘的结果。”(豪威尔,1991)在这里,学者将这些地体系从南半球横越特提斯洋而来,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了。
地球上,真的存在过可供许多大陆块发生如此远距离漂移的一个名叫“特提斯洋”的大洋带吗?刚才举证的蒋忠惕先生等的资料,已证明了该洋带纯属虚构,不存在。不过这问题我们暂且放一边,先来说说另一件事。这件事是:看了这幅地体移置图,倒让我想起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镶嵌构造说”理论来。这“镶嵌说”,是从中国大陆内既有断块形态上,对大陆的构造特点作出归纳与研究的一种学问。而这图4上,一块块地体,你看它们相互间严丝合缝,密不透隙,恰似镶嵌一般,布局得十分和谐而完美。由此,这又让我想到我国有种很独特的工艺品,叫“螺钿镶嵌漆器”。这种工艺品上,那由一块块精心裁割、磨制的螺钿,在漆器上按预先留好的位置进行严格镶嵌,把个一丛丛花、一只只鸟打扮得五彩缤纷,活灵活现,简直像真的一样!
可是,这般想了以后,却又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须知,这“镶嵌”,它可是一道非常精细、精细非常的工艺技术啊。若要把这精细技术用于镶嵌一个由三十多块“特大螺钿”——地体们——组成的中国大陆,这,谁来为那些原本可能是奇形怪状的地体们,剪裁和打磨掉那可能多余出来的边边角角,使它们相互间得以严丝合缝、密不留隙地镶为像上述图4所现那样“有机-完整-一体”的中国大陆呢?这,谁能做得到?
说到要让大陆地块拼到一起,完成镶嵌,使其连为一体的问题,我倒又想起了考古学家们做的一些工作。
我在想,倘若是一些考古学家,有一天他们通过考古发掘忽然挖到了一些破碎了的瓷碗、陶罐、玉盘什么的,他们,面对一摊零乱的碎片,又想使这些碎片还原成原物,那该怎么做?我想,他首先要做的第一道工序,应该是对碎片进行清理,然后编号。再然后,就是根据碎片的各自形状与大小,细心地按编号找它们断裂边缘的相似之处,尝试着进行拼接。直到试了若干遍后找准了它们之间的恰当接口,方才动手拼合粘结,完成复原。这工序,是不是这样呢?我是考古工作的外行。不过依我这外行人猜想,这大概是做文物碎片拼接工作的起码常识。可是现在哩,我们竟然连这点常识都不要,就要命令那大自然来完成一件由三十多块“特大级碎片”进行的“超级镶嵌-拼接”的精细活,而且还是要这些碎片自己跋涉成千上万公里去异地完成一件“完美而和谐”的“中国大陆镶嵌-拼接”工作。若大自然果真能如此这般地完成任务,则这个“大自然”,我相信,它必定是掌握了现代最精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一尊具有“超一流灵性”的神!
倘若,自然界中没有这样的神,也没谁能帮我们来完成这种“特大级碎片”的“完美镶嵌”的精细活,那,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哟,在我看,那就只能意味着一种情况的发生,即:在这由三十多块地体组成的中国大陆上,将要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像今天“地中海”一样的、以5公里厚玄武岩质地壳为海底的“陆内海”。原因是,这些地体是在那像今日太平洋一样,其洋底只有5公里厚的“特提斯大洋带”上漂移啊,一旦它们之间不能拼接严密而留下空隙,那空隙之处不就是由5公里厚的洋壳占据着的一些“海”嘛!只能是这样。一定是这样。此,乃是这一地体理论的理论逻辑所规定的逻辑必然。
可是,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哪里存在这样一种性质的“陆内海”呢?
这叫什么?这就叫——理论不切实际,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正因如此,现今世界地学界的许多人,都对这种理论不很相信。
或有人认为我这样谈问题,很荒诞。
也许吧。也许,我所使用的这种拿“镶嵌”、拿“粘贴文物”、拿“神”来打比方的说法,听起来未免透着“荒诞”。不过,“此荒诞”,是否会比“彼荒诞”来得“更荒诞”呢?世人说,真理,往前多迈一步即是谬误。那么谬误哩——谬误再往前走出一步,那会怎么样?我想,那也许,会让我们再去接近真理吧?
介绍完了这些,这就让当代地学产生了一个回避不掉的思考题:
在传统的主流学说中,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及同欧亚大陆“碰撞”,不但是个世人尽知的著名观点,而且像“海底扩张”问题一样是其理论得以说服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学术支点。然而,面对以上资料,这一切都要重新认识了。这样一来,我们中国这个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它,到底是怎么隆起的?这个广袤的、到处显示压性构造特性的中国西部,它那宏伟的压性力是从哪里来的?前几年印度洋大地震,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又到底什么原因发生的?
同前述的“东张”一样,千古之谜。而且,还是一个让当代地学因“板块说连常识都不要的胡编乱造”而被撞得头破血流又不知醒悟的谜。
当代地学到底应该怎么办?要不要另寻揭秘之路?我们下篇博文接着谈。
&&&&&&&&&&&&&&&&&&&&&&&&&&&&&
杨& 槐& .于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线求指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日14时28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是由于________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造成的;地震发生后,从北部进_百度作业帮
在线求指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日14时28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是由于________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造成的;地震发生后,从北部进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日14时28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是由于________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造成的;地震发生后,从北部进入四川省的铁路干线——________线遭到严重破坏,造成长时间运行中断.(2)在长江沿江地带,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等优势,西部则具有__________的优势.(3)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流域内支流众多,降水量大,且降水时间集中 B.联系长江南北的众多跨江桥梁影响行洪 C.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能力下降 D.滥伐上游森林,水土流失加剧,淤塞中游河道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发电、旅游、防洪、养殖等综合功能,其中主要的功能________.
(1)印度洋;宝成——成昆 (2)资源丰富 (3)A (4)防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个支撑带”。 分析认为,“三个支撑带”将为地方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上相关受益股增添新的上涨动力。  “三个支撑带”战略出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同时,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结合起来,加强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  这是首次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概括为“四大板块”,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个支撑带”。其中,“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成为热门关键词。  分析认为,“三个支撑带”为地方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A股市场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相关板块带来新的上涨动力。  “一带一路”成新增长点  李克强总理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还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日前在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一带一路”等重要议题继续调研议政,“一带一路”战略都是去年至今最热门的话题。有业内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的重要发展战略,它不仅需要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共同推进,也需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机构来进行指导和协调。从相关配套政策来看,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及设立丝路基金是当中的亮点所在。  2月中旬,央行宣布与“一带一路”战略直接相关的丝路基金首期注资100亿美元已经完成,目前丝路基金已起步运行。丝路基金发起于去年11月,与亚洲投资开发银行一起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融资支持机构。丝路基金发起规模为400亿美元,首批100亿美元由外管局、中投公司、行和国开行分别出资 65亿、15亿、15亿和5亿美元。  投资机会:分析认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及“一带一路”战略,为A股市场相关概念的活跃创造了有力条件。而作为重要融资支持机构的亚洲投资开发银行及丝路基金加速推进,有望引领部分龙头公司脱颖而出。  券商分析,有望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领域主要包括:第一,基建类企业。如、、等。第二,国际工程承包类企业。如、、、等。第三,机械出口类企业。如、、等。第四,交通物流类企业。如、、、、、、等。  长江经济带迎来新格局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3月5日上午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交通是解决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长江经济带战略是解决交通先进性一体化,今年重要工作是解决规划问题、政策衔接问题和贯彻落实,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快报》记者了解到,围绕“三大支撑带”战略,地方表现非常踊跃积极。以四川为例,2014年,四川省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27个长江川境段及支流重大项目和22个(类)长江上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项目,估算投资分别达555亿元和7407亿元,总规模近80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些经济战略布局和增长极培育,抓住了发展的重点区域,是科学合理的,应该点赞。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乔永远表示,地方政策的倾斜将使得长江经济带主题进一步升温,长江经济带正在迎来发展新格局,总体规划纲要在全国“两会”前后也就是3月份出台的可能性显著上升。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将成为连接上下游试点区域、缩小沿线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抓手。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的推进将释放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为相关产业和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机会:多家机构认为,长江经济带顶层设计方案有望于两会后出台,将涉及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一批新增地方项目,沿线的将率先受益,如(600279)、、(600794)、(600119)、(600798)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今年出台  今年两会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热门议题。昨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2015年将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支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强化创新驱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示范,积极稳妥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  与此同时,交通部部长杨传堂昨日也表示,京津冀交通协同方案国务院已通过,正在进行细化;经过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后,今年肯定出台。今年将启动三大工程: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和产业转移。其中,交通运输占用重要责任。交通一体化工程中,主要体现在国道、省道、铁路及港口机场等有关设施建设。他表示,第一批启动的共99个项目,有些正在启动中,有些正在建设中。总体讲,实现交通一体化需要政策衔接,而且一定主要使北京的中心功能得到疏解。  投资机会:研报认为,如果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可以出台的话,京津冀将会引起市场的新一轮追捧。因此,应该加强对该主题的关注。从产业发展来说,廊坊、唐山将受益于京津冀的中部优化调整、保定将受益于京津冀的南部制造业发展,唐山将受益于京津冀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所以京津冀的核心受益区域是:廊坊、唐山、保定。目前阶段京津冀主题需要更多把握龙头公司,、、、、这五家公司将最受益。  掘金点  (601299)  中国北车3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已于近日收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则同意本次合并。  中国北车、中国南车昨日盘中都曾一度涨停,截至收盘分别涨6.89%、7%。虽然国资委的批复早在市场预料之中,但此时的敲板无疑仍再度释放积极信号:将促使南北车合并更加有序并加速进行。此前1月30日,南北车合并后新公司标识LOGO及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方案的全球招标工作已经启动。  国泰君安认为,铁路设备作为我国重大优势装备,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整体对外拓展,中国北车作为国内铁路设备生产的龙头企业,将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充分受益,未来海外市场增量有望逐步体现,预计公司将通过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制造中心等一系列手段,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实现中国高铁等铁路装备的国际化大战略。  重庆港九(600279)  长江经济带受益股之一的重庆港九日前公告,随着重庆两江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果园港前方码头和铁路专用线陆续建成投产,公司以港口码头为平台,依托集装箱货源,向公路运输发展构建水陆无缝衔接的联运模式,发展“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业务更加迫切和必要。为此,公司拟出资2000万元设立“重庆港九港承物流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发展水陆联运综合物流业务。  据了解,港承物流公司为重庆港九全资子公司,拟注册在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经营范围包括普通货物运输,集装箱掏箱、装箱、修理、清洗、起吊、销售、堆存,国际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报关报检及其他物流服务。  重庆港九有关负责人说,物流公司成立后,将在传统的港口装卸、仓储服务基础上,为客户量身订制一些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流咨询、物流策划、物流代理、物流配送等,更好地融入商品产销流通供应链中去,发现新市场,拓展新业务,创造新价值。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互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