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爱要怎么说出口

当前位置: &
& 泡沫真的要来了么?看看业内人士怎么说
泡沫真的要来了么?看看业内人士怎么说
猎云网注:对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的文章《《泡沫就在哪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 21创业投资汇的同仁疾呼,你们VC的微信PR做的这么好,我们媒体狗还怎么活?张颖这篇文章里有些观点说的还是很实在,投中小编带你看看知乎上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泡沫论”怎么看:
  Luo Patrick,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业务
《BAT并购争霸》中有几个简单的数字:
过去十年中,腾讯累计买了537亿元的企业,其中2014年上半年买了300亿。 过去十年中,阿里巴巴累计买了了价值618亿元的企业,其中2014年上半年买了455亿元。
上半年阿里和腾讯加起来投了750亿元。
外行对这个数字可能不好把握,这么说吧,同期整个A股市场IPO金额是353亿元,中概股在美国上市大概融资了260亿人民币,港股好一点,上半年IPO金额650亿元人民币。
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相当于自己办了一个香港IPO市场,或者两个A股IPO市场,或者一个中概股+A股IPO市场。
这俩企业大笔投入之后,市场估值水涨船高,所有人都揣着钱包杀进来了。做煤炭的、做房地产的、做钢铁的,人人都想在游戏、移动互联网、影视传媒领域捞一把。
但是2014年腾讯和阿里的投入有不可复制的原因,以后不可能每(半)年都掏出750亿元巨额资金。少了不计成本的战略投资人,游资热钱也不可能长期支撑这个市场。
市场应该会冷却,只是看什么时候,到底有多冷而已。
我看到的大多数人也都认可张颖讲的趋势。
余跃,曾是年轻创业者,现在投资你们
张颖说的很实在,这些话其实也是所有的VC目前脑子里都在想的事情、也在督促着自己的portfolios在做的事情,只是他公开地写出来了而已。资本市场本身就充满了波动,冷热往往是一线间,这个不用再赘述了,同时我也不能(也不知道该如何)预测到底转点会在哪里。但总之,行内的人都有的感觉就是,今年太热了,转冷很可能就在前面。
今年不管是哪一轮的项目,估值基本上都是偏高的——一个没有任何产品和用户的公司必须得估值几千万元,A轮不融到千万美金都不好意思报道。众多VC募了新的基金有动力要把钱投进去,而同行在积极地抢项目的时候你也不能旁观——三五年后最优秀的公司很可能就在这里面,你不去赶这股大潮很可能就落后了。同时,上一轮甚至还没close,下一轮多个投资人已经拍马赶到扔出几倍升值的TS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估值贵是贵了点,但很多时候也得参与。但是VC也都不傻,都有一种危机感,即清楚目前这个市场热度以及估值是不sustainable的,投资人的钱也是钱,不可能永远花高价买东西。市场心态与相应策略一转变,冰火可能就在一线间。
那么作为创业公司,合理的财务规划即是:在目前市场高潮的时期(以一个膨胀的估值)融一笔钱,就算冬天就在两个月后就到来,至少公司不会饿死、员工不会穷死、辛辛苦苦建立的市场与客户不会无力支持。创业公司CEO最应该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找方向、找人、找钱,而现在是找钱最容易的时候,并且稍纵即逝。CEO需要对资本市场以及公司发展节奏有一个判断,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所以张总建议的”速度比估值重要”也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一些首次创业的CEO们,往往对于自身的业务非常熟悉与投入,但是对于资本层面的一些规划与安排还比较缺乏概念。一些CEO可能认为自己只要做好产品、做好用户就行了,缺钱的时候再去融资。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冬天去融资,拿到的term会差很多,并且难度也大大增加。融资总是在市场的高点、并且自己不缺钱的时候去做最好。公司好、产品好当然是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果断、正确的安排让公司活下来了,也是一个CEO责无旁贷的任务。冬天是会死人的,而撑过了的人往往就是赢家。张总算是公开地提了一个醒。
知乎应该也是在2011年的“短暂高峰”融了一个大A轮,然后衣食无忧度过了2012年的冬天吧。
  楠爷,换了个头像,整个人精神好多了
收起从我做融资财务顾问,并购执行者和直投三个角度来看张总的这封信:
今年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也是投资者最好的时代,当然我更相信,现在是不了解产业的盲目VC投资人最坏的年代,更是没有产业布局和协同生态链的VC们的灾难年,今年是这些VC们种下恶果的年份。
市场的浮躁由中概股集体IPO,A股市场对游戏,传媒等用户数为主导的题材不切实际的并购的追捧以及复牌之后的疯狂追涨,科技媒体对资本市场盲目追捧煽动共同造成的。这种资本的极度浮躁,对创业者是好事,对经纬红杉这样的早期投资专家是好事,对资本新人实际是灾难的前兆
今年我们看到无数的投资机构的年轻投资人,没做过几个项目,没参与过几次IPO或重组,就急于下海创业和募集新的基金参与投资大潮,这绝不是好现象,这除了反映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大潮风起云涌之外,更反映了年轻的投资人对行业认识不够深刻的浮躁心态。
4. 创业者对资本架构设计,对后续资本安排缺乏最起码的必要认识,我这一个月就阻止了至少4起毁灭性的天使融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现象。
5. A轮资产价格暴涨,有理由,我看到更多是泡沫,但本来资本就是个残酷的淘汰赛,时势造英雄我对此不发表评价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同样是最坏的年代。利益相关:000547重组的操盘者,600260重组的边缘参与者,今年完成多笔私募股权融资交易,并且阻止多起灾难性的天使轮融资和A轮融资
  童玮亮,互联网人,风险投资人,老文艺青年,怪蜀黍
14年上半年就觉得泡沫挺大,虽然估值和融资额在不断翻新,新的投资公司也在成立,新募资到位的基金也在增加,往往是某一个外因就成为骆驼上最后一根稻草。但是没有泡沫,任何一次经济大潮或者技术革命就无法真正推进。所以,泡沫没问题,内核足够好的创业公司,能辨识真正好公司的投资人才能在大潮退去的时候依然闪光。不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无论创业公司还是投资机构都无法真正成熟:)
  王烨,六禾创投合伙人,关注在线教育和数据领域…
在VC和创投行业中,估值的泡沫永远是存在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将它通过业绩逐渐消化掉。泡沫,就是对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预期。成了,就是远见和真金白银,没成,就是泡沫破灭。
创业者决策是否创业的真正尺度不是看VC是否愿意给钱,而是要回答自己4个问题:1.我所看到的机会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客户痛点或者一个完全没有被满足的新需求;2. 我的解决方案是否和别人的很不一样,是不是有些难,别人不太容易复制。3, 我能不能至少说服1-2个我觉得挺牛的朋友来加入我或者给我出点钱,4.
一旦创了业,不管如何困难,只要我还有些钱,我就愿意去坚持至少5年,如果这4个问题你反复思考,都觉得答案是Yes,不去做忍无可忍,那么就去做吧!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属于哪些能倾听自己内心的梦想、能敏锐察觉商业需求、能够感染他人、能够将所想和所做完美结合,百折不挠执行的创业者。能投到和支持这样的创业者,是VC的福气。考虑VC的建议,但创业的timing,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匿名用户
从上半年就开始关注国内互联网创投圈的泡沫问题,也一直跟创业和投资圈的朋友论证,无法得到很靠谱的答案,就简单讨论几点。
1、市场上钱多。钱从哪儿来?
如果按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来判断,国民财富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了,一直缺乏好的投资出口,不然为什么余额宝一出就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再加上政府打压房产,又一大笔资金流了出来。风险投资在国内大额资金理财的占比现在不过才日趋正常而已,比美国还有差距(手头无数据,若有数据请告知)。
2、历史上的寒冬论,泡沫论,危机论。
国内企业最早提醒危机的应该是华为,09年任正非喊出了“华为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但是华为活的非常好。
还有阿里巴巴,马云的危机论名言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但是后天很美好”,今天的阿里巴巴确实很美好。
还有腾讯,前两年马化腾也大谈“船票论”,害怕巨头在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被浪打浪,现在微信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我这么说的用意是,企业家能意识到危机,并不意味着危机真的来临,但是对该企业来说,肯定是保持斗志激情的一种标志。
3、我对泡沫的看法。
泡沫是否存在?泡沫一直都存在。如果仅凭着不靠谱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拿几百万美金,这肯定是会被踩碎的泡沫。那当前中国创投圈整体是否处于一个大泡沫呢,我的回答是否。
一直会有小的泡沫和不靠谱被踩碎,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全球化浪潮也必定会有大的进阶。
milkid, 创业中
这是前些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关于经济泡沫的文章,用老百姓最朴实的话,讲了一个道理:
“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我所经历的五次经济泡沫
股市是考验人的生存哲学的地方,不要伤筋动骨视为第一要务。
1987年香港股灾:
从千万富翁到街边小贩
1986年,我在深圳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小学老师。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广东华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刚从雅加达大学金融系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同一大批东南亚华侨的知识青年跑到中国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于是,他成了我在长春市安达小学读书时的语文和数学老师。
经历了中国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个老师从爱国青年变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孩子能吃饱饭,1977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香港。不愧是学金融的,他先从建筑工人开始,几年后就开始自己在家里装电子表往大陆卖,后来深圳开放了,他跑到深圳办了手表厂。
在深圳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深圳(香港)环亚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在深圳的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当时最大的电子装配工厂之一。
之后三年,我们没再联系。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十元两件啦!十元两件啦!我一回头,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师站在三轮车上在大声叫卖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尴尬,更怕自己尴尬,不知怎的我没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边犹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见我的老师和其他几个同样卖东西的人,像疯了一样把衣服用任何人类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进包里,推着车子跑了。原来是市政管理人员来了,香港无照小贩专门请人给他们把风放哨。
从油麻地回来后,连忙找名片给老师打电话,所有电话都变成别人的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没有市政的人来,老师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着勇气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为他会尴尬,可是老师毕竟是老师。老师跟我说:“我破产了,现在只能做这个生意了。见到你真好,如果没事陪我聊聊天。”
我问:“那么大的工厂,是怎么破产的?”
老师说:“嗨!都是一个贪字。1986年香港股市疯了,
我看不少人赚钱,我这个学金融的虽然知道股市风险大,但还是忍不住进去了,结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赚一千万,我把工厂也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哪承想
1987年股灾一来,我的资金一下子转不动,房子和工厂都给了银行。”
我问:“师母怎么样?”
“她现在在新蒲岗的一件制衣厂剪线头,我们还借了一部分私人钱,这个钱总是要还的。好在这是香港,人只要勤劳就饿不死;只要饿不死,总会有机会。这就是人生。”快60岁的老师说。
老师永远是老师。从此我明白香港人说的:马死落地行是什么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灾是香港人经历的第一次股灾,那是由美国股灾引起的。日,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天跌了22%,年轻的香港股市一个跟头
倒下了,连关了四天市,当香港股市重新开始后,香港股民的钱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师一样破了产,其中大部分人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回到股市。
1992年日本股灾:
跳楼的野村证券员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顺便去日本最大的 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参观。由于当时日本股市和楼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国股市还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实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日本房地产更是不可一世,一个东京市的地价就可以买一个半美国。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儿都像阔佬逛菜市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于是,日本人买了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买了美国电影的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了加拿大的森林,买了澳洲铁矿,买了香港半山上最贵的房子,日本女人买了70%法国生产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结队飞去泰国打高尔夫……
接待我的是一个野村证券的年轻经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楼时,站在大厦旁边的台阶上,指着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层的花岗岩大厦,不无骄傲地说:“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这个大楼里储存着全球客户的经济信息,野村证券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在这个楼下100米处有一个发电站,它可以保证野村证券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运作。”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就不能正常运作了。日本股市从33000点,不到两年跌到了11000点。房地产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还能卖一个半美国的东京,1993年竟然连一个纽约都买不起了。于是,日本企业纷纷从海外抽钱回国救急,不仅把洛克菲勒大楼折了一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还把日本好几个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卖给了外国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证券经理到香港出差,我请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诉我:现在日本企业也开始裁员了,自杀的人很多,特别是证券界,他手下一个前年才从早稻田毕业的人上个月跳楼了。电视台现在最热门的电视 节目是教人们如何省钱,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妇如何用烧饭的余热煮鸡蛋。
那一段时间,香港大街上的日本游客少了,到高档餐馆吃饭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经济泡沫”这个词第一次在我脑袋里有了真实的感受。从此,这泡沫就经常跟着我了。
1997年香港股灾:
成为负资产的女秘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香港哀声一片。本来1997年上半年形势还好好的,楼市股市不断创新高,人们排着队去酒楼吃饭。我们公司开发的一个楼盘开盘卖楼花,买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队。国内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歌星为了走后门买我们公司的房子,陪我们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两个秘书近水楼台先得
月,不用去排队,每人花80万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买一栋房子,可是房子还没住进去,泡沫就来了。楼价一口气跌了三分之二,这两位小姐那几个月脸色难看得
很,眉头之间总挤出一个大疙瘩。原因是她们把已交了80万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给了银行,为什么?因为市场上同样的房子,只值80万;如果她们继续供当时买的
房子,就要再付160万。
那个刚来香港还不大懂香港规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说:“你看到门外那两个小姐了吗?她们是我们公司的秘书,在这个公司已工作10年。她们跟你一样,也买了我们公司的房子,因此她们这10年算给公司做义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点不明白,就解释说:“她们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攒了80万,交了这套房子首期后什么都没剩下,可是现在房子又没了,这不等于白白给公
司干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们早退了。你没看这几天报纸讨论吗,很多人卖了李嘉诚的房子,现在变成负资产。有人说在这种特殊时期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应
该网开一面,不要再追这些负资产的人所欠的房子余款了。你猜这位首富李先生怎么说?他说:香港是个重合同守信用、风险自担的社会,你没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
认倒霉,因为所有人都没看到。如果这个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赚一倍,我也没理由跟你分利润。”
2000年互联网泡沫:
从3亿元到有行无市的总经理
亚洲金融风暴还没过去,互联网又来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疯了。这次不同于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疯狂,不管是搞地产,还是搞百货;不管是生产电子,还是生产水泥的;不管是办学校的,还是开夜总会的;总之全同互联网干上了,纷纷办起了网站,纷纷注册了名字带有
、http://information.net的公司,纷纷向那些常青藤大学毕业生发出高薪聘书,纷纷与it公司联姻。我当时打工的华润创业公司自
然也不能免俗,虽然公司每年有十几亿净收入,但因为同互联网没有关系,股价还不如一个刚创办两年的互联网公司高。股东不干了,说:如果你们再不进入it,
就要找人收购。于是,我们只能绞尽脑汁往互联网上靠,先是付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咨询费,请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从美国飞来的高级脑袋除了给我 们写了两大本资料外,任何问题也没解决;其实他们也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互联网里的虫,我作为公司总经理当时连上网都不会。
可是商场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当时许多如雷贯耳的经济专家都说:互联网技术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谁跟不上,谁就会被淘汰。想想看,谁不害怕
呀?于是,我们也拼命想找一家美国技术公司“结婚”。经过投资银行的朋友介绍,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来香港,期间可以跟我们谈谈。可是时间约到早上8
点,这在香港是非常罕见的商务见面时间。我当时有点纳闷:看来互联网的人就是不一样,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点50赶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进接待室我差点晕了,原来在我们前面已有两批人,一批人正在会议室里同那个副总裁谈着,另外一批人还在会议室里等着。8点45分,轮到我们,30分钟谈完,结果就不用说了。
2000年初正当我被互联网搞得晕头转向时,一个朋友找到我,他与一个美国基金创办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在香港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市值一下子升到200亿。他请我加盟。我说:我可不懂互联网。他说:你只要懂上市公司运作就行。于是,他开出了我不可拒绝的条件——3亿元的公
司股票,外加7位数的年薪。做着亿万富翁的美梦,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个天,互联网泡沫破了,第一个月我的3亿元变成2亿元,第二个月变成了
1亿元,第三个月……。第10个月,我的股票变成3000万,而且有行无市了。
2008年中国股市:
骂“基金经理都是骗子”的基民
互联网泡沫灭了。金砖四国又冒出来了,特别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雄起得不得了。中国转眼之间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二大汽车生 产国、世界第三大经济发展国。2007年中国这头昏睡的狮子,终于彻底醒了。深圳的楼市开始超过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写字楼也开始赶纽约,开户炒股的人到了1亿。于是,一下子创造了世界第一大银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第一大保险公司……这一年全世界500强排名乱了,因为那些老牌500
强纷纷被突然变大的中国公司挤出去了。中国商人在世界上开始扬眉吐气了,腰里揣着大把股民的钱,也能想买谁就买谁了。于是,中亚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铜矿 和铝矿、澳洲的铁矿和煤矿频频被来自中国的买家问价。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国人要收购澳洲最大矿业公司,竟提出将会威胁本国民族经济。中国外长婉转讲话 了:“中国对澳洲的投资,还不及澳洲对中国投资的一半,我们希望澳洲继续对中国增大投资。”真是富国风范,以柔克刚。
2007年世界经济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全球的经济天才都在讨论中国股市和楼市,一派说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说中国正在改写世界经济,潜力远远还没发挥出来。
可惜世界经济还没改写完,美国那边次贷泡沫又碎了。中国股市进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记得2007年9月我回长春度假,碰到我母亲一位老同事。
一个当了一辈子会计的75岁老头,成了中国第一代“基迷”。他把报纸上所有有关基金的报道用剪子剪下来,钉成三本半大书,还跟人学会了在坐标纸上画图表。
他把家里所有闲钱都买了基金。我问他现在买股票是不是风险太大?老头说,他买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专业人士管理、抗风险能力最强的综合投资工
具。他刚买的qdii是走了银行后门才买到的,现在不到一个月就赚了5%。春节后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老头投到基金的20万元,只剩了10万元,现在有些精
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钱,他捂着就是不卖,整天到银行管人家要钱。见谁跟谁说:基金经理都是骗子。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现在亲身经历的经济泡沫。其实,所有学经济的人都知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纪英国的南海金矿泡沫、荷兰的郁金香股票泡沫,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泡沫、造船泡沫、杠杆并购和垃圾债券泡沫……
让我奇怪的是:人类怎么一点都没有学聪明?尽管每一次泡沫都有过去的影子,可是人类还是一次次重蹈覆辙。诺贝尔经济学奖快有一个世纪了,那么多聪明过人的脑袋得了这个奖;计算机在百万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钥匙藏在家门口的第几块砖头下;人类也能把羊变成人、把人变成羊,怎么人类就是不能避免这些如此
相似的泡沫?
一些历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让我们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国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他的招股书上
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办公司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这个骗子拿了钱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们的子孙,读到今天杭萧钢构这样的故事一定也会忍俊不禁,但是他们依然避免不了被他们的后代贻笑大方的命运。
我认为“以史为诫”和“读史明志”对人类不灵,人类是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就像公元前欧洲种族之间的屠杀在二战犹太人的集中营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中完整复制一样,不论发生过多少次泡沫,泡沫还会再发生。
因为人类就是人,人类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组成的。尽管我们的父母都会告诫我们,不要玩火,火会烫手!可是有哪个人没有被火烫过?!人只有被烫过,才成
熟;人成熟了,就是离开舞台的时候了;舞台永远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长大;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
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历史能给我们提供的惟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鉴。
有人可能说:经济泡沫中损失的是不太懂经济的大众,经济领域的专业精英——经济学家、银行家、基金经理……他们是应该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从而更 多地避免损失。可是大量统计研究证明:这些精英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预测泡沫的水平上一点也不比老百姓强,因为他们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众一样,他们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赚的只是手续费。
难怪诚实的格林斯潘一再说:“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本站是业界知名权威科技媒体,牢记本站网址 “猎云网”全拼)【敬请添加猎云网微信
微信号:ilieyun
公众账号搜索:猎云网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使用新浪微博评论:
从M8开始,个人就很佩服魅族,只是J.W总是行这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害苦了魅族,否则,哪里会像今天这样煎熬。
看得出来,JW这次出山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招数套路一套一套的,个人觉得很有戏。
歧视,魅族应该跟老罗学习“情怀”的。
祝一路走好!
地球村已经不新鲜了。最近这两百年中,人类对于社会、自由、人权的种种讨论与尝试都还没有一个足以让整个人类信服的结果。战争、饥饿还处处可见。人类的本质需求是什么?经济发展吗?为所欲为吗?
无论是做哪一种经济形态都不应该停止这方面的思考。
虽然一直都用破解版的OFFICE,但还是真心觉得原版的软件好!至少兼容性,通用性比较高,其他的软件虽然可能更廉价,但是总有一种“用OFFICE做脚本改良的感觉,看不到原创呢!”我想除非微软真的倒闭了,否则可能会像XP一样,影响我的一生吧!作为一名80后,还是很喜欢OFFICE的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听话啦
Android手机平均250-300美元,iPhone平均600美元——人们的手机购买价格决定了购买应用的能力。
主编真白痴,难道不知道Android手机有很多种类吗?
分期付款,电讯公司的配套,都能让更多低收入的人拥有Iphone/Android手机
而且,各大旗舰版手机和Iphone手机的价格,都是大同小异的~
建议主编做多一些搜索,才来发文
与超过106,179人一起,关注@猎云网。
与超过230,000人一起,关注@猎云网。
京公网安备24号摘要发迹于英美的P2P平台概念多将风控放于线上,短时间审核同时并不兜底。此前,多家获得风投的平台均表示纯线上模式能有效节约成本,前途更广阔。
  在主题为“P2P网贷,野蛮生长or理性突围”的第131期投资界沙龙上,关于P2P究竟是否该坚持纯平台模式,列座嘉宾展开了激烈讨论。
  任何行业必然涉及风控,P2P亦不例外。事实上,能否进行成熟有效的风控是决定P2P能否长期存活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发迹于英美的P2P平台概念多将风控放于线上,短时间审核同时并不兜底。此前,多家获得风投的平台均表示纯线上模式能有效节约成本,前途更广阔。
  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朱明春表示,一些知名平台保持纯线上模式,建立线上模型,至今已经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中国现有信用体系通过时间,经验累积,未来空间非常大,过程很长,线下竞争力时间长积累难,线上独占鳌头,时间长了会看到竞争力。"
  同时他认为,线上模式及早布局有助于数据积累,且这样更更具基因,有助于吸引未来年轻客户群,代表着未来方向。
  而新新贷执行副总裁包毅敏认为,纯线上的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会导致平台存活困难。
  "对于小贷公司来说,放出钱不算本事,能收回来最重要,贷后一定要做客户跟踪,了解经营状况,行业状况,尤其注意逾期高的时间点。虽然在线风控是大趋势,但是只能在原有客户里面进行挖掘,大数据风控目前仍然困难。"
  认为靠纯线上不现实的还有PPmoney董事长陈宝国,他认为,国情决定,纯线上若不转型到线下难以扩大规模。"一些风投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现实是要结合中国国情,寻找市场需求,融资市场是一个巨大需求,持牌机构,交易所阳光化,合法化,要引进担保公司,引进征信机构。"
  对于线上风控,玖富COO刘磊认为,"需要用类似fico的建模思路,用到大数据,哪些数据是对模型的修正,及时调整参数,把模型变成模块化,通过不同行业,靠人审批成本很高。"
  "以人审批没有标准化,要靠大数据,真正的P2P平台吃亏,网店多控制不好,谨慎,需要接触一线客户,他们通晓流水如何作假以及假房产证等,操作性风险太大。赚稳健钱,不要赚快钱,考核制度内控非常重要。"
来源:投资界作者:于美红
Copyright (C) 新芽网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3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内人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