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买茶与卖和静园茶人会馆道路不同说明?

130多岁的老和尚---中国茶人网
→ 当前位置:=>=>=>正文
130多岁的老和尚
来源:转载 中国茶人网
&&& 唐代大中三年,有一个和尚13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满面红光,步履轻盈。宣宗皇帝知道后,把他叫去问道:“你为何身体这样健壮,有何仙丹妙药?!”和尚答:“性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皇帝又问:“生病否?”答:“何需魏帝一丸药,只需卢仝七碗茶。”“无茶则病,有茶则安。”老和尚认为饮茶是他长寿的秘诀。
& 下一篇: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客户服务 | 渠道合作 | 客户留言 |
付款方式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中国茶人网
湘ICP备号-4
Copyright (c) 2006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茶人网“找魂”茶文化:一个比较考察
《品茶图》(明陈洪绶)&
2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
Tea4Teatime()
10OLOffice
&(来源:商业评论网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无尽禅茶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
核心提示:无尽禅茶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与佛有缘。今年都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连拜会了两位有名的法师。一是正月中上旬参加省作协举办的《世纪梦语》作品研讨会,会后在《世纪梦语》的主人、省审计厅厅长张成起先生的陪同下,与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老、天津《散文》(海外版)副主编甘亦雯女士等一起到赵县柏林禅寺拜谒了那里的方丈明海大和尚;二是前些天应河北省茶文化学会之邀,在邢台三剑茶艺馆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老和尚。&&& “秋风阵阵凉,古柏泛新香。无尽禅茶意,悠悠万里江。”因对赵州祖庭的复兴及推动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所做贡献而荣膺第九届韩国茗园茶文化奖的净慧老和尚,以其高深学问和人格魅力令僧俗共仰。他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首倡“生活禅”,在大陆佛教界影响甚巨。“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会即将举办,事前听听净慧老和尚的意见,完全在情理之中。&&& 9月19日下午4时,净慧老和尚在侍者等僧众的陪同下如约莅临三剑茶艺馆桥西店。该店慕赵州吃茶之名,举扬“禅茶一味”、任运自在之生活禅风,倡导欲礼茶性之自性,老和尚对这里评价极高。在5月份试营业期间他前来指导,曾称这里是国内茶馆“禅和茶结合最好的地方”。当我问起此事,老和尚作此解释:这里整个布局,理念还有一些载体,体现着禅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说到载体,他说这里的人能投入其中,没有浮气;物能表现禅茶精神,看得出每样东西的摆设都非常用心。随后指着正在泡茶的茶艺师风趣地说道:“你看这位小姑娘,哪里像小姑娘呢,像禅师一样静哩!”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年逾古稀的净慧老和尚精神矍铄,一脸慈祥。他听了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介绍完关于“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会的筹备情况后侃侃而谈:“赵州是‘赵州茶’的发源地,是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当代生活禅的发源地,所以举办‘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会既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对于禅如何更好地融于生活,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舒曼是河北省茶文化的执旗者,他高屋建瓴,提议应该借此大会推出世界禅茶文化的理念,请求老和尚帮助归纳。舒曼说:“日本茶道、中国茶德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就是‘和’字,我感觉禅茶文化的理念里应该有个‘和’字。”老和尚若有所悟,他拿起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和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指着一篇提到国学大师文怀沙的文章说:“文老先生给我写过‘正清和气’四个字,儒家的文化是正气,道家的文化是清气,佛家的文化是和气,都和禅茶的精神有关,那么再加个什么呢?茶是什么气呢?”所有在座者均陷入沉思,老和尚举起品茗杯小啜一口,似乎在自言自语:“‘雅’字能不能代表茶呢?雅气……”好像果真“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慧能除万古愚”,一语既出,大家不约而同地连道:“可以!可以!”现场为禅茶文化理念的诞生显得格外振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论证,为禅茶文化理念内容的丰富提了不少建议。净慧老和尚也说:“清”字和“雅”字刚好合平仄,而且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本身看起来很庄重。在讨论气氛渐缓后,一贯严谨的他叮嘱大家:这个提法还不成熟,多找一些茶界人士再好好研究一下。&&& 谈到目前一些“茶楼”、“茶庄”、“茶艺馆”等打着茶文化的大旗,却干着赌博、三陪等勾当,老和尚不无担忧地说:“做茶要做到位,做茶搞低俗的东西,就把茶的牌子砸了,人们就不相信茶文化了。”他指出,禅也好,茶也好,都要有无我的精神。无我,就是忘掉自我,淡泊明志。只有达到无我的精神高度,才能真正进入到“禅茶一味”的境界。&&& 说到这里,他对获得全国百佳茶馆、邢台市先进文化示范单位的三剑茶艺馆表示赞赏。他说这里的老板是文化人,也是爱茶人,是真正的爱茶也爱禅的人,一点浮气都没有,很安静,很安详,没有安详就没有禅茶。随着话题的继续,老和尚满怀兴致地为“三剑”开示。他说,有个禅宗公案叫“吹毛剑”,可以理解成断除烦恼的大智慧,断除烦恼就像断除秋毫(秋天小鸟身上长出的小绒毛)的剑那么锋利。并顺口吟出临济禅师的著名法偈:“临流不止问何如?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需磨。”怕我们记不清,平易近人的老人亲手将这四句话写在我的采访本上,并逐句解释。他一再提示,关键是最后一句“吹毛用了急需磨”,那把智慧剑即使像吹毛剑一样锋利,还得要经常磨砺,勉励三剑茶艺馆对禅茶文化的弘扬再接再厉。&&& 采访结束后,我与老和尚的侍者圣禅法师坐在外屋交谈,忽听老人高声招呼:“尹先生在哪里呢?”我走过去,他握住我的手拉我坐在他身旁,告诉我建设节约型社会很重要,“提倡节约,也要写写节约的文章,表扬节约精神,批判浪费现象。”建议各茶馆贯彻茶德精神,带头在实际中多采取节约措施。他说:“我们现在既要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更要正确对待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好传统一定要继承好,违背时代精神、实际精神的东西要摒弃。”&&& 据说净慧老和尚平常不看电视,也少看报,但他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令人钦佩。这位襁褓之中入佛门、对当代佛教发展和禅茶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充满传奇色彩经历的著名高僧大德,在无缘拜会之前,感觉他是那么的神秘和遥远。然而通过今日近5个小时的零距离接触,他的博识卓见,他的悠然淡泊,他的慈悲胸怀,尤其他的平易近人,让我感到他更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查阅有关老和尚的资料时,看到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老法师在祝贺他升座柏林禅寺方丈时的贺词特别能代表我的心愿,便随手录下,真心祝愿老和尚:“大悲无尽、大愿无尽、大行无尽、大力无尽、成就无尽。”“找魂”茶文化——一个比较考察
谈中国茶,没有不讲茶文化的。但且慢:中国茶文化究竟是什么?中国茶文化这个名词(或心智认知)之下,有共同的指称对象吗?混乱源头往往就隐藏在最熟悉的名词之下,中国茶的消费零散问题其实正是中国茶文化“所指”混乱的一个结果。
茶文化这个词,在中国茶语境里的所指并无统一认识:有人说的是茶的种植历史,有人说的是某某茶的昔日荣耀(如皇家贡品之类)、有人说是文人雅集题词,还有人说茶禅一味,甚或将产文化等同于茶艺表演——这些互相冲突的认知能赋予中国茶文化什么印象呢?没有人能说得清中国茶文化究竟是什么。
从全球范围看,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英国代表的西方、中国,日本茶、立顿茶对中国茶的影响与压力也较大,藏茶、马奶茶、印度茶、锡兰茶等影响面较小,暂不列入考察对象。我们用日本茶与立顿茶作为参照系,来看看三种茶的茶文化之魂究竟是什么?
一、日本茶文化之魂:浮世人生的短暂休憩
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静清寂。在日本茶中,这个定义无论对什么身份的人——武士、文人、政客、军人、平民、艺妓、男人、女人等等,正宗日本茶就是要按照这个标准去喝。
很多评论者关注和静清寂的仪式、流程、场所,却没有从社会学或消费社会学角度去思考和静清寂究竟代表了什么?
考察日本茶的理论与消费实际,我们可以总结日式茶道有如下特点:
1、和静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得到全社会阶层的一致认可。也就是说,尽管茶道的仪轨、道场、茶品会产生“等级”差别,但恰是这种和静清寂的精髓,成为日式茶道的体验过程,可以超越所有社会等级的共通感悟。
2、和静清寂代表的共通性茶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是日本人传统的浮世与天国(净土)的二元世界观、人生观,和静清寂是将人从浮世中短暂抽离,进入净土时空的道场——抽离浮世的清寂体验,是日本茶道共通的人性基础,是日本茶道的核心,也是日式茶文化的灵魂。
3、由于茶道被赋予上述抽离浮世的精神价值,日本茶走上了形式化(仪式化)的道路,即不再重视所喝之茶(尽管仍然是等级的重要体现),而关注喝茶的过程、环境、道具等外在因素。日本茶道的目的不是品茶,也不是社交交流的饮品,而是自我的一次休憩与反观。用一句文艺点的话:是从浮世人生的一次短暂出神,一段摆脱浮世俗事烦扰的玄想或暝观。
4、日式茶道融入了禅宗“不落言诠”的内涵,体验日式茶道的过程是基本噤声的,一切仪轨、礼节都要在动作流程中体现。这种噤声喝茶的仪式,让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在茶道的过程之中,茶道演示过程中的“走神”是一种非常失礼、粗鲁的表现。茶禅一味这个概念,在日式茶道更受推崇。
5、日本人并非只用这一种方式喝茶,日本人日常饮用茶并没有这么复杂的仪轨。在日本人日常饮用茶的场合(家庭、办公场所等),虽然没有和静清寂,但可以发现和静清寂精神的“副产品”——敬畏之心。喝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显然不是一件特别随意的事情,无论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或是个人获得某种体验,都显示出和静清寂精神对日本人日常茶消费的影响。
6、日式茶道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女性化,甚至茶道是日本女人具备上流社会修养的表征。一个茶道技巧精湛的妻子,是日本上流社会男性的脸面。上流社会的推崇,让日式茶道成为日本女人的显学、必修课或回归传统的符号。
7、随着女性职业与财务自由的兴起,日本女人将英式下午茶改造为日式下午茶,成为女性闺蜜闲聊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造了日式茶道过于严肃的特性,但比之英式下午茶还是要更清净一些。
上述七个特点里,传递了日本茶文化与诸种消费形态的轮廓,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和静清寂的日式茶文化精神,是贯穿在日本饮茶生活的各种形态之中的。这种一以贯之的茶道精髓,不是天神、历史、宗教,而是一种人生感叹:浮世人生的短暂休憩。
日本人对茶的态度因此具有了高度统一的认知,这是日式茶文化的精髓。
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他描述得很精妙,可惜混淆了所谈的对象:他将自己对日本茶道的感受,当成了中国茶道。
二、立顿茶文化:社交圈的惬意
了解茶叶史的就知道,茶叶是早期东西方贸易的大宗商品,与丝绸、瓷器等一样,是西方上流社会才能享用的来自东方的奢侈商品。
1、立顿茶的诞生于1890年,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商人及中产阶层逐步兴起之时(即茨威格在《停滞的世界》里所描述的一战之前繁荣的欧洲阶段)。
2、立顿茶早期是店铺式散茶经营,靠的是从锡兰(印度、斯里兰卡)贩卖大宗茶叶的成本优势,将昔日王谢堂前燕的茶叶,飞入寻常百姓家。,早期立顿茶的诉求是现在时髦的“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式好产品——这一招,对于渴望向上流社会看齐的中产阶级来说,显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3、立顿茶崛起的土壤是英国上流社会作为奢侈品的下午茶(Low&Tea,标准是下午4点钟)习惯,立顿茶是英国贵族下午茶的颠覆者,让下午茶可以成为英国全民(或体面人)的日常消费品,Teatime(饮茶时间)甚至生活方式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到:“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4、英式下午茶喝的是一种花式红茶,即用多种饮料(牛奶、巧克力)、香味料(香草、薄荷、桂花、菊花)、水果(柠檬、苹果、柑橘)调配混搭的红茶,奶茶只是花式红茶里最常用的一种。这是1972年联合利华收购立顿后,在小包装产品上的各式产品创新,都是以这个花式红茶“消费实态”为“底本”的——立顿茶的多品种创新并非产品经理的凭空想象,而是根植于西方300年的下午茶的口感习惯。
5、今天我们认知的立顿,已经不再是100多年前创始时期的立顿,而是联合利华改造后的大众化的立顿。这个立顿不再是早期的原泡“茶叶”,而是一种食品化工的合成产品,这是立顿茶可以始终保持成本与售价稳定的根本原因——立顿会向可口可乐一样保护其“绝密配方”,其实不过是为了保护那些不能说的食品添加剂,如早期可口可乐奇妙激发精神的元素“古柯碱”,即现在的可卡因。
立顿茶代表了什么文化呢?
从其立顿茶的诞生源考察,立顿茶植根于具有300年历史的英式下午茶生活方式,代表的是一种社交化的休闲饮品。
立顿茶显然没有和静清寂这样的神秘玄想,也没有中国茶的复杂细腻,立顿茶就是一杯随心调配混合饮料。
想到立顿茶,想到的都是轻松休闲的时刻,丰富香甜的口感、惊美的点心茶具,立顿茶的品牌精神非常准确捕捉了英式下午茶的精髓:轻松的朋友闲聊,略带私密的社交空间。
立顿茶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交茶。立顿茶文化的要点不是茶本身,而是社交圈的私密亲和的感觉,一种社交“圈”的惬意。这是立顿品牌的核心,立顿茶文化的灵魂。
三、茶文化灵魂植根于生活习惯
日本茶、立顿茶都是植根于本国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日本茶甚至将其复杂的茶道作为一个“传统”刻意保留。
日本茶道难以延伸到日本以外,遭遇了明显的文化排斥,并没有象日式寿司、烧烤、空手道等一样得到较大的认同,说明日本茶道里的文化精神、仪式化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立顿茶看似风光,是否就意味着全面胜利呢?以中国为例,冷静解析立顿在中国的消费状态。
立顿茶的营销除了茶品丰富化、混搭化之外,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以现代渠道(KA+CVS)为主;
2、立顿茶的消费场所随着跨国公司及商务交往进入中国人消费及生活;
3、第一驱动人群是跨国公司的本土白领女性;
4、树立代表体面职业及生活方式的形象;
5、立顿甚至并未刻意渲染其英式下午茶文化(避免引起文化排斥的公关策略)。
立顿在中国的营销是成功的吗?以一个低值消费品来说,立顿茶首先树立的是一种高品牌形象、低产品价格的“超值”路线,仅这一个战略定位,就足以让立顿的首次尝试购买障碍消失无形。
但是立顿的重复购买、消费偏好、习惯消费是否形成了呢?尽管经过了10多年持续的终端促销、消费者教育、产品多样化等,以我们经验观察所及,立顿茶仍然大多数是被动消费的,如商务办公用茶,简单低成本又不失礼节,真正主动惯性消费立顿茶的,除了OL(Office&Lady),并没有多少,很少见在家庭接待客人也用立顿茶的。
我们要佩服立顿茶的营销与战略坚持,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立顿茶的影响力,事实是:中国人的饮茶消费习惯并没有被立顿茶所改变。更准确点说,立顿茶对于“中国茶”这个品类消费的市场及核心人群基本上没有影响。
把立顿当做中国茶的楷模或“狼来了”的代表,只能反映对“中国茶”这个独特品类及消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立顿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茶,而是一种类冲调的饮料。用立顿茶的商业模式及市场策略,来思考中国茶,就像用果汁饮料模式及策略来“套”中国茶一样,无异于缘木求鱼。中国茶叶消费与茶饮料、冲调性茶饮料的消费属性是截然不同的。
立顿的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明白立顿只是茶企业(及茶产品形态及品牌)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仅仅是多种商业模式或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借鉴立顿茶的商业模式,中国茶可以出现一种“类立顿”的茶叶品牌,但只是中国茶可以选择突围的商业模式之一,仅仅是其中一种。
除非茶企业认为自己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与立顿茶一模一样,否则不要拿立顿茶来说事,这样只会把自己搞糊涂。龙润、一茶一座都借鉴立顿模式,投放了便携式茶包产品,都无法在现代零售渠道里实现销售,被迫下架,龙润普洱茶的“办公室直配”模式也没有实现稳定的重复销量。
没有植根在消费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产品营销,无异于逆水行舟。如果新的生活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如立顿品牌诉求的体面职业、时尚的工作及生活方式等),产品想大卖,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日本茶、立顿茶都是具备了文化之魂的。这两个品类(或品牌)都是从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的土壤里生长而出,是有强韧之根的。
中国茶需要认清、尊重日本茶、立顿茶的茶文化,却未必要接受,更不需畏惧(羡慕嫉妒恨)或东施效颦。
四、问路中国茶:中国茶的消费实态
中国六大茶种都植根于产地的生活习惯,茶也是古代中国的大宗贸易品。“神农尝百草中毒,遇茶而解之”的茶起源传说,包括饮茶治病防病的说法,既是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茶是一种高档(即使不是奢侈)消费品的真实状况。
从《茶经》开始,文人茶开始大量出现在唐宋之后的中国。此前的文人雅集多是引以为流觞曲水、煮酒论英雄(三国魏晋南北朝),唐代白居易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日浮梁买茶去”的茶商身影,透露出茶商的活跃与富有。清代山西票号积累金融资本的重要货物就是茶叶贩卖,西南茶马古道更是绵延数百年。
茶园、茶商、茶市、茶贸易,都在显示至近代(29世纪)之前的中国茶,并没有完全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奢侈品。我们回想80年代之前的中国,也会惊觉,茶在当时也是奢侈品。纸包售卖的茶叶,就像当时纸包糖果一样稀缺。
中国茶生产、消费、贸易的全面复兴,不过短短30多年!有着几千年产茶历史的中国,全民茶消费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北京的茶馆、大碗茶,是中国茶消费的大众化的代表,与中国茶的文人化、贵族化构成中国茶消费的原始面貌。如今沿街售卖的大碗茶已然绝迹,茶馆变成了茶楼或相声馆,中国茶需要再次寻找在当代中人生活中的坐标。
中国茶的品饮,主要分两种:冲泡茶与功夫茶。
冲泡茶无论是盖碗或是一般器皿(玻璃杯、瓷杯等),有三种冲泡方法:下冲法、中冲法、上冲法,以下冲法为普遍,绿茶品饮以个人为单位,缺少功夫茶的社交化品饮特点。
功夫茶植根于粤闽地区独特的社交(家族、邻里、客商)茶生活习俗之中,是一种主要以社交群饮为主的品饮方式,功夫茶的生活习俗浸润于粤闽地区的所有人群、男女老少,对于功夫茶品类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
可以看到,冲泡茶、功夫茶,是不同茶种的品饮方式差异。最近高档绿茶也在倡导用功夫茶的方式品饮,调节冲泡时间、次数。对于习惯冲泡的绿茶人群来说,绿茶功夫化的习惯是困难的,飘香杯也不能改变绿茶客喜观茶叶舒展之形的愉悦习惯。但以趋势看,未来功夫绿茶会与功夫红茶一样成为一种茶“品类”
综上所述,品茶这个习惯,在中国茶类里是内涵丰富、不能统一的,至少要分成功夫茶类与冲泡类两大类。
再看茶叶的消费情况,目前茶叶消费主要有以下形态(茶饮料、茶食品等非原叶消费暂不列入):
特供茶:如大红袍、西湖龙井等,只见楼梯响,从未见人下来,每年拍卖的天价茶,是为了给特供茶的特权身份做一次认证。
极品茶(专业茶):即各茶品类里高端消费的上品茶叶,以茶客老饕,高档礼品茶为消费渠道,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部分高端茶是茶商茶企的重要利润来源,也不愁卖。
大众茶:即中国人日常消费的普通茶叶,包括部分伪装成高档茶的中等品质茶叶,在这个大众茶级别里,也只有几个全国性的品类(如西湖龙井等十大名茶),却没有全国性的品牌。
地方茶:多达500余种的地方小茶种及所谓新式茶品种,延续一高(极品)一低(大众)加礼品(地方特产)的三种售卖形式,一般销售半径不出本省甚至本地级市。
茶楼:中国的茶楼不是喝茶、品茶的地方,而是打麻将的、吃饭的场所,这些茶楼里的茶都是1两卖成1公斤的大众茶叶。
茶叶市场或品牌茶专卖店:要想品茶,还只能到这两个场所,还得碰巧老板在,才会根据他对顾客的身份判断,拿出一点好茶。在这些场所,所有老板都会先问一句话:你是自己喝还是送人?这其中的奥秘就是礼品茶在中国无法成大气候的原因:礼品茶,成了“有礼无茶”的代名词。
五、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断层”
通过上述历史与现实的勾勒,中国茶文化之魂究竟是什么?显然很难统一。这说明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问题呢?
我们通过比较视野的考察,认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问题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茶缺乏人性层面的通感性:中国茶既缺乏日本式的茶道哲学,也缺乏立顿茶的消费环境,只是中国人日常饮料(含喝水)消费的一个替代品:对于习惯喝茶的人来说,TA会减少喝饮料、白水;对于不习惯喝茶的人来说,水果、白水、饮料都是中国茶的替代品。中国茶除了代表品级与等级,是不同阶层、个体的不同嗜好之外,似乎没有超越性的精神内容。
2、中国茶小众化、文人化、阶层化过于明显:前文已经提到各大茶种热衷炒作天价茶标高身价,不仅是垄断的信号弹,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损害——从立顿的贵族到大众,或是日本式以茶道消弭等级(哪怕只是暂时的YY),一个打上特权、等级烙印的商品,绝不会得到全民的认同,反而会成为权力的殉葬品。
3、中国茶缺乏社会环境(消费氛围)的支撑:日本的茶道馆、英式下午茶的各种场所,都是以茶为消费对象或媒介的,只有中国的茶馆变成了饭馆、麻将馆、棋牌室,中国茶缺乏自己的道场---全国化的、广受认同的品茶或喝茶场所。
4、中国茶忽视了女性群体的作用,尤其是绿茶品类:中国女性有喝茶习惯的也多,但在高端茶里,女性都被当做茶艺表演的模特,再美的花瓶、再花哨的茶艺表演,都不意味着茶文化,反而是东施效颦。一个只有动作、却没有“将心注入”的茶道,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中国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的社交饮品。一茶一座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努力,发展过慢不说,也在变为快餐店。
中国茶缺少一种文化层面的共同认知——能够被广大中国人认同、向往、体验的茶文化精神及其品饮氛围。
当我们谈论中国茶文化的时候,其实需要先反问一下:中国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
如果连“是什么”都缺乏共同认知,你谈我谈大家谈的中国茶文化,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道术将为天下裂”式的认知碎片吗?这种碎片会导致的不就是“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观点与立场分裂吗?这样的分裂里,能产生什么茶文化呢?
中国茶文化缺少一种一以贯之的灵魂——代表中国茶的精神性元素。中国茶人只有先正视中国茶文化的问题,正视这个略有残酷的现实,才能找到中国茶走向现代消费品、复兴中国茶文化的路径。
六、中国茶文化魂兮归来:古老消费的文化新创造
上述的比较对中国茶文化的问题有结论却没有解决方案,结论也令人不悦,或意犹未尽。本文也不能为中国茶“立法树道”,我还是要采取“间接路线”战略,先扫清外围(中国茶消费习惯),再向内核(中国茶文化之魂)进攻,即重复本人对中国茶破局的核心论点:先做消费品,再做茶文化。
中国茶必须优先树立做消费品(不管是何种价格等级的消费品)的战略导向,才可以通过个别优秀企业、茶行业协会或外界大资本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规避”上述比较研究中的中国茶文化问题——事实上,这样有所创新的茶企,将能诞生全国性的茶品牌,其示范带动效应,会改变中国茶产业茫无头绪、各说各话、小富即安的混乱现状。
一种与现代消费者真实的茶消费习惯对接的茶品牌、茶产品创新,是中国茶文化重新“找魂定调”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中国茶产业链历史与现状的洞察及研究,也将为中国产文化的“找魂”提供思想资源。
通过对日本茶、立顿茶的消费社会学考察与比较,我认为抄袭日本茶、立顿茶文化里“有趣的”细枝末节(特别是对日本茶道的邯郸学步),绝不能支撑中国茶文化的复兴——中国茶文化的崛起必须植根于中国茶产业链、中国茶消费环境,包括中国茶的历史与文化精华。
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没有必要需要向日本茶、立顿茶“取经学法”——并非我们不谦虚,而是前面的梳理里已经明确显示:这两种茶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关注茶叶本身的品味,而是外在的仪轨或混搭品饮。这是中国茶所断然不能认同的,也是中国茶与日本茶、立顿茶的本质不同,犹如泾渭之分明。
我们梳理认清日本茶、立顿茶的文化及其优点,冷静看待中国茶文化的不足甚至缺点,并非丧失对中国茶的信心。相反,通过比较考察,我们看到了对手优点的社会基础,也看到了对手的致命软肋。
在这种比较之下,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茶的核心价值,而且坚定了对中国茶“产品价值”独特性的信念——中国茶的本身属性及其带给饮茶人的感受,是立顿茶、日本茶及其茶道望尘莫及、无法超越的,这是大自然对中国茶的馈赠,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哲学精神的体现。
我相信,敢于直面对手优点才是自我超越的前提,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我们不必如周作人般误把他乡认故乡,在心理上已经被异族文化同化而不自知;也不必被英国式Teatime生活方式所困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多元性,足以让中国茶有独树一帜的舞台与空姐。
关键是找到中国茶文化之魂。做好自己的事。
阻碍中国茶文化崛起的,有历史、体制的原因,但根本是中国茶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思维境界: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痼疾,并非表现在市场与消费中的问题,而是中国茶企的历史积习、行业陋习、茶人的经营陋习,在阻碍中国茶文化的崛起。
中国茶文化,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革自己的命,勇于创新,必能冲出一条新路,让中国茶,香飘四海;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人普世价值的符号。
七、中国茶文化的附会与误读
有人会说中国茶文化是讲茶缘、茶德、茶品的。如功夫茶里的桃园三结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绿茶里的君子之品如诚、信、仁、和、美、敬、廉、清、静、雅等,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确定为清、敬、怡、真四品。
卖茶人讲缘分、以心会心虽无不可,但实际地说,生意人将道德挂在口头,只会让顾客敬而远之。上述茶德也都是一家之言,不仅未能见之于生活日用(日式、英式采取的是“时间截段”法,造出一个承载茶道的Teatime——即所谓谈道说事之“场”),也是将茶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性混淆在了一起。
至于很多人喜欢挂在嘴边的“茶禅一味”、品茶悟道,就更是荒诞不经。
佛学包括中国禅宗,核心精髓就是众生平等,不要妄生分别之心。在一个平等的世界里,连喝一杯茶都要讲究“茶、喝茶、喝香茶”的等级分别,看人待客以貌取人、心有三六九等,哪里还是佛门弟子,分明是执着分别的愚妄迷人,其精神境界还不如田间老农。不知所悟何道?谈何品茶悟道?
茶禅一味就是不分别茶味而体悟禅机,而中国茶讲究一个“品”字:品级、品味,连煮茶之水都要讲究,这种精微细腻的品茶之道与佛教主张吃百家饭、不生分别心的平等精神是正相反对的。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次第乞已、饭食讫”正体现佛祖平等受施、不别好坏的无别精神,与佛教万法一视、普渡众生的信念是直接相通的。这是心容万物、无有挂碍的佛教精神。
中国佛门里的假和尚,将法偈舍利变成敛财之具,方丈沙门生贵贱等级之心,皆是末法乱道。禅茶、佛茶之类,妄分高低等级,意在敛财,此种佛茶、禅茶文化不仅不能代表中国茶,也不能代表佛教的精神,是对佛学、禅宗教义的扭曲。
茶道不排斥生意,更没有仇视利润的情结,但嘴上有道、心中无道的伪君子式茶道,或者空洞无物、错漏百出的茶文化理念,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最大敌人。
为中国茶文化找魂,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运势的氤氲化合。本文要传递的结论是:尽管中国茶的历史最长,但中国茶如何嵌入现代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习惯,这是一个新课题,从历史或他国都找不到可拿来就用的良方。
这是我们说中国茶的营销属于“中国创造”范畴的原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静园茶人会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